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中国民间传统乐器

2017-10-10 8页 doc 21KB 64阅读

用户头像

is_882336

暂无简介

举报
中国民间传统乐器中国民间传统乐器 中国传统乐器 埙 埙可以说是我国最古老的一件民族乐器,据今已有七千余年的历史。埙源于远古人狩猎用的一件石器——石流星(大概样子像后来的流星锤,就是一块石头后面穿上绳索,用以投掷 击杀猎物)。远古人在狩猎时偶然发现 ,若对准石流星上用以穿绳索的小孔吹气 ,则呜呜有声,好似野兽鸣叫,因此便用它来诱惑猎物,后来逐渐发展,就成了原始的埙。 到了四五千年以前,出现了有两个音孔的三孔埙。到了公元前1000多年的商代晚期,埙已 经有了五个音孔,能吹六个音,在前700多年的春秋时期,出现了有六个音孔的七孔埙,能吹奏完...
中国民间传统乐器
中国民间传统乐器 中国传统乐器 埙 埙可以说是我国最古老的一件民族乐器,据今已有七千余年的历史。埙源于远古人狩猎用的一件石器——石流星(大概样子像后来的流星锤,就是一块石头后面穿上绳索,用以投掷 击杀猎物)。远古人在狩猎时偶然发现 ,若对准石流星上用以穿绳索的小孔吹气 ,则呜呜有声,好似野兽鸣叫,因此便用它来诱惑猎物,后来逐渐发展,就成了原始的埙。 到了四五千年以前,出现了有两个音孔的三孔埙。到了公元前1000多年的商代晚期,埙已 经有了五个音孔,能吹六个音,在前700多年的春秋时期,出现了有六个音孔的七孔埙,能吹奏完整的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埙作为一件乐器,也就基本成型了。众所周知,古有金、石、 土、革、丝、竹、匏、木八音之分,这看似不起眼的埙,在其中竟独占土音。其实古代制埙的材料很多,有陶、石、玉、木、象牙等 ,但后来多为陶制 。埙是一种中音吹奏乐器。古有: “埙,立秋之音,万物曛黄也,埏土而为之”的说法。埙在古乐之中负责填充中音,和谐高低音,所谓“正五声,调六律,刚柔必正,轻夺迷失,将金石以同功„„”的说法,正体现了埙 的功用。埙在古乐中的地位等同于钟磬,可见古人对其的喜爱。值得一提的是,埙在古代常与笛子合奏 ,象征兄弟之情(或许是“埙笛”与“兄弟”谐音的缘故——笔者妄猜而已)。 《诗经?小雅》里就有“伯氏吹埙,仲式吹篪(音‘迟’,即古之八孔笛)”的说法。 埙的形状很多,现发掘出来的就有梨形、球形、鱼形和笔管形等。现代的埙也有很多形 状,比如两端突出,开十三孔的握埙、形如二卵相连,开二十孔,上下皆可吹奏的鸳鸯埙以及 左右互抱,开十七孔的子母埙等,但最为流行的是卵形的十孔埙和葫芦形的十一孔埙。埙的音 量很小,音程也窄,平吹只有一个八度,加上俯吹技巧,可以达到一个半八度,现在的一些卵形埙和葫芦埙,通过对形状和吹孔的改造,音域已经拓展到了两个八度,表现力也日渐丰富。 埙的音色苍凉古朴,带着三分神秘,尤其适合表现一些悠远悲怨的曲调,著名的埙曲有《霓裳 中序》、《秦王破阵乐》和《哀郢》、《楚歌》等。近年来,埙也常用做影视的配乐,在电影《菊豆》中就有一段用一组高低不同的埙交替奏出的音乐,在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也曾 多次出现过以埙为主奏乐器的主歌《敢问路在何方》的变奏。 笙 笙是我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从外形上看,主要有笙管和笙斗两大部分。连接笙管和笙斗的是笙脚,在插入笙斗的笙脚斜面上装有簧片。由一定音高的簧片和一定长度的竹管耦合振动发音,故准确地说,笙是件自由簧管气鸣乐器。 古时候笙的别名很多,有“竽”、“巢”、“凤巢”、“凤笙”、“参差”等,但主要是“竽”、“笙”二名。“竽”与“笙”大同小异 ,没有实质性的差别。主要差别在于竽大,(苗管多即音多、体积大),笙小(苗管小即音小、体积小),宋代以后统一称为笙。 笙的历史悠久,汉代司马迁所著《史记》中曾有“女娲之笙簧”的记载,以此推算,至少有3000年的历史。提起笙(竽),就不得不提“滥竽充数”这个妇孺皆知的成语了。这个成语描绘了战国时期齐国吹笙的盛景。齐国齐宣王曾用300人一齐吹竽,不会吹竽的南敦先生混在其中,照样领取俸禄。宣王死后他的儿子继位,他不喜欢听合奏,要每个乐手单独进行表演,充数的南敦先生只好偷偷逃跑。由此可见,笙是古代宫廷音乐中的主要乐器。 笙的形制从古至今极为纷繁,古代最早的笙用葫芦做笙斗,即葫芦笙。汉代以木代匏,开始有木头笙。大约明清开始有铜斗竹。而从外形上看,又有方斗笙和圆斗笙之分。笙的音响兼有管乐器和簧乐器的二重性,因而音色甜美柔润。独奏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在当今的民族乐队中,担负着演奏旋律与和声的两大任务。 著名的笙独奏曲有《凤凰展翅》、《晋调》等。 萧 箫。古称“顺吹”,据传为上古先民为教化苍生,模拟凤凰翅管临风发声而做。最早是若干竹管并排粘在一起 ,每管一音,称“排箫”,现仍有传世 ,且流传至罗马尼亚等国。后 来又出现了单管开孔顺吹的“洞箫” ,也就是现在常见的样子。箫一般开六个音孔,筒音常 做D或F;现亦有改良品种,为便于转调,开七至八孔,但仍不及六孔箫多见。箫多为竹制,但 亦闻有玉箫之说,然至今未见,憾甚。 箫的种类很多,通常有声音稍小,适于与古琴合奏的“琴箫” ,比琴箫略粗,声音略 大,适于文人自娱的“玉屏箫”和流行与南方的“南洞箫”,但是其实差别不大,而今已渐渐流于一类。现今日本乐器中顺吹的“尺八”,也是箫的一个变种。箫的声音呜咽婉 转,如泣如 诉,表现力虽较笛子稍逊,但却为古来文人雅士钟爱,如今更成为不少古典题材电视剧配乐中一件不可或缺的乐器。洞箫名曲之中,最可称精品的我以为是“苏武牧羊”,其中大段连续的 颤音,将北海边风雪交加的情景描摹得淋漓尽致。在大型民乐套曲《春江花月夜》中,箫更是其中的主奏乐器。其余如双管独奏曲《江河水》,笛子独奏曲《梅花三弄》以及管子独奏曲 《阳关三叠》,经过箫的重新演绎,也均别有一番风味。 琵琶 本作“批把”,是民乐中最重要的拨弦乐器之一。据汉刘熙《释名?释乐器》载:“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秦时以有长柄皮面圆形音箱的琵琶,名为“弦*(后面一字为上兆下鼓,实在不认得 ,也没查到,抱歉)”秦汉以来,琵琶经不断改进,逐步发展为阮咸、秦琴、三弦、月琴等多种形制,其共同特点为圆形直颈,至宋以前统称“琵琶”。 南北朝时,又有曲颈琵琶传入我国(源于古阿拉伯拨弦乐器“乌特”—ud) ,至隋唐年间盛极一时 ,有龟兹(音“求茨”)琵琶 ,五弦、忽雷等多种形制 ,其共同特点为半梨形曲颈,当时亦统称“胡琴”。唐宋以来,在以上两种琵琶的基础上不断改进,逐渐形成现今的形制:音箱呈半梨形,以桐木板蒙面,琴颈向后弯曲,颈与面板上设“相”和“品” ,张四弦,按四、五度关系定弦。近代通行的琵琶为四相十三品 ,后经改 革,增至六相二十三品或六相二十四品,能奏半音。琵琶的演奏方法原为横抱,于敦煌飞天壁画中亦有见反背而弹者,至今已改为竖抱,改原来用“拨子”弹奏的方法为用五指弹奏,技法日趋成熟丰富 ,成为适于独奏、伴奏和合奏的重要民族乐器。“琵琶”亦成为此种乐器的专称。琵琶的传世曲目甚多 ,其中比较著名的如琵琶与箫合奏的《夕阳箫鼓》(后被改编为大型民乐套 《春江花月夜》),描摹楚汉垓下之争的《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被视为“雅乐”代名词的《阳春白雪》 ,表现远嫁匈奴的“明妃”王昭君思念故乡之情的《塞上曲》等等。另外,我国著名的民间音乐家,有“瞎子阿炳”之称的华彦君先生亦精擅琵琶之道,据其自称所会曲目百余 。然可叹生死无常 ,阿炳只留下了《大浪淘沙》、《昭君怨》、《龙船》这三首琵琶曲,便即撒手人寰 ,弦未绝而魂先断,余音袅袅 ,只能化为天籁,难为世人再闻 ,至今思来,仍觉憾甚„„噫~悲夫~ 芦笙 芦笙广泛流传于我国贵州、云南、广西、湖南、四川等地,是苗、瑶、壮、侗、水、彝、仡佬、拉祜等少数民族民族共有的乐器。芦笙在宋代已经出现,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芦笙由带簧管、笙斗、吹管和共鸣管组合而成。其中发音原理与笙一样,也是由一定音高的簧片和一定长度的竹管耦合振动发音的,因此芦笙也是自由簧管气鸣乐器。 由于受各民族文化的制约和地区的不同,芦笙种类繁多,管数不一,大小各异。 如苗族芦笙,最长的9米多,最短的仅有0.3米左右;有7管7音、5管7音、6管6音、6管5音、6管4音、6管3音、6管2音、甚至有6管1音等。但各民族的传统芦笙,以6管6音最为普遍。 传统的芦笙,有着朴实而裸露的竹节外形和浅黄的本色,音色浑圆、纯正、甜美。改革后的芦笙,在每根笙管,不但音量扩大,而且音色洪亮统一。与传统芦笙相比,也更浑厚、柔美。传统的芦笙吹奏方法是:口含吹管,双手抱笙,以拇指、食指、中指按左右两排笙管的指孔。改革后的芦笙音增加,无名指及小指也用来按音。芦笙可同 时奏出八度、五度、四度、六度音等,而快速按、放除旋律音外的打指音,更丰富了芦笙的音响。 芦笙有其独特的演奏形式,民间最普遍的演奏形式是边奏边舞,或男吹女舞。苗族芦笙舞大致又分为自娱性、竞技性、祭祀性三种。其中自娱性芦笙舞最为普遍,一般男前女后逆时针环绕行进,舞时吹奏不断,并同时做出各种高难度动作。有侧身旋转、头顶地旋转、空中腾跃、翻滚等。 古筝 古筝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它的音韵浑厚,音色优美动听,表现力很强。相传为由秦代大将军蒙恬所造,又说是秦始皇见二女分瑟,奇之而命名为“筝”。但从文献记载是最早见于《史记.李斯谏逐客》中。而李斯上谏秦始皇的时间是公元前237年,足见筝的历史已有两千多年,故称为“古筝”。 筝的音箱为木制长方形,面上张弦,每弦用一柱支撑,柱可左右移动以调节音高。筝按五声音阶定弦,唐宋时教坊用筝均为十三弦,唯清乐用十二弦,但皆以寸余长的鹿骨爪拨奏。近代筝为十六弦,现经改革,增至十八弦、二十一弦、二十五弦不等,能转十二个调。传统演奏手法是用右手拇指、食指、中指三指弹弦,用左手食指、中指或中指、无名指按弦,以取得弦音的变化,现以发展为双手均可弹奏,表现力更为丰富,用于独奏、伴奏或合奏。用古筝演奏的经典名曲甚多,比较著名的如《寒鸦戏水》、《渔舟唱晚》、《春江花月夜》等等。 古琴 古琴亦称“七弦琴”,始于周代,至汉代已定型,琴面上出现了标志泛音位置及音位的徽。魏晋以后,形制已与今略同。琴身为木制, 形状狭长,长约110厘米,琴头宽约17厘米,琴尾宽约13厘米。面板为桐木或杉木材质,外侧有徽十三个;底版为梓木所制,开大小不同的出音孔两个,小者称“凤沼”,大者称“龙池”。琴面具弦七根,奏时以右手弹弦,左手按弦,有吟、猱、绰、注等多种手法。 古琴的音域较宽(三个八度加一个纯五度),音色变化丰富。汉魏六朝时期,琴是伴奏和歌的乐器之一,在隋唐时的九、十部乐中,亦用做伴奏乐器。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之中,形成了独特的演奏艺术和各具特色的多种流派。古代乐曲赖琴保存者极丰,自南北朝至清末,传世之琴曲谱集记一百五十余种。现今传世的著名琴曲亦甚多,如《广陵散》、《潇湘水云》、《阳春白雪》、《阳关三叠》以及琴箫合奏曲《渔樵问答》等等。更值得一提的是当初情牵伯牙子期的那一曲《流水》,这首琴曲经古琴名家用明朝宁王亲制的“松涛惊雷”名琴精心演绎之后,被灌制成铂金唱片,做为人类历史文明的见证之一,被宇宙飞船载往太空,回响宇宙,万载不朽,期待着与地外智慧生命体的交流。 二胡 二胡是拉弦乐器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乐器,流传最广。其主要部件有琴筒、琴杆、弦轴、琴弦、千斤、弓子等。琴筒有圆形或扁圆形、六角或八角之分,一端蒙蛇皮或蟒皮,另一端置雕花音窗,上下弦轴至琴筒底部装粗细两弦,用马尾竹弓夹于两弦之间演奏,在琴筒中间用琴马将琴弦与蛇皮隔开。演奏时左手按弦,右手运弓。左手用食指、中指、无名指、 小指按弦取音。按弦有滑音、揉音、打音、颤音、泛音等多种技巧。使旋律在手指的按弦技巧变化中发出美妙的音响效果。右手运弓也有许多技巧。如分弓、连弓、抖弓、断弓、顿弓、跳弓、抛弓、大击弓、飞弓等,对于旋律的美化同样起着十分重大的作用。 二胡几百年的历史不算长,但若从唐代的雏形“轧筝”算起,也已有一千多年了。经过宋代的“奚琴”、“嵇琴”,到元代的“胡琴”,最后演变成马尾胡琴,其发展是相当快的,与其他乐器相比可说是后来居上。其演奏技术发展之快也是十分惊人的。提到二胡,就不得不提创作《二泉映月》的作者华彦钧了。他的身世凄惨是众人皆知的事 ,相信没有了这段人生的遭遇,他也不可能创作出此曲。据说在解放后,他曾经上台演奏过此曲,并因此得到大家的肯定。本来他可以凭此在新中国的音乐舞台上一展才干,但可惜就在他演奏此曲不久后就患病去逝。虽然是很可惜,但人生就是这样的,没人能预知未来。我们除了做好每天应做的事情外,实在没有其他的办法。前不久曾同沧浪生谈过,现在有小提琴版的《二泉映月》。用小提琴来演奏是很难达到二胡的神韵的。第一是因为华彦钧是根据二胡来创作《二泉映月》的;第二点则由二胡的特性来决定。就是说因为二胡音调苍凉,才能更好的表达出这首曲的神韵。不能用小提琴来演奏《二月映月》,就像不能用二胡来演奏《小夜曲》一样。因为效果是奇差的。所以大家要想听《二月映月》,还是听二胡版的好。 注:二泉即指江苏无锡惠山泉,因茶圣陆羽品评天下名泉时,把惠山泉封为“天下第二泉”,故有此称。 笛 笛,也称笛子、竹笛、横笛。中国的笛,历史悠久,距今已有七千多年历史。远在河姆渡公社时期,人们已经有动物的骨头来做笛子吹。在古代的笛与箫,名称混用。南北朝(420—589)以后,才逐渐分开,横吹为笛,竖吹为萧。笛子的种类有很多,大致分为两种:一种常为北方梆子、戏曲伴奏的叫梆笛,声音高亢,明亮。另一种多用伴奏昆曲的叫曲笛。它比梆笛稍粗,也长些,声音柔和圆润。传统的笛,多用竹制,称为竹笛,有六个按音孔,一个吹孔及一个笛膜孔。 吹奏时由管内空气振动而发音。除竹笛外,还有玉笛、瓷笛、铁笛、铜笛等。 著名的笛子独奏曲有:《姑苏行》、《鹧鸪飞》、《小放牛》、《梅花三弄》等。
/
本文档为【中国民间传统乐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