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城市道路

2013-03-09 3页 doc 37KB 39阅读

用户头像

is_032973

暂无简介

举报
城市道路城市道路组成:主体:车行道、路侧带、分隔带,交叉口和交通广场;附属:停车场、公交停靠站台,排水设施,其他设施。路侧带包括人行道 设施带 路侧绿化带. 道路雨水排水系统:街沟,雨水口,检查井,排水干管.其他设施:如渠化交通岛,交通护栏,照明设施,交通信号等. 城市道路的功能:1.交通设施功能。2,公用空间功能。3,防灾救灾功能。4,形成城市平面结构功能。 城市道路的特点:1,功能多样,组成复杂。2,行人、非机动车交通量大。3,道路交叉口多。4,沿路两侧建筑物密集。5,景观艺术要求高。6,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影响因素多。7,政...
城市道路
城市道路组成:主体:车行道、路侧带、分隔带,交叉口和交通广场;附属:停车场、公交停靠站台,排水设施,其他设施。路侧带包括人行道 设施带 路侧绿化带. 道路雨水排水系统:街沟,雨水口,检查井,排水干管.其他设施:如渠化交通岛,交通护栏,照明设施,交通信号等. 城市道路的功能:1.交通设施功能。2,公用空间功能。3,防灾救灾功能。4,形成城市平面结构功能。 城市道路的特点:1,功能多样,组成复杂。2,行人、非机动车交通量大。3,道路交叉口多。4,沿路两侧建筑物密集。5,景观艺术要求高。6,城市道路规划、的影响因素多。7,政策性强。 城市道路分类: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路,城市次干路,城市支路 城市道路分级:除快速路不明确分级以外,其他分类道路各分为123级。一般情况下与大中小城市相对应 交通量是指道路在某一定时段内实际通过的车辆或行人数,而通行能力是道路在一定条件下单位时间内所能通过的车辆的极限数量,是道路所具有的一种车辆通过能力 主要技术指标:道路网密度:城市道路中心线总长度与城市用地总面积之比道路面积密度:城市各类各级道路占地面积与城市用地总面积之比人均占有道路用地面积:城市道路拥底总面积与与城市人口总数比值非直线系数:道路起终点的实际长度与其他间直线距离之比值 几何设计基本依据:1、设计车速;2、设计车辆;3、设计小时交通量;4、设计年限。 道路建筑界限:为了保证城市道路上车辆与行人的交通安全,在道路上一定高度和宽度范围内不允许任何障碍物侵入的空间界限,即道路建筑限界。 城市道路网结构形式:方格网式、放射环式和自由式。 城市道路网规划主要技术指标:1,道路网密度;道路网密度即城市道路中心线总长度与城市用地总面积之比。2,道路面积密度;道路面积密度是城市各类各级道路占地面积与城市用地总面积之比值。3,人均占有道路用地面积此项指标的意义为城市道路用地总面积与城市人口总数之比值。4,非直线系数 城市道路网规划设计的一般程序:1,现状调查,资料准备;2,道路系统初步设计;3,对于道主要控制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横断面形式、干道纵断面设计等具体问提出设计方案。4,修改道路系统规划方案;5,绘制道路系统规划图;6,编制道路系统规划方案说明。 城市道路网规划内容:1,技术性能评价;2,经济效益评价;3,社会环境影响评价; 城市道路网规划评价原则:1,科学性;2,可比性;3,可行性。 城市道路横断面布置类型:单幅路;双幅路;三幅路;四幅路;不对称路幅。 优缺点:单幅路:占地少,投资省,但各种车辆混合行驶,于交通安全不利。双幅路:用分隔带将对向行驶的车辆分开,减少了对向行车干扰,提高了车速。三幅路:利用分隔带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开,解决了城市交通矛盾对交通安全有利,另外在分隔带上进行绿化有利于夏天遮荫防晒,减少噪音布置照明。但是占地较多。四幅路:还可以将对向行驶的机动车分开适用于机动车提高车速,但占地较大行人过街不方便。不对称路幅:应该因地制宜。 城市道路纵断面设计与公路设计的不同之处:一是与城市竖向规划密切相关,道路的纵断面设计会牵涉到相关区域的路网标高问题。二是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采用同一纵断面设计时,需要考虑机动车的行驶能力。 城市道路纵断面设计要求:1,纵断面设计应参照城市规划控制标高并适应临街建筑立面布置以及沿路范围内地面水的排除。2,为保证行车安全、舒适、纵坡宜缓顺,起伏不宜频繁。3,山城道路及新辟道路的纵断面设计,应综合考虑土石方平衡、汽车运营经济效益等因素,合理确定路面设计标高。4,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合行驶的车行道,宜按非机动车爬坡能力设计纵坡度。5,纵断面设计应对沿线地形、地下管线、地质、水文、气候和排水综合考虑。 横断面布置类型:平地整体式横断面和高架桥或隧道分离式横断面 平地整体式横断面 这种断面形式是主路与辅路以及两侧建筑地坪基本位于同一高程层次,适于地势平坦的平原城市中规划红线较宽、横向交叉道路间距较大的城市外围与高等级公路相连接的地段或新建城区用地较富裕地段. 高架桥或隧道分离式横断面 这种断面形式的特点是将快速交通行驶的主路采取高架桥式或隧道式道路断面形式,它与沿线所有相交道路均形成立体交叉,辅路设在桥下或地面层,非机动车以及公交车等慢速机动车、行人在辅路上通行. 平面布置设计应注意的问题:1、主路与辅路的衔接及出入口处车道数的平衡。2,公交停靠站与行人的衔接。3、分隔带及其断口设计与机动车交通组织。4非机动车与行人过街的交通组织。 匝道设计的原则与规定:1,匝道布置应最大限度地满足高架道路在道路网中担负的交通需求,提高高架道路的利用率,使行驶高架道路的交通通行时间最短,充分发挥每一条匝道的功能,使高架道路和地面道路系统能切实达到疏解市交通、集散对外交通、分流过境交通的目的。2,匝道的设置位置应符合交通现状和规划路网中的主要流向。3,匝道间距应合理,一方面要确保快速道路的畅通,减少因匝道出、入引起的交织、合流、分流区段的影响范围;另一方面应注意匝道间距不宜过大,致使匝道与地面道路衔接处的流量过于集中而阻塞交通。4,注意用地与建筑拆迁条件,因地制宜,近、远期结合,预留好续建匝道位置。5,匝道布置应尽量避免在主要横向道路交叉口前衔接,注意邻近地区路网的交通组织作用,因地制宜设立辅助车道,疏解交通。6,在保证主线设计标准前提下,匝道布置形式(对称、错位、定向等)应因地制宜,尽量减少拆迁,充分利用现有路幅宽度,增加环境设施带宽度。7,根据实际情况及实施的可能性来选择匝道位置。 纵断面设计设置快速路出入口时应注意:1,出入口附近的平曲线、竖曲线必须采用尽可能大的半径。 2,一般情况下,将出入口设置在跨线桥等构造物之前;当设置在跨线桥后时,距跨线桥的距离应大于150m. 3,入口应设在主线的下坡路段,以便于重型车辆利用下坡加速,并使汇流车辆汇入主线之前保持充分的视距,以利合流。 4,主线与匝道的分流处,当需给误行车辆提供返回余地时,行车道边缘应加宽一定偏置值,并用圆弧连接主线和匝道路面边缘, 5,B型出入口应用缘石等与其它道路明显地区别开来,以便能明显确认其存在位置。出入口形式应明确,其几何设计应能防止辅路车辆通过出口进入主路,或主路的车通过入口进入辅路。 匝道布置形式及特点: 1,匝道平行高架道路布置,上、下匝道的交通可通过地面交叉口来集散。 优点:能较好地沟通高架与地面道路的联系,工程投资较省。 缺点:将增加地面道路交叉口的交通压力。 2,将上、下匝道直接布置在横向道路上,这种布置形式需要有较完善的道路网。 优点:利用附近路网来集散上、下匝道的交通,以减少主要道路地面交叉口的交通压力; 缺点:除右转(或左转)交通较便捷外,其余直行和左转(或右转)的交通需增加绕行距离。 3,上、下匝道对称跨越横向道路交叉口的布置形式, 优点:能减轻地面交叉口的交通压力,适合地面道路完成左、右转,或者过交叉口后下匝道通过路网绕行,另外横向道路左、右转在本路口不能上高架路。 4,将上、下匝道布置在上、下行高架道路的中间。 优点:占地少,适用在高楼林立、用地紧张的路段; 缺点:是车辆需采用左进右出的交通运行方式,从交通运行角度看不够理想,且高架桥结构布置较复杂。 平面交叉口的类型有:无信号控制平面交叉口、有信号控制平面交叉口、环形平面交叉口、高架路下的平面交叉口 城市道路雨水排水设计目的:城市道路雨水排水设计是城市道路设计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将地面雨、雪水迅速排除,以保证车辆和行人的正常交通,改善城市的卫生条件,以及避免路面结构因浸水而产生过早损坏。 城市道路雨水排水系统的类型:1,明沟系统2,暗管系统3,混合式系统 排水分为:排水制度可分为合流制和分流制两类。 雨水管渠系统布置的原则:1,充分利用地形,就近排入天然水体。2,尽量避免设置雨水泵站。3,结合城市规划布置雨水管道。4,合理布置出水口。5,城市中靠近山麓建设的中心区、居住区、工业区,除了应设雨水管道外,尚应考虑在设计地区周围或设计区以外适当距离设置排洪沟,以拦截汇水区以内排下来的洪水,使之排入天然水体,避免洪水的损害。 通行能力定义:通行能力是道路规划、设计及交通管理等方面的重要参数,它是度量道路在单位时间内可能通过车辆(或行人)的能力,与交通量的含义不尽相同。 通行能力分为三种情况其定义如下: 1,基本通行能力;在理想的道路和交通条件下,在单位时间内一条车道或道路上某一点能通过的最大小客车数。 2,可能通行能力;在通常的道路和交通条件下,在单位时间内一条车道或道路上某一点能通过的最大小客车数。 3,实用通行能力。在通常的道路和交通条件下,行车密度不很高、不致引起车辆过度的延误和阻碍驾驶的能行能力。 服务水平:服务水平是描述交通流的运行条件及汽车驾驶者和乘客感觉的一种质量测定标准,是道路使用者从道路状况、交通条件、道路环境等方面可能得到的服务程度或服务质量,如可以担供的行车速度、舒适、安全及经济等方面所能得到的实际效果与服务程度。 合流制排水系统 :合流制排水系统是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混合在同一个管渠系统内排除的系统形式。 分流制排水系统:分流制排水系统是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雨水分别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各自独立的渠内排除的系统。 分流制排水系统又分为完全分流制和不完全分流制两种排水系统。 完全分流制排水系统具有污水管道系统和雨水管道系统。 而不完全分流制只具有污水管道系统,未建雨水管道系统,雨水沿天然地面、街道边沟、水渠等原有渠道系统排泄,或者为了补充原渠道系统输水能力的不足而修建部分雨水管道,待城市进一步发展再修建雨水管道系统转变成完全分流制排水系统。 截流式合流制排水系统较前一种方式改进了一大步,但仍有部分混合污水未处理直接排放,成为天然水体的污染源,这是它的严重缺点。 平交口的通行能力: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道路在同一高程上相交时,称为平面交叉,形成平面交叉口。来自相交道路上的车流在平交路口向着不同的道路方向运动,形成分流、合流及交叉的交通流线。在通常的交通、车行道条件(和信号设计条件下)下,各进口道所能通过交叉口的最大小时率之和即为该平交口的通行能力 路肩的作用:①由于路肩紧靠在路面的两侧设置,具有保护及支撑路面结构的作用。②供发生故障的车辆临时停放之用,有利于防止交通事故和避免交通紊乱。③作为侧向余宽的一部分,能增进驾驶的安全和舒适感,这对保证设计车速是必要的。尤其在瓦房路段,还可以增加弯道视距,减少行车事故。④提供道路养护作业、埋设地下管线的场地。对未设人行道的道路,可供行人及非机动车等使用。⑤静心养护的路肩,能增加道路整体的美观。 路肩宽度:大于等于40km/h,应设路肩。最小宽度0.5m.;双幅路或四幅路:0.75~4.0m。 超高:为了减小车辆在曲线路段上行驶所产生的离心力,将路面做成外侧高内侧低的单向横坡的形式称为超高。2%~6%。 城市道路纵断面设计除了要满足机动车辆行驶特性的要求外,与公路设计的不同点,①与城市竖向规划密切相关,道路的纵断面设计会牵涉到相关区域的路网标高问题。②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采用同一纵断面设计时,需要考虑非机动车的行驶能力。 1评价内容:技术性能,经济效益,社会环境。 1评价原则:科学性,可比性,可行性 1布置类型:单幅路:占地少投资省,但各种车辆混合行驶,于交通安全不利,仅适用于机动车交通量不大,非机动车较少的次干路,支路以及拆迁困难用地不足的旧城改建的城市道路 双幅路:减少了对向行车的干扰,提高了车速,分隔带还可以绿化,布置照明管线等,主要适用于机动车辆较多,非机动车较少的道路。在平行道路可供非机动车通行的快速路和城郊道路以及横向高差大或地形特殊路段也可使用 三幅路: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开,解决了城市交通中一个重大的交通矛盾,对交通安全有利,可以绿化利于夏天遮阴防晒,减少噪声,设置公交车站和照明。对于机动车交通量大,非机动车多的城市道路上优先考虑使用。但占地较多,一般红线宽度大于等于40m才满足车道布置要求 四幅路:还将机动车分开,对安全和车速较三幅路更有利。它适用于机动车辆较高,机动车非机动车交通量均较大的快速路主干路。占地大行人过街不方便 不对称路幅 平面布置设计注意问题:道路与辅路的衔接及出入口处车道数的平衡,公交停靠站与行人的衔接,分隔带及其断口设计与机动车交通组织,非机动车和行人过街的交通组织 出入口位置注意:出入口附近的平曲线,竖曲线必须采用尽可能大的半径,一般情况下,将出口设置在跨线桥等构造物前;当设置在跨线桥后时,距跨线桥距离应大于150M,人口应设在主线的下坡路段,以便于重型车辆利用下坡加速,并使汇流车辆汇入主线前保持充分视距,以利合流,主线与匝道的分流处,当需给误行车辆提功返回余地,行车道旁边缘应加宽一定偏置值,使用圆弧连接主线和匝道露面边缘,B型出入口应用缘石等与其他道路明显地区别开来,以便能明显任其存在位置。出入口形式明确,其几何设计应能防止辅路车通过出口进入主路,或主路的车通过入口进入辅路 砸道设计原则:1,匝道布置应最大限度地满足高架道路在车道网中担负地交通需求,提高高价道路的利用率,使行使高价道路的交通通行时间最短,充分发挥每一条匝道地功能,使高架道路和地面道路系统能达到疏解室内交通,集散对外交通,分散过境交通地目的2,匝道的设置位置应符合交通现状和规划路网中的主要流向3,匝道间距应合理,一方面要确保快速道路地畅通,因减少匝道出入引起地交织合流,分流区段地影响范围;另一方面应注意匝道间距不宜过大,致使匝道与地面道路衔接处地流量过于集中和阻塞交通4,注意用地与建筑拆前条件,因地制宜,近远期结合,预留好续建匝道位置5,匝道布置应尽量避免在主要横行道路交叉口前衔接,注意邻近地区路网地交通组织作用,因地制宜设立辅助车道,疏解交通6,在保证主线设计标准前提下,匝道布置形式应因地置宜,尽量减少拆迁,充分利用现有路幅宽度,增加环境设施带宽度7,跟据实际情况及实施地可能性来选择匝道位置 高峰小时交通量以“第30位小时交通量”为依据 道路设计年限包括2层含义:道路交通量设计年限,道路路面结构设计年限 道路建筑限界指的是为保证车辆和行人正常通行,规定在道路的一定宽度和高度范围内不允许有任何设施及障碍物侵入的空间范围。 衡量道路便捷程度的指标:非直线系数 在评价道路网规划时以:科学性可比行可行性为评价原则 道路较为合理的过度方式:双侧整体式加宽 城市道路快速路横断面形式采用:平地整体式,高架地首分离式 雨水管渠系统布置原则:1充分利用地形,就进排入天然水体2尽量比面设置雨水泵站3结合城市规划布置雨水管道4合理布置出水口5城市靠近山麓的中心区,居住区工业区除了应设雨水管道外,应考虑设计地区周围或设计区以外适当距离设置排水沟以拦截汇水区以内排泄下来的洪水,使之排入天然水体,避免洪水伤害 最大坡长加以限制的原因:1使行车速度明显下降,甚至要降低较低排档客服坡度阻力2容易使汽车水箱开锅,导致汽车爬坡无力甚至熄火3下坡行使制动次数频繁,易使制动器发热而失效造成车祸 1视觉分析:从驾驶人员的视觉及其心理反映出发,对道路的空间现行及其周围自然环境和沿线建筑物的协调进行研究分析,以保持视觉连续性和舒顺性,使行车具有足够的心理舒适感和安全感的综合设计称为视觉分析。其意义;在于将道路的线形,周边环境质量与驾驶人员在行车中的动态视觉及其心理反应联系起来,体现道路几何设计以人为本的思想 平面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假设:1直行和左转弯车辆入环绕行,即入环一环行一交织一出环;右转弯车辆不入环绕行而是通过右转专用车道驶入和驶出环交口2各进口道左转车,直行车,右转车交通量各自相等3各进口道左转车与右转车占进口道交通量比例相等4没有考虑行人和非机动车的影响 城市道路的功能;(1)交通设施功能(2)公用空间功能(3)防灾救灾功能(4)形成城市平面结构功能。 几何设计基本依据:设计车速、设计车辆、设计小时交通量、设计年限 城市道路网规划的基本要求;(1)满足城市道路交通运输需求(2)满足城市用地布局要求(3)满足各种市政工程管线布置的要求。 国内外常见的城市道路网结构形式可抽象归纳为;方格网式、放射环式和自由式、混合式。 城市道路网规划主要技术指标;(1)道路网密度;即城市道路中心线总长度与城市用地总。面积之比。(2)道路面积密度;是城市各类各级道路占地面积与城市用地总面积之比。(3人均占有道路用地面积:为城市道路用地总面积与城市人口总数之比值。(4)非直线系数;衡量道路便捷程度的指标称为非直线系数,是道路起、终点间的实际长度与其空间直线距离之比。 横断面设计;布置类型;根据车行道的分隔情况,城市道路规划分如下几种断面形式;(1)单幅路(2)双幅路(3)三幅路(4)四幅路(5)不对称路幅。 回旋线过渡;它可用于以下路段;(1)位于大城市近郊的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城市快速路(2)桥梁、立交桥、高架桥、挡土墙、隧道等构造物路段(3)设置各种安全防护设施且有美观要求的路段。 加宽缓和段的长度:对于设置有缓和曲线的平曲线,加宽缓和段应采用与缓和曲线相同的长度;对于不设缓和曲线,但设置有超高缓和段的平曲线,可采用与超高缓和段相同的长度;既不设缓和曲线,又不设超高的平曲线,加宽缓和段应按渐变率为1比15且长度不小于10m的要求设置。 平面布置设计中应特别注意的问题有;(1)主路与辅路的衔接及出入口处车道数的平衡(2)公路停靠站与行人的衔接(3)分隔带及其断口设计与机动车交通组织(4)非机动车和行人过衔的交通组织。 交叉口平面线形与纵断面;(1)平面交叉路线宜采用直线并尽量正交,当必须斜交时,交叉角不宜小于45°(2)路段上平曲线的起终点离交叉口中心距离应根据道路及相交道路等级、计算行车速度等确定,不宜太短(3)两条道路相交,主要道路的纵坡度宜保持不变,次要道路的纵坡度应作相应的调整(4)交叉口进口道的纵坡度,宜小于或等于2%,困难情况下应小于或等于3%(5)桥梁引道处应尽量避免设置平面交叉口。 平面交叉口扩宽渠化设计原则:(1)应根据交通流量及流向,增设交叉口进口道的候驶车道数(2)进、出口道分隔带或交通标志、标线应根据渠化要求布置,做到导向清晰,避免分流、合流集中于一点,造成相互干扰(3)无汇合和交织的穿越车流,应以直角或接近直角相交叉,汇合和交织交通流的交叉角应尽可能小。 交叉口进口专用车道设置: 一:进口道专用左转车道的设置:(1)在直行车道中分出一条专用左转车道(2)压缩较宽的中央分隔带,新辟一条专用左转车道,但缩窄后的中央分隔带的宽度至少为0.5m,其端部宜为半圆形(3)进口道中线向左侧偏移,新增一条专用左转车道(4)加宽进口道,以便新增一条专用左转车道。 二:进口道设置专用右转车道,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在直行车道中分出一条专用右转车道(2)加宽进口道,新增一条右转车道,其长度Ly应保证右转车不受相邻侯驶车队长度的影响,并应在调查后计算确定。 平面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的计算方法的基本假设:(1)直行和左转弯车辆入环绕行,即入环 - 环行 - 交织 - 出环;右转弯车辆不入环绕行而是通过右转专用车道驶入和驶出环交口(2)各进口道左转车、直行车、右转车交通量各自相等(3)各进口道的左转车与右转车占进口道交通量比例相等(4)没有考虑行人和非机动车的影响。 雨水管渠系统布置的原则:(1)充分利用地形,就近排入天人水体(2)尽量避免设置雨水泵站(3)结合城市规划布置雨水管道(4)合理布置出水口(5)城市中靠近山麓建设的中心区、居住区、工业区,除了应设雨水管道外,尚应考虑在设计地区周围或设计区以外适当距离设置排洪沟,以拦截汇水区以内排泄下来的洪水,使之排入天然水体,避免洪水的损害。 设置锯齿形街沟的目的:建设在地形平坦地区的城市道路,为了减少土石方量及与周围地形、地物平顺衔接,纵坡往往很小甚至是水平的。这样对车辆行驶虽然有利,但对排水却不利。尽管道路路面设置了路拱横坡,以排除路面雨、雪水,但由于纵坡很小,积累的雨、雪水很难沿道路纵向排出,造成排水不畅,产生积水,既影响交通,又对路基路面的稳定性造成危害。因此,应采取有效措施保证纵坡平缓路段的排水通畅,其中锯齿形街沟设计就是解决路面排水的一种有效方法
/
本文档为【城市道路】,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