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

2009-10-17 38页 ppt 561KB 19阅读

用户头像

is_744087

暂无简介

举报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null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Human granulocytic anaplasmosis,HGA null 1994年,美国得州大学Chen等首次报告了人粒细胞无形体病 (J Clin Microbiol 1994, 32: 589)。 null无形体病是一类新发的重要人兽共患自然疫源性疾病;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是由嗜吞噬细胞无形体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引起,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蜱传疾病。null自首例报告以来,美国每年报告的病例约600-800人(发病率16/10万~5...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
null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Human granulocytic anaplasmosis,HGA null 1994年,美国得州大学Chen等首次了人粒细胞无形体病 (J Clin Microbiol 1994, 32: 589)。 null无形体病是一类新发的重要人兽共患自然疫源性疾病;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是由嗜吞噬细胞无形体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引起,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现的蜱传疾病。null自首例报告以来,美国每年报告的病例约600-800人(发病率16/10万~57/10万)。 2006年,安徽省发现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病例,其它部分省份也有疑似病例发生。 该病临床症状与某些病毒性疾病相似,容易发生误诊,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一、病原学一、病原学 立克次体目、无形体科是一类主要感染白细胞的专性细胞内寄生革兰阴性小球杆菌; null对人致病的无形体科病原体:null←人血液中性粒细胞内无形体包涵体 电镜下的无形体包涵体→ 二、流行病学 二、流行病学 宿主动物与传播媒介 宿主:白足鼠等野鼠类及其它动物。欧洲,红鹿、牛、山羊均可持续感染嗜吞噬细胞无形体。 传播媒介:硬蜱属(如肩突硬蜱、篦子硬蜱等)。黑龙江、内蒙古及新疆等地的全沟硬蜱中检测到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核酸。null2. 传播途径 (1)主要通过蜱叮咬传播。 (2)直接接触危重病人或带菌动物的血液等体液,有可能会导致传播。 null3. 人群易感性 人对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普遍易感。 高危人群主要为接触蜱的人群,如疫源地(主要为森林、丘陵地区)的人群。 与危重患者密切接触、直接接触病人血液等体液的医务人员或其陪护,如不注意防护,也有感染的可能。null4. 地理分布和发病季节特点 目前,已报道有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国家有美国、斯洛文尼亚、法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意大利及韩国等,但仅美国和斯洛文尼亚分离到病原体。 null 该病全年均有发病,发病高峰为5-10月。 多集中在当地蜱活动较为活跃的月份。三、病理改变三、病理改变多脏器周围血管淋巴组织炎症浸润、坏死性肝炎、脾及淋巴结单核吞噬系统增生等,主要与免疫损伤有关。 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感染中性粒细胞后,可影响宿主细胞基因转录、细胞凋亡,细胞因子产生紊乱、吞噬功能缺陷,进而造成免疫病理损伤。 四、临床表现四、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7-14天(平均9天)。急性起病。 null不适(94%) 发热(92%多为持续性高热,>40℃) 肌痛(77%) 头痛(75%) 关节痛及胃肠道(包括恶心、呕吐、腹泻) 呼吸道(咳嗽、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 肝脏和神经系统的症状 皮疹(6%)。主要症状null重症患者可有间质性肺炎、肺水肿、ARDS及继发细菌、病毒及真菌等感染。 少数病人可因严重血小板减少及凝血异常,出现皮肤、肺、消化道等出血表现。 甚至伴有心、肝、肾等多脏器功能损害以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如不及时救治,可致死亡。null 老年患者、免疫缺陷患者及进行激素治疗者感染本病后病情多较危重。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血小板降低(71%) 白细胞减少(49%) 贫血(37%) 肝脏转氨酶水平升高(71%) 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查阳性。 null血常规: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可作为早期诊断的重要线索。病人发病第一周即表现有白细胞减少,多为1.0-3.0×10^9/L; 血小板降低,多为30-50×10^9/L。可见异型淋巴细胞。 尿常规:蛋白尿、血尿、管形尿。 null血生化检查: 肝、肾功能异常;心肌酶谱升高;少数患者出现血淀粉酶、尿淀粉酶和血糖升高。 部分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升高。可有血电解质紊乱,如低钠、低氯、低钙等。少数病人还有胆红素及血清蛋白降低并发症并发症机会性感染; 败血症; 中毒性休克; 中毒性心肌炎; 急性肾衰; 呼吸窘迫综合症;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多脏器功能衰竭等。五、诊断五、诊断 依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诊断。(一)流行病学史(一)流行病学史 1. 发病前2周内有被蜱叮咬史; 2. 在有蜱活动的丘陵、山区(林区)工作或生活史; 3. 直接接触过危重患者的血液等体液。(二)临床表现(二)临床表现 急性起病,主要症状为发热(多为持续性高热,可高达40℃以上)、全身不适、乏力、头痛、肌肉酸痛,以及恶心、呕吐、厌食、腹泻等。个别重症病例可出现皮肤瘀斑、出血,伴多脏器损伤、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三)实验室检测(三)实验室检测1. 血常规及生化检查 (1)早期外周血象白细胞、血小板降低,严重者呈进行性减少,异淋增多。 (2)末梢血涂片镜检中性粒细胞内可见桑葚状包涵体。 (3)谷丙和/或谷草转氨酶升高。 null2. 血清及病原学检测 (1)急性期血清嗜吞噬细胞无形体IgM、IgG抗体阳性。 (2)恢复期血清嗜吞噬细胞无形体IgG抗体滴度较急性期升高≥4倍。 (3)全血或血细胞PCR检测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特异性核酸阳性。 (4)分离到病原体。(四)诊断标准(四)诊断标准六、鉴别诊断六、鉴别诊断(一)与其它蜱传疾病、立克次体病:人单核细胞埃立克体病、斑疹伤寒、恙虫病、斑点热及莱姆病等。 (二)与感染性疾病:主要是病毒性出血性疾病,如流行性出血热、登革热等。 (三)与胃肠道疾病:伤寒、急性胃肠炎、病毒性肝炎。 (四)与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粒细胞减少、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再障。 (五)与免疫系统疾病,如皮肌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热。 (六)其它:如支原体感染、钩端螺旋体病、鼠咬热、药物反应等。七、治疗七、治疗 原则: 及早使用抗生素,避免出现并发症。对疑似病例可进行经验性治疗。一般慎用激素类药物,以免加重病情 (一)病原治疗(一)病原治疗1. 四环素类抗生素 (1)强力霉素为首选药物。应早期、足量使用。成人口服:0.1g/次, 1日2次, 必要时首剂可加倍。一般病例口服即可,重症患者可考虑静脉给药。 (2)四环素。孕妇和儿童慎用。 null强力霉素或四环素治疗疗程不少于7天。用至退热后至少3天,或白细胞及血小板回升,各种酶学指标基本正常,症状完全改善。早期使用强力霉素或四环素等药物,一般可在24-48h时内退热。 可对疑似病例进行经验性治疗,一般用药3-4天仍不见效者,可考虑排除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诊断。null 2.利福平:儿童、对强力霉素过敏或不宜使用四环素类抗生素者,选用利福平。 3.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等。 磺胺类药有促进病原体繁殖作用,应禁用 (二)一般治疗及对症支持(二)一般治疗及对症支持降温;输血小板、血浆;集落刺激因子;碱化尿液;足量补液;强心药、利尿等; 应慎用激素。国外报道,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后可能加重病情并增强疾病的传染性,应慎用。对中毒症状明显的重症患者,在使用有效抗生素进行治疗的情况下,可适当使用糖皮质激素 。(三)隔离及防护(三)隔离及防护 对于一般病例,按照虫媒传染病进行常规防护。 在治疗或护理危重病人时,尤其病人有出血现象时,医务人员及陪护人员应加强个人防护。做好病人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环境和物品的消毒处理。(四)出院标准(四)出院标准 体温正常、症状消失、临床实验室检查指标基本正常或明显改善后,可出院。 八、预后八、预后 据国外报道,病死率低于1%。如能及时处理,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如出现败血症、中毒性休克、中毒性心肌炎、急性肾衰、呼吸窘迫综合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及多脏器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易导致死亡 九、预防控制措施九、预防控制措施 (一)做好公众预防的指导和健康教育。 避免蜱叮咬是降低感染风险的主要措施。 蜱主要栖息在草地、树林等环境中,应避免在此类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穿着紧口、浅色、光滑的长袖衣服,也可在暴露的皮肤和衣服上喷涂避蚊胺等。在蜱栖息地活动时或活动后,应仔细检查身体上有无蜱附着。如有附着,应用镊子而不是手去除蜱。 蜱可寄生在家畜或宠物的体表。如发现动物体表有蜱寄生时,应减少与动物的接触,避免被蜱叮咬。null(二)开展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培训。 (三)提高实验室诊断能力。 (四)媒介与宿主动物的控制。 (五)病人的管理
/
本文档为【人粒细胞无形体病】,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