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学前儿童的感知觉

2017-10-20 28页 doc 48KB 464阅读

用户头像

is_562397

暂无简介

举报
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学前儿童的感知觉 第四章 学前儿童的感知觉 1. 掌握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基本理论和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 2.把握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基本特点; 3.初步学会运用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基本理论知识,分析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促进 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策略。 幼儿感知觉发展的基本特点 感知觉规律的运用 1.学生的准备:观察小、中、大班幼儿在一日生活中的感知觉活动的表现 2.教师的准备:案例若干;幼儿活动录像片段 自我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实践练习法;理论讲解法 6 课时 第一节 感知觉概述 【自我分析...
学前儿童的感知觉
学前儿童的感知觉 第四章 学前儿童的感知觉 1. 掌握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基本理论和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 2.把握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基本特点; 3.初步学会运用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基本理论知识,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促进 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策略。 幼儿感知觉发展的基本特点 感知觉规律的运用 1.学生的准备:观察小、中、大班幼儿在一日生活中的感知觉活动的表现 2.教师的准备:案例若干;幼儿活动录像片段 自我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实践练习法;理论讲解法 6 课时 第一节 感知觉概述 【自我分析】教师出示红色的粉笔让学生观察。 提问:请你描述一下粉笔是什么样的?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是怎样进行的? 1.是对(粉笔)的。 1. 是客观事物(粉笔)我们的(眼睛)时的反映过程。 3.是对客观事物(粉笔)的(颜色、形状、温度、硬度、光滑程度)的反映。 感觉除了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也反映我们机体各部分的运动情况及机体内部的 非常状态。如感觉到身体的姿势,四肢的运动,以及身体的舒适与否等等。 【问题讨论】教师再次出示粉笔后提问,当你看到粉笔时首先得出的结论是什么?(这是一支粉笔) 在实际生活中,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受器时,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不仅是事物的个别 属性,同时反映事物的整体。 1 【资料分析】刚果的俾格米人居住在枝叶茂密的热带森林中。人类学家科林.特恩布尔曾描述过其生活方式。有些俾格米人从来没有离开过森林,没有见过开阔的视野。当科恩布尔带着一位名叫肯克的俾格米 人第一次离开居住地大森林来到一片高原时,他看见远处的一群水牛时惊奇地问:“那些是什么虫子?”当 告诉他是水牛时,他哈哈大笑,说不要说傻话。尽管他不相信,但还是仔细凝视着,说“这是些什么水牛 会这样小。”当越走越近,这些“虫子”变得越来越大时,他感到不可理解,说这些不是真正的水牛。 提问:俾格米人为什么看到我们熟悉的水牛时却认为是虫子?这说明了什么?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少意识到孤立的感觉,我们的头脑总是不断对感觉信息加以组织。 这种组织功能主要依靠于我们的过去经验。 2 在知觉一个客体时我们总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把它归为某一类,说出它的名称或赋予它某 种意义。 【图片观察】出示“不可能图形”,让学生观察。 【自我分析】你能发现你看到不可能图形时你的感觉和知觉是如何合作的吗? 知觉的产生以头脑中的感觉信息为前提,并且同感觉同时进行,知觉属于高于感觉的 感性认识阶段。在生活中,当我们一经感觉某一事物的个别属性时,马上就知觉到该事物的 整体及内在联系,因此,我们常把感觉和知觉称为“感知觉”。 【话题讨论】我们通常所说的五官是指哪五种感官?与五种感觉器官有密切联系的感觉是什么?除次 之外,还有哪些感觉? 感觉种类 适宜刺激 感受器 反映属性 视网膜的视锥和视杆细视觉 760—400毫微米的光波 黑、白、彩色 胞 听觉 16—20000次/秒音波 耳蜗的毛细胞 声音 溶于水的有味的化学物舌、咽上的味酶的味细甜、酸、苦、咸的味味觉 质 胞 道 嗅觉 有气味的挥发性物质 鼻腔黏膜的嗅细胞 气味 物体机械的、温度的作皮肤的和黏膜上的冷肤觉 冷痛、温、触 用或伤害性刺激 痛、温、触点 肌体收缩、身体各部分肌肉、筋腱、韧带、关身体运动状态、位置运动觉 位置变化 节中的神经末梢 的变化 内耳、前庭和半规管的平衡觉 身体位置、方向的变化 身体位置变化 毛细胞 身体疲劳、饥、渴和内脏器官活动变化时的内脏器官壁上的神经末机体觉 内脏器官活动不正物理化学刺激 梢 常 1. 物体知觉:包括空间知觉、运动知觉和时间知觉 2.社会知觉:包括对他人的知觉、人际关系的知觉和自我知觉。(学前儿童的社会知 觉将在社会性一章中探讨) 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知觉现象即错觉。 第二节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视觉敏度的发展和颜色视觉的发展。 1.视敏度的发展 视敏度是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具有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 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问题思考】有人说,幼儿的视力比成人好,你认为这个说法对吗? 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幼儿的视敏度不断提高。我国现有的研究指出:1~2岁的儿童视力为0.5~0.6,3岁儿童的视力可以达到1.0,4~5岁后,视力趋于稳定。 有测验表明,6个月以内是儿童视力发展的敏感期,这个时期如果出现发育异常,会引 起视力丧失。 【录像分析】弱视现象介绍 弱视是儿童视觉发育障碍的一种常见病。弱视儿童的视力达不到正常水平,两眼不能同 时注视同一目标,无立体感,不能判断自身的空间位置,分不清物体离自己的远近高低,定 位不准确,不能完成精细动作。 弱视的成人在许多工种方面受到限制,而儿童的弱视是可以治疗的。因此对儿童弱视应 早期发现和治疗。据研究:无器质性病变的弱视,经过及时治疗后,绝大多数可以获得正常 视力。治疗弱视的最佳期是3~5岁,12~13岁以后弱视已经巩固,难以治疗。 2.颜色视觉 颜色视觉指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也称辨色力。 婴儿是什么时候开始有分辨颜色的能力呢? 研究表明:3个月的婴儿已经不但能根据明度辨别颜色,而且能够根据色调辨别颜色。 到了幼儿期,颜色视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区别颜色细微差别能力的继续发展。与此同时, 幼儿期对颜色的辨别往往和掌握颜色名称相结合起来。 3岁儿童能认清基本颜色,但不能很好地区别各种颜色的色调。如蓝和天蓝,红和粉红 等。4岁开始区别各种色调细微差别的能力才逐渐发展起来,并开始认识一些混和色。 幼儿辨别颜色能力的发展,主要在掌握颜色的名称,如掌握了颜色的名称,如“淡棕色”、 “橘黄色”等,即使是混和色,幼儿同样可以掌握。 幼儿期对颜色辨别力的发展,主要依靠生活经验和教育。 研究表明,6岁前的中国幼儿基本上都喜欢亮度大的红、橙、黄色,性别差异不明显。 7岁前对颜色的爱好基本上不受物体固定颜色的影响,7~8岁是转折期。 【案例讨论】春天来了,要组织幼儿观察花的颜色,教师应如何根据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特点分别给 小、中、大班的幼儿提出不同的任务? 1 (1)胎儿的听觉反应 【案例分析】许多孕妇报告,自己的胎儿(6个月以上)常对诸如汽车喇叭之类的大声响做出某种动 作反应,如翻身、踢腿等。 国外有报道:把母亲心跳的声音录下来,经过扩大,当其新生儿烦躁不安或大哭时播放给他听,新生 儿很快就会安静下来。 以上事实是否说明胎儿已具有听觉能力? 以上现象只有一种解释:胎儿已经有了基本的听觉能力,而且有了听觉性记忆。因而 在听到母亲的心音时,有一种回到自己熟悉环境了的感觉。 (2)新生儿的听觉能力 国内外的研究均已证明,出生第一天的儿童已有了听觉反应。 【实验结论】我国的研究者(1983)曾对妇产医院42名出生不到24小时的新生儿施以类似蟋蟀叫声的声音刺激,发现约83.3%的儿童能在仅施以1~2次刺激的情况下较迅速地做出反应(头扭动、眼珠转 动、睁眼等),其余的新生儿虽然较慢(需3~5次刺激),但都有所反应。 新生儿不仅能听见声音,还能区分声音的高低、强弱、品质和持续时间。 【实验结论】有研究者报告,出生两天的新生儿已能学会听到“嗡嗡”声向左转头,听到“咔嚓”声 向右转头。 据研究,以人声和物体的声响比较,新生儿爱听人的声音,最爱听母亲的声音。此外, 新生儿也喜欢听柔和的、高音调的声音。 2 【研究结论】研究者发现,1~2个月的婴儿似乎偏好乐音(有规律而且和谐的声音)而不喜欢噪声(杂 乱无章的声音);喜欢听人说话的声音,尤其是母亲说话的声音;2个月以上的婴儿似乎更喜欢优美舒缓的音乐而不喜欢强烈紧张的音乐;7~8个月的儿童乐于合着音乐的节拍而舞动双臂和身躯;对成人安详、愉 快、柔和的语调报以欢愉的表情,而对生硬、呆板、严厉的声音表示烦躁、不安、甚至大哭。 这些现象说明什么??? 以上研究表明,婴儿不仅能辨别不同的声音,而且表现出对某些声音的“偏爱”。 另外,儿童的听觉敏感性随其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 【研究结论】在12~13岁以前,儿童的听觉敏感性是一直在增长的。成年以后,听力逐渐有所降低。 触觉是皮肤受到机械刺激时产生的感觉,是皮肤感觉和运动觉的联合。 触觉是学前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 新生儿和1岁前的儿童,口腔是主要的触觉器官,之后,手成为人主要的触觉器官。 1.儿童触觉的发生 许多种天生的无条件反射,都有触觉参加,如吸吮反射、防御反射、抓握反射等等。 【研究结论】3个月的婴儿在吸吮时,对熟悉的物体,吸吮的速度逐渐减低,出现习惯化现象。可是 2.口腔的触觉 换了新的物体后,他又用力吸吮,即出现去习惯化。这种事实表明,婴儿早期已经有了口腔触觉的探索活 动,口腔触觉有了辨别力。 孩子出生后,不但有口腔触觉,而且通过口腔触觉认识物体。对物体的触觉探索最早 是通过口腔的活动进行的。口腔触觉作为探索手段早于手的触觉探索。 【案例分析】6个月以后的婴儿,看见了东西,往往抓住,放进嘴里;1~2岁的婴儿,在地上捡起一些物体,也要往嘴里送。这些现象说明什么? 这说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口腔触觉都是婴儿认识物体的重要手段,是对手的探索活动 的补充。 3.手的触觉 手的触觉是通过触觉认识外界的主要渠道。触觉探索主要通过手来进行。 【知识回忆】儿童出生后,有手的触觉反应吗? 有。抓握反射就是手的触觉的表现。 【案例分析】观察发现,当婴儿的手无意地碰到东西,如被子的边缘时,他会沿着边缘抚摸被子。如 何看待这种现象? 这种现象属于婴儿手的无意性抚摸,是一种早期的触觉探索活动,是继抓握活动之后 出现的手的动作。 手的真正意义上的触觉探索,大约出现在5个月左右,是以伸手能够抓住东西为标志的。 眼手协调动作的出现,亦即视觉和手的触觉协调活动的出现,是出生后头半年婴儿认知发展 的重要里程碑。 当婴儿学会了眼手协调之后,他逐渐会用手去摆弄物体,把东西握在手里,挤它或把它 转来转去。这属于积极主动的触觉探索,在7个月左右发生。 【实验研究】国外有人做过对新生儿的痛觉测查,他们用针去刺孩子最富有感受性的区域——鼻、上 唇和手,结果表明,未足月的新生儿,对极强的刺激都没有不愉快的表现,即可能是不感到痛。 由此可见,新生儿的痛觉感受性是很低的。 儿童的痛觉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的,表现在痛觉感受性越来越高。 【案例分析】威威不小心摔倒在客厅里,正爬起来的时候,奶奶看到了,连忙大呼小叫地跑过去,一 副担心、紧张的神情。看的奶奶后,已经快要爬起来的威威又一屁股坐在地上,撇了撇嘴,哭了起来。 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疼痛现象在孩子身上是经常发生的。针对疼痛发生的条件,加以控制,可以在一定程度 上减轻孩子的疼痛。 疼痛发生的条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伤害或过强刺激的刺激量;痛觉阈限;痛的情绪。 孩子的痛觉阈限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的,也就是说儿童的痛觉感受性随着年龄的 增长而提高的。紧张、恐惧、伤心、焦虑、烦躁等都可以构成痛的情绪成分,它影响对痛感 觉的耐受性。 成人对孩子的痛情绪可以起暗示作用。消极情绪暗示会使孩子感到疼痛更加强烈。如果 在孩子摔倒在地时,成人表情是镇静的,并且对孩子加以鼓励,那就是对孩子发出积极情绪 暗示。孩子也就会若无其事地爬起来,继续高高兴兴地玩去了。 是对物体的轮廓及各部分的组合关系的知觉。 实验表明,3岁儿童基本上能根据范样找出相同的几何图形,5~7岁儿童的正确率比3~4岁儿童高。对幼儿来说,对不同几何图形辨别的难度有所不同,由易到难的顺序是:圆形 ?正方形?半圆形?长方形?三角形?五边形?梯形?菱形。 试验表明,当视觉、触觉、动觉相结合时,幼儿对几何图形感知的效果较好。在幼儿辨 别几何图形的任务中,如果只让幼儿依靠手摸,没有让他看,即排除了视觉的参与,错误率 也较高;而让幼儿既看又摸,即视觉和动觉都参与,那么以后不用看,只用手去摸索,幼儿 也能较容易完成任务。 幼儿形状知觉逐渐和掌握形状的名称结合起来。幼儿在还不能准确称呼图形或物体名称 的时候,会在感知图形或物体过程中,自发地用语词来称呼它们。如,3~4岁的幼儿把圆形称为太阳、皮球,把半圆形称为月亮或半个太阳等。 研究表明,6个月前的婴儿已经能辨别大小。 婴儿已经具有物体形状和大小知觉的恒常性。 2岁半至3岁孩子已经能够按语言指示拿出大皮球或小皮球,3岁以后判断大小的精确度有所提高。据研究,2岁半到3岁是孩子判别平面图形大小能力急剧发展的阶段。 对图形大小判断的正确性,要依赖于图形本身的形状而定。幼儿判断圆形、正方形和等 边三角形的大小较容易,而判断椭圆、长方形、菱形和五角形的大小有困难。 儿童判断大小的能力还表现在判断的策略上。4~5岁幼儿在判别积木大小时,要用手 去逐块地去摸积木的边缘,或把积木叠在一起去比较。而6~7岁幼儿,由于经验的作用,已经可以单凭视觉指出一堆积木中大小相同的。 深度知觉是距离知觉的一种,是对同一物体的凹凸程度或不同物体的近远程度的知觉。 【实验研究】为了了解婴幼儿深度知觉的发展状况,吉布森(Gibson)和沃克(Walk)“视崖” 试验。“视觉悬崖”是一种测查婴儿深度知觉的有效装置。这种装置把婴儿放在厚玻璃板的平台中央,平 台一侧下面紧贴着方格图案。实验时,母亲轮流在两侧呼唤婴儿。 吉布森和沃克曾选取36名6个月半~14个月的儿童进行“视崖”实验。结果发现大多数婴儿只爬到 浅滩,即使母亲在深滩一侧呼喊,婴儿也不过去,或因为想过去又不能过去而哭喊。该实验说明婴儿已有 深度知觉,但无法判断深度知觉是否是先天的。 坎波斯和兰格(Campos&Langer,1970)采用更灵敏的技术研究婴儿的深度知觉。他们选取了2~3个 月,甚至更小的婴儿。结果发现:当把幼小的婴儿放在深滩边时,婴儿的心率会减慢,而放在浅滩边则不 会有此现象。这表明,婴儿是把悬崖作为一种好奇的刺激来辨认。但如果把9个月的婴儿放在悬崖边,婴 儿的心率会加快,这是因为经验已经使得他们产生了害怕的情绪。 深度知觉的发展受经验的影响比较大,婴幼儿的深度知觉是随着经验的丰富逐步发展。 游戏和体育活动能够促进幼儿深度知觉的发展。 方位知觉是对物体所处方向的知觉。 1、空间定位能力的发生 孩子出生后就有听觉定位能力。婴儿出生后,已经能够对来自左边的声音向左侧看或转 头,对来自右边的声音则有向右侧转的表现。也就是说,虽然婴儿两耳之间的距离比成人短, 声音到达两只耳朵的时间差比成人小。但是,婴儿已有听觉定位能力。 盲儿也能够依靠声音对物体定位。一个早产10周的盲儿,在他16周时,能用嘴唇和舌头连续发出很响的劈劈啪啪声,凭借这种声音的回响作出声源定位。当实验者在该盲儿前面 悄悄地挂上一个大球时,他会转头向球。 正常婴儿主要依靠视觉定位。 2、空间关系的掌握 婴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对上下、前后、左右方位的辨别。 据研究,2,3岁的儿童能辨别上下;4岁儿童开始能辨别前后;5岁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7岁后才能以他人为中心辨别左右,以及两个物体之间的左右方位。5岁时,方位知觉有跃进的倾向。 幼儿方位知觉发展早于方位词的掌握。当幼儿还不能很好地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对性和 方位词的时候,幼儿园老师往往把左右方位词与实物结合起来。 由于幼儿只能辨别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方位,幼儿园教师面向幼儿做示范动作时,其 动作要以幼儿的左右为基准,即“镜面示范”。 【案例分析】 1、游戏活动中,小班的王老师对小朋友们说“举起右手”,小朋友们都不知所措。然后王老师说“举 起拿勺子的那只手”,小朋友们都做到了。这种现象说明什么? 2、“六、一”节快到了,教师正在中班给幼儿排节目,可是有的孩子分不清左右,老师就不断地责怪 孩子:“你怎么这么笨,连左右方向都分不清”。你怎么看待幼儿的表现和教师的态度? 时间本身没有直观形象,人也没有专门的时间分析器,所以我们无法直接感知时间,而 只能通过一些中介。成人与儿童借助的中介是不同的,成人用表、日历,而儿童掌握这些工 具则要经历一段时间。 【案例分析】婴儿到了吃奶的时候,会自己醒来或哭喊,这是为什么?儿童最早靠什么判断时间? 婴儿最早的时间知觉主要依靠生理上的变化产生对时间的条件反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 “生物钟”所提供的时间信息而出现的时间知觉。 以后逐渐学习借助于某种生活经验(生活作息、有规律的生活事件等)和环境信息 (自然界的变化等,如幼儿知道“天快黑了,就是傍晚”,“太阳升起来就是早晨”等)反映 时间。 学前晚期,在教育影响下,儿童开始有意识地借助于计时工具或其他反映时间流程的媒 介认识时间。研究表明,其时间知觉表现以下特点和发展趋势: 1.时间知觉的精确性与年龄呈正相关,即年龄越大,精确性越高。7~8岁可能是时间知觉迅速发展的时期。 【案例分析】生活中常听到幼儿这样衡量时间:“天快黑了,就是傍晚”,“太阳升起来就是早上”“早 上就是上幼儿园的时候”,“下午就是午睡起来以后”,“晚上就是爸爸妈妈来接我们回家的时候”, “时钟上的小人站得笔直的时候,就是该起床的时间”,“日历上是红字的日子,不上幼儿园,到了黑字的时候, 就又要上幼儿园了”等。如何看到这些现象? 2.时间知觉的发展水平与儿童的生活经验呈正相关。生活制度和作息制度在儿童的时 间知觉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幼儿常以作息制度作为时间定向的依据。严格执行作息制度, 有规律的生活有助于发展孩子的时间知觉,培养时间观念。 3.幼儿对时间单元的知觉和理解有一个“由中间向两端”、“由近及远”的发展趋势。 大量研究表明,儿童先能理解的是“天”和“小时”,然后是“周”、“月”或“分钟”、“秒” 等更大或更小的时间单元。在“天”中,最先理解的是“今天”,然后是“昨天”、“明天”; 再后才是“前天”、“后天”,“上周”、“下周”。对于“正在”、“已经”、“就要”三个与时间 有关的常用副词的理解,同样也是以现在为起点,逐步向过去和未来延伸。 【案例分析】妈妈告诉孩子,时钟走到6点半就可以打开电视看《猫和老鼠》,孩子等得不耐烦了, 就要求妈妈把钟拨到6点半。有个孩子听见妈妈说:“日历都快撕完了,还有几天就要过新年了。”他跑 去把日历统统撕掉,回来告诉妈妈:“快过新年吧,日历已经撕完了!”如何看待这些现象? 4.理解和利用时间标尺(包括计时工具)的能力与其年龄呈正相关。小孩子常常不能 理解计时工具的意义。这种情况下,自然谈不上有效利用时间标尺。有研究表明,大约到7岁,儿童才开始利用时间标尺估计时间。 第三节 学前儿童感知觉规律的运用及观察力的发展、培养 感觉是由于分析器工作的结果而产生的感受性,会因刺激的持续时间的长短而降低或 提高,这种现象叫做适应现象。例如,在嗅觉方面,古人有句话说,“如入芝兰之室,久而 不闻其香;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就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持续嗅觉刺激,人对周围 环境中气味的感受性逐渐减低了。 在寒冷的冬季,我们进入幼儿园活动室,有时会闻到一股空气污浊的气味,而在活动 室内工作的老师和幼儿毫不察觉,外来人在室内过了一段时间,也不觉的了,这就是嗅觉的 适应现象。因此,幼儿园各班活动室都应有通风换气设施和制度,以保证空气清新。 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现变化,这种现象叫做感觉的 对比。感觉的对比分为先后对比和同时对比两种。先后对比是同一分析器所产生的前一感觉 和后一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吃过甜食后再吃苹果,会感到苹果发酸。为幼儿准备膳 食要考虑味觉的对比现象。 同时对比是同一分析器同时产生的各种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灰色的图形,放 在白色的背景上,就显得比较暗一些,而放在黑色的背景上就显得亮一些。教师在制作和使 用直观教具时,掌握对比现象的规律,对提高幼儿感受性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考虑到颜 色对比,可以使教室的美术装饰互相衬托。演示的场所利用照明遮光设备,可使幼儿看得更 清楚。 感觉器官在同一时间内不能同样清楚地感知所接触的事物,有些刺激物会成为知觉的 对象,而另一些刺激物,人们对它们的知觉较为模糊,好像是衬托在知觉对象的后面似的, 成为知觉的背景。例如,教师在黑板上画图给幼儿看,作为知觉对象的是老师画的图,而其 他如黑板等,就成为知觉的背景。但在幼儿知觉过程中,有时并不是像教师所设想的,可能 把对象和背景颠倒过来。因此,教师要掌握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关系规律。 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受到以下几种条件影响: 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从背景中区别出来,反之,对象则容易消失在背 景之中。例如,绿树中找红花容易,而在绿草中找青蛙就很困难。 教师要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适当运用对象与背景关系的规律。例如,为了让幼儿观 察红花,就以绿树为背景,而为了提高儿童的观察力水平,就让幼儿从绿草中寻找青蛙。 根据这个规律,教师的板书、挂图和实验演示,应当突出重点,加强对象与背景的差 别。对教材的重点部分,应使用粗线条、粗体字或彩色笔,使它们特别醒目,容易被幼儿知 觉到。教学指示棒与直观教具的颜色不要接近。 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刺激物容易被知觉为对象。婴幼儿爱看活动的东西,与 此规律有关。 根据这个规律,教师应当尽量多地利用活动模型、活动玩具以及幻灯、录像等,使幼 儿获得清晰的知觉。 在视觉刺激中,凡是距离上接近或形态上相似的各部分容易组成知觉的对象。例如图 4-3-1的线条,我们一眼望去,很自然地会按照距离上的接近,把线条看成是三组,并且互 相分开。在听觉上,刺激物各部分在时间上的组合,即“时距”的接近也是我们分出知觉对 象的重要条件。 根据这个规律,教师在绘制挂图时,为了突出需要观察的对象或部分,周围最好不好 附加类似的线条或图形,注意拉开距离或加上不同的色彩。凡是说明事物变化与发展的挂图, 更应注意每一个演进图的距离,不要将它们混淆在一起。教师讲课的声调应有抑扬顿挫。如 果教师的讲课平铺直叙,很少变化,毫无停顿之处,幼儿听起来就不容易抓住重点 由于词的作用可以使幼儿知觉的效果大大提高,有些直观材料,光让幼儿自己观察还 不一定看得清楚,如果加上教师的讲解,幼儿就能很好的理解。因此,教师对直观材料的运 用,必须与言语讲解正确结合起来。通过讲解,联系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并调动其学习兴 趣,能够收到较好的效果。 科学研究告诉我们,人的大脑所获得的信息,有80%-90% 是通过眼睛和耳朵吸收进来 的。因此,有人说:观察是智力活动的门户。任何一个人,如果没有较强的观察力,他的智 力很难达到高水平。 生物学家达尔文说过:“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 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在众人之上。” 俄国生物学家巴甫洛夫在他实验室的墙上,写着几个醒目的大字:“观察,观察,观察!” 观察是有目的、有、比较持久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人在观察过程中表现触 的稳定的品质和能力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观察力。观察力也是构成智力的主要成分之一,是智 力发展的基础成分。 观察力的发展在3岁后比较明显,幼儿期是观察力初步形成的阶段,观察力的发展主要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观察目的性逐渐加强。 【案例分析】给幼儿一张图片,上面画着几个孩子在溜冰,冰场上有一只手套。向幼儿提出任务,要 求他们从画面上找出那个丢了手套的孩子。小班孩子大部分根本不认真去找。他们观察时,胡乱看一些无 关的细节,完全忘了观察的目的。中、大班幼儿观察的目的性有所提高,他们能够按照成人规定的观察任 务进行观察。不同年龄段的幼儿体现出哪些观察力方面的差别? 幼小儿童常常不能自觉地去观察。观察中常常受事物突出的外部特征以及个人兴趣、 情绪的支配。特别是小班的幼儿,在观察过程中常常会忘掉观察任务。 任务越具体,幼儿观察的目的就越明确,观察的效果就越好。比如,让幼儿找出两幅图 画的不同之处,如果明确告诉他们有几处不同,观察的效果就会显著提高。 【实验研究】在一个实验研究中,三四岁儿童观察图片的时间只有6分8秒,5岁增加到7分6秒, 6岁可达12分3秒。 可见,在学前期,儿童观察持续的时间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显著提高。 观察持续的时间短,与幼儿观察的目的性不强有关。对于喜欢的东西,观察的时间就 长些。比如观察金鱼,时间可达5~6分钟,观察盆景,则只能1~2分钟。因为前者是活动 多变的,幼儿较有兴趣。 【现象分析】6岁左右的孩子往往在认识n和m,工和土、日和月等形近符号时出现混淆。为什么? 幼儿的观察一般是笼统的,看得不细致是幼儿的特点和突出问题。 比如,幼儿观察时,只看事物的表面和明显较大的部分,而不去看事物较隐蔽的、细 致的特征;只看事物的轮廓,不看内中的关系。 学习活动要求观察要精细,经过系统的培养,幼儿观察的细致性能够有所提高。 观察的概括性是指能够观察到事物之间的联系。 据研究,儿童对图画的观察逐渐概括化,可以分为4个阶段: 1.认识“个别对象”阶段。只有对图画中各个事物孤立零碎的知觉,不能把事物有机 地联系起来。 2.认识“空间关系”阶段。只能直接感知到各事物之间的外表的、空间位置的联系, 不能看到其中的内部联系。 3.认识“因果关系”阶段。观察各事物之间的不能直接感知到的因果联系。 4.认识“对象总体”阶段。观察到图画中事物的整体内容,把握图画的主题。 幼儿对图画的观察主要处于“个别对象”和“空间联系”阶段。 幼儿知觉发展的另一重要方面是观察的形成。 幼儿的观察,是以依赖于外部动作,向以视觉为主的内心的活动发展。 幼儿初期,观察时常常要边看边用手指点,也就是说,视知觉要以手的动作为指导。 以后,幼儿有时用点头代替手的指点,有时用出声的自言自语来帮助。 幼儿末期,可以摆脱外部支柱,借助内部言语来控制和调节自己的知觉。 幼儿的观察是从跳跃式、无序的,逐渐向有顺序性的观察发展。幼小儿童的观察是跳跃 式的,东看一眼,西看一眼,不讲顺序。经过教育,幼儿能够学会有顺序地从左向右,从上 到下,或从外到里进行观察。 【小组讨论】如何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人们的观察能力都是在实际生活中培养起来的,要想有满意的观察效果,首先要有主 动的观察欲望。在生活中,对许多奇特的现象,有些人熟视无睹,不以为奇,而有的人却 能从中发现深藏的奥秘。对孩子来讲,不必强调他的观察是否全面细致,关键是要激发他 的观察欲望,不要懒惰,随着观察的不断深入,肯定会从中得到锻炼和提高。父母要为孩 子创造有利于激发观察兴趣的环境,幼儿感兴趣的观察对象是以动为主的。如果让孩子观 察盆景,不到1分钟就厌烦了,而若观察金鱼,可以持续五六分钟。所以让孩子观察的对 象,要有具体、生动、活泼、好看、好玩、好听、好尝试等特性,既能引起孩子的注意, 又不损害身体健康。 另外,教师还要善于通过对幼儿的观察的合理评价来激发幼儿的观察欲望。 可以在观察中给孩子一份意外的惊喜。比如孩子观察色块时,当他发现一只小狗的轮廓 藏在里面时,他就能从中体验到发现的快乐,从而能够长时间津津有味的进行观察活动。 目标越具体越好。 如在季节变换时带孩子去田野或公园,和他一起“找春天”、“找冬天”,观察天地、山水、 动物、植物的变化;可以引导孩子对一些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异同,如牛、马、驴的异同, 鸡、鸭、鹅、雁的异同等。 如综合观察法、动静观察法、对比观察、反复观察、顺序观察、重点观察等。观察的 方法很多,不好用一个统一的模式,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如给他讲盲人摸象的故事, 使他懂得从部分到整体或从整体到部分有步骤地观象。还可以引导孩子对各种植物的播种、 发芽、长大、开花、结籽过程做长期持续的观察,并启发孩子动脑筋,对观察的结果多问 些为什么。 1 给幼儿看一些小物件,如1枚硬币、1张邮票、1只小球等,告诉他们这些东西将分别 被藏在房间里的某个地方。接着让幼儿离开房间,教师把这些物品藏在既较醒目又不太容易 发现的地方。 2 让幼儿观察房间里的各种东西,然后在幼儿不注意时悄悄移动某样东西或交换某些东西 的位置。看幼儿能否注意到这些变化。也可启发幼儿:“房间里有什么地方看起来和以前不 一样?” 3 蒙上一个幼儿的眼睛,让其扮瞎子,其余幼儿手拉手围成一个圆圈,围着“瞎子”慢慢 转动。“瞎子”若拍3下手,圆圈便要停止转动。“瞎子”用手去拍圆圈,拍到谁,谁就到圆 圈中来让“瞎子”摸。“瞎子”摸不出是谁,便仍然做“瞎子”,被摸的幼儿回到原位置,圆 圈继续转动;摸出是谁,谁就与“瞎子”交换角色。 4 让幼儿闭上眼睛,看其能否听出教师在敲什么或在发出什么声音。可以做这样一些动作: 敲地板、墙、桌子或盒子;用指甲刮砂纸、窗;用铅笔写字;用剪刀剪纸等。 “重听”现象是幼儿期儿童听力的一种特殊现象,即有些幼儿对别人的话听得不清楚、不完整,但他 们常常能根据说话者的面部表情、嘴唇动作以及当时说话的情境,猜到说话的内容。这种现象只发生在个 别幼儿身上。当幼儿出现这种现象时,说明他们的听力已经有了缺陷,应该引起成人的注意了。 【小组讨论】“重听”现象对幼儿会带来怎样的消极影响?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应如何应对呢? (1)影响 首先,“重听”现象会对幼儿的言语听觉产生消极的影响。幼儿的言语听觉有赖于听觉 的好坏,“重听”现象使幼儿无法听清楚别人的讲话,或听得不完整,致使言语听觉无法得 到训练,久而久之,言语听觉能力就会越来越差,“重听”现象也会愈来愈严重,从而形成 恶性循环。 其次,“重听”现象会对幼儿言语产生消极的影响。良好的听觉是训练幼儿言语表达能 力,特别是口头表达能力的前提,一个人若没有听觉,根本就不能进行言语表达,也无法与 人交流,推而言之,差的听觉也会阻碍幼儿言语正常、迅速地发展。 第三,“重听”现象对幼儿智力的消极影响。智力是对外界刺激的综合分析能力。通过 听觉,幼儿可以获得大量的外界信息,然后再通过大脑加工分析,从而使幼儿获得丰富的知 识,使幼儿的智力在此过程得以提高。幼儿的“重听”现象使幼儿无法通过听觉获得准确、 完整、清晰的材料,致使幼儿无法进行科学的加工,智力的发展相应地就会受到阻碍。 由于“重听”现象对幼儿诸多方面的发展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成人应及时发现其产 生原因,以便对症下药,在幼儿期就彻底根除,以免后患。 (2)原因 造成幼儿出现“重听”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幼儿的听觉器官(主要是耳)出 现问题,导致幼儿听力上的缺陷;二是幼儿注意力不集中。 (3)对策 作为成年人,对这两种情况应及时发现并加以解决:一是经常对幼儿进行听力检查,及时 发现幼儿的听力缺陷,做到早检查,早发现,早治疗。二是培养幼儿良好的注意力。幼儿 年龄小,注意力容易分散,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幼儿身体疲倦,可能是情绪不稳 定,还有可能是对学习的内容不感兴趣等等。排除了这些干扰,有了良好的注意作基础, 对幼儿的听力进行认真训练,如采取老师讲,幼儿复述故事等方法,就可逐步恢复幼儿的 听力,“重听”现象也就可以纠正了。 第一大教材:昆虫学习法 相信每个家庭中多多少少都会出现蚂蚁的踪迹,妳绝对想不到这个讨人厌的小昆虫,却是训练孩子观 察力的好教材!因为,蚂蚁是一种相当有组织的生物,他们的分工相当精细,每只蚂蚁各司其职,老师、 家长可以在蚂蚁出入的地方,放一些饼干屑,然后和孩子一起观察蚂蚁雄兵们把饼干屑搬入蚂蚁窝的有趣 情形,这是引导孩子最自然、且最方便的教材! 第二大教材:游戏学习法 孩子可以运用图片、卡通、玩具积木等道具来训练观察力,例如将一大堆不一样形状的积木倒在地板 上,让孩子找出同样形状的积木,并且分类放好;或是拿两张相似的图片,让孩子找出细微不同的地方, 这样一来不但训练孩子的观察力,同时也培养了他的归纳以及分析力,让他变成一个细心且有组织能力的 人。 第三大教材:家事学习法 做家事也能够训练孩子的观察力吗?别怀疑!二、三岁的小朋友,已经可以开始分摊一些简单家事! 这是家长培养孩子观察力的好时机。首先,把洗净晒干的衣物通通收进屋子里,然后请妳的孩子帮妳一起 做分类的工作,哪些是爸爸的?哪些是妈妈的?哪些又是自己的?别小看这些分类的工作,如果孩子从小 就和爸爸妈妈一起做这样的分类游戏,不但可以培养他的观察力、秩序感,无形中让他变成一个整洁且有 责任感的人!
/
本文档为【学前儿童的感知觉】,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