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意大利电影

意大利电影

2013-08-24 10页 doc 102KB 276阅读

用户头像

is_965371

暂无简介

举报
意大利电影贝纳尔多·贝托鲁奇   男,生于1940年3月16日,意大利   星座: 双鱼座   更多译名:宾纳杜·贝托鲁奇、伯纳多·伯图鲁奇   生平:   意大利导演,从小生活在文化气息浓厚的家庭。1961年跨足影坛,最初担任帕索里尼的副导演。1964年的《革命之前》显露出才华,1972年的《巴黎最后的探戈》将他推到国际舞台。作品以史诗的宏大气魄以及强烈的阶级分析内涵而著称,并将情色内容升华到相当的艺术高度。   贝纳多·贝托鲁奇于1940年3月16日出生于意大利的帕尔马。早在24岁时,他便导演了轰动一时的影片《革命前夕...
意大利电影
贝纳尔多·贝托鲁奇   男,生于1940年3月16日,意大利   星座: 双鱼座   更多译名:宾纳杜·贝托鲁奇、伯纳多·伯图鲁奇   生平:   意大利导演,从小生活在文化气息浓厚的家庭。1961年跨足影坛,最初担任帕索里尼的副导演。1964年的《革命之前》显露出才华,1972年的《巴黎最后的探戈》将他推到国际舞台。作品以史诗的宏大气魄以及强烈的阶级内涵而著称,并将情色内容升华到相当的艺术高度。   贝纳多·贝托鲁奇于1940年3月16日出生于意大利的帕尔马。早在24岁时,他便导演了轰动一时的影片《革命前夕 Before the Revolution》 1964,并因之而奠定了他的事业基础。   贝特鲁奇擅于把富有家庭气息的浪漫情节和内蕴的心理批判作为现的核心,并结合一些政治、社会内涵,形成了他独特的创作风格。1968年,由他执导的影片《同伴 Partner》就颇具当时兴起的新浪潮电影的特质。此后,他在影片中开始探索那些具有心理困惑的人物身上所折射出来的深厚魅力并在《蜘蛛的 The Spider's Stratagem》1970 一片中首获成功。   1971年,贝特鲁奇导演了影片《The Conformist》。在该中,他表达了跳舞是一种暗喻的创作主旨。两年后,在其导演的《巴黎的最后探戈 Last Tango in PARIS》1973 中他又再度表露了这种创作思想。1977年,贝特鲁奇更是以大手笔制作了颇具史诗气息的《1990》。该片讲述了两个出生背景不同的男人在世纪交替的45年间的友情与斗争,并以此折射出了广阔的社会内容和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获得了评论界的交口称赞。不久,贝特鲁奇又拍摄了《Luan》(1979)一片,口碑不菲。   进入80年代,贝特鲁奇更是佳作迭出。先是1981年导演了《一个荒唐男人的悲剧 Tragedy of a Ridiculous Man》,该片讲述了一个父亲寻找亲生儿子的曲折经历,影片以其内含的深遂思想广受好评。1987 年,他更是推出了力作《末代皇帝 The Last Emperor》。影片以独特的视角来审视古老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王溥仪的情爱与政治生活,极具哲理、人生意味。该片获得了九项国际大奖,它无疑成了贝特鲁奇导演生涯中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92年之后,贝特鲁奇着手执导了一个三部曲《L'- esppit Edl'exil》(1992)、《De Domeinin Ditvoor- st》(1993)和《The True Life of Antonio》(1994), 并在1994年导演了影片《Little Buddha》, 都有较好反响。贝特鲁奇总是喜好把一个简单的情节与相对不令人满意的戏剧性结局相结合并以此来阐述他的创作主旨。在1996年导演的新片《偷香 Stealing Beauty》中,他精心构建了一位19岁美国少女孤身去意大利找寻生父的故事情节。影片透过抒情表象表达了包容性较大的思想内涵,倾倒了诸多影迷。 巴黎最后的探戈   《巴黎最后的探戈》:反抗正常也虐杀自身的欲望   《巴黎最后的探戈》Last Tango In Paris   导演:贝纳多·贝托鲁奇Bernardo Bertolucci   主演:马龙·白兰度Marlon Brando、玛丽娅·施奈德Maria Schneider   意大利/法国1972年出品   片长:136分钟   保罗是一个年近五旬的美国作家,定居在巴黎,他的妻子刚刚自杀了,现场十分可怕。而他也知道,妻子生前有情人,情人有与他一样的浴袍,在同一个旅馆里住着同样的房间。但他深爱着妻子,无法忍受她就这样惨烈决绝地离开。   在清冷阴郁的初春街头,疲惫不堪的保罗与青春艳丽的让娜擦肩而过,又相遇在一间待租的空旷公寓里。二人的目光交错,几乎没有一句言语,很快就开始疯狂地做爱。   让娜去火车站接男友汤姆,他是一个年轻的导演。让娜快乐地奔过去拥抱亲吻汤姆,汤姆却忙着招呼同伴架起摄影机。原来他要为电视台拍一部叫《一个年轻姑娘的生活》的节目,他决定用让娜作为主角,把他们此后的交往一直到结婚全部拍下来。   让娜经常去那间公寓与保罗幽会,她看出保罗很忧伤很孤独,想了解他,但保罗拒绝告诉她什么,也不想知道她的一切。于是,他们在只有一张床垫的公寓里象动物一样地做爱,用嚎叫代替名字。保罗也很粗鲁,时时会有怪癖和性虐待的行为,让娜很不解,有时也愤怒和伤心,但她渐渐发现,自己爱上了这个神秘古怪的男人。   让娜还是要和汤姆结婚了,他们一起去买婚纱。但沉浸在幻想中的汤姆总是关心自己的电影比婚礼更甚,被冷落的让娜穿着婚礼服冲进了大雨之中。保罗温柔地为透湿的让娜洗澡,但当让娜说爱他,要和他一起生活时,他却凶狠地鸡奸了她。   让娜和汤姆开始了正常的生活,却又在街头遇到保罗。他追着她,向她讲自己,希望让娜回到身边。让娜告诉他,一切都结束了。二人追逐着来到一个大厅,那里正在举行探戈舞大赛。在最后一曲响起时,保罗追着来到了让娜母亲的家中,他说爱让娜,想知道她的名字。让娜手中的枪响了,保罗倒在阳台上,他的身下,是一片灰暗破旧的巴黎屋顶。   1972年,还很年轻的贝尔托鲁齐拍摄了这部在今天看来尤有狠毒之感的影片《巴黎最后的探戈》,这是发生在情欲之都巴黎的,以疯狂的性欲、激情和可怕的孤独、绝望为基调的情色故事。在其中,欲望彻底地暴露了它的不可能以及不可能之后的毁灭。   影片的观念性是很强的,而且从一开始就明确地表现出来。在片头字幕段,出现了英国画家培根的两幅画面,或赤裸或穿衣的男子,可怕地扭曲着面庞和身体上的肌肉,面目模糊地蜷缩在苍白、封闭、倾斜,空荡着收缩的室内空间里。画面的笔触凌厉,用色鲜血淋漓。在这样的引用中,影像直指欲望的痛苦折磨和血腥诱惑。   影片在构图和色调上极为讲究,充分展示了贝尔托鲁齐诗意和象征的气质。通观整部电影,故事发生在两个比较明显地划分了的空间中,一个是让娜和保罗的,二人相伴的镜头几乎都是内景,总是处在夕阳的逆光照射之下,泛出温暖而色情的金黄色,在阴暗而空旷的房间里,分明传达出一种压抑、疯狂的地狱般的灼热感。另一个空间是让娜和未婚夫汤姆的,这一组段落几乎都发生在室外或开放空间中,但城市里的天色总是阴沉的,清冷而明亮,似乎任何情感的暗示都会在寒冷的空气中无奈地缩回。在表面的层次上,可以将这两种色彩迥异的空间看成是对“婚姻”和“爱情”的象征。如让娜在挑选婚礼服是对汤姆说的,婚姻是“世俗的”,象修理工的事情,进行修修补补的日常的、因而也是无所谓秘密的东西,而爱情,是“两个人来到秘密的地方,脱下工作服,重新变回男人和女人,做爱”。影片中只有唯一的一次,两个空间和色调发生了互渗。那是在最后一个段落的第一个镜头,已经决定放弃保罗的让娜在街头被保罗追上,在这个外景镜头中,我们第一次看到了阳光,为人物和背景涂上一丝暖色。而在这个镜头中,保罗也是唯一一次正常地谈话,正常地笑,看起来,它似乎提示着一种性欲与家庭生活的可能的理想结合,其实却预示着平衡的打破,秘密的泄露和毁灭的开始。而这正是涉及欲望的秘密。   欲望时刻纠缠着肉体与自然这些关键词。在影片中,只有与自然密切共处的童年回忆使让娜与两位男主人公的交流显得真实一点。汤姆要把自己和让娜的交往变为影像,让娜一直在反感,在刻意地表演,只是在回到乡村住宅后,在即将沉入回忆中时,让娜才接受了保罗的引导。这是影片中难得的诗意而清新的一段,乡村的树枝扶疏使光影在阴暗中透出明媚。而关键在于,正是在这次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肉体缺席了,它只停留在让娜的笔记本上,那是从百科全书上抄录下来的关于“月经”、“阴茎”等词语的定义。紧接这一场景的下一个镜头,是让娜与保罗的幽会,在赤裸的肉体包围中,保罗也开始了对童年的回忆,美国的农场、奶牛,但这个回忆很快被隐隐约约的创伤记忆所打断,保罗又回复了他的蛮横和粗暴。与让娜和汤姆段落相比,真实的肉体恰恰使自然和温情的介入成为不可能,欲望展露它与自然的另一面的联系,即野蛮的兽性。   深受创伤困扰的保罗所希望的,正是将欲望还原为兽性,拒绝姓名以及它所代表的理性、文明等等。一开始,他就以蛮横的力征服了让娜,在空房间里进行了一次动物般的交媾,而那不过是二人的第三次邂逅,互相之间几乎没有说一句话。在漫长、艰难的性交后,二人疲惫地躺在地板上,那不是高潮后的快意与懒散,而是受尽伤害后的躲避和孤独。在他们的性关系中,充满了相互吞噬的欲望,让娜将之比喻为小红帽和大灰狼的关系。在前半段,保罗时时在折磨、伤害让娜,用死老鼠恐吓她,粗暴的鸡奸等等。在最后,故事逆转了,在从肉体上蔑视保罗之后,让娜杀了他。其实,欲望中的兽性并非因为保罗的偏执,而是它自身反社会的私密一面的必然结果,它试图闯入“正常”生活的僭越行为注定要受到制裁。生存重归它二元的划分,或地狱般灼热的欲望天国,或天堂般冷清的理性地府。它们对立而又相互联系,但绝没有和解的可能。   欲望固然要落实于肉体的接触,但又时刻面临着这一接触的困境。因而在影片中,我们根本看不到正常的做爱或爱情。让娜和保罗为兽性所包围,而让娜和汤姆则充满虚假的做戏。而这一困境和不可能,源于欲望目标的空无。最终,欲望不是对某一事物的欲望,而是目标的失落和逃脱,是虚无。这集中体现在保罗的身上。除了与让娜的肉体接触,他几乎没有与任何一个人平等、均衡地共处在同一个镜头里。只有两处例外。其一是保罗去拜访他妻子的情人,二人在谈着那个自杀的女人时,肩上镜头均衡地分割着画面。在这里,二人的关系因一个已经不在的女人而达成,欲望的目标只有在消失之后才有所谓“实现”。第二个镜头就是前面已经提到的保罗在街头追上让娜并想她讲述自己的镜头。此时,保罗试图以正常的渠道接近他的欲望对象,从而也引发了影片最后的暴力,保罗死在让娜,即他终于明确了的欲望对象的枪口下。接近就意味着毁灭,而也只有毁灭,才允许接近的发生。   显然,在贝尔托鲁齐的这个孤独、残酷而疯狂的世界里,连欲望都是不可能的,它昭示的,是生活的虚假和行动的空幻。这是一个连真相都没有的,肉体导致野蛮,而想象导致虚伪的世界。 费德里科·费里尼   费德里科·费里尼 Federico Fellin   男,生于1920年1月20日,意大利里米尼海港   逝世于1993年10月31日 (意大利罗马,心脏病)   星座:水瓶座   其他译名:   菲特瑞可费里尼   更多名字   Federico / F. Fellini / Fellini   传记   费德里科·费里尼1920年1月20日出生于意大利北方里米尼海港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小时候的费里尼就对马戏团及小丑情有独衷,还因为此在7岁到12岁之间偷偷溜出去流浪了几天。这个小时候的向往最终贯穿了费里尼一生的电影,无论是他早期的扬名立万之作《大路》,还是他大众普及率最高的《八部半》,马戏团那盯盯当当的音乐总是或强或弱。   费里尼于1939年成了一名广播剧和电影编剧。1945年费里尼辅助罗西里尼导演了《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它一面世就成了新现实主义的扛鼎之作,被罗西里尼信任和器重的费里尼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新现实主义的得力干将。在1950年之前,费里尼基本上是以编剧和副导的身份出现。这段生涯为费里尼涉足导演提供了充分的练手机会,同时他独有的创作理念也正在逐渐形成。1950年费里尼与别人合作导演了《卖艺春秋》,他的妻子玛茜娜主演。这部处女作奠定了费里尼电影的几个基本特征,一是马戏团情结,本片讲的就是在意大利城乡流浪的命运凄惨的杂耍艺人,二是片场的马戏团化。第二年,《白酋长》问世,1953年的《浪荡儿》是费里尼第一部引起国际瞩目的电影,它最终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   1954年,《道路》公映,这是费里尼早期最重要的一部电影。流浪艺人藏巴诺买下了弱智姑娘杰尔索米娜,杰尔索米娜又遇到了一个走钢丝绰号“疯子”的艺人,然后三人的命运改变了,最后藏巴诺杀了“疯子”,杰尔索米娜常唱的歌倒是马戏团唱着,可是她本人却列死了,孑然一身的藏巴诺在黑夜的指引下来到海边,对着大海莫名地哭泣。这部电影成了费里尼电影生涯中最赚人眼泪的一部作品。《道路》使费里尼名声大噪,也是他自立门户的起点。1955年的《骗子》,费里尼继续描摹着颓靡,一个平庸的骗子奥古斯都在费里尼的镜头下充满着悲凉。1957年的《卡比利亚之夜》是费里尼的第二部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这部电影或者可以说是费里尼与新现实主义完全分道扬镳的作品,电影大理论家巴赞曾有这样一篇文章《卡比利亚之夜——新现实主义历程的终结》,专门对此论述。   在1960年的《甜蜜的生活》中,费里尼与“真实”的告别更是斩钉截铁,记者马塞每天钻在罗马上流社会找新闻,历尽了其中的骄奢淫逸的生活。宗教极热分子,肉欲蓬勃的明星,无所不用其极的狗仔队……电影在现这产眼乱缭乱的幻想中轻快游走,肆无忌惮地画出一个世界整体随落的全景。这部光怪陆离的电影一公映,就引起了阵轩然大波,教皇气得拍了桌子,梵蒂冈教廷专门发起一场运动来抵制这部“图谋不轨”的电影,而意大利的上流社会因片子对他们剥皮剔骨地揭露而怒火中烧,左派也因费里尼远离社会底层而颇有微辞。   两年后,费里尼和德·西卡、维斯康蒂联合执导了《三艳嬉春》,三个导演分别执导了一个短片,关于女人的一次生动的比喻。   1963年的《八部半》以一个灵感枯竭的导演基多为主人公,他在筹拍他的第九部电影时的经历,回忆、幻想、梦臆以及现实穿插。在这部电影中,费里尼对梦的表现可以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相媲美,片中共有的11个梦成了电影学院研究的范本。开头从紧闭的车中爬出,飞向天空,后来又有根绳子把他扯了下来,以及他被一大群女人围着给洗澡的镜头,都可以称为神来之笔。《八部半》为其后的心理片确立了一个经典范式。而该片在摄影及剪接上的创机关报也不可忽视,费里尼对于运动镜头的把握炉火纯青,在疗养院段落开场的那个镜头中,摄影机如行云流水般地穿行摇移于空间之中,将疗养院复杂的人物交待得有条不紊。基多在服务台和罗马的妻子通完电话后的镜头处理方式,20年代好莱坞才学会。而本片的如同时空穿梭的剪接也被命名为“意识流”风格。   费里尼在《八部半》之后,显然觉得剖析自己还不够,于是另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电影出现了,《朱丽叶与魔鬼》是他的第一部彩色电影,仍由费里尼的妻子玛茜娜主演,一个阔太太对她的富翁丈夫疑神疑鬼,为了达到目地她向私家侦探求助,最终陷入精神崩溃。这部电影被称作女性版的《八部半》,荒诞的幻境比起《八部半》有过之而不及,为了表现这种气氛,费里尼经常去造访灵媒和所谓通灵人士。费里尼在片中继续了他对女性肆无忌惮的幻想,片中对外遇的解释更是让人瞠目结舌,所谓偷情只是把自己的性器官借给别人用一下而。在此片之后,他和妻子多年没有合作,直到1986年的《金格和弗雷德》。   相对于《八部半》和《朱丽叶与魔鬼》的成功,1968年的《死亡精灵》和《爱情神话》就显得失败了。1970年代初,费里尼先后推出了《小丑》、《罗马》、《阿玛珂德》等几部作品。费里尼天才般的想像力在《爱情神话》、《卡萨诺瓦》、《女人城》中表现得最为夸张,不动声色地讽喻现实的沉沦。八十年代后,费里尼无论如何努力,他的才华已不在巅峰状态,而他似乎也开始对那种极尽绚烂的叙述方式减淡了兴趣,1983年的《扬帆》就是费里尼这种状态的准确产物。在费里尼1990年落幕之作《月吟》之前,费里尼还拍了两部长片《金格和弗莱德》及《访谈录》。   1993年10月30日,费里尼病逝,意大利为其举行国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门铸造了费里尼勋章。 八部半 目录 基本信息 演职员表 制作发行 剧情介绍 相关评论 幕后制作 精彩花絮 精彩对白 [编辑本段] 基本信息   中文片名   八部半   原片名   8½   更多中文片名   八又二分之一   更多外文片名   Eight and a Half .....(USA) (alternative spelling)   Federico Fellini's 8 1/2 .....(USA)   Huit et demi .....(France)   Otto e mezzo .....(Italy) (alternative spelling)   8.5   影片类型   剧情   片长   138分钟   国家/地区   法国 意大利   对白语言   英语 法语 德语 意大利语   色彩   黑白   幅面   35毫米遮幅宽银幕系统   混音   单声道   级别   Australia:PG Singapore:PG Argentina:13 Norway:15 Sweden:15 UK:15 Finland:S Peru:14 Chile:14 Norway:16 UK:A   拍摄日期   1962年5月9日 - 1962年10月14日 [编辑本段] 演职员表   导演   费德里科·费里尼 Federico Fellini   编剧   费德里科·费里尼 Federico Fellini .....(story)   Ennio Flaiano .....(story)   Ennio Flaiano .....(screenplay)   Tullio Pinelli .....(screenplay)   费德里科·费里尼 Federico Fellini ....(screenplay)   Brunello Rondi .....(screenplay)   演员   马塞洛·马斯楚安尼 Marcello Mastroianni .....Guido Anselmi   克劳迪娅·卡汀娜 Claudia Cardinale .....Claudia   阿努克·艾梅 Anouk Aimee .....Luisa Anselmi (as Anouk Aimee)   Sandra Milo .....Carla   Rossella Falk .....Rossella   Barbara Steele .....Gloria Morin   Madeleine LeBeau .....Madeleine, l'attrice francese (as Madeleine Lebeau)   Caterina Boratto .....La signora misteriosa   Eddra Gale .....La Saraghina (as Edra Gale)   Guido Alberti .....Pace, il produttore   Mario Conocchia .....Conocchia, il direttore di produzione   制作人   Angelo Rizzoli .....producer [编辑本段] 制作发行   摄制格式   35 mm   洗印格式   35 mm   胶片长度   3860 m   制作公司   Cineriz [意大利]   Francinex   发行公司   Embassy Pictures Corporation [美国] ..... (1963) (USA) (theatrical) (subtitled)   Altomedia. Co. Ltd. [韩国] ..... (Korea) (DVD)   Kino International Corp. [美国] ..... (USA)   LK-TEL Vídeo [巴西] ..... (Brazil) (VHS)   收藏 The Criterion Collection [美国] ..... (DVD)   Umbrella Entertainment [澳大利亚] ..... (2004) (Australia) (DVD)   Versátil Home Vídeo [巴西] ..... (Brazil) (DVD)   上映日期   意大利   Italy   1963年2月14日 ..... (premiere)   意大利   Italy   1963年2月15日   西德   West Germany   1963年5月23日   美国   USA   1963年6月25日   苏联   Soviet Union   1963年7月 ..... (Moscow Film Festival)   俄罗斯   Russia   1963年7月8日 ..... (Moscow Film Festival)   瑞典   Sweden   1963年10月15日   希腊   Greece   2002年8月23日 ..... (re-release)   荷兰   Netherlands   2003年9月10日 ..... (Film by the Sea Film Festival)   荷兰   Netherlands   2003年10月30日 ..... (re-release)   挪威   Norway   2004年8月6日 ..... (re-release)   芬兰   Finland   2004年11月5日 ..... (re-release) [编辑本段] 剧情介绍   版本一   电影导演古依多驾着车,爬行般的缓缓移动着,他注视着窗外,产生了幻觉:他的躯体化做一股蒸气逸出车外,在大地与天空之间翱翔……电灯陡地开亮,惊醒了古依多,原来是医生和护士来为他做检查。这是一个温泉疗养地,古依多在此进行电影剧本的构思。古依多来到火车站,一个装扮艳丽的性感女人朝他走来,她叫卡尔拉。   他们来到旅馆,一进房,古依多便急不可待地抱住了卡尔拉……古依多回到摄制组,一些女明星的代理人和一群记者围着他,使他不得安宁。入夜,魔术师莫里斯做“传心术”表演,选中了古依多,古依多被带回了童年在乡村别墅度过的时光……深夜,古依多回到旅馆,守门人告诉他,他的妻子打来了两次电话。古依多拨通罗马的电话,本想只做一个礼貌性的问候,不料妻子对他不太放心,他便顺水推舟邀露易莎到温泉来。当古依多疲乏地回到卧室,幻觉又出现了。那位在他灵感中出现过的美若天使的少女出现了,她说她叫克劳迪娅。周围静悄悄的,仍是一片虚幻气氛。克劳迪娅和古依多热烈地吻着。恰在这时电话铃响了,遐想被打断,是卡尔拉,她说她病了。古依多急忙赶去,见到卡尔拉半裸着身体躺在床上,他轻轻地抚摸她,深深地陶醉了……古依多随即想起一段少年时的往事。一次,有人提议去看一个叫莎拉吉娜的流浪女人,他们来到一个废弃的碉堡前,一个男孩放下钱,莎拉吉娜捡起钱数了数,然后背对着孩子们,像发情的动物那样撅起臀部,把裙子向上撩到腰间。孩子们正看得出神,突然教会学监来了,大家四处奔跑……   妻子露易莎来后,古依多邀请大家去参观摄影场搭制的火箭发射台,向人们介绍了他即将开拍的影片。几天后,影片却停止了拍摄,布景不得不拆除。古依多坐在返回的列车上,把目光停留在露易莎身上,露易莎也盯着他,他俩仿佛用目光互相盘查……古伊多的眼里出现了魔术师莫里斯,他的魔棍一挥,少年古依多领头,后面依次排成“轮舞”行列,那是古依多一生中接触过的所有女人:母亲、妻子、情妇、风骚舞女……还有父亲、监制人、主教、老年绅士、马戏班小乐队。他们汇集在一起,似乎奔向同一个目标……此时,车轮正发出响亮有力、不可阻挡的隆隆声。   版本二   影片表现了一个名叫吉多的电影导演在筹拍一部表现人类末日的新影片的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与危机。为了拍片,他来到温泉疗养院,同时为影片的拍摄作准备,然而,他却发现自己的创作陷入了危机中。他的构思模糊且矛盾重重。与此同时,他在个人情感方面也陷入了困境。影片的结尾部分,在一次毫无内容的记者招待会上,吉多钻到一张象征子宫的桌子底下开枪自尽了。   版本三   影片讲述一个名叫基多的导演独自驾车到一个温泉疗养院,一边疗养,一边在为他的新电影剧本进行构思,他准备拍一部表现人类末日的影片。然而在筹拍新片的过程中,不断涌现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危机:影片的主要布景已经搭好,但他的构思还是一团朦胧,创作陷入了枯竭;他的个人生活也不如意,与妻子已经无法在感情上进行沟通,情妇的纠缠令他头疼。他的理想非常纯洁,但又梦想后宫三千;他犹豫不决,但所有人都等着他的一声令下。他幻想出来的思想女性刚刚出现,立刻就显露出同样令人痛心的世俗态。几天后,影片却停止了拍摄,布景不得不拆除。基多坐在返回的列车上,把目光停留在妻子身上,露妻子也盯着他,他俩仿佛用目光互相盘查……基多的眼里出现了一个魔术师,他的魔棍一挥,少年基多领头,后面依次排成“轮舞”行列,那是吉多一生中接触过的所有女人:母亲、妻子、情妇、风骚舞女……还有父亲、监制人、主教、老年绅士、马戏班小乐队。他们汇集在一起,似乎奔向同一个目标……此时,车轮正发出响亮有力、不可阻挡的隆隆声。 [编辑本段] 相关评论   费里尼的工作,就是以《八部半》如陀螺般重复显现的自我解析为轴心,把这纠结成一团的神话整理好,并分门别类。   ——伊塔洛·卡尔维诺 Italo Calvino   《八部半》这部影片像是画中有画或像是小说中有小说,可以说是一部“电影中有电影”的影片,属于具有双重结构的那类艺术作品,其展现方式在于反映自己。   ——克里斯蒂安·麦茨 Christian Metz   《八部半》所表现的并不是毫无夸张的自传,而是个人的神话:一种揉合了幻想的生活。   ——大卫·波德维尔 David Bordwell [编辑本段] 幕后制作   关于电影   1963年,费里尼拍摄了震惊影坛的代表作——《八部半》。这部电影是费里尼的创作的一个新的转向。当然,这并不是说这部影片和费里尼之前的影片有极大的不同。恰恰相反,《八部半》是费里尼之前所有电影的集中,也是他之后所有电影的源头。它通过一个隐喻性的“故事”,讲述了一个电影导演的创作危机和生活危机。这些危机便是费里尼的电影的动机。这一次动机并没有演变成一部电影,而是直接成为了影片本身。   影片的题目的含义,一说是主人公吉多在拍摄他的第9部影片,却没有完成,一说是费里尼自己的影片的数目排列。这个片名显然并不标示着题材内涵或形象特征。因为影片的进展一度陷入困境,编剧之一的埃尼奥·弗拉伊阿诺曾建议将影片命名为《美丽的混乱》。   费里尼在《八部半》里,闪回、幻想和梦噫大量穿插在电影里,人物的内心状态直接地呈现在银幕上。回忆、幻觉、想象以及梦境与现实的片断交织在一起,表现了一个“处于混乱中的灵魂”。《八部半》在剪辑上的时空跳跃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即被人们称作“意识流”的风格。这部1963年拍摄的电影如今被广泛的模仿着,电影里的各种桥段和镜头至今都让人们津津乐道,它几乎成为了心理片的代名词。费里尼在接收采访时说:“在《八部半》里,人就像涉足在记忆、梦境、感情的迷宫里,在这迷宫里,忽然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谁,过去是怎样的人,未来要走向何处?换言之,人生只是一段没有感情、悠长但却不入眠的睡眠而已。”   关于导演   费德里柯·费里尼(Federico Fellini)1920年出生在一个叫米尼的小镇。他在1973年曾拍摄了以对故乡的回忆为题材的《我记得》。费里尼小时候喜欢木偶和马戏,在他的许多电影中都能找到他对杂耍和马戏所表现出的迷恋,在他的回忆录里,关于他为什么从事电影事业时,他说:“如果你看到一只狗跑过去用嘴把半空中的球给衔住,然后骄傲地把球带回来,那狗既快乐又骄傲,因为它会一样特别、有人要看、而且又受赞赏的技艺。而该技巧可以为它换得人们的宠爱,以及高级的狗饼干。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特殊技艺,一项会赢得别人喝彩的技艺。找得到的人算是运气好。我,则找到了电影导演这条路。”而领他进入电影界的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重要导演罗伯特·罗西里尼。费里尼曾凭《浪荡儿》(1953)和《大路》(1954)两度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而1960年的《甜蜜生活》在嘎纳电影节获得了金棕榈大奖。费里尼也是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影片奖最多的导演,曾四度获得这个奖项(《大路》、《卡比利亚之夜》、《八部半》、《我记得》)。   关于“新现实主义”   费里尼同安东尼奥尼一样,是从“新现实主义”电影中走出来的电影导演,安德烈·巴赞把前者的道路称之为“伦理的新现实主义”,而后者则是“心理的新现实主义”。或者说“新现实主义”的创新和突破并不是他们的表现手法是传统的文学意义上的现实主义,这些作品的特性在于它们的表现手法与创作目的之间的一种新的关系。“新现实主义”并不按照心理或戏剧性的要求修改现实,导演所要做的是在维护现实的含混的表象同时显现出导演所要赋予它的涵义。费里尼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并不是从事先给定的意义出发,他的出发点在人与世界的关系,因而眼镜成为了费里尼最重要的道具之一。那些在费里尼的电影中出现的、被看作是超现实的景象,其意义并不在于它们象征着什么,它们只是作为一种“现实的现象”改变了人和世界的关系。 [编辑本段] 精彩花絮   ·影片的名字《八部半》对应的是费里尼导演的影片的总数,尽管这个数字并不精确,因为费里尼在这之前导演过八部长片,在加上四个导演合拍的集锦片《三艳嬉春》和六个导演合拍的《城中之爱》,本片准确地说是费里尼的第八又十二分之五部电影。   ·当时在费里尼的计划中,要拍摄的影片应该是《马斯托纳的旅行》,《八部半》中的人物吉多一直在拍摄却拍不出来的影片正是《马斯托纳的旅行》,《八部半》中出现的巨大而古怪的布景也是原来为《马》在摄影棚搭建的。但后来费里尼一直无法完成《马斯托纳的旅行》,最终制片人将这部影片的版权卖给了他人,费里尼也正式宣布放弃这部影片的拍摄。   ·著名影星马切罗·马斯特罗亚尼扮演的角色在最早的故事大纲中是一个作家,但不久马斯特罗亚就在另一位意大利著名导演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的影片《夜》中扮演了一个作家的角色。费里尼听说之后,说:“现在我该怎么办?我怎么能让马切罗再扮演一次作家呢?那样的话,他最终只会相信自己就是名作家,他会开始写小说的。”   ·影片的结尾原来的设想是吉多在一辆火车的餐车上遇到了自己生命中所有的女人,但在为影片拍摄预告片的时候,费里尼找来了200名演员,用7台摄影机拍摄他们游行的场面,于是这成为了影片后来的结尾。而原来的结尾被用到了费里尼1980年拍摄的影片《女人城》里。 [编辑本段] 精彩对白   吉多:是的,幸福在于能够讲真话,而不会使任何人痛苦……祝大家胃口好。   吉多:有时我觉得一切都清楚,甚至以为影片已经拍摄完毕,也许因为这些是我自己的回忆,我自己的事。另一些时候恰恰相反,我一点把握也没有,一切变得乱七八糟,毫无头绪,就像我的生活一样,有什么意义呢?唉,不过,这些话你可别跟记者说。我只告诉你,不能对任何人讲。   克劳迪娅:我?不会的!别人对我讲的话,我从来不传。   吉多:这样吧,你设想一下,一个四十岁左右的男子……像我这样……   克劳迪娅:呃?你四十岁?我以为……   吉多:不止四十?   克劳迪娅:不……因为你戴着眼镜……   吉多(摘下眼镜):这样呢?   克劳迪娅:三十九岁。   吉多:独身?可是,路易莎,你才三十七岁。你这种年纪独身怎么行呢?过一二十年独身生活……直到老年?   路易莎:这有什么难的?我现在不就是一个人吗?你给了我什么?我眼前能看见谁?再说,我还可以另起炉灶嘛。趁现在还不算太晚。找到合适的,就另起炉灶。   吉多:谁会愿意呢?另起炉灶……婚后十四年……   吉多:对,对……不错,不错……我明白了……易如反掌……是的,全部……好像……大家一起……我……你们……噢,上帝,怎么向你们解释呢?……谢谢,谢谢大家……只是需要……别抵制……别反对……易如反掌……一切良好……一切良好……只是……
/
本文档为【意大利电影】,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