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寻找台湾建筑风格-台湾地域主义建筑发展历程

2017-09-28 7页 doc 20KB 12阅读

用户头像

is_650122

暂无简介

举报
寻找台湾建筑风格-台湾地域主义建筑发展历程寻找台湾建筑风格-台湾地域主义建筑发展历程 尋找台灣建築風格,台灣地域主義建築發展歷程 傅朝卿:英國愛丁堡大學建築博士,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教授: 演講摘要 在台灣,地域主義這種有自決性意識去彰顯台灣地區地域建築型式、空間組織、美學、地域材料和構築技術的趨向,是台灣近現代建築發展過程中相當特殊的一種現象,其一方面是由關懷與研究本土建築所衍生之重要發展,另一方面則是許多人在對台灣的中國古典式樣新建築及國際風格現代建築希望破滅之後的一種回應。從十九世紀末至今,台灣的地域主義在不同的階段,各有其發展特色。本演講將以台灣傳統建築之...
寻找台湾建筑风格-台湾地域主义建筑发展历程
寻找台湾建筑风格-台湾地域主义建筑发展历程 尋找台灣建築風格,台灣地域主義建築發展歷程 傅朝卿:英國愛丁堡大學建築博士,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教授: 演講摘要 在台灣,地域主義這種有自決性意識去彰顯台灣地區地域建築型式、空間組織、美學、地域材料和構築技術的趨向,是台灣近現代建築發展過程中相當特殊的一種現象,其一方面是由關懷與研究本土建築所衍生之重要發展,另一方面則是許多人在對台灣的中國古典式樣新建築及國際風格現代建築希望破滅之後的一種回應。從十九世紀末至今,台灣的地域主義在不同的階段,各有其發展特色。本演講將以台灣傳統建築之美為前題,展開尋找台灣建築風格之旅。 前言,傳統建築之美 建築特色往往反映了興建之時的社會文化背景與技術成就,因而台灣不同地區不同時期不同類型的傳統建築中存在著不同的建築特色與藝術成就,有些以空間取勝,有些是造型特殊,有些則充滿構造細部,有些則為工藝傑作,也有些是滿佈人文思考。 在空間方面,傳統建築是台灣營建環境之一部份,因此存在著空間課題。傳統空間規制若與現代都市或城鎮相較,其往往會顯出其特殊性與吸引力。在源自於漢文化的傳統建築中,從單殿到多護龍多可進之院落空間,甚至是城池城門的配置空間、建築座落的方位、民宅正廳與臥室之關係、民間信仰廟孙正殿與其它空間之關係,反應的不只是空間機能,還有對於空間的人生觀與孙宙觀。在造型方面,傳統建築,每棟建築都有其獨特的造型,從較高等級的重簷歇山頂到常見的捲棚頂,從起翹的燕尾到平實的馬背,變化的屋頂與其上的裝飾系統多彩多姿,屋身的計劃與門窗的設計也是爭奇鬥豔,極富特色。不少廟孙中,三川殿、拜殿、主殿到後殿之造型層級分明,並於主殿達於高峰,天際線轉折起伏隨之變化,為台灣傳統建築中特色之一。當然,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原鄉族群、不同的匠師派別,也會使建築之造型產生差異,形成多樣的特質。 在構造方面,每一種建築系統都有其不同的構造系統。原住民及早期移民使用的是最原始與容易取得的材料來興建房舍,竹材茅草泥土是主要的建材。十八世紀中葉以後,台灣已能製好品質的磚,磚材成為最主要之建材,較大而且豪華的宅邸,多是非常精美的閩南式磚石木構造混合建築、形成台灣建築多面向之建築表現。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區之傳統建築中,多樣的建材選擇也是台灣建築構造之美的一部份,老古石牆、斗砌磚牆、編竹夾泥牆與穿瓦衫牆都極富地域色彩。日治時期,日人引進西方的構造系統,許多公共建築與住宅始用新式的機械磚為主要建材,發展出以磚為表達的建築特色。另一方面,西洋歷史建築的構造系統也在經驗中累積成熟。拱圈、拱心石、圓頂、馬薩頂及老虎窗都不只是造型元素,它們也都極富構造美學。不少建築磚砌牆面都有非常傑 出的構造之美,而部份建築之室內裝修也充滿西方特色。 除了基本的建築課題外,往往都存在著工藝表現的部份。它們讓建築中呈現出藝術特質。閩南建築中之石雕、木雕、磚雕、剪黏、交趾燒、泥塑、彩繪等都是傳統匠師表現之處。石雕之材料多為青斗石、泉州白石,部位則以石柱、龍柱、石獅、抱鼓石、柱礎與牆堵為主。木雕中以斗栱、吊筒、門簪、雀替、獅座及天花藻井的表現最為精緻。磚雕則以應用於牆飾為主,剪黏為屋頂之主要表現,而交趾燒及泥塑則為不少建築牆堵之表現方式。在日治時期之建築中,則加入了洗石子及彩磁等新式的表達方式。 由於建築是與有特定的人相關,興建者與匠師對於文化之涵養則會呈現於建築之中。而且不少空間與造型元素都存在著特殊的意涵。例如合院空間可能有人倫關係之意涵或禮制之規範。門額匾聯文字之意義直接呈現出人文精神,住屋堂號是慎終追遠追本溯源的具體呈現,中舉之匾則為光宗耀祖,多數對聯更是教忠教孝勉勵後代子孫。在寺廟中之匾聯則多為對神祇之禮讚或者是勸人為善之語,如武廟中的「大丈夫」匾、城隍廟中的「爾來了」、明倫堂中書寫的大學章句與兩側牆壁則書忠孝節義四大字都別有教化意義。當然在許多建築中之的造型元素,如孔廟之通天筒一般常見的八角窗、六角地磚、蝙蝠飾、花瓶飾等建築語彙的應用,均有特別之文化意涵。 一、西方傳教士的地域主義 自從十九世紀中葉台灣門戶開放之後,台灣建築的發展一直斷斷續續受到西方建築的影響,伴隨著西方宗教而來,由西方基督長老教會傳教士所興建的教會相關建築中,許多都企圖在其中附加上台灣本土風格,可以說是台灣建築中最早的地域主義。在西方社會裡,宗教建築是一個充滿藝術及象徵符號之建築,其中哥德式樣一直被公認為西方宗教建築之代表,其雖然到了近代已經不會再被全盤移植,但裝飾系統如鑲嵌彩色玻璃、四葉飾及尖拱等卻仍然被廣泛應用。 西方宗教傳入台灣初期,台灣並不是一個富裕的社會而且缺乏充沛之教徒資源,所以無法有經費與人力來營建大型的哥德式樣教堂。另一方面哥德教堂之興建往往必需耗時數十年甚至數百年,對一個急切需要有禮拜空間以進行傳教之台灣傳教士,標準的哥德建築並不適合台灣。因此許多教堂均是就地取材,混用不同的當地語彙,形成台灣早期西方宗教建築之一大特色。當然,十八及十九世紀於中國大陸上發生甚多教堂被毀傳教士被殺的,也使來台的西方傳教士更主動的去觀察地方文化並嘗試與之融合,以減少當地人民的排斥。烏牛欄基督長老教會:1870,今愛蘭教會:及新店基督長老教會:1874:均是很好的例子。 二、日治時期的地域主義 日治時期在多數台灣之城鎮中,日人所引進的各種西方歷史式樣是為公共建築之主流。另外,洋風建築、各種現代建築、日本傳統式樣建築、帝冠式樣 2 及興亞式樣建築也使台灣的建築發展變得多彩多姿,但是這些建築基本上多少都具有外來殖民者官方的性格。與之相較,此時台灣民間所興建之建築中也存有另一股力量,扮演著制衡外來建築滲透的力量,這些帶有台灣本土意識的建築在日治五十年中顯得特別的有趣而深具意義。 日治時期帶有台灣本土意識的建築基本上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為台灣傳統工匠依台灣傳統建築規制所建之傳統民宅與廟孙,除了新建材之使用外,此類建築與清朝傳統建築相當類似。第二類建築則為兼有台灣及西方色彩,有部份仍是傳統匠師負責設計施工,有些則有專業建築師的介入。在一棟建築中,如果從外觀視之,西洋建築的表達與台灣本土建築的表達佔有同等的地位與角色,我們便可以將之視為是一種閩洋折衷的表現。清水國姓黃宅:1931:與后里張天機宅:1931:均屬此類。在一棟建築之中,如果整體外貌以西式表達為主,但有些局部為傳統閩式裝飾,我們便只能稱之為閩式裝飾風格,新營劉宅:1910年代:是檢視此種建築之好例。有時候我們也可以在一些官方建築之細部中看到匠師本土化西方語彙之巧妙,台北帝大病院:今台大醫院舊館:之柱頭及山牆上之裝飾就有許多是台灣之水果圖案,甚為有趣亦發人深省。除了住宅之外,日治時期台灣各地所建街屋中亦有許多應用台灣傳統紋樣,與台北由官方所規劃設計之街屋形成強烈之對比,湖口、三峽、草屯、大溪及台北迪化街均有很好之例。 除了民間住宅與街屋外,日治時期西方宗教相關建築,許多均與日治前相似,建築基本上都會呈現出西方傳教士對於台灣文化的特殊敏感度。台南基督長老教會:1902,今太平境教會:、彰化基督長老教會:1908:、台南長老教中學講堂:1916,今長榮中學:、台南長老教女學校:1923,今長榮女中:及長老教淡水中學校本館:1925,今淡江中學八角樓:等建築中均企圖在西方本質之宗教建築上添加地方色彩。以淡水中學校本館為例,其可以說是傳統合院空間、西方中央高塔意象與本土造型與建材中之統籌應用與整合。 三、一九五?年代與一九六?年代的地域主義 戰後,台灣現代建築之發展更為多樣,在一九五?年代及一九六?年代除了美援深深影響建築發展外,以中國北方宮殿為藍本的中國古典式樣新建築也曾在文化道統的意識型態上流行。不過更重要的發展卻是在一些由大陸撤退來台建築師與外籍建築師之作品中,看到部份的地域主義建築之思想,只是這類之建築呈現的多為建築師個人尋求一種「東方」建築的努力,真正的台灣意識並不強,在當時並未蔚成氣候。東海大學早期校舍:1950年代,張肇康:、台南碧岳神學院教堂:1960,賀陳詞:、菁寮天主教堂:1962、德籍建築師波姆:G. Bohm:、楊嘉慶:及台大農業陳列館:1963,有巢建築師事務所、張肇康:均屬之。 菁寮天主教堂中,設計者結合西方宗教建築中之圓錐形尖塔和具本土色彩之門窗家俱於一體。天主教碧岳神學院教堂與入口間迴廊本身的東方色彩,亦直使得整體配置沾染上東方空間特質;在造型語彙之引用上,其亦可看出建築師對於現代建築中傳統元素的使用之告白。 3 四、一九七?年代與一九八?年代的地域主義 一九七?年代,台灣建築界與文化界在傳統建築之關懷上,由個人式之喜好形成一股共識,傳統建築特色的調查與研究也日益蓬勃。另一方面,一九五?及一九六?年代廣為流行之現代主義建築所產生之許多弊病已經被嚴厲的指陳出來,對現代建築反省之結果促使了地域主義建築之抬頭。在一九八?年代回歸本土文化自覺意識開展後,地域主義建築之作逐漸增多,可惜的是這些建築作品能夠具體回應地域條件與構築形式的並不多,反而是以語彙為主導的表相式的地域主義建築為多。 若以建築構成術之角度來看,台灣一九八?年代出現的表相式地域主義建 築可以很明顯的區分為復古、折衷、裝飾與抽象四種步趨。所謂地域復古步趨建築乃是以地域傳統建築為藍本所全盤復古新建之建築,墾丁青年活動中心:1984,漢光建築師事務所:與新竹縣南園:漢光建築師事務所,1985:是為代表。地域折衷步趨則是在建築之構成術上已不拘泥於原型之再現,在比例權衡上,也不再恪遵傳統建築之構成法則,澎湖青年活動中心:1984,漢光建築師事務所:屬於此類。 地域裝飾步趨乃是建築師擷取傳統的形式語彙,以裝飾性的手法,將它們運用在現代城市的高層建築中,台北市大安國宅:1984,李祖原:可以說是這種步趨的先驅。地域抽象步趨乃是建築師嘗試將傳統元素抽象化,再用之於新建築物,以彰顯其現代性,成功大學新文學院:1984,王大閎:是為一例。除了上述四種表相式的地域主義建築外,還有一些建築師企圖以更積極之手法,創造一種新建築,回應地域建築的構築形式及各種特徵。這類建築雖然帶有西方批判性地域主義之特質,但並不成熟,只能算是準批判性地域主義建築,林為寬紀念圖書館:1982,劉逸群、浩群建築師事務所:可算一例,其雖然還存有許多缺失與問題,但卻使新建築對地域之回應往前跨了一大步。 五、一九九?年代的地域主義 一九九?年代,台灣地域建築的發展邁入了另一個階段。由於台灣的政治生態已經因為一九八?年代末的解嚴有所改變,台灣意識強烈的地域主義建築已經不再是用以對抗中國古典新建築及國際風格的主要利器,尋求一種發展自台灣內部條件的新建築反而成為逐漸成形的趨勢。陸續完工的宜蘭厝、新竹縣立文化中心:謝英俊建築師事務所,1996:與台中港區藝術館:沈芷蓀建築師事務所,1999:都可屬之。另一方面,在九二一地震之後,許多災區的原住民部落中的小學更發展出一種特殊的地域主義建築,南投信義鄉的潭南小學:姜樂靜建築師事務所,2001:與水里鄉的民和小學與民和中學:林州民建築師事務所,2001:都是極為出色的,而且也受到國際建築界的肯定。而我們也可以預測,這一類的建築也將在二十一世紀的台灣,繼續扮演重要的角色。 六、結論 4 也許有人會問,在全球化的脈動中,地域風格的建築還有什麼意義,但是大家 想想看,如果沒有地域風格的建築,單一文化的世界還有什麼意義, 5 6
/
本文档为【寻找台湾建筑风格-台湾地域主义建筑发展历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