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doc】从兰州到上海——论陈敬容的行旅与都市书写

2017-11-25 21页 doc 44KB 27阅读

用户头像

is_882336

暂无简介

举报
【doc】从兰州到上海——论陈敬容的行旅与都市书写【doc】从兰州到上海——论陈敬容的行旅与都市书写 从兰州到上海——论陈敬容的行旅与都市 书写 江缛言丈雩研纪 从兰州到上海 —— 论陈敬容的行旅与都市书写 王贺 摘要:本文通过考察陈敬容如何言说,体验和想象现代都市,以及与其行旅记忆,情感,身份 认同的回旋,与置身不同地理空间的知识社群,文学实践之间的关联等问题,认为在她不同的都市 书写中,其实还有"创伤性记忆",现代性体验等多种因素参与其中.以此为契机进一步讨论了陈敬 容对现代中国文学史,文化史的意义及其不足,以求增进我们对陈敬容的都市书写的理解. 关...
【doc】从兰州到上海——论陈敬容的行旅与都市书写
【doc】从兰州到上海——论陈敬容的行旅与都市书写 从兰州到上海——论陈敬容的行旅与都市 书写 江缛言丈雩研纪 从兰州到上海 —— 论陈敬容的行旅与都市书写 王贺 摘要:本文通过考察陈敬容如何言说,体验和想象现代都市,以及与其行旅记忆,情感,身份 认同的回旋,与置身不同地理空间的知识社群,文学实践之间的关联等问题,认为在她不同的都市 书写中,其实还有"创伤性记忆",现代性体验等多种因素参与其中.以此为契机进一步讨论了陈敬 容对现代中国文学史,文化史的意义及其不足,以求增进我们对陈敬容的都市书写的理解. 关键词:陈敬容;都市书写;现代性体验;波德莱尔 现代中国关于都市的文学想象与书写,最为重要 的作品莫过于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新感觉派"和 茅盾,张爱玲等人的小说,在诗歌领域,只有极少数诗 人的少数诗作与此相彷佛.然而,陈敬容是个例外. 陈敬容(1917—1989),四川乐山人,现代着名抒 ,北平,上海 情诗人,其行旅曾遍及成都,重庆,兰州 等城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她的文学创作.事实 上,在长达大半个世纪的岁月里,她创作了大量以都 市为内容的抒情诗歌,这些诗作描绘了都市的物质 文化地图,勾勒了都市人的日常生活和心灵状态,而 诗人对都市既批判又同情的矛盾态度也象征着现代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犹豫不决的姿态.除此之外, 如果考虑到诗人的前半生屡屡漂泊于异地甚至时时 生计无着的处境,热衷于以诗歌的方式书写都市,再 现都市.或可谓弥足珍贵. 学界对陈敬容的研究多关注其现代主义抒情诗 作,而对于她的都市书写并没有给予足够注意.考 察陈敬容如何言说,体验和想象现代都市,以及与其 行旅记忆,情感,身份认同的回旋,与厕身不同地理 空间的知识社群,文学实践之间的关联,重建其中历 史脉络,并以此为契机讨论陈敬容对现代中国文学 史,文化史的意义及其不足,是本文的初衷. 兰州:沉默之城与"创伤性记忆" 与萧红,丁玲等诸多现代女作家的人生轨迹相 似,l932年,年仅l5岁的陈敬容只身一人逃离乐 山,来到北平,从此开始其文学生涯.幸运的是,陈敬 容得到了清华大学研究生,后来成为着名学者,翻译 家的曹葆华的帮助,但迫于经济条件和学制,她只能 在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旁听,课外则常常跑到北平 各大学的图书馆,求知若渴的陈敬容由此展开了广 泛的文学阅读和英语,法语等语言的自学.阅读和学 习之余,她也开始写作,虽然在此之前她已经发表过 少许的诗文,但很明显,北平城浓郁的文化学术氛围 和以崇尚新文学为主的校园文化深深地感染了她, 加上曹葆华,"汉园三诗人"何其芳,卞之琳,李广田 等友人的鼓励与影响,她的写作意识被迅速地唤醒. 她频频出手,在《清华周刊》,《北平晨报?学园》,《大 公报》文艺副刊,甚至巴金,靳以主编的《文学季刊》 等报刊上接连发表了十余篇诗文.刚刚从西部小城 走出的她在陌生而偌大的京城试图通过写作来排遣 自己的彷徨与失意,以此发现自我并重建自我认同, 这使得她这一时期的大多数作品充满了乡愁气息与 ?直至最近才有学者专门论及此一}义题,参见张松建《现代诗的再出发——中国:四十年代现代主义诗潮新探》,北京大学 出版社.2009年版,第214—222页. 2010年第1卷第4期(总第4期)2010年12月15日出版 感伤意味,较多地倚重于古典意象和古典意境的营 造.然而,这个少女是早慧的,这些作品使她在世人 面前显露了自己的诗人禀赋.如《暮烟》里令人耳目 一 新的修辞:"钟声自JII后徐徐走来/静立黄昏,作圣 洁的晚祷";又如《叩门》主题下蕴藏的哲学意味: "呵,四壁狭小,关不住/浪游人,浪游人的心/还飘落 在荒远的万里外."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文 学少女的习作.当时的一位读者这样描述自己阅读 这些作品的感受,"我记得那时我还是个中学生,曾 在《大公报?文艺》,《文学季刊》或《水星》一类报刊上 读到她的一些珍珠样熠耀的抒情诗,还以为她是与 何其芳,方敬们年龄相仿佛的同伴呢!"?此时的陈 敬容已是薄有文名了. 随着卢沟桥事变的爆发,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 始.这位感时忧国的年轻诗人与友人们被迫离开北 平.其后她加入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都分 会,除了从事文学创作.还尝试起了翻译工作.l939 年,她结识回族青年诗人,重庆《回教大众》的编辑沙 蕾,不久即与之相爱,次年秋来到战争的大后方兰 州.兰州作为西部地区的一个重要城市,担负着西北 ,交通,经济生活中心的众多职能,以民国 军事,政治 时期为最.通俗作家张恨水1934年作西北游,后应 上海《旅游杂志》之邀撰写游记述及兰州时即有斯 言:"兰州虽是边省的自治,可是指古时而言.现在我 们把中华民国地图打开来一看,在正中的地方,画一 个十字,那么,我们就可以在十字中心点附近,发现 兰卅I这个地名.所以到兰卅l来,名义上是繁华边界, 实际上是到了中国的中央.这里在西方人(引者按: 此处"西方人"指西部地区民众)看来,也是西北的上 海,西向新疆,青海以及西藏北部,都是由这里运了 货物去,北向宁夏,蒙古,也有买卖……"?张恨水尚 没有注意到的是,兰州与新疆的迪化(今乌鲁木齐) 还是当时中苏交流的最重要的通道和中转站.但毋 庸置疑,三四十年代的兰州并不是一座现代化的城 市,现代建筑业,新书业,出版业,印刷业和新式娱乐 业都不发达,按照西方城市史家对城市的分类,毋宁 说这里是一个"城市乡村".质言之,自宋以来至中华 帝国晚期,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经济中心的南移, 作为西部内陆城市的兰州的城市化水平发展缓慢.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围绕着北平,上海等少数几个 城市而兴起的现代思想文化更是很少波及此地.也 只有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于东部地区厂矿,机器大工 业,学校机关搬迁,抗战救亡团体的涌人,方才刺激 此地使之呈现出暂时的繁荣景象. 在兰州,陈敬容居留将近五载.她曾主持《甘肃 民国日报?生路》文艺副刊的编辑工作,在这份副刊 上发表了《风夜》,《不倦地追寻》,《安息》,《人寐》, 《归属》等十余首诗作,而且因陈敬容个人的影响力 和抗战期间兰州文坛与全国各地作家的联系增强. 为这份文艺副刊撰稿的作者队伍可谓十分庞大,包 括穆旦,杜运燮,唐祈,沙汀,牛汉,绿原,阿垅(S? M),方敬,沙蕾,吕亮耕,刘北汜,罗寄一,阎栋才,冯 振乾,段丰野,李满红,红薇,燮子,雅娴,水心等三十 余人.从这个名单可以看出,作者中既有许多居于甘 肃之外的"七月诗派","新生代"现代派诗人,又有初 出茅庐的西南联大校园诗人和"西北联大一西北大 学校园诗人"?,也有此时流寓兰州并积极参与兰州 文坛的作家诗人.但身为人妇,且育有两个4,JL女的 家庭生活使陈敬容备尝自由被束缚的滋味,加之兰 州又是高原气候,物价飞涨,文坛寂寞,风气保守,这 一 切都使得她不能对现状感到满意.1940年秋完成 的《畜类的沉默》?即部分地流露出她之于兰州这座 城市的观感: 我们走在一条黄土飞扬的路上,一边是连 亘的黄色的土墙,一边是奔流不息的黄色的河 水.长夏的余热在秋日的中午仍然蒸腾着.我低 头漫步.疲倦用缄默隔离了我和我的同伴. 在一个荒凉的院落前,我看见三匹瘦弱的 驴子并排立着,面对着墙壁,在它们身边,放着 刚卸下的负荷物.它们是那么卑微地沉默着.再 没有谁来给以小小的安慰.它们,即使喘息也像 是无声的. 这就是你们,一切畜类的沉默呵,在你们底 心之深处流动着一些什么呢?被称为人的我们. 第l一2辑 ?唐浞:《论陈敬容前期诗歌》,《诗探索)2000年?张恨水,李孤帆:《西游小记?西行杂记》,邓明点校,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第85页. ?上述撰稿人中唐祈,段丰野,李满红,牛汉即属于"西北联大一西北大学校园诗人", 当时他们的文学交往非常密切.可 参阅唐祈《在诗探索的道路上(寄给H?S书简之一)》(《诗探索》1982年第3期) 和牛汉《我仍在苦苦跋涉——牛汉自 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6l一64页).笔者将有专文讨论. 本文征引陈敬容作品,均见罗佳明,陈俐编《陈敬容诗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年版)一书.不再一一注明页码 103 缛言丈学研免 从未知道过,也从未希望过. 假如我们曾和你们交换过一句话.我们将 知道些什么,什么将今我们叹息——而我们不 能!可是你们底沉默如此深深地抓住了我,我. 在另一个角落里.为你们底沉默而沉默着.. 这是一座沉默之城.陈敬容在这座城市渎解到 的文化符码不是狭窄的街道,各式的人群,低矮的店 铺,而是"畜类的沉默",真是有些出人意外.但这又 是真实的,在诗人看来,自己的沉默与畜类的沉默都 是拜兰州这座城市的沉默所赐.1945年,诗人终于 不能忍受沉默,她孑身一人,栉风沐雨,再次踏上行 旅之途.这一切彷佛预示着她真的告别了沉默之城, 可告别又岂能是如此轻而易举?事实,关于这座 城市的不悦记忆仍然萦绕在她的心头. 兰州,尘土封闭的店铺,两旁有高坡的窄的 街巷,沙土铺塞着.有铁轮的骡车蹒跚地在砂土 中碾过,里面坐着的大都是穿红着绿,头发梳得 乌亮,戴着耳环同手镯的西北妇女,到亲戚家串 门去的.车夫的绳辫在风中噼啪地挥得极响. 五年以来,窄窄的街巷大半变成了长直的 大马路了,低低的平房也变成了高高的楼房了, 铁轮大车不再在城中通行了.行人中也一天比 一 天更多了西服绅士和华装妇女. 但变不了的是那任何地方也没有的凄凉.. 当你一个人踽踽地在黄昏里行走,就彷佛你的 生命中永远只能有黄昏.尤其是当西北风呼啸 的时候,当沙土向你脸上扑来的时候,你便丧失 了任何温暖的记忆和希望.. 在《街》这篇长达四页的散文中,陈敬容先后对 比了家乡乐山县城,成都,古都北平,天津,青岛,济 南,汉口,重庆,宝鸡,西安等城市,然后将落脚点放 在了对兰州的书写上.它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中 104 兰州这座沉默之城不仅传递着封闭,落后的文化气 息和异域风情,又被作者赋予一层荒凉,寒冷的色 彩.兰州时期的生活,用她晚年的话说.是"在荒凉的 西北高原做了一个荒凉的梦",其中的关键词"荒凉" 一 词既是象征也是写实.所谓象征作为一种艺术表 现手法和技巧自然不必多做解释,所谓写实,即是指 她的不愉快的婚姻和身为家庭主妇的被束缚的生活 状态.接着作者说这段创作历程"多半是从闭关生 活所发生的压抑而窒闷的声音",这大概是为了解释 JtLn,~她创作数量的锐减和无暇锤炼诗艺所造成的遗 憾.然而,环境从来不是创作过程的决定性因素,同 样是在西北高原生活,另一位"新生代"现代派诗人 唐祈却以此为题材创作了《故事》,《游牧人》,《拉伯 底》,《草原牧歌》等诸多名篇,他和陈敬容共同的朋 友,诗人郑敏认为这一时期的唐祈"作为一个刚开始 生命的早晨的诗人,他只是观察,体验,用他的心灵 接受奇特的大西北的冲击,从矛盾,惊奇的朦胧中要 走向清晰的思考还得经过一段时间.没有结论的思 索,没有评判的感受或者正说明生活是丰富而复杂 的,而关于没有结论的沉思和强烈的感受的诗也是 最难写的"?.同一时期,诗人冯振乾有《牧人的神 话》,《自白》等大量诗歌刊布,初试啼声的"七月诗 派"年轻诗人牛汉亦有《夜歌》,《怀念着遥远的草原》 等一些清新自然的诗作问世.? 然而,兰州的城市建设在20世纪4O年代后期 的确有所起色,仅以娱乐业为例,1936年前后"兰州 有平剧社一,日新舞台.有秦腔剧社四:日新声社,新 兴社,云育社,正俗社;有晋剧社一,日晋兴社;有电 影院二:日新民,日启文;各剧及电影大都皆下里巴 人之作,曾经沧海者,不堪寓目也."?现代娱乐如电 影放映,话剧表演甚少.而到了1939年,军办,官办 和私营电影院已有八家,为民众放映抗日影片,苏联 电影,美国新闻纪录片甚至卡通片?.一本1947年 编辑出版的城市指南《新兰州》显示,"有声电影", ?对于这段不愉快的经历中的男主人公,陈敬容曾多次称之为"暴戾骑士";陈敬容的女儿沙灵娜也曾将这段经历称之 为(母亲)"上了一大当",参见唐浞《论陈敬容前期诗歌》.需要说明的是,支持我们做出上述判断,其所依据的说法大 部分来自陈敬容本人和她的亲属,朋友.有研究者还指出,因为其婚姻经历之不快也导致了陈敬容对回族历史文化的 情感偏向和认识偏差,参见白草《陈敬容(牺牲节)关于回族节13的描写》(《回族研究))2008年第4期). ?王圣思选编:《"九叶诗人"评论资料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l996年版,第297 页. ?目前为止,冯振乾的作品尚未结集+而牛汉的上述作品也并未收入已出版的各 种牛汉作品集.文中论及两诗原刊于 《甘肃青年》第5卷5-6合期,第5卷第8期,l942年兰州出版,其余不备述. ?潘益民:《兰州之工商业与金融》,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6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兰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兰州文史资料选辑》 第16辑,兰州大学出版社,第9-28页. 2010年第1卷第4期(总第4期)2010年l2月15日出版 "五彩电影"均已先后来兰,"关于话剧.在兰州亦可 谓异军突起.行辕领导之一队,过去曾有伟大贡献, 为西北话剧界,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高近天山剧团 一 度远征兰州.声誉甚好,目前已赴酒泉.其他如市 党部,省银行的剧社,皆属一种工余游戏,但成绩均 佳."?这个局面也印证了1940年周扬所做的判断, "战争给予新文艺的重要影响之一.是使进步的文艺 和落后的农村进一步接触了,文艺人和广大民众,特 别是农民进一步地接触了.抗战给新文艺换了一个 环境.新文艺的老巢,随大都市的失去而失去了,广 大农村与无数小市镇几乎成了新文艺的现在的唯一 的环境.这个环境虽然是比较生疏的,困难的;但除 它以外也找不到别的处所,它包围了你,逼着你和它 接近,要求你来改造它.过去的文化中心既已暂时变 成了黑暗区域,现在的问题就是把原来落后的区域 变成文化中心,这是抗战现实情势所加于新文艺的 一 种责任."?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 的灾难和损伤,打破了中国既有的现代化,工业化发 展进程,但是不容讳言,它的确也促使我们接触了一 些新的现代化,工业化因素,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 现代中国的文化格局,促进了新文化,新思想,新文 艺由大都市,发达地区向二三线城市,乡村和欠发达 地区的流动与转移.然而,何以在作者看来,尽管兰 州发生变化但它依然是属于黄昏和寒冷的.且对这 一 危机历史情境中一个西部城市的困局及其正在发 生的新变并无好感? 雅克?拉康说,真理通过公开的方式隐藏自身. 记忆又何尝不是如此.记忆与遗忘的辩证关系更说 明,在有限的,缺席的记忆中,我们能看到遗忘,改写 的东西."创伤性记忆"本是由于人们遭受身体和心 理创伤致使其冲破人类固有的心理防御机制而造成 的一种长时记忆,它的记忆结构是一旦人的知觉接 触到类似的创伤场景或其中的物什.即使与自己无 关,必然要再次"闪回"曾经的创伤情境.人们为了避 免自己再度受到伤害,尽管做出诸多努力,但那种 "创伤性记忆"却一直在场.以陈敬容而言,她总是讳 言自己的第二段婚姻甚至寓居兰州的经历.当她不 得不讲述这段经历,也只有寥寥几笔,而这正说明了 这种"创伤性记忆"给诗人造成的身心困扰.陈敬容 的"创伤性记忆"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她的兰州书写. 在陈敬容的都市书写中,作为沉默之城的兰州这一 形象是统一的.显然,她对西部城市兰州的不满溢于 言表,她对这里艰苦的自然环境,随处可见的少数民 族文化都相当排斥,而且无论这座城市变得有多么 "现代".她依然很难从内心里接受它并对它产生认 同. 个人化的"创伤性记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这种 忆"发挥作用,陈敬容对一个落后的西部城市的反应 似乎也是现代作家的典型反应.譬如1938年前后来 兰的茅盾,老舍,萧军,塞克等人尽管也曾积极参与 本地的抗战文化运动,但是他们的兰州记忆也不同 程度地传达出作家们对这座城市的距离感.一般认 为,这是由于"他者的目光"和城市本身的落后状况 造成的,这自然有其道理,但我们也不可忽视的是, 既然它作为一种典型反应,仅从书写者与书写对象 的关系和决定论的框架进行解释事实上恐怕会将问 题简单化,遮蔽了其他一些理解的可能.归纳起来 看,这些可能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如何看待书写 者的主体性及其自我表述,一是如何理解书写者与 都市文化的关系.前者涉及我们怎样理解他们的记 忆中暖昧,回避或过度强调的"症候",他们如何选择 自己的记忆以及书写什么,怎么书写:后者则提示我 们思考这些书写者身为现代知识分子与都市文化之 间究竟具有怎样的关联.回顾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 成长史及其物质基础可以发现,一代青年从各个城 镇,农村奔向城市,从对乡土文化的创造性背叛中努 力挣脱旧的束缚,在与异域文化的沟通中学习现代 科学文化知识和民主,自由精神,卒而在城市完成自 身形象与现代人格的建构,这使得他们与都市文化 之间所产生的有机关联要远远超过其他.缘于此.面 对一座现代都市文化表征并不明显的西部城市兰 州,他们的反应与陈敬容颇有几分类似.如果将讨论 视野拓展出去,我们还可以看到,其实这种距离感也 表现在这些作家对其他一些曾匆匆行走过的城市的 记忆与叙述中.归根溯源,无论是陈敬容还是茅盾等 人,与这些城市的距离感更是内在于自己身为旅人 的特殊身份和行旅的生存方式,地理的迁徙和越界 使得他们在北平,上海形成的都市文化观受到挑战. 但他们又不得不以固有的都市文化观和一些"刻板 印象"审视面前的陌生的都市,而走马观花式的行走 ?《新兰州》,和平日报兰州社编印,1947年版,第63页. ?周扬:《对旧形式利用在文学上的一个看法》,胡采主编:《中国解放区文学书系: 文学运动/理论编》第2卷. 重庆出版 社,1992年版,第1338—1339页. 江佬言文学研究 与感知根本无法修正自己的文学经验和书写行为. 于是与一个个流寓空间之间原本疏离隔膜的情感结 构便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强化,发之为文就不免有些 浮泛,粗率,甚或心怀怨怼. 明乎此,我们便无法指责陈敬容的如此观感.这 不只是对于,位年轻诗人刚刚酝酿,发端的都市书 写必要的同情,也是因为我们的确很难指出关于, 座城市的"正确"看法是什么.面对城市的多面,没有 一 个单一的视点可以覆盖它的全貌.兰州这座城市 之所以在陈敬容的书写中承载了过多的负面,消极 的含义,其根源还在于她的身份和生存方式——终 其一生.她宁愿自己是一个永远处在行旅中的"浪游 人"——蹉跎行旅之中自然很难有其稳定的情感归 宿,也无法让她产生真正的心理认同,行旅巾的情感 与记忆又在很大程度上主宰着她对一座城市的观 感. "没有人走来…/我自己却走过了/无数的村落, ——"(《人寐》) 城镇,/IS]两扇似曾相识的门扉/rq]问 离兰的路上,她小住平凉,邻州,写下了《风暴》,《莫 扎特之祭》,《旗手和闪电》等名篇,行旅的艰辛与愉 悦压在纸背. 上海:震惊之城与现代性体验 一 路跋山涉水,经过重庆,成都的短暂停留,陈 敬容来到上海.战后的上海,虽然各行各业百废待 兴.但十里洋场以"声光化电"为主的物质文化表征 却并未丧失,巨大的金融证券市场日夜运转,更不乏 趁此时机投机倒把坐收渔利者,"色情风景线"也再 度卷土重来,凡此种种,它所能给予任何一个初来乍 到的陌生人的现代性体验怎么估价都不过分,刚刚 走出西部城市兰州的陈敬容自然概莫能外.但较为 不同的是.她已经开始带着一种诗人特有的敏感,忧 郁与热情迫不及待地动笔描绘这座城市: 到处嘈杂浮华的市场."大地腐烂了,/血流出 来,/流成河,流成海,/淹没了城市和村庄./把坦白 与无辜一齐冲走,/'大减价——世纪的良心!'孤舟 上有人高声叫卖"(《过程》)"奇怪的市场!在那儿/ 人肉不论斤两,一概奉送/高贵的小姐先生,可还有 看/学者翻跟斗,诗人唱春?"(《新世纪旋舞》) 每日震天喧嚣的音乐."街上灯光已开始闪熠/ 都市准备着一个五彩的清醒/别尽在电杆下伫立/ 喂,流浪人,你昕/音乐,音乐,假如那也算音乐/那尖 嗓子带着一百度的颤抖/拥抱着窒息的都市/在邪恶 106 地笑"(《黄昏,我在你的边上》) 还有车流与那陌生的,川流不息的人群."桥下 是污黑的河水/桥两头是栉比的房屋/桥上是人/摩肩 接踵的人/和车辆,喇叭与铃声/冬日黄昏的天空暗 沉沉/将落的太阳/只增加入夜的寒冷/人们多么疲倦 而焦急/低着头或是扬着脸/生命的琴键上/正奏起一 片风雨之声"(《冬日黄昏桥上》) 铺天盖地的广告,灯红酒绿的夜晚,马路,以及 普通市民衣食堪忧的日常生活状态."无线电绞死春 天,/'香格里拉'像条淫荡的狗./吠过了,于是又来 了商业广告,/银行,公司,店铺,盘算珠./拨了又 拨,拨不出足够的盈余,/填满战争的贪吝的口腹.// 灯红酒绿的夜,到处是喧嚣,/喧嚣盖不住马路上料 峭的寒冷/深夜,黄浦江呻吟./苏州河叹气,/睡梦里 还有人盘算着,/油盐柴米,担心一早起肘艮纸又带来 什么坏消息."(《无线电绞死春天》) 这些都市图景的描绘的确有些"观光客"的味 道,虽然诗人或许不认为自己是一个旅游者.但客观 上这些现代性体验也是一种旅游体验.在都市被高 度仪式化,化了的吸引地,吸引物乃至其吸引力 面前,陈敬容无暇分辨旅游体验与现代性体验,她感 到既兴奋又不安.一种措手不及前所未有的"震惊体 验"接踵而至:霓虹灯,音响,无线电,商业广告,汽车 喇叭,人群都让她应接不暇.现代的交通工具与照明 系统也让人们的现代都市体验发生了改变:从时间, 空问到都市文化表征与物质实践.这位抱怨着西部 城市沉默,荒凉,寒冷而离开的诗人面对上海时,正 像"远古的驼铃响进现代都市,/乡民惊叹人造的虹 彩."(《新世纪旋舞》)不得不默默感受着焦虑和迷惘 的威胁,体验现代都市社会中人们常有的"瞬时感" 和存在的孤独,"我在这城市中行走/背负着我的孤 独/无论是汽笛呜呜/华灯的醉眼/对我都只是暂时的 招呼"(《我在这城市中行走》)每个人的喜怒哀乐的 表情,姿态与举止在上海这个大都会面前显得无足 轻重.人口聚集为都市带来了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 性的同时,也让人际关系处于持续不断的变化之中. "我们是现代都市里/渺小的沙丁鱼;/无论衣食住 行,/全是个挤!不挤容不下你."(《逻辑病者的春 天》)但她并非总是如此紧张,有时也表现出难得的 温情: 星期天的早晨.连电车也是懒洋洋的.正当 平常最拥挤的早上八九点钟,它们却在马路上 空落落地开行.喂,你别急吧,人们都还在甜甜 的梦里,或者正在家用着七天来第一次最从容 2010年第1卷第4期(总第4期)2010年l2月15日出版 的早餐呢 公园在星期天就像举行什么盛会.满是人. 同着家属,同着朋友,或是同着情侣,人们漫步 在林荫里,散坐在草坪上.还有教师们携带着成 群的学生.保姆们携带着一两个孩子. 恩惠的大自然呵.它给你多少绿,多少香, 多少力气!(《星期日》) 这种温情似乎只能施之于都市的一个清晨,一 个偶尔停止急速运转的清晨,脱去了工业色彩的自 然社会才能给诗人带来心灵的安慰和妥帖.事实上, 诗人感恩着自然社会的风景时,并不会想到"这些私 人的快乐直接出自都市公共空间的现代化"?,公园 里的自然社会毕竟也是现代都市景观的构造.但是 这里对都市里的自然风光和普通人日常生活状态的 关注,却使她的观察视角接近了里尔克,在里尔克看 来."大都市如此之大,并不仅仅因为它们容纳了许 多人,一群一群的人和许多房屋,物件与动物,不仅 仅因为这些.它们里面还有许多花园,这些花园曾位 于城墙外面的乡野,如今,在拥挤的物当中,它们依 然拥有自由,春天的自由,拥有秋日的宽广,拥有天 空,无限延伸,吹着风,落着雨的天空.在这些花园 里,生活宁静地进行着,未受干扰.植物的汁液向上 涌动,流上叶片和花朵,它们向上流着,止住了,又流 回枝干.鸟儿在这里飞来飞去,鸣唱或息声,湖水展 开,波澜不惊,波光粼粼,模糊映出物的倒影,彷佛出 自遥远的回忆.而人的寂寞充满了庞大的都市.小小 的穷人的孤零,孩童的寂寞的时刻.空荡荡的如房间 一 般,还有伟人们的如原野一样广大的无言的孤 寂."?在那光怪陆离人潮涌动的上海街头.她又何 尝不盈盈期待着那温馨的一幕: 假如有一天我们又在街头相遇.那末我们 将交换一个老朋友样的微笑.然后在江岸边或 夜街上互诉一点个人的故事. 但假若那一天,只是我看见了你.而你正在 急急地走着或安闲地坐着,对于我底在场一无 所知,那末再见吧,我将给你一个缄默的祝福, 缄默地走开…… 我保留着我的刻意,用以永远地嘹望那盈 盈的满溢.(《渴意》) 这时的她没有了批判的锋芒,嘲弄的目光,相 反.对城市及其中的绵绵情意满怀着憧憬与期待,不 止如此,她还发现了都市日常生活中所涌现的诗意, 而这也正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题中之义.在现代 的都市生活里面,坚硬的物质秩序和脆弱的个人精 神世界之间的张力是巨大的,她对这种扑面而来的 现代性体验既无法完全认同,也很难彻底排斥,她时 而批判,时而温情,一面努力地记录都市的丑恶的 美,罪恶的美,上海在观念上跟腐烂,邪恶,窒息,淫 荡联系在一起,生活在上海的人们是疲倦,焦急,担 心的代名词.另一面她又目睹了梦幻而迷人的都市 的日常生活部分,从中抽象出了普通人的生活状态 中所拥有的温馨与诗意.诗人在选择诗歌的内容和 形式时,也采用了某种并非封闭,圆满统一的"断章" 结构,暗合着偶然,无序,多变的都市文化氛围与现 代性体验本身.她的矛盾,迟疑与紧张在此显露无 疑,然而,由此苛责陈敬容这种犹豫不决的书写姿态 是不必要的,倘若我们知道这种种姿态也是一个现 代都市人的典型心理状态.加之诗人此时居无定所, 从一个亭子间搬到另一个亭子间,生计无着,只能靠 着朋友的接济艰难度日.慢慢的,情形才好转起来. 1948年5月,她的诗集《交响集》由上海星群出 版社出版,11月,早年的诗歌结集为《盈盈集》由上 海文化出版社出版,与此同时.她还与友人一道编辑 了《诗创造》,《中国新诗》杂志,这两部诗集和她在这 些杂志上发表的诗作,译作为她的文学事业赢得了 声名.之后.她又顺利地出版了散文和散文诗合集 《星雨集》.此时的陈敬容已是知名诗人,但她依旧十 分拮据,主要收入来源只有稿费.其中,《诗创造》, 《中国新诗》杂志是她出力最多的,她一身二任既做 编辑又是作者,但这份同仁杂志的出版机构——上海星群文化出版社系1946年由曹辛之(杭约赫),臧 克家,林宏等人创办.原本并非为了盈利,更因资金 筹措困难,只能把有限的资金全部转移到诗集的出 版上,基本无力支付稿酬.(3);}Ic是在这种境况之下.她 依然热衷于自己所喜欢的文艺事业.而在抒情诗的 基础上,又开掘出一个都市书写领域,于今观之,这 ?【美】马歇尔?伯曼着,徐大建,张辑译:《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现 代性体验》,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 195页. ?【奥】里尔克着,史行果译:《永不枯竭的话题:里尔克艺术随笔集》,东方出版 社,2002版,第203页. ?曹辛之:《面对严肃的时辰——记(诗创造)和(中国新诗)》,《读书》l983年第l1 期;林宏,赫天航:《关于星群出版社 与(诗创造)的始末》,《新文学史料)1991年第3期. 江得言文学研究 既是她的匠心独运,又可谓其来有自. 如所周知,通过对里尔克的翻译和阅读,陈敬容 的想象力和抒情品质得以升华.从里尔克那里,陈敬 容似乎领略到了他处理夜晚,死亡,旅行,黄昏,时 间,回忆等主题的手法和表现力.而这些主题恰恰也 是陈敬容一以贯之的主题与意象.?相形之下,她对 于波德莱尔的接受则表现得更为直接一些.诗人不 仅翻译波德莱尔,而且有一个阶段在写作技术和写 作领域乃至美学思想上更以波德莱尔为先导.然而, 这不仅让她的友人如唐浞等人有所质疑,?也引起 了1946—1947年间的海上文坛一场关于波德莱尔 的不大不小的论争.在这场因艺术趣味和如何处理 诗与人民,诗与现实的关系而导致的分歧中,陈敬容 "对波氏表现出体贴入微的理解和无保留的赞美"?, 但来自林焕平,覃子豪,李白凤,冬苹等左翼意识形 态批评的声音无疑是响亮的,其中《新诗潮》社的张 羽更是放声直言,"多数论诗的人,还希望他能摆脱 那个颓废主义的锁枷,能向现实生活中突进,从而使 自己的诗跨过那个破灭的阶段,可是,陈敬容对自己 的疮痂是爱之成癖的,他不但曾振振有词的替波德 莱尔卫护,同时也为自己辩解.现在,不但他还承袭 着一贯的歪曲作风,而且竟以图穷匕见的真面目出 现,来死守这没落阶段的破烂的文化堡垒"?.当时 另一位负有盛名的波德莱尔译介者,"雨巷诗人"戴 望舒也感受到了这一点,在自己翻译的《恶之华掇 英》(上海:怀正文化社,1947)的"译后记"中,他不得 不站在历史的立场上小心翼翼地为波德莱尔辩护: "对于指斥波德莱尔的作品含有'毒素',以及忧虑他 会给中国新诗以不良的影响等意见,文学史会给予 更有根据的回答,而一种对于波德莱尔的更深更广 的认识,也许会产生一种完全不同的见解."? 其实早在1946年纪念"'五四'和文艺节"前夕, 权威的左翼批评家胡风即撰有《上海是一个海》,批 108 判"在战争将近结束的两三年间和结束以后的两三 个月之内"上海许多人各种不切实际的幻梦,认为上 海是一个"污秽的海","正被黄色刊物泛滥着",对于 爱好文艺的青年而言,只有"民主的道路——反民主 的道路"和"人民的欲求——旧社会的趣味"两个方 向,指出"腐烂的存在要使别的存在跟它腐烂,健康 的生命才能启发健康的生命.犹如腐烂的存在是和 旧中国底一切腐烂相通一样:健康的生命正是新中 .事实 国底一切健康的生命有着血缘的联系的"?上,这场关于波德莱尔的论争不只是单纯的西方诗 的译介问题,而是新诗的方向之争的具体表现.我们 也不难理解,在战后正在发生的政治巨变中.国共两 党也激烈地争夺着文化战线的领导权,无意于走向 人民,走向更为广大的现实生活的都市书写退缩到 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所谓"人的文学"的园地中去. 只能变得黯淡无光. 回顾这段使陈敬容走上都市书写的经历,我们 还可以说,这与她上海时期所在的知识社群——《诗 创造》,《中国新诗》同仁们的文学实践不无关联.此 时的唐祈,杜运燮,袁可嘉等陈敬容的其他几位好友 都不约而同地在尝试书写现代中国都市,这当然称 不上什么"都市的转向".由于诗人们受到西方现代 主义文学的影响,又拥有数年来的城市生活阅历,跃 跃欲试于都市书写,探索新的内容,意象和主题便是 情理之中的事情了.唐祈的《雾》书写战后的重庆: "城市,顿时变成灰沉沉,/像座没有厚度的贫民窟. /昏黯的街道上水分迷朦的/黄昏.要瘫痪在行人的 近视眼里,/茫茫的雾气中没有了/空间,兀立着几个 朦胧的轮廓./码头上整日滞呆着的货物堆,/X有 污秽的老鼠在那JL/卑鄙的灰色小动物啊……"?,城 市丧失了往13的活力,成为喑哑和沉闷的象征,之后 他更是写下了表现"一九四八年的上海,这个庞大的 都市的魔怪"的长诗《时间与旗》;受英国现代诗人影 ?【德】顾彬着,范劲等译:《20世纪中国文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版,第218页. ?唐浞说:"我不很喜欢《地狱的探戈舞》,《世界的伪装》,《过程》,《新世纪旋 舞》,《无线电绞死春天》这一类近于嘲弄 的诗,就因为诗人只徘徊在她所处理的旧世界的边缘,态度不够严肃,只能自怨自 艾,却不能作历史的透视."见唐 浞:《严肃的星辰们》,《诗创造》第12辑,星群出版社,1948年版. ?解志熙:《摩登与现代:中国现代文学的实存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第85—88页. ?张羽:《南北才子才女大会串》,《新诗潮》丛刊第3辑,1948年第3期上海出版. 按:所引出处在赵毅衡为《陈敬 容诗文集》所作序言《诗行问的传记》被误记为《中国新诗编辑室"语.笔者感谢 解志熙教授惠赐原文复印件及其 指教. ?戴望舒:《望舒草》,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204页. ?胡风着,梅志,晓风编:《胡风:死人复活的时候》,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第 200—204页. ?辛笛,陈敬容等:《九叶集》,作家出版社,2000年版,第】88页. 2010年第1卷第4期(总第4期)2010年12月15日出版 晌,体味着"他们所表现得西方现代化社会的种种现 象,对这些现象的不满与讥讽,他们所运用的工业城 市的意义"?的杜运燮在《雾》一诗里,将都市与乡村 并置,"雾"俨然是笼罩一切的势力,只有冲破雾的决 罗.才能够拯救都市与乡村:"它的目的在使我们孤 独,/使我们污浊,轮廓模糊;/把人群变为囚徒,把每 个人/都关进白色无门窗的监狱,/把都市变为房屋, 把森林/变为树木,把无垠大地变为岛屿……"?作为 反对者的唐浞.时风所及,也要把自己的文学世界缩 小在江浙一带的城市里,于是乃有《骚动的城》:"昏 黄的夜.街灯熄灭了/城市的眼睛熄灭了/城市的脉 搏停止了/鬼影似的人们潮水般/涌过来/拥过去/一 阵风扫灭了城市的浮光/野狼似的卷风滚滚而来,/ 店铺的门窗——嗅寻着黄金的/城市的鼻子随着闭 上了/一切声与色——城市的诱惑堵B给风吹散了."? 拟人化的城市变得一蹶不振,诗人以为这是值得庆 幸的;刚刚毕业于西南联大的年轻诗人袁可嘉则写 下了《冬夜》,《进城》,《上海》,《南京》等一系列诗篇, 这些讽刺性特征明显的诗作既指斥城市富裕与贫困 交织,荒唐与欺骗横行的现状和普通人倍感压抑而 无以安慰的现实处境,也刻画出了熙熙攘攘的城市 人内心滋生的"荒原感",正如《进城》第一节所云: "走进城就走进了沙漠,空虚比喧哗更响." 事实上,这种"荒原感"和陈敬容所谓的"孤独 感"也正是雷蒙?威廉斯对都市感与现代主义的研究 中所证明了的部分主题,首先是现代城市作为一种 陌生人群,与之相伴的个体在人群中的孤独寂寞,接 着是城市的"不可测知"?.而陈敬容所发现的"瞬时 感",按照齐奥尔格?西美尔的理论,便是缘于"都会 性格的心理基础包含在强烈刺激的紧张之中,这种 紧张产生于内部和外部刺激快速而持续的变化.人 是一种能够有所辨别的生物.瞬间印象和持续印象 之间的差异性会刺激他的心理.……这些都是大都 市所创造的心理状态."?她操持着自己对都市日常 生活诗意的书写的同时,也体味着都市环境中"人们 对不稳定和不安全现象习以为常,这也是都市人内 心复杂,备感生活居无定所的原因.个体不对任何群 体抱有归属感.他们所属的群体没有自发地形成单 一 的等级结构"?.面对上海,她感触良多,除了理性 而节制的抒情风格,也凝注了温情与期待,无论是在 想象的层面还是历史的层面,诗人所书写的上海都 忠实于自己的感受.比较起来,陈敬容的都市书写无 疑更为多面,丰富.1948年秋,她陪新认识的恋人, 中共党员蒋天佐前往解放区,上海这座震惊之城也 作为一段行旅.随之进入她的历史记忆. 结语 从整个现代中国新诗的传统来看,新诗这一文 类并不适合表达"乡土文学"所担纲的"启蒙意识", "批判国民性"等思想特质,而大多数现代诗人们选 择抒情诗以发现自我,歌颂爱情,静观存在,批判社 会,也无意专门于乡土背景,题材与叙事.另外,相比 于小说中对城市空间,性别,时尚的构形.?诗歌短 小的篇幅很难尽力发挥,而在短短的诗行间.诗人赋 予城市的崭新形象自然不是宏阔的历史与现实,以 及丰满的人物形象和细致的心理描摹,或许只能是 内容与形式上的双重"断章"而非某种封闭圆满的统 一 结构.这种"断章"结构也最能适合诗人对现代人 在"大都市所创造的心理状态"中的感触与用心. 在"辛苦而又欢乐的旅程"中,陈敬容一边辗转 流离,一边热衷于都市书写.她的都市书写,与20世 纪30年代诗人们吉光片羽式的想象异域都市不同,? 与波德莱尔式的"浪荡子"或"都市漫游者"(这似乎 是一项男性的特权)也不同.瓦尔特?本雅明指出,后 者醉心于巴黎的街道和人群,陷入城市漫游的乐趣 ?杜运燮:《我和英国诗》,《外国文学11987年第5期. ?辛笛,陈敬容等:《九叶集》,作家出版社,2000年版,第82页. ?同上,第208页. (垒)【英】雷蒙?威廉斯着,阎嘉译:《现代主义的政治——反对新国教派》,商?
/
本文档为【【doc】从兰州到上海——论陈敬容的行旅与都市书写】,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