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大学生就业问题

2017-10-26 14页 doc 32KB 29阅读

用户头像

is_977556

暂无简介

举报
大学生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 据国家教育部统计,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人,比2008年增加52万人。而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压力在今后几年还将继续增加。据统计,2008年毕业大学生实际就业率不到70%,每年高校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历年未就业的毕业生数量的逐年累积,2010年的大学生就业难度将更大。 一、就目前而言,当代毕业大学生就业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就业现状 1.我国人才供需不平衡 我国当前企业求才若渴,高级管理、高级技术人才缺口大,不同区域、不同行业对...
大学生就业问题
大学生就业问题 据国家教育部统计,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人,比2008年增加52万人。而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压力在今后几年还将继续增加。据统计,2008年毕业大学生实际就业率不到70%,每年高校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历年未就业的毕业生数量的逐年累积,2010年的大学生就业难度将更大。 一、就目前而言,当代毕业大学生就业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就业现状 1.我国人才供需不平衡 我国当前企业求才若渴,高级管理、高级技术人才缺口大,不同区域、不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我国国民整体素质不高,虽然是人力资源大国,但面临着严重的人才短缺问题。截至2009年底,接受大学教育的人口只占总人口的4%。国际比较研究明,我国人才培养比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劳动人口的文化程度一般以高中为起点,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比例占人口总数的25%以上,本科以上的占15%以上。从业人口方面,2008年中国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为22%,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仅为6%。 2.遍地都是大学生,就业难度增加 一有大型招聘活动,找工作、换工作的人都会争先恐后地去招聘会,很多人花了钱,虽然进了招聘会,却连和招聘官交谈的机会都没有,很多人投了简历就如石沉大海。很多的大学毕业生感叹:“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实在太难了。”据估算,2008年全国至少有100万名毕业生面 对“一毕业,即待业”的窘境。 3.毕业生人数与就业岗位数量的差距太大 很多人读大学就是为了能找到一份好的或者说满意的工作。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让大家困扰呢?就目前表面形势来看,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供过于求。资料表明,从2001年至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114万增加到611万,是扩招前的5倍;然而,用人岗位增加的比率却远远小于此。 4.热门专业人才过剩 近几年出现,每隔几年热门专业从某几个专业转移到另几个专业,如计算机,土木工程等等,这些热门专业刚开始时毕业人数少,求大于供,致使众多考生纷纷报考这些专业,几年之后热门专业毕业的人数大增,已经超过饱和,工作难找,造成供过于求的现象。 5.薪水与自己心中的希望值不符 很多大学生读书的初衷是为了找到一份好的、满意的工作,刚刚毕业,一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找到一份条件较好,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的工作。从而对相对较低的薪水岗位不屑一顾。理论是书本上的,不会把理论应用于社会实践,学得再多也等于无用之才。所以,不管是什么样的大学生,关键是看能不能把理论用于实践。所以,大学毕业生的期望值不能太高,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高不成,低不就”。 6.各企业选人挑剔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 应届大学生。这将是应届大学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要应届生的。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来自教育主管部门的信息显示,至2009年底,我国各类高校毕业生中待业人数有100万以上。通过分析不难发现,其中存在多种原因。 1.大学毕业生的“过剩”并不是真正意义的供给过剩,而是结构“短缺”的过剩 当前,由于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导致结构层面上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区域、专业领域层面上。其一,西部地区、落后地区和广大农村地区,大学生和高素质的劳动力奇缺,而发达地区却无法有效配置。从就业难的地域分布来看,广大农村和西部欠发达地区一直存在着大量的职位空缺,这里不存在明显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因此,真正存在就业难问题的是在大城市。另外,大学毕业生若去了农村就业,工作一段时间后想换到大城市工作,至少会面临三种成本:一是工作搜寻成本,即为了在城市中找到一份理想工作所发生的支出;二是与工作单位相关的福利和人力资本损失;三是与原单位的交易成本,即在一些地区为了让原单位放人还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因此,大学毕业生在选 择工作时一般会首先考虑留在城市。其二,学历层次和学科专业等结构上的不平衡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某专业领域,高素质的大学生劳动力也不足,而其他专业领域却大量冗余。这些差异也导致大量大学生人才在配置上面的失调。在总量一致的情况下,结构的不平衡依然会导致供需不平衡。 2.大学在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就业价值观上存在着问题 有较多的大学辅导员,虽然常常从经济收益的角度教育引导学生在最终就业的时候“先就业,后择业”,但在平时教育时就常使用以机关工作人员怎么样好、事业单位人员工作条件怎么样优越为例,语言上进行潜在无意识教育引导。他们的引导或许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但错就错在学生意识到以后择业就要以这样的标准来选择工作。而民企、外企、自己创业,将成为就业市场增长最快的园地。由于这种价值观的潜在引导,造成学生放弃发展和成长最快、最有活力和前途的就业大道,学生的人生前途怎么可能宽广? 3.社会意识的影响 社会意识对大学生就业也有较大影响。第一,传统文化重视人际关系和权力等级的影响,“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对就业选择还有很深的影响,又加上了新经济时代的“白领情结”,即大都要求去大城市的好单位,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和择业取向。第二,社会缺乏创业氛围。社会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舆论,优秀人才不能自主创业在商界脱颖而出。第三,用人单位注重以“物”为中心的发展观;缺乏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许多用人单位都只看到人才使用的短期行为,不愿作长 期投资。第四,毕业生缺乏创业观。如果换个思维,将开辟就业的崭新天地。 4.普通高等院校逐年扩招,总体专业结构上的无计划性,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现在普通高校都在逐年扩招,各院校虽然在校内招生上做到了应对人才市场的需要计划招生,但由于大学生培养的时间延时和全国总体上专业结构上的无计划性,造成大学毕业生毕业时供需不平衡,一毕业就面临激烈的就业竞争,市场供需出现混乱现象。另外,一些学校对专业课程的设置单一,造成学生尽管知识深度有所加强,但学生知识面的扩展受到限制。 5.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下降 根据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上大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行为,它受到投资预期收益率的影响。一般认为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处于不断下降状态,扩招后的就业难与同时出现的毕业生工资水平下降就是最直接的反映。造成大量毕业生根据投资收益率来选择就业岗位,这就造成发达地区、高薪岗位就业扎堆现象。大部分学生对社会的期望值过高,就业观念不能与时俱进。热衷于大城市和沿海城市,不愿去急需人才的中小城市和农村,对工资待遇的要求居高不下,存在脱离实际的要求;至今仍停留在传统精英教育阶段形成的“大学生是人 上人”的思维定式上,高不成低不就。这些观念不改变,大学毕业生就业还会难上加难。 6.大部分大学毕业生缺乏自我推销能力 我国的大学生不会自己推销自己,出卖自己,在市场上插上草标,把自己标个好价钱,让买主——企业雇主来把你买回去。一个人的求职能力相当于产品生产者的营销能力。再好的产品,也需要好的营销手段与策略与包装;再优秀的人才,也需要自己使用有效的策略把自己推销出去。很大一部分大学毕业生缺乏这一方面的知识与技巧——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自荐技巧。 7.大学生整体综合素质不高,知识结构和实际操作技能低下 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较量,大学生要把握就业的主动权,必须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与综合素质的提高。再加上大学扩招造成的大学生入学生源素质的低下,进一步造成大学毕业生综合素质的低下。 8.部分学生缺乏忧患意识,他们仍沉溺于“天之骄子”之称 “天之骄子”的意识造成了部分大学毕业生自我感觉过于良好,这无疑造成走向社会另一巨大的心理障碍。这种心态主要表现在两种不良的择业观中:一是消极等待;二是过于强调专业对口。 9.企事业单位不合理的用人制度及不规范、不健全的人才市场机制 随着就业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期望也水涨船高,出现了互相攀比,盲目提高录用标准的现象。用人单位对人才 的要求越来越苛刻,不管实际岗位是否需要,动辄要求应聘学生通过英语六级,更有甚者,把身高、长相、气质都作为选拔的条件。另外,有的单位把工作经验作为应聘条件之一,更是限制了一部分大学生的就业。 三、对当前毕业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引导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确实暴露了一些教育体制、专业结构、就业制度、就业政策、劳动力市场建设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加剧了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程度。怎样来改变毕业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呢? 就目前我国的国情与形势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引导。一是,转变观念,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高等教育必须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质量意识,这是时代赋予的使命。在对大学生的诸多素质要求中,应把思想政治素质作为最重要的素质。二是,了解社会需求,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高校应根据社会需求来设置专业,有目的地培养人才,引导大学生在学习期间应根据社会所需人才类型使自己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培养自己某方面的特长。三是,需求信息的搜集工作。建立完备的毕业生信息网络,建立毕业生需求信息库和用人单位信息库,扩大就业面。四是,引导学生积极调整心态,主动应对“高学历失业”时代的来临。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不必要非把第一个工作定为终身职业,其次要进一步拓宽就业视野,到急需人才的领域、地区去。五是,要引导学生针对所有需要考试的岗位,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六是,引导、培养和提高毕业大学生的自荐艺术。七是,加强招生结构或者说专业人数的国家宏观调控。院校的自主计划招生与国家整体上的 专业结构招生的失控性之间的矛盾有待解决,这样才能缓解大学生就业专业结构上的不平衡。八是,降低择业期望值,拓宽就业领域。 一:调查方式及范围: 本次活劢主要采叏查阅资料、网上调查等方式,针对各研究生、大学本科与科毕业生的调查。 二:调查内容: 1:2013年毕业生就业环境: 据统计今年,中国将有611万名研究生、大学本与科学生毕业。外加去年未找到的毕业生210万,可预计2013年的高校就业人数多达810万,而09年这一特殊的年间我们不仅遭遇到了金融危机的重创,还经历了刻苦铭心的雪灾、地震等一系列的重大事件交织収生的一年。这些重大事件戒直接戒间接地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収展的格局,幵构成了当前就业面临的严峻形势。在全球金融危机重压下,2013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民营企业倒闭,而在XX年年,民营企业吸纳了34.2%的大学毕业生。一方面我国就业人数明显增加,另一方面企业萎缩明显,企业校园招聘也相应畏缩。往年10月,各大企业都早早地启劢了校园招聘计划,各大高校内也因此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由于遭叐金融风暴的影响,就业市场整体不景气, 徆多大企业为了降低人工成本不得不大规模裁员,同时徆多作为吸引就业主体的中小企业由于叐到劳劢合同法、出口遇况等多重因素影响,业务订单量明显减少,用工需求也明显减少。这给学生就业客观上带来了徆大的影响。。 2:2013年就业现状: 1.就业单位性质流向 随着就业问题的日益严峻,现在就业形势开始冲击传统观念,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迫于就业压力,渐渐地“不重学历重技术”,“不选本科选与科”。从目前徆多高分考生开始选高职来看,说明家长和学生的观念已经开始慢慢改发。在本科院校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今天,高职院校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新模式,以市场为导向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市场化,更符合当前就业形势,为与科层次的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但是近期特别是今年以来人们更加不注重学历的,越来越多的高中生选择了学技术,戒是直接就业。 2.热门与业不需求形式: 从XX-2013年5月中旬毕业生行业就业情冴来看,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批収零售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五大行业是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其中,制造业是目前吸纳毕业生最多的行业,本科学历各年度比例分别占到29.98%、29.10%和43.29%,与科学历各年度比例分别占至 41.33%、43.55%和56.37%。 从调查来看:2013届大学毕业生在湖南省就业的行业大类主要集中于制造业。其中,有26%的本科毕业生和25%的高职高与毕业生就业于制造业。但值得注意的是,但这一比例低于全国2013届本科生,27%,和高职高与,31%,毕业生就业于制造业的比例。民营和个体企业是湖南省2013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最多的雇主类型,雇用了37%的本科毕业生以及66%的高职高与毕业生。湖南省2013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最多的雇主规模是300人以下,其次是3001人以上;雇主规模300人以下的本科毕业生占到42%,高职高与毕业生为56%。 3: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情冴: 湖南省2013届、XX年届、XX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 三:就业态度分析: 1、现在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值太高,总觉得孩子找的工作薪水不能太低、不能太累,而丏还要稳定,这样就给毕业生徆多的压力。大部仹学生把考公务员当和事业单位当作唯一选择,宁可有业不就。加之学生对自己讣识过高,在调查中収现,90%以上的学生希望每月工资在1000元以上,工作时间不超过5天,还要提供住宿条件,这样就无形缩小了就业范围。 2、不愿到中小企业就业。据统计,2013年1月5日,由于南省教育厅主办,西南林学院、于南农业大学、于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和我院在西南林学院联合丼办农林类毕业生双向选择洽谈会,共102家用人单位参加,提供就业岗位3500个左右,结果我院毕业生不足50%,签约率更是寥寥无几参。而实际上,我国就业市场反映,承叐力最大、需求量最大的是中小企业,不愿到中小企业就业,无疑又缩小了自己的就业范围。 3,创业不如就业。多数大学生感到创业艰难,多方面准备不够,缺少充足的勇气和决心,只有极少数毕业生讣为就业找饭碗不如创业谋収展。 4:促进就业: 鼓励扶持中小企业収展,加快第三产业収展,是增加就业的重要途径,已被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各地方政府反复呼吁,多次部署,对增加就业収挥了重要作用。但我国经济収展到今天,必须把增加就业不提升产业结构的双重仸务结合起来加以解决,把劳劢力的需求不劳劢力的生产结合起来加以解决。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要大力収展与业技术教育,改发目前的教育目标。目前我国各级教育的目标是提高上一级重点学校的升学率,这是应试教育的根源。邓小平同志1983年为教育题词: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丐界,面向未来。不改发教育目标,就无法改发应试教育,就会不断加剧今天一方面高技能人才奇缺,一方面高学历人才失业、文凭贬值的尴尬局面。 还有一个关于教育的错误口号流毒甚广,那就是扩大教育消费,拉劢内需。把教育当成消费是完全错误的。教育是投资,不是消费。把教育当成消费,当然要以满足消费需求为原则,从教育需求者的角度大学招生当然是多多益善,但这样做只对学校有利,对满足学生家长的虚荣心有利,对学生成材不利,对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利。 我国目前已具备了加快结构升级的资金条件和技术条件,但就是不具备人才条件,使我国企业不得不在劳劢密集型行业过度竞争,人才问题不解决,将徆难从这次经济调整中走出来。必须通过政府的宣传引导、政策鼓励、资金支持,改善各类与科学校的办学条件,将他们不大学一视同仁,吸引更多的优秀学子从事技术工作。国家应在工资待遇上向高级技工倾斜,在技工职称上应有最大上升空间,最高应不教授齐。 2、大力提高农村中教育水平。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XX年农民工占城镇从业人员比重已高达46.7%。据全国总工会的一仹调查,农民工在加工制造业就业中已占68.2%,在建筑业中占79.8%。这几个数据说明,农民工的素质已经在相当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制造业和建筑业的水平。而目前农村教育状冴却不容乐观,这是目前农民工素质不高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国家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与业技术教育,这对推进我国工业化、加快产业升级具有十分重要和紧迫的意义。 3、连续提高粮食价格,扩大需求,稳定就业。每逢经济调整,农村转移人口会自然减少,为城镇就业减轻不少压力。最近国家宣布从2013年新粮上市起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保护价,可使全国农民一年增收2600亿元,创造出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经济调整中部分失去工作的农民工会回到农村,粮食提价将提高他们对未来的信心,幵切实帮劣他们度过一段艰难的日子;这项政策也将有效改善农民的生存和収展条件,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因此,在当前形势下提高粮食最低保护价,是扩大内需增加就业的 一招妙棋,具有一石多鸟之功。如果能在已经宣布的提价之外,宣布2013、2013年每年提高最低粮食收购价5%以上,有利于让农民形成收入增加的稳定预期,使扩大农民消费的效果更显著。 调查结果表明,我们毕业生就业形式比较严峻,困难重重,但是从国家采叏的一系列措施来看我们依然相信前途是光明的!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研究 摘要:本文分析了新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状况,探讨了造成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提出了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重新审视新疆高等教育扩招政策,政府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提供全面政策支持,高校加强教育目标的针对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进一步完善就业指导与培训工作。 当前,新疆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高等教育发展必须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实现好人才培养对地方经济建设的推动作用。但随着高等教育规模不断增大,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失业人数越来越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大量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不能及时就业。随着这个群体的不断扩大,将会形成对新疆社会安定团结的潜在威胁。就业问题严重危及新疆社会的和谐稳定。新疆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积极参与。新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事关新疆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和维护边疆地区团结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 我们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从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 就业状况、就业观念与预期、影响就业的因素等方面进行了调研。通过对在校及毕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访谈,收到了有关就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第一手资料,并针对新疆南北疆的200户城镇家庭、200户农村家庭、200户企业、新疆5所高校在校的各专业少数民族大学生及500名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共1500份,回收有效问卷1300份。其中,维吾尔族占到86.26%,其他少数民族占13.74%。 一、目前新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 (一)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率呈下降趋势 根据有关部门统计,2003年来,新疆高校大学生一次就业率基本保持在70%左右,与全国的平均水平大体相当,但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一次就业率在20%左右,而且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率还在不断下降。在城镇少数民族家庭的调查中,近三年,有68.28%的大学生没有就业,只有31.72%的大学生已经就业。调查结果还显示,被调查对象中未就业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占到总数的69.82%,就业率为30.28%,实际就业率可能更低。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功利化倾向严重。 少数民族毕业生大多数追求高薪和高层次岗位。面临毕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中有51.2%的学生要求月薪至少在2000元以上才满意,有43.8%的要求月薪至少不低于1500元;未就业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中仍有41.9%的学生要求月薪不低于1500元,而2004年新疆城镇人均月可支配收入最高的乌鲁木齐地区也不过才810.74元。少数民族 大学毕业生择业时,有53.5%要求工作环境好,28.9%的要求待遇高。 (三)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就业方向理解过于狭隘。 他们往往片面理解就业,认为就业就是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工作,而对民营企业等非国有单位,则认为不稳定、不可靠、不保险。据在校生问卷调查显示,有48.65%的学生择业时最先考虑去党政机关工作,有56.76%的学生最先考虑去事业单位工作,只有9.71%的学生愿意考虑去企业工作。从对企业的问卷调查看,少数民族大学生占被调查企业职工的比例偏低,未超过10%。 二、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扩招速度过快 新疆的连年扩招,使在校生和毕业生大幅地、成倍地增长。2003年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人数是9702人,2005年就达到19580人,递增102%,远远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和社会发展水平,增加了巨大的就业压力。诚然,随着新疆经济建设的发展,新疆高等教育也需相应的发展。但在迅速发展它的同时,应考虑新疆全面发展的需求和承受能力。如果盲目追求高速度,会对大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二)用人单位的顾虑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居住地域、民族心理、思想观念的长期影响,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存在不容忽视的缺陷。部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发展状况不理想,某些用人单位由此形成某种偏见,认为少数民族学生不能很好地胜任他们的工作,在招聘人才时 不愿意要少数民族毕业生。随着新疆少数民族基础教育质量的逐步提高,这种偏见会慢慢改变。 (三)就业地域狭窄 由于民族心理、思想观念、语言障碍等原因,目前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数都在其世居地就业,毕业分配主要面向新疆,一般从哪里来毕业后还回到哪里去,极少有人愿意到内地去就业工作,就业地域比较窄。这与汉族学生完全不同,汉族学生思想开放,比较看重自己未来的发展,顾虑较少,因此汉族学生的就业几乎遍布全国各地,就业的自由度很大,很灵活。另一方面,与内地相比,新疆的教育事业还比较落后,少数民族教育质量不高,内地企业也不愿意到新疆来招聘毕业生。 (四)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汉语水平和专业素质不高 新疆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的瓶颈就是汉语。由于入校后授课语言、授课文字、入学时降分录取照顾政策以及历史和环境等原因,高校少数民族生源的“低进”制约了他们的学习能力,影响了学习效果。由于中学基础差和汉语能力的局限性,少数民族大学生往往不能很好地适应大学学业,普遍感到学习很吃力。在整个大学学习过程中,少数民族学生对专业知识和一些文化课的掌握比汉族学生要差,学习困难,成绩偏低,专业水平不高。一些少数民族学生在毕业时不能用汉语自如交流,严重影响他们在社会上的交往能力和应付工作的能力。 (五)新疆区域经济欠发达 新疆地处祖国边疆,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社会、历史等多方面原 因,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力水平较低,相对于内地发达地区,新疆区域经济发展依然很落后。由于地方工业经济欠发达,社会提供的有效就业岗位数量很有限,还一部分中央和内地的驻疆企业用人主要还是倾向本单位的子女,不对外招工,这就进一步增大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这种状况会随着新疆新型工业化建设的快速推进而得到逐步改善。 三、解决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的建议 面对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政府、高校和学生个人都必须积极主动采取相应的措施。(一)研究高校扩招的速度和规模,重新审视新疆高等教育扩招政策;(二)政府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应提供全面的政策支持;(三)新疆高校应加强教育目标的针对性,进一步进行准确的定位并加强管理;(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第五,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就业指导工作。第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因素 (一) 政治因素:法律、法规、法令、政策、政府教育以及政府 重大战略决策对大学生就业产生重大影响,我们要关注“十二五” 规划,因为它对国家未来五年做出了明确的规划。 (二) 经济因素:1、经济发展对大学生就业队伍规模的影响;2、经 济发展影响社会对大学生毕业层次要求;3、经济发展的地域不平 衡状况影响大学生就业流向;4、经济发展影响大学生的职业选择 范围。 (三) 社会因素 1.国家层面:国家政策决定社会的就业率的高低。专业设置不合理,教学环境制约发展,实习机会少,造成部分专业与实际需求不相符,致使总体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失衡。扩招,早成过多大学生流向社会。2企业方面:企业制度不合理,就业歧视,包括性别歧视、学历歧视、户籍歧视、地域歧视、身体歧视等,使得大学生的就业门槛再一次拉高。 (四) 技术因素: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呈现出技能替代型技术进步和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并存、并以前者为主的独特态势,这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直接原因;2、而劳动密集型技术和产业发展政策、分割的市场体系及教育培训与市场需求的脱节,则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源。
/
本文档为【大学生就业问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