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中医经络本质的能量共振传输假说

2010-01-07 4页 pdf 118KB 28阅读

用户头像

is_196074

暂无简介

举报
中医经络本质的能量共振传输假说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年第3卷第8期 WorldJournalofIntegratedTraditionalandWesternMedicine 2008,Vol.3,No.8 思路与方法 [作者单位]重庆市北碚区水土镇政府,重庆 400714 中医经络是经脉和脉络的总称,经脉按一定的路 线循行,脉络在一定的范围内扩散,共同组成人体的经 络系统。经脉循行的路线,既不与血管路线完全相同, 又不与神经路线完全相同,但二者有着某种相互重叠 的联系而密切相关,它是一种有现象无实体的客观存 在。其经络的本质,人们提...
中医经络本质的能量共振传输假说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年第3卷第8期 WorldJournalofIntegratedTraditionalandWesternMedicine 2008,Vol.3,No.8 思路与方法 [作者单位]重庆市北碚区水土镇政府,重庆 400714 中医经络是经脉和脉络的总称,经脉按一定的路 线循行,脉络在一定的范围内扩散,共同组成人体的经 络系统。经脉循行的路线,既不与血管路线完全相同, 又不与神经路线完全相同,但二者有着某种相互重叠 的联系而密切相关,它是一种有现象无实体的客观存 在。其经络的本质,人们提出了各种观点假说,但都难 以对其进行圆满的解释,至今尚未在认识上得到统一。 因此,我们从中医五行唯物论[1]的思维方式出发,提出 经络本质是能量共振传输的假说。 1 能量共振传输的物质基础 现代物质论认为,质量、能量、信息、时间、空间,是 客观物质缺一不可的五大属性。其中,质量表现为具有 一定解剖结构的物质实体;能量是物质实体即质量运 动变化的能力;信息是寄附在质量、能量上的密码,是 物质质能特性的表现现象;时间是物质运动的过程;空间 是物质存在的场所和物质运动的范围。中医认为,在物质 的这五大属性中,质量、能量、信息有形属阴,是物质的本 体属性;时间和空间无形属阳,是物质的环境属性。本体 和环境相互交织、密不可分、合为一体而曰物质。 物质的解剖结构实体和运动变化能力是同时同处 存在的,物质的运动实体和实体运动也是同时同处存 在的,离开了运动的物质和离开了物质的运动在世界 上都是不存在的,同样离开了实体的能力和离开了能 力的实体在世界上也是不存在的。物质的任何解剖结 构实体和任何运动变化能力,都以其相应的信息形式 表现出来,人们对质量和能量、实体和能力、物质和运 动的认识,都是通过对其相应信息的认识而实现的,因 此,信息是质量和能量的统一,是实体和能力的统一, 是物质和运动的统一,是构造和功能的统一,是结构和 体态的统一。 中医认为,人与天地相应,称为天人合一。因此,物 质的质量、能量和信息这一本体属性,就很自然地会在 人体的时空范围内反应出来,具体表现为人体的三大 闭合回路传输系统。 2 能量共振传输与人体三大闭合回路传输系统的经 络相对应 人体的闭合回路传输系统,主要有神经、循环和经 络三大系统,这三大系统与物质的本体属性相对应,其 中循环系统与质量相对应,神经系统与信息相对应,经 络系统与能量相对应。循环系统主要传输的是具有化 学解剖结构的物质实体,如血液和淋巴中的水、氧及各 种有益或有害的无机物和有机物等。神经系统传输的 信息,是以化学质量和物理能量为双重载体进行传输的; 在神经纤维上,主要是以电动作的物理能量为载体;在 神经细胞之间,主要是以传信物的化学质量为载体。只 有二者的有机配合,才能共同完成神经系统对信息的 感知、传输和反应。 经络系统主要传输物质能量的振动波,在物理学 中,两个振动频率或振幅相同的物体,当一个物体发生 振动时,另一个物体可在一定时间后发生相同的振动, 这就是共振。共振是一种能量传输形式,它与常见的接 触碰撞传输、位置移动传输、压力导向传输、扩散幅射 传输和能量间转换传输等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并互 相关联衔接,共同完成对能量的传输。在能量传输的同 时,伴随着信息与质量的传输。 3 经络能量共振传输的原理、特点和作用 3.1 原 理 中医经络本质的能量共振传输假说 晏向阳 【摘要】经络本质的能量共振传输假说,与中医五行唯物论的观点和中医思维方式相一致;与物质的本体属性和人 体的三大闭合回路传输系统相对应。背部足太阳膀胱经等经脉与血管和神经相垂直的走向,就是它有力的验证。它 除了能圆满解释经络现象的分布、原理、特点、作用和表现外,还对临床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同时,通过实践对其的不 断检验,又可使之逐渐完善而成熟。 【关键词】经络;本质;能量共振传输;假说 【中图分类号】R2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6613(2008)08-0487-04 487· ·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年第3卷第8期 WorldJournalofIntegratedTraditionalandWesternMedicine 2008,Vol.3,No.8 对人体穴位所施加的各种刺激,无论是针刺、火 灸、吸压、推拿、按摩、捏刮、敷熨,或者是声波、各类电 磁波等,都是对其实施了能量而属于能量刺激。 一个穴位就是一个振动器,也是能量共振传输的 中继站、接收转换装置和发射台。当对穴位的体表,或 者相应深度施加一定的能量刺激时,就如同用锤子敲 钟一样,在其穴位上便产生相应频率和振幅的振动,这 一振动以球形的方式,经过人体组织和间隙,向四周扩 散传输,当传输到与之频率或振幅相同的另一邻近穴 位时,就会在这一穴位产生相同的振动,并由此再向下 一个穴位或其周围传输,这就产生和实现了经络的能 量共振传输。 每一条经脉都是由若干穴位组成,同一条经脉各 穴位的振动频率或振幅都相同,不同经脉穴位之间的 振动频率或振幅则不相同。因此,经脉的能量共振传输 只在同一条经脉内进行。 3.2 特 点 经脉能量共振传输的主要特点是速度慢、具有脉 路性和双向性。因其要经过人体肌肉等间隔组织而阻 力较大,同时共振启动需要一定的能量积累阈值,故此 传播速度慢;因其要在振幅或频率相同时才能发生共 振,故此具有脉路性;因其振动具有球形扩散特点,故 此在经脉上具有双向性,另外还有若干其他特点。 3.3 作 用 其主要作用是振动。通过振动,一方面可以使原来 聚集的物质解聚扩散,可以使原来迟缓的组织体态疏 发运动,使原来阻塞的地方变得通畅,此即表现为属阳 的疏散通泻作用。另一方面,振动又可以增加各物质间 相互碰撞结合的机会,从而变化旧物质,产生新物质, 此即表现为属阴的积累补养作用,在一般正常情况下, 此两种作用相互处于动态平衡。其他还有直接刺激作 用、动静激发作用、能量干涉作用、功能增减和构态去 留等理化益损作用。 4 用能量共振传输原理解释经络现象 4.1 对有现象无实体的解释 “在 50年代末至 60年代初期,我国开展了寻找经 络实体结构的研究,应用解剖学、组织学等方法,在人 类尸体与动物活体上进行观察,结果未能找到一个独 特的实体结构系统”[2]。经络为什么有现象无实体,这是 因为经络的能量共振传输,是在穴位之间呈不连续的跃 迁式传输,本来就可以不依赖于人体任何独特的解剖结 构实体,但又可以依托于已有的任何解剖结构实体。 4.2 对治疗性的解释 因振动可以解聚而使之通畅,故刺激穴位,可使新 陈代谢的质量传输变得通畅而调整循环系统,也可使 兴奋抑制的信息传输变得通畅而调整神经系统。因振 动可以增加碰撞结合而变化旧物质,产生新物质,故可 调整物质的生物活性,调整人体能量的升降浮沉、亢害 承制等气化构序,而调整经络系统本身的功能,同时调 整其他系统的功能,使病变得以好转和治愈。 4.3 对趋向病所的解释 能量的共振传输,在非病所处,对其已经存在的解 聚与结合的平衡状况,并不产生多大的影响,耗能较 小,只表现为一般共振传输线路的中继站作用。而在病 所之处,则根据病情,使原来解聚大于结合,或结合大 于解聚的阴阳不平衡病理现象,逐渐趋于平衡,耗能较 大,常常至此为止,从而表现出趋向病所的现象。另外, 病变地方的结构和体态也会发生变化,因此频率和振 幅也会发生相应变化,故可接受其他经传来的振动,而 表现为趋向病所。 4.4 对属于脏腑的解释 因各脏腑实体或其相关部位的振动频率或振幅各不 相同,故一定振动频率或振幅的经脉穴位产生振动时,只 对其具有相同频率或振幅的脏腑或其相关部位产生共 振,从而表现出一定经脉穴位与一定脏腑部位的对应现 象,此即称之为属于脏腑。另外,中医五脏六腑的概念, 是对西医解剖结构脏腑的体态功能重组,不同体态功 能的振动频率和振幅不尽相同,故不能在彼此之间产 生共振传输,相似的体态功能的振幅和频率相似,故可 产生共振传输,从而表现出属于脏腑的现象。 4.5 对某些经脉路段与血管或神经相一致的解释 能量共振传输,除了可以不依赖于结构实体而进 行无线传输外,也可依托于已有的结构实体而进行有 线传输,当某一路段的血管或神经的振幅或频率与之 相同时,这种传输便会利用这段血管或神经进行有线 传输而走捷径,当下段血管或神经的振幅或频率与之 不同时,这种传输便分道各行而不再相同了。当然,也 同时存在如同有线电视那样的有线传输,但由于其阻 力大、耗能多、衰减快的原故,故这种传输并不起主要 作用,但也可在一定距离内进行。 事实上,经络的能量共振传输,是有线与无线相分 合交织的复杂网络。 4.6 对网络性的解释 除上面因有线与无线的分合交织形成网络外,主 要还因为共振传输具有球形扩散的特点,故除了可在 经脉线路上的一级穴位之间传输而形成经脉之外,还 可向非经脉线路上的二级穴位传输,并顺序向三级、四 级等多级穴位传输而形成脉络,脉络与经脉共同组成 网络而叫经络。 4.7 对特殊穴位和特殊线路的解释 所谓特殊穴位,主要指分支穴、交会穴和交接穴 等;所谓特殊线路,主要指与特殊穴位有关的分支线, 交会线,交接联系线以及旁行、并行线路等。除了上述 两种网络原因外,还因为相同的频率可以有不同的振 幅,相同的振幅可以有不同的频率,它们各自都可以再 488· ·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年第3卷第8期 WorldJournalofIntegratedTraditionalandWesternMedicine 2008,Vol.3,No.8 进行共振传输,更何况此二者还可以载波的形式而产 生分合、平行或交叉。当然,穴位的变频、变幅作用也是 其一个原因。 4.8 对感知性和节段性的解释 刺激穴位,一方面直接刺激穴位上的神经而产生 感知,另一方面因为振动的解聚和结合作用,或对神经 产生共振、干涉和激活作用,使得相关的神经产生相应 的刺激而产生相应的感知性和节段性。 4.9 对示踪原子移动的解释 一方面,由于共振传输对示踪原子的放射线产生 干扰推移及载波和共振传输现象,而出现所谓的假性 移动。另一方面由于共振传输本身具有一定的推动压 力,如同太阳风形成彗星尾部或导线电流电磁场推动 电子运动那样,有时这种推动力还可相当大,以致于足 以使示踪原子等质量物质产生位移,此即所谓真性移 动,真性移动可通过间隙或体液扩散等方式而实现。事 实上,可能假性移动与真性移动二者同时存在。需要指 出的是,示踪原子等质量实体的真性移动传输,主要是 依靠浓度的理化压力,通过间隙和循环的管网渠道而 实现的,故经络共振传输对它只具有极其微弱有限的 辅助作用。 4.10 对其他经络现象的解释 能量共振传输形成了经脉路线,有路线必有一定 宽度,故经脉具有一定宽度。因能量共振传输具有双向 性,因此当刺激在原穴位停止后,会产生回流现象。因 共振传输是一种能量传输,故一定能量的外阻力可以 将其阻断;一定能量的内阻力可以使其减弱以致停顿。 因人与人之间在结构和体态功能以及感知上的差异 性,故在不同人体之间具有显隐程度的不同。但整个人 类在结构体态功能上又基本相同,故经络现象在全人 类又基本相同,甚至与人类有一定亲缘关系的动物身 上也表现出相似的经络现象。因经络传输主要是无线 共振传输,故针刺截肢患者肢体残端的腧穴时可出现 幻肢感传[3]。因穴位是能量刺激的接收装置,故穴位部 位皮肤电阻较低,以利于接受外来能量刺激;因穴位是放 出能量的发射台,故穴位处可以向外发射振动波和粒子 [4]。此类现象都是人类长期适应自然环境的结果,此即所 谓天人相应。 至于所谓负作用,主要原因是刺激的直接损伤造 成的,如火灸可引起灼伤,刺中血管可引起出血,刺中 神经可引起麻痹,刺中有关脏腑,可产生相应的病变 等。这与正常的经络能量共振传输并无多大的直接联 系。当然也不排除波的干涉、干扰和刺激过量等影响, 所以刺激应有其法度。不当刺激,轻的加重病情,重的 造成后遗症,甚者可危及生命。 5 背部足太阳膀胱经等经脉与血管和神经相垂直的 走向,是对经络本质能量共振传输的有力验证 在人体三大闭合回路传输系统中,循环系统对质 量的传输,主要是在空心的管道内进行,神经系统对信 息的传输,主要是在实心的神经纤维上进行,而经络系 统对能量的传输,则既可以空心的管道,又可以实心的 纤维为载体,只要相互间的振动频率或振幅相同,就可 以进行共振传输。 在人体背部的督脉与脊髓神经中枢平行一致,但 其旁行的足太阳膀胱经,则远离脊髓神经中枢,而与横 向的神经和血管相垂直,其相互垂直之处的边缘,就是 该经的穴位系列。其同一线路上的血管或神经的粗细 大小基本相等,因此其振幅或频率基本相同,当刺激血 管或神经边缘的该经穴位时,就会产生穴位旁边血管 或神经的振动,其振动便沿着口径粗细相同的血管或 神经之间进行共振传输,故其传输路线与血管或神经 的走向相垂直,而不是与之相平行重合。因血管神经的 口径粗细在各部分对应相同,故此从理论上讲,这种经 脉线路可以有若干条,但由于频幅宽度范围的关系,实 际上只表现出左右对称排列的有限条数,即阳 脉 2 条,阳维脉 2条,足太阳膀胱经外线 2条,内线 2条,华 佗夹脊脉2条,加上正中督脉1条,共有11条。据报道, 进行实际测试也是11条[5],而与经典经脉线路相一致。 6 其他假说难以圆满解释经络现象 至今为止,对经络本质解释的假说很多[3],但都只 能解释部分经络现象,而难以圆满地解释所有的经络 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类。 6.1 无明确观点类 主要有生物自动控制论,第三平衡系统论,本生丛 论等假说。这类假说,表面看来无所不包,而在实际上 则是空洞无物,华而无实,他们根本就没有明确提出经 络的本质和原理究竟是什么,而重复着经络就是经络 的原地踏步,故都属于无明确观点类,严格说来,均不 能算是真正意义的假说。 6.2 电流电场类 主要有生物电场论,肌肉论等假说。但电流或电场 电磁波在人体的传播速度远远高于经脉传播速度,更 何况电流需要导体和绝缘层,故不能解释经脉传播速 度慢、具有线路性、有现象无实体等若干经络现象。当 然,电流电场也是一种能量,用它刺激穴位,也会产生 经络效应,但其效应主要是通过共振传输而起作用的。 6.3 实体结构类 主要有神经论,体液论、神经—体液论、节段论、脉 管论等假说。他们忽视经络有现象无实体的表现,不知 道经络与神经和循环的本质区别,更无法解释上述幻 肢感传和背部足太阳膀胱经等经脉与血管神经走向相 垂直的整体联系现象。他们都力图将经络现象与人体 现有结构对应联系在一起,力图经络系统就是现 有的神经循环等系统,他们都是现有结构论者,故都属 489· ·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年第3卷第8期 WorldJournalofIntegratedTraditionalandWesternMedicine 2008,Vol.3,No.8 瘀血内停,与痰邪相结,痰瘀阻于局部而形成。且此类 痤疮患者病程往往较长,在前期的治疗中曾长期使用 清热解毒凉血等中药及抗生素等西药治疗,致使元气、 脾胃虚弱,常见本虚标实证,呈现上热下寒,上有痰瘀 热毒郁结,下有脾胃元气不足[4]。 方中重用生地、连翘、茵陈以理血、解毒、散结;辅 以丹皮、丹参、赤芍增强活血化瘀之效;夏枯草、浙贝母 散结;黄芩、知母、生甘草消热解毒;淮山药、生薏苡仁 健脾益胃、调和苦寒,使之不伤脾胃。连翘、紫花地丁有 较强的广谱抗菌作用;丹皮、丹参、川芎可改善微循环, 改善炎症病灶,抑制氧自由基产生,清除自由基,促进 组织修复;生甘草具有皮质类固醇样抗毒、抗炎及抗变 态反应作用。诸药合用,共奏行气理血、解毒散结之效。 刺络拔罐法即“宛陈则除之”,可以减少痤疮患者面部 的皮损,改善皮损的严重程度,减轻炎症,使痤疮后期 色素沉着减退,毛孔收缩变小。刺络拔罐法联合中药治 疗难治性痤疮无不良反应,患者依从性较好,疗效更为 明显、稳定、持久,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65. [2]魏波,陈孝银.散刺法治疗痤疮 120例[J].中国针灸,2002,22 (8):517. [3]唐军.针刺治疗痤疮的概况及展望[J].针灸临床杂志,2002,18 (3):55-58. [4]袁青,马瑞玲.“热症可灸”与 “热症禁灸”[J].新中医,2003,35 (2):70. 作者简介:眭道顺,男,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中医皮肤病研究 (收稿日期:2008-06-03) 于实体结构类。如上所说,神经、体液、脉管等实体结 构,都是能量共振传输的载体,而能量共振传输,又可 激活它们的功能。其节段性现象,只是共振传输所激活 的一种表现而已。 6.4 间隙论 间隙论[6]是近年来兴起的新假说,他们认为,经络 信息通过体液物质在微小间隙之间传递。但信息物质 在间隙内的传递,是没有一定方向的四周扩散,故其无 法解释经脉具有明显的脉路性问题,若要解释其脉路 性,只有依附于循环和神经的管线,或者依靠能量共振 传输的动力来源和运动方向,才能水到渠成。当然,胞 间间隙、血液和神经等都可作为共振传输的线路,但共 振传输并不依赖它,而只是利用。 人体三大闭合回路传输系统是一个分合交织的统 一整体,因此,循环和神经等在经络传输中的作用又是 不可否认和不可或缺的,反之亦然。所以,可以将各种 假说综合为一个理论体系,能量共振传输是这一体系 的基础之母,其余则是其分支之子。母靠子而充实完 善,子靠母而基础坚实。 7 经络本质是能量共振传输的价值意义 除了上述在理论上可以圆满解释经络现象的分 布、原理、特点、作用和表现外,它还对临床实践具有指 导作用。同时,在临床实践不断检验的活动过程中,又 可使之逐渐完善而臻成熟。从物理学可知,任何结构和 体态的物质都具有其振动频率,人和动物也不例外,报 道可以看出,频率在100Hz以内的低量电、磁脉冲刺激, 对人体都有影响,而以 15Hz以下的影响最为显著[7]; 有人认为,神经肽释放对刺激频率特别敏感,不同脑区 中的核团对不同频率的刺激信号有所偏好,有的甚至具 有一定的频率依赖性[7]等,已经开始初步表现出经络本 质是能量共振传输的价值意义。 8 小 结 经络本质的能量共振传输假说,与中医五行唯物 论的观点和中医思维方式相一致;与物质的本体属性 和人体的三大闭合回路传输系统相对应。它既能说明 经络的分布、原理、特点、表现和作用,又能全面解释各 种经络现象。背部足太阳膀胱经等经脉与血管和神经 相垂直的走向,就是其有力的验证。该假说与其他假说 共同组成经络本质的理论体系。相信经络本质是能量 共振传输的假说,会在实践的不断检验中,逐渐完善而 成熟。 参考文献 [1]晏向阳.中医五行唯物论[J].美国中华现代医学杂志,2001,2 (4):122-124. [2]王洪琦,许有玲.面向 21世纪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现状和未来 [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1999,7(1):133. [3]曲衍海.经络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07-113. [4]庞大本,池旭生,李玉梅,等.人左、右中冲穴与其周围部位超微 弱可见光发射的差异[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8,4(12): 44-47. [5]上海中医学院.针灸学(一)经络学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1962:127. [6]张声闳,陈静,李佩斌.经络:已有的研究及我们的思辨[J].中国 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8,4(1):50-52. [7]贾萍,田宁,陈日新.不同频率电针对小鼠胃肠推进功能的影响 [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4,16(3):42-43. 作者简介:晏向阳,男,助理农技师。研究方向:中医药多学科交 叉探索及中西医统一框建研究 (收稿日期:2008-06-30) (上接第486页) 490· ·
/
本文档为【中医经络本质的能量共振传输假说】,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