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股票市场行情

2010-05-20 5页 doc 36KB 28阅读

用户头像

is_812899

暂无简介

举报
股票市场行情中国净财富:想象与现实 2007-09-30 13:56:57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上海)  进入贴吧共 0 条 黑马推荐 远山 叶桐   中国股市的净值体现的是中国过去和未来的财富,只不过存在一个“折现”是否合理的问题。过低的“折现”,财富没有被充分地挖掘,过高的“折现”,则意味着出现了一定的泡沫   在中国有着很多财富没有“觉醒”的同时,同样有着很多“负资产”还没有显性化。比如环境污染和资源的损耗,比如社保的欠账,以及公共服务的欠账等   从春节到中秋节,冯嵩看着自己账户中的20余万元变成了近200万元。看着账...
股票市场行情
中国净财富:想象与现实 2007-09-30 13:56:57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上海)  进入贴吧共 0 条 黑马推荐 远山 叶桐   中国股市的净值体现的是中国过去和未来的财富,只不过存在一个“折现”是否合理的问题。过低的“折现”,财富没有被充分地挖掘,过高的“折现”,则意味着出现了一定的泡沫   在中国有着很多财富没有“觉醒”的同时,同样有着很多“负资产”还没有显性化。比如环境污染和资源的损耗,比如社保的欠账,以及公共服务的欠账等   从春节到中秋节,冯嵩看着自己账户中的20余万元变成了近200万元。看着账户数字的飞速增长,作为某经济类杂志编辑的他,有时候觉得好像在做梦一样:大半年的时间里,他赚的钱是他工作五年来所有积蓄的15倍,这些财富真的是自己的吗?如果人人都只是炒股,那么这些财富来自于哪里?   这不仅仅是冯嵩一个人的感觉,从2005年6月6日的上证指数触及最低点998点开始,27个月过去之后,上证指数已经站在了5400点之上。   一个又一个的财富神话激发了更多的人投身股市,2005年之前,A股单日开户数最高时是2000年,当年单日开户平均数量超过了5万户。不过自此之后,A股日开户数逐年下滑,2005年日开户平均数量只有约0.47万户。   到了2006年12月1日,单日开户数重新站上2万户大关。在冯嵩入市的一个月之后,2007年3月12日,A股日开户数达到了10万户以上,3月份中旬以后,达到15万户以上,此后一路上扬,到5月份已经接近40万户。5月28日,沪深两市账户总数突破1亿大关。   沪深两市总市值也从2005年的7月28日的3万亿元起步,到2007年9月7日突破24万亿元。沪深两市市值已经超过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实体经济的证券化率超过了100%。   “这些钱是财富吗?如果是财富,它们从哪里来?”在这波牛市的浪潮中,这样的反思不时有人提出。   “觉醒”的财富以及未来财富 “折现”   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经济学教授陈志武将此称之为“钱化”的过程。在《资本化的奥秘》的文章中,陈志武认为,此轮股市大牛市的行情实际上是一个现有财富资本化的过程。   “钱”只是一种等价物和价值载体,而资本是一种能够产生价值的价值。“这两年股市牛市以及房地产市场的火爆,并非股市本身产生的财富,而是已有财富的‘觉醒’和未来财富 ‘折现’的过程。”有不愿具名的专家表示。   陈志武认为,财富的范围比资本大,资本比钱的范围大,一个国家对“东西”、对未来收入流进行资本化的能力,也就是市场、契约与产权,决定了这三者间的距离。   回顾中国近3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陈志武认为,中国流通货币增加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计划经济到1990年前后,属于“钱化”的过程。   第二个阶段是从上世纪90年代之后,开始资本化的过程,就是让企业资产(包括有形资产和未来收入流)、土地和各类自然资源、劳动者未来收入流,都可通过产权化、证券化或者金融票据化转变成流通的金融资本。而这轮股市的牛市行情只不过是“资本化”的深化过程而已。   陈志武认为,第二个阶段改革的直接效果是将以下四大类“财富”转换成“资本”,使中国的金融资本大增:第一是土地和自然资源;第二是企业财产和未来收入流;第三是社会个人和家庭的未来劳动收入;第四是政府未来财政收入。   这种对未来收入流的“转换”和“折现”在股票的价格上体现得尤为明显,股票的价值包括公司过去形成的厂房、土地和设备以及公司未来的收入流,以中国石化为例,中国石化的股价是其净资产价值的近6倍,其中的5倍就属于对公司未来收入流的折现。   而股价对未来收入流的“折现”,从价格上有可能正确地体现了公司的价值,也有可能过高或者过低地体现了公司的价值,当高估未来的现金流的时候也就是所谓的股市泡沫出现的时候。   除了股市之外,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也成为资本化的另一块重要的“战场”。陈志武认为,资本化的第二个资本源是土地、自然资源和房地产。在1998年住房市场化之前,由于住房基本属于单位,不能交易,这块财富巨大但也是死的。从1998年开始,土地以两种形式资本化:一种是政府在一级市场上出售土地,土地可以在二级市场上流转;另外一种则是房地产作为一种私有并可以交易的私有财产用来抵押借贷。通过住房按揭贷款,将房产所占用的土地、房子本身的资产以及业主自己的未来劳动收入作金融资本化。   资本化的第三个来源是个人未来收入的资本化。1997年中国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是190亿元,1998年房地产市场改革之后,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大幅度增加。到2007年6月末,中国商业性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余额2.6万亿元,这些商业个人住房贷款的基础是建立在个人未来收入的基础上,也是将未来的财富在现在的折现。   陈志武说,从中国这些年所经历的转型与变革能够得到许多有益的认识。原来,一个社会可以有很多“东西”收入,但并不一定有“钱”;只有在充分市场化、交易充分自由的规则下,“东西”才能更可靠地转换成“钱”,才能“钱化”。   同样地,一个社会可以有很多资源与“资产”、很多未来收入,但它可能没有金融资本,只能靠从资本化能力强的国家引进外资;只有在产权明晰、产权与契约权利保护可靠的情况下,人们才会认金融票据、证券等权证的价值,未来收入与资产才可以被资本化。   陈志武举例说,以前,当中国人说“张三有钱”,意思是“张三过去赚了很多钱,并还剩下许多”,是一个“过去”的概念。但在美国,人们说“盖茨有钱”,这不仅包括他过去剩余收入的总和,还包括盖茨未来各种收入的折现值,是一个“过去”加“未来”的概念。   因此,从原理上来说,中国股市的净值体现的是中国过去和未来的财富,只不过存在一个“折现”是否合理的问题。过低的“折现”,财富没有被充分地挖掘,过高的“折现”,则意味着出现了一定的泡沫。   “负资产”和“净财富”   在股市中觉醒的只是中国财富的一小部分。   在中国有着很多财富没有“觉醒”的同时,同样有着很多“负资产”还没有显性化。比如环境污染和资源的损耗,比如社保的欠账,以及公共服务的欠账等。   而2004年国家统计局和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启动的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框架(绿色GDP)核算则可以算得上是环境“负资产”显性化的一次尝试。   所谓的国民经济核算,通俗地说,就是对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算总账,就像会计对一个企业的经营状况算账一般。通过核算,可以总结国家在一个时期(通常是指一年)内完成的经济活动及其结果。   国民经济核算提供的信息是在宏观上经济状况、进一步进行宏观管理决策的依据,也是国际上用于比较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依据。广泛应用的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就是来自于这一体系。   随着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由于没有很好地体现经济和环境的关系,国民经济核算在近年来受到不少指责。   据专家介绍,在处理环境问题上,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存在两方面缺陷:   首先,围绕GDP的核算,没有体现环境因素对于经济产出的作用。因为在计算GDP所扣除的中间投入仅限于产品投入,并不包括环境等自然因素的投入。   其次,围绕资产核算,主要限于经济资产,既没有将自然环境完整地纳入核算范围,也没有直接反映经济过程对环境变化的影响,所有经济活动引起的环境影响要么不予核算,要么作为“资产其他物量变化”这样一个平衡性项目加以核算。   结果,环境与经济之间的联系被人为割断了,所体现的逻辑是:经济产出仅是经济投入的结果,不包括对自然环境的利用,没有环境投入;而自然环境存量的动态变化只是纯粹的自然过程,与当期经济过程没有关系。   “事实显然不是如此。”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家表示,“经济与环境的关系越来越紧张,不能忽视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各种自然资源和生态投入,也不能无视各种废弃物的排放以及过度开发等不适当行为,这些行为对自然环境功能质量都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在此意义上,来自各方面的意见认为,GDP高估了一时期的经济成就,并会引起收入高估、储蓄高估和投资高估的连锁反应,其结果是助长了以短期经济增长为目标而牺牲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行为,导致决策者以发展经济的名义忽略和毁坏环境。   经济学者谢国忠表示,评估经济产出时,至少应该将3种成本包括在其中。第一,经济投入量,例如石油、成本、土地等,这些都应从GDP中扣除;第二,因工导致的劳动力伤亡成本,也应从GDP中扣除;第三,中国国家环保总局每年对各省、区、市进行的环境代价评估应从GDP中扣除。减去这3项之后,就是国内生产净值或者NDP。   2006年9月7日,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公布了《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2004》,这是第一份考虑了“负资产”、经过了环境污染调整的GDP核算报告,结果表明,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虚拟治理成本为2874亿元,占当年GDP的1.80%。   报告进一步披露,如果在现有的治理技术水平下全部处理2004年点源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需要一次性直接投资约1.08万亿元,占当年GDP的6.8%左右。同时每年还需另外花费治理运行成本2874亿元(虚拟治理成本),占当年GDP的1.80%。而我国“十五”期间环境污染投资仅占GDP的1.18%。   但公布一次之后,绿色GDP没有了下文。2007年初,本应发布的2005年绿色GDP报告迟迟不见公布,7月12日,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正式表态:“因为国际上现在还没有这个意义上的GDP核算,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采取这样的核算方式,所以还不能够公布这些数据。”   除了环境和资源之外,社会保障也被认为是“负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社会保障目前存在的两个最大问题:一是政府的历史欠账,二是个人账户的空账。   对社保基金的欠账规模,各个研究机构有着不同的估算。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2年的报告显示,在2002年社保基金的欠账就达到了2万亿元。此外,世界银行1996年对此的估计为1.9万亿元,而此前的国家体改办对此的估计则达到了7.6万亿元。   净财富状况难以量化   扣除“负资产”之后,中国的财富故事是否仍然像看上去的那样美呢?   谢国忠认为,如果自然资源和土地成本(如每年的20亿吨煤、每天350万桶的原油和土地价值中30%的房地产销售)被扣除的话,中国经济产出可能下降6%~7%。再算上环境破坏和劳动力工伤(相当于年工资50倍的死亡赔偿),还有6%~7%的经济产量要被扣除,另外还有经济活动导致的坏账问题。在上一个经济周期中,坏账率最高可达到40%。   北京师范大学学者李晓西与赵少钦曾在2004年发表的《可持续发展的成本效益分析》一文中对净财富增量作了初步概定。   李晓西认为,净财富增量当为全财富增量与全成本之差。所谓全财富增量,指的是在某段时期内财富的增加,包括人造物质财富增量、自然物质财富增量、人力资本财富增量和精神财富增量。   而所谓全成本,则是经济发展所付出的所有成本,包括自然环境成本、资源成本、社会成本、经济成本。李晓西认为,净财富增量大于0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如果净财富增量小于0,则表明这种发展是不可持续的。   中国社科院专家杨志勇表示,问题在于中国的净财富状况是非常难以量化的。他认为,首先是存量非常难以计算,另一方面,很多数字是无法得到的。有些如养老保险的政府欠账,是不可能统计出来的。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家分析,要计算出中国净财富的具体数量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这个概念让全社会关注它,可以提醒人们,不要眼睛只盯着财富增长的数量,忽视经济增长带来的资源损耗、环境恶化、民众福利没有同步增长等问题”。   “财富最终要体现为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所拥有的提供人类福利的能力。因为生产的最终目的是消费,而效益的本质是福利。国富与民富是社会天平的两端,偏向任何一边都会导致不均衡、不和谐的现象发生。认识到这一点,财富的增长才真正具有它应该拥有的意义。”这位专家表示。 网易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本文档为【股票市场行情】,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