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国际金融学说史》之琼 罗宾逊的国际收支与汇率理论

2017-09-19 50页 doc 100KB 37阅读

用户头像

is_353097

暂无简介

举报
《国际金融学说史》之琼 罗宾逊的国际收支与汇率理论《国际金融学说史》之琼 罗宾逊的国际收支与汇率理论 一、哈罗得的国际收支理论 国际收支的动态均衡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是20世纪30年代西方国际金融领域内的一个重要进展,哈罗得的《国际经济学》一书,反映了当时西方国际收支问题研究中的新成果。《国际经济学》内容涉及面比较广,包括对外贸易理论,国际金融理论以及国际货币的改革问题,但书中最主要的部分,或者说这本书最能体现哈罗得关于国际经济学的观点,是他的国际收支均衡理论。鉴于当时的资本主义世界正发生着剧烈的经济动荡。在书中,哈罗得试图从国际经济关系的角度来说明资本主义世界是可以自行调...
《国际金融学说史》之琼 罗宾逊的国际收支与汇率理论
《国际金融学说史》之琼 罗宾逊的国际收支与汇率理论 一、哈罗得的国际收支理论 国际收支的动态均衡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是20世纪30年代西方国际金融领域内的一个重要进展,哈罗得的《国际经济学》一书,反映了当时西方国际收支问题研究中的新成果。《国际经济学》内容涉及面比较广,包括对外贸易理论,国际金融理论以及国际货币的改革问题,但书中最主要的部分,或者说这本书最能体现哈罗得关于国际经济学的观点,是他的国际收支均衡理论。鉴于当时的资本主义世界正发生着剧烈的经济动荡。在书中,哈罗得试图从国际经济关系的角度来说明资本主义世界是可以自行调节的,目的是让人们恢复信心,重建稳定的资本主义国际经济体系。 国际收支理论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简单条件下的国际收支均衡理论和国际资本流动条件下的国际收支均衡理论。 一、简单条件下的国际收支均衡 20世纪30年代正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着剧烈的经济动荡,而国际收支的动态均衡理论也开始产生和发展,哈罗得的关于国际收支均衡理论的观点则体现在他的著作《国际经济学》中。在阐明国际收支均衡问题之前,必须先明确国际收支概念以及它所包含的具体内容,为此,哈罗得在该书中的第五章“国际汇兑”的续论中说明了这问题,他写道:“如果对世界上任何地域加以理想的分界,那么一切向界内外移动的收支事宜,可以形成一个项目单,这些收入和支出可以分为买卖、贷款和赠予。”他把国际收支具体分为四大项:(1) 货物和劳务的输出输入;包括有形的商品输出入,使用外国船只付出或赚取的运输费用,保险和经纪人的服务费和对外投资所付出的和赚取的利息和利润。(2) 包括对外贷款和以前对外借款的偿还。(3) 馈赠;包括对外所付出或接受的赔款。(4)包括在国外旅行者的支付或旅行者所在国的收入和移民出国是所携带的款项。 一、简单条件下的国际收支均衡的前提 这里“简单条件”:是指把各种动态因素排除在外,且不包括资本的流动,也就是说指一般的经济要素之间的均衡来说明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为此,哈罗得提出了三个假定前提:(1)假定一切收支都来源商品贸易和劳务。(2)假定在这一阶段中,不存在国内的和国外投资。(3)个人和社会集团完全消费掉他们的总收入,一国的资本货物没有增加。 然后哈罗得把消费者的费用分布于A,B, C 三种商品之间,收入完全来源于这三类商品,而且A, B类商品是参与国际交换的,C 类商品则不参与国际交换。在上述基础上,哈罗得得出了两个公理:(1)向消费者出售商品C的收入等于消费者购买这些商品的收入。由于商品C不进入国际交换,所以购买商品C的支付必然意味着社会上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进行支付,并且一部分人所支付的货币总额会等于另一部分人出售这些商品所得的货币总额。(2)商品A和商品B的销售总额大于或小于用于购买它们所支付的货币总额,其差额与贸易顺差或逆差相等。 二、 简单条件下的国际收支均衡的调节机制 哈罗得根据商品A与B的买进和卖出情况得出如下的均衡公式:I=I*(It)/h (1) 在这里,It示出售商品A和B所得到的收入;h表示购买商品A和B所支付的费用;I代表总收入。我们可以看出,在简单条件下,一国国际收支的均衡主要看It和h是否相等。但在一般情况下,相等是很偶然的,存在着诸多因素影响两者的相等,It主要取决于世界价格水平线,本国生产要素的报酬,生产要素的效率,利润状况等;而h主要取决于消费者的嗜好,世界价格水平线与商品C价格的水平线对比等。所以在这些因素影响下,It和h往往是变动的,所谓的国际收支均衡只不过是动态的相对均衡而已。 在It和h不断变化的条件下,哈罗得对一国的国际收支如何进行调节以达到均衡也进行了分析。其主要的调解手段有调节生产要素的报酬和使生产要素闲置。(1)调节生产要素的报酬,同时维持生产资源的充分利用:如假定参加国际交换的A产业和B产业生产要素报酬减少了,在维护A产业和B产业的就业水平时,两者的生产要素的收入降低,必然影响到C产业,使之收入也减少从而使社会总收入减少。这种由生产要素报酬减少导致社会总收入的减少,在该国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会增加出口商品的竞争能力,达到调节国际收支的目的。(2)使生产要素闲置:此时,A和B产业因出口减少而造成的收入的损失也必然导致C产业 1 的收入的损失。由于对A和B商品的购买的减少额等于出售所得到的收入的减少额,而且收入的减少导致购买力的降低,从而使输入的减少额和输出的减少额相等,使国际收支达到均衡状态。 三、有活期存款情况下的国际收支均衡 这里的活期存款包括利息,利润,馈赠,赔款等。而把这些项目的的有利净差额称为F,那么新的均衡公式为:I=I*(It+F)/h (2) 这里,购置商品A和B所支付的费用h等于出售A和B所得到的收入It再加上有利净差F时,国际收支达到均衡。而在F增加或减少时的国际收支调整则有两种不同的情况:(1)F增加时,通过公式的变形,增加部分可由收入者对购买的AB两商品所支付的费用和C产业中新的受雇者对商品AB的购置所支付的费用所抵消。(2)F减少时,有两条途径调节国际收支:减少h和使It缩小以抵消F的减少额。如发生赔款时F会减少,国民对商品AB的购买额以及产业生产者对商品AB购买额也要减少,国内必然出现失业,使社会的总购买力进一步下降,从而对商品的购买力又进一步下降,使失业进一步增加,一直达到对商品的购买额h的减少和赔款一样为止,才达到新的国际收支均衡;It缩小,即提供商品AB的生产要素的报酬减少,可以刺激商品AB的生产,使其增加额抵消F的减少。 二、国际资本流动条件下的国际收支均衡 一、 均衡条件 由于本国产业利润率,国家公债额,本国资本效率,国民的稳定心理和一国央行的政策等因素,直接影响长期和短期资本流动额,进而社会收入的分配情况发生改变,就直接影响到国际收支均衡,哈罗得认为,在引入国际资本流动因素后,社会收入的分配情况将发生变化,这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国际收支均衡,这里所说的社会收入,包括出售商品A、商品B、商品C所得到的收入,以及国际借贷对照表上的其他项目。社会收入的分配包括用于购置商品A、商品B、商品C所支付的费用,以及国际借贷对照表上的其他的项目和未被消费掉的收入。如果将这些项目列成社会收入分配平衡率,就可以了解到社会收入分配的均衡条件。见下表: 社会收入分配平衡表 收入项 分配项 1.国内市场上所售出的消费品的价值 ,1.国内市场上所售出的消费品的价 值 2.输出商品的价值,贸易差额 ,输入的消费品价值 ,2.从国外购入的消费品价值 ,输入的资本的价值 3.在国内制造和销售的新的资本品 ,3.国际借贷对照表上其他项目支出 的收入 的价值 4.国际借贷对照表上的“其他”项目 ,4.未被消费掉的收入 所得到的收入 国际借贷对照表其他项目的差额 ,国际借贷对照表上其他项目 支出的收入 从表中可以看到,删去平衡表左右两方共同的项目后,在左端所剩下的项目是国际借贷对照表上其他项目的差额以及国内资本品增加额的价值。在右端所剩下的项目是未被消费掉的收入。这样就得出了如下结论,在均衡状态中,国际借贷对照表上其他项目的差额与国际资本流动额相等,也就是说,国际资本流动额加上国内资本品的增加额等于社会未被消费掉这里均衡条件就是国际资本流动额加上国内资本品的增加额等于社会未被消费掉的收入。 二、调节机制 (1)通过国内资本品的增加额的减少,或通过未被消化掉的收入的增加,或者两者共同起作用抵消由于国外贷款增加所增加造成的国际收支差额。 (2)在本国对外贷款造成资本项目的逆差,哈罗得认为有两种途径进行国际收支的调整。第一种:假定生产要素的报酬的减少(效率提高),刺激商品A和B的生产,但其增加额要大于对外贷款的增加额,就会 2 使社会收入增加。也就是说以一般生产水平的提高与收入的扩大为基础,使国内可供贷款资金增加,也就提高了国内资本品的增加额,以抵消对外贷款。第二种:在不减少生产要素报酬时的调整方式。此时,又分为两种情况:情况一,对外贷款的增加是由未被消费掉的收入增加,即由收入与购买消费品的支出之间的差额增加所导致。由于对外贷款,使对商品A和B和C的购买力减少,但要均衡国际收支,这个对外贷款应该等于这三者减少额;但对C的消费支出会影响产业C的收入,又进一步影响对商品A和B的消费支出。这个循环一直到用于商品A和B的消费支出的减少额等于新的对外贷款为止。情况二,对外贷款的增加并不使未被消费掉的收入增加。此时,对商品C的购买不会马上减少,就会出现资本项目的逆差,哈罗得认为只能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均衡国际收支:一,用贸易顺差来抵补,但不增加对商品A和B的销售,就无法获得,此外,即使商品A和B获得新的市场,也可能只是弥补一部分,所以整个资本项目的补偿需要另一种方式——央行储备,来抵补。这时,央行可以减少自己的储备,在公开市场购买证券,维持国内货币的旧数量水平,或者用流出的储备来抵消资本项目差额,以均衡国际收支。 以上就是哈罗得提出的国际收支均衡理论的要点。 3 二、论金德伯格的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理论 金德伯格,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在国际金融领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他在1937年出版的《国际短期资本流动》一书被认为是20世纪30年代西方国际金融理论研究中的名著之一。 一(国际短期资本流动、货币供给和国际收支调节。 一、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的定义 按照通常的分类,借贷期在一年以内的为短期资本,借贷期在一年以上的为长期资本。金德伯格认为,这种分类不适于理论分析。他主张用投资者的目的来区分国际长期资本流动和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在他看来,国际短期资本流动是这样一种国际间流动的资本,他的投资者的意图是在短期内改变或扭转资本移动的方向。有时,投资者对于究竟应该在国外投资多久并不清楚,他们必须根据将来的情况才能决定是否要改变或扭转资本移动的方向,他认为这种资本流动也属于短期资本流动。为了便于对国际短期资本流动进行深入的研究,金德伯格按照投资者的相似动机,把它分为四类:(1)由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贸易、资本和其他项目的独立变化所引起的短期资本流动,被称为平衡型的短期资本流动。(2)由汇率变化或汇率预期的变化所引起的短期资本流动,被称为投机型的短期资本流动。(3)资本流动的投资者的动机是追求更高的、国内货币市场无法得到的收益,被称为收入型的短期资本流动。(4)目的在于保证本金安全的短期资本流动,又称自主型的短期资本流动。金德伯格又根据国际短期资本流动所运用的信用手段把它分为外国货币、外汇和国外投资三类。外国货币是指外国的通货和在国外的存款,以及国际间用电讯转移的资金;外汇是指对外国货币的要求权,这种要求权必须经过约定的时期之后才能实现,如由国外的商人或银行开出的汇票;国外投资是指在外国资本市场随时可以买进或卖出的财产所有权凭证或债据,如商业票据、活期贷款等。 二、几个基本概念 金德伯格在分析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时,引进了下述基本概念。第一,货币供给。是指公众持有的通货加上活期存款(包括政府存款,但扣除银行间的存款)。他把外国银行在本国银行的存款也包括在货币供给里,他认为外国银行的存款如同外国私人在本国银行的存款一样可以随时用于投资和购买货物,但他指出,本国银行在外国银行的存款不应包括在货币供给里,否则就会重复计算。第二,膨胀和收缩。前者指国民收入的上升,后者指名义国民收入的下降。第三,产业流通和金融流通。产业流通是指企业家用于维持其生产、分配、交易和支付生产要素费用时所用的存款。金融流通是指用于保有和交换现存财产所有权凭证的存款。只有产业流通中的存款才能用来购买产品,它的规模和收入速度决定名义国民收入。金德伯格认为,外国银行和私人的存款属于金融流通。当存款的所有权由本国人转移给外国人时,货币供给量虽然不变,但如果这种转移是由产业流通转向金融流通,那么货币的平均收入速度将减慢,国内经济也将收缩。同样,当存款的所有权由外国人转移给本国人时,货币供给量虽然不变,但如果这种转移是由金融流通转向产业流通,那么国内经济将膨胀。例如,在本国突然有大规模出口,迫使外国进口商提取出口国银行的存款以支付给出口商时,本国产业流通的货币供给将增加,而金融流通的货币供给将减少。 三、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金德伯格分三步研究了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对输入国和输出国的货币供给的影响,首先他在严格限定的条件下研究了它的直接影响和继发性影响,然后再放宽假设条件,比较现实地研究它的影响。1,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对货币供给的直接影响。金德伯格作了以下几项假定:(1)国际间的资金流动限于商品进出口的需要;(2)实行固定汇率制;(3)有A、B两国,B国的进口大于出口,A国出口大于进口;B国支付A国时不借入短期资金。在这些假使条件下,他按国际短期资本流动所用的信用工具,分三种情况考察了它对A、B两国货币供给的影响。第一种情况:B国对A国的支付用外国货币进行。这对于两国的名义国民收入都有影响。比如说,假定B国进口商提取在A国的存款,支付给A国出口商,这时,A国的总货币供给不变,产业流通领域内的货币供给增加,金融流通领域内的货币供给减少,货币流通速度加快,经济膨胀。假定B国进口商减少活期存款以购买B国银行在A国的存款,那么B国的货币供给将减少。假定B国进口商对A国出口商的支付是通过A国银行在B国银行的存款增加进行的,这时B国的货币供给量不变,一部分货币由产业流通转入金融流通,对国内经济有收缩作用,而由于B国的一部分存款所有权由本国人手中转移到外国人手中,B国的收入流通速度将下降。在A国,因出口商把外国货币卖给银行,取得本国货币,对国民收入和货币供给 4 也都有直接影响。第二种情况:B国对A国的支付用外汇进行。这种情况不会同时影响两国的名义国民收入。例如,B国出口商向A国出口商开出一张90天到期的票据,如果A国出口商用此票据向银行贴现,则A国货币供给增加,国民收入膨胀。如果A国银行持有此票据直至到期,那么在到期前,B国的货币供给不受影响。这是因为,当A国银行用此票据到B国资本市场贴现时,虽然B国的一部分存款所有权转移了,但货币并没有从产业流通转向金融流通,所以名义国民收入不受影响。只有当票据到期了,B国出口商实际支付给票据持有人票面载明的款项时,B国的国民收入才会收缩。可见,A国的膨胀和B国的收缩之间有一个时差。第三种情况:B国对A国的支付通过国外投资进行。这时A、B两国的经济将发生如下变动。例如,B国进口商在A国市场卖出证券,以收入支付A国出口商,A、B两国的货币供给可以不受影响,但名义国民收入有可能变动。这是因为,当B国进口商在B国购买能够在A国卖出的证券时,资金由产业流通转入金融流通,而当B国进口商在A国卖出证券时,资金又由金融流通转入产业流通。这一买进和卖出的结果,将引起B国的收缩和A国的膨胀。金德伯格认为,经过上述讨论,虽然还无法得出国际短期资本流动时流入国和流出国的货币供给的确切影响,但有理由认为,短期资本的流入国(即A国)通过增加它在国外的短期净资产或减少它在国外的短期净负债,经济将膨胀,反之,短期资本的流出国(即B国)通过增加它在国外的短期净负债或减少它在国外的短期净资产,经济将收缩。2,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对流出国和流入国的货币供给的继发性影响。金德伯格指出,国际短期资本的流出或流入会减少或增加银行体系的储备,并通过乘数作用影响货币供给。这就是他所说的继发性影响,这种影响的大小取决于法定储备率的高低。储备率高,则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小;储备率低,则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大。可以仍假定有A、B两国,A国有贸易顺差,B国有贸易逆差,B国不借入短期资金。如果A国实行金汇兑本位制,银行把取得的外国货币或外汇卖给中央银行,银行的储备增加,贷款意愿增强,货币供给增加。在这种情形下,短期资本的流入对货币供给的作用与黄金流入的作用完全相同。如果A国实行的是非金汇兑本位制,那么,银行持有的外汇可以被视为次级储备。A国的贸易顺差使其银行持有的外汇增加,即次级储备增加,贷款意愿增强,从而货币供给也会增加。假定银行把次级储备存于实行金本位制的国家,由于它们随时可以兑换成黄金,所以膨胀的程度将更大。至于B国,虽然会发生继发性收缩,但收缩的幅度要比A国的继发性膨胀小得多。这是因为,B国的一级储备不一定减少,收缩的规模也不会太大。从历史上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实行金汇兑本位制的国家的银行往往把储备存在国外,按理说,当它们的国外短期资本减少时,会出现继发性收缩,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并未出现过这种情况。这就是例证。金德伯格还指出,由于物价和生产要素报酬有刚性,收缩实际上是困难的。前面在分析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的直接影响时曾指出,A国的膨胀和B国的收缩是对称的。然而,就继发性影响而言,两者是非对称的:A国的膨胀大于B国的收缩。为什么会这样,金德伯格认为,除了法定储备之外,还有两个因素会影响继发性作用的大小。(1)现存的和预期的利润率。银行储备增加后,货币供给增加,贷款供给也增加,但不一定发生继发性膨胀。要发生继发性膨胀,还必须有贷款的需求。决定贷款需求的是利润率。如果对贷款的需求增加了,银行的贷款意愿即使不变,贷款额也会增加。反之,如果对贷款的需求减少了,岁随着旧贷款的不断偿还,贷款额将不断下降。(2)中央银行的信用政策。政策手段包括公开市场业务、劝告、贴现率等。中央银行可以根据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运用适当的政策手段来抵消短期资本流动对国内经济的影响。中央银行甚至可以采取措施来完全抵消国际短期资本流动或黄金流动引起收缩和膨胀效应。例如,当黄金流出美国时,银行储备流失,联邦储备系统可以买入政府债券,使银行的储备恢复到原来的水平,阻止收缩作用的产生。又如,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贴现率的升降来影响现期和预期的利润率,影响对贷款的需求,进而又影响膨胀和收缩作用的大小。3,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对流入国和流出国货币供给的影响的进一步分析。在进行以上分析时,金德伯格假定资金的国际移动仅限于商品进出口的需要,即这时只存在平衡型的短期资本流动。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分析了同时存在平衡型、投机型和收入型短期资本流动时的情况。他作出如下假定:B国进口商可以借入短期资金;A、B两国的中央银行运用信用政策维持汇率的稳定;不存在黄金流动;中央银行有能力操纵利率;银行仅保有少量储备。在这些假定下,他研究了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对A、B两国货币供给的影响,并得出几点结论:第一,如果A国向B国提供商业信贷,或A国向B国开出由A国持有的票据,那么A国的货币供给不变,B国的货币供给也不变,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对货币供给的直接影响或继发性影响都不存在。当B国进口商积聚资金,以便到期偿还贷款时,B国的收入流通速度下降。第二,如果A国增加在B国的存款或投资,那么,A国发生初始膨胀(即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的直接影响)。如果A国商业银行把在国外的资产当作次级储备,那就会发生继发性膨胀,在B国,虽然在存款所有权转移时货币供给量不变,但货币的交易速度和流通速度将下降。如果A国把资金存于B国中央银行,B国银行储备流失,那将发生继发性收缩。如果A国银行卖出国外的短期资本,那么在外汇市场上,B国货币的供给增加,从而B国汇率下降,A 5 国汇率上升。当B国中央银行提高贴现率,以加强本国货币在外汇市场的地位时,也会发生继发性收缩。第三,当A国汇率上升时,A国投机者预期一旦B国贸易收支扭亏为盈,B国货币汇率将上升,便会购入B国货币。原来,A国银行购入出口商的外汇时,由于储备增加,货币供给也增加,现在,它把外汇卖给了投机者,于是货币供给不会增加得那么多。但无论如何,产业流通中已经增加了的货币供给是不会减少的,所以初始膨胀的效果不变。如果投机者借钱购买外汇,那么总货币供给不会减少。当A国中央银行降低贴现率时,A国发生继发性膨胀。第四,如果A国中央银行买入外汇,那么在固定汇率制度下,A国银行的储备增加,它将发生初始膨胀和继发性膨胀。 四、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和国际收支调节机制 古典学派用“物价—现金流动机制”的模式来解释国际收支的调节问题,可以表示为:贸易顺差—黄金流入—货币供给增加—国内物价上涨—进口增加与出口减少—贸易收支趋向平衡。到了20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学家开始意识到“物价—现金流动机制”的解释是不完善的。他们试图用顺差国和逆差国的购买力的变动来解释国际收支的调节问题。金德伯格的《国际短期资本流动》一书,所反映的正是这种观点。他认为,在汇率自由浮动的纸币制度下,黄金流动和国际短期资本流动不一定能发挥作用,汇率的变动成为国际收支调节的主要手段。比如有A、B两国,它们的国际收支原先是平衡的。现在A国从B国借入一笔长期资金,并假定A国不在B国花费所借款项。A国借入这笔资金后,国际收支有顺差,B国借出这笔资金后,国际收支有逆差。当B国贷款者卖出本国货币,购入A国货币,以支付给A国借款者时,在外汇市场上,B国货币供给增加,B国货币汇率下降,B国国内产品的价格相对下降,进口产品的价格则相对上升。在对外贸易品的需求有一定弹性的条件下,B国进口会减少,出口会增加,于是B国贸易收支出现顺差,国际收支恢复平衡。相反,A国货币升值,进口增加,出口减少,贸易收支逆差,国际收支也将恢复平衡。在这里,A、B两国对外贸易品的需求弹性越小,那么B国货币汇率下降和A国货币汇率上升的幅度就应越大,这样才能恢复国际收支平衡。但金德伯格接着指出,在金本位制和固定汇率制下,如果仅用黄金流动和汇率的变动来解释国际收支的调节问题,那就太简单了,这时必须考虑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的影响。他的分析表明,在固定汇率的纸币制度下,国际短期资本流动能够完成对国际长期资本借贷多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任务,而根本不需要黄金的输出入和汇率的变动。如上例,假如A、B两国实行固定汇率制,在A国,如果中央银行把外汇储备存入外国的中央银行,并把外汇储备视同黄金储备,那么A国借入长期资本后,将发生初始膨胀和继发性膨胀,于是A国进口增加,出口减少,贸易收支出现逆差。此外,A国有国际收支顺差后,汇率上升和储备地位增强,它的中央银行可能降低贴现率,从而收入型的短期资本将流向B国。A国出现的贸易逆差和资本流出,将使A国的国际收支逐渐趋向平衡。同时,A国从B国借入长期资本后,B将出现收缩,进口减少,出口增加,于是它的国际收支也会逐渐趋向平衡。但金德伯格断言,B国收缩的规模没有当它出现贸易逆差时收缩的规模那么大。当然,A从B借入长期资本后,即使B完全不发生收缩,但国际收支调节的过程仍能导致B的国际收支趋向平衡,只不过要求A有更大规模的膨胀而已。如果A不是借入长期资本,而是有了贸易顺差,这时的情况有如何,以上的分析表明,A国有了贸易顺差,经济将膨胀,它的购买力增强,于是将多买B国产品和减少原来出口给B的产品,贸易收支从顺差变为逆差,国际收支仍会得到平衡。同样,B国有贸易逆差时,经济收缩,进口减少,出口增加,国际收支也会得到平衡。金德伯格强调:在这里起作用的是A、B两国购买力的变化。他认为,国际资本流动包括两个互相关联的内容,首先有购买力的转移,在购买力转移之前,必须有实物转移。在一国之内,购买力的转移在同一货币体系下是很容易实现的,但对国际借贷多导致的购买力转移来说,却不那么简单。除非存在借贷双方都能接受的货币(如黄金),否则贷款国必须给借款国以外国货币或外国货币的要求权。而为了取得外国货币或其要求权,贷款国必须卖出一定数量的货物,这便是实物转移。事实上,借贷行为本身使贷款国的购买力下降,使借款国的购买力上升。因此,在两国模型中,从贷款国到借款国的实物转移,是不可能避免的。如果既存在黄金流动,又存在短期资本流动,两者在国际收支调节中的作用如何协调,金德伯格说,只有当国外短期资产净额不变时,黄金的输出入才会引起货币供给的直接变化。在他看来,“物价—现金流动机制”在这种情况下才是正确的。如果黄金的输入伴随国外短期净资产的减少,那么货币供给不变,同样,如果黄金的输出伴随国外短期净资产的增加,货币供给也不变。综上所述,可见,在金德伯格的理论体系中,黄金和国际短期资本在国际收支调节中的地位是相当的。通过引起借款国的膨胀和贷款国的收缩,国际短期资本流动能够使借贷双方的国际收支恢复平衡。因此,黄金流动、汇率变化和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同样是国际收支调节的手段。在一些情况下,某种调节手段可能起主导作用,在另一些情况下,别的调节手段就会上升到主导地位,甚至会完全排斥其它手段发挥作用。 6 二(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和经济周期波动。 金德伯格认为,各个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周期在时间上十分接近的原因,除了共同的心理因素之外,繁荣和萧条的波动经常是通过国际收支的变动而由一国传递到另一国的。 一对霍特里和比契的评论 在经济周期中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的问题上,霍特里认为,信贷机制天生就有膨胀和收缩的特性,信贷的膨胀和收缩,引起价格的波动,从而导致整个经济的周期波动。经济繁荣时,一方面,公众持有的货币增加,银行现金流失;另一方面,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又使黄金输往国外,使银行储备大为减少。一旦准备金的比例下降到危险的程度,银行将被迫紧缩信贷,经济就会由繁荣转向萧条。他所谓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可表示为:经济处于周期高峰—信贷扩张—国内产品价格上涨—出口下降,进口增加—国际收支逆差—黄金外流—银行体系储备减少—贴现率上升—经济收缩—国内产品价格下降—出口增加,进口减少—黄金停止外流—国际收支状况好转。一段时间后,黄金回流,贴现率下降,信贷重新扩张,国内产品价格再次上涨,又开始一轮新的循环。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了一个又一个波浪式的经济周期。从霍特里的论述得出的结论是:经济扩张时,黄金流出,经济收缩时,黄金流入。后来,比契经过验证,发现实际情况与霍特里的理论刚好相反。他提出了另一种解释:经济繁荣时,物价上涨,公众对货币的需求增加,投入流通的现金增加,银行储备减少,贴现率上升;与此同时,经济的高涨使利润率上升。高贴现率和高利润率二者一起发生作用,吸引短期资本流入,从而引起黄金的进口。反之,经济不景气时,贴现率下降和利润率低落使短期资本流出,引起黄金的出口。金德伯格认为,霍特里的观点是古典式的,要想维持霍特里的体系,必须有两个条件。一是国内物价对利率的变动非常敏感;二是商品进出口对国内物价的变动也十分敏感。他进一步指出,就进口而言,霍特里的理论是对的。经济繁荣时,进口增加,经济萧条时,进口减少,增减的幅度取决于外贸商品的需求灵活度(即外贸商品的收入购买弹性)。至于出口问题就复杂得多。如果不考虑国外对出口品的需求变动情况,那么经济高涨时,出口确实有减少的趋势;经济萧条时,出口也确实有增加的趋势。但是,出口的多少最终取决于国外的需求。霍特里的错误在于没有考虑长期资本流动的影响。当英国经济繁荣时,英国的长期资本输出增加,资本输入国的名义国民收入上升,它们从英国的进口增加。反之,英国经济萧条时,长期资本输出减少,出口也就减少。但由于英国的贸易对象主要是一些农业国,它们对于外贸商品的需求灵活度比工业国大,所以当英国经济繁荣时,它们的资本输入增加,而且增加的幅度很大,以致它们对英国的产品的需求大于英国对它们产品的需求。同样,当英国经济萧条时,资本输入减少,这些国家对应该产品的需求剧减,以致它们对英国产品的需求小于英国对它们产品的需求。由此得出结论:英国经济繁荣时,进口增加,但出口增加的幅度更大;经济萧条时,进口减少,但出口减少的幅度更大。可见,英国的国际收支波动与经济周期波动是同步的:经济繁荣时,国际收支状况好转;经济萧条时,国际收支状况恶化。关于比契的解释,金德伯格认为,他的下述观点是对的:即国际短期资本流动是决定黄金输出入的主要因素。但这一点与古典的“物价—现金流动机制”有所不同,在那种机制下,黄金的输出入由贸易收支的差额引起。而按比契的观点,各国之间的利息率差、利润率差、以及与之有联系的汇率的升降,决定短期资本流动,从而决定黄金的输出入。在西方国际收支理论中,比契的观点是一个进步,反映了现实经济中发生的变化。因此,金德伯格对比契的这一观点的肯定,是有道理的。 二、关于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和经济周期的同步性 在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和经济周期的同步性问题上,当时流行的看法是:国际短期资本流动使债权国的经济周期具有同步性,国际长期资本流动则使经济周期波及原料出口国,使它们加入同步的经济周期波动之中。金德伯格对此作了阐释,他指出,在金本位制下,经济周期的同步性,是很明显的,当一国先于其它国家发生膨胀时,该国的利率低于其它国家,造成短期资本流出,于是该国不得不提高利率,紧缩经济,或者,其它国家也实行膨胀政策,降低利率。只有当该国的利率与其它国家的利率持平时,国际短期资本流动才会停止。反之,当一国信贷紧缩而其它国家信贷扩张时,该国的利率高于其它国家的利率,造成短期资本流入,黄金输入,这就迫使该国降低利率,放弃紧缩政策,或者迫使其它国家提高利率,实行紧缩政策。表面看来,上述观点和比契的观点似乎是矛盾的,比契认为,在经济繁荣、信贷扩张时,黄金和短期资本流入,而在经济萧条、信贷紧缩时,黄金和短期资本流出。上述流行观点则认为,信贷扩张时短期资本和黄金流出,信贷紧缩时,短期资本和黄金流入。如何解释这两种观点的矛盾,金德伯格认为,比契的理论适用于解释整个周期运动过程中黄金的净输入或净输出,即在周期的繁荣阶段,黄金流入,在周期的萧条阶段,黄金流出;上 7 述流行观点则适用于解释经济周期中某一阶段的资本运动,解释工业国家的经济扩张或收缩何以大致同步地进行。上述流行观点和比契各自发现了不同的机制,当一国在周期中,走在别国的前列时,流行观点指出的机制便发挥作用,使各国的经济周期同步,而一旦实现了经济周期的同步,这样的机制便退出舞台,让比契发现的机制发挥作用。当各国的经济周期又出现非同步现象时,上述机制就再次发挥作用,使周期同步,两种机制在经济生活中交替发挥作用。 三、短周期问题 希尔格德特提出了一种用长期资本流动来解释短周期的观点。他认为长期资本流动不仅本身具有周期性,而且是引起经济周期波动的重要原因。理由是:发达国家经济繁荣时,资本输出增加,原料价格上涨,资本输出国的边际利润下降,经济活动收缩,资本输出减少,于是引起原料价格下跌,边际利润上升,经济重新高涨,资本输出又趋活跃„„这种情况周而复始,于是造成一个又一个短周期。金德伯格不同意这种解释,他认为希尔格德特所描述的过程在现实中不可能发生。理由有三点:第一,进口的原料在工业国的制成品成本中所占比重很小,原料价格波动对工业国边际利润的影响也不会太大。第二,原料价格的升降与资本输出的增减的关系是不明确的;究竟是资本输出引起原料价格上升呢,还是原料价格上升引起资本输出,现在还无法辨明两者的因果关系。第三,原料价格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工业国对原料的需求。当工业国的经济由萧条转入繁荣时,对原料的需求将会增加,这时,即使没有资本输出,原料价格也会上涨。而当工业国的经济恶化时,它们对原料的需求就会减少,原料的价格自然会下跌。因此,金德伯格排除了把长期资本流动作为短周期原因的论点。 四、金德伯格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理论的评价 金德伯格的《国际短期资本流动》一书是一本全面地研究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的较早的专著。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是一个复杂问题,金德伯格的分析是有价值的探索,值得重视的是他采取的分析方法:首先在严格假定下分析,然后再放宽假设条件,在分析中能做到由浅入深,由简到繁。金德伯格提出国际短期资本流动也是国际收支调节的手段,丰富和发展了国际收支调节理论。虽然金德伯格没有提出自己独立的关于国际资本流动与经济周期的关系的理论,但应该承认,在他的对前人的评论中,有两个观点是可取的。第一,他在评论霍特里的理论时,考虑到英国的资本输出对输入国的国民收入的影响,并指出英国的资本输出会反过来影响英国的出口。他也看到了工业国和农业国对外贸商品的需求灵活度的差别,对英国的国际收支与经济周期的关系提出了新的解释。他还指出,英国的贸易收支差额主要由长期资本流动决定,后一周期导致前一周期。第二,在评论希尔格德特的观点时,他正确地指出工业国对原料的需求决定原料价格的高低,并得出结论:工业国的经济周期波动决定原料价格的升降,而不是原料价格波动导致工业国的经济周期。但金德伯格的分析仍有一些不足。例如,他在分析英国的国际收支与经济周期的关系时,没有考虑到英国的进口对其贸易对象国的购买力的影响。要知道,英国经济萧条时,需求疲软,进口减少,它的贸易对象国的国民收入将会减少。由于英国的贸易对象国对外貌商品的需求灵活度比英国对外贸商品的需求灵活度大,英国进口减少的幅度将小于出口减少的幅度,英国的贸易收支会出现逆差。而繁荣时期的情况刚好相反,英国的国际收支会有顺差。他把当时英国对外经济关系中这一重要的方面忽略了。又如,金德伯格虽然相当巧妙地把当时流行的一种观点和比契对于周期同步性的解释结合在一起,但他仍然没有阐明这两种观点的内在矛盾。按照比契的看法,经济繁荣时,会有短期资本流入。国际上既然有资本流入,那么也就会有资本输出,究竟是什么样的国家这时输出资本呢,按照上述流行观点,由于各国的经济周期是同步的,各国的利率趋于同一水平,因此不可能有资本输出。总之,二者都没有说明这个问题,金德伯格也没有说明这个问题。实际上,各国经济周期的同步只是就经济变动的趋势而言,而不是意味着没有滞后问题。各国的具体经济条件不同,滞后的程度也不一样。加之,经济周期国际传递的渠道不仅是短期资本流动,国际贸易也是一条重要的途径,它同样可以使各国的经济周期趋于同步。比如,假定其它各国都陷入衰退,只有一个国家的经济没有衰退,那么,一方面,其它国家从这个国家的进口减少,使后者经济萎缩,另一方面,由于这个国家在周期中滞后于其它国家,所以在一定时间内,其它国家对这个国家的出口还能继续维持原有水平,这也就使其它国家的衰退不至于太快。尽管最终仍然会使世界经济周期趋于同步,但各国经济条件的差异使得简单化的国际经济关系分析没有说服力。所以说,金德伯格在1937年提出的有关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的理论只是一种有价值的探索,它同实际问题的解决仍有较大距离。 8 三( 勒纳关于国际金融的论述 勒纳(1903—1982年),研究范围很广,主要把经济活动与福利最大化思想相结合,用一般福利最大化的观点来分析国际经济。下面从三个方面阐述勒纳关于国际金融的论述:国际生产要素流动、金本位制度、汇率与货币贬值。 一、勒纳关于国际生产要素流动的论述 一、资源最优配置原则 勒纳提出,资源最优配置的原则就是要素的价格等于边际产品价值(pf=vmp)。这一原则是他的关于国际生产要素流动理论的出发点。 运用如下:对进口来说,把支付从国外购得的货物所用的外国货币作为生产这些货物的一种要素来看待,并使进口达到这样一点,即:值本国货币一美元的外国货币所能购买的外国货物数量在国内可售得一美元(另加边际运输成本及其它进口费用)。对出口来说,出口各种货物也要达到这样一点,即:值一美元的出口货物可以售得的外国货币能够兑换成一美元(另加边际运输成本及其它出口费用)。对使用进口原科或以产品出口的生产者,要么同进出口商打交道,要么自己经营进口或出口。在前一种情形下,只要进出口商遵循这一原则就可以达到最适度的位置。在后一种情形下,也可以取得同样的结果,只要生产者将他们的成本或收益按照当前的汇率将外国货币折合成本国货币,并按一般方法使用每一种要素(无论是本国的还是进口的)直到它的价格不大于它的边际产品的价值为止。 在这里,外国货币的价格,也要进行调整以使供求相等。外国货币的供给是由出口商提供的,他们在国外出售货物所得的外币要兑换成本国货币。外国货币的需求是来自进口商,他们为了进口货物,需要外币支付外国商人。如果外币的价格提高了(也就是,美元的对外价值降低了),按美元计算的进口货物就要昂贵些,进口就要受到阻碍;而按美元计算的出口货物就会获得较高价格并且受到鼓励。这就使进口商(他的进口减少了)所需要的外币数量减少;如果出口货物的增加程度大于他们卖给外国商人的价格因美元跌价而降低的程度,则外币的供给将会增加。于是外币的供给大于需求,它的价格又倾向于跌落。反之,如果外币的价格下降,就会产生求过于供的现象,这又会使外币的价格上升。由于这些作用的关系,外币价格倾向于在环绕供求相等的均衡位置停下来。 勒纳认为,如果所有的国家都采用这个原则,各国普遍实行完全竞争,它们之间实行完全的自由贸易,它们就形成一个遵守这一原则并使资源得到最适度利用的体系。这样,区分本国贸易和国际贸易也就没有必要。 二、生产要素流动和国际债务的产生 在区际贸易中,如果使要素价格等于边际产品价值,将遇到一个问题:即使没有任何人为的限制,生产要素或产品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移动也会遇到各种阻碍。因而,同样物品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价格。 尽管如此,在现实世界中,大多数生产要素和产品仍是可运输的,因此地区差价不可避免。地区差价限于最低廉的替代或移动的费用。这一原理完全可以应用到不同地区之间的资本移动。如果在B区投资的边际效率大于A区,并使两个地区物价水平间的关系保持不变,则B区的利率就要相应地高些。 如果B区的较高投资边际效率(mei)有把投资从A区吸引过来的效力,那么,要制止投资向B区的集中,只有防止B区货币相对于A区货币的增值,或者,如果B区物价水平稳定,那就要迫使B区货币相对于A区货币按一种等于B区投资边际效率,大于A 区投资边际效率的比率贬值。这种贬值意味着,在B区投资的A区资本家由于他们资本的贬值而遭受的损失,是和他们因较高的投资边际效率所得到的好处一样多。这样,从A区向B区投资的转移就被阻止住了。但是,使B区货币不增值(或用其他方法迫使它贬值)是困难的,因为这使得从B区流向A区的货物超过依相反方向流通的货物。于是,B区投资的集中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A和B是具有不同货币分别立帐的两个不同助国家,为了使投资边际效率划一而产生的投资集中导致了国际债务。在B国集中投资,意味着B国对A国负有债务。而就整个经济体系来说,投资总额必定等于储蓄总额,因为投资总额是排除消费支出所创造的收入以外的收入,储蓄总额是收入总额超过消费支出总额的部分。但是,现在B国的投资大于储蓄,A国则储蓄大于投资,其数额和前者相等。B国投资之所以能够超过储蓄,是由于进口超过出口的缘故,超过额包括一部分直接用于B国投资的货物和一部分用于维持B国消 9 费的货物,它们代替用于投资的本地货源,并使这些投资不必要求B国人民为更多的储蓄做出牺牲就可以进行。B国的进口大于出口,意味着B国货币的供给大于B国货币的需求。这部分超过额是由A国政府或人民为取得B国投资的要求权而对B国货币产生的额外需求来抵消。如果把国外购得的要求权作为A国投资看待,并把国外出售的要求权作为B国负债看待,那么,储蓄还是和投资相等。 三、失业的国际转移 勒纳认为,在失业和萧条时期,国际收支盈余将对就业有作用。 从本国角度看的出口盈余就是从相关国家角度看的进口盈余,本国对进口的限制将使相关国家对外投资减少、实际收入与就业减少,这种减少等于对方的进口盈余与其乘数之积。勒纳把这种通过限制进口而导致出口盈余的总效应称为向他国输出失业。 他国增加的失业量不一定恰好等于本国失业的减少量。因为,尽管他国进口盈余刚好等于本国出口盈余,但是,对方的乘数可能和本国的乘数不一样,收入和就业的关系也会有差异。不过,对方的收入和就业减少的幅度将与本国增加的幅度一样,所以对方会采取措施防止不利的贸易收支。最可能的措施就是通过关税及其他进口限额来报复。如果这象本国减少进口一样减少本国出口,对方没有进口盈余,本国没有出口盈余,本国就没有输出失业。人均产出因国际贸易缩减而减少,对方就会更穷。但是,即使对方不限制向本国的进口,本国不削减进口就必须削减出口,因为对方从出口得到的美元将愈来愈少,无力购买本国出口商品;这就是说,除非本国以某种方式借给或给予对方一定量的美元,对方不可能有进口盈余,除非对方可以卖出在外资产,获取一些美元。如果对方还本付息,那时他们的出口应大于进口,而消费和投资必须少于他们的生产,而本国则相反。所以,只有在本国经济处于低潮时,通过本国给予外界用以购买本国进出口差额的美元馈赠和贷款,本国才有可能输出部分失业。如果存在世界性萧条,其他国家拒绝本国提供的馈赠和贷款,那么别国还会用关税、进口配额、汇率管制以及另他干预来阻止本国的出口。这样,唯一的结果是大家都会收到间接损害。 关于资本主义经济“要么出口,要么灭亡”的看法,勒纳认为,它的全部基础是持续的经济萧条。所谓一个国家只有用扩大出口的办法来医治失业,是完全没有根据的。有些国家确实是“要么出口,要么灭亡”,因为他们只有通过出口,才能获得所需是外币,购买必需的进口品。不过,这里真正必要的是进口,出口是获取进口的手段。所以,更准确地说,食物不能自给自足的、人口密集的工业国必定是:“要么进口,要么灭亡”,因为,它必须出口,以便能够进口食物和原材料。 勒纳提出功能财政观念。功能财政是指政府为防止通货膨胀和紧缩的祸害而有意识采取的政策。功能财政政策可以用来对付国外萧条,消除“失业进口”。如果外国萧条,无力购买本国的出口品,而仍然繁荣的本国却能够和过去一样购买进口品,但本国出口业的就业会减少。一旦实行了功能财政政策,失业工人会在其他部门找到工作。这些人的效率可能减低,有些人甚至不适合其他工作,只好暂时失业。不过,这时只要外国愿意给本国贷款,以保持本国出口,就不一定受到国外萧条的影响。就间接效果来看,出口业的失业了人可以去生产本国的消费品和投资品。在长期内,必须考虑本国陷入债务的后果,因为这是本国财富的净减少。 二、勒纳关于金本位制度的论述 一、提高利率能否防止黄金流失 勒纳认为,当黄金的需求使一国政府的黄金储存耗竭,政府不能再按保证的价格出售黄金时,该国会被迫放弃金本位制。这时,按通货计算的黄金价格会上涨,而按黄金计算的通货的价值要下降,国家的声誉将受到伤害。在这种情况下,金融当局可以提高利率,限制货币和信用的供给来防止这种情况发生。当人们要求用货币向政府金融当局兑换黄金的数量大 于人们向政府兑换货币而提供的黄金数量时,就会发生黄金净损失。从金融当局的准备中提取的黄金,多半是运送到国外去向其他金本位国家的政府购买外币,来支付进口品价值超过出口品价值的差额。贸易逆差是黄金外流的原因。由于从出口货价得来的外币供给不足以满足支付进口的外币需求,所以在外汇市场外币价格上涨。外币价格将上涨到用下述间接方法来取得外币较为合算之时为止,即不在市场上购买外汇,而向政府按规定兑换率购买黄金,运送出境,再用这笔黄金按外国金本位所规定的固定兑换率向外国政府购买外币。 勒纳指出,限制信用和由此产生的高利率可以在下述三个方面防止黄金外流。 1(高利率使得闲置资金留在本国,在国外贷放外币来获取利息的外国人和本国居民,将会调回这笔贷款, 10 换取本国通货,并在国内按照较高的利率贷放出去。这就会增加外汇市场上为换取本国通货而提供的外币供给量,从而进口商对外汇的需求可以得到满足,外币价格可以回跌到正常的水平,于是没有必要再将黄金运送出境。 2(高利率将对本国经济活动发生如下影响:减少投资,收入下降;在较低水平的收入下,一切消费都要减少,包括进口品的消费。这有助于纠正进口差额并制止黄金外流。如果黄金仍继续外流,金融当局就要更进一步限制放款,直到有足够的失业,使进口减少到必要的水平,可以阻止黄金外流时为止。 3(经济活动的较低水平和失业有助于降低生产要素的价格和各种产品的成本,包括出口品的成本。这就促使出口以及一般经济活动水平增长直到又实现充分就业为止。在这种情况下,物价水平是比较低的,这会诱使外国人多买本国的出口品,因而有足够多的外币供给可以购买并偿付甚至是充分就业的经济才能有的进口数量,于是黄金就不再外流了。 显然,第二点和第三点不可取。第一点也只是暂时缓和的办法,因为闲置货币能够这样从—个国家向另—个国家自由移动的数量是有限的。当所有闲置资金都流向利率较高的地方的时候,如果进口依然超过出口,黄金流动将会继续。另外,如果利率上涨被掌握闲置资金的资本家解释为一种要想维持金本位而可能达不到的目的的企图,他们会把他们的资金移到国外去,将他们的财富用其他通货或黄金的形式保存起来(因为这些通货或黄金按本国货币计算是要升值的),而不是用本国货币来保存他们的财富(因为这种货币按其他通货计算有贬值的危险)。所以,这个办法只有在对继续维持金本位有充分信心时,才会生效。 二、维持金本位制的对策 勒纳反对采用出口补助,因为出口补助是违反金本位制原则的。按进口税的同一比率对出口给予补助,固然会刺激国际贸易,制止黄金外流,但这只是虚伪地维持金本位。实行公开的通货贬值而不采用这种伪装的形式,要更好些,并且简单得多。 勒纳认为,在金本位制度下,出超只是在下述情况发生后才会出现:黄金外流引起信用紧缩和利率上升,这又阻碍国内投资和一般经济活动,于是经济萧条,工资、成本和物价降低,使得出口品相当便宜,可以诱使外国人购买相当多的出口品。 勒纳认为关税有助于维持金本位制。关税会阻碍进口,消除入超,避免金本位制发生危险而又不至于把经济推向萧条。 对建立单一货币(或金本位)区域的问题,他认为,就国内经济而言,国内的商品、人力和资本能有效地自由移动,复兴萧条区域被认为是整个国家的责任。而对于各个国家来说,则不发生这种情形。由于关税和进口限额干扰着贸易,人力从一国移到另一国受到严格限制,因此严格实施不同国家的货币价值之间的固定汇率是十分有害的。只有在商品、人力、资金在国际上能完全自由地移动的条件下,国际货币制度才能象一个国家的单一货币制度那样健全。一种适当管理的金本位制度也许是做出这种安排的一个方法。 三、勒纳关于汇率与货币贬值的论述 一、国际经济合作的基本条件不是固定汇率,而是经济繁荣 勒纳认为,外汇稳定并不有助于国际经济合作。汇率稳定得以成功的首要条件,是国内保持充分就业政策,国内繁荣,而不是这一政策受到妨碍。假定各国都追求国内繁荣,那么国际经济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国际贸易自由化,取消各种限制,如配额、关税、外汇管制等。第二个目标是国际支付自由化,取消政府干预;第三个目标是防止资本突然流失对国民经济造成的干扰;第四个目标是保持汇率稳定。前三个目标比汇率稳定更为重要。 勒纳认为,固定汇率对进出口商的便利,是指进出口商可以不必担心远期支付中由于外汇价值变动而导致的损失,但对这个问题还必须进行深入的探讨。 勒纳指出,人们感觉到成立国际组织是件“好事”,因为单一货币是走向“一个世界”的一步。就象金本位制那样,一个世纪以来成功地以黄金为标志固定各种货币的价值,从而把许多国家的货币联系起来。但勒纳强调说,这种国际主义是不实际的。只要世界经济发生变动,它就会受到不同货币相对价值的移动的校正,但金本位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阻碍这种移动,从而必须作出其他调整。比如说,在对法郎的需求降到供给以下时,法郎值开始真正下降,但如果金本位发生作用,这种下降立即受到遏制并停留在黄金输出点上。在这一点,黄金商发现有利可图的是收购过量法郎,再到法国财政部,以固定金本位平价兑换黄金,然后用船运到美国,以固定金本位平价卖给美国财政部,这样可多得美元,最后导致法国黄金流往美国。这会引起 11 法国的价格下落,使美国人购买更多的法国货。 但是,如果价格没有完全的刚性,法国黄金外流一般不会自动地降低法国的价格。它将减低法国的经济活动水平,即经济活动水平的减低容易引起价格下跌。具体过程是,法国货币当局发现黄金外流有导致放弃金本位的危险,就采取措施,抑制黄金流出(如提高利率、平衡预算、提高税率和减少政府开支),从而引起严重的萧条。这种萧条使法国无力维持进口大于出口,进口锐减,法郎币值相对于美元不再下跌,法国黄金外流被遏制。 二、固定汇率的弊端 勒纳指出,消除汇率弹性妨碍了国际合作。理由是:黄金外流会导致萧条,这种萧条会降低国际合作程度,并因失业输出而激化国际矛盾,所以,阻止汇率调整是妨碍而不是有助于国际合作的。勒纳还认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金本位制没有多大差别,只不过用基金的国际信贷代替了黄金。参加基金组织的诱因之一是它提供国际信贷配额,使一国维持它的汇率,就象金本为制下用黄金支持汇率一样。该国用完贷款,就得采取同样的措施防止配额被耗尽,实行同样的国内限制,减低国内经济活动水平和就业。 勒纳接着认为,如果两个地区之间的劳动力有高度流动性,汇率刚性不会产生大的危害。当收缩一国的就业和盈利机会时,将产生劳动力从该国移向另一国,这个办法比调整该国阶格和汇率好得多。但在劳动力不能真正流动的地方,都有必要使价格相对下降,使寻找工作的人就业。如果在劳动力移动受阻外,价格和收入的下降也受阻,那就有必要通过货币贬值来避免萧条。勒纳得出的结论是:固定汇率不仅不必要,而且是危险的;之所以不必要,是因为自由汇率国家可以实行功能财政政策维持国内繁荣,防止通货膨胀和避免受到其他国家货币贬值的影响;之所以危险,是因为它迫使一国保护其汇率,使国内货币需求低于繁荣时的货币需求,以及采取妨碍国际合作、以邻为壑的措施。 勒纳指出汇率制度中的两难问题:要获得国际经济合作最大化的利益,就要使汇率稳定,而使汇率稳定,势必需要国际的政府力量,这又与经济自由发生冲突。但如果各国采取功能财政政策来维持国内繁荣、防止通货膨胀和避免关税的突然变动,那么,即使汇率完全自由变动也不会幅度太大。自由汇率并不意味着汇率的剧烈波动,不象固定汇率并使汇率固定在非自然水平时那样会产生大量投机。勒纳建议,如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能避免国际货币与黄金的传统联系,那么就可以盯住被认为是均衡水平的汇率,以影响日常的任何波动。当它发现对汇率有来自某一个方向的持续压力时,就变动汇率,这样可以获得最大利益。不过,勒纳认为,基金组织变动汇率必须保密。 三、货币贬值 勒纳认为,在统制经济中,汇率应当从属于维持充分就业和可以诱致值得向往的投资水平的利率。即,求过于供时,将汇价提高,供过于求时,将汇价降低。统制经济能够用减低通货对外价值的方法来改善就业状况。具体过程是:当一个国家遭到失业的困扰而将它的通货贬值时,它会使它的出口品对外国人说来便宜些,并使它的进口品对本国购买者说来昂贵些。要是弹性不太低的话,这就会缩小这个国家的入超,从而不会发生黄金流出的危险。此时,较低的利率会刺激投资和就业,奖励出口也会增加出口工业的就业,增加和进口品竞争的那些工业的就业。所有这些会提高收入,使消费增加。 勒纳指出(必须注意的是,在实行货币贬值的国家中的每一种影响都在其他国家中发生相应的相反影响。这就是说。实行货币贬值的国家的繁荣是靠牺牲其他国家的利益取得的,因为其他国家的通货必定要相对增值,它们的出口减少而进口增加。它们的就业、收入和投资一定减退。所以,货币贬值足一种“以邻为壑”的把戏。 勒纳还认为,如果进口品的需求弹性加出口品的需求弹性之和小于一,贬低货币价值只能使事态变得更糟些。这就是国际收支调节弹性理论的要点。经济著作中有一种假定弹性高的倾向,因为这更适合于完全竞争的观念,实际上,在一个不完全竞争的世界中,贬值不一定有利。 12 四、马柯洛普的国际投资乘数理论 一、国际资本运动 一、国际资本运动的形式和特点 马柯洛普采用国际资本运动这个词,它是指资本在不同国家间的流动。 他把国际资本运动区分为三种形式:自发资本运动、引致资本运动和净资本输出。 1( 自发资本运动 自发资本运动是指那些不受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其他项目变化影响的资本运动。一般说来,两个国家之间自发资本运动很少是建立在两国共同决定的基础之上,它们通过由一国首先提出借款或贷款,然后就产生了这种形式的资本运动。因此,自发资本运动对于首先提出这种要求的一方来说,是一种自主的资本运动。具体的说,它或者是自主借款,或者是自主贷款。 2( 引致资本运动 引致资本运动是指那些在国外和国内资本市场上仅仅起着“回应”作用的资本运动。换句话说,它们是由国际收支平衡表上的一些项目变动所引起的资本运动。比如说,贸易差额而导致的资本流动,就是一种引致资本运动。 引致资本运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可以利用汇率加以调节。例如有A、B两国。A国向B国出口。A国出口商把向B国出口所得到的汇票,出售给本国的银行系统。A国银行系统因而在B国银行拥有一笔存款。这就相当于A国对B国的一笔资本输出。由于这种资本流动不是一个独立的行动,它只不过是出口增长的回应,因而它是一笔引致的资本输出。A国银行系统之所以愿意获得和拥有外国债权,通常由于客观上存在着稳定的汇率体系。如果汇率很不稳定,A国银行系统就不愿意增加它的外国债权,或者只愿意少量增加外国债权,以避免外国货币贬值的风险。换言之,在汇率很不稳定的条件下,A国出口商获得的全部或部分外汇只可能廉价出售给本国的进口商,究竟廉价到何种程度,则取决于进口商愿意在多大程度上增加进口。结果,A国出口所带来的引致资本输出就会全部或部分的被A国的进口所抵消。如果出口被进口全部抵消,就不会发生引致资本输出。由此可见,引致资本输出的数额是随着汇率的变动而变化的。 3( 自发资本运动与引致资本运动的比较 通过对引致资本运动的阐述,可以清楚的看出引致资本运动与自发(或自主)资本运动的区别。引致资本运动可以用汇率来调节,而对自发资本运动的调节则要复杂的多。有时,资本的自发输出入会被方向相反的引致资本运动所抵消。这是因为,当出现了某个对外资产自主的新需求时,可能有某个投机者或银行家只好准备放弃同样数额的对外债权;或者,当出现后一种情况时,恰好也发生前一种情况;这样,一国的资本总量仍保持不变。但应当注意到,这种抵消并不是一个规律,不是在任何时候都会发生的。它有一定的偶然性。自发资本运动究竟能否被抵消,要取决于资本的来源。 自发(或自主)输出的资本,一般有四个来源:(1)空闲资本,一般表现为银行存款;(2)银行存款;(3)国内投资减少;(4)国内消费减少。只有前两个来源构成的自发资本输出会被引致资本运动所抵消。由后两个来源构成的自发资本输出不会被抵消。 假定厂商或私人为了获得外国债权或证券,进行了自发的资本输出。资本输出是通过前两种来源筹集资本的,即:(1)减少在银行的存款;(2)增加向银行的借款(如果他们通过向银行或私人出售国内证券来筹款,情况与此相同)。在第一种情况下,银行为了付给客户所要求的外汇,就不得不减少在国外的贷款,结果是国内存款减少,国外贷款也减少。在第二种情况下,由于投资者要求用外汇支付,银行仍然需要减少在国外的贷款,结果是国内贷款增加,国外贷款减少。总之,无论是在第一种情况下还是在第二种情况下,投资者对外债权的增加都是以银行的对外债权的减少为条件的。但是,对外债权只不过从银行手中转到投资者手中,对外债权总额没有变化,自发资本输出所带来的对外债权的增加刚好被引致资本运动所抵消了。国内的消费与投资都没有受到影响,国民收入也没有发生变化。 如果厂商或私人的自发资本输出是由上述(3)与(4)两个来源所构成的,即资本输出来自国内投资者 13 的减少或国内消费的减少,那么情况便有所不同。这一类资本输出主要有商品出口和外汇资金汇出这样两种形式。这里所设的商品出口,是对外投资的一种形式。它由投资者经营,目的是为了获得一定量的对外债权,因而不属于引致资本输出,也不会被引致资本所抵消。这里所说的外汇资金汇出,是指通过向银行购买外汇再汇往国外。银行售出外汇后,它的国外债权减少,现金增多。在国内贷款不变的情况下,增多的现金就会投入国外购买外国债权,使其恢复到原有的债权水平。因此,不管自发资本输出是用商品出口方式还是外汇资金汇出方式实现的,都不伴随着引致资本抵消运动,也不导致对外债权总额增加。然而,由于国内投资或消费减少了,国民收入将会下降。 4( 净资本输出 净资本输出是由投资或消费减少所形成的自发资本输出的一部分组成的。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了解到,这类自发资本输出会引致输出国的国民收入下降,进口减少;而在资本输入国,由于投资增加,收入增加,进口也会增加。这样就会产生一个有利于资本输出国的贸易顺差。但由于资本输入国的边际进口倾向通常不可能等于一,所以资本输出国的这个贸易顺差只能部分的弥补本国国内投资或消费的减少,而未能得到弥补的那一部分资本输出就成为净资本输出。 这表明:虽然国内投资者减少或国内消费减少是自发(或自主)资本输出的一部分来源,但自发资本输出同投资减少或消费减少不是一回事。此外,虽然国内投资减少或消费减少可能构成净资本输出,但投资减少或消费减少同净资本输出不是一回事。实际上,只有那种不减少国内收入的、并由空闲资本和银行贷款所形成的资本输出才是自发(或自主)资本输出。由于投资减少或消费减少所形成的资本输出,只有在减去因此而引起的贸易差额之后的余额,才等于净资本输出。 二、国际资本运动的因果关系 马柯洛普认为,如果资本运动意味着净资本运动,那么,贸易差额导致资本运动,即:贸易差额是因,资本运动是果。这是因为:净资本运动之所以产生,是因为资本输出国的贸易差额还不足以弥补国内投资的减少或消费的减少,从而必须靠净资本输出来弥补,而净资本运动的规模则要受到贸易差额大小的制约。 但马柯洛普接着指出:如果资本运动一词意味着自发资本运动,那就是资本运动引起贸易差额的运动,即:资本运动是因,贸易差额是果,当一方首先提出借贷款后,随着资本的转移,就产生出口式进口。 因此,长期情况来看,资本运动到底是主导因素还是从属因素,不能仅由理论来判断,还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际考察,才能说明资本运动与贸易差额之间的因果关系。 三、自发的国际资本运动的分类 为了弄清楚自发资本运动对于贸易差额以及国民收入的影响,马柯洛普分析了自发资本运动如何影响一国最初的消费和投资的问题。从对国内最初的消费和投资的影响这一角度来分析,可以对资本运动作如下的简单划分: 1( 自发资本输出 这一类资本运动可分为以下这些形式: (1) 海外直接投资; (2) 签定,对海外借贷者直接贷款; (3) 购买外国现有证券; (4) 购买外国新发行的证券; (5) 重新购回外国人拥有的国内发行的证券或其它资产; (6) 提前归还对外欠款; (7) 偿还到期的对外债务和单方面的支付。 2( 自发资本输入 (8) 出售在海外的直接投资; (9) 对外直接贷款的撤回和不准展期; (10) 出售和提供外国证券; (11) 对外出售国内证券; (12) 向国外投资者提供和出售国内资产; (13) 直接向外国人借款; (14) 收回到期的国外欠款或从外国获得单方面的支付。 四、自发的国际资本运动的影响 14 马柯洛普认为,不同类型的自发国际资本运动对资本输入国和资本输入国的消费和投资的影响是很不一样的。 1( 对资本输出国的消费的影响 马柯洛普在分析时,把自发国际资本运动对资本输出国的消费的影响,从政府资本输出对私人资本输出两方面来考察。 从政府资本输出对消费者的影响来看,如果政府的单方面转移是由政府借款所支付的,那么并不会使国内的最初的消费受影响。如果政府的单方面支付由低收入阶层的税收所构成,那就必然使国内的最初的消费减少。 至于私人资本输出,按照马柯洛普的看法,私人资本的转移一般不会影响国内的最初的消费。但这里有两种例外情况: 第一,如果私人资本输出者通过收回国内债权来满足自己对外国债权的需求,那么这样就会减少国内的消费; 第二,如果是私人资本的抽逃,那么就会使国内信贷困难,利率提高,边际储蓄倾向提高,从而也会导致国内最初消费下降。 2( 对资本输出国的投资的影响 马柯洛普认为,一般来说,如果国外资产更有吸引力,资本可能从国内投资领域流向国外资本市场,这样,国内投资水平必然受到影响。但如果是很容易筹借到资金的时期,为获得国外资产而进行的投资中,有很大一部分资金来源低于利率下的银行信贷和流动资金,那么国内投资就不会受到明显的影响。当然,国内的资本不是无限的,资本输出最终总要影响国内投资。但只要自发的资本输出的第一笔付款是由流动资金垫付的,这在资本输入国会导致投资增加,收入增加,从而引起进口增加,于是资本输出国的引致出口也会相应增加。这样,一方面可以使资本输出国的银行储备由于资本输出而削弱的状况得到改善,另一方面,新的引致出口会导出引致储蓄的增加,反过来又将有助于自发资本输出的下一期支付,而不会影响或较少影响既定的国内投资水平。 3( 对资本输出国的投资和消费影响 马柯洛普认为,不同类型的自发资本输入,对资本输入国国内的投资和消费水平的作用也是不同的。 在资本输入的各种形式中,外国投资者的直接投资,在影响国内投资方面所起的作用最大。上述自发资本输入的第11种形式,即直接在外国金融市场出售或发行国内企业股票对提高国内投资水平的作用也很显著。直接象外国人借款,即上述自发资本输入的第13种形式,既有可能把输入的资本用于投资和消费,也可能把它们用于还债。如果是后一种情况,那就等于重新输出这笔资本,它所起的作用要差于前两种。至于出售和提供外国证券(上述自发资本输入的第10种情况),也存在着不确定因素,它的作用大小要取决于获得资金者的具体用途:是用于投资,用于消费,还是仅仅希望拥有流动资本。 以上的分析进一步说明了在自发资本运动中,各类资本输出、输入对国内的投资和消费的影响的大小。马柯洛普认为,这种研究的目的在于选择一条在最小影响国内收入的前提下的最大量输出资本的正确途径。 二、国际投资乘数 马柯洛普在进行了国际资本运动的一般分析后,详细探讨了国际投资对国民收入的影响。他建立了不同的模型,以便说明国际投资究竟是如何使国民收入成倍增长的。 一、不引入储蓄倾向的两国投资乘数模型 这是一个最简单的模型,它有以下几个限定条件: (1) 只有A、B两国; (2) A国自发投资减少,B国投资自发增加; (3) 随着投资的增减,有引致的进口和出口发生; (4) 假定两国都没有引致储蓄,即两国的边际储蓄倾向都为零。 这个模型的数据如下: (1) A国的自发投资每期减少100美元,B国的自发投资每期增加100美元; (2) A国的边际进口倾向M,0.3,B国的边际进口倾向M,0.4; AB 所提供的这些数据意味着:A国由于第一周期投资减少100美元,第二周期进口就要减少30美元,消费 15 减少70美元。而由于B国的边际进口倾向M,0.4,所以B国在自发投资第一周期增加100美元的条件下,B 第二周期会多进口40美元,即A国在第二周期同期会多出口40美元。 这样,A国第二周期的国民收入减少额为: 减少的美元投资额,减少的70美元消费,增加的40美元出口,130美元。 依此类推,A国第三周期国民收入的减少额为139美元。 同样的道理,B国第二周期的国民收入增加额为: 100美元投资,60美元消费,30美元出口,130美元。 B国第三周期的国民收入增加额为139美元。 A国第二周期贸易顺差为: 减少进口30美元,增加进口40美元,70美元。一期有一期之后,最终为100美元顺差。 B国的贸易逆差情况正好相反。一期又一期之后,最终为100美元逆差。 从这个模型可以得出三点结论: (1) A国的收入在不断下降,相反的发生的引致进口不断减少,引致出口不断增加;B国的情形则 完全相反。 (2) A国收入的下降和B国收入的上升直到贸易差额与自发资本变动额相抵时才停止。 (3) A、B两国收入变化额的绝对值是对应相等的,即它们的投资乘数是相等的,并不受两国不同 的边际进口倾向的影响。 拒马柯洛普的分析,这个不引入储蓄倾向的两国投资乘数模型还有一个变型。在那里,自发投资额和边际出口倾向与原型不同。变型的数据是: (1) A国自发投资每期减少100美元,B国自发投资每期增加50美元。 (2) A国边际进口倾向M,0.3,B国边际进口倾向M,0.2。 AB 在变型中,A国最终的贸易差额是80美元顺差,B国是80美元逆差。两国的收入不断下降。从第14周期起,A国每期下降20美元,B国每期下降30美元。原型的三点结论在这里没有出现。A、B国所以会从第14周期起每期下降收入50美元,是由于两国投资总和每期减少50美元所致。而这个下降额在两国的分步(A国 下降20美元,B国下降30美元)则可以由两国的边际进口倾向说明。A国边际进口倾向较大,它在收入下降时,减少进口较多,所以收入下降相对少。反之,B国的边际进口倾向较小,国民收入下降的就相对多。 不引入储蓄倾向的两国投资乘数模型说明了以下两点: 第一,自发投资的增加会使国民收入不断增加,自发投资的减少也会使国民收入不断下降。投资变动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的倍数就是投资乘数。 第二,在边际储蓄倾向等于零时,两国收入变动的绝对额能否出现对应相等的情况,取决于两国自发投资变动额的绝对值是否相等;两国投资变动的绝对值相等,就有两国收入变动的绝对值对应相等的情况出现。否则就不会出现变动情况。 二、包括储蓄倾向的两国投资乘数模型 马柯洛普建立的第二个模型也是两国模型。它是在上述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了边际倾向。其它的限定条件均与上述模型相同。 第三个模型原型的数据如下: (1)A国自发投资每期减少100美元,B国自发投资每期增加100美元; (2)A国的边际进口倾向M,0.3,边际储蓄倾向S,0.2。B国的边际进口倾向M,0.15,边际储蓄倾AAB向S,0.1。 B 通过一期又一期的变动之后,最后一个周期的结果主要有: (1) A国引致储蓄减少25美元; (2) A国有75美元的贸易顺差; (3) A国国民收入减少125美元。 (4) B国国民收入增加250美元。 这些数字表明: (1)A国的投资下降导致收入不断下降。这一方面使A国的引致进口减少,另一方面又使A国的引致出口随着B国收入的增加而增加,结果,A国的贸易顺差不断增长。 (2) 在A国收入不断下降的同时,A国的引致储蓄也不断减少,即在A国,不断的有储蓄变化为消费或 16 投资。 (3)当A国的贸易差额减去引致储蓄额而正好等于自发投资下降额时,A国的收入不再下降,收入稳定在一个比以前低125美元的水平上。相反的变化在B国同时发生,最终在B国有一个比以前高250美元的收入变化。 B国收入增加的绝对值之所以是A国收入减少的绝对值的1倍,是因为B国的边际储蓄倾向是A国的一半,这样,在两国投资的绝对值相同并且贸易差额相抵的情况下,如果B国的引致储蓄增加的绝对值要达到A国引致储蓄下降的绝对值,那么B国的收入增加的绝对值就要比A国收入减少的绝对值大1倍。 这个包括储蓄倾向在内的两国投资乘数模型有两组变型。 它的第一组变型由三个模型组成,在这组变型中,A、B两国的边际储蓄倾向S都是0.2,边际进口倾向M都是0.3。 在模型1中,两国投资变动的绝对值相等。在边际储蓄倾向相同的情况下,收入呈对称性变化。由于两国的投资总额没有变化,所以两国的收入总和也没有变化。 在模型2中,两国投资变动之和表现为一个50美元的净增长,所以最终两国收入都有增加,两国收入总和为250美元。 在模型3中,两国投资额一共增加100美元,两国收入总和达到500美元。 在这组变型中可以看到,由于两国边际储蓄倾向都是0.2,所以两国收入增加的总和总是两国投资增长之和的5倍。这很明显的表示出投资乘数为5。 第二组变型也由三个模型组成。在这组变型中,A国的边际储蓄倾向都是0.3,边际进口倾向都是0.1,边际进口倾向都是0.3。 在这组变型中,由于A、B国的边际储蓄倾向不同,因此,所有三个模型中,从投资与收入之间的关系看不出有什么简单的乘数比例。比如说,在模型2中,两国投资之和为零。但最终收入增加之和却为153.85美元。这是因为,两国最终边际储蓄变动的绝对值都为23.08美元,但A国是负值,B国是正值。根据A、B两国各自的边际储蓄倾向,要达到这个值,A国收入应下降76.92美元,它等于23.08美元的3.3倍。而B国的收入应增加10倍。在模型1和模型3中,投资变动之和的绝对值都是50美元,但它们最终收入的影响的幅度却不同。 不管怎样,包括储蓄倾向在内的两国投资乘数模型的原型及其变型表明,引进边际储蓄倾向以后,投资的增加能使收入成倍增加的结论仍然成立,收入增加的程度与边际储蓄倾向的大小密切相关。当两国的边际储蓄倾向一致时,这种乘数关系就不明显了。 三、资本输出国的资本补偿 通过马柯洛普的上述分析,在发生资本输出的情况下,资本输出对资本输入国的国民收入的积极效应,已经通过国际投资乘数模型而得到了清楚的说明。但这种资本输出对资本输出国自身在国民收入的效应究竟如何呢,从国际投资乘数模型可以看出,在多数情况下,资本输出使输出国自身的国民收入趋于下降。这一情形足以使投资国裹足不前。为此,马柯洛普考察了补偿资本输出国资本外流的可能性和途径。 显然,输出的资本是由自主的资本组成的还是由引致资本组成的,这对资本输出国国民收入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这里以上述第二个模型的第二组变型中的模型3为例,予以说明。 假定投资是由自主资本组成的。假定A国购买100美元B国证券,国内投资减少50美元,最终有73.08美元的外贸顺差。根据净资本输出等于未能由外贸顺差弥补的资本输出的差额,即每期有净资本输出26.93美元,或者有一笔同值的黄金从A国输出B国。 假定投资活动是引致资本输出形成的,情况就不一样了。A国引致资本输出并不影响国内的消费和投资。每期73.08美元的外贸顺差可以使A国收入不断增长。这就是引致资本输出不同于自主资本输出之处。 但是,如果投资确实由自主资本所组成,而唯一可能对资本输出进行补偿的形式又是贸易顺差,那么,收入效应、价格效应、汇率效应三者都可能对贸易顺差产生影响。 1(收入效应 在进行收入效应分析时,假定价格与汇率不变。 假定A国有对外投资,B国没有对外投资。 在A国边际储蓄倾向为零的情况下,A国的贸易顺差与它的自主资本输出相等。这是因为,既然A国的边际储蓄倾向为零,那么A国资本输出以后的收入下降并不伴随着引致储蓄的减少,这样,A国的收入就会持续下降,直到引致进口的减少所产生的贸易顺差大到足以抵消资本项目逆差时为止。到了这时,A国资本 17 输出将完全由贸易顺差所补偿,资本弥补问题就算得到了解决。但以这样的方式来弥补流出的资本的作法,实际上意味着以A国国内经济的不断萎缩为代价,因此,这种弥补资本流出的方式是难以实行的。 3( 价格效应 这里假定汇率不变,并假定B国仍然没有对外投资。 根据凯恩斯的理论,由于B国的收入没有增加,那么在A国出口产品的需求弹性很低的条件下,A国的资本输出将使A国的收入下降和价格下降,从而导致A国出口总值下降。马柯洛普认为,关于A国产品国外需求弹性很低的假定是没有根据的。实际上,A国产品国外需求弹性低的可能性很小。理由是:首先,A国的出口商品在世界市场上所占比重不会很大,这样,只要A国的出口商品价格下降,它们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就会增大,这表明它们是有国外需求弹性的;其次,A国价格降低还会使A国一些潜在的出口商品变得有国外需求弹性,从而这些潜在的出口商品也将具有出口的现实性。 A国价格下降对A国进口也有影响。由于前面已假定B国没有对外投资,所以B国出口商品的价格不变。A国的收入下降将导致A国进口的减少。这时,由于A国国内商品价格下跌,使得原来需要从B国进口的一部分商品不再进口,它们转而由A国国内产品所替代,这将使A国的进口进一步减少。 所以,由价格效应时与没有价格效应时相比,A国的净资本输出可能更小一些。假定考虑到B国有对外投资,从而B国的价格将上升,那么就会使A国价格效应较大一些。 3(汇率效应 根据汇率与出口的关系的分析,如果不考虑供给弹性,那么只要进出口弹性之和大于1,货币贬值就会促进出口,减少进口,有助于减少国际收支逆差。因此,对于A国来说,只要进出口需求弹性之和大于1,通过货币贬值,使出口商品用外币表示的价格下跌,进口商品用外币表示的价格上升,从而可以使进口减少,出口增加,达到降低净资本输出的目的。 马柯洛普认为,在实际经济生活中,收入效应、价格效应、汇率效应三者是一起发挥作用的,所以,自主资本输出的补偿问题并不象凯恩斯等人所想象的那样悲观。这被认为是马柯洛普在国际资本流动问题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成就。 总的说来,马柯洛普在国际投资方面的基本思想是:强调了资本输出对输出国和输入国两方都是有利的,尤其是对一些国内潜在盈利机会较多但缺乏资本的国家,以及一些国内投资机会较少而又拥有大量储备国家,向外输出资本更为有利。他认为,这就是他整个分析中所得出的最有意义的结论。 这些分析出现于40年代初期,这对当时资本主义国家的政策有着重要的政策咨询性质。根据马柯洛普的理论,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可以得出以下两点启示: 第一,资本输出国可以从资本输出中得到很大的经济上的好处,而不会给国内经济带来多少麻烦。如果输出的资本主要是由国内闲置资本组成时,更是如此; 第二,输入资本的国家只要对输入资本运用得当,对本国经济是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所制定的资本输出输入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参考了马柯洛普的分析。 当然,马柯洛普对于资本输出国的资本补偿问题的分析是不充分的。特别是,他对于资本输入国应当采取何种方式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有能力还本付息的问题,也就是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债务清偿问题,未能作出解答。这不能不削弱国际投资乘数理论的实际意义。 18 五、琼?罗宾逊的国际收支与汇率理论 一、琼?罗宾逊的国际经济理论概论 一、琼?罗宾逊的经济理论倾向 琼?罗宾逊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她在本世纪30年代就开始对国际经济问题进行论述。那时她主要研究国际贸易问题,并对国际贸易理论作出了重要补充。后来,她不仅对资本主义的国际经济加以研究,而且还对社会主义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进行了分析,她对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研究趋于完整,形成了自己的体系。 琼?罗宾逊的经济学体系表明,她在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问世后曾经写过许多凯恩斯理论的书籍和文章,成为一个重要的凯恩斯主义者。她认为,马克思理论和凯恩斯理论都是意图说明相同的事物,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之间的分歧则是受意识形态对立的影响所导致的。她还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中所包含着近代资产阶级经济学所没有的观念,而近代资产阶级经济学虽然在经济的静态分析方面有严密的理论,但缺乏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中到处可见的长期动态分析,所以琼?罗宾逊便以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作为基石,在比较和“沟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方面进行工作。这样,她被西方经济学界看成是凯恩斯主义左派。 凯恩斯主义坐派在英国被称为新剑桥学派。琼?罗宾逊着重考察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劳动收入(主要是工资)和财产收入(主要是利润)在国民收入中相对份额的变化,认为经济增长越大,国民收入中作为工资收入归于工人的份额越小,从而高投资率、高增长率在社会学意义上并不值得向往。在政策上,琼?罗宾逊主张把重点放在收入分配政策和经济平衡增长上。这就是她的经济理论倾向。 二、琼?罗宾逊在国际经济理论方面的基本观点 琼?罗宾逊的国际经济理论涉及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许多问题,可以把她的国际经济学的基本观点作如下的概括:她的不完全竞争的国际贸易理论,属于微观经济学的范围;她的国际收支理论和有关汇率变动的经济影响分析属于宏观经济分析的范围。 在国际贸易研究中,琼?罗宾逊对传统的自由贸易理论进行了分析和修正,赞同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她认为,传统的自由贸易理论单从贸易顺差或逆差所引起的贵金属货币的国际流动和价格变动来说明两国贸易终归会恢复平衡,却不去考虑这个过程对于一国经济,特别是对于一国的国民收入以及就业水平的影响,因此它是不正确的。她认为,贸易逆差所造成的贵金属货币的外流和物价波动,必然要对国内经济活动产生消极的影响,经济会衰退,就业水平会下降,而贸易顺差则相反,它必然引起国民收入增加,使国内支付手段增加,利率下降,物价上升,国内投资增加,这些都有利于国内经济活跃与就业的扩大。 琼?罗宾逊还认为,在实际的国际经济关系中,完全竞争的国际贸易并不存在,商品是有差别的,规模经济事实上发生作用,而不能假定它不发生作用。此外,国际贸易中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这些不确定因素(诸如政变、自然灾害、战争等)会影响国际贸易的进行。所有这些导致了各国在实际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中或多或少地实行贸易保护政策来为本国谋利益,其结果对世界来说,自由贸易所带来的好处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在国际金融理论方面,琼?罗宾逊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她在1937年考察了汇率变动时进出口值的影响,提出了著名的国际收支的弹性理论。国际收支调节弹性理论以马歇尔的局部均衡方法为基础,侧重短期内和中期内如何运用汇率调整来纠正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其注意力仅限于进出口市场的汇率变化的影响以及国际贸易中的进出口供求弹性,尤其注重货币贬值改善国际收支的条件。她认为,由于贸易差额和国际借贷差额之间的差异而引起的外汇供给和需求方面的差异,会按照各种弹性的相对程度影响汇率的变动,从而影响国际收支;而汇率下跌对一国贸易收支的影响则是:在进出口的需求弹性较大时,进出口的供给弹性越大,贬值对贬值国的贸易收支越有利;在进出口的需求弹性较小时,进出口的供给弹性越小,贬值对贬值国的贸易收支有利。1944年,美国经济学家勒纳对此作了进一步阐述。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理论趋于完善。但不可否认,琼?罗宾逊的开创性的研究则为这一研究的进展奠定了基础。 琼?罗宾逊在汇率理论研究中考察了汇率变动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例如,在汇率变动对就业的影响、汇率变动对国民收入的影响、汇率与利率的关系等问题上,琼?罗宾逊都有自己的见解。她认为:货币贬值不但可以改善国际收支,而且可以提高国内就业机会,增加国民收入,导致国内经济繁荣。在汇率 19 变动中,她认为还应考虑利率的变动,利率变动直接影响着汇率。如果在分析汇率变动的宏观经济效应时忽略了利率变动的因素,就不可能对汇率变动的影响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也会对制定宏观经济政策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琼?罗宾逊在国际收支与汇率理论上的贡献 一、罗宾逊——梅茨勒条件 马歇尔是第一个提出弹性理论的西方经济学家。他的弹性分析不仅限于个量的商品供求与价格,而且他还运用弹性理论初步分析了国际贸易问题,并提出“进出口需求弹性”的概念。但这些分析比较分散、不系统,并未形成体系。琼?罗宾逊则以马歇尔局部均衡分析为理论基础,进一步发展了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理论。她不仅考虑了进出口需求弹性,而且还考虑了进出口供给弹性。在这方面,她较马歇尔的弹性分析更具体。她分析了在进出口供给需求弹性不同的条件下,一国汇率变动对进出口双方的影响,又着重分析和研究一国采取货币贬值政策时进出口弹性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并归纳出著名的马歇尔——勒纳条件。此后,L.梅勒茨又对琼?罗宾逊的论点进行了补充,改成了罗宾逊——梅勒茨条件。琼?罗宾逊的国际收支弹性理论的产生使西方国际经济学的弹性理论从体系上趋于完善。 琼?罗宾逊的弹性理论概述如下: 1937年,琼?罗宾逊在《就业理论论文集》一书的《外汇》篇中,从国内、国外供给的需求,进口和出口两个方面分别考察了在进、出口供求弹性不同的条件下一国汇率变动对进出口双方的影响,并着重研究了一国采取本币贬值(外汇升值)政策时进出口供求弹性对调节国际收支平衡的作用。 琼?罗宾逊是在马歇尔分析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研究的。她提出了四种弹性概念。(1)出口商品的国外需求弹性,(2)出口商品的国内供给弹性,(3)进口商品的国内需求弹性,(4)进口商品的国外供给弹性。在此基础上,琼?罗宾逊从出口、进口两个方面分析了贬值对一国贸易差额的影响。 本币贬值意味着出口商品价格下降,外币升值,因而有利于本国增加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扩大出口量,增加以本币表示的出口值。琼?罗宾逊指出,假定出口商品的国内供给弹性不变,这时出口值增加的程度就决定于出口商品的国外需求弹性。如果国外需求弹性很大,那么出口商品的价格下降会刺激国外需求量有更大比率的增加,因而出口值就会以比价格下降的比率有更大的比率的增加。这无疑有利于一国扩大出口。如果出口商品的国外需求弹性很小,这就意味着国外需求量增加的比率小于出口商品价格下降的比率,因而贬值虽能刺激出口量的增加,但出口值(出口价格与出口量的乘积)却相对减少了,这不利于一国扩大出口。如果出口商品的国外需求弹性为零,国外需求价格对价格变动毫无反应,则贬值后出口量就不会有任何增加。以外币表示的出口值就会按贬值的比率下降,以本币计算的出口值不变。 当国外需求弹性不变时,国内供给弹性变动影响着贬值后的出口值的增加。琼?罗宾逊分三种情况加以分析: 第一,如果国内供给弹性为零,贬值使国外需求增加,但由于国内供给无法增加,这样,国外需求的增加就会立即把出口价格提高到贬值前的水平上,以致于以外币表示的出口价格和出口值不因贬值而变动,而以本币表示的出口值则按贬值的比率增加。因此,在这样的条件下,尽管贬值以后的出口量不会增加,出口的国外价格不变,但由于出口值按汇率下跌的比率增加,就有利于国内收支的调整。 第二,如果国内供给弹性无穷大,由于出口商品的成本不变,则出口商品的国内价格不会因贬值而引起的出口量扩大而增加,以外币表示的出口价格会按贬值的比率同比率下降。 第三,如果国内供给弹性介于零于无穷大之间,这时,出口商品成本和价格会随出口量的扩大而增加。这种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贬值的效果,以至于以外币表示的出口价格就会按抵御贬值的比率下跌。 琼?罗宾逊还给弹性和需求弹性联系起来,考察供求弹性的不同组合对贬值后的出口值的影响程度。她考察了三种情况:其一,当国外需求弹性等于1时,不管国内供给弹性如何,以外币表示的出口值不变,而以本币表示的出口值却按贬值的比率上升。其二,如果国外需求弹性小于1,出口供给弹性越小,出口值的增加就越大。这是因为,这时贬值后的出口量增长率小于出口价格的下降率,以外币表示的出口值下降,而国内价格却是上升的,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以外币表示的出口值的下降程度,以提高以本币表示的出口值。其三,当国外需求弹性大于1时,本国供给弹性越大,其结果与第二种情况相同。总之,可以把琼?罗宾逊关于汇率下跌时出口的影响的主要观点概括为:当国外需求弹性小于1时,国内供给弹性越小越有利;当国外需求弹性大于1时,国内供给弹性越大越有利;当国外需求弹性等于1时,无论国内供给弹性如何, 20 结果都一样。 琼?罗宾逊在考察贬值对进口的影响时,认为本币贬值使进口商品价格提高,有利于出口而不利于进口,但进口商品的国内需求弹性大小不同,会使以本币表示的进口值发生不同的变动。如果国外供给弹性为无穷大,这时进口商品的生产成本不变,那么进口的国外价格不变,用本币表示的进口价格会按汇率下跌的比率上升,从而不利于进口。如果国外供给弹性小于无穷大,即进口商品生产是在成本递增的条件下进行的,那么由于贬值造成的进口减少影响进口生产的缩减,必定使成本递减,进而使进口商品的国外价格降低,以本币表示的进口价格按低于贬值率的比例上升。综上而论,当国内需求弹性大于1时,国外供给弹性越大越有利。 由于马歇尔——勒纳条件的假定是其他条件不变(即收入、其他商品价格、偏好等不变),进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无穷大。这仅仅符合小于充分就业的情况,而不适用于其它情况。因此,梅茨勒于1948年在《国际贸易理论》一文中发展了琼?罗宾逊的贬值对一国贸易收支影响的观点,放弃了供给弹性无穷大的假定,得出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的影响与进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与密切关系。后来,人们把罗宾逊的观点与梅茨勒的发展合称为罗宾逊——梅茨勒条件,以区别于马歇尔——勒纳条件。 二、汇率变动与就业的关系 琼?罗宾逊认为,货币贬值不仅对国际收支有影响,而且对一国的国内经济也有重大影响,这种影响一般通过国内物价、货币供求状况和收入变动等渠道发生。通过这种影响,贬值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一国的国内生产结构、生产状况和资源配置,从而对其整个国内经济状况产生深远影响。一国的就业水平也就很自然地受到汇率变动的影响。她指出,任何一个国家所做出的任何刺激国内活动和提高本国就业水平的事情,都会引起汇率上的问题。每一个国家就业政策的范围取决于它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地位。一个处在强大竞争地位的国家,可以一贯采取一条“出口导致增长”的路线,即实行货币政策的贬值。 按照琼?罗宾逊的说法,贬值使出口品在国外的竞争能力增加,出口扩大,出口产品生产企业的利润增加,这将促使其它产业转而从事出口产品制造,资金也会由其他行业流向出口产品制造业或出口贸易部门。这样,出口产品的生产规模将大为扩展,利润率将进一步提高,而利润的增加又反过来促使国内其他行业的经济活动(根据收入乘数原理),整个国内就业水平也将提高。另一方面,贬值以后的进口商品成本增加,其销售价格上升,所以原来对进口品的一部分需求将转向贬值国的国内产品,同时,国内产品对进口商品的竞争能力也提高了,因此内销产品行业也将会繁荣起来,生产规模和就业水平会随之提高。但是,琼?罗宾逊强调说,必须在工资为既定的前提之下,才有可能产生汇率下跌的上述结果;如果工资率随着汇率的下降而同比例上升,那么就会抵消汇率下跌所产生的改善贸易差额,从而增加就业机会的效应。这是因为:降低本国的工资也可以得到同汇率下降一样的好处。一个国家全面地把工资降到低于其他各国的水平,就能增加出口,减少进口,因为这既减少了国内的收入,又使本国生产的货物的价格低于外来货物的价格。换言之,汇率下跌或工资下降,都能在实行这种政策的国家中改善贸易差额,增加就业机会。 汇率下跌有助于改善国际收支的贸易差额,提高国内的就业机会。同时,汇率下跌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引起资本流入国内。根据琼?罗宾逊的说法,贬值可以制止投机性短期贷款的外流或引起这种贷款的流入,从而扭转国际收支逆差;如果市场预期货币还要进一步贬值的话,那么资本流入会减少,资本流出会增加。外国资本流入的增加会扩大国内的投资,投资的增加又使国内经济繁荣,进而扩大就业机会。 琼?罗宾逊在考察投资对增加就业的影响时认为:在普遍失业的时候,如果投资增加,人们就会在象建筑等行业中找到工作。因此得到的额外就业机会,是外国资本流入使得国内投资增加的缘故,从而造成就业机会的初级增加。就业机会的初级增加。使一些人的消费率提高,这样,消费品工业的收入和利润将大大增加。随着消费品的工业收入增加,生产规模扩大,制造消费品的行业的就业机会和利润会进一步增加。同时,社会的其他行业也会繁荣起来,也就会增加就业。收入增加又会带来消费的增加、就业的增加。消费品工业中就业机会的这种增加,就是投资所造成的就业机会的次级增加。然而,琼?罗宾逊又指出:投资增加所造成的每一轮就业机会和收入的增量,都要比前一轮就业机会和收入的增量小一些,因为利润获得者的收入增加后,就会增加储蓄率,而劳动者增加的收入中也有一部分用于储蓄。 最后,琼?罗宾逊在考察汇率变动对本国就业的影响时,还分析了就业机会的连锁反应是否完全发生在一国之内。她认为,就业机会增加的程度取决于收入一轮一轮的转移。如果投资增加所造成的就业机会的连锁反应能够完全发生在一国之内,那么就业机会就会大增,国民收入就会大大提高,经济就会繁荣。但是由于国际经济的传递作用,一个国家经济的任何方向的变动都会蔓延到其他国家。繁荣与萧条都是有传递性的。这是因为,当一国活动增加的时候,其他国家通过对出口需求的增加会受到好处,而当一国活动衰退的时候, 21 其他国家也会受到损失。一次,当一个国家采取货币贬值的政策,引起资本流入,促进国内投资规模增大,减少失业,增加就业机会时,就必须考虑进口商品的消费,消费增量的一部分将花在购买国外生产的进口产品上,从而国内投资所造成的就业机会的次级增加的一部分也将发生在国外。于是,国外生产这些进口品的行业就会繁荣起来,它们将增加生产量,增加就业机会。如果把就业机会总增加对于初级增加之比,叫做增殖系数的话,那么单单一个国家的增殖系数小于整个世界的增殖系数。 三、汇率变动中的利率因素 汇率变动的基本特点是,汇率以两国货币之间的价值比率为基础,随供求而相应地升降。因此,认识汇率变动原因的基本特点,在于把握影响供求关系背后的因素。这些因素既有经济的,也有非经济的,而各个因素之间又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甚至相互抵消的关系。在这诸多因素中,利率是影响汇率变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它通过影响两国间的国际资本流动而影响汇率波动。琼?罗宾逊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 在国际金融领域中,汇率波动有长短之分。汇率短期波动或日常波动是外汇市场上常见的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汇率长期波动也是通过日常波动表现出来的,并通过这种波动实现的。因此,汇率的短期波动更令人注目。而在这方面,国际收支的资本项目对汇率的短期变动影响最大。这是因为,在外汇市场上,人们把外汇作为一种金融资产来进行交易,这种交易远大于因国际商品、劳务贸易而派生出来的外汇交易(虽然从根本上说,这种交易构成外汇市场的基础)。而且,金融资产的交易比起实际商品的交易来,速度快得多,其交易的变动性相对来说也较高,而贸易格局和贸易方式则通常需要较长时间才发生变动。在国际外汇市场上,国际资本往往转瞬之间就从一国转向另一国,从一种货币流向另一种货币。这样就不能不对汇率的短期波动产生巨大的影响。而引起国际收支资本项目交易变动的众因素中,利率变动是非常重要的。它的变动直接影响资本流出流入,从而影响着汇率,使国际收支发生变动。 琼?罗宾逊首先考察利率上升对汇率的影响。她认为,国内货币当局控制外汇的工具是利率,假定其他条件不变,本国利率对于汇率有三重影响: 第一,它使外国人愿意向本国放款,而使本国人不愿意向外国放款,这样就会增加对本国通货的需求(相对于供给而言),从而使汇率上升。由于利率上升,如果排除心理上对未来不信任这一不利因素,则世界储蓄中用于给本国的贷款将有所增加,于是外国资本将不断流入本国。而每一次资本的流动又都能影响汇率。 第二,利率变动影响贸易差额。由于本国利率上升,国内投资就会减少,本国经济相应收缩,就业机会和国民收入也随之降低。用在进口商品和本国产品上的支出也会减少,生产规模缩小。同时,世界上其他地方的收入和消费的减少也将造成对本国出口产品的需求减少。出口减少以后,出口商品的一部分就要在国内销售,所以一定量的出口供给价格可能下降。出口供给价格下降后,出口有效供给会相应提高。换句话说,本国的有效需求下降有引起进口相对于出口下降的趋势,从而又可能增加出超。 第三,经过一段时间,利率上升造成投资减少,失业增加,而货币工资可能由于失业的压力而下降,这时,出口工业就受到刺激。因此,当货币工资下降到足够的程度时,利率就会回落。于是经济生活中投资将增加,经济将繁荣,利率将下跌。 琼?罗宾逊还考察了一国利率下降对汇率的影响。她认为,如果利率在一个国家被压低了,汇率就会下跌。这是因为,如果国外利率高于国内利率,表明国内金融资产的供给较多,金融资产的持有者在国内可能得到的收入较少;相形之下,国外金融资产的供给较少,金融资产的持有者在国外可能得到的收入较多。由于金融资产的持有者在国外可能得到的收入较多,他们将会在国内卖出金融资产,在国外买进金融资产,形成资本外流,引起汇率下跌。因此,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如果用降低利率的办法来努力促进国内活动,都有使汇率下跌的可能,从而不利于国际收支状况的改善。 最后,琼?罗宾逊分析了利率高低对汇率的影响和经济的影响的不确定性。她认为,考察利率变动对汇率的影响,必须考虑一国利率与别国利率之间的相对差异。任何一个国家的利率较高,都会使其余的国家汇率下跌。其余的国家也会提高它们的利率,使汇率不致下跌,这样,汇率就不会受影响。但是,整个世界的利率却会因此而提高,投资会受到阻碍,失业的情况会变得严重,并会从一国传递到另一国。实行高利率的国家的经济自然也会受到影响。而且,如果一国利率虽有上升,而别国利率却上升得更快,则一国利率相对来说反而下降,其汇率也趋于下跌,与原来提高利率所期望的结果可能不同。 综上所述,利率变动与汇率变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利率变动对汇率的影响,进而对国内经济情况的影响,好坏两种可能都是存在的。所以,琼?罗宾逊认为,一国货币当局控制利率的理想准则是:利率既不应该太低,以免发生通货膨胀,也不应该太高,以免经济停滞。 四、货币贬值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22 国民收入是一国宏观经济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国民收入的高低表示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影响国民收入的因素很多,包括投资、储蓄、消费等等。汇率变动也是影响国民收入的一个因素,这一点在研究汇率理论时是不可忽视的。 琼?罗宾逊分析了货币贬值(汇率下跌)对国民收入的效应。她认为,货币贬值使本国出口产品的外国价格,在国内外物价和工资不变的假定下,相对下降,这样,外国人购买本国货就相对多些,而进口商品价格在贬值后就相对上升。所以,货币贬值会增加实际出口量和减少实际进口量,从而为本国出口品工业与那些同进口品相竞争的本国工业提供额外的就业机会和收入,导致国民收入增加。另一方面,汇率下跌,资本就会流入本国(假定人们只注意现行汇率,而不对未来的汇率变化进行预测;人们只在金融资产和货币二者之间作出选择;人们持有债券的目的在于依靠债券取得一定价值的收入),从而国内投资增加,国内经济活动膨胀起来,经济处于扩张时期。根据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国民收入是消费与投资之和,国民收入随投资增加而增加。如果投资扩大,则国民收入必定随之提高。所以货币贬值可以提高一国的国民收入。 但是,货币贬值并不一定提高国民收入。这需要一些前提条件,只有满足这些前提条件,货币贬值才能起到这种作用。按照琼?罗宾逊的分析,如果货币贬值使贸易条件恶化,那么货币贬值就可能使贸易差额恶化和国民收入下降。这是因为,货币贬值以后,需要拿出较多的出口商品,花费较大的力量和较多的资源用于制造可供出口的商品,以购买进口商品。这样一来,货币贬值就会使人们感到变穷了,这种变穷很可能超过较多的出口销售量和与进口品竞争的国内产品销售量所产生的额外收入。当人们感到手中的货币价值相对地变得较少时,他们就可能减少个人的消费支出,减少其中大部分用于购买本国产品的支出。于是本国的工业就要受到利润减少的影响,而国外的进口商品的工业却没受到太大的影响。因此,与进口商品的外币价格相比,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相对升高。这就使得用出口商品来购买进口商品显得更贵,因而贸易条件恶化了,贸易条件的恶化又使得贸易差额逆差加大,使国民收入停留于较低的水平。由此可见,货币贬值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取决于贬值是否使贸易恶化:如果货币贬值使贸易条件保持不变或得到改善,国民收入会提高。 但是,正如琼?罗宾逊指出的,货币贬值改善国民收入的机会,只是在货币贬值能消除国际收支逆差的情况下才出现,否则,如果滥用货币贬值的政策,那么就可能遭受到意外的灾难。概括而言,只有在货币贬值不使贸易差额恶化,不使贸易条件恶化时,货币贬值才会改善一国的福利状况,才会提高国民收入。可由322页的图看出。 五、琼?罗宾逊的国际收支与汇率理论的启示 琼?罗宾逊的国际收支与汇率理论本质上是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经济政策提供理论依据的。尽管如此,我们仍能从她的国际经济学理论中得到如下启示: 第一,汇率理论的研究在国际金融领域占特殊地位,它是各国经济学家非常关注的理论研究问题。研究汇率的根本意义,在于说明汇率在实际经济生活中的行为以及这种行为的经济影响。在这一目标的规定下,汇率研究必须阐明支配汇率行为的经济机制以及汇率和其他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在实际经济生活中,汇率变动是一种经常的经济现象,它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各方面,包括经济增长、对外贸易、国民收入、就业、货币供求、资源分配、产业结构等等,都有着重大的经济影响。这种状况要求我们对汇率变动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且要特别注重分析汇率变动的作用。此外,研究汇率变动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可以为经济单位理解汇率的变动及其作用提供清晰的线索,其政策含义则在于为政府的汇率决策提供理论基础。琼?罗宾逊正是在此基础上,深刻地分析和研究汇率变动与某些宏观经济变量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她的国际收支与汇率理论向我们提供了有关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经济政策制定的依据之一,这对我们来说是有意义的。我们同资本主义国家有着多方面的经济联系,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这些经济联系肯定还会进一步加强。这样,我们就需要了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是怎样制定它们的对外经济政策的。不然我们就不能很好地与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国际间的联系,不利于我们制定相应对外经济政策和具体措施,以至于影响我国的对外贸易的发展。 第二,琼?罗宾逊的国际收支与汇率理论中对一些国际金融问题的理论分析对我们也有参考价值。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我们同样会遇到象琼?罗宾逊所分析的那些经济问题,例如进出口弹性、汇率变动对就业的影响和对国民收入的影响等等。她的某些分析对我们是适用的。比如说,我们可以用弹性机制去调节国际收支。这是因为,在货币贬值条件下,至于充分考虑进出口商品的弹性,才能使国际收支的调整顺利进行。在出口时,我们不能盲目降价,致使贸易成本增加,贸易条件恶化,而要考虑国外的市场状况,考虑出口商品的外国需求弹性和国内供给弹性。又如,琼?罗宾逊在汇率方面的一些理论观点,也可供参考。她在分析汇率变动时指出,货币贬值可以使国内就业机会产生初级效应和次级效应,提高国内就业水平,同时也可能增加国外就业机会;利率变动对汇率波动有直接的影响:一国的利率政策对汇率上下浮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 23 用;只要货币贬值不使贸易条件恶化,则货币贬值可以提高本国国民收入,如果货币贬值使贸易条件恶化了,则会使国际收支状况恶化,进而影响国民收入,对宏观经济运行产生不利影响。这些都是有启发性的。 总之,研究和了解琼?罗宾逊的国际收支与汇率理论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我们可以从中吸收一些可借鉴参考的东西,对我们建立自己的国际经济学体系是有帮助的。 24
/
本文档为【《国际金融学说史》之琼 罗宾逊的国际收支与汇率理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