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动物的生命周期

动物的生命周期

2018-03-15 50页 doc 238KB 41阅读

用户头像

is_713593

暂无简介

举报
动物的生命周期动物的生命周期 一、单元概述 在三年级上册的学习中,学生对常见植物、动物、人体的外形、基本构造以及一些 生命特征进行了观察,有了一些了解。本册对植物和动物的观察重点将是它们的生长变 化和生命周期。 动物具有生命周期。不论是我们身边常见的蚂蚁、蝴蝶、金鱼,还是南极的企鹅、 北极的熊;不论是凶猛的野兽,还是温顺的家禽,包括人类自己,都具有生命周期。尽 管生命周期的长短不一样,但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的过程。有了这样的过程,生物的个体虽然死亡了,但其物种不会灭亡,通过繁殖,它们能一代代地延续下去。 本单元以指导学生认识...
动物的生命周期
动物的生命周期 一、单元概述 在三年级上册的学习中,学生对常见植物、动物、人体的外形、基本构造以及一些 生命特征进行了观察,有了一些了解。本册对植物和动物的观察重点将是它们的生长变 化和生命周期。 动物具有生命周期。不论是我们身边常见的蚂蚁、蝴蝶、金鱼,还是南极的企鹅、 北极的熊;不论是凶猛的野兽,还是温顺的家禽,包括人类自己,都具有生命周期。尽 管生命周期的长短不一样,但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的过程。有了这样的过程,生物的个体虽然死亡了,但其物种不会灭亡,通过繁殖,它们能一代代地延续下去。 本单元以指导学生认识动物的生命周期为日的,让学生亲历养蚕的过程,了解蚕从 卵中孵化,经过生长变化成蛾,然后产出卵,最后死亡这一生长变化的生命全过程。在 此基础上建立动物生命周期的模型,并运用这个模型去认识各种动物以及人的生命周期 现象。 教学内容是这样安排的。 第1课到第5课指导学生认识蚕的生命周期。通过亲自养蚕,观察、记录蚕一生的生长变化,学生初步认识生命周期现象。 第6课认识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从常见的鸡、蝴蝶、蜻蜓、熊猫、山羊、蟾蛛等动物的生长变化过程,指导学生归纳发现:其他的动物尽管具体的生长过程和形态变化各不相同,寿命的长短也不相同,但和蚕一样,一生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些阶段构成了动物的生命周期。生命周期经历的时间就是动物的寿命。 第7课将指导学生认识人的生命周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生长经历和对人的身体特点的观察,知道人从刚出生的婴儿到成年人,身体要经历很多变化。人变化的阶段分为出生——婴儿——幼儿——儿童——青年——中年——老年——死亡。每一个人的变化尽管和其他人不完全相同,寿命有长有短,但都要经过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人和动物都有生命周期现象。 二、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蚕的一生是不断生长变化的,要经历蚕卵蚕蛹蚕蛾四个不同形态的变化阶段。 ?蚕的一生会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一过程称为蚕的生命周期。 ?自然界中的动物都有生命周期,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 ?人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人和动物一样也具有生命周期。 ?人和动物寿命的长短与生活环境有关。 ?人和动物通过繁殖使其物种不会随着个体的衰老死亡而灭亡,并得以不断延续。 过程与方法 ?养蚕并对蚕的一生形态变化进行观察。 ?学习用科学的方法对蚕的身体变化进行比较和测量,并进行记录和描述。 ?对蚕的生长发育进行预测,并在观察中发现问。 ?用流程图和循环图表示蚕及其他动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规律。 ?查阅资料了解其他动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归纳和比较它们生命周期的相同和 不同。 ?从自己的生长经历和对周围不同年龄段的人的观察比较中,了解人的生命周期 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较长时间坚持不懈进行观察记录的必要。 ?领悟生命的可爱和可贵。 ?认识到动物和人的生长变化、生命周期是有规律的,是不可违背的。 ?人和动物的生命周期与环境因素及其疾病有关。 ?养蚕 丝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值得我们自豪。 三、分课时教学建议 第1课 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 (一)背景和目标 本单元的第1课到第5课是指导学生通过亲自饲养、观察蚕一生的生长变化,从而认识蚕的生命周期。前面4课按蚕的生长和变态过程进行教学,第5课总结蚕的一生,认识蚕的生命周期。 因为养蚕活动中大量的观察、记录是学生在课外进行的,因此,每节课既有当堂指 导学生观察记录的任务,又有指导学生课外观察记录的任务,同时还有对蚕生长发育情 况的预测。每课大体有三个步骤。 1.过去几周观察到了什么, 2.现在的蚕是什么样的。 3.预测蚕今后的变化,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课外观察。 蚕的生命孕育在蚕卵中,新的生命即将从蚕卵里出生。本课指导学生观察孕育着生 命的蚕卵,让学生做好饲养小蚕的物质准备和思想准备,以及了解饲养、观察、记录小 蚕的方法。 本节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观察蚕卵”,第二部分“从卵里出来的小生命”。 科学概念 ?了解蚕卵的颜色、形态、大小等。 ?蚕卵里孕育生命,新的小蚕将从蚕卵里孵出。 ?在气温、湿度适合的时候,小蚕才会孵出,小蚕孵出后就要吃食物。 过程与方法 ?饲养小蚕的方法,经历小蚕孵出及小蚕不断长大的过程。 ?观察、描述和记录蚕卵孵化及小蚕生长过程中的变化。 ?用放大镜对蚕卵进行仔细的观察,用测量的方法记录蚕的生长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饲养、观察动物的兴趣。 ?培养对动物的爱心及责任心,细心地照管小蚕。 ?能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坚持观察和记录。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蚕卵、放大镜和养蚕用的小盒。 教师演示器材:蚕卵、放大镜、养蚕用的小盒;桑叶、葛笋叶以及介绍养蚕方法的 图片或课件。 (三)教科书说明 本节在教科书中共两页,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观察蚕卵”,第二部分“从卵里出来的小生命”。教学重点是观察蚕卵及了解饲养、观察和记录的方法。 学生平时见过不少动物,他们养过蜗牛、金鱼等,对动物的生命周期是有自己感性 认识的。教科书首先是引导学生回忆三年级上学期学过的相关内容,唤起学生的经验, 激发学生学习本单元的兴趣,了解学生对生命周期的初始认识。第22页是蜗牛的几个生长阶段,分别是卵、蜗牛交尾、成年蜗牛和蜗牛产卵。 第一部分:观察蚕卵 本课是单元的第1课,也是学习养蚕、认识蚕的生命周期的第1课。蚕的生命是从卵开始的,一个蚕卵就是一个生命。在学生们的眼里,生命的存在形式多数是动态的。那么静态的蚕卵是不是生命呢,相信学生们通过讨论,能把蚕卵和蚕联系起来,明白静态的蚕卵是生命存在的一种形式。 对蚕卵的观察,重点要观察蚕卵的颜色、大小和形状。 蚕卵近似圆形,看上去很像小米粒,宽约1毫米,厚约0. 5毫米。刚产下的蚕卵是淡黄色或黄色的,经1天~2天变成淡红色、浅褐色,再经3天~4天变成灰绿色或紫黑色,以后不再发生变化。学生观察的应该是滞留到第二年春天的卵,颜色应该是紫黑色的。 除了蚕卵的颜色、大小、形状,希望学生在仔细观察中,能有另外的发现,比如蚕卵的中心处是凹下去的等。学生也可能会发现有黄色的卵,那可能是未受精的卵,是不会孵出小蚕来的。如果是白色的,那是已经孵出小蚕的空卵壳,如果仔细观察,在空卵壳上还会发现有小孔。 第二部分:从卵里出来的小生命 这个活动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导学生为小蚕准备好家;二是课外观察蚕卵的变化;三是指导学习观察和记录的方法。 我们要为即将孵出的小蚕建造一个舒适的“家”。这个活动的重点是为蚕的出生做准备。具体来说要准备一个盒子作为蚕的“房子”,还要在盒盖上扎些小孔,“如果天气干燥,可以在蚕卵上洒一些水”。 “为什么要在盒盖上扎些小孔呢,”“为什么要洒水呢,”这是因为蚕的生活也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比如空气和湿度。可以看出教科书在活动中有意引导学生关注蚕的生命和环境的关系。课文中学生的对话还有另一层的意思,即启发学生在养蚕过程中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不仅要知道怎样做,还要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第二方面内容是指导学生课后继续观察蚕卵的变化。具体来说观察小蚕是怎样孵出 的,刚孵出的小蚕是什么样的。 在蚕卵坚硬的卵壳里面,是卵黄与浆膜,当外界温度合适的时候,蚕卵内部的变化 在悄悄进行,受精卵中的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不断摄取营养,逐渐发育成蚁蚕。这时候, 细心的学生可能会发现,从卵壳外隐约看到里面有黑色的环状物在蠕动,这就是即将出 壳的小蚕。也许还能看到刚好有小蚕咬破卵壳从蚕卵中爬出来。小蚕从蚕卵中孵化出来 时,身体的颜色是褐色或黑褐色的,极细小,且多细毛,蚁蚕长约2毫米~3毫米,体宽约0. 5毫米,样子有点像蚂蚁,所以叫蚁蚕。 在观察蚕卵的变化时,教科书要求记录小蚕孵出的日期和气温,思考小蚕的孵化和 什么条件有关。目的是让学生明白蚕的孵化还需要另一个环境条件,即需要一定的温度。 第三方面内容是指导小蚕的饲养方法,这是养蚕活动中很关键的问题,也是本课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生拿到蚕卵后可能不久就会孵化出小蚕,它从卵壳中爬出来后,经过2小时~3小时就会进食桑叶。教科书第23页资料介绍养蚕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主要提到了小蚕的食物是什么(第23页右下图中的叶子是蚕的食物——桑叶),怎样让小蚕吃饱吃好,怎样保持蚕房的清洁及避免受到伤害。这段资料不仅介绍养蚕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它还告诉学生:除了气温、湿度,蚕还需要另外的生活条件——食物及安全卫生的场所。 (四)教学建议 这一课教学的时间,选择在当地蚕卵即将孵化之前为宜,南方城市一般在3月底4月初。蚕适于在温度范围为22?~29?的环境中生长,其最适宜生长的温度为27?左右。 教学前可先了解一下学生对蚕及养蚕了解多少,然后进入新课的学习。 1.观察蚕卵。 教师要为每组学生准备观察用的蚕卵及放大镜。为便于观察,最好每两人一套观察 器材。在观察产卵时,除明确观察的任务及要求外,要教育学生细心和小心。细心指细 致观察,在观察中善于提出问题。小心指爱护蚕卵,不要把它弄坏,因为一个蚕卵就是 一个生命。观察蚕卵的活动结束后,让学生预测一下,小蚕什么时候从卵里出来,小蚕 是怎样从卵里出来的,出来以后会干什么,激发学生继续观察的兴趣。 2.从卵里出来的小生命。 (1)为小蚕的孵出做准备。 可让学生讨论,小蚕就要出来了,我们要为它准备什么呢,学生可能会讲道:要准 备住的地方、吃的东西,还要为它保暖。教师在学生讲的基础上要进行补充讲解,并引 导学生阅读课文资料,鼓励学生提出质疑。最后教师要强调,小蚕与其他动物一样,也 是需要一定生活条件的,我们要满足它的生活条件,它才会生长得好。 学生得到蚕卵后由于急于想看到小蚕孵出,可能会用棉花把蚕卵包裹起来,或者把 它揣到怀里,也有可能会把小蚕放到火炉旁边给它加温等。对于这些做法,教师要耐心 说服学生,最好还是让蚕卵在自然状态下,自己孵化较好。因为适合小蚕孵出的时候, 也正是桑树萌出嫩芽的时候,如果提前让小蚕孵出,可能会找不到桑叶喂养小蚕,小蚕 便会死掉。再说,蚕卵被棉花包裹,可能把空气也隔绝了,放到火炉边,蚕卵可能会被 高温烤死。 (2)怎样饲养小蚕。 掌握饲养小蚕的方法,是这个单元教学成功的关键,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学生们对养蚕活动兴趣很浓,但因是初次饲养,加上饲养和观察活动多是在课外完 成,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学生喜欢用手抚摸小蚕,把它放在手心当玩具;在换叶子及 清扫粪便时,容易把小蚕弄丢;在缺少桑叶时,把一些似桑叶但不是桑叶的食物喂给小 蚕吃;在给小蚕喂桑叶时不会及节省;等等。为此教师必须加强指导,除了课堂上 讲,教师在课下还要多了解学生的饲养情况,出现问题,及时指导。养蚕还应注意的事 项如下所述。 ?给蚕投放桑叶,叫给桑。桑叶不要水洗,保持自然状态。给桑要有一定的时间和 数量,每天可以在清晨、中午、下午放学和晚上睡觉前各给桑一次,睡前可多放一些。 对4龄~5龄大蚕可适当增加给桑的次数。桑叶的数量以蚕能基本吃净为宜。如果桑叶剩得太多,说明给得多了,如果桑叶被吃得只剩叶脉,说明给得少了。 ?清除蚕粪和桑叶的残渣的过程,称为除沙。为避免小蚕丢失,对1龄小蚕可以不除沙。2龄、3龄每天各除沙2次,4龄、5龄的大蚕应每天除沙1次~2次。如果是用莴笋叶养蚕,因莴笋叶含水量大,会使蚕的粪便也有较多的水分,蚕盒内湿度大,要增加除沙的次数,及时清除粪便和残叶。 ?蚕在眠期,室内要安静,光线要稍暗,不要翻动眠蚕。眠蚕蜕皮后,要到头部呈 现淡褐色、爬动找食时才开始喂桑叶。刚起眠的“起蚕”,消化力较弱,要喂鲜嫩桑叶并逐渐增加叶量。 ?温度和湿度对蚕的生长发育影响很大。在温暖和干燥的环境中,蚕吃得多,可以 缩短饲养期,还可以防止病菌繁殖。1龄、2龄小蚕,最适宜的温度是26?~28?;4龄、5龄大蚕,最适宜的温度是24?-25?,相对湿度是75%左右。蚕室最忌闷热和潮 湿,蚕房应放在阴凉的地方,一定要通风干燥;还要消灭蚊、蝇和鼠类,以免蚕受侵袭 和被吃。发现病蚕或死蚕,应立即剔除,以免蚕病蔓延。 ?采摘的桑叶如果一时吃不完,可以储存起来。储存的方法是放在塑料袋中扎紧带 口,放在冰箱中冷藏。需用时,取出后要等几分钟,使桑叶恢复到常温,擦净并晾干后 才能给蚕吃。 ?如果找不到桑叶,可动员学生用莴笋叶代替桑叶,但是小蚕出世就得用莴笋叶喂 养。如果开始用桑叶喂养,后来再改用莴笋叶喂养,小蚕会拒绝吃食。用莴笋叶喂养的 蚕,在三龄期以后,比吃桑叶的蚕的体长和体重要稍差一些,外皮颜色也要深一些。不 过吃莴笋叶的蚕最后一样能吐丝结茧,也能变成蚕蛾,蚕蛾也能产卵。只不过茧较薄, 产卵较少。第二年春天,吃莴笋叶的蚕蛾产的卵也能孵出小蚕。喂莴笋叶的蚕,因蚕室 内湿度大,要勤打扫,及时清除粪便和残叶。 (3)怎样观察记录。 养蚕的观察记录分两个阶段。第一是观察蚕卵的变化阶段。教科书第23页有记录蚕卵变化的表格,其中很重要的是记录小蚕孵出的日期和气温,意在引导学生关注蚕的生活和温度的关系。第二是观察小蚕孵出以后的生长变化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阅读第24页第2课的内容,了解观察的内容和方法。即从体长、吃食情况、排出的粪便、活动情况等方面进行。除用文字和数据外,鼓励学生采取拍照、画图、写观察日记、制作标本等多种方式进行记录。 三年级学生观察能力还不够强,往往观察不全面不精细,在描述时不善于用数据说 明问题。教师要鼓励和指导学生仔细、全面的观察,而且在观察中量一量、数一数,尽 量用数据说明问题。观察记录可分别记在书中第23页和第24页。 蜕皮是蚕生长过程中很重要的特征,但学生在饲养过程中,不一定会注意到蚕的蜕 皮。教师可让学生提前阅读第2课的内容,知道什么是蜕皮,并注意观察和记录蚕的蜕皮过程。蜕皮的记录记在第24页。 如果当地养蚕有困难,可以选择饲养其他适合的动物来代替养蚕。如果人人养蚕有困难,可以小组饲养和个人饲养相结合。 (4)教师还应该做什么。 教师还要准备比较富余的蚕卵和小蚕。因为学生刚开始饲养小蚕,极容易养死和弄 丢。在学生养死和弄丢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补充,让学生的观察活动能进行下去。还要 经常了解学生的养蚕情况,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养蚕过程中的观察记录将持续近两个月的时间,教师一定要想法培养学生长期坚持 的兴趣和能力。如果可能,教师最好与学生们共同饲养几条蚕,做好观察记录,起到示 范作用。 要做好学生家长的工作。有些家长对学生的养蚕活动不理解,会起到反作用。教师 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把开展养蚕活动的意义告诉家长,家长的支持是养蚕活动成功的重要 条件之一。 一定要重视安全和环保方面的问题,并经常提醒学生不要私自外出采摘桑叶,一定 要有大人陪同。不要到危险的地方采摘。不乱采摘桑叶,公园、自然保护区的桑叶不能 采摘,农户家的桑叶要征得同意后才能采摘。 第2课 蚕的生长变化 (一)背景和目标 教学进行到这里时,蚕孵出已经两周多了,蜕过3次皮,成了四龄蚕。蚕不仅身体长大了不少,颜色也逐渐由黑色变成了白色。在养蚕过程中,学生已经有不少发现,也可能产生了许多问题。应该创造机会让他们交流和讨论。教师也需要对学生养蚕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下一阶段的观察给予指导,本课教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教科书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交流蚕的生长变化;第二部分,观察蚕的外形和行为;第三部分,蚕还会长成什么样。 科学概念 ?蚕在生长的过程中,身长、体重、食量等方面都会不断发生变化。 ?蜕皮是蚕生长过程中的显著特点,蚕每次蜕皮后身体都会发生变化。 ?蚕的生长情况和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过程与方法 ?学习给桑、除沙等养蚕的技能。 ?用测量等科学的方法观测蚕身体的变化。 ?用文字和图画记录及描述蚕的生长变化。 ?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后,再进一步去观察。 ?对蚕的生长变化进行预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现生命的生长变化,领悟生命的可爱和可贵,懂得珍爱生命。 ?认识到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坚持不懈地观察记录的重要性。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直尺,天平;学生自己饲养的蚕。 教师演示器材:有关蚕的外形特征、行为,以及蜕皮的图片或多媒体资料。 (三)教科书说明 第一部分:交流蚕的生长变化 学生从小蚕孵出开始,观察、测量蚕的生长变化情况并记录下来。有的还可以采用拍照、画图、写观察日记、制作标本等方式记录蚕的生长变化。小蚕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本课首先是交流汇报前一段时期养蚕活动的发现和体会。课文提示从体长、吃食情况、排便情况、活动情况、蜕皮情况等方面进行汇报和交流。书中第24页的两个表格,第一个是日记式的记录,记录蚕每天的生长变化。第二个是专门记录蚕蜕皮后的变化和蜕皮的过程。两个表格都要求学生尽量用数据说明问题。 蜕皮是蚕生长过程中的显著特点,也是学生们非常感兴趣的话题和交流的重点。蚕生长到一定的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这叫蜕皮。蚕一生要蜕好几次皮。蚕蜕皮前食欲逐渐地有所减退乃至完全停食,它吐出少量的丝,将腹足固定在蚕座上,头胸部昂起,不再运动,好像睡着了一样,称作“眠”。眠性是蚕的生长特性之一,眠性是蚕的遗传性状,同时也受环境的影响。眠中的蚕,外表看似静止不动,体内却进行着脱皮的准备,脱去旧皮之后,蚕的生长就进入一个新的龄期,从蚁蚕到吐丝结茧共蜕皮4次。从蚁蚕到第一次蜕皮为第一龄;眠起后进入第二龄;再次蜕皮后进入第三龄;第三次蜕皮后进入第四龄,第四次蜕皮又称大眠。大眠后就进入第五龄。 关于蜕皮学生一定有很多话要说,也有一些问题,希望与同学交流。交流活动能帮助学生们进一步感受生命的变化,提高对养蚕的兴趣。 第二部分:观察蚕的外形和行为 蚕长大了,对它的外形特点和行为也就容易观察清楚了。蚕的外形是指蚕身体的颜色、形状,以及它的头部、胸部、腹部、足等。行为是指蚕用什么爬行,怎样爬行,蚕是怎样吃桑叶的等。 蚕的外形特征是怎样的,蚕的形态是圆筒形,分头、胸、腹3部分。头小,两侧各分布着6只黑褐色的单眼;下方具咀嚼式口器;下唇中间有1小孔,为吐丝孔。胸部由3个体节组成,各具1对胸足。进食时,胸足能协助口器把持桑叶。腹部由10个体节组成,第3、4、5、6节各生1对腹足,为蚕的运动器官。第10节有1对尾足,可用来挟持他物,并固着身体。第8节背面,生有一尖形肉质突起,称尾角。在胸部第1节和腹部前8节每节两侧各生有1个黑点是气门,是蚕呼吸器官的开口。 因为任何生物的身体结构都有维持它生存的功能,所以教科书要求学生思考、讨论蚕的身体结构和它的生存有什么关系。比如,蚕的口器对它吃桑叶有什么好处,如果它是像蚊子一样的刺吸式口器行不行,蚕的足对它的爬行和进食有什么作用等。最后把观察和讨论记录在教科书第25页“我们的观察和记录”上。 第三部分:蚕还会长成什么样 这部分内容是预测蚕将会怎样变化,并指导学生下一步进行观察和记录的内容及方法。教学的重点是怎样区别即将吐丝的蚕、怎样为它营造结茧的场所,以及指导学生帮助蚕顺利地吐丝结茧等。 蚕到了五龄末期(蜕皮四次以后的5天~8天),就逐渐体现出老熟的特征:先是排出的粪便由硬变软,由墨绿色变成叶绿色;食欲减退,食桑量下降;前部消化管空虚,胸部呈透明状;继而完全停食,体躯缩短,腹部也趋向透明,蚕体头胸部昂起,口吐丝缕,左右上下摆动寻找营茧场所。在蚕吐丝前需要为它搭个小架子,或用纸做些小格子,以 便它在那里结茧。 教科书第26页左上图所示的是即将吐丝的蚕,身体缩短,发黄而透明。第26页左下的两幅图,从上到下是蚕吐丝结茧的过程(在教师用书的参考资料中有详细的介绍),右下的两幅图分别是纸做的格子房和草扎支架的示范。 如何观察记录呢,第26页最下面是一个提供给学生在课后观察时填写的记录表,对观察记录的内容作了提示。要求学生填写的内容有:吐丝前的蚕、吐丝后的蚕、蚕怎样吐丝、其他发现。 (四)教学建议 建议本课的教学在蚕孵出两周后进行。这样做的好处:一、这时的蚕食量逐渐增大, 长得也很快,身体的变化较大,体色也逐渐变淡;二、它已经从那个黑黑的蚁蚕变成又 白又壮的四龄蚕了,学生们可交流的话题较多;三、对蚕两周时间的观察记录进行小结,为继续观察好蚕的生长做准备。 课前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养蚕情况,通知学生把自己养的蚕连蚕盒及桑叶一起带来。 如果学生蚕的数量不够,教师也要准备一些供观察的蚕,要保证每个组都有几条蚕供学生观察。 1.交流蚕的新变化。 在进行这个活动时,教师要让学生把带来的蚕先放在一边,以免影响交流。交流时, 让学生出示自己的记录单、照片、图画、标本等。交流的内容有蚕的身体变化,如体长、颜色、重量等,另外还有吃食、粪便、活动等情况。蜕皮是蚕生长过程中的显著特点,也是交流的重点。 由于蚕一次蜕皮的时间较长,学生们观察起来有困难,对蚕蜕皮过程的描述,可以 相互补充,在此基础上,教师再作补充。如果条件允许,最好利用影像资料向学生们再 现蚕蜕皮的过程。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在恰当的时候告诉学生:蜕皮之前,蚕不吃食 物,头胸部昂起,不再运动,好像睡着了一样,这样的现象叫做“眠”。眠中的蚕,外表看似静止不动,体内却进行着脱皮的准备。另外教师还要强调,蚕每蜕一次皮,其生长就进入一个新的龄期。 2.观察蚕的外形和行为。 这个活动是本课的重点。教师要鼓励学生全面、细致和科学地观察,必要时应该数 一数、量一量,比如:量量蚕的身体长度或称称重量,数数身体有多少环节,多少对足,多少只眼睛等。对蚕行为的观察,重点观察吃食和爬行行为。为了便于学生观察,可给学生准备一些玻璃片或透明塑料片,让学生把蚕放在上面,这样学生不仅可以从上面观察,还能从下面清楚地观察到蚕足的形态和爬行的特点。蚕足的功能较多,提醒学生认真观察不同部位的足其功能是否相同。胸部的3对足能够把持桑叶帮助进食,腹部的4对足能够使身体前进,腹部最后的1对尾足可以和腹足附着在物体上,使身体的前半部分抬起来,进行各种活动。 昆虫的嘴叫做口器,各种昆虫因食性和取食方式不同,口器有不同的类型。蚕的口 器是咀嚼式,非常适于咀嚼桑叶。 关于蚕的呼吸器官——身体两侧的小黑点(气门),学生往往很感兴趣,并且觉得不可思议。教师可告诉学生气门和蚕体内的气管相连,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进出口。有研 究者做过实验,如果仅把蚕的头部放入水中,身体留在外面,蚕不会死。相反,如果把蚕的身体放入水中,头部留在外面,蚕就会死掉。这样做比较残忍,不提倡学生去做。 3.蚕还会长成什么样。 “蚕还会长成什么样”这个问题应先让学生进行预测,然后教师补充。教师可出示图片或多媒体课件,介绍蚕下一阶段会怎样,重点指出蚕会吐丝结茧,并提出观察的要求和注意事项,以及如何为蚕的吐丝结茧做准备。 蚕什么时候结茧呢,这是学生们非常感兴趣的问题,除了教师介绍,更需要学生 们在养蚕的过程中细心观察。一般情况下,蚕蜕皮四次后进人五龄蚕,再经过约一个 星期的时间,蚕就不再吃桑叶,身体也发黄发亮了,自己悄悄地爬到盒子的角落寻找 吐丝的地方。要告诉学生,为了方便蚕结茧,事先要用草梗扎小架子、用纸做圆筒或格子房,也可以为蚕用小棍搭架子。教师可出示事先做好的小架子、圆筒或格子房,还可以演示一下怎么做。提醒学生一旦发现具有上述特征的蚕,就可以把它放到格子或架子上。 第3课 蚕变了新模样 (一)背景和目标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观察蚕蛹和蚕茧,所以教学活动最好在蚕吐丝后几天进行。蚕结 茧后经过2天~3天,就会变成蛹。相信对于没有养过蚕的学生,在观察蚕吐丝结茧的过程中,一定会有很多激动人心的发现,需要和同学交流,也有很多问题急切地想要知道为什么。例如,蚕为什么要做茧把自己包起来,茧里面的蚕变成什么样子了,这个时候,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说出自己的疑问很有必要。同时,蛹是蚕的另一种形态,让学生观察蛹是否还有生命,哪些地方和蚕的幼虫时期相似,哪些是新发育出来的部分,对下面的教学及认识蚕的一生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观察蚕蛹;第二部分是观察蚕茧和蚕丝。 科学概念 ?变蛹前的蚕是蚕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幼虫,蛹是蚕生长发育过程的另一个形态。蛹的外形和幼虫区别很大。 ?蚕蛹被茧包裹,茧能起到保护蛹的作用。 ?蚕茧是由一根丝组成的,蚕丝可以织成丝绸或被加工成各种丝织品。 过程与方法 ?观察、猜测和描述蚕蛹和蚕茧。 ?估计蚕丝的长度和抽取蚕丝。 ?用画图、语言文字记录和交流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动物研究的兴趣。 ?理解人类的生存依赖于自然环境,并可以通过技术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来改善自己的生活。 ?对我国古代劳动人们的创造发明及对世界做出的贡献表示敬佩和自豪。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蚕茧,放大镜,小剪刀,手电筒。 教师演示器材:热水,小碗,竹签,丝绸制品。 (三)教科书说明 第一部分:观察蚕蛹 本课的活动是先观察蚕蛹,再观察蚕茧。茧在外面,蛹在里面,为什么要先观察蚕蛹呢,这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的,因为外面的蚕茧学生已经看见,而里面的蚕蛹却看不见,这就更增加了学生对它的好奇。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使活动在学生的强烈求知欲中进行,所以先安排学生观察蚕蛹。另外,观察蚕蛹也是本课的重点活动。对蚕蛹的观察主要围绕教科书上提出的五个问题进行。 (1)蛹的外形和蚕有什么不同, (2)还能找到眼睛和足吗,身上的环节还在吗, (3)蛹会动吗,它的身上长出了什么东西, (4)在剪开的茧里还发现了什么,它可能是什么, (5)其他发现。 第一个问题和第二个问题的重点是蚕蛹的身体与蚕进行比较,突出蛹是蚕的幼虫阶段和成虫阶段的过渡,既保留有幼虫时期的特点,又有成虫时期的特点。 剪开茧观察,蚕蛹的体形粗短,像一个纺锤,分头、胸、腹三个部分。头部很小,长有复眼和触角;胸部长有胸足和翅;腹足、尾足消失。鼓鼓的腹部长有9个体节,从第2个~7个腹节两侧都有发达的气门。蚕蛹的身体与蚕比较,身体缩短,颜色由白色变成了深褐色,还能找到眼睛和胸足,身上的环节减少,腹部的足消失,但气门还在。已有翅的雏形,长出了复眼,出现了触角。 第三个问题的实质是蚕蛹还有生命吗,答案是蛹还有生命,因为蛹一般情况下不动,但当受到外界刺激时会动。 其他发现,指茧里还能发现蚕吐尽丝后化蛹之前蜕下的皮等情况。 最后的推测是蛹还会变化吗,它会变成什么模样,希望学生的推测能以一定的观察事实作为依据。 第二部分:观察蚕茧和蚕丝 这个活动分两步进行。 第一,对蚕茧的形状、颜色、大小进行观察,测量茧的长度,统计全班同学的蚕茧大小、颜色,挑出最大和最小的蚕茧,它们分别长多少,宽多少,这个活动的目的意义在于对蚕茧有一定的认识。蚕茧的大小和重量是衡量其质量的重要标准,蚕茧的大小和重量与蚕的生长发育有关。只有精心地饲养,蚕才能结出又大又好的茧。蚕茧的颜色告诉学生天然的蚕茧颜色是有限的,这样才为后面科技人员利用科技手段,培养出彩色的蚕,吐出彩色的丝,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埋下伏笔。 第二,指导学生进行拉蚕丝的活动。养蚕、抽取蚕丝织成丝绸,是我国的伟大发明之一。活动的意义在于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蚕丝的长度和质地,了解抽取蚕丝织成丝绸的可能性。学生在前面观察蚕吐丝的时候,可能对蚕丝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当时注意力都集中在蚕是如何吐丝结茧的,对蚕丝可能没有过多的注意。 拉蚕丝的活动,对学生来说,既感到新奇,又觉得有趣。方法并不难,“把蚕茧放在热水中浸泡一下吧”“用竹签把丝头挑出来,绕在纸板上”等。这个活动使他们对我国劳动人民的发明有更多的认识。蚕丝为什么要绕在纸板上,是为了便于计量蚕丝的长度。 现在人们利用科技手段,能养出彩色的蚕,吐出彩色的丝,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 (四)教学建议 为了落实观察活动,建议本课在部分学生养的蚕已经结茧后进行。在上课的前一天 通知学生把蚕茧带来,还可以带一些没有吐丝结茧的蚕作对比用,教师也要准备一些蚕 茧备用。 1.交流我们的观察和发现。 主要是交流蚕吐丝结茧的过程,以及蚕发生的变化。学生会自然地提出:蚕为什么 要做个茧把自己包起来,茧里的蚕变成什么样子了,从而进人新课的学习。 2.观察蚕蛹。 蚕吐丝把自己裹了起来,结茧后就看不见蚕了。蚕变成了什么样呢,茧里面的蚕还活着吗,这是学生们非常好奇的问题。希望学生们能做出猜测,同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特别是城市的学生,大部分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先从外部感知,摇一摇、听一听、照一照,然后再把蚕茧剪开来直接观察。每组剪开1个~2个蚕茧。在剪开的茧里,学生应该能看到两样东西蚕蛹和蚕第五次蜕下的皮。“在剪开的茧里还发现了什么,它可能是什么,”是提醒学生不要忽略了观察蚕第五次蜕下的皮。 接着判断蚕蛹是不是活着的,活着的标准是什么,可让学生自己讨论。然后让学生 用手轻轻拿着蛹的身体,用软的东西触摸它,用手电筒照射它,或发出声音等,看看会 不会有反应。需要提醒学生们注意的是,不能伤害了蚕蛹。 对蚕蛹的观察内容,教科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重点是:蚕蛹的身体与蚕比较。在 比较时,应该先认真观察蛹,并用文字和画图详细记录其特点,然后再和蚕进行比较。 如果还有没有吐丝结茧的蚕,可以对照观察,如果没有,只有把前面的观察记录(画下 的蚕及文字),和现在的蛹进行比较。在观察过程中要认真、细致。最后教师一定要强 调,在蚕的一生中,蚕是幼虫,蛹是蚕生命的另一个发展阶段。 教学中,还应鼓励学生们发现、提出更多的问题。比如蚕第五次蜕下的皮到底是什 么时候蜕下的,应该是蚕吐完丝化蛹之前蜕下的。 最后要让学生把蚕蛹放回茧中去,因为蚕茧对蛹起到了保护其不受外界不良条件影 响的作用。当然如果有学生要专题研究蚕茧的作用,观察裸露蛹以后会不会变成蚕蛾就 另当别论了。 3.观察蚕茧和蚕丝。 对于蚕茧外形特点的观察应该说没有困难,重点是估计一个蚕茧的丝有多长,并想 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估计也应该有一定的依据和合理的方法。这个 问题可以让学生讨论,比如可以根据蚕茧的大小、厚薄进行估算。先测量出蚕茧的纵周 长和横周长是多少,平均周长是多少,再根据剪开的蚕茧观察其厚薄,估计大约蚕丝绕 了多少圈,然后用平均周长乘以圈数。当然这个估计的结果会和实际相差很远,但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估计应该有一定的依据和合理的方法。 接下来的活动就是实际测量一个蚕茧其蚕丝的长度。要测量蚕丝的长度就要把丝抽 出来,抽丝的方法学生一般是想不出来的,教师可让学生模仿教科书第28页学生对话中的方法去做。为了少“牺牲”一些蚕蛹,这个活动不一定每个小组都做,教师要给学生做思想工作,把几个小组合并成一个大组,每个大组抽一个茧的丝。抽丝活动需要的时间比较长,可在课外继续抽。 关于养蚕抽丝的意义,我国劳动人民栽桑养蚕的悠久历史,以及丝绸之路,等等, 教师可通过多媒体介绍给学生。教学中还可以出示一些丝绸制品给学生欣赏。 学生手里的蚕蛹,不久将会陆续地变成蚕蛾,为了能让蚕蛾及时配上对,可告诉手 里只有少量蚕的学生,待蚕蛾出来后,可以把它和其他同学的蚕蛾放在一起。 第4课 蛹变成了什么 (一)背景和目标 蚕吐丝结茧后,经过大约10天~15天,蚕蛾便从茧中钻出,蛹就变成蛾了,蚕又发育到另一种生命形态。本课的教学安排在这个时期进行,是要引导学生交流蚕蛾出茧的过程及蚕蛾出茧以后观察到的现象,描述蚕蛾的形态、行为和蚕蛾是怎样繁殖后代的。 蚕蛾属于哪一类动物,也是这节课希望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获取的知识。 本课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交流我们的新发现;第二部分,观察蚕蛾的形态 特征和行为;第三部分,蚕蛾是什么。 科学概念 ?蚕蛹经过to天一15天,会变成蚕蛾。 ?蚕蛾是蚕的成虫,分雌蛾和雄蛾。雌蛾和雄蛾交配后,雌蛾产卵繁殖后代。 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蚕茧发生的变化和蚕蛾的形态、行为。 ?在观察比较中认识昆虫的外部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悟到生命的神奇。 ?进一步培养观察动物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 蚕蛾。 (三)教科书说明 本课有三部分,其中“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和行为”是本课的重点。“比较蛹和蚕蛾的形态,找找蚕蛾身体的各部分分别是蚕蛹的哪一部分发育而来的”是本课的难点。 第一部分:交流我们的新发现 蚕蛹在蚕茧里待上约10天~15天,蛹变成的蚕蛾就破茧而出了。学生在课后的观察中可能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教科书第29页右上图所示的蚕蛾中,就有蚕蛾正从茧中钻出,蚕茧上明显地看到蚕蛾从茧中出来的时候弄出来的洞。 “茧里钻出的蛾子就是蛹变的吧,”这只是一种推测,到底是不是呢,需要学生经过思考来回答。这个问题关系到蚕蛾是不是蚕的另一种生命形态,对认识蚕的一生很重要。相信学生会做出合理的回答:茧里只有蛹,而我们又亲眼看见蚕蛾从茧里爬出来,不是蛹变的会是什么变的呢,当然这样的回答还需要从下面对蚕蛾和蚕蛹的对比观察中去发现更多的证据。 第二部分: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和行为 教科书的安排是先观察蚕蛾的行为,再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这是按照儿童的心理特征设计的。三年级的学生肯定是先对动态的蚕蛾更感兴趣。 怎样观察蚕蛾的行为,具体来说,就是“看看蚕蛾在干什么”。学生会发现蚕蛾不吃东西也不会飞;两只蛾尾对尾。可能还会发现蚕蛾在产卵。教师要启发学生有更多的发现,比如刚羽化的蚕蛾身体湿润,翅下垂,柔软皱缩,但很快便干燥展开;还有不少蚕蛾在震动翅等。同时也希望学生在观察的同时提出问题。 对蚕蛾身体形态的观察,应该是一种有序的观察,先观察蚕蛾的身体有哪几部分组成,然后观察各部分是怎样的,有什么器官。 蚕蛾的形状像平常看见的飞蛾,全身披着白色鳞毛,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呈小球状,长有鼓起的一对复眼和触角,触角羽状。口器退化,不进食;胸部长有一对胸足及两对翅;但由于两对翅较小,已失去飞翔能力;腹部已无腹足,末端体节演化为外生殖器。 在对蚕蛾形态观察的基础上,教科书还安排了对比观察蚕蛾与蚕蛹的活动,这是对本课开始提出的问题——茧里钻出的蛾子是蛹变的吧,所作解释的论证。蚕蛾在身体的形态和行为上有了很大的变化,和蚕蛹有很大的差异。但仔细观察仍能找出蚕蛾是蚕蛹发育而成的证据。比如翅、触角、气门、环节、复眼等。这对学生认识蚕蛹、蚕蛾都是蚕发育过程中的不同阶段,蚕蛾是蛹发育而来,蚕蛾是蚕的成虫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区别蚕蛾的雌雄,这是学生很感兴趣的问题。雌蛾体大,触角灰色,腹部肥大,翅短小,爬行慢;雄蛾体小,触角黑色,腹部狭长,翅大,爬行较快,翅膀振动飞快。 蚕蛾羽化不久就交配,一般交尾3小时~4小时后,雌蛾就可产下受精卵。产卵可延续2天~3天。一只雌蛾可产400粒~500粒蚕卵,1 700粒~2 000粒蚕卵重约1克。蚕蛾留下后代,不久之后便会死去。刚产下的卵是黄色的。 第三部分:蚕蛾是什么 活动的思路是比较蚂蚁、蚕蛾、蜻蜓的身体外形,看看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通过比较可以看出蚂蚁、蚕蛾、蜻蜓等昆虫,它们尽管外形差异很大,但都有共同的特征,即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和翅。具有这种特征的就是昆虫。蚕蛾也具有这样的特征,所以蚕蛾也是昆虫。 (四)教学建议 1.交流我们的新发现。 这节课的教学时间最好在一部分学生的蚕蛹已经变成蚕蛾的时候进行,课前教师 可让学生把自己的蚕盒带来。交流时把自己的蚕蛾向别的同学进行介绍,在学生交流 的基础上,教师可用多媒体展示蚕蛾从茧中出来的过程:蚕蛾先吐出一种碱性的液汁, 使粘着蚕丝的丝胶溶解,然后用头和足把丝拨开,形成一个圆洞,蚕蛾就从圆洞中钻 出来了。 蚕蛾是蚕蛹变成的吗,这个问题不是一个多余的问题,希望让学生认真思考并说出 自己的理由,这是为了培养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思考问题。 蚕蛾从茧里出来后,教师要提醒学生,要把它从茧上面拿下来,最好专门放到另一 个比较宽大的盒子里,以避免蚕蛾把卵产在茧上,不便于卵的保存。 2.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和行为。 为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教学时先对蚕蛾的行为进行观察,包括雄蛾、雌蛾的区别, 以及雌蛾产卵的问题,然后再观察蚕蛾的外形特征。 部分学生在课下对蚕蛾的行为其实已经有了一些观察,也有了一些发现。比如蚕蛾 不吃东西也不会飞,有的蚕蛾不断地扇动双翅、原地打转等,课堂上让学生继续观察, 主要围绕“看看蚕蛾在干什么,”同时也希望学生在观察的同时提出问题。 这时学生很可能就会提出哪一只是雄蛾,哪一只是雌蛾,它们有什么区别,以及雌 蛾怎样产卵等问题。教师不必急于回答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己观察比较,学生可能 会发现雌蛾肥大,雄蛾瘦小,雌蛾不太活动,雄蛾运动量较大等。这时教师补充:还可 看触角的颜色,雌蛾触角颜色较浅,雄蛾触角颜色较深。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些特征鉴别 一下自己手里的蚕蛾是雌蛾还是雄蛾。 对于“一只雌蛾大约能产多少粒卵,刚产下的卵是什么颜色的,和我们观察过的卵 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这些问题也留给学生回答,相信学生通过观察也是可以找到答案 的。 这时回头再来看看,蚕茧里有两层皮,一层是蚕在变成蛹时留下来的,一层是蛹变 成蛾留下来的。可让学生回忆一下,蚕的一生蜕了几次皮。这两次皮也是蚕变成蛹,蛹 变成蚕蛾的证据之一。 观察蚕蛾的形态时,教师最好让学生把蚕盒拿开放到旁边,每个同学面前放一只蚕 蛾,这只蚕蛾不一定是活的,可以是已死掉但身体各部分比较完整的,这样便于学生观 察,也避免了许多干扰因素。观察时要求学生要有序地观察,先观察蚕蛾身体有几部分,然后观察各部分是怎样的,有什么器官。 画蚕蛾和蛹的图,需要较长的时间,希望教师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 在对蚕蛾形态观察的基础上,再对比观察。蚕蛾与蚕蛹相比,找一找蚕蛾身体的各 部分分别是蚕蛹身体的哪些部分发育而成的。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对学生没有观察到的地方,教师可进行指导和帮助。 3.蚕蛾是什么。 因为时间关系,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告诉学生蚂蚁、蜻蜓属于昆虫,昆虫的特征 是: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然后让学生看看 蚕蛾是不是具有昆虫的特征,如果具有这些特征,就是昆虫;如果不具备这些特征, 就不是昆虫。最后要强调:这些特征中,有些是鉴别昆虫必需的特征,比如身体分为 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而翅不一定,因为有些昆虫的 翅已经退化。 第5课 蚕的生命周期 (一)背景和目标 学生们通过养蚕已经经历了对蚕生长发育全过程的观察,做了许多记录,对蚕的一 生有了一定的认识。为了让学生们的经历变得更有意义,学习像科学家一样分析和看待 事物,教科书安排专门的内容,让学生对自己积累的资料进行整理和总结。通过整理记 录,发现蚕的一生所经历的不同阶段,以及不同阶段经历的时间,感受到坚持观察记录 的价值,从数据中发现生命的存在与变化。 本课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小结蚕的一生,可以让学生带来观察记录、画的 图和拍的照片、制作的标本、小报等,对蚕的生长变化过程进行总结。认识蚕的一生所 经历的卵幼虫蛹成虫几个阶段。第二部分是蚕的生命周期,从蚕经历的几个时期,认识到蚕的一生分为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就是蚕的生命周期。第三部分回忆养蚕的过程,分析哪些因素影响了蚕的生命和变化,认识到环境因素对蚕生命周期的影响。 科学概念 ?蚕的一生要经历蚕卵——蚕——蛹——蚕蛾四个不同形态的变化。 ?蚕是蚕的生命周期中的幼虫,蚕蛾是蚕的成虫,蚕蛾交配繁殖后死亡。 ?蚕的一生经历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就是蚕的生命周期。 过程与方法 ?整理资料,归纳概括蚕的一生。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生命的珍爱之情。 ?认识资料积累和整理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学生自己的观察记录、画的图和拍的照片、制作的标本和小报等资料。 教师演示器材:有关蚕的一生的图片或课件。 (三)教科书说明 建议本课的教学在部分学生的蚕蛾产卵之后进行。 本课的重点是整理观察记录,因此学生平时是否坚持记录和认真记录就显得很重要,教师在平时一定要督促学生填写观察记录,课前要检查课本上的观察记录表格是否都已填好,以保证本课教学的顺利进行。 第一部分:小结蚕的一生 教科书第31页上,是孩子们制作的关于蚕的小报,上面是学生饲养过程中的观察记录及发现,以及对蚕一生的总结。小结蚕的一生,主要围绕经历了几个阶段,各个阶段的形态和行为有什么不同来进行。具体可参照第31页下的表格进行。表格中要填写的内容有外形特征、行动、食物、时间几个项目。“外形特征”主要指体长、体形、颜色、身体分成几部分,各部分有什么重要器官等。“行动”指能不能行动,行动方式、范围等。“食物”指需要不需要食物,什么样的食物,食量的大小等。“时间”指从一 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经历的时间,其中卵的时间可以不填,也可以填写老师发给蚕卵的时间,但这个时间是不计入生命周期的。这个表格的填写是下面总结蚕的一生和生命周期的基础。 在填表的基础上,让学生把蚕的一生用循环图表示出来。教科书第32页上是一个学生用画图方式制作的循环图。循环图表示一系列连续循环发生的事件,最后一个事件结束后,第一个事件又重新开始了。建立循环图时,除了用图表示外,也可以用文字表示。首先把每个事件简要地写在方框中,把第一个事件排在顶部的中间。然后,沿着一个假想圆圈的顺时针方向,按时间顺序依次排列各个事件。最后,把事件依次用箭头连起来形成一个连续的圆圈。 学生对蚕的一生的总结,可能为卵——蚕——蛹——蛾。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要启发学生,蚕在蚕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是幼虫,蚕蛾是成虫。蚕的一生应为卵——幼虫——蛹——成虫,然后从卵开始又产生一个新的循环。 第二部分:蚕的生命周期 蚕的生命周期是下面两课认识其他动物和人的生命周期的基础。这个活动要帮助学生从蚕的一生为:卵——幼虫——蛹——成虫,上升为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几个阶段,并且依据前面填写的表格把各阶段经历的时间统计出来。认识到这就是蚕的生命周期。 要说明的是教科书把蚕的生命周期总结为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而不是出生——生长——发育——生殖——死亡,是因为学生对繁殖比较熟悉,对生殖比较陌生,所以教科书用“繁殖”没有用“生殖”。教师也可以把蚕的生命周期总 结为出生生长发育生殖死亡四个阶段。 第三部分:什么因素影响蚕的生命和变化 影响蚕的生命和变化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因素,比如气温、湿度、食物、病虫害、环境的污染等。这个活动分两步进行,首先让学生回忆养蚕过程中,蚕健康生长需要什么条件,自己是怎么满足它的;第二步是通过寻求学生们养蚕的成功和失败的原因进行验证。让学生认识到生命和环境因素息息相关。 (四)教学建议 课前,教师要提前通知学生把关于蚕的生长发育过程的观察记录都带来,特别不要 忘记带教科书,因为有很多记录都是填写在教科书上的。 1.小结蚕的一生。 教学开始,先检查学生带来的资料,并对学生资料准备的情况进行简单的评价,接 着告诉学生本节课的日的是总结蚕的一生。总结之前,教师可先听听学生的意见,怎样 整理这些资料。在学生意见的基础上,让学生看教科书第31页的表格,建议按照表格的项目进行整理。在整理前要求学生阅读和讨论表格的项目。要说明的是,最后表格中 “共计多少天”,指的是蚕从卵中孵出开始,到蚕蛾死亡结束的时间。弄清表格的内容和要求后,先让每个学生自己依据平时的记录整理在本上,再通过小组的讨论,把小组的情况汇总填写在教科书的表格中,最后再进行大组汇报交流。交流时教师把全班得出的结果填写在班级大表上。下面是班级大表的举例,其中填写的内容仅供参考。 教师在最后小结的时候告诉学生,蚕是蚕一生中的幼虫阶段,蚕蛾是成虫阶段,并 在上面的表格最左边一列补充注明:蚕(幼虫),蚕蛾(成虫)。 然后让学生思考,蚕一生中的几个阶段是不是一系列连续发生的,蚕蛾产下卵,第 二年春天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变化的过程是不是又跟我们观察到的一样,像蚕这样, 它的生命虽然分阶段,但却是连续循环没有终点的一代一代传下去,我们可以用循环图 表示它的一生。 接着根据表格内容制作循环图。制作循环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教师可首先列举一 个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例,比如某一条公共汽车的循环行车路线,把它制成循环图。然 后让学生把蚕的一生用循环图表示出来,即用箭头把蚕一生的各个阶段依次用箭头连起 来,形成一个连续的圆圈。在制作循环图时,蚕一生的各个阶段不需画图,用文字表示即可。 2.蚕的生命周期。 这个活动的重点是帮助学生从前面总结的蚕的一生为:卵幼虫蛹成虫,概括为: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几个阶段,并能依据前面填写的表格把各阶段经过的时间统计出来。相信在前面教学的基础上,这个问题是不难解决的。最后教师要强调,这个过程及其所经历的时间,就是蚕的生命周期。 3.什么因素影响蚕的生命和变化。 影响蚕生命和变化的因素,可以让学生回顾自己养蚕的过程来进行总结。比如让学 生讨论,我们是怎样让蚕健康成长的,学生可能会说:不要让它饿着,要给它新鲜、清 洁的桑叶;还要天天给它打扫卫生,清除蚕粪和桑叶的残渣;另外不能让它生病,如果 生病了要赶快拿开,避免传染;要避免别的动物把它们吃掉;等等。气温和湿度学生不 一定想得到,教师可启发学生:“为什么小蚕要在适宜的温度下才孵化,为什么要在蚕盒上扎孔呢,清除蚕粪和桑叶的残渣仅仅是为了清洁吗,能不能把蚕放到阳光强烈的地方呢,”让学生知道温度、湿度、空气、食物、光照、病虫害等都会影响蚕的生命和生长变化。 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养蚕体会,谈谈成功和失败的例子,进一步证明蚕的生命和 上述因素有关。说明虽然蚕的生命周期有一定的规律,但是如果没有满足蚕的生活条件,蚕就不一定能完全经历这几个阶段而提前死掉,或者长得很瘦弱。 最后最好开个展示会,让学生把自己的记录表、制作的小报、标本、拍的照片、专 题研究报告等资料都展示出来,大家互相参观、学习。也可以让学生就养蚕中印象最深 刻的事,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这些成果都是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 第6课 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一)背景和目标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们已经认识了蚕的生命周期。蚕的一生经历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其他动物也存在这样的生命周期吗,动物的生命周期长短、变化一样吗,本课将指导学生对一些常见动物的生命周期现象进行观察、交流和讨论,发现不同的动物,尽管各自的生命周期长短不同、变化不同,但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 本课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观察了解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第二部分,不同 的生命周期。 科学概念 ?动物都有生命周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 ?不同动物在生长过程中的形态、变化、繁殖方式各不相同,寿命的长短也不相同。 过程与方法 ?查阅和交流资料,了解更多动物的生命过程。 ?从多种动物的生命过程中发现共同的规律,提高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能力。 ?用流程图和循环图表示动物的生命周期。 . ?按卵生还是胎生、变态还是不变态给动物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动物的生长发育都有自己的规律。 ?培养研究生命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器材:学生课前收集的一些有关动物生长发育过程的图片和资料。 教师演示器材:有关动物生长发育过程的图片、资料和课件。 (三)教科书说明 第一部分:观察了解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这部分教学内容主要是了解其他动物的一生要经历什么样的过程。由于课堂教学的局限,教学的方式主要以查阅资料和交流讨论为主,了解的动物种类也比较有限。教科书第33页图片中的动物分别是鸡、蝴蝶、蜻蜓、山羊、熊猫、鱼等,这些动物都是平时比较熟悉的,包括了鸟类、昆虫、哺乳动物、鱼类。它们的生命周期和寿命如下表所示。 在查阅资料中还要注意:动物的寿命问题较复杂,它同环境关系极大,尽量采用人工饲养条件下取得的数据。 上页表中动物的生命周期过程是用流程图表示的。流程图是表示某一事件是按什么样的顺序发生的,它能有效地概括某一过程的各个阶段。因为动物的生命是连续和循环的,也可以像蚕的一生那样用循环图表示。教科书第34页最上面蜻蜓的一生的图就是循环图。从最右边的图(水虿)开始,按顺时针方向发展和循环,依次是水虿(chai)——水虿蜕皮上岸——变成蜻蜓——雌雄蜻蜓交尾——雌蜻蜓在水中产卵。第34页下图是蟾蛛一生的流程图。 第二部分:不同的生命周期 这部分教学内容主要是比较不同动物的生命周期,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通过对不同动物生命周期的比较,希望学生能总结出它们相同的地方是: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不同的是有的要经过变态,有的不经过变态;有的是卵生,有的是胎生。 在上面教学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给动物分类。分类的标准就是是否经过变态,以及卵生还是胎生。教科书上没有给出卵生、胎生的名词,但是教师可以视学生情况把“从卵孵化而来”转译成“卵生”,把“由母亲直接生下来”转译成“胎生”。 鸡、蝴蝶、蜻蜓、山羊、熊猫、鱼、蟾蛛这几种动物中,经过变态的是蜻蜓、蝴蝶、蟾蛛,它们的幼年期和成年期形态与生活习性相差很大。不经过变态的是鸡、山羊、熊猫、鱼,它们幼年期和成年期形态基本一致。卵生的有鸡、蝴蝶、蜻蜓、鱼、蟾蛛,胎生的有山羊、熊猫。 教科书第35页的分类图是简单的概念图。它从总的概念“动物”出发,展开为“变态”和“不变态”,然后又展开为不同的动物,清晰地表示上下级概念之间的关系。正规的概念图应该在概念之间有联系词(关系词)。如下面的“有些要”“有些”“比如”就是关系词。本课教学中不要求学生认识概念图。 (四)教学建议 1.观察了解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这个活动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关键,下面的活动建立在这个活动的基础之上。为了 保证活动的顺利完成,课前要求学生收集鸡、蝴蝶、蜻蜓、山羊、熊猫、鱼等动物生命 周期和寿命的资料,并带到课堂上来。教师也要准备这方面的资料。要求学生查阅的动 物种类,不限于课文中的这6种,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有所改变,但是种类的数量不要少于课本上的8种。 活动方式主要以小组查阅资料和大组汇报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过程可以如下进行。 (1)布置任务并提出要求:每组从上述动物中选择两种,了解其生命周期及经历的 时间,并把它们的生命周期用流程图的形式表示出来。对于什么是流程图,教师要加以 解释。如果小组的资料不够,可求助于其他小组和老师。教科书中的图片已经表达了很 多的信息,教师应要求学生仔细观看教科书中的图片。 (2)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查阅资料,并用流程图或循环图表示它们的生命周期。为 节约时间,流程图或循环图都用文字和箭头表示。为了顺利进行下面的教学活动,鼓励 学生能查找出某种动物的每个生命阶段的形态、行为、食物和生活环境。如熊猫刚生下 来的时候身上没有毛,要吃母亲的奶,过一段时间才会长出毛,并自己啃食嫩竹和行走,小熊猫和大熊猫样子相差不大,只是大小不同。小鸡刚孵出没多久就会自己站立行走并寻食,小鸡和大鸡样子也相差不大。山羊一生下来就会自己站立、行走,并吃母亲的奶,小山羊和大山羊模样相差不大等。 (3)大组汇报交流。在某个小组汇报的时候,查阅相同资料的组,可以补充和提出 不同意见。学生汇报时,教师要把大家认可的结果,填写在班级大表上。 2.不同的生命周期。 活动重点是比较以上不同动物的生命周期。这个活动虽然是在上面汇报的基础上进 行,但对三年级的学生可能具有一定的难度,为了互相启发,可在全班进行讨论,前面 总结的班级大表最好也保留在黑板上。 在学生讨论中教师要在恰当的时机,把“由母亲直接生下来”和“从卵孵化而来” 转译成科学的语言:“胎生”和“卵生”;把幼年期和成年期样子差别太大和不大转译成“变态”和“不变态”。 给动物分类,并填写第35页的概念图的活动可以在小组进行,然后大组交流。 最后指导学生归纳总结:其他的动物尽管具体的生长过程和形态变化各不相同,生 命周期的长短也不相同。但和蚕一样,一生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动物的寿命有长有短,但最终都会死亡。 教师要告诉学生,虽然动物个体最终会死亡,但是通过繁殖使其物种不会随着个体 的衰老死亡而灭绝,并得以不断延续。 第7课 我们的生命周期 (一)背景和目标 所有的动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我们的生命周期是怎样的呢,本课指导学生通过 分析自己生长变化的数据,以及对周围不同年龄段人的身体特点的观察,知道人一生中 身体要发生很多的变化,从呱呱坠地的婴儿到活泼可爱的儿童,再到精力充沛的青年和 年富力强的中年,最后到步履瞒珊的老年。在每一个年龄阶段身体的特点都不相同。尽 管这些变化具体到每一个人,会有些差异,但总的变化规律是一致的,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就是人的生命周期。 本课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我们的出生与生长变化;第二部分,我们的一生。 科学概念 ?从出生到现在,我们的身体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今后还将发生变化。 ?人在生命的不同年龄阶段,身体的特点各不相同。 ?人也有生命周期,人的一生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 ?人的寿命长短和是否健康生活有很大关系。 过程与方法 ?收集并整理自己从出生到现在身体生长变化的资料。 ?预测今后的身体还将发生什么变化。 ?调查不同年龄段人身体的特点。 ?分析研究人一生中身体变化的规律,以及影响寿命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珍爱生命、健康生活是十分重要的。 ?认识到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二)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学生课前收集的有关自己从出生到现在每年的身高、体重、牙 齿以及能力发展的变化。 教师演示器材:“0岁~9岁我们的生长变化”班级大表,“各年龄段人的身体特点”班级大表,婴儿、幼儿园或小学儿童、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身体特点、活动能力的影像资料。 (三)教科书说明 本课重点是指导学生认识人的生命周期,教学的主要方式是分析人一生中身体变化 的数据和相关事实。三年级的学生一般在8岁~9岁,从出生到八九岁这段期间的生长变化是他们的亲身经历,收集、分析的是自己的资料。而8岁~9岁以后人身体变化的特点,需要通过观察别人获得。 根据分析研究的对象和相关事实的收集途径,教科书将本课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 我们的出生与生长变化;第二部分,我们的一生。 第一部分:我们的出生与生长变化 课文开始提出三个问题:我们是从哪里来的,我们刚出生时是什么样子的,从出生到现在我们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三个问题都是研究自己身体变化的。 “出生”这是人的生命周期必经的阶段,所以知道“我们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很重要,但是教学中对于这个问题不要求过多地展开,简单地说是父亲的精子和母亲的卵子结合,然后受精卵在母亲肚子里(子宫)生长发育,经过大约 280天(九个多月)的时间,胎儿从母亲体内生下来。 “我们刚出生时是什么样子的,”这一问题是为了和以后的生长发育变化相比。教科书中“样子”主要包括身长(婴儿是躺着量的所以是身长)、体重、行为特点(比如整天躺着、除了吃奶大部分时间是睡觉)、能力(饿了会哭、不会翻身、不会说话)等几个方面。 “从出生到现在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主要指:身高、体重、牙齿等方面的变化,以及学习、运动等能力发展情况。 以上这些都是学生所能收集到的数据和事实,在对数据和事实收集、整理时可以按下表的格式。因人的个体差异较大,表格中的内容是大致情况,不作为标准,仅供教师教学参考,教学时按学生汇报的情况填写。 表中“身高”“体重”“牙齿”反映的是身体生长情况,而“力所能及的事”可以反映身体发育方面的情况。生长和发育的概念是不同的,但也是密切相关的。生长是指孩子整体和各器官的长大,可测出量的增加,比如身高、体重等;发育是指细胞、组织、器官本身及功能的成熟,是质的改变,可以体现在孩子的体能、行为或学习、活动的能力上。比如说孩子能吃比较粗糙和硬的东西了,这说明他的牙齿和消化器官的发育比较 成熟了。孩子跑得比以前快,耐力比以前强,说明他的心、肺、骨骼、肌肉的功能都在增强。 最后“在我们的一生中,身体还将发生什么变化,”这是一个推理活动,根据其他人的情况推测自己身体会发生的变化。这个活动的目的是为下一个活动做铺垫。 第二部分:我们的一生 “我们的一生”主要是指导学生了解人一生的身体变化特点。三年级的学生一般在8岁~9岁,对以后的身体变化,也就是对人的一生的身体的特点,只有通过对身边的人进行观察和了解,因此教科书安排学生调查身边最熟悉的人,把握不同年龄段人的身体 特点。活动分为四步:一、找出身边最熟悉的人;二、弄清他们的年龄段;三、把他们归到不同的年龄组;四、观察他们的身体特点。 人可以按年龄划分不同的阶段,比如:儿童、青年、中年、老年。怎样划分呢,划分的方式很多,比如国际上和我国的划分方式就不同,心理学上的划分和一般传统上的划分方式也不同。教科书综合各方面的划分方法整理为:15岁以前都叫儿童(其中不满1岁的为婴儿,12岁~15岁的为少年),16岁~35岁的为青年,35岁~60岁的为中年,60岁以后的为老年。 如果和学习、工作的年龄结合起来看,也就是说从婴儿开始到上幼儿园、小学和初 中这一段时期都属于儿童,其中初中学生也可划分为少年;上高中后,就基本上是青年 了;退休以后,就基本是老年了。 不同年龄段的人,其身体的特点是不同的。只有了解到整个儿童、少年、青年、中 年、老年的身体特点,才能发现人一生的身体变化规律,为总结人的生命周期打下基础。但是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因此教科书只要求每个组选两个年龄相近的组,了解和比较他们的不同。比如儿童组和青年组;青年组和中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然后再通过交流,对人一生的身体特点有较全面的把握。下面的内容仅供参考。 婴儿(1岁以内):食物以乳类为主,生长发育迅速,开始长出乳牙,能坐,会爬, 开始学走,会说单音字。 儿童组:乳牙掉了,长出恒牙;皮肤细腻娇嫩,身高、体重增长得较快,会自己穿 衣服、吃饭;上学了,认识了很多字,会算加、减、乘、除的算术题,会跳绳、踢毽、 跑、跳,能帮妈妈做简单的家务活等。 青年组:比儿童时又长高了许多,身体很壮实,皮肤光滑,力气很大,开始长胡须, 声音也发生了变化;懂得了很多知识,做事自己能有主意;不少人结婚,生孩子了。 中年组:身体已经完全停止生长;有些人身体开始发胖,皮肤开始出现皱纹,精力 和体力不如青年人了,记忆力开始减退、眼睛开始老花。 老年组:头发花白,看东西要戴老花镜,牙齿嚼不动硬的东西,有人装假牙了,腿 脚不灵便了,脸上很多皱褶和老年斑,记忆力下降,退休在家,比较容易生病等。 教科书第37页大表中的内容要在各组比较的基础上填写,经过综合、概括得出各年龄段的特征。表格的空间有限,填写时应围绕人的生命周期的阶段(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选择各年龄段最显著的身体变化特点进行填写。下面填写的内容仅供参考,教学时按学生的观察和理解填写。 本课教学的最后,要指导学生总结出人的生命周期和植物、动物一样,都要经历出 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这样共同的四个阶段。 要说明的是,虽然大多数人基本上都要经历这样的生命周期,但毕竟还是有极少数 人会夭折。其他人即使经历了生命的每个阶段,但每个人的寿命不一样。这是什么原因呢,一是和生存条件有关,二是和疾病有关。本课最后的问题——我们该为今后的健康成长做哪些准备呢,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提出的。希望学生明白,虽然每个人最后都 要死亡,但是如果我们关爱自己的生命,注意自己的健康,我们的寿命就会长一些,生 命的质量就会更高一些,人生就会更快乐一些。 凡是生命,必有死亡的那一天,而且都有自己一定的寿命。人的生命有多长呢,这 个问题只有通过事实来回答。事实上,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善和医疗的进步,人的平均寿 命比以前延长了。但是活到100岁的人仍然只占少数比例,绝大多数人的寿命在85岁以下。历史上记载过许多长寿的人,据说现在世界一些地方也有活到150岁的,但是这些都没有经过确证。 (四)教学建议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通过自己所经历的生长变化,以及身边不同年龄段的人的身体特 点,了解人的一生身体是怎样变化的。因此需要学生课前收集自己从出生到现在的生长 变化资料,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收集从出生到现在每年的身高、体重、牙齿等变化的数据 及力所能及的事。为便于学生收集资料和交流资料,教师可以把空白的表格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在家人的帮助下填写相关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尽量收集相关数据和资料,但不勉强,收集多少算多少,不要给学生及家长造成负担。在一个班级中,只要有部分学生能收集到相关资料就可以了。 1.我们的出生与生长变化。 教学中,对教科书第36页开始提出的三个问题:我们是从哪里来的,我们刚出生时是什么样子的,从出生到现在我们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可以通过全班的讨论来进行教学。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基本都知道,自己是母亲生下来的。教师适当补充即 可,不要求过多展开。学生对第二和第三个问题的发言,教师要把它填写到班级大表上(大表如前面的“0岁~9岁儿童生长变化表”),把其中的“儿童”改成“我们”。身高、体重可以计算平均数。“力所能及的事”,选有代表性的填写。第36页“在我们的一生中,身体还将发生什么变化”的问题,是一个推理问题,要求学生有根据地推测。比如学生可能会说“体重和身高还会增加”“会变老,头发会变白”“相貌会变化”等,教师要让学生说说这样推测的依据,并把大家认可的推测记录到黑板上。同时也要求学生把它填写到教科书第36页下的空白处。 2.我们的一生。 人的一生身体是怎样变化呢,这个活动首先要求学生把人划分成不同的年龄组。划 分为哪些组、怎样划分,可以让学生先讨论,然后教师综合学生的发言,给出一个合理 的分组方法。比如可以分为儿童、青年、中年、老年,也可以分为儿童、少年、青年、 中年、老年。 这些不同年龄段的人,其身体的特点有什么不同,在比较时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平时 观察,找出两个年龄组的人,观察和比较他们身体特点有哪些明显的不同。除了根据自己平时的经验,也可以通过阅读单元资料或其他的资料。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播放 不同年龄段的人的影像资料,让学生现场观察和比较。甚至可以由教师先在全班指导比 较两个年龄组,比如儿童组和青年组。然后再由各小组任选两个相邻的年龄组进行比较,比如青年组和中年组,或者中年组和老年组。在小组比较的基础上,最后全班汇报、交流、汇总。教师把学生的汇总填写到班级大表上。学生要把这个汇总填写到教科书第37页的表格中。 根据这个表,全班讨论:我们每一个人在一生中,所经历的生命阶段是哪些,出生 后,身体的生长发育主要在哪个时期,什么时候可以结婚生孩子,是不是像动物一样也 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在讨论的基础上得出人也有生命周期。 接下来,让学生谈谈一生中每个人的身体变化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比如说每个人的 身高、体重增长的情况一样吗,每个人的健康状况一样吗,每个人的寿命一样吗,有没 有在儿童时期或青年时期就夭折的,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呢,那些长寿的老人,他们有 什么秘密呢, 最后告诉学生,人的健康是建立在平时健康生活的基础上的,特别是儿童少年时期 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其健康状况会影响到人的一生,一定要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适当加强体育锻炼,关爱生命,珍惜健康。 四、评价建议 教学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应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从科学概念、过程与方法、情感 态度价值观三方面来制定。 1.对科学概念的评价。 通过本单元教学,学生应该知道:蚕的一生是不断生长变化的,要经历蚕卵——蚕——蛹——蚕蛾四个不同形态的变化,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自然界的动物和人尽管具体的生长过程和形态变化各不相同,寿命的长短也不相同,但和蚕一样都有生命周期,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人和动物通过繁殖使其物种不会随着个体的衰老死亡而灭绝,并得以不断延续。动物和人的生命周期长短和生活环境密切相关。 对学生掌握和理解科学概念情况的评价,可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对问题的解释与回 答、学生自己的总结、书面考核等方式进行。 观察、实验的记录单是评价的重要依据,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尽量让学生人人记录, 课后应妥善保管好学生的记录单并认真阅读。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养蚕和对蚕一生形态变化过程的观察,学习用科学的方法对蚕的身体变化进行 比较和测量,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录、描述能力;培养学生有根据地预测,在观察中发 现问题并进一步去观察探究的意识和能力;查阅动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的资料,能归 纳和比较它们生命周期的相同和不同,并能用流程图和循环图表示动物一生的生长变化 阶段;能从自己的生长经历和对周围不同年龄段的人的观察比较中,了解人的生命周期。 过程和方法的评价主要通过教师的观察、学生课堂上的观察记录、课前有关资料的 准备、课后的专题研究等途径进行。如对蚕的一生的观察记录和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 和分析,以及教科书上各种表格的填写(填写的数量、质量等)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积极参与饲养与观察蚕的活动,能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坚持不懈地观察记录蚕的 生长过程,并积极收集有关蚕、动物、人的生命周期的各种资料;在观察研究动物和人 的生命周期的活动中发现生命的发展变化,领悟生命的可爱和可贵;认识到动物和人的 生长变化、生命周期是有规律的,长生不老是不可能的,珍爱生命,健康生活能在一定 程度上延长人的寿命;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感到自豪。 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除了教师的评价,更多的可充分利用小组的作用, 让学生通过自评、互评来进行,同时也可以让家长来参与对学生的评价,因为学生对科 学课学习的态度往往也反映在家庭中。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家长的评价及课堂表现、观察记录表等情况来综合加以考评。 五、教学案例 我们一起来养蚕 记北京小学“动物的生命周期”教学研究活动 于宪生金娜张军周大为 准备 我们首先确立了这个单元的内容是一个长周期的科学观察活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 亲历养蚕活动的过程,我们明确了指导思想:发动尽可能多的人参与到活动中去,形成 具有影响力的活动氛围。有意识地整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搭 设平台。 契机 养蚕宝宝的实践活动是从三年级开始的。让我们欣喜的是,三年级的学生竟然找来 了相当多的蚕卵,尤其是当一位家长无偿向学校一次性提供了两万只蚕卵时,我们感到 这是一个契机,同时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把活动扩展到全校,形成全校范围内的专 题科学实践活动。 科学社团的学生首先在校园内张贴了海报和倡议书,号召大家关注饲养蚕宝宝这项 科学实践活动。从此科学教室成为了学校中最受关注的地点之一,学生们在课间总是来 询问饲养蚕宝宝的事宜。尽管我们不知道后面的事情是否会像预计的那样发展,但我们 相信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转折 伴随着老师和学生的关注,两万只幼蚕破壳而出,然而刚刚露出笑容的我们,就被 蚕宝宝们的一日三餐难住了。桑叶成为了最宝贵的东西,两万只蚕“嗽嗽待哺”,这可急坏了我们。于是我们向全校学生发出了S()S求救书,没想到求救书刚刚贴出,立刻得到了学生们的响应,许多学生自觉自愿地利用假日采摘桑叶,为两万多只蚕提供食物。学生们的热情被激发起来,我们每天都要接待无数名不同年级学生的来访,有来看蚕宝宝的;有要领养蚕宝宝的;有的是送桑叶的;还有来询问有关蚕宝宝问题的„„由此还诞生了“护蚕英雄榜”“蚕医院”等学生们自发形成的活动和社团。 在那一段时间里,我们感觉是学生对蚕宝宝的爱促进了整个活动的展开;是学生的 爱将活动推向了一次又一次的高潮;是学生的爱将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老师(大学教授、教研员)、家长、社会(企业、网络公司)等力量卷人了这次活动中来„„使养蚕成为了全校瞩日的大规模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校际之间的合作也在同期进行着。北京第一实验小学的高老师熟知 宣武区各地桑树的位置,像活地图一样提供了宝贵的信息。我校于老师不止一次带领多 个学校的青年老师前往远在大兴区的桑树种植基地采摘桑叶。 展开 当饲养蚕宝宝的活动在全校展开后,举着蚕宝宝喃喃自语的孩子成为了北京小学的一景。 案例一 开展小课题研究——蚕吐丝的研究 随着蚕宝宝一天天的长大,大家观察和研究的兴趣也越来越高,老师和学生们都期 盼着它们快一点吐丝、结茧,因为有那么多的有趣问题都和蚕宝宝的吐丝、结茧有联系。 学生们自愿组成了一个个的研究小组,设计了多组对比实验,准备从磁场、光线、 温度、颜色等多个角度观察蚕在吐丝、做蚕茧时的情况。例如“颜色对蚕吐丝有影响吗,”的实验小组就是这样开展研究的。 实验开始时,学生们准备了同样大小的红、绿、蓝、黑四个圆凳,把它们在相同的 环境下一字排开,将正在吐丝的蚕宝宝放在圆凳的表面,观察它们吐丝的速度和数量。大家一致认为颜色应该会对蚕吐丝有一定的影响,但是,每一位学生预测的结果各不相 同,都有各自的理由;谁也说服不了谁。经过了一天的观察,结果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大家并没有看出蚕宝宝在吐丝速度和数量上的差异,这说明颜色对蚕吐丝影响不大,但 是蚕宝宝在吐丝时的一边倒现象却吸引了每一个人。有学生发现,一字排开的圆凳形成 了光线的强度不同,即由南到北光线由强到弱,于是提出蚕吐丝可能喜暗光;还有人发 现,圆凳是南北向的,恰好和地球的磁场一致,如果地球的磁场对蚕吐丝有影响也会出 现一边倒现象;另外窗户开着有风不停地吹过,是不是蚕吐丝怕风吹。到底是什么原因 谁也不能确定,只有进行第二次的实验来进一步地研究。 第二次实验时大家注意了使光线、温度相同并尽可能减少空气的流动,还是将小圆 凳南北走向一字排开。学生们的预测是:如果蚕吐的丝仍然是一边倒就说明磁场对蚕的 吐丝是有影响的,如果均匀了就说明光线对蚕吐丝有影响。第二次的实验结果出来了, 蚕宝宝吐出了十分均匀的蚕丝,大家发现了地球磁场、空气流动对蚕吐丝没太大的影响,而光线对蚕吐丝有较大影响的事实,同时也使学生们感受到科学实验的操作需要严谨,要获得科学的事实不能只凭想当然,要经过反复实验。 案例二 网络教学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我们认为在养蚕活动中应该更加深人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更为广阔的科学教育活动。于是我们与北京师范大学的朱京曦教授以及甲骨文公司合作开展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习方式变革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课题,利用网 站为学生的研究成果展示搭建平台。 网络学习不仅要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同时也需要让学生学会运用 现代信息技术来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使网络成为与国内外的小朋友、专家、老师进行 交流的平台。于是我们制订了详细周密的,设计网上活动的内容、时间和板块,力求使网络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服务。 我们设计的板块有:“养蚕活动开始了”“彩色的蚕宝宝”“蚕的形态”“你问我答”“你来告诉我”“蚕的用途”“我眼中的蚕宝宝”“我们的活动”“亲子乐园”等。 在“养蚕活动开始了”板块中,我们号召学生们积极参加到养蚕活动中来,介绍养 蚕活动的日的与意义以及具体活动内容与时间。在“彩色的蚕宝宝”板块中,我们为学 生们介绍了一种奇特的彩色蚕宝宝。它是在现代科学技术影响下人类发明的一个新品种,它不仅可以从吃桑叶改为吃蚕饲料,而且还可以吃不同颜色的蚕饲料,变成不同颜色的蚕宝宝,更不可思议的是它可以吐出不同颜色的丝。在“蚕的形态”板块中,我们为学生介绍了有关蚕的基础知识。而在“你问我答”“你来告诉我”“蚕的用途”“我眼中的蚕宝宝”这几个活动板块中,我们为学生们搭设了互动的平台。随着养蚕活动的深人开展,学生关于养蚕的问题越来越多了,于是在“你问我答”的板块中,我们请来了山东蚕业研究所的顾寅钮研究员,每周请她固定两次在网上对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这样,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学生们在养蚕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而且还为学生们讲解一些养蚕的专业知识以及世界上先进的养蚕技术,使学生们认识到,我们的养蚕活动不是仅仅重复前人的饲养活动,而是了解科学是怎样使养蚕业得到发展的,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类的活动。由于开设了这些板块,许多学生把自己的发现和感受留在留言板上,把自己成功的喜悦与收获与大家一起分享。我们不失时机地在“我眼中的蚕宝宝”板块上展示了学生们自己制作的优秀网页。 在网络学习中,我们还与山西的学校共同开展了网上的交流与研究,很多学生也到 “你问我答”的板块中向专家请教。不仅做到了资源共享,而且让我们尝试了远程合作学习的快乐!甚至在我们的网页上还经常有一些外国小朋友留下的帖子。网络学习使科学课教学更加深人与活跃了,它扩大了学生们学习的空间与时间。 案例三 综合实践活动与科学课的整合——《养蚕与丝绸之路》 “古时候的人为什么要养蚕,”“蚕茧是怎样变成丝绸的,”“丝绸之路是什么,”随着养蚕这项长期探究活动的展开,学生们所关注的问题已不仅仅是蚕一生的生长变化。是啊,蚕茧与丝绸就像一对孪生兄弟,当学生们看到白胖胖的蚕茧时这些问题就应运而生了。课堂教学应该怎样开展呢,一次资源的再开发与利用摆在了我们的面前。于是我们开始注意将学生们的视野从课内引向课外,从课堂引向社会,使得“养蚕”这一科学实践活动得以延伸与拓展。为了让学生了解我国养蚕的历史和丝绸之路的由来,感受中国古代蚕文化的博大精深,丰富养蚕活动的底蕴。我们以“古今养蚕与丝绸业的变迁”为主线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 主题一:穿越历史看养蚕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这是一首表现我国古代养蚕人生活的诗。我们发动学生结合自己的养蚕经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下面是学生在讲述中生成的问题: 1.为什么养蚕的人很清苦,自己穿不上丝绸做的衣裳, 2.中国是最早开始养蚕的吗,什么时候开始的, 3.蚕丝是如何制成的, 4.现在的人们是怎样养蚕的, 5.丝绸是如何传播的, 有的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写出了《养蚕的历史和发展》研究报告。一位学生利用“五一”假期回到自己的家乡太湖湖畔的盛泽镇开展调查,那里是“日出万匹,衣被天下”的丝绸之乡。千百年来,蚕丝一直是那里人们的骄傲,纤纤银丝,通过商界引领,源源不断地涌向了遥远的丝绸之路。在家长的陪伴下,这位学生还走访了蚕丝的发祥地娄港地区,那里栽桑养蚕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在春秋时期就已兴起,到了唐宋时期太湖村落更是家家栽桑,户户养蚕。这位学生收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照片,写出了调查报告《盛泽镇的蚕丝文化》。 主题二:养蚕与丝绸之路 丝绸是如何传播的,这又是中国人一个伟大的创举——开辟丝绸之路。我们在课前 组织学生查阅了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在课堂上开展“丝路游戏”活动。 首先将学生分成西域商人和中国商人,然后让他们讨论,在与对方做生意时,会采 用什么样的交通工具,会带什么样的货物去,换回什么样的商品来, “西域”的商人说道:“我会带马匹、皮毛、瓜果蔬菜、香料到中国,带回丝绸和瓷器。我会先用骆驼,再换马匹。我还会带药材、珠宝、音乐和舞蹈到中国。除了丝绸以外,我也想带铁器和养蚕的技术回去,可以发展我们本国的经济。” “中国”的商人说道:“我会带中国的特产去和他们交换我们没有的东西。” 这时老师引导学生思考:“通过你们的贸易经历,能不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和形容一 下,丝绸之路到底是一条怎样的路呢,”学生们通过总结了解到丝绸之路是: 结交朋友——一条友谊之路; 改变生活——一条社会发展之路; 赚钱——一条发财之路。 在此基础上学生形成的研究成果有: 《丝绸之路》——研究报告。 《海上丝绸之路》——郑和是我国古代的航海家,他七次下西洋,开辟了一条海上的丝绸之路。 《现代丝绸之路——新亚欧大陆桥》——快速、安全的运输条件,促进了沿线30多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报告的撰写,既锻炼了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既培 养了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既让学生了解了祖国的 特有文化,又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同时也让学生深深地感到,我们的养蚕活动 不仅仅是一次科学研究活动,它也是一次对“蚕文化”的深刻体验。 案例四 开发资源拓展课堂教学 “张老师,快!您快看!这是我们给蚕宝宝设计的家!”三四个孩子抬着长长的盒子, 在全班学生的蔟拥下兴奋地走进了教室。其中一个学生高声说:“这是一个两居室,一间是餐厅,一间是卧室,蚕宝宝饿的时候可以到餐厅去吃桑叶,吃饱了就通过这个通道回到卧室去睡觉~” “养蚕”是三年级第二学期科学课教材中一项非常有趣也非常受学生们欢迎的教学内容。那么多的蚕宝宝要靠老师一个人来找还真是不容易,于是我发动学生们,如果谁 的家里有蚕宝宝可以尽量为我们大家提供一些。过了不久,我们的活动得到了家长的支持,三年级(5)班谢辰的妈妈从山东蚕业研究所给我们寄来了40盒彩色的蚕宝宝~彩色蚕宝宝~一条条白白胖胖的蚕现在变成了粉色的、紫色的、蓝色的蚕宝宝,真是太神奇了~学生们养蚕的欲望再一次被激发起来~于是我抓住这个时机在科学课上鼓励学生们找到自己研究蚕的切入点,选择自己的研究题目,在饲养、观察的过程中认识蚕的外形特点,了解蚕的生活习性。于是就有了开头的一幕。 学生们的研究还真是认真投入,不管是课间休息还是吃过午饭,他们都急匆匆地赶 回教室要看看他们的蚕宝宝是否发生什么变化了。过了几天,给蚕宝宝设计了舒适的家 的那组学生们又来找我了。“张老师,我们的蚕真是太懒、太馋了,它们永远都待在餐厅里,吃、睡都不离开那个地方~看来蚕宝宝的一生就是不停地吃,让自己长得胖胖的,难怪它是世界上最能吃的动物呢~”这样的观察研究在学生们中还有很多很多。例如:“挺而走险的蚕宝宝”,学生发现蚕宝宝总爱在盒子的边边沿沿上走来走去,却掉不下来,原来蚕宝宝的足上有像吸盘一样的东西,总能把自己牢牢地固定在上面。 我们还将科学课与语文课、美术课、班队活动等结合起来,在语言表达、习作、绘 画、想象创新的能力上多方面培养学生。 下面是三年级(2)班王菲尔同学写的一篇童话故事。 我的一生 1.我是小蚕我怕谁 我是一只蚕,刚刚从卵里钻出来。我看了看四周,发现我身边有一片大大的桑叶。 我马上爬过去,大口大口吃起来。突然,一只比我大五天的蚕爬过来对我说:“小不点 儿,离我远点!这是我的桑叶~”说着把我扫到了盒子的底下。我火了,正想上去打它,另一只蚕对我说:“别过去~它是盒子里一千只蚕中最大的一只。”我说:“哦,好吧,不过,我是这一千只蚕中最小的一只吗,”“是啊。”“对了,听说学生喜欢年龄比较小的蚕。”我和其他蚕侃起来。铃铃铃~上课了。学生进了教室。科学老师开始给学生讲课。当老师说到可以挑蚕时,教室里吵闹起来。我感觉有一个东西把我送到了另一个盒子里。刚才几只蚕也进来了,但那只大蚕好像没有进来。我意识到我换了一个三年级的小主人。我又看到了大片大片的、鲜嫩的桑叶。我确定没有大蚕和我抢食后,就又开始吃了。第二天,我发现食物变了。听其他蚕说,这玩意儿叫蚕饲料,我尝了一口,还真挺好吃的。一星期、两星期„„在我结茧之前,我一直在吃蚕饲料。 2.结茧了 过了一段时间,我开始结茧了。一圈、两圈、三圈„„我一圈一圈数着,数到5892 圈的时候,茧结好了。“这新房子还真不错,雪白的、大大的,又漂亮又结实。”我在茧里心满意足,自言自语地说。又过了一段时间,我变成了蛹。躲在茧里呼呼大睡。我一觉醒来,呀~不得了了~变成蛾子了,该出去了~ 3.蚕蛾的经历 终于,我从茧里钻出来了,我急着想要产卵。一天、两天,第三天,我开始产卵了。 “一颗、两颗、三颗„„哇~产了98颗~”我高兴地叫了起来,爬过去向其他蛾子炫耀。其他蛾子见了,羡慕地说:“哇~你可真能生呀~我才产了53颗。”我觉得很自豪,将来会有98个宝宝。这时,我有点困了,于是,我爬到一个角落里睡着了。 第二天,我感觉地一震一震的。从通风口往外一看,我就明白了。原来,小主人今 天放署假,他正高兴地往家跑呢~虽然不是地震,但我还是觉得这样很难受,于是,我 去找其他蛾子说说话,分散一下注意力。总算到小主人的家了。一路上可把我们晃晕了。我现在的年龄已经是人类的80岁了。第二天,小主人来看我们的时候,我们已经死了。可能是因为遗传,我孩子们一生中的一切和我身上发生的事几乎一模一样呢~ 案例五 专家走进学生们的科学活动 养蚕活动正在运作期间,30多盒“科普蚕宝宝”以及一些蚕饲料由山东坐飞机空运 到北京小学,这真是喜从天降呀~后来经过了解我们得知这些蚕是本校三年级(5)班的一位家长为了支持北小更好地开展养蚕活动,赠与我校学生的。于是我们立刻向这位家长转达了谢意,感谢他对我校这次活动的大力支持。 当我们满怀欣喜地打开这一盒蚕宝宝时,我们惊呆了,啊~这是怎么回事,这是什么,„„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只只粉红粉红的蚕宝宝和一根根火腿肠一样的东西。我 们怀着好奇心阅读说明资料后,才揭开了疑团。原来,这些是最新的科研成果——吃饲料的蚕宝宝。那一根根火腿肠一样的东西就是饲料。喂蚕吃饲料不仅可以解决寻找桑叶 的不便,而且还可以改变蚕自身的颜色,使其变成粉色、黄色、蓝色等,它们吐出的蚕 丝也是彩色的。真是太有意思了~科学技术真是太了不起了~我们立刻“嗅出”这是一 个让学生了解当前蚕业最新科技的大好机会,于是我们请求这位在山东省蚕业研究所任 职的家长为学生做一次科普讲座。没想到这位家长非常重视这件事,立刻选派了一名饲 料研究所的专家从山东坐飞机赶到北京就这件事与我们做具体的面谈。通过与专家以及 学校领导的洽谈,我们确定了这次讲座的具体时间、内容以及形式——定于周三的“科 学殿堂”时间,采用现场转播的方式,就当前最先进的蚕业技术以及当前有关蚕的最前 沿的研究项目,为全校学生做了一次专题讲座,并现场解答了学生们在亲历饲养蚕宝宝 的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与此同时,我们将这些彩蚕发给了全校各个年级的学生,并张贴出一份倡议书和一 张海报。校园里又一次“沸腾”起来,创北小校园海报“吸引眼球率”的最高纪录。于 是课间、午休„„科学教室里的学生络绎不绝,都是前来观看、询问、索要彩色蚕宝宝 的学生,就连一些班主任、其他学科的老师、学校职员以及校长也被吸引了过来,科学 组一下子成为了学校最为瞩目的地带。 这场讲座历经了1个小时的时间,主要分为四个板块:1.简要介绍养蚕的基本知识; 2.中外现代养蚕业的发展现状以及有关蚕的最前沿的研究项目;3.动手操作——利用蚕 茧制作出精美的工艺品;4.现场答疑。在聆听整个讲座的过程中,学生不禁感叹自己对 于蚕竟然还有这么多的不知道;惊叹现代科技力量是这么的强大;赞叹小小的蚕茧做出 的工艺品这么美丽„„到了专家现场答疑时,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现场的学生争先恐 后地举手向专家请教自己在养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场下的学生也不甘落后,络绎不绝 地递上写有问题的纸条,直到讲座结束了仍然有许多学生不愿离去,围着专家问个不停。从这些热情的学生中,从一张张急切的小脸上,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对蚕宝宝的爱之深。 这场讲座拉近了学生与专家的距离,如同及时雨一般解决了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遇到 的困惑,而且扩展了学生的眼界,让学生了解到科学技术的力量,巧妙地将科学课教学 与当前的生产实际相结合。同时为本次的养蚕活动持续而深入地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案例六 “我精彩我展示” 我们组织学生收集整理观察日记、观察记录及相片资料,举办了全校性的第一次展 示活动,展示分为两个板块: “我精彩我展示”——展示学生的个人作品。如:蚕宝宝的家、养蚕日记、蚕宝宝 长大了等。“精彩班级”——展示集体的作品及收获体会。 展示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表现的舞台,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又 一次调动了全校学生及各个班级养蚕的积极性。使整个活动能持久地开展下去。 这次展示还起到了榜样的作用,在后一阶段的活动中学生们渐渐变成了“有心人”, 当看到蚕在发生变化时就急忙把它记录下来,或用相机、摄像机拍下来,不像刚开始的 时候这些事总得让老师提醒,可见通过欣赏别人的作品,学生们收集资料的意识逐渐增 强了。 随着养蚕活动的展开,学生们手中的成果越来越丰富,于是我们通过个人班级年级这一渠道收集作品,并在“北京小学饲养蚕宝宝主题实践活动”经验交流会上,举办了第二次学生成果展。 展览中有歌颂蚕的诗歌、观察日记、图文并茂的记录、蚕宝宝的图画、精美的网页、 照片、录像、实物标本和用蚕茧做成的工艺品,还有高年级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撰写的 研究报告和调查报告等。一位家长在孩子的日记中写道:“通过养蚕,我们好像回到了童年,为了桑叶四处奔波,结果却得来全不费工夫。尽管它是一个很小的生命,但它牵挂了我们全家三口人的心。我早上5点多起来就去摘桑叶,看蚕还动不动,是不是死了。看见蚕还在蠕动,我们夫妻两个跟孩子似的那么高兴。林牧青到哪里都带着它,真没想到,一个小生命带给我们的乐趣那么大!” 看过展览的教师们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这次养蚕活动的内涵简直太丰富了,我 们不但看到了养蚕活动本身给学生们带来的变化,更看到了一个小小活动却能调动那么 多的社会力量,使学生从各方面都得到了发展。 回顾 本次饲养蚕宝宝的主题实践活动,掀起了北京小学师生的养蚕热。同时这次活动也 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充分肯定,郭校长激动地对我们说:“太感谢你们了,你们的养蚕活动开展的太好了,这是为北京小学做了一件大好事,形成了一场北小的蚕文化。” 我们的主要体会与感想是: 1.多角度“亲历”科学探究,促进科学素养的发展。 科学教材中“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中的养蚕这一内容与自然课来比在组织呈现模 式上发生了变化。更值得关注的是——突出强调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即通过学生亲历养蚕的整个过程,使学生在“科学探究、科学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得到 发展。 科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学习不一样,在当前的这种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学习的内涵 也在发生着变化。学生必须在主动地尝试、体验、感悟、积累经验中,才能更有效地了 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将科学的探究方法、基础科学知识、情感态度等主动地建构在自己 的头脑中,形成个人的认识,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 通过这次活动,对于“亲历”我们似乎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我们感到“亲历”作 为在科学课上帮助学生提高科学素养的手段,绝不是单一地经历一个操作的过程,把养蚕活动变为纯粹技术性的饲养活动,那样的“亲历”是不全面的。回顾我们的活动,学 生们所“亲历”的不只是饲养的方法、过程,还包括关爱蚕宝宝的爱的体验;调查养蚕的历史,体验远古的文明;了解现代养蚕技术,感受科技的奥妙;合作中共享集体的力量„„在这样的“亲历”中,学生才能够比较全面的感受到科学课给予学生们的科学素养上的影响。 2.整合、利用教学资源,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搭设平台。 当学生们多角度地亲历科学探究活动时,每一段的“亲历”都要以相关的教学资源 为基础。在“动物的生命周期”这样一个长周期的探究活动中,如何有效地利用教学资 源,是科学实践活动是否能够顺利、深人开展的必备条件,而这也是课改后教师们共同 面临的一个新的、很大的难题。 为了处理好这个问题,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充分地亲历养蚕的实践活动,为了更好地 达到预期的目标,我们在活动初期预设了一些可以整合、利用的教学资源。在运作这个 活动时,我们又抓住一些新生成的教学资源予以合理利用,使活动变得丰富、充实,为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塔设了平台。 六、参考资料 蚕的一生 桑蚕属完全变态昆虫,其他蚕也类同,在一个世代中,须经过卵、幼虫、蛹、成虫 四个形态完全不同的发育阶段。在正常的饲育、保护条件下,从卵中孵化摄入桑叶,到 老熟上蔟开始吐丝作茧,也即幼虫四眠五龄期需要20天~28天;吐丝营茧约需3天,再经1天~2天化蛹,蛹期经过10天~15天,然后即由蛹化蛾也就是成虫,雌雄成虫在化蛾当日交尾产卵,如果产下的是非滞育卵,那么再经10天左右即可孵化出下一代的蚁蚕。因此,在自然条件下桑蚕完成一个世代,至少需要40天~60天。如果产下的是滞育卵,那就要到第二年的春天才能孵化,或者适应人们的意愿提早进入下一个世代。 蚕卵 蚕以卵繁殖。蚕卵外观是一端稍尖一端稍钝的扁平状椭圆形,宽度约1毫米,厚度约0. 5毫米,长约1. 3毫米,看上去很像细粒芝麻。一只雌蛾约产400粒~500粒蚕卵, 1 700粒~2 000粒蚕卵重约1克。蚕卵的颜色,刚产下时为淡黄色或黄色,经1天~2天 变为淡赤豆色、赤豆色,再经3天~4天后转为固有色(或为灰绿色,或为紫褐色等)。蚕卵外层是坚硬的卵壳,里面是卵黄与浆膜。卵的稍尖的一端(前极)有卵孔,是受精时精子进入卵内的孔道。胚胎在交尾产卵后形成,裹在卵黄中,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不断摄取营养,渐次发育成蚁蚕。蚁蚕孵爬出来之后,卵壳呈白色、淡黄色或白色、淡黄色相间。 蚕(幼虫期) 幼虫期是蚕摄食成长的阶段,生产习惯上以孵化到老熟上蔟的时间作为幼虫期的经 过时间。幼虫生长到一定程度时需蜕去旧皮,长出较为宽大的新皮再继续摄食生长,这一过程称为眠。普通饲养的二化四眠蚕品种,其幼虫期需蜕皮进入第五龄后,再经过5天~8天食桑才能老熟上蔟。幼虫期需长不足一个月,但生长速度极快,五龄极度成长时,体长达6厘米~7厘米,比刚孵化的蚁蚕增长25倍,体幅达0. 8厘米,比蚁蚕增长20倍,体重达5克~7克,比蚁蚕增长1万倍左右,体内丝腺的重量则要比蚁蚕增长16万倍,从蚁蚕到熟蚕,其形态不变,均为长圆筒形,可分为头、胸、腹部三个体段,胸部3个节,每节着生一对胸足;腹部10个体节,第3腹节一第6腹节和第10腹节腹面各着生一对腹足(第10腹节的腹足又称尾足)。大部分体节间均有节间膜,可使蚕体伸缩。 蚁蚕 刚从卵中孵化出来的蚕,体呈褐色或赤褐色,细小,形似蚂蚁而得名。蚁蚕体长约2. 5毫米,体幅约0. 5毫米,2 000条~2 300条蚁蚕体重仅1克,我们习惯上称其为克蚁头数。孵化后经2小时~3小时即可进行收蚁给桑作业,开始养蚕。必要时也可将蚁蚕放到5 ?-10?温度中冷藏1天~2天,过长则会影响其后的生长发育。 稚蚕 又称小蚕。孵化收蚁至第一次眠的蚕为一龄蚕,第一次眠起后至第二次眠的蚕称二 龄蚕,第二次眠后至第三次眠的蚕则是三龄蚕。生产上一般将一龄~三龄蚕称作稚蚕或 小蚕。小蚕期宜在适温适湿的范围适当提高温湿度,给予柔软适熟蛋白质水分含量较高 的桑叶,精细饲养。一般一龄蚕体重较蚁蚕增长15. 95倍,体面积增加5. 11倍。二龄全蚕体重较蚁蚕增长106. 38倍,体面积增加29倍,体重较一龄蚕增加6. 6'7倍,体面积增加5. 6'7倍。三龄全蚕体重较蚁蚕增加555. 32倍,体面积增加88. 32倍,体重较二龄蚕增加5. 08倍,体面积增加5. 6'7倍。 壮蚕 第三次眠后至第四次眠的蚕称作四龄蚕,第四次眠也称为大眠,眠后的蚕则称五龄 蚕。习惯上称四龄~五龄蚕为壮蚕或大蚕。大蚕期,体大食桑量多,关键是要做到良桑 饱食。一般四龄蚕体重较蚁蚕增加2 553. 32倍,体面积增加231. 86倍,体重较三龄蚕增加4.7 2倍,体面积增加2. 62倍。五龄蚕体重较蚁蚕增加10 425. 53倍,体面积增加520倍,体重较四龄蚕增加4. 08倍,体面积增加2. 24倍。 眠蚕 收蚁后蚕体因取食桑叶而迅速成长,体色也逐渐变淡、变白、变青,然后再逐渐转 乳白色、乳黄色。此时食欲减退及至完全停食,并吐少量蚕丝(俗称绊脚丝),把腹足固 定在蚕座上,头胸部昂起,不再运动,这种状态称做眠。此时的蚕则为眠蚕。从收蚁到 老熟,一般要眠四次,就眠的过程与眠蚕的状态基本一致,只是眠茧的大小有所不同而 已。眠的时间称眠中,在正常饲育条件下,眠中时间以第四次眠最长约2天,以第二次眠最短,只需20小时左右、第一、第三两次眠各需1天左右。 起蚕 眠中的蚕外表看似静止不动,体内却进行着蜕皮的准备,待脱去旧皮,换上新皮之 后,蚕的生长发育就进入到一个新的龄期。刚蜕皮的蚕称为起蚕。刚起的蚕,其头部的口器较嫩,食欲尚未发动,一般要等半天左右待头部由乳白色渐转为灰褐色时才可给桑喂食。生产上为了操作方便,一般采取等同批蚕中95%乃至绝大部分眠蚕起齐后,再给桑喂食。 熟蚕 蚕到5龄末期,就逐步体现出老熟的特征:先是排出的粪粒由硬变软,由墨绿色变成叶绿色;食欲减退,食桑量下降,前部消化管空虚,胸部呈半透明状;完全停食,体躯缩短,腹部也趋向透明,仅尾部可隐约见到尚残存2粒~3粒蚕粪,蚕体头胸部昂起,口吐丝缕,左右上下摆动寻找营茧场所,到此时的蚕则称熟蚕或适熟蚕。与此相对,仅胸部量透明状的蚕称未熟蚕;已经吐出较多丝缕,通体呈透明状的蚕叫过熟蚕。在群体饲养中,最早熟的蚕叫始熟蚕,数量不多;过半天或1天后大批老熟叫盛熟蚕;大批上蔟后尚有少量需继续食桑至次日才老熟的蚕叫终熟蚕。 眠性 从收蚁开始到老熟吐丝即整个幼虫期间,蚕眠的次数是一种特性,称眠性,眠性是 遗传性状,现存蚕品种资源有眠二次的二眠蚕、眠三次的三眠蚕、眠四次的四眠蚕和眠 五次的五眠蚕。眠性受位于第6染色体上的眠性主基因控制,同时也会因受温度、营养、光线等条件的影响而发生一定变化。中国现行普遍饲育的属四眠性蚕品种,在实际饲育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少量的三眠蚕或五眠蚕。眠数多的品种,幼虫期间长,食桑多,蚕茧大,丝粗量高;眠数少的品种则相反,综合二者的利弊,一般认为以养四眠性的蚕品种最为经济。 蚕龄 又称龄期。普通饲养的二化性四眠蚕品种有五个龄期,收蚁到第一次眠为第一龄, 眠起后进人第二龄,再眠后进人第三龄,第三次眠后为第四龄,第四次眠即俗称大眠后 进人五龄。一个龄期的长短叫龄期经过,它包括食桑时间与眠中两个部分。龄期经过以 二龄最短约3天,五龄最长约6天~8天,一龄和三龄各约3天~4天,四龄约4天~5天。以收蚁到上蔟作茧的时日称做全龄经过。在一个龄期之内又分龄初、龄中、龄末三个阶段,龄初食桑少称少食期,龄中食桑多称盛食期,龄末逐步减食称减食期,将近眠的时候叫将眠期,止桑人眠后称眠期或眠中。 结茧 熟蚕吐丝结茧又分结制茧网、结制茧衣、结制茧层、结制蛹衬四个过程。即熟蚕上 蔟后,寻找营茧场所,首先将丝吐出钻结在蔟器上,再吐丝连接周围蔟枝、形成结茧支 架。此时熟蚕将体内残余粪物全都排出,再继续吐丝结制茧网。茧网不具备茧形,只是 松软凌乱的茧丝层,作为进一步结茧的支架。结制茧网后,继续吐出凌乱的丝圈,加厚 茧网内层,以“S”,形方式吐丝结制茧衣,开始出现茧形轮廓,茧衣的丝纤细而脆,天然排列绝不规则,丝胶含量也多。茧衣形成后,茧腔逐渐变小,蚕体前后两端向背方弯曲,成“C”,字形,继续吐出茧丝,吐丝方式由“S”形改变成?形,方向与蚕体垂直,其长轴1厘米~2厘米,每15个?形丝圈组成1组,称1个茧片。当1个茧片完成之后,又转到临近部位,继续营做第2茧片,第3茧片„„由许多茧片形成茧层。蚕由于大量吐丝以及吐丝中能量的消耗,体躯大大缩小,头胸部摆动速度减慢,而且没有一定节奏,?形丝圈也失去原有的均匀性。吐丝显得很凌乱,这样形成松散柔软的茧丝层称为蛹衬。最后也即结制蛹衬后,蚕头部向上,尾部向下,吐出最后留存在体内的丝物质,形成一团松软的茧顶。至此,营茧过程结束,蚕体进入化蛹阶段。 蚕茧 蚕吐丝结成的茧,是 制蚕丝的原料。杂交蚕种饲养出来的蚕茧,茧色白,茧形椭 圆或浅束腰形,茧的大小即茧长×茧幅大致为3厘米~3. 5厘米×2厘米~2. 5厘米。茧 是由茧衣、茧层、蛹和蜕皮四个部分组成的,茧层厚而硬,茧的外表面有一层松乱的茧 衣,茧衣与茧层间有较明显的界限,剥去茧衣后可见到茧层所特有的光泽与缩皱。把茧层剖开,里面有蚕蛹和化蛹时留下的蜕皮。一颗蚕茧的重量称全茧量,光是茧层的重量 叫茧层量,茧层量占全茧重量的百分比叫茧层率。全茧量1. 5克~2. 5克,茧层量约0. 3 克~0. 55克,茧层率约20%~25%。 蚕蛹 蚕上蔟后经4天左右化蛹,蚕蛹蛹体呈纺锤形,分头、胸、腹三个体段,头部很小, 在其腹面长有一对复眼和一对触角;胸部有3个体节和3对胸足、两对翅;腹部有9个体节,在第8腹节腹面正中有“X”形的线纹,第9腹节腹面正中有一个褐色小点,分别为蛹期雌雄性别的体表特征,蚕种繁育上往往以此为依据在蛹期鉴别区分雌雄。蚕刚化蛹时,蛹色淡黄,蛹体嫩软,随蛹龄推进逐步变为黄色、黄褐色和褐色,蛹皮也渐趋硬化。蛹期经过约12天~15天,待蛹体再度受柔,蛹皮适度起皱呈土褐色,则已接近发蛾。蚕蛹富含营养,可作食品或饲料,也可提炼蛹油和蛹蛋白作化工或医药原料。 蚕蛾(成虫) 蚕蛾状似蝴蝶,但两对翅小,已失去飞翔能力,光会振动。蚕蛾全身披着白色鳞毛, 可明显地分出头、胸、腹三个体段。头部呈小球形,两侧有鼓起的复眼,复眼前方有一 对呈双栉状的触角;胸部3节,腹面各长1对胸足,背侧是两对翅,有些品种有淡淡的翅纹,腹部已无腹足,末端体节演化为外生殖器。雌蛾体大,爬动慢,振翅频率低;雄蛾体小,爬动较快,振翅频率高。一般交尾3小时~4小时,雌蛾就能产下受精卵。蚕种繁育中,雄蛾待交尾、制种结束后废弃;雌蛾待产卵结束后按规定装入蛾盒。 化性 桑蚕在自然条件下,一年内发生几个世代的特性称为化性;一年内只发生一代即产 下滞育卵的称一化性;发生二代,第一代产非滞育卵,第二代才产滞育卵的称二化性; 发生三代以上者称多化性,其中有些品种最后一代产滞育卵,有些品种最后一代仍产非 滞育卵。一化性品种茧大丝多,但幼虫期长、食桑多、体质较弱;多化性品种幼虫期短、食桑少、体质较强,但茧小丝少;二化性品种介于两者之间,综合经济效益以二化性品种为优,故目前生产上多使用二化性蚕品种。带有一化性或多化性血统的二化性品种,其化性会受温度、光线、湿度、营养条件影响而改变,因此需按照品种特性及饲养注意事项饲养。 滞育 滞育作为一种特殊的发育状态,是昆虫在进化过程中发生形成的遗传特性,其特点 是代谢水平降低,形态发生暂停,实际上是昆虫对环境条件周期性变化的本能反应,即 到了某一特定发育阶段就暂停生长发育,待自然环境条件周而复始达到其生长发育的状 态时再继续生长发育。桑蚕以卵态滞育。滞育开始在自然条件下经过秋冬的低温,到翌 年春才能解除滞育;或者用人为的方法,或用5?左右的低温冷藏,或用高温(46?)盐酸处理,或用冷藏与浸酸相结合的方法,可以解除滞育、阻止滞育发生。二化性品种的滞育性能,会受温度、光线、营养条件综合作用而发生一定的变化。 动物的寿命 动物的生存受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得其一般不能达到自然寿命,如人类的自然寿命应在160岁~200岁,但实际上还没有人达到过这个记录;哺乳动物的正常寿命约为其发育期的8倍~10倍,也与其体形、习性、环境有关,下面列出的动物寿命是按照动物保护工作人员多年对各种动物的研究和考察得到的结果,仅作参考。
/
本文档为【动物的生命周期】,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