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效性方法探析

2017-03-15 6页 doc 14KB 40阅读

用户头像

is_180829

暂无简介

举报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效性方法探析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效性方法探析   良好的习惯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下面是为大家搜集的一篇探究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意义的,欢迎阅读查看。   良好的习惯不仅对一个人的现实生存至关重要,而且蕴含着改写人生命运的巨大能量。由于人并非单纯地靠理性来支配,不时还要受到思维和行为的惯性制约,把行为规范的期待变成相对稳定的习惯,必须经由一个知、情、意、行相统一,并从“外化”到“内化”的转变过程。小学阶段儿童可塑性强,是行为习惯养成的黄金季,如若采用传统的“灌输”形式...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效性方法探析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效性方法探析   良好的习惯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下面是为大家搜集的一篇探究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意义的,欢迎阅读查看。   良好的习惯不仅对一个人的现实生存至关重要,而且蕴含着改写人生命运的巨大能量。由于人并非单纯地靠理性来支配,不时还要受到思维和行为的惯性制约,把行为的期待变成相对稳定的习惯,必须经由一个知、情、意、行相统一,并从“外化”到“内化”的转变过程。小学阶段儿童可塑性强,是行为习惯养成的黄金季,如若采用传统的“灌输”形式和“说教”方法,常常会使他们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在此,我们基于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问的分析,并根据其生理、心理特点,力求探索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效性策略,以增强这一工作的针对性。   一、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内涵   一般而言,行为习惯是行为和习惯的合称。行为即认得举止行动,它是一种在自我支配的主观意识下用于表达内心活动的具体作为。习惯体现为一种相对稳定、自动化和外显化的一种反应倾向。行为习惯不只是自动化了的动作或行为,还包括思维的、情感的内容,它与人后天条件反射系统的建立有密切关系。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狭义上是指对小学生的行为指导和习惯的训练,它通过一系列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经过长期和反复疏导、训练和培养,促进知、情、意、行等方面协调发展,以形成相对稳定的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广义上指人的思想素质、思想品质、心理素质、行为习惯、生存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的教育与养成[2].养成教育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它虽不是素质教育的全部,但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其内容十分广泛,包括文明礼仪习惯、生活卫生习惯、语言表达习惯、学习思维习惯和为人处事习惯等。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宗旨就是要使他们懂得和形成做人、做事的一些要求,从而合乎道德规范,缔造健全人格。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行为习惯还没有定型,喜欢模仿,这是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期。就像一张白纸,可以勾勒出丰富多样的蓝图,需要进行长期的、细致和反复的工作。既要运用规章制度管理、约束和规范其行为,更需要经过受教育者的自觉反思和亲历实践,才能促进他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会影响人一生的发展,对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将会产生潜在的重要影响。正如英国作家萨克雷所言: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   二、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主要表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呈多元化发展,导致人的价值观念偏斜,在小学生中出现了一些不良行为习惯,诸如,懒惰、浪费、虚荣,学习被动、行为冷漠、自私霸道和抗压力差等问题,值得关注与反思。   具体表现为如下方面:   (一)人格缺陷   由于多种原因,我国独生子女急剧上升,留守儿童比例逐渐增大,使“问题儿”更多。特别是近亲婚姻使少数儿童生理发育先天不足,或残疾,或智力偏低。小学生的人格缺陷主要表现为:言行不一,调皮油滑;焦虑脆弱,多疑嫉妒;依赖性强,自理力差;胆小孤僻,缺乏意志;磨蹭马虎、好吃懒做;撒谎打架,不讲卫生;横蛮任性,自私偏执。他们交往能力差,缺少合作意识,不能自我约束,无法控制行为,形成人格的分裂与畸形。   (二)学习懈怠   由于家长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小学生容易产生学习的厌恶、懈怠心理。这类学生在农村小学约占40%.他们目的不明确,缺乏自信心,存在悲观、厌学情绪,具有“哪里黑,哪里歇”的心态。学习上缺乏自主性和刻苦精神,上课注意力分散,两眼发呆,不记笔记,不善思考,不求甚解。   说私话,打瞌睡,做小动作。课后想玩这玩那,怕写作业,抄人作业,习惯于边做作业边吃东西。迟到、早退和旷课现象也比较严重。   (三)生活自理能力差   由于过分家庭溺爱、骄宠,小学生对长辈的依赖心过强,缺乏生活自理能力。他们不愿到陌生环境中去,爱独处,不善于与其他伙伴交往,常沉迷于玩具之中。用钱无节制,将钱用于滥吃零食,没有形成良好的消饮食习惯,挑食,偏食,汲取营养不均衡。不讲卫生,早不刷牙,晚不洗脚,头发蓬乱,衣冠不整,鞋袜瞎扔乱丢,器物横七竖八。作息无、生活无规律,迷恋电视,甚或夜不归宿。这些不良行为对习惯养成有着极大影响。   (四)处事行为不文明   由于年龄小,不少小学生缺乏理智,不能抵御诱惑,沉醉于网络、游戏无法自拔。不懂得宽容、体谅他人,不尊老爱幼,好逸恶劳,拈轻怕重。不爱护公共设施,喜欢涂鸦,把桌椅刻得遍体鳞伤。缺乏纪律观念,不守校纪校规,有拉圈子、打群架、讲粗话、嗜烟酒等不良行为。不讲公德,言行不一,害怕承担责任,待人不真诚。随便拿别人东西,在公共场合也大声吼叫,脏话连篇,抠鼻子、掏耳朵、打喷嚏,甚至乱丢垃圾,随地吐痰。   三、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分析   上述不良的行为习惯表现虽不是小学生群体中的主流,但其危害性不能小觑。矫正这些不良行为习惯,必须对其成因进行分析,为形成实效性的对策提供依据。   (一)个人主观各种原因   缺乏道德观。农村小学生道德认识和行为水平滞后于生理年龄。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表现为是非不清,自制力不够而言行脱节;自我为中心。感情用事,好冲动,情绪化倾向明显,与集体格格不入。   特别爱模仿消极的东西,从而产生行为偏差;心理脆弱。由于各种条件不如城里孩子,他们容易产生自卑感。尤其受到指责和歧视时,会在心灵投下阴影,从而磨损胆识、个性;缺乏学习动机。他们视学习为负担,认为学好学不好没关系。当抱负水平低下时,则思维简单,想象贫乏,遇到困难,爱选择放弃。   (二)家庭环境负面效应   家庭关系紧张。由于缺乏关爱,容易憎恨父母,养成冷漠偏执和仇恨好斗的性格,旷课和偷窃行为将随之滋生;父母素质不高;部分家长文化素养欠缺,喜欢看电视、打麻将,对孩子多溺爱、少管教。少有时间陪孩子,更不能进行学习指导;学习环境缺失。农村孩子没有独立的学习场所,无家庭藏书,常受到各种干扰,不能培养其自觉学习的行为习惯;监管方式偏颇。缺乏耐心,动辄训斥、打骂,孩子容易形成暴力倾向。还有一些家长对孩子的错误进行袒护包庇,甚至灌输利己损人,以恶制恶等观点。   (三)学校教育存在偏失   机制不健全。一些小学抓教学工作扎扎实实,而习惯养成教育只是出了问题抓一抓,没有建立“全程育人”和“全员育人”的长效机制;追求升学率。嘴上讲素质教育,行动中搞应试教育。把升学率放在首位,造成养成教育的虚无化;教育方式不当。   对不有良行为的学生大多采取停课、检讨、训斥和体罚等方式来作为,使其产生焦虑、反感和抵触情绪。不客观。教师缺乏对个性的认识,看不到“差生”身上存在的积极因素。一般以考试分数作为唯一,简单地否定其他。这样的评价有失客和公正。   (四)社会不良风气影响   经济大潮冲击。在利益最大化导向下,小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带有明显的经济社会特征,趋向于多元化、务实化和功利化;消费文化侵染。受消费主义影响,在他们中也存在消费攀比。穿衣讲名牌,零食要美味,滋生好逸恶劳的坏习惯,甚至为贪图享受挺而走险;不良资讯误导。不健康的影视、网络呈现给儿童是一些充满血腥的刺激场面和虚拟的情感世界,他们沉湎于色情、暴力,对现实生活产生疏离感,朝着颓废方向发展。此外,社会上闲散人员的教唆、诱骗和蛊惑也是他们被引入各种歧途的重要原因。   四、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策略   在明确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之后,我们应寻思相关的策略,依靠科学的路径和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从而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基本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情明理:把行为规范转化为内在的品格   激情就是有意识地创设贴近生活实际的情境,从而激发小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必须与情感教育结合。应运用电影电视等媒体播放有关教育短片,引导其观察、体验社会生活。也可以在游戏、表演等活动中对行为习惯的是非、善恶展开评价,开启心智、陶冶情操、培养品质。激情比任何空洞的说教都更具有效性。   明理就是对他们讲明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道理。由于其年龄较小,理解能力较差,与之说理应具体、明确。应将《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行统整,形成在家校和社会上“应该怎样做”的具体内容,利用晨会、班会、队会等形式宣讲,也可采取读、讲、演、考等方式进行强化。还可以通过行为模仿、社会实践、故事会等活动体验一个文明人的快乐与幸福。在情理交融中,从不知到知,由知到能,感悟良知,提高认识,内化为精神与品格,外化为行为和习惯。   (二)言传身教:充分发挥教师的楷模示范作用   小学生的行为习惯都是在不断的模仿中形成的。教师的举手投足,衣着住行,无论有意还是无意,都会成为其仿效的对象。教师在小学生的心目中就是道德的具体化身,对他们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力量。卢梭曾告诫教师:“你要记住,在敢于承担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以前,自己就必须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3].   在明确了”为何做“和”怎样做“的基础上,教师必须以身作则,发挥楷模示范作用。凡是要求小学生做到的,自己一定首先做到,譬如,勤俭节约,你就不能随手扔掉短小的粉笔头;讲究卫生,你看见地上有纸屑,就应该弯腰捡起来。教师必须认真对待每个细节,将言教与身教结合起来。一个细小行为和不起眼的习惯,对小学生而言,就是一种示范、一种要求。对自己而言,就是思想境界和人格情操的真实写照。它就像一丝春雨,”随风入夜,润物无声“.   (三)点滴入手:行为习惯养成必须从小事抓起   一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造就,它需要一个长期养成的过程。小学生由于知之不多,人生阅历短,生活经验少。因而,对其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不能贪大求全,应大处着眼,注重细节,点滴入手。有耐心,重条理,循序渐进,循循善诱。内容上具体、形象和直观,让他们记得住、学得会、做得到。   古人云:”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4]“.不要认为小事就微不足道,应形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行为意识。向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譬如,尊父母,敬老师,爱同学;专心听讲,独立作业,不迟到早退;洗漱梳头,扫地擦桌,铺床叠被,不乱抛杂物。良好的道德素质就是由这些点点滴滴的行为习惯积淀而成。因此,养成教育应在”小事“上做文章,通过导练结合,以练为主的方式,调整其行为偏差,纠正不良习惯,使之讲文明话,做文明事,当文明人。   (四)持之以恒:行为养成教育应坚持常抓不懈   小学生的年龄小,心理不稳定,自制力差,其行为习惯养成有一个复杂的过程,常有起伏,不时出现反复。”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绝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漫长甚至是”痛苦“的过程。陈鹤琴先生说过:”不断地做,是养成‘习惯’的必要步骤“,因而养成教育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持之以恒就是要有耐心和毅力,使养成教育与时俱进。人的行为具有惰性和惯性,稍加放松,养成的良好习惯就会”回潮“.不能停留在一两次重大活动上,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行为训练要重点明确、要求具体、定期检查,务求落实;常抓不懈就是舍得花气力,各项工作环环相扣,步步到位。不是停留在计划和制度的安排上,而是俯下身来做细致的工作。不断用生动的实例来充实内容,并根据接受能力,不断变换形式进行训练,由浅入深,分步实施,日积月累,就能养成良好习惯。   (五)奖优促差:形成科学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   ”奖优促差“是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的重要抓手。为增强实效性,对日常行为规范的执行情况应进行全程监督、定期检查,定期通报、及时评价,从而建立一套严格的评价制度。采用本人自评、同伴互评、家长参与、教师审评”的“四维”评价模式,在明确各自的优点、缺点的基础上,评选出文明班级和先进个人。依靠正面鼓励来树立榜样,使其学有方向,赶有目标,增强荣誉感,提高自觉性和意志力。   学校规章和班级约定要具体、明确和可行,切合实际,能够判别是非,分辨别美丑,便于明理、导行和训练。学生的行为习惯并非与生俱来,而靠后天形成,它不是一次教育就能改正不良行为的。对他们出现的反复应保持耐心,善于沟通、因材施教和情谊感化。通过集体“会诊”,找出原因,适度加以批评和惩戒。惩戒主要着眼于引导他们自觉地规范行为,使之不再次犯同样的错误,促使其不断进步。   (六)彼此联动:实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对接   学校作为专门传递知识与文化的社会设置,在教育活动中无疑有着专业性[5].它既传授知识的,又肩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主体作用。由于教育对象的群体性,评价标准的统一性,学校习惯于以制度来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其局限性显而易见。而家庭教育具有个体性、针对性和细致性,直接指向自然的生命状态,对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着最直接,最有效和最全面的影响。   家长作为孩子的首任老师,容易与孩子建立情感交流的通道,便于把握其身心变化脉络。他们应尽到自己的责任与义务,严于律己、品行端正,为人正派,家庭和谐,用自己的行为影响孩子。学校也应强化教学渗透、行为训练和文化陶冶,让学校和家庭教育紧密对接,使家长积极参与到养成教育活动钟来,成为活动的支持者、参与者和决策者。在彼此联动,相互协调的基础上,形成共识与合力,保持养成教育的延续性、一致性和立体化。   综上所述,良好习惯的养成将使一个人终生受益无穷,在好习惯的滋养下,一个人可以由脆弱变得坚强,由颓废变得振奋,由失落无望变得充满希望,最后一步步走向成功[6].作为一个知、情、意、行相互转化的过程,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不仅深化并拓展了素质教育的内涵,而且成为推进其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针对小学生年龄特点与个体差异,基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何原因,与时俱进,创新方法和路径,力求构建一个科学、完善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体系,把小学生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   [1][俄]康·德·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教育人类学初探[M].张佩珍,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1989:182-183.   [2]甘滔.当今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养成教育现状调查分析[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2(5):92-93.   [3]卢梭.爱弥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99.   [4]老子[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4:144.   [5]刘谦,冯跃,生龙曲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互动的文化机理初探---基于对北京市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活动的田野观察[J].教育研究,2012(7):22-28.   [6]姚双“.优秀是一种习惯”在教育中的渗透[J].中国教育学刊,2010(9):95-96.
/
本文档为【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效性方法探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