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中医的胃气浅探

中医的胃气浅探

2010-04-05 3页 pdf 271KB 38阅读

用户头像

is_500865

暂无简介

举报
中医的胃气浅探 归69、党参159、炒白术lOg、茯苓159、陈皮log、半夏lOg、砂仁69、木香69、蛇舌草159、蒲 公英209、川楝子lOg、玄胡109、谷麦芽各209、枳壳159、炙甘草69。服药1年,诸证逐渐消失, 体质增强。胃镜提示:吻合口炎。随访2年,未见疾病复发。 3.健脾和胃,气阴同用 脾胃同居于中焦,脾主升,胃主降,胃为燥土,脾为湿土,燥湿相得,阳明燥土有赖脾湿之滋 润,而太阴湿土有赖胃燥的温煦,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正常功能,正如<内经》所说“太阴湿土,得 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因脾喜刚燥,胃喜柔润故也”。...
中医的胃气浅探
归69、党参159、炒白术lOg、茯苓159、陈皮log、半夏lOg、砂仁69、木香69、蛇舌草159、蒲 公英209、川楝子lOg、玄胡109、谷麦芽各209、枳壳159、炙甘草69。服药1年,诸证逐渐消失, 体质增强。胃镜提示:吻合口炎。随访2年,未见疾病复发。 3.健脾和胃,气阴同用 脾胃同居于中焦,脾主升,胃主降,胃为燥土,脾为湿土,燥湿相得,阳明燥土有赖脾湿之滋 润,而太阴湿土有赖胃燥的温煦,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正常功能,正如<内经》所说“太阴湿土,得 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因脾喜刚燥,胃喜柔润故也”。脾胃这种升降功能相反相成,在病理 上,未有脾伤而胃不伤者,也未有胃虚而脾不虚者,所以一般来说,阴虚和气虚会同时伴见,只是 在临床现上有所侧重而已。并且,许多癌症患者术后放化疗过程中都出现了程度不等的阴伤现象, 所以健脾益气同时,不能疏漏滋养阴液。在治疗过程中,要么益气与滋阴同用,要么先复其阴液而 后健脾益气,总以临床辩证为准。滋阴一般以甘平或甘凉滋润药为主以养胃阴。常用沙参、麦门冬、 石斛、山药、扁豆之属,正如‘临证指南医案》指出的:“所谓胃宜降则和者,非用辛开苦降,亦非 苦寒下夺以损胃气,不过甘平或甘凉补润,以养胃阴,则津液来复,使之通降而已矣。此义即宗内 经所谓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之理也。”如果气阴皆虚,用参苓白术散加减;阴虚为主的, 予益胃汤或一贯煎加减治疗。 【典型病例4】储某,男,48岁。患者在当地医院诊为“肝癌”,术后一直。神疲乏力,消瘦, 腹胀纳呆,心悸气短,口干不渴,大便稀溏,舌红苔偏少,脉沉细。证属气阴两虚,瘀毒内蕴。 治当气阴双补,化湿解毒。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159、自术lOg、茯苓159,炙甘草69、陈皮 109、山药159、苡仁209、枳壳159、苏梗lOg、砂仁69、谷麦芽各209、合欢皮159,田七粉39、 蛇舌草159、莲子7枚、扁豆lOg,连服14剂后,腹胀、便溏明显减轻,食欲渐开。续服本方一月 余,精神转佳,食欲大增,大便正常,未见其他不适。遂以本方做成水丸长期服用,随访2年. 基本正常。 中医的胃气浅探 胡玲劳绍贤 广州中医药大学脾胃研究所(广州510405) 随着竞争、远离自然和强大社会压力等负面因素的日趋明显,由体质、免疫、社会、心理等所 致的疾患急剧增多,严重影响着人类的健康。中医学历来于养生防病方面有着丰富的理论和经验, 至今仍广泛、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胃气在中医学理论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有胃气则生,无 胃气则死”始终贯穿于中医学术思想之中。如何充分理解胃气的功能,对于进一步探讨中医养生保 健和疾病防治,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胃气的内涵 胃气乃中医学名词。不同意义中,其描述可能不尽相同。如“五脏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六 腑之本也”,“脾胃居中,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五色有胃气者,无论青 红黑白,皆宜明润”,“苔乃胃气所熏蒸,五脏皆禀气于胃”等。因此,如何对胃气进行合适的理解 是临床实践中灵活运用的基础。通过总结各家的观点,笔者认为,胃气的内涵分广义和狭义两方面。 狭义者指胃腑之功能,胃气以通降为顺。与脾共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广义者则泛指脾胃共同运化水 一469— 谷的功能,即胃气不仅仅指胃腑,更主要是脾胃功能的合称。由于人受水谷之气以生,故胃气对人 体的生命和健康至关重要。至于有关气色明润、脉象从容和缓以及舌苔润泽薄白,则应是人之气色、 脉象和舌苔为有胃气的外在表现,体现了正常平人之象的特征。 2.胃气的保护 众所周知,胃之于人体至关重要,胃气冲和才能健康无病,所谓“胃气为养生之主,胃强则强, 胃弱则衰”。故辨证诊断须先察胃气,治疗过程中也须常顾胃气。 2.1治胃降为顺,用药柔为宜脾胃乃气机升降之枢纽,脾升胃降,气机运行有序,人体健康 无病。一旦外邪袭胃,或肝胃不和,或痰饮、瘀血、宿食犯胃或内生寒湿、火热、燥邪犯胃等,均 可影响胃中冲和之气致胃气上逆。故治胃大法宜在针对病因的同时,随证选用川厚朴、砂仁、木香 等,使胃气和降,承顺其下行之功能。由于胃乃阳土,体阳而用阴,喜润而恶燥,故选方用药时还 须注意把握其生理特性,以柔润益胃为宜。如治疗胃热炽盛之白虎汤在使用石膏、知母清热生津的 同时,配伍甘草、粳米,使用药凉润,热除津生却又不伤胃气。 2.2泻火防败胃,祛邪顾胃气临床中,运用清热泻火之法当先辨脾胃之虚实。若胃气已虚, 仍使用大黄、黄连等苦寒直折,则可能火邪未去,胃先败伤,纳呆、脘痛等证跌起。如温胃汤即专 为服寒药过多,脾胃虚损,致脘痛之症而立。发汗、攻下之法虽能祛邪外出,使用不当也一样能损 伤正气。如麻黄汤、调胃承气汤中甘草的使用,即是治疗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保护胃气的典型例子。 凡此种种,不外乎提醒临床应注重辨证,详分虚实,无犯虚虚之戒,以达到攻邪先不伤胃气之目的。 2.3补莫腻滞胃,燥勿伤胃阴虚者当以补益之法调治,但若大量、久服人参、熟地黄、龙眼 等滋腻之品,则易腻滞胃气,出现腹胀、纳呆诸症而不利于疾病的治疗。胃喜润恶燥,治疗重在润 养护阴。在寒证的治疗过程中,若过用麻、桂、姜、附等温散之品,最易化燥伤阴。一旦胃中阴伤, 则病情易于恶化。故临床治用温热,当辨胃确有寒,方可用之,且宜中病即止。 2.4胃为人之本,时时宜避损胃气旺,则五脏六腑之气皆旺。尽管是治疗它脏之疾,若用药 不慎,也会损伤胃气;胃气一虚,则病也难却。如临床以真武汤合大黄治疗尿毒症,常同服六君子 汤;病虽在肾,却以六君健脾以和胃,使正气来复,胃能纳食,从而提高疗效,促进康复。 3.胃气的意义 3.1保护胃气,养生防病 ‘灵枢.刺节真邪篇》:“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 即说明胃气与正气的强弱密切相关。由于养生防病旨在提高人体的正气,防御外邪入侵,故胃气强, 则纳化正常,使“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而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但若调 摄不当,水谷运化失司,气血化生不足,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失其所养,正不胜邪,疾病则随之而 致。故在日常生活中,应饮食、起居有常,摄身有法,时刻注意保护机体的胃气。 3.2调补胃气,治病防变由于疾病发生是正不胜邪的结果,治疗的根本目的在于扶正祛邪。 因此,临床辨证用药中必须注重调补胃气,以利于疾病的康复并防止疾病的传变。如<伤寒论》中 用甘草、大枣者比比皆是,或以之甘缓补中、.扶正祛邪,或以之健脾益胃、补中益气,目的均在于 振复胃气,从而助正达邪,治病防变。 3-3调理饮食,促进康复正胜邪退则疾病向愈,此时脏腑的病理损害尚未得到完全修复,正 气相对虚弱,必须注意适当的饮食善后调养,以促进正气恢复,所谓“毒药攻邪,五谷为养”。若饮 食不当,胃气受损,轻者可能初病复发,或迁延难愈;重者则可能旧病未除,新疾又起。如十枣汤 以大枣肥者十枚,煎汤服下,得快利后,糜粥自养,即是以谷养胃,促进正气恢复。 ? 3.4审查胃气,推测预后由于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胃气强盛,正气充足,抗病 力强,则健康无病,或即使发病,病也轻浅,预后良好;反之,若胃气衰弱,正气不足,不仅容易 发病,且病邪较深,预后不良。故胃气的强弱,不仅关系机体是否发病,而且决定着病势的进退和 预后的善恶;而临床中密切观察病人的饮食状况,可以指导具体用药并帮助判断预后。 ...一470..... 中医的胃气浅探 作者: 胡玲, 劳绍贤 作者单位: 广州中医药大学脾胃研究所(广州 510405)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 路军章.杨明会 胃气理论探析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原则 -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20(4) 胃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胃气是指人之正气,亦即后天元气,狭义的胃气是指脾胃的生理功能.脾胃的消化功能和饮食营养,对人体生命和健康至 关重要,人受水谷之气以生,脾胃之气运化水谷,故言"人以胃气为本".在病理上,胃气的盛衰又是导致疾病发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胃气不伤,人体就健康 ,或少生病或不生病,即使生病,如果胃气不伤,食欲不损,病情虽重,亦有转机;若胃气一伤,则容易生病或使病情加重.因此"凡欲察病者,必须先察胃气;凡 治病者,必须常顾胃气.胃气无损,诸可无虑".保胃气的原则是脾胃本脏有疾时当及时调理治疗;治疗它脏之疾时亦需时时顾护脾胃. 2.期刊论文 邢玉瑞.XING Yu-rui 胃气概念及其理论的发生学研究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2(6) 自《内经》提出胃气概念及其理论以后,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并予以进一步阐释,时至今日,还有不少学者对胃气概念及其理论不断进行着诠释与发挥 .其中不乏重复之论,尤为严重的是对胃气概念的诠释不仅莫衷一是,而且大多数学者的诠释本身就违背了逻辑的自洽性.究其原因,乃在于大多数学者并不 明了胃气概念及其理论的形成原理与思维方式,对古代文献的理解或断章取义,或局限于文字表面,缺乏深层次的理解与有机联系.因此,本文拟从发生学的 角度,对胃气概念及其理论予以阐释与梳理,不妥之处敬请同道批评指正. 3.会议论文 郭志红.全贞雪 浅谈《伤寒论》的保胃气思想 2007 《伤寒论》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在中医学界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主导位置。通过多年的临床及实践,对《伤寒论》一书的实用性与正确性有着越来 越深的体会。尤其感到《伤寒论》非常重视脾胃,"保胃气"思想贯穿《伤寒论》的始终。本文从《伤寒论》着手,探讨人体胃气的重要性。 4.会议论文 范春绮 方和谦以保胃气为核心的临床整体思维方法解析 2001 笔者跟师临诊,学习医术,体会到方教授擅长于培补当先,尤以后天之本为见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以保胃气为核心的整体思维的学术理论和学术思想. 5.会议论文 杨路平 脾胃升降学说及其应用 2000 笔者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深刻体会到脾胃升降失调的病理涉及临床内、外、妇、儿各科,临床上从调理脾胃升降着手,治疗各种常见病、多发病及一 些疑难病、顽固病,均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本文谈谈笔者对脾胃升降学说的认识. 6.期刊论文 邢玉瑞.XING Yu-rui 中医理论研究应重视概念的逻辑统一性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20(3) 古典中医理论虽多用自然语言表述,对概念缺乏严格的定义,由此导致现代中医理论研究中对概念的逻辑统一性缺乏清晰的认识,造成人为的割裂或错 误定义.通过对虚实、胃气、正治与反治概念的剖析,指出了存在的具体问题,强调在现代形势下,应重视中医概念的逻辑统一性. 7.会议论文 张冬雨.李乃民.贾丹兵.许超.郭庆丽 超声脉搏图与人体胃气关系的观察 2008 目的:为证实《内经》所述胃气是健康人平脉出现的基础,胃气的好坏、有无,对常人平脉与病人病理脉象出现有决定性意义的理论正确性而设置此课 题。 方法:以46例胃病患者和30例平脉健康人脉搏图为比较,应用深圳理邦公司生产的USB型超声多普勒血流仪器,用8MHZ探头,按寸、关、尺 脉位选准最佳部位进行脉象图采集.分别采集两次三幅脉图,提取信号包络线,经过降噪后获取IMF分量的傅立叶幅值谱,进而明确脉图中心频率和强度分布 图. 结果:从降噪后脉图能量分布和能量比值中显示胃病患者桡动脉脉搏图所含能量值明显低于健康人组。二者差异明显P<0.05. 结论:《 内经》中所阐述的平人脉象禀于胃气,胃气的好坏有无决定着平脉能否存在和各种病理脉象的性质表现的理论,是有临床实践依据的,其引发我们要不断加 深对传统中医理论学习、应用和理解. 8.期刊论文 姬华.范亚硕 保胃气、存津液在肝癌化疗栓塞后综合征中的应用 -江西中医药2005,36(8) 近年来,经皮肝动脉插管化疗和栓塞(TACE)已成为非手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首选治疗.大部分经过化疗和栓塞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发热、恶心、 呕吐、腹痛的表现.Chuang氏等将上述症状称为栓塞后综合征[1].我科自2001~2003年根据中医理论中保胃气的治则,对TACE患者采用传统食疗、针灸、 耳穴贴敷等方法以减轻栓塞后综合征的程度,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9.期刊论文 柏树纲.姜凯 无逆不作眩与无逆不喘探析--张锡纯降胃镇冲思想发挥 -辽宁中医杂志2006,33(4) 张锡纯是近代中医临床大家,对中医理论有很多创新性观点提出,在临证治法上有深刻的认识,并在疗效上有突破性的成果.其降胃镇冲理论是最为精 彩的部分,他说:阳明胃气以息息下行为顺,……有时胃气不下行而转上逆,推其致病之由,或因性急多怒,肝胆气逆上干;或因肾虚不摄,冲中气逆上冲 ,……久之兼证歧出,或为呕吐,或为呃,为逆,或为吐衄,或胸隔烦热,或头目眩晕,或痰涎壅滞,或喘促咳嗽,或惊悸不寐,种种现证头绪纷繁,则治之愈难 .……欲治此证非重用赭石不能奏效也.张锡纯对胃气不降冲气上冲病机的认识十分深刻,在许多疾病的治疗中观察到这一机制的普遍性,并采用降胃镇冲 的方法治疗,取得确切可靠的疗效.其理论与实践在中医理论的发展中有重要的地位和推广研究的价值.本文根据张锡纯的学术思想,提出"无逆不作眩"和 "无逆不喘"二个观点,从两个方面对他的理论进行引申和发挥. 10.期刊论文 夏永良.王卉.李德新 论“脾统四脏”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10) <素问@太阴阳明论>中提出:"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 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强调了脾土之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地位,也是"脾胃为后天之本”的理论根据.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杲,在<内经>理论的基础 上,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所得,认为"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此诸 病之所由生也.<脾胃论@卷上@脾胃虚实传变论>”因此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Conference_6808223.aspx 下载时间:2009年12月29日
/
本文档为【中医的胃气浅探】,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