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2019-01-18 5页 doc 541KB 135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北溟愚鱼

暂无简介

举报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 我们都是科学家 单元分析 本单元是科学课学习的绪论单元,是依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关于“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的相关要求而设计的。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大致了解科学是怎样的一门学科,科学探究是怎么一回事,引领学生走上科学探索之路,向科学素养的形成迈出坚实的第一步。 本单元教学内容涉及到《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的具体内容标准有: 科学探究: 1.1知道科学探究是为了解决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 2.1提出问...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 我们都是科学家 单元分析 本单元是科学课学习的绪论单元,是依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关于“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的相关要求而设计的。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大致了解科学是怎样的一门学科,科学探究是怎么一回事,引领学生走上科学探索之路,向科学素养的形成迈出坚实的第一步。 本单元教学内容涉及到《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的具体内容标准有: 科学探究: 1.1知道科学探究是为了解决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 2.1提出问题之“能提出与科学有关的问题”。 2.2收集证据之“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 2.5结论与拓展之“能对探究的问题做出初步的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1想知道,爱提问。 1.5愿意合作与交流。 2.1热爱科学,尊敬科学家,喜欢看科技籍和影视作品。 2.2感受并体验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身边。 本单元从“理”和“行”两个方面来引导学生在认识活动的基础上认识科学,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经历探索科学的历程,使学生在理性上知道什么是科学,在感性上感悟科学。就本单元两课构成情况上看,第1课侧重于理,第2课侧重于行。 本单元立意很高,汇聚全套教材和整个小学科学教学的核心思想和主要内容,围绕做小科学家这个大主题展开,体现出较强的人文思想:尊重孩子、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引领他们走上科学之路。同时,本单元的着眼点却很低,以儿童自身或身边发生的“小事情”为切入点,通过“小实验”、“科学家的故事”让学生热爱科学,喜欢科学,喜欢科学课,尽快地进入小科学家的角色。为此,教师组织开展本单元的活动,一要激发学生学科学的兴趣;二要从现在开始抓住每个机会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经历每一次提出问题、寻求答案的过程,增进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 第一单元课时分配 课题 课时 1、科学是…… 1 2、做一名小科学家 1 第一单元复习与检测 1 总课时 3 班 级 三年级 科目 科学 教学时数 1课时 课 题 1.1科学是…… 教 学 目 的 和 要 求 1、知道科学包括过程与结果。 2、意识到科学探究是为了解决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 重 点 难 点 初步了解科学是什么 从科学家的经历中了解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 教 学 方 法 讲授法 教 具 会动的小人 视频 实践 活动 检 查 制作动起来的小人 板 书 设 计 1.1科学是…… 科学探究:提出问题——作出猜测——寻找证据——得出结论 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内容) 学生活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从这学期开始,我们将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科学”。 2、提问:你知道科学是什么吗? (板书课题 ) 二、探究新知: 1、了解科学是什么。 (1)讨论“什么是科学?” 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2)引导学生看课本第2页插图,开阔一下视野。 (3)提问:图上的人在做什么?让学生说一说插图的内容,教师适当地加以补充说明。 (4)谈话:只有科学家那里才有科学吗?你有没有做过下面这些小朋友做的事情?(看书中图片)想一想,你为什么想做这些事情? (学生交流) (5)小结:好奇心让我们想弄懂许多事情,想知道为什么会是这样、那样的。我们的这些经历其实和科学家的工作十分相似,其实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2、琴纳和牛痘的故事。 (1)老师讲“琴纳和牛痘的故事” (2)提问: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琴纳是个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医生。在故事的开始部分,他有什么发现?(学生交流) (3)正因为有了这个新发现,他想到并提出了什么问题?此后,他又分别做了些什么事情? (4)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提出问题——寻找可能的原因——做试验证明——试验成功了。 (5)你能按照上面的提示,复述一遍琴纳的故事吗? 学生复述故事。 (6)搜集资料,找出其他科学家在研究活动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3、理解科学是什么。 (1)谈话: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活动。 (2)讲解“动起来的小人”制作方法。(学生制作) 讲解如何“玩”。在学生“玩”之前提出要求:仔细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 (3)交流“玩”后的发现(小人动起来了) (4)阅读P6教材,了解罗杰特的发现。 (5)小结:只有像罗杰特那样善于思考,才能把小发现变成大科学。 三、全课总结: 1、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能告诉我们科学究竟是什么吗? 2、学生分组交流,并向全班同学讲述自己的想法。 3、总结: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寻求问题答案的过程。 讨论 观察图片 学生交流 学生交流 学生复述故事 学生制作 学生交流 阅读 学生交流 班 级 三年级 科目 科学 教学时数 1课时 课 题 1.2做一名小科学家 教 学 目 的 和 要 求 1、通过探究让纸鹦鹉立于手指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2、能找出自己的探究与科学家探究活动的相似之。 3、能将探究的结论运用于日常生活或小制作中。。 重 点 难 点 感受自己的探究活动与科学家研究活动的相似之处 找出降低重心使物体平衡的方法。 教 学 方 法 讲授法 讨论法 教 具 纸鹦鹉 实践 活动 检 查 制作纸鹦鹉 板 书 设 计 1.2做一名小科学家 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内容) 学生活动设计 (一)、新课导入 1、教师出示会站立的纸鹦鹉。 2、谈话:今天科学课老师带来了一只纸鹦鹉,它能够站立在老师的手上。好玩吗?你们想不想也来做一个呢?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制作纸鹦鹉,探究其中的奥秘。 1、教师介绍做纸鹦鹉的材料。 2、学生动手做,教师巡视指导。 3、尝试:让纸鹦鹉站在自己的手指上。 4、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让鹦鹉站在自己的手指上不掉下来? 5、分组汇报、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和简便性。 6、教师做整个活动的总结。 活动二:想办法让更多的东西“站在”手指尖上。 1、提问:除了让纸鹦鹉站在你的手指上,你还能让其他东西(比如:铅笔、尺子等)也站在你的手指尖上吗? 2、学生分组活动。 3、谈话:别上回形针试试,换作夹子试试。 4、交流发现,寻找相似之处。 (1)、提问:刚才大家在研究其他物体是否能站立时有什么发现呢? (2)、学生交流、汇报。 (3)、谈话:同学们想想看今天我们科学课上是如何去研究的?课后继续研究怎样让更多的物体站起来。 (三)、总结拓展 1、讲述:科学研究是个复杂的过程,有些结论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得出的,有些甚至到现在都没有得到准确的答案。 2、谈话:运用大家发现的原理,可以让许多物体“站”起来,你能利用这个原理制作一个玩具吗? 3、你们准备怎么做?做之前需要准备些什么? 4、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巩固课中的学习发现。 (四)、布置任务 下节课把制作好的玩具带到班上来,交流大家制作的方法。 学生动手做 并尝试站立 分组汇报 学生分组活动 交流汇报 分组讨论 第二单元 我眼里的生命世界 单元分析 本单元是依据小学科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关于常见的植物、常见的动物、生物的基本形态结构和功能、生物的基本需求等具体内容标准建构的,是整套教材在生命世界部分的开篇,也是学生从总体上对有生命的物体(生物)建立起初步认识的一个单元。 本单元教学内容涉及到《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标准有: 科学探究: 1.2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收集证据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2.2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尊重事实,对收集到的证据能做好原始记录,并注意保留且不随意涂改原始数据;能对收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 2.3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 2.4能条理清晰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并为自己的观点辩护,阐明自己观点的合理性。 2.5能把探究过程中习得的知识、过程与方法运用于新的情境中。 科学知识: 1.1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并能对常见植物进行简单的分类。 1.2了解更多的植物种类,感受植物世界的多姿多彩。 1.3了解当地的植物资源,能意识到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1.5能简单概括植物的共同特征。 2.1知道常见动物的名称,了解更多的动物种类,感受动物世界的纷繁复杂。 2.2能用不同的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能归纳某一类动物的共同特征。 2..3认识几个大类动物的特征,如昆虫、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并能根据这些特征,对常见的动物进行归类。 3.3认识昆虫身体的基本结构。 4.1知道生物生存需要水、空气、营养和空间。 4.2知道动物靠吃其他生物获取营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1感受并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3.2珍爱动植物的生命,不伤害它们。 3.3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大自然。 对于学生而言,生命世界是一个充满生机、多姿多彩的世界,是他们从孩提时代就怀有浓厚兴趣的神奇世界。花草树木,虫鱼鸟兽,都曾引起他们的关注。我们要做的就是延伸学生的这份兴趣,把学生对生命现象和事物的表面认识发展到对生命本质的认识,探求生命世界的奥秘。 本单元的设计按照“总——分——总”的思路,第1课从总体上引导学生建立主物的概念;第2课和第3课是在第1课基础上了解植物和动物的一些特点;第4课是总结前面的认识,对生物的本质特征进一步加以理解。从结构上看,第1课与第4课首尾呼应,第2课与第3课并列平行。 本单元以校园里的植物和动物为认识对象,容易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便于探究活动的进行。本单元涉及到的科学概念以层级形式分布在各课中,生物基本特征的认识是一级概念,只停留在学生能够接受和理解的几个方面,即:能够繁殖、长大、呼吸、吃东西、运动、对刺激有反应等。二级概念主要是认识具体动物,如蜗牛、蚂蚁、鱼等的特点。同时,本单元还注重科学探究过程技能的培养,主要是观察、交流等基础过程技能的培养。通过用语言、文字、图画描述观察结果等方法,指导学生怎观察、怎样通过观察获得证据,促进学生基础过程技能的形成和发展。在活动中受生命世界的丰富多彩,培养其热爱生命的情感。在第4课中,还渗透了中科院著名科学家张光鉴研究员创建的科学教育理论——相似理论,就是在两个相差甚远的事物间找相同,在两个极其相近的事物间找不同;通过找不同、找相同,提高小学生的科学意识和思维能力。 第二单元课时分配 课题 课时 1、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1 2、校园里的植物 2 3、校园里的小动物 2 4、植物·动物·人 1 第二单元复习与检测 1 总课时 7 班 级 三年级 科目 科学 教学时数 1课时 课 题 2.1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教 学 目 的 和 要 求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对生命体进行观察。 2、能够利用语言、文字和图画描述观察结果。 3、能将自然界中的物体分为有生命的和没有生命的两大类。 重 点 难 点 初步了解有生命物体具有的共同特征。 在寻找到的物体中找出有生命物体的特征。 教 学 方 法 观察实践 教 具 纸、笔 实践 活动 检 查 填写观察记录 板 书 设 计 2.1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有生命物体具有的特征:能够生长 能繁殖后代 都要吃东西 都需要呼吸 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内容) 学生活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 1、教师朗诵单元小诗。学生欣赏,并将小诗补充完整。 2、谈话:美丽的大自然处处都有生命的火花的闪烁,本节课我们就来“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板书课题 ) 二、活动:到校园里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1、活动前准备: (1)教师事先考察寻找地点。 (2)寻找前,给学生讲清注意事项,提醒学生注意:不要遗忘一些隐蔽的地方。 (3)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找到的有生命物体,天道P63的活动记录上。 (4) 分组活动,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发现最多。 (5) 规定寻找时间为15分钟左右。 2、讲述:我们去校园寻找有生命的物体好吗? 3、学生分组观察 4、老师巡视、指导,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 三、交流、研讨 1、交流:刚才大家在校园里找到了哪些“有生命的物体”? 2、出示各组用文字、图画等形式记录的发现。 3、讨论:为什么说它们是有生命的? 4、师生共同小结:有生命物体的共同特征。(见板书) 四、拓展 1、观察P13下图,提问:图中这些是有生命的物体吗? 2、讨论:你为什么说它是有生命的或是没有生命的? 欣赏单元小诗 学生分组观察 交流展示 讨论 讨论 班 级 三年级 科目 科学 教学时数 1/2课时 课 题 2.2校园里的植物 教 学 目 的 和 要 求 1、能够对植物进行细致观察,并用文字、图画描述观察结果。 2、能按一定的标准给植物排序和分类。 重 点 难 点 对植物进行细致观察 教 学 方 法 观察实践法 讨论法 教 具 A4纸、铅笔 实践 活动 检 查 填写观察记录 板 书 设 计 2.2校园里的植物 棕榈树 浮萍 橡皮树 仙人掌 爬山虎 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内容) 学生活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来认真校园里的植物(板书课题 ) 一、从整体认识植物 1、了解学生事先观察到的校园植物:说说你认识的校园里的植物有哪些。(可说名称,也可描述外形。) 师生交流。 2、指导如何观察,提出观察要求: 3、下面我们要到校园里去观察这些植物。出示表格,讲解要求。 我认识的 校园里的 植物名称 生长 环境 生长特点 (可以写也可以画) 高矮排队 (按由矮到高顺序排出) …… 3、学生实地观察,教师随时指导。 4、汇报交流。 5、小结:植物的外部形状是各种各样的。 师生交流 学生观察 班 级 三年级 科目 科学 教学时数 2/2课时 课 题 2.2校园里的植物 教 学 目 的 和 要 求 1、初步了解植物形态方面的一些特征。 2、认识到植物的多样性,知道植物的共同特征。 3、意识到细致观察才能得到更多的信息。 重 点 难 点 初步了解植物在形态方面的一些特征 找出植物的相同之处 教 学 方 法 观察实践法 讨论法 教 具 植物的图片 实践 活动 检 查 拓树皮画 板 书 设 计 2.2校园里的植物 植物的共同特征:都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结构, 都需要水分、空气、阳光等生命需求, 都能长大,都要呼吸…… 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内容) 学生活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对植物进行了整体的认识,今天我们要对植物进行进一步的认识。(板书课题 ) 二、从局部认识植物 1、提出观察任务:我们要去观察不同植物的相同部位,有树皮、树叶和花。 2、讲解如何观察树皮:你看到的树皮是怎样的呢?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3、想一想你用什么办法把树皮展示给同学们。 4、老师教学生拓印树皮的方法,学生到校园内拓树皮。看拓下来的图案有什么不同? 5、小结:用画画,拓印做记录,搜集实物标本等方法,都是我们观察,描述大树时可以使用的方法。 6、讲解如何观察树叶:在树枝的一个节上看叶子是怎样长的?把它画下来。(对生叶、互生叶、轮生叶) 7、讲解如何观察花:比较两种花形状的不同,也把它画下来。 8、师生观察后交流。 9、提出问题,进行思考:我们观察到的植物有哪些相同点? (集中在都有根、茎、叶、花、种子等结构特点上,都需要水分、空气、阳光等生命需求上,都能长大,都要呼吸……) 三、认识植物多样性,给植物分类 1、看教科书第17页,提问:你认识这些植物吗?还认识哪些植物? 2、谈话:我们来给它们分类,按照自定的标准给植物分类,注意一定要先定标准,再进行分类。 3、说说你想怎样分类,你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四、总结全课 学生拓树皮 观察树叶 画叶的形状 观察花 分类 班 级 三年级 科目 科学 教学时数 1/2课时 课 题 2.3 校园里的小动物 教 学 目 的 和 要 求 1、能够对小动物进行细致观察,并用文字图画描述观察结果。 2、能够围绕小动物开展一些探究性活动。 重 点 难 点 概括小动物的特征 围绕小动物如何开展探究性活动 教 学 方 法 讲授法、观察法 教 具 蚂蚁、蜗牛、昆虫盒、玻璃板 实践 活动 检 查 板 书 设 计 2.3 校园里的小动物 动物的共同特征:能够繁殖后代、会长大、呼吸、吃东西、运动等 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内容) 学生活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 讲述:本节课我们来观察“校园里的小动物”(板书课题) 二、组织探究活动 1、观察蜗牛。 (1)谈话:我们先来观察蜗牛(出示蜗牛)。 (2)提问:在观察时应该注意什么? (3)师生讨论后总结出: ①不要发出大的响动,以免它受到惊吓; ②不要用手直接触摸,以免它受到伤害; ③静静地观察一段时间,会发现更多的特性(怎样出壳、怎样爬行); ④观察时要把观察到的记下来或画下来。画的时候不光要画它的外形,还要标清它身体的各个部分,一定要画的“像”,不要进行艺术加工。 (4)学生观察、记录、展示、交流。 (5)研究蜗牛的食性。 (6)研究蜗牛对刺激物的反应。 2、观察蚂蚁、观察鱼。 用同样的方法观察蚂蚁或鱼。 三、概括小动物的共同特征 1、谈话:我们仔细观察了蜗牛、蚂蚁和鱼,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 3、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 4、小结:动物的共同特征(见板书) 观察蜗牛 讨论 观察蚂蚁、鱼 讨论交流 班 级 三年级 科目 科学 教学时数 2/2课时 课 题 2.3 校园里的小动物 教 学 目 的 和 要 求 1、能用自己的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 2、认识到动物的多样性。 重 点 难 点 概括小动物的共同特征 用自己的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 教 学 方 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 具 图片、视频 实践 活动 检 查 板 书 设 计 2.3 校园里的小动物 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内容) 学生活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动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二、学习新课 1、给常见的动物分类。 (1)看教科书第21页,提问:你认识这些动物吗?还认识哪些动物? (2)谈话:我们来给它们分类,说说你想怎样分类。按照自定的标准给动物分类,提醒学生:每次的分类标准是什么?每个标准只能分一次。(如:天上飞的,水里游的,陆上走的、爬的或跑的如分成“哺乳类、两栖类”等,要加以肯定。) (3)学生活动。 (4)学生汇报,交流分类依据。 2、观看视频,认识动物的多样性。 3、拓展 (1)教师讲述英国动物学家珍·古德与黑猩猩的故事。 (2)提问: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3)谈话:通过读科学家的故事,使我们了解观察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我们要像科学家一样继续探索生命世界的奥秘。 观察图片 给动物分类 学生汇报 欣赏视频 听故事 谈感受 班 级 三年级 科目 科学 教学时数 1课时 课 题 2.4植物·动物·人 教 学 目 的 和 要 求 1、能够对动植物、人进行观察,比较出它们的不同与相同。 2、能够用语言、文字、图表表达和交流观察的结果。 3、能利用集合图(圈图)表现生物类别之间的关系。 重 点 难 点 知道生物的共同特征。 找出植物、动物、人的相同与不同 教 学 方 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 具 图片 实践 活动 检 查 填写有生命的物体、动物、植物、人之间关系圆圈图。 板 书 设 计 2.4植物·动物·人 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内容) 学生活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 讲述:同学们,上两节课我们通过观察和比较,认识到了植物和植物之间、动物和动物之间都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今天我们接下来探讨一下植物、动物和人之间的不同与相同。(板书课题) 二、动物和植物的观察与比较 1、出兔子和萝卜的不同之处,看谁找得多。 2、再找找兔子和萝卜的相同之处: 3、、讨论并汇报。 (1)兔子和萝卜有哪些不同之处? 兔子:能运动、要吃青菜和萝卜、全身长毛、耳朵特别长、…… 萝卜:不能运动、生长需要土壤、有根和叶子两部分组成、叶子是绿色的…… (2)兔子和萝卜的相同之处有哪些? 它们都能长大,都需要空气、阳光和水分,都需要养份…… 4、把你比较的结果填写在P65活动记录上。 5、再找一找其它的动植物进行比较。 青蛙 荷花 三、人与黑猩猩的比较 1、谈话:四人小组间相互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并填写到P65活动记录第2题的表格。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完成得又快又好。 2、学生讨论,充分表达各小组意见,班级集体交流后,把表格的要求的内容填完整。 四、比较人、植物、动物之间的不同与相同之处 1、观察教材第24页中的两幅图,说一说,动物、植物和人之间有什么不同之处和相似之处?把讨论的结果填写在P65活动记录上。 2、小结:人类也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要爱护大自然,保护动物,珍惜植物,把自己也看作大自然的一份子。生命的世界包含了我们所看到的一切自然界中存在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它们都是有生命的物体。 五、拓展 1、谈话:根据教材第24页的插图,各种各样的笔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幅圈图来表示。请你用同样的方法把有生命的物体——植物、动物和人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 2、学生讨论交流填写有生命物体、人、动物、植物的圆圈图。 比较兔子和萝卜的异同 填写活动记录 讨论交流 填写活动记录 学生讨论交流 填写圆圈图 第三单元 生命之源 单元分析 本单元选择水的话题,作为研究地球与宇宙版块中“地球物质之二——水”的切入点,站在生命的高度,全面地、客观地认识水在动物、植物、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巨大作用,引导学生真正体会到水是生命之源,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作为每一个公民,必须增强节水意识,自觉保护水资源。 本单元涉及到《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内容有 科学探究: 2.1能提出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能清晰表述自己的问题。 2.2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能根据需要,从更多渠道查阅有关资料。 2.3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 科学知识: 1.1能用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并加以描述。 3.1知道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知道海水是咸的不能直接饮用,淡水只存在于河流、湖泊、冰川及土壤中,淡水资源是有限的。 3.2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3.3了解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扩张现象。 3.4意识到水与生物的密切关系。 3.5知道水域污染的危害及主要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1.1想知道,爱提问。 1.5愿意合作与交流。 3.1感受并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3.3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大自然。 4.1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 学生在《我眼里的生命世界》单元中,已经掌握了生物维持生命需要吸收水分和营养的知识。从这——单元开始,将引导学生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水与生命更深层次的关系,通过一系列动手实践活动,认识水的溶解性、毛细现象、表面张力;认识全球范围的缺水问题、水污染问题等。 本单元的内容由《生命离不开水》、《观察水》、《神奇的水》、《地球上的水》四课组成。第一课通过让学生畅谈生命离不开水的话题、亲手做“水是动植物体内重要组成部分”的实验等,从多角度认识水的重要作用,理解水是生命之源的真正含义。 第二、三课的内容是从一般地认识水到了解水的许多特殊性质;既有让学生关注水,认识到水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目的,也有承上启下,让学生理解水的不均衡分布、水污染的作用。同时也渗透了一些浅显的水的物理性质,为中学阶段的学习打下一些基础。第四课。以水在地球上的分布为话题,说明人类面临的严重问题——水资源危机,渗透了科学、社会、技术相互联系的思想,深化学生对水的全面认识。 值得提出的是,本单元内容与以往“水’’内容相比,不再以知识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不追求学科知识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而是突出学科知识的整合,强调探究过程中的体验,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看待水,将有关水的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下,使学生体会到联系生活的教育所带来的魅力。老师们切记:水单元重点不是教知识、记结论,而是从生命的角度认识水。 第三单元课时分配 课题 课时 1、生命离不开水 1 2、观察水 1 3、神奇的水 2 4、地球上的水 1 第三单元复习与检测 1 总课时 6 班 级 三年级 科目 科学 教学时数 1课时 课 题 3.1生命离不开水 教 学 目 的 和 要 求 1、知道水是生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动植物的生长、繁殖离不开水。 2、能够用不同的方法研究植物体内含水的多少。 3、意识到水哺育着地球上的所有生命。 重 点 难 点 水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想各种办法,比较物体中的含水量。 教 学 方 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 具 纱布、水果刀、小烧杯、彩笔 实践 活动 检 查 比较胡萝卜和土豆哪个含水多?有哪些方法可以证明你的想法? 板 书 设 计 3.1生命离不开水 人体65%是水 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内容) 学生活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在上一个单元的教学中,我们认识了我眼里的生命世界,知道生命世界是丰富多彩,但所有的生命都离不开一样物体,那就是——水,水是生命之源,我们都离不开它。(板书课题) 2、老师朗读单元小诗:“因为有你……” 3、提问:猜一猜,诗中赞美的是谁? 4、请同学们按照小诗的句式,自己编一个小节,赞美一下水吧。比比看,谁像小诗人。 5、谈话:除了小诗中讲到的,你还知道哪些生物离不开水的例子。 6、学生讨论交流 7、提问:你知道动植物为什么离不开水呢? 8、小结:水是动植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几乎在所有生物的生命活动中都发挥着必不可少的作用。所以水是生命之源,生命离不开水。 二、自主学习: 1、哪些地方有水。 (1)师生讨论:哪些地方有水? (2)认识植物体内有水。 (3)学生想办法把带来的植物体内的水挤出来,看看它们含有多少水?比一比,谁想的办法好。比如手挤、捣碎、压汁机等等。 (4)让学生感受植物体内有水。 (5)让学生比较哪种植物体内含的水多?哪种植物体内含的水少? (6)我们在吃食物时也补充了大量的水。还补充了大量的维生素等等营养。 (7)注意事项:注意安全。小刀不要伤着手、损坏桌子等。 3、比较人体及各种食物中的含水量。 (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人、动植物体内都有水,那么,我们人体内究竟含多少水呢?你们猜猜看。 (2)老师边讲解边画图:人体内有65%的水,给这部分扇形图上淡蓝色。 (3)学生活动:对照P27图中各种食物的含水百分数,请给扇形图涂颜色,用淡蓝色表示水所占的比例。 4、观察小草每天“喝”多少水? (1)谈话:我们每天从食物中汲取了很多水分。科学研究表明:正常人每天要喝2~3升水,相当于一大雪碧瓶,如果我们不吃食物,能活两三个星期,可要是小草不喝水,也许三天也活不了。那么,你知道小草每天喝多少水吗? (2)学生讨论设计实验的方案 (3)师生共同完成实验装置,课后观察,要求学生完成P66的活动记录。 三、小结 讲述:生命离不开水,水就像母亲的乳汁一样,哺育着地球上所有的生命。 四、课后作业: 比较胡萝卜和土豆哪个含水多?有哪些方法可以证明你的想法? 欣赏小诗并将小诗补充完整 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 动手活动感受植物体内的水分 涂色活动感受生物体内的含水量 课后观察比填写活动记录 完成课后作业 班 级 三年级 科目 科学 教学时数 1课时 课 题 3.2观察水 教 学 目 的 和 要 求 1、知道认识物体可用看、闻、尝、摸等方法。 2、会用多种感官认识水,能用语言、文字、图画等表达发现。 3、知道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 重 点 难 点 运用科学方法认识水的各种性质。 选择用具,把水运到1米或更远的空桶中 教 学 方 法 观察探究法、讨论法 教 具 杯子、牛奶、水、白醋、糖水 实践 活动 检 查 运水比赛活动 板 书 设 计 3.2观察水 认识物体常用的科学方法是:一看、二闻、三尝、四摸 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 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内容) 学生活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一瓶矿泉水(瓶子不透明)让学生猜瓶里装的是什么东西。 2、学生猜测,老师引导学生说明自己猜测的依据。 3、提出问题:如果四个烧杯中分别装有牛奶、白醋、糖水和水,你有什么办法找到水? 4、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5、小结:认识物体常用的科学方法是:先用眼睛看,再用鼻子闻,用舌头尝,用手摸等。(简单的说就是:一看、二闻、三尝、四摸。)不了解的物体,千万不能随便的闻和尝,以免对自己的身体造成伤害。(向学生介绍闻和尝的方法) 二、用感官观察水,描述水 1、谈话: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每组实验桌上的那杯水是什么样的?把你们的观察方法和结果记录在P67的活动记录上。比一比,哪一组发现的最多? 2、学生组内观察并记录。 3、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4、师生评价看哪一组选用的方法最多,对水的描述最详细。 5、出示牛奶和水,让学生比较颜色一样吗?强调牛奶的颜色是白色的,水是没有颜色的。 6、出示玻璃、毛玻璃,它们与水一样吗?想一想,说一说。让学生了解到水是透明的。 7、提问:谁能说说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 8、小结: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 9、讲述:通过比较,我们学到了更多的水知识。那么,同样是水,矿泉水和池塘的水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认识周围的水环境,了解水污染的一些情况,给本单元第四课做点铺垫。) 三、认识液体的特征 1、观察实验:用一个有洞的塑料袋装水,水从破口处流出。 2、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水在流动) 3、实验:让塑料袋里的水流进容器中,再把容器中的水逐次倒入其他形状的容器中。 4、提问:水可以变成哪些形状?水有固定形状吗? 5、讲解:水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像具有水这样特点的物体,叫做液体。水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 四、拓展活动 P30运水比赛活动:学生讨论、设计运水方案,并进行操作。 学生猜测 学生讨论交流 观察记录 观察实验 运水比赛 班 级 三年级 科目 科学 教学时数 1/2课时 课 题 3.3神奇的水 教 学 目 的 和 要 求 1、了解水的各种有趣现象——毛细现象、表面张力。 2、能指认日常生活中的上述现象。 3、会做水的毛细现象,表面张力的实验。 重 点 难 点 认识水的毛细现象。 认识水的表面张力 教 学 方 法 实验探究法 教 具 玻璃杯、红色的水、纸巾、布条、塑料条、一元硬币、曲别针、滴管、烧杯、盘子 实践 活动 检 查 填写活动记录 板 书 设 计 3.3神奇的水 会“爬”的水——水的毛细现象 会“团结”的水——水的表面张力 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内容) 学生活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刚才我们朗诵的这首小诗是赞美谁呢?是的,这是一首赞美水的小诗,诗中表达了动物、植物、人类对水的依赖之情,赞美之意。上节课,我们还通过观察水了解了水的一些基本特征,请大家回忆一下,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上节课我们对水有了初步的认识,今天我们将进一步认识水。 二、学习新课: (一)会“爬”的水 1、谈话: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现在我们做个实验,看看水是不是往低处流呢?老师准备了一个装水的盘子,为了让同学们便于观察,滴了几滴红墨水,现在把纸条、布条、塑料条的一端垂直放入水中,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3、讲述:水会沿着纸条、布条往上爬,而没有沿着塑料条往上爬,你们觉得这种现象神奇吗?你们想不想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来一起探究神奇的水。(板书课题) 4、揭秘会“爬”的水 (1)活动1探究要求: ①仔细观察纸条、布条、塑料条这三种材料有什么不同之处?并记录下来。 ②把纸条、布条、塑料条的底部垂直放入水中约5秒钟,观察现象 ③用滴管在纸条、布条、塑料条上滴一滴水,观察现象 (2)小组实验,教师巡视。 (3)刚才各小组成员配合得很好,观察得也很仔细。谁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组的实验结果。 (4)学生分组观察,讨论、交流。 (5)谈话:通过实验我们看到水会沿着布条、纸条往上爬或向四周扩散。为什么塑料条却不能呢?是因为布条和纸条上有许许多多的小孔,正因为有这些小孔才存住了水,产生了水往上爬或向四周扩散的现象。 (6)小结:水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或向四周扩散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板书:毛细现象) (7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毛细现象? (8)联系实际:生活中你注意过这些现象?(展示) ①滴一滴墨水在作业本上,用粉笔把它吸干 ②干抹布擦水 ③部分浸在水里的毛巾全湿了 ④潮湿的墙根 (二)会“团结”的水。 1、谈话:有一句歌词是 “团结就是力量”,我相信我们班也是一个团结的集体,大家团结友爱,一起学习,一起劳动,一起健康快乐的成长,那么水和水之间会不会像我们同学一样团结呢? 2、猜一猜:一元的硬币能容纳多少滴水?先把猜测的结果记录下来,再亲自动手做一做。 3、活动2:探究要求: (1)、硬币在桌面上要放平,不要碰撞实验桌。 (2)、滴管离硬币近一些,要慢慢地滴,滴在硬币中间,同时记下水流出前的滴数。 (3)、在滴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水在硬币上的形状,要与硬币成水平方向观察,记录下滴数,画出水表面的形状。 4、学生分组实验、记录、汇报交流 5、谈话:刚才我们往硬币上滴水,事实远远超出了我们的猜想,小水滴们的团结精神真让我们感到神奇 6、把曲别针轻轻放入装满水的杯子里,预测放多少枚曲别针水会溢出来。再试一试,看看预测得对不对。 (1)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记录。 (2)提问:为什么杯子里的水已经满了,还能再装下几枚曲别针,装入曲别针后,杯面上的水为什么会鼓出来但是又不会流下来? 7、小结:小水珠非常地团结,手拉手抱得紧紧的,使得水的表面尽量缩小,这个团结的力,我们科学上就叫它表面张力。 8、提问:你还见过生活中水的表面张力的现象吗?(课件展示:水滴、露珠、水黾的滑行)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水的两个神奇之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巩固应用:填写课后活动记录 五、课外拓展 欣赏一滴水的神奇视频 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回答问题 学生观察汇报观察结果 分组实验 讨论 做出猜测 学生分组实验 汇报交流 观察演示实验 填写活动记录 欣赏视频 班 级 三年级 科目 科学 教学时数 2/2课时 课 题 3.3神奇的水 教 学 目 的 和 要 求 1、了解水的各种有趣现象——水的压力和浮力,溶解现象。 2、能指认日常生活中的上述现象。 3、会做水的压力计浮力、溶解现象的实验。 重 点 难 点 认识水的溶解现象。 认识水的浮力实验 教 学 方 法 实验探究法 教 具 大可乐瓶(带三个孔)、盐、糖、烧杯、玻璃棒 实践 活动 检 查 板 书 设 计 3.3神奇的水 会“爬”的水——水的毛细现象 会“团结”的水——水的表面张力 会“喷射”的水——水有压力 会“托举”的水——水有浮力 能溶解一些物质的水——水的溶解现象 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内容) 学生活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神奇的水的两个神奇的地方,就是水会自己向上爬,水还会象人一样团结在一起,今天我们继续来认识水的神奇。 二、新课学习 (一)会喷射的水。 1、实验:用钉子在瓶上从上向下把3个一样大小的孔,观察水流有什么不同? 2、出示图片:清洁工人用巨大的水龙头来冲洗海岸。通过实验和图片观察,你发现了水的神奇之处在哪里? 加压后,水可以从孔隙中喷射出来。 (二)会“托举”的水。 1、实验:拿一个玻璃杯装半杯水,然后不断往里面丢东西,看看水可以托举起哪些东西,而又有什么东西水托不动,沉下去了? 2、出示图片:万吨巨轮在水面上。为什么轮船和装载的货物那么重,大海里的水也可以托得动它? 3、小结:水有浮力。物体放入水中所受的浮力大于自身的重力,则物体就可以浮起来,如果小于自身的重力,则就会沉下去。 4、提问:你知道水还有其他什么本领吗? (三)水溶解物质的性质探究 1、动动手:把方糖放入水中,观察方糖的变化。 把方糖放入水中,糖块不见了,而水会变甜。像这样的现象就是溶解。水能够溶解许多物质。 2、分组实验:仔细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3、讨论:还有哪些物质也能溶解在水里? 三、作业: 把你的研究并总结出的水的特点写在活动记录上。 观察实验 观察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 讨论 完成作业 班 级 三年级 科目 科学 教学时数 1课时 课 题 3.4地球上的水 教 学 目 的 和 要 求 1、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知道淡水资源十分有限。 2、知道污染的水对自然界和人类自身有害。 3、能做过滤水和咸水变淡水的实验。 重 点 难 点 淡水资源的缺乏和水污染现象。 分析数据,理解地球上缺乏水资源 教 学 方 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 具 图片 实践 活动 检 查 设计一张节约用水的手抄报 板 书 设 计 3.4地球上的水 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内容) 学生活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 讲述: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水的很多神奇之处,水对我们人类真是太重要了。那么地球上的水主要分布在哪里呢?我们的水资源真的是多到用不完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地球上的水》。 二、认识水在地球上的分布 1、提问:除了我们说过的,你们还知道哪些地方有水? 2、(出示教材36页“地球的主要水域”图片)讲解:这是整个地球展开的地图,有颜色的是陆地,白色的是海洋,请同学们给海洋图上蓝色。 3、学生涂色 4、讨论:涂完后,你有什么感觉? 5、小结:地球表面70%被水覆盖,只有30%是陆地。在陆地上面,还有河流、湖泊、小溪等,地底下还有地下水,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水球。从太空上看地球,整个地球是蓝色的。 三、认识淡水资源的匮乏 1、谈话:地球上有那么多的水,我们会缺水吗? 2、学生讨论 3、讲解:地球上的水大部分是海洋里的咸水,只有极少量的淡水,而淡水绝大部分又储藏在南极和北极的冰川中,大气中有小部分看不见的水蒸气,只有河流、湖泊和浅层地下水可以供人类使用。 4、体验活动:(参照教材P36要求) 5、交流:做了这个活动,有什么感受? 四、了解水污染情况及处理办法 1、交流:说说自己周围水的状况。 2、提问:你们周围的水是怎样被污染的?对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3、学生讨论 4、讲解:农业上喷洒农药、施加化肥,工厂中排放有毒气体,生活中乱扔垃圾等人类活动都会对水源造成污染,严重时将导致动植物死亡,人体中毒得病。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5、(出示一杯污水)你们能想办法将这杯水变得干净一些吗? 6、学生讨论后分组实验过滤的方法。 五、进行节约用水教育 1、提问: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浪费水的现象? 2、讨论:我们可以做哪些事情来节水、护水呢? 3、学生交流 4、小结 六、作业:设计一张节约用水的手抄报 学生涂色 讨论交流 学生讨论 体验活动 交流 学生讨论 分组实验 讨论交流 制作手抄报 第四单元 它们是什么做的 单元分析 本单元是根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关于材料的性质、用途。以及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等方面的内容来建构的;通过参与学习和研究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物体是由各种各样自勺材料组成的,材料是多种多样的。各种材料的性质是不一样的,人类在选择、应用材料时,不仅要考虑需求,而且要考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本单元涉及到《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有: 科学探究: 1.1知道科学探究是为了解决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而开展的—系列活动。 1.4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 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 1.5知道在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需要探究者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 科学知识: 2.1知道物体是由不同材料组成的,并能按材料对物体进行分类。 2.2认识某些材料的性质,根据这些性质对材料进行分类。能将材料的特性与它的用途相联系。 2.3能区分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意识到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不断在发明新的材料。 4.2知道材料的利用对人可能有利,也可能有害健康。正确使用材料,注意安全与健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3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2.3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4.2乐于试用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关心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本单元在结构上呈现出明显的发散性,把概括介绍常见的材料作为总领的发 散点,独立设课,成为——级研究主题。其后。分别以纺织材料、纸、金属、塑料为研究对象,展开平行的四个次级研究主题。以此来引领学生认识一些常见材料的性质特点。 本单元首先将一级研究主题立为首课,通过观察教室内各种物品的材料,使学生意识到物品是由不同材料做成的,按来源可将材料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两种。材料的性质不同,用途也不同。 接下来的四个次级主题分别构成并列平行的四课,这四个次级主题分别选了 学生常与之打交道的纸、纺织材料、金属和塑料,这些材料皆为人造材料,学生不仅常见、易得,而且有利于学生在力所能及的探究中认识常见材料的特点,·, 在这四千次级主题中。每——次级主题的设计*模式大体相同:在认识这些材料性质的同时,交织科学探究过程技能的练习。所涉及的科学探究过程技能有:变量控制、概括推理、观察、实验方法设计等。如在比较纸的纵横向结实程度和纺织材料的吸水性时要让学生意识到纸条、布条应该裁得一样宽;在告诉学生一种探究方法以后,让学生再设计其他的方法,如纸的透明度、布料的吸水性等。 本单元从题材看十分适合对学生进行ST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在《纸》的研究中,渗透了保护纸的原材料—一—木材资源的教育;在《纺织材料》中让学牛对未来的服装材料进行大胆设计;在《金属》一课中,让学生综合考虑材料的多种性能,进行相关物品的选材设计;在《塑料》——课中,让学生思考塑料带来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方法。 第四单元课时分配 课题 课时 1、常见材料 1 2、纸 1 3、纺织材料 1 4、金属 1 5、塑料 1 第四单元复习与检测 1 总课时 6 班 级 三年级 科目 科学 教学时数 1课时 课 题 4.1常见材料 教 学 目 的 和 要 求 1、意识到不同材料有不同性质。 2、知道材料有天然,也有人造的。 3、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 重 点 难 点 认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关系。 区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教 学 方 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 具 图片 实践 活动 检 查 回家后观察自己家里的物品,都是由哪些材料制成的? 板 书 设 计 4.1常见材料 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内容) 学生活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请仔细观察一下,教室里有哪些物品?它们是哪些材料制成的? 2、学生分组观察、讨论,做好记录。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4、谈话:我们认真观察了教室里许多物品,它们的材料多种多样,有纸、木头、金属、塑料等材料做成的,这些材料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板书) 二、学习新课 1、给常见材料分类: (1)讲述:我们在生活中认识了许多材料,你们能给它们分类吗? (2)学生分组讨论,给这些材料分类。 (3)提问:同学们在给这些材料分类时是按什么标准分的?怎么分? (4)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5)教师总结:材料的分类方法很多,人们一般把材料分为两类:直接来自于大自然的,是天然材料,如木材、石料、棉花、羊毛等;不是直接来自于大自然,而是经过加工处理的,使天然材料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如纸、铁、玻璃和塑料等,它们是人造材料。 (6)指导学生看书中插图,你们还能把这些材料分成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吗? (7)学生进行分类。 2、观察、研究身边常见的物品。 (1)讲述:我们身边的物品都是由各种各样的材料制成的,我们今天就来研究研究他们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同学们可以观察自己的球鞋或者其他物品,研究他们制作的材料。 (2)学生分组选择身边的物品进行研究,做好记录。 (3)汇报研究结果。 (4)提问:人们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材料来制作这些物品呢? (5)学生讨论、汇报。 (6)教师总结 (7)拓展:任选一件有两种以上材料制作的物品,研究他们是什么材料?有什么特点? (8)分组研究、讨论。 3、认识一些新型材料。 (1)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一些新型材料的资料,在全班进行交流。 (2)教师也可以介绍有关“纳米材料,超导材料”等新型材料的知识。 (3)学生谈谈了解了这些新型材料后有什么感想、体会。 三、拓展应用: 1、观察家中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哪些是天然材料,哪些是人造材料? 2、如果让你发明一种新型材料,你将发明什么材料,用来做什么? 学生分组观察 汇报讨论结果 给材料分类 汇报讨论结果 分类 学生分组 汇报研究结果 学生讨论汇报 观察物品 班 级 三年级 科目 科学 教学时数 1课时 课 题 4.2纸 教 学 目 的 和 要 求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工具对纸进行研究。 2、能够运用语言、文字符号等多种方式表达探究结果,并进行交流。 3、知道纸的一般特征和常见用途,并能把纸的性质和用途联系起来。 4、了解纸的生产过程,意识到要节约用纸 重 点 难 点 了解纸的一些性质和特点。 用形象化的方法交流研究纸的结果 教 学 方 法 实验探究、讨论法 教 具 不同的几种纸、 放大镜、视频 实践 活动 检 查 板 书 设 计 4.2 纸 节约用纸、爱惜资源 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内容) 学生活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 讲述:我们知道我们周围的物品是由各种各样的材料做成的。例如书是由纸做成的,桌子是由木头做成的等等,今天我们来重点认识一下我们生活中最为常见和常用的材料:纸。(板书) 二、学习新课: 1、提问:随着科技的进步,纸的品种越来越多,用途也越来越广,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纸?它们都有什么用途? 2、学生分组讨论,说出自己的生活经验。 3、出示各种纸制品,提问:为什么要用纸来做这些物品?为什么要用不同类型的纸来做这种物品?主要是运用了这种类型的纸的什么特性?(板书纸的各种特性) 5、研究纸的性质: (1)讲述:纸有很多有趣的性质:同一张纸从纵向、横向的结实程度是不一样的;纸的表面看上去十分光滑,放大镜下却是另一番景象;有的纸吸水性强,有的吸水性弱……。 (2)实验研究: ①不同方向纸的结实程度实验。 把报纸按纵向、横向裁下两条长宽一样的纸条; 把裁下的纸条对折后相互勾住,两个人拉一拉,你有什么发现? ②用放大镜观察纸。 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纸的表面和撕开后纸的毛边,并描述出自己看到的样子。 ③吸水性实验。 学生动手小心地将有颜色的水在每种纸的中央滴一滴,观察哪种纸上的颜色扩散得最快或最慢。 讨论:滴水时要注意哪些问题,为什么要注意这些问题? ④透明度实验。 把几种纸分别对着光亮看一看。比较哪种纸的透明度好。 学生认真填写活动记录。 6、小结:通过以上研究我们认识了纸的一些特点,纸具有物美价廉、工艺简单、用途广泛的特点,所以很受人们欢迎。 7、了解造纸的过程。 (1)谈话: 自从人类发明了纸,它的用途就越来越广泛。那你知道在纸发明之前人们是用什么来记录文字的呢? (2)观看视频 造纸 (3)阅读P45资料:大多数的纸的主要原料来自木材,废纸、稻草、旧棉布等也可以造纸。造纸的过程:砍伐树木→剥去树皮→将木头切成小片→将木片煮烂成浆→搅拌纸浆→漂白纸浆→沥干水分→烘干水分后压成纸张。 (4)木材是造纸的主要原料,那么随着用纸量的增加,会发生什么问题?(一是树木被大量砍伐后会影响环境质量;二是造纸厂的污水污染了河流) (5)为了保护木材资源,我们要注意节约用纸。不乱撕本子,不使用纸质贺卡,制作电子贺卡 (三)、拓展 介绍其他纸的知识 学生分组讨论 实验研究 讨论 观看视频 阅读资料 班 级 三年级 科目 科学 教学时数 1课时 课 题 4.3纺织材料 教 学 目 的 和 要 求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适当的工具,对纺织材料进行探究。 2、能够根据材料的特性、用途、来源对纺织材料进行分类。 3、认识一些常见的纺织材料,如棉、丝、毛和人造纤维。 4、知道这些材料的主要区别、特点和用途。 重 点 难 点 了解一些纺织材料的性质差异。 如何正确比较纺织材料的吸水性 教 学 方 法 实验探究、讨论法 教 具 收集一些衣物的边角料或成衣的文字、图片标志、实物 实践 活动 检 查 板 书 设 计 4.3纺织材料 丝绸、棉布、羊毛、尼龙 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内容) 学生活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前面我们了解了我们生活中最常用到的材料纸。但许多地方用纸作材料是不可行的,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我们生活中另一种不可缺少的材料,我们穿的衣服都是由它们织成的。它就是:纺织材料。(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认识各种各样的纺织材料。 (1)讲述:人类最早用兽皮和树叶裹体,后来逐渐掌握了纺织麻、棉、蚕丝等天然纤维的技术。到了近代,人工合成纤维技术的发展,又给纺织材料增添了许多新的成员。 (2)观察P47图片,这些布料都是由常见的纺织材料织成的。不同的材料织成的布可以做成不同的衣物,比如:有棉布衣物、羊毛衣、尼龙伞、丝绸衬衫和领带等。 (3)观察图片,认识纯羊毛标志及一些纺织成分标志。同学把自己穿的衣服脱下来,认一认上面的标记,你知道这些衣物是由什么纺织材料织成的吗? (4)学生分组进行,通过纺织材料的标志来识别不同的纺织材料。 (5)小结:棉、尼龙、羊毛、涤纶、聚脂……,尼龙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合成纤维,是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 2、研究比较棉布和尼龙的不同。 (1)讲述:尼龙和棉布有什么不同呢,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比较两种纺织材料的不同。 (2)比较结实程度实验。 ①实验过程:从布料中抽出纤维;用放大镜观察;再拉一拉。 ②学生分组实验。 ③汇报实验结果。 (3)比较燃烧后的气味实验。 ①将棉布和尼龙分别烧一烧,然后用手扇着闻一闻。 ②提问:两者的气味有什么不同? ③分组汇报实验结果。 ④小结。 (4)比较吸水性实验。 ①裁剪同样大小的尼龙、棉布各一块; ②把它们同时沉入水中; ③过一会,比较一下看哪种布料吸的水多? ④学生分组实验、汇报。 ⑤想一想:你还有其他检验尼龙和棉布的吸水性的方法吗? (5)小结: 三、拓展应用: 1、讲述:我们的祖国幅圆辽阔,北方和南方的气候差异很大,如果我们从哈尔滨去广州游玩的话,需要带很多的衣服,出门旅游很不方便。现在请同学们开动脑筋,为未来的衣服设计设计,你希望将来的衣服是什么样的? 2、学生分组讨论。 3、汇报本组的讨论方案 观察图片 学生分组活动 学生分组实验 汇报实验结果 分组实验 分组实验 学生分组讨论 班 级 三年级 科目 科学 教学时数 1课时 课 题 4.4金属 教 学 目 的 和 要 求 1、能够进行探究金属性质的研究。 2、知道金属有光泽、易传热、具有延展性的特点。 3、了解常见金属的性质,知道金属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金属的用途,但同时还需要考虑如价格、资源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等其他因素。 重 点 难 点 探究金属的共同特征。 探究金属具有延展性,即能变形。 教 学 方 法 实验探究、讨论法 教 具 金属器具、砂纸 实践 活动 检 查 板 书 设 计 4.4金属 金属有光泽、易传热、具有延展性 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内容) 学生活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 讲述:在我们生活中的常见材料,除了我们前面认识和研究的纸和布外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再来认识和研究一种材料:金属。(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一)了解身边的金属制品。 1、谈话:我们周围许多物体都是金属制成的,同学们仔细想一想我们周围有哪些物品是金属制成的?人们为什么用金属制作它们?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3、汇报本组的讨论结果。 4、讲述:用金属制作的物品有厨房用具、高压电线、奖杯、常用工具等,因为它们比较耐用、可以导电、有光泽、锐利,所以用金属制作这些东西。用金属来制作是利用了金属的一些特性,如坚固耐用、坚硬锐利等,那金属的性质究竟有哪些呢,我们接下来研究研究。 (二)研究金属的性质。 1、研究金属的光泽度。 (1)选择铁钉、粗铝丝、粗铜丝等材料; (2)用砂纸摩擦它们表面; (3)比一比,摸一摸,说说有什么发现。(变光亮,有热度) (4)学生分组实验,汇报。 (5)总结:摩擦变亮、摩擦生热。 2、研究金属的导热性。 (1)把铝勺、塑料棒、木筷放在热水里,过3分钟后摸一摸,有什么感觉?(塑料棒有一点热,木筷没有感觉,铝勺很烫)。 (2)学生分组实验,汇报。 (3)总结:铝勺导热快。 3、研究金属的延展性。 (1)裁剪一段5厘米长的粗铝丝放在钢板上; (2)用铁锤敲打它,把圆形敲成扁形的; (3)用尺子量一量,有什么变化?(变宽、变长) (4)学生分组实验,汇报。 (5)总结:金属在受到外界压力时,形状可以发生变化,具有向外扩散的延展性。 4、总结金属的性质。 (1)提问:通过以上的实验活动,我们知道金属有哪些性质?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3)总结:轻重、硬度、延展性、导热性。 (4)讲述:金属的性质还很多,我们在以后的学习探究中会逐步学习到。 三、拓展应用: 1、谈话:想一想,根据这节课所学的知识结合书本的资料,如果要制作锅、易拉罐、首饰,你会选择哪种金属?为什么? 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3、教师总结。 4、课后学生搜集有关金属的的资料阅读。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班 级 三年级 科目 科学 教学时数 1课时 课 题 4.5塑料 教 学 目 的 和 要 求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将塑料和非塑料制品进行比较。 2、能够运用语言、文字、符号等多种方式表达探究结果,并进行交流。 3、能概括塑料的优点,了解塑料的缺点。 4、知道减少塑料污染可以保护环境,愿意以实际行动减少白色污染。 重 点 难 点 认识塑料的优点和缺点。 通过与其他材料的对比,了解塑料的特点。 教 学 方 法 实验探究、讨论法 教 具 塑料制品 实践 活动 检 查 板 书 设 计 4.3塑料 塑料的最大缺点:不易分解 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内容) 学生活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分别出示书、衣服、剪刀提问:这些物品是什么材料制成的? 2、再出示塑料尺提问:它呢?又是什么材料制成的? 3、谈话:对,塑料也是一种重要的原材料,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和研究塑料的一些性质。(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一)比较塑料和其他材料,找出其优点。 1、观察书中塑料和其他材料的物品,比较一下,看看塑料有哪些优点。 2、学生分组观察、比较、交流。 3、学生汇报本组的比较结果。 4、总结塑料的优点: (1)和木尺比,塑料尺具有透明、轻便、弹性好的优点; (2)和纸袋比,塑料袋具有相对牢固,不怕水的优点; (3)和玻璃杯比,塑料杯具有不易碎、不烫手的优点; (4)和陶瓷盆比,塑料盆具有不易碎、轻便的优点; (5)和木椅比,塑料椅具有轻便,易叠放,不占地方的优点。 (二)讨论总结塑料的优点。 1、讲述:通过以上比较,我们知道塑料的许多优点,同学们分组总结一下塑料的优点有哪些? 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3、教师总结塑料的优点: 轻便、易塑形、不易碎、导热能力差等 (三)塑料的缺点及治理方案。 1、讲述:刚才我们了解了塑料的优点,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有优点必然有缺点。那你们知道塑料有什么缺点吗? 2、学生讨论、回答。 3、讲述:塑料有一个显著特点,同时也是它的最大缺点:它们不易分解(腐烂),埋在土里几百年也不会发生变化,这对环境是极为有害的。 4、提问:不易腐烂的塑料,对环境有什么不好的影响? 5、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 6、播放录像资料,学生观看。 7、讲述:通过刚才播放的资料片我们看到,塑料对环境的污染也是极其严重的,如废塑料堆积如山,占用土地;威胁海洋动物、影响市容等。 8、谈话:既然塑料的危害如此之大,那怎样可以减少白色污染? 9、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10、教师总结: (1)用布袋购物而不用一次性塑料袋; (2)多用可回收的塑料容器; (3)少用或不用一次性塑料物品; (4)研制可以分解的塑料。 三、拓展应用: 1、提问:各种废塑料不能混合在一起再生产,你对回收塑料有什么好的建议?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3、教师总结: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4、课后搜集有关塑料的资料阅读。 学生分组观察交流 学生讨论汇报 观看视频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搜集资料 第五单元 提出问题 单元分析 本单元是根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有关科学探究的性质、过程和方的有关论述来建构的。通过指导提出问题以及提出适合小学生探究的科学问题,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关注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知道科学探究是为解决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能通过对周围物的观察,提出自己能够研究的问题,从而打下实施科学探究活动的坚实基础和成科学探究意识的良好开端。 本单元涉及到《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有: 科学探究: 1.1知道科学探究是为了解决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 2.1提出问题:能提出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能清晰表达自己的问题,能从问题中筛选出自己能够研究的问题。 2.2收集证据:能根据需要,从更多渠道查阅有关资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1想知道,爱提问。 2.2感受并体验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身边。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的内容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为对科学 探究的理解,另一部分为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包括这样一些 步骤:提出问题——收集数据——分析加工数据——交流质疑——作出结论。提 出问题,是科学探究活动的起点。 本单元正是从为科学探究做好起点工作的立场出发,教学生提他们可以研究 的科学问题。因此,安排了两个研究主题,即学习怎样多提科学问题和学习怎样提好的、有价值的科学问题。依主题分课,即构成呈递进关系的两课:1.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2.选择能够研究的问题。 第五单元课时分配 课题 课时 1、尽可能地提出问题 2 2、选择能够研究的问题 2 第五单元复习与检测 1 总课时 5 班 级 三年级 科目 科学 教学时数 1/2课时 课 题 5.1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 教 学 目 的 和 要 求 1、知道提出问题既是人的天性,也是科学探究的起点。 2、知道问题有多种来源,可以从观察、怀疑、制作过程中提出问题。 3、能针对特定的对象和过程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 重 点 难 点 在观察、怀疑、制作过程中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 在怀疑一些流行说法的过程中提出问题。 教 学 方 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 具 实践 活动 检 查 板 书 设 计 5.1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 1、在仔细观察周围事物时提出问题。 2、对一些流行说法提出怀疑。 3、在科学小制作的过程中提出问题。 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内容) 学生活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近一个学期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自然界中许多有生命的物体,并深入研究了水和构成我们的生活物质的材料,大家一定积累了许多的问题。这个单元我们就来总结一下大家的问题。本单元我们要学习的是《提出问题》,今天我们首先来看怎样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板书课题) 二、新授:懂得怎样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 (一)在仔细观察周围事物时提出问题。 1、介绍科学家是怎样提出问题的。出示法布尔的图片以课文中介绍的法布尔的事迹为例,指出可以像法布尔那样在仔细观察中提出问题。介绍读物《昆虫记》。 2、出示厨房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观察厨房后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如:锅盖上的水滴是怎样形成的? 为什么用布包着锅的把柄就不烫手了? 洗碗盆放水时,水为什么会形成旋涡?) 3、出示校园一角图片,讨论我们在观察校园里的生物时,大家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呀? (交流:如蚯蚓喜欢黑暗潮湿的地方吗?栽在密封罐里的小草靠什么存活下来? 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 班 级 三年级 科目 科学 教学时数 2/2课时 课 题 5.1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 教 学 目 的 和 要 求 1、知道提出问题既是人的天性,也是科学探究的起点。 2、知道问题有多种来源,可以从观察、怀疑、制作过程中提出问题。 3、能针对特定的对象和过程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 重 点 难 点 在观察、怀疑、制作过程中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 在怀疑一些流行说法的过程中提出问题。 教 学 方 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 具 实践 活动 检 查 板 书 设 计 5.1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 1、在仔细观察周围事物时提出问题。 2、对一些流行说法提出怀疑。 3、在科学小制作的过程中提出问题。 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内容) 学生活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 回忆上节课的内容 二、新授:懂得怎样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 (二)对一些流行的说法提出怀疑。 1、教师讲解《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故事。 2、引导学生讨论:伽利略的问题是怎么提出来的?从伽利略的故事中,你有什么启发? 3、你对哪些流行的说法有怀疑? 例如:金鱼喂太多会胀死因为它不知道自己是饥是饱。 “冬虫夏草”就是冬天变成虫子,夏天又变成草的一种药材。 指导讨论,你还有哪些疑问? (三)在科学小制作的过程中提出问题。 活动:请大家来作折飞机的游戏。折好飞机后飞一飞,看看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例如:什么样的纸飞机会拐弯? 什么样的纸飞机飞得远? 什么样的纸飞机在空中停留时间长? 动动手,把你提出的问题记下来,和同学们交流。 三、小结: 1、提问:在这节课上,你知道了可以从哪些方面提出问题? 2、谈话:课后,大家可以用在课上学到的方法,就某一事情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以开拓自己的思维。 学生讨论 折飞机活动 并提出问题 同学交流 思考回答 课后拓展 提出问题 班 级 三年级 科目 科学 教学时数 1/2课时 课 题 5.2选择能够研究的问题 教 学 目 的 和 要 求 1、了解一些寻找问题答案的方法。 2、知道如何寻找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 3、能将暂时不能研究的问题转化为目前可以研究的问题。 重 点 难 点 学会如何选择可研究的问题 把暂时不能研究的问题转化为目前可研究的问题。 教 学 方 法 实验探究、讨论法 教 具 洗洁精、甘油、肥皂、吸管 实践 活动 检 查 板 书 设 计 5.2选择能够研究的问题 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内容) 学生活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提问题也是有诀窍的,如我们可以在仔细观察各种现象中提出问题,也可以在科学小制作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还可以对一些已有的结论提出怀疑。在提出更多的问题后,我们当然要想办法寻找问题可能的原因,因为这是科学探究的必经过程。那么如何在众多的问题中选择出适合我们小学生研究的问题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问题。引入课题(板书课题) 二、玩游戏提问题 通过玩吹泡泡的游戏,要求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不断的提出新问题。 1、配制不同比例的溶液 2、用吸管吹,注意用气要均匀。 3、用细铁丝弯成各种形状的框制造泡泡。(框框可以是平面的也可以是立体的) 4、想怎么吹就怎么吹,吹的花样越多越好 在这个活动过程中,你发现了哪些问题?把它们记录下来: 1、为什么有的泡泡大有的泡泡小? 2、怎样才能把泡泡吹的大一些? 3、怎样才能把小泡泡吹到大泡泡里?…… 玩吹泡泡 提出问题并记录 班 级 三年级 科目 科学 教学时数 2/2课时 课 题 5.2选择能够研究的问题 教 学 目 的 和 要 求 1、了解一些寻找问题答案的方法。 2、知道如何寻找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 3、能将暂时不能研究的问题转化为目前可以研究的问题。 重 点 难 点 学会如何选择可研究的问题 把暂时不能研究的问题转化为目前可研究的问题。 教 学 方 法 实验探究、讨论法 教 具 洗洁精、甘油、肥皂、吸管 实践 活动 检 查 板 书 设 计 5.2选择能够研究的问题 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内容) 学生活动设计 1、 导入新课: 谈话:上节课我们通过玩吹泡泡活动,提出了很多问题,那么我们如何来寻找问题的答案呢? 二、如何寻找问题的答案 启发学生思考:为了获得这些问题的答案,你会怎么做? 介绍获得这些问题的答案的方法。 1、到图书馆或上网查资料 为了加深理解和保持记忆,我们可以自己制作信息卡。 指导学生看课文中的信息卡,指导学生分析信息卡包括哪些内容和怎样呈现。 2、自己通过观察和实验找答案。 指导研究乒乓球落地后,反弹的高度和什么因素有关,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分析得出结论。 三、如何选择我们能研究的问题? 1、多提可能通过观察、实验、调查能够找到答案的问题。 2、多提与科学知识有关的问题。 和生物有关,和物体的运动变化有关,和地球天文有关的知识都是科学知识。 3、多提不涉及复杂知识的问题。 4、想办法把暂时不能研究的问题,转化成可以研究的问题。 四、拓展 依照以上的标准,选一个自己能够研究的有关吹泡泡的问题。 � EMBED PBrush ��� PAGE 1
/
本文档为【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