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膈下逐瘀汤新用—李英杰老师临床经验

膈下逐瘀汤新用—李英杰老师临床经验

2013-04-15 2页 doc 27KB 67阅读

用户头像

is_349965

暂无简介

举报
膈下逐瘀汤新用—李英杰老师临床经验膈下逐瘀汤新用—李英杰老师临床经验 刘银鸿河北省衡水市中医院(053000) 1、脂肪肝 病例:刘某,男,45岁,主因右侧胁肋部隐痛1月余来诊,近日又觉肢体困重,眩晕头重、查:形体肥胖,面色晦黯,舌质暗,尖边有瘀点,脉沉涩。肝胆B超示:中度脂肪肝。辨证为气滞血瘀,兼夹湿阻,治以活血化瘀,祛湿理气,方用膈下逐瘀汤加味,药用当归10g、元胡15g、香附10g、枳壳10g、丹皮10g、赤芍10g、红花15g、乌药10g、茯苓15g、白术15g、陈皮10g、半夏10g、桃仁l5g、甘草10g。服药7剂后胁肋部疼痛减轻,眩晕头重等...
膈下逐瘀汤新用—李英杰老师临床经验
膈下逐瘀汤新用—李英杰老师临床经验 刘银鸿河北省衡水市中医院(053000) 1、脂肪肝 病例:刘某,男,45岁,主因右侧胁肋部隐痛1月余来诊,近日又觉肢体困重,眩晕头重、查:形体肥胖,面色晦黯,舌质暗,尖边有瘀点,脉沉涩。肝胆B超示:中度脂肪肝。辨证为气滞血瘀,兼夹湿阻,治以活血化瘀,祛湿理气,方用膈下逐瘀汤加味,药用当归10g、元胡15g、香附10g、枳壳10g、丹皮10g、赤芍10g、红花15g、乌药10g、茯苓15g、白术15g、陈皮10g、半夏10g、桃仁l5g、甘草10g。服药7剂后胁肋部疼痛减轻,眩晕头重等症状减轻,原方继服7剂,症状基本消失,后去掉茯苓、半夏,、其余不变,共服2个月自觉症状消除,查肝胆B超示:肝脏回声基本正常,告愈。 按:本例患者证见胁肋隐痛,面色晦黯,舌质暗,尖边有瘀点,脉沉涩。其属于中医的“胁痛”范畴,患者为45岁中年男性,长期嗜食肥甘厚味,体内积蕴湿邪,湿阻中焦,致气机不畅,气滞不能运血而致血瘀。因此辨为气滞血瘀兼夹湿阻,治宜活血化瘀,祛湿理气。应用膈下逐瘀汤加减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2、胃粘膜脱垂症 病例:一女性患者,郑某某,49岁,来诊时述已有胃病史10余年,开始表现为腹胀、反酸、嗳气等症状,经用抗酸及保护胃粘膜药物后好转,后仍反复发作,且症状逐渐加重,表现为胃粘膜疼痛,纳食欠佳,神疲肢倦,经多方治疗均不能根治,患者形体消瘦,轻度贫血貌,上腹部有压痛,舌质紫暗,脉涩。X线钡餐造影检查示:十二指肠基底处有面的充盈缺损,幽门管较正常人为宽,胃里蠕动增强,胃窦部粘膜紊乱。中医诊断:胃脱痛(气滞血瘀),西医诊断:胃粘膜脱垂症,治以补气行气,活血化瘀,用隔下逐瘀汤加减:五灵脂10g、当归l0g、川芍10g、元胡10g、乌药l0g、香附l0g、积壳l0g、桃仁l0g、红花15g、党参15g、黄芪15g、木香10g并嘱其忌食生冷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二诊,服药7剂后,患者觉腹胀、嗳气、泛酸等症状己消失,疼痛减轻,仍纳食较少,精神见振,舌紫暗,苔薄白.脉涩。病有好转之势,效不更方,继予7剂。三诊后,诸症均杳,为巩固疗效,又进7剂;再诊时诸症未作,食纳增加,形体见丰,面色红润,半年后随访,未再复发。 按:本病属于中医学“胃脱痛”范畴,其病因病机多由于饮食不节,寒邪客胃,劳倦过度,情志失调等各种因素,致脾胃受损,中气亏虚,粘膜松驰下垂,脾运不及,胃失腐熟,胃失通降之功,导致食滞、湿阻、痰气阻结,进而气滞不能行血,气虚不能运血,渐至瘀血阻络,因而本病属本虚标实证,因之治疗本病宜活血化瘀,兼补气养血,以达到气行血行,血畅气通之目的。 3、急性胰腺炎 病例:患者男性,35岁,于2004年11月4日就诊,主诉上腹痛3小时来诊。患者于3小时前饱餐后出现上腹部疼痛,痛有定处,为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重,伴恶心、呕吐,呕吐不剧烈,吐后疼痛无明显缓解,自觉轻度发热,测体温37.5℃,在附近门诊肌注654-2疼痛稍缓解,查体:T:37.6℃,头颈无异常,心肺未见异常,上腹部压痛,以右上腹为重,可触及包块,腹部叩鼓音,肠鸣音减弱。舌质红绛,脉微涩。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10.5X109/L,血淀粉酶示:9601U,胰腺B超示:胰头肿大。中医诊断:胃痛(瘀热互结),西医诊断:急性水肿型胰腺炎。治宜祛瘀通腑,清热泻火。方用隔下逐瘀汤加味。药如下:黄连9g、大黄15g、丹皮log、赤芍l5g、黄岑I0g、生地15g、桃仁15g、红花15g、丹参15g、败酱草30g、紫花地丁15g,蒲公英15g、芒硝20g、竹茹10g、半夏10g、生姜三片。患者服上方3剂后,发热消失,上腹痛及恶心、呕吐明显减轻。纳食仍较少,上方去紫花地丁、芒硝、黄芩,加入焦三仙各10g,莱菔子l0g,大黄改为l0g,继服5剂后,诸证尽失。 按:急性胰腺炎,亦属于中医的:“胃脘痛”范畴,本例患者上腹部疼痛,痛有定处,且右上腹可触及包块,为血瘀征象,其自觉发热,体温37.6℃并舌质红降,为瘀热之邪内陷之征,因此本患辨为胃痛之瘀热互结症,用隔下逐瘀汤加味,用之效佳。 讨论:隔下逐瘀汤取自于王清任《医林改错》,其组方为灵脂、当归、川芎、桃仁、丹皮、赤芍、乌药、元胡、甘草、香附、红花、枳壳。方中当归、桃仁、丹皮、赤芍、红花活血化瘀、养血凉血,五灵脂通利血脉,祛瘀止痛,上药合用共奏活血散瘀、散结消积定病之力,主治气分而止痛;乌药、元胡、香附、枳壳疏肝行气,主治气分而止痛;甘草补脾和中,调和诸药全方使气血并调,气行血畅,0去病止:且本方丹皮、赤芍凉血清热,配伍当归养血润燥,辛通而不燥阴,祛0而不伤血,活血而不耗血,祛癖又能生新,方走}YJ下而逐淤血.现代药理研究:当归、川芍、桃仁、丹皮、赤芍、红花可扩张外周血管,增加器官血流量,改善淤血患者的血.液浓、粘、凝聚状态,从而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此外,这些药物可改善血流,使流动缓慢的血流加速,五灵脂、元胡也有活血化瘀的作用。以上所举三种病证其病变部位均在膈下,其在病程中均有血瘀之证,是以临床用之效显。
/
本文档为【膈下逐瘀汤新用—李英杰老师临床经验】,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