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天下第一家

2017-09-02 31页 doc 58KB 52阅读

用户头像

is_471618

暂无简介

举报
天下第一家天下第一家 孔祥林 《天下第一家(上)》 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 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 “与国咸休,同天并老”,这就是孔子的嫡孙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地位的一个真实写照。 一、天下第一家的来历 汉高祖刘邦是第一个到曲阜来祭祀孔子的皇帝。汉高祖刘邦要是按照这个《史记》的记载,他基本上就是一个无赖子弟,文化水平不高,所以他在平时是看不起这些儒生们的,他甚至摘下人家儒生的帽子,向里面撒尿。但是他夺取天下以后,陆贾就经常在他面前谈论诗书,惹得他很生气。他说,“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他说你老子是在马上取得的天下,...
天下第一家
天下第一家 孔祥林 《天下第一家(上)》 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 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 “与国咸休,同天并老”,这就是孔子的嫡孙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地位的一个真实写照。 一、天下第一家的来历 汉高祖刘邦是第一个到曲阜来祭祀孔子的皇帝。汉高祖刘邦要是按照这个《史记》的记载,他基本上就是一个无赖子弟,文化水平不高,所以他在平时是看不起这些儒生们的,他甚至摘下人家儒生的帽子,向里面撒尿。但是他夺取天下以后,陆贾就经常在他面前谈论诗书,惹得他很生气。他说,“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他说你老子是在马上取得的天下,我学什么诗书啊~陆贾对他也是毫不相让,他说呢,“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说你能在马上取得天下,你能在马上来治理天下吗,这一次可能让汉高祖刘邦就很受启发,从此以后他就改变了对儒生,当然也改变了对儒家的这个态度。所以在公元前195年,他到南方去征伐的途中,在回京城的路上,他专门绕了一个弯,绕到曲阜亲自祭祀孔子,这后代的人对汉高祖到曲阜来祭祀孔子评价都非常高,他们说汉家四百年的基业全在于此。所以后代的一些皇帝也都仿效这个汉高祖刘邦,到曲阜来祭祀孔子。 据历史记载,到曲阜来祭祀孔子的皇帝一共有12位,19次。其中就有清朝的乾隆皇帝,就曾经八次到曲阜祭祀孔子。也许是受汉高祖刘邦亲自祭祀孔子的影响,所以到了汉武帝的时候,就是公元前一百多年,公元前二世纪的时候,这个汉武帝刘彻他就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用儒家的思想,用孔子思想来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 1.对孔子的追谥加封 历代用孔子思想,所以对孔子也是要一再地给他追加一些封号,一开始是褒成宣尼公,这是从公元元年开始的,以后就是文宣王、至圣文宣王、大成至圣文宣王,并把孔子奉作是万世师表,至圣先师。从这个三国时候,国家就在学校里面作为思想文化的代表的祭祀的对象就是孔子。所以孔子是从三国的时候就开始“朝位”,曹操的儿子曹丕的时候,就开始在国家的学校里面,最高的学府里面祭祀孔子,把孔子作为中国思想文化的一个代表。所以到了这个唐朝的时候,孔子的祭祀就更多了,所有的学校都要建造孔子庙来祭祀孔子,因为那时候的学校和咱们现在的学校不一样,学校都是政府官吏的,只有在这个州府县它的驻地才有一所学校,这个学校就是要祭祀孔子的。所以从唐朝开始,中国就在天下能够都祭祀的只有两个地方,一个是社稷,一个就是孔子。 2.对孔子后代的封官加爵 历代皇帝除了对孔子追谥加封,还很优待孔子的后代,也不断地给他们加上一些官爵封号。最早的封号是在公元前43年开始的,孔子的第十三代孙孔霸,他做过太子的老师,这个太子后来就当了皇帝,就是汉元帝。汉元帝对他老师很尊崇的,封他为褒成君,而且汉元帝还想让孔霸做宰相。但是孔霸再三地推辞,他坚决不做,他对皇帝提出个要求,就是让他用自己的封地,因为他作为奉祀君,他有一块封地,他用他的封地来祭祀孔子。这个汉元帝就同意了他的要求,这个孔子的后代就开始有了一个专门祭祀孔子的封地。封位是从公元元年开始的,封孔子的第十六代孙孔均做褒成侯,是一个侯爵,就是最高的一等了,第二十等的彻侯的这一等,就是这个褒成侯,褒成侯这个称号是“侯”的这个封号是沿袭在西汉和东汉。到汉以后,这个封号有所变,以后封为宗圣侯、奉圣侯、恭圣侯、绍圣侯、褒圣侯。他的这个级别都是侯。 到了开元27年,唐开元27年,公元739年,这个唐玄宗李隆基就封孔子的第三十五代孙孔璲之为文宣公,将他的封号提高到公爵,由侯爵提高到公爵。这个封号延续到了1055年,就是到了北宋致和二年的时候,这个宋仁宗认为这个封号不合适。因为孔子当时他的封号就是至圣文宣王。“至圣”就是最高的圣人;“王”是周天子那个王, “文宣”两个字是孔子的谥号,这个谥号就在封建社会当中就是说皇帝或者是大官死了以后,人们就根据他这个生前的和他的功绩就给他加一个称号。 但是孔子的后代的这个封号叫做“文宣公”,他用了孔子的这个谥号,这个宋仁宗认为这个不好,所以他就把孔子后代的封号改成“衍圣公”,当然他的希望这个衍圣公意思就是说希望他们能够延续、接续孔子的血脉,当然也希望他们能够传承孔子的思想,他有这么一个寓意。“衍圣公”这个封号就成了孔子嫡长孙使用时间最长的封号,它是从1055年开始的,一直延续到1935年。这中间使用了八百多年,历经了宋、金、元、明、清,一直到民国初年,都是叫这个封号。 到了民国以后已经是实行共和了,他们到了1935年,已经是民国24年了。共和制度24年了,再保留这么一个封建的爵位就不合适,所以他就改成了“奉祀官”,全称就是“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奉祀官”。第一代奉祀官就是孔子的七十七代孙孔德成先生,他现在在台湾。这个奉祀官待遇是特任官,因为在国民政府那个时候,官阶分为四等,一等就是特任官,第二等是简任官,第三等官是荐任官,第四等官是委任官。基本上就是部长以上才能叫“特任”;后来这个国民政府的文官体系改了,又有了一个等,就是第一次等到第十四次等,最高的就是第十四次等,这。而孔德成就是最高一等,第十四次等,是文官的第一等。孔子的嫡孙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延续时间最久的一个贵族世家,所以说孔府是天下第一家那绝对是当之无愧的,世界上绝对也是没有先例的。 二、衍圣公的承袭制度 孔家的继承是按照严格的宗法制度,和中国封建社会早期的制度是一致的,是严格执行的嫡长子承袭制,只有大老婆生的大儿子才有资格。当然没有嫡长子就在小老婆当中选,哪一个年龄最大就是哪一个来做衍圣公。 无嗣的情况 1. 历史上衍圣公是严格地按照就是传嫡这个惯例来延续下来的。但是也有过例外,一个就是无嗣,就是衍圣公没有后代;第二个就是罢封,衍圣公给罢免了。这个情况在历史上都曾发生过,无嗣就发生过几次,最近的一次就是第七十二代衍圣公,七十二代衍圣公他没有儿子,他兄弟五个,到这个选继承人的时候,就得选老二的大老婆生的第一个儿子来做他的继承人,来入籍,来入籍做他的继承人。 还有一个情况就是衍圣公还活着,他儿子应该是法定的继承人,但他儿子死了。那还是得传长孙,传嫡长孙,也不能够传其他的儿子。所以他执行的这个宗法制度是非常严格的。 罢封的情况 2. 衍圣公罢封的情况在历史上发生的不多。第一次是在北宋的时候,四十七代衍圣公,因为那个时候国家拨钱来修孔庙,修孔庙的时候就由衍圣公来主管,大概他在经济账目方面不清楚,就被罢免了。 还有一个就是第六十一代衍圣公,他当衍圣公的时候还很小,那个时候正好孔府是大扩建,他扩建的时候这个房子改大了,超过了制度。因为国家在封建社会当中,就是包括你的住宅、包括你的什么都要受到严格的礼制的规定。你比方咱们现在去看孔府,都是灰瓦房,而且连正屋的斗拱都没有,只有那种就是一斗二升的斗拱,那都不是正规斗拱,正规斗拱是不能用的,因为它是严格按照一品官的府第来建的,这是非常严格的。在封建社会当中,这些礼制方面的要求非常严格,在清朝的时候,黄瓴绿瓦那只能是谁能用呢,皇帝可以用。国家大祀的庙宇,就是国家最高祭祀规格的庙宇才可以用。而且《大清律》当中写得很清楚,如果用了黄瓦的话,仗一百,徒三年。打你一百棍还得要判三年的徒刑。这些礼制都是非常严格的。结果六十一代衍圣公在扩建他的府第的时候就超过了制度,他就被罢免了。 3. “中兴祖” 但是在历史上也曾经发生过两次意外,“中兴祖”及“南北宗”。中兴祖这件事情,发生在五代,就是唐朝以后中国混乱的时期,五、六十年就换了五个朝代,社会是非常动荡。这个时候战争当然也就很多,孔子的这些后代有的就死了,战死了,有的就逃难到了外地去了。所以在曲阜的孔子的后代就很少了。在这个时候,孔家的一个仆人叫做孔末,他就把孔子的第四十二代长孙孔光嗣杀了。孔末把孔光嗣杀了以后,他就成了孔家的继承人了,主持孔子的祭祀,也做了泗水的知县。但是他还要斩草除根,要把这个嫡长孙的后代全部杀光。当时这个孔光嗣有一个九个月的儿子叫孔仁玉,他(孔末)杀了孔光嗣以后,孔仁玉的母亲就抱着他逃到外祖母家去了,他就追杀到他的外祖父、外祖母家,这个时候他的外祖父叫做张温,为了保护他的外孙,就把自己的孙子送出来了,因为两个人的年龄差不多,都是几个月大,追杀的人他一 看——等到赶到的时候差不多也是傍晚了,也看不清楚。反正一看到人家送出来的话,也不会有错,就杀了以后回去交差去了。 这样孔家的四十三代孙才躲过这一灾难,能够使孔家的血脉延续下来。孔仁玉长到十九岁的时候,就是唐明宗的时候,孔氏的族人就给皇帝上书,说这个孔末不是孔子的后代,孔子的长孙现在是孔仁玉。这个唐明宗调查以后,确实是属实,确实是对的,就杀掉了孔末,就封孔仁玉来做孔家的继承人,来主持孔子的祭祀。到了后周的时候才给他又加了这个文宣公的封号,才能够把孔家的这个才继续下来,因为这个孔仁玉就是在孔家这么危难的时候能够延续下来,孔氏从此以后又中兴了,所以他被称作中兴祖。 4.“南北宗” 后来那个蒙古骑兵占领曲阜了,占领曲阜以后,他们也需要尊崇孔子的思想,当时中国的社会的精英是封建的士大夫,实际上都是儒家思想影响的这批知识分子。所以他们需要尊崇孔子的思想,也需要一个衍圣公,所以蒙古人也封了一个衍圣公,这个衍圣公是孔元用,也是五十一代孙。是孔元措临走以后,他不是到开封去嘛,他临走以前让他本家的一个弟弟来做代理他的职务,就是说来主持孔子庙的祭祀,所以蒙古人就把他封成了衍圣公了。封成衍圣公以后,他就传给了他的儿子孔之。在这个时候,就是蒙古人就消灭了金朝,消灭金朝以后也就把金朝的这个衍圣公孔元措也就拿到了。拿到以后,他还仍然承认孔元措是正宗,仍然封孔元措为衍圣公,把孔之的衍圣公的封号给他就免了。补偿给他做世袭曲阜县尹,就是曲阜知县,把这个蒙古的和金朝的问就解决了。 又隔了四十多年以后,他就又灭亡了南宋,他就把南宋的衍圣公,五十三代孔洙就拿到了。据文献记载,是南宗是让位给北宗的,就是说这个元世祖忽必烈就召见这个南宗,五十三代的孔洙,就让他来说,让他回曲阜做衍圣公,这个孔洙说他现在已经到了这个衢州,他们已经是五代人了,先人的坟墓都已经在这儿,这儿也有孔子庙,他说不能离开,他得要守护他主人的坟墓,他不能到曲阜去。说曲阜的这些孔子的后代们保护了孔子庙,也是有功的,让他们来做北方的衍圣公吧。这个忽必烈对他是非常地赞赏,他说是“宁违荣而不违亲,真圣人后也”。说宁愿不要荣华富贵,也不能违背亲情,说你这才是真正的圣人的后代。所以就封他做这个国子监的祭酒,就是国家最高学府的校长,国子监的祭酒,同时提举浙东的学校事,就是管浙江东道的,浙东道那一块的学校。官给的也不小,但是取消了他衍圣公的封号,从此以后南宗就消沉下去了。 三、孔氏家族的鼎盛期 1.赐土地 在这个衍圣公到明代的时候,孔子的嫡孙就进入了他的鼎盛期,当然这个要算功劳的话,还应该推到明太祖朱元璋。明洪武元年,就是1368年的时候,朱元璋登基当了皇帝,那时候他就派徐达往北去消灭这个蒙古的势力,这时候就占领了济宁。占领了济宁以后他就要衍圣公到 南京去见他,这个时候孔家长孙是五十五代孔克坚,但是他在元朝的时候他就辞了衍圣公了,让他儿子做。实际上当时衍圣公是五十六代衍圣公孔希学,在当时孔克坚就派他的儿子去了,派他的儿子去了,因为他儿子是衍圣公嘛,就派他儿子去见朱元璋,朱元璋很恼火,认为应该孔克坚来见他。因为虽然他是衍圣公,但是你是他的老子,你应该来见我。所以他就亲手写了一个手谕,就派人送过来。对这个衍圣公孔克坚说,他说你不要看不起我是一个平民出身的皇帝,汉高祖也是平民出身的皇帝,他就拿着汉高祖来比。他说听说你有病,说是不能来见我,不知是真是假,如果说你没有病来装病的话,那你这是故意地怠慢我这个国家。那这是不行的。“谕至思之”,说我的手谕到了以后你要好好考虑考虑。 接到这个朱元璋的手谕以后,这个孔克坚就害怕了,赶快就跑到南京去见朱元璋,朱元璋对他倒是挺优待的,现在你到孔府的时候在二门的那个东边后面,这个门的北边后面有一块碑,在东屋山上有一块碑,那块碑就记载了朱元璋和孔克坚的谈话。那个谈话就是大白话,就是那个元明时期的白话。这皇帝就问这孔克坚,“老秀才,近前来,你多少年纪也,”那孔克坚说呢,“臣五十三岁也。”他说我五十三岁了。这个皇帝就说,皇帝对他说,“我看你是资质温厚的人„”“我看你是有福的人,有福快活的人,资质也温厚。”是个温厚的人,“你常常写书育你的孩儿,与我朝代你家再出一个好人好不好,”跟他都是商量的口气说话,对这个衍圣公非常优待。而且到了衍圣公临走的时候,朱元璋还跟他说,“道与他,多读书,少吃酒者。”像这个孔克坚到了南京以后,朱元璋对他是非常礼遇的,就是刚才谈话是一个方面,从文献记载当中,就是说到了南京以后,就是皇帝亲自过问,就是要安排好他的生活,给他田地、给他房屋,就是连来跟随他的那些仆从也都要安排好生活,而且皇帝祭天、祭太庙,祭祀以后把那个祭品,就是那个“番肉”也得要送给他。对他是非常得优待,这个时候因为五十六代衍圣公孔希学早就去了,所以他就封孔希学还是做衍圣公,因为孔克坚年龄大了,不想再做了,由他的儿子孔希学来做衍圣公。这一次就赏给了孔府60万亩土地。 到清朝中后期,孔府土地大概是108万亩,其中这60万亩就是朱元璋一次赏给的。这个土地叫祭田,也叫祀田。它的收入是做孔庙的祭祀用。孔庙因为祭祀的时候也得要买祭品啊,还得要其他的一些费用,所以这些都是问它要。剩下的就是衍圣公的俸禄,国家不再单给你薪水。而且同时这个时候还给孔府设置了一些官员,给了孔府115户附近的居民,到孔庙、到孔林去当差。就是孔庙是8户、沂山7户、孔林是100户,因为孔林大嘛,还得要打扫卫生、要看管。所以这一次就给了他115户,同时这个衍圣公还向皇帝写报告,要求修孔庙。 2. 修孔庙、建孔府 修孔庙的时候,皇帝一开始,因为那个时候国家是刚刚建立嘛,建立以后也都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就是说国家少动一些,让农民集中精力来发展生产。所以当时就修孔庙的时候,就调了一些罪犯到孔庙来修,后来朱元璋说那不行,修孔庙不能让罪犯去作践,他认为他们是罪犯,修孔庙那不是作践孔庙。还是叫地方官派老百姓当差,派平民当差来修孔庙。而且这个衍圣公还给皇帝写报告,要求给他建造衍圣公府。所以本来在那儿以前,孔庙和孔府是连在一起的。在洪武十年,1377年的时候,孔府和孔庙分开独立了,孔府就独立出来,所以现在 的孔府就是那时候才开始建的。当然到了明弘治年间,又进行了一次扩建。这个孔府实际上是衍圣公的官署,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就是衙宅合一,前面是官衙,后面是住宅。所以孔子的后代也在后面住,所以咱们去看的时候,前面大堂、二堂、三堂,那是官衙,后面的才是住宅。孔府的占地面积是12万平方米,就是180亩地,原来有房子应该是有560多间。所以它是咱们中国现在保存下来的最大的官衙。所以在1994年的时候,它和孔庙、孔林一起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3.免早朝 明英宗的时候,衍圣公才十岁,到北京去见他。见他的时候,因为衍圣公从小就接受这个礼仪教育,他见皇帝的时候也不害怕,而且行礼的时候也规规矩矩的,和大人一样。皇帝很喜欢,就把他抱起来放到他腿上,坐在他腿上和他聊天,问他。问他以后,说现在是到北京来承袭衍圣公啊,派人把他领到那个太和殿左边的廊下,给他把头剃了,因为他还是小孩的打扮呢,给他剃了头,带上官帽,御带长,给他解了几扣,让他带上御带,让他穿上官服。这个时候衍圣公才十岁,明万历、明神宗对衍圣公是更优待,因为衍圣公要到北京去,到北京去的时候,他也像朝中的官员一样,每天早朝,每天早晨就去拜皇帝,去见皇帝。皇帝见到了,皇帝说你没必要跟着他们,这些朝臣都是给我办事的。你是我家的客人,你不需要跟着他们这么早就来。你以后只要在我生日那天你来就行,平常你不用来。就是我生日来的时候,事情完了,你就走,也没必要在这儿。所以皇帝对衍圣公都是当做客人来对待的。从明代开始,衍圣公这个家族,就是孔子的嫡长孙就是全盛时期了。 4. “生有荣典,死有哀荣” 衍圣公是“生有荣典,死有哀荣”,死了以后户部要给你钱造坟墓,衍圣公和他的夫人死了以后,皇帝还要派人到墓前来祭祀,所以到那个孔林去看衍圣公的墓,旁边一般有一个小的碑,那个碑刻的就是祭文,皇帝派人来祭祀的祭文。这对于这个孔子的后代是非常的优待。而且这个衍圣公的儿子,大儿子十五岁就可以用二品官的官服,他的二子十五岁就可以做翰林院的世袭五经博士,主管子思——孔子的孙子子思的这个祭祀,这是他的第二个儿子;第三个儿子就是太常寺的博士,主管汶上的圣泽书院的祭祀。不是孔子做过中都宰嘛,中都就是现在的汶上,所以汶上就建了一个圣泽书院祭祀孔子。所以衍圣公的第三个儿子十五岁就可以做那个官,就是主管那里的祭祀。 清朝的时候,孔子后代的地位应该来说还有所提高。因为在顺治元年的时候,清兵刚入关的时候,山东的巡抚方大猷,他就给这个朝廷奏本,提出了平定山东的十一个要策,第一个要策就是提出来要追封孔子,要优待孔子的后代。他认为这样“可卜国脉灵长,人文蔚起”。他认为追封孔子的后代,加封孔子的后代,追封孔子,就能够使国家的这个国脉延长,能够使人才辈出,所以清朝的皇帝就接受了他的这个建议,全盘的来承认了这个衍圣公在明代的一些特权。 当了解了孔子后代的历史以后,我想大家再觉得,倒过来如果再去看孔府的这个对联,大家可能都觉得不奇怪了。确实孔子的这个嫡长孙是“与国咸休,同天并老”,他是中国封建社会当中时间最长的一个贵族世家。 四、学员提问 提问:孔先生,我是咱们这个《新杏坛》观众俱乐部的成员,有两个的问题,一个就是原来有一个北大的老朋友,他70多岁,他曾经讲过这么一个事就是说孔家的事儿是颜家作主,因为颜家是舅爷家,孔祥熙他想拿一百万的银元把外孔续成内孔,不知道这个小事你知道吗,这是一个问题。再一个就是孔家文化,现在咱们社会上这个现象啊,这个好多现在很多人对这个英语的学习和学习这个孔家的文化那个面恐怕是很广,家长也好,都是要孩子学这个东西,再一个就是有些企业满街上起个名字都带个外国味,说这个事儿有些说话大家这个倒装句都出来了,然后然后然后开口就是那个然后,倒装,都是受英国这个文化的影响,受外国的文化的影响,你对这个事儿有什么感想, 孔先生:这个孔家的事情颜家作主,也许在孔子的那个时代挡不住,因为他的母亲姓颜,三岁父亲就死了。但是在后来的时候颜家做不了孔家的主,因为孔家反而做了颜家的主,因为颜家的长孙他要受封翰林院世袭五经博士的时候得是衍圣公对他进行考察,而且他见衍圣公的时候要行弟子礼,衍圣公三岁颜家的八十岁,见了孔家的仍然要行弟子礼,弟子见老师的礼。这个封建社会国家规定的。第二个问题呢,孔祥熙的问题,孔祥熙说他三百万的时候,那是没有的事情,孔祥熙他是山西太谷人,但是要从家谱呢他们有家谱,他们说是明代的时候在山西做官,就是留居在那里,没有回来,明末动乱的时候没有回来,就在那儿了。这种情况不光是孔祥熙有,在现在的时候,我们修家谱的时候也经常有这种现象,因为他们原来是搬到外面去了,搬到外面去了以后修家谱遗漏了,遗漏了以后但是人家现在有证据,人家有家谱,找齐了家谱,人家能续下来,现在允许,仍然我们也允许他续的,我们仍然允许他续的,现在孔祥熙呢,修家谱捐钱了,我捐了,捐了是三千现大洋,修家谱,是捐钱了。也没有把一百万说把外孔当成里孔。 现代的这个问题的话,我觉得中国是改革开放以后现在的这些年应该来说我们是思想是解放了,好象什么的都是西方的好,所以也取个洋名,人名取个洋名。实际上他们对西方并不了解,我觉得有一些地方,西方现代的科学技术西方就比中国的先进,但是在传统的文化,西方根本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没法比,没法比,咱们都喜欢吃中国菜,这个菜为什么是中国菜让人喜欢啊,中国是历史上富中国才发展的这么好的菜,穷人是不会做好菜的,三代出一个贵族,我说三代就出不了一个美食家,你历史上没有好的享受你怎么能成为美食家,你怎么能做这么好的菜,到韩国去,大家回来以后说到韩国减肥最好了,欧洲也是,你看看中国人的文化水平你到欧洲去看看欧洲的园林,你看看中国的园林,那欧洲的园林那是什么东西,几何图形,把树 给你剪了,中国园林是浓缩制的。所以我觉得呢是我们中国人不要自卑,我们中国实际上我们好的东西比他们要好的多,所以呢我觉得也没必要去取一个外国的名字。 孔祥林 《天下第一家(下)》 一、衍圣公的职责内容 衍圣公的职责是非常地简单,只有四项:第一项就是代表国家来祭祀孔庙,祭祀孔子;第二个就是保护孔庙和孔子墓;第三个就是管理圣贤的后裔;第四个就是管理孔氏的族人。基本上就是这么四大项。 1. 祭祀孔子 在这四项当中最重的任务就是祭祀孔子,因为祭祀孔子在历史上是非常得多,一年要祭五十多次。最大的祭叫做释奠,就是一年四次,每年旧历的二、五、八、十一,就是春夏秋冬的中间这个月,第一个丁日要祭祀孔子,这叫做释奠,又叫丁祭。除了大祭以外,还有每月初一的释菜,每月十五的行香,还有一个就是按节气来记的,就是端午节、中秋节,也要进行祭祀。还有一个就是每个季节的第一个月,就是正月、四月、七月、十月的第一个孟日也要进行祭祀。所以衍圣公每年祭祀要祭五十多次,祭祀主要的任务就是磕头,他磕头不仅仅是在大成殿要磕头,在大成殿要磕,在这个启圣祠,就是孔子父亲的祠堂,还有崇圣祠,孔子上五代的祠堂,还有家庙,那些地方都得要磕头。所以对衍圣公来说,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磕头。 2.保护孔庙和孔府 这项任务只是一个日常的管理,维修和保护都是国家给钱。孔庙从汉代开始,就是国家拿钱来进行维修,当然祭祀也是国家给钱的。从南北朝时候,国家就拨给人来看守孔子墓。所以他都是由国家来进行,由国家来安排的,但是他归衍圣公来进行管理。 3.管理圣贤的后裔 圣贤的后裔一个就是孔子的弟子,有十一个。像这个颜子、曾子,还有后来的孟子,还有子路、子贡、子张、子夏、子游、有若,这是孔子的十一个弟子,还有几个是名人的,像是周公的后代、关公的后代,他们也有一个奉祀的官位,奉祀的官位就是翰林院世袭的五经博士。这些博士都归衍圣公来进行管理,衍圣公对他们进行推荐,推荐了以后,报到这个吏部,吏部来对他们进行公布,这个任务对衍圣公来说,好像任务也不是很大,但是还是挺大的。 4. 推荐曲阜知县 衍圣公还有一个职责就是推荐曲阜的知县,这个也属于他的属官,基本就是属于衍圣公的属官,衍圣公的属官很多,他这个属官一共是有五十多个,最多的是三品,有两个,四品有五个,这个五品有六个。所以衍圣公这个地位是非常高的。这个四品呢,是知府,五品是知州,那个三品基本上就是副部长,因为在康熙和雍正前期的时候,这个部的副部长侍郎就是三品,就是三品。 这个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乾隆21年,乾隆皇帝到曲阜来祭祀孔子,乾隆皇帝祭祀孔子的时候,那地方就要派人去洒扫道路,修桥补路,做这些杂务。这个时候就州县的知县是个满人,叫大彰,是个满人,他就派姓孔的去当差,姓孔的按照国家优遇,不当差。他们有衍圣公做后盾,那个七品知县他们根本就不放在眼里,他就合伙抬着历代公文的碑,就是历代孔家免差,不当差的碑就抬到大堂上去,到大堂上去以后,就说有碑文以据,不能派我们当差。结果这个碑摔断了,所以到后来衍圣公就说是州县知县私毁碑刻,因为这是国家官府的公文碑刻,这个官司打到乾隆皇帝那儿以后,当时这个皇帝说,我到你家去祭祀孔子,你衍圣公当差也是应该的。官司打输了以后,山东巡抚白仲山倒还是对衍圣公还比较客气一点,他说衍圣公孔兆焕年幼无知,才十几岁,做这个事情都是他的两个叔爷爷,是他两个人在这儿做的,一个是叫孔继非,一个叫孔继树。所以皇帝就对衍圣公就批评了一顿,没有处分,就对他这两个叔爷爷处分,孔继非被罢官,孔继树革去功名。从那以后,就改为流官,就是说不是姓孔的了,由外姓到曲阜来当知县,是乾隆21年就开始改了。所以这早期的时候,从明代一直到这时候(曲阜知县)都是衍圣公来推荐的。 二、衍圣公的属官管理 1. 孔子庙的执事官 衍圣公的这个属官是他自己管理的,但是因为都是朝廷命官,他推荐以后报到吏部来进行任命。他的属官有两类,一类就是孔子庙的执事官,执事官是雍正皇帝赏的。雍正二年的时候孔庙遭了一次雷击,大成殿、两屋,还有秦殿,还有前面的大成门全部烧光了,就是中心的那个院子,就是剩下杏坛一个房子没有烧。两个宫烧了以后呢,就把报告报到皇帝那儿去了。雍正皇帝接到报告以后呢,就是他认为是不是我对孔子还不够虔诚,所以老天爷才烧了孔子庙,所以皇帝就引咎自责,他就是要素服,就是不穿鲜艳的衣服;斋居,不和后妃同房,他自己单住,晚上单独在一块儿休息,不和后妃同房,而且减膳撤乐。撤乐,就是吃饭的时候皇帝吃饭的种类要减少,而且也不奏音乐,就像守丧一样的。而且在一两天以后,他着素服到北京国子监孔庙去祭祀,去祭祀孔子。而且在去的时候,皇帝本来出行的时候都有卤簿仪架,全部都不要,那一大套,就像守丧一样。 所以这个雍正皇帝同时就下令,维修孔庙。维修孔庙的时候,当时是这次维修孔庙是在孔庙的历史上是第二次最大的工程,花了银子多少呢,是157600两,还不算什么呢,还不算琉璃瓦,因为琉璃瓦是皇家专用的窑厂送过来的,没有算钱,对这次工程雍正皇帝是非常地重视,对于工程的图纸他都亲自审,而且把孔庙改成黄色琉璃瓦,提高了孔庙的祭祀规格,因为孔庙 是中式的规格,在档次上它应该用绿色的琉璃瓦,不能用黄色的琉璃瓦,而雍正皇帝特许用琉璃瓦,并派山东巡抚来主管这个工程。这个山东巡抚他一开始也不太重视,他推荐官员到南方去买大木头,结果他推荐的人卷款跑了。跑了以后皇帝很恼火,你推荐的就追你要,这个银子就应该陈士官来补。而且命令官员全部去维修孔庙,修好孔庙以后根据你们的表现,再考虑恢复官位。 到了雍正七年的时候孔庙基本就修好了,好孔庙以后,皇帝觉得孔庙祭祀就考虑到衍圣公也要穿官服,因为其他的祭祀官员那么多,而他去穿着便服。皇帝就设置了40名官员给他,而且这些官员的话呢,是由衍圣公来推荐。 2. 孔府自己的属官 这些官员一共是有二十多个,最早的设置是在元朝,就设立了两三个,都是七品。到朱元璋的时候就陆续的配齐了,最后一个设置是康熙,康熙二十三年的时候,有一个设置了一个四品的百后官。所以这个衍圣公的官府里面有六厅,六厅就是这个属官办公的地方,这六个厅就是仿照国家的六个部来设立的。这是孔府的办事机构,他的官员。 三、孔氏族人的管理 管理孔氏的族人是一个最难做的工作,因为孔氏的族人很多,要想管理好确实也不容易,所以衍圣公就采取了很多的措施。 1. 分支派 孔氏族人很多,到了明清时期,差不多全国各地都有了,孔家分支一共有150多个,所以采用分块儿管理的方式。这种措施就是每一个支派都设族长,这一个户的总负责叫户首,他还有一个副手叫“户举”,根据这个户的人数来设立户举,外地的就设族长来进行管理,孔氏家族的所有问题呢都归族长来管理,所以不管是户首、户举,还是小族长、大的族长,孔厅的族长,都由衍圣公来任命。 2.定族规 为了管理好这些孔氏的族人,衍圣公还制定了族规,孔子的后代当然要读儒家的书,尊重祖先,向国家交税的时候要踊跃。祭祀的时候一定要诚敬,祭品要丰盛,要清洁。还规定孔子的后代,男的不能做奴仆,女的不能做婢女,就是不能给人家做丫鬟,侍女;男的也不能在衙门当差,做官可以,但是不能在衙门里当差。而且这个皇帝也给予支持,就是孔家男性不能做奴仆。 3. 制定辈制 孔家的每一代都确定一个字作为这一代的辈字,是从元朝开始的,当时主要的范围就是在曲阜这一代,因为那个时候和外地的联络不是很多,到了明朝的时候这个辈字就基本上通行全 国了,孔氏的族人都得按辈字来。排到了第105代,在现在的孔子后人当中,现在就活着的差不多从68代到82代,有15代人同时活着。孔家这个辈一定得要按辈字,根据你的关系来称呼。但对衍圣公不这样,不管你辈再高,衍圣公是宗族是他们家族的主管,所以称他“宗主”,你自己给衍圣公写信,称“宗末”。衍圣公他自称就是“宗子”,他这个给别人的时候,不管你辈再大,他自称宗子,当然他称你是宗长什么的,不按辈字来称。 4.修家谱 中国在唐朝以前,家谱是官修的,不是你自己随便。到宋朝才放开了,就是个人开始修家谱了。在早期的时候孔家家谱修的都是长孙,其他的人都不修,因为官方修家谱,国家也没必要把你孔家所有的子孙后代都修在一起。后来就发现,遗漏的非常多,因为从《汉书》当中记载呢,孔子的后代做到列候,就是封到列候做到太守的,有57个,但在家谱上,找到的只有几个人,就是说那个时候因为他只修长孙,所以遗漏的非常多。在修家谱的时候也有规定,流入僧道者不能入谱;流入下贱者不能入谱;干犯名义者,不忠不孝的也不能入谱;非孔子血统的人不能入谱,包括倒插门的女婿、干儿子、妇女改嫁带来的外姓的儿子;北京在修谱的时候特别重视就是不能让外孔的人混进来。外孔就是孔末的后代,对他们这一支的后代孔家是特别特别的严格,把他们称为外孔,他自己就称作里孔。在元代的时候不让他们进庙,不让他们入谱,曾经就发生过外孔的人把里孔的人就杀了,那时候他们的斗争是非常激烈的。 由于历代皇帝对孔家的优待以及衍圣公的严格管理,孔氏家族应该说是中国历史上管理最严格而且世袭最清楚,延续时间最长的,能够有较长历史资料的家族。《史记》第一部历史书就是有《孔子世家》,记载了孔子到第13代子孙,以后的《汉书》、《后汉书》、《新唐书》、《旧唐书》、《宋史》、《金史》、《元史》以至包括《清史稿》都有孔家的文化,特别是嫡长孙的资料,都非常的多。而且孔家自己的资料也非常的多,像是碑刻的资料,所以在世界上来说,它也是最系统的最完整的一个家族的谱牒,资料的可信度是非常高的。 四、历代封建王朝对孔子后裔的优待 第一个是免除徭役,姓孔的不当差,国家的杂差都不出,只要家谱有名字就可以。当然孔府修家谱的时候在那个时代,管理联系起来都很难,有的地方就修全宗家谱的时候有的就遗漏了,他搬到外地去了就遗漏了,但是只要你这个被遗漏的家族自己可以把自己的家谱修好,拿到孔府进行核对了,如果属实,衍圣公就在你的家谱上给你加盖衍圣公的印章。地方官们看到你的家谱上有衍圣公的章,他就给你优待,你就可以不要当差了。 第二个就是轻粮。轻粮就是少交税,主要是在曲阜。在曲阜的姓孔的种地的时候就是向国家交土地税的时候少百分之十,这个范围比较小。 第三个是在教育方面。孔子死后,孔家自己就设置了学校,子弟互为师友传授文化知识。再就是孔氏家学,在南北朝以前是非常著名的,因为它出了一大批的人物,像孔子的孙子子思、11代孙孔安国、孔穿,汉代孔衍等等,大概有20多个人是有著述的,当然现在传世的很少。公元221年的时候,魏文帝曹丕下令扩建孔子的家学,从这时开始孔子的家学就由国家来 介入了,到了宋朝的时候,国家就给他派老师。到晋朝的时候,就慢慢地开始设置学生的名额,相当于后来的这些秀才,就是给他设一个名额。 第四个优待就是在科举、出仕做官方面。在晋代的时候全国参加会试的只有760个人,允许孔家学校有不超过20个人参加。最高一级的学校京府,最多也是不能超过15个人,这点确实是给了孔家很大的优待。 五、诗礼传家,英彦辈出 据《论语》记载,孔子就曾教育他的儿子孔鲤学《诗》和《礼》,并说“不学诗,无以言”, “不学《礼》,无以立”。所以孔家后代就把学《诗》学《礼》作为他们的祖训,也称作圣训。在1937年修的《孔子世家谱》上记载有功名的多达5000人,其中考中的进士大概有240多个,举人有430个,还有考中状元、榜眼、探花、会元、解元的,就是各种功名都有考取过的,状元一共考上5个,在功名方面孔家最兴盛的时候就是唐朝。 在经学方面有造诣的:3代孙子思——孔伋,还有11代孙孔安国、32代孙孔颖达,这个还有第70代孙,孔广森、孔广林。 在文学方面比较有名的:一个是第20代孙孔融,融是四岁让梨,“建安七子”之一;还有《北山移文》的孔稚圭;宋代的时候有三孔,孔文仲、孔武仲、孔平仲,他们是孔子的第47代孙,他是江西的人,属临江派;孔尚任,孔子的第64代孙,《桃花扇》的作者,地位可能就知名度就更高一点了。 在从政方面比较有名的:汉代的孔光,做过两次宰相,三次封侯,他是非常有名的。近现代的孔祥柯,就是山大孔令仁教授的父亲,在巴黎和会的时候他作为山东的民间代表到巴黎去演讲,反对割让青岛,那是非常有名的。 在现代的还有著名的老中医北京的四大中医孔伯华,四大中医之一;党的好干部孔繁森,他是孔子的第74代孙。 汉末、西晋末年、唐朝末年、宋朝末年战乱的时候,孔家的后代都开始往外迁,所以孔家子孙就慢慢地分布到了全国各地。主要的还是集中在山东、河北、河南、江苏、安徽这一块儿。有的成了藏族、蒙古族、彝族的,还有的现在开始走向了世界各地,比如1350年的时候,孔子的第54代孙孔绍就到了朝鲜。像越南、缅甸、还有泰国、马来西亚、新家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美国、一直到瑞士、欧洲的一些国家也都有孔子的后代。他们对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促进各地人民的了解,也都做出了贡献。 六、学员提问 提问:孔先生刚才听了你这一番讲座,懂得了好多平时不知道的,我想问两个问题,第一个就是孔氏的家族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家族,从世界历史上看世界上的圣人并不少,有释迦牟尼、耶稣、穆罕默德等,他们都没有以他们后代自居,只有这个孔氏家族渊源流长,他对其他 的好多人可能在心理上产生了一些影响,到了近代历史学家曾经断然说,武断地说孔子没有后代,我想问这个孔先生这个问题你是有没有进行深入研究, 孔先生:这个确实呢实际上有很多的圣人,但是圣人都没有后代,独独孔子有后代,而且孔子的后代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因为这个现在来说记载孔子后代的,应该就是说《论语》,孔子死后人们整理的,就是孔子教育他的儿子孔鲤的时候讲到了就是学《诗》、学《礼》的,而且孔子的文献的记载也非常早,关于孔子家的后代最早的书《孔子家语》,孔家自己编的书,过去《孔子家语》都认为这本书是假造的,说是汉代王素假造的,但是现在考古发掘证明了,这本书不是假造的。因为在汉代的竹简都发现了。所以这本书是真的,这上边也记载了孔子的后代。当然了应该说呢司马迁的《史记》,他是公元前100多年成书的,他记载的孔子的已经记载了第13代,把孔子一代一代已经记载了第13代,我觉得他这个记载都应该说毫无疑问,孔子是有后代的。而且司马迁和孔子的子孙孔安国是最好的朋友。而且历代也都封孔子的后代为官。孔子有后代是没有疑问的。 傅佩荣 《向子贡学习说话》 一、引言 孔子的学生分为四科,有一科叫言语科,里面有宰予跟子贡两位。那么言语科就是要说话的,说话的条件就是要学《诗经》。孔子说过“不学诗,无以言”,就是你不学《诗经》的话,说话就没什么凭借。说话本来很简单,要说得好,需要有内涵,需要能够文雅,这样才能够传之久远。所以孔子教学生《诗经》、《书经》这些古代经典,其中对于言语方面的要求非常高。因为古代的政治,往往是要靠说话。外交官有一句话叫“授命不授辞”。就是国君给你一个命令,他不会教你怎么说,你拿到命令之后,要设法达成任务。 一个人如果说他经常喜欢批评别人,有时候难免也会出错。比如子贡批评到最后批评到孔子了。他上课跟同学说:各位同学,我们老师孔子也没什么了不起,他只是年纪大,家里面大概是住在图书馆旁边,经常找书看,书看得很多,记忆力还不错,上课的时候不用看稿子,就是用背的。因此这个话传到孔子的耳中,孔子当然不太开心了,这么好的学生居然把他说成五个字“多学而识之”,努力学习并且把知识记在脑袋里面,这样变成一个“两脚书橱”了,指变成书呆子了。所以孔子在上课的时候就公开跟子贡说:子贡,你以为我是“多学而识之”吗,子贡知道有人告密了,知道说老师知道我在背后怎么说他的,他只好承认,他说:是啊,难道不是吗,他还想认为自己的是对的。孔子说:“非也,予一以贯之”。他 说,你错了,我是一以贯之。所以这里就引申出来孔子的重要的观念,他是有各种学识,但是他的思想是有中心的观念,用一个中心观念把所有的知识全部都连贯起来,变成系统。这样才能成为哲学家。否则的话,你光书念得好,记得很多,来教书,教书匠而已嘛,教书匠很多,自古并不缺乏。但是孔子是一个哲学家,能够把他的思想连成一个系统,叫做一以贯之。 二、说话技巧 1.说话要含蓄 子贡看到老师好像很想做官,但又感觉到自己有一个身份,不能够随随便便什么官都做,所以他就请教老师了,他说:这里有一块美玉,那是把它藏在柜子里面呢,还是拿去卖了呢,他这个当然是比喻说话的非常高明的艺术。孔子当然听得懂了,孔子这么聪明的人,他教出来的学生,他怎么可能说美玉在哪里,我看看再说。孔子知道子贡说的就是他自己,他立刻就回答:卖了吧,卖了吧,我是在等待识货的商人哪~一个学者有学问,他需要服务社会,但是服务社会去哪一国服务呢,就要看这个国君有没有眼光,能够分辨才才。像孔子这样的人才,可以治国平天下的,他当然希望有人赏识他。他年轻的时候到过齐国,被当地的力量所阻止,不让齐景公重用他。他后来来到鲁国,鲁国一直在分裂状态,一直很乱。美玉藏在柜子,代表孔子在隐居,一个人过日子,有学问有理想,有一些学生可以过得很愉快。如果是要把他卖了,卖的时候就代表你要在市场上让别人估价,所以孔子说:“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我等待好的商人。所以像这种就是说话的艺术。你不要直接问,直接问老师,你要什么价码才可以出山,这个是太直接了,不好听,念书人总是要文雅,含蓄一点。 2.先了解对方的心意再进行沟通 冉有想知道孔子在魏国愿不愿意做官,因为在鲁国做官做得最后不欢而散,周游列国,到了魏国以后也可以做官了,当时是一个周朝天子,那各国的人都可以互相交流的。那么孔子到了魏国,就想说,老师会不会做官呢,他就问了子贡。冉有自己不敢问,因为冉有一直很内向,总怕说万一问了老师不高兴怎么办呢,他跟子贡说:老师在魏国会不会做官呢,子贡说:我来请教老师。他就走进教室,跟老师说什么。换了我们就直接问,老师你在魏国要不要做官呢,他不是这样问,他问:老师,伯夷、叔齐,是怎么样的人,那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嘛,你问了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呢,孔子说:古代的贤人。子贡再问:他们两个会不会抱怨呢,孔子说:“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这是什么意思呢,伯夷、叔齐是商朝末年,孤竹国国王的两个公子,这两个人都不愿意当国君,就逃到西边去了,到了原来周朝的地方,正好周武王起来革命,这伯夷、叔齐就反对,他说我们都是商朝,商朝六百多年了,那六百多年下来,源远流长,你怎么可以革命呢,周武王说不行,我的父亲就是文王被商纣王害得很惨,曾经被他关在羑里,关了七年,周文王借这个七年就把周易六十四卦,三百八 十四爻全部写出来。周武王的父亲等于是商纣王害死了,过世以后,所以周武王起来革命。革命成功之后,伯夷、叔齐这两个人说,那你们现在是周朝了,我不吃你们的饭,叫做“义不食周粟”很讲道义,不吃周朝的饭。说实在的,那个米长什么样子,商朝变周朝那米还是一样啊,但是他这个伯夷、叔齐不肯,他说不行,现在是周朝的天下,就逃到山上饿死了。所以这个伯夷、叔齐后边抱怨,子贡就问这个典故。孔子说:他们求仁而得仁,又何必抱怨呢~子贡就没有说话了。就离开教室。出去之后就冉有说:我们老师不会替魏君做事。各位想想看这个太厉害了,同学问他说,老师会不会在魏国做官。他进去完全没提这个事儿,提一个古代的历史,他问老师说,你对这个历史评价如何,老师评价完了他就出来说,老师不会做官。这个学生真的是聪明,当然也可能误会了孔子,这个我们很难找孔子来再请教他,会不会误会了。所以像子贡这个学生,口才的好在什么地方呢,他也很能了解孔子的心意。 三、子贡对老师的评价 1. 温、良、恭、俭、让 孔子当时带学生周游列国有一个习惯,到了每一国都要跟那国的大臣好好地谈一谈,了解当国最重要的政务。后来学生就觉得说这个老师太关心政治了,到了每一国都要问这一国的政治情况如何,现在谁执政,谁是好官,谁是坏官,都问这些。后来学生就跟子贡说了:老师到每一国,都要问每一国的政治情况,这是怎么回事呢,子贡就说出一段精彩的话,这段话正好代表学生对老师的了解。他说:我们老师有五个字,“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字是后代对孔子性格的描述,能够“温、良、恭、俭、让”代表一个人的素养,他的情绪智商都很好,叫做情商,不太发脾气,又很客气,很多事情都自己有本事,但是不会嚣张,这样的一个人,他到各国去请教各种政治的情况,别人也很乐意跟他谈,他不会随便出主意,他会给你适当的参考做决定。 2. 固天纵之将圣 吴国的太宰曾问子贡:你们老师孔子是不是个圣人啊,他怎么那么多才干哪,子贡当然毫不客气,他说:“固天纵之将圣”。是老天让我们老师变成圣人的,没办法,你们也不要羡慕,而且还让他有这么多才干,这就是子贡的回答。这个对答后来传到孔子的耳中,孔子就说了一句话,说他小时候的遭遇。他说:太宰很了解我吗,“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千古下来这句话感动了很多人,像孔子这么伟大的人,别人已经说他是圣人了,他还说我小的时候家里非常地贫穷、卑微,所以我会做各种琐琐碎碎的事情,一般人不懂得。比如说,怎么管会计,会计怎么让他记得正确,怎么去管牛羊,让他繁殖长得好。这都是孔子会的事情。另外帮别人办丧事,孔子更是在行,他甚至以这个作为他的基本的收入来源。子贡这个话在外面听起来就很冠冕堂皇,天纵英明就是这样来的,所以子贡这个人他的言语方面的表现是可圈可点。 四、子贡与孔子间的交流 孔子有的时候问子贡说:你跟颜渊谁比较杰出,这话一听就知道如何回答,谁能跟颜渊比呢,子贡就说:我怎么能跟颜渊比呢,颜渊是闻一知十,我闻一知二。他非常谦虚,说自己大概比得上颜渊的五分之一吧。孔子很欣赏他,说你的确比不上颜渊,我跟你都比不上颜渊。这里面就让孔子做老师的风范表现出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说明孔子对学生颜渊的肯定,也对子贡加以肯定,说你要好好努力,因为你聪明是聪明,但是可以努力的地方还很多。 有一次子贡就跟老师请教说,我最近要到外地去,你能不能给一个字,让我当座右铭。很多年轻的学生毕业的时候都跟老师说,临别赠言,送我几句话。子贡就提出来了。孔子说就是一个字,好,就是“恕”这个字,宽恕的恕这个字。底下就说出孔子思想最受人引用的一句话,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这个字就代表我不愿意别人怎么对我,我就不这样对待别人,这代表将心比心,替别人设想,互相尊重。所以这八个字就成为孔子的标签一样,但是我们不要忘记,这八个字以外的,也是子贡提出来的。 子贡常听老师提到,圣人多少伟大,孔子也说圣人我不敢当,连“仁”者我也不敢当,所以子贡就问了,说老师如果有一个人可以“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就是广泛地照顾百姓,又能够帮助百姓,这样算不算合乎行仁的要求呢,孔子就说这何止是贤人,应该是圣人啊。因为圣人可以照顾天下的百姓,连尧舜都不见得做得到,接着孔子就说到一段话,他说:真正的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句话。从前面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代表你不要对别人做你自己不想碰到的事,后面就说,当你要立足,就要帮助别人立足,你要通达,就要帮助别人通达,前面是自我约束,后面是把人我的关系推己及人,就像是后来孟子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样,可以说是这两段话是跟子贡有关。 五、有关子贡的故事 在《庄子》里面有描述子贡的故事,有一次有三个人好朋友过世了,是道家的朋友,孔子就派子贡去帮忙,举行丧礼,因为孔子的职业之一是替别人办丧事,他的学生都懂得怎么办丧事。所以他想去帮忙,子贡真的去帮忙了,就跑到人家家里面去。到了人家家里吓了一跳,为什么,因为这三个朋友一个过世,另外一个在唱歌,还有一个人一边在编草席,一边在唱歌,子贡吓一跳说:你们两位怎么可以这样子呢,面对尸体唱歌,这很无理啊,这也很不符合常情啊。这两个人就笑了,他说你们儒家懂什么呢,我们是道家,不一样的,所以后来子贡回去就问老师,这个两个人怎么这么奇怪呢,居然做这种事。孔子说:你不要随便比,我们是方内之人,他们是方外之人,所以儒家把这个当做是方内,方就代表人间嘛,在人间 之内,道家是超越人间的规矩,不一样的观念,我们很难去评价谁对谁错,这个事情没有什么对错的。而是说你能不能够在自己的原则上过自己的生活。 另外一次,庄子就写子贡到楚国去,经过汉水的南岸,看到一个老人家,抱着瓮去浇那个菜园,抱到菜园的时候水都倒了一半了,子贡看了很不忍心,说老人家你这样做太没效率了,我来教你,用桔槔,桔槔就是我们乡下地方有时候打水的水井,简单的机器,打一打水就出来了,很快,我小时候还用过。他说你为什么不用接羔桔槔呢,装个小机器,就可以把水从河里面打上来了,这老人家就生气了。他说,我的老师告诉我。他老师是谁呢,当然是道家的。就说你们这些人老是想用机器,使用机器的话,就会有机心。我们现在讲心机,古时候讲机心,倒过来。你用机器就有机心,你心里面有这个计算的想法的话,就代表心里很乱,常在想这样好不好,那样好不好,这个赚多少,那个赔多少,老是算这些。这些算到最后,有效率你也不见得就快乐,你心里面就乱掉了。这也是拿子贡做例子,代表他到各地跑,遇到很多事情,也代表孔子的学生里面最特别的一位,可以跟其他学派的人来往,来往之后,不见得代表子贡是对的,但至少让你见多识广,通达了。孔子对这个学生的评语,就一个字“达”。一个人只要通达的话,他做官没有问题。 六、子贡从商 子贡年轻的时候家里很穷,后来他做生意去了,在当时做生意需要得到官府的特许,就是去申请一个特许状才可以。那时因为春秋时代到了末期,天下开始乱了,很多规矩都没有人管了,子贡一看有机会,反正很多人都没有特许状就去做生意,子贡也做。孔子说子贡 “亿则屡中”,就是他猜哪一支股票涨,哪一支股票就涨。说到这个哲学家做生意,子贡在孔子学生是第一位,司马迁后来写的《货殖列传》就是从《论语》里面这句话来的。“赐,不受命而货殖焉。”货殖就成为后来做生意的代表。子贡发财之后,就请教老师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很值得思考了。他说:“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这很难做到的,贫穷的人人穷志短,很容易谄媚,看到别人有钱了自然露出谄媚的神色,希望别人分一点什么好处给我。那么有钱人就容易骄傲,人一有钱之后财大气粗,就很容易骄傲了。孔子说:“可也,末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孔子说贫穷要以道为乐,富有的话,要能够好礼,喜欢礼仪。因为有钱人你把排场做得很好,符合礼仪的要求,这才是对的。子贡接着问:老师,您所说的是不是像《诗经》里面说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对于子贡的精益求精,孔子感到很高兴,他说:子贡啊,以后跟你谈论《诗经》,告诉你过去的事,你就要想象将来情况的发展。老师教学生开始的时候,老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听,教到后来学生自己反省,有了心得,就可以有不同的想法,跟老师就可以讨论,就可以切磋、琢磨。老师说,根据你的理解再告诉你多一点,你就可以不断进步,到最后的话,就是闻道有先后,老师先知道我现在也知道了,就跟老师可以成为朋友了。所以古人常常讲,亦师亦友。 【故事1】 很多人常常说你们这些人一天到晚讲爱好智慧~不切实际~你这个生活都没有特别好的条件~凭什么谈这些呢,希腊哲学家泰利斯就说好~我就示范给你看。他观察天下~以前的哲学家在西方都要懂科学的~懂天文学~懂各种自然科学的。他就发现~今年的橄榄会丰收~因为在希腊地区橄榄油是重要的商品。他发现今年橄榄油会丰收~橄榄丰收之后~你就要有机器来榨油啊~他就先把城里面所有的榨油的机器厂房全部包下来~我全部租下来了~都属于我的~结果呢~橄榄丰收之后呢~没有机器可以榨油~那怎么办呢,只好跟他再转租~他在这里面赚很多的钱~一年就可以赚一辈子的钱~他跟别人说看到没有~你说我不会做生意~我一年可以赚到一辈子的钱。 我们学哲学的都很喜欢这些故事,因为我们永远赚不到这些。所以就看到子贡可以做生意,西方也有这样的哲学家能做生意的,因为他了解人情世故,各种社会资源的发展。所以哲学家不是不愿意把力量用在这些地方,他有更高的一个目标去奋斗,比如说,我好好学习,将来服务社会,来做官。所以子贡作为孔子的学生在言语科,言语好的话,才可以做政务、做事务,可以做官了,所以言语好的话,脑子聪明,做这些都不是问题。 七、孔子论“天” 孔子每一次谈到天的时候,通常旁边都会有子贡。比如说我们讲子路的时候,觉得子路很率真,他看老师生病了,就办治丧委员会,就被老师讲了一顿,说我的身份现在不应该有这个委员会,你何必做这个事来欺骗天呢,这是子路要负责的。那跟子贡在一起的时候,子贡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文章代表礼乐教化各种制度的表现,子贡说我可以听说,知道老师的礼跟乐教化的理想特别高,但是老师谈论信跟天道我没有机会去了解,所以后代就是孟子发挥孔子的人性论,《易传》发挥孔子的天道论,就是配合子贡这句话:人性跟天道我没有办法了解,然而人活在世界上,所谓的哲学就是要了解现象背后的问题。你看到一个人做很多事,你很希望知道这个人到底是什么样的本性,我们说“知人知面不知心”,儒家的思想最重要的就是了解人性。 子贡的这句话说明他想要了解地深刻一点,那么有一次孔子大概心情不好,“予欲无言,”不想说话了。子贡在旁边,说:老师你不想说话的话,我们这些学生将来怎么去教别人呢,老师说的话,我们记下来,我们才有办法去教别人嘛。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这句话是很深的感叹。说明什么,说明天也没说话,我何必说那么多,我说再多,天下还是那么乱。我教你们这些学生教你们半天,也不可能让天下立刻改善吧,所以我觉得说我再多说也没有用。那学生问他说:天说什么话呢,春夏秋冬四时照样在运行,宇宙万物照样在生长,天不用说话,也有这样的效果,代表很多事情让它自然而然的发展,有它发展的趋势。然而人活在世界上有时候很无奈,你不能选择时代,你也不能选择生存的社会,而你接受的时候你可能有抱负,有理想,想要去改善,那么如何去做,你怎么知道你做了会有效果呢,这是儒家的问题。在后来就称孔子为“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也。”明明知道不能实现这个理想,还是要做。 八、子贡对孔子孝敬的表现 子贡言语方面很好,后来做官做得也不错,而且他还很尊敬孔子。孔子过世以后很多学生舍不得他,就在他的旁边盖上房子,替他守丧三年,《论语》就是在这三里面由孔子的这些学生整理出来的。三年即将结束得时候,弟子们大家抱头痛哭一场啊,因为想到终于要分散了,所以每一个人各自回家。离开的时候,子贡一个人再回来,盖一栋房间,再来住25个月,替孔子守丧。不只是因为他比较有钱,更多的是他对老师的一种孝敬之心。子贡后来做大官了,表现非常杰出,就有人开始拍他的马屁了,有人跟他说:子贡你老是说你老师很了不起,我们就看你老师有什么了不起。子贡回答说:我家的墙到肩膀这么高,你一看就看到我家里有什么摆设有什么装饰,我们老师家的墙好几丈高,不得其门而入就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就是我们老师家墙太高了,里面非常地富丽堂皇,你找不到门进去就不了解我们老师,所以我不怪你。 隔一段时间又有有人说他太了不起了,你怎么老是说你的老师很伟大呢,我们看你就够已经非常伟大了,不要再提你的老师了。子贡说一般人的伟大像丘陵一样,你爬一座小山,很容易爬过去,我们老师的伟大像天一样,非常楼梯可以上去,所以你再说子贡,子贡就说的越来越严重了,如果你问我说我们老师怎么样,我会跟你说到最后跟天一样高,没有楼梯可以上去,那时候也有人开始批评孔子,子贡说你最好不要批评孔子,我们老师像日月一样,你再怎么批评太阳还是那么亮,月亮还是那么圆,还是一样的。所以能够在老师过世之后,还是那么地维护老师,这不简单的。他不是说一种纯粹出于情感,他还出于深刻的理解,知道老师教的是对的。 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特别写一句话,他说:孔子过世以后,他的名声可以传扬于天下,主要是子贡的功劳。因为子贡口才好,他本身在做官方面的表现也非常杰出。他曾经在鲁国出现危险的时候,齐国准备讨伐鲁国,这个时候子贡出马,在五年之内就让各个国家发生变化,保存了鲁国让齐国有他自己的困难。我们说吴越之争,跟子贡也有关系。因为子贡出主意,希望吴国去跟各个国家做斗争,让越国勾践才有机会。子贡这个学生,他的表现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学生,他可以学以致用,一个人如果说他的口才不错,代表他的书念得好,脑袋灵光、聪明,他可以设法随机应变但他也是很有原则的。 【故事2】 子贡也很喜欢把同学们加以比较~比如有一次他说我们同学里面有两位~一位叫做子张、一位叫做子夏。这两个人~一个人子张~非常地偏激~个性非常地高傲~做任何事情都是一马当先~希望把它做得完整、完善。子夏就比较保守内向~很多事情都不太愿意先做~任何事情都是让别人先做~他再看看情况而定。所以有一次子贡就问他~说:我们两个同学一个是子张~一个是子夏~老师认为他们两个如何,孔子就说了~子张是“过”~子夏是“不及”。子贡就说那应该子张比较好了。从这个问题也可以看出来~子 贡认为说你比较积极进取~应该是比较好的。但是孔子说什么,他说不对~过犹不及。我们今天讲过犹不及就来自于这里。过度跟不及都不好~很多事情你过度之后呢~你收不回来。你不及的话~还可以勉强再增加一点动力~做的稍微积极一点。 九、总结 以孔门弟子作为我们的学习楷模,不只是看他们的本身,要透过他们深刻去了解孔子的思想,因为孔子才是我们大家共同的老师,我们学习孔门弟子跟我们一样,也是从年轻慢慢成长,每一个人比起孔子来,都相差一段岁数,就好象是他是从青年阶段慢慢往上发展。当然像子贡这种学生他会说他永远赶不上老师,但是孔子本身不希望我们这样想,他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跟他一样,他也承认我生下来并不能生下来就有知的,我们是学习慢慢成长的,喜欢古代的知识跟智慧,赶快去学习,学习没有秘诀,就是用功而已,手脚勤快,找书本看,努力去学习,不断地累积,到一定时候自然就豁然贯通了。 颜渊描写孔子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抬头看老师真是越看越高,想去研究老师的学问,越研究越发现里面的内容非常精彩,看他在我前面,忽然跑到我后面。接着就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循循善诱就来自于这里,等于是颜渊很清楚就了解孔子这个人作为老师他本身就思想有圆满的系统,任何一个年轻人跟他学他都欢迎,因为他教学生的时候,因材施教,更重要的是孔子自己本身也不断进步,他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每十年就有新的体会,他并不是说我现在当老师,拿到一个教授证书了,我就可以教你们了,或者可以教每一年的学生了,不是的,他自己比学生更用功,比学生更重视怎么样修养,以至于他的生命很快就进入到很高的境界,可以说生命整个都应该跟自然都融化为一体,可以说“无路而不自得”非常自在的。这儒家的生命最后表现出来的是颜渊所代表的快乐,再怎么穷困都要快乐,如果有钱的话,也可以快乐,这个快乐不受制于贫还是富。那么到子贡的话,那么就到他的言语上,他的反应非常地快,特别聪明,口才特别好,这个时候他在跟别人互动的时候可以使社会每一个地方只要他经过,就有正面的效果。所以子贡他做官也好,负责外交也好,都有非常可观的成效。那么司马迁说得也很对,孔子后来能够让天下人都佩服,子贡有他的贡献。 《孟子》里面就用子贡的话,来称赞孔子,子贡说:你看到一个人他礼跟乐的表现,就知道他如果执政的话会有什么样的作为。他说在我个人看来,我们老师孔子,是从有人类以来,没有超过孔子的。到现在你到孔庙去,看到四个字,“生民未有”这就是《孟子》里面所记载的,子贡说的话。所以我们今天介绍子贡,可以说是把他的思想,他的生平,顺便对于孔子的对天的看法都做了一个概略的介绍。
/
本文档为【天下第一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