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什么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2017-10-17 22页 doc 48KB 12阅读

用户头像

is_995397

暂无简介

举报
什么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什么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不久前,单位里组织我们观看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录象片,片子给我的一个深刻印象就是,官员腐败落马后大多数都悔恨不迭。其中,最令我把玩不已的是,涉案总金额逾千万元的安徽省原政协副主席王昭耀的一番“肺腑之言”:什么官不官权不权的,一家人平平安安在一起就是最大的幸福、最大的快乐。 这句幡然悔悟的话语,乍听起来,叫人觉得这位副主席在身陷囹圄之际终于明白了“人生的真谛”。 其实不然,如果这位原政协副主席在贪得千万圆之后,仍不倒台,人们仍然不揭露他,那么,他能说“什么官不官权不权的”这样消极的话语吗,我猜度,他在心底...
什么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什么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不久前,单位里组织我们观看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录象片,片子给我的一个深刻印象就是,官员腐败落马后大多数都悔恨不迭。其中,最令我把玩不已的是,涉案总金额逾千万元的安徽省原政协副主席王昭耀的一番“肺腑之言”:什么官不官权不权的,一家人平平安安在一起就是最大的幸福、最大的快乐。 这句幡然悔悟的话语,乍听起来,叫人觉得这位副主席在身陷囹圄之际终于明白了“人生的真谛”。 其实不然,如果这位原政协副主席在贪得千万圆之后,仍不倒台,人们仍然不揭露他,那么,他能说“什么官不官权不权的”这样消极的话语吗,我猜度,他在心底一定狂呼:当官真好~有权真棒~当官就是最大的幸福~有权就是最大的快乐~ 剖开来说,他这番幡然悔悟的话语是他在计算成本得失后得出的。他的“人生的真谛”是以他个人及其小范围人的快乐划定的,个人快乐以最小的成本取得,就是他“人生的真谛”的实现。换句话说,他的“人生的真谛”是在变动的。直到反腐力度一再加大的当下,腐而不倒的某些官员仍不能悟出王副主席这一“人生的真谛”;要不然现实生活中怎么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唱“前腐后继”的老歌呢。在他们认为,以最低的成本搏取最大的社会资源,造福自己及其儿孙,乃至逗乐情妇唱响情妇就是自己人生价值的最大实现,就是最现实的人生最大幸福。只有当他们真正“腐倒”了,才会静下心来倒推出自己所付出的高昂的成本: 权力资本失去了,伪善的道德外衣被揭穿了,封砌在厕所里的数百万圆钞票被挖出来重新归公了,肉体的人又要跌落到比原本状态——赤裸裸地来到人世之时——更狼狈的底线。于是,老泪纵横,悔不当初:要是当初干个小老百姓,一家人在一起平平安安多好~ 其实,在拼搏竞争精神的大氛围里,在经济社会强劲发展的大环境下,又能有多少正常的人真正能像陶公那样“采菊东蓠下,悠然终南山”呢,就是千百年来始终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农民朋友们,现在也不甘示弱,为了人生的幸福,他们也纷纷外出打工,闯世界、搞奋斗。 社会的进步需要数千万个有进取心的人。当官没有坏,掌权没有错。只要他们不把当官掌权作为搏取非法利益的资本,只要他们 把当官掌权作为造福一方百姓的平台,只要他们能像我们敬爱的胡锦涛总书记那样经常在节日期间亲切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给他们以温暖,给他们以力量,只要他们能像我们亲爱的温家宝总理那样在百姓家的炕头上“盘腿而坐”,与老百姓的心情相通,意气相投,快乐在一起,我想,他的内心世界将比“一家人平平安安在一起”会更幸福更快乐~这才是人生的最大幸福~ 人应该有涵养 宁夏新闻网 WWW.NXNEWS.NET 2007-9-20 11:41:38 ?涵养不仅仅在于知识,而在于理解别人的能力,在于审美情趣,在于善于不动 声色地帮助别人,爱惜自然环境„„ ?对自己的父母心怀敬重,你将成为人间的寿星 人应该有涵养~但是,万一职业对有没有涵养并不苛求呢,假如一个人没有机会受教育,社会环境不具备那种条件,还能要求他奢谈涵养吗,要是周围的人不允许他 成为有涵养的人呢,如果涵养使得他在同事、朋友和亲人之间变成了一只“白乌 鸦”,从而妨碍他跟别人接近,岂不事与愿违, 不对,不对,不对~涵养——适用于各种社会场合的需要。涵养,不仅周围的人 需要,而且也是人自身的需要。 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于渴望生活幸福、渴望长寿的人来说,的确,我说的是长寿~要知道,涵养就是精神健康,要长寿就得健康,不仅身体健康,还要精神健康。有一本古书里说道:“对自己的父母心怀敬重,你将成为人间的寿星。”这 句话既是对每个人说的,也是对整个民族说的。这句格言充满了智慧。 不过,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涵养,然后来说明为什么涵养和长寿有关系。 许多人会想:有涵养的人必定读过很多书,受过良好的教育(甚至多半受的是人 文学科的教育),曾经去很多地方旅游,还掌握几门外语。 当然,具备了这些条件有可能成为一个有涵养的人,但是不具备这些条件,仍然 可以成为一个内心深处很有涵养的人。 一个真正有涵养的人,倘若完全丧失了记忆,比如说,他忘记了世界上的一切,再也记不住那些经典作家,记不得那些伟大的艺术作品,忘记了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但与此同时,他在潜意识里还保存着某种程度的反映能力,比如见到有价值的文物或艺术品,会由衷地喜欢,仍然有审美的愉悦感,他还能够区分什么是真正的艺术作品,什么是哗众取宠的粗俗“玩意儿”,面对大自然的美丽风光,他会情不自禁地给予赞叹,他能够理解另一个人与众不同的性格,设身处地为那个人着想,了解那个人,帮助那个人,而不是流露出粗鲁、冷淡、兴灾乐祸或嫉恨,对另外一个人做出应有的——所有这些都意味着,他依然是一个有涵养的人„„涵养不仅仅在于知识,而在于理解别人的能力。涵养表现在数不胜数的生活细节当中:争论时善于尊重对方,就餐时举止温和,善于不动声色地帮助别人(不动声色就是绝不张扬),爱惜自然环境,不在自己的四周造成污染——不随手乱扔垃圾,不说粗俗的话,心里没有肮脏的念头 (因为粗俗的语言和肮脏念头同样是垃圾,而且是污染力更强的垃圾)~ 我知道俄罗斯北方有一些农民是真正有涵养的人。他们的家里出奇地整洁,他们 对优美的歌曲特别具有鉴赏力,他们还特别擅长讲“故事”(讲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故事,讲别人的故事),他们过日子有条有理,他们热情好客,彬彬有礼,既同情别人 的痛苦,也理解别人的欢乐。 涵养——其实就是善于理解、善于接受的能力,是对世界、对其他人保持容忍的 态度。 应当不断加强自身的涵养,不断锤炼——如同锻炼自己的体力一样,锤炼心灵的 精神力量。在任何条件下,这种锤炼都是可能的,也是必须的。 锻炼身体有益于延长寿命——这道理谁都明白。但是说到为了长寿必须增强心理 和精神力量的锻炼,就未必有那么多人能够理解了。 问题的关键在于,对周围的事物怀有怨恨情绪,对别人粗鲁,缺乏谅解——这都是精神力量薄弱的表现,是人缺乏生活能力的表现„„在人满为患的公共汽车上挤挤撞撞的人,往往脾气暴躁,身心疲惫,对周围的一切容易作出不良的反应。常常与邻居吵架的人,通常都缺乏生活能力,心理比较阴暗。缺乏审美情趣的人——一般说来也是不幸的人。不善于理解别人,对别人总是抱怨,总觉得吃亏,受了别人的委屈,这种人的生活非常贫乏,而且常常会妨碍别人的生活。心灵的缺陷导致身体的衰弱。 虽然我不是医生,但对这一点深信不疑。长寿的经验使我确信这个道理。 和蔼与善良不仅有助于人的健康,而且可以使他变得更有风度。的确,可以变得 更有风度。 一个人的脸由于凶残而扭曲,相貌会变得丑陋,一个人生性凶狠,他的举止肯定 会丧失优雅——假装出来的优雅,而源自本性的、自然的优雅却不知要珍贵多少倍。 做一个有涵养的人——这是人的社会责任,同时,这也是对自己的一份责任。这 是个人幸福的保证,也是围绕幸福、走向幸福的“美好先兆”。 摘自《世界文学》2007年第3期《善与美书简七则》,俄,德•利哈乔夫 谷羽 译 做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的人 温 家 宝 2007年5月14日,我在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钟厅向师生们作了一个即席演讲,其中讲到: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我们的民族是大有希望的民族~我希望同学们经常地仰望天空, 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的人。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寥廓而深邃; 那无穷的真理, 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庄严而圣洁; 那凛然的正义, 让我充满热爱、感到敬畏。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自由而宁静; 那博大的胸怀, 让我的心灵栖息、依偎。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壮丽而光辉; 那永恒的炽热, 让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响起春雷。 论财富、德性与幸福 宁夏新闻网 WWW.NXNEWS.NET 2007-9-4 9:49:25 ?幸福是合于德性的实现活动,幸福不是一种品质,不是物的堆积。幸福感是一个人稳定的、持续的幸福感觉,包括对现实生活的总体满意度,对自己的生命质量的 评价,是对自己生存状态的全面肯定。 ?幸福的获得和体悟是一个包含诸多环节的复杂的心理过程和精神现象。任意一个环节被省略或被过分地突出,都会使幸福这种合于德性的实现活动变形或变弱。 ?人文生态是以具体的人为原点的与自然、他人和自己之间的和谐,是主体意义上的身体的无纷扰和心灵的宁静。重建人文生态和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现代人意欲追 求幸福所不可逃避的工作目标。 在当下,一些人认为,财富就是幸福,占有财富就一定能够带来幸福。这是一种很危险的认知模式。其实,由财富进达幸福尚需诸多环节,其中人的德性是诸多环节 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深入讨论财富、德性与幸福的内在逻辑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财富、德性与幸福之间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赛利格曼提出了一个幸福的:总幸福指数=先天的遗传素质+后天的环境+你能主动控制的心理力量。总幸福指数是指一个人的较为稳定的幸福感,而不是暂时的快乐与幸福。幸福是合于德性的实现活动,幸福不是一种品质,不是物的堆积。幸福感是一个人稳定的、持续的幸福感觉,包括对现实生活的总体满意 度,对自己的生命质量的评价,是对自己生存状态的全面肯定。 金钱和财富的总体水平与幸福人生的关系并不像人们认为的那样密切。赛利格曼等心理学家从各个国家抽取了1000人的样本进行研究,比较不同文化背景和经济水平条件下个人主观幸福感的指数。调查表明,人性中对好运气和成功具有心理适应性。当好事发生后,人们很快会适应它,并认为这个好事是合理的,没有什么可珍惜。处在贫困状态下,会认为拥有财富是多么令人幸福的事情。而一旦拥有了财富,这种想象的幸福感并没有长久地保持,反而被更大的欲望所代替,便又处在不满足当中。随着财富和成功的增加,目标也在水涨船高,所以财富和成功都不能令人永葆幸福。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幸福固然与财富有关,但更与德性相联。幸福是因其自身而不是因某种其他事物而值得欲求的实现活动,是一种合德性的实践活动。幸福与人的智慧、勇敢、公正、节制的品质直接相关。创造财富、占有和享用财富是人们改善生活从而获得幸福的客观基础,然而由财富进达幸福尚需要一个重要环节,这就是对财富的理解以及享用财富时所具备的心性修养。幸福就是以一定的心性修养为基础在享用财富时所达到的知足状态,以及对这种状态的内心体验。当人们拥有了财富,如何 培养人们对幸福的认知和体悟,亦即培养幸福感就成了最为重要的任务。 创造财富不等于获得幸福 幸福的获得和体悟是一个包含诸多环节的复杂的心理过程和精神现象。任意一个环节被省略或被过分地突出,都会使幸福这种合于德性的实现活动变形或变弱。而市场社会恰恰把其中的一个环节强调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这就是欲望的神圣激发和无限膨胀。市场社会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设置从认识与实践上把欲望置于公共政策和企业哲学的核心地位,其结果便是确立了这样一种理念:创造物质财富是获得幸福的根 本道路;占有财富就是获得幸福。 无论在理论推理和实践推理中,人们总是这样设想:创造价值的过程就是创造意义的过程,价值愈丰富,意义也就愈饱满,其实不尽然。作为功效、效用、功用之体现的价值只是产生某种意义的前提、条件,由价值进到意义须得主体的意义构造。意义的构造与意义的体悟是价值能否实现以及实现到何种程度的关键。意义的构造和体悟低于价值总量,就会产生意义小于价值甚至没有意义的后果。有价值没意义的现象并不少见;意义的构造与体悟大于价值总量,有可能从少量的价值中创造出饱满的意义来。然而,在实际的生产、交往和生活实践中,人们常常忽略了意义的构造和体悟,而专注于价值的创造活动,而且在人们的日常意识中,创造价值就等于创造意义,积 累财富就等于追求和获得幸福。 依照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和戈森的边际效用理论,随着同类物品的供给,物品对享用者的效用会降低,以致趋于零。于是,戈森非常自信地认为,随着异类物品的供给,需求者会发生需要迁移,比如由物质需要向精神需要迁移。事实证明,人的享受的迁移是可能的。需要或享受的迁移可以有两个方向:同质迁移和异质迁移。同质迁移是指享受的类型未变,而满足享受的物品发生了变化,如食物、衣装、住所,等等。异质迁移是指享受由低级向高一级享受的升迁,不仅享受类型发生了变化,满足享受的物品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在实际生活中,享受的两种迁移都有可能发生。相对而言,同质迁移更容易发生,因为保持一种类型的享受是容易的,无需投入成本即可以延续下去,如衣、食、住、行、用等。而且如黑格尔所说,社会可以把同类享受细致化。市场经济恰是这样一种经济类型,它可以不断地变换满足同一类型享受的物品。正是同类享受的细致化才使奢侈浪费成为可能。然而,就人作为人来说,是不能仅停留于 物质需要的满足上的,它们是必要的需要,而非充足的需要。充足的需要是指社会需要(归属:爱/友爱/被你接受、自我尊重和他人尊重)和精神需要(爱、真理、正义、完美、充实),它们表现为非物质化的过程:满足享受的对象是非物质化的存在,满足的方式是非物质化的过程,不像物质需要的满足那样,是一定物质的占有和消耗。 由物质享受向社会需要和精神享受的升迁是享受的最为典型的异质迁移。这种迁移并非没有发生的必要。相反,依照戈森定理,它是非发生不可的。然而,相对于同质迁移,异质迁移要困难得多。因为,其一,用于满足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的产品的生产与供给往往不像商品那样有明显的收益;其二,用于提升人的心志力量的精神活动和精神产品需以一定的理解能力和体悟能力作基础。而近代以来,这两个方面都面临着危机。由享受的同质迁移转变为异质迁移遇到了困境,其结果是鲍曼意义上的碎 片化和舍勒意义上的精神丧失。 通往幸福之路 市场社会是一个相对为好的社会体制,然而由市场社会所造成的问题也不少。因 此,在通往幸福的道路上尚有诸多问题需要细致地研究和精心地解决。 首先,消费主义与消费正义问题。市场社会在造成“庞大的商品堆积”的同时,也必然造成财富被快速地消费,因为只有快速地消费甚至消灭财富,新的财富的积累和消费才有可能产生,营利性组织追求收益最大化的目标才能实现。然而,全面的消费只是一种假象,对于边缘群体来说,他们参与了财富的创造,却没有全面地参与财富的积累和享用。在此种语境下,追求全面的幸福就是一个全面的假象。因此,解决 消费正义是解决幸福问题的前提。 其次,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问题。经济学人性假设中的人的理性是无限的假设被证明是虚假的,因为无论是面向“物自体”的“纯粹理性”,还是处理与自己的欲望有关的事项的“实践理性”都是稀缺的,它们都有相对明晰的边界。市场社会以来,我们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投放到了对自然的改造和对物质财富的占有上,而用于提升人的心智力量的精神生产和精神过程却被弱化了。因此,合理地分配人的体力与智力, 正确处理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内在关系,是解决幸福问题的社会保障。 第三,重建人文生态:通往幸福的根本道路。人文生态不仅是对人类各种文化现象的描述,而且是用来指称人们借助于精神生产和精神活动所得到的愉悦和幸福的体验,是人的心志力量的提高和心灵境界的提升。从外部看,是社会和他人对我的尊严、自由、个性和权利的尊重与确证;从内部看,是我对终极价值的执着追求,对理智感、审美感、道德感、愉悦和幸福的体验,这种体验使我感受到了生活意义的存在,使我超越了生产的疲惫和物欲的牵累,这是一种心境、一种和谐。就此而言,人文生态是一个价值范畴,它指的是以具体的人为原点的与自然、他人和自己之间的和谐,是主 体意义上的身体的无纷扰和心灵的宁静。 人文生态在样态上表现为精神产品和精神活动的丰富性、多样性,多种样式的精神产品和精神活动之间保持最大程度的相融性;是主体间的信任、确证、倾听、呵护、支撑关系;行为方式上是从容,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在心态上是自信而不自傲、尊重 而不献媚、学习而不媚俗。人文生态所表达的是一个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人文生态是鲜活的时代精神,表现为一个时代的精神气质。传统社会的精神气质 与现代精神气质不同,巫术、禁忌、宗教、惯例、风俗占据着人的生活的绝大部分内容,一种自然而然式的宽容养成了人的敬畏、敬仰、很少挑战、平和的心态结构。其看待和对待事物的方式也与今天不同,他者或我们是他们思考问题的出发点,自然、家庭、氏族、民族、他人都是他者。而在舍勒看来,资本主义不仅使已有的物质世界背后的精神基础连根拔起,还引发了早期资本主义类型的人的怨恨情感,一种绝望的无依靠感。资本主义使人身上一切晦暗的、欲求的、本能的东西全面爆发出来,是一场“系统的冲动造反”。在激发起来的欲望的推动下,它要利用科学和技术构造它所想构造的一切。构造世界的同时连同先前构造出来的人类精神的产物——宗教、禁忌、惯例、习俗——一并清除了,留存下来的就只有那个可以走遍世界的资本的逻辑和全球范围内的消费主义。在此种境遇下,人的体验结构和心态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孤独的主体、浮躁的心态、忙碌的生活、无义的追寻。拥有了丰足的物质世界,却把文化和心灵推向了沙漠。因此,重建人文生态和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现代人意欲追求 幸福所不可逃避的工作目标。 我的中国现代文化观 宁夏新闻网 WWW.NXNEWS.NET 2007-8-22 18:21:46 黄枏森 ?中国改革成功了,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时也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文化,即中国现代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在19世纪以前基本上是各自发展的,虽然汉唐以来有所交流和互相影响。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渐渐加大,大到 开始改变中国文化以及中国社会的面貌,20世纪全盘西化思潮的出现是其明显的表现。西方文化呈现出根本改变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面貌的压倒优势。但中国传统文化并未土崩瓦解,而是顽强抵抗,在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日益暴露其不可克服的各种弊端之后,中国传统文化似乎得到了可以永远存在的理由。就在这时,马克思主义在我国 取得了胜利,更加大了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打击。 马克思主义是作为西方文化的对立面从西方文化中产生出来的反资本主义思想体系,它在俄罗斯的胜利大大鼓舞了中国的工人阶级和先进分子,他们联合农民在中国开辟了一条由共产党和工人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并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这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由于失去了经济、政治基础而导致了土崩瓦解,于20世纪50年代初步建立起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它同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都有着本质的差别。上世纪60、70年代苏联、中国和许多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都遇到了困难和挫折,纷纷努力通过改革运动来解决自己的问题,苏联和东欧的各国改革都失败,并导致社会主义遭受挫折,而中国的改革成功了,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时也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即中国现代文化。 ?在中国现代社会中,并不存在完整的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而只是存在着 它们的一些因素,只有社会主义文化以其完整形态存在 那么,在中国现代文化中,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处于怎样的关 系呢, 在中国现代社会中并不存在完整的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而只是存在着它们 的一些因素,只有社会主义文化以其完整形态存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因素,有的已融入社会主义文化中,有的游离于社会主义文化之外。以哲学为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矛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和谐思想、知行统一思想、自强不息思想、团结统一思想等等已经过改造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西方哲学中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分析与综合的科学方法、真善美统一思想、民主、自由、人权、博爱的思想、可持续发展思想等也是如此。中国现代文化中还有许多因素,不是来自中西文化,而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指导下、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基础上由现代中国人创造的,成体系的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等等,其中包括许多具体内容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中国特色政治思想、文化思想等等。此外还有许多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哲学社会科学学者的创新、文学艺术工作者创造的文艺形式和作品。其内容非常复杂与繁多,难以一一列 举。 从上面叙述的情况来看,中国现代社会文化中,社会主义文化是主流文化,它是唯一具有完整形态的有着现实经济政治基础的文化,而西方文化及其它外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均是以文化因素存在,这样,作为主流文化的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不能不对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起指导作用,而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曾经是社会主 义文化的思想资源,今后无疑将继续成为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资源。 ?以人学建设为例,谈中国现代文化建设中的几个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在向更高阶段发展,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都在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向更高阶段发展,因此,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 化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关系应该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为基础,以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封建文化和革命传统文化)、西方文 化和一切外国文化为思想资源,建设和发展中国现代社会主义文化。 就人学建设发展而言,三者的关系也应该如此,那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直接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以中国传统人学思想和西方人学思想为思想资源,以全世 界人类的实践为基础,建设和发展科学人学,它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人学。 那么,如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来对待中国人学思想和西方人学思想呢,概括地 说,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为指导,分析、改造和吸收中西人学思想。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一是要辨证看待中国的天人关系思想。在这个问题上,现代的时髦观点是:肯定天人合一,否定天人相分。认为前者是辩证的,后者是形而上学的、二元论,是生态平衡被破坏的思想根源。我认为,第一,单讲天人合一或相分都是片面的、形而上学的,二者结合才是辩证的。主客必须又相分,又合一,否则没有正确的认识和成功的实践。第二,荀子讲相分,也讲合一,他说:“不利而利之,不如利而后利之之利也。不爱而用之,不如爱而后用之之功也。利而后利之,不如利而不利者之利也;爱而后用之,不如爱而不用者之功也。”这是很高水平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反之,也不能说孟子没有天人相分思想。孟子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这就是把天人分开,要人按自然规律种地。第三,正确的天人合一离不开天人相分,正确的天人相分离不开天人合一,因为二者之间存在辨证的相互依存的关系。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就要坚持二者的辩证统一,反对把天人相分歪曲成天人对立; 反对把天人合一歪曲成天人不分。没有合便没有分,没有分也没有合。 二是正确看待中国的人性论。人性善恶问题争论了两千多年,影响深远,人性善的观点深入人心,至今人们有意无意间仍然采用这一观点。但作为理论,应有清醒认识。中国历史上无人的本质概念,人性实际就是人的本质,二者指的都是人之所以为人而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点。可能的四种观点均出现过:人性善、人性恶、人性无善无恶、人性有善有恶。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其一,本能不是人性,无所谓善恶。其二,人性是后天的,善是人性,恶也是人性,善人恶人都是人。法西斯行为是人的行为,不是动物的行为,所以法西斯的行为者应负责。其三,人性是由人的本质产生的, 本质最根本。 关于西学中的人的本质论。西方人学史长期在回答人是什么,就是在揭示人的本质。例如,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人是政治的动物、社会的动物。康德认为人的本质是知情意的统一。费尔巴哈认为人的本质是理性和爱情。而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实践。这种界说是最科学的,而其余的观点都有一定道理,但都是片面的。理性、社会性、知情意的统一、制造工具的能力、自由、使用符号的能力,都只是一些人性,能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但不是最根本的。食欲与性欲则不是人性,而是动物本能,更不是人的本质。所有人性都是社会实践的产物,马克思以社会实践 为人的本质,抓住了最根本的东西。 (作者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试着学会传播快乐 宁夏新闻网 WWW.NXNEWS.NET 2007-6-18 17:32:43 由于最近工作特别忙,加上孩子生病,给我增添了不少烦恼。一天早上,我安顿好生病的女儿准备上班,一看表就要迟到了,正当我烦躁不安地等车时,一辆出租车 停在我的面前。 我没好气地坐了进去,好像这些烦心事都是这个司机造成的。司机师傅礼貌地问:“早晨好,请问您去哪里,”我报了地点。他自信地说:“您不用着急,这路不算远, 我保证您按时上班。” 我不禁开始打量着他,一个30来岁的小伙子,稍黑的脸上洋溢着微笑,给人以亲切、友善的感觉。我又环顾了一下车厢,车内很整洁,洁白的枕套上印着“星期五”字样。我就好奇地问司机:“这枕套上还印着‘星期五’,你是每天都换吗,”“对啊,这样客人看着、坐着心里舒服,要是车上脏兮兮的,心里多添堵啊。”他笑着说。 “你还挺会替客人着想。”我插嘴道。小伙子说:“我坐在干净的车厢里,首先自己心里舒服,客人也满意,我心里就高兴。如果客人坐进车里,就感到别扭,就会从言行上表现出来,我也会感到不痛快。我要是再把满肚子不痛快撒在别人身上,那 大家都不愉快了。” 那天,我准时赶到了单位。一天的心情都特别好。晚上回到家,女儿看见开心的 我说:“我喜欢不皱眉头的妈妈,妈妈今天高兴,人也漂亮了。” 人都需要快乐,你的快乐会影响着你身边的人。所以,为了别人,为了自己,请 快乐起来吧。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基本道德中,“明礼诚信”无疑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在理解《纲要》的过程中,我们应当结合实际, 理解和阐释“明礼诚信”的深刻内涵和现实意义。 “明礼”是为人处世之道 素以“之邦”、“文明古国”著称于世。中国之所以获得如此 中国 的美名,首先是由于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讲究“礼”、注重“礼”。“礼”既是指“礼仪”、“礼节”、“礼貌”,又是讲“礼让”、“中和”、“谦敬”。中国之所以有“礼仪之邦”的美名就是从“礼仪”、“礼让”的文化传统中得来的,而“文明古国”的美名更来源于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文化,更是强调中国是一个“隆礼重法”、文质彬彬、谦谦君子的国度。在此意义上看来, “礼让”、“礼仪”有着密切关系,“文明”与野蛮、粗俗相对,而“礼“文明”与 仪”、“礼让”正表明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谦和与体谅。今天,“明礼”作为我国公民道德规范之一,它不仅要倡明“礼”,而且还要注重“礼”的实践。作为我国的公民,应该将“礼仪”、“礼让”渗透到公共场合和家庭生活中。在工作上,办事热情,服务周到;同事之间相互尊重,坦诚相待。在生活中,彬彬有礼,平等友善,充分发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精神,对长者尊敬,对幼者慈爱。作为一名公民,我们还应该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穿着打扮,要以得体、适宜为;还应该学习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尽可能做到落落大方、谦虚有礼。 总之,“明礼”作为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一条规范,就是要求我们每一位公民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中遵守“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维护国家安定团结。 “诚信”是安身立命之本 “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人之为人的重要品德,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基石。 ”作为一种道德要求,意思是诚恳老实,有信无欺。古人云: “诚信 “诚者,天之道也,阴阳有实之谓实。”“信”即信用。孔子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可见“诚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人际交往维系的重要德行。然而,许多人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迷失了自我,急功近利、弄虚作假、伪善欺诈,客观上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不信任,相互欺骗,严重扭曲了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坦白,和睦友善的关系,从而陷入怀疑一切的境地。“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等等所谓的“信条”、“格言”都是社会诚信意识缺失的内在表现。而这种诚信意识的缺失将严重影响国家经济快速、持续、稳定增长,严重影响着国家的安定团结。《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全社会倡导包括“明礼诚信”在内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必将有效地促进“诚信危机”的消除。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以诚信为突破口,加强道德建设:首先,我们应在全社会开展相应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全社会的人们从思想意识里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强化背信弃义、弄虚作假、不守诚信可耻的观念,形成诚信者受尊重、不诚信者遭鄙夷的社会氛围,对那些信用缺失、道德沦丧的给以道德鞭挞、舆论谴责;其次,建立相应的约束机制。对社会的人和机构建立信誉档案,对那些讲信用的人和机构给予表扬和鼓励,对那些不守信用的人和机构给予披露和惩罚,严重者追究经济和刑事责任;最后,突出干部的带头作用。党的干部应该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正人先正己,要做讲诚信的领导,在群众中率先 垂范,做好表率。不能口头说得条条是理,入木三分,实际是阴奉阳违,男盗女猖。对于这样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人应该给予道德的批判和谴责,彻底铲除滋生的土壤,让广大的公民生活在一种坦诚相待、相亲相敬的氛围中,彼此同心协力,合舟共济,去创造新世纪的美好明天。 《瞭望》文章:倡导良好风尚 2008年01月14日12:56 [我来说两句] [字号:大 中 小]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瞭望》文章:倡导良好风尚 从风尚的形成、传播、扩散的规律性上来把握。尤其要紧密结合信息时代的传播特点和途径,使好的风尚能迅速发扬光大,将不良风尚尽快革除 文/本刊评论员 2008年,注定是中华民族历史的大写之年。 这一年,举世瞩目的第29届奥运会将在中国这个拥有五千年历史 的文明古国举行,通过奥运会的“窗口效应”,中华文明将前所未 有地为世界各国所了解。也是在这一年,中国将以人类发展历史上 的奇迹,来庆祝这个民族改革开放30年的丰功伟绩。这一年,还 是中国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元年,是新一届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十 七大精神的元年。 缘于此,世界甚至这样评价,2008年将是中国世纪元年。对此, 我们只宜姑妄听之。而世界上对我们的善意批评、无恶意的误解, 甚至是有意的曲解,反倒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其中需要特别留 心的,是境外媒体关于中国风尚的报道和议论。 风尚问题绝不是一个小问题。风尚所折射的,是一个民族的行为规范、文明水准,所昭示的,则是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走向。 中国正面风尚当然不少。如“八荣八耻”这一社会主义荣辱观,正在成为全民道德风尚的实践标尺;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创造,也成为全民的共识和行为规范;平等友爱、公平正义、反腐倡廉观念,已经成为公民捍卫社会和谐的底线;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同样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共同准则。 但也要看到,我们还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例如,失信行为还普遍存在,滥用职权现象时有发生,环保意识仍待加强,等等。近一个时期以来,华南虎事件、猎杀熊猫事件、冷藏虎仔事件、“县太爷”滥用职权事件等,一再引起网上热议甚至抨击,并在奥运会“窗 口效应”之下,引起了境外媒体的一些负面评价。网民热议与抨击,是国人公德意识的觉醒与反思。境外媒体的评价,则是对一个大国未来走向的忠告甚至是担忧。对此,我们应深长思之,并切实改进。 中华文明与欧美文明是两种不同的文明形态。欧美文明主导世界近现代史已历三百余年。经过百余年来的奋斗、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华文明奋发而起,发展与进步都令欧美始料不及。如今,中国的GDP总量在全球排名坐四望三,软实力影响也有目共睹。中华文明将对世界做出怎样的贡献,提供怎样的理念,推动怎样的模式,带来怎样的影响,欧美文明不得不加以关注。而对中国当前风尚的挑剔乃至曲解,盖因此而生。 对此,中华民族的自身定位是大国风尚。与五千年来不同,这一大国风尚,不仅在庙堂之高,更依赖江湖之远。具体而言,每个中国人的共同行为模式,将塑造出中国的国家风尚。境外一些媒体对我国公民的挑剔、误解乃至曲解,既来自于媒体的公开报道和直接观感,也来自于我国公民的境外表现。直面挑剔,消除误解,扭转曲解,只能靠每个国人的自觉行动。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国家荣辱,匹夫有责。风尚的形成、传播、扩散,在信息时代有着不同的传播特点和途径,也有着同样的经纬纲目。移风易俗,前车有辙。 风尚的形成,是一个教化的过程。“民以吏为师”,这是中国古代政训。提倡什么风尚,首先要干部率先垂范,身体力行。“春秋责备贤者”、掌握公权的管理者、掌握知识的精英层,掌握资源的企业家,都应自我承当,做社会公德的践行者。尤其各级领导干部,应率先做到诚实守信、清正廉洁、开拓进取、勤俭节约,以良好的政风,引领良好的民风。 风尚的形成,也是一个倡导的过程。倡导什么,监督什么,反对什么,媒体责无旁贷。媒体掌握着公共话语权,承担着公共责任。当此社会转型、矛盾多发之际,媒体的铁肩道义,胜过妙手文章,更不能被财源广进所异化。媒体应倡导与中国传统优秀文明相承接、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良好风尚;鞭挞低俗之风、奢糜之风、贪腐之风、拜金之风。在这方面,网络媒体的自律尤其值得重视。匡扶正风正气,打击歪风邪气,让良好风尚沛然流行,媒体义不容辞。 风尚的形成,还是一个习得的过程。学而时习之,是为君子之途。中国有着教化立国的传统,有着内省自律的修身佳径。无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还是家庭教育,每个成年人都有无可替代的影响力。对下一代,没有不称职的学生,只有不称职的先生。身教重于言传。称职与否,重在行动。行为世范,下一代才能从善如流。如果圣贤其言,狗彘其行,将长愧子孙,无面目于先贤。 总之,风尚的形成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相始终,与时代的要求相生发,与全球的普适价值相交融。这一过程,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诗篇中。 今年中国的点睛之笔是奥运会。届时,数以百万计的境外观众和游客,数以万计的境外媒体记者将云集北京和其他奥运会协办城市。借此举世瞩目之外缘,反省自身言行立足之端方,是国人正已立人的难得时机。 “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良好的风尚,就在于全体国民的见贤思齐、择善固执之中。?
/
本文档为【什么是人生最大的幸福】,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