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关于残疾人的文章

2017-09-18 27页 doc 141KB 111阅读

用户头像

is_633423

暂无简介

举报
关于残疾人的文章关于残疾人的文章 我们每个同学都应该感到无比的幸福:因为我们有美丽的校园,有和蔼可亲的老师;因为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好心人一直在关心着我们,帮助着我们,我们同学中就有许多同学获得过别人的帮助;更重要的是,我们都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能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可不是吗,我们能用眼睛饱览多彩的世界,我们能用耳朵欣赏美妙的音乐,我们能用甜美的嗓音说话、唱歌,我们能快乐地游戏,尽情地玩耍。 可是,在我们的身边,生活着一些不幸的残疾儿童,身体的残疾让他们无法享受人生的快乐,他们有的永远生活在黑暗的世界里,不知道世界如此多彩而美丽;有的...
关于残疾人的文章
关于残疾人的文章 我们每个同学都应该感到无比的幸福:因为我们有美丽的校园,有和蔼可亲的老师;因为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好心人一直在关心着我们,帮助着我们,我们同学中就有许多同学获得过别人的帮助;更重要的是,我们都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能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可不是吗,我们能用眼睛饱览多彩的世界,我们能用耳朵欣赏美妙的音乐,我们能用甜美的嗓音说话、唱歌,我们能快乐地游戏,尽情地玩耍。 可是,在我们的身边,生活着一些不幸的残疾儿童,身体的残疾让他们无法享受人生的快乐,他们有的永远生活在黑暗的世界里,不知道世界如此多彩而美丽;有的永远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从没听过小鸟欢快的叫声,不能用话语表达自己的愿望,更不能用歌声表达自己的快乐;有的因双腿残疾而无法快乐地游戏,有的因双手残疾无法正常地生活。前不久,我们学校全体老师一起参观了常州市聋人学校,那里共有一百多名聋人学生在学习。走进聋人学校,我们看到了一幕幕感人的情景,学生们虽然听不到任何声音,但他们身残志不残,热爱学习的精神感动了我们所有的老师。语文课上他们打着手语向老师学习,用仅有的一点声音发自内心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写字课上,他们认真临摹,写的毛笔字漂亮极了,让人看了啧啧称赞;生活课上,他们用灵巧的双手精心制作了一件件精美的物品,把校园布置得整洁美丽,让我们忘记了他们是一群聋哑儿童;在学前班里,我们看到了一个个可爱的小朋友,在跟着大姐姐、大哥哥认真地学说话,因为听不到,每发一个声音,都要付出非常艰辛的努力。 因为从小失去了听力,他们做任何事情都比我们常人困难得多,他们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关爱,需要我们每一个健康人的关心与帮助。5月20日是法定“全国助残日”,为了让所有的残疾儿童也能享受快乐的童年,常州市政府、市残联决定在“全国助残日”到来之际,在全市大中生中开展“关爱残疾人,温情满校园”的助残活动,我希望我们全体同学一起行动起来,“少吃一份零食,奉献一片爱心”,把爱心奉献给所有的残疾儿童。 同学们,大家肯定不会忘记我们曾经接受过社会及身边许多好心人的关爱和帮助,我们要学会感恩,学会回报,当看到身边的人有困难时,伸出自己的双手把爱心献给他们。 给予能给别人送去帮助的同时给自己带来一份快乐,是一种善良,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精神,相信我们每个同学都有一颗善良的心,能在爸爸妈妈的支持下无私地帮助我们身边的残疾儿童,尤其是曾经获得过帮助的同学,更能踊跃地帮助残疾儿童,给他们送去阳光和快乐。 1976年,联合国大会宣布1981年为“国际残疾人年”,并确定“国际残疾人年”的主题为“全面参与和平等”。1982年,联合国宣布1983-1992年为“联合国残疾人十年”。为纪念这十年,1992年10月14日四十七届联大通过决议,确定每年12月3日为“国际残疾人日”,决议要求世界各国政府和有关组织采取更积极和广泛的行动与措施,以求实现“联合国残疾人十年”和《关于残疾人和世界行动纲领》的改善残疾人的处境,以期建立一个“人人共享的社会”。同年12月3日,正值亚太经济社会理事会发动亚太残疾人十年会议在京召开。数百名中外残疾人和会议代表举行联欢共同欢度第一个“国际残疾人日”。 目前全球共有6亿多残疾人,约占全球总人口的10%,其中80%分布在发展中国家。 每年12月3日纪念国际残疾人日的活动旨在促进人们残疾问题的理解,鼓励人们维护残疾人的尊严,保障其权利和幸福。同时也是为了增加残疾人融入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时所获得的成就感。国际残疾人日的主题建立在使残疾人充分、平等地享受人权并使之参与社会的目标之上。 “国际残疾人日”的确立,在世界范围内,残疾人事业日益引起广泛关注,不同种族的人们都开始形成 一个共识,残疾人事业是人道主义的事业,是一项崇高而又光荣的事业,是人类进步和正义的事业。庆祝国际残疾人日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机会,使其改变对残疾人的态度,并消除影响残疾人充分参与到生活各个方面中来的障碍。 近两年国际残疾人日的主题: 2004年的主题“没有我们的参与,不能做出与我们有关的决定” 2005年的主题“残疾人的权利:参与发展” 我国相关节日:全国“助残日” 1990年1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并决定于1991年5月15日起在全国实施。根据《保障法》第48条规定:“每年5月的第三个星期日,为全国助残日。”从此,每年5月的第三个星期日,就在全国开展轰轰烈烈的助残日活动。 残疾认识模式和残疾人社会工作方法 一、残疾认识模式 为残疾人提供什么服务,这与工作人员对残疾问题的认识有密切的联系。有三种认识残疾基本看法,它们是: 1、医疗模式。这种观点将残疾视为疾病,认为通过医疗手段或辅助医疗方法及器具,可以解决病者的困难。在这种模式指导下,社会工作者应对现代医疗科技的进展有基本认识,并在适当情况下协助残疾人取得合适的服务,这包括转介病人前往有关的医疗机构,及在病人有需要时帮助申请经济援助等。 2、个人模式。这种模式将残疾视为个人的不幸,而康复工作的重点就是致力使个人适应残疾带来的影响,并从心理方面接受残疾的现实和限制。在这种模式指导下,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就是从旁协助,让伤病者渡过关口,接纳自己残缺不全的现实和重新适应环境。个人模式的缺陷在于,第一,它使个人位于被动的位置,把病人对残疾的反应必然化和固定化,忽视了具体的环境因素,倘若社会的文化和价值观念接纳残疾并提供充分的保障,病人对残疾的反应便会缓和许多。第二,医疗和心理辅导在康复过程中固然很重要,但是毕竟凭此二者是难以完全解决问题的。 3、社会模式。这种模式将残疾问题的焦点由临床诊治或个人调适,转移到客观的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康复工作的重点在于改善残疾人的周围环境,而社会工作者的任务除了帮助残疾人恢复功能外,还致力于消除限制残疾人的外在环境和社会因素,协助残疾人获得与其他公民平等的权利和发展机会,以达到自强和自主的境界。 二、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方法 残疾人社会工作除了在上述医疗模式和个人模式指导下运用具体的方法如心理辅导、个案工作、寻找资源、转介等开展服务外,更注重在社会模式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行动为残疾人提供服务。这些行动包括四个层面,它们之间构成一系列从微观到宏观的介入方法。具体而言,这些行动和方法是: 1、让残疾人充分运用其可以运用的资源和能力 工作员尽量从残疾人及其周围环境中去了解服务对象自己已有的能力和可资利用的资源,帮助残疾人改变态度或学习某些技术和方法去解决问题。具体的工作方法是: (1)辅导,即工作员解释某些看法及教导残疾人,使其建立自我意志和发挥潜在能力去解决问题。 (2)支持,即帮助残疾人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里可以运用的资源及其途径,然后,就着重残疾人的困难,工作员安排提供援助服务,如残疾人家务助理、残疾病人短期照顾,等等,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在这期间,工作员要不断地给予鼓励和支持,使残疾人从中获得经验和能力去面对困难。 (3)保护,这是一种强化的支持,以防止残疾人受到伤害。保护的方式可以有多种,工作员应该就残疾人情况采取不同的禁制及安全措施去避免伤害出现,比如在迫不得己的时候送残疾人至院舍照顾,以及在一般情况下安排亲友、家务助理及健康护士护理和照顾病弱的残疾人等。 2、减低残疾人运用资源的环境阻力和矛盾 残疾人在求助过程中会因为周围的人事和环境的许多阻碍和误解而得不到足够支援,如残疾人的家庭成员对其应接受怎样的服务有不同意见、机构人员对残疾人情况并不了解,等等,工作员的介入就是要调解这些矛盾和澄清误会,使残疾人获得应有的支援和帮助。具体的工作方法是: (1)调解,即工作员通过斡旋以消除或减少残疾人、家人及服务机构人员之间出现的不协调和冲突,促进各方的沟通和合作,为残疾人提供有利援助。 (2)商议,根据残疾人的需要,为残疾人磋商及协调以便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和服务。 3、发堀并有效运用社区资源 在大多数情况下,残疾人需要的帮助较诸于社会服务机构所能提供的资源为多,因此,工作员要为残疾人发掘及调动更多的服务资源,以照顾残疾人的需要。为了达成这些目标,工作员采用的服务方法有: (1)调动资源,具体的步骤是:a.协助残疾人辨认社区内一些潜在而有帮助的人际网络及服务资源,如家人、邻居、志愿服务人士等;b.鼓励及激发这些人际网络发挥作用;c.调动不同的可运用的资源和支援网络去帮助受助人,如针对独居而行动不便的残疾老人,工作员可以因应社区内可以调动的资源为受助人编织一个合适的支援系统,例如安排家务助理协助处理家居事务,调动义工人员定期探访和组织活动,联络邻居在受助人遭遇危机时提供照应等。 (2)创造新资源,工作员协助发展和设立一些新的互助或支持团体,以加强对残疾人的照顾和支援。这些团体可以有以下不同形式: a.遭遇类似困难和问题的残疾人所组成的互助或支持团体,如残疾老人互助组、残疾妇女自强小组,等等; b.一些照顾者的团体,比如残疾人支援小组、弱智人士家长组,等等; c.服务性的义工团体; d.倡导性团体,如残疾人权益促进会、残疾人关注组,等等。 (3)社区联络,即是要与社区内不同组织和人士建立和保持一个合作的网络和关系,从而为残疾人的问题解决创造一个良好的资源和人员环境,大致有二方面的联络和合作形式: a.短期性针对某些残疾人,事件或问题解决的联络和合作; b.长期和持续性的联络和工作关系的建立,如定期接触和会议,转介,合办残疾人服务计划等。 无论是那种联络和合作形式,工作员都要对社区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和认识,了解的内容包括: a.社区有些什么特色,社区结构、动力和资源情况怎样, b.社区内有多少残疾人士,分布如何, c.这些残疾人士在社区内怎样生活,有些什么困难,有哪些特殊需要, d.社区对这些人的关心怎样,有否一些热心居民参与非正式照顾工作,是些什么人, e.社区有些什么服务机构和社会团体,他们对残疾人及其相关问题看法怎样,提供什么服务, 4、促进残疾人的权益 很多时候由于社会资源的匮乏和社会人士的忽视,残疾人的困难和需要未必都会引起社会的关注和可以得到充分的解决,对此,社会工作者可以采取两种方法: (1)倡导,即为一些备受忽视的残疾人争取合理的照顾和利益,它包括工作员在机构及社区内为残疾人争取更佳的服务提供,及向社会建议合理的政策修订,以改善残疾人的困境。 (2)社区教育,社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教育社区人士通过明白和体会一些身处困境的残疾人士的苦况,以消除他们对残疾人存有的偏见和歧视,从而争取更多的社区人士对残疾人扶助工作的支持和参与。社区教育包括工作员直接解释和游说,举办社区教育的宣传活动去提升社区互助和容纳的气氛。为了更好地说明上述工作方法,本节提供一个香港某服务机构的服务实例作为借鉴。 社会工作实例——社区为本的康复工作 一、服务理念 以社区为本,希望康复工作通过弱能者本身、其家庭成员、邻里、社区领袖,以至整个社区的参与,达至社区整合,为有需要的弱能人士提供照顾及支持。 二、服务对象 屯门良景村被作为计划的试验。该村是新落成的公共屋村,总人口约有52,000人。所住的居民多属恩恤徒置情况下安排入住。当中,单身老人、伤残人士、精神康复者和单亲家庭等占大多数。 由于工作队人手有限(一个受训社工、一个福利工作员及一位文职人员),故只能集中服务单身老人及伤残人士。除以上两类服务对象外,弱智人士也为本计划的服务对象。 三、计划的目标及工作焦点 期望通过有效的工作使以下几方面有正面的改善: 1、弱能者在行为及社会功能上的改变; 2、弱能人士家庭对生活满意程度; 3、弱能人士与邻里间的关系; 4、社区对弱能人士的接受程度。 配合以上目标,有以下几项工作重点: a.个人训练:为弱能者提供简单的自我照顾技巧及康复技巧的训练,也协助其发展个人才能。 b.义工的培训及发展工作:通过不同形式招募一群有兴趣康复工作的人士,并为他们提供基本训练,使他们能为弱能者作定期探访或提供服务。而义工对象则可来自不同年龄及不同阶层。 c.建立及强化社区内非正式的网络:协助弱能人士建立社交网络,也协助其家庭成员建立互助网络。 d.策动社区资源:社区资源包括地区领袖、社区设施、事业人士、经济支援等等,期望通过不同资源的互相配合使弱能者的需要及困难得到满足及解决。 e.建立及强化社区权益倡议:协助弱能者提出他们的需要,并协助他们与地区政治团体周旋。 四、工作策略 1、第一阶段 工作队首先在区内自我宣传。故此,在服务尚未正式推行前,先成立了地区指导委员会,委员会成员包括区议员、区城市政局议员、社会福利署代表、特殊学校校长、中学校长、学前训练中心主任、社团领袖等。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协助策略工作、提供意见、寻找经济上支援等。由于委员来自不同服务单位,故能从多方面收集意见。 指导委员会之下设有一个工作小组,小组成员除了几位受聘的工作队职员外,也有仁爱堂(协助机构)不同部门的代表。工作小组主要是发掘服务对象、策划工作策略和推行服务等。 工作小组成立后,服务也正式推行。工作队首先在区内招募了一群青年同仁于屋村内进行逐户的问卷调查,目的是发掘一些潜在的服务对象。在了解区内情况同时,也随便向居民宣传工作队的工作。除了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找出服务对象外,工作队也得到房屋署的协助,提供了一些有关弱能住客的资料。 工作队根据问卷调查所得的初步资料便进行家访,目的是更加深入了解服务对象的残障情况及需要,在此阶段,工作员通过分期的家访已与服务对象建立初步关系。 与此同时,工作队也开始于村内招募一些家庭主妇参加义工小组。最初,参加者的主要心态是消磨时间,其次是认为弱能人士及独居老较值得同情,加上服务对象也是区内居民,有些甚至是她们的邻居,故此也十分愿意为区内弱能人士提供服务。工作员为组员提供服务技巧的训练及给予一些有关康复知识。其后,组员开始随工作员上门进行家访以了解服务对象的需要及生活情况。组员也开始举办一些康乐活动,邀请受探访者参加,从而彼此建立初步关系。组员也为个别有需要的弱能人士及独居老人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上的困难,如购物、协助就诊、家居清洁等。 除了吸纳区内妇女加入义务工作行列外,工作队也通过区内宣传以求吸纳一些青年义工,其中主要的是主动与区内中学接触,最后工作队成功地招募了一批青年学生,参加者的主要动机是出于对弱能人士的同情,认为他们是受社会忽略的一群,故愿意为他们提供服务。 工作队在发展青年义工小组的方向与发展妇女义工小组的方向有所不同。妇女义工小组成员多来自所服务的屋村内,她们对所属的屋村有归属感,故容易培养互助精神。而青年义工小组的成员则多来自村外,他们对所服务的屋村认识不深,加上处于不稳定时期,可能只会作短期的参与,故此,该小组的发展方向便集中于举办一些社区教育的工作,通过不同类型的活动使社区人士有更多的相互了解。 除了青年及妇女义工外,工作队也发掘一些有潜能的老人义工协助参与活动的策略及推行工作。发展老人义工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服务对象中有不少独居老人,而老人与老人之间会有更多话题可以互相分享,而且更易于明白彼此的需要,因此,训练年长领袖对服务推行产生很大帮助。 专业人士的策略对地区康复计划的推行也相当重要,尤其是在伤残人士的康复过程中,专业意见便很重要。因此工作队也尝试邀请一些区内的医生、物理治疗师、牙医等协助举办一些康复活动,并为有需要的弱能人士提供免费的专业指导及治疗。 综合而言,工作队推行服务的最初阶段主要集中于发掘服务对象及了解他们的需要,从而发展有效的人力资源为有需要人士提供适切的服务。 2、第二阶段 这个阶段的主要工作策略是,协助服务对象建立社区支援网络;推行社区教育工作,使区内人士对弱能人士有更多了解;强化区内社区资源的联系。 在此阶段,服务对象已较以往主动寻求援助及愿意开放自己,因此,工作队开始协助他们组织及建立支援网络。对于弱能人士而言,社区支援网络可包括弱能者之邻居、友群、提供服务的志愿小组及团体等。由于工作队所服务的伤残人士以单身占多数,而且在所住范围内建立社区支援网络。 首先,工作队以座(一幢楼)的形式为伤残人士成立互助小组,故小组成员皆来自同一大厦。小组的目的一方面是协助组员扩大其生活及社交圈子,另一方面使籍此培养组员互助精神。而小组内并非所有组员皆为伤残人士,也有健康情况颇佳者。由于组员乃属同一大厦居民,接触机会较多,有急需时更易于互相帮助。而事实证明这种类型的小组很受服务对象欢迎,而且在小组中更能发掘一些有服务潜质的组员,有些更能主动地协助组员解决生活上的困难。 工作队除了协助伤残者彼此建立互助网络外,也协助他们在邻舍层面建立互助基础,所以便有“互助钟”计划的出现。目的是替村内一些伤残人士及独居老人安置一个求救钟,当事主在家中有危机或意外事情发生时,可即时通过互助钟发出之求救讯号通知其邻居,务使以最快时间得到援助。当然,在安装此设置之前先要使邻居对此装置的目的及意义有所了解,才能发挥其效用。而一般邻居均表示愿意在听到紧急求救钟响起时加以援手。由此可见此安排较能从邻舍层面协助伤残者建立互助网络。 要使社区人士对弱能人士有更大的了解及接受,社区教育工作十分重要。工作队在区内也以多种形式推行社区教育工作,例如康复资料展览、征文比赛、标语创作比赛、同乐等等。工作队也了解到单靠一些单元的康乐活动未必能够使参加者对弱能人士认识加深,故此,工作队也注重一些较为深化的教育性活动,意即活动会较有连贯性,不单只着重认知,更着重伤残人士与健康人士间共同参与。 要使社区人士对弱能人士有更多认识及了解,从而接受他们,视之为社区内正常的一份子,这是一个长远的教育工作。而接受教育的对象应是任何年龄的社区人士而非单单只是成年人。对弱能人士建立正确态度可以是自少培养的,因此工作队尝试与区内小学联络,邀请学校合作,鼓励小六同学参加一些伤残人士和健康人士的活动,通过资料介绍,实地探访及共同相处以了解弱能人士的情况。而参加者经过亲身接触后自然会有更深刻的印象,他们或许会将讯息传给他们的家人或朋友,这种放射方式能更有效地传递信息和起到教育的目的。 工作队在此阶段更主动地联络区内不同类型的服务机构,并邀请他们合办一些为弱能人士而设的服务。最初这些机构均以合作的形式提供试验性的服务,例如青年中心的义工小组尝试为伤残人士举办户外活动,也有一些机构的义工小组为独居老人及伤残人士进行家居清洁的工作。这些服务及其成功的例子和良好的经验往往使这些机构更愿意日后继续为弱能人士提供服务。 3、第三阶段 计划的第三阶段可说使服务的巩固期及检讨期。在此时期,工作员开始训练服务性小组自行策划服务及如何按服务对象需要而制定小组的年度,并且训练小组自行独立运作。明显地,小组于此时已能完全掌握服务对象的特质和需要,且能够独自推行一些定期性的服务。 通过表扬计划褒奖一些出色的义工,使他们的互助精神提升至更高层次,从而也肯定了他们过去所作出的贡献。而服务对象及义工们除了在计划终结时分享感受外,也对整个计划的检讨工作提出具体意见。 五、困难 1、康复工作中往往涉及许多医疗方面的专业知识,而这些专业知识也并非一个社会工作者能解答,尤以在订定伤残人士在康复方面的需要时,专业的医疗工作者的介入是最适切的,而其家庭成员、邻里、朋友,甚至义工们也只能提供一些简单的照顾和精神上的支持。因此一队康复工作队是很需要加入一些医疗专业人士。 2、服务推行初期,由于工作员的流动性大,故工作队一直未能跟服务对象建立良好关系,加上试验计划受时间限制,所以工作员所面对的工作压力便很大。 3、由于此乃非政府津贴资助的计划,而赛马会的赞助费中也没有预计工作队有自己的办公室或中心,因此工作员只能借用其他服务单位的地方,这使服务对象很难与工作员联络或接触。有时候,因为场地未能作妥善安排,使一些服务需要搁置。 4、因为此计划需同时兼顾三类不同性质的服务对象,导致资源分散。 七、总结 社区为本复康计划可说是一种非设施为本的工作取向,而服务对象所需要的大部分资源也可以从社区上不同层面得到满足。可是社区能否为有需要的弱能人士提供照顾,则视为社区对弱能人士的接受性及所愿意承担责任的程度。因此,社区教育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只有社区对弱能人士的需要重视,他们才能获得资源分配,而弱能人士才能够得到平等的参与,个人潜质才得到最大发挥。 我国残疾人享有哪些国家政策规定内的优惠和照顾? 残疾人可以享受以下优惠: 《残疾人保障法》规定:“政府有关部门鼓励、帮助残疾人自愿组织起来从业或者个体开业。”那么,政府对扶助残疾人就业有哪些优惠政策呢, 根据有关规定,对于申请从事个体经营的残疾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优先核发营业执照,工商、卫生、公安、房管、劳动、城管、文化等部门减半收取有关规费,并在场地、摊点、摊位等方面提供方便。 残疾人员个人从事劳务取得的营业收入,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批,予以免征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残疾人从事商业经营的,如营业额较小,未达到起征点的,免征增值税。残疾人员个人提供加工和修理修配劳务的,免征增值税。对农村残疾人,减免义务工、公益事业费和其他社会负担。对各类残疾人工疗站,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批,予以减免税收和管理费。 盲人就业仍以个体私营和组织起来从事保健按摩为重点,饭店、浴室、保健康乐机构等有按摩业务的服务行业和社会医疗机构的按摩推拿科室,应优先录用有按摩技术并持有相应资格证书的盲人按摩人员。 另外,国家对残疾人福利性事业组织和城乡残疾人个体劳动者,实行税收减免政策。国税部门对生产销售供残疾人专用的假肢、轮椅、矫形器,经批准免征增值税;对残疾人工商户从事其他经营所取得的应征增值税的收入,按适用税率(征收率)征收增值税。地税部门对残疾人个体工商户从事个体经营所得,经批准可以减征个人所得税;对残疾人员个体提供的劳务免征营业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残疾人个体工商管理费、个体协会会员费予以酌情减免。 残疾人个体工商户凭《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原件和复印件、《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副本以及申 请减免报告书直接向当地国税、地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办理,经批准后予以减免。 残疾人就业有哪些税收优惠政策 义乌新闻网 2005-05-25 08:26:36 字号: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现行税收政策法规中,针对残疾人个体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有:对残疾人员个人提供加工和修理修配劳务的,免征增值税;供残疾人专用的假肢、轮椅、矫型器(包括上肢矫型器、下肢矫型器、脊椎侧弯矫型器),免征增值税;对残疾人本人为社会提供的劳务免征营业税;对残疾人员所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等可依法减征个人所得税;为便利残疾人行动而特制专为残疾者使用的车辆,可免征车船使用税。 同时,国家还对安置残疾人员就业达到一定比例的民政福利企业制订了税收优惠政策。一是增值税方面:对安置盲、聋、残、哑“四残”人员占生产人员50%以上(含50%)的民政福利工业企业,其生产增值税应税货物,先征后返还全部已纳增值税;安置“四残”人员占生产人员35%以上,未达到50%的民政福利工业企业,其生产销售的增值税应税货物,如发生亏损,以不亏损为限,可给予部分或全部返还已征增值税照顾;属于小规模纳税人的民政福利工业企业,符合条件的,可按6%的征收率返还已征税款。二是营业税方面:对安置“四残”人员占生产人员35%(含35%)以上的民政福利企业,其经营属于营业税“服务业”税目范围内(广告业除外)的业务,免征营业税。三是企业所得税方面:凡安置“四残”人员占生产人员总数35%以上的民政部门办福利工厂和街道办非中途转办的社会福利生产单位,暂免征所得税;凡安置“四残”人员占生产人员总数的比例超过10%未达到35%的,减半征收所得税。 A.目标 1.《关于残疾人的世界行动纲领》的宗旨是要推行有关残疾预防和康复的有效措施,促进实现以下目标:使残疾人得以"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和发展,并享有"平等地位",也就是说具有与全体公民同等的机会,平等分享因社会和经济发展而改善的生活条件。对所有国家来讲,无论其发展水平如何,这些概念所适用的范畴都是一样的,也都同样是刻不容缓的。 B.背景 2.世界上有五亿以上的人口由于心智上、身体上或是感官上的缺陷而致残。这些残疾人应该享有同其他人一样的权利、同等的机会。但是往往由于社会上一些物质的和社会的阻碍,使残疾人无法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因而他们的生活就处于不利地位。 3.对残疾人的状况的分析,必须根据不同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和不同的文化具体进行。但无论在什么地方,处理致残后的种种后果的最终责任,都要由各国政府来承担。政府应该担当领导责任,促使人民认识到,让残疾人参与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的各个领域,每个个人和整个社会都能得到好处。政府还应保证,那些因重残而确实不能自立的人也有机会取得与其他公民相同的生活水平。非政府组织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协助政府,可以提出残疾人的各种需求,可以建议适当的解决方法,也可以提供一些服务来辅助政府 所进行的各种服务。 4.只要采取种种措施来克服营养不良、环境污染、卫生条件恶劣、产前产后照料不周、水媒疾病和各种事故,许多残疾是可以预防的。 5.在许多国家,实现世界行动纲领宗旨所规定的各项目标的先决条件是: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向全体人民提供广泛的人道主义服务、重新分配资源和收入以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如果不采取有效的行动,残疾人问题所产生的后果将会对发展造成更多的障碍。因此,各国在拟定总体发展规划时,应该包括种种刻不容缓的措施,预防残疾的形成,促进残疾人的康复,并使残疾人得以享有机会平等,这是至关重要的。 C.定义 6.世界卫生组织根据卫生工作的经验,对缺陷、残疾和障碍三者区分如下: 缺陷:是指心理上、生理上或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或功能的任何异常或丧失。 残疾:是指由于缺陷而缺乏作为正常人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正常活动的能力。 障碍:是指一个人,由于缺陷或残疾,而处于某种不利地位,以至限制或阻碍该人发挥按其年龄、性别、社会与文化等因素应能发挥的正常作用。 7.因此,障碍的有无及程度是由残疾人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所决定的。当残疾人遭受到文化、物质或社会方面的阻碍,不能利用其他人可以利用的各种社会系统时,就产生了障碍。因此,障碍是指与其他人平等参加社会生活的机会的丧失或是这种机会受到限制。 8.残疾人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性质的群体,包括精神病者,智力迟钝者,视觉、听觉和言语方面受损者,行动能力受限者和"内科残疾"者等。 9.本纲领所提出的与行动有关的术 语:残疾预防、康复和机会平等,其定义都是根据上述观点作出的。 10.残疾预防旨在预防出现心智、身体和感官缺陷的各项措施(即一级预防);或在出现缺陷后,防止它造成不良后果。 11.康复是指有既定目标并且时间有限的一段过程,这一过程旨在使有缺陷的人在心智上、身体上、参与社会生活的功能上都能达到最佳状态,这样就为其生活的改善提供了自身的条件。康复包括为补偿某一丧失或削弱的功能所采取的各种措施(例如采用辅助器械),也包括有助于使他们适应或重新适应社会生活的措施。 12.机会平等是指要使整个社会体系能为人人所利用,诸如物质和文化环境、住房和交通、社会服务和保健服务、教育和就业及包括体育运动和娱乐设施在内的文化和社会生活。 D.残疾预防 13.残疾预防战略对于减少缺陷和残疾的出现极为重要。 14.应该采取措施及早发现缺陷的症状,立即进行治疗或补救,这样就可以预防残疾,或者至少大为减轻残疾的程度,而且往往可以避免造成持久性残疾。 E.康复 15.康复一般包括下列几种服务: (a)及早发现、诊断与处理; (b)医疗护理; (c)社会、心理和其他方面的咨询和协助; (d)进行自理训练,包括行动、交往及日常生活技能,并为听觉、视觉受损者和弱智者提供所需的特殊器材; (e)提供辅助器械、行动工具及其他设备; (f)专门教育服务; (g)职业技能训练(包括职业指导)、职业培训、公开招聘的和保护性的就业安置; (h)后续工作。 16.在一切康复工作中,要强调残疾人所具备能力的一面,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尊严。 17.残疾人的家庭和社区康复工作的重要环节,应该对为这一目的工作的家庭和社区组织给予协助。 18.对残疾人的各项服务应尽可能在社会现有的社会、卫生、教育和劳动体制范围内解决。这包括各级医疗保健;小学、中学和高等教育;职业培训和就业安置综合方案;以及各项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措施。康复工作应在自然的环境中进行,辅之以社区康复服务和专门的康复机构。 19.各项康复方案应使残疾人可以参加和组织他们本人和家庭认为必要的各种服务。 20.应尽可能把康复服务纳入其他服务工作,并使残疾人更易得到这些服务。 F.机会平等 21.要达到"充分参与和平等"的目标,仅靠着眼于残疾人的康复措施是不够的。事实表明:决定残疾对于一个人日常生活影响的主要因素是环境。如果一个人失去了获得生活基本因素的机会,而这些机会对于社会其他人却是人人有份的,那就构成了障碍。这些基本因素包括:家庭生活、教育、住房、经济和人身保障、参加社会团体与政治团体、宗教活动、亲密关系和性关系、享用公共设施、行动自由以及一般的日常生活方式。 22.社会一般来讲仅仅适合于那些身心完好无损的人。但是必须认识到,尽管有了各种残疾预防的措施,总还会有许多人有缺陷、有残疾。因此,社会有必要认清和消除妨碍这些人充分参与社会生活的各种障碍。各国政府有责任保证有残疾公民也分享到发展计划所带来的好处。每个社会的综合规划和行政结构中都应包括为此目的而制订的各种措施。 23.任何单位都应吸收残疾人。这包括各级公共机构、非政府组织、公司。 24.对于患 有永久性残疾需要社区支助性服务以及辅助器械和设备才能在家里和社区里过正常生活的人,应使他们能够获得这种服务和设备。 25.残疾人与健全人权利平等的原则是指每个人的需求都同等重要,社会规划必须以这些需求为基础,所有资源必须以确保每个人有平等的参与机会的方式加以使用。有关残疾人问题的政策应确保残疾人可享用所有的社会服务。 26.既然残疾人享有平等权利,他们也承担同等义务,他们有义务参加社会建设。社会应该充分调动他们的才能投入社会变革,而不是提前给他们退休金或资助。 27.社会对残疾人的态度可能是残疾人参与社会和取得平等权益的最大障碍。我们看残疾人,应该着重看残疾人所具备的能力,而不是他们的残疾。 28.在世界各地,残疾人已经着手组织起来,呼吁自己的权益。残疾人组织对于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必须给予大力支持。 29.心智残障的人现已开始要求表达他们自己的意见,坚持他们有权参加决策和讨论。这种发展应受到鼓励。 30.应该寻求所有大众宣传媒介的合作,针对公众及残疾人本身进行宣传,以促进对残疾人权益的理解,避免加深传统陈腐观念及偏见。 G.联合国系统所持概念 31.联合国宪章中,对和平原则的重申、对人权和基本自由的信念、对人的尊严与价值和促进社会正义,被赋予了头等重要的意义。 32.《世界人权宣言》声明,人人享有下列权利:婚姻权;财产所有权;平等享用公用设施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并有权行使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各种权利。《国际人权公约》、《弱智人权利宣言》和《残疾人权利宣言》也都明确表达了这些原则。 33.《社会进步和发展宣言》声明,有必要保障残疾人的权利,并保证他的福利和康复,以及每个人都有权并有机会参加劳动。 34.联合国秘书处内部设有几个机构负责与上述概念和世界行动纲领有关的工作。 35.联合国的其他组织和方案也采取了与发展有关的种种手段,这些手段对于执行关于残疾人的世界行动纲领具有重大意义。 36.参与促进、支持和实际工作的联合国各专门机构在残疾预防、残疾人教育、职业培训、就业安置等方案中,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专门的知识,可供会员国参考。 第二章当前情况 A.概述 37.现在全世界残疾人估测数字为5亿。在许多国家里,每10个人中至少有一个残疾,至少有25%的人因与残疾人有关而受到不利的影响。 38.造成缺陷的原因,世界各地不同,残疾的普遍程度和残疾造成的后果也各有不同。造成这些差别的原因,在于社会经济条件不同,也在于各个社会对其成员提供的福利不同。 39.除极少数例外情况,残疾人到处都碰到物质、文化和社会方面的障碍,妨碍他们的生活。 40.众多因素造成残疾人数日益增多并把残疾人排挤到社会的边缘。 41.残疾与贫困有着明显的关系。家里有残疾人,往往对家庭有限的资源造成沉重的负担,并且产生精神压力,因而使得这个家庭更为贫困。这些因素所产生的综合影响,使得社会最贫困阶层中残疾人数的比例特别高。 42.现有的知识和技能能够预防许多缺陷和残疾的产生,能够协助残疾人克服或尽量减轻残疾,也能使各国消除把残疾人排除正常生活之外的种种障碍。 一、发展中国家的残疾人问题 43.发展中国家的残疾人问题需要给予特别重视。其中有些国家残疾人所占人口比例估计高达20%,如果算上家属和亲属,就有50%的人受到残疾的不利影响。 44.在这类国家中,残疾人问题由于人口激增而变得更加复杂,迫切需要帮助这些国家制订人口政策、防止残疾人口的增加,并且努力对已经有残疾的人进行康复并提供服务。 二、特殊群体 45.残疾造成的后果对妇女的危害特别大,在许多国家中,妇女在社会、文化和经济方面已处于不利地位,再加上残疾,她们参与社会生活就更困难了。 46.许多儿童由于有了缺陷而无法获得正常的成长,如果家庭和社会对待他们的态度和行为不恰当,就会使情况更加严重。 47.在大多数国家,老年人口日益增加,有些国家中,三分之二的残疾人是上了年纪的。 48.由于犯罪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受害者研究"的问世,人们现在才逐步看清,造成永久性或暂时性残疾的罪行对受害者伤害的严重程度。 49.受到酷刑迫害而致残疾的人,是又一类残疾人。 50.由于人为的灾难,当今世界上有1000多万人沦为难民。其中许多人由于遭受迫害、暴力和各种危险而致残疾。 51.在国外做工的人,由于环境的改变、对移居国的语言缺乏了解、偏见和歧视、缺乏职业培训和生活条件,他们面临重重障碍。 B.残疾预防 52.预防缺陷的活动正在日益增多,例如:改善卫生、教育和营养条件,改进食品供应和妇幼保健;提供有关遗传和产前保健的咨询服务;免疫、控制疾病与感染;预防事故;改善环境。 53.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有待于通过定期健康检查(特别是对孕妇、婴幼儿)以建立及早发现和预防缺陷的。 54.1981年11月12日《关于残疾预防的里兹堡宣言》和国际上一些科学家、医生、卫生行政人员和政治家呼吁,注意残疾预防的实际措施。 55.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实行预防缺陷和保证缺陷不致发展成为更为严重的残疾方案,要比以后不得不照料残疾人,使社会付出的代价小得多。 C.康复 56.康复服务往往是通过专门机构提供的。但是现在有一种越来越强的趋势,即更加强调把各种服务归并到一般公共设施中去。 57.被称之为康复的活动,无论是其内容 还是精神都在不断变化之中。现在,在提供合格的医疗、社会和教学服务的同时,也使家庭和社区能够支持其残疾成员所作的努力,以使他们能在正常的社会环境中克服对其能力的不利影响。 58.许多残疾人需要辅助器械。 59.许多人只需要简单的器械以便利自己行动、交往和日常生活。现在越来越注意设计更简单、便宜的器械,采用更适合国情的当地生产方法,使产品更适合多数残疾人,并且更容易得到。 D.机会平等 60.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各项权利可以主要通过各种政治和社会行动获得。 61. 许多国家已经采取了重要步骤来消除或减少残疾人充分参与的障碍,制定了法规,以保证残疾人有求学、就业和利用各项社会设施的权利和机会。 62.残疾人往往带头使人们进一步理解机会平等的过程。他们自己倡导了把残疾人融合到社会中去。 63.尽管作了这些努力,但在大多数国家中,残疾人取得平等机会和参与社会的程度仍然远远不能令人满意。 一、教育 64.至少10%的儿童有残疾。他们与正常儿童同样有受教育的权利,他们需要积极的对策和专门的服务。然而,在发展中国家,大多数残疾儿童没有得到专门服务,也没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 65.各国情况千差万别,有些国家残疾人的教育水平很高,有些国家这类设施很有限或根本不存在。 66.目前一般对残疾人的潜力还缺乏认识。而且往往没有涉及他们需求的法律规定,师资和设备也都不足。 67.在特殊教育领域,已经有了重要的创新发展,教学技术也有了显著进展,因此残疾人的教育应可取得更大的成绩。 68.这些进展关系到及早发现、评估和干预以及在各种环境中特殊教育方案,以便除需要非常专注以外的其他许多残疾儿童可以在普通学校环境中就读。 二、就业 69.只要有适当的评估、训练和安置,绝大多数残疾人都能按照现行的工作标准从事多种工作,但是实际情况仍然是残疾人通常首先被解雇,最后被录用。许多国家制订了各种方案并采取了各种措施为残疾人创造工作机会,包括受保护的生产车间、受保护的场地、指定的工作职位、为残疾人规定的保障名额、对培训并雇用残疾工人的雇主给予补贴以及由残疾人建立和为残疾人建立的合作社等。 70.许多残疾人住在农村地区,随着农业变得更加机械化和商业化,残疾人要就业就更加困难了。住在城市贫民窟的许多残疾人被迫无所事事,只得依赖别人;另一些则甚至不得不靠乞讨为生
/
本文档为【关于残疾人的文章】,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