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货币政策概述

2010-09-08 50页 ppt 243KB 23阅读

用户头像

is_401309

暂无简介

举报
货币政策概述null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概述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概述 第一节    货币政策的含义和作用 第一节    货币政策的含义和作用 一,货币政策的含义 所谓货币政策就是中央银行通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控制利率和货币供应量,通过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变化,影响一般物价水平、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以及国际收支的变化等,进而实现币值稳定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目标的公共政策。货币政策是现代市场经济国家最重要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之一。 一,货币政...
货币政策概述
null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概述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概述 第一节    货币政策的含义和作用 第一节    货币政策的含义和作用 一,货币政策的含义 所谓货币政策就是中央银行通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控制利率和货币供应量,通过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变化,影响一般物价水平、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以及国际收支的变化等,进而实现币值稳定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目标的公共政策。货币政策是现代市场经济国家最重要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之一。 一,货币政策的含义 所谓货币政策就是中央银行通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控制利率和货币供应量,通过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变化,影响一般物价水平、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以及国际收支的变化等,进而实现币值稳定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目标的公共政策。货币政策是现代市场经济国家最重要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之一。 表面上看,货币政策仅包括货币政策目标和货币政策工具。但是,由于货币政策作用过程的原因,货币政策一旦实施,如何发生作用、如何使其按照政策意图发生作用、如何又进一步影响实体经济中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等都是货币政策所要研究的问题。因此,货币政策实际上包括:政策目标、实现目标的政策工具、各种操作目标和中间目标、政策传递机制和政策效果等。 表面上看,货币政策仅包括货币政策目标和货币政策工具。但是,由于货币政策作用过程的原因,货币政策一旦实施,如何发生作用、如何使其按照政策意图发生作用、如何又进一步影响实体经济中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等都是货币政策所要研究的问题。因此,货币政策实际上包括:政策目标、实现目标的政策工具、各种操作目标和中间目标、政策传递机制和政策效果等内容。 二,货币政策的作用 (1)促进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保持币值稳定。使货币供给不成为重大经济波动的根源,维护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转。 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是社会经济平稳运行的前提。 社会总需求是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由一定时期的货币供给量决定。 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的实施,调节货币供应量,影响社会总需求,从而促进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避免因为货币过多或过少而造成经济的过度繁荣或萧条。 二,货币政策的作用 (1)促进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保持币值稳定。使货币供给不成为重大经济波动的根源,维护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转。 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是社会经济平稳运行的前提。 社会总需求是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由一定时期的货币供给量决定。 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的实施,调节货币供应量,影响社会总需求,从而促进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避免因为货币过多或过少而造成经济的过度繁荣或萧条。 (2)为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转提供一个稳定和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在金本位制时代,货币发行的金本位制曾经为经济提供稳定和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但是,随商品经济的发展,金本位制越来越难以适应,反而成为经济发展的桎梏,最终为信用货币替代。 信用货币制下,稳定和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依赖于中央银行正确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的合理使用可以调控社会信用总量,抑制金融泡沫和经济泡沫的形成,避免因泡沫破灭对国民经济部门的冲击。 (2)为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转提供一个稳定和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在金本位制时代,货币发行的金本位制曾经为经济提供稳定和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但是,随商品经济的发展,金本位制越来越难以适应,反而成为经济发展的桎梏,最终为信用货币制度替代。 信用货币制下,稳定和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依赖于中央银行正确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的合理使用可以调控社会信用总量,抑制金融泡沫和经济泡沫的形成,避免因泡沫破灭对国民经济部门的冲击。 (3)采用逆向的货币政策,对各种经济干扰因素发挥抵消作用,降低经济波动的程度。 当经济过度繁荣、出现通货膨胀时,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应量,抑制社会总需求,缓和通货膨胀压力; 反之,在经济萧条时期,则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量,刺激社会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3)采用逆向的货币政策,对各种经济干扰因素发挥抵消作用,降低经济波动的程度。 当经济过度繁荣、出现通货膨胀时,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应量,抑制社会总需求,缓和通货膨胀压力; 反之,在经济萧条时期,则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量,刺激社会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4)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保持汇率相对稳定。 在经济和金融日益全球化、国际化的背景下,汇率的相对稳定是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而汇率的稳定又与国际收支平衡密切相关。货币政策通过本外币政策协调、本币供给的控制、利率和汇率的适时适度调整等,对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保持汇率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4)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保持汇率相对稳定。 在经济和金融日益全球化、国际化的背景下,汇率的相对稳定是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而汇率的稳定又与国际收支平衡密切相关。货币政策通过本外币政策协调、本币供给的控制、利率和汇率的适时适度调整等,对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保持汇率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三,货币政策的内容 从货币政策的作用过程来看,包括政策目标、实现目标的政策工具、监测和控制目标实现的各种操作目标和中间目标、政策传导机制和政策效果等。 从货币政策的作用范围来看,包括三个部分: 1,信贷政策。 是中央银行为了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对信用进行管理而采取的方针和各种措施。 首先,调节社会信用总量,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资金需要; 其次,在总量既定的条件下,调节社会信用的构成,合理分配资金,最大限度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率。使用的措施有一般性的和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以及直接和间接信用管制手段。 三,货币政策的内容 从货币政策的作用过程来看,包括政策目标、实现目标的政策工具、监测和控制目标实现的各种操作目标和中间目标、政策传导机制和政策效果等。 从货币政策的作用范围来看,包括三个部分: 1,信贷政策。 是中央银行为了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对信用进行管理而采取的方针和各种措施。 首先,调节社会信用总量,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资金需要; 其次,在总量既定的条件下,调节社会信用的构成,合理分配资金,最大限度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率。使用的措施有一般性的和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以及直接和间接信用管制手段。 2,  利率政策。 是中央银行控制和调节市场利率的方针和各种措施,是中央银行间接控制信用规模的重要手段。 主要内容包括控制和调节市场利率的一般水平,使市场利率能够比较正确地反映社会资金的供求状况以及控制和调节利率结构,使资金的流动按照政策意图进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调节市场利率的措施有两种,一种是在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经济体中使用的措施,即中央银行通过再贴现率政策的调节,间接影响市场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而在市场经济比较不发达的经济体中,往往采取对利率直接管制的措施。 2,  利率政策。 是中央银行控制和调节市场利率的方针和各种措施,是中央银行间接控制信用规模的重要手段。 主要内容包括控制和调节市场利率的一般水平,使市场利率能够比较正确地反映社会资金的供求状况以及控制和调节利率结构,使资金的流动按照政策意图进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调节市场利率的措施有两种,一种是在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经济体中使用的措施,即中央银行通过再贴现率政策的调节,间接影响市场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而在市场经济比较不发达的经济体中,往往采取对利率直接管制的措施。 3,  外汇政策。 是中央银行控制和调节汇率、实施外汇管制、控制国际资本流动和平衡国际收支的方针和各种措施。具体措施主要有汇率政策和行政管制。 3,  外汇政策。 是中央银行控制和调节汇率、实施外汇管制、控制国际资本流动和平衡国际收支的方针和各种措施。具体措施主要有汇率政策和行政管制。 四,货币政策的特点 1,  货币政策是宏观政策。 货币政策的目标是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国际收支。 作用对象是与宏观经济目标有关的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金融市场的有关指标,不直接涉及单个银行或企业的金融行为。 反之,财政政策则是以调节结构变化为目的,例如经济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等,可能对个别企业、行业或区域产生影响。 四,货币政策的特点 1,  货币政策是宏观政策。 货币政策的目标是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国际收支。 作用对象是与宏观经济目标有关的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金融市场的有关指标,不直接涉及单个银行或企业的金融行为。 反之,财政政策则是以调节结构变化为目的,例如经济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等,可能对个别企业、行业或区域产生影响。 2,  货币政策是调整社会总需求的政策,而不是调整社会总供给的政策。 因为在货币经济中,社会总需求表现为有货币支付能力的需求,货币政策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的多寡调整社会总需求间接影响社会总供给,从而促进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 2,  货币政策是调整社会总需求的政策,而不是调整社会总供给的政策。 因为在货币经济中,社会总需求表现为有货币支付能力的需求,货币政策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的多寡调整社会总需求间接影响社会总供给,从而促进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 3,货币政策是间接调控政策。 政策目标的实现主要依靠运用再贴现率政策、法定准备金政策、公开市场政策,通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与私人金融机构的金融交易,对私人金融机构的行为产生影响而实现的。因此,货币政策从实施到产生效果,存在时滞,需要密切注意货币政策的传导。同时,也表明要有效地实现政策目标必须以存在一个高效率的金融市场为前提,如果金融市场没有效率,政策也就无法按照经济学原理产生效果。因此,货币政策依赖于市场,是“加强市场机制”的政策。 与此相反,财政政策是对“市场机制失效”的干预。市场机制有利于提高效率。但是,也会带来收入分配和资源分配的偏差,例如收入差距的过分扩大和社会资本的匮乏。因此,财政政策主要表现为税收政策、补贴政策和社会福利政策以及公共投资政策。也就是说政府通过法律和行政手段对私人经济主体的行为产生影响达到政策目的。 3,货币政策是间接调控政策。 政策目标的实现主要依靠运用再贴现率政策、法定准备金政策、公开市场政策,通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与私人金融机构的金融交易,对私人金融机构的行为产生影响而实现的。因此,货币政策从实施到产生效果,存在时滞,需要密切注意货币政策的传导。同时,也表明要有效地实现政策目标必须以存在一个高效率的金融市场为前提,如果金融市场没有效率,政策也就无法按照经济学原理产生效果。因此,货币政策依赖于市场,是“加强市场机制”的政策。 与此相反,财政政策是对“市场机制失效”的干预。市场机制有利于提高效率。但是,也会带来收入分配和资源分配的偏差,例如收入差距的过分扩大和社会资本的匮乏。因此,财政政策主要表现为税收政策、补贴政策和社会福利政策以及公共投资政策。也就是说政府通过法律和行政手段对私人经济主体的行为产生影响达到政策目的。 4,货币政策目标是长期的,因此货币政策也是长期政策。 尽管具体的货币政策措施是短期和随时可变的,但是其发挥作用必须通过市场和市场机制的传导,难以做到立竿见影。 4,货币政策目标是长期的,因此货币政策也是长期政策。 尽管具体的货币政策措施是短期和随时可变的,但是其发挥作用必须通过市场和市场机制的传导,难以做到立竿见影。 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求 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求 一,货币供求和社会总供求 货币政策的目的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实现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如何实现均衡,在货币经济中是通过货币供求的调节影响社会总供求均衡的。 1,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 所谓货币供给是一定时期内由中央银行和存款货币银行提供的各种形式货币的总量。货币需求是一定时期内社会公众能够而且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其资产的总量。要实现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的均衡,就是要使货币供应量处于与货币需求量基本适应的状态。但是,这种基本适应的状态是短暂的,因此,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的均衡是一种不断从失衡到均衡的动态调整过程。 一,货币供求和社会总供求 货币政策的目的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实现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如何实现均衡,在货币经济中是通过货币供求的调节影响社会总供求均衡的。 1,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 所谓货币供给是一定时期内由中央银行和存款货币银行提供的各种形式货币的总量。货币需求是一定时期内社会公众能够而且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其资产的总量。要实现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的均衡,就是要使货币供应量处于与货币需求量基本适应的状态。但是,这种基本适应的状态是短暂的,因此,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的均衡是一种不断从失衡到均衡的动态调整过程。 2,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 社会总供给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能提供的所有商品和劳务的总量。在货币经济中,是一定时期内,社会生产和流通各部门按一定价格提供给市场销售的商品、劳务总量和社会在市场上出售的金融资产的总和。 社会总需求是全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对各种商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在货币经济中,社会总需求是有现实购买力的需求,是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在市场上,按一定价格购买商品和劳务所支付的货币量和人们为持有一定的其他金融资产所支付的货币量的总和。 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就是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适应的状态,也是一种不断从失衡到均衡的动态调整过程。在自然经济中,是实物均衡。在现代货币经济中,则是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的均衡。 2,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 社会总供给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能提供的所有商品和劳务的总量。在货币经济中,是一定时期内,社会生产和流通各部门按一定价格提供给市场销售的商品、劳务总量和社会在市场上出售的金融资产的总和。 社会总需求是全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对各种商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在货币经济中,社会总需求是有现实购买力的需求,是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在市场上,按一定价格购买商品和劳务所支付的货币量和人们为持有一定的其他金融资产所支付的货币量的总和。 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就是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适应的状态,也是一种不断从失衡到均衡的动态调整过程。在自然经济中,是实物均衡。在现代货币经济中,则是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的均衡。 二,货币供求均衡和社会供求均衡之间的关系 1,货币供给促使社会总需求的形成。 由于社会总需求是有购买力的需求,因此,货币供应量决定社会需求量,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将引起社会总需求的增加。但是,货币供应量并不等于社会总需求。 货币供应量是存量,等于货币流通量与货币流通速度的乘积。 因此,所谓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或者是由于货币流通量的增加引起的,也可能是由于货币流通速度加快引起的,或者是由于两种原因共同引起的。 而社会总需求则是流量,是某一时点社会需求量。 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与社会总需求的变化之间产生差异,首先在量上表现为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其次,在时间上也会产生“时滞”。 据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对美国经济研究的结果,货币供应量变化与社会总需求变化之间的“时滞”大约为6-9个月,与实体经济变化之间的“时滞”大约为18个月。 二,货币供求均衡和社会供求均衡之间的关系 1,货币供给促使社会总需求的形成。 由于社会总需求是有购买力的需求,因此,货币供应量决定社会需求量,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将引起社会总需求的增加。但是,货币供应量并不等于社会总需求。 货币供应量是存量,等于货币流通量与货币流通速度的乘积。 因此,所谓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或者是由于货币流通量的增加引起的,也可能是由于货币流通速度加快引起的,或者是由于两种原因共同引起的。 而社会总需求则是流量,是某一时点社会需求量。 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与社会总需求的变化之间产生差异,首先在量上表现为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其次,在时间上也会产生“时滞”。 据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对美国经济研究的结果,货币供应量变化与社会总需求变化之间的“时滞”大约为6-9个月,与实体经济变化之间的“时滞”大约为18个月。 2,社会总需求影响社会总供给。 社会总需求增加以后,通过两条途径影响总供给。 第一条途径是当社会上存在可利用而尚未被利用的潜在生产要素时,潜在生产要素通过货币的作用,转化为现实生产要素,形成生产能力,直接促进生产发展。实际产出增加,使名义和实际总供给都增加。但是,也可能由于新增生产要素的生产率低于原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导致产品边际成本上升,引起物价上涨。或者是虽然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引起社会总需求的增加与潜在生产要素在量上相适应。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有一部分潜在生产要素并不能如期转化为现实生产能力,引起物价上涨。 第二条途径是当社会上可利用的生产要素都被利用、不存在潜在生产要素时,则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并不引起实际产出增加,仅仅引起一般物价上涨,表现为名义供给的增加。 2,社会总需求影响社会总供给。 社会总需求增加以后,通过两条途径影响总供给。 第一条途径是当社会上存在可利用而尚未被利用的潜在生产要素时,潜在生产要素通过货币的作用,转化为现实生产要素,形成生产能力,直接促进生产发展。实际产出增加,使名义和实际总供给都增加。但是,也可能由于新增生产要素的生产率低于原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导致产品边际成本上升,引起物价上涨。或者是虽然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引起社会总需求的增加与潜在生产要素在量上相适应。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有一部分潜在生产要素并不能如期转化为现实生产能力,引起物价上涨。 第二条途径是当社会上可利用的生产要素都被利用、不存在潜在生产要素时,则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并不引起实际产出增加,仅仅引起一般物价上涨,表现为名义供给的增加。 3,  社会总供给决定真实货币需求。 商品劳务和金融资产的供给决定了要有相应的 货币量来表现和实现其价值。如果货币量过少,不足以表现现有商品、劳务和金融资产的价值,将会引起其价格的下跌。反之如果货币量过多,将会引起其价格上涨。 3,  社会总供给决定真实货币需求。 商品劳务和金融资产的供给决定了要有相应的 货币量来表现和实现其价值。如果货币量过少,不足以表现现有商品、劳务和金融资产的价值,将会引起其价格的下跌。反之如果货币量过多,将会引起其价格上涨。 4,  货币需求决定货币供给。 最终,货币需求决定了货币的供给。如果货币供给与真实货币需求相适应,就是货币供求处于均衡状态。反之就是失衡。 4,  货币需求决定货币供给。 最终,货币需求决定了货币的供给。如果货币供给与真实货币需求相适应,就是货币供求处于均衡状态。反之就是失衡。 货币 供给量 社会 总需求 社会 总供给真实货 币需求 第三节   货币政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如上所述,货币政策可以通过货币供应量的调节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但是,由于无法确定真实货币需求的数量,也无法对真实货币需求进行测量。因此,我们也难以知道货币供应量多少为适度。于是经济学界产生了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讨论,在宏观经济学中我们已经学习了著名的“相机抉择”和“单一规则”的争论。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讨论可以分成两部分,即货币政策能否调控货币供应量和货币供应量的变化能否影响实体经济。 第三节   货币政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如上所述,货币政策可以通过货币供应量的调节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但是,由于无法确定真实货币需求的数量,也无法对真实货币需求进行测量。因此,我们也难以知道货币供应量多少为适度。于是经济学界产生了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讨论,在宏观经济学中我们已经学习了著名的“相机抉择”和“单一规则”的争论。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讨论可以分成两部分,即货币政策能否调控货币供应量和货币供应量的变化能否影响实体经济。 一,货币政策对基础货币的影响 为了帮助大家理解货币政策如何对经济运行产生影响,我们先讨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是如何影响基础货币的。首先,我们回忆一下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主要内容: 一,货币政策对基础货币的影响 为了帮助大家理解货币政策如何对经济运行产生影响,我们先讨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是如何影响基础货币的。首先,我们回忆一下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主要内容:负债=货币发行+金融机构存款+非金融机构存款+政府存款+发行债券+国外负债+其他负债+资本金资产=国外资产+对政府债权+对金融机构债权+对非金融机构债权+其他资产 因为负债=资产,我们可以通过移项,将现金和金融机构准备金存款移到等式的左边,其余项全部移到等式右边,因此,就有: 因为负债=资产,我们可以通过移项,将现金和金融机构准备金存款移到等式的左边,其余项全部移到等式右边,因此,就有: 货币发行+金融机构存款国外资产+对政府债权+对金融机构债权+对非金融机构债权+其他资产(政府存款+非金融机构存款+发行债券+国外负债+其他负债+资本金)=- 1,非金融企业或个人将手持现金存入银行。 非金融企业或个人资产负债表变化如表9-1。如果是现金不计算为法定准备金的国家,银行将把新增加的现金存入中央银行,成为超额准备金,银行资产负债表变化如表9-2。 对中央银行来说,非金融企业或个人将现金存入商业银行并不引起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变化。如果存入中央银行,则负债方的现金减少、存款增加,如表9-3。净结果是基础货币没有变化。 1,非金融企业或个人将手持现金存入银行。 非金融企业或个人资产负债表变化如表9-1。如果是现金不计算为法定准备金的国家,银行将把新增加的现金存入中央银行,成为超额准备金,银行资产负债表变化如表9-2。 对中央银行来说,非金融企业或个人将现金存入商业银行并不引起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变化。如果存入中央银行,则负债方的现金减少、存款增加,如表9-3。净结果是基础货币没有变化。表9-1 非金融企业或个人表9-1 非金融企业或个人表9-3 中央银行表9-2 银行 2,非金融企业或个人纳税。 非金融企业和个人使用银行存款缴纳税金以后的资产负债表变为表9-4,存款减少的同时,应缴纳的税金也相应减少。银行资产负债表中来自非金融企业或个人的存款减少,银行通过中央银行的结算系统将准备金中的相应金额转给政府,见表9-5。而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中银行准备金存款减少的同时,政府存款增加了,净负债没有变化,基础货币也没有变化,见表9-6。 2,非金融企业或个人纳税。 非金融企业和个人使用银行存款缴纳税金以后的资产负债表变为表9-4,存款减少的同时,应缴纳的税金也相应减少。银行资产负债表中来自非金融企业或个人的存款减少,银行通过中央银行的结算系统将准备金中的相应金额转给政府,见表9-5。而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中银行准备金存款减少的同时,政府存款增加了,净负债没有变化,基础货币也没有变化,见表9-6。 表9-4非金融企业或个人表9-4非金融企业或个人表9-5 银行表9-6 中央银行 3,中央银行买入外汇资产。 中央银行买入外汇资产,资产负债表变为表9-7。 如果该外汇资产是银行卖出的,那么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就变为表9-8。 如果外汇资产是非金融企业或个人卖出的,那么银行和非金融企业或个人的资产负债表就变为表9-9和表9-10。 中央银行买入外汇资产,不管卖出者是银行还是非金融企业或个人,或者增加现金或者增加准备金存款,都导致基础货币的增加。 3,中央银行买入外汇资产。 中央银行买入外汇资产,资产负债表变为表9-7。 如果该外汇资产是银行卖出的,那么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就变为表9-8。 如果外汇资产是非金融企业或个人卖出的,那么银行和非金融企业或个人的资产负债表就变为表9-9和表9-10。 中央银行买入外汇资产,不管卖出者是银行还是非金融企业或个人,或者增加现金或者增加准备金存款,都导致基础货币的增加。表9-7 中央银行表9-7 中央银行表9-8 银行表9-9 银行表9-9 银行表9-10 非金融企业或个人 4,中央银行买入其他资产(例如证券)。 与(3)基本相同,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变为表9-11。 如果卖出者是银行,银行资产负债表如表9-12。如果卖出者是非金融企业或个人,资产负债表如表9-13,有两种情况。 当非金融企业或个人以现金的形式持有,则不会改变银行的准备金。 如果将卖出证券所得的资金存入银行,将改变银行的准备金。 不过,不管是存入银行还是以现金的形式持有,基础货币都将等额增加。 4,中央银行买入其他资产(例如证券)。 与(3)基本相同,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变为表9-11。 如果卖出者是银行,银行资产负债表如表9-12。如果卖出者是非金融企业或个人,资产负债表如表9-13,有两种情况。 当非金融企业或个人以现金的形式持有,则不会改变银行的准备金。 如果将卖出证券所得的资金存入银行,将改变银行的准备金。 不过,不管是存入银行还是以现金的形式持有,基础货币都将等额增加。表9-11 中央银行表9-11 中央银行表9-13 非金融企业或个人表9-12 银行 5,中央银行增加向银行的贷款。对基础货币的影响完全同(4)。 中央银行卖出外汇资产和证券以及收回向银行的贷款则产生减少基础货币供应的影响,对此的推导省略。 5,中央银行增加向银行的贷款。对基础货币的影响完全同(4)。 中央银行卖出外汇资产和证券以及收回向银行的贷款则产生减少基础货币供应的影响,对此的推导省略。 二,货币政策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关于货币政策能否影响货币供应量,在经济学界存在争论。争论的焦点是货币供应量是内生的还是外生的。 所谓货币供应量是内生的观点认为:货币供应量主要是由经济体系中的收入、储蓄、投资、消费等实际经济变量和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决定的,而非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决定。例如,金融创新推动了货币替代资产的发展,使得货币的定义和统计变得困难,可以节约使用传统意义上的货币。金融市场的发展,存款货币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通过主动性负债和增加金融债券等流动性资产可以大大减少对货币的需求,弱化对中央银行准备金供应的依赖和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的调节作用。另外,中央银行受到外部压力和为了维持金融稳定等也被迫投放基础货币。 二,货币政策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关于货币政策能否影响货币供应量,在经济学界存在争论。争论的焦点是货币供应量是内生的还是外生的。 所谓货币供应量是内生的观点认为:货币供应量主要是由经济体系中的收入、储蓄、投资、消费等实际经济变量和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决定的,而非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决定。例如,金融创新推动了货币替代资产的发展,使得货币的定义和统计变得困难,可以节约使用传统意义上的货币。金融市场的发展,存款货币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通过主动性负债和增加金融债券等流动性资产可以大大减少对货币的需求,弱化对中央银行准备金供应的依赖和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的调节作用。另外,中央银行受到外部压力和为了维持金融稳定等也被迫投放基础货币。 货币供应量是外生的观点则认为:货币供应量不是由经济体系中的实际变量和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决定的,而是由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决定的。中央银行与存款货币银行之间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公开市场操作和再贴现贷款发生联系,存款货币银行与公众通过各自的资产负债表产生公众的货币,包括现金和存款货币。假定货币需求数是稳定的和可以预测的、利率完全受到中央银行控制,那么,中央银行通过改变基础货币就能影响公众存款货币银行的行为,从而决定货币乘数,公众货币将以基础货币的倍数扩大,货币供应就是外生的。极端的货币外生论者认为货币供给线是垂直的。 货币供应量是外生的观点则认为:货币供应量不是由经济体系中的实际变量和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决定的,而是由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决定的。中央银行与存款货币银行之间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公开市场操作和再贴现贷款发生联系,存款货币银行与公众通过各自的资产负债表产生公众的货币,包括现金和存款货币。假定货币需求函数是稳定的和可以预测的、利率完全受到中央银行控制,那么,中央银行通过改变基础货币就能影响公众存款货币银行的行为,从而决定货币乘数,公众货币将以基础货币的倍数扩大,货币供应就是外生的。极端的货币外生论者认为货币供给线是垂直的。 三,货币政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在分析了本节的一、二之后,我们知道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确实对货币供应量有影响。那么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又是如何影响经济运行的呢? 对货币供应量与经济运行关系进行最简洁描述的是总供给-总需求模型。 如图9-1,纵轴代表物价,横轴代表产出,AS和AD分别是总供给线和总需求线。假定生产成本不变,因此总供给线AS不发生位移。在E1点AS和AD1相交,总供给与总需求达到均衡。假定影响总需求线AD位移的众多因素中,唯有货币供应量发生变化。随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总需求线由AD1移到AD2,与总供给线AS的交点也由E1移向E2,供求均衡点上移,产出和价格也分别上升至Q2和P2。货币供应量进一步增加,产出和价格继续上升。但是,产出增长速度开始减慢、价格水平上升速度则开始加快。到达均衡点E4以后, 三,货币政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在分析了本节的一、二之后,我们知道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确实对货币供应量有影响。那么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又是如何影响经济运行的呢? 对货币供应量与经济运行关系进行最简洁描述的是总供给-总需求模型。 如图9-1,纵轴代表物价,横轴代表产出,AS和AD分别是总供给线和总需求线。假定生产成本不变,因此总供给线AS不发生位移。在E1点AS和AD1相交,总供给与总需求达到均衡。假定影响总需求线AD位移的众多因素中,唯有货币供应量发生变化。随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总需求线由AD1移到AD2,与总供给线AS的交点也由E1移向E2,供求均衡点上移,产出和价格也分别上升至Q2和P2。货币供应量进一步增加,产出和价格继续上升。但是,产出增长速度开始减慢、价格水平上升速度则开始加快。到达均衡点E4以后, 图9-1 货币供应量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AD1 AD2 AD3 AD4 ASP4 P3 P2 P1Q1 Q2 Q3 Q4QE1E1E3E4P货币供应量继续增加并不能引起实际产出的增加。反之,货币供应量减少对产出和物价上升的影响亦然。在初始阶段,产出减少速度慢于物价下降速度。随货币供应量的进一步减少,产出和物价上升的速度也进一步降低,但是产出减少的速度开始加快,物价下降的速度却开始放慢。货币供应量继续增加并不能引起实际产出的增加。反之,货币供应量减少对产出和物价上升的影响亦然。在初始阶段,产出减少速度慢于物价下降速度。随货币供应量的进一步减少,产出和物价上升的速度也进一步降低,但是产出减少的速度开始加快,物价下降的速度却开始放慢。 由上述分析可知货币供应量对经济运行确实是有影响的,也就是说货币政策是有效的。至于货币政策的影响如何,则主要取决于总供给线AS的形状。 如果总供给线AS向右上比较陡削,扩大货币供应量的货币政策对实际产出的影响不大,增加的货币供应量主要反映在物价上涨。相反,此时减少货币供应量的货币政策却对抑制物价效果比较好,而对产出的抑制作用并不大。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比较符合实体经济。 如果总供给线AS向右上比较平坦,那么,扩大货币供应量的货币政策既能实现物价的相对稳定又能增加实际产出。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比较有效,符合客观经济运行的需要。正因为总供给线的形状不同,使得不同的货币政策产生不同的效果,成为货币政策是否有效争论的重要原因。 不仅总供给线的形状影响货币政策的效果,货币政策从其实施到产生效果的过程比较长,即存在所谓的“时滞”,也难以把握货币政策的效果。 由上述分析可知货币供应量对经济运行确实是有影响的,也就是说货币政策是有效的。至于货币政策的影响如何,则主要取决于总供给线AS的形状。 如果总供给线AS向右上比较陡削,扩大货币供应量的货币政策对实际产出的影响不大,增加的货币供应量主要反映在物价上涨。相反,此时减少货币供应量的货币政策却对抑制物价效果比较好,而对产出的抑制作用并不大。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比较符合实体经济。 如果总供给线AS向右上比较平坦,那么,扩大货币供应量的货币政策既能实现物价的相对稳定又能增加实际产出。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比较有效,符合客观经济运行的需要。正因为总供给线的形状不同,使得不同的货币政策产生不同的效果,成为货币政策是否有效争论的重要原因。 不仅总供给线的形状影响货币政策的效果,货币政策从其实施到产生效果的过程比较长,即存在所谓的“时滞”,也难以把握货币政策的效果。 首先,时滞使得货币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受到干扰,难以检测影响经济变化的原因是由于货币政策或是其他原因以及货币政策对经济影响的程度。从而产生货币政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效果并不确实可靠的印象。 其次,由于时滞的作用,货币政策实施的时机和力度等比较难以掌握,往往会发生过早或过分强烈使用货币政策的错误,结果加剧经济波动。例如当经济已经出现泡沫时,并不能意识到应该改变货币政策的方向。继续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加剧泡沫的形成。或者即使可能改变政策方向,但是,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改变的强度不够,不能获得阻止泡沫进一步发展的效果。或者是在泡沫已经破灭以后,继续实行偏紧的货币政策,使经济过度紧缩,不能摆脱长期萧条。 货币政策的上述不确定性正是引起争论的原因所在。 首先,时滞使得货币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受到干扰,难以检测影响经济变化的原因是由于货币政策或是其他原因以及货币政策对经济影响的程度。从而产生货币政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效果并不确实可靠的印象。 其次,由于时滞的作用,货币政策实施的时机和力度等比较难以掌握,往往会发生过早或过分强烈使用货币政策的错误,结果加剧经济波动。例如当经济已经出现泡沫时,并不能意识到应该改变货币政策的方向。继续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加剧泡沫的形成。或者即使可能改变政策方向,但是,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改变的强度不够,不能获得阻止泡沫进一步发展的效果。或者是在泡沫已经破灭以后,继续实行偏紧的货币政策,使经济过度紧缩,不能摆脱长期萧条。 货币政策的上述不确定性正是引起争论的原因所在。 第三节 货币政策理论解释简述 一,古典学派 最早对货币政策进行理论阐述的是李嘉图,以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认为名义货币数量对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失业率、实际工资、实际利率、储蓄和投资等实物变量完全没有影响。名义货币数量变化能够改变的仅仅是名义物价、名义工资和名义利息率等名义变量。货币对实物经济的影响是“中性”的,即货币数量变化只能引起物价的同比例变化。李嘉图虽然也承认货币数量可能影响利率,但这种情况仅仅发生在极短的时间内,并不重要。 第三节 货币政策理论解释简述 一,古典学派 最早对货币政策进行理论阐述的是李嘉图,以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认为名义货币数量对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失业率、实际工资、实际利率、储蓄和投资等实物变量完全没有影响。名义货币数量变化能够改变的仅仅是名义物价、名义工资和名义利息率等名义变量。货币对实物经济的影响是“中性”的,即货币数量变化只能引起物价的同比例变化。李嘉图虽然也承认货币数量可能影响利率,但这种情况仅仅发生在极短的时间内,并不重要。 银行学派认为除了一小部分流通中的贵金属货币以外,绝大部分货币是由银行通过存款创造构成的。因此,货币数量是与银行存款数量密切相关的,银行贷款也必须适应货币数量的变化而变化。银行通过向工商业者提供票据贴现,增加货币数量。反之,票据到期,银行收回贷款,货币数量随之减少。票据的多寡反映了实体经济的活动,例如生产厂商购买原以后开出票据、销售商为增加库存开出的票据等。银行信用必须适应实体经济的活动,货币数量又必须适应银行信用而增减。因此,银行学派认为货币数量的变化是反映产生收入的实体经济活动的“镜子”,货币数量无法与贵金属的数量对应,货币数量与贵金属挂钩还会阻碍经济活动。 银行学派认为除了一小部分流通中的贵金属货币以外,绝大部分货币是由银行通过存款创造构成的。因此,货币数量是与银行存款数量密切相关的,银行贷款也必须适应货币数量的变化而变化。银行通过向工商业者提供票据贴现,增加货币数量。反之,票据到期,银行收回贷款,货币数量随之减少。票据的多寡反映了实体经济的活动,例如生产厂商购买原材料以后开出票据、销售商为增加库存开出的票据等。银行信用必须适应实体经济的活动,货币数量又必须适应银行信用而增减。因此,银行学派认为货币数量的变化是反映产生收入的实体经济活动的“镜子”,货币数量无法与贵金属的数量对应,货币数量与贵金属挂钩还会阻碍经济活动。 二,凯恩斯学派 凯恩斯在其“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向古典经济学的“货币中性”论发起挑战。提出名义收入的变化可以通过实际利率影响实际国民收入,因此,货币在实体经济中并不是“中性”的。货币流通速度随利率的变化而变化,货币需求函数不是稳定的。 二,凯恩斯学派 凯恩斯在其“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向古典经济学的“货币中性”论发起挑战。提出名义收入的变化可以通过实际利率影响实际国民收入,因此,货币在实体经济中并不是“中性”的。货币流通速度随利率的变化而变化,货币需求函数不是稳定的。 凯恩斯认为,实际国民收入和就业是由有效需求决定的。特别强调设备投资的不稳定性和资本的边际收益率的重要性。只有通过调节总需求才能实现经济稳定。货币政策可以通过改变利率,影响设备投资、库存投资、住宅投资和耐用消费品的需求。 但是,货币政策通过货币需求函数影响总需求经过几个环节: 首先是利率,存在两个问题,即流动性陷阱,可能导致货币政策无效;公众的灵活偏好,如果灵活偏好比货币数量增长更快,则利率不能下降; 其次是资本的边际效率,如果资本的边际效率比利率下降更快,则不能增加投资; 第三是消费倾向,如果消费倾向下降速度比投资增长速度更快时,不能增加总需求; 第四是货币的流通速度,减缓或加速都会对货币政策产生非预期影响。 凯恩斯认为,实际国民收入和就业是由有效需求决定的。特别强调设备投资的不稳定性和资本的边际收益率的重要性。只有通过调节总需求才能实现经济稳定。货币政策可以通过改变利率,影响设备投资、库存投资、住宅投资和耐用消费品的需求。 但是,货币政策通过货币需求函数影响总需求经过几个环节: 首先是利率,存在两个问题,即流动性陷阱,可能导致货币政策无效;公众的灵活偏好,如果灵活偏好比货币数量增长更快,则利率不能下降; 其次是资本的边际效率,如果资本的边际效率比利率下降更快,则不能增加投资; 第三是消费倾向,如果消费倾向下降速度比投资增长速度更快时,不能增加总需求; 第四是货币的流通速度,减缓或加速都会对货币政策产生非预期影响。 如在扩张时期,减缓会削弱,加速则会增强。如我国在1994、95年份因通胀加速,流通速度加快,其他年份都呈下降。 原因:持币成本下降;制度改革预防性动机;经济货币化。 因此,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需要与财政政策配合,才能实现稳定经济的目的。其中暗含的前提是货币政策多目标,即除了币值稳定以外,还可以用于提高有效需求。 毋庸置疑,凯恩斯学派的观点受到货币数量论和货币中性论的激烈反对。但是,战后随经济学研究的中心从欧洲转移至美国,凯恩斯主义成为宏观经济学的经典理论。 如在扩张时期,减缓会削弱,加速则会增强。如我国在1994、95年份因通胀加速,流通速度加快,其他年份都呈下降。 原因:持币成本下降;制度改革预防性动机;经济货币化。 因此,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需要与财政政策配合,才能实现稳定经济的目的。其中暗含的前提是货币政策多目标,即除了币值稳定以外,还可以用于提高有效需求。 毋庸置疑,凯恩斯学派的观点受到货币数量论和货币中性论的激烈反对。但是,战后随经济学研究的中心从欧洲转移至美国,凯恩斯主义成为宏观经济学的经典理论。 三,货币学派 6、70年代,美国实施凯恩斯主义的结果,造成经济的“滞胀”。古典的货币数量论又以货币主义的形式卷土重来。 M/P=f(Yp,rb-rm,re-rm,πe-rm) Yp=永久性收入;rm=货币的预期收益率; rb=债券的预期收益率;re=股票的预期收益率; πe=预期通货膨胀率。 竞争的结果,rb-rm很稳定,利率的影响不大;永久性收入不随产业周期变化。货币需求函数稳定 三,货币学派 6、70年代,美国实施凯恩斯主义的结果,造成经济的“滞胀”。古典的货币数量论又以货币主义的形式卷土重来。 M/P=f(Yp,rb-rm,re-rm,πe-rm) Yp=永久性收入;rm=货币的预期收益率; rb=债券的预期收益率;re=股票的预期收益率; πe=预期通货膨胀率。 竞争的结果,rb-rm很稳定,利率的影响不大;永久性收入不随产业周期变化。货币需求函数稳定图9-2 主动性货币政策对物价的影响图9-2 主动性货币政策对物价的影响 AD4 AD3 AD2 AD1AS4 AS3 P P4 4 P3 3’ 3 P2 2‘ 2 P1 1’ 1Yn YAS2 AS1 要求增加工资导致AS线左移,均衡点是1’,产出下降到自然率以下,价格上升。如果货币政策保持不变,失业率高于自然率,工资和价格进行调整,均衡点回归1。如果货币政策是适应性的主动性政策认为自动恢复过程缓慢、时间太久,导致产出损失太大,将提高需求,需求线右移,均衡点至2。结果工人对政策产生不信任,预期进一步提出要求。 弗里德曼根据对美国经济的实证研究,提出:第一,货币当局可以控制货币供应量,因此货币供应量是经济体系的外生变量;第二,存在稳定的货币需求函数和货币流通速度;第三,名义收入的变化可以用货币供应量的变化说明;第四,中长期来看,货币供应不能影响实体经济、实际国民收入、实际利率和失业率;第五,货币政策的目标不是利息率而是货币供应量,并预先公布保持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不变,即k%规则。 要求增加工资导致AS线左移,均衡点是1’,产出下降到自然率以下,价格上升。如果货币政策保持不变,失业率高于自然率,工资和价格进行调整,均衡点回归1。如果货币政策是适应性的主动性政策认为自动恢复过程缓慢、时间太久,导致产出损失太大,将提高需求,需求线右移,均衡点至2。结果工人对政策产生不信任,预期进一步提出要求。 弗里德曼根据对美国经济的实证研究,提出:第一,货币当局可以控制货币供应量,因此货币供应量是经济体系的外生变量;第二,存在稳定的货币需求函数和货币流通速度;第三,名义收入的变化可以用货币供应量的变化说明;第四,中长期来看,货币供应不能影响实体经济、实际国民收入、实际利率和失业率;第五,货币政策的目标不是利息率而是货币供应量,并预先公布保持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不变,即k%规则。 通过“单一规则”抑制货币供应,实现物价稳定与通货学派如出一辙。货币学派最大得分是1967年美国经济学会年会上,弗里德曼作为会长所
/
本文档为【货币政策概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