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我国国有企业融资制度演化

2017-10-06 4页 doc 14KB 25阅读

用户头像

is_083599

暂无简介

举报
我国国有企业融资制度演化我国国有企业融资制度演化 我国国有企业融资制度演化,金融投资, 姚振飞 约2591字 我国国有企业融资制度不仅表明企业运营资金的来源,而且同企业的财产制度和治理结构密切相连。随着经济环境与融资制度不断发展和变迁,在不同的制度背景下融资制度绩效也发生变化。因此,研究我国国有企业融资制度对研究市场化进程中国有企业的一系列融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国有企业融资体制的变迁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财政主导型融资阶段、银行主导型融资阶段和多元混合型融资阶段。 一、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财政主导型融资模式 建国初期,我国的资金配置...
我国国有企业融资制度演化
我国国有企业融资演化 我国国有企业融资制度演化,金融投资, 姚振飞 约2591字 我国国有企业融资制度不仅表明企业运营资金的来源,而且同企业的财产制度和治理结构密切相连。随着经济环境与融资制度不断发展和变迁,在不同的制度背景下融资制度绩效也发生变化。因此,研究我国国有企业融资制度对研究市场化进程中国有企业的一系列融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国有企业融资体制的变迁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财政主导型融资阶段、银行主导型融资阶段和多元混合型融资阶段。 一、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财政主导型融资模式 建国初期,我国的资金配置模式是照搬前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资金作为稀缺性经济资源,国家始终保持分配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国家对企业实行统收统支的财务管理模式,收入全额上缴国家财政,支出所需资金由政府全额拨付。我国政府出于“赶超”经济发展目标考虑,对资金这一最重要的社会经济资源的规制就显得尤为关切,从而对国有企业的融资行为、国有经济运行效率产生了较深刻的影响。这一阶段的企业融资制度称为财政主导型融资制度。这种制度的总体架构是:国家主要依靠财政手段以低价或无偿的方式直接进行社会资金的集中和分配。在这种融资制度下,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资金全部由国家无偿提供,而流动资金则由财政和银行分别提供。 财政主导型的企业计划融资制度具有如下一些特点:第一,国家对企业生产经营所需的资金主要实行由财政无偿拨付的供给制,企业没有运营资金的自主权,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融资行为;第二,资金配置的主体是财政部门,资金配置的形式是计划指标;第三,资金预算具有软约束性;第四,企业融资方式的单一化和封闭性;第五,融资行为具有刚性。 总之,财政主导型的企业计划融资制度,对于集中全国财力、物力和技术力量,保证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的实施曾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财政主导性融资体制的最大优点是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公平性,可以集中有限的财务资源解决严重短缺商品的供应问题。但随着社会化大生产在深度和广度方面的扩展,传统体制内部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的本性同现实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特别是资金使用效率低、效益差已成为普遍性问题。同时,由于政府制定的计划往往脱离企业所处的财务状态,导致企业财务运行的低效率;财务行为受到政府的严格管制,不能根据市场的需要相机选择灵活多变的融资政策。所以,以牺牲效率为代价的财政主导性资金配置模式,必然导致国家财政收入的下降和国家财力的衰竭,很难长期维持下去。 二、转轨经济体制下的银行主导型融资模式 所谓转轨经济体制是指由传统的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形成的这一特定的经济体制背景,称为“转轨经济体制”。在这一体制下的改革和转轨的过程中,与转轨体制相适应的企业融资制度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由财政主导型逐步过渡到银行主导型。 由财政主导型向银行主导型转变,这一制度创新的原因为:(1)传统发展战略及其相应的经济体制已经难以为继,进行制度创新成本较低。财政主导型融资模式与经济的发展日益不相容,所引致的企业低效率增长方式越来越难以为继,其弊端也日益明显。传统的体制及相应融资模式所产生的结构扭曲、激励不足和效率低下等弊端暴露得愈发充分,摒弃它的成本即进行制度创新的成本就越低,制度创新就越容易发生,同时人们社会科学知识的进步降低了制度变迁的成本。(2)经济发展造成需求的变化,从而形成了制度创新的供给。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和产业结构层次的演进,社会信息结构日益复杂,社会资源的种类越来越多,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快,反映到融资模式上来,财政主导型融资模式已不能很好地满足需求了,由此推动了融资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财政主导型融资体制的弊端是将风险与收益都集中于政府,对于企业来说,盈利与亏损的差异主要反映在哪种情况下能给企业带来更多的财政拨款。从1979年开始,政府在部分地 区和行业试行“拨改贷”制度,到1985年开始对所有具有偿还能力的建设项目实行拨改贷。财政主导型融资模式宣告结束,形成了银行主导型融资模式,国家由出资人身份转变为债权人身份。银行主导型融资模式改变了原来财政无偿拨款带来的国有企业无风险的财务运行状态,融资权回归了企业,但是,由于政府切断了资本金的供给,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由银行提供。在国有企业社会负担过重、积累不足的情况下,必然导致国有企业高负债运营。同时,由于政企不分,金融体制改革的滞后,银行是半政府、半企业,其贷款规模、结构仍然依赖于国家下达的计划指令,不能根据市场的效率优先原则配给贷款。这样,必然造成银行不良贷款比例的上升和银行的高风险运营。 三、市场经济体制下多元混合型融资阶段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必然要求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融资体制,即让市场在资金这一生产要素的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改变长期以来企业融资依赖单一的政府或银行的状况,让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进行多种融资方式的选择,以形成合理的融资结构。 随着企业的股份制改造,证券市场的建立与发展,国有企业可以通过公开发行股票、债券等形式直接融资。但是,由于上市指标的政府管制,大量的国有企业融资仍然依赖银行。除了向银行间接融资、证券市场直接融资之外,大量的国有企业通过与外商合资、合作,寻求外商对国有企业的资本支持。这样基本形成了以银行、外商和社会多元主体的混合型融资模式。但是,这种模式仍然存在政府干预过多、资金配置效率不高的缺点。 四、国有企业融资体制思考 目前,中国正处于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要实现中国市场型融资模式的改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必须打破现行的计划融资制度,完成计划融资制度向市场融资制度的过渡。其次,中国市场型融资模式坚持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同时大力发展证券市场直接融资。也就是既要改造现有的间接融资技术、构建市场型融资模式的微观主体,实现专业银行商业化和企业公司化,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又要进一步证券市场,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并且把实现间接融资制度的创新和规范发展直接融资这两个过程紧密结合起来,相互促进。最后,实现经济市场化、银行商业化和企业公司化。
/
本文档为【我国国有企业融资制度演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