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情之为天人之“际”——论王船山的情感哲学

2018-02-04 8页 doc 24KB 27阅读

用户头像

is_624976

暂无简介

举报
情之为天人之“际”——论王船山的情感哲学情之为天人之“际”——论王船山的情感哲学 情之为天人之“际”——论王船山的情感哲 学 第28卷第1期 2007年2月 衡阳师范学院 JournalofHengyangNormalUniversity NO.1Vo1.28 Feb.2007 情之为天人之"际" 论王船山的情感哲学 刘梁剑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上海200062) 摘要:在王船山哲学中,情被把捉为天人之"际".情者,性感于物而动.情一感在把性(此在)带入情境的 同时,也已经把相感之物带入情境.情一感见证了"人生天地间"...
情之为天人之“际”——论王船山的情感哲学
情之为天人之“际”——论王船山的情感哲学 情之为天人之“际”——论王船山的情感哲 学 第28卷第1期 2007年2月 衡阳师范学院 JournalofHengyangNormalUniversity NO.1Vo1.28 Feb.2007 情之为天人之"际" 论王船山的情感哲学 刘梁剑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上海200062) 摘要:在王船山哲学中,情被把捉为天人之"际".情者,性感于物而动.情一感在把性(此在)带入情境的 同时,也已经把相感之物带入情境.情一感见证了"人生天地间"这一最原始的经验. 关键词:王船山;情;际 中图分类号:B24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313(2007)01003803 作者简介:刘梁剑(1975一),男,浙江永嘉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哲学研究. 清晨在丽娃河边走,蓦然间有桃花映入眼帘.冬装未 脱,而春花已发,天道之运化,时序之交际何其密邪!不 知今日绚丽夺目之英何时又将化作片片落红?感慨之际, 情绪涌来,难以断绝.细细想来,人生在世,竞无时不在 情绪之中.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已经把情把捉为 人区别于草木的特有品性了.草木无情,禽兽又何尝有情? 情通心,心觉性;能自觉其性者,唯人耳,禽兽虽有性而 无能自觉之.人之性感物而生情.情者非它,天人之"际" 也——这一点,构成了船山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礼记?乐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 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船山解释说: '欲',谓情也.'知知',谓灵明之觉因而知之也.人具生 理,则天所命人之性固在其中,特其无所感触,则性用不 形而静.乃性必发而为情,因物至而知觉之体分别遂彰, 则同其情者好之,异其情者恶之,而于物有所攻取,亦自 然之势也."?《乐记》说:"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船 山以情释欲,实际上就得出"感于物而动,性之情也"的 结论.这是船山关于"情"的基本理解. 情首先关联着性.船山说:"性者,情之所自生也." 收稿日期:2006—11—18 38 (《读书说》,《船山全书》第6卷,第637页)天以理命人. 所以人生而有性.并且,"性必发而为情".因此,性是静. 情是动.性静情动,相当于说性为体,情为用:"情元是变 合之几,性只是一阴一阳之实."(同上,第1066页)事实 上,船山也把性与情的关系理解为道心与人心的关系:"情 便是人心,性便是道心."(同上页)心统道心,人心,换 个说法,即是心合性与知觉.实际上,在船山"灵明之 觉","知觉之体"的说法中,就已经暗暗地把情看成知觉 的对等物了.心统性情,心合性与知觉,心统道心,人心, 这三种说法所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因此,以心统性情言 之,则性是体,情是用:从内在的根据说,心是性;从现 象呈现的直接层面说,心就是情.另一方面,正如我们在 "心统性与知觉"命题中的"知觉"所发现的那样, "心统性情"中的"情"也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既可以是 形之动,也可以是性之动.船山说:"情之始有者,则甘食 悦色;到后来蕃变流转,则有喜怒哀乐爱恶欲之种种者." (《读书说》,《船山全书》第6卷,第lO66页)"甘食悦色" 和"喜怒哀乐爱恶欲之种种",大致上可以看成是不同层面 的两类情.情之为形之动,往往表现为"甘食悦色"等自 然欲求.在这一层面上,我们或许可以说禽兽也有情.但 是,在大多数场合下,我们是在性之动,至少是在与性之 动关联在一起的层面上理解情.在这一层面上,禽兽无情 可言. 从为善为恶的角度看,情为性之动,则情可以为善; 情为形之动,则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况且,情既为性之 动,则意味着性从端倪开始的发展过程离不开情.在此意 义上,船山说:"人苟无情,则不能为恶,亦且不能为善." (同上,第1070页)"盖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其 体微而其力亦微,故必乘之于喜怒哀乐以导其所发.然后 能鼓舞其才以成大用"(同上,第1067页). 性感物而动则生情,所以,情不仅关联着性,而且总 是与感联在一起. 感字从咸从心:"咸"意味着合,周遍.张载说:"感 即合也,咸也."0船山注日:"无所不合,感之周遍者也, 故谓之咸."(《正蒙注》,《船山全书》第12卷,第364页) "心"意味着:感者,感于心也.《咸》卦九四爻辞:"憧憧 往来,朋从尔思."王弼注:"处上卦之初,应下卦之始. 居体之中,在股之上,二体始相交感,以通其志,心神始 感者也."0王弼认为,九四之爻位犹居"体中","股上", 所指者,心神也.船山也说:"《咸》四当心与物感之位." (《内传》,《船山全书》第1卷,第589页)故感者,感于 心也.《咸》卦下艮上兑,即象征交感——从男女交感一直 到天地万物的交感.其《彖传》日:"咸,感也.柔上而刚 下,二气感应以相与.„„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 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孔颖 达疏日:"'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者,结叹 咸道之广,大则包天地,小则该万物.感物而动,谓之情 也.天地万物皆以气类共相感应,故'观其所感,而天地 万物之情可见矣'."0天地万物之间的交感,感通都叫做 "情".或者说反过来说,"情"就是天地万物间的感通. 不过,在船山看来,"感"与"情"之间有细微的差 别."外物虽感,己情未发,则属静;己情已发,与物为 感,则属动"(《读书说》,《船山全书》第6卷,第667 页).感可以是外物对己的单方面的作用,而情必然是物与 己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换言之,情总是相感,总是物我 之间的相感.这里的"我"可以落实到"性",物则泛指天 下万物,括他人而言之.有相感然后有感通,有感通则有 情:"感通而情发"(《四书训义》,《船山全书》第8卷,第 706页),"情者感物而通"(同上,第108页).因此,合 起来说,人与物相感而通则情生.船山通过"感"与"情" 的辨析,所要强调的,乃是情既不专属于己,也不专属于 物,而是己与物两方面交互作用,或者说天人之际的成果. 不过,单个的"感"字在大多数的语境下本就意味着"相 感","交感","感动","感通",等等.在此意义上,感与 情相近相通.因此,我们不妨把"情"与"感"放在一起 写作"情一感"."情"与"感"+之间的短划只是以它的滞 涩防止我们滑向流俗意义上的"情感". 海德格尔于《存在与时间》中专门讨论了"情一感" (dieStimmung).海德格尔说,dieStimmung只是一个存 在者层次上的(ontisch)用语,它有一个对应的存在论 (ontologisch)用语叫做dasBefindlichkeit——陈嘉映先生 译为"现身情态".因此,现身情态命名了情一感的存在论 意义.此在(Dasein)总是有情一感,而情一感总已经把 此在(Dasein)之存在(sein)带进此在之此(Da).这个 Da就是情一感所展开的"情境",此在在情境中展开了自 己的存在."'展开了'不等于说'如其本然地被认识了"'. 实际情形乃是:在情境中,此在的存在"作为赤裸裸的 '它在且不得不在'绽露出来".它在且不得不在,而何 所来何所去仍留在晦暗玄幽中.此在不得不有情一感,情 一 感展开此在的存在.而此在的存在在且不得不在晦暗玄 幽中显露——简单地说,此在在情一感中现身.这正是海 德格尔为什么把情一感的存在论意义命名为现身情态的 原因. 此在在情一感中现身,这一点在船山那里,便是情通 心.心觉性.情(心)为性之用,即灵明之觉;此灵明之 觉用之于性,则知性."知性者反之吾心而确见其固有之 实"(《四书训义》,《船山全书》第8卷,第675页).知 性,即是说,性进入明觉状态. 然而,在情一感中现身的绝不止于此在.性虽必发而 为情,但情之发必"因物至"而显.船山说,"人具生理, 则天所命人之性固在其中,特其无所感触,则性用不形而 静.乃性必发而为情,因物至而知觉之体分别遂彰".由此 可见,在船山看来,人之性"无所感触"之际,则"性用 不形","不发"而无情,无情则物亦不可觉.因此,船山 由性说到情,再由情说到物的诠释已经是一种事后的经过 整理的逻辑界说.从现象上说,性和物都不是最原始的. 恰恰相反,"情"才是最原始的经验.情是性与物相感之 动.因此,情又可恰当地称之为"感一动"或"情一感". 情一感有"知",即"灵明之觉因知之也".换言之,因感 而生觉.觉,觉情之有——所谓"好恶形"也."好恶形", 性与物之相攻取,故于"好恶形"之中性与物同时彰显. 因此,情一感在把性(此在)带人情境的同时,也已经把 相感之物带人情境."情境"乃是合"情"与"境"而言 之.船山在谈到喜怒哀乐未发之中的时候说道:"故中该天 下之道以为之本,而要即夫人喜怒哀乐四境未接,四情未 见于言动声容者而即在焉."(《读书说》,《船山全书》第6 卷,第471-472页)由此可见,船山既以喜怒哀乐四者为 情,又以四者之所接为境.分析地说,"情"之立言偏重于 人,而"境"之立言则偏重于物.然而,情只在境中展开, 境只是情之境,情与境实则相为珀芥,互藏其宅.船山曾 从作诗的角度论及情境——这时,"境"取得了"景"的形 式,情境关系也就相应地展现为情景关系."关情者景,自 与情相为珀芥也.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 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姜斋诗话》以 下简称《诗话》,《船山全书》第15卷,第814页).情固 然从心上说,但它毕竟离不开景."情感物而通,抑必待物 而得"(《四书训义》,《船山全书》第8卷,第858页).在 此意义上,情很难说纯是"自家"的.关于这一点,船山 说得很明确:"情固是自家底情,然竞名之日'自家'.则 必不可.盖吾心之动几,与物相取,物欲之足相引者,与 吾之动几交而情以生.然则情者,不纯在外,不纯在内, 39 或往或来,一来一往,吾之动几与天地之动几相合而成者 也."(《读书说》,《船山全书》第6卷,第1067页)景者 非它,作诗之时与情相对之境也.景乃境之一种,因此, 船山情景相生之论实已有见于情境相融之实.情总是意味 着情境;而在情境中,人的现身同时也是物的现身.在此 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情一感见证了"人生天地间"是最 原始的经验现象.海德格尔也注意到这一点——天地在他 那里称为世界.他说,情一感"一向已经把在世作为整体 展开了„„世界,共同此在和生存是被同样原始地展开的, 现身是它们的这种同样原始的展开状态的一种生存论上的 基本方式,因为展开状态本身本质上就是在世"一. 情一感见证"人生天地间"是最原始经验,分析地说, 即是由情一感而知物,性(我)之有.这一现象又可称之 为"感而遂通".船山说,"感而遂通",则"日观化而渐得 其原"(《外传》,《船山全书》第1卷,第862页).感而遂 通,由此知"原"——最原始处——物我由相感而得以共 同进入相通的敞明之境,即物我乃相胥而实有.物我在最 原始经验处的敞开,先于物我,主客的分立.在类似的意 义上,海德格尔强调说,此在在情境中的"展开了"不能 先于建基于主客对立模式之上的认识而被把握.上面所引 的„展开了'不等于说'如其本然地被认识了"'.这句话 说的正是这个意思.同样,物或世界在情中当下呈现,它 在情境中的展开较之认识也更为原始.科学基于主客对立 的认识模式,往往从感(觉)开始,而所谓的感(觉)又 是隔绝于情——至少在理想状态下应当如此.日常生活直 接给出一个真实的世界,而科学却虚构一个"真实"的世 界.平常说话,感觉往往就是和"情"联在一起的,比如, "温暖的双手","烫手的洋山芋","光滑的绸缎子",等等. "物至而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既是感一觉,同时 也是和情联在一起的,因为感觉中总有"于物有所攻取" 之情.科学把这一切都敉平了. 情一感所开展之情境将此在与世界,即人与物带到一 起.如果所生之情,所发之感既合人之性,又率物之性, 则达乎"和"的状态.《中庸》所谓喜怒哀乐"发而皆中 节,谓之和".船山释"和"日:"和,本训相应也„„凡 相应者通谓之和.相应则协于中,心与理应,道与事应, 文与情应,己与物应,无不惬合.故为天下之达道."(《说 文广义》,《船山全书》第9卷,第294页)简言之,"和" 是相应的意思,发而中节,则是人与物在情感中相应相通. 进而从字源来看,"和"在这里是"铄"的借字,换言之. ""是"和"的本字.《说文》:",调也.""调"作 为动词,乃是定调,调谐之意,即人与物之相调以求合谐; "调"作为形容词,则是调谐的完成状态,即人与物已达成 和谐.人与物相调而相亲相和,互不相戕,则人得其为人 而"万物育焉". 注释: ?王船山.船山全书:第4册[M].长沙:岳麓书社. 1996:897-898. ?张载.张载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8:63. ?李学勤.十三经注疏(之一)[M].北京:北京大学出 版社,1999:141,140.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三 联书店,1999:157.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三 联书店,1999:160.由于《存在与时间》的论述重心 落于此在,读者可能首先注意到的现身情态与此在之现 身的关联,而对于海德格尔的这一洞见难免忽略.海德 格尔1930年作"论真理的本质"在另一层意思上论及 Da.他认为,真理的本质是自由,而所谓自由乃是"参 与到存在者本身的解蔽过程中去.被解蔽状态本身就保 存于绽出的参与(dasek—sistenteSich—einlassen)之 中,由于这种参与,敞开域的敞开状态,即这个'此' (Da),才是其所是"(海德格尔着,孙周兴译:《路标》. 商务印书馆,2000年,218页).海德格尔在这里强调. Da是存在者的敞开状态.其实,Da在成为存在者的敞 开状态的同时,也是Dasein之Da.即此在自身的敞开 状态.在此意义,海德格尔接着说道:"在此之在(Da —sein)中,人才具有他由之得以绽出地生存的本质根 据„„绽出之生存(Ek—sistenz)植根于作为自由的真 理,乃是那种进入存在者本身的被解蔽状态之中的 展开."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85. Emotion,theSympathyBetweenManandHeaven LJULiang—jian (China'sModernThoughtsandCultureResearchInstituteofEastChina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200062.China) Abstract:InWangChuanshan'Sphilosophy,emotionisdefinedasthesympathybetweenmanandheaven.Emotionishuman 'Snaturebeingmovedbyouterobiects.Emotionandaffectiontakeintotheirconsiderationhumannatureaswellastheouter objects.EmotionandaffectionarewitnesstOtheprimevalexperiencebetweenlife.heavenandearth. Keywords:WangChuanshan;emotion;sympathy 40
/
本文档为【情之为天人之“际”——论王船山的情感哲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