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烧伤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其在早期

烧伤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其在早期

2017-06-03 10页 doc 12KB 22阅读

用户头像

is_009226

暂无简介

举报
烧伤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其在早期烧伤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其在早期 中华烧伤杂志2001年6月第17卷第3期Chin JBums,June200I.VoI17.No3 ・专家论坛・ 烧伤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其在早期 脏器损害中的作用 扬宗城 烧伤后早期脏器损害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但 缺血缺氧应是其基本损害,由伤后立即血液灌流不 强烈或炎症反应失控时,内皮细胞释放血管收缩物质多于血管舒张物质,使徽血管特别是微静脉持续收缩,血液淤滞、血流缓慢致微循环障碍。 1.烧伤后内皮素(ET)增多。内皮素是已知最 强烈的血管收缩物质,有ET一1、ET-2和ET-3三种。它必须...
烧伤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其在早期
烧伤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其在早期 中华烧伤杂志2001年6月第17卷第3期Chin JBums,June200I.VoI17.No3 ・专家论坛・ 烧伤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其在早期 脏器损害中的作用 扬宗城 烧伤后早期脏器损害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但 缺血缺氧应是其基本损害,由伤后立即血液灌流不 强烈或炎症反应失控时,内皮细胞释放血管收缩物质多于血管舒张物质,使徽血管特别是微静脉持续收缩,血液淤滞、血流缓慢致微循环障碍。 1.烧伤后内皮素(ET)增多。内皮素是已知最 强烈的血管收缩物质,有ET一1、ET-2和ET-3三种。它必须与靶细胞中的特异受体(ETA、ETB)结合,才 足和失控性炎症反应导致的微循环障碍所引起。血管内度细胞在维持微循环的结构与功能中,具有关 键作用。 一、烧伤后血管内皮细胞屏障功能受损 血管内皮是半透膜,烧伤后通透性增高液体外 能发挥生物学效应。烧伤患者血浆内皮素一1明显 增多:30%TBSAm度烧伤大鼠2h血浆ET一1浓度明显升高,6h达峰值,24h虽有回落,但仍显著高于伤前。烧伤大鼠的心、肺、肝、肾组织内ET一1含量亦干伤后2h明显增加.24h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其中肝、肺的ET-I含量升幅最大。烧伤创面匀浆中 渗,血管内液体减少导致组织灌流不足,细胞缺氧、水肿、能量代谢障碍,血管内皮细胞屏障功能受损。 1.烧伤后主要脏器的血管内皮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重者脱落,细胞间连接开放,可见裂隙形 成。 2.正常的血液循环中,脱落的内皮细胞含量很 ET一1的含量于伤后1h印迅速上升,8h达高峰,至 12 少。烧伤患者及实验动物血中循环内皮细胞明显增 多,提示有大量内皮细胞脱落。 h仍高于伤前。 原位杂交的结果发现,烧伤后不但血管内皮细 胞的ET—lmRNA正常达增强,其他弱表达细胞亦 3.内皮屏障功能由内皮细胞间连接和基膜构成,连接方式有紧密连接、粘附连接、缝隙连接和韧 带连接,其中有重要调控作用的是粘附连接。30% 有所增强。同时,大鼠伤后胜器内的内度素受体 ETAmRNA、ETB mRNA表达增加,阳性细胞数明显 TBSAⅢ度烫伤大鼠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间连接增宽、胞浆和线粒体肿胀,心脏血管中VE一钙粘附分子mRNA表达减少,胞内连接蛋白表达减弱,表明伤后内皮细胞间粘附连接受损。体外实验发现烧伤血清 可以诱导心肌徽血管内皮细胞(CMEC)VE-钙粘附 上升。 2烧伤后ET/NO比值增高。一氧化氪具有很强的血管舒张作用,是主要的内皮依赖性舒血管物 质,并可抑制血小板和白细胞粘附、聚集。生理情况下一氧化氮和内皮素存在着负反馈调节。烧伤后NO,升高,但增加幅度远不及与其相对应的血管收 缩物质,故ET/NO,比值明显增高,使血管持续收缩。 、 分子表达减少。烧伤血清、缺氧、内毒素等均可使培养的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的微丝分布异常,使微 丝蛋白G.aetin减少。 4.生理情况下仅1%一2%的蛋白可从血管渗出,烧伤后血管通透性迅速增加,使大量蛋白外渗,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因此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表明血管内皮细胞屏障功能受损。 3.烧伤后血栓素(TXA:)/PGI:比值增高。血 管内皮细胞综合和释放的前列环素,具有舒张血管、抗血小板聚集、抑制白细胞粘附和促纤维溶解作用。与之对应,机体内尚存在与PGI。相互拮抗的血栓素。正常情况下,TXA:/PGI:比值呈动态平衡。笔 者曾检测过57例烧伤30%TBSA以上患者的TXB: 二、烧伤后血管内皮细胞调节血管张力功能受 损 血管内皮细胞释放血管舒张因子与血管收缩因 子,维持动态平衡及稳定的血管张力。当应激过于 (TXA,降解物)及6.酮-PGFI仪(PGI:的水解物),结果伤后均有增加,但PGI:增高幅度明显低于TXA:, 作者单位:400038重庆.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全军烧伤研究 所 使TXA2/PGl2比值明显加大。TXA2及TXA2/PGI: 比值可随烧伤面积增大而增高,死亡病例和有脏器 中华烧伤杂志2001年6月第17卷第3期ChinJBurns.June2001,VoLl7.Nn 3 损害者增加更明显。 4.烧伤后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变化。现知存在于血管壁局部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维持血管舒缩中有重要作用。血营紧张素I在内皮细胞合 成.血管紧张素Ⅱ由内皮细胞释放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将血管紧张素I转化而成。59例烧伤面积 强导致脏器损害 粒细胞聚积是炎症反应的基本特征,但是自细胞游出血管外和释放炎症因子首先与内皮细胞牯附,PMN—EC粘附增强是伤后SIRS的关键环节。由于损伤、缺血或受炎症细胞因子(如’FNF,IL一1)的刺激,内皮细胞和粒细胞表面释放多种粘附分子(整合素、选择素和细胞问粘附分子),促使PMN-EC牯附增强,, 1.烧伤后PMN—EC粘附增强。应用细胞微管吸吮技术,发现大鼠烧伤后12h内PMN-EC粘附力与 20%TBSA以上患者的血浆肾素活性(PRA)和血管紧张素Ⅱ结果表明,伤后第2、5、10、17天.PRA和AT:均显著高干对照组,大面积烧伤和有肾功能衰 竭者增加更明显。 三、烧伤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对凝血系统的影 响 血营内皮细胞通过4个不同但相互促进的途径 相对粘附应力迅速增高。用烧伤血清与正常人粒细胞共同孵育后,PMN与内皮细胞的粘附力与相对粘 附应力亦明显增高,再用烧伤血清与脐静脉内度细胞孵育,结果一致。 2.烧伤后粒细胞膜表面粘附分子CDll/CDl8 影响凝血系统:促凝、抗凝、纤溶与产生血栓调节物 质。烧伤后平衡破坏,血液呈促凝状态,严重者可发 展成DIC。研究发现烧伤后血管内皮细胞受损,促 使Ⅶ因子、血小板与内皮下的组织因子、胶原和 表达增强。笔者对7例烧伤患者和试验大鼠进行检测,PMN膜表面CDll/CDl8表达明显增强,24 h VwF接触,产生凝血酶和血小板聚集。 内皮细胞介导的TM一蛋白C抗凝系统功能烧伤后受抑。血浆蛋白C活性、总蛋白S及游离蛋白S含量干伤后1h即显著降低,伤后6h虽有所回升但仍低干正常值,血栓调节蛋白(TM)伤后明显增高。TM是位于动、静脉及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糖蛋白,血浆中检出的可溶性TM是内皮细胞损伤后细胞内TM的分解产物,血浆中TM升高,表明 伤后有广泛而严重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同时反映 内PMN膜表面的CDll/CDl8肢体金颗粒明显增 多。同时用4例重度(50%一90%TBSA)烧伤患者的血清与PMN共同孵育,发现粒细胞膜上CDll/ CDl8表达金颗粒增多。体外实验将CDlla/CD,8 mAb、CDllb/CDl8mAb两者合用,分另4使PMH—EC 的粘附百分率降低了62%、73%和81%;培养EC的损伤明显减轻,培养液中LDH、ACE和6・酮一PCFln也较单纯加PMN者低。应用CDll/CDl8单抗明显减轻内皮单层通透性的改变.内皮单层HBSS灌洗或用5g/L白蛋白HBSS灌注时单层内 伤后凝血酶增多,大量内皮细胞的TM与之结合,裂解后进八血浆中。伤后血浆蛋白C与蛋白S下降, 消耗了大量抗凝物质,减弱了抗凝能力,使血液处干促凝状态。 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纤溶酶元激活物质(卜PA)的活性于伤后3h内增高,然石逐渐下降;相反纤溶 皮通透性均有改善。 3.烧伤后血管内皮细胞膜表面的粘附分子表达增强。用烧伤患者的血清董,培养的脐静脉内皮细胞 共同孵育后,内皮细胞膜表面的ICAM・1表达明显 增强,12h达高峰,并维持在高表达状态;原位杂交 亦发现伤后大血管、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内皮平滑肌 酶激活抑制物(PA—I)的活性先下降后明显增高,表 明伤后有短期纤溶亢进,但随后转为抑制,有利于血液凝固。 烧伤后内皮细胞分泌的促进血小板聚集的TXA,、PAF明显增加,抑制血小板聚集的PGI,虽也 上,ICMA.I与ELAM.I的mRNA表达增强,肺血管 内皮细胞的ICAM.T的组织化学变化与mRNA变化 一致。用烧伤血清与肝窦内皮细胞共同孵育后,肝 窦内皮细胞膜上的P一选择素表达增强。 综上所述,粒细胞表面的粘附分子CDll/CDl8 增多,但其幅度远不及TXA:、TXA:/PGI:比值增大, 有利于血小板聚集。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烧伤后抗凝能力受抑,tPA—PAl一1纤溶系统活性下降,释放的促血小板聚集物质增多,使血液处于促凝状态中,血管内皮细胞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 表达明显增强:血管内度细胞膜上的粘附分子配体ICAM—I、ELAM—I及P—selection表达均增强,从而使 PMN-Ec粘附增强,参与炎症反应。 五、烧伤致病因素可以损伤培养血管内度细胞烧伤的致病因素多,但概括起来主要因缺血缺 四、烧伤后内皮细胞.粒细胞(PbtN—EC)粘附增 氧、炎性细胞、炎症介质和感染所致。其中许多因素 中华烧伤杂志2001年6月第17卷第3期Chin J Bums,J…2001,Vol 17,No3 都是先刺激、激活或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之后才能发挥作用。体外观察烧伤血清、TNF、ET、FDP、粒细胞、内毒素及缺氧环境对培养血管内度细胞的影响, 结果发现这些因素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作用。表现 烧伤(休克,感染) ● 毙症园子、缺血、按氧 ● 血管内虚细胞活化、璧损 在:(I)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有明显形态变化。(2)培养斌LDH、6一酮-PGFId增多,G—aetln减少。 概括血管内皮细胞在烧伤后的作用,图解如下。 陌再鬲丽1丽丽甄丌谭菊五万丽丽澜 ‘ ★ ‘ 徽循环障碍 ● + + 脏嚣掼害 (收稿日期:2001—03—27) (编辑:王旭) ・病例报告・ 治愈严重烧伤合并伤寒一例 杨际慧黄连元吴伯瑜楼非鸿 患者男,28岁,火焰烧伤5h后人院。烧伤面积52%, 卡那霉素敏感。继续使用上述两种抗生素。同时.加强饮食 Ⅲ度26%TBSA。入院后按常规给予输液抗休克,抗感染等。 术前体温波动在37.2—387℃,意识清楚,食欲尚好,偶诉腹痛,无腹胀.腹部因创面而未做触诊检查,大便正常。伤后第6天行削痴植皮术。术后第2天体温升至39.6—40.8℃, 护理,忌吃质坚多渣不易消化的食物.加强静脉营养。6d后 体温降至正常,病情好转。住院40d.创面愈合出院。 讨论近年来,由于伤寒症状不典型,玫瑰疹及相对缓脉的患者减少,而部分革兰阴性菌所致的烧伤脓毒症的临床表现与伤寒症状又有较多的相似,极易混淆造成误诊。因 脉搏112~148次/rain,意识恍惚,时有谵妄,食欲不振.全身正常皮肤未见皮疹。血白细施为(10 5—16 9)×10’/L,中 此,当烧伤患者出现高热时,应及时进行血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可有效地避免伤寒的漏诊或误诊,并选用敏感抗生素 进行治疗。 (收稿日期:2000—09一11) 性、淋巴、单核及嗜酸性粒细胞基本正常。疑为脓毒症,调整 抗生索为泰能和丁胺卡那霉素,并取血进行细菌培养及药物 敏感试验。3d后血培养鉴定为伤寒沙门菌,对泰能和丁胺 (编辑:张宁) 作者单位:350001福州,福建医科大学坼和医院烧伤科 颈部深度电烧伤合并霍纳氏征一例 阴凯卢长顺卢素芳 患者男.2l岁,工作中被lokV高压电烧伤右颈、胸部及双上肢.当即昏迷,无坠落伤。伤后36h人院。查体:体 温38.6℃,脉搏116次/rain.呼吸28次/rain.血压100/60 mmHg(1 mmHg=0.133 出现双侧瞳孔不等大,右侧直径2mra,左侧35mm.对光反射灵敏。右侧额部皮肤干燥,皮温高.无汗,左侧额有汗,右 侧上睑轻度下垂.眼球轻度内陷。诊断为霍纳氏综合征。给 予神经营养药后,全身情况好转。颈、肩及胸部烧伤创面经皮瓣及白体皮片移植覆盖,伤后4个月痊愈出院,但双侧瞳孔无变化。 霍纳氏综合征是由颈上交感神经径路的损害引起。本 kPa)。浅昏迷,Glsagow评分8分。 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射灵敏。左上肢肘部可见一横行探 达骨质的刨面,左上臂环行焦痂,前臂及左手皮肤呈花斑状,皮温低,无感觉。右E臂环行焦痂,前臂和右手己坏死。右颈、肩及胸部焦痂创面为20cm×8cm,其中颈都刨面己开 例烧伤部位为右颈部.深达颈交感神经节(或)分支。于伤后第4天出现霍纳氏综合征,可能是电烧伤的进行性损害。由于临床症状有双侧瞳孔不等太,应与脑疝鉴别。电烧伤合并霍纳氏征,因颈部损伤后癜痕形成,预后较差.本例观察4 个月仍未恢复。 (收稿日期:2000一lI一27) 裂,可见坏死肌肉组织,无活动性出血。诊断:电烧伤29%TBSA,卫度】%TBSA,Ⅲ度28%TBSA。给予补液抗休克及抗感染治疗。于伤后第2天行双上肢截肢术。伤后第4天 作者单位:100073北京电力医院烧伤科(阴凯、卢长顺);长辛店医院神经内科(卢素芳) <编辑:张宁)
/
本文档为【烧伤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其在早期】,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