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阿胶的起源和传说

2017-11-18 23页 doc 297KB 44阅读

用户头像

is_633423

暂无简介

举报
阿胶的起源和传说阿胶的起源和传说 阿胶的起源和传说 “圣药”阿胶的起源 阿胶,又名傅致胶、贡胶、驴皮胶,与人参、鹿茸并称中药三宝,在《神农本草经》中被称为上品,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被称为圣药,药用历史已有2 500多年。它以主产于山东省东阿县而出名,以质量稳定、疗效显著闻名于世,千百年经久不衰,而且日臻完善。 胶的起源,虽不像植物类药有神农尝百草一类的可资征引,但可以推想,大抵在我国原始氏族公社繁盛的新石器时代,伴随着陶制烹煮器的出现,人们通过食用禽兽肉类,逐渐发现久烹兽皮,其汁液可渐浓缩成一种黏稠物,用以粘合物件,干燥后坚牢难...
阿胶的起源和传说
阿胶的起源和传说 阿胶的起源和传说 “圣药”阿胶的起源 阿胶,又名傅致胶、贡胶、驴皮胶,与人参、鹿茸并称中药三宝,在《神农本草经》中被称为上品,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被称为圣药,药用历史已有2 500多年。它以主产于山东省东阿县而出名,以质量稳定、疗效显著闻名于世,千百年经久不衰,而且日臻完善。 胶的起源,虽不像植物类药有神农尝百草一类的可资征引,但可以推想,大抵在我国原始氏族公社繁盛的新石器时代,伴随着陶制烹煮器的出现,人们通过食用禽兽肉类,逐渐发现久烹兽皮,其汁液可渐浓缩成一种黏稠物,用以粘合物件,干燥后坚牢难破,于是就发现了“胶”这种物质,并用以制造弓弩等。兽皮本可食用,胶亦可食用,人们食用胶后,发现可以治疗某些疾病,于是胶又渐成为一种药物。当然,这种发现并非一蹴而就,最初是偶然发现,其后又经过先民们的不断摸索、实践,最终有了较成功的经验。 据先秦文献《孙子兵法》等记载,胶首先是制造弓弩的重要军事物资,很早就被人们重视。至此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对胶的质量鉴别和制法已有相当经验。先秦典籍《周礼?考工记?弓人》即对此有所记载。如对胶的品种指出“鹿胶青白、马胶赤白、牛胶火赤、鼠胶黑、鱼胶饵、犀胶黄”。对胶的质量鉴别提出“凡相胶,欲朱色而昔,昔也者,深瑕而泽,轸而博廉”。即鉴别胶,以色红赤、带光泽、有纹理、成团块状又具锋利的棱角者为好。对胶的熬制,做到“鬻胶欲熟,而水火相得"即制胶要熬熟透,锅中用水和锅下用火要适当。如果再从上述胶的品种由“犀胶”深究下去,由于犀牛皮特别厚韧。先秦时主要用以制作将士的护甲,以至滥肆捕杀,春秋以后犀牛在中原绝迹。而这里尚言“犀胶”,表明周代以前中原大地犀牛相当多时,人们曾用犀牛皮制胶,亦足以说明我国制胶已有相当久远的历史。 阿胶自面世以来,一直都被皇家视为宫廷滋补圣品,更是达官显贵、巨富商贾、乡绅名流家中常备的滋补物和上流社交层相互送礼饴赠的首选。 阿胶含有明胶原、骨胶原、多肽、蛋白质及金属钙、钾、镁、锌、铁等27种元素,蛋白质水解能产生18种以上氨基酸,这些都是人体营养重要物质,因此阿胶对于补气血、养阴生津、美容润肤、抗衰老、延年益寿等具有无以伦比的效果。 自古以来,东阿的阿胶和瓷器,丝绸、茶叶,被定为外交国礼,随着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茶马古道,晋商商道,传播四方,留下诸多的传说和故事。被世人誉为“中国四大宝”——瓷器,丝绸、阿胶、和茶叶。阿胶卓越的滋补功能,神奇美容养颜效果,强大的保胎调经功能,补血止血效果和补虚、滋阴润肺的功效,及其阿胶特殊的水火相济的制作工艺,被历代名医视为有血有肉有情之物,特别是阿胶丰富的氨基酸含量比人参鹿茸还丰富,被誉为“滋补三大国宝”。 中医药工作者通过选取650部代表性中医典籍进行检索统计,其中303部有阿胶的记载应用,典籍上溯神农本草,下至民国医案,经研究统计汇总,相关的阿胶医方共达3200余方次,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中医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巨著《本草纲目》中称其为“圣药”。在分类整理过程中,发现约有1000余方次用于妇科类疾病,580余方次用于肺痨咳嗽等呼 吸系统,890余方次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有100余方次用于血症并治与广谱止血,有100余方次用于补益通治,其余方剂为外科等杂症。可见阿胶应用极广。 阿胶,性平、味甘,入肺、肝、肾三经,是一味补血止血的良药,主治血虚萎黄、呕血、便血、尿血、崩漏及阴虚肺燥咳嗽等。集治疗保健于一体,有病治病,无病防病。具有补血、止血、滋阴润燥的功能,在治疗血液病及滋补方面表现出独特的治疗效果,被称为“血液的保护神”、“固体代血浆”。 《神农本草经》将阿胶列为“上品”,相传神农氏尝百草,发明中药。药分上、中、下三品。上药养命,中药养性,下药治病。上品主养生,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轻身益气,不老延年。 曹植初到东阿,骨瘦如柴,受人指导服食阿胶,受益非浅特有感而作《飞龙篇》赞美阿胶“授我仙药,神皇所造。教我服食,还精补脑。寿同金石,永世难老”。才高八斗的“东阿王”曹子建说的 “仙药”就是阿胶。 东阿道地阿胶,1500多年来皆作为贡品进贡皇帝,因此又有“贡胶”之称。为此东阿也有“阿胶之乡”、“贡胶之乡”美称。与景德镇,茅台镇被誉为“中国三大名镇”。 《医宗金鉴》特别强调“参茸入方,如君临天下,君无儿戏,非病勿服”。而阿胶“性平味甘,虚寒血亏者宜久服之,本固自无忧吝”的记载。其性平甘缓,可长期服用。 “药圣”李时珍盛赞阿胶为圣药,李时珍生长于明代嘉靖隆庆万历三朝,这个时间段内的医学风气是强调“以人补人”,最有名的大补之药是秋石、紫车河等,李时珍对这种风气极为厌恶,所以牵涉到大补之类的药材,也惜字如金,不肯轻易赞美。 在《本草纲目》中一万多个药方,一千八百九十二种药,唯独在“发明”条目里,引用了杨士瀛的:“阿胶育神,人参益气”,称阿胶 “疗吐血、血淋、尿血、肠学风、下痢。女人血病、血枯、经水不调、无子、崩中、带下、胎前产后诸症。男女一切风病,骨节疼痛,水气浮肿,虚痨咳嗽喘急,肺痿唾脓血,和血滋阴,除风润燥,化痰清肺,利小便,调大肠,圣药也”。并将阿胶列在人参之前,这么高的评价,极其罕见~。 清代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直接说阿胶是“血肉有情之品,滋补最甚”。 民国医家黄杰熙直接以“妙药”盛赞阿胶:“人之病虽多,不外水火气血之病,真阿胶滋补潜流血脉之力甚大,故为妙药”。 众所周知,东阿的地下水属阴,驴皮为阳,阿胶需浴水火而生,故阿胶功效神奇系因为阿胶是阴阳相济之物~ 最关键的是阿胶还是五行齐占之物,熬制讲究金木水火土五行齐占,要用金锅银铲,桑木材,阿井水,猛火文火相佐, 经过七七四十九道工艺,加上东阿天然的晾胶气候,遂炼成阿胶。中国中药数万种,阴阳相济,五行齐占之物,天下唯此一物~ 东阿道地阿胶,1500多年来皆作为贡品进贡皇帝,因此又有“贡胶”之称。为此东阿也有“阿胶之乡”、“贡胶之乡”美称。与景德镇,茅台镇被誉为“中国三大名镇”。 阿胶的几个民间传说: 阿桥: 唐朝时,阿城镇上住着一对年轻的夫妻,男的叫田铭,女的叫阿桥。两人靠贩驴过日子。 阿铭和阿桥成亲五年后,阿桥有了身孕,不料,阿桥分娩后因气血损耗,身体很虚弱,整日卧病在床,吃了许多补气补血的良药,也不见好转。阿铭听人说驴肉能补。心想,让阿桥吃些驴肉,也许她的身体会好起来。于是,就叫伙计宰了一头小毛驴,把肉放在锅里煮。谁知煮肉的伙计嘴馋,肉煮熟了,便从锅里捞出来吃。其他伙计闻到肉香,也围拢来吃,这个尝尝,那个尝尝,一锅驴肉不大会儿全进了伙计们的肚里。这下,煮肉的伙计着了慌,拿什么给女主人吃,无奈,只好把剩下的驴皮切碎放进锅里,倒满水,升起大火煮起来。熬了足有半天功夫才把皮熬化了。伙计把它从锅里舀出来倒进盆里,却是一盆浓浓的驴皮汤。汤冷后竟凝固成粘糊糊的胶块。伙计尝了一块,倒也可口,于是把这驴皮胶送给阿桥吃。阿桥平时喜吃素食,不曾吃过驴肉,尝了一口,直觉得喷香可口,竟然不几餐便把一瓦盆儿驴皮胶全吃光了。几日后奇迹就出现了,她食欲大增,气血充沛,脸色红润,有了精神。 事隔年余,那位伙计的妻子也分娩了。由于家里贫穷,于怀胎期间营养不足,生产时几次昏倒,分娩后气血大衰,身体十分虚弱。伙计找来了郎中开了许多补药,吃了也不管用。伙计忽然想起阿桥吃驴皮胶那回事儿来。于是,便将头年煮驴肉熬驴皮的事儿向阿铭阿桥夫妻细说了一遍,并向他们夫妻借头毛驴。阿桥见伙计为妻子重病着急的样子,便给了他一头试试,伙计牵了匹毛驴回家宰了,把驴皮熬成胶块给妻子吃。果然不几日,妻子便气血回升,肤肌红润,大有起色了。自此后,驴皮胶大补,是产妇良药,便在百姓们中间传扬开了。阿铭阿桥开始雇伙计收购驴皮熬胶出卖,生意十分兴隆。有些庄户,见熬驴皮胶有利可图, 也相续熬胶出售。可只有阿城当地熬出的胶才有疗效,其他地区制作的没有滋补功能,引起纠纷。官司打到县里,县太爷带着郎中先生来到阿城调查,经过实地探测,发现阿城镇水井与其他地方水井不同,比一般水井深,水味香甜,水的重量也沉重许多。 县太爷十分惊喜,才知道驴胶补气补血,除驴皮之外,还赖此得天独厚的井水。于是下令:只准阿城镇百姓熬胶,其他各地一律取缔。县令还将驴皮胶进贡唐王李世民。李世民赏给年迈体弱大臣,吃后都夸此胶是上等补品。李世民大喜,差大将尉迟恭巡视阿城镇。尉迟恭来到阿城,赏给阿铭阿桥金锅银铲,召集匠人将阿城井修葺一新,并在井上盖了一座石亭,亭里竖立了石碑。至今,碑文“唐朝钦差大臣尉迟恭至此重修阿井”的字样,仍依稀可见。 传说故事: 在东阿一首流传了近千年的民谣,一语道破了阿胶绝密天机的民谣唱道:“小黑驴,白肚皮,粉鼻子粉眼粉蹄子,狮耳山上来打滚,狼溪河边去饮水,城里大桥遛一遭,冬至宰杀取了皮,熬胶还得阿井水。”这首民谣也不知在东阿传唱了多少年,狮耳山、狼溪河、白肚皮的小黑驴,正是这一方灵山秀水、聪慧勤劳的人们熬制出驰名中外、药食兼备的阿胶。 乡间小曲一语道破了阿胶的四大天机:所选驴种必须是黑驴;必须放驴狮耳山,饮水狼溪河;时间必须是冬至日;必须用阿井水。 这是为什么呢,据传两千多年前,东阿县城边的一个小村子里,有个黑大汉,能飞檐走壁,行风聚雨,夜里到村子里抢掠女子,闹得天昏地暗,人人恐慌。这村边有座庙,庙里住着个傅老和尚,膀大腰粗,武艺高强,暗暗拿定主意,除掉这个黑大汉,为民消灾。 一天夜里,随着一阵狂风,那黑大汉悠然落地,正欲撞门,那和尚大喝一声:“黑贼哪里走~举棒便打。黑大汉转身打架,从山下打到山上,直杀得天转地颤,那和尚汗如流水,气喘吁吁,体力渐热而不支。煞时一道闪电划破天空,一声空鸣,将那黑大汉击倒在地,血流四溅。这时,天已发亮,那和尚定睛一看,原来是头健壮的黑驴,他正饿的肚肠直叫,顾不得许多,取刀剥其皮,割其肉,煮而食之,一气吃光,浑身顿觉有无穷的力量,斑斑白发变成乌丝,满面红光由如童颜,村人无不称奇。 时下,一村妇分娩后流血不止,生命垂危,请郎中诊治无效。其夫去向傅氏和尚求驴肉以救生,无奈以食光。那和尚灵机一动,说:“食其肉有奇效,驴皮长在驴肉上,焉能无效,不妨试之。”随之刮皮添水,举火煮之。心急火武,水气蒸干,驴皮变成一锅稀粥,冷后成胶,其夫将胶切给村妇吃后,精神日渐好转,又过了七日,痊愈如初。此后,体弱多病的人,皆向那傅和尚讨要胶吃,个个筋骨健壮。 后来其他的村民们知道以后,也如法熬制吃,人人身强体壮。人们为纪念和尚的恩德,将其胶称为佛胶,到后世。人们骂和尚叫“秃驴”,故改称为驴胶。到明朝后,人们发现驴皮胶确实比牛皮胶好,就都把正宗的驴胶称阿胶了 传说故事: 唐代《元和郡县治》记载了一个关于唐朝皇帝派大将尉迟恭“官封阿井”的故事。 唐太宗年间,唐太宗在金銮宝典坐朝,突然听说东阿县一个小小的县令公然敢命令:只准许阿城的百姓熬阿胶,其它各地的熬胶庄户一律取缔。这不是以权谋私吗!李世民勃然大怒,下令严查。 事情原来是东阿城有一个财主的儿媳产后虚弱,吃了阿胶后,没有作用,这位财主自持县衙有人,就和东阿阿胶作坊打起了官司。而县太爷是个清官,他虽知自己的亲戚是原告,但并未马上断案,而是带着一行人亲自查探,掌握第一手资料,结果发现亲戚买到的阿胶虽是驴皮所熬阿胶,但是产地不是东阿阿城胶坊所产,其生产工艺和东阿阿城胶坊一样,但是阿胶的效果为何差距如此之大呢, 县令很困惑,亲自进行调查,最后发现同样原料同样的工艺下,效果不一样的原因竟然是熬胶用水有差异胶——东阿阿城胶坊制作时使用的是东阿阿井之水,阿井的水井深9丈,水味香甜。水的重量也沉得多,钱币放于水面而不沉„„ 东阿县令最后得出东阿阿胶之所以能够补气补血,除了驴皮之外,完全依仗得天独厚的井水的结论。于是,他下了一道命令:只准许阿城的百姓熬阿胶,其它各地的熬胶庄户一律取缔。 听到这个有趣的故事,唐太宗李世民乐了,遂降旨让阿城进贡阿胶,用以赏赐给年老体弱的的大臣,没想到大臣们服用后,都夸是上等补品。李世民大喜,差大将尉迟恭巡视阿城,于是在东阿的历史上就出现了这样一个场景: 一天,一队人马从长安出发,直奔山东古东阿县。带队的人是杀人如麻的大唐开国元勋尉迟恭,他的使命是封存东阿邑的一口阿井,尉迟恭下车伊始就宣布自即日起,当地闲杂人等一律不得私启井封,制造阿胶,否则杀无赦。只有官家才可以“启封而取水”,目的是“熬胶进贡”。 从此,阿井与阿胶结下了不解之缘。以往人们往往认为,是因为用了阿井的水制胶才有了阿胶,其实,应该是制备阿胶要用阿井井水,阿胶因东阿而得名,而阿井因“阿胶”而名。 早期东阿地区阿胶生产的状况颇难详考,更谈不上研究当时的生产规模。但有一点至为明确,那就是早在1500年前,这里就开始向朝廷上贡阿胶。亦即东阿上贡阿胶,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河水又东北,与邓里渠合水上承大河,于东阿县西,东经东阿县故城北,古卫邑也。应仲缓曰,有西故称东。魏封曹植为王国,大城北门内,西侧皋上有大井,其巨若轮,深六七丈,岁尝煮胶,以贡天府,《本草》所谓阿胶也。 据考,最早记载“药用胶”的古籍是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古医帛书《五十二病方》。《五十二病方》成书时间在春秋战国甚至更早时期,说明阿胶的药用在我国至少已有2500年到3000年以上的历史。 成书于先秦时期的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将阿胶列为上品,较详细地论述了功效。并将性味、功效归纳为“味甘,平。主心腹内崩,劳极洒洒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疼,女子下血,安胎,久服益气轻身”。这段记载为历代医家所遵奉。说明此时阿胶已是临床常用之品,多取其滋阴补血,安胎止血之效。 西汉淮南王刘安编著的《淮南子》中有“阿胶一寸,不能止黄河之浊”一语,意思是说再灵验的物品其作用也并非无限。这是现存史籍中关于阿胶一名的最早记述,说明那个时候的阿胶已名闻天下。 东汉(公元25年,220年),阿胶药用已比较广泛。医圣张仲景临床验证阿胶实际疗效,善用阿胶治妇科病及血液病等疾。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医圣”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所著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中,应用阿胶即达12种之多。据统计,《金匮要略》用阿胶配伍入药的处方占3.2,,足以阿胶临床之广泛应用。 魏晋时期的药物学集成《名医别录》,补充了《神农本草经》对阿胶的描述:“微温,无毒,丈夫少腹痛,虚劳赢瘦,阴气不足,脚酸不能久立,养肝气。”并述其别名、原料、产地为:“一名傅致胶。生东平郡,煮牛皮作之,出东阿”。 北魏郦道元(北朝北魏(386-534)时范阳郡涿县人)《水经注》记载: 河水又东北,与邓里渠合水上承大河,于东阿县西,东经东阿县故城北,古卫邑也。应仲缓曰,有西故称东。魏封曹植为王国,大城北门内,西侧皋上有大井,其巨若轮,深六七丈,岁尝煮胶,以贡天府,《本草》所谓阿胶也。 南朝齐、梁时期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道:“胶有清浊,凡三种:清薄者,书画用;厚而清者,名为盆覆胶,作药用之„„浊黑者,可胶物用,不入药也”。陶弘景还在《名医别录》曰:“阿胶,出东阿,故名阿胶也”。 并补充《神农本草经》的性味、功效为“微温,无毒。丈夫少腹痛,虚劳羸瘦,阴气不足,脚酸不能久立,养肝气。久服轻身益气”。并述其别名、原料、产地曰:阿胶,“一名傅致胶。生东平郡,煮牛皮作之,出东阿”。这即是说梁朝以前的“阿胶”一般都是用牛皮、猪皮、旧杂皮、烂皮、动物碎骨等熬制而成的阿胶,使用驴皮熬胶的很少。 北魏时期贾思勰(xi),《齐民要术》之“煮胶法”则详载了阿胶的制作工艺全过程。“煮胶要用二月三月九月十月,余月则不成。(热则不凝,无饼。寒则冻瘃,合胶不粘。)沙牛皮水牛皮猪皮为上,驴马驼骡皮为次。(其胶势力虽复相似,但驴马皮薄毛多胶少,倍费樵薪。)„„”。煮胶第九十,煮胶法中:“用盆凝胶后合盆于席上”,有“盆覆胶”之意,但文中没有此名。 唐代《元和郡县志》记载,太宗时,朝廷派遣大将尉迟恭光临东阿县,封存阿井,宣布自此之后当地闲杂人等一律不得私启井封,制造阿胶,否则杀无赦。只有官家才可以“启封而取水”,“熬胶进贡”。 唐代的《唐甄权所著药性论》云,阿胶“主坚筋骨,益气止痢”。 约652年,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撰于永徽三年)中记载单用阿胶15克水煮温服,治胞转淋閟。又载用阿胶15克,配以鹿茸3克,乌贼骨、当归各9克,蒲黄5克,研细末,空腹用酒送服3克,日服3次,治女性漏下不止。 《千金翼方》说:“阿胶味甘,微温,无毒,主心腹内崩劳极。”驴皮胶始于《千金•食治》。当时牛皮、驴皮和马皮等皆用于加工阿胶,但驴皮胶已被医家所单独认识。《千金翼方》中还记载用炒阿胶9克,配以蒲黄6克,生地黄12克,水煎,分2次服,治吐血不止。《千金?食治》又谓“治大风”。此时,既取其作补益药饵的食治,又常取其止血以治疗出血诸症。 《食疗本草》(唐孟诜612—713所撰),记载道:“牛皮作之谓“黄明胶”,驴皮作之则称之为“阿胶”。这说明阿胶的原材料发生了重大变化,驴皮取而代之,医家认为牛皮胶,猪皮胶等其他动物胶熬成的胶都统称成“黄明胶”,“治一切风毒骨节痛,呻吟不止者,消和酒服。” 唐代八世纪陈藏器(约687—757)《本草拾遗》云:“诸胶俱能疗风止泻补虚,而驴皮胶主风为最。”表明“驴皮胶”与“黄明胶”有异 唐代昝殷撰《经效产宝》又名《产宝》(成书于847-852年间),是中国最著名的妇产科专书《经效产宝》中用黄连、石榴皮、当归各9克,炙阿胶、艾叶各6克,水煎,分2次服,忌生冷肥腻.治疗妊娠腹痛,下痢不止。 唐朝已针对阿胶制作质量的优劣,将其分为三类。显庆四年(公元659年)由李绩、苏敬等编著的、也是世界上最早由政府颁布的药典《唐新修本草》阿胶条下记载: 阿胶,味甘,平,微温,无毒。主心腹内崩,劳极洒洒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疼,女子下血,安胎。丈夫少腹痛,虚劳羸瘦,阴气不足,脚酸不能久立,养肝气。久服轻身益气。一名傅致胶。生东平郡,煮牛皮作之。出东阿。恶大黄,得火良。出东阿,故名阿胶。今都下能作之,用皮亦有老少,胶则有清浊。凡三种:清薄者,书画用;厚而清者,名盆覆胶,作药用之,用之皆火炙,丸散须极燥,入汤微炙尔;浊黑者,可胶物用,不入药也。用一片鹿角即成胶,不尔不成也。 晋唐时期,阿胶的显著疗效和“岁常煮胶以贡天府”,的影响,对后世将其视为调补馈赠之品,起了一定作用。当然,魏晋至唐代,阿胶的运用均不外止血、安胎、治淋之功。兹后又有新的发展。 宋元间,由于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医药编纂机构——校正医书局,大量方书的出现,对阿胶的认识更加深入,应用范围亦较前广泛。 《日华子诸家本草》谓阿胶“治一切风,并鼻洪、吐血、肠风、血痢及崩中带下”。可见此时除继用阿胶治疗多种出血症之外,对于大便秘结、肠风下痢、阴虚燥咳等亦常配伍使用。 《局方》中即有阿胶枳壳丸,用阿胶、枳壳治产后虚羸,大便秘结。 【《局方》指 宋 太医局所定之药方,后亦泛称一般通用的方剂。清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论语为政篇七》:“是知夫子即遇涸寒烈热之疾,终不以附子、大黄尝试而著为局方。”】 杨士瀛著《仁斋直指方》中载有胶蜜汤治老人虚弱者大便秘结之症。《圣济总录》中则载有治疗久咳不止的阿胶饮,治疗便血的阿胶芍药汤,治鼻子出血不止的阿胶汤等。《小儿药症直指诀》中阿胶散,又名补肺散、补肺阿胶散,具有养阴补肺、宁嗽之血之功。杨士瀛云:“小儿惊风后,瞳仁不正者,以阿胶焙人参煎胶最良。阿胶育神,人参益气也。”由此可见,阿胶不仅用于止血较汉唐范围广,又可用其治疗咳喘、便秘,以至目疾诸症。 沈括(公元1031,1095年)中说:阿井水“性趋下,清而重”、“取井水煮胶,谓之阿胶”。 宋代梅尧臣《刘成伯遗建州》诗云:“玉斧裁云片,形如阿井胶。” 至十一世纪,王衮《博济方》(宋庆历七年公元1047年)提出“真阿胶”的说法,开始很严肃的告诫医家和消费者,要用“真阿胶”,而牛皮制作的胶开始被指斥为“假阿胶”并在[卷四胎产]记录了“阿胶散”的用法 宋政和6年寇宗爽(公元1116年)编著的《本草衍义》称:“驴皮煎胶,取其发散皮肤之外也,用乌者,取乌色属水,以制热则生风之义,如乌蛇、乌鸡、乌雅之类皆然。”事实上,毛色与驴的品种有关,黑驴形体较大。 唐慎微所著《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约在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成书),称:“阿井水煎乌驴皮如常煎胶法”。明确指出阿胶用阿井水煎乌驴皮。 金元时期王好古(公元1200,1264年)《汤液本草》:“气微温,味甘平。无毒。甘,平。味薄,气升阳也。入手太阴经、足少阴经、厥阴经。” 《象》云?主心腹痛内崩。补虚安胎,坚筋骨,和血脉,益气止痢。炮用。 《心》云?补肺金气不足。除不足,甘温补血。出东阿,得火良。 《本草》云?“主心腹内崩,劳极,洒洒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痛,女子下血,安胎,丈夫小腹痛。虚劳羸瘦。阴气不足,脚痛,不能久立。养肝气, 益肺气。肺虚极损。咳嗽,唾脓血,非阿胶不补。仲景猪苓汤,用阿胶,滑以利水道。《活人书》四物汤加减例,妊娠下血者,加阿胶。” 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朴 (1226--?)在《秋夜梧桐雨之锦上花》写到:“阿胶一碗,芝麻一盏,白米红馅蜜饯,粉腮似羞,杏花春雨带笑看,润了青春,保了天年,有了本钱。”道明了阿胶美容养颜的特殊功效。 元代朱丹溪(公元1231,1351)道:(阿胶)久嗽久痢,虚劳失血者宜用。若邪胜初发者,用之强闭其邪而生他证 【朱震亨亦称为朱丹溪,字彦修,生活于公元1231,1351年。元代金华(今浙江省义乌市)人,家居于丹溪,故后人尊称为丹溪翁,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金匮钩玄》、《本草衍义补遗》等)】。 明代,我国已进入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医药学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对阿胶的认识和应用也更加深入广泛。 李时珍(1518—1593)在《本草纲目》中将阿胶称为圣药,在总结前人用药经验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总结阐述了阿胶的效用范围。并称: 阿胶大要是补血与液,故能清肺益阴而治诸证。按陈自明云:“补虚用牛皮胶,去风用驴皮胶。”成无已云:“阴不足者补之以味,阿胶之甘以补阴血。”杨士瀛云:“凡治喘嗽,不论肺虚肺实,可下可温,须用阿胶以安肺润肺。其性和平,为肺经要药。小儿惊风后瞳人不正者,以阿胶焙人参煎服最良,阿胶 育神,人参益气也。又痢疾多因伤署伏热而成,阿胶乃大肠之要药。有热毒留滞者,则能疏导;无热毒留滞者,则能平安。”数说足以发明阿胶之蕴矣。 《本草纲目》阿胶项下还从释名、集注、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等方面对阿胶的原料选择、服用方法、炮制、用途、真伪鉴别等做了全面的总结。 明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公元1625年,明天启5年):“阿胶,主女子下血,心腹内崩,劳极洒洒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痛,胎不安及丈夫小腹痛,虚劳赢瘦,阴气不足,脚酸不能久立等证,皆由精血虚,肝肾不足,法当补肝益血。《经》曰: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味者阴也,此药具补阴之味,俾入二经而得所养,故能疗如上诸证也。血虚则肝无以养,益阴补血,故能养肝气。入肺肾,补不足,故又能益气,以肺主气,肾纳气也。今世以疗吐血、衄血、血淋、尿血、肠风下血、血痢、女子血气痛、血枯、崩中、带下、胎前产后诸疾,及虚劳咳嗽、肺痈脓血杂出等证者,皆取其入肺、入肾,益阴滋水、补血清之功也。” 如王肯堂《证治准绳类方》(刊于1602年)中记载:阿胶丸,用阿胶(判碎炒燥)、炮姜、木香、炒黄连、炒当归、黄芩各30克,赤石脂、龙骨各60克,姜厚朴45克,治冷热不调,痢下脓血不止,腹痛不可忍者。同书女科卷五方又有阿胶丸,方用阿胶、赤石脂各45克,续断、川芎、当归、甘草、丹参各30克,龙骨、鹿茸(酥炙)、乌贼骨、炙鳖甲各60克,治产后崩中下血不止,虚羸无力者。 明人龚信(公元1368,1644年)《古今医鉴》中则载有胶艾四物汤,用阿胶珠、艾叶(醋炒)、当归、白芍、熟地黄各10克,炒蒲黄、黄连、黄芩、生地黄、栀子、地榆、白术、川芎、甘草各5克,水煎空腹服,治血崩。从上可知,此时阿胶止血的功用多用于妇科疾患。 明人李士材[公元1588,1655年]《雷公炮制药性解》记载:味甘咸,性微温无毒,入肺肝肾三经。主风淫木旺,肢节痿疼,火盛金衰,喘嗽痰血,补劳伤疗崩带,滋肾安胎,益气止痢。明澈如水,质脆易断者真。山药为使,畏大黄,蛤粉炒成珠用。 在内科病方面,喻昌(公元1585年--1664年)著《医门法律》的清燥救肺汤,用阿胶配以桑叶、杏仁、麦冬、党参、枇杷叶、胡麻仁、生石膏等,清燥润肺,成为后世治疗燥热伤肺的代表方剂。 再如《张氏医通》的阿胶连梅丸,治阴虚下痢,色,至夜发热者。 清代沈金鳌所撰《杂病源流犀烛》(成书于1773年)的阿胶四物汤,治血虚久咳。 在妇科疾病方面,《妇科玉尺》卷一方胶艾丸,治行经后期。同书卷二方又有阿胶,艾丸,治妊娠跌扑内挫,胎动不安者。以上诸方都为先贤之法,只是药味组合不同而已。 【清?沈金鳌撰于1774年。《沈氏尊生书》中的一种。作者取玉尺所刻分寸“坚久不磨”可以作为标准,故题名“玉尺”】。 【刘若金明末官吏、医家(1585-1665年)。字云密,号蠡园逸叟,湖北潜江人。天启五年(1625)进士。尝官至刑部尚书。明亡后隐居不仕。平时留心医药,尤于本草颇感兴趣,撰《本草述》32卷,主要节取《本草纲目》的内容。其书后由节录成《本草述录》及杨时泰复编而成《本草述钩玄》,现均有多种刻本行世。】 有吴谦等主编的《医宗金鉴》(成书乾隆四年至七年公元1739至1742年)中就有“参茸入方,如君临天下,君无儿戏,非病勿服。” 张璐清著《张氏医通》(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记载了“阿胶连梅九”:用阿胶、黄连各90克,炮姜30克,炒黄柏、赤芍、赤苓、乌梅肉(炒枯)各45克等为丸,治阴虚下痢五色,至夜发热者。 清沈金鳌年《杂病源流犀烛》(撰于乾隆三十六1773)记载了“阿胶四物汤”:用阿胶、当归、白芍、地黄各9克,川芎5克,水煎服,治血虚久咳。 在妇科疾病方面,清?沈金鳌《妇科玉尺》(撰于1774年)卷一方记载:胶艾丸,用阿胶、艾叶、白芍、香附各9克,生地黄12克,枳壳6克,砂仁5克,治经行后期。同书卷二方又有阿胶蕲艾丸,用阿胶、艾叶、当归、白芍、熟地各30克,川芎、甘草各10克,治妊娠跌打内挫,胎动不安者。以上诸方都为先贤之法,只是药味绢合不同而已。 至清中叶,阿胶功用进一步扩大。清赵学敏为补《本草纲目》之遗而作的《纲目拾遗》中指出阿胶能“治内伤腰痛,强力伸筋,添精固肾”,提出了阿胶补肾的作用。 黄宫绣在《本草求真》(公元1769年,清乾隆34年)中亦说:“阿胶(专入肝,兼入肺肾心)。味甘气平,质润,专入肝经养血。何书又言除风化痰。 盖以血因热燥,则风自生。阿胶得阿井纯阴之济水,又得纯黑补阴之驴皮。(宗曰,驴皮煎胶。取其发散皮肤之外也。用乌者取乌色属水,以制热则生风之义,如乌卵乌鸡之类皆然)。气味俱阴,既入肝经养血,复入肾经滋水。水补而热自制,故风自尔不生。(藏器曰,诸胶皆主风,止泄补虚,而驴皮主风为最。)又胶润而不燥,胶性既能润肺,复能趋下降浊,使痰不至上逆耳。至于痔漏肠风,衄血血淋下痢(痢因热成)。暨经枯崩带,胎动痈肿,治克有效,亦是因血枯燥,伏热而成,故能得滋而解。此为血分养血润燥,养肺除热要剂,不似首乌功专入肝,补血祛风,乌须黑发,而于肺经润燥定喘则未及。鹿胶性专温督与冲以益其血,而于肺经清热止嗽则未有,龟胶力补至阴,通达于任,退热除蒸,而于阴中之阳未克有补。古人云,阿胶养神,人参益气,正谓此也。以黑光带绿,至夏不软者良。削炒成珠,或面炒,蛤粉炒,(去痰)蒲黄炒。(止血)或酒化水化为用。以山药为使,恶大黄。牛胶功与阿胶相似。(陈自明云,补虚用牛皮胶。去风用驴皮胶。时珍曰,阿胶难得。真牛皮胶亦可权用,其性味皆,宜于虚热。若鹿角胶则性味热补,非虚热者所宜,不可不详辨也。)治能养血祛风,然总不如阿胶养血治风之为最耳。” 清汪昂公元1615,1699年《本草备要》:“甘平。清肺养肝,滋肾益气(肺主气,肾纳气),和血补阴(肝主血,血属阴),除风化痰,润燥定喘,利大、小肠。治虚劳咳嗽,肺痿吐脓,吐血衄血,血淋血痔,肠风下痢(伤暑伏热成痢者,必用之。妊娠血痢尤宜),腰酸骨痛,血痛血枯,经水不调,崩带胎动(或妊娠下血,酒煎服)。痈疽、肿毒及一切风病、泻者忌用(大抵补血与液,为肺、大肠要药)。 寇宗曰?“驴皮煎胶,取其发散皮肤之外。用乌者,取其属水以制热则生风之义,故又治风也。陈自明曰?补虚用牛皮胶,去风用驴皮胶。杨士瀛曰?小儿惊风后,瞳人不正者,以阿胶倍人参服,最良。阿胶育神,人参益气也。按?阿井乃济水伏流,其性趋下,用搅浊水则清。故治瘀浊及逆上之痰也)。用黑驴皮、阿井水煎成(苏颂曰?《本经》阿胶亦用牛皮,见二胶可通用。牛皮胶制作不精,故不堪用),以黑光带绿色、夏月不软者真。锉炒成珠,或面炒、蛤粉炒(去痰)、蒲黄炒(止血),酒化、水化,童便和用。得火良。山药为使。畏大黄。” 著名温病学家吴鞠通在汉代张仲景炙甘草汤、黄连阿胶汤的启示下,根据温热病易于伤阴的病理变化特点,以及阿胶善于添精补肾的作用,又创制了多种治疗轻重不等的虚风之方。如其在《温病条辨》所载的加减复脉汤,一、二、三、甲复脉汤,大、小定风珠等。前4方均是根据张仲景炙甘草汤加减演化而来,其所治症候的轻重表现虽各不相同,但取用阿胶滋阴养液,壳介类潜镇熄风,其意则一。然吴氏治疗虚风之方,又尤以大、小定风珠为长。小定风珠用鸡子黄1枚(生用),真阿胶6克,生龟板18克,淡菜9克,童便1杯,治温邪久踞下焦,既厥且哕,脉细而劲者。大定风珠,用生白芍、于地黄、麦冬各18克,阿胶9克,生牡蛎、生鳖甲、炙甘草、生龟板各12克,麻仁、五味子各6克,生鸡子黄2枚,治温病真阴内竭,神倦瘦疯,脉气虚弱,舌绛苔少,时时欲脱者。二方虽同治虚风,但前者侧重壮水熄风,后者重在滋补真阴而熄风。二方所用鸡子黄与阿胶,实从仲景黄连阿胶汤取意发展变化而来。吴氏指出:“以鸡子黄实土而定内风„„阿胶沉降,补液而熄内风。”二药虽非镇潜熄风之品,但滋阴补液作用,可以涵木以熄内风。这是吴氏继本草治风之说具体运用本品的发展。 清朝吴仪洛《本草从新》(清公元1644-1911年)载有“真胶产于古齐国之阿地”。 【清吴仪洛撰,成书于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吴仪洛,字遵程,浙江海盐人。《本草从新》总为6卷,每卷又分上、中、下3卷,共计18卷。共收药物670余种,附药210余种(包括未单列条目者)。该书是在汪昂《本草备要》的基础上加以重订而成的药物学著作。同时,对药物的真伪和同一药名的性味、功用所不同,以及修治等,都一一述及。全书分类仿《本草纲目》,较为简明实用。本书在近代本草学著作中流传较广有一定学习和临参考价值。】 清?周岩《本草思辨录》(成书光绪三十年)“阿胶为补血圣药,不论何经,悉其所任。味浓为阴,阿胶之味最浓,用必以补,不宜补者勿用”。白头翁汤加阿胶,则曰下利虚极。内补当归汤,则曰去血过多加阿胶。仲圣、孙真人皆有明训。然非填补比,不得与熟地山药同论也。阿胶以济水黑驴皮煎炼而成,性易下行,且滑大肠,于下利非宜。何以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治下利,不知此乃滞下之热痢,正借其滑利之功。故张洁古加减平胃散治热痢,以脓多而用之。渴者非热烁其液,即下焦阴液不上朝。 阿胶不能清热而性下行,何能止渴;乃猪苓汤治发热而渴,又治下利而渴,证不宜阿胶而偏佐以阿胶。不知此皆因热而渴而利,水畜于中而热与水得,液既大伤,更与以猪苓辈淡渗燥劫之物,液不几涸矣乎。佐阿胶所以润液而救猪苓辈之偏,非治其渴与利也。推之黄土汤燥湿,鳖甲煎丸破结,温经汤行瘀,大黄甘遂汤下血逐水,亦断非滋柔浊腻之阿胶所能为力。 盖其补血润液而下行,不致掣燥湿、破结、行瘀、下血、逐水之肘,且能辅其不逮,故有需于阿胶。若执黄土汤诸方,而以燥湿各事责阿胶,则何异扪烛扣之见矣。 清末曹炳章(1877,1956年,字赤电,浙江鄞县人)《增订伪药条辨》曰:“阿胶出山东东阿县,以纯驴皮、阿井水煎之,故名阿胶。其色光洁,其味甘咸,其气清香,此真阿胶也。” 1935年前世界书局编《中国药学大辞典》在描述性昧、功效、主治时,阿胶“性质:甘、平,无毒。效能:荞血熄热;润肺瓣,为滋养补药,又作皮质损伤及皲裂汤火外敷药。主治:心腹内崩,劳极洒如疟状„„” 新中国成立后,各版药典均有对阿胶的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阿胶项下载:阿胶“性昧与归经:甘、平,归劂、肝、肾经。功能与主治:补血滋阴,润燥,止血,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肌痿无力,心烦不眠,虚风内动;肺燥咳嗽,劳嗽咯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妊娠胎漏”。 近代以来,广大医务工作者继承前代先贤的经验,取本品滋阴润燥,补血止血、安胎之功,将黄连阿胶汤、炙甘草汤、补肺阿胶汤、胶艾四物汤、清燥救肺汤、阿胶连梅丸、阿胶鸡子黄汤等名方运用于临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此外,对阿胶及其复方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发现了阿胶含有丰富的骨胶原,水解可得蛋白质及多种氨基酸等。服用后,有加速人体内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生成的作用,从而改善人体全身功能,同时能达到人体内钙的平衡,促进钙的吸收。动物实验表明,阿胶还有防治进行性肌营养障碍的作用,且能升高血压,可对抗创伤性休克。 由此可见,阿胶历史悠久,药用相当广泛,经久不衰,的确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珍品,千百年来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阿胶的质量跟熬制阿胶所用的原料(黑驴皮)、水质(东阿水)和特殊的气候条件(离开东阿,同样的熬胶师傅,熬出的胶,晾干后质量就是不一样),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对地理条件要求甚高。东阿,为“中国阿胶之乡”,这里出产的阿胶,因有独特的原料和水质作为保障,故其质量自古以来就名冠天下。 因此,用阿胶一定要选择东阿出产的道地阿胶,比如东阿百年堂阿胶,这样才能确保效果。百年堂阿胶是东阿产的道地阿胶,故在民间素有“天下阿胶出东阿,千年阿胶百年堂,国药一绝千年香,阿胶一品百年堂”之美誉。 寻览国药瑰宝,知其源头出处,故事的结尾,我们重温阿胶之乡的民谣 小黑驴 白肚皮, 粉鼻粉眼粉蹄子, 狮耳山上去吃草, 狼溪河里来饮水, 永济桥上遛三遭, 魏家场里打个滚, 及至冬至取了皮, 天地精华阿井水, 加上金锅银铲子, 桑火古方古工艺, 水火相济熬灵胶, 七七四十九天成, 黑如翳漆凝若脂,透如琥珀润如玉, 经夏不湿冬不软, 培元固本滋阴阳,美容养血润脾肺, 安胎调经不老药, 百年老胶效犹存, 老坊老号老地方, 千年阿胶百年堂, 阿胶首选百年堂。 版权归百年堂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
本文档为【阿胶的起源和传说】,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