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doc】 腰骶角与退变性脊柱滑脱的相关性分析

2017-12-10 7页 doc 22KB 24阅读

用户头像

is_037433

暂无简介

举报
【doc】 腰骶角与退变性脊柱滑脱的相关性分析【doc】 腰骶角与退变性脊柱滑脱的相关性分析 腰骶角与退变性脊柱滑脱的相关性分析 医师进修杂志2OO5年lO月第28卷第lO期下半月版JPost~sdMed.0 咖b20?.V01.28.No.IOB 腰骶角与退变性脊柱滑脱的 相关性分析 林敦贤徐茂盛杨文德陈惠枚骆达林陈文聪 【摘要】目的探讨腰骶角与腰椎稳定性,退变性脊柱滑脱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14例退 变性脊柱滑脱患者进行腰椎动力位x线摄片,测量每例患者不同体位的腰骶角度和椎体滑脱程度 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腰骶角与前向椎间位移不稳及退变性脊柱滑脱之间存在...
【doc】 腰骶角与退变性脊柱滑脱的相关性分析
【doc】 腰骶角与退变性脊柱滑脱的相关性分析 腰骶角与退变性脊柱滑脱的相关性分析 医师进修杂志2OO5年lO月第28卷第lO期下半月版JPost~sdMed.0 咖b20?.V01.28.No.IOB 腰骶角与退变性脊柱滑脱的 相关性分析 林敦贤徐茂盛杨文德陈惠枚骆达林陈文聪 【摘要】目的探讨腰骶角与腰椎稳定性,退变性脊柱滑脱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14例退 变性脊柱滑脱患者进行腰椎动力位x线摄片,测量每例患者不同体位的腰骶角度和椎体滑脱程度 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腰骶角与前向椎间位移不稳及退变性脊柱滑脱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 立位,过伸位的腰骶角度及椎体滑脱程度明显大于卧位.结论腰骶角的大小与退变性脊柱滑脱 的发生及椎体滑脱程度有直接的关系,腰椎动力位摄片更有利于脊柱滑脱的显示. 【关键词】腰椎;退变;腰骶角;脊椎滑脱 A耐Iysisefh出,呦betweenhanlmmerala~ngtemiddI智即d伽speedyioFlsflte~LINDun— xian,删Mao-sheng,YANGWe~-de,d.DfofRadio/obey,5觑Ifof 嘶,518101,CA/ha 【Al】 Objf~veToresearchtherelationship0flumbos~ralaIlglewid1lumbarspinalstability and.捆巳卫既 elumbarspondylolksthe~.MethodsOnehundredandfourteenca8esof跚 elumbar spondylolisthe~weretakenXrayondycposition.b?嘀 aIleandthedeee0flumbar印伽 listhe~weremeasuredinallcases.andthentheeor~1]venlymwastaken.ResultsTherewere.igr~一 caI吐 positivecor~salonsbetweenlumbosacralangleandtheinstability0fforwardinterspinalmmsition88well88 theeI?velumbarspondylolisthesis.ThelumbosacralangeandthedE吕 oflumbarspondyl~on 删andIIype妯eI商 0npositionweremuchbiggerthanthoseonlyiIlgposition.(碟量l】呲Theze0f lumbosacralaIlehasthedirectinfluenceonlumbarspinalstability,theoc叫邛 愀andtheee0fde~PAlera- fivelumbarspondylolisthesis.Xray0flumbarspmeondynal~icpositionismoiEeffeeuvefortheappearance0f spondylolisthesis. 【lrwords】blmbarspine;Degenen~on;Izlm[~a’alangle;Spondyst}-esis 退变性脊柱滑脱(degenerativespondylolisthesis, DS)是导致老年患者腰腿痛的一个重要原因,自 1955年Newman和Stone…首次将”椎弓完整的脊柱 滑脱症”命名为”退变性脊柱滑脱”以来,人们对腰椎 小关节退变,关节突骨性关节炎以及关节突的方向 性与脊柱滑脱之间的关系作了深入的研究[2.】.本 研究通过对114例DS患者动力位x线片的分析,结 合临床,病理对腰骶角度与前向椎间位移不稳及DS 之间的关系作进一步探讨. 与方法 一 ,临床资料 114例下腰痛和,或下肢放射痛患者(有创伤,炎 作者单位:518101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 ? l3? ? 临床论着? 症,肿瘤,椎弓崩裂性腰椎滑脱,畸形和腰椎手术史 者除外),男43例,女7l例,年龄48,76岁,平均年 龄(56.7?13.0)岁,病史3个月,16年,常见症状为 腰背部酸胀不适,腰腿痛,下腰痛,一侧或两侧下肢 放射性疼痛,麻木,无力和步态异常(蹒跚,笨拙等), 有些人出现间歇性跛行,劳累后症状加重,休息后缓 解.体征:腰背部僵硬,活动受限,弯腰困难,腰部屈 伸时出现腰痛或下肢不适,滑脱部位脊突间可能触 及”台阶”感,部分病人小腿抬高试验阳性,弓弦试验 阳性. 二,检查及测量方法 1.自2OO2年3月,2O04年10月,我们采用岛 津3200X一1000mAx光机,焦一片距90啪84,120 kV,30010.02mA/s对114例患者拍摄常规下腰椎为 中心的腰椎正侧位x线片,同时行站立侧位片,侧 ? 14?医师进修杂志21305年l0月第28卷第l0期下半月版 JPostmadMed,Oetd~21305,Vo1.28,No.10B 卧位的过伸位x线片. 2.测量方法:对每例患者立,卧位,侧卧过伸位 腰骶角和椎体滑脱距离进行测量.(1)腰骶角测量: 采用Ferguson法:从第一骶椎上缘画一延伸线,该线 与水平线的交角.(2)椎体滑脱距离测量:采用改良 Meyerdlng法即以滑脱椎体下方腰椎为基准测量患 椎向前滑脱的距离. 结果 一 ,基本情况 ll4例患者中向前滑脱者98例占86%,向后滑 脱者l6例占14%,其中多个椎体向前呈梯形滑脱者 5例占4.3%.共累及184个椎体,各节段腰椎均可 受累,以第4椎体发生率最高,共63例占55%;其次 是第3椎体,共39例占34%. 二,ll4例Ds患者腰骶角和椎体滑脱距离测量 情况,见l. 表1DS患者腰骶角和椎体滑脱距离测量(4-s) 三,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l1.0软件处理,将统计数值用4-s 表示,对立,卧位,侧卧过伸位腰骶角度与椎体滑脱 距离之间的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相关系数为 r=0.837,立,卧位腰骶角与椎体滑脱距离作I检 验,P<0.05.卧位,过伸位腰骶角与椎体滑脱距离 作I检验,P<0.05.站立位,过伸位腰骶角与椎体 滑脱距离作I检验,P>0.05. 讨论 Ds是一个病理发展过程,其病因及发病机制比 较复杂,异常的机械应力,椎间盘变性及小关节退变 被认为是引起脊椎节段不稳的三要素HJ,其他因素 如关节囊,肌肉,韧带及前柱结构的完整性也起着重 要的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椎间盘逐渐脱水,变 硬,变薄而失去弹性,gia,,~dy【5认为椎间盘退行性 改变可分为三个阶段:(1)失功能期,此期患者可能 出现非特异性的腰痛综合征.(2)不稳定期,椎间盘 内容物丢失,椎间盘高度减低,关节退变,关节囊及 韧带松弛,节段不稳定,此期患者可出现腰腿痛综合 征.(3)再稳定期,椎体,关节突关节增生,椎间盘及 关节囊纤维化,使病变趋于稳定,患者的诸多临床症 状在此期可能逐渐消失.Boden和Wiesel【6发现,正 常人标准屈伸位x线片前,后移位不超过1.3nRn 或椎体前,后径的3.1%.因此,一般认为屈伸活动 中,椎体移动超过3nRn可认为有不稳定存在.另 外,多项研究证实DS症状的发生与体位和活动存 在一定关系.在脊柱生理弯曲中,腰椎为前凸且为 整个脊柱的最凸点,人体站立时,腰椎前突的移行部 承受着极大的静态负重,重力作用尚存在一个以腰 椎后下缘为支点的后滑力,如果同时存在腰骶角大, 脊柱不稳定等因素,当人体前屈时,不能阻挡和抵消 这种后滑力,则可发生椎体滑脱.正常人腰骶角为 34.,Rosenberg测量DS患者的腰骶角平均45..腰骶 角大是脊柱不稳定的重要因素,而脊椎节段不稳则 是DS发生的前提.本研究结果显示:腰骶角越大, 腰椎向前突滑脱越明显,两者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 (P<0.o5).本组98例前凸滑脱患者中,腰骶角大 于34o者87例,在站立位和过伸位时的腰骶角及椎 体滑脱的程度明显大于侧卧位,其中l7例病人卧位 腰椎正侧位表现正常,站立位和过伸位片则显示前 凸滑脱的存在.表明生理负重和体位姿势对此类病 人腰椎侧位曲度的影响较大.动力位摄片可以更好 地显示脊椎滑脱.因此,我们建议对于中年以上,特 别是绝经期后的女性腰腿痛患者,如果常规卧位腰 椎正侧位表现正常,但腰骶角增大时,不能排除腰椎 滑脱的可能,应加拍动力位x线片,以更好地显示 有无脊椎滑脱的存在. 参考文献 1Ne-camnPH,~Ot’leKH.’l’heetiologyoflolisthesis.JBoneJoint s啊B),1963,45:39. 2颜廷宾,张佐伦,袁泽农,等.退变性腰椎滑脱与关节突关节的方 向性.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B,13(3):151—153. 3郭云良.腰椎间关节的形态曲率及其力学分析.人类,1990. 9:255—258. 4杨卫新,章稼,咎云强,等.腰椎节段不稳的影响因素.中华物理 医学与康复杂志,2O02,25:674—676. 5IGduddygrl-I.Instabilityofthelumb,~m.QillOrthop.1982.165: 110. 6BodenSD.WieselSW.L王lnt叼髓dse~talmotioninn0ml丑lindividu? a/s:havewebeenm&ngstabilityta’oply?Spine.1990,15:571— 576. (收稿日期:2005-O4-19) (本文编辑:李贞攻)
/
本文档为【【doc】 腰骶角与退变性脊柱滑脱的相关性分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