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对张爱玲《色·戒》的海德格尔式解读[权威资料]

2017-08-30 7页 doc 19KB 9阅读

用户头像

is_721103

暂无简介

举报
对张爱玲《色·戒》的海德格尔式解读[权威资料]对张爱玲《色·戒》的海德格尔式解读[权威资料] 对张爱玲《色?戒》的海德格尔式解读 摘 要:《色?戒》是张爱玲写了近三十年的一个小说,也是她对女性生存本真的一次深掘,意义非同一般。受启发于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思想,尝试去蔽小说语言与情节的形式迷雾,复归于王佳芝生存活动本身,体悟她的“此在”与“畏”。“色”“戒”的文学生成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归“家”与被抛的生存状态。 关键词:王佳芝;此在;畏;色;戒 I206 文献标志码:A 1002-2589(2015)14-0122-02 弱者的名字叫女人。弱者被置边缘,女人必须生...
对张爱玲《色·戒》的海德格尔式解读[权威资料]
对张爱玲《色·戒》的海德格尔式解读[权威资料] 对张爱玲《色?戒》的海德格尔式解读 摘 要:《色?戒》是张爱玲写了近三十年的一个小说,也是她对女性生存本真的一次深掘,意义非同一般。受启发于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思想,尝试去蔽小说语言与情节的形式迷雾,复归于王佳芝生存活动本身,体悟她的“此在”与“畏”。“色”“戒”的文学生成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归“家”与被抛的生存状态。 关键词:王佳芝;此在;畏;色;戒 I206 文献标志码:A 1002-2589(2015)14-0122-02 弱者的名字叫女人。弱者被置边缘,女人必须生存。张爱玲自嘲女人:“以美好的身体取悦于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职业,也是极普遍的妇女职业。”[1]小说《色?戒》写的虽是一个惊险的刺杀故事,但女大学生王佳芝走的还是以色相诱的旧套路,而且最终也没能逃掉宿命式的结局。张爱玲的写简约明晰,她的故蹈旧路必然另有深义。试言,“弱者”意味被抛,宿命如同枷锁,那么弱者生存的意义何在,女人们血肉的沦丧模糊而平常,然而在另一意义上已不可忽视地证明了她们自身的“此在”。 《色?戒》很有来头。小说的原形是1939年中统女特工郑苹如刺杀汪伪政权特务头子丁默?事件。张爱玲称“这个小故事让我震动,因而甘心一遍遍修改多年”。她10年酝酿于1950年完成《色?戒》初稿,又经30年改写到1978年才将小说与其他两个小故事《相见欢》《浮花浪蕊》一起结集出版(《惘然记》)。战乱年代,郑苹如的“女子救国”属大义赴死之烈士作为;而参照于此的小说结局却发生了逆转――就在刺杀要得手之际,女主人公王佳芝为了一颗钻戒动了真情赔了性命。历史人物的初衷在小说角色身上可以简单篡改,而张爱玲历三十年时间改写后的坚持却应该深思。 在时间的长河中,迷雾层层去蔽,本真在“此”还原。张的“变”实则又是“不变”,她的坚持正是她所要实现的意义。她用一个女人的眼光去看一件历史大事,用停滞的眼光去看在历史长河里被淘过的人,并保存了最后留下的那点人性。《色?戒》具有超越时空的现代意义。 《色?戒》篇幅不长,却紧张而且紧密地充斥着直观感觉的书写,并一再强化。王佳芝参与的是一个赌命的游戏,最强烈的感觉是――怕“死”。太太们“虎视眈眈”让人“神经过敏”“一个眼不见,就会丢在脑后”。“在她背后展开,就像有两层楼高的落地大窗,随时都可以爆破”,只轰的一声“死亡”就掉在了王佳芝身上。“死亡”是此在(人生)的终结,是使此在失去其自身即可能成为此在的东西。“死亡”永远属己,故超越本身之外的一切全然关注的是“生”(在)。王佳芝从一开头起就清醒地规避着“死亡”:可到了最后,短暂的一次恍惚又把她直接导向了“死亡”的终结。正是因为“死亡”终结的导入,王佳芝有清醒意识的、主动承载的“向死而生”的生命此在才在小说中得以展开。 这种展开给我们以足够的空间去发掘《色?戒》此在的意义。首先,“此在总是就它的生存领会自己,总是就它是自己或者不是自己的可能性来领会自己”[2]。“„„回来大家七嘴八舌,定下一条美人计,由一个女生去接近易太太――不能说是学生,大都是学生最激烈,他们有戒心。生意人家的少奶奶还差不多,尤其在香港,没有国家思想。这角色当然由学校剧团的当家花旦担任。”王佳芝应运出场。王佳芝是一个漂亮年轻的女人,她那张“秀丽的六角脸”“经得起无情的当头照射”;而且她在学校里演过慷慨激昂的爱国剧,“有牺牲的决心”;第二次行动时“他们只好又来找她”。“在台上卖命”是王佳芝在“此在”生存的方式。在学校的剧团,“上场慌,一上去就好了”;“下了台她兴奋得松弛不下来。”后来参与刺杀,“事实是,每次 跟老易在一起都像洗了个热水澡,把积郁都冲掉了,因为一切都有了个目的”。“太快了她又有点担心„„她从舞台经验上知道,就是台词占的时间最多„„不免感到成交后的轻松。”王佳芝本我的角色在戏里时而分离时而弥合。然而“戏”的构建不但没有帮助王佳芝摆脱尴尬的生存境地,相反每次戏的结局只是一再地对她“牺牲的决心”形成反讽:“偏偏是梁闰生”,“当然是他。只有他嫖过”。“换了另一个男人,当然是这情形。他这样的老奸巨猾,决不会认为她这么个少奶奶会看上一个四五十岁的矮子”;“不是为钱反而可疑”。王佳芝有着清醒的自知与深刻的自嘲。戏作为对生活的一种隐微现,其间蕴含着更深刻的哲学意蕴――非本真的在。 “此在”(王佳芝)担当了戏里的一个角色,自然要受到其他在者(历史环境――乱世战争)和他人(社会环境――爱国革命)的约束,甚至被后者吞没,成为“非本真的在”。此在与他人共在,在《色?戒》里指用戏的虚假来演绎一个真实的人生故事。从他人(他在)的眼光来看,戏是假的,王佳芝作为角色只能是“演”,而不能是“活”。戏的准则是维持秩序,如若违背只有沉沦。演爱国剧和“美人计”都是好了的程序,因为他在者和他人的安排,要确保最终实现“女子救国”的意义,并且“不会乱枪之下殃及池鱼”。相比之下,放走易先生,听到“他连蹭带跑,三脚两步下去,违背秩序的后果就等于是把枪口贴在了自己身上。如果说戏并非人生遮蔽了“本真的在”的话,那么王佳芝凌越戏的秩序、戏入人生把易先生放走就是对“在”的一次真实显现, 为了一颗钻戒断送自己年轻貌美的生命,表象之下深藏着生命之“畏”。畏与怕不同,“怕之所怕总是一个世内的、从一定场所来的、在近处临近的、有害的存在者”[3],而“畏”之“威胁者乃在无何有之乡”。也就是说,怕可沉沦于“世界”,而在此背后还藏有“昧而不明的畏”。王佳 芝参与“美人计”让她存在着紧张之感,而且活动的危险性让这种存在始终“暂时”,在“暂时”背后还是“提心吊胆”,这就是畏。“跟老易在一起那两次总是那么提心吊胆„„回到他家里,又是风声鹤唳一夕数惊”;“当然知道事情败露了。她仍旧惴惴,万一„„”“畏”将王佳芝原本消失了的女性真我拉回了历史地表,并启示着一种深广“无”。“‘无’比‘不’和否定更为原始”[3]。在钻戒与年轻性命的简单掂量之外,王佳芝的无痕之“畏”实则关乎人性,无着却有大荒凉之感。 需要赘言的是,逃避“畏”本身也是此在行为的“在世”担负,选择逃离抑或沉沦,“生存总是取决于每一个此在自己可能挑选的抓紧或延误的生存方式”[2]。小说写王佳芝去打电话,“喃喃出声,‘好,都好。你呢’„„她的手冰冷,对乡音感到一丝温暖与依恋”。孤独无定的王佳芝需要这种对集体(与他人共在)的归属。后来写两人到店里去:“她顿了顿方道:‘干什么,’他笑道:‘我们不是要买个戒指做纪念吗,就是钻戒好不好,要好点的。’她又顿了顿,拿他无可奈何地笑了。‘有没有钻戒,’她轻声问。”张爱玲的字字句句拿捏得极好。“嗳,这只好像好点”钻戒――虽是道具,在戏里的确实存在正与“无何有之乡”相对,而且它确实创造了“色”的氤氲。“墙根斜倚着大镜子照着她的脚,踏在牡丹花丛中。是天方夜谭的市场,才会无意中发现奇珍异宝。她把那粉红钻戒戴在手上侧过来侧过去地看,与她玫瑰红的指甲油一比,其实不过微红,也不太大,但是光头极足,亮闪闪的,异星一样,红得有种神秘感”;“这个人是真爱我的„„”同样的氤氲下,“他不再看她,脸上的微笑有点悲哀„„明知是这么回事,不让他自我陶醉一下,不免怃然”。《色?戒》里的主角从来不止王佳芝一个,张爱玲高明如此。至此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说:放走易先生是王佳芝为逃避“畏”的另一种选择,至此,一直是个明白人的王佳芝生出了“一种温柔怜惜的神气”,是多么难得,又是多么令人 留恋。自然的,如水到渠成,王佳芝低声说“快走”合情合理,这说明她已经无法离开已然在她面前展开的空间了。也正是因为“色”的氤氲,《色?戒》成全了一种大在大美。 固然,“色”的氤氲搭不起一个“生”的平台,“生存问题总是只能通过生存活动本身来澄清”[2]。因为“非本真”状态的另一面就是生的实在。我们或许永远无法回归本真,但我们不能忘记――虚幻的意义并不在于实现而只是永远批判与引领现实,如同基督教义中每个人不得不承担的“罪”。在“色”之下,必须承担“戒”。“戒”,“从人荷戈”,本义“守边”,即把一切不合准则的事防备在外。张爱玲说过这样一段“风言风语”:“一个女人上了男人的当就该死;女人给当男人上,那更是淫妇;如果一个人想给当给男人上而失败了,反而上了人家的当,那是双料的淫恶,杀了她还污了刀。”[4]王佳芝的“戒”是很深刻的。不仅因为她特殊明确的刺杀目的,所以“全神在抗拒着,第一是不敢朝这上面去想„„”而且“从十五六岁起就只顾忙着抵挡各方面来的攻势,这样的女孩子不大容易坠入爱河,抵抗力太强了”;“有一阵子她以为她可能会喜欢邝裕民”;“有半个她在熟睡,身在梦中,知道马上就要出事了”。最后她心里想“太晚了”,“只有一千零一夜里才有这样的事”,曾经的非本真生活顷刻间全部被剥落。“色”的沉沦因为此在“戒”而复归。王佳芝从一开始“借港大的教室上课”“不免有寄人篱下之感”到第一次行动失败“她没跟他们一起走,在上海也没有来往”再到“今天要是不成功,可真不能再在易家住下去了”;“车如流水,路人行人都跟她隔着层玻璃„„执行的人与接应的一定都跑了„„只有她一个人心慌意乱关在外面”;“‘封锁了’,车夫说”。王佳芝的生命始终漂泊无定:“虚飘飘空捞捞的,简直不知道身在何所”。而这一切同时也在证实:一个人想要逃离社会既定意义体系的如来佛掌是何其艰难,而且反过来真要以自由之态再次进入先有的价值境遇就更不可能了,无论做何种选 择都只会因“封锁”而被抛于“家”外。正如“三轮车夫不服气,直踏到封锁线上才停止了”,“死亡”成了王佳芝归“家”的最后选择――一个豆蔻年华的女子为了一只钻戒竟是送了性命~于此,“戒”的体验补全了王佳芝“色”之外的所有矛盾与全部人性。 既“色”且“戒”,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相对于“此在”而言,“遮蔽”和“去蔽”都是后来的事。张爱玲在《天才梦》里写道,“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蚤子”固然不好,但又有谁能抗拒那一袭“华美的袍”呢,抑或“华美的袍”与“蚤子”能够共存吧,~“色?戒”如此,“此在”人生大致亦是如此。 参考文献: [1]张爱玲.张爱玲文集:第4卷[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72. [2]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5. [3]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215,140. [4]张爱玲.倾城之恋[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5:206. 文档资料:对张爱玲《色?戒》的海德格尔式解读 完整下载 完整阅读 全文下载 全文阅读 免费阅读及下载 阅读相关文档:论中国科举制度对古代社会的积极意义 思想政治理论课丰富党的建设内容研究 精神的滋养智慧的启迪 关于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技术理性下社交网络对艺术专业学生的影响 新形势下构建部队特色文化的重要意义 叶德辉生平及学术成就述论 浅议干部档案管理 《南诏德化碑》中的地理问题研究 从竹枝词视角议江南古镇文化建设 大学生校外住宿现状及对策分析 关于提高干部交流机制科学化水平的思考 罗斯社会控制视角下当代城隍信仰的功能 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现状研究 新时期如何做好企业党建与党风廉政建设工作 现代远程教育学生特色党建工作机制研究 律师从事收购国有产权业务应注意的法律问题 高校党 感谢你的阅读和下载 *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本文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留言或者发站内信息。我将 尽快删除。*
/
本文档为【对张爱玲《色·戒》的海德格尔式解读[权威资料]】,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