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诗词解读中国古代相思病 组图

诗词解读中国古代相思病 组图

2017-09-02 20页 doc 146KB 52阅读

用户头像

is_554469

暂无简介

举报
诗词解读中国古代相思病 组图诗词解读中国古代相思病 组图 中国古代诗歌,自诗经以降,经历代累积,浩如烟海,蔚爲大观。整个诗歌史上,有关情、色、性的描写,绵延不绝,贯穿始终,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诗经?卷耳:最早的相思病 《卷耳》通篇,充斥着一种黯然销魂的病态美: 仆倦马瘦,徘徊周游,离酒入喉,金杯肠愁,释读着一种贵族、优雅、蓝调的忧郁。身心郁郁,不是因为体弱患病,而是因为相思成疾,病入膏肓,无以解忧。《卷耳》这首诗演绎的,就是最早的相思病。 植物“卷耳” 【诗经原文】 《周南?卷耳》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嗟我怀人,寘(zhì)彼...
诗词解读中国古代相思病 组图
诗词解读中国古代相思病 组图 中国古代诗歌,自诗经以降,经历代累积,浩如烟海,蔚爲大观。整个诗歌史上,有关情、色、性的描写,绵延不绝,贯穿始终,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诗经?卷耳:最早的相思病 《卷耳》通篇,充斥着一种黯然销魂的病态美: 仆倦马瘦,徘徊周游,离酒入喉,金杯肠愁,释读着一种贵族、优雅、蓝调的忧郁。身心郁郁,不是因为体弱患病,而是因为相思成疾,病入膏肓,无以解忧。《卷耳》这首诗演绎的,就是最早的相思病。 植物“卷耳” 【诗经原文】 《周南?卷耳》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嗟我怀人,寘(zhì)彼周行。 陟(zhì)彼崔嵬(cuī wéi, 我马虺隤(huī tuí)。 我姑酌彼金罍(léi), 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 我姑酌彼兕觥(sì gōng), 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jū)矣,我马瘏(tú)矣, 我仆痡(pū)矣,云何吁(xū)矣~ 青铜 “兕觥” 罍 【白话译文】 采呀采呀采卷耳,不满小小一浅筐。 心中想念我丈夫,浅筐丢在大道旁。 登上高高土石山,我马跑得腿发软。 且把金杯斟满酒,好浇心中长思恋。 登上高高山脊梁,我马病得眼玄黄。 且把大杯斟满酒,不让心里老悲伤。 登上那个乱石冈,马儿病倒躺一旁。 仆人累得走不动,怎么解脱这忧伤~ 【解读】 《卷耳》:最早的相思病 (一)一人之思 《卷耳》有四段,诗意分两层,而对这首诗的解释也大体分为两派。 大多数说法是,开头第一段“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是实写一位女子苦思丈夫,以致采摘卷耳时了无心绪、摘不满筐的情形;后面三段从“陟彼崔嵬,我马虺隤”一直到结尾的“云何吁矣”,是虚写这位女子幻想丈夫远行在外、舟车劳顿,与自己一样备受相思与离别之苦的情景。也就是说,《卷耳》如一种蒙太奇的电影手法,由女子当下的忧思切换到男子同时愁闷的镜头,在文学里是一种“话分两头”的写法。 这样看来,这一部中国诗、乐、舞等多种 艺术的遥远起源《诗经》,其中第三篇《卷耳》,还上演 着一幕中国最早的蒙太奇。 但是对这种看法,扬之水先生提出了质疑。她认为,女子思慕远行人,不是必须要锁在深闺里怨怼,何不妨也饮酒出游、一散苦闷呢~当时的社会不似后世礼教森严,女子出游并无伤大雅。以这样的观点来看,《卷耳》就是写一位出游散心的贵族女子,在行路上看到有人采摘卷耳难以满筐,如自己努力守望也不得圆满的心情,于是愁郁更盛、相思更 浓,乃至感觉山高马瘦、无精打采,仆众低靡、饮酒无味。 所以这样看来,《卷耳》通篇,就只有一个女主角;《卷耳》的主题,就是怀念远方的他, 就是一句“嗟我怀人”。 若我们以第一种解释看《卷耳》,那么,未免故事里的所有对手戏,都不过是这位女子一个人的想当然耳。古代夫妇分离,无限思苦的自然是女性,因为女人的生活空间太过狭小,除了等待,一无所有。而男性的世界广阔丰富,纵是对婚姻真用情者,也难以如深院女子那般去刻骨思恋一个人。出门在外,总有太多的新交旧友、大事小情分散着他的精力和感情、占据着他的思维和时间。而生活相对简单空白的女性,就只剩思念在心中被不断描摹、不断放大。 侯门深似海,一道家门,割据出了两种状态: 家门之内,是除了思念什么都没有的女性思维方式; 家门之外,是一个除了妻子什么都有的男性大千世界。 ——这种情感的不对等,是由古代的男女社会属性差异造成的,是一种天然注定的、对于感情的不对等投入。 所以对《卷耳》第一种的解释,是基于女性一人的想象,而她想象的内容又不免多少有些自欺欺人。所以我们今天读这首诗,且还是按照第二种理解,也就是从单一的镜头里,来观看《卷耳》的故事吧: 那是一个独守春闺的女子驾车出游,所见皆哀景,所感皆伤情。她看到路边采摘卷耳的姑娘们,仍不免心中郁郁, 如采了又采的卷耳不满一筐,自己盼了又盼的爱人还是不得团圆。于是游玩也难以释怀,一切本该欢乐的行为都成了索然无味、愁上添愁的状态。而远方的那个男子呢,是否也同样相思憔悴,或者是早已无暇他顾,对于这,我们读者都不得而知。因为,《卷耳》本就是属于女主角一个人的故事和诗歌。 以这样的角度看《卷耳》,虽然略显单调,却更接近真实。 (二)酒以增兴 《卷耳》中有很美的两句诗,同时也是很伤怀的两句诗:“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和“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让我姑且饮下这杯酒吧,聊以暂忘这长久的思念伤 怀。“金罍”是青铜制的酒器,“兕觥”是犀牛角制的大酒杯,这都是在以华贵的酒杯来指代杯中酒,杯并不重要,酒才是重点, 因此《卷耳》,就成了文学中“借酒浇愁”的最早原型。 经过文学的不断演绎,“酒”的出场已形成了一种标志,标志着诗人的情绪正浓,需要以酒寄托,希望靠酒的帮助来陪衬情绪、化解情绪。然而寄托于酒上,对于情绪,不能消弭,反增渲染。 比如王维在离愁别绪中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伤离别,依依不舍时端上一杯送别酒,这没能疏导劝慰、豪迈开怀,反倒是加重了不得不远行的愁云惨雾。 再如晏几道在孤独中写,“对酒当歌寻思着,月户星窗,多少旧期约”。月下斟酒,邀星对月,却没能释放情怀,反而是加重了“独酌无相亲”的寂寞。 而看酒中仙李白,人生态度一向是“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的纵情疏豪,因为能够洒脱于天地间,所以就连他乡酒也没有引来他的乡愁,反而是增添了一份“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的豁达。 因此,酒,不是调节剂,而是催化剂,它使萧条者更见萧条、 潦倒者更添潦倒、而豪情者更增豪情。 而后世人对酒最多的期盼,还是与《卷耳》诗中那主人公的愿望一样,希望能够:借酒浇愁。比如曹操就说:“何 以解忧,唯有杜康。”——然而正如上述所言,酒的力量永远不是调节情绪而是放大情绪。酒只是一种见证,一种如同放大镜的见证,见证着人们放任悲喜情绪在酒的浇灌下更加生长、扩散。 对《卷耳》中以酒伴相思的意象继承最多、最与之一脉相承的,就是北宋范仲淹的一句词:“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这一句,是《卷耳》中姑且饮酒、举杯消愁这一场景的下文,是对能否“维以不永伤”、“维以不永怀”的解答。它以肠断相思的感受,回答了千年之前《卷耳》中那位主人公的发问:举杯消愁,不能解愁,举杯消愁愁更愁。 文学,使酒不再只是一种饮料,使它更成为一种文化,具备了自己的性格。酒的文化性格就是渲染 。每当酒在文学中出现,就如同是给叙述场景起奏一场音乐,烘托气氛、加重感情、增强感染力。像一曲或喜或哀的独奏进入到了交响乐队齐鸣的乐章,把作者读者,都浸润其中,情难平复。 酒,被赋予了众多诗意的意象,而使人们心甘情愿地醉倒其中,尤其是处于无奈中的人们,更偏爱与它为伴。但一碗荡漾着心事的美酒,只是在衬托人们的无力:无力醒着痛,只好醉着梦。 《卷耳》中的金罍、兕觥,这些酒器盛着苦酒告诉人们,相思之苦挥发不掉,反而都是自己满满饮下。酒入愁肠,最后只化为浓浓的一声叹息,就是《卷耳》结尾的一句:“云 何吁矣~” (三)无奈成叹 赏读文章讲究寻找“文眼”,也就是要领会最能揭示主题意义、显示思想意境的关键性词句。读诗,也有“诗眼”,诗眼是全诗情思的凝练与提升。《卷耳》全篇写尽愁思之举,而最意味深长的一个灵魂诗句,就是最后一句“云何吁矣”——“多么令人忧愁啊”这样一个叹句。这一句,是《卷耳》的诗眼。 从起句看到“不盈顷筐”的卷耳稀疏,到尾句感觉“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的萧索不顺,乃至过程中独自饮酒“维以不永伤”“维以不永怀”的自欺欺人,全诗都布满了忧愁的基调,充满了无可奈何的嗟叹。叹愁情处处, 叹无计可施。 所以《卷耳》这篇诗歌,就是一首叹歌; 而这首叹歌中最后一个叹句“云何吁矣”,就是它的诗眼。 叹,其实这才是本质上,最符合相思的姿态。叹,达的是一种无奈,是对当下状态的无能为力 。如果还能有力可图、有法可循,就不会把情绪、精力都耽于“叹息”的无济于事上。一声长叹,反应的是对天命、对人事,都束手无策的心情。 比如项羽战败垓下时为自己最后唱的挽歌:“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在四面楚歌的局势下,面对他心爱的战马和深爱的虞姬,也只有悲叹此生将尽,再无他法。 再如文天祥遭遇国破家亡、不幸被俘时,在生命的最后感叹:“零丁洋里叹零丁。”叹孤掌难鸣、家国无存,叹此生和故国都已无可挽回的悲哀。 一代霸王、一代忠良,当他们无可奈何的时候,生命里的叹息与《卷耳》中那女子面对无奈思苦时 、发出的叹息是一样的。人生遭际虽不同,但 人力有时尽的卑微凄凉却没有不同。 相思,就是一种“爱别离”之苦,乃是佛家说的“人生八苦”之一。这别离的事实无法改变、这别离之苦无法不受,相思因此而倍感无奈。 所以相思曲,就是无奈的叹歌。长叹过后、毫无办法,叹了又叹、一咏三叹,而这思念却丝毫不减,像是《卷耳》中纵马出游却甩不脱思苦、纵酒寻欢也抛不开思恋。正如后来李清照写“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她作为宋朝女子与丈夫分离时的感受,与先秦时《卷耳》中这位贵族女子与丈夫分离时的感受毫无不同。相思之苦,就是任心中汹涌翻腾,却无计可施,不能让自己放下一点点,也不能与对方靠近一点点。 因此,一句“云何吁矣”的嗟叹,看似毫无内容,实则包罗万象,包含了《卷耳》中这位女子在相思中一切徒劳的所为,包含了古往今来一切处于无奈中的人们说不出的心境、摆不脱的苦楚、改不掉的结局。这一句叹,发出了历史的一个大叹号。 (四)相思成疾 《卷耳》通篇,都充斥着一种病态感:卷耳是不充盈的、道路是不平稳的、仆众是不健壮的、生活是不健全的„„ 这一切,为全诗构成了一种黯然销魂的病态美。 对病态美的欣赏,其实是较高层次的审美趣味,也是文人阶层偏爱的形态。病态美,是在物质基础得以极大富足、欣赏形式极尽饱和之后,追求的一种独特的支离之态: 能开始偏爱一枝病梅,一定是在饱览了姹紫嫣红、玉堂富贵之后; 能怜惜林黛玉式的病若西施,一定是在贾府这种视金玉满堂、有女如云为常态的人家; 能在秋叶飘零时领会“留得残荷听雨声”的品味,一定是惯见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丰润有余,是历经了盛夏似火的热闹,才学会关注非常态的美。 病态美,是一种对执着于圆满的超越。 《卷耳》,全篇都在细细描绘病态美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如一部行动脚本,勾勒出一幕幕郁郁沉沉而深入人心的段落。 而这病的由来,还是源于相思,相思成疾、如病缠身,《卷耳》演绎了最早的相思病。 病入膏肓,是因为相思入骨。中医的观点认为,人的五种情绪分别对照着心肝脾肺肾五种器官的健康,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情绪过度会导致五脏失调。 那么由中医原理看相思病,确实是有可能通过心理影响生理。 相思是否真能成病,我们平常所说的“相思病”,只是指一种忧郁思虑的思想状态,严重些,导致的是精神上的抑郁症。而肉体上引发的病痛,我们大多还只是在传奇故事中才得以一见。 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杜丽娘在一次梦中遇见了情郎柳梦梅,醒来后念念不忘,相思刻骨,乃至一病不起,魂断香消。沉浸于情思中以致殉了性命,杜丽娘可谓天下第一痴人也。 而在真实的历史中,也曾有一个女子,受杜丽娘影响,由痴而亡。明末清初的昆旦名伶商小玲,一向擅演《牡丹亭》中的《寻梦》诸出,而她自己也有着难以遂愿的情缘,于是在舞台中,就真如戏中的杜丽娘一般,凄凄寻梦,哀思成疾。这使商小玲的表演愈发入戏、炉火纯青,每当她演到《寻梦》中寻寻觅觅、美梦难圆的凄迷时,就如同是在演自己的故事,凄婉哀绝。有一回,商小玲又演这出《寻梦》,待她唱到“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得梅根相见”一句,忽然委地身亡,就此魂去。假作真时真亦假,她居然真正化身为戏中人,将生命赋予了一片情痴~ 明末文人张岱曾有一句名言:“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痴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能思之慕之, 能痴之爱之,才是有血性、有真情的人,性情中人,铁血柔情。能保留对某样事物、某件爱好、某项事业、某个人的一份“痴”,是极为可贵和可爱的,唯真英雄能本色,唯真性情能痴情。 而“痴”的更可贵之处还在于,“痴”只是一种心甘情愿的纯粹,而并不直接等同于成功。痴心的付出,不代表愿望的必定达成。因为, “痴”是一个层面,成功是另一个层面,这两方面本就不在一个概念里。成功是功利层面的获得,“痴”是自我层面的完成。敢“痴”者,敢 于担当未知的结局。 思念成痴,便是由感情单纯付出给某一个人而起的相思病。病在其中,是痛亦是美,最起码,已经是一份美好真情的自我完成。 《卷耳》中的主人公,用相思构画着行动的艺术,充分展现 了一种病态美:仆倦马瘦,徘徊周游,离酒入喉,金杯肠愁,释读着一种贵族、优雅、蓝调的忧郁。她的身心郁郁,不是因为体弱患病,而是因为相思成疾,病入膏肓,无以解忧。《卷耳》这首诗留给我们的,就是最早的相思病。 情部之一:诗缘情 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人类的歌舞更可能是産生于情欲的表达,歌舞者用动人的歌声和迷人的舞姿吸引异性,传达爱慕 之情。无论如何,有一点是没有疑问的,就是诗歌是有感而发,表现人的感情冲动。《毛诗序》说得好:“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陆机在《文赋》中更明确提出“诗缘情而绮靡”,意思是诗歌由情感而发,要绮丽华美,这就是所谓的“诗缘情”。“缘情”说后出,比“言志”说更准确地表达了诗歌的特征。从总体上来说,抒情诗在中国古代占主导地位,叙事诗基本上不成气候。 历代许多名家都曾撰文,强调文学、特别是诗歌的抒情特征。《文心雕龙?物色第四十六》云:“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锺嵘《诗品》序言开篇就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并说:“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明确地指出能充分表达人七情六欲的只有诗歌。梁简文帝萧纲指出:“立身之道与文章异。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戒当阳公大心》)梁元帝萧绎则说:“至如文者,惟须绮縠纷披,宫征靡曼,唇吻遒会,精灵荡摇 明朝文学家冯梦龙曾刊行民间歌曲集《山歌》,他在《山歌序》中提出,要“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僞药”。晚明公安派提出在文学创作中“独抒性灵”,清代中期的袁枚将“性灵”说借来论诗,指出“性情以外本无诗”. 《诗经》的开篇《关雎》,是千古传颂的名篇。《关雎》一诗表现男女情爱的实质。《诗经?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关雎》提出了对理想爱人的追求,其本意:关关雎鸠今何在,在河之洲,各自分开。好一个,窈窕淑女人人爱,只落的,君子好逑把相思害。辗转反侧,悠哉悠哉,好叫我左右流之无其奈,怎能彀锺鼓乐之把花堂拜。 情部之二:情是何物 汤显祖《牡丹亭?第一出?蝶恋花》: 忙处抛人闲处住~百计思量~没个爲欢处。白日消磨肠断句~世间只有情难诉。 玉茗堂前朝复暮~红烛迎人~俊得江山助。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 清乾隆年间大才子袁枚说“情所最先,莫如男女”,又指出了男女情爱在“情”中的显著地位。 《诗经》中有许多表现男女情爱的诗歌,《郑风?女曰鸡鸣》中的“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描绘了夫妻生活的和美;《邶风?击鼓》中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表达了白头谐老的意愿;《王风?大车》中的“榖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皦日”,更是发出了生死不渝的誓言。 《王风?采葛》描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急切之情如跃纸上: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晚唐著名诗人温庭筠喜欢作“浮艳之词”,有一首《南歌子》写少女思春,非常传神:手里金鹦鹉~胸前绣凤凰。偷眼暗形相。不如从嫁与~作鸳鸯。 晚唐著名诗人韦庄有一首《思帝乡》,更加憨直泼辣: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 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汉无名氏所作乐府诗《上邪》,描写一位女子用五种绝不可能发生的自然现象表达自己坚贞的情意: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爲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敦煌曲子词里有一首《菩萨蛮》: 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 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 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 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明朝文学家冯梦龙有一首歌《分离》与上面两首诗词有异曲同工之妙: 要分离,除非是天做了地;要分离,除非是东做了西;要分离,除非是官做了吏。你要分时分不得我,我要离时离不得你。就死在黄泉也,做不得分离鬼。 元代书法家赵孟頫嫌妻子管夫人年老色衰,欲纳妾,管夫人写了下面这首《我侬词》作答,立刻打消了丈夫纳妾的念头: 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如火。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 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 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 晚唐李商隐是写情的高手,他的《暮秋独游曲江》,用江水表现爱情,表示情意绵绵不绝: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北宋张先的《木兰花》更进一步: 相离徒有相逢梦,门外马蹄尘已动。 怨歌留待醉时听,远目不堪空际送。 今宵风月知谁共,声咽琵琶槽上凤。 人生无物比多情,江水不深山不重。 宋朝文学家司马光在宴会上看到一位舞妓,爲其美姿所 打动而写了一首《西江月》词: 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 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 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 杜牧《赠别二首》(其二)的诗句: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康熙朝的纳兰成德有一首摊破浣溪沙》云: 风絮飘残已化萍,泥莲刚倩藕丝萦; 珍重别拈香一瓣,记前生。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 又到断肠回首处,泪偷零。 两宋之交的词人吕本中有一首《采桑子》: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 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 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全唐诗》录有太原妓《寄欧阳詹》诗一首,对一去不复返的旧情人,表达了爱恨交织的复杂心情: 自从别后减容光,半是思郎半恨郎。 欲识旧来云髻样,爲奴开取缕金箱。 北宋优秀的女词人魏夫人,其词清丽委婉,一首《系裙腰》云: 灯花耿耿漏迟迟,人别后,夜凉时,西风潇洒梦初回。谁念我,就单枕,皱双眉, 锦屏绣幌与秋期,肠欲断,泪偷垂,月明还到小楼西。我恨你,我忆你,你争知, 元朝有一位才女萧淑兰,看上了在自己家里借住的张生,就写诗词求爱,但张生不领情,稍后不辞而别,萧淑兰又写到:“有情潮落西陵浦,无情人向西陵去。去也不教知,怕人留恋伊。忆了千千万,恨了千千万。毕竟忆时多,恨时无奈何”,将得不到对方情感上的回应而爱恨交加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古乐府民歌《西洲曲》是一首有名的恋歌,写一个女子对情人的怀念: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据说明朝诗人杨慎的妻子黄娥也工诗文,杨慎遭贬,谪放边关,黄娥思念丈夫,想写一封情书,又怕因书遭祸,就将一条白手绢托人捎给丈夫。杨慎接到素绢,反复思索,终于悟到妻子是用一方丝帕来表示千丝万缕的相思,就作了《素帕》一诗: 不写情词不写诗,一方素帕寄相思。 郎君着意翻覆看,横也丝来竖也丝。 金朝大诗人元好问有一首咏并蒂莲的《摸鱼儿》,以莲花比喻爱情,歌颂因私情不如意而双双投水自尽的民家儿女: 问莲根、有丝多少,莲心知爲谁苦,双花脉脉娇相向,只是旧家儿女。天已许。甚不教、白头生死鸳鸯浦,夕阳无语。算谢客烟中,湘妃江上,未是断肠处。 香奁梦,好在灵芝瑞露。人间俯仰今古。海枯石烂情缘在,幽恨不埋黄土。相思树。流年度、无端又被西风误。兰舟少住。怕载酒重来,红衣半落,狼藉卧风雨。 元好问还有一首《摸鱼儿》咏大雁殉情,与上一首是姐妹篇: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爲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清末词人黄人的《木兰花慢》,可算一首爱情悲歌: 问情爲何物,深似海,几人沈,算麝到成尘,蚕空遗蜕,生死相寻。英雄拔山盖世,也喑哑叱咤变哀吟。何况痴男怨女,天荒地老愔愔。 沾襟。有千丝万缕系双心。总慧多福少,别长会短,欢浅愁深。无论人间天上,便一般煮鹤与焚琴。牛女离长间岁,纯狐寡到如今。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是一首怀人词。上片写登高望远,离愁油然而生。"伫倚危楼风细细","危楼",暗示抒情主人公立足既高,游目 必远。"伫倚",则见出主人公凭栏之久与怀想之深。但始料未及,"伫倚"的结果却是"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春愁",即怀远盼归之离愁。不说"春愁"潜滋暗长于心田,反说它从遥远的天际生出,一方面是力避庸常,试图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象,增加画面的视觉性与流动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其"春愁"是由天际景物所触发。 接着,"草色烟光"句便展示主人公望断天涯时所见之景。而"无言谁会"句既是徒自凭栏、希望成空的感喟,也是不见伊人、心曲难诉的慨叹。"无言"二字,若有万千思绪。 下片写主人公为消释离愁,决意痛饮狂歌:"拟把疏狂图一醉"。但强颜为欢,终觉"无味"。从"拟把"到"无味",笔势开阖动荡,颇具波澜。结穴"衣带渐宽"二句以健笔写柔情,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与憔悴。"终不悔",即"之死无靡它"之意,表现了主人公的坚毅性格与执着的态度,词境也因此得以升华。 贺裳《皱水轩词筌》认为韦庄《思帝乡》中的"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疑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诸句,是"作决绝语而妙"者;而此词的末二句乃本乎韦词,不过"气加婉矣"。其实,冯延已《鹊踏枝》中的"日日花前常病酒,镜里不辞朱颜瘦",虽然语较颓唐,亦属其类。后来,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谈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被他借用来形容"第二境"的便是"衣带渐 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大概正是柳永的这两句词概括了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亮,自难忘 三百六十病,唯有相思苦.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相思无日月,浩荡若流波.思君秋夜水,一夜魂九升.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 费长房缩不尽相思地,女祸氏补不完离恨天。语出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二?集情 费长房缩不尽相思地,女祸氏补不完离恨天。 〔注释〕 费长房:《神仙传》:“费长房学术于壶公,公头号所欲,曰:‘欲观尽世界。’公与之缩地鞭,欲至其处,缩之即在目前。” 女娲氏:古代神话,上古女娲氏曾炼五色古以补天。 〔译文〕 费长房的缩地术,无法将相思距离缩尽;女娲的五色石,也无法将离人破碎的情天补全。 〔评语〕 世上难解者,惟相思二字。胡适先生有诗云:“也想不相思,可免相思苦,几次细思量,情愿相思苦。”相思之为病,岂是不想便能治得,正是“不想相思亦相思,若想相思思更苦。”费长房纵有缩地之术,又岂能为天下男女尽缩其地,有男女处便有相思,若欲尽缩相思地,直须将天下人共纳一枕方得。至如幽冥异路,天人永隔,又岂能奈何, 女娲能补天,却难补离恨天,天以石补,情岂能为之,天本无恨,离人心自有恨。天本无缺,离人心自有缺。宝玉虽为顽石,难补绛珠魂归之恨,石本无情,竟而为人,却又 牵扯出许多幽情缠绵,伤心恨事。这情天到底是补得还是补 不得,女娲补天到底是补竟还是未补竟,也惟有情人知道 了。
/
本文档为【诗词解读中国古代相思病 组图】,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