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南极中山和长城站重力潮汐观测研究

2017-12-08 20页 doc 100KB 12阅读

用户头像

is_477730

暂无简介

举报
南极中山和长城站重力潮汐观测研究南极中山和长城站重力潮汐观测研究 () 文章编号: 025323782 20010320307207 Ξ 南极中山和长城站重力潮汐观测研究 徐建桥郝兴华孙和平吕纯操 ( ) 中国武汉 430077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动力大地测量学开放实验室 () 摘要 利用 3 台2型弹簧重力仪 2589、220 和 221在南极中山站和 L aCo steR om be rg GE T E T 长城站的长期重力潮汐观测资料, 在武汉国际重力潮汐基准上精密测定了中山站和长城站的 重力潮汐参数, 其中主波振幅因子的标准偏差优...
南极中山和长城站重力潮汐观测研究
南极中山和长城站重力潮汐观测研究 () 文章编号: 025323782 20010320307207 Ξ 南极中山和长城站重力潮汐观测研究 徐建桥郝兴华孙和平吕纯操 ( ) 中国武汉 430077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动力大地测量学开放实验室 () 摘要 利用 3 台2型弹簧重力仪 2589、220 和 221在南极中山站和 L aCo steR om be rg GE T E T 长城站的长期重力潮汐观测, 在武汉国际重力潮汐基准上精密测定了中山站和长城站的 重力潮汐参数, 其中主波振幅因子的标准偏差优于 0. 5%. 各潮波的观测振幅在中山站比在 () () 长城站的小得多, 两站周日潮 的观测振幅因子相差约 7% , 而半日潮 的观测振幅因 O 1 M 2 子相差超过 40% , 气压和温度等气象因素的变化对观测结果的影响很明显. 海潮负荷对两台 采用 全球海潮模型对观测结果作海潮负荷重力改 站潮汐观测的影响非常显著,Schw ide r sk i 正. 结果表明, 经海潮改正后, 各潮波的观测残差有较大幅度的减小, 但是, 由于采用的海潮模型没有顾及台站近区的海潮负荷效应, 所以, 波的振幅因子对相应理论潮汐模型值之间 O 1 ) ) ((存在大约 4% 中山站和 9% 长城站的偏差. 南极 中山站和长城站 重力潮汐观测 国际重力潮汐基准 理论潮汐模型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 223. 9 文献标识码: P A 引言 地表重力固体潮的观测和研究是探讨整个地球在日月引潮力作用下, 地表的形变和重 力场潮汐变化的特征. 地球的这些变化与地球的内部构造、形状和介质流变特征有关 )( 1981; , D eh an t, 1987. 理论和实际观测研究表明, 周日和半日潮波的振幅和潮汐W ah r ()参数随纬度不同存在较大的差异 , 1987; 方俊, 1984; 孙和平等, 1998. 图 1 直观 D eh an t 地描述了波和波的理论振幅和理论振幅因子对纬度的依赖关系, 各潮波的理论振幅O 1 M 2 (() )在极点为 0 图 1, 振幅因子随纬度增加稍有减小 图 1. 重力场的非潮汐时间变化主要ab 与局部的环境变化有关. 由于南极台站处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在该地区重力场 的定点长期观测, 对我们了解重力潮汐因子的纬度依赖关系, 建立全球重力潮汐实测模 型, 探讨南极地区地壳的构造、南大洋的海平面变化以及南极地区的大气和海洋潮汐与重 力场的耦合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国在南极地区的重力固体潮观测和研究始于 1988 年. 1988 年 2 月, 1989 年 3 月, (() ) 采用一台2型重力仪 2589, 在位于西南极乔治王岛的长城站 L aCo steR om b e rg L CR G G () 62. 22??作连续定点重力观测; 1991 年 3 月, 1993 年 2 月, 采用一台, 58. 97SW L CR E T Ξ (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9925411 和 49774223和中国科学院22106 和 22205202联合资助. 9511KZCX KZA 2000207211 收到初稿, 2001203212 收到修改稿并决定采用. () () () ()图 1 波 实线和波 虚线的理论振幅 和理论振幅因子 O 1 M 2 ab () 对纬度 北纬为正的依赖关系 (( ) ) 型重力仪 220在南极中山站 69. 370 6??高程 21 作长期重力潮汐观 , 76. 364 5, E T SE m () 测. 初步测定了两台站的重力潮汐参数 吕纯操等, 1991; 郝兴华等, 1995, 观测结果与理 ()论潮汐模型相差较大 约 7% . 自 1994 年开始, 南极中山站的重力潮汐观测改用2 L CR E T 21 重力仪. 所有这些仪器均在武汉国际重力潮汐基准站上作过格值标定和长期定点观测, 从而可以保证我们在南极的重力潮汐观测统一在国际标准上. 本研究将综合 2589、220 和 221 在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的长期观测资料, 利用GE T E T () 最新的武汉国际重力潮汐基准值 许厚泽等, 2000, 精密确定南极中山和长城站的重力潮 汐参数, 为该地区的大地测量和固体地球物理其它领域的研究, 特别是利用重力资料反演 该地区地壳及上地幔构造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1 南极地区重力潮汐观测到武汉国际重力潮汐基准的归算 通过与比利时、英国和德国等国家广泛的国际合作以及国内多台仪器的对比观测和研 () 究, 宋兴黎和毛慧琴 1991利用多台高精度重力仪在武汉台长期、定点和对比观测结果, (初步确定了武汉重力潮汐基准值,其中包括 4 个主要潮波, , 和 的潮汐参数 包 O 1 K 1 M 2 S2 () ) 括重力振幅因子 .许厚泽等 2000利用超导重力仪长期观测资料, 对该基和相位差 ? ? Υ 准进一部精化, 得到了更完善、更精确的武汉国际重力潮汐基准值. 该基准值与非 D eh an t 弹性地球潮汐理论模型符合得相当好, 振幅因子的偏差小于 0. 3%. 我们用于南极地区重力潮汐观测的 3 台仪器均在武汉基准站作过长期重力潮汐观测. 观测结果表明, 这些仪器都具有很好的稳定性. 表 1 给出了武汉基准站的重力潮汐基准值 () 1989. 及这 3 台仪器在武汉基准站的观测结果 毛慧琴等, 1989;H su e t a l. , 表 1 武汉国际重力潮汐基准值及有关仪器在武汉基准台的观测结果 波 波 波 波 O K M S 1 1 2 2 仪器 ( ) ( ) ( ) ( ) ????? Υ ?? Υ ?? Υ ?? Υ ? 25891. 199 5 - 3. 30 1. 177 5 - 2. 64 1. 189 9 - 2. 97 1. 189 2 - 2. 78 G 2201. 191 5 - 0. 55 1. 161 8 - 0. 69 1. 179 4 - 0. 86 1. 169 3 - 0. 63 E T 2211. 189 8 - 0. 48 1. 167 4 - 0. 65 1. 186 8 - 0. 66 1. 187 4 - 0. 37 E T 基准值1. 178 0 - 0. 31 1. 152 2 - 0. 46 1. 175 1 - 0. 28 1. 171 0 - 0. 14 在此,我们将它们分别作为周日和由于波和波的观测受其它因素的干扰较小, O 1 M 2 309 3 期徐建桥等: 南极中山和长城站重力潮汐观测研究 半日潮波观测的标准, 通过武汉台基准值与观测结果的比较, 得到各仪器观测结果归算到 () 武汉国际重力潮汐基准的归算因子 和 表 2.F d F sd 比较表 1 中各仪器观测的相位差和基准 观测结果归算到武汉国际重力 表 2值, 很容易发现 220 和 221 观测的各 E T E T 潮汐基准的归算因子 主要潮波相位差与相应的基准值相差不大, 2589220221 归算因子G E T E T 基本在观测的误差范围内; 2589 存在比较 G 0. 982 076 0. 988 670 0. 990 082 F d 明显的响应滞后, 因此, 该仪器观测获得的 0. 987 562 0. 996 354 0. 990 142 F sd 长城站各潮波的相位差必须做响应时间滞后 改正. 我们在南极中山和长城站的重力潮汐观测资料均利用长图记录仪作模拟记录, 通过人工量图每小时读一个重力值, 记录格值采用定期的测量螺杆位移标定方法得到. 从格值标 定实验结果看, 仪器的工作状态相当稳定, 标定因子互差一般在 1% 以内. 各仪器的记录 格值乘以表 2 给出的相应的归算因子, 即可将南极地区的重力潮汐观测归算到武汉国际重 力潮汐基准系统. 2 中山站的重力潮汐观测结果 1991 年 3 月, 1998 年 2 月,分别利用 220 和 221 重力仪在南极中山站记录到 E T E T 1 526天的重力场时间变化观测资料, 采用经典的 调和分析方法对重力潮汐观 V en ed iko v 测资料作调和分析. 前 28 个月为 220 从 1991 年 3 月, 1993 年 12 月的观测结果; 后 24E T 个月为 221 分别于 1995 年和 1997 年的观测结果. 图 2 描述了采用每个月观测资料获得 E T () 的 4 个主波 , , 和的振幅因子.O 1 P 1 S1 K 1 S2 K 2 M 2 图 2 南极中山站 4 个主要潮波振幅因子的扰动 分析 4 个主波的逐月观测结果, 我们发现 4 个主要潮波振幅因子随时间变化的相关性非常弱, 没有明显的规律性. 引起重力振幅因子变化的原因除地球内部的物理变化外, 主 要是由于局部环境因素的干扰所致: ? 冰雪负荷变化的影响. 中山站距南极大冰盖约 3 , 大冰盖的部分融化或加载对中山站的重力潮汐观测产生极大的影响; ? 海洋的影响.km 中山站距海不足 10, 除海潮的负荷效应外, 涨、落潮时, 海水对海岸的冲击将产生海岸m ( ) 附近的地脉动, 从而导致台站重力记录的扰动. 同时, 台站沿岸附近 大约40 以内海 km 水每年定期的凝固及海冰的定期融化, 对台站近区的海洋潮汐存在一定的影响. 这种影响 必将耦合在重力固体潮的观测之中; ? 大风暴的影响. 南极常年有 6 级以上的大风, 有时出现 10 级以上的大暴风, 这些对记录都有很大的影响; ? 大气和温度的影响. 和 K an ao () 利用东南极 站的重力潮汐观测与台站气压、温度变化的相关分析, 得到1993Sa to Syow a - 8 2 - 8 2 大气和温度的重力导纳值分别为- 0. 291?10 和 0. 575?10 ?, 气压 m sh P a m s 和温度变化具有明显的日周期和半日周期; 而在南极地区气压和温度的变化幅度都很大,() 潮汐 特别是半日潮信号的振幅却比较小. 因此, 气压和温度的影响将使得重力潮汐观测 的信噪比大幅度降低, 从而导致重力潮汐参数的观测不稳定,这就是 和 波比 P 1 S1 K 1 S2 K 2 和波振幅因子扰动幅度大得多的主要原因. 从图 2 看出, 在整个观测期间, 除极少 O 1 M 2 数几个月外, 和波振幅因子均相当稳定, 其扰动幅度不超过?4% 和?2%. 表明仪O 1 M 2 器工作的稳定性较强, 观测结果具有极高的可靠性. 分别对 220 和 221 的所有观测资料作调和分析. 以各潮波实际观测的振幅因子 E T E T 标准偏差的倒数作为权函数, 对两台仪器观测的潮汐参数作加权平均, 得到中山站的潮汐 参数. 表 3 列出了南极中山站各潮波的观测振幅、振幅因子 及其标准偏差.和相位差 ? ? Υ 采用多台观测仪器 南极中山站的重力潮汐参数 表 3的长期重力潮汐观测资 ( ) ?相位差 振幅因子 ? 观测振幅料, 可以有效地减小各 潮波- 8- 210? m s 结果标准差结果标准差 仪器系统偏差对观测结 0. 869 0 1. 243 02 0. 083 130 5. 164 3. 858 Ρ1果的影响, 但由于局部 Q 4. 890 9 1. 305 21 0. 016 69 2. 429 0. 736 1 和全球的海洋和大气负 24. 938 8 1. 275 88 0. 003 18 1. 619 0. 143 O 1 荷及局部温度的影响和 2. 249 5 1. 246 20 0. 035 05 1. 248 1. 606 M 1 重力潮汐信号的所有或 Π1 0. 710 1 1. 252 45 0. 107 15 - 1. 036 4. 891 某些潮波的频率始终非 11. 783 7 1. 229 50 0. 006 52 0. 969 0. 304 P 1 常接近, 因而不可避免 0. 227 5 1. 423 40 0. 388 35 19. 455 15. 617 S1 34. 094 8 1. 213 27 0. 002 24 0. 994 0. 106 K 1 地耦合在重力潮汐观测 7 1 0. 339 6 1. 481 32 0. 268 07 4. 328 10. 785 之中. 观测结果表明, 5 1 0. 465 7 1. 129 43 0. 145 76 - 6. 846 7. 386 1. 871 2 1. 210 78 0. 038 32 1. 085 1. 820 J 1 1. 054 8 1. 227 51 0. 084 82 2. 533 4. 067 OO 1 , 在 南 极 中 山 站,O 1 0. 350 5 0. 993 54 0. 066 78 - 23. 222 3. 879 2N 2 , 和 波的观测 K 1 M 2 S2 1. 701 8 0. 910 24 0. 013 50 - 17. 990 0. 854 N 2 8. 689 8 0. 910 61 0. 002 58 - 4. 732 0. 163 M 2 振幅分别为 24. 9388?0. 281 9 0. 907 48 0. 086 70 2. 494 5. 888 L 2 - 8 - 8 10, 34. 0948 ?10,5. 262 5 1. 215 12 0. 005 59 13. 485 0. 263 S2 - 8 8. 6898?10 和5. 26251. 256 1 1. 193 30 0. 023 22 13. 801 1. 118 K 2 - 8 2 M 0. 074 8 1. 081 23 0. 220 45 85. 758 11. 735 3 ?10 , 比长城站 m s 周日频段标准偏差半日频段标准偏差1 3 日频段标准偏差相应潮波的观测振幅分 - 8 2- 8 2- 8 2 3. 62?10m s1. 48?10m s0. 99?10m s 别小 41% 、34% 、65% 和 55% , 重力振幅因子分别小 7% 、6% 、42% 和 20%. 海洋潮汐负荷使周日波的振幅因子增大约 14% , 使半日波的振幅因子减小约 14%. 由于 波的振幅很小, 气压和温度对它 S2 的影响非常显著, 这也是 和波的观测结果存在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为周日 S2 M 2 频段存在较大的环境干扰, 尽管周日波的振幅比半日波的振幅大得多, 但是主要周日波和 311 3 期徐建桥等: 南极中山和长城站重力潮汐观测研究 半日波潮汐参数的观测精度在同一量级. 在长城站, 海洋潮汐负荷分别使周日波和半日波 ()的振幅因子增大约 20% 和 30% 表 5. 3 海潮负荷改正及残差矢量 3. 1 残差矢量 )1 ( ) 各潮波分量的观测残差矢量其振幅和相位分别表示为和 为该潮波的观测 B B Β 振幅矢量与相应理论模型值的矢量差, 其主要贡献来自海洋潮汐的负荷效应. 对于 D eh an t( ) 1987非弹性地球潮汐模型, 各潮波潮汐参数的虚部都很小, 相对于我们在南极的潮汐观 测精度可以忽略, 在此取其实部作为潮汐参数的理论值. ) () 2最终残差矢量其振幅和相位分别表示为和 为各潮波分量的观测残差矢量X X ς B ( ) 与海潮负荷在观测点的相应的重力改正值矢量其振幅和相位分别表示为和 的矢量 L L Κ () 差. 它反映了观测结果与理论潮汐模型的不符合程度. 孙和平等 1999给出了观测残差矢 量和最终残差矢量 的具体计算公式.B X 3. 2 海潮的负荷改正 由于海洋潮汐与重力潮汐的力源相同、频谱特征相似, 因此, 在资料的分析处理过程 中, 海潮的负荷效应与固体潮信号耦合在一起, 只能根据负荷理论, 采用适当的地球模型 ( 和海潮模型计算出海潮负荷的重力改正值矢量, 然后利用矢量减法 各潮波的观测振幅 L ) 矢量与的矢量差, 获得经海潮改正后各潮波的振幅因子和相位差.L 对于南极中山和长城站的重力潮汐观测结果,采用基于 全球海潮模型得 Schw ide r sk i ( ) 到的海潮负荷的重力改正值和 给出的非弹性地球的潮汐理论值, 可以计算1987D eh an t () 出 4 个主波的观测残差矢量和海潮改正以后的潮汐参数 表 4, 5. 表 4 中山站和长城站的观测残差矢量 中山 站长城 站 潮波- 8 - 2- 8 - 2- 8 - 2 - 8 - 2( ) ( ) ( )( ) 10? Β ? 10? ς ? 10? ? 10? ς ?B m sX m sB m sΒX m s 2. 504 5 16. 339 9 0. 949 1 8. 383 6 6. 790 2 10. 182 4 3. 340 2 10. 205 5 O 1 K 2. 377 1 14. 407 4 0. 992 3 6. 731 4 6. 567 7 - 9. 612 1 3. 394 8 - 3. 707 7 1 2. 473 4 196. 837 5 0. 942 2 216. 799 8 6. 922 3 25. 401 2 1. 747 7 - 1. 967 6 M 2 1. 232 3 84. 748 3 0. 418 3 68. 143 9 2. 963 5 - 17. 769 1 1. 506 3 - 15. 325 8 S2 () 表 5中山站和长城站重力潮汐实测模型与理论潮汐模型比较 1987D eh an t 观测结果海潮改正后理论潮汐模型 观测 潮波台站 ( ) ( ) ( ) ? Υ ?? Υ ?? Υ ? ??? ( ) ( ) 中1. 200 5 0. 34 1. 152 4 - 0. 02 1. 275 88 ?0. 003 18?0. 1431. 619 1 O 山 ( ( ))1. 166 2 0. 20 1. 131 2 - 0. 02 1. 213 23 ?0. 002 240. 994 ?0. 106K 1 站 ( ( ))M 2 0. 910 61 ?0. 002 58- 4. 732 ?0. 1631. 078 1 - 3. 14 1. 155 6 - 0. 02 ( ) ( ) S1. 215 12 ?0. 005 5913. 485 ?0. 2631. 194 9 4. 30 1. 155 6 - 0. 02 2 ( ) ( ) 长1. 370 59 ?0. 005 99?0. 2501. 259 9 0. 87 1. 153 0 - 0. 02 1. 630 1 O 城 ( ( )( )- 1. 210 0. 190 1. 216 3 - 0. 26 1. 131 9 - 0. 02 K 1 1. 293 49 ?0. 004 42站 ( )1. 266 5 - 0. 17 1. 156 4 - 0. 02 ( 6. 880 ?0. 160)M 2 1. 561 63 ?0. 004 44 ( ) ( ) S1. 527 46 ?0. 005 83- 4. 410 ?0. 3301. 346 1 - 2. 20 1. 156 4 - 0. 02 2 重力潮汐观测结果与理论模型之间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来自全球和局部海洋潮汐的负 荷效应. 结果表明, 海洋潮汐对长城站重力潮汐观测的影响比对中山站重力潮汐观测的影响大得多. 波在两站的观测残差矢量的振幅比其它 3 个主要潮波的观测残差矢量的振 S2 B 幅小得多, 表明在南极地区, 大气的负荷效应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海潮的负荷效应对南极地区 波观测的影响. 由于南极处于高纬度区域, 固体潮的信号相对较弱, 因此, 气压变 S2 ( ) ( 化对 观 测 结 果 主 要 是 波 的 振 幅 因 子的 影 响 非 常 显 著. 经 全 球 海 潮 改 正 基 于 S2 ) 全球海潮图以后, 各潮波最终残差矢量 的振幅明显降低. 在中山站, , Schw ide r sk i X O 1 K 1 , M 2 和 S2 波最终残差矢量的振幅分别下降了 62% 、58% 、62% 和 66% ; 在长城站, O 1 , 然而, 各潮波, 和 波最终残差矢量的振幅分别下降了 51% 、48% 、75% 和 49%. K 1 M 2 S2 的最终残差矢量 的振幅还相当大, 表明 全球海潮模型对于南极地区还不够 X Schw ide r sk i () 完善 由于没有顾及台站近区海域的负荷效应. 中山站各潮波的最终残差矢量的振幅比长 城站相应潮波的最终残差矢量的振幅小得多. 其主要原因与两台站的位置有关, 位于南极 () 大陆的中山站显然比位于海岛 乔治王岛的长城站的重力潮汐观测受台站局部海潮负荷的 影响要小. 海潮改正后, 在长城站测定的, , 和 波振幅因子与理论潮汐模型值之间分 O 1 K 1 M 2 S2 别存在 9% 、7% 、10% 和 16% 的偏差;而在中山站测定的, , 和 波振幅因子与 O 1 K 1 M 2 S2 理论潮汐模型值分别相差 4% 、3% 、7% 和 3%. 这些差异主要来自台站近海的海潮负荷效 应.同时, 局部的大气和温度变化等气象因素对不同的潮波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研究表 明, 气象干扰对 和波的影响很小. 由于南极地区的纬度较高,波的观测振幅较 O 1 M 2 S2 小,气压和温度变化在 波频率上的信号很大, 因此, 波受气象因素的影响非常显著. S2 S2 这也是长城站测定的 波振幅因子与理论潮汐模型之间的偏差较大, 而中山站的相对较 S2 小的主要原因. 4 结语 通过对中山和长城站的重力潮汐观测资料的分析和对结果的讨论, 我们在武汉国际重 力潮汐基准上精密确定了南极地区的重力潮汐参数. 分析表明, 海洋潮汐负荷对南极地区 重力潮汐观测的影响很大, 海潮改正的效果非常显著. 由于没有顾及台站近海海潮的负荷 效应, 我们得到的重力潮汐参数与理论模型值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异. 要更精确地确定中 山站和长城站的重力潮汐参数, 还必须消除气压和温度变化对观测的影响, 以及采用更为 () 合理的海潮 包括台站近海模型. 在南极重力固体潮的观测过程中,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的领导和工作人员给予 了极大的支持和关心;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刘成恕、郝晓光和刘明等同志 为取得观测资料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历次南极考察队的全体同仁提供了许多帮助. 在此一 并深表谢意! 参 考 文 献 方俊. 1984. 固体潮[. 北京: 科学出版社, 53, 179 M ( ) 郝兴华, 许厚泽, 吕纯操. 1995. 南极中山站固体潮观测分析[. 南极研究, 7 3: 109, 112J ( ) 吕纯操, 许厚泽, 郝兴华, 等. 1991. 南极乔治王岛重力潮汐研究[J . 中国科学, B 辑, 12: 1 319, 1 324 ( ) 毛慧琴, 许厚泽, 宋兴黎, 等. 1989. 中国东西重力潮汐剖面[. 地球物理学报, 32 1: 62, 69J 313 3 期徐建桥等: 南极中山和长城站重力潮汐观测研究 ( ) 宋兴黎, 毛慧琴.1991. 武昌重力潮汐基准研究[. 地球物理学报, 34 3: 381, 384 J ( ) 孙和平, 许厚泽, 罗少聪, 等. 1999. 用超导重力仪的潮汐观测资料研究海潮模型[. 测绘学报, 28 2: 115, 120 J 1998. 孙和平, 许厚泽, , 等. 中、比、法三国超导重力仪潮汐观测资料综合对比分析与研究[ . 科学通报,D uca rm e B J ( ) 43 13: 1 433, 1 438 ( ) 许厚泽, 孙和平, 徐建桥, 等. 2000. 武汉国际重力潮汐基准研究[. 中国科学, 辑, 30 5: 549, 553 J D . 1987. [ . , 49: 97, 116D eh an t VT ida l p a ram e te r s fo r an ine la st ic ea r th J P hy s E a r th P lanet I n ter , , , . 1989. 16 21 H su H T B eck e r M G ro ten E et a lCom p a r iso n o f g rav ity t ide o b se rva t io n s by E T and E T a t W uch ang [. , 104: 7 379, 7 394sta t io n o f C h ina J B u l l I nf M a rees T er restres 1993. Kanao M , Sa to T. O b se rva t io n s o f t ida l g rav ity and f ree o sc illa t io n o f th e ea r th w ith a L aCo st te & Rom be rg g rav ity m e te r a t Syow a sta t io n , ea st A n ta rc t ica [A . In: H su H T ed. P roc 12 th I n t S ym p os on E a r th T id es, B eij ing [. : , 571, 580C B e ijingSc ience P re ss . 1981. , , [ . , 64: 677,W ah r J M Bo dy t ide s o n an e llip t ica lro ta t inge la st ic and o cean le ss ea r th J G eop hy s J R astr S oc 703 STUDY O F T ID AL GRA V ITY O BSERVA T IO NS O BTA INED A T STA T IO NS ZHO NGSHA N , A ND CHA NGCHENGA NTA RCT IC X u J ian q iao H ao X in gh u a Su n H ep in g L üC h u n cao (, , L abora tory of D y nam ic G eod esy I nstitu te of G eod esy and G eop hy sicsC h inese A cad em y ), 430077, of S ciencesW u h an C h ina A bstra c t: B a sed o n th e in te rn a t io n a l t ida l g rav ity refe ren ce va lu e s a t W u h an sta t io n , th e , t ida l g rav ity p a ram e te r sin c lu d in g th e am p litu de fac to r s an d p h a se d iffe ren ce s a re () de te rm in ed accu ra te ly b y u sin g th e o b se rva t io n s w ith th ree L aCo ste R om b e rg L CR ( ) 2589, 220 221 g rav im e te r s GE T an d E T a t sta t io n s Zho n g sh an an d C h an gch en g in th e , . A n ta rc t icre sp ec t ive lyT h e stan da rd dev ia t io n s o f th e de te rm in ed am p litu de fac to r s o f 0. 5%. th e m a in t ida l w ave s a re b e t te r th an T h e am p litu de o f each t ida l w ave o b se rved a t . zho n g sh an sta t io n is m u ch le ss th an o n e o f th e sam e w ave a t C h an gch en gT h e d iffe ren ce s () 7% o f am p litu de fac to r s in th e d iu rn a l b an d O 1 a t th e se tw o sta t io n s a re le ss th an w h ile )( 2 2 a re la rge r th an 40%. T h e in f lu en ce s o f m e teo ro lo gy M tho se in th e sem id iu rn a l b an d fac to r s, su ch a s a tm o sp h e r ic p re ssu re an d tem p e ra tu re, o n th e t ida l g rav ity o b se rva t io n s . .a re ve ry o b v io u sT h e o cean ic lo ad in g effec t s o n th e t ida l g rav ity a re a lso ve ry p rom in en t It is fo u n d th a t th e am p litu de o f th e f in a l re sidu a l vec to r o f eve ry t ida l w ave redu ce s ′2. ,sign if ican t ly af te r o cean ic co r rec t io n b a sed o n th e Sw ide r sk is g lo b a l co t ide sH ow eve r , b ecau se th e lo ca l o cean ic lo ad in g is no t tak en in to acco u n tth e d isc rep an c ie s o f am p litu de fac to r s o f w ave O 1 o b se rved a t Zho n g sh an f rom th e co r re spo n d in g va lu e s o f th eo re t ica l 4% , 9% .t ida l m o de l a re abo u t an d a t C h an gch en g Key word s: A n ta rc t ic; sta t io n s Zho n g sh an an d C h an gch en g; t ida l g rav ity o b se rva t io n s; ; in te rn a t io n a l t ida l g rav ity refe ren ce va lu e sth eo re t ica l t ida l m o de l 作者简介图版 周荣军 四川省地震局高级徐建桥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工程师. 1986 年北京大学地 地球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质系地震地质专业毕业, 获学 1987 年 武 汉 大 学 数 学 系 毕士学位. 一直从事活断层、古 业, 1997 年在中国科学院测地震及工程地震的研究. 四川 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获固体省地震学会理事, 中国地震学 会会员. 地球物理专业硕士学位; 现为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 研究所固体地球物理专业在 职博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固体地球潮汐和地球动力 学方面的研究工作. 程宗颐 中国科学院刘政凯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上海天文台副研究员. 士生导师. 1964 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66 年北京师范大学 无线电遥控遥测专业毕业. 主要从事天文学系毕业. 曾从事 遥感图象处理、人工神经网络及模式目视双星轨道的参数 识别等方面的研究.确定和计算方法、卫星 动力测地、广义相对论 在天体力学和天体测 量中的应用等研究. 现主要从事利用 技 GP S 术监测板块运动和地壳形变的工作. 龚绍京 天津市地震 局 研 究 员. 1962 年 北 李学政 西北核技术研究所副研究京大学地球物理系毕 员. 1982 年中国地质大学地震专业毕业. 曾从事地震电效应 研究、近震分析、分析 业, 获学士学位; 2000 年中国地震局预报和地磁短周期变 地质研究所研究生毕业, 获博士学化等研究. 近期主要从 位. 主要从事地震测量、信号处理、神事航磁活断层及地震 经网络和模式识别等方面的研究工防灾研究. 中国地震学会和中国地球物理学 作. 中国地震学会会员.会会员. 彭自正 江西省地震 局 高 级 工 程 师. 1966 年江西师范学院物理 系毕业. 主要从事地震 注: 许向彤、陈培善、王健、杜学彬、钱清等简介分别见本分析预报、非线性科学 刊: . 21, . 6; . 10, . 1; . 14, 增刊; . 18, V o lN oV o lN oV o lV o l和 应用等方面的 G IS . 3; . 18, . 3N oV o lN o 研究. 中国地震学会会 员、江西省地震局科学 技术委员会委员、江西省减灾协会专家组成 员.
/
本文档为【南极中山和长城站重力潮汐观测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