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汪丁丁:哈耶克《感觉的秩序》导读

汪丁丁:哈耶克《感觉的秩序》导读

2010-02-25 9页 pdf 251KB 158阅读

用户头像

is_808786

暂无简介

举报
汪丁丁:哈耶克《感觉的秩序》导读 哈耶克《感觉的秩序》导读 汪丁丁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浙江大学跨学科社会科学 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作者感谢教育部重点基地重大项目,编号 06JJD790031。 等候了多年,不见有汉译哈耶克的《感觉的秩序》,我写这篇“导 读”,就算是为这本书的英文读者准备的吧。不论如何,哈耶克自己 和他这本书的英文读者,同样会觉得这是一本很难读的著作。时隔半 世纪,今天的读者,借助于晚近发表的数量极大且比当年神经科学家 们的研究远为深入的脑科学报告,可以比当时的读者甚至比原作者更 准确地理解哈耶克在这里试图表达的“感...
汪丁丁:哈耶克《感觉的秩序》导读
哈耶克《感觉的秩序》导读 汪丁丁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浙江大学跨学科社会科学 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作者感谢教育部重点基地重大项目,编号 06JJD790031。 等候了多年,不见有汉译哈耶克的《感觉的秩序》,我写这篇“导 读”,就算是为这本的英文读者准备的吧。不论如何,哈耶克自己 和他这本书的英文读者,同样会觉得这是一本很难读的著作。时隔半 世纪,今天的读者,借助于晚近发的数量极大且比当年神经科学家 们的研究远为深入的脑科学,可以比当时的读者甚至比原作者更 准确地理解哈耶克在这里试图表达的“感觉秩序”。在一篇晚近发表 的经济学论文里,我们读到这样的感叹:尽管哈耶克在《感觉秩序》 里表达的观点极接近现代“多主体计算机仿真”的观点,可是,绝大 多数计算机仿真专家压根儿不知道哈耶克半世纪前写过这样一本书 (N. J. Vriend,2002,“was Hayek an Agent-Based-Computational Economist?”《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vol. 68,no. 4,pp. 811-840)。 这就为我写这篇“导读”(不是“学术论文”)提供了充足的理由,尤 其是考虑到我在与这本书相关的几乎全部领域内已有的知识和理解。 此处“感觉秩序”,根据哈耶克的解释,相对于“物理秩序”而言, 受了康德之后哲学思辨的影响——在“好”的方向上,在不能确定“物 自体”的任何性质及其(物理)“秩序”之前,只能,或至多可能确 定主观感觉及其秩序。不仅在思辨方面像德国人,而且在文字安排方 面也像德国人,哈耶克这本书虽然分“章”,但也像黑格尔著作那样 划分了“节”(这样便不会因版式的不同而发生引文差异)。例如,第 八章共有 98 节。故我这篇导读在引用原文时,将一律采用哈耶克原 著的章及节号。 感觉秩序的副标题是“理论心理学基础之探究”,相当地具有挑战 意味。所以,哈耶克在“前言”里面特别要解释,作为心理学专业的 门外汉,他为何要来探究理论心理学基础。事实上,这部作品的核心 思想,萌芽于哈耶克 19 岁至 21 岁在维也纳大学听课期间,那时,他 尚未决定是成为一位心理学家还是成为一位经济学家。当时最重要的 心理学家包括,赫尔姆霍兹(生理学和心理学)、冯特(实验心理学)、 詹姆士(心理学和实用主义哲学)、缪勒(记忆和视觉心理学及格式 塔心理学)。最后并且尤其是马赫(物理学、心理学、哲学),对哈耶 克的影响最大——或许由于马赫对哈耶克所属的维也纳学派的影响 太深,或许由于马赫对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的物理学界和心理学界的整 体影响太深。 自 1915 年至 1952 年哈耶克发表《感觉秩序》那一年,物理学、 生理学、心理学和哲学,都取得了重要进展或最重要的进展。可是, 哈耶克指出,人们对心理学基本问题的解答仍停留在三十年前的水 平,也就是停留在他作为学生试图解答这一基本问题时的水平。另一 方面,在经历了 1930 年代后期至 1940 年代西方世界战后秩序重建的 数次论战之后,哈耶克远比年轻时更深切地意识到,社会主义思潮及 其理论依据之谬误,是哲学认识论的而不是政治意识形态的。 在认识论领域,西方学术界只是在 1990 年代以来,借助于逐渐普 及的脑科学仪器(主要是核磁共振成像和正电子成像和脑电仪等医疗 影像技术),以“种群-文明-个体”三重演化论的态度重新思考人类 理性和其它生物的认识论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当代脑科学和当代认 识论的研究,至少部分地支持了哈耶克在《感觉秩序》里提出的假说。 这一假说的核心,用《感觉秩序》的英文版“导言”作者,著名神经 心理学家克吕弗的文字来概括,就是与“实体”假说竞争的“关系” 假说。克吕弗(Heinrich Kluver)是动物行为学及神经心理学领域的 开创者之一,由这样一位科学家撰写哈耶克这部作品的导言,于是值 得读者格外地注意这篇导言的内容。何况,哈耶克自己在第 1 章第 50 节的脚注内,还引用过克吕弗关于生物将个别体验一般化的能力 的观点。 世界的基本构成是一个一个独立存在的“实体”——这些实体的 最小单位不是原子,也不是基本粒子,也不是……,抑或世界的基本 构成是一束一束偶然交汇的“过程”?西方人在智力的最初阶段遇到 了这样两种不同的看法——分别以巴门尼德和赫拉克利特为代表,在 二十世纪初叶形成了相互竞争的两派哲学,其一是主流的被称为“形 而上学”的哲学,与主流物理学并驾齐驱,也反映在康德关于“物自 体”学说的前提之中。其二是与主流竞争的被称为“创化论”或“过 程哲学”的哲学,以柏格森和怀特海为代表,对“五四”时期中国知 识分子产生过深远影响——这一影响经由张东荪和梁漱溟的著作传 承至今。 在心理学和脑科学领域内,相应地,西方人面对着这样两个学派 的竞争。其一是被称为“实体主义”的学派,例如,研究“记忆”者, 必须找到脑内专司记忆的神经实体及基因排序。其二是被称为“互联 主义”的学派,例如,研究“记忆”者,不必找到专司记忆的神经实 体或基因排序,只需验证“记忆”是某些脑区甚或整部头脑从内部复 杂联结的诸层次当中凸显的一种功能。用金岳霖先生《知识论》的语 言描述,就是说,每一概念(concept)或观念(idea),无非是一套 “关系”,并且这套关系在接收了“所与”的“官能”而言是真确的 (虽然“真”与“通”不必同时成立)。 哈耶克的观点,属于“互联主义”学派。这在当时是超前的,不 被多数学者理解,虽然它在今天已经成为主流。我们从人类的思想史 可见到足够多的,表明思想史或一般历史的创造者,是英雄们而 不是奴隶们。“英雄史观”的演化论依据其实很简单并且至今仍居主 流位置:任何创造最终只能出之于生命个体而不能出之于群体,因为 自然选择的力量只作用于生命个体而不作用于群体。我在另一文章里 介绍了生物学家们关于“群体选择”假说的不同看法,其中提及,主 流的看法是否定的,虽然我本人,基于我对“合作”秩序的关注,非 常希望看到肯定的证据。 回到哈耶克为《感觉秩序》撰写的前言,在结尾处,哈耶克告诉 我们,他确实也补充阅读了 1915 年至 1949 年期间这一领域内发表的 重要著作,尤其是海布斯的著作《行为的组织》。海布斯(D. O. Hebbs, 1904-1985)被认为是“认知心理学之父”,比哈耶克早七年辞世,他 发表于 1949 年的《行为的组织》被认为是影响最为深远的心理学著 作之一。也是在这里,哈耶克提到了对他的心理学思考至关重要的另 一位当代科学家,埃克尔斯(J. C. Eccles,1903-1997)。后者是脑科 学家并因脑科学研究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曾与波普于 1977 年发表重要的“哲学-心理学-脑科学”著作《自我及其大脑》。波普 是哈耶克长期引为“知交”的好友,被哈耶克(在《致命的自负》里) 认为是创立“演化认识论”的第一人,并且激发了哈耶克自己要创立 一门“演化道德哲学”。 那么,在哈耶克的“补充阅读”之后的进展呢?自 1950 年至今, 心理学最重要的进展,以我的看法,大致如下:(1)麦克林的“脑结 构三分说”,这是脑科学家 P. D. MacLean 于 1970 年代初期陆续发表 的观点。根据这一观点,人脑的解剖结构可分三层,其一是脑干或“爬 行动物脑”,其二是外缘系统或“哺乳动物脑”,其三是大脑或“现代 人脑”。由爬行动物脑,人类有了动物本能。由哺乳动物脑,人类有 了情感。由现代人脑,人类有了理性;(2)如前述,互联主义成为脑 科学的主流观点。根据这一观点,脑内数百亿神经元相互之间的复杂 连接可逐层凸显为意识和思维活动,这也是所谓“涌现”假说的基础, 这一基础已由埃克尔斯在 1989 年发表的著作《脑的进化:自我意识 的创生》里做了权威性的阐述。 有鉴于此,我们应充分理解克吕弗在“导言”里关于哈耶克“认 识论-心理学”思路的下列看法:(1)哈耶克认为不存在“给定的” 现象,任何“现象”都是脑内神经系统对系统外部和内部“刺激”信 号加以分类的结果,而“分类”,无非就是马赫所论的“关系”;(2) 哈耶克的“分类-差异”理论必须基于休谟的“相似性”学说。对休 谟而言,一切经验的结论必定可以表达为“相似的原因导致相似的结 果,于是相似的结果意味着相似的原因”这样的所谓“因果性联想” ——只不过在脑内,这样的联想是由神经元互联网实现的。并且,基 于相似性,我们可以定义“差异性”,这样就将心理学核心概念—— “差异”——转换到了休谟的经验主义哲学传统之内;(3)对哈耶克 而言,任何一种“感觉”,哪怕是最纯粹的感觉,都是人脑的神经元 互联网呈现给它自己的一种“解释”——对某一事件的解释也就是一 套关系——基于以往的生命体验和生命个体对以往体验的解释。由 此,我们看到怀特海与哈耶克之间的思想联系。根据这一联系,我们 有理由推测,哈耶克与怀特海一样不相信世界是“实体”的,相反, 他们相信世界是“关系的”,而且每一实体的发生和消亡,无非是“关 系束”偶然聚散的结果;(4)哈耶克的关系学说承接了 1930 年代兴 起的格式塔心理学派的传统。在这一传统内,感觉到的秩序——由一 系列格式塔实验揭示给感觉主体——几乎总是被感觉主体的先见或 比感觉层次更高的思维定势所决定。对哈耶克而言,这些更高层次的 定势是种群演化的结果,它们,作为对“客观事件”的主观解释,很 可能有利于种群和个体生命的延续与繁衍;(5)哈耶克在这部作品里 表达的一系列看法,根据克吕弗的看法,几乎都是可以在行为学实验 室里检验的命题。从而,哈耶克的这部作品是一位经济学家在心理学 领域内运用经济学实证方法所得到的杰出成果;最后,我需要补充: (6)这些看法虽然可在行为学实验室里得到检验,但哈耶克本人对 行为学的基本看法持批评立场,因为,他认为,行为学视角下的认知 主体过于被动,以致失去了生命的创造性演化的能力。 现在可以讨论《感觉秩序》的正文了。这部作品分八章,各章标 题及主要内容依次为:(1)“问题的实质”,提出并回顾心理学的基本 问题——何为“心智”(what is mind)?这一问题的研究层面,哈耶 克认为,应置于“物理学-生理学”的研究层面和“心理学-知识论” 的研究层面之间,它的古典形式就是所谓“身”与“心”之间的关系 问题,或心智事件与物理事件之间的关系问题。我们知道,在古代希 腊的学科分类里,一切知识只划分为三类——物理的、心理的、历史 的。哈耶克的思路,我认为,是要贯通这三类知识,非如此而不能解 答心智问题;(2)“理论概观”,在这一章里,哈耶克概述了他自己提 出的心智理论的要点,并指出了各要点之详细论证所需阅读的各章 节。哈耶克心智理论的基本样式是“演化论”的,借助于拓扑学的术 语,就是说,每一个体生命的心智,根据它所适应的具体环境而演化, 形成一套仍在演化的分类系统。对神经元网络构成的分类系统而言, 个体生命的延续和繁衍至关重要的每一“要素”(我只能以后再解释 这一概念的涵义)均可归入对应的类别——由与它相似的要素组成的 集合,而相互之间有显著差异的要素则不被归入同样的类别,否则(因 为这些要素对生命是至关重要的)可能导致生命的消亡。哈耶克这一 理论不妨称为“有机体的认识论”,它可运用于一切生命的认识过程, 也称为“演化知识论”;(3)“神经系统之为分类的工具”,这一章可 视为关于古典脑科学知识的回顾,但它也包括了一些重要的现代脑科 学知识——它显示了哈耶克的“补充阅读”对他的理论建构有多么重 要。例如,在这里,我们知道哈耶克知道今天我们很熟悉的“神经元” 假说(已被证实的假说)——它取代了古典的“神经”假说。后者假 设生物体内的神经系统如骨骼系统那样是一个整体,前者假设神经系 统是数百亿独立神经元的复杂联结——犹如人类社会,这些神经元之 间也存在着竞争、合作、或“共生演化”等复杂关系;(4)“感觉与 行为”,这一章与上一章,我认为,应并列为这部作品最重要的两章。 在这一章,哈耶克其实提出了关于“判断”的假说。我们知道,康德 以后的西方哲学,如康德《判断力批判》一样,对“判断”无能为力。 阿伦特试图重写一部关于康德判断力批判的批判,可惜,其事未竟而 其人先去,留给我们一段哲学空白。判断,是两难选择,这是因为, 哈耶克指出,基于相似性的分类不满足“传递性”假设(第三章第 27 节),故当 A 与 B 相似并且 B 与 C 相似时,很可能出现 A 与 C 矛 盾。哈耶克在这里刻画的,正可导出经济学最基本的概念——选择及 其成本。当神经元网络的分类系统“感觉”到多于两个有意义的刺激 信号时,它将向更高层次递交什么样的信号,这是一个“判断”问题。 最终,行为主体必须在许多这样的意义之间加以“选择”,决定取舍, 从而将有利于生命发展的资源有效地配置于各种意义。(5)“心智秩 序的结构”,在这里,哈耶克需要探究心智秩序之为分类系统在多大 程度上由基因遗传决定并且在多大程度上是后天习得的,所谓 “Nature v.s. Nurture”议题。我认为,哈耶克提出的最具现代眼光的 看法是,如前述,心智是一套关系或一幅逐渐形成并不断变化的关于 生存环境的“地图”或“模型”(稍后解释二者间的差异,第五章第 33-49 节),它是生命个体对环境信号加以分类的不断改善(或退化) 的工具。这套关系是科层化的,积累在这些科层组织之内的知识,有 由基因遗传而来的种群知识——以“感觉器官”的方式存储于每一个 体,有由后天体验而来的个体知识——通过神经元网络联结方式及改 变而获得表达,还有情感化的知识——基于远比感觉器官更为复杂的 外缘系统与大脑皮质之间的关系网络以及外缘系统与脑干系统之间 的关系网络。对哺乳动物而言,情感化的知识(即“情感定势”—— emotional dispositions,第四章第 64-67 节)有助于生命个体在各种危 机情境内尽快作出正确的判断。换句话说,那些具备正确的情感定势 的个体——或许由于基因突变或许由于后天习得——可在长期演化 中生存下来,不论这些情感定势是否可被称为“道德”或“道德判断”。 这些知识,它们帮助了生物的延续和繁衍,从而在这一意义上被假设 为是“真确的”(第五章第 85 节),它们的绝大部分是波兰尼所谓“默 会的”知识,仅在较高的意识层次上才有被意识到的知识。对人类而 言,“理性”能够意识到从而能够加以反省和评价的知识,只是人类 个体的身心和人类社会整体所积累的全部知识的极小部分。正是这一 看法,导致了哈耶克最后一本著作《致命的自负:社会主义的谬误》; (6)“意识与概念性的思想”,此处,哈耶克探究了心智的“无意识” 过程与“有意识”过程之间的差异,他指出,由于从无意识状态到有 意识状态是一个连续分布的谱系(第六章第 21 节),令人满意地界定 “意识”概念本身是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第六章第 4 节), 与其研究意识与无意识之定义问题,不如研究意识与无意识各自的演 化论功能。在这一视角下,哈耶克将“自我”理解为能够统一表达全 部意识事件的时空框架(第六章第 16-18 节),并且仅当在自我意识 之内的分类过程因注意力的集中而变得远较平时更细致时,被注意的 意识才变得清晰起来(第六章第 23 节)。借助于意识事件的统一表达 框架,行为主体得以“想象”和“预期”未来事件的样式及后果(第 六章第 24-27 节)。比通常的心理学论述更体现了维也纳学派的特色, 哈耶克在这里(第六章第 28 节)顺便指出,为想象和预期提供统一 的时刻表达的心理框架也可以产生我们称为“直觉”或“联想”的能 力——即当 A 发生时突然相信与 A 毫不相似的另一事件 B 会发生。 意识的显著功能,哈耶克推测,是注意到逐层凸显从而意义也逐渐增 强的刺激信号(第六章第 29-31 节)。关于“概念性的思想”(第六章 第 44-50 节),读者应参阅第三章第 50-51 节哈耶克关于神经元网络 可能涌现为“符号”表达的论述,然后再来研读哈耶克此处的论述。 因为,概念不过是在更高层次上重复了较低层次发生的神经元网络的 分类过程;(7)“理论的验证与确认”,这里,哈耶克再次概括自己的 理论——心理现象如“差异”、“刺激的评价”、“一般化”、“转移”、 “抽象”和“概念化思维”,都可以视为分类过程的不同形态。而这 一分类过程的存在及性质,可以通过神经学实验加以检验(第七章第 19-51 节)。根据波普的“否证主义”科学哲学,哈耶克在这里还列出 否证自己的理论的可能的检验过程(第七章第 52-56 节);(8)“这一 理论的哲学意蕴”。哈耶克在这一章里对英美经验主义的哲学传统提 出了挑战(或修正)——他的理论表明,没有什么给定的“感觉材料”, 任何材料或数据都要基于感觉并是感觉主体解释的产物。这里,我们 看到了康德“物自体”观念及欧陆哲学传统对哈耶克的影响。在写作 《感觉秩序》之前,哈耶克与“科学主义”思潮有过多年的论战,深 知这一思潮的来历——人类理性的自负和由此而来的对良好社会秩 序的永恒威胁。为此,他的研究主题才不得不从经济学和政治哲学转 入心理学和演化社会理论。需要指出的是,这一章的主要观点,已经 收录于冯克利翻译的《哈耶克文选》(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8年第 1版), 与此相关的标题是“解释的程度”(更确切的翻译是“解释的限度”) 和“复杂现象论”。 粗略地介绍了这部作品的各章节之后,我希望以某种“简约形式” 来表达并复习这里介绍过的哈耶克这部作品的主要思想。因为,我相 信,或迟或早,在中国以及在西方学术界,哈耶克《感觉秩序》将成 为演化社会理论的经典作品。 如前述,在西方思想传统内,始自古代希腊,一切知识可分为三 类,其一是物理的,符号是“Φ”,其二是心理的,符号是“Ψ”,其 三是历史的,符号是“η”,但哈耶克的努力在于提出一套足以贯通 这三类知识的统一解释,即“心智演化论”的解释。并且,人类已有 的全部知识,只有基于这一演化着的心智结构才可能得到确证或修 正。换句话说,我们只是根据,(1)我们的身体确实还存在并延续着 自身,由此,(2)基于我们身体存在的心智结构已经确证了的那些材 料,才形成了我们的世界观并相信我们知识的“Φ”的部分的正确性 ——因身体的存在而正确。更进一步,我们通过知识的“η”的部分 知道上列三类知识都还在演化,这一演化的最终结果不可能被我们现 在的心智所理解。 基于上述的演化过程,我们脑内存在着的神经元网络分类系统可 对一切被感觉到的事件加以分类。设一切被感觉到的事件的集合 E, 设 E 内一切因我们神经元网络分类系统的判断而属于“Φ”的事件的 集合 EΦ并设一切因我们的神经元网络分类系统的判断而属于“Ψ” 的事件的集合 EΨ,于是可定义“心智”的结构为 EΦ和 EΨ的笛卡尔乘 积的子集,也就是所谓“二元关系”,记作“R”,它将每一“物理事 件”与“心理事件”联系起来,哈耶克称之为“感觉事件”。注意, 如前述,R 通常不满足传递性。并且,由于单一的物理事件可能引发 许多不同的心理事件,R 通常也不能成为函数或映射。当我们说一类 事件 A 的元素具有某一性质 p 时,用哈耶克的语言表达就是说,A 的 每一元素 a 与 p 的物理描述 Bp之间有心智结构 R 确定的关系(a,Bp)。 康德所谓的“范畴判断力”(categorical judgment),就是将每一个 如此的 a 感受为关系(a,Bp)的心智的能力。而康德所谓“反思判 断力”(reflective judgment),就是从感受到单一的 a 觉悟到具有 a 的某一性质 p 的全部元素的集合 A 的存在性的心智能力。一事物 d 有若干性质,用哈耶克的语言表达,就是若干性质的集合 P 所含的全 部元素以“足够高的频率”在同一时刻点被感觉到,而我们为这些性 质的统一体提出的命名“d”,就是那一事物。此处,足够高的频率可 以是对单一感觉主体而言,也可以是对一群具有某种“同构”性质的 神经元网络分类系统的不同感觉主体而言——哈耶克在这里完全借 用了拓扑学的“同构”概念(第二章第 2 节至第 8 节)。例如,一切 被认为是正常的人,他们的五脏六腑之间的联结方式是同构的。类似 地,一切具有五种感觉器官的正常的人,他们的感觉器官之间的联结 方式是同构的。不过,哈耶克特别强调了心智结构的个体差异性,因 个体生命的经历不同和遗传差异而发生的心智差异。所以,他指出, 此处的“同构”只是近似意义上的同构。 在如上阐述的感觉事件的集合里,每一事件 a 只是通过与其它事 件的相似性或差异性,才有了确定的意义,被感觉为某一类事件 A 物 在物理事件集合和心理事件集合的笛卡尔乘积之内的每一子集唯一 界定了一套二元关系 R,从而唯一界定了一套心智结构。这一笛卡尔 乘积可能有的全部子集的数目异常巨大,从而可能发生的不同的心智 结构的数目也异常巨大。在数目如此巨大的心智结构中,哈耶克认为, 只有那些提供了或多或少与真实世界相吻合的分类系统的心智结构 才可能在生存竞争中延续至今并被我们观测到。在这一演化论视角 下,针对康德的问题——“自然之秩序为何可能?”哈耶克可以回答: 自然之所以有“秩序”,是因为它被映射为我们心智的分类系统的某 种拓扑同构关系,这关系就是秩序。同时,只有那些能够延续和繁衍 我们的肉身(表现型)的心智结构才可能使“自然”与幸存者们的心 智的分类系统保持某种同构关系。 上述的哈耶克思想的再表述,深入追究,可以意味着这样一项令 人惊讶的命题:我们能够观测到的心智结构依赖于我们可能保持的身 体状态。这一命题具有东方神秘主义的色彩,因为它意味着身体修炼 可能揭示从未观测到的心智结构。此处的细节,恕不赘述。 根据上述的哈耶克思想的再表述,判断总是发生于具体的情境之 内。在任一具体情境内,从一切可能的刺激信号的集合 S 的幂集合(即 S 的全体非空子集的集合)到一切感觉事件的集合 M 的幂集合,存在 至少一个二元关系 R,将感受到的一组“物理事件”与一组“心理事 件”联系起来。由此定义了一套心智结构,并定义了心智结构 R 许可 的行为集合 B。经济学家所谓“选择”,可定义为心智结构 R 在 B 之 内所作的判断——在 B 的任一子集内决定取舍,将所取的元素呈现给 更高的心智结构——所谓“涌现”。错误的涌现(知识表达)可导致 身体(基因型的现象型)的消亡,故生存着的知识表达很可能是正确 的或在某些情境内曾经正确的。 可见,地球不仅有“生物壳”,而且有“网络壳”和“知识壳”。 所谓“知识”,无非是涌现到地球的更高层级的分类系统,从知识壳 这一层级向下观测,知识其实已经积累在地球的各层级里了,依照不 同的意义有不同层级的涌现。所有这些观测,都是关于“秩序”的知 识,它的自洽性和融贯性,取决于依赖于它的那些物种和族群在地球 上可能因它而获得的生存和繁衍机会。 最后,我觉得应为那些完全没有读懂我的“导读”的读者提供哈 耶克这部作品的一个最容易理解的重要结论的最简单的概括。总而言 之,在哈耶克看来,对人类这样具有“有限理性”的动物而言,没有 “客观”知识,只有“主体间客观”(intersubjective)的知识过程。 关于这一概括的两点注解,首先是,似乎没有证据表明哈耶克读过胡 塞尔的任何著作,但哈耶克的这一结论与胡塞尔思考的认识论基本问 题十分吻合。其次,“知识”不是静态的一堆观念,它们是“过程”, 是我多年前说过的与“人生体悟”纠缠着的“知识过程”。
/
本文档为【汪丁丁:哈耶克《感觉的秩序》导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