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word格式] 真假难辨的“文本真实世界”——论雷蒙·卡佛《这么多水离家这么近》的“不确定式”结尾

2017-09-02 25页 doc 55KB 97阅读

用户头像

is_636412

暂无简介

举报
[word格式] 真假难辨的“文本真实世界”——论雷蒙·卡佛《这么多水离家这么近》的“不确定式”结尾真假难辨的“文本真实世界”——论雷蒙?卡佛《这么多水离家这么近》的“不确定式”结 尾 2010年2月 第26卷第1期 外国语文 ForeignLanguageandLiterature Feb.,2010 Vo1.26No.1 真假难辨的”文本真实世界” 论雷蒙?卡佛《这么多水离家这么近》的”不确定式”结尾 唐伟胜 (南方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515) 提要:雷蒙?卡佛的《这么多水离家这么近》的结尾带有明显的”不确定性”特征:读者不仅无法知道”故事”层面 上的冲突将如何解决,也无法在”话语”...
[word格式] 真假难辨的“文本真实世界”——论雷蒙·卡佛《这么多水离家这么近》的“不确定式”结尾
真假难辨的“文本真实世界”——论雷蒙?卡佛《这么多水离家这么近》的“不确定式”结 尾 2010年2月 第26卷第1期 外国语文 ForeignLanguageandLiterature Feb.,2010 Vo1.26No.1 真假难辨的”文本真实世界” 论雷蒙?卡佛《这么多水离家这么近》的”不确定式”结尾 唐伟胜 (南方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515) 提要:雷蒙?卡佛的《这么多水离家这么近》的结尾带有明显的”不确定性”特征:读者不仅无法知道”故事”层面 上的冲突将如何解决,也无法在”话语”层面上对人物做明确的价值判断.对小说的”文本世界”进行考察后发现, 该小说存在两个互为矛盾的”文本真实世界”,隐含作者同时发展了这两个世界,同时又没有肯定其中任何一个世 界.这种叙述方式悬置了读者的判断,从而造成了非常独特的阅读体 验. 关键词:《这么多水离家这么近》;不确定式结尾;可然世界理论;文本 真实世界;阅读体验 中图分类号:I712.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414(2010)叭 一0024—07 WhichOneIstheTrue”TextualActualWorld”? OntheIndeterminateEndingofRaymondCarver’S SoMuchw饿erSoClosetoHome TANGWei—sheng Abstract:TheendingofRaymondCarver’SSoMuchWaterSoClosetoHomeisapparentlyindeterminate:onthe”story” level,thereaderisnotinthepositiontoknowforsurehowthemajorconflictwillberesolved;onthe”discourse”level, thereaderisunabletopassanyvaluejudgmentonthecharacters.Acloseexaminationofthenarrative’s”textworld”re— vealsthatthereexisttwoconflicting”textualactualworlds”inthestory,bothdevelopedbutunauthorizedbytheimplied author.Bysuspendingthereader’Sjudgments,thisnarrativestrategycreatesveryuniquereadingexperienceforthe reader. Keywords:SoMuchWaterSoClosetoHome;indeterminateending;possible worldstheory;textualactualworld;reading experience 一 ,引言 20世纪70,80年代,美国短篇小说出现了一 次强劲的”复兴”.在这个时期,无论是愿意出版短 篇小说集的出版社,还是愿意阅读短篇小说的读 者,数量都明显增加?.造成美国短篇小说复兴的 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生活节奏的加快让读者更喜 欢选择阅读短篇小说,刊登短篇小说的杂志大量增 加,美国很多大学陆续开设”创作”(creativewriting) 课程(其中多数讲授短篇小说写作技巧)等,但最重 要的原因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文坛上”出现了一 批杰出的短篇小说作家,包括雷蒙?卡佛(Raymond Carver),托拜厄斯?沃尔夫(TobiasWolff),安?比 埃蒂(AnnBeattie),博比?安?梅森(BobbieAnn Mason)和玛丽?罗比森(MaryRobison)等”….值 24 得注意的是,这里提到的五位小说家都是公认的 “极简主义”风格的代表,其中雷蒙?卡佛更是被许 多评论家推崇为美国短篇小说复兴的主将.[2][3114115] 《这么多水离家这么近》?(SoMuchWaterSo ClosetoHome,以下简称《这么多水》)是卡佛的着名 小说,情节相当简单:叙述者柯莱尔(Claire)的丈夫 ?学者统计,1983—1988年间,每年出版的《美国最佳短篇小 说选》(BestAmericanShortStories)销售量从26,000册增加到50,000 册以上,另一种以欧?亨利命名的短篇小说选集(O.HenryCollec- tion)影响力仅次于《美国最佳短篇小说选》,其销量在1988年也翻 了一番.见AndrewLevy,TheCultureandCommerceoftheAmerican sh0nStory(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3),P.1. ?《这么多水离家这么近》这篇小说卡佛共发表过三个不同 版本,出现在小说集《谈论爱情时我们谈论什么》的版本最简短,而 出现在另外两个小说集《愤怒的季节》和《我打电话的地方》中的版 本长度是前者的两倍以上.本文使用《我打电话的地方》中的版本. 外国语文2010年第1期 斯图尔特(Stuart)和三位朋友一起到纳奇斯(Nach— es)河钓鱼度周末.刚到河边,他们就发现了一具年 轻女尸飘在河上,但他们没有立即回家向警方报 告,而是继续喝酒,打牌,钓鱼,最后仅仅比原计划 提前一天离开纳奇斯河.回家后,斯图尔特也没有 立即给柯莱尔讲述河边发生的事情,他们像往常一 样睡觉做爱.第二天早上当柯莱尔知道丈夫斯图 尔特和他朋友的所作所为后,她非常愤怒,情绪失 控,与斯图尔特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以至最后她驱 车200多英里去参加那个死去女孩的葬礼.参加葬 礼回来后她拒绝和斯图尔特做爱,两人再次争吵. 又过了一天. 今天我正躺在床上,这时他(斯图尔特)打来电 话说,他已经让他母亲来和我们一起住上几天.我 愣了一会,心里琢磨着这事,他还在电话那边喋喋 不休,我挂断了电话.但没过一会,我拨通了他的 工作电话.当他终于拿起话筒时,我说:”斯图尔 特,没事.真的,我告诉你,怎么做都没事.” “我爱你”,他说. 他还说了些别的话,我听着,慢慢地点头.我 睡意沉沉.然后我醒了过来,对他说:”斯图尔特, 看在上帝的份上,她还是个孩子啊.”_6J2”(笔者的译 文,以下只标示页码) 初读《这么多水》的这个结尾,读者难免一头雾 水.作为叙事者的”我”与丈夫的关系到底将朝什 么方向发展,是改善还是继续恶化?”我”从过去几 天的经历中到底获得了什么启示?对这两个问题, 《这么多水》的结尾本身给出了相互矛盾的答案. “我”说的第一句话(“怎么做都没事”)似乎表明, “我”已经与斯图尔特达成了一致:你做什么我都无 所谓.然而,当”我”从睡意中恢复过来(在许多传 统小说中,从梦中醒过来往往是人物的一个”顿悟” 时刻),”我”却又重新回到了与丈夫产生矛盾的关 键问题上,也就是说,”我”并非无所谓,而是仍然无 法接受丈夫对纳奇斯河女尸的态度.这样,”我”和 丈夫的关系又成了一个问题,去参加女孩葬礼这样 的经历并没有让”我”获得新的启示.也许正是小 说结尾的这一矛盾,使不同批评家对《这么多水》 (尤其是对叙事者柯莱尔)做出了截然不同的解读. 阿瑟?F.比赛亚(ArthurF.Bethea)对《这么多水》 的三个版本进行分析之后认为,《谈论爱情时我们 谈论什么》的”极简主义”版本强调了柯莱尔的”精 神崩溃”(mentalcrackup),在小说的最后她与丈夫 的和解说明的”不是她改变了,而是失去了思 想”,而在《愤怒的季节》(以及《我打电话的地方》) 的版本中,柯莱尔最后拒绝了丈夫的做爱请求,证 明了她对”人类价值”的认识.另一位批评家对 《这么多水》的长短版本的文体进行了详细分析,认 为长版本的叙事更”戏剧化和更口语化,体现了叙 事者层次性的思维结构,叙事者被压制的焦虑感充 斥了整个叙事”,而短版本的叙事则显得”更有控 制,更紧凑,不那么戏剧化,控制叙事的不是叙事 者,而是隐含作者”.这里虽然没有明确说出长版 本叙事者更接近”精神崩溃”,但该文认为长版本中 的叙事者患有”被压制的焦虑感”,而短版本的叙述 则更具”控制”性和”紧凑”感,这个结论与比赛亚的 结论形成了鲜明对照.卡佛研究的另一位着名学 者冈特?理珀特(GunterLeypoldt)则明确认为,长 版本的《这么多水》看起来叙述平稳(stable),但叙 述中的种种迹象表明,读者难以确定柯莱尔对纳奇 斯河事件的强烈反应究竟真是由于她丈夫的冷漠 所致,还是由于她”精神不稳定”而产生的想像,因 此,读者虽然能够感受《这么多水》的叙述者是不可 靠的,却”没有依据确定叙事者的不可靠性”,而这 正是卡佛叙述风格的特征所在.[91317 笔者对《这么多水》进行”细读”后发现,这篇 小说的叙事者柯莱尔在叙述事实方面基本上是可 靠的,但在如何理解或评价这些事实方面又很可能 是不可靠的.与传统的第一人称不可靠叙事相比, 卡佛这篇小说的特征是,隐含作者没有明确地(甚 至也没有隐含地)提出”可靠的”叙述应该是什么. 正如理珀特论述的那样,读者可以感受到《这么多 水》产生的”去稳定性效果”(destabilizingeffect),但 理珀特未能分析这种效果的产生机制,以及这种效 果对小说结尾感的影响.本文拟用当代叙事理论 中的”可然世界”(possibleworlds)理论来解释《这么 多水》的这种特殊效果的产生机制. 二,”可然世界”理论 “可然世界”理论认为,读者一旦通过文本进入 由作者建构的叙事世界(或故事世界),就等于进人 到了一个可然世界(或文本世界)中,这个世界和现 实世界一样,同样由人,物,事件组成,同样有时间 和空间,同样有希望与失望,成功与失败,耻辱与荣 耀,但这个世界又不同于现实世界,而是语言在读 者大脑中投射的结果;同时,这个世界有一个明显 的叙述中介,读者只能通过叙事者的叙述组织进入 这个世界.很显然,利用”可然世界”理论,我们可 以解释为什么读者能够在”真”的叙事世界中投入 情感和判断,同时又能与其拉开距离,对这个叙事 世界进行评价,因为读者既可以站在叙事世界内将 这个世界视为”真的”,同时也可以站在叙事世界外 25 外国语文2010年第1期 将这个世界视为”假”的. 着名叙事学家莱恩(Ryan)将”可然的”叙事世 界看成另一个完整的,真实的世界,将它称为”文本 真实世界”(TextualActualWorld,TAW),作者是决 定这个世界现实的唯一权威.正如现实世界中有 许多可能实现,但未能实现的”可然世界”一样, TAW世界中也有许多”可然世界”,通常表现为可 能性,必然性,信仰,责任,愿望等情态结构,莱恩将 “文本真实世界”中的”可然世界”称为”文本中其 他可然世界”(TextualAlternativePossibleWorld, TAPW).和”文本真实世界”不同,这些世界通常是 不完整的,而且和”文本真实世界”中确定的事实和 命题相比可能是”不真实”的.莱恩借鉴哲学对”可 然世界”的界定?,将”文本中其他可然世界”分为人 物的”知识世界”(knowledgeworld),”愿望世界” (wish.world),”义务世界”(obligation—world),”伪装 世界”(pretendedworlds)和幻想世界(f-universes). 其中,知识世界涉及人物的知识,信仰或无知,愿望 世界涉及人物的期待和愿望,义务世界涉及人物按 照社会法则和道德法则应承担的责任或受到的制 约,伪装世界涉及人物为某种目的假装相信某种知 识,假装期望某种状态或承担某种义务,幻想世界 则涉及人物心理创造物(如梦想,幻觉,幻想或编造 出来的故事等).这些世界镶嵌在文本真实世界 中,可能与文本真实世界形成多重冲突关系,从而 推动叙事世界的发展.比如,人物缺乏某种知识就 可能导致与文本真实世界形成冲突,人物的愿望与 文本真实世界确立的也可能互为矛盾,这些冲 突和矛盾就构成了文本可然世界发展的动力.莱 恩尤其重视人物的幻想域,她认为这些建构不仅仅 是文本真实世界的附属,其本身也构成完整的世 界,人物暂时逃离了文本真实世界,将自己置于幻 想域中,相信其中事件的真实性,让幻想世界取代 文本真实世界._J 另一位知名的叙事理论家多罗泽尔(Doleze1) 将叙事世界看成由作者建构的不完整的世界,因此 需要研究这个世界的构成因素,构成原则,真实性 认定等问题.在他看来,叙事世界是由”人,自然, 状态,事件,行动,交流,心理生活”等成分构建而 成,包括人的行为及其动机,交流中的权力关系和 交流模式等,而这些成分受两类宏观原则所支配: 一 是选择原则(selection),决定哪些结构范畴进入 到虚构世界;二是运作原则(formativeoperation),规 定叙事世界的运行秩序.就叙事世界”真实性”,多 罗泽尔认为,叙事世界由真实域和虚构域两个部分 组成,前者一般由作者(或可靠叙事者)的权威叙述 26 决定,后者由人物话语决定._l 不难看出,无论是莱恩的”文本真实世界…/’文 本中其他可然世界”,还是多罗泽尔的”真实域/虚 构域”,他们都认为叙事世界中必须包含一个”真实 的”世界以及若干”虚构的”世界,而这个”真实的” 世界当然不等同于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而是由 “作者”或者”权威叙述者”决定的可然世界.换句 话说,人物叙述的世界是否”真实”,取决于由作者 或权威叙述者决定的文本真实世界?. 三,《这么多水》中真假难辨的”文本真实世界” 《这么多水》的叙事世界是由叙事者”我”来建 构的.这个世界的一些基本事实是”真实的”,比 如,”我”有一个叫斯图尔特的丈夫,他和几位朋友 到一个叫纳奇斯河的地方看到了一具女性浮尸, “我”了解这个事实后开始与丈夫争吵,并去参加了 那位女性的葬礼.但是,”我”为什么在了解纳奇斯 河事件后如此激动,”我”对丈夫的评价,以及”我” 对自我及他人的认识这些关键问题上,叙事世界 “真实域”和人物世界的”幻想域”之间的界限被严 重模糊了,换句话说,读者无法确定哪些是文本世 界”真实域”,哪些是人物的”幻想域”,读者无法找 到确凿依据来证明人物”幻想域”的不可靠性,于是 产生了理珀特所谓的”去稳定性”阅读效果.笔者 认为,读者难以区分《这么多水》的文本世界”真实 域”与人物世界”幻想域”,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1) 作者使用了”现在时”叙事时间;2)人物幻想域自成 体系;3)叙事者的不可靠,读者难以寻找文本世界 的”真实域”. 1.第一人称”现在时”叙述 《这么多水》是卡佛篇幅较长的小说之一,在 《我打电话的地方》中有27页.为了论述方便,我 们不妨按照故事发展进程将《这么多水》划分为以 下15个片断: 片断1:”我”得知丈夫在周末钓鱼时所发生的 一 切,与丈夫发生了争吵.叙述时间:一般现在时. 片断2:”我”转述丈夫对纳奇斯河事件的完整 描述,以及丈夫回家当晚和第二天早上”我”了解整 ?如JamesMcCawley根据可然世界的建构方式,将可然世界 分为梦想,假设,预想,幻想,愿望,意图,信仰和知识等类型.见 JamesMcCawley,EverythingThatLinguistsAlwaysWantedtoKnowA— boutLogic(ButWereShamedtoAsk)(Chicago:ChicagoUniversity Press,1978),P.326. ?对莱恩和多罗泽尔的详细讨论,参见唐伟胜,《可然世界” 理论及其对”叙事世界”的解释力》,西安外国语大学,2008年 第4期. 外国语文2010年第1期 个事件的过程.叙述时间:一般过去时 片断3:”我”送儿子到丈夫母亲家后,和丈夫一 起驾车出门,并发生扭打.叙述时间:一般现在时 片断4:今天早上”我”的思考.叙述时间:一般 现在时 片断5:用第三人称叙述自己与丈夫的恋爱经 历和婚姻生活.叙述时间:一般现在时为主,偶尔 夹杂一般过去时 片断6:叙述晚上发生的三件事情.叙述时间: 一 般现在时 片断7:第二天上午”我”与理发师Millie的对 话.叙述时间:一般现在时 片断8:晚上及次日早上我离家前的叙述.叙 述时间:一般现在时 片断9:”我”在加油站的经历.叙述时间:一般 现在时 片断10:”我”驱车前往Summit的路上经历. 叙述时间:一般现在时 片断11:”我”参加葬礼的经历.叙述时间:一 般现在时 片断l2:”我”参加葬礼回家后晚上与丈夫的对 话.叙述事件:一般现在时 片断13:”我”早上起来收到丈夫送来的花.叙 述时间:一般现在时 片断14:晚上”我”依然一个人睡觉.叙述时 间:一般现在时 片断l5:上午”我”与丈夫的电话对话.叙述时 间:一般现在时 可以看到,在《这么多水》的l5个片断中,只有 一 个片断是用一般过去时来叙述的,这个片断发生 在片断1和片断3之间,明显是一个倒叙,追叙 “我”丈夫及其朋友在纳奇斯河的经历.如果将这 个片断及片断5抽掉,其余13个片断就是整个叙事 的骨架:即”我”听完丈夫在纳奇斯河的经历后6天 内的反应和行动.和传统的第一人称回顾叙事不 同的是,《这么多水》的骨架叙述中通篇采用了一般 现在时,这样的叙事策略产生两种阅读效果:其一, 叙事者的叙述行为似乎与所叙之事同时发生,而不 是一般回顾叙事中的事后叙述,其后果是叙事者不 能获得事后叙述中特有的成熟视角?,因而无法看 清楚经历事件的意义,不能对自己的经历做出评 判.其二,正如与卡佛同时代的另一位喜欢一般现 在时叙述的作家鲍比?安?梅森所言,”如果一位 作家用现在时写作,他给读者的印象就是,对于所 发生的事件,他并不必读者知道得多.”【这样,在 “ 一 般现在时”写作中,无论是叙事者还是作家,都 看似与人物完全平等,而非存在于人物之上.用 “可然世界”理论的术语来说就是,在《这么多水》这 样的”一般现在时”第一人称叙事中,人物的世界与 文本的世界完全等同,读者难以在人物的世界之外 建构一个更加”真实”的文本世界. 2.人物”幻想域”自成体系 造成《这么多水》的”真实域”与”幻想域”难以 区分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人物叙述者克莱尔的 “幻想域”自成体系,让初次阅读该小说的读者很容 易将她的幻觉等同于”文本真实”.比如在片段1 中,”我”对斯图尔特的描述为读者勾勒了一个冷 漠,自以为是的丈夫形象,让读者对他做出负面评 价.请看这个片段中的最后一段,当”我”盛怒之下 将桌板上的饭碗和水杯掀在地上时: 他(斯图尔特)坐着没动.我知道他听到了声 响,他抬起头好像在听,但他坐着没动,连头也没有 转过来看一眼..我讨厌他那样,那样一动不动.他 等了一会,狠抽一口烟,靠回座椅中.我可怜他那 样:听一下,满不在乎,然后安坐着抽烟.烟雾从他 嘴里飘出,好像浅河一般.我为什么能观察到?他 永远都不会知道我是多么可怜他那个样子:死坐 着,听,让烟雾如河水一般流出嘴巴……(P.215) 这里,叙事者对斯图尔特的描述的负面效果显 而易见:一方面,他坐着抽烟,对妻子情感不闻不 问;另一方面,叙事者明确用来评价他的字眼包括 “讨厌”(hate),”可怜”(pity)等,也能让读者(至少 暂时地)对他做出负面评价. 叙事者”我”还在另外几个地方进一步强化了 斯图尔特的这个形象.片段3中,当”我”掴了斯图 尔特一耳光后,”他抓住我的手腕,我不能再揍他. 他抬起手来.我蜷缩身子,等待着,看见一丝东西 在他眼里闪过,旋即消失不见.他放下手.……” (P.221)这里强调的不仅是斯图尔特的冷漠,还有 “我”的受害者形象和斯图尔特的暴力倾向.在片 段5中,”我”回忆自己婚姻生活中发生过一次特别 厉害的争吵,斯图尔特告诉她”总有一天,这事会用 暴力了断”.片段14中,当”我”在自己房间睡觉的 时候,斯图尔特扭开了房间的门锁,”只是为了向我 显示,他有能力打开我的房门”. “我”的叙述不仅让读者做出不利于斯图尔特 的判断,还让我们做出不利于斯图尔特母亲的判断 ?一般认为,在第一人称回顾叙事中存在两种眼光,”一为叙 事者’我’追忆往事的眼光,另一为被追忆的’我’正在经历事件时的 眼光”.见申丹《叙事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年,第223页. 27 外国语文2010年第1期 (这一点对我们理解《这么多水》的结尾非常重要). 在片段2中,”我”把儿子送到斯图尔特母亲家里 时,这样描述她: 她个子高,白色金发,对人冷漠.她给我的印 象是她老在评东论西.我压低声音简要给她讲了 讲发生的事情(她还没有读今天的报纸),……她透 过眼镜直盯着我.然后她点点头,转身对迪安说 “你好,小伙子!”她蹲下身去抱他.当我开门离开 时,她又将目光看着我.她总是这样看我,却不说 一 句话.(P.219) 叙事者对斯图尔特的母亲既有间接描写,也有 直接评论,但给读者的印象都是一样的:她是一个 与斯图尔特同样冷漠,同样给”我”带来压力,让 “我”不安的女性.在片段5中,当”我”到医生推荐 的地方呆上一阵时,”斯图尔特的母亲迫不及待地 从俄亥俄赶来照顾孩子”,而当我几周后回到家里, “他母亲就搬出去了,在小城的另一头租了套公寓 房,栖在那里,好像在等待什么似的”.这里,”我” 将斯图尔特母亲描写成一只随时出击的捕食动物, 也在不经意之间将自己和斯图尔特母亲的关系定 位于猎物和猎人之间的关系,类似”我”与丈夫之间 的受害者与凶-Y--~间的关系. 叙事者”我”将自己描述为受到丈夫及其家人 “双重压迫”的受害者,如果读者接受叙事者的这个 描述,那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听到纳奇斯河畔女 性浮尸的消息后,情绪会如此激动不安,甚至会出 手打丈夫耳光:因为她将自己等同于那具受害的水 上浮尸,丈夫及其朋友冷漠对待那具浮尸,就像丈 夫及其家人冷漠对待自己一样.读者就能理解为 什么”我”会驱车200多英里去参加浮尸的葬礼:因 为在”我”的想像中,浮尸的葬礼也就是”我”的葬 礼.读者也就能理解为什么参加完葬礼后,”我”会 拒绝丈夫的做爱请求,甚至会说”怎么做都没事”: 因为在”我”的想像中,我已经死过一回.因此,在 阅读中,即使我们发现叙事者有时情绪过度激动 (甚至超过了正常的限度),我们仍然会将这些现象 归结于一个”受害者”的正常反应.也就是说,如果 读者相信”我”对周围世界的判断,读者就会把”我” 作为人物的”想像世界”自然化,并将它等同于文本 “真实世界”. 3.真实域之无法确认 《这么多水》叙述的独特性在于,文本试图引导 读者将人物叙事者的想像世界等同于文本真实世 界时,同时又让叙事者隐隐约约显得不那么可靠, 从而暗中破坏读者做这样的等同. 虽然叙事者”我”没有明确指出自己有过精神 28 病史,但在”我”暂时借用第三人称来回顾自己婚姻 的片断5中,”我”几乎向读者明确地和盘托出自己 曾经患有精神病.比如,在一次激烈的争吵中,她 丈夫威胁道:”总有一天,这事会用暴力了断”,她记 住这句话,并”时不时大声重复这句话”.她有时候 “整个上午跪在车库后面的沙箱上”与儿子及他的 朋友玩耍.但是”每到下午四点,她的头就开始疼 痛.她捂住额头,痛得发晕.斯图尔特让她去看医 生,她去了,医生十分焦急的神情让她偷偷感到高 兴.她到医生推荐的地方待了一段时间”.这里的 几个细节,包括她时不时大声重复丈夫的威胁,她 整个上午与儿子及他的朋友玩耍,尤其是她每到下 午四点就开始头疼,并到”医生推荐的地方”住了一 段时问等等,相当明确地指出了她精神方面的问 题.不过,叙事者为什么选择使用第三人称来叙述 自己的精神问题?如果我们将这一选择归于叙事 者的主动性,叙事者能够有意识地与自己的婚姻和 精神病史拉开距离,从旁观者的视角来审视自己的 过去,我们就会认为这个叙事者至少现在是正常 的.如果我们将这一选择归于隐含作者,因为让人 物叙事者使用第一人称来叙述自己的精神病史显 得不那么合理可信,于是隐含作者选择第三人称来 向隐含读者道出人物叙事者不方便道出的事实,那 么读者就会认为,这个叙事者现在仍然是不正常 的.但是,这个选择到底是人物叙事者的主动选择 还是隐含作者的操纵,也就是说,人物叙事者现在 到底是正常的还是不正常的,读者无法找到更为可 靠的证据来明确判断.如上一节论述的那样,如果 按照叙事者的逻辑,读者完全有理由相信她的想像 世界就是文本真实世界,读者因此对她寄予同情, 并让她来代表所有被男权社会压制的女性;但如果 联想到叙事者的精神病史,读者又能发现文本中充 满了不合常理的叙述,从而怀疑她叙述的真实性, 虽然与此同时,读者也很难找到”真实”所在. “我”的叙述中不合常理的表现之一是”我”过 度地将自己与女性浮尸相等同.虽然读者也能从 “我”的叙述中找到”我”这种倾向的家庭及社会原 因,但读者仍不免感到,”我”在这方面走得太远. “我”不仅将桌板上的饭碗和被子掀翻到地上,而且 扇了丈夫的耳光.虽然在出手的时候,”我”也意识 到”这太疯狂了”,”我们需要手牵手.我们需要互 相帮助.这太疯狂了”,但这番表白并不能完全抵 消”我”出手打人这一事实,相反,读者可能会认为 这表明”我”无法控制自己,而这恰恰是精神病人的 典型表现.后来,”我”不顾一切,非要驱车200多 英里去参加一个素不相识的女性的葬礼,也体现了 外国语文2010年第1期 “我”的不合常规之处. “我”对周围人的态度也体现了”我”过于敌意 和敏感——精神病人的另一标志.前文谈到过 “我”对丈夫的母亲的态度,”我”将她描述成了一只 随时出击的捕食动物,但读者完全也可以做另一种 阐释,即斯图尔特的母亲在附近租公寓楼住,可能 是为了”我”在精神病发作时可以随时前来帮助;她 “总是盯着我”,为的是观察”我”的行为是否正常. 前往萨米特(Summit)参加葬礼的公路上,”我” 本能地感觉到有一辆绿色卡车跟在”我”后边行驶 了很久.”我不断在错误的时间放慢车速,希望它 超车,然后又不断在错误的时间加速.我紧握着方 向盘,手指生疼.”最后绿色卡车终于超车了.”我” 非常紧张,不得不将车停在路边,喘口气休息一下, 却发现那卡车又开回来了.司机走下车来. “来吧,把窗子摇下来.喂,你真的没事吗?一 个女人独自一人在这边开车可不是好事.”他摇摇 头,看看公路,然后又转向我.”来吧,摇下窗子,好 不好?你这样我们就没法说话了.” “求你,我得走了.” “打开门,行吗?”他说道,好像没有听我说话. “至少摇下窗子.在里面你会给憋死的.”他看着我 的胸部和大腿.我的裙子给扯到膝盖以上.他的 眼睛停留在我的大腿上,我坐着,一动也不敢动. “我想给憋死”,我说.”我正在给憋死,你没看 见吗?” “这都是些什么话?”他边说边离开车门.他转 过身朝自己的卡车走去.可是,从旁视镜中,我看 着他又走了回来,我闭上眼睛. “你不想让我跟你到萨米特或者其他什么地方 吗?我无所谓的.今上午我有时间.”他说道. 我摇头. 他犹豫了一会,然后耸耸肩膀.”那好吧,夫 人,你自己走好了”,他说.”行”.(P.233) 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一场景?那个男人是善意 的还是恶意的?在叙事者”我”看来,那个男人一定 是恶意的(这里的紧张气氛甚至不亚于一次强暴行 为的前奏),他让”我”想到了丈夫,强奸纳奇斯河上 女孩的男人,乃至”我”眼中的整个恶意的男性世 界.但如果考虑到”我”的不正常眼光,读者却又依 稀能从叙述中看出,那男人似乎并没有恶意.他看 见”我”在”错误的时间”加速和减速,于是担心 “我”有什么问题,超车后又专门回来看看”我”是否 出事,但过于敏感的”我”再一次将那男人的善意之 举视为一次”入侵”的企图.这里,我们也必须再次 看到,虽然我们可以将”我”的叙述读成不可靠,但 文本并未明确提示那个男人的意图到底是善意还 是恶意:隐含作者没有帮我们做出这样的判断. “我”的叙述中有一个挥之不去的关于”手”的 意象,这种沉迷于某个特殊意象的讲述方式也是叙 事者不正常的标志之一.”手”(hand/hands;wrist; finger;arn3Jarms)在文本中出现了34次.”我”似 乎总能意识到别人的手,有时候到了沉迷(ob— sessed)的地步.比如,”我”回忆丈夫从纳奇斯河回 来的那个晚上,”他用厚实的臂膀拥抱着我,双手在 我的背上来回抚摸,我当时还想,这双手和他两天 前的手没有两样”(P.217);”我看着他的手,他粗粗 的手指,指关节上满是毛,动个不停,点燃香烟,那 就是昨夜在我身上抚摸的手指”(P.218).片断4 中,”我”叙述道,斯图尔特以为我睡着了,但是,”闹 钟没响之前我早就醒了,我躺在床缘,与他毛茸茸 的大腿和厚实的手指隔得远远的”(P.222). 四,不确定的世界:《这么多水》的终结感 《这么多水》以两次电话交谈结尾.首先是 “我”丈夫打电话说,他母亲将过来住几天.”我愣 了一会,心里琢磨着这事,他还在电话那边喋喋不 休,我挂断了电话.”按照”我”的想像世界逻辑,丈 夫的母亲过来一起住意味着”我”将进一步受到威 胁,所以”我”很不情愿,于是挂断电话.但没过一 会,”我”拨通丈夫的电话,告诉他”没事.真的,我 告诉你,怎么做都没事”,仿佛”我”经过考虑,接受 了丈夫的安排.跟随”我”的逻辑的读者甚至可能 认为,这是”我”的一个顿悟时刻(epiphanicmo— merit),即”我”已经理解了,作为女人必须接受的来 自生活的压力.然而,两三行之后,读者的这个看 似确切的理解被击得粉碎,因为”我”在小说的最后 重新提出了纳奇斯河上的女尸:”斯图尔特,看在上 帝的份上,她还只是个孩子啊!”表明”我”根本没有 从这几天的经历中获得任何顿悟.要解决小说结 尾处的这个矛盾,读者只能再一次诉诸”叙事者是 不正常的”这样一个猜测. 以上文本细读表明,《这么多水》中可能存在两 个文本真实世界:一是叙事者”我”的世界,在这个 世界里,”我”通过纳奇斯河浮尸事件(略带夸张地) 认识到,丈夫及其家人,乃至整个世界都可能对 “我”(及其他女性)冷漠无情,或构成威胁,实施 “强暴”;二是”隐含作者”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 “我”是一个精神病患者,”我”的叙述充满了不可靠 性,”我”x,j-~界的认识是偏执和扭曲的.这两个世 界到底哪个是《这么多水》的文本”真实”?卡佛叙 述的奇妙之处在于,他发展了这两个相互抵牾的世 29 外国语文2010年第1期 界,同时又不对其中任何一个世界给予肯定,使读 者不得不在这两个世界里来回游走,似乎有所悟, 但又不能确定.按照冈特?理珀特的说法,这种阅 读感觉正是卡佛的”极简主义”与”新现实主义” (neorealism)和后现代”试验派”(experimentalism) 相区别的特质所在.?[9”“在小说的结尾,虽然读 者仍然无法在这两个世界中做出选择,但读者完全 可以在此刻得到另一个结论:无论这篇小说再继续 写下去多长,卡佛都不会给读者一个确定的答案. 也许,卡佛在这篇小说中想做的就是让读者意识 到,主观世界虽难以再现”真实”的客观世界,但”真 实”的客观世界到底是什么,其实更不容易知道?. 也许这才是卡佛希望读者对《这么多水》产生的终 结感. 参考文献: [1]May,CharlesE.TheNewShortStoryTheories[C].Ath— ens:OhioUniversityPress,1994:XI. [2]Campbell,Ewing.RaymondCarver:AStudyofkShort Fiction[M].NewYork:TwaynePublishers,1992:5. [3]Hallett,CynthiaW.MinimalismandtheShortStory:Ray- mondCarver,AmyHempel,andMaryRobison[M].New York:TheEdwinMellenPress,1999:2. [4]Sahzman,ArthurM.UnderstandingRaymondCarver[M]. Columbia:UniversityofSouthCarolinaPress,1988:19. [5]Scofield,Martin.TheCambridgeIntroductiontotheAmeri— canShortStory[M].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2006:230. [6]Carver,Raymond.Where,’mCallingFrom:NewandSe— lectedStories[M].NewYork:VintageBooks,1989. [7]Bethea,ArthurF.TechniqueandSensibilityintheFiction andPoetryofRayrrwndCarver[M].NewYork:Rout— ledge,2001:126. [8]Arai,Keiko.WhoControlstheNarrative?AStylisti
/
本文档为【[word格式] 真假难辨的“文本真实世界”——论雷蒙·卡佛《这么多水离家这么近》的“不确定式”结尾】,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