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诸子百家与春秋战国政治

诸子百家与春秋战国政治

2017-11-25 4页 doc 15KB 29阅读

用户头像

is_633423

暂无简介

举报
诸子百家与春秋战国政治诸子百家与春秋战国政治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繁盛期是春秋战国时期,涌现出各种文化流派,主要有儒家,法家,墨家,道家,兵家等,他们相互争鸣,史称“百家争鸣”。为什么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这种文化现象呢,这种现象对当时政治有什么影响呢,下面简单介绍自己的感想。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空前变革的时期,旧的社会形态的崩溃和新的社会形态的形成是文化繁盛的根本原因。由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带动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土地私有制产生并壮大,利益群体必然要求发出自己的呼声。政治上宗法分封制走向衰落,各国政权无法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管理社会,文化发展没...
诸子百家与春秋战国政治
诸子百家与春秋战国政治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繁盛期是春秋战国时期,涌现出各种文化流派,主要有儒家,法家,墨家,道家,兵家等,他们相互争鸣,史称“百家争鸣”。为什么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这种文化现象呢,这种现象对当时政治有什么影响呢,下面简单介绍自己的感想。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空前变革的时期,旧的社会形态的崩溃和新的社会形态的形成是文化繁盛的根本原因。由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带动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土地私有制产生并壮大,利益群体必然要求发出自己的呼声。政治上宗法分封制走向衰落,各国政权无法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管理社会,文化发展没有被政治钳制;并且春秋战国的兼并战争使各国认识发到了富国强兵的迫切性,于是统治者争相招贤纳才,这也促进可各家争鸣现象的形成。还要看到周朝文化的变化,由原来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正是文化的下移培养了一大批士人,士人阶层向统治者提供治国,这也是诸子争鸣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这种文化现象形成的原因还有很多,但由生产力促成的社会变革是根本原因。 在“王道既衰,诸侯力政”的年代,社会急剧变化,诱导了哲学取得突破,政治形势的变化要求诸子努力从各自的角度回答社会的问题,并构建现实社会需要的治国方案。这种历史背景使诸子百家的学说具有很强的经世特征和意义。 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孔子,他主张“仁爱”“为政以德”,要统治者爱惜民力,可惜靠“德”“教”来实现国富兵强估计是不会的到当时统治者的信服的;他还主张“克己复礼”,要求按照周礼进行统治,制裁那些僭越的家臣,僭越的大夫和诸侯,甚至制裁那些不安分的民众,按他的理想: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民不议。他想象一个“明王”出来,用他辅弼,就像武王之于周公,但这只能是他的理想。 孔子的政治主张在一定程度上是积极的,靠德、教、仁爱实现社会和谐,这多少有些今日我们追求的味道,但在虎狼相争的时代,这却并不实用。孔子的政治实践开始是在鲁国,在鲁国他的门人孟懿子因发难叛臣阳虎有功,在当时的政府里很有发言权,季孙氏在当时是最强盛的家氏,一方面为收拾人心,一方面感念孔子不附阳虎,便把司寇一职给他做。在任上他施行自己的主张,经历了“堕三都”运动,阳虎既倒,他的党羽公山不丑率费人攻入都城,而幸好孔子派的援兵及时赶到,杀败费人,保护了定公。虽然他立了大功,但季孙氏的力量已经完全恢复,再也用不着孔子了。不久孔子便辞职了,有的人说因为季孙氏享受齐国的乐女,没有早朝。还有人说季孙氏享受天子的礼乐。估计这只不过是直接的托词罢了,因 为季孙氏是不会消化“仁”“礼”那一套的。后来孔子又去了卫,想推行自己的主张,但卫灵公只是把他好生供养着,自己正色迷心窍呢,没有闲心管那“教化”“富国”。不得志后孔子又到宋、陈和蔡,但不独没遇着一个明君,还差点把命也搭上。讲究教化、礼制的孔子在政治方面始终没有得志晚年便转向教育。 在孔子之后,儒家分为“内圣”和“外王”两道,“内圣”以孟子为代表,“外王”以荀子为代表。 儒家中在孔子底下坐第二把交椅的便是孟子了。他强调道德修养,认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想通过加强个人的修养为世人的楷模,让人们学习以实现社会进步。他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提出“仁政”主张,倡导“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在孟子眼中要实现治,就要施行“王道”,重教化。虽然他在统治者那里被奉为上宾,但他的政策却没被采用。他和孔子思想一样,多半是学术流派的主张,没有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方略。 荀子相对孟子来说更强调礼法,主张用礼法来约束人们,他的思想对法家学者启发很大,他的学生韩非就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法家的代表人物是李悝、商鞅、韩非等,其核心政治主张特点是重法制,轻罪重罚,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还主张社会变革,消灭旧的世卿世禄制。在其他方面重视农业生产,发展土地私有制,增强国防。 法家所具有的务实精神得到统治者的青睐。在魏国有魏文侯变法,李悝推行一系列具有法家精神的措施,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并开启了战国变法的序幕。在秦国秦孝公大力支持商鞅进行变法,使秦国成为最强大的国家,为后来秦王一统中国奠定了基础。至于韩非,他写下了《韩非子》,让秦王嬴政看了之后朝思暮想,为得到的他而攻破韩国,虽然最终被李斯设计害死,但足以展示其思想的魅力及对政治的影响。 商鞅是只身怀着李悝的《法经》去秦国的,在得到秦孝公的支持后,先后两次推行变法措施。他推行军功爵制,奖励军功;推行严厉的法律;施行什伍;奖励耕织,施行土地私有合法化;建立县制,加强中央集权。他的政术是信赏必罚,对于太子的师傅也毫不留情,这也是法家思想的体现。他变法的成果是很显著的,国内大治,他两次带兵征魏,第一次把魏的旧都安邑攻破了,第二次把魏将公子卬也掳了回来。虽然他最终遭车裂,但他推行的措施却未被废,因为它的效果得到公认. 说完了法家,也许该说说墨家了,墨家是手工业者和小生产者的代表,是真正的侠客。其创始人墨翟与孔子并称为大师,同以德智的崇高和信徒的广众为一般学者所敬仰。但二者 有很大的不同,如果孔子是传统制度的维护者,那么墨子就是对新的社会制度的追求者;孔子不辞养尊处优,而墨子则是恶衣粗食的苦行者;孔子不重军事,墨子却是以墨守著名的战士。墨子主张“兼爱”“非攻”,但他的“爱”又与孔子有很大不同,孔子的爱是有等级差别的爱,而墨子则是对众生平等的爱。他还主张“节用”认为厚葬是违反“天下之利”,王侯世袭和贵族世卿世禄是损害全天下的。他设想建立一个最贤能的人做天子的国家,由次贤能的人来辅佐他。想一下任贤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让天子都做不成天子的话,估计没有统治者会恭维墨家。 在战国一切学派中,墨家是最特别的,墨家是一个永久的、有组织的群体,这是一个武士的行会。虽然主张“非攻”,墨者们却不是无抵抗主义者,他们的特色在于奉守一套主义:只替人守,不提人攻。前445年,公输般替楚国造好了攻城的云梯,将用来攻打宋国。墨子一面派弟子禽滑离等三百余人到宋国城墙上布防,自己步行十日十夜到楚国劝惠王罢兵,在惠王面前,他解带为城,以布为械,同公输般模拟攻守的技术,最终公输般攻城机变出尽,而墨子守器有余,墨子又将弟子布防于宋城的事实宣布,惠王只得罢兵。 墨家学派在当时是最左的,代表的是下层被统治者的利益,其主张也仅在团体内部实行。在当时奴隶制走向封建制的时代是不和时宜的,最终未被采用。但其思想今天看来仍有不小意义。 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周,是典型没落奴隶主阶层的代表,主张“无为而治”,以为人类文明是人痛苦的根源,要绝弃知识,废除文字,恢复古人结绳记事的老法,废弃一切节省人力的工具,让“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而民至死不相往来”。这种主张当然不会的到统治者的理睬。至于兵家,自然主张战争之法,对实战有很大作用,如孙膑在马陵之战中大败庞涓等等战例都说明兵家之法对政治军事的影响。 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在社会变革的诱导下争相提出自己的主张,为统治者提供治国方案,这不仅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和方向,也使政治型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独特特征。在向统治者提供方略的同时,统治者们也在选择自己认为可以实现大业的方案,在选择中,对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影响,其结果使处于统治地位的学派的到更广泛的传播。在这种双向选择中,文化和政治交融在一起,塑造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千般变化,但最终指引中国走向一统,对中国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
本文档为【诸子百家与春秋战国政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