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五苓散_0

2017-12-02 16页 doc 36KB 26阅读

用户头像

is_180829

暂无简介

举报
五苓散_0五苓散_0 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五苓散开放分类:中医中成药应用科学方剂祛湿剂 五苓散是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药物,是一种常用中成药。由猪苓、茯苓、泽泻、肉桂、白术共五味中药组成,具有化气利水、健脾祛湿的功效。适用于外感风寒、内停水饮所致的发热头痛,烦渴饮水,小便不利等;或水湿停聚所致的水肿,身重,小便不畅及心悸、吐涎沫而头眩等症。(利水、消肿、除湿,紧致皮肤,驻颜减半吃) 编辑摘要 目录[隐藏 ] 1 出处 2 组成 3 用法 4 歌诀: 5 功用 6 病机 7 配伍特点 8 临床应用 9 辩证要点 10 主...
五苓散_0
五苓散_0 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五苓散开放分类:中医中成药应用科学方剂祛湿剂 五苓散是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药物,是一种常用中成药。由猪苓、茯苓、泽泻、肉桂、白术共五味中药组成,具有化气利水、健脾祛湿的功效。适用于外感风寒、内停水饮所致的发热头痛,烦渴饮水,小便不利等;或水湿停聚所致的水肿,身重,小便不畅及心悸、吐涎沫而头眩等症。(利水、消肿、除湿,紧致皮肤,驻颜减半吃) 编辑摘要 目录[隐藏 ] 1 出处 2 组成 3 用法 4 歌诀: 5 功用 6 病机 7 配伍特点 8 临床应用 9 辩证要点 10 主治 11 加 减 12 归 经 13 方 义 14 变化方 15 病机 16 临床运用 17 注意事项 18 附方 19 临床新用 19.1 急性黄疸型肝炎 19.2 消渴 19.3 痰饮 19.4 慢性充血性心衰 19.5 冠心病 19.6 菌群失调所致慢性腹泻 19.7 尿潴留 19.8 水肿 19.9 眩晕 19.10 顽固性头痛 19.11 前列腺炎 19.12 小儿遗尿症 19.13 手脚多汗症 19.14 20.3 吴昆 20.4 许宏 20.5 汪荨麻疹 19.15 湿疹 20 医家论述 20.1 成无己 20.2 方有执 昂 20.6 程郊倩 20.7 沈金鳌 20.8 赵羽皇 20.9 罗东逸 20.10 吴谦 20.11 喻昌 20.12 柯琴 20.13 程应旄 20.14 陈尧道 20.15 钱潢 20.16 张锡驹 20.17 王晋三 20.18 黄元御 20.19 徐忠可 20.20 尤在泾 20.21 吴谦 20.22 唐容川 20.23 章楠 20.24 王士雄 20.25 费伯雄 20.26 徐忠可 20.27 唐笠山 20.28 沈目南 20.29 左季云 20.30 李中梓 20.31 吕震名 20.32 张秉成 五苓散 - 出处《伤寒论》, 摘要:五苓散出自伤寒论,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主治小便不利、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水入即吐,之汤药膀胱蓄水证。以及水湿内停只水肿、泄泻、小便不利。痰饮内停,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气短而咳。 《内经?灵兰秘典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内经?至真要大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五苓散 - 组成 桂枝猪苓9g;泽泻15g;白术9g;茯苓9g;桂枝6g 五苓散 - 用法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6g),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五苓散 - 歌诀:五苓散治太阳府,泽泻白术与二苓;温阳化气添桂枝,利便解治水停。 五苓散 - 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五苓散 - 病机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膀胱之腑。 五苓散 - 配伍特点表里同治,治里为主。 五苓散 - 临床应用当饮暖水,以助发汗。 五苓散 - 辩证要点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浮或缓。 五苓散 - 主治猪苓1、治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饮水者,少少与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此汤主之。 2、及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即吐,名曰水逆。 3、及伤寒痞满,服泻心汤不解,渴而烦躁,小便不利。 4、通治诸湿腹满,水饮水肿,呕逆泄泻,水寒射肺,或喘或欬,中暑烦渴,身热头痛,膀胱积热,便秘而渴,霍乱吐泻,痰饮湿疟,身痛身重。 五苓散 - 加 减伤暑者加朱砂、灯心煎。 莘莘学子必备的交流网站----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五苓散 - 归 经足太阳药(膀胱) 五苓散 - 方 义五苓散成药1、太阳之热,传入膀胱之腑,故口渴而便不通。 2、经曰: 「淡味渗泄为阳。」二苓甘淡入肺,而通膀胱为君。 「咸味涌泄为阴。」泽泻甘咸入肾膀胱,同利水道为臣。 「益土所以制水。」故以白朮苦温,健脾去湿为佐。 「膀胱者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故以肉桂辛热为使。 热因热用,引入膀胱以化其气,使湿热之邪,皆从小水而出也。 五苓散 - 变化方(1)本方去桂,名四苓散。本方加辰砂,名辰砂五苓散。并治小便不利。 (2)本方加苍朮,名苍桂五苓散,治寒湿。 (3)本方加茵陈,名茵陈五苓散,治湿热发黄,便秘烦渴。 (4)本方加羌活,名元戎五苓散,治中焦积热。 (5)本方加石膏、滑石、寒水石,以清六腑之热,名桂苓甘露饮。 (6)本方去桂、泽泻,名猪苓散,治呕吐病在膈上,思饮水者。 (7)本方单用肉桂、茯苓等分,蜜丸,名桂苓丸,治冒暑烦渴,引饮过多,腹胀便赤。 (8)本方单用泽泻、白朮,名泽泻汤,治心下支饮,常苦眩冒。 (9)本方单用茯苓、白朮等分,名茯苓白朮汤,治脾虚不能制水,湿盛泄泻。再加郁李仁,入姜汁服,名白茯苓汤,治水肿。 (10)本方加川楝子,治水疝。 (11)本方加人参,名春泽汤。再加甘草,亦名春泽汤。治无病而渴,与病瘥后渴者。 (12)本方去桂,加苍朮、甘草、芍药、栀子、黄芩、羌活,名二朮四苓汤, 通治表里湿邪,兼清暑热。 (13)本方倍桂,加黄耆如朮之数,治伤暑大汗不止。 莘莘学子必备的交流网站----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14)本方加甘草、滑石、栀子,入食盐、灯草煎,名节庵导赤散,治热畜膀胱,便秘而渴。如中湿发黄,加茵陈;水结胸,加木通。 (15)本方合益元散,治诸湿淋沥。再加琥珀,名茯苓琥珀汤,治小便数而欠。 (16)本方合平胃散,名胃苓汤,一名对金饮子,治中暑伤湿,停饮夹食, 腹痛泄泻,及口渴便秘。 (17)本方合黄连香薷饮,名薷苓汤,治伤暑泄泻。 (18)本方合小柴胡汤,名柴苓汤,治发热泄泻口渴,疟疾热多寒少,口燥心烦。 以上三方,并加姜、枣煎。 (19)深师用本方治发白及秃落。朮、桂、二苓泽泻,更名茯苓朮散。 五苓散 - 病机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膀胱腑,致膀胱气化不利,水蓄下焦,而成太阳经腑同病。外有太阳表邪,故头痛发热脉浮;内传太阳腑以致膀胱气化不利,则小便不利,水液蓄而不行以致津液不得输布,则烦渴引饮,饮入之水不得输布则水入即吐,而成水逆。 (本方为利水之剂,所治诸证以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浮或缓为 五苓散 - 临床运用泽泻1 证治要点。 2(若水肿兼有表证者,可与越婢汤合用;水湿壅盛者,可与五皮散合用;泄泻偏于热者,须去桂枝,加车前子、木通以利水清热。 3(常用于肾炎、肝硬化所引起的水肿,以及急性肠炎、尿潴留、脑积水等,属水湿内盛者。 五苓散 - 注意事项1(入汤剂不宜久煎。 2(湿热者忌用,且本方不宜常服。 五苓散 - 附方附方一:茵陈五苓散(《金匮要略》)茵陈蒿末[4g]、五苓散[2g] 附方二:四苓散(《明医指掌》)白术 茯苓 猪苓 泽泻[各9g] 附方三:胃苓汤(《丹溪心法》)五苓散 平胃散[各3g] 五苓散 - 临床新用 五苓散出自《伤寒论》。是由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五味药物组成。它是利水渗湿剂,有湿阳化气之功。传统用于外有表证、内停水湿、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或水入即吐、小便不利等证。经当代临床又扩大了新的用途。 急性黄疸型肝炎发热,纳少,乏力,恶心呕吐,肝区疼痛,尿短色黄,皮肤及巩膜黄染,舌苔黄厚腻,舌边尖红,脉细滑。肝功能试验异常,B超检查多为蜜集微波。用五苓散(汤)去桂枝,加菌陈30,50克,黄芩、佛手、焦兰仙各10克,反蓝根、丹参各15克。 消渴自觉烦渴,虽大量饮水,而渴难消解,饮后即尿,小便微急,小便清白如水,汗出溱溱,心悸,心下痞,头昏且肢软无力,失眠多梦,饮食尚佳,舌淡。边有齿痕,苔白腻而粗糙,脉濡数。三大常规血糖,尿糖、甲状腺功能测定、头颅摄片均无异常。用五苓散(汤)加甘草10克,生姜10克,大枣12枚、水煎服。如果渴甚加沙参、海蛤粉;心烦懊恼加牡丹皮、栀子;腹胀加厚朴。 痰饮寒热咳喘,痰多稀白,胸胁胀满,面目下肢浮肿,目眩,心悸,舌苔白滑,脉弦滑, 莘莘学子必备的交流网站----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重按无力。用五苓散(汤)加半夏6克,陈皮、甘草各5克,大枣5枚,水煎服。咳喘大减,咯痰不爽者,加杏仁10克。 慢性充血性心衰心悸眩晕,胸脘痞满,形寒肢冷,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肿,渴不欲饮、恶心吐涎,舌苔白滑,脉弦滑。用五苓散(汤)去桂枝,加葶苈子6克,党参15克,麦冬10克,五味子、车前子各6克,水煎服。心血瘀阻型,症见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痛时作、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代,可用五苓散(汤)加鸡血藤、郁金、红花、赤芍、丹参、附子、生姜、木通、车前草。 冠心病体型肥胖,胸闷气短烦躁,体重超过正常值,舌苔白腻,脉滑。胆固醇、β脂蛋白、三酸甘油酯升高,心电图示冠心病征象。猪苓、茯苓、泽泻各30克,白术60克,桂枝18克,研为散剂,每次服3,6克,早晚各服1次,温开水送下。戒除烟酒,少吃厚味,并配合锻炼身体。 菌群失调所致慢性腹泻腹泻发复发作,时泻时止,每天次数不等,黄绿色或蛋花汤状水样便。水谷混下,小便少而黄,不思食,面色萎黄,倦怠神疲,舌质淡,苔薄黄。大便检查,白细胞少许,涂片革兰氏阳性球菌明显增多,革兰氏阴性杆菌减少,长期服抗生素无效。用五苓散(汤)去猪苓加薏苡仁、陈皮、甘草水煎服。 尿潴留膀胱区胀痛,触痛明显,表情痛苦,小腹胀满,小便涓滴不出,舌红,苔薄润,脉沉紧。用五苓散(汤)加乌药、酒制大黄、地龙各10克,水煎服。重用泽泻、猪苓、茯苓各20克。 水肿浮肿,小便不利,腹胀,纳呆,便溏,舌淡,苔白滑,脉濡缓。尿常规有肾炎改变。用五苓散(汤)加苍术10克、厚朴5克、生姜2片、大枣5枚。水煎服。 眩晕头晕眼花,视物旋转,有天旋地转之感,头重如裹,耳鸣如蝉,呕吐涎沫,时而大吐,苔白腻,脉弦。用五苓散(汤)加半夏、赭石各15克,陈皮、甘草各10克,水煎服,病愈后,断以补中益气汤调理。 顽固性头痛口服五苓散,每次9克,每日3次,用温开水送服,5天为1个疗程。适用于阳虚水饮内停之症,热盛者不宜使用。 前列腺炎口服五苓散,每次9克,每日3次,用温开水送服。10天为1个疗程,服至症状消失时止。 小儿遗尿症口服五苓散,每次9克,每日3次,用温开水送服,5天为1个疗程。 手脚多汗症口服五苓散,每次9克,每日3次,用温开水冲服。同时用五苓散水外搽患处,每日早、晚各1次。一般用药3-5天内治愈。 荨麻疹口服五苓散,每次9克,每日3次,用温开水送服。5天为1个疗程。服药期间忌食辛辣、生冷、油腻等刺激性食物,饮食以清淡为佳。 湿疹口服五苓散,每次9克,每日3次,用温开水送服,5天为1个疗程。 五苓散 - 医家论述成无己 五苓之中,茯苓为主,故曰五苓散。茯苓味甘平,猪苓味甘平,虽甘也,终归甘淡。《内经》曰:淡味渗泄为阳。利大便曰攻下,利小便曰渗泄。水饮内蓄,须当渗泄之,必以甘淡为主,是以茯苓为君,猪苓为臣。白术味甘温,脾恶湿,水饮内蓄,则脾气不治,益脾胜湿,必以甘为助,故以白术为佐。泽泻味咸寒。《内经》曰:咸味下泄为阴,泄饮导溺,必以咸为助,故以泽泻为使。桂枝味辛热,肾恶燥,急食辛以润之,散湿润燥可以桂枝为使。(《伤寒明理论》) 方有执以证有里而人燥渴,故用四苓以滋之,以表在而脉浮数,故凭一桂以和之,谓五苓 莘莘学子必备的交流网站----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散能两解表里者,此也。……五苓散者,润津液而滋燥渴,导水饮而荡结热,所以又得为消痞满之治也。(《伤寒论条辨》) 吴昆伤寒小便不利而渴者,此方主之。 水道为热所秘,故令小便不利;小便不利,则不能运化津液,故令渴;水无当于五味,故用淡以治水。茯苓、猪苓、泽泻、白术,虽有或润或燥之殊,然其为淡则一也,故均足以利水。桂性辛热,辛热则能化气。经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此用桂之意也。桂有化气之功,故并称曰五苓。浊阴既出下窍,则清阳自出上窍,又热随溺而泄,则渴不治可以自除。虽然,小便不利亦有因汗下之后内亡津液而致者,不可强以五苓散利之,强利之则重亡津液,益亏其阴,故曰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师又曰:太阳随经之邪,直达膀胱,小便不利,其人如狂者,此太阳之邪不传他经,自入其府也。五苓散主之,亦是使阳邪由溺面泄耳~互考见霍乱门。 许宏发汗后,烦渴饮水,脉洪大者,属白虎汤;发汗后,烦渴饮水,内热实,脉沉实者,属承气汤;今此发汗后,烦渴欲饮水,脉浮,或有表,小便不利者,属五苓散主之。五苓散乃汗后一解表药也,此以方中云覆取微汗是也。故用茯苓为君,猪苓为臣,二者之甘淡,以渗泄水饮内蓄,而解烦渴也。以泽泻为使,咸味泄肾气,不令生消渴也;桂枝为使,外能散不尽之表,内能解有余之结,温肾而利小便也。白术为佐,以其能燥脾土而逐水湿也。故此五味之剂,皆能逐水而祛湿。是曰五苓散,以其苓者令也,通行津液,克伐肾邪,号令之主也。(《金镜内台方议》) 汪昂治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饮水者,少少与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此汤主之(脉浮为表证仍在,便秘热渴为腑证已急,用此两解表里);及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即吐,名曰水逆(表以外证未罢言,里以烦涡属腑言,邪热挟积饮上逆,故外水格而不入);及伤寒痞满,服泻心汤不解,渴而烦躁,小便不利(功擅荡热滋燥,导饮生津,故亦为消痞良方。程郊倩曰:邪在上焦而治在下焦者,使浊阴出下窍,而清阳之在上焦者,自能宣化矣。心邪不从心泻而从小肠泻,又一法也。昂按:此乃正治,非又—法也,乃脏实而泻其腑也);通治诸湿腹满,水饮水肿,呕逆泄泻,水寒射肺,或喘或咳,中暑烦渴,身热头痛,膀胱积热,便秘而渴,霍乱吐泻,痰饮湿疟,身痛身重(此皆伤湿之见证也。湿胜则脾不运,土不能制水,滥于皮肤则肿胀,并于大肠则泄泻,水停心下则呕逆,水寒射肺则喘咳。暑先入心故烦渴,五苓利小水,降心火,故兼治中暑烦渴。肺病则金不能生水,膀胱热则阳不能化阴,故便秘而渴;阴阳不和,则霍乱吐泻;湿胜则身痛身重。大抵下不通利,则阴阳不能升降,而变证多矣)。 猪苓、茯苓、白术(炒)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半,桂半两(按:杂病当用桂,伤寒证中表未解者仍当用桂枝,兼取解表)。为末。每服三钱。服后多饮热水,汗出而愈。伤暑者,加朱砂、灯心煎。 此足太阳药也。太阳之热,传入膀胱之腑,故口渴而便不通。经曰:谈味渗泄为阳,二苓甘淡入肺而通膀胱为君 程郊倩 标邪传入膀胱,是为犯本。其人必渴,必小便不利,宜可消水矣。(此伤寒五苓论。)乃一症以水入则拒而吐,一症以水入则消,何居,膀胱为津液之腑,热入而蓄邪水,致小便不利也。是则水气挟热而上升,必至格水,此渴欲饮水,水入则吐也。用五苓者,取其开结利水也,水泉不致留结,邪热从小便出矣。若热微消渴,是则热入膀胱,而燥其津液,乃成消渴。此膀胱无邪水之蓄,亦用五苓者,以化气回津也,使膀胱之气腾化,故渴亦止而病愈。 莘莘学子必备的交流网站----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一取开结利水,一取化气回津,尽太阳犯本之治矣。)然症必以脉浮数,烦渴,为脉表症里,知非阳明之里,而仍为太阳之里,故以五苓主之也。(《古今名医方论》) 沈金鳌 业师孙庆曾先生尝渭余曰:肿胀门惟水病难治。其人必真火衰微,不能化生脾土,故水无所摄,泛滥于肌肉间。法惟助脾扶火,足以概之,而助脾扶火之剂,最妙是五苓散。肉桂以益火,火暖则水流;白术以补土,土实则水自障:茯苓、猪苓、泽泻以引水,则水自渗泄而可不为患。每见先生治人水病,无不用五苓散加减,无不应手而愈如响应者。(《杂病源流犀烛》) 赵羽皇 人身之水有二:一为真水,一为客水。真水者,即天乙之所生;客水者,即食饮之所溢。故真水惟欲其升,客水惟欲其降。若真水不升,则水火不交而为消渴;客水不降,则水土相混而为肿满。(此杂症五苓论。)五苓散一方,为行膀胱之水而设,亦为逐内外水饮之首剂也。(五苓与真武汤对看,五苓行客水之有余,真武护客水之不足,皆所以行水也。不可不知~)盖水液虽注于下焦,而三焦俱有所统,故肺金之治节有权,脾土之转输不怠,肾关之开合得宜,则溲溺方能按时而出。若肺气不行,则高源化绝,中州不运,则阴水泛流,坎脏无阳,则层冰内结,水终不能自行。不明其本,而但理其标,可乎,方用白术以培土,土旺而阴水有制也;茯苓以益金,金清而通调水道也;桂味辛热,且达下焦,味辛则能化气,性热专主流通,州都温暖,寒水自行;再以泽泻、猪苓之谈渗者佐之,禹功可奏矣。先哲有曰;水之得以安流者,土为之堤防也,得以长流者,火为之蒸动也;无水则火不附,无火则水不行。旨哉言乎~(《古今名医方论》) 罗东逸伤寒之用五苓,允为太阳寒邪犯本,热在膀胱,故以五苓利水泻热,然用桂枝者,所以宣邪而仍治太阳也。杂症之用五苓者,特以膀胱之虚,寒水为壅,兹必肉桂之厚以君之,而虚寒之气始得运行宣泄。二症之用稍异,不可不辨。加茵陈为茵陈五苓散,治酒积黄瘅。盖土虚则受湿,湿热乘脾,黄色乃见。茵陈专理湿热,发黄者所必用也;佐以五苓,旺中州,利膀胱;桂为向导,直达热所,无不克矣。(《古今名医方论》) 吴谦 是方也,乃太阳邪热入府,水气不化,膀胱表里药也。一治水逆,水入则吐;一治消渴,水入刚消。夫膀胱者,津液之府,气化则能出矣。邪热入之,若水盛则水壅不化而水蓄于上,膀胱之气化不行,致小便不利也。若热盛则水为热耗,而水消于上,膀胱之津液告竭,致小便不利也。水入吐者,是水盛于热也;水入消者,是热盛于水也。二证皆小便不利,故均得而主之。然小便利者不可用,恐重伤津液也。由此可知五苓散非治水热之专剂,乃治水热小便不利之主方也。君泽泻之咸寒,咸走水府,寒胜热邪。佐二苓之淡渗,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并泻水热也。用白术之燥湿,健脾助土,为之堤防以制水也。用桂之辛温,宣通阳气,蒸化三焦以行水也。泽泻得二苓下降,利水之功倍,小便利而水不蓄矣。白术须桂上升,通阳之效捷,气腾津化渴自止也。若发热表不解,以桂易桂枝,服后多服暖水,令汗出愈。是此方不止治停水小便不利之里,而犹解停水发热之表也。加人参名春泽汤,其意专在助气化以生津。加茵陈名茵陈五苓散,治湿热发黄,表里不实,小便不利者,无不克也。(《医宗金鉴》) 喻昌五苓利水者也,其能止渴而救津者,何也,盖胃中之邪热,既随小水而渗下,则利其小水,而邪热自消矣。邪热消则津回而渴止,大便则自行矣。正《内经》通因通用之法也。(《尚论篇》) 柯琴水者肾所司也,泽泻味咸入肾,而培水之本。猪苓黑色入肾,以利水之用。白术味甘归脾,制水之逆流,茯苓色白入肺,清水之源委,而水气顺矣。然表里之邪,谅不因水利而顿解,故必少加桂枝,多服暖水,使水津四布,上滋心肺,外达皮毛,溱溱汗出,表里寒热两除也。(《伤寒附翼》) 莘莘学子必备的交流网站----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程应旄五苓散能通调水道,培助土气,其中复有桂枝以宣通卫阳。停水散,表里和则火热自化,而津液得全,烦与渴不必治而自治矣。然多服暧水令汗出者,上下分消其水湿也。是则五苓散与桂枝麻黄二汤虽同为太阳经之药,一则解发汗而治表,一则利小便渗热而治里,标与本所主各有别矣。(《伤寒论后条辨》) 陈尧道五苓散本表里两解之药,今之知用桂枝者鲜矣,殊不知欲兼治表,必用桂枝,专用利水,则宜肉桂,以肉桂辛热能引诸药直达热邪蓄结之处,故茯苓、猪苓味淡,所以渗水涤饮也;泽泻味咸,所以泻肾邪止渴也,白术味甘,所以燥脾逐湿也。兼以桂有化气之功,如经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浊阴既出下窍,则清阳自出上窍,又热随溺而泄,则发热口渴之证,不治自愈。(《伤寒辨证》) 钱潢其立方之意,用桂以助肾蒸腾之气,更用诸轻淡以沛肺家下降之功,使天地阴阳之气交通,气化流行,而上下之气液皆通矣。(《伤寒溯源集》) 张锡驹散者,取四散之意也。茯苓、泽泻、猪苓、淡味而渗泄者也。白术助脾气以转输,桂枝从肌达表,外窍通而内窍利矣。(《伤寒论直解》) 王晋三苓,臣药也。二苓相辅,则五者之中,可为君药矣,故曰五苓。猪苓、泽泻相须,藉泽泻之咸以润下;茯苓、白术相须,藉白术之燥以升精。脾精升则湿热散,而小便利,既东垣欲降先升之理也。然欲小便利者,又难越膀胱一腑,故以肉桂热因热用,内通阳道,使太阳里水引而竭之,当知是汤专治留着之水,渗于肌肉而为肿满,若水肿与足太阳无涉者,又非对证之方。(《绛雪园古方选注》) 黄元御五苓散,桂枝行经而发表,白术燥土而生津,二苓泽泻行水而泄湿也,多服暖水,蒸泄皮毛,使宿水亦从汗散,表里皆愈矣。(《伤寒悬解》) 徐忠可 瘦人则腹中原少湿也;然而脐下有悸,悸者微动也,此唯伤寒发汗后,欲作奔豚者,有脐下悸,或心气伤者,劳倦则发热脐跳;今内无积湿,外无表陷,又非心气素伤,而忽脐下悸,论理上焦有水,不宜证见于脐,乃上仍吐涎沫,甚且颠眩,明是有水在中间,故能上为涎沫、为颠眩,下为脐下悸。盖心为水逼,肾乘心之虚而作相凌之势,故曰此水也,因以桂、苓伐肾邪,猪苓、泽泻、白术泻水而健胃,此痰饮之苓桂术甘汤去甘草加猪、泽。彼重温药和胃,此则急于去水耳。且云饮暖水汗出愈,内外分消其水也。(《金匮要略论注》) 尤在泾瘦人不应有水,而脐下悸则水动于下矣;吐涎沫则水逆于中矣,甚而颠眩,则水且犯于上矣。形体虽瘦而病实为水,乃病机之变也。颠眩即头眩。苓、术、猪、泽甘淡渗泄,使肠间之水从小便出。用桂者,下焦水气,非阳不化也。曰多服暖水汗出者,盖欲使表里分消其水,非挟有表邪而欲两解之谓。(《金匮要略心典》) 吴谦悸者,筑筑然跳动之病。上条心下有悸,是水停心下为病也,此条脐下有悸,是水停脐下为病也。若欲作奔豚,则为阳虚,当以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今吐涎沫,水逆胃也,颠眩,水阻阳也,则为水盛,故以五苓散主之。(《医宗金鉴》) 唐容川仲景此方,治胸满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而用桂枝入心以化胸前之水结,余皆脾胃中州之药,使中上之水得通于下,则小便利,散于上则口渴除,达于外则身热解。今遇小便不利,便用五苓散,虽去桂入膀胱化气,然桂实心肝之药,火交于水,乃借治法,不似附子台乌,本系膀胱正药也,且阴水可用而阳水绝不可用。(《血证论》) 章楠此方在伤寒门,为兼治太阳经腑之病,应用桂枝。故论曰,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可知当用桂枝以行表,故又言汗出愈,不然二苓、泽泻下泄之力胜,焉能使其行表出汗乎,若无表证,宜用肉桂,则其化气行水之功更胜也。盖是方无论用桂、用枝,皆为宣化三焦之法,即非太阳之主方,何也,以三焦司一身表里升降之气,内自脾胃,外达肌肤,必由三焦转输,故三焦气和,则内外通利,二便自调。然其升降之机,又在脾之健运。 莘莘学子必备的交流网站----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故此方用术健脾,以桂通阳,阳气运化,水道流行,乃以二苓、泽泻导入膀胱而泄。所以经言:三焦者,水道出焉,属膀胱,而膀胱为三焦之下游也。又曰:气化则能出焉。谓三焦之气宣化,而膀胱之水方能出也。仲景又用此方治霍乱。霍乱,脾胃病也,因三焦气阻不得升降,而致吐利交作,则其非太阳主方,理可见矣。若治霍乱,当用肉桂为宜。(《医门棒喝?伤寒论本旨》) 王士雄 仲圣于霍乱分列热多、寒多之治。皆为伤寒转为霍乱而设,故二“多”字,最宜玩味。所云热多者,谓表热多于里寒也;寒多者,里寒多于表热也,岂可以热多二字,遂谓此方可治热霍乱哉,沈果之云;其用桂者,宣阳气,通津液于周身,非用之以通水道下出也;用泻、术、二苓,以通三焦之闭塞,非开膀胱之溺窍也。如果热入而渴,复用桂、术以温液耗津,又加苓、泽以渗之,是热之又热,耗之又耗,速之毙矣。余谓观此则多饮暖水汗出愈之义益明,故霍乱无阳气郁遏身热之表证,无三焦闭塞气化不宣之里证,而欲饮水者,切勿误解热多为热证,而妄援圣训,浪投此药也。(《随息居重订霍乱论》) 费伯雄湿为地之气,其中人也缓,其入人也深,其为病也不可以疾而已。坐卧卑湿,汗渍雨霖,此湿之自外来者也;多食浓腻,过嗜茶酒,此湿之自内生者也。治湿必先理脾,脾土健运,始能渗湿,此定法也。又须分利,使浊阴从下而出,亦定法也。五苓散,仲景本为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表里有病者而设。方中宜用桂枝,不可用肉桂。后人遂通治诸湿、腹满、水饮、水肿、呕逆、泄泻、水寒射肺或喘或咳、中暑烦渴、身热头痛、膀胱热、便秘而渴、霍乱吐泻、痰饮湿症、身痛身重等症。总之治寒湿则宜用肉桂,不宜用桂枝。若重阴生阳,积湿化热,便当加清利之药,并桂枝亦不可用矣。至加减之附方,各有宜称,亦当细细参之。(《医方论》) 徐忠可太阳之经与腑气本相通,故有经之余邪袭入腑为烦温,而经热未除者,亦有腑邪盛,而牵定经络致表未全解者,五苓有桂枝解表,暖水以助汗也,苓泽以荡热,白术以健中,而内外之邪顿清,所以五苓为两解表里首剂,若无表竞去桂矣,故又有四苓之用也。(《伤寒原方发明》) 唐笠山 此治小便不利之主方,乃治三焦水道而非太阳药也。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精并行。此方用桂以助命门之火(是釜底加薪,而后胃中之精气上腾,再用白术健脾以输于肺,而后用二苓泽泻运水道之升已而降,其先升后降之法,与内经之旨滴滴归源,复与太阳何涉。(《吴医汇讲》) 沈目南盖多服暖水,犹服桂枝汤啜稀热粥之法,但啜粥以助胃中营卫之气,而暖水乃助膀胱水府之津,俾膀胱气盛则溺汗俱出,经腑同解,至妙之法,可不用乎。(《伤寒六经辩证治法》) 左季云茯苓味甘平,猪苓味甘平,甘虽甘也,终归甘淡。内经曰:淡味渗泻为阳,利大便曰攻下,利小便曰渗湿。水饮内蓄,须当渗泄之,必以甘淡为主。是以茯苓为君,猪苓为臣;白术味甘温,脾恶湿,水饮内蓄,则脾气不治,益脾渗湿,必以甘为助,故以白术为佐;泽泻味咸寒,内经曰:咸味下泻为阴,泄饮导溺,必以咸为助,故以泽泻为使;桂枝辛热,肾恶燥,水蓄不行,则肾气燥,内经曰;肾恶燥,急食辛以润之,散湿润燥可以桂枝为使。((伤寒论类方汇参》) 李中梓 淡味渗泄为阳,内蓄水饮,须渗泄之,故以二苓泽泻为主。脾土强旺,则水饮不敢停留,故以白术为佐。水蓄则肾燥,经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故用桂为向导之使。(《伤寒括要》) 吕震名诸家皆以导湿滋干,释五苓之取义,但以桂枝之辛温,苓泽之渗泄,即白术亦主燥 莘莘学子必备的交流网站----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脾,与生津润燥之义全不相涉,而渴证宜之何也,盖此证由经入府,水蓄于下,不能输津于上,故治渴必先治水,且散服而多饮暖水,自有输精散布之功。(《伤寒寻源》) 张秉成治伤寒太阳证,表不解,邪入于腑,热结膀胱,小便不通,以及诸湿肿满,盛于下焦,或趋于下,则为泄泻,或逆于上,则为呕、咳等证。然太阳有经有腑,经者,即为表证,可汗之而愈;若传入于腑,腑者,膀胱也,膀胱为水腑,热则水结不行,少腹满,小便不利,由是内外之湿,悉皆趋附,下行极而上者有之,故用二苓、泽泻直入膀胱,泻其热结之水邪。表既未除,故用桂枝以解不尽之表。湿盛则土衰,故用白术崇土以胜其湿,使脾土有健运之功,表里两解,正气不伤耳。如湿邪在里,外无表证者,则用肉桂,假其大辛大热以入下焦,化其阴湿,开之导之,随苓、泽渗利,自无留滞也。(《成方便读》) 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学习路上必备的交流学习网站 莘莘学子必备的交流网站----学习辅助网 www.5730.net
/
本文档为【五苓散_0】,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