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资料]

2017-09-20 4页 doc 15KB 21阅读

用户头像

is_079973

暂无简介

举报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资料]蒙古族的传统节日[资料]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日阿",即白色的月。 夏季水草丰茂、牛羊肥壮的时节,草原要举行那达幕大会,具体时间自定,这种 节日性活动,规模可大可小,甚至一个家庭就可以举办。届时方圆几十里、上百 里内的牧民都会举家骑马赶车(现在基本已改为现代交通工具)前去参加。 其他节 日还有由生产活动、 宗教祭祀仪式演变成的祭敖包、 马奶节等。 此外, 还有一个重大的祭事活动,这就是成吉思汗陵祭奠。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一日、五 月十五日、八月十二日和十月初三,在鄂尔多斯伊金霍洛举行...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资料]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资料]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日阿",即白色的月。 夏季水草丰茂、牛羊肥壮的时节,草原要举行那达幕大会,具体时间自定,这种 节日性活动,规模可大可小,甚至一个家庭就可以举办。届时方圆几十里、上百 里内的牧民都会举家骑马赶车(现在基本已改为现代交通工具)前去参加。 其他节 日还有由生产活动、 宗教祭祀仪式演变成的祭敖包、 马奶节等。 此外, 还有一个重大的祭事活动,这就是成吉思汗陵祭奠。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一日、五 月十五日、八月十二日和十月初三,在鄂尔多斯伊金霍洛举行四次隆重的祭奠活动。接下来我将会给大家一一介绍蒙古族的一些重要节日。 蒙古族年节。蒙古族过年,有小年和大年之分。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为小年,这天是送火神爷的“年火”之日。除清扫环境外,还要合家团聚,燃放鞭炮,喝好酒,吃好 饭,并把牛羊肉、糖块、面饼、奶食品供奉在神龛前,向灶神焚香叩拜热闹非凡。大年,也就是春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而且 “白”在蒙古人心目中具有“开元”之意。 关于蒙古年节传说不一。 据史书记载, 自元朝起蒙古族接受了汉族历法,因此,蒙古族白月与汉族春节正月相符。这就 是蒙古族过“春节”的由来。蒙古族年节,虽然与汉族春节一致,并吸收了一些 汉族习俗,如吃五更饺子,放鞭炮等,但也有很多蒙古族传统习俗。 农牧区蒙古族在除夕之夜一般都要吃手扒肉、点篝火,以示合家团圆,辞旧迎新。从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五,是过大年最欢乐的几天。大年三十夜幕降临后,人们便聚集在最年长者家中,开始除夕“乃日”,宴会,,全家人尽情享受“守岁”。除夕宴会上应备办“三锅”一锅是奶茶锅,二锅是羊背锅,三锅是肉汤饭食锅。宴会中最少唱三首歌。 初一,开始拜年,首先要祭天。家里留一两位老年人或妇女,其余人身着节日盛装,手提银壶奶茶,端着奶食品,来到用雪堆成的敖包上,将供品撒进点燃的火堆里,然后叩头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接着是家庭内部拜年。晚辈向长辈问安叩拜,老人手捧哈达,壮年人用小幅绸子、青年人则用色泽鲜艳的长条绸子叩拜,长辈赐给子孙食物和钱。 家庭内部拜年结束后,人们首先到最年长者家中,进门时依年龄大小而先后进,拜完年后至少献两首颂词,三支歌,对出色的歌手,户主捧起放有哈达的奶食盘诵祝词,歌手待诵词完后将哈达揣进怀里,接过奶食盘让其他歌手品尝。初一凌晨 晚辈向长辈敬“迎新酒”, 亲朋间互赠哈达, 恭贺新年吉祥如意。 在整个白月(正 月)里,在草原上常会看到穿著节日盛装的牧民带着酒香和歌声,和着马蹄或汽 车摩托车的伴奏,结伴走亲访友的热闹情景。 那达慕蒙古语意为“游戏”或“娱乐”。原指蒙古族传统的“男子三竞技”--摔 跤、赛马和射箭。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今天的包括多种文化娱乐内容的 盛大庆典活动和物资交流活动。 历史上的那达慕不受时间限制, 通常在祭祀山水、 军队出征、凯旋、帝王登基、正月以及大型庆典等场合举行。参加“那达幕”,他们都要挑选精良的马匹乘 骑。而且,鞍具、笼头都有一定的讲究,金银雕花鞍、景泰蓝鞍、鲨鱼皮鞍价格上等,质量最好。串拴在一起的五色布和攀胸铃 在笼头上戴着。大批文人学士纷纷编故事、写赞词、唱赞歌,为马歌功颂德。今天的那达慕,每年在夏秋之交举行,一般是看当年牧业的生产情况,小丰收小开,大丰收大开。活动内容除了传统的“男子三竞技”,还有文艺演出、田径比赛和各类经济文化 展览以及订货洽谈、物资交流等。 马奶节。蒙古族传统节日。以赞颂骏马和喝马奶酒为主要内容,故名。主要流行于内 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和鄂尔多斯牧区。通常在农历八月下旬举行,日期不固定,为 期一两天。为欢庆丰收,彼此祝福,除准备足够的马奶酒外,还以全羊席等款待 宾客,并举行赛马、请民间歌手演唱祝词、向老蒙医献礼和乌兰牧骑文艺演出或 放电影等活动。据传,那达慕盛会即源于此。 祭敖包。蒙古族的传统祭祀活动很多,如祭天、祭火、祭祖、祭敖包等。其中祭敖包 是各蒙古族居住地区普遍进行的祭祀活动。 “敖包”是蒙古语音译,亦作“鄂博”、“脑包”等,汉语的意思为“高堆子”。 原是指在游牧交界之处及道路上用石块或泥土堆积起来以作标记的石堆或 土堆。正如《清会典》所记,蒙古“游牧交界之所,无山无河为志者,垒石为志, 谓之敖包”。 后来逐渐被视 为神灵的居所,被作为崇拜物加以祭祀和供奉。 于是, 原来的界标、路标就变成了祭祀山神、路神、村落保护神等神灵的场所。而且可以根据需要选址建造。过去内蒙各盟旗、苏木和寺庙等都有自己公用的敖包,富裕的人家还建有家敖包,每座敖包还有各自的名称。 敖包一般均建于地势较高的山丘之上。多用石块堆积而成,也有的用柳条围 筑,中填沙土。一般呈圆包状或圆顶方形基座。上插若干幡杆或树枝,上挂各色经旗或绸布条。 包内有的放置五谷,有的放置弓箭,有的埋入佛像。 敖包的大小、数量不一。一般多为单个体,也有 7 个或 13 个并列构成敖包群的,中间的主体 敖包比两侧(或周围)的要大些。 过去, 祭敖包活动多在农历五至七月水草丰美、 牛羊肥壮的季节进行。 届时, 本苏木、本旗甚至附近旗县的群众都纷纷扶老携幼,携带着哈达、整羊肉、奶酒 和奶食品等赶来敖包处。先献上哈达和供祭品,再由喇嘛诵经祈祷,众人跪拜, 然后往敖包上添加石块或以柳条进行修补,并悬挂新的经幡、五色绸布条等。最后参加祭祀的人都要围绕敖包从左向右转三圈,祈神降福,保佑人畜两旺,来年丰收。祭祀 仪式结束后,还常常举行赛马、摔跤、射箭、投布鲁等传统体育活动。 鲁班节。是云南省通海县西城的一带蒙古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四月初二举行,为期一天。居住在这里的蒙古族人民从其他兄弟民族那里学会了建筑技术。他们修建的房屋,不仅造型别致、美观,而且经久耐用,颇受附近各族人民的称赞。为了纪 念和庆祝在土木建筑方面取得的成就,他们就把农历四月初二定为鲁班节。节日这天,外出修建的泥、木、石匠,无论路途远近都要赶回家里来欢度节日。各村寨都要杀猪宰羊,搭台唱戏。人们还把檀香木雕刻的鲁班像拾着,敲锣打鼓,游直各村寨,然后,大家汇集场上,唱歌跳舞。他们最喜欢的舞蹈叫“跳乐”。跳时,先由男青年作为先导,他们怀抱龙头四弦琴,边弹边跳,后面的人群分成两行,有时围成圆圈有时互相穿插,队形多变,且歌且舞,场面十分活跃。 燃灯节。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待夜幕降临,家家点燃酥油灯,以示欢庆。现今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额敏县多数蒙古族已不过燃灯节,乌苏县蒙古族在燃灯节的—天多不燃灯,代之以各种娱乐形式。 参考稿源, 中国民族宗教网
/
本文档为【蒙古族的传统节日[资料]】,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