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塞缪尔_亨廷顿_我们是谁_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_

2011-03-09 6页 pdf 434KB 551阅读

用户头像

is_927426

暂无简介

举报
塞缪尔_亨廷顿_我们是谁_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_ 塞缪尔 · 亨廷顿 《我们是谁 —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 》 王 青 ’ 北京 新华出版社 , , 页 , 元 , 一 一 一 塞缪尔 · 亨廷顿 是当今美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最负盛名的政 治学和国际政治学学者之一 。 其《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一书为分析冷战后 的 国际政治提供了“ 文明冲突 ”的理论范式 , 甫一推出 , 即激起争议无数 。 然而 , “ · ”事 件的发生 , 迫使人们不得不再次认真思考亨廷顿理论的现实意义 。 在 年出版 的 这本《我们是谁 —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 》 中 , 亨廷顿...
塞缪尔_亨廷顿_我们是谁_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_
塞缪尔 · 亨廷顿 《我们是谁 —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 》 王 青 ’ 北京 新华出版社 , , 页 , 元 , 一 一 一 塞缪尔 · 亨廷顿 是当今美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最负盛名的政 治学和国际政治学学者之一 。 其《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一书为分析冷战后 的 国际政治提供了“ 文明冲突 ”的理论范式 , 甫一推出 , 即激起争议无数 。 然而 , “ · ”事 件的发生 , 迫使人们不得不再次认真思考亨廷顿理论的现实意义 。 在 年出版 的 这本《我们是谁 —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 》 中 , 亨廷顿继续以“ 文明冲突 ”的视 角近距离探究现实世界 , 只不过研究对象由国际社会转向了美国国内 。 如果说在《文 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中 , 亨廷顿忧虑 的是 由于其他文明的复兴而导致西方文 明的衰落 , 并为此强调美国应通过加强对西方文 明的认同来应对这一挑战的话 , 那么 在这里 , 他关注的焦点则是 界定美国国家特性 的盎格鲁一新教文化正在面临多元文 化主义盛行 、拉美移民涌人 、超 国家认同兴起等带来的挑战 。 在他看来 , 如果美国不能 在国内先解决“ 我们是谁 ”这样的国家认同问题 , 那么在这个“ 文明冲突 ”的世界里 , 美 国不仅无法与其他文明展开竞争 , 甚至 自身都会有 “ 解体或根本变化 ’心 之虞 。 因为没 有 国家认 同 , 国家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 由 。 本书的基本结构和主要脉络为 美 国特性 ③ 的核心 内容及其演化过程 、 美 国特性 面临的种种挑战及重振美国特性的前景 。 首先 , 在亨廷顿看来 , 美国之所 以成为美国并有别于其他国家 , 关键在于两点 表 现为政治意识形态的“ 美 国信念 ”和 以盎格鲁一新教 文化为核心 的 美国主流文化 。 “ 美国信念 ”一词来源于冈纳 · 米达尔 年的《美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 通信地址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 。。 电话 一 。 ① 译者将“ 这一词组 翻译为“ 美国国家特性 美 国国民身份 ” , 但通观全文 , 笔者 认为翻译为“ 美 国国家认同 ”更能传达原愈 。 因此 , 下文凡有“ 美国国家特性 ” 、“ 美 国特性 ”出现 皆可理解为“ 美国 国家认同 ” 。 个别确 实 容易引起误解之处 , 则直接用 “ 美 国 国家认同 ” 、“ 国家认同 ”代替之 。 ② 塞缪尔 · 亨廷顿著 我们是谁 —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 程克雄译 北京 新华 出版社 , , ③ 此处 的“ 美国特性 ”即可理解为“ 美 国国家认同 ” 。 公 共管理评 论 第七卷 山 的 , 国的抉择 》一书 。 米达尔认为 , 尽管美国人在种族 、宗教 、地域分布 、经济等方面多种多 样 , 杂色纷呈 , 但仍有“ 共同之处 一种社会气质 , 一种政治信念 ” 。 ① 这种 “ 信念 ”的精 髓集中体现在《独立宣言 》中 人人平等 , 生命权 、 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力不可剥夺 , 政府受法律及人民的制约 。 此外一些学者也指出 , 这一“ 信念 ”还必不可少地包含有个 人主义 个人依靠 自己的奋斗谋取成功 , 个人对 自己负责 、机会均等 、小政府及经济 自 由放任等内容 。 亨廷顿认为 , 像“ 信念 ”这样的主张从来不曾出现于欧洲大陆各国社会 及其殖民地 大革命时期的法 国例外 , 更不曾出现于其他非西方文明之 中 , “ 美国信 念 ”是美国的独特创造 。 显然 , 将“ 美国信念 ”理解为美国特性 , 符合我们绝大多数人 的常识 。 事实上 , 几 个世纪 以来 , 不知多少在母国遭受宗教 、政治迫害的人们 , 正是为这种“ 信念 ”所吸引而 来到美国 , 去实现一个 自由 、平等 、个人奋斗成功的梦想 而美国人 自身对 “ 信念 ”更是 笃信不疑 , 这甚至影响到了美国的对外关系取向 从威尔逊的理想主义到今天 的人权 外交 、 大中东民主计划等 , 其背后无不带有“ 美国信念 ”的清晰印记 。 这种“ 信念 ”给人 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 , 以至于人们通常认为它就是美国特性的主要因素或唯一重大决 定因素 。 然而亨廷顿对此却有着 自己独到的见解 。 他认为 , “ 美国信念 ”所体现的政治原则 不能为国家认同提供必不可少的感情基础 , 它无法像亲情 、族缘和文化那样 , 在人们心 中激起深厚的感情 。 而一个国家的长存就需要在它的国民中间存在这样一条强有力 的情感纽带 , 仅仅立足于相对易变的政治意识形态的国家必然是脆弱的 , 前苏联 、南斯 拉夫等昔 日单靠意识形态维系的国家在政治变革后纷纷解体就证明了这一点 。 与“ 美国信念 ”相 比 , 亨廷顿认为 , 美国特性更深地根植于 世纪创建美国社会 的那些定居者的文化 , 即盎格鲁一新教文化之中 。 为此他详细论证了早期定居者和后来 移民的根本不同 前者人数虽少 , 但在这些来自英国的清教徒中间形成的文化却对美国 社会产生了决定性的和持久的影响 , 或者说是起了定形作用 。 这一文化的主要成分包 括英语 、基督教信仰 、新教价值观 、工作伦理 、法治 、政府责任理念 、个人权利思想 , 以及 欧洲的文学艺术传统 。 而后来的移民并没有使这种文化有根本的改变 , 只是同化于其 中 。 亨廷顿指出 , 正是在这一 文化的基础上 , 定居者才于 世纪进一 步建立 了 “ 美国信念 ”的政治原则 。 “ 美国信念 ”无疑有着清晰的启蒙运动思想渊源 , 而当时北美 的盎格鲁一新教文化在促成“ 信念 ”形成并与之相容方面更有着特殊意义 新教强调 个人直接与上帝沟通 , 这有助于促成个人主义 、 平等以及宗教信仰 自由和言论 自由思 想 新教教友齐聚一堂的组织形式 , 使人们易于产生 民主意识 , 反对等级制 ⋯ ⋯亨廷 顿强调 , 正是这一盎格鲁一新教文化而不是其他文化才构成了美 国国家特性的核心 内 容 , 并与其衍生的政治 自由和经济机会一起 , 吸引着一代代移民来到美国 。 在对美国国家特性的分析中 , 亨廷顿认为新教价值观是美国文化的核心 。 这也吻 合于他关于文明 文化的一贯主张 “ 所有界定文明的客观因素中 , 最重要 的通常是宗 ① 塞络尔 · 亨廷顿著 我们是谁 —美 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 程克雄译 北京 新华出版社 , 。。 , — 王 青 塞缪尔 · 亨廷顿 我们是谁 —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 》 教 。 ” ①而“ 文明是放大了的文化 ” 。 ② 为此他不吝篇幅 , 详细探讨了宗教在美国的形成 、 发展过程 中所起的作用及其 自身的演化过程 。 首先 , 他完全认同这样的观点 , 即“ 美国 本身就是宗教改革的产物 ” , “ 美国是作为一个新教社会建立起来的 ” 。 ③ 因为当年的 殖 民者定居美利坚 , 尽管有经济及其他方面 的考虑 , 但宗教动机是主要 的 。 而在此后 的几个世纪中 , 美国新教历史上先后 四次宗教大觉醒都引发 了重大的政治变革 , 塑造 着不同时期美国社会的基本面貌 。 即使在 当代 , 亨廷顿也通过统计数字证 明 , 美国不 仅是西方世界中最信教的国家 , 而且美国人信教程度之深 , 在整个世界范围内也位居 前列 。 因此人们也就不难理解宗教在美国包括政治活动在内的诸方面社会生活中所 产生的影响了 , “ 美国信念 ”中所蕴含的新教精神只是其中一例 。 然而也是在这里 , 作为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圣公会教徒 , 亨廷顿身上开始散发 出某 种宗教沙文主义气味 。 他明确强调 , 美国就是一个基督教 国家 , 甚至声称 “ 不信基督 教的人可 以心安理得地把 自己看作陌生人 。 ” ④此外 , 他还 主张政府应该支持宗教 , 纠 正以往对宗教组织 的偏见 。 对至为重要的政教分离原则 , 他是这样解释的 这不是为 了摆脱宗教的影响 , 而是为宗教活动创造 自由 。 对这些 内容 , 显然读者应该做 出 自己 的判断 。 亨廷顿认为 , 正是通过认同于盎格鲁一新教文化及 由此衍生的“ 美国信念 ” , 普通 美国人才得 以确立 自己的国民身份 , 或者说把 自己看做是美国人 。 通过追溯历史 , 亨 廷顿也指出 , 美国人的国家认同并没有随着独立战争 、 美国立 国而 自然形成 , 当时人们 的地方观念 、党派身份意识仍然很重 , 国家认 同经常引起争议 。 年美国内战结束 后 , 国家认同才得以牢固地确立起来 。 此后直到 世纪 年代 , 美国国力的迅速壮 大 、 外来移民顺利同化于主流的盎格鲁一新教文化之 中 , 以及包括两次世界大战在 内 的历次重大对外战争皆强有力地强化着美国人 的 国家认 同感 。 然 而 世纪后期 以 来 , 美国的国家认同开始遭遇真正 的挑战 , 并使 自己站在了文化选择的十字路 口 。 这些挑战主要包括 几十年来 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大力宜扬 多元文化主 义 以 墨 西哥移民为主体的拉美移 民的大量涌人且难 以 同化 全球化过程 中美 国精英 阶层 日 益认同世界主义及 国际身份 冷战结束使美国失去 了外部敌人 , 削弱了同仇敌汽所 引 发的国家认同感和凝聚力 。 盛行于美国知识界的多元文化主义认 为美 国不应共有一个 主要体现盎格鲁一新 教精神的核心文化 , 而是应当鼓励各亚文化群体张扬其文化特性 。 多元文化主义者鼓 吹双语教育和语言多样化 , 要求在美国历史教育中补充各亚 民族 、种族群体的历 史 , 或 以后者取代前者 。 在这一思潮 的影 响下 , 昔 日许多行之有效的同化措施 如今变成 了 “ 政治上不正确 ” 。 亨廷顿认为 , 语言多样性威胁到了英语作为美国第一语言 的地位 , 而作为精神血液的语言是维系 国家认 同的一个重要基础 美国历史教育的主要功能 ① 塞缪尔 · 亨廷顿著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周琪等译 北 京 新华 出版社 , , 同上 , 页 。 ③ 同上 , 页 。 ④ 同上 , 页 。 公共管理评 论 第七卷 , , 就是激发人们的民族 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 因此多元文化主义实际上是在解构三 百余年来逐渐建立起来的国家认同 , 并让次国家认同取而代之 。 对美国特性的第二个挑战来 自于 年移民法案的一个意外结果 大量的拉美 移民涌入美国 , 占到移民总数的一半 , 其中又 以墨西哥移民为主 。 这些持续涌来的拉 美移民集中分布于特定地区 , 而非散居各地 , 加之其较低的文化水平 、较低的异族通婚 率 、操单一的西班牙语等原因 , 使这些人在南加州 墨西哥移民 、迈阿密 古巴移民 等 地成了人 口 多数 , 拒绝认同美国主流文化 , 并在多元文化主义的影响下 , 越来越固守其 原有认同 。 结果就是这些地区 出现了拉美化现象 。 亨廷顿认为 , 这种趋势继续下去 , 不仅会解构美国的国家特性 , 甚至有可能直接造成国家分裂 因为现在墨西哥移民聚 居的地 区正是历史上墨美战争中美国从墨西哥抢 占的领土 , 这些人不是在迁居异 国 , 而是在重返故土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 , 一批服务于跨国公司 、 国际组织的精英人士以及学术界 、 新闻界的一些知识分子开始以超国家主义的视角观察世界 、评判是非 。 他们主张打破 国家孤界 , 国际法优先于国家法律 , 强调爱人类之心应高于爱 国之心 。 “ 近年来 , 爱国 主义成了种种歹徒的第一避难所 。 ” ①亨廷顿将这些失去爱国心 , “ 宁愿花时间跟他们 世界各地的同伙穷聊 , 通电话或电子函件 , 也不肯跟左邻右舍说说话 ” ②的精英诅咒为 “ 灵魂 已死的人 ” 。 这些人人数虽少 目前估计在 万左右 , 但他们所处的地位使其 在瓦解 国家认同中发挥着不成 比例的示范作用 。 最后一个原因就是冷战结束造成的结果 美国失去 了外部敌人 。 他在开篇论及 特性 、认同的来源时就引用 了人类心理学和人类关系学的观点 人们需要敌人 的存在 才能产生归属感 。 具体到美国而言 , 历史上多次重大对外战争均有效地在国民中激发 了爱国热情 。 冷战期间 , 美国更是将前苏联视为意识形态 的敌人 , 从而进一步强化人 们对“ 美国信念 ”所体现的政治原则的认同 。 然而当重大外部威胁消失后 , 由其所引发 的国家凝聚力也开始下降 , 内部矛盾随之 冒头 。 显然在这里 , 亨廷顿表达 了接近于孟 子“ 国无敌 国外患者 , 国恒亡 ” ③的观点 。 亨廷顿认为 , “ · ”后美国各地暴涨的爱国 热情也从反面证明了这一点 。 然而他优虑的是 这种激情能延续多久 关于美 国国家特性的前景 , 亨廷顿认为 , 若听任多元文化主义盛行 、拉美移民人数 和影响力不断增加 、 国家认 同衰落趋势继续 , 美 国就会走 向“ 两岔化 ” 变成一个双语 和双文化社会 , 这里就隐含着一种分离主义运 动出现的可能 。 与此同时 , 在逐渐沦为 少数的非拉美裔 白人中间则极有可能出现 “ 白人本土文化保护主义 ” 这些人感到 自 己的工作被抢走 , 自己的文化被扭曲 , 语言被替代 , 自己的国家特性正在消失 , 因而觉 得必须采取行动加以扭转 , 由此引发激烈的具有排外性质的种族冲突 。 相反 , 如果美国能够继续重 申其盎格鲁一新教核心文化 , 保持其特有的民族性质 , 并在与“ 文明冲突 ”的外部世界对峙 中不断充实力量 , 那么美国将继续保持活力 。 ① ② 塞缪尔 同上 。 《孟 子 · · 亨廷顿著 我们是谁 —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 程克雄译 北京 新华出版社 , , 告 子下 》 — 王 青 塞缪尔 · 亨廷顿 《我们是谁 —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 》 读罢该书的第一感觉是 , 这首先是一个关于美 国文化 、 历史的重要知识读本 。 里 面生动的历史叙述 、有力的数字引证及透彻的论断分析为我们了解美国特性及其背后 深厚的文化底蕴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参考 。 其洗练的文风和环环相扣的逻辑结构也避 免了译著中常见的晦涩 、枝蔓 。 其中一些生动 的引言警句真是让人过 目难忘 , 如 “ 战 争造就国家 , 国家又制造战争 。 ” ①“ 美国人生而平等 , 因而不必再求平等 。 ” ②涉及宗教 对美国社会的意义 , 文中引述美国内战的军歌 , 歌词结尾说耶稣“ 他为让人们神圣 而 死 , 我们则要为让人们自由而亡 ” ③⋯ ⋯ 其次 , 通过直面美国国内的文化冲突问题 , 亨廷顿表现 了一个学者难能可贵的品 质 敢冒天下之大不题 , 去碰别人唯恐避之不及 的理论 “ 钉子 ” , 而非仅仅是追赶时代 的风尚与思潮 。 当然 , 对诸如“ 多元文化主义是否必然削弱国民对国家的忠诚 , 美 国现 有社会机制在多元文化主义时代是否仍具备强大的整合力 , 使国家不致滑向无可逆转 的解体状态 ”等问题 , 人们仍然可 以有不 同的讨论 。 例如有学者引证 , 在伊拉克战争 中 , 最初阵亡的 名联军士兵 中 , 至少有 个人是拉美裔 。 ④ 针对亨廷顿认为拉美 移民 , 特别是墨西哥移民涌人可能导致美国南部和西部一些地 区 “ 魁北克化 ”的说法 , 布兰迪斯大学教授劳伦斯 · 法克斯 认为 , 两者完全不具有可 比 性 , 而且没有证据表明 , 墨西哥及拉美移民及其后代将继续保持对祖先国家的政治忠 诚 。 这位学者指 出 , 大多数墨西哥裔美国人非常愿意按照正常的法律程度 、 言论 和集 会 自由 、宗教 自由 、政教分离等原则 , 在监督 、 制衡 、 分权 的限权政府体制下生活 , 很 多 人愿意为这一斗争乃至献出生命 。 ⑤ 甚至亨廷顿本人关于“ · ”后人们高涨 的 爱国热情的描述也可以表明 , 多元文化主义盛行 、 拉美移民涌人似乎并未使国家认 同 成为一个急迫的现实问题 , 美国远未到因此“ 国将不 国 ”的程度 。 另外 , 即使亨廷顿预见到了那种可怕 的前景 , 但他开 出的却是一张完全与时代潮 流相悖的处方 —向后转 , 重拾 自 世纪 年代以后就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那些 观念和操作 同化 , 或限制移民 以实现文化隔离 。 对此他虽未 明言 , 但从他对昔 日举 国上下 包括企业 、 大量非营利组织 以及联邦 、州 、县各级政府 大力促进移民同化的推 崇 中 , 从他多次在书中做 出这样的假设 —其他移 民一切照常 , 但从 墨西哥来 的移 民 却陡然停止 ⋯ ⋯那么美国分裂成西班牙语区和英语 区的可能性将不复存在 , 美国的文 化统一和政治统一将不再受到重大威胁 , 人们不难 品味出他 的用心所在 。 可是 , 在经 历 世纪 年代民权运动之后的现实政治环境下 , 这种政策处方的可行性实际上是 微乎其微的 , 因为没有多少美 国政治家敢像学者身份 的亨廷 顿一样再大谈所谓 “ 同 化 ” 、 “ 隔离 ”问题 。 因此亨廷顿的《我们是谁 —美 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 战 》一经 出版 , 即在迈阿密等地引发 了抗议活动 。 事实上美 国需要的是在新现实 中探索出一条实 , 塞缪尔 · 亨廷顿著 我们是谁 —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 程克雄译 北京 新华 出版社 , 同上 , 页 。 同上 , 页 。 尼尔 · 弗格森著 变化中的美国面 目 顾 目译 国外社会科学文摘 , , , “ ’ ” , , 陀 , , , , ①②③④⑤ — 公 共 管理 评 论 第七 卷 朋 , 的 甘 以 现多元一体 、合众为一的新路 。 诚如克林顿总统所言 “ 如果我们能够证明 , 在欧洲文 化不再成为美国的主流文化之后 , 我们仍然能够和睦相处 , 那么 , 我们就完成了 自开国 和解放奴隶之后的第三次革命 。 ” ① 本书需要中国读者特别注意的是以下两点 在亨廷顿提醒人们关注当今世界普 遍存在的国家认同危机现象后 , 我们可 以进而思考当前我国台湾问题的根本性质及其 相应对策 。 在“ 寻找敌人 ”一节中 , 亨廷顿认为美国现在的实际敌人是宗教驱动的 伊斯兰好战分子 , 而潜在敌人就是完全非意识形态的中国民族主义 。 对此他虽然只是 一笔带过 , 却从一个侧面提示 了未来世界大国格局以及 中国国际环境演变的一种可 能 , 同时也促使我们反思国内民族主义思潮如何能够走向一个健康发展的方向 —明确区分公民的宪法爱国主义和种族的仇外性 民族主义 。 最后 , 在这本书中 , 亨廷顿并不讳言自己的“ 爱国者 ”身份 , 并和那些他称之为“ 灵 魂已死 ”的学术精英划清界线 。 然而这里也隐含着一个“休漠的铡刀 ”问题 —在密切关联的事实领域和价值领域做出合乎逻辑的区分 。 作为一个充满优患意识的国家民 族主义者 , 他在美国国内文化冲突中的价值判断实际上 只有一个 是否有利于维 持美国的强大或者推迟其不可避免的衰亡 。 因此对这本叙述范围广泛 、 富有洞察力的 著作 , 我们在吸收其知识 , 理解其结论的同时 , 仍需注意亨廷顿本人在引言中所承认 的 “ 爱国之心和治学之心有时是会有冲突的 。 我意识到这一点 , 所以我尽量努力争取 做到超脱地 、透彻地分析各种现象 。 但仍需提醒读者 , 我对这些现象的选择和说明很 可能还是受到我的爱国心的影响 。 ” ② ① ② 塞绍尔 · 亨廷倾着 我们是谁 —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 程克雄译 北京 新华出版社 , , 同上 , 前言
/
本文档为【塞缪尔_亨廷顿_我们是谁_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_】,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