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广东药学院(中山学习中心)2008成人高考

广东药学院(中山学习中心)2008成人高考

2017-12-10 50页 doc 138KB 6阅读

用户头像

is_792768

暂无简介

举报
广东药学院(中山学习中心)2008成人高考广东药学院(中山学习中心)2008成人高考 专升本《政治》复习资料 政治复习资料(一)哲学 考试注意事项: 单项选择题: ,、认真审题,弄清题干的内容和要求。这是单项选择题选准正确答案的关键。 ,、答题可以采取直接选取法和排除法。 ,、答题中应当注意,单项选择题的正确答案只有唯一的一项是正确的,不能多选,也不能写成两项模棱两可,否则就错了,不能得分。 简答题:回答简答题时,考生应注意三点: ,、要认真审题,准确地判明试题的题意和对答案的要求,切忌在对试题的题意和答题要求还不十分清楚的情况下,便匆忙答题。 ,、...
广东药学院(中山学习中心)2008成人高考
广东药学院(中山学习中心)2008成人高考 专升本《政治》复习资料 政治复习资料(一)哲学 考试注意事项: 单项选择题: ,、认真审题,弄清题干的内容和要求。这是单项选择题选准正确答案的关键。 ,、答题可以采取直接选取法和排除法。 ,、答题中应当注意,单项选择题的正确答案只有唯一的一项是正确的,不能多选,也不能写成两项模棱两可,否则就错了,不能得分。 简答题:回答简答题时,考生应注意三点: ,、要认真审题,准确地判明试题的题意和对答案的要求,切忌在对试题的题意和答题要求还不十分清楚的情况下,便匆忙答题。 ,、要全面、准确地回答问题的答案要点,不能丢三落四,遗漏某些要点,特别是关键性的要点更不能漏掉。 ,、要对回答的要点作简明扼要的分析,使答案完整而明确。 论述题: 回答论述题时,必须注意四点: 1、按照题意的要求,答题的要点必须全面、系统和完整。 2、答案的要点要做到层次分明,条理清楚,逻辑严密。 3、答题时,不仅要回答“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应该把所学的理论内容加以概括、分析和论证,回答出“为什么”。 4、依据题干的要求,处理好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来分析、说明和解决当前国内外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注意要贴切主题,符合题意,切忌理论与实际脱节,互不沾边。 1、论述题一定要几个知识点均有涉及,不要只就一点大发议论而不及全面。 2、答题要点: 1)、要涉及相关的所有知识点(关键词) 2)、有层次、有逻辑、有内在联系 3、谈到“关系”的套路:1)、概念、2)是对立的关系,又是统一的关系、3)防止割裂二者,夸大一方将犯什么错误 唯物论 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法(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马哲 认识论 历史唯物主义------- 这是马、恩对人类贡献最大的 (1)矛盾规律(对立统一规律) 三大规律 (2)否定之否定 (3)质量互变规律 1 唯物辩证法 (1)因果范畴 (2)现象与本质范畴 若干范畴 (3)必然性和偶然性范畴 (4)形式和内容范畴 (5)可能性和现实性范畴 辩证法的范畴(都是对立统一关系): 1、因果范畴: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 ?“因”“果”的概念——因在前,果在后 ? 因果具有客观性和复杂性 2.现象与本质范畴 概念:注意:多出选择和简答(让你讲讲二者关系)---区别/联系,要了解二者的辨证关系 A.对立关系:现象是外界的、生动的、易变的、个别的、被人直接感受的; 本质是内在的、抽象的、不稳定的、一般的、不易直接认识,需通过理性思维。 B.统一关系:任何现象都是一定本质的反映和表现,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 现象表现本质时有两种——假象(颠倒歪曲的本质反应)/ 真相 辨析:假象也是本质的反应吗, 答:是,只是颠倒歪曲的本质反应。1、透过现象看本质 2、分清真相和假象 3(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范畴 (1)、概念 必然性—事物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不可避免的趋向。四个特征—不可避免性、确定性、规律性、本质性。 偶然性—事物发展过程中非必定发生的、不确定的趋势。四个特征—不确定性、非本质性、非重复性、非内在性。 例:事物的发展必然趋向灭亡,这是必然性。但以何种方式灭亡,这是偶然性决定的。 (2)必然性由事物的内部原因决定的,偶然性由事物的外部原因决定的 (3)二者关系:对立统一的——任何必然性都是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的,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换。 防止割裂二者:夸大必然性---宿命论(“龙生龙…”)、夸大偶然性---非决定论(“今朝有酒今朝醉”、“混一天算一天”) 4、形式和内容 形式是内容的构成方式 5、可能性和现实性:1、2、3、是重点,4、5、一般了解 本章中出题比较多的是对立统一关系 一、认识的基础和本质 1、两条不同的认识路线——(1)从物—感觉—思想(唯物主义认识论)、(2)从思想—感觉—物(唯心主义认识论) 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谁是第一性——区分唯物论与唯心论。有无同一性——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所有的唯物论者都是可知论者 辨析:唯心论者中也有部分是可知论者,而不是绝对的不可知论者。例如同是唯心论者,黑格尔认为世界是可知的,而庄子则认为不可知。 2 2、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缺陷 (1)形而上学性——消极的、被动的感知过程。(2)机械性——简单地复映世界 3、马哲的认识论: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认识的主体:人(个体、集团、社会)是认识主体。特征:有主观能动性 客体:认识的对象 知识点(2)主客体关系:主体反映客体,客体是被反映的——认识关系。主体改造客体,客体是被改造的——实践关系 (3)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和地位:作用——是认识的基础:a、实践是认识产生的来源 (纸上得来终觉浅……)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d、实践是认识的检验手段 地位——实践是马列认识论的首要的观点 直接经验、 间接经验 (4)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a、有、有目的,b、是积极的、主动的过程,c、主体在反映客体时有一个加工和改造的过程,d、通过逻辑思维,从已知到未知、从现象到本质 二、认识运动的辨证过程 1、认识发展的阶段性:实践——认识——实践 (认识的过程),由感性认识(认识的低级阶段)上升到理性认识(高级阶段) 简答: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 1)感性认识(感觉、知觉和表象)是认识的起点,是低级阶段。是外部的、具体的、分散的。跟着感觉走,单凭感觉办事,容易犯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 2)理性认识(概念、判断和推理)比感性认识更抽象、更概括、更内在; 3)关系:a、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一个飞跃(“到今天才认识你…”),二者是对立统一的。(人不能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只有充分感知才能充分理解)。*夸大感性认识——经验主义的错误。强调感性认识而忽视理性认识, *夸大理性认识——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错误。强调理性认识而忽视感性认识 b、从认识到实践是第二次飞跃,这一次飞跃更重要。 认识需要实践的检验, 实践需要认识的指导 2、认识发展的无限性(反复性):这可作为问题“与时俱进的理论基础是什么,”的依据,“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简答:认识为什么有反复性, 1)主体——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 2)客体——事物本质的暴露有个过程。(如对自然、社会、人本身的认识等)因此人的认识在实践基础上会不断反复、调整 人的本质:唯心主义——把人性归结为抽象的精神性;旧唯物主义——从生物学意义上理解人;历史唯物主义——人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的辨证统一 唯心论: 心外无物--------王阳明、 万物皆备于我----------孟子、理在事先---------朱熹、 形而上学:我思故我在-----笛卡儿 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基础上创立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最普遍规律的科学。 哲学:哲学是通过对具体科学的概括与总结而形成的理论化、系统化世界观。 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 3 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运动:运动即一般的变化,有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社会运动等基本形式。 本原:本原指世界的来源和存在的根据,在哲学基本问题中是与派生相对应的第一性的东西。 真理:真理是认识主体对客体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发展:发展是指事物的前进性、上升性质变,实质是旧事物灭亡,新事物产生,新事物战胜旧事物。 规律:规律即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扬弃:既克服又保留,即包含着肯定因素的否定。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文明:广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成果和财富的总和;狭义:文化中的积极成果。 一元论:是一种承认世界有统一性,即世界有一个共同本原的哲学理论,包括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两种形式。 二元论:二元论是一种否认世界有统一性,即否认世界有一个共同本原,认为物质与意识同为世界本原的哲学理论,主要是一些哲学上不彻底的唯心主义者的观点。 反映论:反映论是一种将认识的本质归结为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的认识理论,属于唯物主义认识论 方法论:方法论即关于方法的理论或说理论层次的方法,分为哲学方法论、一般科学方法论、具体科学方法论三个层次,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世界观是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与总的看法,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即哲学。 人生观:人生观即生活于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依据某种世界观和个人生活体验所形成的对人生问题,包括人生意义、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理想等的根本看法和信念,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先验论:先验论是一种认为认识在主体对客体产生感性经验之前就已经存在的认识理论,属于唯心主义认识论。 辩证法:原指在辩论中揭露对方议论中的逻辑矛盾并克服这些逻辑矛盾的方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专指坚持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是与形而上学相对立的哲学派别。 形而上学:原是亚里士多德一部著作的名称。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哲学派别,坚持孤立的片面的静止的观点,否认矛盾的客观存在及其作用。 可知论:可知论是一种承认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即承认人类可以正确认识事物本质与规律的认识理论,包括唯物主义的可知论和唯心主义的可知论。 不可知论:是一种否认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认为人类不能完全或完全不能正确认识事物本质与规律的认识理论。 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决定精神的哲学派别,与唯心主义并称两大基本派别。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精神决定物质的哲学派别,与唯物主义并称哲学两大派别。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主体在实践中通过感官接触客体产生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主体对感性认识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而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的认识。 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指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指竖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并为之服务的政治法律制度与设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形态: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指社会生活中的精神现象,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等感性的和理性的全部的精神活动。 4 意识形态:意识形态亦称思想上层建筑,指社会意识形式中属于上层建筑,反映经济基础的部分。 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朴素辩证法:是辩证法的第一种历史形态,坚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变化的观点,但缺乏科学基础,具有自发性、直观性。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哲学。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辩证的社会历史观,亦称唯物史观 朴素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的第一种历史形态,坚持物质第一性的唯物主义基本原则,但缺乏科学基础和系统论证,具有自发性、直观性。 唯心辩证法:是辩证法的第二种历史形态,坚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变化的观点,具备了比较完整的体系和系统的论证,但与唯心主义相结合。 主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之一,其特征是主张某种主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并存在于这种主观精神之中。 客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之一,其特征是主张某种离开人类而独立存在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和表现。 成人专升本 政治复习资料(二)毛泽东思想概论 毛泽东思想概论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两大任务: 1、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2、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马列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几个条件: 1、经济、政治与文化条件: 经济---半封建半殖民地,有一定的资本主义和强大的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势力。a.辛亥革命后,工运发展,由单纯的经济斗争发展为频繁的反帝反封建的组织运动。 b.新文化运动兴起,为马列等外国思潮的传播准备了思想条件。 政治---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加剧,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文化---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对各种主义和学说进行了比较、鉴别和推求,自觉地、理智地选择了马列主义。 2、时代背景: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标志: 1、构建了毛泽东思想的哲学体系; 2、总结了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阐述了人民战争思想,形成了完备的军事理论; 3、总结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丰富经验,形成了一整套策略方针和原则,发展了统一战线理论。 4、论证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形成了完整的新民主主义理论。 5、完善和发展了党的建设,特别是思想建设的理论。 6、提出了文化艺术工作的方针,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文艺理论。 毛泽东思想的特点:1、毛泽东思想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的。2、毛泽东思想完全是中国的,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3、是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的完美结合和高度统一。毛泽东个人的贡献和党的集体智慧共同构筑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大厦。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 十一届六中全会的《决议》和十六大的通过的《党章》对毛泽东思想所作的科学界定,概括性地从三个方面揭示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 第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这主要说明了毛泽东思想同马列主义的关系,揭示了毛泽东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和最突出的特征。 第二,“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从根本上解除了"毛主席的话句句是真理"和"两个凡是"的困扰,还毛泽东思想以本来面目。 第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是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集体奋斗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党和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当然,毛泽东作为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杰出代表,他又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的科学著作是这一个理论的集中体现。 第四, 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5 毛泽东思想的特点: 1、毛泽东思想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的。 2、毛泽东思想完全是中国的,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3、是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的完美结合和高度统一。4、毛个人的贡献和党的集体智慧共同构筑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大厦。 毛泽东邓小平独创的三条道路:1、武装夺取政权、2、社会主义改造道路、3、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提出是在1948年4月1日,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科学、完整地概括了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就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的革命”。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党在社会主义时期的总路线:1958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根据毛泽东的创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第一个五年计划(,,,,-,,,,年) 第二个五年计划(,,,,-,,,,年) 第三个五年计划(,,,,-,,,,年) 第四个五年计划(,,,,-,,,,年) 第五个五年计划(,,,,-,,,,年) 第六个五年计划(,,,,-,,,,年) 第七个五年计划(,,,,-,,,,年) 第八个五年计划(,,,,-,,,,年) 第九个五年计划(,,,,-,,,,年) 第十个五年计划(,,,,-,,,,年) 历届党代会时间、地点、代表和党员数 会议 召开时间 地点 正式代表 候补或特邀代表 代表党员人数 第一次 1921.7.23-31 上海 12人 50多人 第二次 1927.1.6-23 上海 12人 195人 第三次 1923.6.12-20 广州 30多人 420人 第四次 1925.1.11-22 上海 20人 994人 第五次 1927.4.27-5.9 武汉 80多人 57,967人 第六次1928.6.18-7.11 莫斯科 84人 40,000多人 第七次 1945.4.23-6.11 延安 544人 208人 121万人 第八次 1956.9.15-27 北京 1,026人 107人(21人未到会) 1,073万人 第九次 1969.4.1-24 北京 1,512人 2,200万人 第十次 1973.8.24-28 北京 1,249人 2,800万人 第十一次 1977.8.12-18 北京 1,510人 3,500多万人 第十二次 1982.9.1-11 北京 1,510人 145人 3,900多万人 第十三次 1987.10.25-11.1 北京 1,936人 特邀61人 4,600多万人 第十四次1992.10.12-18 北京 1,989人 5,100多万人 第十五次1997.9.12-18 北京 2,048人 5,800多万人 一、填空: 1、(五四时期)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时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就把(马列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写在自己的旗帜上。 3、(孙中山)“什么是主义,主义就是一种(思想)、一种(信仰)、一种(力量)。”他创立了三民主义。 4、(1945年中共七大)正式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5、毛泽东思想着重要回答和解决的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东方大国如何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 6、20世纪中国的三次历史性巨变是:a-(新民主主义革命),b-(社会主义革命),c-(建设有中国特色 6 的社会主义) 二、选择: 1.第一次提出毛泽东思想概念的是-----------------------------------------------------( D ) A 毛泽东 B 邓小平 C 刘少奇 D 王稼祥 2.第一次提出“马列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这个根本思想原则的著作是---( C ) A、《新民主主义论》 B、《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C、《(共产党人)发刊词》 D、《目前形势和党的任务》 3.把马列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实现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代表人物是-------( A ) A 毛泽东 B 邓小平 C 周恩来 D 朱德 4.把毛泽东思想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 B ) A 遵义会议 B 中共七大 C 中共六届七中全会 D 中共六届六中全会 5.最早提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的著作是-------------------------------------( C ) A、《(共产党人)发刊词》 B、《新民主主义论》 C、《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 D、《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6.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 A ) A 实事求是 B 群众路线 C 独立自主 D 解放思想 7.毛泽东最伟大的功绩是------------------------------------------------------------( B ) A 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B 把马列主义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指出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 C 建立了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 D 建立了一个无产阶级的革命政党 8.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路线是----------------------------------------------------------( B ) A 改革开放 B 群众路线 C 实事求是 D 自力更生 9.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是------------------------------------------( B ) A、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B、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C、依靠群众,团结群众 D、改革开放,争取外援 10.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 A ) A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B 五四运动 C 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 D 中共二大 1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 B ) A 民族资产阶级 B 无产阶级 C 小资产阶级 D 农民阶级 1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 C ) A 毛泽东思想 B 列宁主义思想 C 马克思主义 D 马列主义 13.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核心是---------------------------------------------------( D ) A.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 B.中国革命的无产阶级 C.中国无产阶级的领导 D.无产阶级领导 14.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是-----------------------------------------------------------( B ) A 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B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 封建社会 D 资本主义 1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是-----------------------------------------------------( B ) A、武装斗争 B、没收封建地主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C、建设农民根据地 D、政权建设 16.五四运动后的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是-------------------------------------------------( C ) A 旧民主主义性质 B 社会主义性质 C 新民主主义性质 D 民主主义性质 1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 D ) A 共产主义 B 封建主义 C 资本主义 D 社会主义 18.近代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 D ) A 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 B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7 C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 D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 19.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是--------------------------------------------------( C ) A、革命对象不同 B、革命动力不同 C、革命领导阶级不同 D、革命原因不同 三、简答题 1.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基本方面是什么, 答: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织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有三个基本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 a、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它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出发点。 b、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原理运用于党的全部活动中,而形成的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是对党和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历史经验的总结,是毛泽东思想的灵魂之一。 c、独立自主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提出的根本方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所必须坚持和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从实际出发,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群众路线都是我们的立足点。 2.为什么说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答: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历史活动。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就是对全党和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实际经验的科学总结,因而凝聚了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 与此同时,在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党的许多卓越领导人物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根据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所做的系统的总结,还有那些在党的历史上发生过重大影响的,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是正确的文件和文献等等,它们或者补充、丰富、发展了毛泽东论著中的许多观点,或者与毛泽东的某些观点交相辉映。 所以毛泽东思想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全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3.为什么说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路线, 答: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 群众是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中国共产党最基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 法,它揭示了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指明了正确实现党的领导的根本途径。 群众路线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原理运 用于党的全部活动中,而形成的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是对党和人民革命斗争历史经验的总结。 群众路线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的,是实现党的宗旨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体现,是毛泽东思想的灵魂之一 4.怎样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答:a、要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不能只从个别词句去理解毛泽东思想。要善于学习、掌握和运用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来指导我们的工作,尤其要着重掌握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主要内容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b、要把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思想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严格区别开来。毛泽东思想是指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而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思想则是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毛泽东个人的思想,它不属于毛泽东思想体系的范畴。 c、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客观真理、科学的理论,它的主要基本原理、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必须坚持的,但它同马列主义一样,没有也不可能穷尽真理,只是为认识和发展真理而开辟了道路,它必定要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8 5.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特点、主要矛盾、历史任务是什么, 答:近代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的基本特点是:(1) 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是近代中国一切灾难和祸害的总根源,也是阻碍中国独立发展的根本原因。(2) 中国的封建势力成为帝国主义奴役近代中国的社会基础。(3) 封建时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被破坏了,但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依旧存在,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社会中占据着明显的优势。(4) 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某些发展,但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5) 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6) 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人民的贫困和政治上的不自由程度是世界上所少有的。 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其中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是最主要的。 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推翻封建主义的压迫,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 6.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是什么, 答: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政体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既不同于欧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也不同于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共和国,其根本目标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孔、宋、陈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其中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是发展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它反对帝国主义的奴化思想,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以民主的形式表现出来;它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际的统一;它的服务对象是人民大众,占全民族的百分之九十以上。 7.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 (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 (3) 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 (4)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经过新民主主义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 所以说新民主主义是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8.简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 答:(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从此不断向前发展,由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纲领和斗争策略,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 (3)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广泛的国际援助和避免走资本主义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9.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什么, 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1)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的第一个和最凶恶的敌人。帝国主义通过野蛮的侵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控制、操纵中国,最终从中国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另外,帝国主义列强在侵略中国的过程中,杀人放火,抢掠财物,无恶不作,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给中国人民带来无法衡量的物质损失和精神伤害。 (2)封建主义是中国社会进步的主要障碍。封建剥削制度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支柱,是中国封建军阀实行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封建主义的统治也是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障碍,是中华民族 9 进步的拦路虎。在近代中国社会的经济生活中,占优势地位的是封建经济。封建剥削制度的残酷性和封建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使中国生产力水平低下,人民生活极度贫困。 (3)官僚资本主义也是中国革命的对象之一。官僚资本主义依附于帝国主义并为帝国主义所豢养,它同外国帝国主义、中国地主阶级和旧式富农紧密结合着,具有买办性、封建性、垄断性。 10.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 。 答:新民主主义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是毛泽东创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集中表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条总路线规定了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中国革命的动力是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中国革命的性质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它的核心是无产阶级领导,换句话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区别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 四、论述题: 一、怎样理解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 答题要点:纵观我们党发展的七十多年历史,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同一的科学体系。 (1)从理论来源和本质属性看,毛泽东思想根源于马列主义,是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邓小平理论也根源于马列主义,孕育于毛泽东思想中,是马列主义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如果说马列主义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一般理论基础,那么毛泽东思想则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特殊理论基础。这说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具有继承、发展的关系。 (2)从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它像一条永恒的金带连接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3)从总体系和总范畴看,毛泽东思想属于马列主义,邓小平理论当然也属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但是由于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和邓小平所处的时代不同,自然就会使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风格上、主题上、方式上、角度上显现出差异,然而它们之间在总体系和总范畴上是紧密联系的,是一致的。 成人专升本 政治复习资料 (三) 邓小平理论(1) 邓小平理论 1、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的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核心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 2、苏联模式:一种社会主义国家模式。特点:以国民经济高速增长为首要目标,以重工业为发展重点,以粗放发展为经济增长主要手段。该模式由列宁、斯大林等俄国政治家、理论家和军事家们共同创立,在战争与革命的年代形成,带有备战型或准战时型的特点,在一定时期内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 3、马克思主义:由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组成。 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学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共产主义世界观最完整的理论形态。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是无产阶级的行动指南和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 4、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即邓小平理论。它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生长出来的,融化于当代中国实际活动之中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所以说它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 5、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10 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在探索我国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主要失误:一是对苏联模式的僵化套用,经济上急于求成;二是政治上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P.5 6、三个“有利于”: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的判断改革开放中一切工作得失、是非、成败的三条根本标准:(1)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2)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3)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7、两个凡是:(1)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 (2)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8、生产力标准:就是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作为检验一切改革得失成败的主要标准。 9、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10、实事求是:就是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 11、思想路线:亦称认识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和体现。 实事求是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经验。 1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13、社会主义两大原则----发展生产力和共同致富。 14、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发展生产力。 15、邓小平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概念是在----1980年。 16、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7、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因为----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发展生产力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 18、能否实现台湾统一,要看----香港实行“一国两制”的结果;大陆经济能不能真正发展。 19、共同富裕----“先富”带“后富”。 20、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资本主义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主体;社会主义以共同富裕为价值目标,资本主义追求个人致富,必然导致两极分化。 21、我国强调最基本人权是----生存权和发展权。 22、邓哲思想与邓论的关系----理论的哲学基础,是新时期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23、邓论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关系----继承和发展; 24、十五大主题----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25、实事求是被确定为我党的思想路线是在----延安整风时期; 26、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贡献----强调解放思想; 27、邓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8、改革的性质----也是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9、判断我国改革开放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三个有利于; 30、第一次对三个有利于标准做出完整表述是----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讲话; 31、党的思想路线三个基本点----a、一切从实际出发、b、理论联系实际、c、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1个中心,2个基本点) 3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11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34、四项基本原则:1979年3月,邓小平在理论务虚会上明确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35、人民民主专政:是无产阶级专政在中国的具体形式,它的具体含义是对广大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 36、经济特区: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了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和扩大对外贸易而设置的,实行优惠政策和采取优惠措施的特殊领域。它是随着国际贸易和资本主义对外经济关系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它的主要形式有:自由港、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等。世界最早的经济特区是意大利的里窝(1957年)。 37、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觉地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目的是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1、“三步走”战略: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即达到人均1000美圆,人民生活达到小康生活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即人均4000美圆,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2、综合国力:国力是指一个国家包括地理环境、人口、资源、经济、科技和国防实力、国民凝聚力在内的生存力,包括社会、经济、科技、国防各方面发展的综合能力,包括国家战略目标、国家意志、政治制度、政府素质、调整改革能力在内的协同力的有机结合,即综合国力。 3、科教兴国战略:就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实现科教兴国战略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措施,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 4、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要而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而且绝不包含侵犯国家主权的含义。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该建立在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 可持续发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公平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共同原则。 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 5、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国际环境----国际政治环境和国际经济环境。 6、开放包括两个方面----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 7、对外开放的立足点和归宿点应放在----增强我国的自力更生能力上。 8、我国独立自主和和平外交政策应坚持----把----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9、50年代初中、印、缅三国共同倡导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0、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11、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意义----有利于我国现代化;有利于全球经济贸易的发展。 1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13、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基本要求是----着眼于增强综合国力;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努力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效益;特别要注重引进智力和先进技术。 1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经历的三个阶段----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重点在农村,同时在城市进行局部试点;从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三大,改革开放的重点在城市,同时继续深化农村改革;从党的十三大到十五大,无论农村还是城市,进入全面改革开放和深化发展时期。 12 15、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16、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第二步是----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17、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下个世纪初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18、1995年9月十四届五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判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的两个转变是: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放型转变。 19、1988年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 1995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首次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在1996年通过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目标纲要》中被确定为基本国策。 20、新时期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21、可持续发展定义----首次提出是在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专题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形成共识是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21世纪议程》是全世界实行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1994年7月中国提出《中国21世纪议程》。1995年9月《“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建议》,首次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奋斗目标重要内容载入党的文件。 22、公有制: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全体劳动者或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23、国有经济:指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形式,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 24、集体经济:由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即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 25、混合所有制经济:指由不同所有制经济,以控股、参股等不同方式投资形成法人财产,由企业法人进行经营的企业。 26、生产资料所有制经济:指在社会生产过程中人与人在生产资料占有方面的关系体系,它包括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等方面的经济关系。 27、现代企业制度:指为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基础,以有限责任制度为保证,以公司制企业为主要形式,以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特征的新型企业制度。 28、个体经济:指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并以个人(包括家庭成员)劳动为基础的一种小私有制经济。 29、私营经济:指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获取利润为生产目的的私有制经济。 30、独资企业:外商或港澳台投资者经批准,在我国境内租赁土地、独自投资、独自管理、自负盈亏的企业。 31、合资企业:指我国经济组织同外商或港澳台投资者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共负盈亏、共担风险的企业。 32、合作企业:由外商或港澳台投资者出资金、设备,我方出土地、劳力,双方签定,合作经营的企业。 33、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34、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中处于主体地位的是----公有制经济。 35、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全国所有产业都占有优势;国有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36、我国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国有经济。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控制力上。 37、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采取的形式是----国家所有制。 38、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采取股份公司形式是因为----股份公司是适合于社会化大生产的一种组织形式。 39、我国现阶段农村经营管理的基本政策是----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稳 13 定这一体制的关键与核心是----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 40、我国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41、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原因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支柱;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人民主人翁地位和共同富裕的保证。 42、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43、股份合作制经济的特征是----是放开搞活国有小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是集体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有效形式;企业职工既是劳动者,又是所有者;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 44、中国农业改革和发展要实现的两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的责任制;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发展农村工业和第三产业。 45、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基本分配原则。指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报酬,多劳多得,不劳动者不得食。 46、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要的分配方式。指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投入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和信息等各种生产要素,都应该取得相应的收入。 47、按劳分配以外的劳动收入----主要是指个体劳动者和农村专业户的个人收入。 48、按劳动力价值分配:主要是指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工作的劳动者得到的工资收入,即按其出卖劳动力商品获得的价值或价格来进行分配的方式。 49、资产收益:主要指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和个体经营者获得的资产收益,包括向资金需要者提供资金取得的红利、股息、利息或分享收益,也包括劳动者购买债券、股票和在银行存款取得的利息收入等变相的资产收益。 50、按资本分配得到的利润收入:指我国私营企业主和外资及港台澳投资的企业中的企业主按资本获得的利润收入。30、效率:主要是指经济效率,即生产要素的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 51、公平:就其与效率的关系而言,可以理解为平等,包括机会的平等和收入的平等。 52、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由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组成。 53、社会救助:国家和社会对遭受自然灾害、不幸事故和生活贫困者提供物质援助,是社会保障的最低层次。 54、社会保险:指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社会成员,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遇到其他生活困难时,有权取得国家、社会和有关部门的帮助,有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它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 55、社会福利:指国家和社会在居民住宅、公共卫生、环保、基础教育等领域,向全体公民普遍提供的帮助和服务。它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最高层次。 56、社会优抚:是对特定阶层的优待和安置,如军人或军烈属。它是一种带有褒扬、优待和抚恤性质的特殊保障制度。 57、党的十五大报告第一次正式提出----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相结合的分配制度。 58、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是---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59、按劳分配是对一切剥削制度的否定,它的实现程度是---与企业经营成果联系一起的。 60、为了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公平的双重目标,我们分配制度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61、社会主义的目标和根本原则是---共同富裕。 62、社会保障的根本目标是---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6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有---按劳分配是主体,但不是唯一原则;按劳分配必须借助于商品货币关系来实现;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消费品的原则还不能在全社会的公有制范围内实现;按劳分配只能以商品交换实现的价值量所曲折反映的劳动量为尺度。 64、我国社会保障改革的目标是----建立起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14 65、个体经营者的收入,按性质说是---劳动所得;包含有一定的资产收益和经营收入;是个体私有制在经济上的实现。 66、社会保障制度功能有----社会稳定功能;市场运行的保障功能;劳动力再生产功能;经济调节功能。 1、计划经济:指通过中央计划直接调节资源配置的资源组织形式。 2、市场经济:指以市场机制为基础,调节资源配置的经济组织形式。 3、计划机制:指计划指标、经济杠杆和经济政策等计划要素之间相互关系和作用的制约关系及其调节功能。 4、市场机制:指市场运行中的价格、供求和竞争等市场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制约关系及其调节功能。 5、企业制度:指以产权制度为基础和核心的企业组织和。 6、有限责任公司:又称有限公司,是指由两个以上股东共同出资,每个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对公司行为 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 7、企业:指集合生产要素,并在利润动机和承担风险条件下,为社会提供产品与服务的经济组织。 8、股份有限公司:又称股份公司,是指注册资本由等额股份构成,并通过发行股票或股权证筹集资本,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有限责任的企业法人。 9、市场:指商品交换的场所,是商品供应者和需求者相互关系的总和。 10、经济计划:指由国家统一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主义发展计划,是国家从宏观上引导和调控经济运行的基本依据,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11、经济手段:指国家通过调节经济变量来影响微观经济行为,并使之符合宏观经济发展目标的一切政策措施的总和。 12、资源配置:是指社会如何把有限的经济资源配置到社会需要的众多领域、部门、产品和劳务的生产中去,产生最佳的效益,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求。 成人专升本 政治复习资料(三) 邓小平理论(2) 1、邓小平对市场经济理论的两大贡献----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奠定了基础、为中国走向市场经济开拓了成功道路; 2、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资源配置的方式不同;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 4、资源包括哪些,生产要素包括哪些, 5、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框架,也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7、什么是现代企业制度----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公司制度; 8、经济体制与社会制度的关系----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不等于资本主义; 9、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重大经济结构的优化、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 10、进行宏观调控所利用的经济杠杆----税收、价格、信贷和汇率。 1、独立自主:是指国家的主权是独立的,不允许任何外来的干涉与侵犯,每个国家都有权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独立地、自主地处理本国对内对外的一切事务。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指在处理国家关系中,坚持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的原则。3、对外开放 是对发展国际分工,国际合作,特别是发展国际关系,外向型经济的简明概括。 4、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是指在坚持政治独立和经济自主的基础上,从本国的具体情况出发,主要依靠本 15 国人民的力量,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和资金来发展民族经济。 5、经济特区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为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和扩大对外贸易而设置的,实行优惠政策和采取优惠措施的特殊区域。 6、全方位 是指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不仅在经济建设方面, 而且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都坚持对外开放。 7、多层次 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地带、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中心城市的对外开放,充分发挥开放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快主要交通干线沿线地带的开放;鼓励中、西部地区吸收外资、开放和利用自然资源,促进经济振兴;统筹规划,办好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形成全国范围内多层次的对外开放。 8、宽领域 就是指立足于我国国情,对国际商品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服务业等领域。 9、对外贸易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同其它国家或地区的商品交换关系。它包括进口和出口两个方面,进口和出口都应包括商品、资金、技术、劳务、信息等多方面。 10、引进先进技术 是指通过技术贸易和国际技术交流活动,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以迅速提高本国的科技水平和经济素质,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它包括:购买专利权,进口技术设备,聘请专家等。 11、引进外资 是指通过对外借款、吸收客商直接投资等形式,从国外和台、港、澳地区筹措资金,以加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12、对外承包工程 是指我国对外承包的国外建设工程项目,以服务成果向业主收费的技术服务项目,以及对外承包工程提供成套设备、工程物资等。 13、对外劳务合作 指我国派出技术人员、工人、管理人员等,以收取工资及其他费用形式的劳务合作。 1、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是由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作祟。 2、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必须把----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3、对外开放的立足点和归宿点是----增强我国自力更生能力上。 4、我国决定建立经济特区,试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特区是在----1979年;建立海南经济特区是在----1988年;1980年决定开放从大连到北海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进一步开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区;1990年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5、发展我国对外经济关系的基础和主要内容是----对外贸易。发展对外贸易关键是----扩大出口。 6、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毛泽东在民主革命过程中提出来的。 7、邓小平说特区是一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商品的窗口、对外政策的窗口。 8、我国对外政策格局特点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9、我国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应遵循的原则是----从现实国情出发,力求取得最佳效益;避免盲目引进、重复引进;必须与国内消化、吸收、运用和创新相结合;必须与我国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相结合。 10、我国引进外资应遵循的原则是----按照产业政策,积极吸引外商投资;利用外资必须规模适度,要同偿还、消化能力相适应;必须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国民待遇。 1、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新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其核心是共产主义思想。 2、“四有”公民 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3、理想 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政治立场和人生观、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表现。 4、道德 是用以调节人与人包括个人与集体、社会之间关系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以舆论为手段,以善恶为评价标准。 16 5、爱国主义 是一种体现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深厚感情的崇高精神,是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 6、集体主义 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国家坚持和提倡的正确处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关系的价值导向。当个人利益同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生发矛盾时,个人要顾全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使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 1、精神文明是什么,这个概念首次出现于党的文献是在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思想道德建设、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指导思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4、江泽民倡导的四“以”: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正确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精神塑造人,以优秀作品鼓舞人; 5、我国现代化建设要求精神文明解决四个问题:两“提供”、两“保证”: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保证方向正确和社会稳定; 6、我们的精神文明要面向三个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反对西方“和平 演变”战略; 7、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目标----培育“四有”公民(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 纪律); 8、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1、三通 是指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中要点之一,意指“发展贸易,互通有无,进行经济交流”。 通商、通邮、通航。 2、一国两制 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3、“一国两制”在国家制定的法律和文件中:1982年通过的宪法对“一国两制”作了原则性规定,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规定中国对香港的基本政策12条,1987年中葡联合声明规定中国对澳门基本政策12条; 4、“两个不变”的观点:对香港的政策50年不变,大陆实行社会主义也不变; 中央与特区政府的关系----特别行政区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中央政府不干预特别行政区属于自治范围内的事务,但外交和防务属中央人民政府; 5、香港基本法的地位----是全国性法律; 6、香港实行的政治体制----行政长官制,特别行政区政府由爱国的香港永久性居民组成; 1、“伟大的工程”:是指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列主义的党的学说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在中国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中,建设一支团结统一、纪律严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人阶级先锋队。 2、“新的伟大工程” 是相对“伟大的工程”而言,是“伟大的工程”继承和发展,“新的伟大工程”就是要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3、党的三大作风 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其核心是向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 4、“三讲” 是指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讲学习主要是指学习邓小平理论,还要学好做好工作的一切知识。讲政治就是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善于从政治上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讲正气,说是要继承和发扬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形成的好传统、好作风,坚持真理,坚持原则,坚持同一切恶风邪气和腐败现象作斗争。 5、民族平等 是指各民族的政治权利、社会地位等方面的一律平等。还包括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化等。 6、社会主义时期统一战线 是指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政治联盟。 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是指我国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中国共产党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 17 度的重要组织形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8、民主监督 主要是对国家的宪法和法律法规实施情况、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 1、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党的领导); 2、为了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3、党的建设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队伍建设,中心环节是思想建设; 4、党的三大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 5、高素质干部队伍的要求----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6、党的根本宗旨----为人民服务; 7、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 8、腐败从本质上说是剥削制度、剥削阶级的产物; 9、自中共成立以来,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两次伟大革命,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成人专升本 政治复习资料 (三) 邓小平理论(3) 问答题: 1、简述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 答: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1)邓小平理论是在时代主题转换和新技术革命浪潮兴起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2)邓小平理论是在总结中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和发展起来的。 (3)邓小平理论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a.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b.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c.邓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对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对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等,都进行了正确分析,做出了科学诊断。 d.邓小平理论运用马克思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理论精髓,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所以说,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4、邓小平理论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关系是什么, 答: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一命题,指出了邓小平理论的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一方面,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立足马克思主义,说的是这一理论在结合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仍然沿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遵循的还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是与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 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面对着的两大历史任务:(1)、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马列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2)、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在马列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 18 中,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在邓小平理论形成过程中,在坚持和捍卫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方面,邓小平做出的历史性贡献,就是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维护了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地位和历史地位。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还表现在它又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这就是说,邓小平理论没有从本本出发、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而是从中国国情出发,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发展和创新,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把马克思主义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总之,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坚持、发展和创新。 5、简述邓小平理论形成的三个阶段, 答: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以及在这一实践中所产生的新鲜经验,为邓小平理论的诞生提供了肥沃土壤。 邓小平理论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基本命题。 第二阶段,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在全面改革逐步展开的过程中,邓小平理论逐步展开并形成轮廓。十三大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概念,并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系统地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这一概括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轮廓。 第三阶段,从1987年党的13大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14大,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理论体系。1992春邓小平南方谈话,是代表邓小平理论的集大成之作。党的14大以南方谈话为灵魂,对“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新的科学概括,使之形成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1997年9月,中共15大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了党章。1998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把邓论作为指导思想列入宪法。 6、简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过程中的两次历史性飞跃, 答: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过程中,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 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党把它称为毛泽东思想。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五大郑重地把邓小平理论写到了自己的旗帜上,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1、如何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曲折, 答: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曲折是难以避免的,社会主义终将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走向没有改变。判断一种社会制度是否具有优越性,主要是看它:(1)能否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2)能否推动社会历史前进(3)能否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理想和优越的条件。建国五十多年和改革二十年的历史已经证明,社会主义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一种社会制度。 13、简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相互关系。 (1)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 (2)解放思想的目的在于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为了达到实事求是。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统一的,解放思想并不等于随心所欲,而必须与实事求是相联系,不能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 14、为什么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答: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本国的实际出发,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事,马列的本本上找不出来;每个国家的基础不同、历史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左邻右舍不同,还有其它许多不同。别人的经验可以参考,但是不能照搬;离开自己国家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 19 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是在这种综合的过程中产生了邓小平理论,这个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推进到新的阶段。所以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15、如何正确理解“三个有利于”是判断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 答:早在改革之初,邓小平就提出了生产力标准。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生产力标准也得到了不断的深化和发展。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判断改革开放中一切工作得失、是非成败的标准是: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不仅包括了生产力标准,而且把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出生活水平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是对生产力标准的深化和发展,是以邓小平反复思考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得出的重要结论。 “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在“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中,最基本的是生产力标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赖以存在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如果说,社会主义本质论断主要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那么“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回答的是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并非要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问姓“资”姓“社”,而是反对离开这三条标准去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从而在改革开放中迈不开步子。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就绝不可以把那些“社”的东西,错误地当作资本主义的东西加以排斥。一切合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就是社会主义的,或者说是为社会主义所需要和允许的;一切违背“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就绝不是社会主义目前所不变和允许的。 “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立场,对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6、简述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特点。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a、在目标的层次上界定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五句话即是五个目标,其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生产力方面的目标;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人民利益方面的目标(价值目标)。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体现在这两大目标的实现上。 b、突出生产力的基础地位。这是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得出的结论,也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而且,根据我国的国情和时代特征,讲社会主义的本质尤其需要突出生产力的首要基础地位。 c、突出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也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d、在动态中描述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在谈社会主义时并没有把它限定在僵死的定义中,而是用了五个动词:“解放”、“发展”、“消灭”、“消除”、“达到”,在动态中生动地描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17、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a.大力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进入共产主义创造物质条件。 b.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只有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力,才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c.这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迅速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只有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是巩固。 d.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级主要矛盾决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从根本上说,这一矛盾只能靠不断发展生产力来解决。 (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发展生产力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 18、为什么说在什么叫社会主义的问题上也要解放思想, (1)改革开放以前,在我们的社会主义观念中严重存在着把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教条化的倾向;我们还曾经照抄照搬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及其相应的社会主义观念,长期把苏联模式的发展战略和体制的种种 20 弊端当作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附加在社会主义上,造成在对社会主义理解上的错误。主要体现在:认为社会主义不能搞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误把“普遍贫穷”看作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单一的全民所有制和精粹的按劳分配,误把“一大二公”和平均主义当成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认为社会主义必须建立政企不分、党政不分的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2)在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存在的错误理解,表明我们虽然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但对社会主义是什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什么的认识长期以来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因此,要推进改革开放,建设切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首先需要解放思想,大胆突破传统模式的束缚,去掉对社会主义理解上的附加、曲解和误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 19、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及确立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 公有制为一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a.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b.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c.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20、结合当前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谈谈你对“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一命题的理解。 a.“发展才是硬道理”是贯穿在邓小平整个理论之中的重要命题。面对当前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全面、正确理解这一命题有重要的意义。b.发展是硬道理是一个带时代性和国际性的命题。邓小平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而中国的发展对世界、对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都是有利的。中国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c.冷战后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特别是最近的科索沃事件表明,国际上自恃实力优势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旧猖獗。因此,对“发展才是硬道理”应当提到新的高度去认识。不能因为霸权主义的挑衅而对当今时代主题产生不正确的判断,干扰我们的中心工作。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只有更加奋发图强,发展自己,增强综合国力,才能有力地回应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挑战。d.国内外敌对势力是不愿意看到一个团结一致,日益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的,因此中国只有加快发展,正确处理好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坚持社会主义。 21、从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的角度,阐述我们党应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a.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b.在中国,发展生产力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根本手段,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c.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适应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产生的,历史使命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共产主义目标。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奋斗目标、先锋队性质和历史使命决定了它应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2、试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及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原因。 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含两层含义:a、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b、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的主要原因是:a、要用相当长的时间发展社会生产力,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b、要用相当长的时期来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c、当前时代的特点和国际环境,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经历更长的时期。 2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意义有哪些, 答: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总结中国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这一理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第一,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最基本的国情,是制定路线、方针、政策以及确定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的基本依据。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克服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抵制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的锐利武器。第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我们解决矛盾、澄清疑惑、反对各种错误倾向的思想武器,是我们理解、认识、贯彻、执 21 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 24、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是什么, 答: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改革、发展、稳定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 a、发展是硬道理,是目的,要紧紧抓住这个中心,集中精力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b、改革是推动发展的动力,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发展与改革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c、社会稳定是发展经济和顺利改革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一切都无从谈起。d、实践证明,我们党确定的“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是完全正确的。我们要始终遵循这个方针,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统观全局,精心谋划,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协调统一起来,在改革和发展中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25、试述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原因和正确认识这一点的意义。 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决定的,也就是由于我国社会主义不是脱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决定的。具体地说,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原因是:第一,要用相当长的时期发展社会生产力,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第二,要用相当长的时期来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第三,当前的时代特点和国际环境,也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经历更长的时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基本实现现代化,现代化的水平和标准是不断提高的,这就要求我们以更快的速度、也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实现代化。 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十分重要:第一,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有助于我们克服急躁情绪,实事求是地建设好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第二,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有助于我们脚踏实地地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项历史任务。第三,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有助于我们树立信心,既不好高骛远,也不灰心丧气。 26、如何理解改革,(为什么说改革是第二次革命,) 答:改革(开放也是改革)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邓小平全面地阐明了社会主义改革理论,并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也要通过改革来解放生产力,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a、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任何一个社会都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发展的。在社会主义社会,只有通过改革改变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甚至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方面,才能解放生产力,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b、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革命,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了社会主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二次革命,将把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中国变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中国。我们的改革是一次新的革命,因为:第一,改革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解放生产力。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做革命。第二,改革不是对原有体制的修修补补,而是对原有体制的根本性变革。第三,改革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等一系列的重大变化。因此,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这个转变的深刻性和广泛性,从由此引起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等方面来说,改革是中国的又一场革命。 c、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革命,不是改变社会主义制度的革命,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也有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是在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中逐步完成的,它是通过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来实现的。因此说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特点是什么, 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 (1)注重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它不是片面强调经济增长的单角度发展战略, 而是多元化的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战略,是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战 22 略。 (2)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它始终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目的和归宿,每一步都有相应的人民生活水平的标准,即“温饱型”、“小康型”和“比较富裕型”。 (3)既坚持实事求是,又有雄心壮志的战略。 在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对于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的、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来说,无疑是具有雄心壮志的目标。而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每一步,都是量力而行,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这个战略目标和实现战略目标的步骤体现了远大目标与求实精神的统一。 2、.为什么要大力发展农业, 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必须把农业放在首要地位,大力发展农业。这是因为: 第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表现在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中国农业要保证十多亿人的吃饭问题;它为工业提供原料;为社会各行各业提供劳动力;农村是工业品的重要市场,大量的农用生产资料将为工业提供广阔的市场;为经济建设提供资金积累等等。 第二,现实生活中,我国绝大多数人口在农村,农业生产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到本世纪末能否达到小康水平和社会的稳定。 第三,我国农业生产比较落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如果得不到加强,它将很难支撑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因此,要确立以农业为基础,为农业服务的思想,把农业放在全党工作的首位。 3、.为什么必须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 第三产业的兴旺和发达, 是现代化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和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提高国民经济素质和综合国力;第三,有利于扩大就业,缓解我国就业压力;第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小康。 4、经济发展为什么必须以讲究效益为中心, .我国经济发展必须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因为提高经济效益: (1)可以缓解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资金短缺的矛盾;(2)能够缓解供需矛盾、更好地满足需要;(3)能够加速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5、如何理解邓小平关于地区经济梯次推进的战略构想和当前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必要性。 (1)邓小平根据我国各地区的特点和条件,运用事物的不平衡发展规律,提出了地区经济梯次推进的战略构想。(2)这一战略构想的内容是:沿海地区利用有利条件和时机,较快地发展起来。但大原则是共同富裕,发展到一定时候,沿海地区要拿出更多力量帮助内地发展。(3)这一梯次推进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使沿海地区迅速发展起来,并带动了全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但同时东西部差距进一步扩大了。(4)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的必要性在于:它可以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 6、简述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内涵, (1)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第一位变革作用。(2)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起着第一位作用。(3)现代科学使管理日趋现代化、科学化。(4)高科技的作用将更加突出,中国要在世界高科技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 成人专升本 政治复习资料 (三) 邓小平理论(4) 1、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这是由公有制的性质和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决定的。具体来说,是由于(1)社会主义公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同社会发展方向一致。(2)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3)公有制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拥有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力量,控制着生产和流通。它是国家进行建设的主要支柱,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4)公有制经济占主体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切实保证。(5)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生产资料是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经济基础,是实现劳动人民经济上政治上的主人翁 23 地位和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不可缺少的物质保证。 2、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答: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依法规范的企业制度,其典型形式是公司制。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第一,产权清晰是指产权关系清晰,即企业财产所有权和企业法人财产权都有明确的界定。第二,权责明确是指所有者(出资者)同企业经营者有各自明确的权利和责任。第三,政企分开是指政企职责分开。企业按照市场需要组织生产经营,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为目的,政府作为社会经济管理者不能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第四,管理科学是指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调节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之间的关系,形成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 3.公有制主体地位如何体现,怎样认识改革以来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 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 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 注意质的提高。(2)改革开放以来,在改革和调整所有制结构过程中,公有制经济的比重有所下降,非公有制经济有较快的 发展。对此,要有一个正确的分析。公有制经济比重下降,是消除过去那种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的必然结果。公有制 的比重虽然有所下降,但它们对社会资产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并没有根本变化,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动摇。为了进一步消 除过去所有制结构的不合理对生产力发展的羁绊,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快经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还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特别是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将在一定时期内成为当地重要的经济增长点。(3)我们评价生产资料所有 制形式不能抽象地以公有化的程度为标准, 而是要看它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促进的程度, 是否有利于社会全面进步。既然多种所有制经济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对社会经济发展又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 就要允许、鼓励和促进其发展。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按劳分配的实现有哪些特点,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不同,我们实行的按劳分配原则同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有很多不同,主要的特点有:(1)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主体,但不是社会唯一的分配原则。(2) 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消费品的原则,还不可能在全社会的公有制经济范围内按统一标准实现。(3) 按劳分配不能以每个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为尺度,而只能以商品交换实现的价值量所曲折反映的劳动量为尺度。(4) 按劳分配必须借助于商品货币形式来实现。总之,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主体形式的按劳分配,它的实现是同所有制关系以及市场经济规律密切联系的,它作用的范围、实现形式和实现程度不但受公有制成熟程度的制约,也受市场机制和市场规律的制约。 5、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存在的必然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是由我国的社会经济条件决定的:(1)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咱分配方式同时并存的分配结构。 (2) 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也决定了分配形式的多样化。(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此外,市场经济中还需要有风险收入以及通过社会保障获得的收等等。总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的存在,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多种经营方式、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机制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6、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是什么, 24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作为一种体系或一种制度,社会保障由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方面组成。社会保障的功能主要有:(1) 社会稳定功能。(2) 市场运行的保障功能。(3) 劳动力再生产功能。(4) 经济调节功能。 1.我国为什么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我国原有的经济体制是在20世纪50年代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在当时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这种体制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表现在:(1) 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2) 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的作用;(3) 分配中存在着严重的平均主义现象;(4) 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单一化。 这就造成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和职工都缺乏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条件的变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严重地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只有通过改革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才能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2、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它有哪些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它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这种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有:? 在分配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在宏观调控上,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把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结合起来。 3、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因为:(1)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适应现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是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市场在配置社会资源方面发挥作用。(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要实现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而市场经济是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的必然形式。(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客观需要。世界经济运行离不开市场机制的调节,我们要走向世界,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只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具有生机和活力的经济体制。 4、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功能有哪些, 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市场经济有效配置资源的条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环节。 (1) 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实现市场机制功能的前提。 (2) 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的条件。 (3) 完善的市场体系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纽带。 5、应如何转变政府职能,以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只有三种职能:国有资产所有者、社会行政管理者和宏观经济调控者。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转变政府职能是一项主要任务。具体来说,主要是:(l)实现政企分开,即政府和企业的职责分开。 (2)分离政府社会经济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进行国有资产的基础管理工作, 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进行监督,制定和执行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法律法规。(3)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对政 府机构进行改革,以适应政企分开和政府国有资产所有权与宏观经济调控权的分离的需要。同时,按市场经济要求精简机构, 25 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1、为什么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们对外开放中的基本立足点, (1)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米,都是我们革命和建设的立足点。我国是一个主权独立的社会主义国家, 必须维护国家的政治、经济的独立自主权利,决不做外国的附庸,决不吞下外国损害我国的利益的苦果。(2)我国是拥有十 几亿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现代化建设不可能依靠别人,必须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来办。 (3)强调自力更生,充分利 用白己的资源和资金来发展民族经济,可以激励全国人民的智慧,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把人民团结起来,就比较容易克 服面临的困难。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的经验第一条就是自力更生为主。”放弃自力更生,就会丧失独立自主的权利。 (4)从发达国家取得外援(包括资金和先进技术)要付出代价。他们当中有那么一些人还是老殖民主义者头脑,总想卡住 我们的脖子,不让我们得到发展。有些国家和国际经济组织总是以“援助”为幌子对别国内政和经济生活乱加指责、干涉, 甚至搞“西化”、“分化”破坏活动,企图搞垮、搞乱受援国。所以,历史和现实一再告诫我们,在对外开放中,坚持独立自 主、自力更生是绝对不能动摇的,这是我们的基本立足点。 2、为什么坚持对外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实行对外开放之所以是我国的长期基本国策,主要理由如下:第一,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必然给双,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现代经济的发展使世界各国的发展都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孤立于世界之外、闭关自守是不行的,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就是对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形势发展科学观察和概括的结果。 第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的历史反复证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孤立于世界之外闭关自守,中国就会导致贫穷落后和愚昧无知。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要赶上经济发达国家,除了主要依靠本国的力量外,重要的一环是大力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充分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科学管理经验和灵敏的信息网络,利用战后生产国际化进一步发展的有利时机和较好的国际环境,以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实行对外开放,不是短期的权宜之计,而是长期的基本国策。因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开放性的社会。不仅日前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对外开放,而且今后经济、技术提高了,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仍然要实行对外开放。 1.简述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1)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2)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3)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特有的重要特征, (1)每一个社会形态都是经济、政治、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有机体,人类社会的每一步发展和进步,都是这三方面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结果。社会主义社会不但要有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发展的精神文明,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合格的社会主义,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其他社会的重要标志。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特有功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提高全 26 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而全体人民素质的提高。必然使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使整个社会的面貌发生深刻的变化,向着人类历史上最先进、最合理、最理想的方向发展。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 2、为什么说反对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存死亡的严重政治斗争, (1)腐败从本质上说是剥削制度、剥削阶级的产物,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是同任何腐败现象根本不相容的。(2)腐败现象是侵入党和国家机关健康肌体的病毒,如果我们掉以轻心,任其泛滥,就会葬送党,葬送人民的政权,葬送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3)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严重影响党群关系,干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3、简述当前我国爱国统一战线的性质、特点和基本任务。 (1)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革命的、爱国的统一战线上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十分艰巨的使命,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完成统一祖国大业,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也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各方面力量,特别是发挥各民主党派、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作用,共同努力。(2)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联盟:一是大陆范围内,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全体劳动者和爱国者的联盟;二是大陆范围外,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国外侨胞的联盟。(3)这两个范围的联盟构成爱国统一战线的整体,体现了中华民旅的大团结。前一个范围的联盟是主体,主体巩固发展、坚强有力,后一个范围的联盟才能巩固、扩大,整个统一战线才能巩固发展,蓬勃兴旺;对后一个范围的联盟团结得越广泛,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就越有利。 4、结合当前的国际形势和国际政治斗争,试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必要性, (1)苏东剧变后,冷战局面结束,但冷战思维依然存在,国际局势仍然动荡不安,国际政治斗争依然激烈,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是威胁世界和平与妨碍发展的主要根源;(2)一些西方国家坚持要把它拉的政治经济制度和价值观强加于别国,到处插手别国内部事务,公然违背国际公约,甚至不惜发动战争;(3)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喜欢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千方百计地利用所谓的人权问题、台湾问题、西藏问题来干涉我国内政,并妄图对我国进行渗透、颠覆、分化、西化。因此,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27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必看重点题 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 (2)它们之间的区别表现在:两者虽然都是以客观物质世界为对象的,但具体科学研究的是物质世界某一特殊领域或某一特定层次的本质和规律,因而其理论具有个别性和特殊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 (3)它们之间的联系表现在: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具体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发展;另一方面,具体科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简述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答:(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即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运动即一切事物的一切变化与过程。 (2)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关系。这表现在: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因为物质是世界上一切运动的主体与客观基础,设想离开物质主体的运动必然主张以意识为主体的运动,最终陷入唯心主义。如黑格尔“绝对观念”的运动。另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物质离不开运动。因为运动是世界上一切物质的存在形式与根本属性,设想离开运动的物质必然主张静止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最终陷入形而上学。如欧洲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实质上是承认了运动的绝对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否认静止的存在。恰恰相反,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绝对运动中存在着某种相对静止的状态,但相对静止不是物质的本质属性,而是绝对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3、简述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答:(1)运动即一切事物的一切变化与过程。静止主要是指物质运动的三种特殊状态:其一是相对于特定的参照系而言,事物没有发生机械运动。其二是相对于质变而言,事物仍处在量变阶段。其三是相对于某种具体的物质运动形式而言,事物没有发生那种形式的运动而处于其他形式的运动之中。 (2)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运动与静止的对立表现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二者相互区别,不可混淆。所谓运动是绝对的是说,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任何事物在任何条件下都是永恒运动的,是无条件的。所谓静止是相对的是说,静止是运动在特定条件下的特殊状态,是有条件的。另一方面,运动与静止的统一表现在: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即所谓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28 (3)在运动与静止关系上有两种形而上学的错误:一种是割裂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否认运动,只讲静止,将静止绝对化的形而上学不动论;一种是割裂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只讲运动,否认静止的形而上学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4、简述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 答:(1)在唯物辩证法中,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同一及其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同一是矛盾所固有的两种相反而又相成的基本关系或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趋势和性质。具体表现为:第一,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这是指矛盾双方各自以对方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互为媒介,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孤立地存在和发展。第二,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贯通性。这是指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存在相互渗透的渠道和桥梁,相互转化的趋势和可能。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2)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第一,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统一表现在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关系。即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第二,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对立表现在二者之间是相对绝对、相互区别的关系。即矛盾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斗争性是绝对的。 5、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辨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答:(1)在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因为:第一,唯物辩证法揭示的是事物的联系与发展,而对立统一规律揭示的是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根本动力,也就是说,所谓联系实质上是矛盾与矛盾、矛盾这方面与矛盾那方面的联系,所谓发展实质上是矛盾推动下的发展。第二,唯物辩证法是有着丰富内容的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而对立统一规律则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全部理论的关键,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与范畴都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某二方面的展开。第三,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而是否承认矛盾则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第四,唯物辩证法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矛盾分析法则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2)唯物辩证法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完整理论体系,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但不是唯物辩证法的总体。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求我们要在掌握对立统一规律的基础上,全面完整地掌握唯物辩证法的科学理论体系。 6、简述实践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答:(1)实践是指人类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客观物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三个特点,表现为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实践和科学实验等三种基本形式。 (2)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这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首先,实践的需要决定认识的产生,也就是说,人们改造世界的需要产生了认识世界的需要。其次,实践出真知,人类的一切认识,无论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归根结底都是来自实践的。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首先,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并提供解决新课题的新的经验材料。其次,实践的发展不断给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手段和物质条件。再次,实践不断推动人的认识能力的 29 提高。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正确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有效改造世界。 7、简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答:(1)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两个特点,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而得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两个特点,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对立主要表现在:它们是认识发展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在内容、特点、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主要表现在:第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的积累。理性认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论。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不上升到理性认识,就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第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方面,感性认识中有理性因素。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也渗透了感性因素。 8、简述人类劳动的本质特征, 答:(1)劳动是指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以及能量、信息变换过程,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 (2)劳动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其本质特征主要是:第一,劳动是有明确的目的的改造自然的自觉活动。第二,劳动必须创造并使用一定的物质手段,主要是劳动工具。第三,劳动的对象具有广泛性,是以人类自身为主体改造整个世界并创造人化世界。第四,衡量人类劳动的尺度具有多维性,包括真理尺度、价值尺度和审美尺度,即真、善、美的统一。 9、简述劳动创造了人, 答:(1)劳动是指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以及能量、信息变换过程,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 (2)人是从猿进化而来的,但从猿到人的转变不仅是一个生物进化过程,更是一个从自然界向人类社会飞跃的根本性质变。在这个质变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主要是:第一,劳动改造自然的需要创造了生产工具。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使动物适应自然的活动变为人改造自然的劳动,也使猿的前肢变为了人的手。第二,劳动交流的需要产生了语言。语言的产生使人的意识具有了物质的外壳,从而使抽象思维和意识的交流成为可能,动物心理才变为人的意识。第三,劳动合作的需要产生了人的社会联系,形成了人类社会。社会的形成不仅大大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更标志着作为自然一部分的猿变为与自然相对立的人,猿之间的动物群体关系变为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10、简述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答:(1)国体亦称国家的类型,指的是国家的阶级内容,即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它表明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它联合哪些阶级去统治哪些阶级。政体亦称国家的形式,指的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即统治阶级采取何种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统治。 30 (2)国体是国家的阶级内容,政体是阶级统治的具体形式,所以国体与政体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使国体得以实现。 11、简述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 答:(1)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精神现象的总和。 (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依赖性。这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的产生、变化与发展都根源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第二,社会意识的内容,无论其具体形式和水平如何,也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第三,社会意识中的阶级属性是对社会存在中阶级关系的反映。 12、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 答:(1)在生产方式的矛盾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二者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3)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则促进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则阻碍生产力发展。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生产方式及其矛盾运动。其中,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内容方面,是活泼易变的,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形式方面,是相对稳定的,因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始终存在着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如此循环往复,推动着生产方式从低级向高级的不断发展。 13、简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 答:(1)在社会形态的矛盾统一体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2)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 (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表现为积极地为经济基础服务,第一,从方式上看,上层建筑是通过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和领域的控制和调节来为经济基础服务的。第二,从内容上看,上层建筑一方面要保护和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要消灭和排斥异己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第三,从性质上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在整个社会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最终取决于其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如果上层建筑维护的是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先进的经济基础,则该上层建筑反作用的社会性质是进步的,如果上层建筑维护的是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落后的经济基础,则该上层建筑反作用的社会性质是反动的。 31 (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形态及其矛盾运动,表现为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如此循环往复,推动社会形态的不断更新。 14、简述人的价值, 答:(1)人的价值即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或意义。 (2)人的价值分为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两个方面: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满足社会或他人物质的、精神的需要所做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简单地说就是个人对社会贡献的大小;人的个人价值是指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社会对个人和自己对自己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肯定关系,简单地说就是社会对个人的满足程度的高低。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也就是贡献与满足的统一。 15、简要说明毛主席思想科学概念的涵义, 答:毛主席思想这一科学概念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涵义:第一,毛主席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第二,毛主席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第三,毛主席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全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16、简要说明毛主席思想的主要内容, 答:(1)毛主席思想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毛主席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关于政策和策略;关于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关于党的建设等。 (3)毛主席思想活的灵魂包括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基本方面。 17、怎样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资产阶级革命, 答:毛主席指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已不是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这种革命已经过时了,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这种革命我们称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它是指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是因为: 第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在于领导阶级的不同。五四运动以前,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导者是中国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这时中国无产阶级是作为资产阶级的追随者参加革命的。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导者,已经不属于中国的资产阶级,而是属于无产阶级了。中国无产阶级由于自己的成长和十月革命的影响,已经迅速地成长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力量,并登上了历史舞台,随后组建了自己的政党,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纲领,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者。 第二,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范畴。毛主席认为,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胜利,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开始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期。在这样的时代,任何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就已经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范畴。 32 第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动前,中国的革命、改良或其他形式的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的指导思想均是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事实证明,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指导不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获得胜利。“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找到了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理论武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重要特点。 第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经过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一般地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前途应是,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制度;但是,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几次失掉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机遇,所以,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不走资本主义道路,但也不是立即建立社会主义,而是经过新民主主义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 18、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分两步走,两步走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毛主席根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上篇和下篇的关系。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在这二者的关系上,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即把中国革命进程中的两个紧密联系的阶段割裂开来,只看到两者的区别,没看到两者的联系,要在两个阶段之间硬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和发展资本主义的阶段;二是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主张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企图把两种不同性质的革命阶段并作一步走,一举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种观点只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而忽视了两者之间的区别。“二次革命”论和“毕其功于一役”的观点,都违背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思想,深刻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前途,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学说。 19、简要说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之间的相互关系, 答: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即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与武装斗争的开展密切联系的,没有武装斗争就没有党的一切,没有共产党就不可能有新型的人民军队,就不可能取得武装斗争的胜利。 (2)党的建设是在同资产阶级的复杂关系中进行的,而统一战线问题主要也是同中国资产阶级的关系问题。在统一战线中正确地处理了同资产阶级既联合又斗争的关系,党就发展和壮大,否则,则相反。 (3)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统一战线必须以武装斗争为支柱,才能巩固和发展。 (4)只有把党建设好,使党的思想、政治路线正确,组织坚强有力,党才能正确地领导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 因此,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缺一不可的,正确地理解这三者及其关系就正确地理解了中国革命。 33 20、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答:第一,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这个基本国情,成为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最根本原因;第二,良好的群众基础;第三,向前发展的革命形势;第四,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存在;第五,共产党正确领导。 21、“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答:第一,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的基本内容,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只有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才能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广大农民群众参加武装斗争,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第二,武装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进行土地革命,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最有力的工具;第三,农村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战略基地,是开展土地革命,实行武装斗争的基础和依托。 22、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 答:第一,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无议会可以利用,没有组织工人罢工的合法权利,只能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第二,中国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0%以上,这就决定了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中国的民主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题的革命斗争,“工农武装割据”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斗争的最高形式;第三,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多次奋斗的结局也证明,革命在城市首先取得胜利的可能性已不存在,而反动统治相对薄弱的广大农村地区,正是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阵地和夺取城市、夺取全国政权的出发点。 2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意义, 答:(1)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革命正确的道路,只有沿着这条道路前进,革命才能顺利发展,取得胜利。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理论是以毛主席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毛主席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做出了独创性的贡献,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历史上,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进行革命夺取政权树立了榜样。 (4)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的理论及其实现,自始至终贯穿的基本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路,这对于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启迪意义。 24、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第一,论述了在中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必然性;第二,科学地分析了各个阶级在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地位;第三,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特征;第四,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和任务。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和任务,对外是防止帝国主义和各国反动派的颠覆和破坏,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安全,维护世界和平;对内是镇压敌对势力的反抗,保护人民民主权利,组织和管理国家 34 经济建设,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中国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转变,并最终实现消灭一切阶级和一切国家的伟大目标。 25、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 答:第一,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把民族资产阶级列入人民的范围,而不是列入专政对象;第二,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党制度;第三,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和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6、简述党在过度时期的总路线的内容及意义, 答: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正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的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路线。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具有伟大的意义:第一,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走社会主义道路,迅速发展国民经济,尽快变农业国为工业国,摆脱贫困,消灭剥削的强烈愿望。第二,反映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经过建国后的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新中国的情况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化,社会主义因素不断增加,提出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课题。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正是反映了这种历史必然性。第三,集中反映了以毛主席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发展和开创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创造性贡献,是毛主席思想的重要内容。 27、中国社会注意建设道路的提出及指导方针, 答:正确认识社会注主义建设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和工作重心;以苏联为借鉴,走中国式工业化道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伟大国家。 28、简述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条件, 答: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前进,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29、邓小平理论的形成经历了哪三个发展阶段, 答:邓小平理论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基本命题。 第二阶段是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在全国改革逐步展开的过程中,邓小平理论逐步展开并形成轮廓。十三大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概念,并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系统地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这一概括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轮廓。 35 第三阶段是从1987年党的十三大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理论体系。党的十四大以南方谈话为灵魂,对“邓小平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新的科学概括,使之形成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1998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把邓小平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列入宪法 30、简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出现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和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 答: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主席,我们党把它称为毛主席思想。党的七大把毛主席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五大郑重地把邓小平理论写到了自己的章程中,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3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及简明概括是什么, 答:(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2)“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 (3)“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共同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经济建设是基本路线的核心和主体。我们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动摇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等于动摇了基本路线。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改革开放为经济建设提供动力。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四项基本原则还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政治保证。 32、简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有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重要意义, 答:(1)可以节省资金和资源的消耗,提高资金和资源的利用率,从而缓解我国经济发展同资源不足、资金严重短缺的矛盾。 (2)可以提高消费品的质量和档次,增加消费品的品种,适应社会需求结构变化的需要,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3)可以减少对资源的浪费,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的相互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4)可以促进科技进步,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33、简述社会保障制度的内涵和内容, 答:(1)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 36 (2)作为一种体系或一种制度,社会保障由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方面组成。第一,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对遭受自然灾害、不幸事故和生活贫困者提供物质援助,它是社会保障的最低层次。第二,社会保险居于社会保障的核心地位,指对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社会成员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遇到其他生活困难时,有权得到国家、社会和有关部门的帮助,主要有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第三,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是指国家和社会在居民住宅,公共卫生、环保、基础教育等领域,向全体公民提供的帮助和服务。第四,社会优抚是对特定阶层比如对军人或军烈属的优待和安置,它是一种带有褒扬、优待和抚恤性质的特殊保障制度 34、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哪些鲜明特点, 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既不同于西方的多党制。又不同于一党制。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和优点。其鲜明特点主要有: (1)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各民主党派以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组织形式,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 (3)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必须以宪法为活动准则,各民主党派都享有宪法规定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亡的平等地位。 35、什么叫依法治国,实行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答:(1)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2)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具有重大意义。它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36、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什么, 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主席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团结和动员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37、“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内容是: 37 (1)坚持“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国的中央政府在北京,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2)实行“两种制度”。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共存。 (3)设置特别行政区,保证台湾、香港、澳门的高度自治和繁荣稳定。 (4)实行“—国两制”长期不变。这种不变,既是承诺,又有《基本法》作保障。 38、“一国两制”构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是什么, 答:“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实事求是而提出的,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意义主要是:第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的国家学说。在一个统一的主权国家内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可以长期并存;社会主义国家既可以为作为国家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也允许和保护一定地区范围内存在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第二,赋予“和平共处”以新的涵义,把和平共处思想和原则创造性地运用于解决国内问题。 “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意义主要是:第一,它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符合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它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有利于大陆和港、澳、台地区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第二,它为解决国际争端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范例,是对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大贡献。 39、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是什么,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基本政策是什么, 答:(1)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已经不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问题。而是各族劳动人民内部的矛盾,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具体的内部矛盾;主要是由于历史遗留下来的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事实上的不平等,在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上还存在差别。 (2)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坚持这一原则,必须反对大民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和分裂主义;坚决揭露和打击国内外敌对势力一切分裂祖国的阴谋活动。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8 时事政治复习重点 第一页 (1、4段) 第三页 (5段) 第八页 (2段) 第九页(2段) 第十二页(2、6段) 第十五页(2段) 第十八页(3段) 第二十页(3段) 第二十页(5段) 第二十页(5段) 第二十九页(5段) 第三十页(7段) 第三十一页(5段) 第三十二页(4段) 第三十三页(3段) 第四十二页(6段) 第四十六页(6段) 第四十八页(2段) 第四十九页(6段) 第五十一页(3段) 第五十三页(1、2段) 39
/
本文档为【广东药学院(中山学习中心)2008成人高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