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江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简本

2019-09-15 4页 doc 134KB 10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is_423521

暂无简介

举报
江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简本江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简本一、总则1、修编目的为顺应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适应江都新时期城市现代化建设需要,把握外部条件变化带来的发展机遇,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结构,确立城乡统筹发展的整体格局。2、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主线,以创新发展为动力,以人才资源为支撑,以民生幸福为根本,充分把握国家推动区域发展的战略时机,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着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显着增强江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实力,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3、规划重点(1)加强区域协调,实...
江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简本
江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简本一、总则1、修编目的为顺应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适应江都新时期城市现代化建设需要,把握外部条件变化带来的发展机遇,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结构,确立城乡统筹发展的整体格局。2、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主线,以创新发展为动力,以人才资源为支撑,以民生幸福为根本,充分把握国家推动区域发展的战略时机,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着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显着增强江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实力,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3、规划重点(1)加强区域协调,实现联合发展研究江都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江苏沿江开发深入发展进程中、与扬州“同城化”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确定体现江都特点的区域功能定位、产业发展引导、空间组织形式和基础设施建设方式。(2)构建综合交通体系,引导集聚发展发挥市域综合交通优势,引导二、三产业和城镇空间集聚发展;合理划定交通分区,调控交通需求增长,落实公交优先措施,引导城市功能布局优化;培育交通枢纽,引导城市中心体系构建。(3)优化市域空间组织,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综合评价城乡发展条件,统筹配置城乡空间资源,引导城乡发展要素合理集聚,优化市域城乡建设空间和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4)提升城市功能,促进转型发展巩固制造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服务业和民生事业,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加快转型发展步伐。(5)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性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及历史文化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江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4、规划期限基准年为2009年,现状数据以2009年底为准。近期为2010—2015年,中期为2016—20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远景展望至本世纪中叶。5、规划范围(1)规划区:江都市域范围,总面积1330.16平方公里(其中长江水域面积为9.51平方公里)。(2)中心城区:由长江、夹江、西部市界、启扬高速公路、京沪高速公路、新通扬运河、花木大道、沪陕高速公路和东部市界围合的范围,面积约250.18平方公里。二、发展目标与策略1、城市性质国家水利枢纽,江苏省中部交通枢纽,沿江先进制造业基地,扬州东翼生态宜居城市。2、总体发展目标至2015年,经济质量显着提高、科教发展显着进步、文化实力显着加强、人民生活显着提升、生态环境显着改善,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至2030年,总体达到发达国家或地区当前发展水平,建成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生活幸福、环境优美的和谐新江都。3、经济发展策略(1)第一产业——以载体促发展促进农业生产性载体的形成;加快农业服务性载体的建设;注重农业发展特色性载体的培育。(2)第二产业——渐进式、跨越式发展相结合渐进式发展策略——升级现有优势产业;跨越式发展策略——培育新的主导产业。(3)第三产业——优势强化、结构优化优势强化策略——提升优势产业的功能;结构优化策略—培育生产性服务体系。4、社会发展策略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科研投入,促进科技进步;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大力发展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完善公共服务与保障体系。5、生态环境建设策略完善治理体系,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增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6、交通发展策略区域差别化策略;交通引导策略;周边协调策略。7、资源利用策略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三、市域城镇体系1、城市化发展策略(1)集约发展遵循科学发展,择优培育重点镇和特色镇,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加快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镇居住环境,完善城镇的服务功能。(2)城乡统筹江都未来城市化发展在加强城镇建设、突出城镇功能和发展质量的同时,要加快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产业、空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实现城乡同步现代化和社会和谐发展。(3)质量提升江都未来城市化发展应以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为目的,完善城乡综合服务功能,改善城乡基础设施,美化城乡生态环境,提升城乡文化品味,保障城乡居民充分就业,各得其所,使更多的人享受现代文明。2、市域人口及城市化水平2009年底,江都市域户籍人口106.59万人,暂住半年以上的人口8.52万人,外出半年以上的人口14.41万人,合计常住人口约100.7万人,城镇人口49.85万人,城市化水平49.5%。规划期末(2030年)市域常住人口130万人(户籍人口113万人),城镇人口101万人,城市化水平约78%。3、城镇等级规模结构规划至2030年江都市域形成中心城区、重点中心镇、特色镇、一般镇的四级等级规模结构体系,其中包括:1个65万城镇人口的中心城区、2个7万城镇人口的重点中心镇、3个3.5万城镇人口的特色镇、6个城镇人口在1.5-3.0万的一般镇。邵伯镇、小纪镇为市域西北部和东北部重要的空间增长极,是市域内重点中心镇;郭村为红色旅游特色镇,丁沟为空港特色镇;吴桥、丁伙、樊川和武坚为农业型主导的城镇,重点发展现代农业,工业以现状升级改造为主,同时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成为各自镇域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中心;真武镇突出油田服务基地和旅游观光的职能;宜陵镇和浦头镇由于临近中心城区,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规划为工贸型城镇。 城镇等级 规模等级 城镇名称 城镇人口(万人) 城镇个数(个) 中心城区 65万人 主城区 50 1 港区 15 重点中心镇 7万人 小纪 7 2 邵伯 7 特色镇 3.5万人 郭村 3.5 2 丁沟 3.5 一般镇 1.5-3.0万人 宜陵 3.5 7 真武 3.0 樊川 2 武坚 2 丁伙 2 吴桥 1.5 浦头 1.5 合计 101.5 124、城镇空间结构采取重点开发与片区发展分类指导相结合,在江都市域构建“一心两片三极”的城镇空间发展格局。一心:由中心城区(主城区和港区)共同组成的市域核心,是江都城市竞争力集中体现的区域,规划加强组团之间协调,尤其是主城区与港区之间在城市功能、产业、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等方面加强衔接,形成“一主一副”的空间发展格局。两片:根据现状空间发展特征和未来发展趋势,以启扬高速为界将市域划为南北两个片区。“南部片区”——交通条件优越,城镇发展的基础较好,未来在沿江开发及重大基础设施的带动下,形成网络化的城镇密集区;“北部片区”——属于里下河水网地区,发展农业和观光旅游业,形成市域北部的生态开敞空间。三极:指邵伯、小纪、郭村三个重点中心镇及特色镇,是市域西部、北部和东部的三个重要增长极,规划加强城镇综合性功能,加大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建设,促进人口向镇区集聚。5、市域交通坚持“交通引导、公交优先、设施调控”的理念,建设外畅内达、便捷快速、安全高效、多样化选择的综合交通系统。(1)轨道交通规划:①铁路:规划形成“一横一纵”铁路网。规划对宁启铁路进行复线电气化改造,并与沪通铁路相接,实现与国家干线铁路网联网、相融;新建淮扬镇铁路,北接新长铁路至陇海线,南接沪宁城际铁路,以客运为主,货运为辅。②城际铁路:规划北沿江城际铁路由南京引出,经扬州、泰州至南通,形成南京及江北主要城市之间的快速客运通道。规划北沿江城际铁路在江都市域内平行宁启铁路南侧走线,并于江都火车站设置站点,与江都火车站整合形成轨道综合交通枢纽。(2)高速公路:规划形成“二横一纵”三条高速公路,“二横”为沪陕高速公路和启扬高速公路,“一纵”为京沪高速公路。规划共设置3处枢纽互通,8处服务互通。(3)干线公路:规划形成“五横三纵”的公路网络。“五横”由北向南依次为353省道、老328国道、新328国道和沿江高等级公路、老江平公路。“三纵”由西向东依次为新237省道、安大公路、武嘶线。(4)干线航道:规划形成“两横四纵”的市域干线航道网。“两横”为盐邵河、新通扬运河;“五纵”为京杭运河、芒稻河—高水河、三阳河、野田河—红旗河。(5)港口:逐步形成以件杂货转运为主导,矿建散杂货运输为辅助的综合性港区,远期适当兼顾集装箱运输的需要。(6)机场:苏中江都机场位于江都市丁沟镇,按照4C级进行建设,按照4D级机场规划控制,客货兼用,服务于扬州、泰州、镇江三市,兼顾淮安部分地区。6、市域历史文化保护确定“一带、一片、多点”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空间框架。(1)一带:根据大运河(扬州段)遗产保护规划的要求,江都段的运河遗产保护以水利航运遗产的保护为核心,将水利工程遗产与因大运河而生、而兴的聚落和相关物质文化遗产视为整体加以重点保护,从而完整保护大运河的整体风貌及其周边环境。(2)一片:加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邵伯镇的保护,重点保护中大街和南大街以及大马头等沿街两侧地段的整体景观风貌,保护城镇轮廓线、“鱼骨状”的历史空间结构和肌理、传统民居建筑群体特征(建筑高度和屋顶平面)、沿街沿河传统风貌、古树名木等。保护与传统生活方式有关的青石条板街道铺装,大马头、邵伯船闸等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变迁等有关的物质载体,沿街传统商业文化氛围等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3)多点:引江水利枢纽、文物保护单位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保护。7、市域旅游规划(1)旅游总体定位:充分体现江都水乡园林生态城市的总体要求,形成“江、河、湖一水贯通,古、水、绿一体和谐”的城市旅游特色,不断提升“龙川文化”的品味,规划江都旅游形象定位为“水木仙旅、龙川江都”。(2)旅游空间布局:形成“一区两带”旅游总体布局。“一区”:里下河生态农业旅游区;“两带”:沿运河旅游风光带和沿江生态风光带。“一区”为里下河生态农业旅游区:里下河水域风光和人文景观,水产品养殖资源丰富,特色农业园区较为集中,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互相交融、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旅游挖掘开发价值较高,旅游发展优势明显。“两带”为沿运河旅游风光带和沿江生态风光带。沿运河旅游风光带:沿古运河岸线,重点打造水域风光、水利景观,建设渌洋湖自然保护区、邵伯湖旅游度假区、水利枢纽风景区以及运河游览线等重点旅游项目,沿运河两侧形成人文和自然景观相互交融的旅游风光带;沿江生态风光带:结合江都滨江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重点打造沿江生态绿廊,形成绵延流长的自然风光带。四、城乡统筹发展1、市域空间发展策略(1)做大做强现代主城区。围绕打造滨江生态园林城市的总体目标,按照“拉伸框架、完善功能、提升形象、彰显特色”的建设思路,着力做大主城区,做强城区经济主板块。积极呼应扬州城市规划建设,以文昌路东延为契机,突出舜天路沿线区域城市规划、建设及管理;强化城市设计,注重道路的整体规划和节点的景观布局,加强沿路地块规划控制,加快启动村庄拆迁、企业搬迁、环境改造等步伐。加快打造南部滨江新城,启动商贸城西片综合改造,打造宁通路南侧景观;加快拆迁安置工程建设,实施龙川路南延、纬三路工程,形成“三横三纵”道路网络。不断提升建成区规划建设水平,有计划、有步骤实施北城区、老城区、城中村等综合整治、改造建设,突出城中村、老小区的改造提升。(2)加快建设沿江开发区。依托沿江开发优势,用现代城镇综合配套的理念规划沿江开发,以沿江开发区为载体,依托大桥镇建设基础,着力打造滨江科技城,拓展沿江经济板块。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互动并进,推动主导产业向沿江集聚、重大项目向沿江集中,把沿江地区打造成为特钢生产基地、船舶生产及配套件生产基地和港口物流基地。大桥镇要以挖掘古镇人文底蕴、打造旅游文化、培植生态旅游、增强特色服务为重点,加快大桥古街及人文景观修复改造,着力在产业发展方向、基础设施配套、城镇建筑风格等方面全面接轨和融入滨江科技城,实现城镇互动、融合发展。(3)统筹发展各镇。各镇要根据各自产业特色、人口规模、资源优势等现有基础和条件,优化空间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彰显城镇建设特色,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充分发挥重点镇及特色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以重点镇及特色镇为基础,区域联合,组团发展。打造里下河经济板块,抢抓小纪镇被确定为全省20个强镇扩权工作试点镇之一的政策机遇,以苏中江都机场建设为契机,加强与丁沟、樊川、武坚镇的联动发展,加快形成产业集聚、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里下河城镇组团,打造空港产业园;打造沿运经济板块,突出邵伯运河古镇特色,加快邵伯镇与丁伙镇、真武镇的规划融合、产业融合,以彰显古镇文化、做强特色产业为重点,推进城镇规划与建设,着力打造运河重镇、旅游名镇、商贸强镇;规划建设城市卫星镇,郭村镇、宜陵镇要主动接受泰州和城区的城市辐射,加强产业对接,提升规划水准,做大集镇规模,完善城镇功能。(4)鼓励发展农村集中居民点建设。按照靠近镇区、贴近园区、合理照顾耕作半径、注重保持田园风貌特色的要求,将全市行政村划分为若干组团,根据各行政村的经济水平、区位条件、人口规模、农民收入和设施建设情况,在组团范围内选择确定集中居民点,吸引周边村民向居民点集中,具备条件的可逐步向镇驻地集中。对已撤并乡镇原集镇要作为重点居民点进行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其原有设施功能作用。对于人口密度小、分布零散稀疏、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庄台有计划地进行搬迁,加快推进电力、通信、数字电视、区域供水、燃气管网等重大基础设施向农村集中居民点延伸,不断提升农村集中居民点配套水平。2、城乡体系结构规划形成“中心城区—重点中心镇—特色镇—一般镇—村庄(农村居民点)”五级城乡体系结构。(1)中心城区:含主城区和港区,由长江、夹江、西部市界、启扬高速公路、京沪高速公路、新通扬运河、花木大道、沪陕高速公路和东部市界围合的范围,面积约250.18平方公里。(2)重点中心镇:包括邵伯、小纪2个重点中心镇。(3)特色镇:包括郭村、丁沟、宜陵3个特色镇。(4)一般镇:包括宜陵、真武、樊川、武坚、丁伙、吴桥、浦头等7个镇。(5)村庄(农村集中居民点):至2030年,村庄规划整合为656个农村居民点,农村人口减少到29万人,村庄平均规模由现状每自然村125人调整为442人。3、人口与用地规模远期至2030年江都市域总人口130万人。其中:中心城区城市人口65万人,建设用地规模约78平方公里;其他镇城镇人口为36万人,建设用地规模约43.2平方公里;农村人口为29人,建设用地规模约65平方公里。五、中心城区性质与规模1、城市性质国家水利枢纽,江苏省中部交通枢纽,沿江先进制造业基地,扬州东翼生态宜居城市。2、城市规模2009年底现状城市人口为34.78万人。近期(2015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44万人。中期(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50万人。远期(203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65万人,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120平方米以内,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78平方公里以内,人口与用地在中心城区范围内进行整体平衡。其中:主城区:人口规模5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51平方公里左右;港区:人口规模1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27平方公里左右。六、城市总体布局1、城市发展方向(1)主城区规划主城区的发展方向为“东优、南进、西联、北拓”。东优:京沪高速公路以东砖桥现状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配套水平较低,整体环境不佳,向东发展重点是对该地区用地进行优化整合,改善居住环境,提升园区品质。南进:主城区南部空间广阔,用地条件优越,未来随着328国道的改线、沪陕高速公路、京沪高速公路南延线的建设及南部、滨江沿河景观的打造,为南部建设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因此向南将是主城区用地拓展的首要方向。西联:进一步推进扬州、江都城市空间与功能整合。主城区与扬州市交通联系有龙城路、328国道改线,未来将打通舜天路,连通扬州城区的文昌路,延伸文昌路综合公共服务设施轴,为实现江都与扬州的对接提供有利条件,这也将引领江都城市建设用地向西推进。北拓:主城区北部现状建设条件较好,基础设施配套较为完善,拥有便利的对外交通,同时拥有一定的土地存量,将成为城市用地拓展的次要方向。(2)港区规划港区工业用地在现状基础上向纵深拓展,生活用地在现状大桥镇区基础上向南、向西适度拓展。2、总体布局结构(1)主城区:强化核心、分区发展,形成“两心五区”的空间布局结构。“两心”:工农路两侧的商业中心和舜天路两侧的商务中心。“五区”:主城区范围内以道路河流划分的五个分区,包括城北分区、城中分区、城西分区、城南分区和滨江新城区。(2)港区:集聚发展,形成“一心两区”的空间布局结构。“一心”:港区综合配套中心。“两区”:港区以道路河流划分的两个分区,包括综合配套区和产业区。3、城市中心体系按照“市级—分区级—居住社区级—基层社区级”四级设置。市级中心:规划形成“一主、一副、两特”的市级中心体系。“一主”:位于舜天路的城市主中心,打造以商务金融、总部办公、休闲商业为主导功能,以会议接待、文化娱乐、都市旅游为特色功能,以生活居住和配套服务为支撑功能的生态型城市中心区。“一副”:位于工农路的城市副中心,以传统的商业办公、购物休闲文化娱乐等为主要职能。“两特”:分别为行政中心、文化体育中心。行政中心位于北区,以行政办公、商业为主要职能;文化体育中心位于滨江新城,以会展、文化、体育等为主要职能。分区中心:规划形成6处分区中心,为各分片提供相应的商业、文化、医疗、体育、娱乐、办公等配套服务设施,其中主城区5处,港区1处。城北分区中心:位于泰山路及仙城北路周边;城中分区中心:位于工农路与龙川中路交汇处;城西分区中心:位于龙城路与庄台路交汇处;城南分区中心:位于新都路与舜天路交汇处;滨江新城分区中心:位于纬三路北,龙川南路两侧;港区分区中心:位于新城路两侧。居住社区中心:居住社区中心主要结合各居住社区统一布局。基层社区中心:结合各基层社区统一布局。七、建设用地规划1、公共设施用地(1)行政办公用地保留现状金山路两侧的市级行政中心等行政办公用地,保留旧城区内的市供电局、广电局、体育局等,适当置换旧城区及城南分区部分办公用地,集中布局在仙城北路以东、江淮路以北,形成市级综合行政中心,集中办公,提高行政办公的运行效率。保留位于通泰路北侧的大桥派出所,规划大桥镇政府和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用地合并,集中布局在白沙路以北、白塔河以西处。(2)商业金融业用地规划结合中心体系的构建和公共交通的建设,完善商业金融业用地布局。城北分区:主要位于泰山路、仙城北路周边及恒山路以北,其中沿宁启铁路江都火车站周边块状布局,双树路两侧带状布局,主要包括购物、餐饮、宾馆住宿等设施。城中分区:集中于工农路沿线,带状布局,规划对两侧商业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强化购物、娱乐、餐饮休闲等服务功能。其中工农路、仙城路—引江路段定位为精品购物步行街,仙城路与工农路交叉口为大型购物中心汇集区,工农路与龙川北路交叉口为娱乐、休闲、餐饮等汇集区。城西分区:位于龙城路北侧、工农西路南侧,带状与块状结合。城南分区:结合轨道交通站点的设置,规划商业金融业用地沿舜天路两侧呈带状布局,以金融、商务办公等现代服务业为主。滨江新城区:在新都路西,纬三路北结合文化体育中心设置商务、金融、餐饮、购物等设施。港区:规划商业金融业用地位于新城路以北、通江路以东,呈带状布局。(3)文化娱乐用地规划文化娱乐用地按照“市级—分区级—居住社区级”三级配置。保留市级文化用地主要有旧城区内的图馆、影剧院、博物馆、少年宫以及扬剧艺术中心等,局部进行改造、立面整饰;规划配置展览馆、图书馆等大型市级文化设施,结合体育中心统一考虑,展示主城区南部滨江新城入口形象。规划分区级文化设施主要有泰山路文化中心、双沟文化中心、舜天路文化中心、庄台路文化中心、港区文化中心等,其中港区文化中心位于开发北路以北、星沙路以西,设置文化活动中心、科技馆、展览馆等,展示港区的风貌。(4)体育用地规划体育用地按照“市级—分区级—居住社区级”三级配置。保留江都体育场,提高内部设施标准;规划新建江都体育中心,位于滨江新城,配置标准的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及配套辅助设施,能够承担一定规模的市级赛事。规划新建分区级体育设施,在北区泰山路北、港区开发北路与星河路周边新建区级体育设施,其他区级体育设施结合邻里中心设置。完善居住社区级体育设施的配套,结合居住社区中心布置一定的体育运动场地及设施,包括综合活动器材、羽毛球、乒乓球、小足球场等场地和相应的设施,满足居民休闲健身的需要。同时鼓励高校及中、小学等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利用绿化配建健身设施。(5)医疗卫生用地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主要落实市级、区级两级医疗卫生设施,居住区、居住小区级社康中心结合邻里中心及小区配套综合服务中心合理设置。医院床位按照5床/千人标准配置。规划形成二级甲等医院6所(洪泉医院、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市妇幼保健院、滨江新城医院、大桥医院)、专科医院2所(市脑科医院、市传染病医院即第三人民医院)、急救医疗中心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处(双沟卫生院、新城医院、砖桥卫生院、张纲卫生院、新城东部卫生服务中心、大桥老卫生院、市第二人民医院、大桥嘶马卫生院、大桥昌松卫生院、大桥花荡卫生院)及若干个小区社康中心,形成等级明确、规模适中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6)教育科研设计用地规划教育科研设计用地采取集中布局的原则,主要集中在2处,其中主城区1处,港区1处。城南职教园区位于纬三路北侧、新都南路东侧,同时在职教园区建设江都市成人教育中心;港区教育科研用地位于白沙路以南、通江路以东,承担港区相关产业的研发、设计及企业职工的教育、等主要职能。2、居住用地规划居住用地划分为6个居住分区,16个居住社区。其中主城区5个居住分区,13个居住社区;港区1个居住分区,3个居住社区。3、工业仓储用地规划工业用地主要集中于三处,分别为主城区的城北工业园、城南工业园和港区的沿江工业园。城北工业园:位于宁启铁路以北、锦宜公路以南、老淮江公路以东、仙城路以西,规划工业用地约275公顷。在现有的工业基础上以发展机电、冶金、汽配等产业为主;城南工业园:位于南苑路以南、京沪高速公路以西、建兴路以北、黄河南路以东,工业用地约492.2公顷。依托京沪高速公路、沪陕高速公路、328国道改线等交通的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高新技术产业;沿江工业园:位于港区沿江高等级公路以南,工业用地约1326.2公顷。充分利用沿江开发机遇,发挥港口优势,其中红旗河以东依托现状科进船业、龙和船业、海螺水泥等龙头企业发展船舶制造、建材等产业,红旗河以西依托诚德钢管、龙川钢管、中海造船等企业以机械冶金、建材等为主的综合工业区。规划仓储物流用地主要包括城北物流用地、城东商贸物流用地、沿江港区物流园区。城北物流用地位于双树路以北、惊涛路以东,主要结合城北工业园设置为企业提供服务的货物集散中心;城东商贸物流用地位于黄海南路以东、浦江路以北,充分发挥现代物流业对城市经济的促进作用,形成商贸物流园区,服务于城南工业园及周边五金建材装饰市场、花木市场等;港区物流园区位于港区三江大道以南,结合港口码头布局,打造集传统储运功能、信息交流功能及商贸功能为一体的物流区,成为服务于港区及市域的现代物流中心。4、绿化用地(1)绿地系统结构规划依托江都市特有的自然条件,结合城市形态格局和发展方向,通过城市生态绿地、滨水绿带、交通廊道、公园等建设,形成“五河汇龙川、一轴联两区、多园缀龙城”的结构。“五河汇龙川”:以孕育江都独特龙文水脉的金湾河、高水河、芒稻河、老通扬运河及新通扬运河构筑江都滨水生态空间;“一轴联两区”:通过沿芒稻河、夹江和长江的滨水生态绿地连接主城区和港区;“多点缀龙城”:以公园、街头绿地等构成绿化节点。主城区:规划通过采用滨河绿带和交通绿廊两个系统相互组合,重点突出“一核、两廊、五带、多点”的绿地系统结构。“一核”:引江水利枢纽风景区;“两廊”:沿宁启铁路、沪陕高速公路两侧形成的横向交通绿廊;“五带”:沿金湾河、高水河、芒稻河、新通扬运河、老通扬运河五条水脉形成的滨河休闲带;“多点”:分布于主城区内的公园和街头绿地。港区:主要以沿河、沿路带状布置为主,形成“一核、两带、多点”的布局结构。“一核”:位于滨江路与兴港路交汇处形成的滨江公园;“两带”:沿白塔河、红旗河两侧形成的绿化景观带;“多点”:港区内部的公园和街头绿地。(2)绿地布局规划绿地957.2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2.3%,人均绿地面积14.7平方米。合理布置各级公共绿地,规划建设市级公园5处,分区级公园10处,结合现状补充建设小型绿地(如街头绿地、小游园、游憩绿化带等)。加强公路、铁路、水系、高压走廊、市政设施周围、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等的防护林带建设。规划中心城区市级公园一览表 名称 区位 位置 面积(公顷) 备注 人民生态公园 主城区 龙川北路以西、江淮路以南 5.81 现状 引江公园 主城区 龙城路以南、长江路以北 70 现状 新城公园 主城区 新都南路西,反坎河周边 22.4 规划 龙川外滩公园 主城区 建都路以西、舜天路两侧 32.3 规划 滨江公园 港区 滨江路两侧 120.9 现状规划中心城区片区级公园一览表 名称 区位 位置 面积(公顷) 备注 舜天公园 主城区 舜天路以南、广州路以东 6.68 规划 江平公园 主城区 江平路以南 6.86 规划 金三元广场 主城区 东方红路以南、仙城路以西 1.4 现状 站前广场 主城区 华山路以北、新都北路以西 3.6 规划 文化公园 主城区 高水河以西、龙城路以南 6.5 规划 烈士陵园 主城区 邵仙河、高水河间 8.21 现状 仙女公园 主城区 东方红路以北、高水河以西 1.1 现状 长生庵公园 主城区 张港河以东、浦江路以南 2.9 规划 大桥公园 港区 新城路以北、通江路以西 4.4 规划 嘶马公园 港区 嘶昌路以东、红旗河以西 17.8 规划八、中心城区道路交通1、总体目标坚持“交通先行、公交优先、设施先进、有效调控”的规划理念,建设外畅内达、便捷快速、安全高效、多样化选择的综合交通系统。2、快速路规划江都中心城区形成“三横两纵”的快速路网布局,快速路总长度约49.5公里,快速路网密度约0.6公里/平方公路。“三横”分别为华山路、328国道改线、扬子津路—新都南路;“两纵”分别为金湾河路、黄海路。其中,华山路西接扬州北外环快速路、东接黄海路,是扬州中心城区至苏中江都机场的重要快速通道;328国道改线联系扬州中心城区与江都主城区,是扬州市域重要的东西向快速通道;沿江高等级公路—新都南路西接扬州扬子津路,东至泰州,是重要的东西向区域性快速通道;金湾河路连接泰安和杭集;黄海路贯穿城市东部南北。3、主干路主城区形成“十一横六纵”的主干路布局结构,总长度约149.2公里。“十一横”自北向南依次为锦宜路、恒山路、泰山路、东方红路、龙城路、长江路、浦江路、舜天路、建兴路、纬三路、通港路;“六纵”自西向东依次为人民路—建都路、仙城路、龙川路、新都路、黄河路、黄海路。港区形成“四横三纵”的主干路布局结构,总长度约50.3公里。“四横”自北向南依次为新城路、白沙路、銮江路、三江大道;“三纵”自西向东依次为花木大道、大宜路、兴港路。4、次干路次干路间距控制在500-900米左右。主城区次干路总长度约115.1公里,次干路网密度约2.27公里/平方公里;港区次干路总长度约85.8公里,次干路网密度约3.17公里/平方公里。九、城市总体设计1、市域空间景观规划(1)规划目标发扬江都“江河湖一水贯通、古水绿一体和谐”的城市特色,提升特有的景观风貌,保护和延续旧有的历史文脉,着力打造“长江风光、运河风景、水乡风情、古镇风韵、花木风采”的江都市域空间景观。打造沿江风光,弘扬运河文化,展示水乡风情,延续古镇风韵,塑造花木形象。(2)市域空间景观体系市域构筑“两区两带多点”的空间景观体系。“两区”指东北部的里下河水乡景观区和西北部的邵伯湖—渌洋湖生态景观区;“两带”指运河景观风光带和长江景观风光带;“多点”指古镇景观节点、特色村庄景观节点和特色农业园区景观节点等。(3)特色风貌景观区里下河水乡景观区:市域东北部以小纪镇、武坚镇和樊川镇为主的河网密布区域。以生态保护为基本原则,打造良性发展的生态空间,采取原生态方式来维护区域内的水系、湿地等空间布局,保护已有动植物生存的生态环境,营造自然生态的水乡景观。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打造融生产经营、科技示范、休闲度假、生态保护等为一体的现代观光农业基地。邵伯湖—渌洋湖生态景观区:市域西北部、京沪高速公路以西的邵伯湖—渌阳湖区域。塑造原生态湖泊景观,适度发展地方绿色风味食品加工制作,提升旅游度假的整体品质。(4)特色景观带运河景观风光带:滨水岸线重点区域布置亲水平台、亲水绿地、城市广场等开放空间,其它岸线以满足防洪和生态要求为主,临中心城区部分采用硬质岸线满足防洪和简单驻留观景活动的需求,并通过对水面岸线和周边生态空间的景观塑造,分段打造具有滨水特色的岸线景观。长江景观风光带:按整体控制、重点突出的原则打造整体沿江景观风貌,以临江港区建筑和夹江大桥为核心景观风貌节点,彰显滨江特征风貌。(5)特色景观节点特色古镇景观节点:邵伯古镇。保持历史镇区内传统街巷、水系、院落构成的整体空间景观格局。保护修缮文保单位和历史建筑,民居保持传统明清民居建筑特色。重点恢复中大街和南大街传统商业街布局,保护独具特色的反映明清时期市井生活的古镇景观风貌。特色村庄景观节点:渌洋湖村、宗村、双华村、曹王村、横沟村等特色村庄。按农业观光型、花木示范型两类分别控制。特色农业园区:江都现代花木农业园区、小纪镇高效蔬菜示范园区、吴桥现代蔬菜农业园、丁伙花木科技示范园等。按综合性农业园区、科技型农业园区、基地型农业园区和都市休闲型农业园区四类分别控制。2、中心城区空间景观规划(1)规划目标延续中心城区城市文脉,构建特色鲜明的“水、绿、古”一体的总体空间结构,展示独特的龙川水都城市风貌;结合中心城区的生态格局,构筑城市开放空间系统;尊重中心城区自然特色,整合空间景观资源,挖掘城市景观人文价值,塑造自然与人文交融的城市特色景观。(2)空间景观节点城市景观核心:位于高水河、金湾河、芒稻河、新通扬运河、老通扬运河五河交汇的生态敏感区域,以引江水利枢纽风景区为核心,形成江都水利文化和滨水景观为特征的自然风貌景观节点。城市出入口节点:老淮江公路出入口、宁启铁路江都站、北沿江城际铁路江都站、扬州北外环路的华山路出入口、扬州五台山的龙城路出入口、扬州城市轨道1号线和文昌路的舜天西路出入口、扬州运河东路的城南路出入口、新328国道的建都路出入口、沪陕高速公路的新都南路出入口、扬州扬子津的新都南路出入口、沿江高等级公路的銮江路出入口等。结合江都历史文化特征和城市标识,通过设置建筑小品、城市雕塑、景观植栽和照明方式等手段塑造展示江都城市内涵的门户性景观空间。城市地标建筑节点:指能反映时代特征、展现城市形象的现代建(构)筑物及其周边环境,包括行政办公中心、商业中心、商务中心、滨江新城文体中心和港区中心等。结合建筑使用功能和道路性质进行设计,打造多种类型、适于多种交通方式下观瞻的建筑景观界面。加强建筑群体和街道空间的整体性和连续性,高层建筑形体应注重与相邻或相近高层建筑间的协调关系。(3)空间景观廊道夹江—长江景观廊道:自然景观岸线维持河道的原生态,保护其周边的环境格局和生态体系。滨水景观廊道:利用江都独特的“五河织龙川”的水系结构构建滨水景观廊道,五河分别为:高水河、芒稻河、金湾河、新通扬运河、老通扬运河。合理利用江都密布的水网,做好沿河绿化。滨河绿带建设是城市景观的重点,重点区域可结合城市设计进行细化美化,利用河堤外围枯水季节河塘地,以生态绿化为主分层处理,增加市民的滨水活动空间。对河两岸的景观系统进行梳理,形成两岸互动、和谐的滨水景观。加强滨水地区的慢行道的贯通、规划水上交通,合理布置游船码头。强化各类滨水建筑界面的塑造,包括开敞性界面、连续性界面、韵律形界面;处理好滨水建筑布局关系,增加水面视线景观。城市空间景观轴:龙川路和舜天路。重点控制道路两侧建筑的尺度、色彩和沿街退让距离,避免出现跳跃的城市景观,保持沿线视觉的连续性,沿路景观的识别性;在重要地段设置城市绿地、广场等开放空间;结合道路沿线城市功能分区,分段打造主题鲜明的城市景观。(4)景观风貌分区生态景观风貌区:城区西部邵仙河与高水河交汇地段及新都南路、沿江高等级公路、夹江及芒稻河围合的湿地。以生态恢复和生态保护为基本原则,针对不同功能定位确定合适的开发强度,根据不同特征营造差异性的景观风貌;严格控制城市湿地地区的开发利用,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侵占破坏城区湿地的违规行为。旧城景观风貌区:旧城区。“保护、控制、挖掘、提升”。妥善利用遗迹遗址、名人故居等历史文化资源,充分保护和利用四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整治、恢复展示历史文化感知元素,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内涵。新城景观风貌区:南、北、滨江新城分区部分区域。结合新城的城市功能定位进行相应城市景观风貌引导,鼓励采用江都地方特征文化元素,并有效融合自然环境特征,塑造现代城市景观风貌。港区景观风貌区:港区部分区域。依托现有港口物流,整合优化城市产业,打造清洁、高效、生态的现代化沿江产业风貌。同时保护和改造良好的水资源环境,构建水网体系,营造城水相融的居住研发新区风貌。(5)特色空间广场体系:包括行政广场、交通集散广场、休闲游憩广场、纪念广场等。控制广场周边建筑围合感与建筑高度,使其高度与广场尺度协调;注意周边建筑空间与广场空间的相互渗透,进一步丰富广场空间层次感、提高广场的可达性以及使用效率。控制广场重要方向的视线廊道,使其成为观赏其它景观节点的开敞空间。特色街道:旧城区内的工农路、引江路,城北分区的明珠路,城西分区的高水河西岸路,城南分区的龙川路、舜天西路,滨江新城区的黄河南路、纬三路及港区的通江路滨水美食街。优化提升商业街业态及整体环境;在商业街两端设置空间标志物和限定物,标志商业街的起止;在商业街内部规划能供行人驻足停留、感受观赏环境的小型、活力的开放空间;统一规划店面招牌、广告、灯箱等室外饰物;注重建筑细部和材质的运用,打造成为江都城区精品商业步行街、特色商品街和特色餐饮娱乐街等,提升旅游休闲品质,全方位展示江都地方特色风情及风景。(6)中心城区天际线控制主城区:沿高水河、芒稻河总体形成以舜天路为中心,形成建筑高度中间略高的错落有致、富有层次的高度轮廓,注重其沿线的建筑布局和高度、界面控制,力求视觉通透实现借景。港区:形成城市生活岸线景观、自然岸线景观、现代工业岸线景观相得益彰的沿江景观界面空间。近景滨水空间控制要求:通过合理设置滨河绿化,增强虚实对比,增加近景的生态特征,强调天际线各个景观层次间的对比。视觉高点控制要求:挺拔的高层建筑应当展现在城市的各个中心,突出各中心区的核心景观地位。视觉低点控制要求:在选择较高的观景点欣赏城市时,城市第五立面(即建筑群体的屋顶面)作为近景对城市景观的有直接影响作用,也是构成城市肌理的主要元素之一。(7)高度分区将中心城区高度控制分区划分为高层禁建区、高层控制区、高层引导区和一般控制区四类高度控制区。高层禁建区:所有高层建筑一律不能建设,控制范围包括中心城区内的引江水利枢纽风景区和许晓轩革命故居、观音庙等文保单位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高层控制区:该区域以发展多层建筑为主要趋势,限制高层建筑的建设,控制范围主要是高层禁建区周边的风貌协调区域和一般工业用地等地区。高层引导区:根据城区空间形态调整优化和社会发展需要,鼓励建设中高层、高层、超高层建筑,控制范围包括城市商业中心、商务中心、滨江新城中心、公交走廊沿线地块等。高层一般控制区:以多层、小高层建筑为主,控制范围指除高层禁建区、高层控制区、高层适度引导区以外的区域,包括中心城区内的旧城区、商住商办混合地块等,在满足规划和城市设计前提下,合理布置小高层和部分中高层建筑。十、环境保护规划1、环境保护目标(1)水环境保护: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全市域内跨界断面出境水质达到国家或省考核目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2)空气环境保护:全年优良天数占85%以上且主要污染物年日均值满足国家二级标准。(3)声环境保护:城市各区域声环境质量达到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规定的各功能区标准。(4)固体废弃物处理和处置:中心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镇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工业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达到100%,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率达到100%。2、污染物总量控制(1)水污染物排放控制指标2020年、2030年COD年排放量分别控制在6000吨、5500吨以内。2020年、2030年氨氮年排放量分别控制在550吨、500吨以内。2030年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以上,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100%。2030年农村污水处理率达到70%以上。(2)空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指标2020年、2030年SO2年排放量分别控制在7000吨、6500吨以内。2020年、2030年颗粒物年排放量分别控制在3000吨、2800吨以内。2030年重点污染源废气排放达标率为100%。2030年城市气化率达到100%。2030年城市机动车尾气排放达标率达到95%以上。3、环境治理措施(1)水环境治理措施制定水体蓝线,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实施排污权交易制度,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快城乡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管网建设的建设,完成覆盖城镇的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发展适合江都的农业循环模式,减少农业面源污染。(2)空气环境治理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燃料燃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扩大天然气利用,推广燃气热电联产;加强对重点污染企业的管理,实行总量控制;制定TSP和PM10排放控制计划,加强工业企业除尘力度,控制城区扬尘,加强对建筑、拆迁和市政等现场的扬尘污染防治;加大机动车尾气污染的防治力度;空气自动监测站设置密度达到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标准的要求。(3)声环境治理措施选择降噪功能强的树种;对现有噪声污染超标的服务业场所限期整改;禁止噪声超标车辆上路行驶;优化城市交通网络,保持道路畅通;加强路面保养,减少车辆颠簸振动噪声;完善施工登记、注册和申报审批制度,加强施工噪声管理。(4)固体废弃物治理措施逐步推广循环经济,采取一定的政策或经济手段鼓励、扶持对工业固废进行收集、处理及再生资源化利用的相关企业,实现工业固废的资源化。加强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建立并完善生活垃圾的收集、储运和处理系统,在优先进行生活废弃物减量化和资源化的基础上,推行垃圾分类收集、无害化及集中安全处置措施。对于资源化及末端治理的无害化(包括综合利用、卫生填埋、焚烧)要求进一步完善。十一、市政公用设施规划1、给水工程(1)总体目标:扩大集中供水范围,建立供水系统实时调度监控系统,提高管理服务水平,节约能耗,保障供水安全,提高供水质量,安全供水率100%。(2)供水量预测:2030年江都市域最高日用水量约为67.2万立方米/日。(3)供水规划:规划江都市域共划分为市属供水圈、中闸供水圈以及邵伯供水圈三大供水圈。市属供水圈:以江都第一、第二水厂为区域供水水厂,第一水厂设计规模为4万立方米/日,近期保留制水功能,远期改造为增压泵站;第二水厂设计规模为15万立方米/日,远期供水能力提高至20万立方米/日,另从扬州第五水厂解决10万立方米/日。中闸供水圈:以港区水厂为区域供水水厂。港区水厂现状供水规模为5万立方米/日,规划扩建至20万立方米/日。邵伯供水圈:邵伯水厂维持现状供水规模(1.5万立方米/日)不变,油田水厂扩建至8万立方米/日。、(4)水源规划:为了保证供水安全性,保留长江、夹江、高水河、芒稻河作为江都供水水源。2、排水工程(1)总体目标:实施雨污分流,建立合理、完善的城市排水系统,保护城市河道的水环境质量;推进中水回用,建设相关配套设施。(2)污水处理分区:按“地域相互邻近、产业结构基本趋同、地形起伏不大、污水处理规模运行经济”等原则,将全市分成五大污水处理分区。主城区污水处理分区:主城区;港区污水处理分区:港区、浦头;邵伯污水处理分区:包括邵伯、丁伙、真武及樊川西部;宜陵污水处理分区:包括宜陵、吴桥、丁沟、郭村;小纪污水处理分区:包括小纪、武坚、樊川东部。(3)污水量预测:江都市域污水总量约为43万立方米/日(其中城镇污水量约为41.3万立方米/日,农村污水量约为1.7万立方米/日)。城镇污水需全部处理,其中集中处理率按90%计算,则江都城镇污水集中处理量约为37.2万立方米/日,其中主城区、港区、邵伯、宜陵、小纪等5个污水处理分区城镇污水集中处理量分别约为20.0、6.7、3.0、4.5、3.0万立方米/日。农村污水处理率按70%计算,则农村污水处理量约为1.2万立方米/日。(4)污水处理厂规划主城区污水处理分区:江都清源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由4万立方米/日扩建至20万立方米/日,用地按18公顷预留,尾水通过压力管道排放至长江。港区污水处理分区:港区污水厂处理规模由1.25万立方米/日扩建至8万立方米/日,用地按8公顷预留,尾水排放至长江。邵伯污水处理分区:邵伯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由0.6万立方米/日扩建至2万立方米/日,用地按3公顷预留,尾水直接排入西侧的马荡河。真武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由0.5万立方米/日扩建至1万立方米/日,用地按2公顷预留,尾水经管道输送至真武镇九华庵河,最终排入盐邵河。现状丁伙污水处理厂改造为污水提升泵站,丁伙镇污水送至邵伯污水厂进行处理。樊川东部污水送至小纪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宜陵污水处理分区:宜陵污水处理厂扩建至4.5万立方米/日,用地按3公顷预留,尾水排放至老通扬运河。新建丁沟污水提升泵站,丁沟镇污水送至宜陵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小纪污水处理分区:小纪镇污水处理厂扩建至2万立方米/日,用地维持不变,尾水排放至小纪镇小纪河。武坚镇污水处理厂扩建至1万立方米/日,用地维持不变,尾水经管道排放至野田河。3、供电工程(1)负荷预测:预测2030年全社会用电量130亿千瓦时。(2)电源规划:为满足工业企业用热需求,在港区东部新建一座热电厂,发展热电联产,采用2×C50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供热机组,通过110千伏电压等级接入电网。(3)电网规划500千伏电网:扩建500千伏江都变,将其增容至2×750兆伏安。220千伏电网:规划对现状3座变电所进行增容扩建,使其终期主变容量均达到2×240兆伏安。新建220千伏变电所5座,分别为220千伏新纪变、谢桥变、锦西变、张纲变和常兴变。110千伏电网:增容扩建现有10座110千伏变电所,新建(含升压)21座110千伏变电所,远期市域110千伏电网容载比达到2.1以上。4、燃气工程(1)规划目标:保障城市燃气供应安全,形成多气源联合供气的格局。提高中心城区燃气管道覆盖率,形成以天然气为主的气源结构。(2)用气量预测:预测全市天然气总用气量达7.2亿标立方米/年,液化石油气总用气量达34300吨/年。(3)气源规划:江都市可利用的气源主要有“西气东输冀宁联络线”和江苏如东LNG的长输管道天然气、压缩天然气(CNG)、液化石油气以及农村沼气。(4)天然气输配系统:输配场站有城市门站、高中压调压站、CNG供应站、汽车加气站。(5)高压管道:城市门站至港区高中压调压站DN300的高压管道主要沿华山路、黄海南路、沿江高等级公路和兴港路敷设。建设江都分输清管站至港区燃气热电厂的DN300高压管道,主要沿启扬高速公路、京沪高速公路、江平路、兴港路和白沙路敷设。5、供热工程(1)热负荷预测:预测中心城区最大热负荷为222吨/小时。(2)热源规划:在港区东部新建一座热电厂,用地15公顷。新建热电厂以天然气为气源,采用3×220吨/小时锅炉和2×C50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供热机组,最大供热能力达240吨/小时。港区以新建热电厂为热源,以过热蒸汽为介质,采用开式热力网供汽。热电厂供热范围内企业可使用热电厂蒸汽实施集中供热,不得自行配置燃煤锅炉。6、信息基础设施(1)规划目标:建立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各运营商交换局所和通信基站布局合理,实现信息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打造智慧城市、数字城市、物联网及无线网络全覆盖城市理念。(2)用户预测:市域固定电话主线普及率为40线/百人,固定电话用户达52万户;市域移动电话普及率为90部/百人,移动电话用户达117万户;2030年互联网用户达60户/百人;市域居民用户有线电视覆盖率为100%,有线电视用户达48万户。(3)通信设施:完善城际干线传输网、市域骨干传输网以及用户接入网,建立全市信息交换中心和高速率大容量信息通信平台,采用高速光通信和宽带多媒体技术,构建融语言、数据、图像于一体的新一代信息通信网络。(4)有线电视设施:完善市域有线电视网络,逐步实现双向、交互、多功能,为“三网融合”奠定基础。中心城区以现状龙城路广电中心机房作为传输和数据处理中心,结合规划的综合通信交换中心设置2座广电传输分中心。(5)邮政设施:利用邮政集物流网、资金网、信息网“三网合一”的优势,开发新的邮政增值业务,形成实物类、电子信息类、商品营销类、金融服务类等综合业务于一体的邮政业务体系。在市域现有48座邮政支局的基础上,通过补充、调整和优化服务网点,形成布局合理、技术先进、功能齐全、迅捷方便的邮政网络体系。(6)信息管道:中心城区和各镇镇区新建固定电话、移动通信、数据传输、有线电视、交通信号等信息线路均采用地下管
/
本文档为【江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简本】,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