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讲义]论杜甫的 喝酒诗

2017-11-12 12页 doc 30KB 9阅读

用户头像

is_003124

暂无简介

举报
[讲义]论杜甫的 喝酒诗[讲义]论杜甫的 喝酒诗 论杜甫的 饮酒诗 论杜甫的饮酒诗 作者:赵松元 许泽平 摘要:饮酒诗是杜甫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对其饮酒诗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杜甫充满悖论的心灵意蕴:他既是一个“穷愁的大丈夫”,又是一个“清醒的醉饮客”;杜甫的饮酒诗呈现出中国诗酒文化的独特形态:穷愁清醒。这种文化形态不仅体现了杜甫心酸悲怆的内心世界,更展现了一种大地般的博大的人道关怀。杜甫创造了中国诗酒文化中继“天”、“人”境界之后的“地”的境界。 关键词:杜甫;饮酒诗;穷愁的大丈夫;清醒的醉饮客;人道关怀 ;“地”的境界 中图分类号...
[讲义]论杜甫的 喝酒诗
[讲义]论杜甫的 喝酒诗 论杜甫的 饮酒诗 论杜甫的饮酒诗 作者:赵松元 许泽平 摘要:饮酒诗是杜甫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对其饮酒诗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杜甫充满悖论的心灵意蕴:他既是一个“穷愁的大丈夫”,又是一个“清醒的醉饮客”;杜甫的饮酒诗呈现出中国诗酒文化的独特形态:穷愁清醒。这种文化形态不仅体现了杜甫心酸悲怆的内心世界,更展现了一种大地般的博大的人道关怀。杜甫创造了中国诗酒文化中继“天”、“人”境界之后的“地”的境界。 关键词:杜甫;饮酒诗;穷愁的大丈夫;清醒的醉饮客;人道关怀 ;“地”的境界 中图分类号:I2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9-1017(2008)04-0084-06 有唐一代,诗人而以饮酒著称者,非诗仙和酒仙集于一身的李白莫属。李白身上的光环太闪太亮,他集中了我们绝大部分的目光,使我们往往忽略了另一个沉浸在诗酒中的人物——杜甫。杜甫跟李白一样,也是嗜酒如命,其一生纵酒悲歌,留下了大量的饮酒诗。杜甫流传下来的诗歌有1400多首,其中涉及饮酒的有300首左右,郭沫若曾对杜甫的饮酒诗作出过统计,指出杜甫集中“凡说到饮酒上来的共有三百首,为百分之二十一强” , 当代学人葛景春在《李白与唐代酒文化》一文中指出“杜甫诗中提到酒字的有一百七十处,醉字八十一处,酣字二十二处,酌字九处,杯字三十九处,樽字二十二处,其它如醒、醅、酝、酩、酿、酩酊、醇酣、玉壶、玉筋、玉瓶等二十一处,总计有三百八十五处。” 这么多的饮酒诗本来应该有深入的研究才是,但学界对李白饮酒诗的研究很多,对杜甫饮酒诗的研究却是寥寥无几。本文拟通过对杜甫饮酒诗的解读进入他的人格世界和心灵世界,并对其文化意义略加阐析。 一. 万国皆戎马,酣歌泪欲垂:饮酒诗展现了一个穷愁的大丈夫 形象 杜甫青年时代就嗜好饮酒,其早期诗作《夜宴左氏庄》云:“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看剑令人气旺,喝酒令人血热,于豪情中颇见抱负,写出青年杜甫谋求建功立业的决心。他在后期写的《壮游》诗中曾回忆过青年时代酣饮时的豪迈:“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饮酣视八极,俗物多茫茫。”(《壮游》)。天下尽在胸次之中,在酣畅淋漓,眼空四海的意象中,闪现着青年杜甫那种豪迈不羁,爽健清狂、奋发向上的生命姿态。 在度过了一段裘马清狂的放旷生涯之后,天宝五载(746),35岁的杜甫来到长安,带着他的才气和自信,放言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他四处交游,精神和心理都处在一个高傲,自由,狂放的状态,身上十分明显地表现出盛唐人的浪漫气质,因而在旅食京华之初,他写下了千古奇诗《饮中八仙歌》。学界对此诗多有研究,陈贻焮认为八仙的醉酒体现了盛唐诗人所特有的“不受世情俗务拘束,憧憬个性解放的浪漫精神”。莫励锋则联系当时的背景,指出饮中八仙的“精神状态正是盛唐诗坛风气的形象体现”。天宝年间,朝政已经渐渐走向腐败昏暗,社会矛盾开始激化,而饮中八仙“仍然受到巨大的惯性力量的支配,以充满着浪漫情调的举止(例如痛饮)来消解心底的惆怅失意,他们没有能够,也并不愿意睁大眼睛清醒地正视现实,所以整个诗坛仍然弥漫着浪漫主义的风气” 。 然而,我们发现,在这首诗之后,再也没有出现过如此浪漫洒脱的作品。杜甫客居长安不久,父亲杜闲便去世了,杜甫失去了经济来源,生活开始穷困起来。与此同时,初入长安时的火热理想被黑暗的现实政治砸得粉碎,曾经的壮志满怀变成酒后的失落。他不得不卖药都市,寄食友朋。在穷困潦倒中,杜甫从一个裘马轻狂的诗酒少年变成了一个未老先衰吞声踯躅的穷酸文士,一个经常以酒浇愁的酒徒。“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杜位宅守岁》)。可以说,《饮中八仙歌》是杜甫最后的浪漫,从此之后, 杜甫就不再是轻狂快意,而是穷愁潦倒了——这种穷愁潦倒的生活形态及其带来的心灵悲伤,在其饮酒诗中,得到了生动真实的呈现。 黄庭坚在《老杜浣花溪图引》中形容杜甫说:“中原未得平安报,醉里眉攒万国愁。”确实,读杜甫中年以后的饮酒诗,我们会处处感受到充满着忧时伤世、愁苦悲凉的情绪。有人概括杜甫一生的痛苦,得出五点:一,壮志难酬,报国无门之愤;二,国政失策,危机四伏之忧;三,山河破碎,民生艰难之痛;四,潦倒贫困,病痛衰老之伤;五,奔波漂泊,亲友离散之苦。 概括得颇为全面。壮志难酬,山河破碎,民生困苦,漂泊流离,饥寒交迫,这是杜甫后半生所直接面对的。在这样的背景中,他每每悲苦不堪,只能靠诗酒来稍微宣泄内心的苦闷和忧伤。他忧愁澒蒙鸿洞,不可抑制,所以他往往在狂歌中痛饮,在痛饮时流泪: 当歌欲一放,泪下恐莫收。浊醪有妙理,庶用慰沉浮。(《晦日寻崔戢李封》) 万国皆戎马,酣歌泪欲垂。(《云安九日,郑十八携酒陪诸公宴》) 促觞激百虑,掩抑泪潺湲。(《湘江宴饯裴二端公赴道州》) 杜甫的泣泪酣歌并不只是为自己,虽然他有时候也为自己的遭遇发牢骚,但仅仅是牢骚而已。当面对天下的纷乱和破碎,他就不仅是牢骚了,而是悲愤,苍凉,痛苦,哀伤。所以他狂歌痛饮,甚至不惜借助外在形骸的放荡不羁来暂时麻醉,所谓“寇盗狂歌外,形骸痛饮中”(《陪章留后侍御宴南楼》),这样激烈的感情,这样张狂的姿态,折射出来的是极度的悲痛。在这里,杜甫突破了儒家儒雅的外衣,把对天下的那种无法割舍的情感表露到极至。杜甫的这种狂歌痛饮与李白不一样,李白更多的是为挣脱外在的束缚,追求个性生命的自由,他的“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杜甫《赠李白》)张扬的是一种狂傲,浪漫,自信,而不像杜甫是用泪水筑起来的。杜甫高喊着“狂歌过于胜,得醉即为家”,实际上他是狂歌了,但却找不着内心的归宿,找不到“家”,他找到的是“万国皆戎马”的现实,在 干戈衰谢面前,杜甫忍不住泪流满面。自古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杜甫的泪,却一流再流: 长歌激屋梁,泪下流衽席。《白水县崔少府十九翁高斋三十韵》) 当歌欲一放,泪下恐莫收。《晦日寻崔戢、李封》) 君不见空墙日色晚,此老无声泪垂血。(《投简成、华两县诸子》) 到今事反覆,故老泪万行。(《又上后园山脚》) 丧乱死多门,呜呼泪如霰。(《白马》) 促觞激百虑,掩抑泪潺湲。(《湘江宴饯裴二端公赴道州》) 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巾。(《谒先主庙》) 十年朝夕泪,衣袖不曾干。(《第五弟丰独在江左,近三四载寂无消息,觅使寄此二首》其一) 这么多的泪水,映现出诗人在万方多难的时世中饱经沧桑的穷愁形象。在忧患悲痛中,他常常是就着泪水而喝“浊酒”。可以说,酒中浸泡了诗人的悲伤和眼泪。我们发现,酒和悲,成为杜甫诗中常见的语词、意象。他是在潦倒中不断重复着内心的煎熬,酒和泪对杜甫来说,已经成了一种无法改变的生活形态,深深地根植在他的生命之中。 后人为杜甫树立的雕像,几乎无一例外都是一个垂暮老人的形象,乱发过耳,满脸愁苦,往往还怜悯地看着脚下疮痍满目的大地,让人无限沉重。在今天看来,他的许多酒诗,如“沉饮聊自遣,放歌破愁绝”(《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等等,早已具有了一种原型意义。这里面的穷愁当然是杜甫式的,但在酒意背后所透射出来的伤痕累累的博大的心灵,难道不是其特有的吗,王安石在《杜甫画像》一诗说:“推公之心古亦少,愿起公死从之游” ,恨不得让杜甫重生。闻一多说杜甫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这除 了杜甫的文学成就以外,更是对杜甫的心灵和人格的高度评价。论及此处,说杜甫是一个穷愁的大丈夫应该没有人会反对。千古天地一丈夫,杜甫实在当之无愧。 二. 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饮酒诗展现了一个清醒的醉饮客形象 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乐游园歌》) 去远留诗别,愁多任酒醺。(《留别贾严二阁老两院补阙》) 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独酌成诗》) 诗酒尚堪驱使在,未须料理白头人。(《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二) 外江三峡且相接,斗酒新诗终日疏。(《寄岑嘉州(州据蜀江外)》) 可以看出,诗酒对老杜来说,已经成了一种生活方式,融进了他的生命里。他虽也有“斗酒新诗终日疏”的闲散清逸,但其更多的是“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的不知身在何方不知归向何处的无奈和伤感。联系杜甫的大半生,不但个人的去向和生死是未知数,更令人难过的是战火中的国家不知何日才能安定。在忧愁太多的时候,诗就派不上多大的用处,只好“任酒醺”,一醉方休。酒能消愁。事实上,杜甫对酒的消愁作用是有着独到体会的,且看他的自述: 浊醪有妙理,庶用慰沉浮。(《晦日寻崔戢李封》) 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羌村三首》其二) 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绝句漫兴九首》其四) 浊醪谁造汝,一酌散千忧。(《落日》) 在杜甫看来,“一酌散千忧”的酒已经成了他生命的一个不可或缺的事物。既能“慰沉浮”,也能“慰迟暮”。在感到悲伤失望的时候,他往往自斟自饮,希冀醉去,用一醉来解千般愁。醉的直接效果就是精神的遁去,醉了的人虽然身体还在活动,但却暂时失去了清醒的意识,变得神志不清。也就是说,在醉了的时候,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感受会变得混混沌沌。醉对一个负担了太多的人来说是一种幸福,虽然短暂,但却可以放下一切的责任和忧愁,一切的失落和委屈,一切的痛苦和哀伤。杜甫喝酒每每希望自己喝醉,就是基于这点,他说“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三绝句》)。杜甫酒诗中“醉”字共有81处,但真正意义上“醉”了的不多,大部分都“醉”得很无奈,更兼哀伤,蕴含着无限的忧愁和悲愤。如“流寓理岂惬,穷愁醉未醒”(《桥陵诗三十韵,因呈县内诸官》),“百年浑得醉,一月不梳头”等等。这些都“醉”得很苦。因而我们怀疑杜甫根本从来就没有“醉”过。因为一个醉了人的是不会这样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生存状态的。在我们看来,他只是在不断地在重复一个醉去的愿望。在这些诗句里,“醉”突出的是他对朝廷的失望以及战乱带给他的内心伤痛,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嘲,而不是真正生理意义上的醉。杜甫一再地暗示自己“醉”了,那是因为杜甫不仅要面对山河破碎,生民凋零的现实,还要面对由此而产生的内心不尽的悲愁,无论内外对他都是一种压迫,所以即使是酒精已经无法让他醉去,他都得喝酒,这种“沉痛迫中肠”的悲苦已经不是他自己所能排遣了,因而他说“甘从千日醉,未许七哀诗”,希求真正醉去,一醉千日。李白有句千古名言,“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酒对想浇愁的人永远只是一种毒药,饮鸩止渴,无法自拔。 既然无法醉去,那么必然走向醉的反面——醒。“醒”,在杜甫的酒诗里亦当占一个核心的地位,虽然字面上“醒”字出现得不多,但是,作为一种精神内核,却渗透在字里行间。先来看比较重要的有字面依据的“醒”: 酒尽沙头双玉瓶,众宾皆醉我独醒。(《醉歌行》) 明日萧条醉尽醒,残花烂熳开何益。(《叹庭前甘菊花》) 日兼春有暮,愁与醉无醒。(《又呈窦使君》) 此身醒复醉,不拟哭途穷。(《陪章留后侍御宴南楼》) 此身醒复醉,乘兴即为家。(《春归》) 哀歌时自短,醉舞为谁醒。(《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五首》) 在困守长安的后期,杜甫因为壮志难酬,加之看不过朝政的昏暗,上层社会的穷奢极欲及他们对下层贫苦百姓所做的压迫和奴役,曾悲愤异常,发出“众宾皆醉我独醒”的振聋发聩的痛苦呼喊。但当天下弥漫在一片战火之中却迟迟得不到平定的时候,杜甫是“愁与醉无醒”,“醒复醉”,甚至还质问“为谁醒”。明眼人都可以看出这是一种极度失落之后无奈的悲痛心理。问题是杜甫自己说“无醒”就真 ”了吗,事实上并非如此,我们看他自己是怎么说的: 的是“无醒 垂老恶闻战鼓悲,急觞为缓忧心捣(《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 弟妹悲歌里,乾坤醉眼中。兵戈与关塞,此日意无穷。(《九日登梓州城》) 干戈未偃息,安得酣歌眠。(《寄题江外草堂(梓州作,寄成都故居)》) 酒阑却忆十年事,肠断骊山清路尘。(《九日》) 在这些诗句里,杜甫醉了吗,恰恰相反,他太清醒了,这正是他痛苦的来源。他得用痛饮来麻痹战乱纷争所带来的诸多心理创伤。但是他愈喝愈清醒,不管是“急觞”还是“酒阑”,都没能给他带来想要的效果。战鼓依旧声声入耳,泪水依旧止不住,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这是聪明的中国人保持自身的最好武器,天下已经不可救药,那么,就随它去吧,一个人可以自由地遁入山野,笑傲江海,自得其乐,了此一生。古今多少高人最后都采取了这种方式去平衡现 实和理想。但是,杜甫就是做不到,他的心被天下占据着。他已经对朝廷失望了,但是这和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没有关系,他在乎的是这片土地和生活在上面的人民。 众所周知,杜甫的笔端常常带有一种批判的光芒,他批判朝政的腐败和上层社会的骄奢淫逸,批判统治阶级对下层人民的残酷压榨,也批判给人民带来沉重兵役负担的战争。这种批判的光芒显现着诗人内心的清醒,而其带来的结果只能是对现实的更加不满。当一个人看清楚了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的差距,并且由于内心的良知而无法与现实取得妥协,那么必然要处在深切的痛苦之中,无从解脱。杜甫就是因为看得太清楚了,才屡屡连想喝醉都做不到。清醒的杜甫用昏昏的沧桑的“醉眼”看着乾坤大地的呻吟流血,他痛苦悲愤,他只是一个穷愁潦倒的半百老头,他无法力挽狂澜,因而希望“愁与醉无醒”,愁苦和醉意都不会醒来;希望“醒复醉”,醒来又再醉去。这是一个饱受痛苦的心灵所发出来的祈求片刻安宁的愿望,确实让人感慨。 作为一种痛彻入骨的生命体验,杜甫对“醒”作出了他自己的诠释,我们觉得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中,这也许是最精彩的诠释之一。至此,结论已经出来了:杜甫是一个清醒的饮者,如果非要说他“醉”了的话,那也只能是“清醒的醉”,即他的灵魂一直是清醒的,他是“身醉”而“心醒”。即使千杯痛饮之后,他也是醒着的,他的心,他的灵魂,始终是清醒的,他对天下苍生的爱,从来未曾醉忘,从来没有睡去~所以,我们说他是“清醒的醉饮客”。在“醉”与“醒”的两极对峙中,杜甫一直“醒”着。“醒”对他或许是一种痛苦,但恰恰是这种痛苦,让他的心灵通向更为广阔的世界,让杜甫成其为杜甫。 三. 诗酒文化境界的新创:杜甫饮酒诗的文化意义 我们认为,在唐代之前,中国有两种主流的酒文化。一种以“竹林七贤”,特别是以阮籍,刘伶为代表。一种则以陶潜为代表。前一 种主要是基于对魏晋时期黑暗政治的反抗,加之对生命短暂,人生荏苒的忧伤,从而以酒为媒介,狂歌纵饮,佯狂任诞,希图在醉态世界中体验个体生命的舒展,张扬人的个性精神。他们的嗜酒非常具有传奇色彩,如阮籍,无论是大醉六十天的颠狂,还是在邻家美妇旁醉而卧之的率真,都非常具有那种慷然的魏晋风度。 陶潜虽也性嗜酒,但他饮酒酣畅后从不放诞佯狂,“逾多不乱,任怀自得,融然远寄”(陶潜《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军传》),便是他酒中的佳境。他也感慨生命的易逝,但是他坦然地接受人类“自古皆有没”的命运(陶潜《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八),因而他不像刘伶等人一样,只能依赖于纵饮无度和荒诞不羁来对生命进行麻醉。陶潜的饮酒中带有一种“渐进自然”或者说“返真还淳”的境界,我们看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潜《饮酒二十首》其五)便能深切地感受到那种物我两忘,怡然自得的和谐安宁。沈约在《宋书?隐逸传》中说:“潜不解音声,而蓄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在《五柳先生传》中,渊明自己说:“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对生命真情的袒露与揭示,从内心到外表都晶莹澄澈,没有一丝一毫的伪饰或隐匿,这是精神、人格和性命的“真”,是个体生命的本真存在。 进入唐以后,饮酒的诗人很多,但基本上都没有越出上面的这两种形态。直到李白的横空出世。李白可以说开创了一种盛世的浪漫情怀并使之达到顶峰。李白的饮酒,达到了豪情,潇洒,浪漫的极至: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 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梁园吟》) 举杯向天笑,天回日西照。(《独酌清溪江石上,寄权昭夷》) 长风吹月度海来,遥劝仙人一杯酒。(《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 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这些豪气纵横的诗句,这些狂放飞奔的激情,充分展现了李白在酒文化上的创造,这是一种奔放浪漫的飘逸之姿。 李白之后便是杜甫。老杜既是一个“穷愁的伟丈夫”,又是一个“清醒的醉饮客”。这就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酒文化形态:穷愁而清醒。这些在上文已经有所论及。在这里,我们想做的是把它与前面三种形态作一个比较,从中我们或许可以发现杜甫在酒文化上独特的意义。 如果说竹林人物那种放浪形骸,饮酒任气表现的是对生命无常,人生易老的感慨和哀伤,那么,在其背后,必然有对生命价值的追寻,“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使之更为丰富满足,便突现出来了。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 而在他们之后的陶潜,以一种和谐宁静,空灵清淡追求着生命的袒露与真情,这实际上可以看作是继“人的觉醒”之后的“人的完善”。这两者及其后来的追随者都站在“人”的立场上观照自身,并不断探索和追求更高的生命境界。直到李白的闪耀登场。李白以桀骜不驯的狂态发出“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豪纵意气,他是一个达观浪漫的人,虽然也有不如意,藉酒销愁的时候,但是从整体来说他是一个向上的人,一个具有强大的达观精神的人。他的生命大部分是处于盛唐,他的忧愁基本上都是无法实现自己建功立业的理想而生出的。而此之外,在他的酒诗中,笔者发现,他的整个心灵,他的目光始终是向上的,仅仅以上文提到的诗句为例,“举杯向天笑,天回日西照”,“长风吹月度海来,遥劝仙人一杯酒”,“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这里出现的“天”、“仙人”、“月光”都是基 于一种浪漫的情怀,都是相对于“人世”的“天上”的事物。他的心不是在“人世”,而是在“天上”,他希图在逍遥狂放中触摸一种不受万物拘束,一种高高在上,自得其乐,自在无碍,神仙般的境界。所以,在他的酒诗中,我们可以感到一种飘动、飞腾、浪漫而又极具幻想的仙气。我们甚至还不时可以发现像“醉来卧空山,天地即衾枕”(《友人会宿》),“一樽齐死生,万事固难审。醉后失天地,兀然就孤枕。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月下独酌》其三)这样的句子,这是一种齐万物的思想,在这里没有生死的分割,没有天地的区别,有的只是一种超越俗世的境界。 至此,中国古代酒文化中“人”意识的凸现和“天”境界的建构已经形成,“天”、“人”之间遥遥相对。恰恰在这时,杜甫出现了。他不像阮籍陶潜那样沉浸在个体生命的世界里,也不像李白那样呈现出天才浪漫的仙气,他刚好处在两者中间,站在艰难的大地上。他在少年时期也是自由浪漫的,但当他接触到上层社会的奢华和混乱之后,他开始睁眼看世界,这时候,安史之乱爆发,此后在他的生涯中,他看到的就只有战火,饥荒,死亡。政治的黑暗,山河的破碎,人民的痛苦使他时时泪流满面。他一直无法忽略在他身边剧烈发生的悲剧。他的目光一直锁住在他所处的“当下”,并且不断地批判种种不平的现象,不断地深入人民的痛苦和时代的悲剧中,不断地展现出一种深切的人道关怀。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向下”的姿态,向着人民,向着时代,向着大地,向着苦难。这完全有别于李白“向上”的姿态。这是一种宽广心灵辐射式的关照,他笼罩着整个大地,整个“人世”。鉴此,相对于阮籍陶潜的“人”的意识与李白“天”的境界,笔者认为,杜甫当之无愧地具有“地”的博大与深邃。他的穷愁清醒正好表现了其他酒诗中相对缺失的人道关怀。至此,酒文化中 “天”“地”“人”三种境界正式完成,并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当然,这三种境界和我们传统的所谓“三才天地人”有着大区别,这里只是借“天地人”来说明酒文化中三种不同的境界而已,和传统的“天道,地道,人道”并没有直接的联系。酒文化发展到杜甫的身上已经臻至完善,后世已经很难越出这三种境界的了,即或有,也只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或深化或带入自己的个性色彩。 论述至此,杜甫饮酒诗的文化意义已经突显出来了,那就是他不 仅仅开创了穷愁清醒式的酒文化形态,更在这种形态上展现了一种大 地般博大的人道关怀,他的穷愁与伟岸,他在醉与醒之间的痛苦挣扎, 及其一直表现出来的直面现实的勇气,都给我们以强烈的心灵震撼。 像这样的关怀与勇气在以前的酒诗中从来没有达到这样的深度和广 度,从这点上来说,杜甫的意义无与伦比。 On Dufu’s Poetry about Drinking Wine ZHAO Song-yuanXU Ze-ping (Chinese dept(Hanshan Teacher’s College,521041,China) Abstract: As for Dufu’s Poetry, emotional tipsy feeling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aterials for his poetry theme, by sizing up the creative situation and the life experience, we can concluded that Dufu’s artistic conception is full of perverse significances and implication(Considering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bout the mixture of poetry and wine, it is evident that Dufu is for certain a typical characters with both impoverished distress and clear-headed sober, this, of course, reflecting not only Dufu’s spirit of grief and indignation but also his universal humanitarianism emotion( Key words:Dufu;Poetry about drinking wine;Impoverished distress;Clear-headed;sober;Humanitarianism emotion;Artistic conception (责任编辑: 黄云鹤)
/
本文档为【[讲义]论杜甫的 喝酒诗】,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