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

2017-09-21 50页 doc 747KB 16阅读

用户头像

is_731942

暂无简介

举报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 宿迁学院五系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 教 学 大 纲 汇 编 主 编:马家常 编 委:赵井东 江 敏 尤海梅 于法展 王今殊 孟召宜 仇方道 渠爱雪 孔凡哲 单勇兵 孔令平 齐芳燕 杨国霞 葛兆帅 马晓冬 阎庆武 沈 山 责任编辑:张志华 目 录 一、专业简介 二、专业教学计划 三、各课程教学大纲 1(自然地理学(一) 2(自然地理学(二) 3(地图学 4(人文地理学 5(区域分析与规划 6(经济地理学 7(地理信息系统 8(环境科学概论 9(测量学 1...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 宿迁学院五系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 教 学 大 纲 汇 编 主 编:马家常 编 委:赵井东 江 敏 尤海梅 于法展 王今殊 孟召宜 仇方道 渠爱雪 孔凡哲 单勇兵 孔令平 齐芳燕 杨国霞 葛兆帅 马晓冬 阎庆武 沈 山 责任编辑:张志华 目 录 一、专业简介 二、专业教学 三、各课程教学大纲 1(自然地理学(一) 2(自然地理学(二) 3(地图学 4(人文地理学 5(区域与规划 6(经济地理学 7(地理信息系统 8(环境科学概论 9(测量学 10(建筑制图与识图 11(建筑初步 12(建筑设计原理 13(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14(城市规划信息技术 15(城市详细规划 16(城市总体规划 17(城市规划法规与管理 专 业 简 介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一门融合了资源、环境及城乡规划等各相关学科知识的综合型学科。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本科阶段学习,学生将具有坚实的资源、环境、城市规划基础知识和专业的基本理论,较强的分析土地、生态环境、城市、区域经济等问题,以及外语阅读、写作和翻译的能力。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建筑设计原理、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建筑制图与识图、详细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区域分析与规划、测量学、遥感原理、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辅助制图等。本专业毕业生可到城乡规划管理部门、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环境保护部门、房地产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或到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地从事地理学、资源、环境、城乡规划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教学等工作。 1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教学计划 专业代码:070702 专业方向:小城镇规划 一、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 培养目标: 本专业通过大学四年的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面向城市与广大农村的资源开发、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科学研究和城镇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 人才规格: 1(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邓小平理论,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人文素养,有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坚定的社会主义政治方向;有较强的创造意识、开拓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2(熟悉我国城镇规划、环境管理和资源开发的方针、政策与法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本专业最新科学成就和发展趋势,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能独立完成各种类型的城镇规划、建设与管理、资源开发及环境规划等工作;有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并能较好地完成相关的科研任务。 3(能系统掌握一门外语,较为娴熟地运用听、说、读、写、译五项外语专业基本技能。 4(能熟练使用计算机进行工作和科研,计算机水平达到二级及以上。 5(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达到国家规定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的要求。 二、学制与学习年限 标准学制为4年,允许3—8年内完成学业。 三、学分要求与学位 在规定学习年限内,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学生修满159.5学分,毕业论文答辩合格后方能毕业。修满总学分及学位课程,平均学分绩点在2.0以上、外语水平达到学校规定要求方能取得理学学士学位。 四、课程设置 本专业总学时为2481学时(其中课堂教学2286学时,实验学时按实际学时数的一半折算为199.5学时,另有实践教学22周),共计159.5学分。课程包括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 1(通识课程共9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大学英语、体育、计算机基础及程序设计。共计799学时,占总学时的32.1%;39学分,占总学分的24.5%。 2(专业基础课程共9门:高等数学、自然地理学、地图学、人文地理学、区域分析与规划、经济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环境科学概论、测量学。共计610.5学时,38学分,占总学分的 2 23.8%。 3(专业课程共8门:建筑制图与识图、建筑初步、建筑设计原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城市规划信息技术、城市详细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规划法规与管理,共计512学时,33学分,占总学分的20.7%。 4(专业选修课程:共分2组,学生应选修420学时,达到26学分,方能毕业。 5(公共选修课程:学生至少选一门文科类课程;总课程不低于4门,不少于8学分。 五、实践教学 1(社会实践:一般安排在假期中进行,计1.5学分; 2(生产实践:青岛城市规划实习(2周),小城镇规划实习(6周),毕业论文(12周),共20周,计12学分。实践教学大纲附后。 3(军训:时间2周, 2学分 4(创新教育:按学校创新奖励学分有关规定给予创新教育学分。 六、科研训练 (详见《科研训练计划》) 七、课程结构表(见附表一) 八、专业教学计划表(见附表二) 九、专业选修课开课计划表(见附表三) 附表一: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结构表 学时数 百分比(,) 学分数 百分比(,) 通识课程(学位课程) 799 32.1 39 24.5 专业基础课程(学位课程) 610.5 24.6 38 23.8 专业课程(学位课程) 512 20.6 33 20.7 专业选修课程 420 16.9 26 16.3 公共选修课程 144 5.8 8 5.0 实践课程 22周 15.5 9.7 总 计 2485.5 100 159.5 100 3 附表二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教学计划表 课 学 时 开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 学 程 课程 课 程 名 称 备 注 讲 实 类 编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分 授 验 型 另有18 4101101 36 2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学时实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4101103 40 2 2 原理 另有18 4101104 36 2 2 毛泽东思想概论 学时实践 另有34 4101105 36 3 2 邓小平理论概论 学时实践 另有15 4201102 36 2 2 思想道德修养 通学时实践 4201104 34 2 2 法律基础 识 4401101A 28 1 2 体育(一) 4401101B 36 1 2 体育(二) 课 4401101C 36 1 2 体育(三) 4401101D 36 1 2 体育(四) 程 4501101A 56 28 4 4+2 大学英语(一) 4501101B 72 36 4 4+2 大学英语(二) 4501101C 72 36 4 4+2 大学英语(三) 4501101D 72 36 4 4+2 大学英语(四) 4601102 70 70 6 7 计算机基础及程序设计 小 计 696 206 39 2521701A 56 4 4 高等数学(一) 高等数学(二) 2521701B 64 4 4 专(含线性代数) 2521702A 82 8 5 6 自然地理学(一) 业 基2521702B 68 4 4 4 自然地理学(二) 础 2521703 地图学 27 18 3 3 课 2521704 人文地理学 54 3 3 程 2521705 区域分析与规划 54 3 3 2521706 经济地理学 54 3 3 4 附表二(续表)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教学计划表 课 学 时 开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 课程 学程 课 程 名 称 编号 分 类 讲授 实验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型 2521707 地理信息系统 30 24 3 3 专 业 2521708 环境科学概论 54 3 3 基 础 2521709 测量学 27 27 3 3 课 程 小 计 570 81 38 2521801 建筑制图与识图 54 18 4 4 2521802 建筑初步 36 18 4 3 2521803 建筑设计原理 90 18 6 6 专 2521804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72 4 4 业 2521805 城市规划信息技术 28 26 4 3 课 2521806 城市详细规划 58 32 5 5 程 2521807 城市总体规划 72 4 4 2521808 城市规划法规与管理 36 2 2 小 计 456 112 33 选 专业选修课(总学时、总学分) 420 26 10 10 4 2 修 课 公共选修课(总学时、总学分) 144 8 程 2521601 青岛城市规划实习 2 2周 实 践 2521602 小城镇规划实习 6 6周 课 程 2521603 毕业论文 4 4周 8周 理论总学时、实验总学时 2286 399 总学时、学分数 2485.5 159.5 27 29 21 23 24 17 4 2 注:1、总学时=理论总学时+实验总学时/2 2、总学分=表中总学分+社会实践学分+军训学分 5 附表三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选修课开课计划 开课时间 课时类型 课程编号 课 程 名 称 学时数 学分数 (春季/秋季) 2521301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54 3 春季 2521302 ArcGIS应用与开发 54 3 秋季 城 2521303 数据库 36 2 春季 市 规 2521304 规划理论与规划思想 36 2 秋季 划 2521305 城市地理信息系统 54 3 春季 信 息 2521306 城市与区域系统分析 54 3 秋季 系 2521307 城市设计 36 2 春季 统 选 系2521308 城市规划 36 2 秋季 列 2521309 道路交通规划 36 2 秋季 修 2521310 专业课程系列讲座 20 2 秋季 2521301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54 3 春季 课 2521304 规划理论与规划思想 36 2 秋季 小 2521309 道路交通规划 36 2 秋季 城 程 镇 2521310 专业课程系列讲座 20 2 秋季 规 2521311 村镇规划 36 2 春季 划 与 2521312 土地利用规划 36 2 春季 管 2521313 城市管理 36 2 秋季 理 系2521314 县域经济学 36 2 春季 列 2521315 城市生态学 36 2 秋季 2521316 村镇规划案例分析 36 2 春季 6 《自然地理学》(一)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学 时 90 学 分 5 一、编写说明 (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自然地理学是四年制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其中自然地理学(一)由地质学、地貌学与水文学三个课程组成,是地理科学基础理论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自然地理学(一)课程的教学,应当使学生掌握地质学、地貌学与水文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让学生了解宇宙、太阳系与地球的起源与形成、太阳系、地球的太空环境;理解地球的形状与尺寸及其地理意义现象,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现象、地球轨道参数变化;掌握地球的主要圈层构造与结构。掌握矿物主要的物理特性、矿物野外的初步鉴别方法、认识常见矿物;了解三大类岩石及其常见的结构,认识常见岩石;掌握板块构造理论,不同的板块边缘以及它们与山脉形成、火山、地震的联系;掌握褶皱、节理、断层的相关知识;了解地质年代的测定方法;了解各个地质历史时期地层中的标准化石。掌握外营力的过程、外营力形成的坡地地貌、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风沙地貌、黄土地貌、冰川冰缘地貌、海岸地貌、构造地貌等。了解地球上水的性质与分布;掌握地球上的水循环;掌握陆地表面水的组成与运动,了解海洋的结构与海水的运动,掌握地下水的结构与运动。 自然地理学理论性强,是形成专业素养、丰富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要阵地。该门课程对地理科学类三个专业学生专业知识的丰富与完善、专业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现为本科教育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为后续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辨证唯物主义创新思维。 (二)本大纲制定的依据 1(根据本课程的教学性质、条件和教学实践而制定。 2(课程内容既注重知识的系统性,重视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课程内容既注意提高教学的起点,又注重教学的基点,将自然地理学的新成就和新进展贯彻到到教学中。 3(作为专业基础课,要使学生掌握系统、扎实的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要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与后继的课程相互协调,保证现有师资和教材的协同,并具有切实的操作性。 (三)大纲内容选编原则与要求 1(本大纲根据地理信息系统与资源管理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所需要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要求选用合适的参考教材,并参照相关的地理学书籍、杂志和相关研究的新成 7 果编制而成的。 2(本大纲所列的各章节的内容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紧密结合地理信息系统与资源管理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特点,既注重知识传授,更强化能力培养。 3(大纲中重点和难点内容选用相应的符号予以注记。 (四)实践(习题课)环节 本课程教学时数为90学时,其中讲授课82学时,实践课为8学时。实践环节的内容为室内实验,具体情况如下: 1(实验一 ? 实验名称:观察矿物的形态和物理性质 ? 主要内容与要求:观察矿物的形态、颜色、条痕、光泽、透明度、硬度、解理、断口等主要物理性质,通过观察矿物的形态和物理性质,学会鉴别矿物的形态和物理性质的一般方法,掌握系统描述矿物标本的一般方法,为下一步鉴定矿物打下基础。 ? 学时分配:1学时。 2(实验二 ? 实验名称:根据矿物的物理性质鉴别矿物 ? 主要内容与要求:在实验一的基础上,根据矿物固有的物理性质,如:形态、颜色、条痕、光泽、透明度、硬度、解理、断口等,通过一定的辅助方法加以鉴别,并对所鉴别的矿物进行描述,完成实验报告。 ? 学时分配:2学时。 3(实验三 ? 实验名称:认识常见的岩石 ? 主要内容与要求:。观察三类岩石: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的标本,学会根据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的鉴定特征,用肉眼能够准确鉴定主要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的一般方法。 ? 学时分配:1学时。 4(实验四 ? 实验名称:鉴别常见的火成岩、沉积岩与变质岩 ? 主要内容与要求:通过已经学习的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的鉴别特征,对给定的岩石用肉眼进行鉴别。对其结构与构造进行描述,并对其形成的原因加以阐述。 ? 学时分配:2学时。 5(实验五 ? 实验名称:构造模型的观察 ? 主要内容与要求:通过认真观察褶皱模型、断裂模型和地层接触关系模型等各种构造模型。对各种构造有感性的认识,加深理解相关的地质构造理论知识。 ? 学时分配:1学时 6(实验六 ? 实验名称:认识主要的标准化石 ? 主要内容与要求:通过认真观察常见的古生物标本,初步认识几种重要门类化石的基本构造及其形态特征,了解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发展和演化特征。 8 ? 学时分配:1学时 (五)教学时数分配 教 学 学 时 环 章节 课 堂 课 程 讨 论 实 验 其 它 小计 节 序号 讲 授 设 计 名 称 ?绪论、第一章、地球的起源与结 6 6 一 构,?绪论~第一章、地球上水的性质与分布:第一,二节 ?第二章、地球的运动~?第一章、6 6 二 地球上水的性质与分布:第三节 ?第三章、矿物?第二章、地球上4 2 6 三 的水循环:第一,二节 ?第四章、岩石~?第二章、地球4 2 6 四 上的水循环:第三,四节 ?第五章、板块构造?第二章、地4 2 6 五 球上的水循环:第五,七节 ?第六章、山脉与地质构造~第七章、板块构造~火山与深成岩体?6 6 六 第三章、陆地表面水的组成与运动:第一,三节 ?第八章、地震~第九章、海洋地 7 7 七 质?第三章、陆地表面水的组成与运动:第四,五节 ?第十章、风化.土壤与腐蚀~第 7 7 八 十一章、河流?第三章、陆地表面水的组成与运动:第六,七节 ?第十二章、地下水~第十三章、 九 冰川?第四章、海洋的结构与海水8 8 的运动:第一,三节 ?第十三章、冰川~第十四章、沙 8 8 十 漠?第四章、海洋的结构与海水的运动:第四,五节 ?第五章、地下水的结构与运动: 8 8 十一 第四~五节?第五章、地下水的结构与运动:第一,三节 ?第十五章、海岸地貌~第十六章~ 6 2 8 十二 地质年代与化石,?第五章、地下水的结构与运动:第四,五节 ?第十七章前寒武纪与古生代~第十八章中生代与新生代?第六章、8 8 十三 人类活动对水环境的影响:第一,二节 总 计 82 8 90 9 (六)考核方法与要求 1(平时成绩:作业成绩、出勤、课堂提问、实验报告等等占30%。 2(试卷成绩:占70%。 3(综合考核成绩:(平时成绩)×0.3+ (期终考试成绩)×0.7。 (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使用教材: 自然地理学(第三版),伍光和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主要参考书: ?地质学基础(第三版),宋春青 张振春 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地貌学教程(第一版),杨景春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一版),王建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水文学,黄锡荃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普通地质学(第二版),夏邦栋主编,地质出版社,1998 ?环境地质学(第一版),朱大奎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地球科学现代测试技术(第一版),王汝成等编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二、教学内容纲要 本大纲所述内容前标有符号“?”为重点内容,标有符号“?”为难点内容, 同时标有“?、 ?”的表示即是重点,又是难点。在内容上分为两个部分叙述,地质地貌学与水文学。 地质与地貌学部分: 绪论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地质地貌学的意义 2(了解地质与地貌学的学科特点 3(掌握地质与地貌学的研究方法 二、教学内容 1(地质地貌学的意义 1.1 理论意义 1.2 实践意义 2(地质与地貌学的学科特点 2.1 时间的悠久性 2.2 区域差异性 2.3 变动的复杂性 2.4 系统性 3(地质与地貌学的研究方法 3.1. 野外观察法 3.2. ?将今论古法 3.3. 实验与模拟法 第一章 地球的起源与结构 10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宇宙、太阳系与地球的形成; 2(掌握现代地球的内部圈层构造与外部圈层结构; 二、教学内容 1(地球起源与宇宙形成 1.1 宇宙的形成 1.2 太阳系与地球的形成 2(现代地球的内部结构 2.1 ?地壳 2.2 地幔 2.3 地核 3(现代地球的外部结构 3.1 ?大气圈 3.2 ?水圈 3.3 生物圈 4(地质年代 第二章 地球的运动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地球的太空环境; 2(掌握地球的形状与尺寸及其地理意义; 3(掌握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现象。 二、教学内容 1(地球的太空环境 2(?地球的形状与尺寸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3(?地球的运动 3.1 公转 3.2 自转 3.3 ?岁差、偏心率、倾角 第三章 矿物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矿物与矿物的化学元素; 2(掌握矿物的物理特性与矿物的鉴别方法,能够识别常见矿物; 3(了解矿物的分类与主要的成岩矿物。 二、教学内容 1(什么是矿物 2(组成矿物的化学元素 3(??矿物的特性 3.1 晶体的基本概念 3.2 矿物的形态 11 3.3 ?矿物的一些物理特性 4(矿物的分类 4.1 化学组成分类 4.2 矿物的成因分类 (成岩矿物 5 5.1 硅酸盐矿物 5.2 碳酸盐矿物 5.3 其它重要的矿物 第四章 岩石 一、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三大类岩石的概念和基本知识; 2. 掌握三大类岩石的结构和构造; 3. 了解三大类岩石的鉴别方法与常见岩石。 二、教学内容 1(什么是岩石 2(岩石类型与岩石循环 2.1 岩石类型 2.2 ?岩石循环 3(岩浆岩 3.1 岩浆——火成岩之源 3.2 火成岩分类 3.3 最常见的几种火成岩 4(??沉积岩 4.1 沉积物 4.2 沉积岩的类型 4.3 沉积岩的结构 (变质岩 5 5.1 ?变质作用 5.2 ?变质作用的因素 5.3 变形类型与变质岩 第五章 ??板块构造 一、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板块构造理论的起源、发展与最终形成; 2(掌握板块边缘类型; 3(理解地壳均衡,了解板块活动的机制研究。 二、教学内容 1(A.魏格纳与理论的起源 1.1 魏格纳大陆漂移的证据 1.2 魏格纳大陆漂移的机制 12 2(岩石与地球的磁性 2.1 地球磁场的倒转 3(海底扩张 4(地壳均衡 5(板块与板块构造 5.1 板块边缘类型 5.2 构造板块的特性 5.3 板块活动的机制研究 6(超级大陆循环 第六章 山脉与地质构造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山与山脉的关系; 2(掌握褶皱、断层与节理地质构造板块边缘类型; 3(掌握板块边缘与山脉建造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 1(山与山脉 2(板块构造与山的形成 3(?褶皱、断层与节理 3.1 褶皱 3.2 断层 3.3 节理 4(??地质构造与板块边缘 4.1 岛弧—形成于两个大洋板块碰撞的山脉 4.2 安第斯山系—形成于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碰撞的山脉 4.3 两块大陆相互碰撞的地带:喜马拉雅山脉 第七章 板块构造 火山与深成岩体 一、教学基本要求 1(理解岩浆的形成环境与温度、压力与水分对岩浆影响; 2(掌握火山喷发的物质组成、火山活动形成的火山地貌; 3(掌握板块边缘与火山活动的关系; 4(了解火山活动与人类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 1(岩浆的形成 1.1 ?俯冲带中岩浆的形成 1.2 扩张性中心带岩浆的形成 1.3 形成于热点处的岩浆 1.4 花岗岩岩浆与玄武岩岩浆 2(岩浆的行为 2.1 硅酸盐对岩浆行为的影响 13 2.2 压力与水分对岩浆行为的影响 3(深成岩体 4(?火山与火山地貌 4.1 熔岩流的结构与构造 4.2 玄武岩流 4.3 火山 5(??火山活动与板块构造 5.1 俯冲带的火山活动 5.2 裂谷带的火山活动 6(暴烈式火山活动岩浆—火山灰流,凝灰岩与破火山口 6.1 火山灰流 6.2 破火山口 7(火山与人类的居住 第八章 地震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有关地震的基本概念,地震波和地震仪; 2(掌握地震与板块边缘的关系; 3(掌握地震震级、烈度的有关知识; 4(了解地震预报的有关知识,地震波在地球内部圈层研究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 1(什么是地震 2(??地震与构造板块边缘 2.1 转换板块边缘与地震—安德列断层 2.2 俯冲带地震 2.3 扩张中心的地震 3(地震波 3.1 体波 3.2 面波 3.3 地震波的测量 3.4 地震位置的确定 4(?地震的震级、烈度与破坏 4.1 震级 4.2 地震强度 4.3 地震的破坏 5(地震预报 6(地球内部圈层的研究 6.1 发现地核 6.2 地壳与地幔边界的发现 6.3 岩石圈与软流圈边界 14 第九章 海洋地质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海底的基本情况; 2(掌握两种大陆边缘; 3(掌握岛弧、海底山、大洋岛的形成。 二、教学内容 1(大洋中脊 2(海底的沉积物与岩石 3(?大陆边缘 3.1 宁静性大陆边缘 3.2 活动性大陆边缘 4(岛弧 5(海底山、大洋岛与无震中脊 第十章 风化 土壤与腐蚀 一、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风化的概论与类型,了解常见岩石与矿物的风化; 2(掌握土壤组成、剖面与形成因素; 3(掌握块体运动、块体运动的类型与其控制因素; 4(了解地震、火山活动与块体运动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 1(地面过程 2(?风化 2.1 物理风化 2.2 化学风化 2.3 生物风化 2.4 物理风化与化学风化的关系 2.5 常见岩石与矿物的化学风化 3(?土壤 3.1 土壤的组成 3.2 土壤剖面 3.3 土壤形成因素 4(侵蚀 5(??块体运动与控制因素 6(?块体运动的类型 6.1 流动 6.2 滑坡 6.3 散落 7(地震与火山运动而引发的块体运动 第十一章 ?河流 15 一、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水循环、河流特征、河流的侵蚀、搬运与沉积; 2(理解并掌握河流的侵蚀基准面; 3(掌握河谷演化与河流地貌; 4(掌握戴维斯地貌侵蚀循环理论。 二、教学内容 1(?水循环 2(河流特征 2.1 比降 2.2 流量 2.3 河道特征 3(河流侵蚀 3.1 河流侵蚀过程 3.2 河流侵蚀与搬运沉积物的能力 4(沉积物的输送 4.1 河流溶移 4.2 悬移物质 4.3 推移物质 5(沉积物的沉积 5.1 河道沉积 5.2 洪积扇与三角洲 6(洪水与洪泛平原 7(?河流下切与侵蚀基准面 8(流域 9(??河谷演化与地貌侵蚀循环理论 9.1 河流阶地 9.2 分水岭的迁移与河流袭夺 9.3 地貌侵蚀循环理论 第十二章 地下水 一、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地下水的特征、地下水的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2(掌握岩溶地貌。 二、教学内容 1(地下水的特征 1.1 孔隙度与渗透性 1.2 地下水位 1.3 地下水的运动 1.4 泉水 1.5 自流井 16 2(?地下水的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2.1 地面沉降 2.2 生态问题 2.3 海水倒灌 3(?喀斯特地貌 3.1 岩溶作用 3.2 岩溶水 3.3 地表岩溶形态 3.4 地下岩溶形态 第十三章 冰川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冰川形成过程; 2(掌握冰川类型、冰川运动; 3(掌握冰川地貌; 4(理解冰川天文理论。 二、教学内容 1(?冰川类型 1.1 山岳冰川 1.2 大陆冰川 2(冰川运动 2.1 底部滑动 2.2 塑性流 2.3 冰川的物质平衡 3(?冰川侵蚀地貌 4(?冰川的沉积地貌 5(?冰期与冰期原因 5.1 更新世冰期的影响 5.2 冰期的原因 第十四章 沙漠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世界上沙漠的分布、掌握沙漠分布的原因,我国沙漠、沙漠化的状况; 2(掌握风沙地貌; 3(掌握黄土特性、黄土形成、黄土地貌以及我国黄土。 二、教学内容 1(?世界上的沙漠 1.1 纬度的影响 1.2 地形的影响—雨影区沙漠 1.3 大陆海岸线与内陆 1.4 我国的沙漠 17 2(沙漠中的水 2.1 沙漠中的河流 2.2 骤发洪水与泥石流 2.3 干盐湖 3(风蚀 3.1 沉降 3.2 磨蚀 4(沙丘 5(?黄土 第十五章 海岸地貌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波浪、潮汐的相关知识; 2(掌握波浪、潮汐作用形成的海岸地貌; 3(掌握海岸演化及其影响因素。 二、教学内容 1(?波浪 1.1 深水波 1.2 浅水波 2(??波浪形成的海岸地貌 2.1 海蚀地貌 2.2 海积地貌 3(??潮汐与潮汐作用形成的海岸地貌 3.1 潮汐升降对基岩和沙砾质海岸的影响 3.2 潮流对粉沙质海岸的搬运与侵蚀作用 4(海岸演化 5(?影响海岸发育的因素 5.1 海面长期相对升降对海岸发育的影响 5.2 地壳运动 5.3 地质构造 5.4 原始陆地上地形 5.5 生物 第十六章 地质年代与化石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均一论的发展情况与在地质学中的应用; 2(掌握地层研究的基本理论方法,掌握地质年代表; 3(了解化石的形成与在地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 1(均一论 2(?地质年代 18 2.1 绝对测年法 2.2 相对测年法 3(化石与动物群系 3.1 化石的形成 3.2 ?用化石来诠释地质历史 4(?地质年代表 第十七章 前寒武纪与古生代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冥古代、太古代、元古代与古生代的相关情况; 2(了解冥古代、太古代、元古代与古生代我国地质发展史。 二、教学内容 1(地球历史的前20亿年:冥古代与太古代 1.1 第一块大陆 1.2 大气与海洋的起源 1.3 最初的生物体 2(元古代:从25亿年到5.7亿年 2.1 元古代的超级大陆 2.2 单细胞生物占据主要地位 2.3 大气圈的演化 3(古生代:从5.7亿年到3.6亿年 3.1 早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的生物界 3.2 晚古生代(泥盆纪、石炭纪与二叠纪)的生物界 4(古生代之前中国地质史 4.1 中国的太古界与元古界 4.2 中国震旦纪古地理轮廓 4.3 早古生代我国地史概况 4.4 晚古生代我国地史概况 第十八章 中生代与新生代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中生代与新生代相关情况; 2(了解中生代我国地史概况,掌握我国第三纪与第四纪古地理。 二、教学内容 1(中生代与新生代的生物界 1.1 中生代生物界—裸子植物与爬行动物 1.2 新生代生物界—被子植物与哺乳动物 2(?中生代与新生代中国的地史概况 2.1 中生代中国的地史概况 2.2 中国第三纪与第四纪古地理 19 水文学部分 绪论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水文学发展简史; 2(掌握水文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水文现象的主要特点。 二、教学内容 1(水文学的研究对象 2(水文学发展简史 3(水文学的地理研究方向—地理水文学 4(?水文现象的主要特点 5(?水文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地球上水的性质与分布 一、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水的理化性质; 2(理解水资源的涵义,掌握水资源的特征; 3(了解我国与世界的水资源的状况。 二、教学内容 1(地球上水的性质 1.1 地球上水的物理性质 1.2 地球上水的化学性质 2(?地球上水的分布与水资源 2.1 地球上水的分布 2.2 水资源的涵义与特征 2.3 世界与我国的水资源 第二章 地球上的水循环 一、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水循环的过程、类型、层次结构,水循环的作用与效应; 2. 掌握水量平衡; 3. 掌握水循环的各个环节。 二、教学内容 1(水循环 1.1 水循环的基本过程 1.2 ?水循环类型及层次结构 1.3 ?水循环的作用与效应 2(水量平衡 2.1 ?水量平衡概述 2.2 ??通用水量平衡方程 2.3 ?全球水量平衡方程 3(水循环过程分析 20 3.1 蒸发、水汽扩散与输送的物理机制、影响因素及计算 3.2 降水、下渗的物理机制、影响因素及计算 3.3 径流含义、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 第三章 陆地表面水的组成与运动 一、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陆地表面水的组成与结构; 2(掌握流域产、汇流原理; 3(掌握河流的水情要素及河水运动; 4(掌握湖水的运动和调蓄,径流向海汇集及其效应。 二、教学内容 1(陆地表面水的组成与结构 1.1 陆地表面水组成 1.2 陆地表面水结构 2(流域产流与汇流 2.1 ??流域产流理论 2.2 ??流域汇流分析 3(河流水情 3.1 ?水情要素 3.2 ?年径流相关概念 3.3 ??径流计算及变化 4(河水的运动 4.1 ?河水运动状态 4.2 ??河水的纵向运动与环流运动 4.3 河流的泥沙运动 5(湖水运动与调蓄 5.1 ?湖泊、水库水运动 5.2 湖泊与沼泽的演化 6(径流的向海运动 6.1 ?入海河口水文特征 6.2 径流向海汇集效应 第四章 海洋的结构与海水的运动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海洋组成与海洋运动的结构; 2(掌握波浪形成、分类及变形机制,潮汐类型、成因及变化(见地质地貌学部分); 3(掌握洋流类型、成因及洋流系统; 4(了解海洋效应。 二、教学内容 1(海洋组成与结构 1.1 海洋组成 21 1.2 海洋结构 2(洋流 2.1 ??洋流的成因与类型 2.2 ??洋流系统 (海洋效应 3 3.1 ?能量效应 3.2 ?大气环境效应 第五章 地下水的结构与运动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地下贮水空间,掌握地下水系统及其垂向结构; 2(掌握地下水类型及特点; 3(了解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地下水动态与平衡,掌握地下水的运动。 二、教学内容 1(地下水系统组成与结构 1.1 ?地下贮水空间 1.2 ?地下水系统及其垂向结构 2(地下水类型 2.1 ?地下水类型 2.2 ??潜水与承压水 3(地下水补给、排泄及运动 3.1 地下水补给与排泄 3.2 ?地下水运动 第六章 人类活动对水环境的影响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人类活动的水文效应; 2(理解人类活动对水体水质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 1(人类活动的水文效应 1.1 水利工程、农业措施对水文要素的影响 1.2 城市水文效应 1.3 陆地生态系统水文效应 2(人类活动对水体水质的影响 2.1 水质污染的环境学分析 2.2 水体自净与水环境容量 22 《自然地理学》(二)课程教学大纲 (气象部分) 适用专业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学 时 24 学 分 与植被、土壤合计4学分 一、编写说明 (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自然地理学》是高师非地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对本课程的系统学习,使学生掌握大气中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和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天气演变和气候形成、分布与变化的基本规律,了解人类对天气及气候条件的利用、控制和改造的基本知识,完成以下两个方面的任务: 1(为学习后继课程如普通水文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和区域地理等提供必要基础; 2(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二)本大纲制定的依据 ? 课程应注意基本概念,重视基本理论,努力反映新的科学成就,尽力贯彻少而精。 ? 课程内容既注意提高教学的起点,反映气象科学的新成就 ,各章节均注意气象学理论的原理、机制的论述,同时注意满足师范院校非地理专业后继课程教学的要求,对一些必要基础知识强化理解。 ? 使学生掌握系统、扎实的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跟踪学科最新发展水平的能力。未来的地理科学是多学科交叉、渗透的大学科,必须改变当前“专业本位”的教学模式,淡化地理学各分支学科间界限,课程覆盖范围须更广、更宽。 (三)大纲内容选编原则与要求 本课程重点放在气候上,以阐明气候成因和分布及其研究方法作为取材及讲授的主要依据,同时又适当顾及本学科的完整性及系统性,教学可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1——3节为气象学基础理论,是气候学的物理基础;第4节则在此基础上系统阐述气候的形成、分布、变化及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并以大气环流作为承上启下的环节,从它的形成原理、主要系统和规律以及对水、热输送的影响等,将整个课程内容贯穿起来,讲授时,既应注意阶段性又应注意前后的有机联系。 在具体内容安排讲授时,应贯穿分析——综合的方法,先分析大气的热能,温度水分和运动,在此基础上加以综合,论述大气环流的基本成因和特点,论述天气演变,再进一步分析影响气候诸因子,最后综合论述气候带和气候型的形成分布及气候变迁的规律。而在分析和论述过程中尽可能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从认识自然到改造自然,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阐明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基本规律。 本课程讲授中适当介绍国内外最新科学成就。 (四)实践环节 23 (五)教学时数分配表 教 学 学 章节 课堂 课程 时 环 讨论 实验 其他 小计 序号 讲授 设计 节 名 称 4 4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和热能 4 4 第二节 大气水分和降水 8 8 第三节 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 第四节 气候的形成 7 7 1 1 第五节 气候变化 24 24 总 计 (六)考核方法与要求 1(平时成绩:占30%,包括出勤、课堂提问、讨论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等 2(试卷成绩:占70% 3(综合考核成绩:平时成绩+试卷成绩 (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 材:自然地理学(第三版),伍光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参考书:1(气象学与气候学(第二版),周淑贞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天气学原理和方法,朱乾根等,气象出版社,1979 3(大气环流,X?帕哥乡著,陶诗言等译,财政经济出版社,1952 4(季风气候学,CS雷梅支著,冯秀藻等译,科学出版社,1976 5(气候学原理,么枕生等著,科学出版社,1959 二、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和热能 一、教学基本要求 1(通过本学科的对象、任务、内容和发展的简要介绍,阐述本课程的特点,设课目的以及和其他后继课程的联系与配合; 2(主要突出对流层在大气层中的地位及特点,以及大气的主要性状; 3(以辐射为线索,分析地气的辐射热交换过程,进一步探讨引起大气温度变化的物理原因及温度变化和分布对大气状态的影响。突出大气温度绝热和非绝热变化在成因和作用上的差异。并注意在天气及气候分析时加以引伸和应用。 二、教学内容 (一)学科简介 要点: 1(气象学与气候学研究对象 2(学科分类与联系 3(学科与其他部门自然地理学科之间的联系 ?(二)太阳辐射 要点: 1(太阳辐射的基本知识 24 2(太阳辐射光谱和太阳常数的概念 ?(三)地面和大气的辐射 要点: 1(地面、大气的辐射和地面有效辐射的概念和物理意义 2(地面及地—气系统的辐射差额 (四) 大气的增温和冷却 要点: 1(海陆增温和冷却的差异 2(空气的增温和冷却 3(?气温直减率和干、湿绝热直减率的概念和大小 (五) 大气温度随时间的变化 要点:掌握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的概念和变化规律 (六) 大气温度的空间分布 要点: 1(全球气温的水平分布规律 2(对流层中气温的垂直分布规律及各种逆温形成机制 第二节 大气水分和降水 一、教学基本要求 第二节讲授以第一个大问题为重点,阐明大气中的凝结只能在特定条件下发生,以及影响蒸 发速度的主要因子。第二、三个问题作为第一个问题的自然引伸,突出云的形态、降水的垂直运 动关系,以及从云滴形成降水的物理机制。 二、教学内容 (一) 大气湿度及蒸发和凝结 要点: 1(从分子运动论的观点看待水相变化的物理机制 2(饱和水汽压的概念极其影响因子 3(影响蒸发的因素 4(湿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5(大气中水汽凝结的条件 ?(二)水汽的凝结现象 要点: 1(地面的水汽凝结物 2(近地面空气中的凝结物 3(?各类云的名称、符号及判断 (三)大气降水 要点: 1(云滴增长的物理过程 2(雨和雪的形成 3(各类云的降水 4(人工影响云雨 25 第三节 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 一、教学基本要求 第三节是本课程第一阶段的难点及讲授重点,空间概念较多,因此关键是阐明:(1)从气压随高度变化的规律着手,阐明对气压系统进行结构分析的基本思路;(2)从空气受力的规律着手,引入风与气压的关系(地转风关系),再进一步阐明风场、气压场及温度场的空间一致性的基本概念,并在第四节中具体应用,阐述大气环流的整体性及其主要特征和观测事实;(3)天气系统是气候学的天气基础。内容较为广泛、抽象,讲授应突出重点。宜着重分析锋面气旋和副热带高压的基本特征和规律,以引导学生挖掘天气学理论的基本思路,而后以大气环流、主要风带和气压带为纽带,逐一简介各纬度天气系统。并将要点放在气压系统在大气环流中的地位及作用,以及各系统间的比较上,避免孤立,分散的介绍。讲授时还应联系所在地区的天气特点和当时的实际天气过程。 二、教学内容 (一) ?气压随高度和时间的变化 要点: 1(?气压随高度的变化规律 2(气压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二) ?气压场 要点: ??气压场的表示方法 ?气压场的基本型式 (三) ??大气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要点: 1(??作用于空气的力 2(??自由大气中的空气水平运动 3(??摩擦层中空气的水平运动 (四) ??大气环流 要点: 1(??大气环流形成的主要因素 2(??大气环流平均状况 (五) 气团和锋 要点: 1(?气团的概念及分类 2(?锋的概念及各种锋带来的天气现象 (六) 中纬度天气系统 要点:温带气旋和反气旋的概念、活动规律及受其影响的天气 (七) 低纬度天气系统 要点: 1(?副热带高压的形成、活动规律及强弱季节变化规律 2(?西太平洋副高对我国天气的影响 3(?台风的形成、活动规律及影响我国的台风路径 4(赤道辐合带的形成、空间结构及对气候的影响 26 第四节 气候的形成 一、教学基本要求 第四节是气候学部分的重点。分别以影响气候成因的诸因子进行分析和综合。因此讲授中力 求层次分明,突出分析辐射因子的主要特点和作用,及其在气候形成诸因子中的地位,避免平铺 直叙和罗列。本章重点是第二、三个问题,着重分析大气环流分布对水、热输送的影响,以及季 风、海洋性和大陆性气候的形成机制。在此基础上介绍和比较各种气候分类法、着重引导学生掌 握成因分类法的综合方法。从大气环流入手,介绍各气候型的主要特点以及分析形成各类型差异 的原因,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一) 气候形成的辐射因子 要点: 1(太阳辐射对气候的影响 2(辐射收支与能量系统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二) ?气候形成的环流因子 要点: 1(?环流与热量输送的关系 2(?环流与水分循环的关系 3(环流变异与气候 (三) ?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要点: 1(?海陆分布与气温的关系 2(?海陆分布对大气水分的影响 3(?海陆分布与周期性风系 4(?季风对我国天气的影响 5(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的特点 (四) 地形和地面特性与气候 要点: 1(地形与气温的关系 2(地形与地方性风的关系 3(地形与降水 (五) 气候带与气候型的划分 要点: 1(柯本气候分类法及其斯查勒气候分类法简介 2(?周淑贞气候分类法 (六) 低纬度气候 要点: 1(形成五种低纬度气候的环流与气团基础 2(低纬度气候的基本特点 3(五种低纬度气候的分布 4(五种低纬度气候的植被景观 (七) 中纬度气候 27 要点: 1(形成八种中纬度气候的环流与气团基础 2(中纬度气候的基本特点 3(八种中纬度气候的分布 4(八种中纬度气候的植被景观 (八) 高纬度气候 要点: 1(形成三种高纬度气候的环流与气团基础 2(高纬度气候的基本特点 3(三种高纬度气候的分布 4(三种高纬度气候的植被景观 (九) 高山气候 要点:高山气候垂直分带的成因及特点 第五节 气候变化 一、教学基本要求 第五节讲授中主要使学生了解气候变化的主要特点和事实,及分析引起变化的主要因子。通 过人类活动对气候可能产生的影响,启发学生对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 (一) 气候变化的史实 要点: 1(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 2(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 3(近代气候变化特征 (二) 气候变化的因素 要点: 1(天文学原因 2(地文学原因 (三)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要点: 1(改变大气化学组成与气候效应 2(改变下垫面性质与气候效应 3(人为热和人为水汽的排放 4(?城市气候 (四) 未来气候的可能变化 要点: 1(变冷说 2(变暖说 28 《自然地理学》(二)课程教学大纲 (土壤地理学部分) 适用专业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学 时 24 学 分 与植被、气象合计4学分 一、编写说明 (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作为部门自然地理学的土壤地理学是高师地理系的专业基础课,它与地理系开设的地质学、地貌学、气象气候学、水文学、植物地理学等课程的关系密切。本课程重在阐述土壤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使学生掌握地球上土壤的形态特征、地理分布变化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从土壤属性入手认识土壤,面向全球,立足本国,以中国土壤的地理分布为纲,将土壤属性和地理地质基础有机联系的阐述,力求内容清晰文字简练,充分发挥插图和表格的作用,使繁多的内容简化,便于学习掌握。 (二)本大纲制定的依据 1(课程应注意基本概念,重视基本理论,努力反映新的科学成就,尽力贯彻少而精。 2(课程内容既注意提高教学的起点,反映土壤科学的新成就 ,各章节均注意土壤学新理论的原理、机制的论述及分析方法的介绍,同时注意满足师范院校地理系后继课程教学的要求,对一些必要基础知识作适当介绍。 3(使学生掌握系统、扎实的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跟踪学科最新发展水平的能力,能够指导学生开展土壤科技活动。未来的地理科学是多学科交叉、渗透的大学科,必须改变当前“专业本位”的教学模式,淡化地理学各分支学科间界限,课程覆盖范围须更广、更宽。 4(课程的内容必须考虑超前性和综合性特点以及基础性和应用性关系,尽可能做到科学合理的设置,新课程体系应超越旧体系束缚、扩大内涵。 (三)大纲内容选编原则与要求 根据师资和教学条件,保证现有师资和教材的协同过渡,并具体操作的可行性。 1(课程体系设置须贯穿土壤发生学分类和土壤诊断学分类的观点。 2(面向全球,立足本国,以中国的土壤作为重点进行介绍,并兼顾其他国家的土壤。 3(课程要重视人为因素的作用,有专门章节论述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同时从资源观出发,对土地利用和土地评价兼顾阐述。 (四)实践环节 1(短途野外实习考察: 观察徐州市及周边地区土壤剖面状况(安徽萧县皇藏峪土壤剖面观测,利用双休日)。 2(庐山综合自然地理实习 29 (五)教学时数分配表 教 学 学 章节 课堂 课程 时 环 讨论 实验 其他 小计 讲授 设计 节 序号 名 称 2 2 绪论 绪论 4 4 一 土壤剖析 4 4 二 土壤形成因素分析 4 4 三 土壤分类 四 中国土壤形成地理基础 2 2 五 中国土壤类型 6 6 六 徐州土壤分布 2 2 复 习 24 24 总 计 (六)考核方法与要求 1(平时成绩:占30%,包括出勤、课堂提问、讨论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等 2(试卷成绩:占70% (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自然地理学,伍光和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2000 2(土壤地理学,张凤荣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3(土壤地理学,朱鹤健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4(土壤地理学,李天杰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1985 5(土壤水资源评述,由懋正 袁小良,见:中国地理学会水文专业委员会第五次全国水文学术会议论文集,沈灿燊主编,科学出版社,1992.19,23 6(土壤水资源及其评价方法的探讨,李宝庆,见:中国地理学会水文专业委员会第四次全国水文学术会议文集,杨戍 刘昌明 沈灿燊主编,测绘出版社,1998.167,170 7(自然地理界面过程与水文界面分析,刘昌明,见:自然地理综合研究——黄秉维学术思想探讨,中国科学院地理所编,气象出版社,1993 8(节水农业研究,许越先等编辑,科学出版社,1992 9(华北平原古河道研究,吴忱等,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二、教学内容纲要 绪论 一、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土壤地理学研究对象; 2(了解土壤学发展简史及土壤地理学发展概况; 3(了解土壤地理学研究方向; 4(掌握土壤地理学研究方法。 30 二、教学内容 要点: 1(?土壤地理学研究对象---土壤和土地的关系及土壤和环境的关系 2(土壤地理学研究方向 3(土壤地理学研究方法 第一章 土壤剖析 一、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土壤剖面形态特征; 2(掌握土壤组成; 3(掌握土壤性质。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土壤形态 要点: 1(?土壤剖面 2(?土壤形态特征 3(?土壤剖面构型 第二节 土壤组成 要点: 1(矿物质和有机质 2(土壤溶液和土壤水 3(土壤空气 第三节 土壤性质 要点: 1(物理性质 2(电化学性质 3(热学性质 第二章 土壤形成因素分析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成土因素学说; 2(理解成土因素综述; 3(掌握土壤形成过程。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成土因素学说 要点: 1(成土因素学说的建立 2(成土因素学说的发展 3(成土因素学说的现状 第二节 成土因素综述 31 要点: 1(气候因素 2(?生物因素 3(母质因素 4(地形因素 5(时间因素 第三节 土壤成土过程 要点: 1(?基本成土过程 2(??主要成土过程 第三章 土壤分类 一、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发生学分类; 2(掌握诊断学分类; 3(掌握中国的土壤分类; 4(了解各土壤分类系统的评比。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土壤分类概述 要点: 1(世界分类体系 2(发展历史 第二节 发生学分类 要点: 1(?分类原则 2(土壤命名 第三节 诊断学分类 要点: 1(?诊断层 2(?诊断特性 3(土壤命名 第四节 中国的土壤分类 要点: 1(引言 2(?发生学分类 3(?系统分类 第四章 中国土壤形成的地理基础 一、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气候因素; 32 2(了解地貌和母质; 3(掌握植被和人类活动 ; 4(中国土壤的分布。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气候因素 要点: 1(水热条件 2(季风气候 第二节 地貌 要点: 1(地势 2(地貌 第三节 成土母质 要点: 1(河流沉积物 2(风成堆积物 第四节 植被 要点: 1(?水平分布 2(垂直分布 第五节 中国土壤的地理分布 要点: 1(??水平分布 2(垂直分布 第五章 中国土壤类型 一、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森林土壤类型; 2(掌握草原土壤类型; 3(掌握荒漠土壤类型; 4(理解水成土壤类型。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森林土壤 要点: 1(??共同特征 2(?分类 第二节 草原土壤 要点: 1(??共同特征 33 2(?分类 第三节 荒漠土壤和水成土壤 要点: 1(??荒漠土壤特征 2(灌淤土和菜园土 3(水稻土 第六章 徐州土壤分布 一、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徐州土壤类型及其分布; 2(理解徐州土壤资源分布。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徐州土壤类型及其分布 要点: 1(?徐州土壤类型 2(?分布概况 第二节 土壤资源利用和保护 要点: 1(现状 2(利用和保护 3(徐州土壤的改良利用 34 《自然地理学》(二)课程教学大纲 (植被部分) 适用专业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学 时 24 学 分 与气象、土壤合计4学分 一、编写说明 (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植物地理学是自然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四年制城乡资源与规划、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植物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掌握植物分类学、植物区系地理学和植物群落学等基本知识及发展现状;使学生明确城市植被的作用,了解热带、亚热带、温带、寒温带以及寒带的地带性植被和特征,从宏观上把握植被分布的基本规律。同时,植物地理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和野外实习考察,使学生了解植物器官和形态的描述术语、认识常见植物、掌握植物分布与环境的关系、植物群落的数量特征及其野外调查和分析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本大纲制定的依据 1(课程内容既注重知识的系统性,重视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又要注重提高教学的起点,反映植物地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 。 2(作为专业基础课,要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课程内容的安排结合相关联的知识,扩充学生的知识面。是学生明确本课程的基础地位和重要性。 3(强化实习教学环节,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起重要作用的实践教学环节 (主要是野外考察实习)要进一步强化。 (三)大纲内容选编原则与要求 1(根据本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所需要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要求选用合适的教材,以教材为主线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2(本大纲所列的各章节的内容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紧密结合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选定教学内容,既注重知识传授,更强化能力培养。 3(大纲内容选编的繁简程度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并用相应的符号标明重点和难点。 (四)实习环节 本课程教学时数为2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20学时,实习教学为4学时。实习环节的内容为野外实习考察,具体情况如下: 野外实习: 1(实习内容:植物群落调查方法 2(实习目的与要求:掌握一些常见植物种类的基本特征、熟练区分常见植物种类;明确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和结构、植物群落的数量特征、植物群落的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掌握植物群落野外调查的基本方法,熟练掌握植物群落种类组成和垂直结构的测定和计算方法。 3(学时分配:4学时 35 (五)教学时数分配 教 课 学 学 堂 课 程 时 环 小计 讨 论 实 习 其 它 讲 设 计 节 授 教 学 内 容 绪 论 第一节、 植物地理学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0.5 0.5 第二节、 植物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及其与 0.5 0.5 其它学科的关系 第三节、 植物地理学的发展史 0.5 0.5 第四节、 研究植物地理学的意义 0.5 0.5 第一章 植物分类学 第一节、 植物分类简史 0.5 0.5 第二节、 植物分类的等级单位与命名 0.5 0.5 第三节、 植物器官与植物常用术语 1.5 2 3.5 第四节、 植物界的基本类群 0.5 0.5 第二章 植物区系地理学 第一节、植物分布区的概念 0.5 0.5 第二节、植物分布区的类型 0.5 0.5 第三节、植物区系地理成分 1.5 1.5 第四节、中国植物区系分析 , , 第五节、植物区系分区 0.5 0.5 第三章 植物群落学 第一节、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 1 1 第二节、植物群落的数量特征 0.5 0.5 第三节、植物群落的外貌 0.5 0.5 第四节、植物群落的结构 1 2 3 第五节、植物群落的演替 1.5 1.5 第六节、植物群落的分类 0.5 0.5 第七节、植物群落的环境效应 1 1 第四章 世界植被地理 第一节、热带的地带性植被类型及其特征 1 1 (热带雨林、季雨林、稀树草原、红树林) 第二节、亚热带的地带性植被类型及其特征 1 1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亚热带荒漠、常绿阔叶林、竹林) 第三节、温带的地带性植被类型及其特征 1 1 (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 第四节、寒温带和寒带的地带性植被类型及其特征 1 1 (北方针叶林、苔原) 第五节、植被分布的规律 1 1 总 计 20 4 24 36 (六)考核方法与要求 1(平时成绩:作业成绩、出勤、课堂提问、讨论情况等占15%。实习成绩:包括出勤、野 外考察成绩等占15%。 2(实习成绩:包括出勤、野外考察成绩等占15%。 3(试卷成绩:占70%。 4(综合考核成绩,(平时成绩)×0.15+(野外考察成绩)×0.15+(期终考试成绩)×0.7。 (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 材:自然地理学,武光和等著 ,2002,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 1(植物地理学, 武吉华 张伸合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2(植被生态学,宋永昌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中国植被,吴征镒等著,科学出版社,1995 4(中国东北植被地理,周以良等,科学出版社,1997 5(植物地理学,阎传海编著,中国科学出版社,2001 二、教学内容纲要 本大纲所述内容前标有符号“?”为重点内容,标有符号“?”为难点内容, 同时标有“?、 ?”的表示即是重点,又是难点。 绪 论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使学生了解课程概况、教学安排; 2(使学生掌握植物地理学、植被等相关的概念; 3(使学生了解植物地理学的发展概况及研究意义。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植物地理学的定义及其相关概念 要点 1(生物圈 2(植物与环境 3(?植物地理学及其相关概念 第二节 植物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及其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要点 1(研究对象 2(研究内容 3(植物地理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第三节 植物地理学的发展史 要点 1(?我国植物地理学的发展 2(西方植物地理学的发展 第四节 研究植物地理学的意义 37 第一章 植物分类学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使学生了解植物分类简史; 2(使学生掌握植物分类等级单位; 3(使学生能够识别一些常见的植物。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植物分类简史 要点 1(人为分类法 (自然分类法(发育系统分类法) 2 第二节 植物分类的等级单位与命名 要点 1(?植物分类的等级单位 2(植物命名 第三节 植物器官与植物常用术语 要点 1(植物器官 2(植物形态术语 第四节 植物界的基本类群 要点 1(?裸子植物 2(?被子植物 第二章 植物区系地理学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使学生掌握植物分布区的基本概念及类型; 2(使学生掌握植物区系地理成分; 3(使学生掌握植物区系的分析方法及中国植物区系的特征; 4(使学生了解植物区系分区。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植物分布区的概念 要点 1(种的分布区 2(属的分布区 3(科的分布区 第二节 ?植物分布区的类型 要点 1(广域分布区和狭域分布区 2(连续分布区和间断分布区 3(?植物区系地理成分 4(??中国植物区系分析 38 第三节 植物区系分区 要点 1(世界植物区系分区 2(中国植物区系分区 第三章 植物群落学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使学生掌握植物群落的数量特征; 2(使学生掌握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和理论; 3(使学生了解植物群落分类; (使学生明确植物群落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4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 要点 1(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 2(??确定植物群落种类组成的方法 最小面积 群落成员型 物种多样性 种群与种群的年龄结构 第二节 植物群落的数量特征 要点 1(?多度 2(??盖度 3(?频度 4(??重要值 第三节 植物群落的外貌 要点 1(?生活型 2(?季相 第四节 植物群落的结构 要点 1(??植物群落的结构 2(层间植物 3(群落结构层次的划分 4(层片 第五节 植物群落的演替 要点 1(群落演替的类型 2(群落演替理论 第六节 植物群落的分类 39 1(植物群落分类的依据 2(植被分类方法 第七节 ?植物群落的环境效应 要点 1(植物群落与环境 2(??城市生态系统 ? 城市生态系统 ? 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 城市植被的作用 城市绿地系统建设 ? 第四章 世界植被地理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使学生掌握地带性和非地带性植被的概念; 2(使学生明确了解地球上主要的地带性植被类型、分布及其特征; 3(使学生掌握植被分布规律。 二、教学内容 1(??地带性植被 2(?非地带性植被 第一节 热带的地带性植被类型及其特征 要点 1(?雨林 ? 气候特征 ? 群落特征 ? 地理分布特点 ? 我国的雨林 2(季雨林 ? 气候特征 ? 群落特征 ? 地理分布特点 ? 我国的季雨林 3(稀树草原 4(红树林 ? 群落特征 ? 地理分布特点 ? 我国的红树林 ? 红树林的生境 第二节 亚热带的地带性植被类型及其特征 要点 1(常绿硬叶林 2(亚热带荒漠 40 3(?常绿阔叶林 气候特征 群落特征 世界各地常绿阔叶林概述 4(?竹林 群落特征 生态习性 我国的竹林 第三节 温带的地带性植被类型及其特征 要点 1(?落叶阔叶林 气候特征 ?群落特征 世界各地落叶阔叶林概述 2(草原 3(温带荒漠 第四节 寒温带和寒带的地带性植被类型及其特征 要点 1(北方针叶林 2(苔原 第五节 植被分布规律 要点 1(地带群落交错区 ? 地带生物群落分类 ? ??群落交错区 ? 地带群落交错区 ? 世界主要地带群落交错区概述 2(植被分布规律 ? 世界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规律 A(?纬度地带性规律 B(经度地带性规律 ? 中国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规律 A(??纬度地带性规律 B(?经度地带性规律 C(??垂直地带性规律 ? 中国植被区划 A(植被区划的概念 B(?植被区划的原则和依据 C(中国植被区划的单位 D(中国植被区划系统 41 《地图学》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学 时 45 学 分 3 一、编写说明 (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地图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同时又是一门技能性质的工具课。地图作为地理信息的载体以及地理学的第二语言与地学的其他专业课有着紧密的联系。一些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特征、质量和数量特征以及时空变化规律等惟有借助地图才能表现更加形象、清晰、准确、简捷。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地图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能正确的读图、识图、用图,掌握基本的手工作图以及应用软件作图的技能与技巧。从而为相关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地图学基础。 (二)本大纲制定的依据 1(体现地图学专业基础课与技能工具课的性质 2(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技巧,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 3(课程内容的安排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今后的学习与发展,考虑到现有教学设备、实习条件的可行性 (三)大纲内容选编原则与要求 1(注重地图学的基础知识,注重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掌握,注意新理论新技术的引进 2(考虑相关课程对地图学的要求,考虑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对地图学的要求 3(考虑相关学科的发展与介入,学科未来发展的趋势 (四)实践环节 1(室内实习一 ? 名称:制图字体的书写练习 ? 内容与要求:了解宋体、仿宋体、等线体的基本特征,基本掌握制图字体徒手书写方法 ? 课下练习 2(室内实习二 ? 名称: 颜色调配 ? 内容与要求:了解色彩的基本特性,掌握调配常用地图颜色的方法 ? 课下练习 3(室内实习三 ? 名称:墨卡托投影图上等角航线与大圆航线的绘制 ? 内容与要求:掌握正轴圆住投影经纬网建立的方法,并通过该投影上等角航线与大圆航线的绘制加深对墨卡托投影性质的理解 ? 4个课时 42 4(室内实习四 ? 名称:绘制中国人口密度图 ? 内容与要求:根据中国各省直辖市人口数据分别用手工和MapInfo软件绘制中国人口密度的分级统计图。掌握数据分级的方法以及用颜色的递变或网纹与晕线的变化表示数量变化的方法 ? 4个课时 5(室内实习五 ? 名称:绘制中国各省用水量结构图 ? 内容与要求:根据97年中国各省生活、工业、农业用水量及各省总用水量数据分别用手工和MapInfo软件绘制中国各省用水量结构图,掌握分区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 4个课时 6(室内实习六 ? 名称:地形图阅读 ? 内容与要求:阅读一比一万地形图,写出读图报告,理解地图诸要素的内容,建立地图符号与所表示的地理事物的联系,加深对地图的认识。 ? 2个课时 7(室内实习七 ? 名称:绘制剖面图 ? 内容与要求:依据地形图上指定的剖面线作地势剖面图 ? 课下练习 8室内实习八 ? 名称:地形图量算 ? 内容与要求:量测1:25000地形图上指定地面点的平面直角坐标和地理坐标,量测指定方向的等高线之间的坡度,地物点的直线长度和曲线长度 ,汇水面积。 ? 2个课时 (五)教学时数分配表 教 学 学 章节 课堂 课程 时 环 讨论 实验 其他 小计 讲授 设计 节 序号 名 称 3 3 一 地图概述 6 4 6 二 地图的数学基础 3 3 三 地图概括 四 地图符号与地图表示 3 3 4 8 12 五 地图图形 3 6 9 六 地图的应用 3 3 七 地图编制 2 2 复习 27 18 45 总 计 43 (六)考核方法与要求 1(平时成绩:占10%,包括出勤、课堂提问、讨论情况 2(实习成绩:占20% (试卷成绩:占70% 3 (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 材:新编地图学教程主编, 蔡孟裔,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参考书: 1(地图学,张力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地图概论,王琪,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2 3(地图学基础,陆漱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4(应用地图学纲要,李满春,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5(地图学,许 耿,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6(地图学教程,马永立,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7(地图投影,吴忠性,测绘出版社,1980 8(地图量算,龚剑文,测绘出版社,1987 (地图设计与编绘,祝国瑞,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9 10(现代地图学,廖克,科学出版社,2003 二、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章 地图概论 一、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地图的概念、基本特征、构成要素,地图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学科体系; 2(了解地图学的发展简史,地图学的现代进展,地图学的相关学科,地图的类型、功能 与应用。 二、教学内容 要点: 1(?地图学研究对象 2(?地图的定义、基本特征、构成要素、类型、功能 3(地图学的定义,地图学的学科体系及相关学科,地图学的发展简史,地图学的现代 进展 第二章 地图的数学基础 一、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地图投影的概念,投影变形的概念、性质与大小; 2(掌握等角投影、等积投影、任意投影的特点及应用; 3(掌握地图投影判别与选择的依据; 4(了解地图投影的类型及应用; 5(掌握比例尺、主比例尺的概念,比例尺的表示方法; 6(了解比例尺的分类。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地球体及地球坐标系 44 要点: 1(地球的自然表面 2(地球的物理表面 (地球的数学表面 3 4(地理坐标 5(我国的大地坐标系统 6(GPS系统 第二节 地图投影 要点: 1(?地图投影的概念及意义 2(?投影变形概念、性质与大小 3(?地图投影的方法 4(地图投影的分类,?投影的变换 5(地图投影的应用 6(?地图投影的判别与选择 第三节 地图的比例尺 要点: 1(?比例尺的概念 2(?比例尺的表示方法 3(比例尺的分类 第三章 地图概括 一、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地图概括的概念、方法、步骤、影响因素; 2(了解地图概括的数量分析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地图概括概述 要点: 1(?地图概括的概念及意义 2(?地图概括的方法、步骤 3(?地图概括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地图概括的数量分析方法 要点:?地图概括的数量分析方法 第四章 地图符号与地图表示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地图符号的本质,掌握量表在符号设计中的应用,掌握构成地图符号的视觉变量 及其在地图表示中的意义。掌握地图符号的分类; 2(掌握色彩三属性及其利用,色彩感觉及其利用,色彩象征意义及其利用。色彩的配合 及其利用。掌握色彩的调配及选择; 3(了解地图注记的功能及要素,掌握注记的正确书写; 4(掌握各种地理信息的表示方法; 5(了解MapInfo软件及制作专题图。 45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地图符号 要点: 1(地图符号的本质及?分类 2(量表在符号设计中的应用 3(?地图符号的视觉变量及其在地图表示中的意义 第二节 地图色彩 要点: 1(色彩的形成及?利用 2(?色彩的调和、配合及选择 3(色彩的感受效应及应用 第三节 地图注记 要点: 1(地图注记的功能及要素的功能及要素 2(?地图注记的要素 3(?注记的布置 第四节 地图的表示 要点: 1(点状分布现象的表示方法 2(线状分布现象的表示方法 3(?面状分布要素的表示方法 4(动态现象的表示 5(?统计数据的表示 6(?地形要素的表示 第五节 MapInfo简介 要点: 1(MapInfo的界面 2(利用MapInfo制作专题图 第五章 地图图形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普通地图的内容要素及表示; 2(了解地形图的类型及功能; 3(了解专题地图的特性与类型,专题地图的应用; 4(掌握专题地图的设计。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普通地图的内容要素及表示 要点: 1(普通地图的类型及其内容 2(自然地理要素的表示 3(社会人文要素的表示 第二节 地形图 46 要点: 1(地形图的类型 2(地形图的功用 第三节 专题地图的特性与类型 要点:1(基本特性 2(类型 3(应用 第四节 专题地图的设计 要点: 1(?表示方法的选择 2(?图例设计 3(?图面内容的安排 4(?色彩和网纹设计 第六章 地图应用 一、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图上量算; 2(学会简易测量简单的野外填图; 3(能正确进行地图阅读与地图分析。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地图量算 要点: 1(?位置确定 2(?方向确定 3(?长度量测 4(?坡度量测 5(?面积量测 6(?体积量测 第二节 野外填图 要点: 1(地形图准备 2(?简易测量方法 3(?野外定向 4(?野外填图 第三节 地图阅读 要点: 1(?地图评价标准 2(?地图阅读的程序 3(地图阅读举例 第四节 地图分析 要点: 1(目视分析 47 2(量算分析 3(图解分析 4(?数理统计分析及数学模型分析 第六章 地图的编制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遥感制图; 2(了解数字地图制图。 第一节 遥感制图 要点: 1(遥感概述 2(?遥感信息的制图应用 3(?卫星影像地图 4(?遥感系列制图 第二节 数字地图制图 要点: 1(电子地图的概念及优点 2(?数字地图制图的软硬件系统 3(?数字地图制图的基本流程 48 《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学 时 54 学 分 3 一、编写说明 (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人文地理学以人地关系研究为核心,以文化地理学理论为基础,涵盖经济、人口、宗教、语言、民族、民俗、行为、自然、政治等诸多内容,且涉及到现实社会中许多重大热点、焦点问题,如区域可持续发展、城市化、人口流动、宗教信仰、文化产业化和新经济等。同时,由于它所探索的是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异规律,因而受不同空间尺度的影响较大。而且,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演进,还需要人们从发展中来考察人文现象。所以,与一般学科不同,人文地理学在内容上具有很强的综合特征,在研究视角上又具有鲜明的时空性。由于涉及领域广,知识面宽,综合性和交叉性强,人文地理学对丰富学生知识、培养复合型人才大有裨益。并且,实践应用较强,发展空间广阔。 人文地理专业基础性强,是形成专业素养、丰富人文知识的重要阵地。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也是本科教育地理科学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以及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该门课程对地理科学三个专业学生专业知识的丰富与完善、专业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甚至对非地理科学类专业学生人文知识的丰富、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形成也大有裨益。因此,近年来我们已经面向全校其他专业开设了该课程的选修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社会发展学院的历史系。 (二)本大纲制定的依据 1(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所需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 2(根据本课程的教学性质、条件和教学实践而制定; 3(考虑教学时间、专业方向在教学中灵活掌握教学侧重点、考核内容和考核形式。 (三)大纲内容选编原则与要求 1(本大纲所列各章节的讲授内容是以教材为主,并参照相关的人文地理学的书籍、杂志和相关网站的一些最新成果编制而成的。 2(本大纲所列的各章节的内容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紧密结合地理科学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和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的实际知识结构、培养方向选定教材,确定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同时要求同学们要走出校门、走出徐州,调查、了解社会人文现象,结合实际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互动。 49 (四)实践(习题课)环节 本课程教学时数为54学时,讲授54学时。实践课环节要求学生在课外,结合专业方向、个人兴趣和择业需求等,查阅资料,甚至考察实际,撰写课程小论文,进行必要的专业设计,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逐渐形成和具备基本的科学研究的环节、技巧等,尤其是突出对规划中文化空间和实体空间的整合问题的体会与实现。 (五)教学时数分配 近年来,我们选用的《人文地理学》教材是由王恩涌、赵荣、张小林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该书在编写中,强调了人文地理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突出了人文地理学以人地关系为中心、文化理论为基础的特点,并用以文化为中介的人地关系组织本书的框架体系。就体系结构而言,该教材基本分为总论与分论两大部分,按照总?分?总的思路和顺序,分14章逐渐展开。其中: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史和思想进程,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章“文化与人文地理学”,介绍了文化的概念和结构,文化的形成与特点,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索;第三至十三章共11章,分别介绍了人文地理学的主要分支学科,包括人口、农业、工业、种族?民族?民俗、语言、宗教、聚落、旅游、行为、政治等;第十四章“人文地理所面临的问题”,着重介绍了可持续发展、世界新的政治格局中的人地关系、文化景观研究与文化景观建设等三个问题。因此,从总体上看,该书体系完整、框架严谨、思路清晰、内容丰富、观点鲜明、资料翔实、语言流畅。通过近来的使用,我们感到,对于地理科学本科生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教学来说,这是一本优秀的适用教材。 由于该《人文地理学》教材内容多、涉及面广,因此,在每周3学时的教学计划中,为了保证教材内容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要求必须合理组织好教学内容,做到突出重点。否则,如果面面俱到,势必会造成面面不足,最终还只是蜻蜓点水。我们一方面,广泛运用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快教学节奏;另一方面,本着有所为而又有所不为的精神,对教材内容有所取舍,做到详略得当。具体来说,根据不同专业和同一专业不同分流的教学要求,有重点地组织学习有关章节。如对那些很少涉及的章节,包括第七章种族•民族•民俗、第八章语言地理、第十二章行为地理等,通过举例穿插其中,尽量做到两者兼顾;而对那些有关现实中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则采用专题讲座形式来加以补充,如在第三章中我们增加了中国的流动人口问题讲座,在第四章中增加了中国的老龄化问题讲座。此外,我们还通过开设人文地理学一些分支学科的选修课,如旅游地理、城市地理学、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等,来弥补、拓宽和深化有关教学内容,使主干课程和后续选修课程彼此补充、相得益彰,最终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与知识体系。具体教学时数分配如下表: 50 教 学 学 时 环 章节 课 堂 课 程 讨 论 实 验 其 它 小计 节 序号 讲 授 设 计 名 称 6 6 一 绪论 12 12 二 文化与人文地理 3 3 三 人口分布与迁移 3 3 四 人口与发展 3 3 五 农业起源与发展 六 工业出现与发展 3 3 七 种族 民族 民俗 自学 八 语言地理 自学 6 6 九 宗教与宗教地理 6 6 十 聚落地理 十一 旅游地理 自学 十二 行为地理 自学 6 6 十三 政治地理 6 6 十四 人文地理面临问题 复习 答疑 54 54 总 计 (六)考核方法与要求 1(平时成绩(30分):人文地理课程小论文(15分)、出勤(5分)、课堂提问、讨论情 况(10分)等占30%。 2(期终考试成绩占70%。 3(综合考核成绩,(平时成绩)×0.3+(期终考试成绩)×0.7。 (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使用教材 王恩涌、赵荣、张小林等编著,《人文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主要参考书: (1)文化产业论,柯可,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1 (2)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安吉拉?默克罗比著,田晓菲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3)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洪银兴,商务印书馆,2000 (4)人文地理学概论,张文奎,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5)发展社会学,张琢 马福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6)衍续与嬗代----中国传统价值观漫论,施正康 陈达凯,文汇出版社,20003 (7)文化国力论,周浩然 李荣强,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8)人文地理学教程,鲁峰 李玉江 王兴中,中国商业出版社,1995 51 (9)人文地理学概论,金其铭 张小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10)中国美学史,李泽厚,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11)哲学与人文地理学,约翰顿,商务印书馆,2000 (12)岭南文化,袁贵仁,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13)吴越文化,张荷,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14)齐鲁文化,黄松,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15)关东文化,李治亭等,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16)中州文化,张志孚等,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17)宗教禁忌,金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18)跨世纪人口与发展,田雪原,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19)现代旅游文化学,马波,青岛出版社,2001 (20)人才地理学,叶忠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21)旅游美学,黄艺农,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22)旅游开发研究,保继刚,科学出版社,2000 (23)中国思想史论(上、中、下),李泽厚,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24)转型期的中国人,夏学銮,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25)地方旅游开发与管理,吴必虎,科学出版社,2000 (26)中国经济特区文化研究,苏伟光,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 (27)出生性别比新理论与应用,马瀛通等,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8 (28)中国人口的现状和对策,邬沧萍 穆光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29)乡土中国 生育,费孝通,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0)时尚与冲突—城市文化结构与功能新论,任平,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31)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1999、2000、2001、2002),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 组,科学出版社,1999 (32)生存与发展--中国长期发展问题研究,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科学出版社, 1996 (33)开源与节约—中国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的潜力与对策,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 科学出版社,1996 (34)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研究,刘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35)文学文化学,畅广元,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36)社会统计分析方法—软件应用,郭志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7)地理学发展与创新,陆大道,科学出版社,1999 (38)文化哲学思潮简论,洪晓楠,上海三联书店,2000 二、教学内容纲要 本大纲所述内容前标有符号“?”为重点内容,标有符号“?”为难点内容,同时标有“?、 ?”的表示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第一章 绪论 一、教学基本要求 52 了解人文地理的在地理科学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了解学科基本内容、发展历程,认识和理 解人文地理的研究对象、学科特点,并掌握人文地理基本研究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前言---概略介绍教学计划与教学安排以及基本的教学思想、考核方式。 (2)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 (3)??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 (4)??人文地理学的特性 第二节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1)人文地理学的产生 (2)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3)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4)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第三节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体系 (2)?经验主义方法论 (3)??实证主义方法论 (4)?人本主义方法论 (5)??结构主义方法论 ??第二章 文化与人文地理学 一、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文化对人文地理学以及各分支学科的作用与意义,了解文化的中西源头,理解并掌握文 化的基本概念、文化结构;理解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整合等文化主题,理解文化形成与文化 适应。理解并灵活掌握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文化概念和文化结构 (1)?文化概念 (2)??文化结构 第二节 文化形成与特点 (1)人类出现及其对环境的适应 (2)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 (3)?文化特点 第三节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 (1)人文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变化与教材思路创新 (2)??文化区 (3)?文化扩散 (4)??文化生态学 (5)??文化整合 (6)??文化景观 第四节 其它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索 53 (1)??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学说 (2)??马克斯.韦伯的宗教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年鉴学派中的地理观 (4)??文化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图式 第三章 人口分布与迁移 一、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人口分布的基本特点,理解影响人口分布的基本因素和其作用特点和地位;了解中国人 口分布的特点。了解和掌握人口移动的方式。了解当今世界主要的人口移动方式。理解我国流动 人口形成原因、现状特点、发展趋势、分布状况、正负效应、管理对策,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和掌 握人口移动的机制。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人口分布 (1)??人口分布的内涵与人口密度 (2)世界人口分布的一般规律 (3)中国人口分布 (4)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人口移动 (1)概述 (2)人口迁移的形式 (3)??人口迁移的机制 第四章 人口与发展 一、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世界人口增长的过程与特点、影响因素和增长机制。掌握人口增长的模式,理解人口增 长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人口增长过程 (1)农业革命前的人口 (2)农业革命与人口增长 (3)工业革命与人口增长 (4)世界人口增长趋势 第二节 人口转变模式 (1)?发达国家人口转变模式 ?兰迪的“三个序列”理论 ?诺特斯坦的“人口转变”理论 ?布莱克的“五阶段”模式 ?寇尔的人口转变模式及其数量界限 (2)?发展中国家人口转变模式 第三节 人口增长动力机制 (1)自然环境与人口增长 (2)??人口构成与人口增长 54 (3)??人口政策与人口增长 第四节 人口与发展 (1)人口的两面性 (2)人口增长对发展的影响 (3)??适度人口 第五章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一、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和理解农业起源的理论、起源的地点;理解和掌握农业的发展、类型及其分布,了解农 业的社会经济影响。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农业起源 (1)农业起源的理论 (2)农业起源的地点 (3)农业的影响 第二节 农业发展与类型 (1)原始农业 (2)传统农业 (3)??现代农业 第六章 工业的出现与发展 一、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工业的出现、发展与扩散,掌握工业产业类型,了解主要的工业区。理解和掌握工业分 布的主要影响因素和新变化。理解工业的社会经济影响。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工业的出现和初期发展 (1)科学前提与基础 (2)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 (3)工业出现与初期发展 第二节 工业扩散与继续发展 (1)工业扩散 (2)工业继续发展 第三节 产业类型与工业区 (1)?第一产业中的工业 (2)?第二产业及其分布 (3)?其它产业与工业的关系 第四节 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及其新变化 (1)?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 (2)?工业分布新变化 第五节 工业发展的问题及其社会影响 (1)当前的全球工业形势 (2)??工业的社会影响 55 第七章 种族?民族?民俗。 一、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世界主要的种族、民族,理解掌握种族产生、迁移、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利用人地 关系理论分析种族、民族、民俗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理解并掌握主要的地理人种。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种族与地理人种 (1)?种族的起源 (2)??种族的划分 (3)主要地理人种 (4)种族主义与种族冲突 第二节 民族 (1)??民族的形成与特征 (2)世界民族的分布、中国的主要民族分布 (3)民族的迁移与集聚:黑人、印第安人、西班牙、葡萄牙人以及英国、法国人 (4)民族的变化与整合 第三节 民俗与文化 (1)??民俗的内涵、形成与特点 (2)?主要民俗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民居、饮食、服饰 (3)??流行文化:足球、服装、快餐、流行音乐 第八章 语言地理。 一、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世界主要的语言,理解掌握语言的内涵与本质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和掌握语言产 生、传播、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利用人地关系理论分析语言的扩散与影响。了解和掌主要的 语言景观。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语言的起源与发展 (1)??语言的产生、内涵 (2)语言的特征 (3)?语言的发展 第二节 世界语言分类与分布 (1)世界语言谱系:语系、语族、语支、语种 (2)??世界主要语言分布 第三节 语言的扩散与影响 (1)语言传播特性 (2)语言的传播与环境 (3)语言扩散及其结果 第四节 语言景观 (1)世界文字及其特点 (2)地名景观 第九章 宗教与宗教地理。 56 一、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世界主要的宗教,理解掌握宗教产生、传播、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利用人地关系理 论分析宗教礼仪、习俗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理解并掌握主要的宗教景观。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宗教产生与世界主要宗教 (1)??宗教定义和宗教的文化作用 (2)宗教起源与原始宗教 (3)民族宗教 (4)??世界三大宗教 第二节 宗教传播与分布 (1)影响宗教传播的因素和主要宗教的传播 (2)宗教与国家政治、民族的关系 (3)宗教组织 (4)??主要宗教分布 第三节 宗教礼仪、习俗与地理环境 (1)??宗教风俗、禁忌与地理环境 (2)??宗教与文化 (3)??宗教仪式、节日与地理环境 第四节 宗教景观 (1)??基督教堂 (2)??伊斯兰教清真寺 (3)??佛教寺庙 第十章 聚落地理 一、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聚落的基本内涵、发展、类型。理解和掌握聚落分类体系。理解和掌握城市与环境的关 系。理解和掌握小城镇的类型、特点、功能和发展规划中的注意事项。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聚落 (1)起源与发展 (2)??城镇标准 第二节 城市 (1)城市区位与环境 (2)城市与自然环境 (3)城市地域结构发展动力与模式 ??第三节 集镇与农村 (1)??集镇 (2)??农村 第十一章 旅游地理。 一、教学基本要求 理解和掌握旅游业的基本内涵与区域特征,重点了解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和决策过程,掌握旅 57 游资源与旅游地的内涵和基本的分析、评价方法,掌握和理解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与效应的分析 与评价。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旅游业的兴起 (1)旅游业的兴起与发展 (2)大众旅游的发展 第二节 旅游的区域特征 (1)??客源地与目的地 (2)客源地与目的地的关系 第三节 旅游者动机与决策 (1)旅游动机的概念与影响因素 (2)??影响决策的主要因素 第四节 旅游资源与旅游地 (1)??旅游资源 (2)??旅游地 第五节 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 (1)??旅游开发的经济效应 (2)??旅游的环境影响 (3)??旅游的社会影响 (4)??旅游的区域文化影响 第十二章 行为地理 一、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行为地理学产生,理解和掌握行为地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名词内涵和基本的分析方法。, 重点了解和基本掌握人类活动的主要行为空间和区位选择中的行为矩阵模型、报偿矩阵模型。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 (1)?环境感觉与认知 (2)?地理物象 (3)?物象评价与行为 第二节 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1)?行为空间 (2)?人类日常活动的行为空间 (3)?人类迁移活动的行为空间 第三节 人类行为与区位选择模型 (1)??行为矩阵模型 (2)??报偿矩阵模型 第十三章 政治地理 一、教学基本要求 理解和掌握政治地理要素,重点了解国家政治地理特征、国家权利的概念,理解和掌握全球 政治格局和分析政治格局的方法。 58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政治地理要素 (1)政治地理现象 (2)??政治地理单元 (3)??政治地理结构 (4)政治地理过程 第二节 国家政治地理特征 (1)国家的基本特征 (2)国家领土与领土主权 (3)国家的中心性区域 (4)边界与边疆 第三节 国家权力 (1)国家权力要素 (2)??国家权力分析 第四节 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1)全球政治格局的形成 (2)??全球政治格局的基本特征 (3)??全球政治格局的主要学说 第十四章 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 一、教学基本要求 重点了解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和人文地理应有的学科贡献。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问题 (1)人口爆炸及其引发问题 (2)??可持续发展问题 第二节 世界新的政治地理格局中的人地关系 (1)世纪之交的政治地理现实 (2)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合与分 (3)合与分的世界政治格局中的人地关系 (4)??合与分的世界政治格局中人地关系透视---中国地缘环境分析 第三节 文化景观研究与文化景观建设 (1)?阿米什人(Amish)的节能农村 (2)?客家人与客家土楼 (3)??万丰村 (4)??文化景观建设---四合院 59 《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学 时: 54 学 分: 3 一、编写说明 (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区域分析与规划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一门应用性理论课程。是在学习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经济地理学等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而开设的。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为今后学习有关专项规划等方面的后继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有关区域发展、区域规划方面的基本知识,为从事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打下基础,也可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本大纲制定的依据 1(在教学内容上,突出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地理学、管理学等相关区域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形成区域分析与规划的主要内容,本课程的理论新、分析工具新、信息量大,有利于学生基本理论学习的提高。 2(教学方法上,更加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强调课堂教学与学生大量阅读有关文献、课堂讨论的有机结合。 3(教学手段上,引进调查研究等手段辅助课堂教学;并且,通过专家报告等形式使理论研究更好地联系现实。 (三)本大纲内容选编原则与要求 1(使学生掌握比较系统的区域规划的基本内容、理论和编制方法,了解区域规划已成为促进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实现区域合理有序地发展和实施政府有效调控区域发展的主要手段。 2(培养学生的区域综合思维能力,编制区域规划的基本技能,以及科研创新能力;能够独立或与人合作,运用区域规划的基本原理,对区域的发展作出正确的评判,并做出科学客观的区域规划。 3(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积极参与协调人地关系的活动,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 (四)实践环节 本课程没有单独的实践环节,而是地理科学专业的实践教学融合于《区域地理实习》课程之中,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融合于《城规专业实习》课程中,具体安排见《区域地理实习教学大纲》、《城规专业实习教学大纲》。 60 (五)教学时数分配表 教 学 学 序号 时 环 讲课 讨论 实验 其他 小计 名 节 称 一 绪论 2 2 二 区域资源条件分析与评价 4 1 5 三 区域产业结构分析 6 1 7 四 区域发展阶段分析 4 4 五 区域发展战略 6 2 8 六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8 2 10 七 区域产业规划布局 4 1 5 八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7 2 9 九 区域规划编制 4 4 合 计 45 4 5 54 (六)考核方法与要求 1(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提问、课堂讨论、课程论文等。 2(试卷成绩:以闭卷考试形式考查,主要是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综合分析能力的 考核。 3(综合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和试卷成绩两部分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30%,试卷成绩 占70%。 (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 材:区域分析与规划,崔功豪 陈宗兴 魏清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参考书: 1(区域分析与规划,吴殿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区域规划原理与方法,魏清泉,中山大学出版社,1994 3(区域规划,何 芳,百家出版社,1994 4(区域开发规划原理,史同广,山东省地图出版社,1994 5(区域发展规划概论,方创琳,科学出版社,2000 6(区域规划概论,重庆建筑工程学院 同济大学合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6(区域开发导论,吕拉昌编著,云南大学出版社,1992 7. 跨世纪人口与发展,田雪原,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8(迈向21世纪的中国产业结构,林寅主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8 9(走向21世纪的江苏,张锋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10(跨世纪难题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徐逢贤等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11(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 社,1990 61 12(国际区域产业结构分析导论,汪斌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13(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彭震伟主编,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 14(旅游开发研究,保继刚,科学出版社,2000 15(经济发展战略,艾伯特? 赫希曼(美),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16(产业经济学导论,杨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 17(区位论与区域研究方法,陆大道,科学出版社,1988 18(区域科学导论,W.艾萨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19(地方旅游开发与管理,吴必虎,科学出版社,2000 20(新世纪中国区域旅游发展大思路,孙刚,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1(发展的型式:1950-1970,钱纳里等(美),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 22(新发展观,佛朗索瓦?佩鲁(法),华夏出版社,1987 23(中国人口的现状和对策,邬沧萍 穆光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24(迈向空间一体化,杨开忠,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 25(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研究,刘树成等主编,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 26(长江流域经济发展论,姚锡棠,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27(城市圈域经济论,高汝熹等,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 28(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1999),中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科学出版社,1999 2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2000),中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科学出版社,2000 30(中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2001)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31(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差异与区域协调,韦伟,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 32(旅游地理学,保继刚 楚义芳,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3(生存与发展—中国长期发展问题研究,中科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科学出版社,1996 34(开源与节约—中国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的潜力与对策,中科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科学 出版社,1996 35(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研究,刘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36(区域与发展,王建,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37(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洪银兴,商务印书馆,2000 38(社会统计分析方法—软件应用,郭志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9(地理学发展与创新,陆大道,科学出版社,1999 40(农村城市化研究,郑弘毅,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1(区域经济学,朱传耿 沈山 仇方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42(徐州市发展思路研究,朱传耿 薛 跃,西苑出版社,2001 二、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章 绪 论 一、教学基本要求 1(理解并掌握区域的概念和特点,了解规划的概念; 2(理解并掌握区域规划的概念、特点,了解区域规划的任务; 3(了解区域规划的地位和作用; 62 4(了解区域规划的发展演化趋势。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区域的概述 要点:Δ区域的概念及特性 第二节 区域研究 要点:Δ区域研究的发展、区域研究的特征 第三节 区域规划的概念及发展 要点: 1.Δ区域规划的概念,特点,任务 2.Δ区域规划的演变历程 2.Δ区域规划的诊断及发展趋势 第四节 区域规划在规划体系中的地位 要点: 1.区域规划与国土规划的关系 2.Δ 区域规划与国民经济计划的关系 3.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4.区域规划与土地利用等专项规划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 区域资源条件分析与评价 一、教学基本要求 1(理解并掌握区域自然资源的分类及评价内容; 2(了解人口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掌握区域人口及人力资源分析的内容及方法; 3(理解适度人口和区域人口承载力的概念; 4(理解区域技术条件分析的内容和方法; 5( 掌握区域资源综合潜力评价的方法,并能够对具体区域的资源综合潜力作出客观、科 学的评价; 6(掌握区域优势的概念及确定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自然资源 要点: 1.自然资源的概念; 分类;特性 2.自然资源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3.Δ? 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内容和原则 第二节 人口与劳动力 要点: 1.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63 2.区域人口数量分析 3.Δ? 质量分析 4.Δ? 劳动力资源供应分析 5.Δ?适度人口与人口承载力。 第三节 技术资源分析 要点: 1.技术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Δ技术引进 3.Δ技术选择 4.区域发展技术进步的测度 第四节 区域发展条件的综合评价 要点: 1.Δ?区域发展条件评价过程和评价方法 2.Δ区域优势的确定。 第三章 区域产业结构分析 一、教学基本要求 1(理解并掌握产业和产业结构的概念以及产业分类的主要方法; 2(理解并掌握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主要理论,并能够运用理论对具体区域产业结构的发 展变化作出分析; 3(理解区域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互适应关系; 4(掌握主导产业的概念;理解主导产业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5(理解并掌握区域主导产业判定标准,及其确定的原则和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产业结构的概念及产业分类 要点: 1.Δ产业及产业结构概念 2.产业分类的主要方法:两部类划分法、农轻重部门分类法、Δ三次产业分类法、标准分类 法、Δ按生产要素密集程度划分法、按生产活动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划分法。 第二节 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 要点: 1.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 2.Δ? 区域产业结构演化的基本理论 3.Δ影响产业结构演化的动因 4.区域产业结构的成长规律 第三节 区域产业结构分析的内容 64 要点: 1.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因素 2.Δ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条件 3.?产业结构分析的方法 第四节 区域主导产业的确定 要点: 1.Δ?主导产业的概念 2.判定主导产业的指标 3.Δ确定主导产业的基本原则 4.主导产业的确定方法 第五节 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 要点: 1.产业结构优化目标及原则 2.?产业结构优化的方法 第四章 区域发展阶段分析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并掌握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动力机制; 2(掌握有代表性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3(了解区域经济发展的衡量标准。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 要点: 1.Δ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涵义 2.Δ?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动力源泉 3.Δ?区域发展水平的量度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标志 要点: 1.城市化水平 2.产业结构状况 3.环境优化程度 4.Δ创新能力 第三节 区域经济发展阶段 要点: 1.Δ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主要理论 2.?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相对划分 65 第四节 可持续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最高阶段 要点: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内涵 2.可持续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最高阶段 3.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识别标志与基本类型 第五章 区域发展战略 一、教学基本要求 1(理解区域发展战略的内容,掌握战略重点选择的重点领域; 2(理解并掌握区域发展战略目标的内容及确定的思路; 3(理解七种常见的区域发展战略理论模式; 4(了解非均衡发展战略和梯度推移战略。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发展战略的内容 要点: 1.战略目标 2.战略方针 3.Δ战略重点 4.战略措施 第二节 发展战略目标的抉择 要点: 1.确定区域的发展目标系统 2.Δ? 区域发展目标确定的依据 3.战略目标的设计方法,包括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 第三节 发展战略的理论模式 要点: 1.Δ高速增长战略 2.Δ以生活质量为中心的战略 3.自主发展战略 4.初级产品出口战略 5.Δ进口替代发展战略 6.Δ?出口替代发展战略 7.信息化发展战略 8.均衡发展战略 9.Δ? 非均衡发展战略 10.梯度推移战略 66 第四节 区域发展战略研究实例 要点: 1.苏北地区发展战略研究 2.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第六章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一、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节点的概念及其主要特征,理解线路、网络、域面的概念及其描述方法; 2.理解空间集聚理论,城市规模理论内涵; 3.掌握区域空间结构演化阶段及空间分异类型理论; 4.理解并掌握双系统控制理论的内涵,并能够运用该理论分析区域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 题及应采取的政策措施; 5.掌握空间相互作用的空间引力理论,了解效应差异理论; 6.理解增长极的概念及其对区域发展的作用。并能够把该理论应用到具体区域规划之中; 7.了解核心边缘理论和圈层结构理论的主要内容。掌握点轴渐进扩散理论的主要内容,并 能够加以应用。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 述 要点: 1.Δ经济活动的空间表现形式 2.Δ?经济活动的空间分析。 第二节 现代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要点: 1.Δ城市发展规模及空间结构组织理论 2.Δ?空间吸聚理论 3.城市网络结构形态理论 4.Δ区域空间结构演化阶段和类型分异理论 第三节 现代区域相互作用理论 要点: 1.?空间引力理论和潜力理论 2.效应差异理论。 第四节 增长极理论 要点: 1.Δ增长极概念的发展 2.Δ?推动型产业的特征和作用机制 3.?增长极效应分析 67 4.增长极对周围区域的影响效果 5.极化方式与扩散方式 6.Δ?对增长极理论的评价 第五节 核心-边缘理论 要点: 1.经济增长的空间动态过程 2.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形态 3.Δ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的划分 4.Δ?核心-边缘理论在规划中的应用 第六节 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要点: 1.Δ据点开发理论和轴线理论 2.?点-轴渐进扩散理论的核心 3.点-轴开发模式 4.Δ?重点开发轴和重点发展点的选择 5.点-轴开发模式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第七节 圈层结构理论 要点: 1.Δ圈层结构理论的内涵 2.圈层结构的基本特征 3.城市圈层扩展的周期波动性和方向性 4.圈层结构理论的实践意义。 第七章 区域产业规划布局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区域工业规划布局研究的任务和内容; 2(掌握区域工业合理结构分析的内容及方法; 3(理解并掌握区域工业规划编制的步骤,并能够开展有关的研究或实际工作; 4(了解并掌握高新技术产业的概念,影响该产业布局的因素; 5(理解区域农业资源评价的内容及主要农业部门的布局规划,尤其要注意区域农业专业 化与综合发展的关系的处理。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区域工业规划布局 要点: 1.区域工业规划的任务和内容 2.Δ? 区域工业合理结构的研究 68 3.Δ? 区域工业规划布局方案的编制 4.Δ高新技术产业 5.Δ? 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的因素 6.高技术区的类型 7.Δ? 高技术区的区位选择 第二节 区域农业规划布局 要点: 1.农业生产的作用及规划内容 2.? 区域农业资源(自然资源、经济社会资源)条件的评价 3.主要农业部门的布局规划 第八章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一、教学基本要求 1(理解城镇体系的概念; 2(理解城镇体系发展的影响因素,并能够对具体城镇的发展条件进行分析; 3(掌握城市化水平的表示方法; 4(理解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重点是空间结构规划的思路,能够针对不同等级尺度的区 域做出合理的城镇空间结构规划。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城镇体系规划的意义、内容和方法 要点: 1.Δ城镇体系的概念、特征 2.城镇体系研究的兴起和发展 3.城镇体系规划的意义、任务和内容 4.Δ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程序和工作方法 第二节 城镇发展区域条件分析评价 要点: 1.区位条件 2.自然条件 3.人口社会经济条件 4.生态环境条件 5.城镇体系的历史演变和现状 第三节 城镇发展战略与人口城镇化水平预测 要点: 1.城镇发展战略 2.Δ?城镇化水平预测 69 第四节 城镇体系结构规划 要点: 1.Δ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规划 2.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规划 3.Δ?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规划和城市经济区划分。 第五节 重点地区和主要城市的发展战略规划 要点: 1.Δ?重点地区的发展战略规划 2.主要城镇发展战略规划。 第九章 区域规划编制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并掌握区域规划基础资料的搜集与分析方法; 2(了解区域规划的编制方法和程序; 3(了解并掌握区域规划文本的编写方法和区域规划图的制作。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区域规划基础资料的搜集和应用 要点: 1.Δ区域规划基础资料的搜集 2.区域规划基础资料的分析 第二节 区域规划编制的方法和程序 要点: 1.区域规划编制的方法 2.Δ区域规划编制的程序 第三节 区域规划文件的编制 要点: 1.区域规划说明书的编写 2.制图。 70 《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学 时 54 学 分 3 一、编写说明 (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发展变化规律以及人类的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以区位入手,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多数国家地理科学系统中最为发达的一门分支学科,1998年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学科专业介绍》,将经济地理学列为地理学所有三个专业主干课程以及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这门课程也被作为资源环境与城乡管理专业的主要必修课程。 经济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中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最直接服务的学科,同时关注着经济发展中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如,PRED问题),因而成为地理学中最为发达的学科之一。20世纪50年代以来,经济地理学家结合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积极承担了诸如大河流域规划、铁路新干线的选线调查、国土资源开发、地区工业布局、城市规划与布局、经济开发区发展战略等多方面的研究任务,改革开放以来,国际交流活跃和市场经济发展为经济地理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也愈来愈多在参与到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实践工作中。 (二)本大纲制定的依据 1(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所需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 2(根据本课程的教学性质、条件和教学实践而制定; 3(考虑教学时间、专业方向在教学中灵活掌握教学侧重点、考核内容和考核形式。 (三)大纲内容选编原则与要求 1(本大纲所列各章节的讲授内容是以教材为主,并参照相关的经济地理学和资源与环境和城乡规划方面的书籍、杂志和相关网站的一些最新成果编制而成的。 2(本大纲所列的各章节的内容坚持理论与经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紧密结合地理科学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实际学生的知识结构选定教学内容,同时要求同学们要紧紧结合具体的区域经济开发实践活动,理解和应用经济地理学主要理论知识,并学会运用理论知识指导于具体的区域规划管理活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互动。 (四)实践(习题课)环节 本课程教学时数为54学时,以启发式讲授为主,兼组织课堂讨论。实践课环节要求学生在课外,理论结合区域经济开发规划实践活动(有条件可以参与实地调研)撰写课程小论文。 (五)教材的选取及教学时数分配 近年来,我们选用的《经济地理学》教材是由李小建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市场经济中,经济活动的最基本单元是企业,全书的结构设计依据这点, 71 形成了独特的结构体系。首先沿着单区位企业——多区位企业——跨国企业进行企业区位及空间分析(第二至六章);之后,从单一企业跳出,研究区域内、区域间的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第七至第九章);再后,从一国内的区域跳出,研究经济活动全球化(第十至十二章);最后,介绍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新近理论研究上的一些观点(第十三、第十四章)。因此,从总体上看,该书体系完整、结构逻辑严明、框架严谨、思路清晰、由微观、中观到宏观的分析,基本与20世纪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脉络相一致,通过近来的使用,我们感到,对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本科生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教学来说,这是一本优秀的适用教材。 由于该《经济地理学》教材内容多、涉及面广,因此,在每周3学时的教学计划中,为了保证教材内容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要求必须合理组织好教学内容,做到突出重点。另一方面,对教材内容有所取舍,做到详略得当;同时,适当借鉴传统教材的关于产业的内容,以深化对产业地理的理解;此外,还注意根据不同专业和同一专业不同分流的教学要求,有重点地组织学习有关章节。我们还通过后续课程的开设,如旅游地理、城市地理学、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区域分析与规划等,来弥补、拓宽和深化有关教学内容,使主干课程和后续选修课程彼此补充、相得益彰,最终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与知识体系。具体教学时数分配如下表: 教 学 学 时 环 章节 课 堂 课 程 讨 论 实验 其 它 小计 节 序号 讲 授 设 计 名 称 一 绪论 3 3 9 12 二 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 小论文? 6 18 三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4 22 四 中心地理论 3 25 五 多部门企业,公司,区位 4 29 六 跨国公司区位 七 区域的结构与组织 8 小论文? 37 6 43 八 区域经济发展 6 49 九 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 经济活动全球化发展过程及十 3 52 影响因素 十一 经济活动全球化的产业分析 自学 52 十二 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区域影响 2 54 54 十三 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 自学 54 十四 经济地理学理论新进展 自学 复 习 答 疑 总 计 54 54 (六)考核方法与要求 72 1(平时成绩:课程小论文(10分)、出勤(5分)、课堂提问(5分)、课堂讨论(5分)、 平时作业(5分)等占30%。 2(期终考试成绩占70%。 3(综合考核成绩,(平时成绩)×0.3+(期终考试成绩)×0.7。 (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使用教材: 经济地理学,李小建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主要参考书: 1(经济地理学原理,曹延藩 张同铸 杨万钟等,科学出版社,1991 2(经济地理学导论,胡兆量等,商务印书馆,1987 3(产业经济学导论,杨治,中国人大出版社,1985 4(区域经济理论与方法,刘再兴主编,中国物价出版社,1996 5(高等经济地理学,杨吾扬 梁进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6(区域经济学,陈栋生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 7(经济地理学导论,杨万钟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1992 8(公司地理论,李小建,科学出版社,1999 9(现代经济地理学,吴传钧 刘建一 甘国辉,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10(中国区域经济:数量分析与对比研究,刘再兴等主编,中国物价出版社,1993 11(区位论及区域研究方法,陆大道,科学出版社,1988 12(区域分析与规划,崔功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3(现代地理学辞典,左大康主编,商务印书馆,1990 14(论经济结构对策,孙尚清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15(发展经济学通论,张培刚,湖南出版社,1991 16(区域经济学,周起业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17(地理学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18(经济地理学:理论与方法,刘再兴等主编,中国物价出版社,1993 19(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覃成林,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 20(全球战略管理,罗建平等,上海三联书店,1997 21(世界经济大趋势与中国,王怀宁等,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3 二、教学内容纲要 本大纲所述内容前标有符号“?”为重点内容,标有符号“?”为难点内容,同时标有“?、 ?”的表示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第一章 绪论 一、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经济地理的在地理科学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了解学科基本内容、发展历程,认识和理 解经济地理的研究对象、学科特点、与相邻学科间关系及学科发展趋向,并掌握经济地理基本研 73 究方法及在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1)前言——概略介绍教材的选取及该教材的结构体系;教学计划与教学安排以及基 本的教学思想、考核方式 (2)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自学) (3)?20世纪后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第二节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1)??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2)学科体系 第三节 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1)学科性质 (2)与地理学学科的关系 (3)?与经济学学科的关系 (4)?与其它自然、社会、经济技术学科间的关系 第四节 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 (2)?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 (3)?跨世纪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及发展趋向 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 一、教学基本要求 理解并掌握有关经济活动区位的几个基本概念,理解各要投入要素与经济活动区位的关系, 及市场、环境、交通与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关系,在此基础上,要求能理论联系实际,学会以系 统的思维对经济活动区位因素进行客观和正确的分析。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 (1) ?区位与区位理论 (2) ??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 (3) 经济活动区位及其理论基础 第二节 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1) ??自然要素的整体影响 (2) ?土地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3) ?原材料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4) ?能源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5) 资本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6) ??劳动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7) ??技术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第三节 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74 (1) ?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2) 市场战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3) 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4) 其它市场条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第四节 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1) ??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2) 政府行为与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3) 环境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4) ??可进入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第五节 交通及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 交通要素、交通网的分布与联系 (2) ?交通运输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一、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古典农业区位及古典工业区位理论的基本内容,并能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其理论贡献及 历史局限性,在此基础上,了解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及其发展对农业与工业经济活动布局的现实 意义。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杜能农业区位论 (1) 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2) ??杜能农业区位认概要 (3) ??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应用研究及意义 (4) 理论与现实 第二节 韦伯工业区位论 (1) 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2) ??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 (3) ??韦伯区位论的应用研究及意义 (4) 理论与现实 第三节 其它工业区位理论(自学) 第四节 行为区位理论(自学) 第四章 中心地理论 一、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中心地理论的基本内容,并能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其理论贡献及历史局限性,在此基础 上,了解中心地理论及其发展对商业网点布局、城市布局及区域规划等经济活动的现实指导意 义。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1) 中心地理论产生的背景与目的 75 (2) ??中心地理论的有关基本概念 (3) ??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 (4) 中心地理论的实证研究 (5) ??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廖什的中心地理论(自学) 第三节 中心地理论的发展(自学) 第四节 ??中心地理论的应用研究 第五章 多部门企业(公司)区位 一、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和理解企业增长的空间轨迹、企业的空间演变模式、公司组织结构类型及其空间特征。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企业增长的空间轨迹 (1) 企业增长动因及战略 (2) 企业的空间扩张 第二节 企业空间演变模式 (1) 沃茨的市场区扩大模式 (2) 泰勒的组织变形及区域演化模式 (3) 哈坎逊的全球扩张模式 (4) 迪肯的全球转移模式 (5) ?模式比较及在中国的应用 第三节 公司组织结构类型及其空间特征 (1) 公司组织结构主要类型 (2) 公司组织结构的空间特征 第六章 跨国公司区位 一、教学基本要求 在掌握多部门企业区位基本理论基础上,准确把握跨国公司的内涵,并能理解跨国公司跨国 直接投资的宏观及微观区位选择原则,了解跨国公司不同组分的区位选择,基于对跨国公司基本 特征的理解,能全面分析跨国公司对投资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跨国直接投资区位选择 (1) ?跨国直接投资原因 (2) 跨国直接投资的国别选择 (3) ?跨国直接投资的微观区位选择 第二节 跨国公司不同组分的区位选择 (1) ?公司总部的区位特征 (2) ?公司研究与开发机构的区位特征 (3) 公司生产单位的区位特征 第三节 跨国公司对投资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76 (1) 跨国公司的基本特征及其影响 (2) ?跨国公司对投资地经济发展的影响特点 (3) 跨国公司与投资地的相互作用关系 第七章 区域的结构与组织 一、教学基本要求 重点掌握区域经济结构和区域空间结构的演进规律,在此基础上,把握农村及城市对区域 经济发展的意义。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区域经济结构 (1) 区域产业分类(?区域主导产业) (2) 区域产业结构模式 (3)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4) ??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价 第二节 区域空间结构 (1) 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 (2) ??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及演变 第三节 城市与区域关系 (1) 城市的一般特征 (2) 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区域约束 (3) ?城市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第四节 农村工业化与农区发展 (1) 农村发展战略 (2) ?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及农村城市化内涵及意义 第八章 区域经济发展 一、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区域经济增长基本理论,理解和掌握经济地域综合体的基本内涵,并能评价其理论的现 实意义,在此基础上理解经济区的基本类型及综合经济区划。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1) 区域经济增长因素 (2) ?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第二节 经济地域综合体 (1) ??经济地域综合体基本内涵 (2) ?经济地域综合体理论的现实有效性评价 第三节 经济区与经济区划 (1) ?经济区 (2) ??综合经济区划 第九章 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 77 一、教学基本要求 理解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基本理论,理解和掌握区际联系,区域经济差异的内涵及对社会和 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 (1) ?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 (2) ??梯度推移学说 (3) ?中心外围论 (4) 区域相互依赖理论 第二节 区际联系 (1)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2) 区域分工理论 (3) 区域合作理论 第三节 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 (1)?区域经济差异基本内涵 (2)?经济经济差异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3)??区域经济差异的可控性分析 (4)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第十章 经济活动全球化发展过程及影响因素 一、教学基本要求 重点理解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各影响因素,尤其是技术进步对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内涵 (1) 经济全球化的形成 (2)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及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关系 (3) 经济全球化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素 (1) ?技术进步 (2) 跨国公司的兴起与发展 (3) 国家的经济调节及干预 (4) 国际经济协调 第三节 ??经济活动全球化特点及地理意义 (1) 世界贸易不断扩大、世界生产要素市场逐步建立 (2) 经济全球化发展地域差异明显 (3) 国际水平分工进上步发展、经济格局发展变化 (4) 经济全球化呈现多极化趋势 第四节 经济活动全球化趋势 (1) 技术进步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具大推动力 78 (2) 国际间人员、文化的交流将为经济全球化创造良好的环境 (3) 国际资源交流参与和争执,使经济全球化具有波状推进的特点 (4) 国家间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将阻碍经济全球化进程 第十二章 经济全球化的区域影响 一、教学基本要求 重点要求理解在经济活动日益全球化进程中,新的国际分工及全球化与当地化的关系,在此 基础上把握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所带来的发展机遇及挑战。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新的国际分工 第二节 全球化与当地化 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的机遇与挑战 (1) 全球化与工业化 (2) 全球化与区域化 (3) 全球化与民族化 (4) 全球化与均衡化 (5) 发展中国家的对策 79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学 时 54 学 分 3 一、编写说明 (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本课程是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也是地理教育和城乡规划专业的专业课。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特定而又十分主要的空间信息系统,它是以采集、存贮、管理、分析和描述整个或部分地球表面与空间地理分布有关数据的空间信息系统。它集计算机科学、地理学、测绘遥感学、环境科学、城市科学、空间科学、信息科学和管理科学为一体的新兴边缘学科,属信息科学和信息产业的一部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GIS的基本知识,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数据的表达方法,空间数据采集、处理和管理的方法,空间数据库构造方式以及空间的分析和输出。了解空间信息系统的特点,能运用空间分析方法来解决资源与环境开发规划、管理问题。 (二)本大纲制定的依据 1(课程应注意基本概念,重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努力反映地理信息系统的新发展,提高教学的起点。 2(课程内容应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根据师资和教学实验的软硬件条件,合理安排实验内容。 3(使学生掌握系统、扎实的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跟踪学科最新发展水平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时代精神及从事科学研究的素质。 4(课程的内容必须考虑超前性和综合性特点以及基础性和应用性关系,尽可能做到科学合理的设置,新课程体系应超越旧体系束缚、扩大内涵。 (三)大纲内容选编原则与要求 1(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其与其它信息或制图系统的区别和联系; 2(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硬、软件环境及其基本功能; 3(掌握空间数据的基本特征、主要数据模型和数据结构;。 4(掌握数据获取方法,空间数据的基本处理方法。 5(了解空间数据库数据组织方法和典型的GIS系统。 6(具有运用GIS进行空间问题分析和输出的初步能力。 7(掌握GIS工程设计的基本概念。 8(基本掌握典型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使用和建立空间数据库的能力。 (四)实践环节 1(实验一 80 ? 名称:GIS演示与操作实习 ? 主要内容与要求: A(按教师演示的操作步骤在MapInfo环境下动手操作指定案例(China.tab)内容。 B(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练习使用MapInfo其它主要工具及菜单命令,如工作空间的 使用,对象的编辑,叠加和擦除操作,绘图工具的使用等。 ? 学时分配:2学时 (实验二 2 ? 名称:地图数字化 ? 主要内容和要求: A(掌握地图扫描矢量化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步骤。 B(熟悉MapInfo绘图和编辑工具的使用。 C(对中国轮廓图的栅格图像进行屏幕跟踪数字化,包括各省市自治区范围(面)、长江、 黄河(线)、主要城市(点),并分别建立关于点、线、面的三个Table文件。 ? 学时分配:2学时 3.实验三 ? 名称:栅格数据生成与显示 ? 主要内容和要求: A(将附图按面积占优法以10×10或20×20的密度进行栅格数据采样。 B(运行记事本(Notepad)软件建立栅格数据文件GRID.TXT。 C(采用自己熟悉高级语言编程对其进行屏幕显示。 ? 学时分配:2学时 4.实验四 ? 名称:GIS空间与属性数据库的建立 ? 主要内容和要求: A(新建一个Table,建立中国主要城市工业产值数据库。 B(修改实习二数字化的省区Table结构,输入各地区教育、产值、收入等信息。 ? 学时分配:2学时 5.实验五 ? 名称:投影及坐标变换、信息查询分析 ? 主要内容和要求: A(修改Mapinfow.prj文件,定义适合我国的地图坐标系。 B(用MapInfo提供的世界数据信息进行各种信息查询选择。 ? 学时分配:2学时 6.实验六 ? 名称:专题地图的制作 ? 主要内容和要求: A(制作世界各大洲人口统计图。 B(制作世界人口密度图。 C(制作中国人均收入分布图。 81 D(制作中国主要城市工业产值分布图。 ? 学时分配:2学时 7.实验七 ? 名称:空间分析 ? 主要内容和要求: A(掌握GIS空间分析中的图形运算的基本算法。 (理解GIS空间分析的主要内容和原理。 B C(学会运用主要GIS软件进行空间分析操作。 ? 学时分配:2学时 8.实验八 ? 名称:Mapbasic基础 ? 主要内容和要求: A(熟悉MapBasic开发环境。 B(掌握MapBasic的基础知识。 ? 学时分配:2学时 9.实验九 ? 名称:GIS应用设计 ? 主要内容和要求: A(通过实习进一步掌握MapBasic编程方法。 B(理解GIS二次开发编程。 ? 学时分配:4学时 10.实验十 ? 名称:ArcView工程,扩展模块等介绍与操作 ? 主要内容和要求: A(ArcView工程的介绍与操作。 B(ArcView扩展模块的操作。 C(学时分配:4学时 (五)教学时数分配表 教 学 学 章节 课堂 课程 时 环 讨论 实验 其他 小计 序号 讲授 设计 节 名 称 一 导论 4 2 6 二 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结构 6 4 10 三 空间数据的处理 4 4 四 GIS空间数据库 3 4 7 五 空间分析的原理和方法 6 4 10 六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模型 4 4 8 七 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评价 3 6 9 总 计 30 24 54 82 (六)考核方法与要求 1(平时成绩:占30%,包括实验成绩、出勤和作业成绩。 2(试卷成绩:占70%。 (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地理信息系统导论,陈述彭 鲁学军 周成虎,科学出版社,1999 2(地理信息系统概论,黄杏元 汤勤,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3(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和方法,边馥苓,测绘出版社,1996 4(实用地理信息系统,陈俊 宫鹏,科学出版社,1998 5(当代GIS的若干理论与技术,龚建雅,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 6(数据结构,严蔚敏 吴伟民,清化大学出版社,2001 7(计量地理学,张超 杨秉庚,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8(地理信息系统导论,黄杏元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9(地理信息系统实验教程,张超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二、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章 导论 一、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 2. 了解地理信息系统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3. 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组成、功能及应用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地理信息系统基本概念 要点: 1(?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数据、信息、地理信息、数据模型、数据结构、树) 2(地理信息系统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第二节 GIS的基本构成及功能 要点: 1. ?地理信息系统的组成、功能及应用、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理论及技术方法的优越性。 第三节 GIS的发展透视 要点: 1. 地理信息系统理论、技术方法和应用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 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结构 一、教学基本要求 1. 理解地理空间的表达形式; 2. 掌握各类空间数据模型; 3. 掌握矢量及栅格数据结构及其表达; 4. 掌握空间数据编码和分层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地理空间的表达 要点: 1. ?空间数据的表达方法:矢量表示、栅格表示、不规则三角网表示、面向对象表示 83 第二节 空间数据的特征及其表示方法 要点: 1. ?空间数据的基本特征 2. 空间数据的类型和表示方法 3. 〇空间数据的拓扑关系及其表示 第三节 空间数据模型 要点: 1. ?矢量数据模型 2. ?栅格数据模型 3. 数字高程模型 4. 面向对象的数据模型 5. 混合数据模型 第四节 空间数据结构 要点: 1. ?〇矢量数据结构(点、弧段、多边形) 2. ?〇栅格数据结构(游程编码、常规四叉树、线性四叉树、TIN数据结构) 第五节 空间数据的编码和分层 要点: 1. 空间数据的编码 2. 空间数据的分层 第三章 空间数据的处理 一、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坐标系的转换; 2. 掌握坐标的几何纠正方法; 3. 了解不同数据格式数据之间的融合; 4. 掌握简单的数据内插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空间数据的坐标变换 要点: 1. Δ坐标系的转换 2. Δ几何纠正方法影像的形成 第二节 空间数据结构的转换 要点: 1. 由矢量向栅格的转换 2. 由栅格向矢量的转换 第三节 多源空间数据的融合 要点: 1. 遥感与GIS数据的融合 2. 不同格式数据的融合 第四节 空间数据的内插方法 要点: 84 1. Δ〇格网和TIN模型的插值:利用离散点数据的插值(按距离加权平均法、按方位取 点加权法) 2. Δ〇利用TIN或格网数据的插值(线性内插、双线性多项式内插) 第四章 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数据库 一、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空间数据库的基本概念; 2. 掌握传统数据模型的定义及其各自的优缺点; 3. 了解其它数据模型; 4. 掌握空间数据库的设计过程和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GIS的空间数据来源与数据质量 要点: 1. GIS的空间数据来源 2. 与数据质量相关的几个概念 3. 空间数据质量标准 4. 空间数据质量的控制 第二节 空间数据库概述 要点: 1. Δ空间数据库的概念 2. 空间数据库的设计 3. 空间数据库的实现和维护 第三节 空间数据库概念模型设计 要点: 1. Δ层次数据模型、网状数据模型、关系数据模型及其比较 2. 语义数据模型、面向对象的数据模型的概念及意义 第四节 空间数据库逻辑模型设计和物理设计 要点: 1. Δ空间数据库的设计过程(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物理设计) 第五章 空间分析的原理和方法 一、教学基本要求 1. 明确空间分析是GIS区别其它类型系统的一个重要标志; 2. 掌握常用的空间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实现过程。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数字地面模型分析 要点: 1. Δ〇地形因子的自动提取 2. 地表形态的自动分类 3. 地学剖面的绘制和分析 第二节 空间叠合分析 要点: 1. Δ空间叠合分析的概念 85 2. Δ基于矢量数据的叠合分析 3. Δ基于栅格数据的叠合分析 第三节 空间缓冲区分析 要点: 1(Δ空间缓冲区分析的模型 2(Δ空间缓冲区分析的方法 第四节 空间网络分析 要点: 1. Δ网络图论的基本概念 2. 空间网络的类型和构成 3. 〇空间网络分析方法 第五节 空间统计分析 要点: 1. 变量筛选分析 2. 变量聚类分析 第六节 空间数据的集合分析和查询 要点: 1. 空间集合分析 2. 空间数据的查询 第六章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模型 一、教学基本要求 1. 通过实例,使学生掌握应用GIS知识解决地理空间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GIS应用模型概述 要点: 1. GIS应用模型的分类 2. GIS应用模型的构建 第二节 适宜性分析模型 要点: 1. 一般形式 2. 应用实例 第三节 发展预测模型 要点: 1. 一般介绍 2. 应用实例 第四节 位址选择模型 要点: 1. 数据准备阶段 2. 综合影响评价阶段 3. 位址选择分析阶段 第五节 交通规划模型 86 要点: 1. 交通发生量预测模型 2. 出行分布预测模型 3. 交通量最优分配规划 第六节 地学模拟模型 要点: 1. 确定土壤侵蚀的数值分析模型 2. 设计土壤侵蚀数据处理流程 第七章 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评价 一、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目的、模式、流程; 2. 了解地理信息系统评价的内容。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GIS设计概述 要点: 1. 地理信息系统设计的目的、模式、流程 第二节 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 要点: 1. 地理信息系统设计的系统分析、设计、实施和维护 87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学 时 54 学 分 3 一、编写说明 (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环境科学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技术科学之间的边际学科,发展的历史只有三十多年的时间,但学科的发展日新月异。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也同样日益突出,已影响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成为阻碍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政府就把环境保护定为我国的三大基本国策之一。 《环境科学概论》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它是自然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与该专业开设的自然地理学、城市总体规划等课程的关系密切。通过对本课程的系统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消费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尤其是污染物的排放对环境所造成的危害以及改变了以后的环境对人体、生物的反作用;掌握污染物质在自然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要求掌握城市环境问题及减轻城市环境污染危害的途径和措施;人为活动所造成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及其危害;充分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念、环境经济观点和环保意识。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达到以下二个方面的作用: 1(对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学生,能认识到城市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城市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强烈的不稳定性,能从环境生态学和城市环境学角度出发,从事资源环境管理和城乡总体规划及小区详细规划,并且将环境保护的理念贯穿其中; 2(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更有利于其可持续发展观点的形成。 (二)本大纲制定的依据 1(课程应注意基本概念,重视基本理论,努力反映新的科学发展特点,尽量做到教学时知识内容面广量大。 2(课程内容既注意提高教学的起点,反映环境科学的热点问题 ,各章节均注意污染物迁移转化的原理、污染物的毒性危害机理的论述和介绍,同时根据专业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增加一些教学内容。 3(使学生掌握系统、扎实的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具有系统分析的能力,能够指导学生关心环境、资源、人口及可持续发展的热点问题。未来的地理科学是多学科交叉、渗透的大学科,必须改变当前“专业本位”的教学模式,淡化各分支学科间界限,必须增强课程的覆盖范围。 (三)大纲内容选编原则与要求 88 本课程重点放在大气环境、水体环境、土壤环境、全球环境问题以及城市环境,阐明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过程及规律,分析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危害。以教材体系我主线,同时又适时根据需要补充必需的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在具体内容安排讲授时,应贯穿分析——综合的方法,分析各种特定环境中的主要污染物的来源、迁移转化规律及其危害,介绍减轻污染危害的方法和措施。 本课程讲授中适当介绍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污染物及其危害,增强学生的自我防护意识及其能力。 (四)教学时数分配表 教 学 学 章节 课堂 课程 时 环 讨论 实验 其他 小计 序号 讲授 设计 节 名 称 5 5 第一章 绪 论 16 16 第二章 大气环境 第三章 水体环境 11 11 7 7 第四章 土壤环境 6 6 第五章 城市环境 4 4 第六章 全球环境问题 3 3 第七章 人口资源与环境 2 2 复 习 总 计 54 54 (五)考核方法与要求 1(平时成绩:占30%,包括出勤、课堂提问、讨论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等 2(试卷成绩:占70% 3(综合考核成绩:平时成绩+试卷成绩 (六)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气象学与气候学(第二版),周淑贞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环境学概论(第二版),刘培桐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3(环境科学原理,窦贻俭 李春华编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中国人口与环境,曲格平著,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 5(中国的环境与发展,曲格平著,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 6(生态学,李振基等编著,科学出版社,2000 7(城市气候学导论,周淑贞、张超编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89 二、教学内容纲要 本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下列内容: 1(熟悉生态环境结构和组成,了解人类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2(掌握大气污染物的主要种类、危害及迁移转化规律; 3(掌握水体污染物的主要种类、危害及迁移转化规律; 4(掌握土壤污染物的主要种类、危害及迁移转化规律; 5(了解城市环境问题及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6(了解主要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产生的机理及危害; 7(明确理解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重要意义,理解我国严格执行三大国策的紧迫 性和重要性。 第一章 绪 论 1(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环境学的学科性质及特点; (2)理解人类与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 (3)了解我国实行三大基本国策的意义; (4)人类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的环境问题; (5)掌握自然环境的组成和结构; (6)能够绘制生物量金字塔; (7)了解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流和能量流。 2(教学内容 第一节 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 (1)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 (2)环境科学的研究任务 (3)人类——环境系统的发展及问题 “第一次浪潮”的环境问题 ?“第二次浪潮”的环境问题(介绍“八大公害”事件中的4个事件) ?“第三次浪潮”的环境问题 第二节 环境科学的内容和分科 第三节 环境科学的发生和发展 第四节 环境的组成和结构 (1)自然环境的组成和结构 ? 生物的分类与营养级的划分 ? 第一性生产率与净第一性生产率 ? “十分之一”法则与生物量金字塔 ? 食物链与能量流 (2)工程环境的组成和结构 ? 从资源变成“三废”的五个过程 90 (3)社会环境的组成和结构 第二章 大气环境 1(教学基本要求 (1)复习掌握大气的结构和组成; (2)复习逆温的形成原因与分类; (3)掌握大气污染物的分类、危害; (4)掌握大气污染类型及形成原因; (5)了解“伦敦烟雾事件”和“洛杉矶化学烟雾事件”的形成机理; (6)了解大气污染物的迁移和扩散过程; (7)了解主要的烟型及产生条件; (8)了解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方法。 2(教学内容 第一节 大气的结构和组成 (1)大气的五个圈层 ? 对流层及平流层的特点 (2)大气的质量及化学组成 ? 干洁空气比较稳定的原因 第二节 大气污染和污染物 (1)大气污染的发生及大气污染物的来源 ? 大气污染的概念 ? 人为污染源的分类 (2)大气污染物的分类 ? 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概念 ? 五种主要污染物对人体及环境的危害 〇 还原型大气污染的形成条件 〇 氧化型大气污染的形成条件 第三节 大气污染中污染物的化学转化 (1)大气的光化学特性 太阳辐射的波长划分 ? 光化学特性 (2)硫氧化物在大气中的化学转化 二氧化硫的光化学氧化过程 补充介绍“伦敦烟雾事件” ? 二氧化硫的催化氧化过程 ?(3)氮氧化物在大气中的化学转化 二氧化氮的光化学反应 居室环境中 亚硝酸的形成及其危害 (4)“光化学烟雾”的形成 91 ?〇“光化学烟雾”的化学成因 补充介绍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光化学烟雾”形成的地理条件和污染源条件 第四节 大气中污染物的扩散 (1)大气温度场 气温的垂直递减率与大气的稳定度 ? 逆温的种类与成因 〇 不同温度层结下的五种主要烟型 (2)大气水平运动与湍流 风对污染物的输送和稀释 湍流的分类 ? 湍流对污染物的扩散影响 (3)影响大气污染的地理因素 地形和地物的阻滞作用 ? 山谷风的局地坏流对污染物的影响 海陆风的影响 ? 城市热岛的成因和热岛环流的特点 (4)影响大气污染的其它因素 (5)大气中污染物扩散模式 ? 影响下风侧有害物质浓度的因素 第五节 大气污染综合防治与管理 第三章 水体环境 1(教学基本要求 (1)复习巩固天然水在自然环境中的循环过程; (2)了解影响天然水化学成分的因素; (3)了解我国所面临的水资源环境问题; (4)掌握水体主要污染物的危害; (5)掌握有机污染物在水体中的降解过程; (6)了解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及特点; (7)掌握影响重金属元素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因素; (8)掌握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的方法; (9)理解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2(教学内容 第一节 水体环境概述 (1)天然水在环境中的循环 (2)当前主要的水环境问题 由于地理条件的差异引起的水资源分布不均 跨流域调水的问题 92 ? 超采地下水的危害 水污染导致的水质性缺水 根据水质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其配置 (3)水体概念及水体污染 (4)水体污染源和污染物 水体污染物质的来源 主要的水体污染物种类及其危害 ? 主要的重金属和生理毒害作用 第二节 污染物在水体中的化学转化 (1)水体中耗氧有机物降解 三大类高分子有机物的分子结构特点 〇 三大类高分子有机物在水体中的降解过程 甲烷发酵的条件 〇 氧垂曲线图 生化需氧量的概念 化学需氧量的概念 (2)水体富营养化过程 水体富营养化的概念 ? 水体富营养化的特征 (3)重金属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 ? 配位络合作用 氧化还原条件的影响 重金属的胶体化学效应 重金属的鳌合作用 汞的甲基化作用 第三节 水环境污染控制及管理 (1)水体污染的防治与管理 水环境质量标准 水环境污染防治对策 (2)城市污水的处理 ? 污水处理的原理及效果 中水的消毒与利用问题 第四章 土壤环境 1(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土壤环境问题; (2)了解土壤的三相组成及土壤的氧化还原状态; (3)掌握土壤污染物的种类; (4)掌握土壤污染的概念及土壤净化的途径; 93 (5)掌握了解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来源; (6)掌握重金属元素在土壤中迁移转化规律; (7)掌握农药在土壤中的降解过程; (8)掌握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 2(教学内容 第一节 土壤的组成和性质 (1)土壤的组成和结构 (2)土壤的氧化还原状态 第二节 土壤环境污染 (1)土壤的污染和净化 土壤污染概念及土壤污染源 ? 土壤净化方式 (2)土壤污染物质的分类 (3)土壤污染的发生类型 第三节 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 (1)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来源 (2)环境背景值的概念 (3)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迁移转化规律 重金属元素在土壤中污染特征 ? 〇土壤氧化还原条件对重金属的迁移转化影响 ? 土壤PH值的影响 土壤胶体对重金属的吸附作用 土壤中重金属的络合----螯合作用 镉、汞、砷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及其毒性影响 第四节 化学农药对土壤的污染 (1)化学农药的分类 (2)化学农药进入人体的途径 (3)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降解及残留 农药污染土壤的主要途径 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量及其影响因素 农药在土壤中的降解及转化 (4)土壤污染的防治 土壤污染的预防措施 治理土壤污染的措施 第五章 城市环境 1(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城市生态系统的代谢过程; (2)掌握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94 (3)了解城市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4)城市噪声的来源与危害。 2(教学内容 第一节 城市的出现和城市问题的产生 (1)城市的概念 (2)城市的代谢作用 (3)城市的污染问题突出 第二节 城市生态系统 (1)?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2)?城市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3)城市绿化问题 第三节 城市噪声 (1)?噪声的产生及分类 (2)〇声压强和声压级的换算 (3)噪声的危害 (4)噪声污染的防护与控制 第六章 全球性环境问题 1(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温室效应的机理和后果 (2)了解全球环保合作的重要意义 2(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全球性气候变化 (1)?大气中CO浓度升高的原因 2 (2)?温室效应的形成机理 (3)?〇全球性气候变化的影响 (4)《京都议定书》的主要宗旨 第二节 臭氧层的破坏 (1)臭氧层的作用 (2)臭氧层遭受破坏的原因 (3)臭氧层破坏的危害 第三节 酸性降水 (1)酸雨的产生原因 干酸和湿酸 (2)酸雨的分布与范围的扩大 (3)?酸雨的危害 第四节 生物多样性的被损害 (1)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必要性 95 (2)树立新的环境伦理道德观念 (3)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途径 第五节 危险性废物越境转移 (1)危险性废物的定义 (2)危险性废物的越境转移 第七章 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1(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人口、资源、环境这三大系统协调统一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2)正确理解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 (3)正确理解我国实行三大基本国策的重要意义。 2(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人口与环境 1)世界和中国人口的增长历程 ( (2)?我国人口的特点 (3)?出生率、死亡率及自然增长率 (4)?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5)?〇 构筑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性 第二节 资源与环境 (1)?自然资源的分类及利用原则 (2)静态储量指数概念 (3)?国土资源和国土的概念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 (1)可持续发展的标志 (2)环境与发展前景展望 悲观派的观点 乐观派的观念 (3)?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途径 三、本大纲中的有关说明 本大纲中,“?”表示重点内容;“〇”表示难点。 96 《测量学》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学 时 54 学 分 3 一、编写说明 (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测量学是研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确定地面点位的科学,它的内容包括测定和则设两个部分。测定是指使用测量仪器和工具,通过测量和计算,得到一系列测量数据,或把地球表面的地形缩绘成地形图,供科学研究、经济建设、规划设计和国防建设使用。测设是指把图纸上规划设计好的建筑物、构筑物的位置在地面上标定出来,作为施工的依据。 测绘科学应用很广。在经济建设方面,必须有计划地对我国资源进行一系列的调查和勘测工作,以便进行开发;在进行这种调查和勘测时,都需要应用地形图和进行测量工作。另外,在各项工农业基本建设中,从勘测设计阶段到施工、竣工阶段,都需要进行大量的测绘工作。在科学实验方面,诸如空间科学技术的研究, 地壳的变形,海岸的变迁,地震预报以及地球周期性运动的研究等,都要用到测绘资料。测绘科学在工业与民用建筑、给水徘水、建筑学及城市规划等专业的工作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在勘测设计阶段,要测绘多种比例尺的地形图,供选择厂址和管道线路之用;供总平面图设计之用。在施工阶段,要将设计的建筑物、构筑物的平面位置和高程测于实地,以便进行施工。施工结束后,还要进行竣工测量,施测竣工图,供日后扩建和维修之用。即使竣工以后,对某些大型及重要的建筑物和构筑物还要进行变形观测,以保证建筑物的安全使用。 (二)本大纲制定的依据 1(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所需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 2(根据本课程的教学性质、条件和教学实践而制定; 3(考虑教学时间、专业方向在教学中灵活掌握教学侧重点、考核内容和考核形式。 (三)大纲内容选编原则与要求 1(本大纲所列各章节的讲授内容是以教材为主。 2(本大纲所列的各章节的内容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紧密结合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学生的实际知识结构选定教学内容,同时要求同学们紧密结合实践。 要求学生达到:掌握普通测量学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测量仪器和工具;了解大比例只地形图的测图程序,在工程设计和施工中,具有正确应用地形图和有关测量资料的能力;具有进行一般工程施工测设的能力;以便能灵活地应用所学的测量知识为其专业工作服务。 (四)实践(测量实验与实习)环节 测量实验与实习,一方面是为了验证、巩固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是熟悉测量仪器的构造和使用方法,培养学生进行测量工作的基本操作技能,使学到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97 1( 水准仪的使用 2( 水准测量 3( 经纬仪的使用 4( 测回法测量水平角 5( 全圆方向观测法测量水平角 6( 竖直角测量与竖直指标差 7( 视距测量 8( 经纬仪的检验与校正 9( 经纬仪配合小平板仪测绘地形 (五)教学时数分配 教 学 学 时 环 章节 课 堂 课 程 讨 论 实 验 其 它 小计 节 序号 讲 授 设 计 名 称 3 3 一 绪论 二 水准测量 6 6 12 5 11 16 三 角度观测 4 4 8 四 距离丈量与直线定向 6 3 9 五 小地区控制测量 3 3 6 六 地形图的测绘 总 计 27 27 54 (六)考核方法与要求 1( 平时成绩: 2( 测量实习成绩: 3( 考试成绩: 4( 综合考核成绩,(平时成绩)×0.2+(测量实习成绩)×0.4+(期终考试成绩)×0.4。 (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使用教材:测量学,合肥工业大学等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主要参考书: 1(测量学,梁观伟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2(测量学,黄浩主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 二、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章 绪论 98 一、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测量学的任务; 2.地面点位的确定方法; 3.测量工作的程序和步骤。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测量学的任务及其在建筑工程中的作用 第二节 地面点位的确定 第三节 测量工作的原则和程序 第二章 水准测量 一、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水准测量的原理; 2.水准测量仪器和工具的使用; 3.水准测量的外业和内业; 4.水准测量的误差分析。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水准测量的原理 第二节 水准测量的仪器及工具 第三节 水准仪的使用 第四节 水推测置的外业 第五节 水准测置的内业 第六节 水准测量误差及注意事项 第三章 角度测量 一、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水平角和竖直角测量的基本原理; 2.DJ经纬仪的构造和使用; 6 3.水平角和竖直角的观测方法及其误差分析。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水平角测量原理 第二节 DJ6级光学经纬仪 第三节 水平角观测 第四节 竖直角观测 第五节 角度测量误差及其注意事项 第四章 距离测量与直线定向 一、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利用钢尺测量距离的一般方法及其误差分析; 2.直线定线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钢尺量距的一般方法 99 第二节 直线定向 第三节 用罗盘仪测定磁方位角 第五章 小地区控制测量 一、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控制测量的基本概念; 2.导线测量和小三角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三、四等水准测量的原理和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控制测量溉述 第二节 导线测量 第三节 导线测量的内业计算 第四节 小三角测量 第五节 小三角测量的内业计算 第六章 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 一、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地形图测量的基本方法; 2.碎部点的测量; 3.地形图的绘制等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测图前的准备工作 第二节 视距测量 第三节 平板仪的构造与使用 第四节 碎部测量的方法 第五节 地形图的绘制 100 《建筑制图与识图》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学 时 72 学 分 4 一、编写说明 (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建筑制图与识图》是城市与环境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专业必 课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它首先向同学们讲授正投影理论,然后让同学们在理论的指导下动手设计学会画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设备施工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其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社会调查能力、和动手设计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所以,建筑制图与识图课程在城规专业的主干专业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通过《建筑制图与识图》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熟练地掌握正投影的基本原理,然后能利用所学知识来做各种施工图。在投影部分要求同学们要熟练掌握平面体的投影、曲面体的投影,然后能根据投影图画出轴测图,为方便下料,要求同学要掌握立体表面的展开图。这些知识都掌握住之后,要求同学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画施工图,通过画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设备施工图。同学们对各种施工图都有了一定的认识、为以后的建筑设计、规划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本大纲制定的依据 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所需要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要求,根据本课程的教学性质、条件和教学实践而制定。 (三)大纲内容选编原则与要求 1(本大纲所列各章节的讲授内容是以教材为主,并参照相关的制图的书籍、和相关网站的一些最新成果编制而成的。 2(本大纲所列的各章节的内容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紧密结合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实际、学生的知识结构选定教学内容。 (四)实践(习题课)环节 本课程教学时数为72学时,其中讲授课54学时,实践课为18学时。实践课的内容为同学在所学投影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画出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设备施工图。 101 (五)教学时数分配 学 教 时 学 章节 课 堂 课程 讨 论 实 验 其 它 小计 环 序号 讲 授 设计 名 称 节 一 4 4 工程制图的基本知识 二 投影概念和正投影图 4 4 三 8 8 平面体的投影 四 12 12 曲面体的投影 五 4 4 轴测投影图 六 房屋建筑图的表示方法 2 2 七 5 18 24 建筑施工图 八 6 6 结构施工图 九 4 4 设备施工图 总 计 54 18 72 (六)考核方法与要求 1(平时成绩:作业成绩、出勤、课堂提问、讨论情况等占30%。 2(期终考试成绩占70%。 3(综合考核成绩,(平时成绩)×0.3+(期终考试成绩)×0.7。 (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 建筑制图与识图,清华大学建筑系制图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主要参考书 (1)建筑识图,梁玉成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2)建筑制图,朱福熙,何斌主编,中国环境出版社,1994 (3)房屋建筑学,同济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东南大学 重庆建筑大学编,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2001 (4)城市规划原理,同济大学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5)建筑构造,李必瑜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6)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天津大学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二、教学内容纲要 本大纲所述内容前标有符号“?”为重点内容,标有符号“?”为难点内容, 同时标有“?、?”的表示即是重点,又是难点。 第一章 工程制图的基本知识 一、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常用制图工具的使用方法;学会画各种线条,并掌握各种线条的用途;掌握长仿宋体字的写法及特点;掌握尺寸标注的方法;会用各种比例尺 二、教学内容 第1节 常用制图工具的使用方法 ,1, 丁字尺 (2) 三角板 102 (3) 直线笔 (4) 圆规、分规 (5) 比例尺 第2节 ? 线条图 ,1, 线条的种类 (2) 线条的用法 3节 工程字体的写法 第 ,1, 长仿宋字体的写法 ,2) 字母、数字的写法 第4节 ? 尺寸标注 ,1, 一般形体的尺寸标注 ,2, 圆、球、弧度的尺寸标注方法 ,3, 坡度的标注方法 第5节 比例尺 ,1, 常用比例尺的用法 ,2, 可用比例尺的用法 第二章 ??投影概念和正投影图 一、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投影的概念;掌握正投影图的原理。 二、教学内容 第1节 制图中的投影概念 ,1, 投影的概念 (2) 投影的分类 (3) 正投影的概念及投影原理 第2节 点、线、面的正投影的规律 ,1, 点的正投影规律 (2) 线的正投影规律 (3) 面的正投影规律 第3节 三面正投影图 ,1, 三面正投影图的形成 (2) 三面正投影图的展开 (3) 三面正投影图的表示方法 (4) 三面正投影图的作图法和符号 第三章 ? 平面体的投影 一、教学基本要求 平面体是建筑工程中最常用的一种形体,要求掌握平面体的特点及投影方法,能根据立体图 作出投影图,能根据投影图想象出立体图,锻炼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长方体的投影 103 (2) 长方体组合体的投影 (3) 斜面体的投影 (4) 斜面体组合体的投影 (5)? 任意斜面的投影 第四章 曲面体的投影 一、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曲面体的一些基本概念;掌握基本曲面体的投影;掌握运用曲面体的投影特点去解决实 际问题;掌握曲面体的截交线和相交线的投影。 二、教学内容 第1节 曲线和曲面 第2节?? 曲面体的投影 (1) 圆柱体的投影 (2) 圆锥体的投影 (3) 圆球体的投影 第3节?? 曲面体的截面 (1) 圆柱体截面的投影 (2) 圆锥体截面的投影 (3) 球体截面的投影 第4节?? 曲面体的相交线 第五章 轴测投影图 一、教学基本要求 轴测投影图是一种较简单的立体图,要求同学们能根据三面正投影图画出轴测图,以增加制 图的效果。 二、教学内容 第1节 轴测投影图的基本概念 第2节 几种常用的轴测投影 (1) 轴测正投影 (2) 轴测斜投影 第3节 ?轴测投影的作图方法 (1) 直接作图法 (2) 分块叠加作图法 (3) 剖面画法 (4) 装箱法 (5) 辅助网格法 第4节 轴测图的选择 第六章 房屋建筑图的基本表示方法 一、教学基本要求 运用正投影原理绘制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等来表示一栋房屋的内部和外部形状 二、教学内容 104 第一节 ? 房屋建筑的平、立、剖面图 ,1, 平面图 (2) 立面图 (3) 剖面图。 第2节 房屋建筑的祥图和构件图 第七章 ?? 建筑施工图。 一、教学基本要求 建筑施工图是一种比较重要的施工图,它包括总平面图、平面图、立面图以及各构件祥图要 会运用投影的知识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画出以上各图。 二、教学内容 第1节 总平面图 (1) 总平面图的用途 (2) 基本内容 (3) 看图要点 (4) 新建建筑的定位 第2节 平面图 (1) 平面图的用途 (2) 基本内容 (3) 屋顶平面图 第3节 立面图 (1) 立面图的用途 (2) 基本内容 第4节 ? 剖面图 (1) 剖面图的用途 (2) 基本内容 (3) 墙身剖面图 第5节 ? 楼梯祥图 第6节 木门窗祥图 第八章 结构施工图 一、教学基本要求 结构施工图表明结构设计的内容和各工种对结构的要求,主要用作放灰线、刨槽、支模板、 绑钢筋、浇灌混凝土、安装梁、板、柱编制预算的依据。要求同学们配合其它施工图画出结构施 工图。 二、教学内容 第1节 结构施工图常用代号 (1) 常用构件代号 (2) 常用钢筋符号 (3) 常用钢筋图例 第2节??混合结构施工图 105 (1) 结构实际总说明 (2) 基础及管沟图 (3) 预制楼盖结构平面及剖面 (4) 现浇楼盖结构平面及剖面 (5) 钢筋混凝土构件祥图 第3节 单层厂房结构施工图 1) 单层厂房结构简介 ( (2) 基础平面及祥图 (3) 柱、吊车梁、柱间支撑布置图 (4) 屋面结构布置图 (5) 柱子祥图 (6) 柱间支撑祥图 第九章 设备施工图 一、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水、暖、电施工图的原理,了解这些专业的设备、管线布置情况和要求,以及施工图的 表示方法和特点,并与有关的土建图纸相互对照,掌握建筑、结构与水、暖、电工种在施工图纸 中的相互关系。 二、教学内容 第1节 水、暖、电施工图的特点 (1) 图纸的组成 (2) 图纸的特点 (3) 举例 第2节 给排水施工图 (1) 图纸的组成 (2) 基本内容 第3节 供暖、通风施工图 (1) 供暖施工图 (2) 通风施工图 第4节 电气施工图 (1) 图纸的组成 (2) 基本内容 三、实践(实习)教学 实习一 建筑平面图制图 4学时 实习二 建筑立面图制图 4学时 实习三 建筑剖面图制图 4学时 实习四 某幼儿园施工图设计 6学时 106 《建筑初步》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学 时 54 学 分 4 一、编写说明 (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建筑初步》是城市与环境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主干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主要是通过讲课和反复的作业练习,从掌握基本表现方法开始,到自己动手进行简单的模仿性的设计课题,为以后的建筑设计做好准备学生 在完成这些作业的同时,结合各类作业尽可能广泛接触到一些建筑的基本知识和理论,着对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都有好处。 本课程共分五章。第一章建筑概论,对怎样认识建筑,建筑的基本构成要素,建筑与社会,建筑与环境 的关系进行讲述。第二章中西古典建筑及现代建筑的基本知识。第三章工具图、徒手图及水墨和水彩渲染等建筑画的基本表现方法。第四章结合 小型实际课题介绍怎样着手进行简单的课题设计。第五章形态构成,结合建筑学的特点和需要,介绍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和造型方法,以及形态构成中的审美为体和形式美法则,结合作业 势力进行评析。 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学生对建筑的基本知识有了大致的了解,对建筑的基本表现技法基本掌握,对以后的建筑实际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本大纲制定的依据 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所需要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要求,根据本课程的教学性质、条件和教学实践而制定。 (三)大纲内容选编原则与要求 ?本大纲所列各章节的讲授内容是以教材为主,并参照相关的建筑类的书籍、杂志和相关网站的一些最新成果编制而成的。 ?本大纲所列的各章节的内容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紧密结合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实际情况而制定。 (四)实践(习题课)环节 本课程教学时数为54学时,其中讲授课36学时,实践课为18学时。实践课的内容为建筑的基本表现技法。 107 (五)教学时数分配 教 学 学 时 环 章节 课 堂 课 程 讨 论 实 验 其 它 小计 节 序号 讲 授 设 计 名 称 一 建筑概论 9 9 15 15 二 建筑基本知识 三 表现技法初步 3 9 12 2 9 11 四 建筑方案设计方法入门 7 6 五 形态构成 36 18 54 总 计 (六)考核方法与要求 1(平时成绩:作业成绩、出勤、课堂提问、讨论情况等占4%。 2(期终考试成绩占70%。 3(综合考核成绩,(平时成绩)×0.3+(期终考试成绩)×0.7。 (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使用教材:建筑初步,田学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参考书: 1.一级注册建筑师考试必读,湖南省土木建筑学会 湖南省建筑师学会编,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1996 2.外国建筑历史图说,罗小未 蔡琬英编,同济大学出版社,1986 3.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同济大学 清华大学 南京工学院 天津大学编,中国建筑工业出 版社,1982 4.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史编写组编,中国见工业出版社编,1993 二、教学内容纲要 本大纲所述内容前标有符号“?”为重点内容,标有符号“?”为难点内容, 同时标有“?、 ?”的表示即是重点,又是难点。 第一章 建筑概论 一、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建筑的基本概念以及建筑与技术、建筑与艺术的关系掌握建筑的基本构成要素。了解建 筑空间、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怎样认识建筑 (1)建筑及其范围 ?(2)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 (3)建筑和社会 ?第二节 建筑的基本构成要素 (1)建筑的功能 (2)物质技术条件 (3)建筑形象 108 建筑空间 (1)空间和人对空间的感受 (2)建筑空间 (3)建筑空间和建筑功能 (4)建筑空间处理手法 ??第三节 建筑与环境 (1)聚居需要环境 (2)建筑环境 (3)建筑与生态环境 第二章 建筑基本知识 一、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知识,了解清式建筑做法名称。掌握西方古典建筑基本知识,掌握 西方古典柱式和柱式的组合,掌握西方现代建筑的代表人物及其理论。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国古代建筑概述 (1)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演变 (2)我国古代建筑的地方特点和多民族风格 第二节 中国古代建筑基本特征 (1)建筑外形上的特征 ?(2)建筑结构的特征 ?(3)群体布局的特征 (4)建筑装饰与色彩的特征 第一节 清式建筑做法名称 (1)平面 (2)木构架 (3)装修 (4)台基、台阶 (5)墙壁 (6)屋顶瓦作 (7)彩画 ?第二节 西方古典建筑概述 ??第三节 西方古典柱式 (1)柱式的组成 (2)柱式的性格和比例 (3)柱式与雕刻 (4)柱式与线脚 第四节 柱式的组合 (1)列柱 (2)壁柱和倚柱 109 (3)券柱式和帕拉提奥母题 (4)巨柱、双柱和叠柱 第五节 西方现代建筑简介 (1)现代主义建筑的产生 ?(2)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及其理论 (3)现代建筑的多样发展 第三章 建筑表现技法 一、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线条图的工具使用和作图要领,掌握水墨渲染和水彩渲染的方法,了解钢笔徒手画的技 法,了解模型制作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线条图 (1)线条图工具的使用和作图要领 (2)运笔和线条 (3)字体写法简介 第二节 水墨渲染图 (1)工具和辅助工作 (2)运笔和渲染方法 (3)渲染步骤 (4)水墨渲染常见病例 第三节 水彩渲染图 (1)色彩的基本知识 (2)水彩渲染的辅助工作 ?(3)水彩渲染的方法步骤 (4)水彩渲染常见病例 第四节 钢笔徒手画 第五节 模型制作 第四章 建筑方案设计方法入门 一、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对建筑设计方案的任务分析和方按的构思比较,确定方案的调整与深入,注意方案设计 的表达,最终确定设计方案,要注意方案设计中常出现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认识建筑设计 (1)建筑设计的职责范围 (2)建筑设计的特点和要求 (3)方案设计的方法 第二节 方案设计的任务分析 (1)设计要求的分析 (2)环境条件的调查分析 110 (3)相关资料的调研与收集 ?第三节 方案的构思与选择 第四节 方案的调整与深入 ?第五节 设计方案的表达 第六节 设计方案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五章 形态构成 一、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形的基本要素及特征;基本形和形与形的基本关系、形态构成的基本方法、形态构成中 的心理和审美。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形的基本要素及特征 (1)形的基本要素 (2)形的心理感受特征 第二节 基本形和形与形的基本关系 (1)基本形 (2)形与形的基本关系 ?第三节 形态构成的基本方法 (1)单元类 (2)分割类 (3)空间法 (4)变形类 第四节 形态构成中的心理和审美 (1)形态的视知觉 (2)形态的心理感受 (3)形式美法则 第五节 实例与分析 (1)构思 (2)实施 (3)形态构成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4)实例分析 三、实习(实践)设计 (一)实习一 建筑表现技法线条图 3学时 (二)实习二 建筑表现技法水墨渲染图 3学时 (三)实习三 建筑表现技法水彩渲染图 3学时 (四)实习四 建筑设计方法入门 9学时 111 《建筑设计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学 时 108 学 分 , 一、编写说明 (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建筑设计原理》是城市与环境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主要研究一般民用建筑的设计原理与方法,与现实生活中的建筑及其实践活动密切相关。该课程首先向同学们讲授理论知识,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带动学生动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动手进行建筑方案设计的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该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在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综合动用一般民用建筑设计原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中初步掌握建筑方案设计的方法和步骤,并使绘图能力得到一定的锻练和提高,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全面准确的理解建筑的含义,明确建筑方案设计的一般步骤方法、内容、目的和要求,逐步培养学生从建筑总体环境布局的意识出发,对建筑进行功能分析、空间组合,并从建筑的平面设计入手完善立面、剖面设计。从而掌握一般民用建筑方案设计院的原理和方法,并初步具备一定的建筑方案设计能力。 (二)本大纲制定的依据 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所需要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要求,根据本课程的教学性质、条件和教学实践而制定的( (三)大纲内容选编原则与要求 1(本大纲所列各章节的讲授内容是以教材为主,并参照相关的建筑设计方面的书籍、杂志、报刊和相关网站的一些较新的成果编制而成的。 2(本大纲所列的各章节的内容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紧密结合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课程结构来选定教学内容。同时,要求学生要多走上课堂,结合实际情况,深入了解建筑方案设计的原理与方法。 (四)实践环节 结合该专业和本课程的特点,要求培养学生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因此拟定该课程的实践环节为: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 1(名称(以下三种任选一个) (1)12班中学校设计 (2)12班幼儿园设计 (3)行政办公楼设计 2(主要内容 112 (1)总平面图设计:比例 1:500或者1:1000 (2)各层平面图设计:比例 1:200 (3)立面图设计(主入口立面图和一主要侧立面):比例 1:200 (4)剖面图(剖切主要空间或楼梯间)比例 1:200 1-2个 (5)设计说明及主要的技术经济指标. 3(课程要求及时间安排 (1)开题和第一次草图:(简称一草)阶段,共2周,12学时 ?教师布置讲解项目,进行设计方案的指导。 ?学生在学习设计任务书、讲课内容、参考资料的基础上,开始进行方案的构思,绘 制出其不1-2方案草图,说明比例尺、指北针、姓名等。 ?本阶段应着重考虑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建筑物在总图中的位置及与周围环境的关 系、平面形状及体型,主要房间的家俱大体布置、建筑物的屋顶形式。 (2)第二次草图(简称二草)阶段,共,周,18学时 ?学生与教师讨论第一次草图进行方案比较,分析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确定一个方案 并改进。 ?在此基础上深入平、立、剖面设计。 (3)正式方案设计图(简称上板)阶段,共1周,6学时 ?正式方案设计图纸应满足下列要求:平、立、剖面要符合,说明比例尺、指比针与 经济技术指标、字迹工整、大小合适、图面整洁、构图均称、图纸规格统一。 (五)教学时数分配表 教 学 学 章节 课 堂 课 程 时 环 讨 论 实 验 其 它 小 计 节 序号 讲 授 设 计 名 称 3 第一章 概述 12 第二章 建筑及其构成要素 15 第三章 建筑设计初步 第四章 建筑总体环境布局 15 12 27 第五章 建筑平面设计 12 12 24 3 6 9 第六章 建筑剖面设计 6 6 12 第七章 建筑造型设计 3 第八章 建筑经济 72 36 108 总 计 (六)考核方法与要求 本课程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国内大多数建筑院系及规划专业都把课程设计作为考核的依据,而不去考理论知识。因此,我院也决定把课程设计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因此,考核方法如下: 1(平时成绩:(出勤、课堂提问、课堂讨论、课堂笔记等)20% 2(课程设计作业成绩 80% 113 3(综合成考核成绩=平时成绩×20%+课程设计成绩×80% (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使用教材: 1.建筑方案设计,沈福煦等,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2.建筑设计,鲁一平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主要参考书: 1(建筑空间组合论,彭一刚,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 2(建筑设计方法入门,贾新年等,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 3(建筑的基本知识,孙礼军等,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 4(广义建筑学,吴良镛,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5(外部空间设计,芦原义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6(建筑设计手法,沈福煦,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7(建筑初步,田学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 9(《建筑学报》、《建筑师》、《城市规划汇刊》、《城市规划》等期刊 二、教学内容纲要 本大纲所述内容标有符号“?”为重点内容,标有符号 “〇”为难点,同时标有“?”“〇” 表示,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第一章 概述 一(教学的基本要求 了解《建筑设计原理》这门课程的研究内容、方法及其在整个专业课程设置中的地位和 作用,理解建筑城市关系,了解课程特点、学习方法与总体要求。 二(教学内容 1(本课程的研究对象、地位与作用 2(广义建筑理论 3(建筑与城市的关系 4(课程特点及学习方法与要求 第二章 建筑及其构成要素 一(教学的基本要求 理解建筑的含义及实质,理解并掌握建筑的基本构成要素及四要素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建筑 1(?建筑的含义及实质 2(建筑的双重功能在不同建筑类型中的体现 3(建筑与环境 第二节 建筑的构成要素 1(?〇 建筑的空间 2(? 建筑的功能 114 3( 建筑的物质技术条件 4 ( 建筑的审美 5.?〇 建筑四要素的地位及相互关系 第三章 建筑设计初步 一(教学的基本要求 了解建筑设计特征,熟悉并掌握建筑设计的内容、过程、要求和依据,重点掌握建筑方 案设计的内容和程序,理解现代建筑设计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建筑设计的特征 ,(什么是设计 ,(?什么是建筑设计 第二节 建筑设计的内容和过程 ,(?建筑设计的内容 ,(?建筑设计的过程和设计阶段 第三节 设计前的准备工作 ,(收集资料 ,(了解规划意图 ,(现场勘察 ,(查阅资料 第四节 设计思维与程序 ,(思维程序 ,(?设计程序 第五节 建筑设计的要求和依据 ,(人体尺度和人体活动所需的空间尺度 ,(家具、设备、尺寸和使用它们所需的必要空间 ,(温度、湿度、日照、迅速等气侯条件 ,(地形、地质条件及地震烈度 ,(建筑摸数和摸数制 第六节 设计立意与构思 ,(〇立意 ,(?构思 第七节 现代建筑设计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可持续的建筑设计 ,(?“以人为本”的设计 ,(?“天人合一”的思想及“有机建筑论” 第四章 建筑总体环境布局 一(教学的基本要求 了解建筑总体环境设计的必要性及作用,掌握建筑总体环境布局的原则要求与内容,掌 115 握与学会运用建筑总体环境布局的方式与手法。了解场地规划的总体要求,重点掌握并学会 进行场地总平面设计。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建筑总体环境设计的地位与任务 1(?〇建筑单体与总体环境设计 2(建筑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 3. ?建筑群体空间 第二节 建筑总体环境布局的原则与要求 1(〇总体与单体的互动 2(〇外部空间与内部空间互动 3(〇体型研究与平面设计互动 第三节 建筑总体环境布局的要素与内容 1(?建筑总体环境布局的环境要素 2(?建筑总体环境布局的内容 第四节 建筑总体环境布局的方式与手法 1(集中式布局 2(分散式布局 3(单元组合式布局 4(混合式布局 第五节 场地设计 1(总体要求 2(?〇场地规划 3(?出入口选择 4(?〇场地总平面设计 第五章 建筑平面设计 一(教学的基本要求 理解功能分析与组织与平面设计的关系,学会并掌握对建筑进行功能分区的方法,并在 此基础上完成建筑的平面设计及组合。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建筑功能的分析与组织 1(功能分析 2(?〇功能组织 3(?功能组织的一般原则与方法 第二节 建筑平面的组合方式 1(走廊式 2(单元式 3(套间式 4(大厅式 116 5(庭园式 第三节 主要房间的平面设计 1(主要房间分类 2(?主要房间的设计要求 3(房间平面形状的确定 4(?主要房间平面尺寸的确定 5(房间门、窗设置 第四节 辅助房间的平面设计 ,(辅助房间的地位与作用 ,(?设计要求 ,(卫生间的设计要求 第五节 交通联系部分的平面设计 ,(?交通联系部分的总体设计要求 ,(交通联系部分的分类 ,(?各部分的设计要点 第六章 建筑剖面设计 一(教学的基本要求 了解建筑剖面设计的作用及内容,学会对建筑进行剖面设计,并绘制剖面图(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建筑剖面形状和各部分高度的确定 ,(建筑物高度和剖面形状的确定 ,(?建筑各部分高度的确下 第二节 建筑层数的确定和剖面组合 ,(?建筑层数的确定 ,(?〇建筑剖面的组合方式 第七章 建筑造型设计 一(教学的基本要求 了解建筑造型设计的一般准则、特征与层次性,理解并学会动用建筑的形式美的规律, 尝试建筑造型设计。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建筑造型设计的一般准则与特征 1(〇建筑形式与文脉 2(建筑形式与功能 3(建筑形式与技术 4(?〇建筑形式的个性化表现 第二节 建筑形式美的规律 1(统一与变化 2(主体与从属 117 3(均衡与稳定 4(对比与微差 5(节奏与韵律 6(比例与尺度 第三节 建筑造型设计的层次性 1(〇体型组合 2(?〇立面处理 3(〇细部处理 第八章 建筑经济 一(教学的基本要求 掌握并会计算建筑技术经济的几项主要指标,了解建筑经济所涉及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建筑技术经济的几项主要指标 1(?建筑面积 2(?使用面积 3(?使用面积系数 4(体积系系 5(其它一引起技术经济指标 第二节 建筑设计中几个经济问题的考虑 1(建筑平面形状 2(建筑物的面宽、进深 3(建筑的层高与层数 118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学 时 72 学 分 4 一、编写说明 (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是城市与环境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限选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是一门集工程、艺术、技术于一体的课程。它要求学生既要有科学设计的精神,又要有艺术创新的想像力,还要有精湛的技艺。 质材料、建筑等园林物质要素,以一定的自然、经济、工程技术和艺术规律为指导,充分发挥综合功能,因地制宜地规划和设计各类园林绿地。《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密切联系风景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及建设实际,介绍风景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及规划设计实例。本课程着重介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基本理论、园林组成要素的规划设计、园林造景艺术的基础和技巧、园林色彩与构图、园林绿地构图的基本规律、各类绿地规划设计和规划设计实例等内容。 本课程的范围包括庭园、各类公园、街道绿化、工厂区绿化、居民区绿化、各专用园圃等等。 (二)本大纲制定的依据 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所需要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要求,根据本课程的教学性质、条件和教学实践而制定的( (三)大纲内容选编原则与要求 1(本大纲所列各章节的讲授内容是以教材为主,并参照相关的专业书籍、杂志、报刊和相关网站的一些较新的成果编制而成的。 2(本大纲所列的各章节的内容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紧密结合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课程结构来选定教学内容。 (四)实践环节 结合该专业和本课程的特点,要求培养学生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因此拟定该课程的实践环节为:实习报告与课程设计。 实习报告 校园园林植物配置认识 课程设计 1(名称(以下三种任选一个) (1)庭院设计 (2)某道路绿化设计 (3)公园设计 119 2(主要内容 (1)总平面图设计:比例 1:500或者1:1000 (2)立面图设计(主入口立面图和一主要侧立面):比例 1:500 (3)效果图1:500或者1:1000 (4)单体效果图 比例 1:200 1-2个 (5)设计说明及主要的技术经济指标. 3(课程设计要求及时间安排 (1)开题和第一次草图阶段,共2周,8学时 ?教师布置讲解项目,进行设计方案的指导。 ?学生在学习设计任务书、讲课内容、参考资料的基础上,开始进行方案的构思,绘制出 1-2方案草图,说明比例尺、指北针、姓名等。 ?本阶段应着重考虑园林风景规划的结构、景观的空间组织等 (2)第二次草图阶段,共同,周,12学时 ?学生与教师讨论第一次草图进行方案比较,分析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确定一个方案并改进。 ?在此基础上深入平、立面设计。 (3)正式方案设计图阶段,共2周,8学时 ?正式方案设计图纸应满足下列要求:平面、立面、效果图一致,说明比例尺、指比针与 经济技术指标、字迹工整、大小合适、图面整洁、构图均称、图析规格统一。 (五)教学时数分配表 章节 学 时 教学 课 堂课 程 讨论 实验 实习 小 计 序号 环节 讲 授 设 计 名 称 绪论 2 第一章 城市园林绿地的功能与作用 2 第二章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 10 第三章 园林绿地的组成要素 8 3 第四章 园林风景构图 8 第五章 各类绿地规划设计 12 第六章 规划设计实例 2 第七章 课程设计 28 总 计 44 28 72 (六)考核方法与要求 本课程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因此,实习报告与课程设计作为考核的依据,考核方法如下: ,( 实习报告成绩 10% ,( 课程设计成绩 40% ,( 考试成绩 50% ,( 综合成考核成绩=实习报告成绩×10%+课程设计成绩×40%+50% 120 (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使用教材: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同济大学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 主要参考书 1(园林绿地,封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2(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彭一刚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3(园林建筑设计,杜汝俭等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4(道路绿化设计,王浩,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二、教学内容纲要 本大纲所述内容标有符号“?”为重点内容,标有符号 “〇”为难点,同时标有“?”“〇” 表示,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绪论(2学时) 一、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课程的性质与内容介绍 ——何谓园林、绿化、城市园林绿地规划的任务,及本课程的性质与内容 二、?城市园林绿地规划理论的发展 自发地村居绿地——自觉地城市私家园林与帝王宫苑建造——近代田园城市规划—— 现代生态园林城市建设 三、中西传统园林的对比与介绍 四、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程 商周中国古典园林的萌芽期——秦汉三国南北朝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期——隋唐中国 古典园林的成熟期——两宋中国古典园林的高潮期——明清中国古典园林鼎盛期 五、中国现代城市园林建设概述 ——中国现代城市园林绿地建设情况简介 ——中国城市园林绿地建设相关法律法规与技术介绍 第一章 城市园林绿地的功能与作用(2学时) 一、环境功能 1( 净化空气、水体和土壤 2( 改善城市小气候 3( 降低城市噪声 4( 安全防护 二、使用功能 1( 日常游憩娱乐活动 2( 文化宣传、科普教育 3( 城市重要旅游资源 4( 休疗养基地 三、美化功能 1( 丰富城市建筑群体轮廓线 2( 美化市容 3( 衬托建筑,增加艺术效果 第二章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10学时) 121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的具体任务 第一节 城市园林绿地的类型 一、?城市园林绿地的分类方法 ——不同分类方法简介 可按服务对象、位置、功能、规模、服务范围、功能系统等形成不同的分类方法,不同 的著作分类方法也不相同。 城市园林绿地分类的基本要求及类型 —— 1( 基本要求 ——与城市用地分类有相对应的关系,并照顾习惯称法,有利于同总体规划及各专 业规划配合; ——按绿地的主要功能及使用对象区分,有利于绿地的详细规划与设计工作; ——尽量与绿地建设的管理体制和投资体制来源一致,有利于业务部门的经济管理 工作; ——避免在统计上与其他城市用地重复,有利于城市绿地计算口径的统一,也可以 使城市规划的经济论证具有可比性。 2( 主要类型 ——公共绿地 ——居住绿地 ——附属绿地 ——交通绿地 ——风景区绿地 ——生产防护绿地 3( 绿地在城市用地平衡表中的地位问题 二、城市各类园林绿地的特征 1( 公共绿地 ——市、区级综合公园 ——儿童公园 ——动物园 ——植物园 ——体育公园 ——纪念性园林 ——名胜古迹园林 ——游息林荫带 2( 居住绿地 ——居住区游园 ——居住小区游园 ——宅旁绿地(各种庭园) ——居住区公建庭园 ——居住区道路绿地 122 3( 附属绿地 ——工业企业、仓库绿地 ——公用事业绿地 ——公共建筑庭园 4( 交通绿地 ——道路绿地(行道树绿地、交通岛绿地、立体交叉及桥头绿地) ——公路、铁路防护绿地及对外交通站场附属绿地 5( 风景区绿地 ——风景游览区 ——休疗养区 6( 生产防护绿地 第二节 ?〇城市园林绿地的指标 一、城市园林绿地指标的作用 1( 可以反映城市绿地的质量与绿化的效果,是评价城市环境质量和居民生活福利 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2( 可以作为城市总体规划各阶段调整用地的依据,是评价规划方案经济性、合理 性的数据; 3( 可以指导城市各类绿地规模的制定工作,如推算城市公园及苗圃的合理规模 等,以及估算城建投资计划; 4( 可以统一全国的计算口径,为科学研究积累经验数据,即可以为城市规划学科 的定量分析、数理统计、电算示威用等更先进、更严密的方法提供可比的数据, 并为国家有关技术标准或规范的制订与修改,提供基础数据。 二、影响城市园林绿地指标的因素 1( 国民经济水平 2( 城市性质 3( 城市规模 4( 城市自然条件 三、城市绿地指标的制订 1( 考虑我国城市绿地的现状水平 2( 国外城市绿地水平及发展 3( 城市环境保护科学提出的要求 4( 各类游憩绿地的合理容纳量 5( 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的可能性 四、城市园林绿地指标的计算 1( 城市园林绿地总面积(hectare)=公共绿地+居住绿地+附属绿地+交通绿地+风 景区绿地+生产防护绿地 22( 人均公共绿地占有量(米/人)=市区公共绿地面积(ha)/市区人口(万人) 3( 市区公共绿地面积率(%)=市区公共绿地面积/市区面积*100% 4( 城市绿化覆盖率(%)=市区各类绿地覆盖面积总和(公顷)/市区面积(公顷) 123 *100% 5( 苗圃拥有量(公顷/平方公里)=城市苗圃面积(公顷)/市区(建成区)面积 (平方公里) 6( 每人树木占有量(株/人)=市区树木总数(株)/市区人口(人) 第三节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原则 一、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应结合城市其他组成部分的规划,综合考虑,全面安排。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必须结合当地特点,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 二、 三、城市园林绿地应均衡分布,比例合理,满足全市居民休息游览的要求 四、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既要有远景的目标,也要有近期的安排,做到远近结合。 五、城市园林绿地的规划与建设、经营与管理,要在发挥共综合功能的前提下,注意结 合生产,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 第四节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布局 一、? 绿地布局形式 1( 八种基本模式——点状、环状、网状、楔状、放射状、放射环状、带状、指状 2( 我国城市绿地系统形式——块状绿地布局、带状绿地布局、楔状经地布局、混 合式绿地布局 二、绿地布局的目的与要求 1( 园林绿地布局的目的 ——满足全市居民方便地游览休息的要求 ——满足城市生活及生产活动安全的要求 ——满足工业生产防护的要求 ——满足城市艺术面貌的要求 2( 城市园林绿地布局的要求 ——布局合理 ——指标先进 ——质量良好 ——环境改善 第五节 城市绿化的树种规划 一、树种选择原则 1( 以乡土树种为主。 2( 选择抗性强的树种 3( 既有观赏价值,又有经济价值 4( 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相结合,近期以速生树为主 二、树种规划的方法 1( 调查研究 2( 选择骨干树种——主要是行道树 ——树木对土壤的适应性强,抗污染、抗病虫害能力强; ——耐修剪,又不易萌发根蘖; ——不会落下有臭味或影响卫生的种毛、浆果等; 124 ——易大量繁殖。 3( 制定主要的树种比例 ——乔木与灌木的比例 ——落叶树与常绿树的比例。 ——大力发展城市草坪 第六节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的基础资料及文件编制 一、基础资料工作 1( 自然资料 ——地形图 ——气象资料 ——土壤资料 2( 现状资料 3( 技术经济资料 4( 植物资料 二、文件编制工作 1( 图纸部分 ——城市园林绿地现状分析图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图 ——城市园林绿地近期规划图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分期实施图 文字部分包括:城市概况,绿地现状(包括各项绿地面积、每人占有量、绿地种类、 质量、分布、植物品种),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原则,布局形式,规划的各种技术经济 指标、定额,城市绿地总造价的估算,投资来源及分配,分期实施计划等。 第三章 园林绿地的组成要素(8学时) 第一节 园林植物 一、园林植物的种类 1(乔木 2(灌木 3(藤本 4(竹类 5(花卉 6(草皮植物 二、园林植物各器官的功能及其观赏特性 1(根 2(树干 3(树枝 4(叶 5(花 6(果实与种子 125 7(树冠 三、园林植物的配置 1(孤植 2(对植 3(丛植 4(树群 (树林 5 6(植篱 7(花坛 8(花台 9(花境 10(草坪 第二节 园林建筑 一、园林建筑的作用与分类 1(园林建筑的作用 ——满足功能要求 ——组织游览路线和组织风景画面 2(园林建筑的分类 ——亭,是园林中最常见的眺览、休息、遮阳、避雨的点景建筑。 ——廊 ——榭,一般指有平台挑出水面观赏风景的园林建筑。 ——舫 ——厅堂 ——楼阁 ——其他 二、园林绿地建筑小品 1(园椅、园凳 2(园灯 3(栏杆 4(宣传廊、牌 5(园林的门、窗、墙 6(雕塑 三、园林建筑的布局的要点 1( 满足功能要要求 2( 满足造景需要 3( 使用室内外互相渗透、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 第三节 园路、场地和园桥 一、园路 1( 作用 126 2( 分类 3( 铺装 4( 设计 二、园林场地 ——交通集散场地 ——游息活动场地 ——生产管理场地 三、园桥 第四节 园林地形处理 一、陆地 二、假山 三、水体 第四章 园林风景构图(8学时) 第一节 景与造景 一、景的观赏规律 1( 动态观赏与静态观赏——动态观赏即人在游动中观赏,如同看风景电影成为一 种动态的连续的构图;静态观赏即人休息的同时观赏风景,如同看一幅风景画, 主景、配景、前景、背景、空间组织和构图的平衡轻重固定不变。 2( 观赏点与观赏视距——游人所在的位置即为观赏点或称之为视点;观赏点与被 观赏景物间的距离称为观赏视距。 3( 平视、俯视、仰视的观赏 ——平视观赏,使人感觉有平静、深远、安宁的气氛,不易疲劳。 ——仰视观赏,与地面垂直的线条有向上的消失感,故景物的高度方面的感染力较 强,易形成雄伟严肃的气氛。 ——俯视观赏,景观易有开阔惊险之效果。 二、〇造景 ——在园林绿地中因借自然,模仿自然、组织创造供人游览观赏的景色谓之造景。 2( 主景与配景 ——主景是重点,是核心,是空间构图中心,能体现园林绿地的功能与主题,富有 艺术上的感染力,是观赏视线集中的焦点。配景起着陪衬的作用,二者相得益彰又 形成一艺术整体。 ——突出主景的手法:主体升高;轴线和风景视线焦点;动势;空间构图的中心(规 整式园林)或重心(自由式风景园林)。 3( 前景、中景、背景 ——增强景观的层次感,为突出主景服务。 4( 借景 ——作用是扩大园林空间,增加变幻,丰富园林景色,而且不费一文。 ——可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因时而借、因地而借等。 5( 对景与分景 127 ——对景,凡位于园林轴线及风景线端点上的景为对景,有正对与互对之分。 ——分景,能使园林划分成若干空间,能获得园中园、景中景、岛中岛、湖中湖的 效果。又分为障景和隔景。 6( 框景、夹景、漏景、添景 ——框景,利用门框、窗框、树干树枝所形成的框、山洞的洞口框等,有选择的摄 取另一空间的景色,恰似一幅嵌于镜框是的图画,这种利用景框所观赏的景物称为 框景。 ——夹景,为了突出优美的景色,常将视线两侧的较贫乏的景观,利用树丛、树列、 山石、建筑等加以隐蔽,形成较封闭的狭长空间,突出空间端部的景物,这种左右 两侧起隐蔽作用的前景称为夹景。 ——漏景,由框景发展而来,框景是景色清楚,漏景是景色若隐若现,比较含蓄而 有“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 ——添景 7( 造景手法 ——意境处理 ——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统一 ——景物模拟 ——色相与季相 ——主调、基调与配调 8( 点景 抓住园林绿地中每一景观的特点及空间环境景象,再结合文化艺术的要求,进行高 度概括,点出景色的精华,点出景色的境界,使游人有更深的感受,谓之点景。 ——景色命名 ——园林题咏 ——导游介绍 第二节 ?〇园林绿地的规划结构 一、园林绿地的性质与功能,它是影响规划结构的决定因素。 二、景点与景区 ——景点,是有欣赏价值的观赏点。 ——景区,若干景点组成一个景区 三、风景视线与导游线 1( 风景视线,观赏点与景点之间的视线。 ——开门见山的风景视线:可用对称或均衡的中轴线引导视线前进。中心内容, 主要景点,始终呈现在前进的方向上。 ——半隐半现、忽隐忽现的风景视线:多在山区丘陵地带或古刹丛林中采用。 ——深藏不露,探索前进的风景路线:造成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深谷藏幽、豁 然开朗的境界。 2( 导游线:游览路线。 四、规划布局的形式 128 1( 规整式: 2( 自然式 3( 混合式 第三节 园林绿地构图的基本规律 ——所谓园林绿地构图是组合园林物质要素,将园林材料与空间、时间组合起来, 使形式美与内容美取得高度统一的手法与规律。 一、比例与尺度 ——园林绿地构图中比例是指园林景物、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空间、体形、体量的 关系。 ——尺度是指园林景物与人的身高及使用活动空间的度量关系。 二、对比与调和 1( 形象对比 2( 体量对比 3( 方向对比 4( 开合对比 5( 明暗对比 6( 虚实对比 7( 色彩对比 8( 材料质感对比 三、对称与均衡 , 对称:布置中有中轴线可循 , 均衡:在不对称的布置中求得平衡的处理 四、对位与呼应 五、韵律与节奏 , 简单韵律:即同一组成因素反复等距出现的连续构图 , 交替韵律:即由二种以上的组成因素交替等距出现的连续构图。 , 起伏曲折韵律即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组成因素在形象上出现较有规律的起伏曲 折变化 , 拟态韵律:即某一组成因素作有规律的纵横穿插,交错布置。 六、比拟联想 , 以小见大,以少代多的比拟联想。 , 运用植物的特征、姿态、色彩给人的不同感受,而产生比拟联想。 , 运用园林建筑、雕塑造型,而产生的比拟联想。 , 运用文物古迹而产生的比拟联想。 , 运用景色的命名和题咏等而产生的比拟联想。 七、〇空间组织 1( 视景空间的基本类型 ——静态空间与静态风景 ——开敞空间与开朗风景 129 ——纵深空间与集聚风景 2( 〇空间展示程序 ——空间的分隔与转折 第五章 各类绿地规划设计(12学时) 第一节 绿地的功能与系统规划 一、绿地的功能 二、绿地系统布局 三、城市园林绿化的树种规划 四、城市园林绿地指标 第二节 街道、广场的绿化设计 一、街道绿化的作用 二、林荫道设计 三、公路、铁路、高速路绿化设计 四、防护林带 五、城市广场绿化设计 第三节 居住区绿化设计 一、小游园规划设计 二、组团绿地的规划设计 三、宅旁绿地的规划设计 四、居住区道路绿化 第四节 专用绿地的规划设计 一、学校绿地规划设计 二、工厂绿地的规划设计 三、医疗单位的绿化设计 第五节 城市公园(公共绿地)的规划设计 一、综合性公园的规划设计 二、纪念性园林 三、儿童公园 四、植物园和动物园 五、森林公园 第六章 规划设计实例(2学时) 一、中国古典园林实例 二、西方古典园林实例 三、近年我国优秀园林作品 四、西方现代园林实例 第七章 课程设计实习(28学时) 130 《城市规划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学 时 54 学 分 4 一、编写说明 (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城市规划信息技术》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主要讲授在AutoCAD基础环境下进行图形绘制的技术和方法。通过对本课程的系统学习和实习锻炼,使学生能熟练掌握AutoCAD软件的基本绘图命令、尺寸标注命令、视图及坐标变换命令以及三维制图与效果渲染功能;学会设计绘制基于建筑基地环境的三维模型,建筑单体剖面图、立面图、平面图等。从而使学生能够理解计算机图形的有关概念,为后续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相关课程打下基础 (二)本大纲制定的依据 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所需要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要求,根据本课程的教学性质、条件和教学实践而制定。 (三)大纲内容选编原则与要求 1(大纲所列各章节的讲授内容以教材为主,并参照相关的计算机辅助制图(设计)书籍编制。 2(大纲所列的各章节的内容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注重上机实践环节。 (四)实践(习题课)环节 1.AutoCAD环境 2.AutoCAD基本绘图命令的使用 3.辅助绘图工具的使用 4.图形编辑命令的使用 5.三维坐标系统、三维视图的设置 5.三维模型的构建与编辑 6.使用光栅图像与三维渲染 7.尺寸标注 8.AutoLisp编程 131 (五)教学时数分配 教 学 学 章节 课 堂 课 程 时 环 讨 论 实 验 其 它 小计 序号 讲 授 设 计 节 名 称 1 绪论 2 2 2 AutoCAD简介 4 2 6 3 AutoCAD基本绘图命令 4 6 10 4 辅助绘图工具 2 2 4 5 编辑图形对象 4 4 8 6 三维绘图基础 2 2 4 7 三维模型的构建与编辑 4 4 8 8 光栅图像与三维渲染 2 2 4 9 尺寸标注 2 2 4 10 AutoLisp简介 2 2 4 总 计 28 26 54 (六)考核方法与要求 1(平时成绩:作业成绩、出勤、上机实践占40%。 2(期终考试成绩占60%。 3(综合考核成绩,(平时成绩)×0.4+(期终考试成绩)×0.6。 (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使用教材:徐建刚,《城市规划信息技术》,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参 考 书:吴永明,《计算机辅助设计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二、教学内容纲要 本大纲所述内容前标有符号“?”为重点内容,标有符号“?”为难点内容, 同时标有“?、?”的表示即是重点,又是难点。 第一章 绪论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计算机辅助制图的基本概况; 2.了解Windows操作系统的操作方式。 二、教学内容 1.?计算机辅助制图的基本概念 2.发展概况 3.主要的制图软件 4.一般的硬件配备及性能 5.?Windows操作系统。 第二章 AutoCAD简介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AutoCAD的发展历史 2.所需的软硬件配置 132 3.掌握AutoCAD的界面、命令输入方式、绘图环境设置、定点设备和定点方式。 二、教学内容 1.AutoCAD的发展历史 2.软硬件配置 3.?AutoCAD的界面 4.?AutoCAD命令输入方式 5.?AutoCAD绘图环境设置 6.?AutoCAD定点设备和定点方式 7.AutoCAD坐标系统。 第三章 AutoCAD基本绘图命令 一、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AutoCAD所使用的各种二维绘图命令。 二、教学内容 ?AutoCAD各种二维绘图命令。 第四章 辅助绘图工具 一、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AutoCAD所使用的各种捕捉方式、图层设置及构造选择集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 ?各种捕捉方式,图层的概念及设置,构造选择集的方法。 第五章 编辑图形对象 一、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AutoCAD的各种二维编辑命令。 二、教学内容 ?AutoCAD的各种二维编辑命令。 第六章 三维绘图基础 一、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3D模型、3D坐标系统、3D视图的概念及设置方法。 二、教学内容 1. 3D模型的基本概念 2. ?3D坐标系统的设置与变换 3. ?3D视图的设置。 第七章 三维模型的构建与编辑 一、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各种三维绘图和编辑命令。 二、教学内容 ?各种三维绘图和编辑命令。 第八章 光栅图像与三维渲染 一、教学基本要求 理解光栅图像的概念,掌握如何在AutoCAD中引用光栅图像,掌握渲染的步骤。 133 二、教学内容 1.光栅图像 2.引用光栅图像 3.?渲染。 第九章 尺寸标注 一、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各种尺寸标注的样式和方法。 二、教学内容 ?各种尺寸标注的样式和方法。 第十章 AutoLisp简介 一、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AutoLisp的语法及编程过程。 二、教学内容 1.AutoLisp的语法 2.程序的运行 134 《城市详细规划》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学 时 90 学 分 5 一、编写说明 (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城市详细规划》是城市与环境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主干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它首先向同学们讲授理论,然后让同学们在理论的指导下动手设计、动手做一些住区规划,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其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社会调查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设计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所以,详细规划课程在城规专业的主干专业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通过《城市详细规划》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较好地了解城市详细规划中的重要性,熟悉详细规划的任务、编制内容和程序,掌握详细划的两个层面,熟悉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作用,掌握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编制方法、成果要求。熟悉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作用,熟练掌握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内容、编制方法、成果要求。熟练掌握居住区详细规划的任务、内容等,掌握居住区的组成、规模、类型、规划结构,掌握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要求,牢固掌握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及其用地的规划布置,以及居住区道路交通、绿地等的规划布置,掌握居住区规划的技术经济指标和计算方法,并通过课程规划实践将居住区规划的理论方法灵活地运用到居住区的规划、房地产开发等工作,从而为全面、科学地从事城市规划的实践工作、管理工作以及研究工作奠定较为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本大纲制定的依据 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所需要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要求,根据本课程的教学性质、条件和教学实践而制定。 (三)大纲内容选编原则与要求 ?本大纲所列各章节的讲授内容是以教材为主,并参照相关的城市详细规划的书籍、杂志和相关网站的一些最新成果编制而成的。 ?本大纲所列的各章节的内容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紧密结合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实际学生的知识结构选定教学内容,同时要求同学们要走出校门,调查了解一些在建的或建成的住宅区,结合实例深入了解住区规划的理论与原则等。 (四)实践(习题课)环节 本课程教学时数为90学时,其中讲授课58学时,实践课为32学时。实践课的内容主要有: 实习一:参观徐州市典型的居住小区的规划(4学时)。 通过参观典型的已建成的居住小区规划与规划方案的展览,了解徐州市居住小区规划发展的趋势,了解居民的需求,为下一步进行居住小区规划提供依据。参观完后形成一份报告。 135 实习二:参观徐州市房地产展览会(2学时)。 参观徐州市房地产展览会,直接了解购房居民的需求,了解徐州市新的居住房型、新的居住小区规划的理念,同时作一个简要的调查,撰写观后感。 实习三、住宅房型设计(8学时) 通过住宅课程设计,初步学习和掌握住宅设计的内容和方法,培养调查分析与综合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和加深住宅区设计理论的学习,以及对设计规范的了解。做到技术合理,因地制宜,努力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营造一个生活方便、安全、优美、理想的居住环境。 实习三、住宅区详细规划设计(18学时) 要求在指定基地的条件下,运用本课程及相关课程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个城市中档居住小区,面积约10,20公顷。根据基地具体环境条件、居住对象、历史文脉、城市景观及有关技术规范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构思,形成具有适用性、舒适性、环境适应性的城市居住小区方案。 (五)教学时数分配 章节 教 序号 学 学 时 环 课 堂 课 程 讨 论 实 验 其 它 小计 节 讲 授 设 计 名 称 一 城市详细规划概述 4 4 6 6 二 控制性详细规划 4 4 三 修建性详细规划 2 4 6 四 城市居住区详细规划概述 4 4 五 居住区的组成和规划结构 住宅区规划设计的依据 6 2 8 六 和原则 住宅区住宅的布置与 6 8 14 七 规划设计 住宅区道路与停车场的 8 8 八 规划设计 九 住宅区绿地与户外场地规划 6 6 住宅区的公共服务设施的 十 6 6 规划与设计 住宅区规划设计的技术 4 4 十一 经济分析 2 2 十二 住宅区的管理 住宅区详细规划设计 18 ,课程设计, 58 32 90 总 计 (六)考核方法与要求 1(平时成绩:作业成绩、出勤、课堂提问、讨论情况等占10%。 2(课程设计成绩占30%。 3(期终考试成绩60%。 4(综合考核成绩,(平时成绩)×0.1+(课程设计成绩)×0.3+(期终考试成绩)×0.6。 136 (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使用教材:小城镇住宅区规划与居住环境设计(第一版),朱建达,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参考书: (1)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黄晓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2)居住区环境设计,白德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3)居住区规划设计资料集,邓述平,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4)城市规划原理,董鉴泓,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5)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建设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2003 (6)城市规划哲学,孙施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7)城市居住外环境设计,朱家谨,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 (8)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周俭,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二、教学内容纲要 本大纲所述内容前标有符号“?”为重点内容,标有符号“?”为难点内容, 同时标有“?、?”的表示即是重点,又是难点。 第一章 城市详细规划概述(4学时) 一、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城市规划的内容与研究对象、知道我国的规划体系,掌握我国详细规划两个阶段的划分,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在我国规划体系中的地位以及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基本内容和范围。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规划 城市规划 我国的规划体系 (1)规划的概念与特点 (2)?城市规划的内容与研究对象 (3)??我国的规划体系 第二节 城市详细规划的两个层面 (1)我国详细规划两个阶段的划分 (2)?控制性详细规划 (3)?修建性详细规划 第三节 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基本内容和范围。 (1)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本内容和范围 (2)?建性详细规划的基本内容和范围 第二章 控制性详细规划(6学时) 一、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概念、由来,、理解美国区划的方法,掌握城市开发与规划控制,熟练掌握制性详细规划的作用、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任务、制的方法、熟练掌握并应用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有关计算规则等。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概念、由来、区划 (1)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概念 137 (2)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由来 (3) ??美国区划的方法介绍 第二节 城市开发与规划控制 (1) 城市开发的动因与类型 (2) ?城市开发的空间经济特征 (3) ?城市开发的时间经济特征 (4) 城市开发的公共干预 (5) 城市规划对城市开发的控制与引导 第三节 控制性详细规划 (1)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作用 (2)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任务 (3)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 (4) ?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方法 (5)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有关计算规则 (6)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成果 第三章 修建性详细规划(4学时) 一、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作用和地位,理解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内容,掌握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成 果,熟练掌握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方法、修建性详细规划中的术语代号。 二、教学内容 (1) 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作用和地位 (2) 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内容 (3) ?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方法 (4) ?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成果 (5) 修建性详细规划中的术语代号 第四章 城市居住区详细规划概述(2学时) 一、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居住区规划的概念,理解居住区规划的任务,掌握居住区规划的编制,熟练掌握居住区 规划的内容。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居住区规划的概念 第二节 居住区产生发展的过程 (1) 我国古代的住宅区规划 , 里坊制 , 街巷制 , ?大街胡同结构 (2) 我国近代的城市规划 , 传统的大街一里弄规划结构 138 , 邻里单位 , 居住区、居住街坊 第二节 ?居住区规划的任务 第三节 居住区规划的编制 第四节 ?居住区规划的内容 第五章 居住区的组成和规划结构(4学时) 一、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和理解居住区的组成,掌握居住区的规模、居住区的类型,熟练掌握并应用居住区的规 划结构。 二、教学内容 (1) 居住区的组成 (2) 居住区的规模 (3) 居住区的类型 (4) 居住区的规划结构 第六章 住宅区规划设计的依据和原则(6学时) 一、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住宅区居民的构成及其活动规律理论及其对住宅区规划设计的指导意义,需求层次理论 及其指导意义,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的外部空间设计理论及其指导意义,图底理论、替代理论、 可防卫空间理论,熟练掌握并应用住宅区规划设计的原则和需求、卫生、安全、方便、舒适、识 别和归属感,场所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等七条原则。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住宅区规划设计的理论基础~ (1) ?住宅区居民的构成及其活动规律理论及其对住宅区规划设计的指导意 义 (2) ?需求层次理论及其指导意义 (3) ?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的外部空间设计理论及其指导意义 (4) ?图底理论 (5) 替代理论 (6) ??可防卫空间理论 第二节 住宅区规划设计的原则和要求 (1) 卫生 (2) 安全 (3) 方便 (4) 舒适 (5) ??识别和归属感 (6) 场所 (7) ??适应社会发展趋势 第七章 住宅区住宅的布置与规划设计。(6学时) 一、教学基本要求 139 理解掌握住宅类型的选择、熟练掌握应用住宅群体的规划布置,包括住宅群体平面组合的方式,住宅群体空间的构成,住宅群体规划布置中的日照、通风、噪声防治、节约用地的措施。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合理选择住宅的类型 (1) 住宅类型的分类 (2) 确定住宅类型的因素 (3) ?住宅建筑经济与用地经济。 第二节 住宅建筑群体规划布置 (1) 住宅建筑群体规划布置的要求。 (2) ??住宅群体平面组合的方式 (3) 住宅群体空间的构成 (4) 住宅群体规划布置中的日照、通风、噪声防治 (5) ?住宅群体规划布置中的节约用地的措施。 第八章 住宅区道路与停车场的规划设计(8学时)。 一、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住宅区道路的功能与分级、居民出行行为分析,理解城市道路设计的基本的名词术语,城市道路横断面的规划与设计,城市道路纵断面的规划与设计,城市道路平面的规划与设计,熟练掌握住宅区道路系统的规划与设计、住宅区停车场地的规划与设计,回车场的设计。 二、教学内容 (1) 住宅区道路的功能与分级 (2) 住宅区道路规划设计的原则 (3) ?居民出行行为分析 (4) ?城市道路设计基础,包括基本的名词术语,城市道路横断面的规划与设计, 城市道路纵断面的规划与设计,城市道路平面的规划与设计 (5) ?住宅区道路系统的规划与设计 (6) 住宅区停车场地的规划与设计,回车场的设计,包含机动车停车场地和非机动 车停车场地两种 (7) 住宅区道路绿化设计 第九章 住宅区绿地与户外场地规划(6学时) 一、教学基本要求 重点了解居住区绿地的功能、分类、分级、规划原则和方法,要求掌握住宅区绿地的种植设计和设施的规划,小品设计,景观的创造,绿化空间的组织手法。 二、教学内容 (1) 绿地的功能与作用、生态作用、物理功能、植物的美学与观赏作用 (2) 住宅区绿地的构成与指标 (3) 住宅区绿地的分类设计,包括住宅区绿地设计的原则、规定,住宅区公共绿地 设计的方法、案例 (4) ??住宅区环境的规划设计,内容有植物的分类,设计原则,植物种植方式, 140 小品设计,景观的创造,绿化空间的组织手法,观赏空间的设计等。 第十章 住宅区的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与设计。(6学时) 一、教学基本要求 重点了解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类,配建水平,掌握住宅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置的基本要求,住宅区生活服务中心的位置选择及布置形式、儿童游戏场、老人活动场地的设计等。 二、教学内容 (1) 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类及概述 (2) ??配建水平。主要内容为项目的设置及指标 (3)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置的基本要求 (4) 住宅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设计 ??住宅区生活服务中心的位置选择及布置形式 ?教育设施:中小学、幼托的位置选择 ?市政公用设施。主要有供水、供电、供气、供热、通信及环卫、地面地下的工程设施 ?工程管线的综合 ???文化运动设施 儿童游戏场、老人活动场地、运动场地等 第十一章 住宅区规划设计的技术经济分析(4学时) 一、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住宅区综合造价分析,理解掌握技术经济指标,熟练掌握应用居住区用地平衡表的作用、各类用地的计算标准、用地平衡表的绘制等 。 二、教学内容 (1) ??用地平衡表:用地平衡表的作用、各类用地的计算标准、用地平衡表的绘制 (2) 技术经济指标 (3) 住宅区综合造价分析 第十二章 住宅区的管理(2学时) 一、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住宅区管理的发展历程、物业的概念、物业管理的内涵、物业管理的作用、物业管理的范围。 二、教学内容 (1)住宅区管理的发展历程 (2)物业管理概述 ?物业的概念 ?物业管理的内涵 ?物业管理的作用 ??物业管理的范围 141 《城市总体规划》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学 时 72 学 分 4 一、编写说明 (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城市规划原理》是城市与环境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主干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主要研究城市规划的基本理论、规划设计的原则与方法,以及规划中技术问题,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成熟、完整、准确的专业知识系统, 奠定坚实、规范的专业理论基础,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社会调查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设计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所以,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在城规专业的主干专业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通过《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掌握城市规划的任务与编制,城市各组成要素与布局,居住区详细规划与旧居住区的改造,城市公共活动中心、广场、街道规划及城市规划的实施等。本课程系统地阐述了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规划设计的原则与方法,以及规划设计的技术经济问题。具体的内容有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城市总体规划的内容和方法、城市各组成要素的布局以及城市规划的实施和管理等。 从而为全面、科学地从事城市规划的实践工作、管理工作以及研究工作奠定较为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本大纲制定的依据 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所需要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要求,根据本课程的教学性质、条件和教学实践而制定。 (三)大纲内容选编原则与要求 1(本大纲所列各章节的讲授内容是以教材为主,并参照相关的城市规划的书籍、杂志和相关网站的一些最新成果编制而成的。 2(本大纲所列的各章节的内容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紧密结合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实际学生的知识结构选定教学内容,同时要求同学们要走出校门,调查研究小城镇规划和具体的城市规划实例。 (四)实践(习题课)环节 本课程教学时数为72学时,其中讲授课60学时,课堂讨论为4学时,规划参观4课时,规划实践4课时。 *以课堂讲述为主,课外阅读和课外设计指导为辅。 *结合徐州市和青岛市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进行城市规划专业综合实习。 *参观徐州城市规划局和城乡规划设计院。 *结合毕业实习以及教师科研工作,进行小城镇规划和城镇发展与建设规划研究. 142 (五)教学时数分配 教 学 学 时 环 章节 课 堂 课 程 讨 论 实 践 其 它 小计 节 序号 讲 授 设 计 名 称 6 6 一 绪论 2 2 4 二 城市与城市发展 6 6 三 城市规划的任务和编制 4 2 6 四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 4 4 五 城市的性质与规划 六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 6 6 8 8 七 城市组成要素的规划布置 8 2 2 2 14 八 城市总体布局 6 6 九 城市规划中的工程规划 2 2 十 城市规划中的技术经济问题 城市公共活动中心、广场、4 2 6 十一 街道建筑群规划 2 2 十二 城市规划的实施 60 4 4 4 72 总 计 (六)考核方法与要求 1(平时成绩:作业成绩、出勤、课堂提问、讨论情况等占30%。 2(期终考试成绩占70%。 3(综合考核成绩,(平时成绩)×0.3+(期终考试成绩)×0.7。 (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使用教材:《城市规划原理》同济大学等合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第三版 参考书目: 1.现代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王建国 编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2.城市环境规划设计与方法,齐 康主编,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3.城市空间发展论,段 进 著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4.城市与城市发展,赵和生 著,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5.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彭震伟 主编, 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 6.城市地理学,周一星 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7.城市规划实效论,张 兵 著,中国规划设计院出版社,1996 8.中国城市地理学,顾朝林等 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9.城镇群体空间组合,张京祥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0.城市空间理论与空间分析,黄亚平 编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11.城市与区域规划管理阅读教材,教研室 编,教材科油印,1998 课程教学参考网站: 建筑论坛—BBS理想城市与城市理想 www.abbs.com.cn 143 规划在线: www.upo.com.cn 中国城市规划网:www.china-up.com 西祠胡同: www.xici.net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www.cin.gov,cn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 www.sdpc.gov.cn 国研网:www.drcnet.com.cn 中国经济信息网www.cei.gov.cn •阅读杂志: • 《城市规划》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 《城市规划汇刊》 同济大学 • 《城市经济?区域经济》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资料 • 《规划师》 广西城乡规划设计院 •阅读文章及规划文本: • 清华大学 吴良镛 著 《21世纪建筑学的展望》和《北京宪章》 • 同济大学 吴志强 著 《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史纲》、 《21世纪的城市建筑》和《21世纪城市规划师宣言》 • 中国规划设计院 赵燕青 张兵 主持 《 走向跨越式成长 ----广州总体发展概念规划研究》 二、教学内容纲要 本大纲所述内容前标有符号“?”为重点内容,标有符号“?”为难点内容, 同时标有“?、 ?”的表示即是重点,又是难点。 第一章 绪论 一、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城市规划的内容与研究对象、知道我国的规划体系。 学科特征、学习基本要求。 规划系统演示。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规划 城市规划 我国的规划体系 1(规划的概念与特点 2(?城市规划的内容与研究对象 3(??我国的规划体系 第二节 城市总体规划的两个层面 1(我国详细规划两个阶段的划分 2(?城市发展战略规划 3(?城市总体规划 第三节 城市规划系统演示 1(城市总体规划的基本内容和范围 2(城市总体规划的基本成果和表达 144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的发展 一、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城市的产生的发展,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和解放后我国城市规划的成就与经 验。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城市的产生的发展 1(居民点的形成、城市与乡村的分离及城市的产生 2(奴隶社会的城市 3(封建社会的城市 4(资本主义社会城市的发展 5(外国近代城市规划及建设 6(外国现代城市规划及建设 第二节 ??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1(??空想社会主义的城市“田园城市”理论 2(??卫星城镇规划的理论和实践 3(??现代建筑运动对城市规划的影响与“ 雅典宪章” 4(??邻里单位与小区规划 第三节 解放后我国城市规划的成就与经验 1(解放后我国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情况 2(城市规划工作中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的重要性 第三章 城市规划的任务和编制 一、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城市规划工作的任务,掌握城市规划的工作阶段,城市规划工作的调查研究的内容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城市规划的任务 1(城市规划工作中的基本任务 2(城市规划的特点 第二节 城市规划的工作阶段 1(总体规划 2(详细规划 第三节 城市规划工作的调查研究 1(城市规划工作中的调查研究 2(??城市规划调查研究的基本内容 第四章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 一、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概念,理解战略规划的基本思想,掌握战略规划的编制,熟练掌握 战略规划的内容。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概念 145 第二节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基本内容 1(城市发展优势分析 2(城市竞争力评价 3(产业结构重组 4(城市功能再造 5(城市规模预测 (可持续人居环境营造 6 7(城市空间结构设想 8(流动空间再造 9(重要基础设施规划 10(城市形象策划 第三节 ?城市战略规划的实例 1(广州城市发展战略规划 2(杭州城市发展战略规划 第五章 城市的性质与规模 一、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城市性质、规模和城市用地类型,能够分析拟定城市性质、估算城市人口发展规模。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城市性质 1(?确定城市性质的依据 2(城市类型 3(分析拟定城市性质的依据和方法 第二节 城市规模 1(城市人口规模 2(城市人口的调查与分析 3(??城市人口发展规模的估算 第六章 城市用地适应性评价 一、教学基本要求 能够从自然环境条件、建设条件等方面对城市用地条件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并能够进行城市 用地选择。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自然环境条件的分析与评定 1(城市与自然环境 2(自然环境条件下的分析 3(城市用地适用性的评定 第二节 建设条件的分析 1(技术经济条件 2(城市现状条件 第三节 城市用地条件的综合评价与用地选择?? 146 1(城市用地选择 2(城市用地条件的综合评价 第四节 城市用地 1(城市用地的类别 2(城市用地构成的类型 第七章 城市组成要素的规划与布局 一、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掌握城市工业、对外交通运输、仓库用地、生活居住用地、公共建筑用地在城市规划中 布局原则、选择方法等。熟悉城市与郊区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 ??工业在城市中的布置 第一节 1(城市中工业布置的基本要素 2(工业协作与工业区 3(工业在城市中的布置 4(旧城工业区改建 第二节 ?? 对外交通运输与城市布局的关系 1(铁路在城市中的布局 2(港口在城市中的布局 3(机场的位置与城市的关系 4(公路在城市中的布局 第三节 仓库用地在城市中的布置 1(仓库的分类 2(仓库用地在城市中的布置 3(仓库用地规模 第四节 生活居住用地的布置 1(生活居住用地的内容与构成 2(生活居住用地的分布 3(城市生活居住用地的组织与布置 4(生活居住用地的技术指标 第五节 ??公共建筑在城市中的分布 1(公共建筑的分类 2(公共建筑的指标 3(公共建筑的分布规划 4(城市主要公共建筑的分布 第六节 城市郊区 1(城市与郊区的关系 2(郊区规划的要求 3(郊区规划的内容 147 第八章 城市总体布局 一、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城市用地功能组织原则,城市总体布局的方案比较选择;掌握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园林 绿地系统规划的标准和组织规划,注重城市总体布局艺术。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城市用地功能组织 1(点、面结合,城乡统一安排 2(功能明确,重点安排城市主要用地 3(规划结构清晰、内外交通便捷 4(阶段配合协调、留有发展余地 第二节 ??城市总体布局的方案比较 1(从不同角度多做不同的方案 2(方案比较的内容 3(综合评定方案,归纳汇总提高、 第三节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1(布置城市道路系统的基本要求 2(城市道路系统及道宽度的确定 3(城市交通运输的组织 第四节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 1(城市园林绿地的作用 2(城市园林绿地的分类和标准 3(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规划布置 第五节 ??城市总体艺术布局 1(城市总体艺术布局的要求 2(自然环境、历史条件、工种设施等与城市艺术布局的关系 3(不同类型城市艺术面貌的探索 第六节 几种不同类型的城市布局举例 1(矿业城市 2(风景游览和纪念性城市 3(山区城市 4(港口城市 第九章 城市规划中的工程规划 一、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城市给水、排水工程,电力系统,供热系统,煤气系统,管线工程,防洪等规划类别划 分、用地估算、用地要求和位置选择,以及城市竖向规划。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城市给水工程规划 1(城市用地的估算 2(取水工程的位置和用地要求 148 3(净水工程的和用地要求 4(给水网规划 第二节 城市排水工程规划 1(城市排水时的估算 2(排水工程的组成和排水系统 3(污水处理厂的位置和用地要求 第三节 城市电力系统规划 1(城市电力系统规划的基础资料 2(城市电力系统规划的基本要求和内容 3(城市电源的选择 4(电力负荷的分布 5(火力发电厂的选址 6(变电所的选址 7(电力系统与通讯电路的关系 第四节 城市供热系统规划 1(城市供热系统的方式 2(供热管网在城市中的位置 3(供热管道与其他管道的关系 第五节 城市煤气系统规划 1(城市煤气系统规划的基础资料 2(城市煤气的供应方式 3(煤气管网在城市中的布置 4(煤气厂及各种煤气供应设施储气站、调压站、液化石油气储配站在城市中的选择及 布置 第六节 城市管线工程综合 1(管线工种综合的重要性与工作内容 2(管线工程综合的分类 3(管线工程综合的工作阶段 4(管线工程综合布置的原则 5(管线工程综合的编制内容 第七节 城市防洪规划 1(城市防洪规划的内容 2(城市防洪标准 3(城市防洪工程设计 第八节 城市用地的竖向规划 1(城市用地竖向规划的目的和工作内容 2(总体规划阶段的竖向规划 3(详细规划阶段的竖向规划 149 第十章 城市规划中的技术经济问题 一、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的作用和内容,合理确定城市各项用地的比例,并能进行城市建设 造价估算。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衡量城市用地经济性的几个方面 1(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的作用和内容 2(合理确定城市各项用地的比例 3(挖掘城市用地的潜力,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第二节 城市建设造价估算 1(城市建设造价估算的方法 2(降低城市综合造价的途径 3(城市建设资金的来源和分配 第十一章 城市公共活动中心、广场、街道建筑群规划 一、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城市公共活动中心、广场、街道建筑群规划的意义,掌握其类别、构成和规划、设计、布置。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城市公共活动中心规划 1(城市公共活动中心的类别及构成 2(城市公共活动中心的规划布置 3(不同规模、性质的公共活动中心的布置示例 第二节 城市广场规划 1(广场在城市中的意义 2(不同性质的广场 3(不同形状的广场 4(广场的规划设计 第三节 街道建筑群规划 1(街道建筑群进行统一规划的意义 2(街道规划与建筑布置 3(街道规划的艺术布局 4(滨水街道的艺术处理 第十二章 城市规划的实施 一、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城市规划的实施、建设条件和城市建设管理。 二、教学内容 1(城市规划实施的工作进程 2(建设和条件 3(城市建设管理 150 《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学 时 36 学 分 2 一、编写说明 (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是城市与环境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限选 城市规划是一项政府职能,必须依法行政。城市规划从编制、审批到实施管理是一个有机的过程。城市规划师应该具备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方面的专业知识。 《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课程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城市规划管理基本知识。主要介绍城市规划管理的概念、目的、任务、基本特征、系统构成、运行过程、管理机制、管理原则、管理方法和技术。 二是城市规划管理的运作(城市规划编制与审批管理、城市规划实施管理和城市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的专业知识,根据各系统的管理对象和任务的不同,就城市规划的组织编制和审批的管理、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建设用地规划管理、建设工程规划管理和城市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分别介绍了各自的概念、管理的目的任务、管理的对象及其特点、管理的内容和依据,管理程序和操作要求。鉴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管理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也单独列章介绍。 三是城市规划法规、政策和职业道德的有关知识。介绍了城市规划师需要掌握、熟悉和了解的我国城市规划法制建设的历程,城市规划法及其相关的全国性的配套和相关的法规文件,以及 (二)本大纲制定的依据 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所需要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要求,根据本课程的教学性质、条件和教学实践而制定的( (三)大纲内容选编原则与要求 1(本大纲所列各章节的讲授内容是以教材为主,并参照相关的专业书籍、杂志、报刊和相关网站的一些较新的成果编制而成的。 2(本大纲所列的各章节的内容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紧密结合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课程结构来选定教学内容。 151 (四)教学时数分配表 教 学 学 章节 课堂 课程 时 环 讨论 实验 实习 小 计 序号 讲授 设计 节 名 称 2 第一章 行政管理学有关知识 2 第二章 行政法学有关知识 2 1 第三章 城市规划管理基本知识 2 第四章 城市规划组织编制和审批管理 2 第五章 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 2 第六章 建设用地规划管理 2 第七章 建设工程规划管理 2 1 第八章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管理 2 第九章 城市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 2 第十章 我国城市规划法制建设概况 3 1 第十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5 1 第十二章 城市规划配套法规文件介绍 3 第十三章 城市规划相关法规文件介绍 1 第十四章 规划政策与行业职业道德 32 4 36 总 计 (五)考核方法与要求 本科目考试的目的是,考核应试人员对行政管理学、行政法学的相关知识;对城市规划管 理的目的、任务、原则、内容、方法和操作的知识的具备状况,对城市规划法规、政策和职业道 德的内容、实质等有关知识的具备状况。考核方法如下: ,( 平时成绩 30% ,( 考试成绩 70% ,( 综合成考核成绩=平时成绩×30%+考试成绩×70% (六)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使用教材:《城市规划》 尹强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3 主要参考书: 1(城乡规划与管理专业阅读教材,教研室编,教材科印制,1998 2(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汇编,全国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制度管理委员会,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2003 3( 历史文化名称保护理论与规划,阮仪三等,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二、教学内容纲要 152 本大纲所述内容标有符号“?”为重点内容,标有符号 “〇”为难点,同时标有“?”“〇” 第一篇 城市规划管理基本知识 第一章 2学时) 1.1 1.2 1.3 1.4 第二章 2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第三章 3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第二编 第四章 城市规划组织编制管理与审批管理(2学时) 4.1城市规划的组织编制管理 4.1.1 熟悉城市总体规划(含分区规划) 4.1.2 掌握城市总体规划(含分区规划) 4.1.3 掌握城市总体规划(含分区规划) 4.2 4.2.1 熟悉城市总体规划(含分区规划) 4.2.2 掌握城市总体规划(含分区规划)和城市详细规划的审批程序 4.2.3 掌握城市总体规划(含分区规划) 4.2.4 掌握城市总体规划(含分区规划)和城市详细规划的审核内容和审核依据 4.3 城市规划编制单 153 4.3.1 4.3.2 了解各级城市规划编制单位承担项目的内容 4.3.3 第五章 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2学时) 5.1 5.2 5.3 5.4 掌握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的程序及操作 第六章 建设用地规划管理(2 6.1 6.2 6.3 6.4 第七章 建设工程规划管理(含建筑、管线和市政交通工程)2学时) 7.1 7.2 7.3 掌握建设工程规划管理的内 7.4 第八章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管理(3学时) 8.1 熟悉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保护单位、历史风貌地区和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 8.2 8.3 8.4 掌握文物和历史建筑保护单位以及历史风貌地区保护规划管理的内容与依据 8.5 掌握文物和历史建筑保护单位以及历史风貌地区保护规划管理的程序及操作要求 第九章 城市规划实施监督检查(2 9.1 9.2 9.3 9.4 9.5 掌握查处违法用地和建设的程序及操作要求 第三篇 城市规划法规文件 第十章 城市规划法制建设概况(2学时) 10.1 10.2 第十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3学时) 11.1 11.2 熟悉《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重要意义 11.3 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内容和说明 154 第十二章 6学时) 12.1 掌握下列配套法规的主要内容: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规划管理办法》 《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办法》 12.2 熟悉下列配套法规的主要内容 《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城建监察规定》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规定》 《停车场建设和管理暂行规定》 《城市规划设计单位资格管理办法》 12.3 城市规划技术标准、技术规范 12.3.1 熟悉下列技术标准、技术规范的主要内容: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设计规范》 《城市园林绿化规划设计规范》 《防洪标准》 《建设设计防火规范》 12.3.2 了解下列技术标准、技术规范的主要内容: 《城市排水规划设计规范》 《城市给水规划设计规范》 《城市供电规划设计规范》 《建筑设计规范》 第十三章 城市规划相关法律、法规(3学时) 13.1 熟悉下列相关法律、法规的有关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设施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 《城市绿化条例》 155 13.2 13.3 13.3.1 13.3.2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的主要内容 第十四(章 城市1学时) 14.1 14.1.1 14.1.2 14.2 14.2.1 14.2.2 156
/
本文档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