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高中地理会考提纲

高中地理会考提纲

2017-10-16 36页 doc 167KB 62阅读

用户头像

is_682974

暂无简介

举报
高中地理会考提纲高中地理会考提纲 第一章 行星地球 7、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1 宇宙中的地球 6月22日(节气: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 1、天体系统级别: 9月23日(节气:秋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 高 河外星系?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12月22日(节气: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 、太阳系中距太阳由近及远的八大行星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3月21日(节气:春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 2 中 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周期:大约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
高中地理会考提纲
高中地理会考提纲 第一章 行星地球 7、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1 宇宙中的地球 6月22日(节气: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 1、天体系统级别: 9月23日(节气:秋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 高 河外星系?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12月22日(节气: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 、太阳系中距太阳由近及远的八大行星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3月21日(节气:春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 2 中 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周期:大约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叫做一个 3、因为地球上有生物,所以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 回归年。 地 4、地球上产生生命的基本条件:外部条件包括太阳稳定的光照和地球安全的8、在图中适当位置绘制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并判断出各点的日期 运行轨道;自身条件:(1) 地球有适中的质量体积,所以地球周围有适合生物 理 呼吸的大气;(2)由于日地距离适中及地球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所以 地球上有适中的温度;(3)地球上有液态水(能形成海洋)。 模 ?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是地球的主要能量来源,它可以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 块 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可以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煤 考 炭、石油等化石燃料,还可以通过人为转化形成其它形式的能量。 9、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2、太阳活动的标志包括黑子和耀斑。当太阳活动比较剧烈时,可以形成磁暴 (1)夏至日越向北昼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试 和极光现象,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中断,可以诱发水旱灾害和地震等自然灾害。 极夜;冬至日越向北昼越短,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昼,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 ?3 地球的运动 极夜;春分日、秋分日则全球昼夜等长。 复 、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其自转周期若以太阳为参照物大约为24小时,北半球夏至日昼长最长,冬至日昼长最短;南半球冬至日昼长最长,夏1 (2) 叫做一个太阳日日;若以远离地球的某一恒星为参照物,则大约为23小时56至日昼长最短;赤道全年昼夜等长。 习 ,叫做一个恒星日日。 10、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规律: 分4秒 2、地球的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其公转周期大约为365天6小时9分10秒, (1)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分布规律: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冬纲 叫做一个恒星年年。 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分布规律: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春分、秋分 3、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了(1)昼夜更替现象;(2)不同经度出现了不同的地日正午太阳高度角分布规律: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 要 方时,即东边的时间比西边的时间要早;(3)形成了地转偏向力,即水平运动 (2)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是北回归线及其以北,达到 的物体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一年中最小值的是南半球;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是南回 4、在空白图中绘制出直射光线、晨昏线,标注出直射点及夜半球,表示出地归线及其以南,达到一年中最小值的是北半球;春秋分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必 球自转方向。 年中最大值的是赤道。 ?4 地球的圈层结构 修 1、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地核;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水圈、大气 圈、生物圈。 一 V1.0 5、地球公转与自转轨道的夹角叫做黄赤交角,其大小是23?26′。 6、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产生了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以及昼夜长短的变 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四季的变化等。 第 1 页 共 16 页 2、图中1表示地壳,2表示地幔,3表示地核,A表示莫霍面,B表示古登堡4、北半球1月(冬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压带,从 面。 而在太平洋上形成了阿留申低压;北半球7月(夏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 3、岩石圈包括软流层以上部分,即地壳和上地幔顶部顶部。 压,切断了副热带高压带,从而在太平洋上形成了夏威夷高压。 高 4、水圈是一个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 5、东亚地区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可以在形成冬季由陆地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吹向海洋、夏季由海洋吹向陆地的季风现象。(冬季西北风,夏季东南风) 中 ?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6、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大气的根本热量来源是太阳辐射,但大气最直接的热量来源是地面。 气候成因 气候特点 主要分布地 2、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终年受赤道低热带雨林气候 南北纬 10?之间 全年高温多雨 3、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越多,通过大气逆辐射还给地面的热量越多,即保温作理 压带控制 用越强。 受赤道低压带干湿季分明,干4、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地面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水平气压差异?大模 南北纬10?到回归热带草原气候 与信风带交替季高温少雨,湿气水平运动(风)。 线之间 控制 季高温多雨 在图中绘制出空气运动的方向、标注出地面气压的高、低。 块 受西风带与副 南北纬30?,40?夏季高温少雨,地中海气候 热带高压带交考 的大陆西岸 冬季温和多雨 替控制 试 南北纬40?,60?终年受西风带温带海洋气候 终年温和多雨 的大陆西岸 控制 复 、空气水平运动(风)的方向是从高压指向低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5 偏。在等压线图上,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 习 ?3 常见天气系统 2 气压带和风带 ? 1、在图中标出气压带、风带的名称,画出风带的风向。 纲 要 必 修 一 1、图中1表示冷锋,2表示暖锋。其中冷锋在我国出现的频率较高。 2、气压带中是由于热力原因形成的是赤道低压带、极地高压带;由于动力原 因形成的是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风带是从高压带吹向低压带,并考 虑地转偏向力形成的。 V1.0 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是无论南北半球都是7月向北移,1月向南 移。 第 2 页 共 16 页 2、锋面天气系统: 4、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1)导致海平面上升;(2)改变水循环,产生洪涝、 干旱等灾害;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及供需矛盾。 (3)有利于高纬国家,使其 过境前 过境时 过境后 天气现象实例 农业增产(生长期延长);不利于低纬国家,使其农业减产(洪涝与干旱加剧)。 夏季的北方暴雨气温较高, 气温下降, 高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易出现雨雪大风冬季的寒潮 冷锋 气压较低, 气压升高, 1 自然界的水循环 ?及降温天气 (大风降温) 天气晴朗 天气转晴。 中 1、水资源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其中储量最大的是冰川水,利用最多的是春季的沙尘暴 河流水。地 气温较低, 气温上升, 2、 易出现连续性降暖锋 气压较高, 气压下降, 略 水或雾等天气 理 天气晴朗 天气转晴。 3、图中的1表示高压,2表示低压。 模 块 考 (1)图中1是蒸发,2是降水,它们组成了海上内循环循环; (2)图中3是蒸发,4是降水,它们组成了陆地内循环(内陆循环)循环; 试 (3)图中5是蒸发,6是水汽输送,7是降水,8是地表径流,9是下渗,10是 地下径流,它们组成了海陆间循环循环。 复 能够更新和净化陆地水资源的是海陆间循环。人类在利用水循环过程中对(4) 地表径流的利用和影响最大。 习 、水循环的意义:(1)维持全球水体的动态平衡;(2)促进全球的能量交换和3 物质转移;(3)塑造地表形态;(4)对陆地水资源具有更新、净化的作用。 纲 ?2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1、形成洋流的主要动力是盛行风,另外地转偏向力和陆地形状也可以影响洋要 流的方向。 2、洋流的主要类型有寒流和暖流。 4、在图中用箭头表示出气流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方向。 3、在图中绘制出洋流的方向。 5、图中1形成的天气特点是晴朗少雨,如我国夏季的伏旱、冬季的寒潮、秋 必 季的秋高气爽等天气。2形成的天气特点是云雨天气,如我国夏秋季的台风现 象。 修 ?4 全球气候变化 1、全球气候变化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现代气候变化最主要的趋势一 是全球气候变暖。 2、在我国,气候变暖现象由空间上看,北方地区十分明显,由时间上看,冬 季季节比较突出。 V1.0 3、产生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二氧化碳的排放(化石燃料的燃烧)、森林 的破坏、人口的增长 4、图中的寒流包括5、7、10、11;暖流包括1、2、3、4、6、8、9。 第 3 页 共 16 页 5、洋流的影响: 5、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外部(太阳能、重力能),它可以使地表 (1)影响高低纬间热量的输送和交换。 变得平坦;外力作用主要包括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 (2)对沿岸气候的影响:暖流起增温增湿作用,如西欧的温带海洋气候气候(堆积作用)、固结成岩等基本形式。 高 6、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地壳物质循环)。在图中填出相应名称。 即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如沿海地区受寒流影响可能形 荒漠。 成 中 (3)对渔场的影响:太平洋中由于寒暖流3和7 的交汇形成北海道渔场;由 于上升流的影响在11处形成秘鲁渔场。 地 (4)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扩大污染范围;加快污染物的净化。 (5)对海洋交通运输的影响:顺流时可以加快速度、节省燃料;寒暖流交汇 理 处易出现雾,可以干扰交通运输;另外洋流可能由高纬带来冰山,危害交通运 输。 模 ?3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1、自然资源按其性质可以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水资源属于其中 块 的可再生资源。 ?2 山岳的形成 考 2、影响水资源丰歉程度的因素有降水量、蒸发量、径流量等,其中径流量是1、山岳的主要类型包括褶皱山、断块山、火山。 衡量水资源丰歉程度最重要的。 2、褶皱的基本形态有背斜和向斜两种类型。其中岩层向上拱起形成的是背斜,试 3、水资源的数量主要影响经济活动的规模大小,水资源的质量主要影响经济其岩层的新老关系是中心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岩层向下弯曲形成的是向 活动的效益高低。 斜,其岩层的新老关系是中心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复 、生产力(科技)的发展可以影响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在科技落后时代,人、在内力作用影响下,一般情况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但如果考虑到外力43 类主要利用河流水、淡水湖泊水;科技发达时代,人类利用水资源的种类增多,作用,背斜的顶部由于受张力作用,容易被侵蚀成山谷,而向斜的槽部受挤压习 。例如地下水开采、海水淡化、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等。 发生侵蚀作用,从而形成山。世界著名的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利用方式多样化力作用,不易 5、当前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而水资源质量不断下降,必须合理斯山脉、科迪勒拉山脉等按其成因类型都属于褶皱山。背斜属于储油气构造;纲 利用水资源,因为水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可修建隧道;向斜属于储水构造。 6、人类利用水资源的措施:(1)修建水库;(2)跨流域调水;(3)提高利用效率4、岩层在地壳运动过程中破裂并沿破裂面发生明显位移而形成断层。两条断要 和重复利用率。(4)海水淡化;(5)合理开采地下水;(6)提高节水意识;(7)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上升则形成地垒,容易形成断块山地,例如华山、庐山、泰 人工增雨;(8)减少污染浪费。其中属于开源措施的有(1)(2)(4)(5)(7),属于山等即是如此形成;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下降则形成地堑,容易形成低地 节流措施的有(3)(6)(8)。 和谷地,例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东非大裂谷等即是如此形成。 必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5、哥伦比亚高原、我国长白山主峰、日本富士山等都由于岩浆活动形成的。 ?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6、山岳地区的交通线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原因是:山岳地区地表崎修 1、地质作用按照能量来源的不同可以分为内力作用、外力作用两种类型。由岖不平,而山间盆地及河谷地势相对较平缓。 整个地质时期看,地质作用中内力作用居主导地位 7、山岳地区的交通线长度较长,弯曲度比较大。原因是:山岳地区的交通线一 2、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热能),它可以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需要绕过各种障碍物。 内力作用主要包括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壳运动等基本形式。 8、山岳地区的交通线主要以公路为主,其次才是铁路。原因是:山岳地区的 3、地壳运动中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是地壳运动,其按运动方向和性质又交通建设成本比较高,难度比较大,而公路的建设成本相对较低。 可以分为水平运动和升降(垂直)运动两种形式。 ?3 河流地貌的发育 V1.0 4、水平运动常常形成褶皱山脉、断裂带、裂谷、海洋等;垂直运动常常形成1、河流地貌按照成因可分为侵蚀地貌、堆积地貌。 地势起伏、海陆变迁等。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 2、溯源侵蚀可以使河谷向河流源头方向伸展;下蚀可以使河谷加深,侧蚀可 以使河谷加宽。 第 4 页 共 16 页 3、河流堆积地貌最典型的类型是冲积平原,它是由河流上游的洪积,冲积平 原、河流中下游的河漫滩平原、河流入海口的三角洲平原等组成。 4、高原地区的聚落一般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的河漫滩平原,其形态呈条带状高 状,集散程度比较分散,规模比较小。主要原因是:这里气候温暖(海拔低), ,水源充足。 土壤肥沃 中 5、山区地区的聚落一般分布在河流两岸的河漫滩平原或山前的冲积扇,其形 态呈条带状状,集散程度比较分散,规模比较小。主要原因是:这里地形平坦,地 地表或地下水源充足,土壤肥沃。 6、平原地区的聚落一般分布在三角洲或河流两岸的河漫滩平原,其形态呈条理 带状状或团状状,集散程度比较密集,规模比较大。主要原因是:这里地形平 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内河与海洋交通便利。 模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块 1、组成环境的各个要素,总是力求整体的一致性;某一要素发生变化,会引考 起其它要素甚至整体发生相应改变。 2、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如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试 循环(地壳物质循环)等过程。 3、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新功能。其中,生产功能复 功能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是指自然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平衡 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 习 4、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即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是由多个地理 要素变化共同组成的。 纲 5、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即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 会导致其它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相应改变。 要 ?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以热量变化为基础,形成自然带由赤道向两极呈现南北方向有规律的更替, 这种现象在低纬、高纬地区最明显。 必 2、以水分变化为基础,形成自然带由沿海向内陆呈现东西方向有规律的更替, 这种现象在中纬地区最明显。 修 3、以水分和热量的共同变化为基础,形成自然带由山麓向山顶呈现垂直方向 有规律的更替,这种现象在高差较大的山区地区最明显。当地所在纬度越低,一 海拔越高,垂直带数目越多,垂直带谱越完整。 课下思考内容: (1)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 V1.0 (2)台风、寒潮、洪灾的成因、危害、防治措施。 第 5 页 共 16 页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2 人口的空间变化 ?1 人口的数量变化 1、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以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1、一个地区人口的数量变化包括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人口迁移)。其2、国际人口迁移总体特点是以集团性、大批量的移民为主。?19世纪以前主高 中,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自然增长,而机械增长对人口数量的影要迁往新发现的大陆,如由欧洲迁往美洲、大洋洲,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 响力随着范围的增大而减弱。 减业文明,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二战后的人口迁移主要特点是定居移民中 2、从时间上看,世界人口数量的变化在不同历史时期是不同的,从总的趋势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加,迁移方向主要由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以及世界性 来看是不断增长的,二战后则进入快速增长时期,70年代后增长速度减缓。的大型能源基地,主要迁出区是拉丁美洲,主要迁入区有欧洲、北美和西亚、地 从空间上看,集中于欧洲、北美洲、大洋洲的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 北非地区。 日本、俄罗斯;德国、法国、匈牙利等国家甚至出现了人口负增长现象;而集3、我国人口迁移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前,为了开发边疆,主理 中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因此不同的国要以政策性迁移为主。?20世纪80年代以后,主要特点表现为人口迁移规模 家和地区采取的人口政策是不同的。 增大,频率加快,迁移方向主要为由农村向城市,由内陆向沿海。 模 3、世界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的,4、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意义:?调节人口空间分布;?调节人才余缺;?加 可以分为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三种类型。 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经济差距。 块 4、图中曲线?表示出生率,曲线?表示死亡率。A表示的人口增长模式是原5、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个人动机和需求等,考 始型,B表示的人口增长模式是传统型,C表示的人口增长模式是现代型。在从总体上看,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往往是经济因素。 中填出各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相关特点。 ?3 人口的合理容量 试 1、?环境人口容量:是环境承载力最重要的指标,表示一个地区能养活的最 大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表示一个地区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所能养活的复 性。 最大人口数量。二者均具有不确定性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主要包括资源、科技水平、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习 ,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比的是资源和科技水平,等,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资源 成反比的是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 纲 3、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关键是既要提高生活质量,又要保持好生态、经济、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对于不同国家和地区来说,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关键要 措施是不同的,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将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而发 达国家要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追求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力。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必 ?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A 高 高 低 1、城市形态分为组团状(重庆)、团块状(北京、成都、合肥、华盛顿)、放射B 高 低 高 修 状(延安)、条带状(兰州、洛阳、西宁、宜昌)等。 C 低 低 低 2、影响城市形态的因素有自然条件(地形、河流等)和社会经济条件(交通、经 二 济、文化、历史等)。如:平原地区的城市形态多为团块状,山区和丘陵区的5、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生产力,在人口模式的转变过程中, 城市形态则多为组团状。 首先出现下降变化的是死亡率。 3、城市中最常见的功能区主要是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各功能区之间没6、全球增长模式从总体来看处于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从局部看, 有明显界线;各功能区可能兼有其它土地利用方式;不同规模和类型的城市,V1.0 发达国家以及中国等少数发展中国家已经进入现代型型,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 其功能区构成不同。 仍然处于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4、住宅区: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中高级与低级住宅区呈背向发展。 第 6 页 共 16 页 5、商业区:需要便捷的交通及大量消费者;分布以市场最优或交通最优为原2、促进城市化发展的原因主要包括:农村(推力):人口过剩(对土地压力大)、 则;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大多呈点状或条状。 自然灾害频繁严重、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城市(拉力):就业机会多、社会 6、工业区:专业化程度较高,相互之间协作性强;不断向外缘移动;分布于 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利。高 交通便利地区(靠近公路、铁路、河流等) 3、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城市人口比重大),发展速度慢, 、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最主要的因素是经济因素,如地租的高低(主要取后期成熟阶段,多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从而出现众多的卫星7已经进入城市化的 中 决于交通便捷程度及距市中心远近)、各类土地利用方式的付租能力等。 城。 8、图中A表示工业,B表示住宅,C表示商业,由市中心向外缘递变最快的是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城市人口比重小),发展速度快,地 商业,?,?中适合发展住宅区的是?,适合发展工业区的是?,适合发展商已经进入城市化的中期阶段,多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造成城市规模和面积不 业区的是?。 断扩大。 理 5、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即可以改善环境,如平整土地、修 建水利设施、绿化环境等,也可以破坏环境,产生环境污染问题(大气污染、模 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音污染、光污染、电磁辐射污染等)和生态破 坏问题(如生物多样性减少),另外还可以产生交通及居住条件差、失业和就业块 问题突出、社会秩序混乱、内城衰落等现象。 考 6、人类解决城市化问题(建造生态城市)的主要对策: ?发展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环境污染。 试 ?使城市与自然环境保持协调,建立良性循环:例如: 9、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结构包括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A.城市化发展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复 、城市规划的合理性必须兼顾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例如:要有便利的交 B.控制大城市规模,分散大城市职能,建设城市新区和建设卫星城 10 通条件;协调好相互的位置关系,以减少污染;设置必要的防护带;必要的卫 C.合理规划城市,处理好城市各功能区的关系 习 星城建设等等。 D.提高绿化 ?2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E.其他措施:合理进行交通改造、住房改造、加强社会秩序管理、合理纲 1、城市等级越高,其服务种类越多,服务级别越高,服务范围越大。城市服调整产业结构 务范围通常不固定,没有明显界线。一般城市服务范围包括城市本身、周围的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要 小城镇以及广大农村地区;省会城市服务范围覆盖周围各县乃至全省;北京、?1 农业的区位选择 上海、广州等城市服务范围则可扩展至全国。 1、影响农业的区位条件: 2、城市规模和等级与其地理位置相关,位于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地区,有 自然因素:地形、气候、土壤、水源 必 利于城市等级的提高。 社会经济因素:交通、市场、劳动力、机械(工业基础)、政策、 3、合理布局城市的原则:?高等级城市数量少,低等级城市数量多;?低等 科技、历史原因(生产习惯) 修 级城市分布于高等级城市周围;?高等级城市相互距离较远,低等级城市相互2、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是合理利用农业土地。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是在不断 距离较近;?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层层嵌套(高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包含低变化的,自然条件相对稳定,社会经济条件更容易发生变化。 二 等级城市服务范围) 3、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 ?3 城市化 商品谷物农业。?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 1、人口向城镇集聚、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种植业、畜牧业兼备的农业地域类型:混合农业。 其水平高低的主要衡量标准包括城市人口比重、城市人口数量、城市用地规模?2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V1.0 和面积等,其中最重要的标准是城市人口比重的高低。 1、混合农业是同时发展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农业地域类型,如澳大利亚东南部 的墨累,达令盆地就是一个以小麦种植和牧羊为主的混合农业区。主要特点: ?自身可形成一个良性生态系统;?时间利用效率高;?对市场的适应性强。 第 7 页 共 16 页 2、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东亚、南亚、东南亚),以种植水稻5、现代工业发展中,?由于科技(冷藏保鲜技术)和交通的发展,原料地对工 为主,基本特征:?属于劳力密集型农业;?以小农经营为主(以家庭为生产业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市场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渐加强;?重要枢纽及干线 单位);?单位面积产量高,但是商品率比较低;?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低(日对工业仍具有较大吸引力,但部分发达国家由于交通的完善,工业布局已不再高 本除外);?水利工程量大(需要政府投资,治理水旱灾害)。 将交通列为主要区位因素;?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对工业的影响越来越突 、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3出;?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中 克兰等(均以家庭经营为主),另外中国的东北和西北地区也有分布(以国营为 ?2 工业地域的形成 主)。商品谷物农业是一种以小麦和玉米为主要种植作物、典型的商品农业。1、工业联系类型:?工序上的工业联系,即不同工业间存在着产品、原料的地 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点:?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 供应关系;?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即不存在生产工序联系的工业企业,因 ?3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为需要共用各种基础设施、服务设施以及廉价劳力等因素影响,也可以布局在理 1、大牧场放牧业属于畜牧业,主要分布在以牧牛为主的美国、阿根廷,以牧同一区域内,例如:我国许多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信息联系等。 羊为主的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大牧场放牧业的主要特点:?面向市场(商2、工业地域的形成: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工业集聚可以是自发模 品率高);?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 形成,也可以是规划形成。 2、乳畜业属于畜牧业,主要以奶牛为生产对象,生产牛奶及其相关制品。乳3、工业集聚的作用:?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块 畜业主要分布在北美五大湖、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经济发达地区。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取得规模效考 因为乳畜业产品不耐贮藏、运输不便,其布局必须紧邻消费市场,因此多布局益;?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于大城市的市郊地区。乳畜业的主要特点:?面向城市市场;?商品化;?集4、发育程度高的工业地域,例如:钢铁工业区(鞍山)、石油化学工业区(大庆)、试 约化。 汽车工业区(十堰)以及机械制造工业区等,它们的特点主要包括:?协作企业 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多,工业联系复杂;?生产规模大,占地面积广。 复 、发育程度低的工业地域,例如食品工业等(面粉厂、糕点厂、糖果厂)等,?1 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5 1、影响工业的区位条件:?自然条件:土地(地形;租金)、水源。?社会经它们的特点主要包括:?主要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农产品,发展初级加工业;习 济条件:市场、交通、劳动力、原料(资源)、动力、政策、科技、农业基础 少,工业联系简单;?生产规模较小,占地面积小。 ?工厂 2、从经济效益角度考虑:?甘蔗或甜菜制糖、水产品加工、水果罐头制造等6、要求分散布局的工业,主要以交通和通信为联系基础,在发达国家比较常纲 属于原料导向型工业;?食品、瓶装饮料制造(啤酒、汽水)、家具制造、印刷、见,容易形成跨国公司。比较常见的分散工业主要有产品“轻薄短小而且价格 石化等属于市场导向型工业;?有色金属冶炼(铝、铜、镍、锡„„)属于动力昂贵”的高科技产业(如电子工业)、结构复杂而且零部件繁多的复杂产品生产要 导向型工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被服厂等属于劳动力导企业(如汽车工业)。 向型工业;?卫星、飞机、集成电路、精密仪表等属于技术导向型工业。 ?3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3、从环境效益角度考虑,高技术产品、食品等企业对环境十分敏感,应以优1、德国鲁尔工业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工业区(五大湖工业区)、中必 质环境为主导区位因素。?造成空气污染的工业,应设置在居民区常年盛行风国辽中南工业区等都属于传统工业区,它们的主要特征:(1)建立在丰富的煤 的下风地带、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与季风方向垂直的郊外;?造成水体污染炭、铁矿等原料及燃料基地附近;(2)以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等传修 的工业,污水排放口远离河流上游;?造成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工业,远离居民统工业为主;(3)以大型企业为核心。 区和农田。 2、传统工业区当前发展状况:(1) 原料和能源消耗量大,运输量大,污染严二 4、在国家政策、企业决策者的理念及心理因素等社会因素影响下出现的现象:重;(2)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衰落,急需改造。 ?我国80年代以前在内地建大型工业基地,在西部一些非纺织原料产区、消 费密集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一批纺织工业中心;?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沿3、德国鲁尔工业区:(1)主要区位条件:?丰富的煤炭资源(铁矿较少,需由 海地区经济迅猛发展;?为缩小东西部经济差异,大力推动内地工业发展;?法国和瑞典进口);?充沛的水源;?便捷的交通;?广阔的市场。(2)衰落原V1.0 近些年许多台港澳同胞、海外华人华侨在我国的投资。 因:?生产结构过于单一;?煤炭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革 命的冲击。(3)整治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调整工业布 局;?完善交通网络;?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第 8 页 共 16 页 4、新工业区基本特征:(1)时间新:出现于二战后;(2)地区新:形成于无传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统工业基础的乡村地区;(3)形式新:以中小型企业为主;(4)部门新:以出口 ?1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型轻工业或高科技电子工业为主。新工业区主要包括两种类型:(1)以新兴工1、人地关系演变: 高 业即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工业区,如美国硅谷、德国慕尼黑、日本九州岛、英 崇拜自然(原始时期)?改造自然(农业时期)?征服自然(工业时期)?人地 苏格兰地区、俄罗斯新西伯利亚。(2)以出口型轻工业为主的出口型工业区,(即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协调)(现在) 国和谐 中 如意大利萨索洛、普拉托。 2、人类不断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人类不断通过新陈代谢 5、意大利工业小区模式:以一项经营活动为中心,有比较稳固的协作关系和和消费活动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和能量;人类对待环境的态度和行为,会得到地 产供销体系。基本特点:?以中小企业为主;?以轻工业为主;?集中了大量环境不同的响应(环境的反馈作用)。 同类或相关企业;?生产高度专业化;?企业分布于小城市甚至农村,实行家3、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会造理 庭包工等形式,生产过程分散。 成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等问题;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 6、美国硅谷电子工业区:(1)主导区位:科技、环境、交通。(2)主要优势:净能力,会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 模 ?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气候宜人;?高等院校集中,科技发达,人才4、环境问题主要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从其分布来看,?城市以环境污 集中;?便捷的交通;?稳定的市场(美国国防部的军事定货);?创新环境和染为主,乡村以生态破坏为主;?发达国家以环境污染为主,发展中国家,由块 创新文化。(3)主要特点:?从业人员具有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增长速度于承受人口和发展的双重压力,而且发达国家将许多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考 较传统工业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研究开发费用在销售额中所占比例高;展中国家,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均较严重。 ?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5、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略了生态效益、社会效试 第五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益,即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 ?1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6、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社会可持续,其中生态可复 、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铁路:最重要的方式,运量大,适合长途经济可持续是条件,社会可持续是目的。 1持续是基础, 运输;?公路:运用最广泛,最机动灵活,对自然条件适应性强,适合短途运7、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习 ,成本低,速度慢;?航空:速度快,运量小,运费高;2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输;?水路:运量大? 1、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原因主要是:?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多,?管道:运具与线路合二为一,运量大,连续性强。 纲 2、现代交通发展趋势: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 人口素质相对较低;?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和破坏严重,资源相对短缺;? 3、主要点状交通设施:港口、车站、航空港; 各种环境问题不断加剧。 要 主要线状交通设施:铁路、公路、航道航线 2、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途径是发展循环经济,其基本原则是:资源输 4、影响交通运输网布局的因素:?自然条件: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入减量化、资源再利用、废弃物再生资源化。 ?社会经济条件:经济水平、技术条件、社会因素。 3、实现循环经济的关键:工业实行清洁生产,农业发展生态农业,日常生活必 ?2 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中注意适度消费。 1、聚落空间形态往往沿交通干线扩展,使交通干线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主轴, 修 例如:株洲、筑波;交通线的兴衰(运输方式的变化、公路改线、河运航道的 延伸和改变)会引起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例如:嘉兴。 二 2、山区地势起伏大,交通线路稀少单一,商业网点密度小;平原地势起伏小, 交通线路密集多样,商业网点密度大。 3、城市商业中心、商业小区的布局主要有两种情况:?以交通为最优原则, 靠近交通线(城区干道及道路交叉口、市区环路边缘、高速公路沿线等);?以V1.0 市场为最优原则,靠近城市几何中心、住宅区。 第 9 页 共 16 页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2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1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地理信息技术指获取、管理、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1、区域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具有一定主要包括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 高 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区域界线有的是明确的,有的具2、遥感:(RS) 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收集?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专业图件统计数字 过渡性质。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有 中 目标物?传感器(关键装置)?遥感地面系统?成果 2、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特点和优点:可以首先从面上的区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点、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1)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地 线进行野外验证和检查。不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而且节省人力部季风区。(2)异:?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 和财力,提高效率。 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理 3、全球定位系统:(GPS) 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和定位的系统。 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 (1)三大部分: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候区,也是雨热同期,但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模 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2)特点: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江三角洲。?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 速度和时间;具有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块 续性、实时性。 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矿产 、地理信息系统:(GIS) 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4考 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4、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 试 到应用。 油菜、棉花等,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 信息源?数据处理?数据库?空间分析?表达 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一熟。 复 优点:?信息量大,使用方便;?功能强大;?动态监测(GIS与RS相结合) 、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5 5、遥感、全球定位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即互为独立又相互促进。遥感主要用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习 于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全球定位系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空间定位,地理信、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对外联系方6 息系统主要用于对地理信息进行管理、查询、更新、空间分析和应用评价。 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纲 6、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 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将各种地理信息按地理坐标,从区域到全球进行整合,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要 并进行的立体、动态的显示。 7、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中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为例)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1)早期: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受地理环境 ?1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必 1、荒漠化指发生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荒漠化 (2)农业社会:?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 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提供了天然水道。 ?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多水而质修 和次生盐渍化。 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随着 2、西北地区范围: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包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人口越来越稠密。?优越的三 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西北地区地形地貌:以高原和盆地为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内)是山脉和盆 (3)农业社会后期:?工商业的发展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 地相间分布。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是干旱,以荒漠、草原景观为主,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今天作为全国 其成因:深居大陆内部,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V1.0 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第 10 页 共 16 页 3、由于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西北地区自东向西降水量逐渐递减,因此干2、现存的原始森林集中分布在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它们或因地广旱程度增加,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逐渐减少;贺兰山以东的内蒙古高原主人稀、自然条件严酷,或因难以通行、开发较晚,才免遭大规模破坏。其中亚要属于半干旱的草原地带;贺兰山以西形成了大片的沙漠和戈壁,只有一些高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但现在 高 耸的山地迎风坡地带,降水稍多。山地迎风坡降水和冰雪融水成为绿洲农牧业世界森林面积减小的趋势仍在加剧,尤其热带原始林是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 生产的主要水源。 3、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两侧,但在大陆向风地带可以伸展到南北纬15-25 中 4、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度。热带雨林的三大集中分布区是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非洲刚果河流域、东?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南亚地区。 地 气候异常也可以影响到荒漠化的进程。 4、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地球之肺:影响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调节5、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加剧荒漠化进程(起决定性作用) 全球气候;?地球的储水库: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世界生物理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A.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B.由于人基因宝库:地球生物进化史中繁衍物种最多、保存时间最长的场所。 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2)主要表现:5、热带雨林系统的优势: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群模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落生产力高。 6、西北地区的次生盐渍化主要分布在在有水源灌溉的绿洲地区。原因是由于6、雨林生态的脆弱性;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土壤贫瘠。 块 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另外由于干旱的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盐分极7、亚马孙雨林开发:?20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生活方式落后,开发规模小, 考 易在地表聚集而形成。 没有太大的影响;?人口急剧增长,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坏;?1970年,巴西7、我国不同历史时期荒漠化的演化: 政府正式公布了著名的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迁 试 都巴西利亚、移民亚马孙平原、借助外资并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时代 原因 影响范围 8、在当前背景下,面对雨林破坏严重的严峻形势,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古代 盲目垦耕,战争、瘟疫 塔里木盆地沙漠边缘、河西走廊 复 第三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近代 移民实边、开放蒙禁 内蒙古南部农牧过渡地带 ?1 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现代 人口压力,管理失误 草原牧区和旱作地区 习 、可再生能源: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 18、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1)荒漠化的防治内容:A.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 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 ;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胁纲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力。(2)荒漠化的防治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 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市场广阔;?位置适中,交通便利。 要 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3)防治荒漠化要在现有的经济技术 3、山西能源基地建设策略:?扩大煤炭开采量;?提高晋煤外运能力;?加条件下,以防为主,保护并有计划地恢复荒漠植被;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 强煤炭加工转换,建设坑口电站;发展炼焦业。 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因地制宜地进行综合整治。(4)荒漠化具体治理措施: 4、加强能源综合利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调节农、必 和附加值。?加强三条产业链: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山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控制人口增长。(5)我国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经验生物固沙、草方格沙障、沙修 材为主的多元结构,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实现了产业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等。 结构的升级。 9、我国政府在西北地区的生态建没和荒漠化防治中,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三 5、山西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提高煤的利用技术;?调整产业结构;?工体系建设体系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等多项生态环境治 业三废的治理。 理工程。 ?2 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2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1、流域:又称供水区,是指供给河流地表水源的地面集水区和地下水源的地V1.0 1、森林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具有众多生态作用 下集水区的总称。水系:指河流干流、支流和流域内的湖泊、沼泽或地下暗河和环保功效,如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繁衍物种、 彼此连接组成的庞大系统,又称河系。 维护生物多样性、防风固沙、吸烟除尘、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被称为大自 然的总调度室。 第 11 页 共 16 页 2、河流水系由干流和一系列支流组成,一般将流入干流的支流,叫一级支流,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流入一级支流的叫二级支流,依次类推。相邻流域间的山岭或河间高地,称为?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分水岭。分水岭最高点的连线,称为分水线(分水界)。 1、东北地区地理条件: 高 3、田纳西河位于美国东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条流程最长、 (1)范围:黑、吉、辽三省和内蒙古东部。 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水量最大的分支,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脉 (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中 河。 (3)地理条件分析: 4、河流开发要考虑流域内不同区域的差异性,进行针对性开发: A.气候,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地 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和生产季节等;?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组成部分 重要性 保护重点 候区,雨热同期,热量和水分条件基本上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但是农河流的发源地,其生态环境理 山地 植被生态保护 作物生长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 直接影响河流的水量和水质 B.地形、土壤条件:?地形条件往往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一般来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模 河流 是流域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 说,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而山地丘陵地区适宜发展林牧业,(东北西部护 高原地势平坦,降水较多,是优质草原牧场,中部和东北部平原广阔,周围山块 河谷平原 是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 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污染治理 地环绕,森林资源丰富);?土壤肥沃,黑土和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考 5、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地形:多山,地势起伏大,蕴藏着丰富有机质含量高。 的水力资源,陆路交通不便,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气候:亚热带地区, C.社会、经济条件:?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农牧兴工、工促农牧;?交试 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水系:水系发达,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发展外向型农业;?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 大,可通航,并通过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国大部分地区,但是地形起伏农业经营规模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另外较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有利于绿复 河流落差大,受气候影响,水量很不稳定。?矿产资源非常丰富。 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6、田纳西河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18世纪下半叶:农业发达,人口较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平原(松嫩平原、三江习 ,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19世纪后期:人口急增,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少平原、辽河平原)地区;水稻多种植在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以及东部 发,带来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20山区的河谷盆地;小麦(以春小麦为主)以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北部最集中;玉纲 世纪30年代初:田纳西河流域已经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米:吉林省北部地区,这里已经形成了我国最著名的“玉米带”。?林业和特 7、美国成立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简称TVA,负责田纳西河流域的统一开发产区: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要 和管理,将河流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发挥防洪、航运、发电、提高等珍贵药材产区,延边生产苹果梨;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 水质、旅游、土地利用等综合效益。 柞蚕茧产区;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 8、田纳西河两岸形成“工业走廊”的原因:大规模的火电和核电使田纳西河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如呼伦贝尔必 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流域内炼铝、化学等高耗能工业的发展。 市三河地区的三河牛和三河马、松嫩平原西部的东北红牛。 3、东北平原是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其中三江平原是我国粮修 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基地;东北商品粮基地生产特点:?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地区专业化生产。三 4、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平原区:以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 能力为重点,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推进农业向规模化、 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基地。?西部草原区:结合退耕还林、V1.0 还草工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 济,推动退耕、退牧和围栏限牧工程,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山区农业: 以森林保育为核心,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第 12 页 共 16 页 ?2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2、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1)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是很不均匀的,存在着 1、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两股相互促进的明显的资源富集区和资源贫乏区,且自然资源在区域之间一般不具有流动性; 力量,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一般发展(2)区域间的发展水平不平衡,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赋存的自高 中国家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少数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以带然资源往往不匹配。 相邻区域以至全国其他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 动3、西气东输工程:(1)基础:新疆天然气资源;(2)目标市场:长江三角洲;中 2、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条件:?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3)主干管道: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气田(向东经过甘肃、宁夏、陕 构调整;?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良好的区位条件;?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最终到达上海。管道工程采取干支结合、配套地 3、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推进的两个阶段: 建设进行。 第一阶段:1979—1990年,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4、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1)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东部理 主要优势:?劳动力资源丰富、?政策优势、?侨乡优势、?正处于发达国家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贫乏;?西部能源丰富, 与地区第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时期;主要特点: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慢。原但因经济水平的限制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2)我国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的需要:模 因:?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外商出于风险考虑,投资规模相对较小,?劳动密?煤炭一直是我国能源消费中的主导能源,带来众多的环境问题,还因为北煤 集型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低。 南运对我国的交通运输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天然气具有清洁以及燃烧效率高块 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成为等突出优势。(3)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我国天然气分布总体考 主导产业;主要优势:?工业实力大为增强,?恰逢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特征是西多东少、北多南少,陆地天然气(四大气区)主要分布在新疆塔里木盆 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和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时期;主要特点:工业增加地和准噶尔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陕甘宁鄂尔多斯地区。我试 值的增长相对较快,原因:?外商不再担心风险,投资规模扩大,?高新技术国东北、华北等地区的油气田开采已到了中后期,西北则成为战略接替区,因 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高。 此我国采取了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油气发展战略。 复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使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人45、西气东输的影响:(1)对西部地区的影响:推动中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口比重逐步提高,成为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的地区之一。一方面,许多乡村迅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推动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和基础设施建习 速变成城镇,使城镇数量猛增,呈现出城市与乡村交错分布的景观,另一方面,设;刺激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2)对东部地区的影响:缓解东部地 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大。 区能源紧张状况;优化东部地区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加快基础纲 5、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中的问题及对策:?产业升级面临困境,设施建设;刺激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改善大气环境,缓解 对策: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原料工业、装备制造业等重工业及机械制造业;?交通压力。(3)加强区际联系,合理配置西部的资源优势和东部的经济、技术要 城市建设相对落后,如“城中村”现象,即城市郊区出现的已经转变为以从事优势,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4)对环境的影响: 工商业为主的村落,是外来人口的主要居住区,设施简陋,治安状况差,成为 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质量,沿线农村地区通过天然气的推广,减少植被破坏。 城市进一步发展的隐患,对策:加强城市分工合作,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2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必 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如大气污染、水污1、产业转移是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 染(水质性缺水)、噪声污染、耕地锐减、土壤肥力下降、森林面积减少、水土象。主要包括区域产业转移和国际产业转移两种类型。 修 流失加剧等,对策:制定城市发展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污染治理,加强2、产业转移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降低生产成本和扩大销售市场从而达到追求更 外来人口的管理。 高利润。产业转移最主要、最常见的方式是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设立工厂。 三 第五章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1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1、我国主要的大型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 北煤南运等。 V1.0 第 13 页 共 16 页 3、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劳动力因素:由于处于不断变化中,因此具有数 量充足、高素质且价格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 目的地。?内部交易成本因素:指企业生产与其他相关企业和地方服务行业(包高 括政府)打交道、进行生产组织、职工培训等过程的投入。发达国家费用较高, 而发展中国家为了吸引发达国家的投资,首先要改善投资环境以减少企业生产中 的内部交易成本。?市场因素: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当达到饱和或满足不 了自身的需要时,而且为了避开贸易壁垒,通常采用在新地区直接投资建厂的地 方式,开辟新的市场。?其他因素: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 土地规模和价格、环境污染„„ 理 4、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发达国家(转移国) 原主导产业转移后,可将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发展中国家(转移对模 象国)缩短产业升级时间,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使 各国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条件发展相应的产业,从而促进国际产业分工与合块 作,推动区域经济的一体化;还可以通过企业将转移国和转移对象国对同一产考 品的生产活动联系起来,形成产品生产过程的分工与合作。?改变区域地理环 境:一方面可以改变区域地理景观;另一方面导致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散,使试 转移国的环境污染得到缓解,而使转移对象国的环境污染加剧。?改变劳动力 就业的空间分布:转移国就业机会减少;转移对象国就业机会增加。 复 习 纲 要 必 修 三 V1.0 第 14 页 共 16 页
/
本文档为【高中地理会考提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