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大盗贼读书笔记

2017-09-01 31页 doc 57KB 66阅读

用户头像

is_321575

暂无简介

举报
大盗贼读书笔记大盗贼读书笔记 精品文档 大盗贼读书笔记 篇一:读书笔记 《实用生态批评:文学、生物学及环境》读书笔记 《实用生态批评:文学、语言学及环境》是在2003年由美国生态批评家格伦.A.洛夫所著的关于生态批评的一部著作。洛夫是俄勒冈大学英文类专业的一个名誉教授,也是生态文学批评的早起践行者,他出版了许多有关美国文学的书籍和文章,例如他和妻子罗拉(Rhoda,一位生物教师和植物生态学家)共同出版的第一个“后寂静的春天”重要生态问题文集。 《实用生态批评:文学、语言学及环境》是在第二波的环境公正生态批评背景下的一部作品。第一波...
大盗贼读书笔记
大盗贼读笔记 精品文档 大盗贼读书笔记 篇一:读书笔记 《实用生态批评:文学、生物学及环境》读书笔记 《实用生态批评:文学、语言学及环境》是在2003年由美国生态批评家格伦.A.洛夫所著的关于生态批评的一部著作。洛夫是俄勒冈大学英文类专业的一个名誉教授,也是生态文学批评的早起践行者,他出版了许多有关美国文学的书籍和文章,例如他和妻子罗拉(Rhoda,一位生物教师和植物生态学家)共同出版的第一个“后寂静的春天”重要生态问题文集。 《实用生态批评:文学、语言学及环境》是在第二波的环境公正生态批评背景下的一部作品。第一波生态批评可大体归为生态中心主义型生态批评。[2]值得注意的是,与第一波带有反科学的倾向相比,第二波带有明显的亲近科学地理念。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1)种族是环境不公的核心问题,种族是恶成了环境公正生态批评的基本观察点。(2)拓展环境的定义。它不仅包括自然环境,还包括人工环境,由此生态批评回归到了人类社会。(3)批评手段多样化。(4)强化文学与环境关系的跨文化研究。(5)特别强调生态批评的跨学科性。 《实用生态批评:文学、语言学及环境》阐述了洛夫的以生物学为取向的生态批评思想,它不同与广大的为学者所接受的格罗特费尔蒂对于生态批评的界定:“简单地说,生态 1 / 38 精品文档 批评是对文学与自然关系的研究”。丛书名即可看出,本书最大的特色就是“实用”,对于“实用”的界定,洛夫说到“我的立场再次让我讲求‘实用’,他让我走向生态的、自然主义的科学论点,这些论点承认人与自然之间及有机生命的关联,承认生物科学不只是另一种文化建构”。所以,“实用”一词并非意味着浅薄,对于“实用”,洛夫同意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所倡导的实用主义论点:“让所有理论开始流动,开始热身,开始工作”。至于本书的结构,全书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节主要论述了为什么需要生态批评, 第二章讲述了生态批评与科学之间的关系,从论科学方法、生态批评与跨学科、生态批评与生态学方面进行说明,后几章作者则是以生物学为导向的生态批评视角对传统的经典文本进行的解读,其中包括薇拉.凯瑟的《教授的住宅》中的地方、风格和人性、海明威的作品、豪威尔斯的进化论、乌托邦主义和生态学。本文拟从生态批评与跨学科、生态批评和生态学以及生态批评对于经典的重申来分析和总结格伦.A.洛夫的生态批评思想。 《我听钱钟书讲文学》读书笔记 《我听钱钟书将文学》一书对于学贯中西的大家钱钟书作了简要的说明,包括钱钟书的生平,学术专著以及学术思想 2 / 38 精品文档 的介绍。本书最大的特色就是以诙谐易懂的语言阐释钱钟书的理论和思想,对于我们了解和研究钱学具有很大的帮助。使我印象最深的是对于钱钟书对于读书的方法的理解。首先是“热读”和“冷读”, “热读”即快读,可这也并不意味着马虎阅读,它需要读者快速抓住文意和脉络结构。“冷读”即细读,主要针对一些需要细细品味的文章。还有读书“消纳”说,即读书过后要即使消化掉,就像蜜蜂采蜜一样,消化以后加以创造,使之变成自身知识的一部分。从钱老通晓古今的广阔视野中,他很明显是成功做到了这一点。还有就是读书的心法,学会反观自己,找到书中亘古不变的东西。钱老说:“读书必深造熟思,化书卷见闻为吾灵性,与中外无町畦。古人云《书》者,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精神心术尽寓其中,读书若不求其心所在,夫何宜~然欲求古人之心,必先求吾心乃可见古人之心。此论最好真读书之法也。最后一点 也就是钱钟书所认为的读书最高境界,即通过生活中的细细体会而不是读书,以达到和古人同样的见解。钱钟书所推崇的,就是不通过读书,而是通过在生活中细细的体会,悟出的人生道理能与前人书中阐发的道理暗合,这就达到了读书的最高境界。《世说新语》中,魏晋时期的山涛,在某次晋宣武帝决定以文治代替武治,他说孙子、吴起用兵的本意就是为了防止祸患发生,但是大臣们都没有在意。果然,八王 3 / 38 精品文档 之乱发生后,盗贼四起,各地缺乏防备,无法制止,人们想起山涛曾说过的话,不禁称赞此人“不学孙吴,而暗于理合”。那时战乱频繁,政治处于篡夺了曹氏政权的司马氏的高压下,示人们既无法于仕途施展自己的胸怀抱负,又于流离颠沛的生活中感受到了生命苦短,人生无常,为了排解郁闷的心境,寻找生活寄托,只好隐居山林,过着诗酒风流的生活。老庄哲学一向提倡人要返归自然,不被人世间的名利牵制,通过静观自然而忘我,达到万物同游,逍遥自在的境界。这种豁达超脱的人生哲学正好成为了士人们的心灵寄托。习读老庄,清淡玄理,以名士自居,成了许多士人们的选择。但是山涛从不肯以清淡名士的身份标榜自己,他虽不读老庄,但是诗词歌咏,言谈举止总能够与老庄的玄理暗合,豁达洒脱。很明显这也是最难达到的。 我极其认同钱老对于读书方法的认知,学以致用,通晓古今,结合实际,努力从生活中获得同样的体验。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书笔记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塞林格的一部伟大的著作,被称为是20世纪现代文学经典,此书一经出版,就大受欢迎,尤其是美国青少年的喜爱。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反叛的少年霍尔顿,为了示对现实以及周围的人的不满,他采取一种自暴自弃、“虚伪”的方式逃离现实社会例如满口脏话“他妈的”、谎话连篇挥霍和室友打架甚至剽窃,蔑视周围满是 4 / 38 精品文档 虚伪的人,包括学校里面的室友和老师、校长,在他眼里只有他的妹妹是最纯洁最天真无邪的。因此他要成为守望者,保护他们不受到虚伪、堕落与欺骗的成人社会的污染。他说;“不管怎样,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蛋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里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抓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德国学者汉斯.彭纳特认为,小说中霍尔顿内心世界有两种:一种是阿克莱、斯特拉地来塔、妓女孙妮和开电梯的毛里斯的庸俗;另一种这是他弟弟艾里和他的妹妹和两个修女的纯洁。因而霍尔顿使用两种不同的语言。在公共场合他使用的是粗俗的语言,而在一个人独处时使用的却是很文雅的语言。所以尽管他举止荒诞、桀骜不驯、愤世嫉俗,他的内心却是充满着善良、同情和正义。举个例子,他很讨厌潘西中学,可当他真的要离开潘西中学的时候,却十分留恋。他说;“我流连忘返的真正目的是要跟学校悄悄地告别。再如他对家人也充满着亲情,当他在公园冻得后脑勺结冰,想到自己快要死的时候,就十分的哀痛。“我为我母亲和父亲难过的要命。特别是我母亲,她对弟弟艾里的哀伤都还没过去呢。”他还是一个同情弱者的人,他在纽约火车站慷慨的给两个修女捐赠了十美元。所以他虽挥霍无度,可他并不势 5 / 38 精品文档 力,还很富有同情心。 小说中的霍尔顿“是当代美国文学中反英雄形象的代表人之一”,也是垮掉的一代(the Beat Generation)的代表。正如美国文艺评论家大卫.盖洛威所说:“霍尔顿是西方现代社会的代表,同时也是现代社会的批评者。”他所表现的强烈的反抗情绪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反英雄’的代表。他对于传统及冷漠又有柔情,藐视物资,崇尚高尚的精神,既有对于世俗的逃避,又有对自然的亲近。所以塞 林格借主人公表达了对美国现状的不满,以及对于纯真自然的生活的追求。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读书笔记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是南京大学教授朱刚所撰写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关于西方文学批评的著作。朱刚,博士,南京大学教授,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秘书长,著述包括《詹明信》,《萨伊德》,Text,Reader,and the Nature of Literary Reading,《二十世纪西方文艺文化批评理论》,《关于编写美国文学史的几点理论思考》,《对理论的思考—斯坦利?费希访谈录》,《从SCT看二十世纪美国批评理论的走向》,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十五”规划项目“赛义德及其后殖民主义理论研究”。本书对现当代西方文论主要流派按照时间顺序作了全面梳理,其中包括俄苏形式主义,里面有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穆卡若夫斯基。艾享鲍姆、托洛茨基;英美新 6 / 38 精品文档 批评,艾略特的文章《传统和个人才能》,泰特的《诗歌中的张力》,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精神分析批评,给出了弗洛伊德的几篇文章和其他精神分析家的文章,像拉康的《镜子阶段》;还有读者批评理论,给出了伊瑟尔、姚斯、费希、霍兰德和布莱希的文章;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其中给出了索绪尔、列维-斯特劳斯、巴尔特和托多罗夫的文章;接着是解构主义文学批评,其中有德里达的两篇文章,还有米勒、德比基和阿布拉姆斯的文章。还给出了女性文学批评理论,其中给出了莫伊、萧瓦尔特和克里斯蒂娃的文章。接下来是新历史主义批评理论,例如福柯、格林布拉特、汤普金斯、阿姆斯特朗,特林豪斯的文章。紧接着是文化研究批评理论,其中给出了霍格特、豪尔、威廉姆斯、高迪内和赖特的文章。然后介绍了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里面给出了葛兰西、法龙、赛义德、维斯万纳森的文章,最后给出了性别研究批评理论。本著作为一本文学理论专著,理论介绍既全面又很深入,对于加深学者对于文学理论的学习和理解具有很大的帮助。 篇二:帝国与传播读书笔记 《帝国与传播》是加拿大政治经济学家伊尼斯的一部重要著作,作者本意是要写一部帝国经济史的著作,但是这本书却成为了传播学中不朽的著作。在本书开头的序言中,麦克卢汉曾写道:如果说黑格尔推出了一个没有存在背景的历史外观模式,那么伊尼斯,正好是在历史和经验的背景中根据 7 / 38 精品文档 新的信息时代精神去寻求模式。初看《帝国与传播》,就好像是在讲述西方的上下五千年,因此完全被浩瀚的历史和伊尼斯宏大的历史学识的所震撼。我不再是仅仅身为后代人的历史旁观者,他带领我从另一个角度,即媒介决定论的角度看历史。看到后来,我发现伊尼斯笔下的帝国史其实“不是事实的编纂,而是对生命动态过程的洞见”。他就像是拿着放大镜看历史,用显微镜“把某些具体的事件分离出来进行细微的考察,进行深入的检视”。意在揭示文明兴衰的原因。麦克卢汉推崇伊尼斯的研究方法,称赞它是“能够从内部也能够从外部对一种文化进行评价”。 1.《帝国与转播》作者简介以及内容简述 1.1作者简介 作者哈罗德?伊尼斯(1894——1952),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毕业于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硕士学位,后转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1920年起,一直执教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任政治经济学教授,政治经济系主任、研究生院院长。伊尼斯知识广博,通晓政治经济学和史学,对传播媒介的政治经济学和历史尤其熟悉。他是多伦多传播学派的先驱,是世界级的著名学者。伊尼斯是口头文学的百科全书,是修辞学家梦寐以求的楷模。主要著作有《加拿大的皮货贸 易》、《加拿大经济史》、《鳕鱼业》等书,以及传播学的经典《传播的偏向》和《帝国的传播》。 8 / 38 精品文档 1.2内容简述 《帝国与传播》是一部讲稿,共,章,成书出版时,补写了一篇绪论。书中叙述人类传播起源与发展的历史,纵横几千年,跨越几万里,涉及埃及、巴比伦王国、口头传播与希腊文明、文字传统与罗马帝国、羊皮纸与纸张、纸张与印刷机。作者研究的传播,是媒介的发轫、流布、变异、互动、特质、偏向;他所研究的帝国,既是常人心目中的帝国,又不是常规意义上的帝国。作者把他所谓的帝国分为两大类:政治帝国和宗教帝国。政治性帝国倚重空间的控制,大肆扩张,攻城略地。宗教性帝国倚重时间的传承,比较能够经受该朝换代的折腾合帝王更替的沧桑。一个帝国成功的关键,是要解决时间问题和空间问题。帝国的更替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人类使用媒介不断改变的历史。媒介材料的不断改变,是不同帝国,不同时代间的分别。不同媒介在各种文明中扮演的角色,并且对不同的文明进行对比。“任何媒介(即任何人的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人和一种延伸,都要在我们的事物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 2.帝国与纸张 2.1文字传统与空间偏向 文字传统主要是指倚重记录在介质上的记录,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的一种传统。通常情况下,在人类社会文明的 9 / 38 精品文档 最初阶段通常是 以语言传播,人际交流为主的口头传统。而随着民族的扩张壮大,其传统必然改变,从口头传统向文字传统的演化是必然的趋势。当国家的领土过大后,帝国的统治者所要求的是能够在最大范围内巩固自己的统治,通常情况下大帝国所拥有的广阔领土,难以凭借语言间的交流来完成了,虽然口语交流具有表达感情丰富,易于理解等优势,但是他不可保存,易于在传播过程中失真度高,缺乏稳定性的问题是在非现代化设备的条件下无法克服。而书面词,所书写下来的文件,便于保存,并且不易失真,可有效地克服帝国在空间上的缺陷。 文字传统所要依靠的是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这样的帝国可以集中行政军队,领土扩张和法律,但是却要牺牲贸易和国际经济。比如,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字传统历史,在中国历史上的中央集权官僚体制一直担任着至关重要的国家统治工具的角色,我们的帝国在体制上实施中央集权,其精神上的支柱为道德,管理的方法则依靠文牍。帝国在统治时通常采用文官。罗马奥古斯都时期建立了文官制度。恺撒曾经任命获得自由的能够识文断字的希腊奴隶充当罗马的铸币官员。 我们不能否认的一点就是文字传统与口头传统不同的一点是口头传统重视时间,口头传统重视个人的价值,强调人与 10 / 38 精品文档 人的交流,而文字传统则重视各类规则、体制,它所重视的是稳定,它忽略个人的需求。注重古代圣贤人的教育而忽略,而忽略的变化发展,创新求异。往往重视体制的安定,而不计较一人一事的绝对公允。在文字传统的帝国往往忽视了思辨,时代的差别在书面传统国家看来并非主要问 题,对辽阔国土的稳定统治才是最为重要的事情,因此新生事物往往得不到重视,而人类的个性,至乎于人权等概念与广阔的空间比起来也变得微不足道了。 2.2文字传统与纸的密切关系 虽然最初的文字的载体有岩壁,有龟甲兽骨,有泥板等各种各样的载体,但是最终各大文明基本都殊途同归最终选择制作为文字的承载体。纸,由于其特有的性质,非常适合于文字的书写,以及携带和保存。纸的出现为文字传统国家的传承提供最好的媒介。 由于莎草纸的出现,埃及的文字摆脱了石头这种沉重的媒介,促进了埃及文字从圣书文字向草书的简化过程,促进了文字的传播,纸张的出现直接导致了文书阶级的出现,促进了文官体制的演进,从而加深了文字传统对埃及文明的影响,并且能够最终形成了统一的埃及帝国。比较之下,缺少适当书写材料——纸,的希腊确实另外一番景象,希腊由于莎草纸以及其他便利性的书写工具的匮乏,因此长时间倚重于口头传统,学者多为博学善辩的人,并且在消息的传播中, 11 / 38 精品文档 极力倚重于语言,涌现出了荷马一族的游吟诗人的行业,这样的一种缺乏书面传承的文化背景导致了希腊社会的一种城邦各自独立状况,直到后期文字的与莎草纸的传播广泛起来后,才相对多的涌现出一些作品,虽然到后期伴随着向文字传统的演变,促进了希腊城邦间界限的消失,并且成就了一个庞大的帝国——亚历山大大帝缔造的马其顿帝国,但是由于其口头传统的严重影响,最终导致亚历山大的帝国在形成不久便分崩离析。历史上的血脉传承长时间的帝国基本都是建立在 纸张上面的文字传统的文明。 在中世纪的时候虽然欧洲的文字载体仍然是纸,但是却是口头传统复苏一个时代,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纸张,中世纪所使用的纸张以羊皮纸为主,在十五世纪以前由于经济的因素,纸张不能大量用于书写,昂贵的羊皮纸,以及繁重的抄写工作导致了教廷的知识垄断,而俗世由于知识、纸张的缺乏,口头传统出现了回归,因此在中世纪的欧洲出现了僧侣世界的统一和俗世却处于大分裂状态的景象。建立在羊皮纸上的知识垄断诱发新媒介比如纸的竞争。强调空间的重要性,民族主义君主制的发展说了这个问题。政治组织的指示垄断倚重纸张,一种都市的工业和贸易。这两种知识垄断的融合,使法兰西帝国的力量和影响大大增加了。从伊尼斯书中的观点来看,他并不认为羊皮纸是一种是适当的文字传统 12 / 38 精品文档 的载体,并不是一个倚重空间的载体,这是由于羊皮纸的昂贵,长时间保存的特点,他把羊皮纸算作一种倚重时间的问题,因此羊皮纸所适合的是宗教性帝国的统治。 3(帝国的血管——道路 道路在帝国的统治过程中就好像血管一样,维系着帝国庞大身躯的正常运行,各类文书,信息往来于不同的地区之间,支撑着整个帝国的统治,在中央集权的制度下,是否善于行政管理,能否建立建成一个传播体系,在帝国的统治中发挥了主导作用,波斯帝国修筑的全长1677英里的“御道”,罗马皇帝奥古斯都仿照波斯建立了一套驿站接力的邮路以及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驿道、运河、丝绸之路的传播体系,都为帝国的统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驿路的出现缩短了空间距离, 篇三:读书笔记 1、《金融的逻辑》读书笔记 陈志武教授的《金融的逻辑》一书,并非纯理论性的金融学专著,而是一本兼具金融与社会乃至人文等多方面的跨界杂文集。全书从金融的视觉出发,对社会的发展、人文精神的变迁、儒家文化的内涵作了深入的探析,通过对中美思维模式、历史发展进行对比,批判了当前社会流行的一些陈腐旧习,比如宗族血缘观念、儒家思想等,给读者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思维理念。我认为还是很值得一读的。 13 / 38 精品文档 全书前半部分主要集中在金融资本领域,对于非金融行业的读者而言略显生涩,后半部分多在探讨社会现象,提出的观点立意深刻,让人不得不佩服陈志武教授的远见卓识。 掩卷回想,全书有不少观点颇具见地,令人豁然开朗。 一、金融的实质乃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任何金融行为皆可归结为这两类 所谓跨空间,比如异地办理存取款业务、国际结算、兑现支票、电汇等等,无一不是在将货币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来兑现其价值。起源亦颇为有趣,据传是因古代盗贼盛行,跨地区贸易常常会遭遇劫匪,后来便诞生了镖局这一为过往商旅提供安全保障的机构;再往后,连镖局也无法保证100%安全的时候,票号、钱庄等具银行雏形的金融机构便诞生了,在长安赚的银两,直接存入当地钱庄或票号,回到洛阳后再从洛阳分号提出便可。这便是最初的跨空间价值交换,直接催生了后来的银行业务。 所谓跨时间,比如信用卡购物、发行国债、资本市场上融资等等,其实质是将未来的收入流在今天变现,讲得通俗一点,即是将明天的收入借来,在今天进行投资或消费,待日后获得收益时,再偿付借款。这便是跨时间的价值交换。其起源竟是因为罗马帝国连年战争(尤其是威尼斯、佛罗伦萨和热那亚这三个城市),当地政府已无力支付军备开支,只得向民间筹集资金,可是,如何才能让老百姓心甘情愿的将钱借给政府呢,不知是谁 14 / 38 精品文档 想出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点子:将政府未来的税收作为抵押,向民间进行有息借款。这一成为了政府发行国债的起源,亦间接催生了后来的证券市场,这些都是后话了。 陈志武教授认为,任何金融行为都逃不开这两种类型,要么是跨时间的价值交换,要么是跨空间的价值交换,要么二者兼具。无论是基础业务,比如亲朋好友间的日常借款行为,还是高端的金融领域,比如国际掉期与衍生交易,概莫能外。 能将如此浩繁复杂的金融现象还原到简单朴素的本来面目,想必需要经历多年的沉浮与冥思,方能得出这般大彻大悟返璞归真的见解。 企脱困 关于中国资本市场实质的探究,见于本书第四部分《股市的逻辑》,该部分用了三章来阐释当前中国股市中的一些现象,并分别剖析其内在原因。事实上,鄙人对股票始终怀着一种固有的观念,认为股票市场投机多过投资,赌博多于博弈。读完这部分后,我为这种无来由的感觉找到了理论支持。 本书第四部包含第16——18共三章。第16章名为《中国股市怎么了》,揭示了当前中国股市的一个怪异现象:股票与其背后的上市公司相距太远,有的甚至已经脱离了实质关系,通俗一点来讲,上市公司的业绩是一回事,而代表它的股票却是另一回事,有的甚至成为了一个空洞的符号。在中国股市,常常会看见这样的灵异现象:当上市公司出现重大 15 / 38 精品文档 利空消息时,其股票不跌反涨;而在其发布利好消息时,股票却一路跌停。 对此,陈志武黑色幽默地说,“一旦股票跟其上市公司实际脱离了关系,股市真的只是换了个说法的赌场。” 第17章名为《从国有银行A股上市中看到什么,》,本章探讨了资本市场在国有银行业改革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一针见血地指明了中国资本市场设立的动机与初衷,令人振聋发聩。 在这一章里,陈志武教授接连抛出几个发人深思的疑问—— 为什么在沪深两地,我们所看到的都是意料之中、没有任何激情的红筹股的上市,而在纳斯达克、联交所内,每天都在上演着感人的上市奇迹, 为什么大部分的IPO还是只针对国企开放,而民营企业却很难享受到这样的融资机会, 为什么内地上市公司中,红筹占了大盘权重的70%,仅仅只有不到三成的公司是民间企业, 读完这一章后,我不无动容。纳斯达克、香港联交所里,每一天都在上演着“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从分众传媒、如家,到百度、优酷,每一个上市公司的背后都有一个《当幸福来敲门》的感人创业故事,沈南鹏、刘永好、张朝阳、李彦宏等等,而在内地,我们所能看到的,永远只有平淡无奇 16 / 38 精品文档 的国企上市公告,工行、农行、中石油、中国人寿„„当国企在分享市场融资的饕餮盛宴时,民营企业为了发展,只能往来奔波于各大银行的信贷业务部,靠点头哈腰卑躬屈膝送礼勾兑来为企业争取微薄的融资机会。 前者正是美国人常常挂在嘴边的Ameircan Dream,亦即美国人眼中的创业文化、创新精神,任何贫民都可能成为明天的富翁,在这样的国度里永远不乏奇迹;而后者用陈志武的话来讲,“更多反映的是中国股市乃至中国经济的畸形”。 永远不会上演,所谓的市场经济也只会离我们越来越远。 第18章《资本市场与法治发展的互动》,讨论了中国股市上的一个常态问题,“在中国证券市场上广泛存在操纵业绩的现象,这意味着投资者被系统性地欺骗了”,但更令人心寒的现实是,面对虚假消息、内幕交易、操纵业绩等违法行为,竟然没有一起被司法机关作出裁判,最高人民法院甚至专门为此下文,指令全国法院均不得受理此类案件。这令中国的股市陷入恶性循环当中:庄家继续发布虚假消息,实施内幕交易,操纵公司业绩,广大散户们继续在云蒸雾绕中赔个精光。散户们在数次被骗后终于学到了教训,毕竟庄家花的是纳税人的钱,散户们投的是自身的血汗钱,于是时间长了,散户们也不再盲目轻信市场信号,只依靠经验来判断,这便又印证了第16章里提到的怪异现象——上市公司的业绩是一回事,而代表它的股票是另外一回事,股票市值的涨 17 / 38 精品文档 跌与公司业绩毫不相关。 我从不炒股,也不与人探讨股票话题,因为我近乎偏执地相信,中国股市只有投机,没有投资。这一观点现在陈志武的书里得到了理论支持。 几年前,我曾听过一个故事:股神巴菲特在选择买可口可乐还是百事可乐的股票之前,曾花了一个月的时间进行市场调查,调查的内容竟然是每晚打烊前,到一间固定的快餐店里翻垃圾桶,数数到底是可口可乐的瓶子多,还是百事可乐的瓶子多,然后将30天的调查结果进行加权平均后再确定到底买哪家公司的股票。一旦选择便长年持有。 我想这样的故事永远不可能在中国股市上出现,除非股民疯了。中国股市只有两种人,赌徒和庄家。 为什么会出现上面这一系列不符合资本市场规律的现象,陈志武教授最终指明了其根源——中国资本市场的设立初衷,并不是开放市场之举,而是为了帮助国企脱困。 “到目前中国股市还是一个基本为国 有企业服务的市场,这不仅迫使证券监管部门和司法、执法权力机构继续对上市公司的违规违法行为睁只眼闭只眼,使它们无法作为独立的裁判和执法者出现在证券市场上,国家作为大股东有太多的相关利益;而且从根本上使中国股市无法在激励创新、鼓励创业方面起到实质性作用。只要股市还不对民营企业真正开放,培植中国的创新文化要么是一句空 18 / 38 精品文档 话,要么就只能继续依赖香港和美国的资本市场。” 三、传统儒家文化是金融落后、契约机制缺失下的产物,三纲五常的封建等级观念 反映的是对宗族、血缘的迷信 常常有人批判我是一个没有家庭观念、不懂孝道之人,就因为我想过一种漂泊的生活,感受不同的地域人文,经历千姿百态的世间之风,而不愿留在父母身边。但让我惊讶的是,认为我不尽孝道的人中,竟有很大一部分是同龄人,这便叫人有些哭笑不得了。很难想象,在这一代人的眼里,“养子防老”“父母在,不远游”一类的传统观念竟也会如此根深蒂固。 面对类似质疑,我常常不予作答,对于一个已经冥顽不灵的人,你很难解释得清。就像你在大街上随意质问一个陌生人凭什么警车闯红灯就不会被开罚单、政府官员豪掷千金大宴宾客还可以报账一样,没准他认为你已经疯了,因为在他眼里,这简直是天经地义的事,用小沈阳的话讲,“这是必须的”~ 然而,陈志武教授在这本书里,却从金融学的角度阐释了一个颠覆性的真理——这不是必须的。 陈志武认为,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盛行,皆源自金融落后、契约机制的缺失。古时候,在一个金融产物发达、契约制度完备的城邦,如果一个人急需用钱,可以通过向金融机构借 19 / 38 精品文档 贷来度过难关;倘若担心老了失去劳动能力没有生活来源,也可以通过向金融机构预先存款待年老后再支取使用,或是购买各类保险产品等方式,解决这一问题。 可是,如果在一个金融产业落后、契约制度也缺失的国度,会出现什么情况呢,首先,当一个人急需用钱的时候,他找不到地方借——因为没有金融信贷机构;也没有人敢借给他——因为没有任何法律保障放贷者能收回贷款。于是他只能选择最后一条路——向和自己具有血缘关系的宗族同胞借钱,因为血缘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障这样的借贷能最终收回成本。但这样的借贷并非是无偿的,它意味着某天当宗族里的其他成员周转不灵向你借钱时,你也必须解囊。 其次,在这样的国度里,由于没有金融产品,没有养老保险,一个人对其未来就没有任何预期,时常担心如果自己年老失去劳动能力了,该如何生存,同样的道理,他只能将这样的期望寄托在自己的下一代身上——今天花钱养个孩子实际是在投资,等年老没有生活来源时,正好轮到子女来供养父母。这就相当于同自己的子女签订了一份隐性的金融合约。 由此可见,在一个金融落后、法制缺失的国度,儒家文化便乘虚而入,它教化百姓要从小遵从三纲五常、要孝敬父母、要遵循“父母在、不远游”等行为准则,将整个社会笼罩在一个巨大的无形磁场下,任何人胆敢违背,便会被扣上大不 20 / 38 精品文档 敬、忤逆的帽子——这在唐朝是“十恶”之首,要被杀头的。当然,事实上也没有人会主动去违背,因为他同样得依靠这样的潜规则来生存。 于是我们便会看到,在这样的社会里,父母体罚打骂下一代是常有的事——如果今天都管不住子女,明天还能指望他来供养你,重男轻女也是常有的事——传统农业社会,男人的劳动能力总是强过女人,养个儿子会更有依靠;人情淡薄尔虞我诈也是常有的事——当血缘亲族都被沾染上了金钱关系,还上哪去找纯洁无瑕的感情, 这样的观念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直至今天,支持其复辟者还大有人在,其中甚至不乏盲目愚昧的年轻一代,自认为其代表了国学正统,却从未考究过儒家思想的本源究竟是什么。 事实上,当一个社会被这样的观念所笼罩,是非常可悲的一件事。陈志武教授在书中就描写了这样一种可悲的状态—— “一个典型中国人的一辈子实际上是不幸的:小时候你必须无条件地听父母亲的话;年轻时最能花钱但却没钱花;等到真正有钱的中年时候又不可能幸福,因为首先要四世同堂,没有个人的空间,也要负担父母的生活;老了以后也是很不幸的,如果只有一个孩子,那个孩子可能看着父母亲时会想:“他怎么还这么健康,我还要养他”。如果有两个孩子, 21 / 38 精品文档 他们看着年老的父母就会互相推诿。那么,作父母亲的就在想:“我怎么还不死,我怎么要靠他们的施舍来给我生存的保证,”后代看到老年人感觉是负担,老年人看着后代又感觉要看很多面子,也处于一个更不幸福的状态。不管是这些年还是在很久以前,报纸上和我们生活周围都充满了这类不幸故事。我不是说不鼓励孝敬,孝敬应该是一种自愿的选择,是一种美德,但不应该是老年人的唯一养老途径。” 我很向往美式的生活:在那里,人人都能独立自主的生存,不需要去遵循莫须有的宗族血缘潜规则;父母与子女之间也不存在隐性的金融合约关系,更不会为了自己的需要而强留其在身边,养育子女就是基于单纯的爱;每个人在年轻时都能通过各类金融产品合理安排好自己后半生的生活,老了也就不需要靠子女的供养才能生存下去;整个社会并不存在占统治地位的一元化价值评判体系,任何思想皆可自由交汇。这样的制度下,每个人都能很独立的生活,激发出自身的个性和创新精神,这样的社会必然是千姿百态、包容万物的。 而在传统的儒家文化下,人的个性已被制度阉割掉了,只能依照设定好的轨迹生存,遵循陈腐的血缘宗亲观念,这样的社会,必定是一个失去个性与创新精神的社会,每个人都是传统思想驯化下的精神奴隶,没有千姿百态,只有千人一面;这样的社会,人人都活得没有尊严,因为人人都要依靠别人才能生存——年轻时得看父母脸色,年老了又得看孩子 22 / 38 精品文档 脸色。 可后者最大的悲哀还不在于此,而在于大部分的人们都自以为生活在了一个最美好 篇四:贝卡利亚读书笔记 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 贝卡利亚其人 切萨雷?贝卡利亚,意大利著名刑法学家,刑事古典学派创始人,1738年3月15日生于米兰,于 1758年9月13日毕业于帕维亚大学法律专业。毕业后回到米兰,加入当时很时髦的一个文人俱乐部“被改造者学社”,在那里相识了民主主义者,经济学家彼德罗韦里,而后又加入了韦里在家中成立的“拳头社”。1762年7月,贝卡利亚发表了他的处女作《论米兰公国1762年货币混乱及其救治》,此书为当时的金融改革做出了一定的理论贡献,贝卡利亚在学术界崭露头角。 从1763年开始,贝卡利亚打算写一本主题是对刑事立法批判的书,而此时给与贝卡利亚主要帮助的是韦里的弟弟,担任过“囚犯保护人”职务的亚历山德罗。到1764年7月16日,散发着油墨芬香的样书摆在了贝卡利亚的面前,样书既未署名,也没有印上出版社的名字,只是赫然印着那个后来震动全世界的响亮书名《论犯罪与刑罚》。 这本书虽然篇幅不大,但具有宝贵的精神价值,正如18世 23 / 38 精品文档 纪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论犯罪与刑罚》一书的书评中所写到的一样“《论犯罪与刑罚》这本小书具有宝贵的精神价值,正如服用了少许就足以缓解病痛的良药一样。当我阅读它时真感到解渴,我由此相信这样一部著作必定能清除在众多国家的法学理论当中依然残留的野蛮内容。”全 书洋溢着伟大的人道主义气息,在此书中,贝卡利亚深刻的揭露了旧刑事制度的蒙昧主义本质,依据人性论和功利主义的哲学观点分析了犯罪与刑罚的基本特征,明 确提出了后来为现代刑事制度所确认的三大原则,即罪刑法定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和刑罚人道化原则;并且呼吁废除刑讯和死刑,力倡无罪推定。 此书的发表,立即引起了宗教和 保守势力的惊慌和攻讦,有人因其不敢署名而指责他的懦弱,说他“只希望做人类的保卫者,但不愿为此做殉道者”。但《论犯罪与刑罚》的出版给贝卡利亚带来的 更多是赞扬,敬佩和拥戴。伯尔尼的爱国者协会在尚不知作者是谁的情况下就向作者授予了金质奖章,70多岁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读到它时,称道“作者是我们的兄弟”“贝卡利亚是一位仁慈的天才,他的杰出著作教育了欧洲。”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在起草《人权宣言》时,曾引用了《论犯罪与刑罚》意大利版的26处摘要。此书也不断的再版,据估计,在18世纪末,《论犯罪与刑罚》的各种版本不下60种,成为自《圣经》以来译本 24 / 38 精品文档 最多的著作之一(((((( 由于《论犯罪与刑罚》的成功,1768年11月奥地利女王专门发布了一项命令,授予贝卡利亚米兰宫廷学校(伦巴第地区与帕维亚大学齐名的另一所高校)经济贸易教授的职位,并规定其讲座是一切经济和金融专业的学生的必修课。1771年他被任命为米兰公共经济最高委员会委员,1785年米兰公共经济最高委员会被归为政府委员会,职权扩大。委员会划为7个部,贝卡利亚被任命为第三部的负责人,主管农业,工业,商业,后来被调任第二部,主管警察,法庭,监狱和 管教所。1791年他成为伦巴第刑事立法改革委员会的成员,而后,于 1794年11月28日因中风在米兰的家中病逝,享年56岁。 《论犯罪与刑罚》 一. 刑法的起源与犯罪的本质——社会契约 无疑贝卡利亚接受了卢梭社会契约论,认为刑法的起源,惩罚权的形成是公民个人自由权的出让,犯罪只不过是对社会契约的违反。 贝卡利亚从自然状态和社会状态的角度出发,论证了刑法的起源是公民个人自由的出让,在自然状态下,正如贝卡利亚写道“人类的繁衍尽管本身的规模不大,却远远超出了贫瘠荒凉的自然界为满足人们日益错综需要而提供的手段,这就使一部分野蛮人联合起来。为了抵抗者最初的联盟,必然 25 / 38 精品文档 又形成了新的联盟。就这样,战争状态从个人之间转移到国家之间。”一样,人类规模的扩大,资源的稀缺,生存的需要,自然的丛林规则促使了国家的形成。然而国家不幸的是,国家依旧不能把个人从自然状态的个人状态中解放出来,“离群索居的人们被连续的战争状态弄得筋疲力尽,也无力享受那种由于朝不保夕而变得空有其名的自由”因而刑罚和惩罚权便应任而生,“法律就是把这些人联合成社会的条件。人们牺牲一部分自由是为了平安无忧的享受剩下的那份自由,为了切身利益而牺牲的这一份份自由的总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国家的君权。君主就是一份份自由的合法保存着和管理者。”但是,贝卡利亚同时还指出,君主实行这种保管还不够,还必须保证它不受每个私人的侵犯,“这些人不但试图从中夺回自己的那份自由,还极力想霸占别人的那份自由(犯罪本质)。需要有些易感触的力量来阻止个人专横的心灵把社会的法律重新论如古时的混乱之中(刑法的目的)。这种易感触地力量就是法律所规定的刑罚”(刑罚的来因)。并且贝卡利亚坚定的认为惩罚权是一份份最少量自由的结晶,“一切额外的东西都是擅权,而不是公正,是杜撰而不是权力。”此外在《庇护》一节中,贝卡利亚从反面论证了犯罪的本质是对社会契约的违反,他写道“如果某个罪犯对于其他的社会契约并没有造成破坏,那么它可以收到该社会最高力量的威吓,驱逐和排斥,却不能收到依法律手续所做 26 / 38 精品文档 出的刑罚。法律只是社会契约的复仇者,而不是行为内在恶意的复仇者。”(当然,现今国际法上至普遍管辖原则在某种程度上讲正是对这种理论的创新与发展)这一理论被贝卡利亚的同代人,被誉为“意大利的孟德斯鸠”的思想家菲兰杰里概括为一句话“犯罪只不过是对社会契约的违反”,这句话被刑事古典学派奉为是对犯罪的经典定义。 二.犯罪的原因是个人因素与社会因素的统一 贝卡利亚打破了先前法学家所认为的犯罪只不过是个人恶意的观点,坚决地揭示出了社会因素,诸如经济的贫富悬殊,政治地位的不平等等社会因素亦是犯罪的重要根源。 在书中,贝卡利亚指出“欲望促成健忘,即使是对一些最紧要的事物,这种健忘也是自然而然的,死刑所给与的印象是取代不了的”她虽然强调了个人欲望对财富,名誉,地位的追求,对肢体的愉悦的满足与泛滥是个人犯罪重要诱因,甚至是连死刑也无能为力,但贝卡利亚更强调了各式各样社会因素在个人犯罪的过程中的催化作用。贝卡利亚借用盗贼和杀人犯的口吻说道:“我应该遵守的算是些什么法律阿~它在我和富人之间设置了一道鸿沟。富人对我一毛不拔,反倒借口让我常受他们所没有尝试过的痛苦。这是谁制定的法律呀,是富人和权势者。他们对穷人阴陋的茅舍从来不屑一顾,他们眼看着儿童们在节中哭嚎,妇女们在伤心落泪,却连一块发霉的面包也不肯拿出来。我们要斩断这给多数人造 27 / 38 精品文档 成灾难并为少数懒惰暴君服务的绳索~我们要向这不平等的根源开战~我将重新恢复自然的独立状态,我将以自己的勇敢和辛劳来获取一定时间的自由愉快的生活。也许痛苦和忏悔的一天终究会来临,但那是短暂的,在度过多年的自由和享乐的生活之后,我会有那么一个烦恼之日的。作为少数人之王,我将纠正命运的荒谬,让那些暴君在被他们的奢侈侮辱的还不如他们的马和狗面前,面如土色,失魂落魄。” 社会的贫富分化,底层劳苦大众痛苦的扩大化和上层社会的冷漠与暴虐,社会现实的严重不平,是穷人们渴望以自己的勇敢和辛劳打破原有的社会契约状态,即犯罪,来摆脱现实的痛苦和烦恼,以获取一定时间自由愉快的生活。接着贝卡利亚从功利主义的理论视角,论证了个人犯罪是个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做出的趋利避害的理性选择。他写道“一个人如果发现它将在生活于自由之中的本国公民的眼下,在苦役和痛苦之中,度过许多年岁甚至整整一生,成为曾经报复过他们的法律的奴隶,那么,它将这种结局to能够成败未卜的犯罪,同他可能受到的暂时的痛苦进行有益的比较。”一样,一旦穷人们发现现实带来的只有苦役和痛苦,那么他们也就会屈从犯罪所带来的意识愉悦生活的一线希望,进而铤而走险,即犯罪。并且“斩断这给多数人造成灾难并为少数懒惰暴君服务的绳索~我们要向这不平等的根源开战~”的信念充斥着那些几乎忘乎所以的罪犯的头脑,“它教给他 28 / 38 精品文档 去做一种简单的忏悔,并告诉他长时间的幸福是完全可能的,因而,也大大减少了他们对悲惨结局的恐惧。”因而犯罪不可避免。 三,衡量犯罪的标尺——犯罪的社会危害性 贝卡利亚在其著作的第二十四节《衡量犯罪的标尺》中,开门见山的写道“我们已经看到,什么是衡量犯罪的真正标尺,即犯罪对社会的危害性。”并且在此结论之上,他对历史上之思想家法学家对衡量犯罪的几种错误标尺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首先,他批驳的观点是一犯罪人的主观意念为犯罪轻与重的标准。他认为因为主观意念具有不确定性,人们主观意念的千差万别,因而以犯罪时的意念作为定罪的标准,不仅由于其缺乏更广泛意义上的可操作性,不足为取,更由于“如果那样的话,就不仅要为每个公民制定一部特殊的法典,而且需要为每次犯罪制定一条新的法律。”而与其带来的巨大成本还不如让犯罪进行,同时,有时因为 “最好的意图却对社会造成了最坏的结果,或者,最坏的意图却给社会带来了最大的好处。”那么此种情况将会使是奖是罚无可适从。 同时,贝卡利亚也对那种以“被害者的地位,而不是犯罪的对社会公共利益的影响”为确定犯罪的标尺。他批驳道“如果这时衡量犯罪的真正标志尺,那么,同谋杀帝王的行为相 29 / 38 精品文档 比,对大自然的失敬行为就应该受到更严厉的惩罚”而现实中,对自然的失敬行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却无人过问而对侵犯帝王行为的刑罚往往都一达到人之极限,批驳可谓一针见血。 最后,贝卡利亚对那种“罪孽的轻重程度是衡量犯罪的真正标尺”的论调进行丢了激烈的反击。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只是为了解决欲望的冲突的和私利的对立,才产生了共同利益的观念,以作为人类公正的基础。人与上帝的关系是依赖于上天和造物主的,只有造物主才同时拥有立法者和审判者的权利,因为唯独她这样做不会造成任何麻烦。”而“罪孽的轻重取决于叵测的内心坠落的程度,除了借助启迪之外,凡胎俗人是不可能了解它的,因而,怎能以此作为惩罚犯罪的根据呢, 当然,从以上贝卡利亚对一些观点的批驳中,我们可以看出,贝卡利亚在某种程度上讲主张以犯罪所造成的客观危害作为定罪的标尺,而有些带有否定主观犯意在个人犯罪构成中的地位,因而有失偏颇。但立足于宗教势力强盛的十八世纪的欧洲,不可否认,为避免宗教势力插手刑罚领域,贝卡利亚对一些主观标准的批判之伟大性。 四.刑罚与犯罪相对称——罪责刑相适应 贝卡利亚在《论犯罪与刑罚》二十三节的开篇,高声的宣称道“公众所关注的不仅是不要发生犯罪,而且还关心犯罪 30 / 38 精品文档 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尽量小些。因而,犯罪对公众利益的危害越大,促使人们犯罪的力量越强,制止人们犯罪的手段就应该越强有力。这就需要刑法与犯罪相对称。” 然则,为什么需要刑罚与犯罪相对称呢,对此,贝卡利亚从正反两个方面给与了充足的论证。从反面他认为,如果刑法失当,不仅不能起到应有的惩戒作用,反而会导致新犯罪的增生。“如果说欢乐和痛苦是支配感知物的两种动机,如果说无形的立法者在推动人们从事最卓越事业的动力中安排了奖赏和刑罚,那么,赏罚上的分配不当就会引起一种普遍反而被人们忽略的矛盾,即:刑罚的对象正是它自己造成的犯罪。”不仅如此,刑法的失当还会严重导致人们普遍法感情的伤害与损失,“这种感情是无数世纪和鲜血的成果,他们极为艰难的,缓慢的在人类心灵中形成;为培养这种感情,人们还必须借助最高尚的动力和大量威严的程式”。除此,他还从具体罪刑失当所带的适用刑法困难中对罪刑法定的重要意义进行了强调,“如果对两种不同程度的侵犯社会的犯罪行为处以同等的刑罚,那么人们就找不到更有力的手段去制止实施能带来较大好处的较大犯罪了。”从正面,他则从犯罪所构成的犯罪阶梯(在这两极‘最高一级即是直接飞灭社会的行为,最低一级即是轻微的非正义行为’之间,包括了所有侵害公共利益的,我 们称之为犯罪的行为,这些行为都沿着无形的阶梯,从高到 31 / 38 精品文档 低顺序排列)出发,认为刑罚也应与此构成一座刑罚阶梯。他写道“如果说,对于无穷无尽,黯然模糊的人类行为组合可以应用几何学的话,那么也很需要一个相应的,由最高到最弱的刑罚阶梯。” 在此之上,它对具体适用罪刑相适应原则也有所论述,尤其突出了立法者的重要性,“立法者像一位灵巧的建筑师,他的责任就在于纠正有害的偏重方向,使形成建筑强度的那些方向完全协调一致。”同时,他再三强调了刑法阶梯与犯罪阶梯相一致在具体适用这一原则时的重要意义,“对于明智的立法者来说,只要标出这一尺度的基本点,不打乱其次序,不使最高一级的犯罪受到最低一级的刑罚,就足够了。” 五.罪刑法定和刑罚的必定性与及时性 虽然贝卡利亚在其著作中没有单章论述罪刑法定这一现代刑法的根基原则,但在其著作中无处不闪耀着罪刑法定的神圣光辉,“每个公民都应当有权作一切不违反法律的事情,除了其行为本身可能造成的后果外,不用担心会遇到其它麻烦。”这一原则,既可解读为法不禁止即自由,但在这本形式法学的著作中,我更相信作者将法不禁止即自由这一宪法政治理念注入了刑法的机体,因而解读为罪刑法定也许更符合作者的初衷。与此同时,贝卡利亚着重强调了其重要性“这是一条政治信条,他本应得到人民的信任,本应得到廉政地守护法律的,高尚的司法官员的宣扬;这是一项神圣的信条, 32 / 38 精品文档 舍此就不会有一个合理的社会;这是对人的一种正确补偿,因为它已经牺牲了每个感知物所共有的,在自己力量范围内作一切事情的普遍自由。这一信条培育着生机勃勃的自由的心灵和开明的头脑;他为了使人们变得善良,赋予他们一种无所谓畏惧的美德,而不是逆来顺受者所特有的委曲求全的美德。”我想,这也许是一位人道的先驱所具有的无与伦比的人道情怀吧。并且在著作的租后一节的总结中,贝卡利亚尤为强调了刑罚“由法律规定的”。由此可见,罪刑法定原则也应是贝卡利亚伟大刑法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关于刑法的确定性和必定性,贝卡利亚在《论犯罪与刑罚》的二十节作了精辟的论述。开篇即高屋建瓴的指出“对于犯罪最强有力的约束力量不是刑罚的严酷性,而是刑罚的必定性”究其原因“因为,即便是最小的恶果,一旦成了确定的,就总是令人心悸。”并且基于此,贝卡利亚要求立法者应当是仁慈,执法者必须是严肃认真,他写道“仁慈是立法者的美德,而不是执法者的美德,它应当闪耀在法典中,而不是表现在单个的审判中”“司法官员谨守职责,法官铁面无私,严肃认真”。 其实,在贝卡利亚的这本著作中所论及的基本原则,刑罚的及时性不可不说是经典的论述的之一,他并将其作为著作的第十九节单章论述。起始句就点明了要意“惩罚犯罪的刑法越是迅速和及时,就越是公正和有益”之所以贝卡利亚如 33 / 38 精品文档 篇五:读书笔记 原创系列 圣经 耶稣基督是善牧 ——读《圣经》有感 姓名:许磊 学号:2052707327 班级:艺术074班 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凡不由门进入羊栈,而由别处爬进去的,便是贼,是强盗。由门进入的才是羊的牧人。看门的给他开门,羊听见他的声音;他按着名字呼唤自己的羊,并引领出来。当他把羊放出来以后,就走在羊前面,羊也跟随他,因为认得他的声音。(若10:1—4) 耶稣基督是道路,我寻道路而生,终如愿。 一直以来,我是在一个虔诚,相爱,和谐的农村家庭中长大。黄土高原,风光虽然不是很秀丽,但是卓为壮观。山峰,行云,白杨,河水,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我很早就萌生了这些全是上帝创造的念头,觉得我们离上帝很近。近到我就如画中的羔羊,而上帝就是放牧者。我常常痴痴的呆坐着,听我母亲讲述诺亚方舟,讲述亚伯拉罕以及他的子孙。我也常常想,只要我一心祷告,我的所求,上帝都可以满足我。此时看来,或许就是人的“原罪”吧~ 随着知识的增长,我的信仰开始背离基督,背离上帝。也或许是那个年纪对浓厚的中国古老传统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兴趣,甚至迷上了佛教。我观《大悲咒》,我也看儒学经典。儒家文化是以伦理为法,以个人修养为本,以道德为施政之 34 / 38 精品文档 基础,以个人正心修身为政治修明之根底。父亲也算是个有学问的人,更是个有修养的人。其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涵逐渐融入了我的血液,最重要的是我信奉的“仁爱”。至此,我常常被朋友扣上大彻大悟之类的词句。 但是,我依旧还是有多的让人膛目结舌的疑问。这种疑问,伴我读高中,直到随我进入大学。带着我的《圣经》,带着我那狂热的宗教情结。 然而,有人问我信仰什么的时候,我一直迷茫地回答:自己。这么多年,我真的就这样浑浑噩噩的一路摇摆一路自我仰望的过来了。偶尔,我问我自己,人的智慧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吗, 伴着极大的困惑,我带着我的《圣经》,走进了学校的团契,走进了教堂。宣扬我们对人相信、感恩、忠诚、亲切、真诚、实在??或者此时应该这样说: 我借着圣灵的感召,明白了在我们一生的事奉生活中,如面临荣誉、面临肢体的夸赞,当晓得“即是人前获誉,也是我主裁成”。面对上帝托付的圣工,我们当一生拥有仆人的谦卑与忠诚。 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当我明白上帝的仁慈以及人类的罪恶时,耶稣所布的道,只要细心的品尝,便能咂出其中的滋味来。 35 / 38 精品文档 又正如牧师讲述的那样:“心中有主,心中有羊,心中有家。” “我们将所看见、所听见的传给你们,使你们与我们相交。我们乃是与父并他儿子耶稣基督相交的。”从亚伯拉罕到约瑟,从摩西到约书亚,从大卫到所罗门,从施洗约翰到使徒约翰,无不留下与主亲密相交的身影,与主相交是我们得力的所在,是明白主心意的渠道,是得着属天的能力、权柄、祝福的途径。 耶稣基督是善牧,我与善牧交心,乐无忧。 耶稣说:“我实实在在告诉你们:凡不由门进入羊栈,而由别处爬进去的,便是贼,是强盗。由门进去的才是羊的牧人。看门的给他开门,羊听他的声音;他按着名字呼唤自己的羊,并引领出来。当他把羊放出来以后,就走在羊的前面,羊也跟随他,因为认得他的声音。羊决不跟随陌生人,凡而逃避他,因为羊不认得陌生人的声音。”耶稣给他们讲了这个比喻,他们却不明白给他们讲的是什么。于是,耶稣又对他们说:“我实实在在告诉你们:我是羊的门;凡在我以先来的,都是贼和强盗,羊没有听从他们。我就是门,谁若经过我进来,必得安全;可以进,可以出,可以找着草场。贼来,无非是为偷窃、杀害、毁灭;我来,却是为叫他们获得生命,且获得更丰富的生命。我是善牧:善牧为羊舍掉自己的性命。佣工,因不是牧人,羊也不是他自己的,一看见狼来,便弃羊逃跑——狼就抓住羊,把羊赶散了,因为我认识我的羊, 36 / 38 精品文档 我的羊也认识我。正如父认识我,我也认识父一样;我并且为羊舍掉我的性命。我还有别的羊,还不属于这一栈,我也该把他们引来,他们要听我的声音,这样,只有一个羊群,一个牧人。父爱我,因为我舍掉我的性命,为再取回它来:谁也不能夺去我的性命,而是我甘心情愿舍掉它;我有权舍掉它,我也有权再取回它来———这是我由我父所接受的命令。” 耶稣基督,我们的好牧人,他无比的热爱我们,他是引领羊群进入羊栈的好善牧。正如我儿时的记忆,我依偎在他的身边一样。此时此刻,我在经历了种种 文化、媒介的极力推崇下来自骄傲的性情后,终于又一次偎依在他的身边,等待他把我引入羊栈。一种安慰,让我在他的羊栈内找到安息之地。我身感荣幸。 耶稣基督告诉我们,要忍让、要谦逊,要有爱心,要喜乐;不要追随陌生人,陌生人只会杀羊,他们是盗贼,是屠夫。耶稣基督给了他的羊群足够而丰沛的水和草,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听他的声音,因为他是看守羊群的善牧。他,善牧,为了羊舍弃了自己的生命,却保住羊群的性命。他是为了我们全世界这些流离失所的群羊而舍弃了自己生命的好善牧。 耶稣说:“我是善牧,我认识我的羊,我的羊也认识我。正如父认识我,我也认识父一样;我并且为羊舍掉我的性命。”耶稣不仅说了,也做了。 耶稣说:“我还有别的羊,还不属于这一栈,我也该把他们 37 / 38 精品文档 引来,他们要听我的声音,这样,只有一个羊群,一个牧人。父爱我,因为我舍掉我的性命,为再取回它来:谁也不能夺去我的性命,而是我甘心情愿舍掉它;我有权舍掉它,我也有权再取回它来——这是我由我父所接受的命令。” 这是爱与信任,是牧者对羊群的付出、对羊群的爱,乃至牺牲。在我们事奉的人生中,心中有主,心中有羊,心中有家。因为羊群是主耶稣生命的托付。明白到此,我们必将拥有一个蒙恩的人生,使上帝的名大得荣耀。 漫漫人生路,让我们择善而从,祈求主加给我们力量~ 38 / 38
/
本文档为【大盗贼读书笔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