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儿童涂鸦解析

儿童涂鸦解析

2009-09-23 50页 doc 449KB 49阅读

用户头像

is_423778

暂无简介

举报
儿童涂鸦解析儿童涂鸦解析   李文馥老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心理学会理事,博士导师。 几十年来,一直从事儿童心理发展和儿童教育方面的研究,为我国儿童心理科学的建立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近十年来,着重研究儿童画的心理学和 儿童画教育,先后在各种刊物上发表多篇有关文章,是我国研究儿童画心理理论方面的著名专家。   "我花费了终生的时间去学习像孩子那样画画"--这是伟大的艺术家毕加索说过的话。透过这句精确的概述我们不能不对孩子的画刮目相看。它也使我们不得不再度认认真真地去认识儿童画。   "什么是儿童画"?如果您被问及这个问题,您...
儿童涂鸦解析
儿童涂鸦解析   李文馥老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心理学会理事,博士导师。 几十年来,一直从事儿童心理发展和儿童教育方面的研究,为我国儿童心理科学的建立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近十年来,着重研究儿童画的心理学和 儿童画教育,先后在各种刊物上发多篇有关文章,是我国研究儿童画心理理论方面的著名专家。   "我花费了终生的时间去学习像孩子那样画画"--这是伟大的艺术家毕加索说过的话。透过这句精确的概述我们不能不对孩子的画刮目相看。它也使我们不得不再度认认真真地去认识儿童画。   "什么是儿童画"?如果您被问及这个问题,您将如何回答呢?当您每每观看自己的孩子或别的孩子的画,您当时的感受是怎样的呢?当您面对孩子涂涂画画,需要您予以帮助时,您将怎么做呢?我想这些问题都是值得父母关注并积极探讨的问题。   所谓儿童画,从字面上看并不难理解,似乎就是儿童画的画。许多家长认为孩子画的画都是瞎涂乱画,是不会画画的幼稚表现。更多的家长致力于指出孩子画中的遗漏和"错误","热心地"寻找图画册或自己动手描画出样子,让孩子照着画。   在我动笔写这篇文章的前一天,我去理发店,正遇上一位母亲带着一个刚满4岁的小女孩也在那里。她在玩叠手绢,叠叠拆拆,拆拆叠叠,连续玩了20分钟。我见她有如此耐性,就想了解一下她对画画的兴趣。   我问:你喜欢画画吗?   小女孩答:喜欢。   我说:请你画一张画我看看,好吗?   小女孩问:画什么?   我说:你喜欢画什么就画什么吧。   小女孩说:我不会画。   我问:在幼儿园不画画吗?   小女孩说:在幼儿园老师教我们画,我自己不会画。......   我只好给她提出一个画题:那么,请你画一个人吧。   小女孩说:我不会画人,老师没教我们画人。   母亲指着一本有画的书说:你就画这条鱼吧。   实际上我和小女孩的对话刚刚开始,母亲就从书包里取出一本小书,急不可待地翻找着。我坚持诱导小女孩画一个人,而小女孩反过来坚持要求我给她画人。我意识到她不会自己动笔画时,就顺手画了一个"蝌蚪人",给她看了一下就移开了,然后让她自己想一想怎么画人。这时她犹犹豫豫地画出一个大头人,之后又自感不足,问我还要画什么。我让她看看妈妈就知道还应该画什么了。她看了一眼说:"画眼睛。"先画了一只,想了想又画了另一只。画完两只眼睛高兴地喊:"我画完人了(图1)。"孩子兴高采烈,可是妈妈却沉不住气了,赶紧拿过笔来画了一个人头(图2),让孩子模仿着画。   (图1)作者:女孩,4岁,北京。   说明:1、小女孩的自由画画本领受到约束; 2、女孩潜在着儿童画独特的风格和表现力。 (图2)这张人头画是女孩的母亲所画,想让孩子模仿。 (图3)作者:女孩,5岁7个月,北京。题目:《天》。 可能许多家长对这种情景并不感到陌生,也不会认为特殊,甚至可以说是司空见惯。正因为它具有普遍性,我们分析一下这个情景,可能会从中得到些有益的启示。   首先看看那位母亲对孩子画画的心情和态度:   1、她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画,并且画出令人满意的图画;   2、她认为应该让孩子照着样子画才是正理儿,所以又拿画书,又动笔画人头像给孩子示范。一句话,就是让孩子模仿;   3、她是用成人的标准来要求4岁孩子的画,以成人的审美观来衡量儿童画。所以当她看到女儿画了一个"残缺不全"的大头人时,竟显得神色不安,若有所失。   小女孩的口齿流利,大大方方。我从她对这次画画的表现中看到:   1、她只习惯于模仿画,就是照着现成的图画或者别人教她怎样画她跟着学;   2、她自由画画的本领受到了束缚,没有尝受到用图画进行自我表现的乐趣,所以对自己独立画画畏怯不前:   3、她对会不会画画的态度和对图画的好坏的评价受到成人的影响,将自己置于"不会画"的无能境况;   4、小小童心中保持着用图画表现自己的欲望,并潜在着儿童画独特风格的表现力。所以我才能引导她画出了自己的画。  (图5)作者:女孩,4岁9个月,桂林。题目《长大我要当医生》。   我的考察是先通过交流和谈话了解小女孩的特点和学画的情形以及她对画画的态度;然后引导她自主地画自己的画(这一步未获成功);下一步通过启发,因势利导(提出画题,按她的要求画一个做引子)地诱导她自己画一幅画,终使这个女孩迈出了自己画画的第一步。   上述分析给我们的启发是:儿童画具有鲜活的灵气,如果由于认识上的偏颇,把儿童画画视为只不过是小孩子描图仿画而已,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束缚孩子的手脚,让他们在这一领域失去生动的活力和童真的乐趣。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儿童画呢?   儿童画是一种游戏   儿童画是孩子们最喜爱的活动形式之一。孩子画画应该是不受强制的自由的活动,一般情况下,自己想表现什么就画什么。他们对自己的画感到赏心悦目;画画是简便的活动,无需特殊的物质条件,只要有纸张和笔(甚至沙土和小棍)就可以;画画是静态游戏,不需要伙伴和对手,孩子热衷于在家里画画,特别是在外边下雨或大动作游戏疲倦之后需要安静地活动时更适宜玩画画这种游戏;画画与其他游戏一样,伴随着愉快的情绪,从中得到安慰和满足。   儿童画是孩子们的心灵之窗   孩子们都有实现自我的强烈欲望,画画正是容易表现自己的特殊形式。他们总喜欢孜孜不倦地用图画表达自己对外界的认识、生活经验、情感、兴趣和愿望。儿童画可以记录并反映孩子的成长。   儿童画是孩子的形象性语言   语言是人际交流的最主要的工具,但在孩子们运用语言还困难的时候,他们便倾向于通过形象进行交流,图画恰是被经常运用的交流工具。因此可以把儿童画称作孩子们的形象性语言。图画书、电视节目都是通过形象语言与人们进行特定交流的;从小重视发展孩子的形象语言对他们适应未来文化潮流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儿童画是开发孩子创造能力的一种最佳活动方式   孩子们是富有创造性的,他们头脑中充满了奇异的想象,他们喜欢无拘无束地标新立异。但是许多知识都有严格的规则不容随意改变。唯独儿童画中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展翅飞翔。(图3)和(图4)都是画"天热"的画。(图3)运用夸张的手法,以巨大、鲜红、灼热的太阳,特大而成串的汗滴,一大把冰棍,来形容热。画中浪漫的想象力难道不令我们成人相形见拙吗!(图4)摆脱了通常表现热的太阳、汗水和冰,采用拟人的手法给狮子剃掉满头长发。这新异,这奇特,这创见,让我们耳目一新,赞叹不已。   儿童画是启迪孩子心智的教育手段   "我长大想干什么"是(图5)这幅画的题目,小画者的说明是:"我长大当医生。我刚才给病人看完病出来,病人睡在床上。"这幅主题意愿画形似稚拙,它却凝聚着小画者的思考力、经验、情感、志向和智力技能。面对这个题目,孩子要选择自己喜欢的社会角色(医生),要思考表现角色的情节,要设计画面的结构和布局,然后动手把自己头脑中的意思、内容、人物、物品表现在二维的画面上。图中医生穿着白大褂走出来。病房里的床上躺着病人,还有床头柜,一双鞋和盛水的脸盆,黄蓝色毛巾挂在上边,病人身体上方那条褐色线条是用来表示被子的--这样的构思和表现方法,对一个4岁多的孩子来说,可是一项不简单的智力工程。所以说画画过程本身就蕴涵着开发,体现着教育,反映着发展,对儿童画不能只着眼于画面,更主要的是要重视绘画过程的教育功能。   儿童画是艺术   "孩子们是艺术家"这是一位美术教育家对儿童画的美的真谛的表述。专家们从美术发展史的角度发现儿童画深远的艺术价值。孩子们表达感情的某些方法,竟使艺 术家们感佩不已。 有一幅画是我非常喜欢的,每次看到它都要情不自禁地欣赏一阵子,越看越有兴味。它就是图(一)这幅画。是我从书上看到的一幅德国儿童画。您觉得怎么样?如果不看说明的话,您能品尝出画中那浓浓的意味吗?依您看,这画是丑得很,还是富有童真的美妙呢?    这里画的是一个小朋友正在吃饭,其中最醒目之处是从口腔向腹腔"喷洒"的饭流。饭流中的饭粒清晰可见且已经积聚了半个肚子。小画者还告诉我们在碗中、勺中都存蓄着满满的饭,还有半个腹腔的空间正待"装满"——显然正在吃的过程中,"泼撒"还在继续。再看画的神态,那从口腔进入的饭流给人一种喷射散落的动感,那张开的大口、高高翘起的鼻子、高举的手臂、伸展的五指,似乎在表现吃得香喷喷的满足感……经过这样如此细细的琢磨和品味,您觉得自己可以和画中的灵感相通了吗?可以发现这幅画貌似稚拙实则魅力无穷的品格了吧。诚然,对这种意味的品尝还要从了解并欣赏儿童画独特的造型谈起。    儿童画不同于成人画,它有自己特殊的造型。这种造型不是大人们臆造出来的,而是儿童绘画发展过程中自身出现的特点。这些特点一般是表现在4~7岁年龄段的儿童画中。      图(一)儿童画的透明画法   图(一)中从口腔开始经食道进入腹腔的饭流以及腹中积累的饭粒都是典型的透明画法。孩子为什么要把明明看不见的东西画出来呢?在这里,他们是要表现自己的所知。到了这个时期孩子们知道了食物在"人体中的运行过程,这对他们来说是认识上的重要的发现,他们要突出自己的发现,就很自然地画出了内部的被遮掩的东西而毫无不合理的感觉。更通常的表现是裤子或裙子及里面的腿,房子及其里面的人(不是指从窗户看到的人),都一起出现在画面上。孩子画这种透明画的时期并不长,随着对事物之间的存在和遮盖以及遮盖和被遮盖的关系认识的发展,透明画法就会逐渐消失。    儿童画的夸张画法  图(二)   儿童画画往往倾向于把自己印象最深,感受最强或正在动作的部分描画得最突出,表现得最大。这可以称为夸张。夸张是一种艺术表现方法,艺术家通常采用这种手法传达所要表现的意境。这一点儿童画和艺术作品是相通的,只不过艺术家是有意夸张,而孩子则是心灵活动的自然流露。许多成年人读不懂图(二)画的是什么。这是注射的场面,是一个5岁2个月的男孩在注射后第二天所画的打针情景记忆画。画面上最显眼的是注射器的夸张和鲜血的渲染。粗大的注射器几乎与小人的身高相当,红色的针头、小孩臀部的血色欲滴的大鼓泡、一大滩在地上流淌着的鲜血......把小画者自己对打针的疼痛感和恐怖情绪渲染得淋漓尽致。多么高超的画法,这种夸张的表现力怎能不让我们成人自叹不如呢!    为什么小小的孩童会如此这般地表现夸张呢?这是因为孩子对事物的印象和他们脑中的物体形象都不是像照镜子那样原原本本地反映,而是经过自己的认识、经验和情感的"融化",转换成具有自我特色的认识。他们所获得的概念经过一定水平的抽象,具有了模糊性和笼统性,但是事物的典型特征与具有鲜明情绪色彩的内容总是居醒目的优势地位。儿童所要表现的就是这些特点突出,鲜明夺目的东西,画面上惊人的夸张,正是这种心理特点的体现。    儿童画中的最佳视觉面    孩子们画画有一种喜欢画物体的最佳视觉面的倾向。所谓最佳视觉面就是最能表达物体特征的那个立体面。人们依据经验和物体的形态总是习惯于选取对物体的某一角度来突出其特点。例如人物、房屋的正面,马、猪等动物、交通工具的侧面,剪刀、花朵的顶面。任何物体的这一个方面都是容易被把握的,如果不是正面画马就不容易表现出高昂的长脖子、刚劲的四肢和潇洒的马尾巴。孩子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总是捕捉住那些最有代表性的特征,这些特征就会在儿童印象中占有优势地位。   图(三)   孩子虽小但他们善于抓住优势的视觉而表现事物。图(三)是一个5岁9个月的男孩以"弯腰捡东西"为题画的主题画。他充分地开动了小脑筋,费了很大的苦心使人物折了腰,然而这个腰没能向前折,而是像小杂技演员一样折向后背方向,使人物的漂亮的小脸依然从正面对着我们。实际上在他们的心目中表现人就得画正面的人才是正理儿。图(二)中的医生本该面向儿童,而他还是被画成面向观众,连身体也未能转过去,可见儿童画最佳视觉面的造型特点在一个阶段内具有某种保守性。    一个画面多个视点的表现   图(四)   从不同的角度观看同一对象所见到的形象并不相同,一般的图画都是从一个角度看过去的,即从一个视点来表现的,但幼儿的图画却具有多视点性。他们总习惯于按自己想当然的思考在画面上对付复杂的关系。比如在横竖交叉的马路两侧画树,那些树都以马路边为立足点,垂直于马路沿线而躺在地上。孩子们喜欢画一群人围着桌子做什么事情的场面,如图(四)画的是一群小朋友正在围着桌子吃饭。画这幅画既要传达出群体活动的内容又要把一个复杂的各个方位都有人的三维立体场景用二维平面表现出来。这的的确确是很难的。然而这个年龄阶段的小画者们并不感到困难,他们满有自信地边旋转着画纸边画,"三下五除二"就可以完成这幅画。乍一看,画的是一个大圆线,里边一些圆东西,外边躺着一圈小孩。小画者说:"这是小朋友围着桌子吃饭。"在孩子看来,画中的每个人都得依着一个桌子边立足,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人(正面人),他们都要"脚踏实地"呆在画中。于是这类倒着式的多视点的图画就顺理成章地出现了。    儿童画中表达的特殊远近法    一般从近到远观望景物时,位于近处的景物显得大些,位于远处的景物显得小些,在面积上,近宽远窄,这是一种透视现象。这种透视变化反映在画面上就是把靠视点近的景物画得大些、宽些,靠视点远的画得小些窄些。如伸向远方的火车轨道,其远端就应画得越来越狭窄。一长列队伍,排在远方的人,越近乎远端画得越小。儿童的画却不然,他们所画的长长的道路,一系列并排的树木,街道两旁排列的房屋,马路上的长列汽车等,不论其远处还是近处,大小和宽窄都是一样的。这就是儿童画中所表现的孩子们自己的特殊远近法。孩子们的经验和对事物的印象大多来自于活动,比如一边走路一边观看道路及其两侧的树木,所以任何一段路都是一样宽,哪一端的树都是大小一样的。另外在孩子心目中解放军都是一样大的叔叔,再长的队伍也应该画成一样大的人。他们就是这样在个人经验和体验的影响下来处理画中远近事物的。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儿童画中的远近法是主观印象远近法。(图五)  图(五)   一条基准线的画法    学龄前儿童和小学低年级儿童喜欢在一条基准线上画出各种各样的东西。就是在画纸下边先画出一条线,然后将所有要画的,全都挤着画在这条线上,故称为一条基准线的画法。这是因为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对地面承载一切事物的空间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于是便用一条基准线代表着地面,认为一切物体都应该落在地面上而不应该放到别的地方去,这就是一条基准线画法的心理活动背景。(图五)   儿童画的这些特殊表现都是他们心理活动的反映。那些经常受模仿画训练的儿童所画的画,这些特点都被指令性的要求遮盖起来。实际上这些特点只在一个不太长的年龄阶段内表现,此后就会逐渐改变。面对儿童画的特殊造型,成人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和画法强加给儿童,以免造成孩子心理的紧张和不平衡。 人的一生一步一个脚印,每一个脚印都是一幅谱写自己成长、奋斗和奉献的图画。其中涂写在纸上的第一张画应该是最早的人生创作,也是具有极重要意义的自我表现的开端,因此它是最珍贵的纪念。从第一张画开始,孩子们从歪歪斜斜的笔道和乱七八槽的图形步入儿童画画者大军的行列,可不能小看这支队伍,那是很了不起的,最生动活跃又威武壮观的大军。这个大军营如同绚丽烂漫的大花园,孩子们的画如同春天的花朵,在雨露滋润下经历着含苞欲放、花蕾绽开、鲜花怒放、姹紫嫣红的开放历程。这就是我们大家常说的儿童画的发展过程。如果我们把一些孩子的图画从一开始到10岁左右都积累起来,再和研究儿童画的专家一起进行分析,就会发现孩子们的画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律的,是一步一步地画过来的,是从头开始一直连续地发展起来的。这就是儿童画发展的连续性。所谓发展的连续性就是指儿童的画从低水平到较高水平再到高水平的过程。可是这种变化跟一步一步走平道并不一样,其间要经过激励和挫折,顺利和艰难,进步、退步、止步不前和再进步的循环曲折历程。图(一)的几张图是一个孩子画"人"的发展过程。   图(一)   从给第一张画命名为"妈妈"开始,经历了接近一年的时间才完成了一个人们能够认出来的"蝌蚪人"(也叫"头足人")。这足以表明儿童画发展过程的复杂性。    儿童绘画在连续发展的链条中还能区分出不同的阶段,儿童画的每一个阶段具有相异于其他阶段的特点,或者说每个阶段都有区别于别的阶段的典型的特征,这就是我们大家都很想了解的儿童画发展的阶段性。下面要谈的主要内容就是儿童画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性特点。    一般说来学者们多把儿童画的发展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这4个阶段分别为涂鸦期、象征期、图式期和写实期。每个阶段的年龄是从多大到多大,也是大家很关心的问题。我们认为划分年龄范围不宜于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应该看到不同阶段之间在年龄上有重叠性,应该承认同一年龄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存在着明显的个体间差异。    从下面的中看到各阶段的年龄范围是参差不齐的。比如涂鸦期的起始时间就有早有晚,早的可能过半岁或七八个月就开始抓笔涂画,晚的也可能到1岁多或者再晚些时间才有条件涂涂画画。涂鸦期的截止时间也不一致,有些孩子可能延续到3岁多,从表格中还看到其他各阶段的起止时间也都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较长的重叠性。这种差别因人而异,因环境条件而异,但都属于正常范围,请大家不要在年龄上作机械地比较。从这期开始将谈不同阶段儿童画的特点。    涂鸦期儿童画的特点及指导    “涂鸦”一词的本意是对书法拙劣的比喻,用在儿童画上便是"胡乱涂画"的意思。对于成人,"胡乱涂画"是贬意词,但是对站立不稳、身心发育稚嫩的娃娃,对还不会握笔就起步画画的孩童来说,只能理解为"涂涂画画",而丝毫不含贬意。    涂鸦期的画指的就是孩子们最初画的那些横七竖八的笔道道,这些笔道道又可以由于小手臂控制能力的不同而分为无控制的涂画和有控制的涂画两种。 图(二)是一个1岁4个月男孩的涂鸦画。   图(二)   一天他跟随奶奶到我家来,我见他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晶莹透明,一对又黑又圆的大眼珠灵动可爱,马上想到让他画一张画。他大把握笔,将大拇指和食指的方位朝下就痛痛快快地画了起来。腕部、肘部和肩部都随之活动。起笔的位置时时变化,一下子从右上开始,忽又转为从下向上。有横线,有竖线,也有曲线和折线,时不时地还咚咚地触上几个点。动作颇快,如不及时"抢救"出来,再过一会儿这幅画就会变成漆黑一团,无法辨认。这张画就是孩子难以控制手臂活动的涂画——无控制的涂画。    这个时期儿童动作的发展在身心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诸多动作中独立行走和手的抓握能力是最关键的。拿笔涂画是用手抓握工具进行的活动,儿童的主要乐趣就蕴聚在自主地、反复地涂画的动感中。动作在纸上留下的痕迹——条条道道,使之产生新奇感,从而促使他更加饶有兴致地乱涂乱画。   在不断地涂涂画画中孩子会发现他画出的线条和他的动作有关系,这就是对动作和视觉关系的最初的认识。这个新的发现令他无比兴奋,于是他便开始试图对涂画的动作进行某种控制。尽管控制动作是困难的,但他们会不懈地、有意识地作出努力,这种努力需要经过多日乃至数月之久的艰难历程。这个历程对他们的发展是具有关键意义的一步——向动作和视觉之间的协调发展,向手眼协调发展。 图(三)   图(三)就是有所控制的涂画,是图(二)的画者在1岁8个月时画的。图画的立体部分是一笔下来的,从笔道看明显地表示出孩子对手臂动作的控制能力。    许多家长都很想从孩子的涂画中发现某种实物的形象,甚至某种事物的内容,或者热心于画圆、苹果、人等范例让孩子临摹。这都是不适合的方法。这时孩子涂画的兴奋中心在于涂涂画画的动作以及随后对控制动作与线条间的关系。因势利导地帮助应该是提供条件——满足需要,促进动作发展——训练手眼配合,给予精神鼓励——增加自信心。    1.给孩子提供画画的机会、合适的座位、必要的纸和笔。纸张的大小以16开(普通信纸那么大)为宜,便于动作的舒展。初期的画没有明显的颜色爱好倾向,只要色彩深而清楚即可,要避免淡而浅的颜色。使用流畅、鲜明而不易断的笔为好,初期以铅笔较为适宜,但需经常保持笔尖的适当粗细和长短。    2.不要直接干涉孩子涂画的动作,对动作的训练应在画画之外的游戏中进行,多做些适合孩子年龄和动作发展水平的手眼配合的活动。    3.要使孩子在良好的情绪中画画,为了保持他的活动兴趣,成人可以用赞赏的目光注视着他涂画,分享他的快慰,用适当的方式和态度给予精神鼓励,使他感到自己"能干",以增强进一步自我表现。   涂鸦期儿童涂画的特点和家长应该如何引导的问题在上一期已经谈及。涂鸦期的后期孩子们可以对自己的小手和手腕的动作有所控制,也能涂画出某种形来。这个形并不是有意描绘出来的图形,一般也不具有对某种物品的象征性,其着意点多在于从小手和手腕的动作中获得快感和满足感。但当在涂涂画画中逐步过渡到由于控制手及腕的活动而画出一定图形时,我们就可以认为孩子的画画开始向象征期进发。   所谓象征,指的是以某种图形代表某种事物,或者说把图形作为符号来指称与之形象相似的事物。象征期的起止时间占据一个大体的范围,开始早的在2岁左右,晚的可以3岁多才起步。向下一阶段转化的时间也迟早不一,晚一点的可能延续到5岁左右。起止时间的早晚与儿童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关系,但由于儿童个体内在和外在条件的不同,不宜于在时间早晚上做强求一致的比较。    象征期与涂鸦期一样,也可以分为两个发展步骤,第一步属于圆形轮廓线和意义开始期,第二步属于图形分化和意义表征期。   第一步骤,即象征期初期儿童画的核心特点是"本源的圆形"的出现。这里所说的"圆"不是从几何图形意义上讲的真正的圆,而是泛指围合起来的轮廓线。这种闭合形式的线是图画的主要媒体,在作为图画的各种图形媒体中最简易的就是圆形,它最便于涂画,因此孩子们初期的画所使用的图形都以圆为主。确切地说,这种"圆"并不专门代表什么形,又什么形都可能表示。同时,这个时期孩子们开始给画命名,也就是开始给自己所画的图形赋予某种意义。小孩从1岁多开始喜欢看图画书,从画中看到自己所知道的东西时有一种似曾相识的兴奋感,有时自己直接叫出名字来,有时按成人说的名称指出相应的图画。从这时期开始,他们知道各种东西都应该有名字,他们向成人提问的主要内容就是东西的名称,不论在什么场合都不厌其烦地频频而又反复地提出"这是什么""那是什么"的问题。同理,他们感到自己的画就是某种东西的表现,常常一边画一边自言自语地说:"我画妈妈,妈妈买菜。""我画大汽车,小朋友坐汽车。"等等。 图(一)    一个"六一"儿童节,我正在进行儿童教育咨询,见两个小孩随妈妈等候咨询时,蹲在地上画着什么,我就因势利导请他们各画一张画。小男孩画得很快,笔道浓重而顺坦。问他画的是什么,他说是"大象",还指出象的鼻子和腿。经他一说,再眯起眼睛仔细一瞧,的确能领悟出大象的形象来,孩子又说:"大象站着玩,用鼻子玩圈。"那扬起的鼻子和翘起的后腿,似乎给人一种动觉形象感(图一)。   小女孩所画的图成人难以辨认,孩子本身对图画的命名也较困难,问一个说一个,不问不说。她的命名多以物品的功用来指称,如勺子是"盛饭的",把抹布说成是"擦桌子的",拖布说成是"擦地的"。而"饼干"和"妈妈的鞋"因为图形的形似性较好,又是孩子熟悉的东西,她就能够直接以名称来命名。像鞋子的图形,成人乍一看也不容易看出来,可是经孩子一说,还真有一种很逼真的感觉(图二)。 图(二)   其实,这两个孩子在动笔之前是没有计划的,在描画的过程中也不知道画出什么来,画完之后,经成人提问,唤起了他们已有的物体表象,其命名就是图形和脑中已有经验的表象相结合的反映。   随着形象思维和口头言语的发展,孩子们对物体的表征能力日渐提高,即使是在具体物体不存在的情况下,脑中也能浮现出各种物体的映象。象征期发展的第二步的主要特点就是将自己在生活经验中获得并积累起来的表象描绘在纸面上。因为他们还不可能综合性地表征客体,他们脑中的物体形象势必具有模糊性和概略性特征,所以用线条画所表现的只能是简略的图象。这个时期所画的图形仍以圆形轮廓线为主,但不同图形的分化已经出现,四边形、三角形、放射形、对称形等轮廓线都作为基本图形而逐渐发展起来。    图(三)  图(四)   图三这幅画中的多数图形都是属于圆形封闭线的范围。但儿童对图形的命名却丰富多样。在命名过程中,他只看图形,图形像什么就说是什么,全然不管对单个物体的表征过程。他的画有一个"大阳",两个"月亮",有与"大山"一样大的苹果,还有和"大山"大小相近的"细菌"。画的主体是横卧在右下方的娃娃,画面上边一些曲折连续的线条被称为"蛇",在下角的乱线条难以指称,便灵机一动说成是"小孩的名字"。经过启发,他就把图画中那些没有联系的东西赋予了连贯的意义,讲述了一个有趣的童话:"小娃娃睡懒 觉,他爸爸妈妈上班去了,他一个人在家。他做蛇来偷苹果吃的梦。"他用语言补充了自己绘画能力的不足,可见绘画和语言是相通的,绘画也是一种交流方式。   图四是3岁7个月的女孩画的,孩子命名的"娃娃"、"电视(机)"、"树"、"太阳"和"勺子"等都较为贴切,成人也不难理解,可见孩子的表象是简略而又明确的。但是这个孩子的想象力与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较图三的画者略显迟缓,几经启发才说出"娃娃看电视"。从这两个画者表现的比较中可以看到画面的丰富性与联想能力的差异。在这方面家长应该发挥促进作用。    许多家长看到孩子能画出物体轮廓并能给图画命名,就更加迫不急待地让孩子临摹各种图像。孩子对成人的要求和指挥既感到困惑又没有兴趣,他们更乐意按自己的方式画画。每当处于这种场合,双方的兴致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或某种程度的挫伤。在画画方面家长最好不以教育者的身份出现,而作为帮助者协助儿童达到自己良好的目的:在象征期家长的主要工作应着重以下几个方面。   1.引导孩子喜欢颜色和图形。   在象征期,孩子们开始运用圆形等各种基本图形表征物体,也出现了对颜色的偏好。因此让他们认识一些图形和颜色是很有意义的。除了教一些常用的几何图形(如〇、△、□、▃等)以外,还应该教一些常见的实物图形,如半圆形、鸡蛋形、月牙形、树叶形、桃形、豆形、十字形、五角星形等等,再教一些幼儿喜欢的鲜艳的颜色。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法,利用游戏、游览、上街等各种机会,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教给他们。不宜在绘画过程中直接干预孩子运用图形和颜色。   2.多给予些常识知识,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   孩子们具有较多的知识,就会有多一些的表象积累,图画表现就容易得多;经验一多,把形象联系起来的可能性就会增加,运用图画进行联想的通路也容易开拓。   3.加强同孩子的语言交流。   图画和语言都是儿童表现自己与环境进行交流的重要方式,图画可以补偿语言表达的困难,语言可以补充绘画能力的不足,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家长应结合儿童的图画,借着儿童对图画的乐趣有意地进行引导性的交谈,并启发儿童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联想,鼓励儿童通过想象来丰富画面内容。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在指导过程中,要做到始终让孩子做画画的主人,而不能做受成人指挥的画画小机器。 图式期儿童画的特点和指导   我珍藏着一张自己的画像,这幅画对我们了解图式期儿童画的特点是很有帮助的。这就是一个6岁日本女孩给我画的画像(图一)。一次我在东京参观幼儿园,在大班和小朋友们玩了一阵子,之后就和老师们座谈。正在我要走的时候,一个小女孩急忙赶来,恭恭敬敬地递上一张画,说是她送给李先生的礼物,老师说这是小姑娘特意为我赶画出来的画像。乍一看,我自己变得如此漂亮而又时髦,真是喜出望外,仔细端详,那些珠光宝气的头饰,玲珑剔透的耳坠儿,闪闪发光的宝石戒指,娇小的高跟鞋和华丽的服装……让人感到有一种珠围翠绕的公主气派。其实,那一天我穿的是深蓝色的长袖毛呢连衣裙,围着一条白色带蓝花的长条围巾,穿一双黑色半高跟皮鞋,烫发,没有戴什么装饰品。纵观画像的全身,从外观上看只有那条长裙子同我的衣着相符,其余均出自小画者的主观想象。其中,最基本的是画了一个人。6岁儿童对人体结构已经有了很好的了解,他们掌握了头(五官)、身体,四肢等主要构成,这些是人体构成的"纲要"。她的画像把这些都表现出来,并且是在恰当的位置上画出来的。这就是她创造这幅画像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目的。至于服饰和细节则是人的"外来"之物,是可变化的。对外观,她按自己的主观意象堂而皇之地大画特画。最后她很自信地送上一幅命名为"是李先生"的"名副其实"的画像(右下角字),以此而自豪,丝毫没有"此画不符其实"的感觉。这就是图式期儿童画特点的基本写照。    图(一)   图(二)   所谓图式,指的是图解式的、示意式的意思。   图式期儿童画是有意识的作画,画的东西与周围环境有直接的联系。这一点与涂鸦期和象征期的画不同。孩子们已不是以绘画过程的动觉活动的快乐感为主,也不再仅满足于以符号作为物体象征的图形图,他们开始有意地反映周围事物。幼儿的活动以游戏为中心,他们的意愿画大量的是表现自己和小朋友们的游戏的。图二是4岁11个月女孩画的画,她自己给画起的名子是"小朋友手拉手去玩"。这幅画明显地是反映孩子们生活实际的。实际上在画画之前并不一定已经具有画两个人拉手的计划,只是画好了之后,两个人的手几乎连在一起,小画者灵机一动,把小朋友在一起玩和经常拉手的经验结合在一起了。这就是表现生活,也表现经验的儿童画的体现。   这个时期孩子画画在很大程度上是表现自己的思想和认识的。孩子想问题通常都跳不出和自己有关系的范围,总是围绕着自己去思考事情,所以说他们有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图三是5岁女孩画的画,画的是她在动物园看孔雀。她位于大空间的中心,动物园有大树(玫瑰红色),天空有太阳,蘑菇(下边,紫色)也"搬"到了动物园。小猫(右下方)和蝴蝶们都和她一起看孔雀。笼子中的孔雀正在开屏。这些都体现出图画的结构是以这个小主人公为中心的。更突出的是,她把气球的绳子扎在蘑菇上;她让画面上的东西都为自己服务。为此孩子们经常把动物、植物甚至其他东西拟人化。   图(三)  图(四)   图式期的儿童画具有创造性特点。4岁以后的幼儿生活范围逐渐扩大,常识和日常经验也迅速增加,口头语言发展很快。同时,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追求新知识的兴趣。他们不受旧经验的束缚,形象思维又占主导地位,可以运用表象进行丰富的联想并大胆地发挥想象能力。这些都为他们的创造活动提供了条件。图画这种科目比其他科目更容易发挥孩子们的创新能力。图四是一个5岁半女孩画的一幅创造性很强的画。幼儿园大班学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上,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之后,老师要求孩子们凭自己对该诗意境的理解和体会画一幅画。这个小画者在画面的中央画了一个火红的大太阳,一个头戴草帽的农夫拿着锄头正在太阳底下锄草,一串串汗滴向禾苗下的土中流淌着。右侧的小女孩正坐在桌前,桌边放着盘子和筷子,女孩儿头的斜上方的6个圆圈表示她正在思考着那粒粒粮食来之不易的辛苦。孩子给这首古诗配上了和谐而又逼真的图画,图画中蕴含着纯真的童心。多么生动的诗情画意啊!孩子们的创造就会在这样的艺术体验中萌发并茁壮成长起来。    对图式期儿童画的指导应该建立在理解这个时期儿童画特点的基础上。这个时期孩子们有强烈的表现自己的欲望,这种表现开始贴近生活,但同时又伴随着浓厚的主观意愿。他们富有创造性,同时又受到图解式、概念化特点的局限。图式期儿童画是最富有儿童画独特风格的图画。它具有浪漫性、潇洒性、新颖性,也常表现出原地踏步、重复呆板的保守性。因此,我们应该注意:   1. 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孩子画画的兴趣。这个时期绝大多数儿童对画画都有很高的积极性。这种积极性重在表现自己的思想、认识、知识、生活经验和感受。他们有自己的独特画法,并喜欢自己的画法。他们对自己的画充满信心,赞赏自己的表现能力,同时更渴望得到家长和老师的认可与欣赏。成人对孩子的画要抱肯定的态度,要从内心分享他们的喜悦,千万不能用成人画的画法和审美标准去要求儿童画,去评价儿童画,否则就会给孩子泼冷水,使孩子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受到伤害。    2.善于启发和引导,推进儿童画对孩子发展和教育的功能。孩子画画的主要动力来自于他自身,成人的最大推动作用是启迪孩子自我表现的欲望,培养他表现自我的良好能力与自信心。为此需要做许多智力和技能的开发工作。比如要加强培养孩子的感知能力,训练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尽可能丰富他们的知识和经验等。这些问题将在以后各期中分别深入讨论,这里不再详述。如果家长看到孩子的画"幼稚",千万不要指责,不要动手改,也不要把自己的画法和意志强加给孩子。要首先接纳他的作品,再引导孩子自已丰富画面,自己发现"新大陆"。这样既能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又能促使他们提高表现水平。    3. 积极鼓励孩子在图画中发挥创造性。孩产的创造性多半表现在通过想象把已有的经验加以重新组合,建构新颖的内容。培养儿童创造力是家长的最重要教育任务之一。应放手让孩子去创造新颖的东西,为此需要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流畅性,如言语流畅、联想流畅和想象力的流畅等。家长应常带孩子到田野等不同的场所活动,以开阔眼界,给思维内容不断地注入新鲜的东西。    4.不要给孩子固定的绘画模式。许多家长把热心指导放在让孩子画模仿画和家长自己的范画上。这样容易使孩子形成画法上的保守。因为他们相信成人让他画的一定是对的,如果他模仿后又得到家长的鼓励,就会更加强化这种模式,很长时间都难以纠正。有时孩子很固执,不接受成人强加给他的画法和题材。这种情况下,家长应该尊重孩子自己的意志,不要利用父母的权威给孩子施加压力。    儿童到9岁以后,绘画转移到写实期。随着思维的发展、知识的积累和绘画技能的提高,儿童画画变成了有意识的造型活动,审美的观念也开始发生变化。他们要求自己的图画向客观表现靠近。人们通常把这个时期叫做儿童画的写实期,这个时期儿童开始具有组织起环境中的各种关系的能力。 儿童画的颜色运用   各种各样的颜色点缀着奇异的世界,彩色的美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儿童一生下来就受到绚丽环境的吸引,在美的感受中认识世界。孩子们更乐意用彩色来渲染他们所喜爱的事物,表达美的意境。图(一)画的是在浪花翻腾的海面上翩翩起舞的海豚。小画者喜欢海豚,他把海豚装点得色彩斑斓。从色彩的顺序上看,他的用色是有计划的:眼睛用棕色,彩条的安排依次为黄、绿、橙、紫、红、玫瑰红、粉红、蓝、黑色。稍后又使用了浅绿和天蓝色。这是4岁9个月男孩画的画,说明孩了长到5岁左右能注意图画的用色了,并能够运用颜色表现美和表达情感了。   一般说来运用颜色与年龄有一定的关系,但是这种关系不是呆板的对应关系,它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也受儿童本人的经验、情绪、情感等内部因素影响。3岁以前儿童画画的乐趣是指向涂涂画画的绘画本身,从中获得眼手协调的快乐感,进而对自己涂画出的线条和图形感兴趣,并津津乐道于给这些图形起个象征性的名称。这个时期他们对涂画的颜色并不关心,不在乎颜色和图画的关系。大约在4岁半左右,儿童画画开始有意识地变换着使用不同的颜色,如图(一)"彩色的海豚"就是在感情色彩上运用多种颜色,以表现对色彩美的感受和情感。这类用色经常表现在女孩所画的服装和头饰上,其特点是任意用色。到5岁以后注意到颜色与物体的对应关系,即注意按物体的本来颜色涂色。如树叶用绿色,苹果用红色等。5~6岁以后孩子可以运用颜色表现多种功能。这些功能,除了渲染美的感受,表达喜怒哀乐的情感以外,还能用以表现情景的异同。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二)是5岁男孩的画,图(三)是4岁10个月女孩的画。他俩是同一天画的,画的题目都是"小朋友安静地睡午觉"。我们从图画用色方面来分析一下这两幅画。从内容上看,由于题目的要求,两个孩子都确定以房间、床和躺在床上睡觉的小朋友作为图画的题材。显然题材的内容来自于对主题的理解,取自于日常生活经验,在用色方面两幅画各有其独到之处。图(二)以不同的颜色表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床,通过衣服的颜色来表现孩子之间的差别。他还有意识地让睡红色床的孩子穿绿色的衣服,睡绿色床的孩子穿红色的衣服,这说明他已经具有颜色搭配的观念。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各自不同的单元中还有不少相同的因素。比如床腿都是玫瑰红色的,孩子们都枕着黄色的枕头,都穿着同样颜色的紫裤于。这表明小画者的头脑中有了事物之间的异中有同、同中有异的辩证观念。这种观念尽管他们自己还不能明确地意识到,但是绘画可以引导孩子将这种心理活动通过画面表现出来。与图(二)不同,图(三)的用色重点在于强调相同,突出了相同颜色的床,用以表示小朋友睡的床都是一样的。正在睡觉的小孩儿,身上都盖着厚厚的棉被,用不同颜色的小花点表示各人有各人的被子。床底下摆放着各自的小鞋,每双鞋用不同的颜色加以区分。如果说图(二)着重点在于运用颜色表现区别,那么图(三)整个情调则是侧重于表现相同。图(二)的画中蕴含着异中有同,图(三)的画面给人以同中有异的感觉。两位小画者都在画中描写了他们的生活环境。图(二)画了一幅红彤彤的大窗帘,还有温柔而又辛勤的女教师,使人感到他们生活的环境热烈而温馨。图(三)用夸张的手法渲染五彩缤纷的环境布置,齐刷刷地悬吊着明亮的大灯泡,还有孩子们的玩具柜。他把房间描画成充满稚趣的童话世界。通过对这两幅画的分析和比较,我们看到他们采用不同的运用颜色的手法,表现了个性的差异,在差异中又取得了异曲同工的效果。   5~6岁儿童在绘画用色中使反映物体固有颜色的能力发展了起来。在认识活动中他们理解了颜色和物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特定的关系,于是在画画时他们就不再随意用色,能确认自己所画的物体和所涂颜色的统一关系。这个时期孩子们能够有意识地按物体的本来颜色涂色。对于这种应用颜色的能力我们曾作过研究,研究的方法是画一幅画,内容是一个小男孩抱着一大筐水果,这些水果有香蕉、桔于、葡萄、苹果。有的水果上带着枝子和叶子。要求每个孩子涂上颜色。我们的目的是了解3~6岁幼儿对物体选择相应色彩的能力。画中应涂的色彩有8种,即男孩子的头发应涂黑色,香蕉涂黄色,葡萄涂紫色或绿色,桔子涂桔红色,苹果涂红色,叶子涂绿色,水果枝涂棕色。实验表明3~4岁儿童涂色正确率占35%,4~5岁儿童涂色正确率占74%,5~6岁涂色正确率占92%。对儿童画用色的指导应该讲究方法和分寸,对4岁半以下孩子的画不必苛求,可以让他们自由发挥,允许他们凭感情用色。可以对5岁以上的孩子进行一定的指导。在孩子画画时家长不要让他改换颜色,因为这样做会损伤孩子的积极性。正确的做法是家长平时多教他们认识什么物体应该是什么颜色。孩子知道了某种物体的固有颜色特性之后,就会自主地运用。孩子主动选择颜色和运用颜色要比在家长指导下被动地涂色效果更好。    儿童认识颜色的能力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认识颜色。首先是辨别颜色的能力。我们曾做过这方面的实验,比如在桌子上排列出12种颜色卡片,然后把另一套12种颜色卡片一个一个地给孩子,让他把手中的色卡与桌上相同颜色的卡片分别对应起来。实验发现,3岁儿童的色卡对应正确率己达到97%。这说明3岁儿童一般颜色的视觉辨别能力已经完成。一般情况下3~4岁儿童能认识六七种颜色,5~6岁儿童可以认识十一二种颜色。有80~90%的3岁儿童能认识红、黑和白色,其次容易认识的颜色就是黄色和绿色,再次是桔红色、棕色和紫色等。4岁以前的孩子还分不清绿色和蓝色,紫色和蓝色也容易混淆。上述这些情况是孩子认识颜色最基本的特点。   儿童画的用色也受孩子对颜色爱好的影响,我们曾经做过4~6岁儿童颜色爱好的研究。发现幼儿最喜欢的颜色主要是红色调的颜色,如红色、洁红色和粉红、玫瑰红色,再有就是明度最大的黄色,此后才是绿色等颜色。有的孩子画画用色有特殊的偏好,图(四)是4岁7个月男孩子画的"生日蛋糕",人和大蛋糕都以浓浓的桔红着色。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他的各种画都使用浓重的桔红色和黑色。这种情况可能与情绪色彩有关。家长遇到此种现象还是以不干涉为好。   图(四)  图(五)   随着孩子对色彩体验的加深,他们对颜色也会愈来愈敏感,在绘画中也不再拘泥于颜色和物体对号的呆板关系,渐渐学会通过色调表现美好的情景与和谐的氛围。图(五)是4岁9个月男孩画的"调皮的小猴"。这是宜昌儿童画的三峡风景。高耸入云的青山,蓝蓝的天空,顽皮的猴群以及山脚下的游入都融会在协调的冷色调中。这种情景和色调让人感到宁静的青山绿水中充溢着欢快的喧闹,在喧闹的氛围中又蕴含着高山峻岭的肃穆。可见这孩子对颜色本身的特性和人的感情的关系有了较好的认识。 儿童画的造型    孩子们面对的是奇异新颖的大千世界。要表现这个世界,特别是用图画的形式表现这个世界,只有以形状和颜色作为媒介。孩子们开始画画,就与形状和颜色联系在一起。这里着重谈的是:儿童绘画怎样运用图形进行造型;造型与儿童认识能力的发展有什么关系;如何指导儿童绘画造型等。 图(一) 图(二)   为了说明儿童画的造型,我们首先欣赏一下中心彩页的图(一)和图(二)。图(一)是一位5岁5个月女孩的画。她自己确定画题,自己创作的。她的题目是"我去商店买东西"。实际上这幅画的构图突出的不是买者,而是柜橱里琳琅满目的物品,柜橱中形形色色的物品排列得很有秩序,上方悬挂着服装,售货员站立中央,两手扶案。晴朗的天空飘着朵朵云彩,室外的大树郁郁葱葱,树上的鸟语和树下的花香相互呼应,构成了一派繁荣祥和的景象。图(二)是一位6岁男孩的画,和上幅画的主要构思和构图非常相似,这表明5岁到6岁的幼儿在造型方面已经具备一定的能力。他们能够突出主题,把重要内容置于主要地位,能够用背景陪衬画面,他们能够分出天上地下,能够分化上下左右位置关系,也可以烘托一定的气氛。总之,这两张画表现了孩子的认识能力和创造性。图画造型的发展并不是一跋而就的,需要经过一个艰苦的发展过程。一般说来,幼儿画造型的发展要经历如下几种情况:   1.团簇型组块:二三岁孩子画画常使用近似圆形的团形表示各种东西。这些形状有的圆一些,有的长一些,也有的方一些或近似三角形状。这个时期儿童缺乏明确的形状知觉,在他们看来各种东西都是"成个的"一个单元,有一个大体的形状。他们以这些模糊的观念来把握物体的空间特性。因为他们还没有空间方位的概念,所以画面上是杂乱无章、东倒西歪的。图(三)是一位3岁女孩的画,画面的右侧和右下方有3个太阳,是用圆形加放射线表示的,画面的左侧是两个人,一人头朝左,另一人头朝右横在纸上,中间画的是什么,她想了半天说是"大汽车",一会儿又说"大马死了"。这幅画就属于第一个造型阶段——团簇型组块。   2.头足人:图(三)中的人就是头足人,这是孩子们开始画的典型形象。头足人也是孩子们头脑中对"人"的概括性认识的典型表现。他们以这种形式画不分民族、不分国度的人,是最具有普遍意义的,也是儿童画造型发展的里程碑。   3.十字形造型:几乎与头足人同时出现的是十字形的画法。这种画法有点横平竖直的倾向。如图(二)画面下方的一排人,两条腿直立地面,两只胳膊平行地面,形成非常明显的垂直与水平的关系。这种画法也包括山坡上画树,斜屋顶上画烟囱等。孩子们总要把树斜画使它与山坡垂直,将烟囱斜画使它与房顶坡面垂直。这是因为孩子到4岁左右,空间观念的发展使他们认识到各种东西都是垂直地放置在平面上的。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站稳脚跟",才能不倒、不摔。这种空间概念形成以后,在一段时期内非常牢固,不容易改变。所以在画面上屡屡表现。这个时期的孩子还不懂倾斜关系和角度概念。外力强加给他们的画法会使他们感到很别扭,甚至会引起心理上的不平衡。 图(三) 图(四)   4.基底线(也叫基准线):4~5岁儿童的画通常把所有的"东西"都平行分布在一条基底线上,和基底线相呼应的常常是在画面上方有太阳、云彩、飞鸟等。这是天地之别的标志。图(四)是一位4岁10个月女孩的画。画中有房屋,有水池子,3个人,一棵树,还有一个动物(她说是"老鼠")。所有这些都排列在画面下边的一条水平线上。虽然没有画出那条线,说明孩子脑中已具有基底线的意识。画面上方的太阳和云表明天,人和物都"待"在下方的地上。基底线式的造型说明孩子已经具有了人和地的概念,也是上和下的概念。在孩子的空间位置概念里,所有的东西都在平地上:房子盖在地上,树长在地上,人踩在地上,动物在地上跑。这就是基底线造型的心理依据。这种造型也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图(五)   5.视点混合(一个画面多个视点的造型):儿童画通常只能表现事物的一个方面(一般常见的,容易识别的方面),如人、房子的正面,动物的侧面等,叫做正常视形。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他们不满足单纯一个面的表现,开始要求画不同的面。这表明孩子有了多方位的意识。但是由于他们还没有成人画画的透视感,更缺乏表现三维空间关系的能力,他们的空间认知还受到垂直水平的位置关系和地表一条线空间概念的束缚,所以画出的多方位场面就成了多视点造型。图(五)是一位5岁1个月男孩画的金鱼池塘和周围的树,这些树正是从多视点画出的多方位的画。他画得很快,画完一个方位转一下纸再画另一个方位,转了3次纸画完了4个方位,他高高兴兴地说:"我画大金鱼吐泡泡。"我说:"这些树画得好吗?"他很自信地回答:"这是公园的树,是给人看的。"他认为树画得很漂亮,井没有什么不妥。这就是视点混合的展开式图画。成人画以一个视点通过透视关系来表现三维空间的不同方位。孩子不具有成人的透视概念,因此对幼儿不能强求。   6.从并列事项向事项间的关联过渡:幼儿画画总是把不同事项互不相干地"摆"在画面上,看上去各自独立,但他们讲述起来却是有联系的。比如图(二)下方的几个人,仅从画面上看不知道是干什么的,可是小画者说:"好多人去商店买东西。"这说明孩子通过画面把事物之间联系起来是很困难的。图(一)与图(二)相比,事项之间的关联就容易看出来,其重要表现是一个侧面人(顾客)正在走向柜台。尽管由于柜台是平面的,房屋只画正面,使人有一种"阻隔"的感觉,但这是一个重要的进步,是把画面各事项联系起来的良好的过渡。   7. 视点统一,事项之间关联:6~7岁孩子的认知能力出现了一个快速发展期,空间认知也得到迅速发展,绘画中侧面人、背面人、人的动作都可以勾画出一定的形象和动态。物体之间的重叠和遮挡也能有所表现。这时多视点的现象逐渐转变乃至消除,画中主要对象之间的相互作用也能较自然地表达出来。这个时期孩子图画中的造型有了很大进步,但是孩子之间个别差异很大,有一些孩子的造型还会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这也是正常现象,不必强求。 儿童画与儿童观察能力的发展     我们认为儿童画的基本要素来自孩子自身。其中最基本的要素则是儿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凡是儿童自己主动创作的画都是他认识能力和表现能力发展的一种标志,一个足迹。这样的画从构思到绘画可以纳入一个不断地吸取外界知识、经验,不断地产出和表现的过程。下面所要谈的就是作为儿童吸取外界知识的重要桥梁——观察能力问题。观察是儿童画画的基本功;指导儿童画不能忽视观察能力的培养,反过来儿童画的教育功能之一就是发展儿童的观察能力。   图(一)  图(二)   图(一)和图(二)实际上都是写实画。图(一)是4岁11个月的女孩所画。他爸爸因工作去寺庙顺便带她前去。诚然,寺庙和那里的氛围对一个不到5岁的小女孩来说是非常新奇的。我们可以想象得出,她会睁大两只眼睛,以浓厚的好奇心观看那香烟缭绕的气氛和人们活动的场面。回来后第二天早上她对老师讲道:"爸爸带我去寺庙,看见了烧着的香。屋里有许多烟,有许多大菩萨。"这个孩子把当时观察到的场景以记忆画的形式描绘出来。她画的是寺庙的外观轮廓和室内的场面。很明显,寺庙内的许多东西没有画出来,可是画中突出了两项内容,即烧香、烟雾与拜佛的人。用一句话说,就是"烧香拜佛"。从画面突出的内容看到,这个还不到5岁的小女孩在观看一个奇异而又有各种人物活动的场景时,她能够抓住自己感兴趣的主要场面,从而突出地表现了人物活动的特征:烧香拜佛。她首先描绘了寺庙的外形轮廓。室内的情形是用透明的手法,把屋里的景物直接暴露在画面上,两个棕色的圆圈表示香炉,香炉中插着正在燃烧着的香,满屋的黑色弯曲线条表示袅袅升起的缕缕青烟。画中的两个人都是来寺庙烧香拜佛的。图画下方的粉色长方形
/
本文档为【儿童涂鸦解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