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终稿]十三岁的际遇1

[终稿]十三岁的际遇1

2018-07-30 28页 doc 52KB 13阅读

用户头像

is_983143

暂无简介

举报
[终稿]十三岁的际遇1[终稿]十三岁的际遇1 十三岁的际遇 一、导入 简单介绍作者田晓菲。 二、默读全文 要求:将文中不能理解意思的词语或者是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划出来,读完一段,大致的理解一下这一段表达了什么内容,注意勾画那些表现了作者对北大的感情的语句。 三、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理解文章大致意思 讨论: 1、文章分为独立的三个部分,用空行空开,那么第一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2、朗读第4段,说说这一段表现了作者回顾进北大两年的生活产生的感受, 3、第二部分从哪些方面写去写北大的, 4、朗读第8、9段,哪些语句写出了作者北大图书馆...
[终稿]十三岁的际遇1
[终稿]十三岁的际遇1 十三岁的际遇 一、导入 简单介绍作者田晓菲。 二、默读全文 要求:将文中不能理解意思的词语或者是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划出来,读完一段,大致的理解一下这一段表达了什么内容,注意勾画那些表现了作者对北大的感情的语句。 三、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理解文章大致意思 讨论: 1、文章分为独立的三个部分,用空行空开,那么第一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2、朗读第4段,说说这一段表现了作者回顾进北大两年的生活产生的感受, 3、第二部分从哪些方面写去写北大的, 4、朗读第8、9段,哪些语句写出了作者北大图书馆的感觉,是什么样的感受呢, 5、朗读10、11段 A、第10段第一句话所起的作用是什么,“更喜欢读北大的人”,“人”可以“读”吗,在这里“读”是什么意思,此文的作者又从北大的人身上读出了什么,回忆一下,朱自清从父亲的背景中“读”出了什么,小弗郎士又从韩麦尔先生身上“读”到了什么, B、作者对北大老师的感情是怎样的,“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九十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不管两岸风景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渡向美丽彼岸的船客,也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与船工。”这句话中“船客”、“舵手与船工”、“两岸风景变换”各指什么,为什么是从“九十年前的源头”出发, 6、朗读最后一个部分 A、这一部分表达作者对北大的什么感情, 为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 北大是我的一部分,是一部分的我。 我还会回到你的身边 B、为什么“我是不系之舟”,“系”怎么读,是什么意思,这个比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小结 文章为“十三岁的际遇”,这个际遇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我爱北大”,“我的学校”或者“北大生活的回忆”为题呢,(先让学生畅所欲言,再总结)之所以要写这个际遇,因为对于作者的一生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实在是太重要了,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北大是“自七岁起便结识便热爱的地方”,“正是在北大,我由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成熟”,“北大是我的一部分,是一部分的我”,“它流淌在我的血液里”,和我“永远无法分割开来”,简而言之,“我”一切的一切都来自于“十三岁的那次不寻常的际遇”。 思想 在学生默读的基础上,概括三个部分的内容,理解之间的联系,通过朗读、精读第4、9、10、11、15、17段体会作者所表现的对北大的特殊的感情。再让学生学习制作词语卡片或词语笔记。 十三岁的际遇(及说课稿) (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解读教材]: 十三岁便进入北京大学英语系的田晓菲,为了纪念北京大学建校,,周年而写这篇文章时,她已经是三年 级的“老生”了。在这篇诗意盎然的文章中作者回顾了自己与北大的渊源,特别是在北大两年学习与生活的感受,表达了热爱北大、赞美北大以及为了北大而必将离开北大的复杂感情和渴望自由飞翔、渴望创造的精神。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发展、升华的线索;发现、理解作者对北大的评价;品味思考文中抒写北大对自己的巨大影响的精彩语句。 过程方法目标: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和富于变化的语言,想一想有些话要是平平实实地说该怎么说,再看看作者又是怎么说的,多读几遍,就会有所感悟。 [情感态度目标]:知识的海洋,教育的启迪,使人的心灵海阔天空,使人的智能充分提高,使人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在无边无际的天空自由飞翔;培养学生自信,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1、培养学生自信,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2、感悟文中优美的语言。3、反复诵读和识记,积累和丰富自己的语汇。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教者适当点拨、指导。 知识准备:预习本课字词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达标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青春时节,是人生的春天,是孕育理想、确立志向的最佳时期;青春时节,思维活跃,敢于创新,是挖掘生命潜能、开发人生智慧的关键时期。十三、四岁正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你准备怎样度过这一段青春时光,(学生交流)是的,只有知识才能让我们的青春焕发绚丽的光彩,才能让我们的人生走向辉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少年大学生田晓菲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90周年写的一篇文章《十三岁的际遇》(板书课题,作者) 二、简介作者: 田晓菲,五六岁时,在家长的引导下读了很多诗和其他文学作品,是个不折不扣“小书呆子”,后来,又学写作,并在初中时出了她的第一本诗集,她的诗作还获得“世界儿童诗歌比赛”的国内奖。1985年,十三岁的她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后来她又出国留学。 三、揭示课时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过程。 四、整体感知课文 (一)学生自读课文,思考: 1、此文是她多大年龄时写的,写了什么年龄的什么事情, 2、重点写哪个年龄阶段的事情, 3、北大是一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高等学府,是莘莘学子向往的殿堂,北大的什么给“我”的影响最大,什么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找出文中相应的段落) 4、“我”是怎样评价北大的,请找出文中的语句读一读,试用一句话概括。(四人小组讨论) 5、找出文中的两节诗读一读,说说你是如何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 (二)师生合作解疑;教师相机板书 五、学习课文第6----9节,思考; 1、入学之初,她有一句雄壮的誓言,你知道吗,从中可以看出怎样的思想, 2、她看到图书馆有那么多书,心里怎么想的,回忆起一件在什么地方的什么往事, 3、北大的什么为她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对她的影响是什么, 六、学习课文第10----12段,思考: 她喜欢北大的哪些人,她看到了什么, 七、课堂小结:对照板书,师生合作理清作者思想变化的过程 7岁初知北大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向往 10岁初见北大固执地扭过头自信 13岁进入北大没想到这么快自信 16岁感悟北大不胜凉意茫然若失 北大图书馆开始近乎绝望————渐渐地变得愉悦、安详————后来渴望飞翔—————回报母校 “我”与北大————无法分割的血肉相连。 略写:童年时期对北大的向往与进入北大的自信 详写:两年学习生活中的感受 七、作业设计 1、抄写字词 2、摘录文中精彩语句,说说妙在何处, 3、摘抄田晓菲的《露》 八、板书设计(略) 第二课时 一、揭示目标:1、品味精彩语句,联想造句 二、 2、学习写作技巧(巧用表达方式) 三、品味精美语句 1、学生交流,合作归纳:?排比句(略)好处: ?比喻句(略)好处: ?拟人句(略)好处: 2、联想造句: ?自从小心翼翼地佩戴上那枚白色的校徽起,北大就不再是照片上的影像,不再是车窗外一掠而过的建筑,不再是小女孩心中珍藏的梦想,而是需要用全部清醒的意识来对付的、不折不扣的现实了。 自从 ________________就不再是___________________不再是_______________而是__________________ ?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摆脱这沉重的肉体的束缚,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 我渴望___________,渴望_________________,渴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学习写作技巧: 1、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哪些, 2、文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具体说说。 (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叙述自己同北大的渊源与际遇是为了抒发对北大的感情。全文以抒情为经,以叙述为纬,以议论为点,组成了浑然一体的篇章) 五、真情告白: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肯定很羡慕这位少年大学生,但除了羡慕,我们是不是还应该想到点什么,请以《田阿姨,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写你的感想 思考题: 1、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本文的“形”和“神”分别是什么, “形”:“我”围绕北大的见闻感受。 “神”:北大具有的精神。(求知、进取、创造、永不满足等) 2、本文用空行隔开的三部分各概括了什么, 第一部分:梦想及梦想成真。 第二部分:在知识的海洋里徜徉。 第三部分:对未来的畅想。 《十三岁的际遇》课堂实录 师:正式上课之前我先问大家一个小问题:大家今年多大啦, 生:13岁。(少数学生答:12岁) 师:嗯,大部分同学今年都是13岁,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十三岁的际遇》。13 岁,正是由少年向青年过渡的一个重要时期,是一个充满幻想、充满希望的年龄。13岁的我们开始了美好的中学学习生活,而本文的作者田晓菲在13岁时就已经被我国著名大学——北京大学录取,开始了她美好的大学学习生活。本文就是她在北大读三年级还不满16岁时为纪念北大建校90周年而写的一篇散文。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要求我们运用在前几课学到的知识、方法通过自学读懂这篇课文,大家能做到吗, 生(齐声):能。 师:好。接下来我们先自己制定出本课的学习目标。请大家快速默读“自读提示”和课后练习,归纳一下: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应掌握哪些知识, 生(读后):知道我们渴望什么,掌握生字词。 师:还有没有补充意见, 生:感悟作者对北大的深情。 师:刚才这两位同学定出了三个目标,同学们看一看,其中有没有不妥当的目标, 生:“知道我们渴望什么”一条不恰当。 师:对,“我们渴望什么”只是“自读提示”让我们学课文后联系自己的生活谈一点看法,不能算作学习目标。本课的学习目标可定为这样两个目标:掌握生字词,感悟作者对北大的深情。(板书) 接下来,我们就围绕这两个目标来学习这篇课文。首先请同学们把各段标上序号,然后集中注意力默读全文,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并用铅笔在书中标出生字词,读完后查字典弄懂字音词义。 (生默读课文,标记生字词,师查看生读书情况) 师:书看完的同学就查字典,弄清生字词的字音词义,由于本课生字词较多,为节省时间,相邻的同学可以结合成小组,将任务分解一下,每人查几个,共同完成,我们看哪个小组的任务完成得又快又好。 (师出示部分生字词:际遇 白驹过隙 呜咽 徜徉 犀利 安恬 撷取 穹隆 不系之舟) 师:现在我检查一下大家查字典的情况,请大家看黑板上的字词,请同学们不看字典和笔记说出加点字的读音和词语的意思,知道的请准举手。 (师依次让学生说出字音词义,纠正“咽”、“系”的读音) 师:看来这次查字典的任务同学们完成的不错。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都能象今天这样,阅读时遇到生字词能随时查字典自己解决。 作者田晓菲在这篇文章中抒发了她对北大的深厚感情。接下来,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分小组讨论:文中哪些内容或语句具体表达了这种深情,用铅笔在书本上圈点批注出来。同时将阅读中遇到的不懂的问题记录下来,等会我们共同讨论解决。 (生自读课文,分小组讨论,师来回指导,要求学生在找出相应内容、语句在书上批注出具体的抒情内容)。 师:大家停下来,我看到大部分同学都已完成了任务,现在找同学说一下,你找到了哪些能表达作者对北大深情的内容或语句,哪位同学先说, 生:我觉得“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表达了这种感情。 师:为什么, 生:这一句表达了她对北大的热爱。 师:很好,请大家在这一句旁边批注上“热爱北大”。(板书)还有吗, 生:还有“我常想,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九十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不管两岸风景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渡过美丽彼岸的船客,也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与船工。”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对北大的赞颂。 师:分析得很好,“船客”比喻什么人, 生:比喻在北大的读书的学生。 师:“舵手与船工”呢, 生:比喻老师。 师:很好,请坐下。现在我们一齐读一下这段话,要读出对北大的赞美之情。 生:(齐读)“我常想,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 „舵手与船工。” 师:读得很好,刚才这位同学找的句子很准确,分析得也很好,其他同学还有没有补充的, 生:还有“我没有忘记我的誓言,我渴望发现新的大陆,渴望从海洋深处为你、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这一句表达了作者要为北大奉献的感情。 师:对,作者对北大的感情在这里进一步升华,由赞美北大到此表示要为北大作贡献,感情进一步深入。(板书)请同学们随时将正确的理解批注在书本上。还有吗, 生:没有了。 师:能找出这一句你已经理解得比较深了,其他同学还有没有补充意见, 生:“那天,偶尔从抽屉里翻出一张泛黄的照片,上面是一片沉静而美丽的湖光塔影。我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这似曾相识的风景,一些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从自己那充满渴望的内心悄悄升起。”一句也表达了作者对北大的感情。 师: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生:她从小就渴望进北大。 师:对。(板书)还有吗, 生:还有“北大早已不仅仅是哺育我的母校,它是师长,是朋友,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这一句表现了我与北大的关系。 师:什么关系, 生:紧密相连。她说北大是她的一部分。 师:非常正确,这一句点出了北大与作者血肉相连的紧密关系,从而表现了对亲大的深情。(板书)刚才这几位同学分析得非常正确,说明大家的讨论是非常深入的,还有没有其他的句子, 生:还有“眼看八七级新生穿着军训时领来的绿军衣满校走,我才恍悟到自己已是三年级的‘老生’了。悄立在朋友般亲切的三十五楼下,不由地感到有些茫然若失”这一句表现了她对学校依依不舍的心情。还有“北大,北大,你委于我心的实在是太多,太多。”这一句是说北大给她的东西多,表现了作者对北 大的感谢。 师:找的很正确。现在请大家翻到课文的结尾一段齐读“那么,我还会回到你身边来。”到结束。看看,这几句话写了什么内容, (生齐读:“那么,„ „胸前”一处) 师:哪一位同学说一下,这几句话写了什么内容, 生:写作者老了重回北大的情景。 师:从哪一句可看出, 生:“我将不顾头上苍苍的白发,再次像个十六岁的小女孩那样,轻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 师:作者真的老了吗, 生:不是。这是作者的想象。 师:对,那这段文字从什么角度抒发了她对北大的深情呢,大家联系上文思考一下。 生:上文说到自己将离开北大,这几句话表明作者并不是要永远离开北大,她还会回来看北大。 师:分析得很好。作者在结尾想象自己老了以后重回北大的心情感受,深沉含蓄的表达了自己对北大的依恋之情。(板书) (总结)现在,我们一起从总体上回顾一下作者是怎样抒发自己对北大的深情的,请大家看到黑板上的板书。作者首先写了什么内容, 生:作者渴望进北大,进北大后读三年级时对北大依依不舍。 师:对,其实中间还写了作者十岁自信能进北大,十三岁进了北大,这里是从自己与北大的关系的角度抒发对北大的感情。(板书) 第二部分呢, 生:写作者在北大的学习情景。 师:对,作者通过写北大的学习生活来赞美北大。第三部分呢, 生:写自己将要为北大作贡献,与北大血肉相连的关系,梦回北大。 师:对。结尾部分一唱三叹,由自己将离开北大,为北大作贡献写起,谈到自己与北大的血肉联系,最后写自己老了以后将重回北大,深沉含蓄的抒发了对北大的深深依恋,从而将自己对北大的深情抒发得更加真切动人。 由于时间有限,关于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对北大的深情,今天我们就分析到这里,其实类似的句子还有很多,同学们在今后时间可以细细品味。一定会有更多、更深的理解。 刚才讨论时,我让大家找出不懂的问题,不知大家找出来没有,如果有的话请提出来。 生:“没有什么使我停留/除了目的/纵然岸旁有玫瑰、有绿荫、有宁静的港湾/我是不系之舟。”这段诗我不懂它的意思。 师:提得好~哪位同学知道这句诗的意思, (生没有反应) 师:我提示一下,“不系之舟”指的是没有拴的船。大家想一想,一只没有拴住的船,它会怎样, 生:会在河里漂流。 师:会不会停下来, 生:不会。 师:对,那联系下文看一看这段诗文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 生:是说作者想离开北大。 师:对,作者在此处借诗句委婉地表达了自己要离开北大,实现誓言的远大志向。还有没有其他的问题, 生:文中第六段在写图书馆时为什么又写到夏令营里的小女孩了, 师:提得好~哪位同学能解释一下, 生:这是用小女孩的无知对比我的书读得少。 师:是对比吗,换哪个词好一些, 生:衬托。 师:对,这里是引用小女孩的无知来说明自己在北大的图书馆而前显得无知。 (总结)从这两个问题可以看出同学们在读书时的确动了脑筋,思考非常深入,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也能做到这一点,在读书时善于发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快速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课文我们暂时学到这里。作者在文中写到“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你渴望什么呢,请仿照作者的语言写一段话,给大家半分钟时间准备。 (生准备仿写) 师:时间到,哪一位先说, 生:我渴望知识,渴望聪明,渴望有一个聪明的大脑。 师:不错,同原文一样,都采用了什么形式, 生:排比。 师:对,还有没有发言的, 生:我渴望知识,渴望才能,渴望考试能取得好成绩。 师:嗯,同原文形式也一样,不过请大家注意一点,原文最后一句话说“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是一句想象之笔,大家能不能在结尾也用一句这样的话, 生:我渴望长大,渴望自由,渴望成为一只雄鹰。 (下课铃响) 师:十三岁正是一个充满渴望的年龄,我祝愿大家也能象田晓菲一样,早日实现自己的愿望。下课~ 板书设计: 十三岁的际遇 田晓菲 为北大奉献----紧密相连----梦回北大 热爱、喜欢北大:北大的书、北大的人 渴望---自信---实现---依依不舍 评议: 《十三岁的际遇》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新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在此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紧紧抓住课型特点组织教学,其成功之处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已是现代教育研究的共识,但很多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常常会湮没学生的这种主体地位,而以自己为主体,把学生限制在自己划定的圈子里学习,不敢放手让学生活动。此课教师在教学时放手让学生活动,鼓励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较好的克服了这种毛病。讲 课时,教师首先让学生结合“自读提示”、课后习题自己确定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白确定目标的依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通过自读自己找出体现作者对北大的深情的句子和不懂的问题,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紧紧围绕目标组织教学。第二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有两点,一是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悟能力,二是在教学中指导学生默读课文,培养学生随时使用工具书的习惯。此课教学中,教师对单元目标的把握非常到位,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对北大的深情时,教师只是让学生找出具体的内容谈出自己的理解,并未对课文进行细致详细的分析。读课文时,教师也按照单元目标的要求进行默读训练,让学生在书上圈点批注,自己查字典解决生字词。这些做法,都较好的突出了单元教学目标。 《十三岁的际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通过研读重点段落体会作者的情意。 2(积累词语,学习感悟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1(体味文章中精彩的语句语段,感悟文中优美的语言。 2(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情、理、意、味。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通过研读重点段落体会作者的情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今年多大了,,学生回答,13岁的田晓菲已经是北大的学生了。她是个早慧型的人才,4岁就大量接触文学作品,初一时出版了第一本诗集, 13岁被北大破格录取,后来相继获得英国文学硕士学位,哈佛大学博士学位。为纪念北大90周年校庆而写作这篇文章时,她也只有16岁,却已是大三的 “老生”了,北大带给她怎样的影响呢,她又想对这所享誉全国的著名高等学府说些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田晓菲的《十三岁的际遇》。 二、整体把握课文 让学生轻声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查字典注音,能把课文顺畅读下来,再放声朗读。要求学生将文中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画出来,注意勾画那些表现了作者对北大的感情的语句。 2(读完第一部分,大致理解一下这一部分表达了什么内容。 三、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理解文章大致意思 讨论: 1(文章分为独立的三个部分,用空行空开,那么第一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用一个词填在下列横线上: 7岁时的 10岁时的 13岁时的 16岁时的 2(学生自由朗读第4段,说说这一段表现了作者回顾进北大生活两年产生了哪些感受, 3(第二部分是从哪些方面去写北大的, 北大的图书馆。 北大的人:同学、老师、我。 4(朗读第8、9段,哪些语句写出了作者北大图书馆的感觉,是什么样的感受呢, 5(朗读10、11段。 (1)第10段第一句话所起的作用是什么,“更喜欢读北大的人”,“人”可以“读”吗,在这里“读”是什么意思,作者又从北大的人的身上读出了什么, (2)作者对北大老师的感情是怎样的,“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90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不管两岸风景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拥抱未来的船客,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与船工。”这句话中“船客”、“舵手与船工”、“两岸风景变换”各指什么,为什么是从“90 出发,年前的源头” 6(朗读最后一个部分。 (1)这一部分表达了作者对北大的什么感情, 明确:赞颂北大、抒发深情,表达作者对北大的热爱、思念以及要为北大做出贡献的心愿。 (2)为什么“我”是“不系之舟”,“系”怎么读,是什么意思,这个比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小结 文章题为“十三岁的际遇”,这个际遇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我爱北大”,“我的学校”或者“北大生活的回忆”为题呢,,先让学生畅所欲言~再总结。, 之所以要写这个际遇,因为对于作者的一生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实在是太重要了,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北大是“自7岁起便结识便热爱的地方”,“正是在北大,我从那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成熟”,北大“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它“流淌在我的血液里”,和“我”“永远无法分割开来”,简而言之,“我”一切的一切都来自于13岁的那次不寻常的际遇。 五、布置作业 1(抄写字词。 2(摘录文中精彩语句,说说妙在何处,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品味精彩语句~联想造句。, 一、学生交流,合作归纳 1(排比句,略,。好处:________ _____ _ ____ 2(比喻句,略,。好处:________ _____ _ ____ 3(拟人句,略,。好处:________ _____ _ ____ 二、联想造句 1(自从小心翼翼地佩戴上那枚白色的校徽起,北大就不再是照片上的影像,不再是车窗外一掠而过的建筑,不再是小女孩心中珍藏的梦想,而是需要用全部清醒的意识来对付的、不折不扣的现实了。 自从___________ __ __,不再是______________ ____,不再是_ ______ _______,而是________ _____ _ ___ 。 2(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摆脱这沉重的肉体的束缚,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 我渴望 ,渴望 ,渴望 ,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学习写作技巧 1(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哪些, 2(文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具体说说。 明确: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叙述自己同北大的渊源与际遇是为了抒发对北大的感情。全文以抒情为经,以叙述为纬,以议论为点,组成了浑然一体的篇章。 四、真情告白 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肯定很羡慕这位少年大学生,但除了羡慕,我们是不是还应该想到点什么,请以《田阿姨,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写你的感想。 【资料宝藏】 1( 田晓菲简介 田晓菲,笔名宇文秋水。1971年生人。5岁习古诗,少年时期,古今中外,阅读颇丰。1985年,田晓菲曾以与天俱来的才情与聪慧,经过北京大学英语系、心理学系、中文系面试,特招进入北大英语系。而当时仅有13岁的田晓菲,已出版两本诗集。 从北大毕业后,田晓菲远赴大洋彼岸求学。1991年获得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立大学英国文学硕士学位,1998年获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博士学位。曾在美国柯盖特大学、康奈尔大学教书。 2000年,田晓菲受聘于哈佛大学东亚系执教至今。她曾有小说、散文、文学评论、诗集等作品发表及出版;此后又有译作《后现代主义与通俗文化》、《他山的石头记:宇文所安自选集》等。秋水堂是田晓菲在波士顿居所书斋之名。 2(田晓菲近况 田晓菲在哈佛(节选) 张维攻 在波士顿~在美国最负盛名的哈佛大学~我见到了从天津走过来的田晓菲。 29岁的田晓菲两年前在美国哈佛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在受聘于哈佛东亚语言与文明系做讲师。 …… 整个波士顿在大搞城市建设~公路改建、机场扩建、填海造地~田晓菲在这里读书工作了10年~觉得这个古老的城市建设起来没个完。田晓菲说哈佛给她的印象却一如从前~“那就是我读研究生时住过的楼”~在哈佛校园~她如数家珍般说起每一座教学楼~说起每一个可供游人参观的景点~特别是走过那座古老雄伟的独立战争纪念大教堂~告诉我~我们的江泽民主席曾在那里发表过演讲。她说~哈佛的博物馆不可不去~因为那里不仅珍藏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恐龙化石和珍稀矿藏~最为独特的是百多年前一个工匠发明的“玻璃花”~用这个工艺制成的千奇百怪的花束绿叶举世罕见。有意思的是~田晓菲来哈佛10年了~竟然是第一次来到这里参观~她在她的中国古典文学和比较文学的天地里沉湎得太久了。在她自己的教学办公室里~在她为本科生研究生讲课的教室里~她的话就更多了。“这里的教学方法和国内的大学不大一样~开放与研讨的氛围更重些。”晓菲介绍说。 田晓菲是在天津成长起来的~她4岁时随父母来天津~在天津市文联大院的地震棚里开始接触文学~在《天津日报》发表第一首诗~后出版了5本诗集。天津13中学的校园和居住过的小海地的一条小河都 让她终身难忘。以柳溪阿姨为代表的天津一批老作家都曾是她的忘年交。 田晓菲14岁从天津市第13中学直接升入北京大学西语系读英美文学专业。1991年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立大学获英国文学硕士~1998年获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此后分别在柯盖德大学和康奈尔大学任助理教授~2000年开始在哈佛任讲师。 晓菲供职的哈佛东亚语言与文明系是哈佛值得骄傲的一个系。这个系以哈佛的名义乃至美国的名义深深地汲取着古老的东方文化与文明~成为东西方文化沟通交流的桥梁。…… ,摘自中国校园网, 3(田晓菲—— 魅力人生我自创(节选) 初识田晓菲,是在许多年前。那时的我,惊异于她写诗的聪慧与才气,更感叹于13岁的她竟可以踏入北大的门槛。于是,即便许多年后当我也踏入了那道门后,“田晓菲”依然是心底遥远而笼罩着神秘光辉的一个梦。 2004年夏,亚运村五洲宾馆云集了来自五大洲、三十多个国家的学者,大家就“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进行对话与交流。在这里,我意外地见到了陪同丈夫宇文所安前往论坛的田晓菲,并有幸与她促膝长谈。 尽管早已耳闻田晓菲在前一天的论坛上力辩群雄,英姿飒爽的风采,我依然难抹心底少年时就建立起来的关于她的印象:她应该是有着智者的灵气与聪慧,还应该有一点点诗人的敏感以及柔弱。直到真正见面,这一印象才被彻底改写。 按响了田晓菲房间的门铃,伴随门打开的是一串爽朗的笑声,火红的长裙、赤足,田晓菲的热情扑面而来,更让人为之惊讶的是她那两道浓黑的眉,透着果敢与韧性。我不由生出这样的疑问:这是田晓菲吗, 我的脑海中依稀浮出田晓菲的经历:1985年经过北大英语系、心理学系、中文系老师面试,特招进入北大英语系。而当时仅有13岁的她,以与天俱来的才情和聪颖,已出版两本诗集。从北大毕业后,田晓菲远赴大洋彼岸求学,于1998年获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现在哈佛大学任教。 沉浸在古典文学的蕴涵中 话题自然直奔她目前的教学与研究。田晓菲现执教于哈佛大学东亚系,研究魏晋南北朝文学,主攻诗歌方向。谈起这一兴趣的形成,田晓菲告诉笔者:中国历史上有三个阶段:魏晋、晚明和文革时期,从文化上看都是很有意味的,而按一般的想法这三个阶段都是乱世,文化上比较荒芜,其实不然。魏晋、晚明在文化上都很有创造性,文学成就辉煌。田晓菲特别强调梁朝:“我觉得梁和南朝的陈、齐非常不同,它的历史整整蔓延五十年,时限相当于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的总和。但传统文学史对其评价偏低,认为这是一个贫弱、苍白的时期,事实上并非如此。 谈到关于研究的第一手资料时,田晓菲坦言:我们确实失去了很多东西,留下来的比较少。“但跟陈、齐比较起来,梁朝的资料已经很多了。而且,比如说我们一直很推崇陶渊明,但他留下来的诗文总共不过一百五、六十篇,而梁景文帝一人留下来的诗,就至少有二百五十篇以上,尽管这其中许多是碎片和片断,但从数量上看还是很充足的。”田晓菲在研究过程中产生了许多饶有兴味的体悟,这些均会反映在她将要问世的关于梁朝宫廷文化的著作中。“我希望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一些新的阐释,注意到一些前人未曾关注的东西,我尤其喜欢梁朝的诗歌,觉得具有一种特别的美感。”田晓菲如是说。 从未远离诗歌 在人们的记忆中,田晓菲这个名字自然是和诗歌联系在一起的,而事实上,她也从未远离过诗歌。谈起最初对诗歌的兴趣,田晓菲坦言是家庭的影响和一点点生来的天赋。由于父母都从事文字、文学工作,从小田晓菲就喜爱读书,而家中的藏书则成为她阅读的宝库。除此之外,父母的引导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她饶有兴味地回忆了家中每逢周末的诗歌比赛:那时,家中的书卷气很浓厚,父母与孩子们一同写诗,然后认真地进行评选。“我的父母都很民主,对孩子没有家长的威严,从不进行体罚。”在这样的家庭氛围 中,田晓菲俨然一个乖巧、热爱学习的小女孩,也难怪她的母亲会经常跟人抱怨,说田晓菲常呆在房间里 几个小时读书,不肯出去玩。 当谈及近况时,田晓菲坦言自己现在还写诗,零散地发表了一些,近几年没有结集出版。当问到在接受了系统的文学训练后,是否对诗歌创作产生影响时,田晓菲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创作风格自然会改变,但不一定与文学训练有必然联系。“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一个人的人生经验、体会和感觉都是不一样的,这其中可能和阅读也有关系,而我并没有自觉地去注意。” 中文系可以培养出作家吗,学者们对此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对此,田晓菲有自己的看法:一个人如果没有灵感和才气,不喜欢写诗,是无法成为诗人的,但并不是说中文系毕业的人一定不能成为诗人和作家。 研究也是一种有诗意的创造 学者的严谨和诗人的灵性,似乎是一对天生的矛盾,而在田晓菲身上,这两者得到了完美的统一。谈起学者与诗人的差别,田晓菲认为,没有必要把这两者截然对立起来。虽然文学创作不同于学术研究,写散文和学术的风格、路数都不一样。“但是,就古典诗歌而言,我常常觉得研究也是很有诗意的一种创造,因为诗本身就是一种美。”相对于严谨、枯燥的学术考据,田晓菲更喜欢在考证材料的基础上,揭示古典诗歌、文字的美。“如做不到这样,古典诗歌研究对我而言就没有太大意思了。每当我具体分析一首诗歌时,我总希望能把它的美传达出来。我觉得这种研究和我写诗、喜欢诗是结合在一起的。” 也许正是因为钟情于古典文学内蕴的美,田晓菲认为现今的学术研究,尤其是古典文学研究“有时候太理性”了。“很少见到研究古典文学的人很激动地讲述一首诗为什么美,我觉得大家应当更多地把它当作一种学问来研究?这也是古典文学研究对于当今社会的意义所在。” 西方有一句古话说:过去是一个遥远的国度。古典文学,不仅是外国人觉得很遥远,其实就是当代的中国学者,与古典文学之间也有一种不可否认的文字障。在经历了文化环境、欣赏趣味的很大变化之后,现在人如何回到遥远的古代、去欣赏它,田晓菲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古典文学学者不应该与现代文学、当代文学截然对立,壁垒森严。“这样太保守了一点,等于是给自己画地为牢,最终古典文学只能属于几个学者,对当代的文学和文化生活毫无意义可言。我特别希望能从更狂阔的视野来看待古典文学研究。” 聪明是不值钱的 作为一个诗人,才情在田晓菲的生命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她本人对此的理解却着实出人意料:我认为对于一个学者最重要的是勤奋。她举例说,自己跟丈夫宇文所安工作起来都是很投入的,“我们每天都工作10-12个小时,如果不是这样,我们觉得一天很浪费” 。在远在太平洋西岸的家中,田晓菲与宇文所安一人一间书房,“如果我们在一间书房,就会互相说话,无法工作了” 。田晓菲与身旁的丈夫相视而笑。 “人们常说要安于寂寞,但我觉得一个真正的学者是不会感到寂寞的,因为做学问本身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我们非常喜欢自己做的事。”田晓菲的言语中透着一种强烈的感情,同时她对学术积累也有很深的感受:“我和所安都很喜欢扎实的基础,进行大量资料考证,然后结合深刻的视角、方法和理论进行研究。这两者缺一不可,尤其是知识的积累,如果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潜心学术,是不可能取得成就的。” “中国古典文学资源非常丰富,即使是一个历史时期,资料也浩如烟海。进行文学研究不仅要看文学资料,还要看史料,正所谓文史哲不分家。” 田晓菲甚为重视积累自身宽厚的文化背景,同时她坦言自己是一个对诗和文字比较敏感的人,喜欢逐字逐句的细致阅读。“当然,研究古典文学,才情很重要,但如果没有10个小时的积累,才情就没有什么用处。”宇文所安对此也持相同的看法,他的父亲作为一位物理学家,常告诫自己的儿子:聪明不值钱。“聪明的人很多,但最终能用聪明创造成就的人很少。”这一观点激励宇文所安不断勤奋工作,同时也成为与田晓菲的共识。 中国文学研究在哈佛 田晓菲与丈夫共同任教于哈佛大学东亚文学系,她向笔者介绍了哈佛大学的古典文学研究情况。在东亚文学系,中外学者的比例大致保持在1:1,“中国文学应该得到世界上更多人们的喜欢和研究,不能只是中国人教给中国人自己” 。 谈到中国大学与哈佛的最大不同,田晓菲感触最深的是:“在美国教中国文学,特别是古典文学,常有一种危机感。”而这种紧迫感正来源于中国与西方大学建制的不同。“中国学生的系别、专业是经过分配的,保证每个老师有一部分学生,学生数量跟与老师的教学质量没有直接关系。”而在美国则截然不同:一个老师如果上课没有经过精心准备,讲得不够精彩,不能吸引学生,那么他的学生就会越来越少;同样,一个系如果不潜心经营,同样面临消亡的危险,因为一切都是建立在学生自由选课的基础上的。 在美国,每个大学中国文学的研究情况也不尽相同,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展。比如哈佛中文系80年代初只有两个老师,现在已扩展到七八个教师,在美国算是规模非常大的,学生也很多。田晓菲向笔者介绍了中美大学的另一点重要差异:在美国大学每个教授都有权利、义务参加系务,招聘学生,而系主任只是所有教授的代表。田晓菲认为这种制度的好处在于,系内的每个人都会为此投入很大精力,因为如果不好好工作,整个系的地位就会在学校下降。另一方面,教学和研究得到了紧密结合,一旦有教学危机,不仅教师、整个系的存亡都会密切相关,正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而国内大学的制度则不同,每个系的学生数目是固定的。虽然一些学校对自由选择专业及课程进行了积极尝试,但却出现了学生严重不平衡的结果。作为长期以来密切关注着中国大学的教改的学者,田晓菲对此表示了深切的忧虑,同时她认为自由是相对的,大学的发展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古典文学界中女性声音的缺失 从诗人到学者、从中国传统文化到大洋彼岸的异域,田晓菲带着朗朗的笑声一路走来。身为女性,她对于自身的性别身份也颇多感触。 “20世纪的中国国学大师,没有一位是女性。”田晓菲一语惊人。在看到这种社会现实的同时,她不失学者的冷静与睿智,“我很同意来自台湾佛光大学的龚鹏城教授的话,我们应该批判那种简单化的女性主义,认为历来是男性欺压女性。事实上,阶级和身份在这其中起了重要作用。”她以传统社会为例,社会阶级比较高的女性,同样会欺凌男性,并且包括与她同性别的人,一个女主人绝不会对待她的女仆像姐妹一样。田晓菲认为,简单的女性主义会把男女分成两个阵营,形成一场关于性别的战争,一点好处都没有,同时对男性也是一种很大的损失。但她同时认识到,这种划分在某一个历史阶段是必要的,比如为了 美国60年代开始的妇女解放运动。争取女性的独立, “中国古代历来有歌颂女性、尤其是才女的传统,包括男性也很赞赏他们,从李清照到明清女诗人,她们吟诗结社,出版诗集。现当代也有很多非常有成就的女诗人、女作家。”但更令田晓菲关注的是,经学、史学的研究在传统上是没有女性涉足的,即便她们做过一些评论,也比较零散,没有一本系统著作。“在美国的史学研究界也是男性占主导地位,这是一种社会大气候,并不是女性本身问题。”田晓菲还提到近年女性找工作所遇到的不平等待遇,她说:“以前受革命话语的保护,国家分配,男女的工作机会平等。现在自由开放了,不仅在学术圈,在任何工作领域,女性都受到了变相的歧视。” 在所研究的古典文学领域,田晓菲尤其深刻的感受到了这一点。“现代文学、比较文学研究领域都有一些成功的女性学者,而在古典文学界,很少见到女性。”田晓菲的话语中充满忧思。所幸的是,越来越多的女学者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现象,我们应该更好地探讨这种文化现象背后深刻的历史、社会原因。” 4(北大学子谈北大 大学三年级我写过一首歌咏北大的诗,参加全校朗诵比赛,题目叫《我生活在波涛翻腾的海洋》。我觉得北大有一股力量,有一种气象,有一个不可测其深浅的底蕴,唯大海才能比拟。三十多年了,这感觉仍然时常被唤起,并洗涤着我身上某些狭隘的、怯懦的感情,使我宽容些,更宽容些;勇敢些,更勇敢些。34年的岁月,北大已在我身上刻下难以磨灭的印记,而我的生命也已融入北大的血液。不管今后我是否会离开这里,但那条无形的纽带是不会断的。 ,袁行霈《我心中的北大》, 认同灵动变幻的“北大精神”,但不迷信现实生活中具体的权威,这是北大人有信仰而又多怀疑的原因。北大百年庆典时,曾有不少记者希望我用一句话来概括“北大精神”。面对此类热切的追问,我从来都是答非所问,转而介绍起“北大精神”是如何被一代代北大人所建构起来的。不承认北大精神可以“一言以蔽之”,其实蕴涵着一种古老的思路:大象无形。而且,北大必须自我革新,北大传统不应凝固不变,北大精神更有赖于一代代北大人的呵护、承传与发展。也正是这一点,使得我认同乃至赞许年轻学子谈论“我们北大”时得意的神情——那与其说是夸耀,不如说是承担。 比起波光潋滟的未名湖、古朴庄严的博雅塔,以及近年崛起的百年纪念讲堂和理科楼群等有形景观,我更看好北大人的自尊与自信。踏进燕园,你很容易为这种有历史感因而显得深沉、有现实关怀因而显得生动的“少年气象”所感动。更为难得的是,这种“少年气象”,既属于稚气未脱的本科生,也属于白发苍苍的老教授。生活在如此气韵生动的校园文化中,你不会因此而摆脱人生的众多困惑,却很可能平添一股肉搏这虚空与烦恼的精气神儿——这正是北大真正诱惑人的地方。 ,陈平原《北大人的精气神儿》, 5(田晓菲诗两首 关于清晨 清晨~有雾的清晨 栅栏边的孩子 用露水一般的目光 凝视过路的人 过路的人裹着黑大氅 帽沿拉得很低~很神秘 从蛇一样蜿蜒的路上 匆匆地走了过去 那是很久以前的一个清晨 孩子站在栅栏边 目送过路的人 而多少年以来~多少年以来呵 在夜里~在黑色的大氅下面 孩子清凉的目光宛如露水 降落到过路人孤独的梦中 关于夜 夜里~我做了个有关你的梦。 梦中~我被反锁进 一个没有家具与地毯的房间。 没有壁纸~没有吊灯~也没有 插座或开关。 如果打开窗子~看到的只是 另一个完全相同的房间。 但我终于在一堵墙上 找到了一颗摇摇欲坠的钉子~ 我知道那就是你—— 虽然我不会背叛你的缄默—— 我只是走过去~把身上深黑的囚服 脱下来挂在钉子上~然后便如释重负地 倒地酣眠。
/
本文档为【[终稿]十三岁的际遇1】,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