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新闻采访类型及其特殊要求

新闻采访类型及其特殊要求

2017-12-12 9页 doc 24KB 52阅读

用户头像

is_266065

暂无简介

举报
新闻采访类型及其特殊要求新闻采访类型及其特殊要求 一、新闻采访对象的专业归属分类 1.时事政治类新闻的采访 指对有关国家、政党、社团以及人民群众日常政治生活所进行的采访活动。政治新闻,外事新闻,会议新闻,军事新闻 特点:有强烈的政治色彩。讲究“时机”,注重“宣传”效果。 采访的面十分宽泛,但重点又很明确。 政治新闻,即指以党政机关为采访领域、以国家方针政策贯彻执行过程和领导层的重要公务活动为报道范围的新闻体裁。立场坚定,头脑冷静;实事求是,保证真实;作风踏实,深入实际;宏观选题,微观选材;知识广博,善于社交。 坚持三个原则:一是坚持四项基本...
新闻采访类型及其特殊要求
新闻采访类型及其特殊要求 一、新闻采访对象的专业归属分类 1.时事政治类新闻的采访 指对有关国家、政党、社团以及人民群众日常政治生活所进行的采访活动。政治新闻,外事新闻,会议新闻,军事新闻 特点:有强烈的政治色彩。讲究“时机”,注重“宣传”效果。 采访的面十分宽泛,但重点又很明确。 政治新闻,即指以党政机关为采访领域、以国家方针政策贯彻执行过程和领导层的重要公务活动为报道范围的新闻体裁。立场坚定,头脑冷静;实事求是,保证真实;作风踏实,深入实际;宏观选题,微观选材;知识广博,善于社交。 坚持三个原则:一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二是坚持社会主义的物质、精神和政治文明建设;三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外事新闻:指在中国或外国发生的涉及中外关系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或事件的报道。即以中外关系和中外交往领域方面的新闻,它既包括外宾来访,也包括向国外报道本国各方面情况,还包括在国外发生的有关事实或事件,如我国领导人出访等。 1.与对外报道、国际报道的交叉和区别。外事报道的主要受众在国内。对外报道:首先是把发生在中国境内具有新闻价值的重要事实或重要事件向外国报道,还包括把发生在中国大陆的重要新闻向港、澳、台地区传播。国际报道:是指对国外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或事实的报道。 2.特点: 政策性强:外事新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形象化和具体化,只有很强的政策性。我国与不同国家交往,有着不同的政策。因此,在报道与各国的交往时要区别对待,报道的规格、报道篇幅的长短、用词的感情色彩的浓淡,都应有所不同。 专业性强:外事新闻报道往往涉及到许多外文知识和国际外交惯例、礼节,具有比较强的专业性。如果不懂这些知识、惯例和礼节,就有可能在报道中出洋相。外事新闻还经常涉及一些外交活动程序(这些活动程序也直接涉及到国际惯例。我国外交部在安排各国外交官员一起活动时,名单排列也有惯例。如排国家的顺序,按与我同建交的先后顺序排列;如将使节排序,则按递交国的先后顺序排,最早递交国书的,就是各国外交使闭团长。有时,也按使节的官衔排序,即大使、公使、代办、临别代办和各外交官员等。 竞争激烈:中国每次随领导出访的记者团,一般来说,除了《人民日报》以外,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新社、《中国日报》都会派记者随访。此外,还有一些香港记者也会参加一线的采访。很多外国领导人出访的时候都会带随团记者。 3.内容分布: 1)我国对外政策:对外政策是我国外事工作和进行对外交往的指导方针和理论依据。外交政策既是我们外事报道的基本指导思想,又是外事报道的基本内容。 2)我国领导人接见外宾的活动:是十分重要的外事活动,会谈、宴请、记者见面会、演讲、游览等内容, 选择有价值的予以报道。 3)我国领导人的出访活动:外事报道的重要内容。报道我国领导人的出访活动,必然涉及到被访问国领导人和人民群众热情欢迎我国领导人的情况,必然涉及到被访国舆论对我国的等。 4)中外民间交往:民间外交是我国外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交往往往更深入、更持久,更能增加彼此了解。因此,中外民间的交往活动更值得新闻界关注和报道。 4.采访: 1)要充分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了解所要采访的外国领导入或外宾的相关情况,如年龄、工作经历、政绩、对国际重大问题的看法、对中国的态度。制订出比较周密的采访提纲。了解外国领导人或外宾此次来访的目的和行程安排,并依此调整自己的采访提纲。熟悉我国与到访外国领导人、外宾所在国家的外交关系状况。 2)要学会与外国人士交谈 采访外国人士时应注意:要直接而明确地向采访对象说明采访意图和采访的问题,以争取对方的支持和配合。注意采访中的礼貌,有礼大方,不该问的问题不问,不该说的话不说。认真倾听采访对象的谈话,不要随便打断对方的谈话。避免忌讳话题。 3)态度不卑不亢,充满自信。记者在采访外国人士时,所代表的不仅仅是记者本人,还应代表所有有民族自豪感的中国人。在与外国人士交谈时,记者应充满自信,不卑不亢,既热情好客,又充满自尊,不能结人以怯场的印象;更不能自惭形秽,觉得自己低人一等。 4)遵守国际礼节和国家习俗。各国人民在互相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些国际通用的礼节。了解这些礼节,对于正确地与外国人士打交道,十分必要。 5.外事记者的素质:熟悉中国外交史、中外关系史;懂得我国外交政策;立足中国,放眼世界;要有强烈的新闻敏感;要遵守外事纪律;至少精通一门外语;应重视自己的形象。总之:依靠组织,熟悉情况;抓住战机,迅速成篇;亲临现场,捕捉细节;注重礼仪,遵守纪律 会议新闻,即指以各种政治性、专业性会议为报道题材的新闻体裁 摸清会议宗旨,亲临现场采访;跳出会议程序,着眼新闻事实;突破陈旧套式,形式不拘一格;坚持报道原则,讲究机动灵活 1.基本要素:会议的目的、时间、地点;会议日程;会议的主要活动,如投票、决定、通过的决议、公报;讨论和辩论、会期;与会者和权威人士的评论,以及受会议决定影响的人士的反应;背景;不同于会议日程的活动或言论;下次会议的安排。 2.采访的内容:会议采取的主要行动或关键人物的主旨发言;会议的目的;对会议主题或主旨的放大,包括谈论会议主题的直接引语;会议背景;会议的相关行动 3.避免落入会议报道的俗套。如写某时某地某些人召开或出席某会,然后是会议讨论、会议认为、会议要求或某人强调、某人呼吁、某人重申。有人戏称这是给会议“穿衣戴帽”,只要改了时间、地点,就可成为下一次会议的新闻。 4.如何在会议中发现新闻 1)会场踩点,了解会议的筹备情况。记者抵达会议所在地后应尽快进入角色,到会场和新闻中心了解情况,及时与大会新闻联络处和新闻官取得联系,并迅速建立尽可能多的信息渠道。同时着手对会议相关的情况,如周围气氛、安全、居民心态、城市、街道环境等进行采访,采访这些情况并不一定马上发稿,但在日后稿件中这些材料用上的可能性很大。 2)除听发言外,记者须同时注意其他事情。讲话人的面部表情和手势,而这些有时比讲话本身还重要。细节。 3)仅仅记录讲话者的话并不能表示其音量和声调,以及他和与会者之间的相互反应。记者应当注意讲话者的表情、动作,或许可以从他的声音中听出某种弦外之音。与此同时,记者也应该注意听众的反应。 4)有时报道讲话人比报道他的话更重要。他讲话的内容可能是新闻也可能不是新闻,而他本人的到场或在会上发言这件事却是新闻。 5)在会议现场采访时还应该注意会场内外发生的事。比如,会议讨论时争论是否激烈,某人发言时有无掌声、笑声,还是有嘘声。有没有人抗议或退场。 6)有时新闻会发生在会场外,这就要看记者能否抓到和有没有判断力。 5.报道要求:突出实质性内容;突出关键人物;用直接引语;要有现场感;要有综合分析 新闻发布会:由各单位新闻发言人主持,先由新闻发言人发言介绍发布会内容,然后回答记者提问。一般情况,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发布新闻,往往以记者招待会的名义;新闻发言人发布新闻,则用新闻发布会的名义。区别是记者招待会可以发布新闻,也可以不发布新闻,纯属礼节性的招待记者,新闻发布会则必须发布新闻。 1.采访特点: 1)“新闻源”(即举办方)经过充分准备,主动向记者发布新闻的一种形式,是“新闻源”主动邀请记者。 2)“新闻源”不是向个别记者发布新闻,而是面向一个记者群体发布新闻。 3)“新闻源”在一个限定的时间内发布新闻。 2.采访难点: 1)提问机会有限,对问题无法进行深入的探讨。2)记者与发言人无法建立起融洽的关系,敌意、紧张和对峙是经常出现的状态。3)难以采用追问的方式。 4)记者提问得到的回答对其他记者是公开的信息,难以实现对独家新闻视角。 3.采访要求: 事先了解主办方背景和发布会主题。记者要尽量设法坐在引起主持人注意的位置,准备好要提的问题。记者的问题一定要简洁明了,切中要害。记者要善于对别人提的问题进行追问,争取了解到更深层的材料。此外,切莫在自己的问题得到回答后便掉以轻心。记者也一定要注意听别人提的问题,而且要能够识别有新闻价值的材料,并跟踪听下去。注意观察现场,寻找新线索。在现场发现的新线索需要隐藏,并避免引起其他记者的注意。跳出会场寻找新闻。很多时候,最好的新闻发布会新闻是在会场之外得到的。比如其 他记者对发布会的评价,对发布内容的看法等等。 改进会议新闻的现实意义: 长期以来,因为受“文山会海”的影响,在我国的报纸版面上和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中,会议新闻不仅所占比例甚大,而且所占位置也甚好。许多“黄金时间”被占,“寸金之地”被挤,削弱了新闻报道应有的指导性、群众性、可读(听、视)性,与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形式极不相符。 军事新闻:即指军事和战争为报道题材的新闻体裁 1.明确“平时”与“战时”的概念。 “平时”军事新闻的采访:主要采访单位以国防部为主;记者应当具备丰富的军事常识;对于军事动向的敏锐捕捉。 “战时”军事新闻的采访:限制严格;保密问题 思考:记者在“公众知情权”与“军事机密”问题上能否取得平衡,如何做, 2.经济类新闻采访:指对有关国民经济、生产建设、流通领域以及人民群众日常经济生活所进行的采访活动。 特点: 在采访报道的指导思想上,涉及到的具体政策和繁杂多样,其内在关系又错综复杂。在采访对象上,涉及到具体业务工作、活动等往往呈程序性、重复性。在采访内容上,涉及到的具体数字多,数量性强。 对记者的要求: 1.学习、掌握经济的理论和政策2.熟悉经济领域的基本知识与情况3.善于从业务技术堆里跳出来(抓事实。用事实说话,避开了程序性、术语性之类等的业务技术。抓角度。经济报道角度很重要,只有抓住了这条新闻群众真正关心的,才能做出更生动、最切要害的报道。抓趣味。经济新闻能不能吸引人,关键在于采访,是看记者能否收集到有趣的细节与事实。抓通俗。这是搞好经济报道的最关键的一环:形象比喻;解释说明;数字换算说明) 市场条件下经济类采访报道的运作方式: 新闻价值的取向定位,应由“指令传递型”转变为“信息传导型”。 采访报道的范围,应由“生产封闭型”转变为“市场开放型”。 采访报道的时态,应由“报道滞后型”转变为“报道及时型”。 采访报道的事实选择,应由“焦点透视型”转变为“散点透视型”。 3.文化类新闻采访:泛指报道有关文化艺术、教育、 卫生、科技、体育等方面内容所进行的采访活动。 特点:选题有具有较强的“可受”性。采访对象的文化层次高。内容有较强的专业性。 4.社会新闻采访:指与上述各专业新闻采访相区别,报道重点反映社会上个人的品德、行为和日常生活的那部分社会活动、社会事件、社会问题以及人们关心的自然现象等所进行的采访活动。 特点:采访报道的对象无行业、专业归属的限制。采访报道的题材和内容“传通性”强。采访报道的事实材料,情况复杂,性质多元。 特殊要求:要改变常规的采访方式与手段,学会在社会的“底层”发现新闻,并善于在采访手段上“变通”。采访的题材与内容既要讲究“情趣性”,又要坚持“不忘导向性”原则。采访报道时态与上,要注意准确客观,还要“适度有节”。 二、新闻采访内容的形态特征分类 1.事件性新闻采访:指报道那些有一个明显的起止时间,有一个有形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界限的相对独立的事件所进行的采访活动。 特点:采访对象信息量集中、清晰,易传通。采访的内容直观性强,可受度高。 2.非事件性新闻采访:指报道那些没有明显的起止日期,也不是一个相对完整、有形的事件的新闻所进行的采访活动。 特点:采访对象的新闻价值,在于其对社会的启迪与警世意义上。采访的内容繁杂,时间跨度大。 三、新闻采访主体的行为方式分类 1.座谈会采访与记者招待会采访 座谈会采访:指记者通过座谈会的方式,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就同一话题,向多个采访对象进行采访的一种新闻采访样式。 记者招待会采访:指记者参加政府有关部门或者社会、群众团体召开的记者招待会(或程新闻发布会)所进行的采访活动。 2. 专门采访与交叉采访 专门采访:专门采访也叫“专访”,指记者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对有关人士所进行的专题性的采访活动。 交叉采访:指记者在一定的时间内,同时采访两条以上的新闻线索的采访活动。 3. 机动采访与驻地采访 机动采访:指新闻传媒的编辑部里,没有固定的活动领域的专职记者所从事的采访活动。 驻地采访:指新闻传媒派驻各地(国家、地区)的记者所从事的采访活动。 4. 隐性采访与体验式采访 隐形采访:也叫“暗访”,指记者不公开自己的职业活动身份,或者不暴露自己的真实的采访意图的一种新闻采访样式。 特殊要求:访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要严格掌握采访范围,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在具体运作中,隐性采访最好与显性采访结合使用。 体验式采访:也叫参与式采访,指记者参与到被采访的事实之中,用亲身体验和感受来了解和掌握新闻事实的一种新闻采访样式。 四、新闻采访的中介工具属性分类 1.广播录音采访:指借助录音机采制录音报道的一种广播媒介采访形式。 特点:有更高的可信度。有鲜明的现场感。有强烈的感染力。 特殊要求:要认真做好采访报道的题材选择;要精心采录现场实况音响;要注意搞好访问过程的采录要注 意记者描述音响的采录 2.电视摄像采访:指借助摄像机采制电视新闻报道的一种电视媒介采访形式。 特点: 信息内容的丰富性;活动图像的直觉性;时空一致的现场性 特殊要求: 要注意立足“抓拍”。要注意精选“画面”。要注意场面调度。要注意访谈现场的采拍。 3.电话采访:指记者借助电话与访问对象交谈,从而获取新闻素材的一种新闻采访形式。 特殊要求:要掌握好使用电话采访的适宜性原则。要掌握好使用电话采访的工作要点。要注意自身的“通话”态度。 4.“互联网”上采访:指记者借助国际互联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所进行的新闻采访样式。 特点: 采访不受时空限制,因而能高效、便捷的进行采访。能使记者的信息来源更具广泛性。采访“互动性”强,它为公众的参与和不定时的双向交流开了方便之门。 应注意的问题:要求记者有着更强的鉴别能力,切忌让时间性凌驾于新闻的真实性之上。要求记者掌握多种采访方式的“合成”使用,增强采访报道的说服力。要求记者注意网上知识产权的保护。
/
本文档为【新闻采访类型及其特殊要求】,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