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抑郁症易患性性别差异原因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抑郁症易患性性别差异原因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2013-08-18 3页 pdf 278KB 21阅读

用户头像

is_451591

暂无简介

举报
抑郁症易患性性别差异原因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62 福建中医药 2010年 6月 第41卷 第 3期 Fujian Journal of TCM June 2010,41(3) ·综 述 · 抑郁症易患性性别差异原因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林 立元 (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 福州 350018) 关键词:抑郁症;性别差异;相关因素;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749.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0—338X(2010)03—0062-03 抑郁症(depression,DEP),属于情感性精神障碍, 是一种以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精神...
抑郁症易患性性别差异原因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62 福建中医药 2010年 6月 第41卷 第 3期 Fujian Journal of TCM June 2010,41(3) ·综 述 · 抑郁症易患性性别差异原因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林 立元 (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 福州 350018) 关键词:抑郁症;性别差异;相关因素;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749.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0—338X(2010)03—0062-03 抑郁症(depression,DEP),属于情感性精神障碍, 是一种以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精神疾病综合征。 其临床表现为情绪低落、思维迟钝、言语动作减少, 对工作失去兴趣,甚至出现了自杀倾向等。据 WHO 调查,DEP的患病率高达 3%~5%[1],已成为目前世 界第四大疾病,并有上升趋势。近年来,流行病学研 究又发现女性 DEP的发病率及患病率都明显高于 男性,患病率比为 3:lt2--4J。国内外医学界长期致力于 对这种差异的病因的探讨.而对其发生机制尚不明 确。本文就性别差异与 DEP的病因、发病机制的相 关性进行综述.以便能进一步研究 DEP。 1 性别差异的相关因素 DEP是由于单因素或多因素持续作用所导致 的。而女性 DEP高患病率大多与现代女性的地位和 承受的负荷过大等外界因素密切相关。在现代社会 生活中由于节奏加快、竞争激烈,女性不再像以往那 样仅承受家庭生活的压力,而是和男性一样要承受 学习、工作、生活、婚姻情感、病患等多重负担,甚至 还经历了流产、生产、节育等一些较男性更沉重的精 神压力,因此容易使精神神志、身心体能失调。除此 之外.人格、遗传以及体内一些物质的含量和代谢障 碍也成为目前引起 DEP性别差异的重要原因。 1.1 外界因素 负性生活事件因素被认为是 DEP 发生的主要外界原因。它能引起负性情绪[5]。这些负 性情绪主要是通过个体易感性之间相互作用的,如 个性特征、归因方式和认知应付方式[6】。而女性对待 这些负性因素容易产生不适当态度和负性的归因方 式 ,这样就导致了女性 DEP的高患病率 】。依据 Nolen—Hoeksema的研究[引,女性 DEP逐渐增加,主 要与应付最初情绪低落存在的性别差异有关。男性 倾向于通过参加体育活动发泄和摆脱自己的抑郁情 绪,故不易患 DEP。而女性不愿意活动,并常反复思 虑情绪低落发生的可能原因及给出各种可能的牵 连.这样就延长了她们的抑郁情绪。而且如果长期对 负性结果和无助的预料最终会导致无望,并可能进 展为DEPE 。 目前还发现.妇产科手术对女性 DEP有重要影 收稿日期:2O1o-O O2 响。手术作为一种强烈的应激性生活事件,可刺激体 内血中儿茶酚胺增加而致内源性抑郁,因此手术前 后患者经常出现抑郁状态。例如对手术治疗的认识 不足,对麻醉、疼痛的恐惧以及患者的经历等都可增 加患者的抑郁情绪。而且随着乳腺癌、宫颈癌、卵巢 癌等妇科疾病的发病率增高,手术治疗的广泛应用, 有调查显示[m】.女性患者在住院时及手术前后心理 压力大,她们对疾病的恐惧心理、对手术的信心以及 对术后并发症和预后的担心都是造成女性抑郁的很 重要原因。 1.2 自身因素 近年来,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进 行,研究者们发现,外界的负性因素并不是导致 DEP 发生的主导因素。而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个体的易 感性,它包括了人格、遗传以及体内各种分子物质等 自身因素。 1.2.1 人格因素 在人格状态方面,女性面对负性 生活事件的能力较男性差,心理上具有依赖性。这种 心理状态的改变令她们变得不自信.对于自己的能 力较低,在遇到不好的事情时更易责怪自己,而 男性的性别角色正好相反。因此遇到了同等的负性 外部事件,由于自身的人格因素影响,女性比男性更 易患 DEP。 1-2_2 遗传因素 随着遗传学和人类基因图谱的 出现,遗传学领域对 DEP也展开了深入的研究探 讨。有研究显示,DEP患病率的性别差异与遗传因素 有一定的关系lit]。近年来,针对遗传与 DEP易患性 的性别差异又展开了进一步研究,不少结果都充分 显示出遗传因素与这种差异密切相关。Kendler等【 最近的一项对双生子 DEP终生发病情况的研究表 明,女性 DEP的发生,遗传所起的作用为 42%,远高 于男性的29%。还有一项针对男、女性单相 DEP患 者的遗传学研究[ 】显示,男性单相 DEP的平均遗传 率为 6O.1O%,而女性为86.77%。可见,遗传基础在决 定两性单相 DEP易患性上存在一定的差异。遗传基 因对女性发生 DEP的重要性远大于男性。本研究结 果显示。女性一级亲属患单相 DEP危险性为男性的 2.5倍 .其结果与 Kendler等的研究结果相符合 。 目 前认为这种遗传因素主要与 5一羟色胺转运体 (5一 第3期 林立元:抑郁症易患性性别差异原因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63 HTI'LPR)基因多态性有关[1引。有实验证实了,在 5一 H【TI、LPR上的 14倍重复的短等位基因(S基因)是 DEP易患基因,同时它也增加了女性 DEP的易患 性。在实验中女性患者基因型频率大于正常对照组, 且这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 。但是,也有研究结果 与上述实验 的结论相矛盾 ,Steffens认为 S等位基因 增加男性的易患性,增加女性的复发危险【l6]。 1_2.3 分子生物因素 DEP的病因多样 ,机制复 杂,其是否存在生物学的原因是长久以来争论的焦 点。仅靠在人格和遗传因素方面的研究太过局限.而 且人格因素还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缺少客观的标 准,不能说明女性易患性的机制。对 DEP发生前和 发生时体内物质的代谢、转化及 DEP患者与健康者 之间各物质的差异均无法得到认识,这样使得我们 一 直以来都不能全面彻底地解释其发生机制。但随 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让我们从许多客观的角 度进一步认识了产生性别差异的原因。 1.2.3.1 激素 针对男女性别差异的相关问题,性 激素差异首先成为了研究的关键。不少研究推测:女 性高抑郁与女性荷尔蒙即卵巢激素、雌激素、孕酮等 等可能有关,如雌激素的升高与负性情感有着直接 的关系It7],而且在负性应激情况下雌激素会影响下 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轴(HPA轴)的平衡 ,使女性 HPA 轴看上去更加有活性,肾上腺过度增生,肾上腺皮质 激素浓度增高[1引。但是也有很多研究对此有争议 .只 是认为这种性别差异主要是女性在青春期、经前期、 更年期时心理上需要承受更大的压力,而导致的抑 郁情绪上升[19-2o]。 1_2_3.2 维生素 B 2 维生素 Bl2是一种很重要的 B 族维生素,对人的大脑、神经、情感、认知起着很重要 的作用。国外对血清维生素 B。:缺乏与 DEP的关系 已有较多报道[21],并且已有临床证实血浆高浓度维 生素 B, 对 DEP的治疗有更好的转归作用。近 2 a. 国内有实验证明[z23:不同性别的 DEP患者与健康对 照组血清维生素 B。 水平存在不同。研究发现,男性 DEP患者与男性健康对照组血清维生素 B :水平问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而女性 DEP患者血清维生素 B。 水平低于女性健康对照组。也就是说 ,女性 DEP 易患性可能与血清维生素 B,:水平有关。但由于本样 本量较小,需要进一步做大样本量的研究证实。 1_2_3.3 神经递质 很早以前就有学者发现神经递 质的改变与 DEP有明显的相关性 。而且当时就提出 了“神经递质及受体假说”。随着研究的深入 ,这种假 说逐渐被证实,其认为神经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多 巴胺、5一羟色胺等水平的改变在 DEP发病过程中起 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对 DEP性别差异的许多研究中 还证实了去甲肾上腺素和 5一羟色胺 2种神经递质 系统与这种性别差异亦有相关,尤其以5一羟色胺更 为明显。Muck等 的研究发现,血小板内5一羟色胺 浓度有性另4差异,女性低于男性。Nishizawa等 1用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技术测定脑内放射性元 素标记的一[11C]甲基 5一羟色胺的生成率,发现健康 男性 5一羟色胺合成率比健康女性高出50%。这些发 现暗示了5一羟色胺机制调节抑郁情绪存在男女差 别 .更直观地反映了女性 DEP患者生化改变的特征 性,也与女性的高易感性的特点相一致.这些结果为 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但是到目前为止,研究男女5一 羟色胺代谢率的差异有限,并且结果也是不一致的。 在对去甲肾上腺索和 5一羟色胺的深入研究中, 有学者发现,DEP男女血浆 3一甲氧基一4一羟基一苯乙 二醇(MI-IPG)水平随年龄的变化率是不同的。按照 年龄 。大多数的女性患者 MHPG水平低于或者高于 参考范围,而大多数 DEP男性在参考范围之内[63。也 有人发现脑脊液内5一羟色胺的终端代谢产物 5一羟 基吲哚乙酸(5一HIAA)含量在女性是升高的,但是也 有其他的研究无此类发现[2.~-271。 1.2_3.4 锌元素 我们已经知道锌是人体必需的微 量元素之一,对机体免疫功能起重要调节作用。而且 已有许多研究 ]证实,DEP常伴随着细胞因子介导 的免疫功能的改变,因此锌对 DEP发病有极其重要 的影响。目前国内有实验研究[四]表明.DEP患者血清 Zn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而且 DEP组血清 zIl 水平女性患者显著低于男性患者.与性别有明显的 正相关。但也有研究在这方面存在分歧,故需进一步 进行验证。 2 性别差异的发生机制 由于引起 DEP的因素非常繁多而且复杂,现代 医学由于实验技术、样本的排纳、样本数量等方面的 原因,对 DEP性别差异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白。 上述所列的一些原因是近年来最新的研究结果,但 是许多结论 目前还是存在很多争议,缺乏可重复性。 现阶段只是根据一些较明确的原因推测其机制可能 是由于男女性染色体上存在差异.即女性在性染色 体上可能存在一些 DEP的易感基因,对于外界因素 刺激较敏感,更容易引起体内神经激素代谢紊乱,然 后通过一些细胞因子中介作用或信号转导通路 .导 致机体内多种调节机制发生异常,最终容易患 DEP。 然而中医学在整体观念和辨证思想的指导下 . 对 DEP的证候学进行了研究归纳 ,并结合临床调查 后发现 】,DEP最常见的中医证候有 1O种,依次为: 肝郁脾虚证(25.7%)、肝郁气滞证(22.8%)、心脾两虚 证(12.5%)、肾阳不足证(9.1%)、肝肾阴虚证(5.5%)、 心胆气虚证(5.1%)、气滞血瘀证(4.7%)、心肾不交证 (3.5%)、胆郁痰扰证(3.3%)和阴阳两虚证(2.9%), 其他证型出现较少。其中肝郁脾虚证和肝郁气滞证 相加所占的比例为 48.5%。约占了所有证型的一半。 福建中医药 第 41卷 由此可见,DEP的病机很大程度上是肝郁。而中医古 籍中又认为“男子以肾为先天,女子以肝为先天”。故 女子在外界负性情志因素的刺激下,较男性更容易 出现肝郁证的表现。于是,中医学利用自己的优势将 DEP、肝郁证和女性三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很巧妙 地解释了DEP性别差异的机理。而且以此理论为基 础所制定的治法、方药在临床治疗 DEP上也取得了 很好的效果。 3 小结与展望 DEP的致病因素多样,其机制更是复杂。现代医 学由于受到一定的限制,目前还不能对DEP性别差 异的机制做出明确的解释,在临床治疗方面也较局 限,治疗效果不佳。但是中医学利用整体观念和辨证 的思想已经较合理地说明了其病机,在临床亦收到 很好的疗效。 对 DEP的研究进行到今天,如果还是单凭中医 和现代医学各自独立进行研究,在短时期内不太可 能出现明显的突破。因此,我们不仅要借助现代医学 先进的研究技术,而且还要扎实地掌握中医学的基 础理论,使中医与现代医学有机地结合,在更高的层 面上对 DEP的性别差异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参 考文献 : [1] 崔利军.抑郁症的中医诊断和治疗[J].河北精神卫生 ,2003, 16(2):137—139. [2] JAMES Y,NAZRO0,ANGELA C,et a1.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prevalence of depression:artifact,ahemative disorders,hi— ology or roles?[J].Sociology of Health&Illness,1998,20(3): 312-330. [3] PICCINELLI M,WILKINSON G.Gender differences in depres— sion:Critical review[J].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2OOO,177 (6):486-492. [4] PARKER G B,BROTCHIE H L.Fnan diathesis to dimorphism: the biology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depression[J].J Nerv Ment Dis,2004,192(3):210—216. [5] 袁静,李坚.女性抑郁症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J].中国妇幼 保健,2007,22(25):3609-3610. [6] 贾福军,侯彩兰.抑郁障碍性别差异因素的研究[J].中国行 为医学科学,2007,t6(5):476-477. [7] 熊会.抑郁症性别差异原因研究综述[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 志,2005,18(7):1007—1008. [8] NOI正N—HOEKSEMA S.Sex diferences in unipolar depression: evidence and theory[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87,101(2): 259—282. [9] BEBBINGTON P E.The origins of s differences in depressive dis0rder:bridging the gap[J].International Review Psychiatry, l996,8(4):295—332. [10]VACHOVA D,MARTAN A,LIBALOVA Z,et a1.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gynecologic operations[J].Ceska Gynekol,2001,66 (4):254—258. [11]伊茂森,翟昕东 ,李文红,等.精神障碍的性别差异[M].国外 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2,29(4):216. [12]KENDLER K S,GATZ M,GANDNER C 0,et a1.A Swedish na— tional twin study of lifetime major depression[J].Am J Psyehia- try,2OO6,163(1):109—114. [13] [14] [15] [16] [17] [18] [19] [2O]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O] 祁曙光,董小惠,张云彪 ,等.单相抑郁症遗传效应的性别差 异[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7,33(9):562—564. OBERG R L,NILSSON K W,NORDQUIST N,et a1.Develop- mertt of depression:s an 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environment and a promoter polymorphism of the sere-tonin transporter gene [J].Int J Neuropsychopharmaeol,2O06,9(4):443-449. 宋亚静.5一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多态性和抑郁症的发病性别、 严重程度及自杀行为的相关性[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8, 29(6):676—677. ’ STEFFENS D C,SVENSON I,MARCHUK D A,et a1.Allelie differences in the semtonin transporter—linked polymorphie re gion in geriatric depression[J].Am J Geriatr Psychiatry,2OO2,10 (2):185—191. HANKIN B L。ABRAblSO L Y.Development of gender differ- ences in depression:an elaborated cognitive vulnerabihty—haIls- actional stress theory[J].Psyehol Bllll,2001,127(6):773—796. HALBREICH U,LUMLEY L A.The multiple intemctional bio- logical processes that might lead to depression and gender differ- ences in its appearance[J].J Affect Disord,1993,29(2—3):159— 173. 0HARA M W ,SW AIN A M.Rates and risk of postpartum de- pression-ameta analysis[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sychiatry, 1996(8):37-54. MATIHEWS K A,WING R R,KULLER L H,et a1.Influences of natural menopause on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symp- toms of middle aged healthy women[J].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1990,58(3):345-351. PENNIX B W,CURALNIK J M,FERRUCCI L,et al_Vitamin Bl2 dificiency and depression in physically disabled older w0lnen: epidemi ologic evidence from the women's health and aging st.dy [J].Am J Psychiatry,2000,157(5):715-721. 张新华 .樊春红.不同性别年龄抑郁症患者血清维生素 B,:水 平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7,10(14):l150一l151. MUCK—SELER D,JAKOVLJEVIC M。HVAC N.P1atelet 5一HT eoncentTations and suicidal behavior in recurrent major deprcs- sion[J].J Aff ect Disord,l996,39(1):73—80. NISHIZAWA S,BENKELFAT C,YOUNG S N,et 81.Dif rences between males and females in rates of semtonin synthesis in hu- lugn brain[J].Proc Natl Acad Sci USA,1997,94(10):5308- 5313. 袁勇贵,张心保 ,吴爱勤.选择性 5一羟色胺回收抑制剂治疗焦 虑和抑郁障碍共病临床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 (9):795—796. HON C,JIA F,LIU Y,et a1.CSF serotonin,5-hydroxyindolacetie acid and nenropeptide Y levels in severe maj0r depressive disor- der[J].Brain Res,2006,1095(1):l54—158. 王艳琼,徐勇,李忻蓉,等.汉族健康人群和重性抑郁患者去 甲肾上腺紊转运体 G1287A基 因与人格特征的关联[J].中国 行为医学科学,2OO6,15(9):771—773. R [HERMUNDT M,AROLT V,FENKER J,et a1.Di雎rent ira- molle pattern in melancholic and non—melancholic major deprcs- sion[J].Eur Arch Psychiatry Clin Neuresei,2001,251(2):90— 97. 杨坤。谢光荣,张中兴,等.抑郁症患者血清细胞因子、C一反应 蛋白和锌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5,13(4):47 476. 郑开梅,武成,薛蕾 ,等.抑郁症中医证候学临床流行病学调 查[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5(3):17o_l71.
/
本文档为【抑郁症易患性性别差异原因及机制的研究进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