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经典长歌《小白杨》背后的故事

2017-09-01 8页 doc 21KB 38阅读

用户头像

is_633423

暂无简介

举报
经典长歌《小白杨》背后的故事经典长歌《小白杨》背后的故事 经典长歌《小白杨》背后的故事 改革开放以来,在浩若烟海的军旅创作歌曲中,有一首名为《小白杨》的歌特别引人注目。这首由词作者梁上泉创作曲作者士心谱曲的歌,经军旅歌手阎维文深情演唱,在广大听众中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印象,几十年来,仍在传唱不衰。这首歌究竟有何魅力,值得人们如此长久的喜爱它?围绕这首歌曲产生的背后,又曾发生过那些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呢? 当过兵的诗人梁上泉,郑重接过新疆军区邀他写一首好歌的托付 建国初期,川北军区到四川达县招收文艺人才。招生组在达县高级中学见到了梁上泉主编的“新星”壁报...
经典长歌《小白杨》背后的故事
经典长歌《小白杨》背后的故事 经典长歌《小白杨》背后的故事 改革开放以来,在浩若烟海的军旅创作歌曲中,有一首名为《小白杨》的歌特别引人注目。这首由词作者梁上泉创作曲作者士心谱曲的歌,经军旅歌手阎维文深情演唱,在广大听众中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印象,几十年来,仍在传唱不衰。这首歌究竟有何魅力,值得人们如此长久的喜爱它?围绕这首歌曲产生的背后,又曾发生过那些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呢? 当过兵的诗人梁上泉,郑重接过新疆军区邀他写一首好歌的托付 建国初期,川北军区到四川达县招收文艺人才。招生组在达县高级中学见到了梁上泉主编的“新星”壁报,认为不错,将他列为招收对象。于是梁上泉毅然放弃了即将举行的毕业考试,瞒着家人,自作主张应招而去,由此跨入了军营。 梁上泉先后在西南军区公安部队文工团、中央军委公安部队文工团任创作员。在军队的哺育下,梁上泉先后创作并由中国青年出版社推出了《喧腾的高原》、《开花的国土》、《云南的云》等引起不小反映的诗集。《人民文学》、《解放军文艺》等刊物,陆续成组地刊发了梁上泉的诗篇。并多次创作出唱遍军内外的歌词,尤其是反映军民情感的《茶山新歌》发表后,全国几十位作曲家为之谱曲,深受军民喜爱。著名歌唱家郭淑珍还录制了唱片。《茶山新歌》不仅在国内广泛传唱,国外也广为流传。 1957年底,梁上泉转业到重庆市歌舞剧团,但依然对部队深情满怀,创作了反映川北老革命根据地的长篇叙事诗《红云崖》和革命军事材的《大巴山游击队》等大型歌剧。梁上泉后调入重庆市文联,任专业作家。 1982年秋,解放军总政文化部邀请一批地方作家到新疆军区生 活采访。梁上泉有幸被列为应邀之列。 大漠雄浑,戈壁漫漫,天穹高远。“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雪峰列列,风拂脸面,鹰啼悠扬,古柳飘枝。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的千古绝唱,在时空隧道里回流倒转。几天几夜的车轮飞转,几天几夜的诗绪翻卷,梁上泉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都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激情。 军区首长知晓梁上泉是军人出身,他所作的《茶山新歌。深受军民喜爱,流传广泛。采风结束,即将离开之际,首长发言:“你得给我们写一首反映边防军人的歌,要像《茶山新歌》一样的流传。”梁上泉答应下来,提出还得更加深入体验。 其他作家返回各自单位去了。军区派出一辆吉普车,专人陪同梁上泉全疆行走。沙漠、戈壁、雪峰、冰川,交叉接连。边防哨卡,几乎全在戈壁、雪峰、冰川,广大边防指战员,就生存在生命的禁区,创造生命的奇迹。梁上泉对古往今来的戍边将士为国献身的精神充满敬意,对现今的边防战士敬意更甚。每到一处边防哨所,都要与战士促膝交谈。 神仙湾哨所海拔5000多米以上,不仅是新疆乃至整个西北地区,都是最高哨所。空气稀薄,天上无飞鸟,带去的信鸽也会从空中掉地死亡。梁上泉采访了这个哨所换防下来的战士,心灵受到震撼:常年值守、生活在雪峰、冰川的战士,渴望生命的绿色。战士们将白菜蔸、葱蒜根须、家乡寄来的蔬菜种子,置于保温箱内培育,绿色的嫩芽从箱中冒出,战士们的神情如同拥有世上最宝贵的稀罕物。战士们换防下来,首先要找的是绿色的树木,有的战士抱着树干流泪长哭,感到是回归了生命的本色„„ 新疆辽阔苍茫,同时又瑰丽多彩。丰饶的绿州,条田铺坦,渠道纵横,林带葱笼。特别是高耸连排的白杨树,给梁上泉的印象尤为深刻。信步走进白扬树林,阵阵扬花扑面,就像感受到亲情的抚摸,热切而温柔。 梁上泉的脑际跃上一个念头,白扬是边防战士的化身,战士形同白杨。有了这个形象,梁上泉挥笔写了一首《林带阅兵曲》,开头几节为:南疆、北疆、东疆――疆土广,疆土黄,疆土荒――青扬、银 杨、白杨――杨树密,杨树多,杨树壮――又密又多又壮的林带呵――布满了垦区所有的地方――又广又黄又荒的边地呵――筑起了道道绿色的城墙――那是我们强大的兵团――在戈壁滩上扎营布防一一那是我们屯垦的战士――在风沙线上挺起胸膛。„„”最后几节是:“我愿,愿做一名新兵,――投身到农场,操场,战场!――我愿, 愿做一棵白杨,一常立在南疆、北疆、东疆!” 这首诗为梁上泉后来唱红军内外的《小白杨》,作出了基石铺垫。 离开新疆之际,军区为梁上泉举行欢送仪式,感谢他为讴歌边防部队不辞辛劳,万里跋涉,真诚地欢迎他以后再次来疆。梁上泉表示返回后,一定不负厚望,写出力作。 梦牵魂系,厚积薄发 虽然梁上泉人回到了重庆,但思绪依然在新疆之行盘恒。大漠、戈壁、雪峰、边防战士,走马灯样在头脑中交织浮现,参天白杨反复在胸中萦绕。创作反映边防战士卫国戍边力作的意念不时在心底翻卷、冲撞,上班在想,下班在想,走路在想。坐下在想,躺下在想,站立在想。有时头皮都想得发麻,食不甘味,夜难入眠。大半年时间,腹稿无数遍,梁上泉总不满意,不是他想要达到的力作佳篇。 从新疆返回重庆的次年,梁上泉又参加了由中国音乐家协会组织的访问团,赴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大草原和大兴安岭林区体验生活。在绵延起伏的中方边境线上,座座哨所,高高耸立。值岗的战士白杨树一样的挺拔,贯注前方。下岗的战士在读,写家信。一位战士深情地弹吉它,梁上泉问弹的什么歌?战士答称是家乡的民歌。 一个执军用水壶弯腰给树苗浇水的战士,吸引了梁上泉,他走了过去。哨所位于干旱区域,每个战士每天擦脸、饮用、漱口等日常用水,只有1军用水壶。水在边防哨所紧缺,战士们合不得饮用,只有在口干得很了才抿上一小口,而这个战士却用水浇树苗。梁上泉问:“是新兵吧?”“你怎么看出来的?”“要知道我也是个老兵。”梁上泉接着再问:“树苗哪来的?”“家乡带来的小白杨。”梁上泉望望嘴唇上长着青浅茸毛的战士,瞅瞅风中摇晃的小白杨树苗。陡然间, 他全身像电流通过一样的颤抖,脑子里切换到新疆见到的白杨,恍惚所有的参天白杨一起涌现,连排成行,铺天盖地移动而来。储藏在心间想写的那首歌,形同漫漫黄沙呼呼啦啦地刮开:万里边防全都站着一个又一个这样年轻的战士,长着一棵又一棵这样的小白杨。 梁上泉一下子找到了切入点。厚积薄发,喷涌而出,笔尖在记事本上不停地划动、删改。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忘记了时间空间,大概只花了20 30分钟,就写出了各扬天下的歌词《小白杨》: 一棵小白杨,站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微风吹,吹得绿叶沙沙响, 太阳照,照得绿叶闪银光,小白杨呀小白杨,它长我也长,同我一起守边防! 当初离开家乡,告别杨树庄,我妈妈,送树苗,对我轻轻讲,带着它,亲人嘱托记心上,栽下它,就当故乡在身旁,小白杨呀小白杨,也穿绿军装,同我一起守边防! 1983年7月16日,呼伦贝尔盟 阎维文唱着梁上泉的歌喜获民族唱法一等奖 《小白杨》以其形象的比喻,高远的意境,优美的旋律,好评如潮。很快就引起众多一流作曲家的关注,许多作曲家为之谱曲。而总政歌舞团的板胡演奏家刘志(士心)所谱《小白杨3》最为流行,经久不衰,给这首词赋予了飞翔的翅膀。 其实,那年梁上泉应总政文化部邀请赴新疆,得到的另一重要收获是,在途经石河子时,遇到一个四川人在此开设的《峨眉酒家》小食店。边地苦寒,川人前来拓展,梁上泉即兴作诗《峨眉酒家》,这首诗也是由刘志谱曲,令梁上泉深感遗憾、痛心的是,刘志年仅38岁,就被癌症夺去了生命。为记知音,1985年底梁上泉写了一首《悼念士心》的七言绝句:“士心有志惜早亡,演奏飞声曲远扬。合作遍传歌两首,《峨眉酒家》《小白杨》”。 《峨眉酒家》由青年歌手阎维文演唱,引起一定反响。在后来的全国青年歌手大赛上,阎维文要参赛的就是《峨眉酒家》。参赛结果,荣获民族唱法一等奖,阎维文声望更进一层。 梁上泉的歌,无疑适合阎维文的特质。《峨眉酒家》让阎维文摘取了桂冠,他对梁上泉充满感激之情,又再唱《小白杨》,让阎维文再度取得成功。每逢阎维文出席重大活动,都要将《小白杨》作为首唱歌曲,其艺术生涯进入拐点,红遍国内外。在后来的演唱中,阎维文一直将《峨眉酒家》、《小白杨》作为主唱歌曲。唱片公司推出阎维文的歌碟,《峨眉酒家》就是歌集名。 四川巴中市举行巴人艺术节,阎维文到场献唱。时值梁上泉在大巴山区域采风,被作为特邀嘉宾出席。阎维文在台上深情地演唱《小白杨》。台下有人给主持人递上条子,称阎维文演唱的《小白杨》词作者就在台下。主持人向阎维文和观众言:“《小白杨》的词作者梁上泉老师就在现场。”阎维文赶紧张望,向几万人的场面招手,其实梁上泉就在台下前排。阎维文走下台来,再次感谢。梁上泉谦逊地说:“不必感谢我,是你的歌唱得好!”阎维文将观众送给他的多簇鲜花,真诚而又恭敬地送给对方,梁上泉接过,向黑压压的观众高声道:“应该感谢为老区作出巨大贡献的乡亲们!”梁上泉胳膊抬起用力一扬,鲜花从空中飞扬飘落,观众欢声雷动。 《小白杨》的连带效应:裕民县塔斯堤哨所 《小白杨》的普遍传播,除了艺术上的成功,其教育、社会意义尤为巨大。出于树立自身形象,扩大自身影响,有的将《小白杨》说成就是自身所在的那个边防哨所。其中,新疆塔城地区裕民县最有代表性。 裕民县的塔斯堤,处于与前苏联接壤的边境地带。边境冲突后,中方在塔斯堤修建了边防哨所,并为保家卫国牺牲的边防战士和军垦战士修建了烈士陵园。塔斯堤哨所四周全是光秃秃的石山,方圆10公里范围寸草不生,更不见树木。战士们盼望绿色,培育绿色。锡伯族战士程福森回家探亲,向家人讲述了塔斯堤哨所状况。返回时,程福林的妈妈给儿子10株小白杨树苗带回了塔斯堤哨所。全所战士兴奋异常,要把小白杨树苗栽种上。坑挖好了,没有泥土,战士们到20公里外背回黑土。没有水,战士们到5公里外去背水。但缘于生 存环境的恶劣,种植下的10棵小白杨,只有离哨所近处背风地的那一棵活了下来。这是生命的奇迹,战士们爱护这株小白杨形同爱护自己的生命。 梁上泉所作的《小白杨》传遍后,裕民县深为本县境内塔斯堤哨所内的那棵小白杨骄傲自豪。想当然地以为梁上泉就是在这个哨所创作的《小白杨》,有的媒体跟着误传,甚至说成是梁上泉看了塔斯堤哨所内壁报和战士的日记才写成《小白杨》这首歌词的。 后来,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作《致敬!小白杨》专题片介绍。梁上泉、阎维文、新疆塔城军分区政委和《长征》著名导演翟俊杰,一齐到场。阎维文这时已是少将军衔,作者与歌者再度相逢,喜不尽言。塔城军分区政委不知内情,仍将《小白杨》介绍成是塔斯堤哨所的那棵小白杨。但梁上泉依然如实地介绍了《小白杨》从体验生活到完成创作的整个实际情况。 2008年,裕民县举行一年一度的山花节,再次邀请梁上泉前往。梁上泉提出,对方能否如实写一个书面,以说明《小白杨》不是单指塔斯堤哨所,更不是梁上泉见了哨所内壁报和战士日记就地创作出《小白杨》的词作。对方同意了,出具了书面材料寄到梁上泉手上,其《小白杨哨所的由来》是: “小白杨哨所原名塔斯堤哨所。1962年8月设立。“塔斯堤事件”后,在前哨建筑哨楼,称为塔斯堤哨所。1983年春,伊犁锡伯族战士陈福森探家归队时,母亲给了他十棵小白杨树苗,他和战士把树苗栽到哨所营房旁。不久因严寒、风沙的侵袭,小树苗相继枯死,只有离哨所最近的一棵顽强的活了下来。小白杨在哨所战士们的精心呵护下,枝繁叶茂,日夜伴随着边防战士守卫边疆。 1982年8月,有军人经历的重庆文联专业作家梁上泉来新疆边防哨所采风,被边防军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保卫祖国的事迹感动。1983年7月,写了歌词《小白杨》。歌词描绘的意境,与塔斯堤哨所小白杨的故事惊人的相似。后来,总政歌舞团演奏员士心为《小白杨》谱曲。塔斯堤哨所小白杨的故事随着歌曲《小白杨》广为流传。 2002年以来,塔斯堤哨所小白杨倍受新闻媒体关注,到哨所采访、观光的人络绎不绝,塔斯堤哨所成为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 重要场所。2002年5月,驻军某部将塔斯堤哨所对外称名为小白杨哨所。 2008年4月25日,梁上泉与夫人再度入疆,梁上泉心情愉悦。到了县上,县领导盛情款待梁上泉夫妇,专程陪同梁上泉夫妇前往小白杨哨所。踏进哨所,倍感亲切。所有边防战士一律向着梁上泉夫妇敬礼,梁上泉夫妇回礼并一一问候握手。哨所领导敬请梁上泉签题词,合影留念,梁上泉一概应允。 当年种植的那棵小白杨,已是参天大树,枝繁叶茂,树身写着“小白杨,守边防”的醒目词语。梁上泉走到树下,伸手抚摸树身,心头涌上暖流。风吹叶晃,沙沙作响。白杨树向《小白杨》的作者致敬问候。哨所周边的人们得知《小白杨》的作者来到了小白杨哨所,纷纷赶来看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哨所附近的几十名老战士和青年,翻过山梁,唱着《小白杨》赶往前来。那场面,让梁上泉感动非常,这无疑是给作者最高最好的奖赏。
/
本文档为【经典长歌《小白杨》背后的故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