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差距与对策——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为例

2013-03-08 9页 pdf 559KB 32阅读

用户头像

is_033891

暂无简介

举报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差距与对策——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为例 2010年6月 总第195期第6期 学 术 交 流 Jun,2010 AcademicExchange SerialNo.195No.6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差距与对策 ——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为例 孙 琳,尹为醇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上海200433) [摘要]目前的国际金融中心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金融中心之问的竞争更为激烈,各 金融中心所处位置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在明确目前上海和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后,通过比较上海 和香港金融中心的发展现状,可以看出上海过去十几年建设金融中心的成果是显著的,总量上有 赶超香...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差距与对策——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为例
2010年6月 总第195期第6期 学 术 交 流 Jun,2010 AcademicExchange SerialNo.195No.6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差距与对策 ——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为例 孙 琳,尹为醇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上海200433) [摘要]目前的国际金融中心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金融中心之问的竞争更为激烈,各 金融中心所处位置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在明确目前上海和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后,通过比较上海 和香港金融中心的发展现状,可以看出上海过去十几年建设金融中心的成果是显著的,总量上有 赶超香港之势,但在质量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基于上海目前金融中心建设的现状,提出了一些 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国际金融中心;指标;比较分析;香港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010)06—0109—08 一、问题的提出 从地区角度划分,金融中心一般分为国内金融中心④、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全球性国际金融中 心。其中,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属于最高层次的金融中心,这类金融中心的主要特征是服务范围覆盖全 球,金融市场规模大,种类齐全,人才集中,是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创新中心,定价中心,扮演主导金融全球 市场发展的角色。市场普遍公认,目前只有伦敦和纽约属于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金融中心是金融中 介集中的地方,所以,集中地提供金融中介服务是金融中心的功能。概括起来,一个金融中心的主要功 能就是:交易规则制定中心、资源配置中心、信息集散中心、金融产品定价中心、金融创新中心、风险管理 中心(吴念鲁、杨海平,2008)。上海目前公认的是处于第二个阶段,即已经超越r国内金融中心的定 位,正在建设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而香港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成为了国际金融中心。 这些年来,国际金融中心空间分布的层级结构不断地扩大,各金融中心所处位置发生了巨大变化。 早在1980年,纽约和东京的金融竞争力处于领先地位,伦敦、法兰克福、苏黎世、多伦多紧跟其后,阿姆 斯特丹、布鲁塞尔、卢森堡、巴黎、香港、新加坡等26个城市处于第三层级。而在2007年国际金融中心 的层级扩大到六个。各金融中心所处的位置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纽约继续保持领先地位,伦敦、香港 的金融竞争力迅速提升,分别从第二、第三层级跃入第一层级,东京则降至第三层级,法兰克福、苏黎世 保持在第二层级的位置,新加坡的国际金融地位趋于上升,已处在第二层级的位置。国际金融中心空间 分布的层级结构不断扩大,反映了当今国际金融中心的格局逐渐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这使得国际金融 ①国内金融中心是仅为国内某一地区的居民提供金融服务并承担国内资源配置功能的市场(如美国的旧金山)。 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服务范围跨越至少两个以j:司法区域.但未能覆盖全球;有很高程度的困际资金、机构与人才的参 与,但市场规模稍逊或者种类没有那么齐全;具备一定金融创新及产品定价能力,但影响力主要局限于某一区域内,并非 全球性的市场领导者。目前这类会融中心包括东京、巴黎等。 ②区域性闫际金融中心服务范围跨越歪少两个以卜司法区域,但未能覆盖全球;有很高程度的国际资金、机构与 人才的参与,但市场规模稍逊或存种类没有那么齐全;具备一定金融创新及产品定价能力,但影响力主要局限于某一区 域内,并非令球性的市场领导者。目前这类金融中心包括东京、巴黎等 [收稿日期]2010—05—08 [作者简介]孙琳(1973一),女,山东沂南人。副t任,副教授,经济学博士,博士后,从事政府经济学、人力资本理论 和企业财务研究。 ·109· 万方数据 中心之间的竞争更趋激烈。高层级与低层级国际金融中心之间的差距有所拉大,低层级金融中心之间 的竞争更趋激烈。一方面,作为处于领先地位的国际金融中心,伦敦、纽约凭借其在全球金融市场的优 势地位,促进金融资源的进一步凝聚,其金融实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另一方面,20世纪80年代以来, 一批新兴的国际金融中心迅速崛起,使得处于低层级的金融中心数量持续增加。在高层级金融中心所 占市场份额越来越大的情况下,低级层金融中心数量的增多,必将导致金融中心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 2009年国务院通过《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 航运中心的意见》,确认了国家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决心。但是关于上海能否建设成为第一 层级的国际金融中心,有相当的学者抱有谨慎乐观的态度,因此我们有必要将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现状和 已经位于高层级的我国另一成熟国际金融中心香港进行比较分析,确认差距寻求发展对策。 二、沪港金融中心定位 较早系统研究金融中心的是美国金融学院的学者从功能的角度将金融中心界定为聚集着银行、证 券发行者和交易商,并承担着资金交易中介和跨区域价值贮藏功能的中心区,它不仅要对个人和企业的 储蓄及投资进行跨时结算,将资本从储蓄者手中转移至投资者手中,还会影响不同地区间的资金交付和 转移。香港学者饶余庆(1997)对金融中心给出的定义是:“金融中心是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高度集中, 各类金融市场能自由生存和发展,金融活动与交易较任何其他地方更能有效率地进行的都市。”刘文朝 (2001)认为金融中心是金融组织、金融市场集中,在资金的筹集、分配、流动方面起着枢纽作用的中心 城市。从上述学者的定义中不难看出其共同点:金融中心是金融中介服务高度集中的场所,是大量资金 及相关金融产品的交易之所,是“中介的中介”。所以,我们认为金融中心是指基于低交易成本、高交易 效率以及城市的强积聚能力,形成的金融人才、金融机构、金融信息、金融资本和金融交易集聚地。 2007年香港位于金融中心的第一层级.属于全球性金融中心,上海仅位于金融中心的第五层级,说 明上海金融中心的地位还有待进一步增强。目前,上海已基本建成了以金融市场为特征的国内金融中 心,通过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金融体系基本形成。 三、沪港金融中心的比较分析 香港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成为了国际金融中心,而上海是1990年随着浦东的开放才开始着手 建设上海金融中心。此后虽然上海经历了飞速的增长,但是离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还有距离。 (一)宏观经济因素比较 虽然近年来上海GDP有赶超香港的趋势,但是从人均GDP上来看,上海的人均GDP仅约为香港的 1/3,还有很大的差距(见表1)。 表I沪港2008年主要宏观指标 香港 上海① 面积(km2) 1 104 6341 人口(百万) 7 19 GDP(百万美元) 215553 196114 人均GDP(美元) 30892 10385 平均增长率(78—08) 4.3% 8.3% 关区出几总值(百万美元)⑦ 362675 393344 本地产品出口总值(百万美元) ll655 160539 跨国公司总部数量 l 298 201 来源:香港政府统计处,www.censtatd.gov.hk,2009年上海统计年鉴 从出口来看,香港2008年的关区出口总额为3626.75亿美元,略低于上海的3933.44亿美元。但 ①上海数据来自上海统计年鉴并按照2008年人民币对美元的平均汇率1美元=6.98人民币折算而得。 ②包括非本地区生产但通过本地区出口的商品。 ·110· 万方数据 是,仅从关区出口额来比较香港和上海的出口情况是不恰当的。首先,香港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关境,而 上海仅是中国关境的一部分。香港向中国内地出口的商品(这占到香港出口贸易额的很大比例)是计 人香港的关区出口额中的,而上海向中国其他地区销售的商品是不计入的,这高估了香港的关区出口 额。其次,香港是重要的贸易枢纽,离岸贸易中心,并且很多商品通过香港的港口转运。这些离岸贸易 以及转运贸易并没有计人香港的关区出口额中,这就发生了低估。香港的本地产品出口额仅是上海的 7%,这很容易理解,因为香港出口的产品很多是大陆生产的,而上海一直是中国重要的制造中心,在浦 东新区有很多生产企业。 上海的增长率远高于香港,这是因为一般发展程度较低的经济体的增长速度高于成熟的经济体。 比如,浙江和江苏的经济增长均高于上海。上海的经济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高速增长后,明显有放缓的趋 势。因此,上海较高的增长水平并不能说明上海的经济发展水平一定会超过香港,这还取决于以后的发 展速度。 loo 80 60 40 20 O 图上海、香港第三产业和金融业占GDP比例(%) 199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200420062008 ·_◆一香港第三产业占比(%) --m--香港金融业占比(%> —--上海第三产业占比(%) _上海金融业占比(%) 来源:香港政府统计处,www.censtatd.gov.hk 上海统计年鉴.∞ 上图是第三产业和金融业占GDP比的趋势图。在理论上,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第三产业占 GDP的比例是上升的。从图中可以看出,香港的这一指标从1990年的72%提高到了2007年的89%, 且同时期远高于上海,说明了香港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上海1990年第三产业的占比为3l%,2000年 迅速上升到了52%,但是直到2007年仍为52%。这主要是因为在2000年到2007年金融业占比的下 降。 香港的金融业经历了迅速的增长,金融业占GDP的比例呈现了稳步上升的趋势,从1990年的 6.4%上升到了2007年的18.7%,上升了12.3%。相比之下,上海金融业占比波动较大,从1990年的 9.1%开始上升,在1999年达到了16.4%的高峰,9年间上升了7.3%。但是,之后又迅速下降,2005年 金融业占比仅为7.4%,2007年又回升到9.9%。上海金融业占比的剧烈波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股市 的结构性调整造成的。2000年股市达到了一个高峰,其资产总额超过了全国GDP的50%。从2001年 开始,政府对股票市场进行改革,增强透明度和信息披露。这引发了股市长达5年的低谜。随着二级市 场减持国有股,股指从2245点跌至1300多点。从2001年6月到2004年9月三年多的时间内,股市 流通市值缩水7101亿元,考虑到在此期间投资者为上市公司融资付出2726亿元,为国家上缴印花税 478亿元,支付交易佣金等其他种类成本约500亿元,收到上市公司现金分红391亿元,投资者的净损 失约为10400亿元,市场资本总额近战GDP的24%,达到了历史低点。也就是说,2004年中国股民有 90%以上是亏损,而在我国香港地区则有80%以上的人赚钱。 由于2005年到2008年间经济的繁荣发展,股市开始企稳回升,金融业占比逐渐提高,并在2007年 底到北京奥运会前达到了高峰。但是,2008年下半年开始蔓延的金融危机又一次使股市陷入了低迷, 全球的金融市场无一幸免。上海股票市场由于结构原因受到了更大的影响,这也阻挡了上海金融中心 ①金融业占比为本地区金融业生产总值占GDP的比例,第三产业占比为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占GDP的比例。 ②对于没有金融业占比数据的按照金融业生产总值除以GDP计算而得。 ·11l· 万方数据 发展的步伐。 (二)腹地比较 对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的宏观经济分析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它们分别是香港和上海的天然腹地,是其 经济发展的推动因素之一。 两个三角洲2007年有代表性的一些宏观指标见表2,长三角的面积和人口数量都远大于珠三角, 其中面积是珠三角的4倍,人口是珠三角的2倍。香港在地域上来说属于珠三角,因此在比较时其GDP 应该纳入到珠三角的统计中。但是,基于购买力平价理论,香港的物价水平远高于大陆,故其GDP是进 行独立统计的。这就造成了两个三角洲统计口径的不一致,长三角包括上海,而珠三角却不包括香港。 要解决这个问题,要么将香港的数据加到现有的珠三角的数据中,要么将上海从长三角地区排除。第一 种方法的困难在于要调整香港各类商品的物价将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因此,我们采用第二种方法, 也就是,把上海的各项宏观数据从长三角中剔除,得到表2中的四列的数据。 表2长江和珠江三角洲2008年主要宏观指标∞ 珠三角 长三角 长三角(除上海) 面积(km2) 24437 99679 93338 人口(万) 4491 9749 7891 GDP(百万美元) 334239 616361 456066 平均增长率(2000—2007) 15.4% 13.8% 14.5% 人均GDP(美元) 7516 6296 5780 出口(百万美元) 354085 450674 306746 外商直接投资(百万美元) 15188 37135 29215 来源:长江和珠江三角洲及港澳统计年鉴2008 长三角地区的GDP总量大于珠三角地区,是珠三角的1.4倍。但是在分析宏观问题时,还要结合 面积(长三角是珠三角的3.8倍)、人口(长三角是珠三角的1.8倍)、对外直接投资(长三角是珠三角的 1.9倍)这些指标。由于上述原因,珠三角地区的人均GDP比长三角高出30%,且出口也略大于长三 角。 此外,2000到2007年间,珠三角地区的人均GDP增长速度明显高于长三角。事实上,由于中国的 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使得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远高于长三角地区。对外开放政策拉动珠三角 地区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是得其在上世纪90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的金融海啸中受到更大的 冲击。 (三)证券业、银行业、保险业规模比较 表3显示了香港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历年交易量。上海从1993年后才有证券交易的 数据,为了使两个证交所的数据可比,我们仅列出1993年后的数据。在1993年,上海证交所的年交易 额仅仅是香港的1/4。之后,上海证交所交易额经历了飞速的增长,其中2006到2007年增长了近5倍, 并且远超过了香港。2007年,在世界证券交易所市价总值的排名中,上海已经跃居第6位,而香港仅排 第7。 表3 香港、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额(十亿美元)o 香港 上海 1993 157 41 ① 按照2008年人民币对美元的平均汇率l美元=6.98人民币折算而得。 ②上海数据按照各年份年人民币对美元的平均汇率(见表4)折算而得。 ·112· 万方数据 1994 146 67 1995 106 37 1996 18l 110 1997 486 166 1998 218 150 1999 246 205 2000 402 379 2001 255 274 2002 211 205 2003 331 252 2004 5lO 320 2005 580 235 2006 1074 725 2007 2778 4017 2008 2263 2596 来源:香港交易所网站,www.hkex.tom.hk,上海统计年鉴 表4各年平均汇价① 年份 2008 2007 2006 2005 2004 2003 2002 2001 2000 1999 汇价 6.98 7.6 7.97 8.19 8.28 8.28 8.28 8.28 8.28 8.28 年份 1998 1997 1996 1995 1994 1993 1992 199l 1990 汇价 8.28 8.29 8.31 8.35 8.62 5.76 5.5l 5.32 4.78 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从两个金融中心的存贷量上看(见表5),1990年时,上海的存款总额和贷款总额分别仅是香港的 8.2%和7.8%。但是,截至2008年,这一状况已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上海的存款总额和贷款总额分别 为香港的66%和82%。按照上海目前的存贷款增长速度,用不了多久就能够赶超香港。 表5香港、上海银行存贷量(十亿美元)⑦ 香港 上海 存款量 贷款量 存款量 贷款量 1990 158 230 13 18 199l 177 289 14 30 1992 194 319 19 22 1993 223 369 26 28 1994 25l 422 26 23 1995 286 483 37 29 1996 315 506 47 34 ①采用间接标价法,即一美元多兑换的人民币数额。 ②上海数据按照各年份人民币对美元的平均汇率(见表4)折算而得。 ·113· 万方数据 1997 350 532 67 45 1998 387 427 68 51 1999 419 363 76 59 2000 453 316 113 88 2001 437 280 136 103 2002 425 266 170 127 2003 458 261 加19 159 2004 496 277 242 18l 2005 523 297 285 205 2006 612 318 332 233 2007 752 380 399 286 2008 778 422 512 ‘ 348 源:HongKongMonetaryAuthofityAnnualReport 上海统计年鉴 相对于证券业和银行业来说,沪港的保险市场的状况相差更大。不管是从两个市场的保费收入还 是保险深度、保险密度来看,都有着巨大的差距。从保费收入总量上来看,虽然上海从2001年到2006 年上海已经增长了一倍多,但是与香港同期的差距的绝对额却越来越大。而保险密度也有类似的趋势, 2006年上海的保险密度仅是香港的13.4%,保险深度也远低于香港。 表6沪港保险市场发育状况比较 香港 上海① 保费收入(百万美元)保险密度(美元)保险深度(%)保费收入(百万元)保险密度(元)保险深度(%) 200l 10392 1545.2 6.34 2177.72 164.09 3.64 2002 10743 l 583 6.65 2884.74 216.13 4.41 2003 12494 1832.6 7.88 3524.5 262.65 4.67 2004 15260 2217.2 9.27 3710.79 274.37 4.12 2005 17639 2544。9 9.93 4077.66 300.82 3.65 2006 19&42 2787.6 10.5 5119.4 374.2 3.96 200r7 24307 3373.2 11.8 2008 24096 33lO.3 11.2 来源:瑞士再保险公司SIGMA期刊,www.swissre.eom/sigma;上海金融年鉴 (四)综合竞争力比较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的推动,上海在经济规模上必将超过香港,但是在金融中心的质量方面离 香港还有很大的差距。根据伦敦金融城发布的金融中心指数报告,伦敦、纽约、香港、新加坡作为金融中 心的竞争力分别居全球前4位,并且5份报告显示其竞争力地位不曾动摇,虽然香港和新加坡的排名有 些变化。而上海的竞争力排名一度在三十几名徘徊。香港在法制、信息流动性、透明度等方面均好于上 海。 ① 按照各年份年人民币对美元的平均汇率(见表4)折算而得。 ·114· 万方数据 表5金融中心指数(GFCI)报告 GFCl5 GFCl4 GFCB GFC王2 CFCll 名次 总分 名次 总分 名次 总分 名次 总分 名次 总分 伦敦 l 781 1 79l l ·795 l 806 1 765 纽约 2 768 2 774 2 786 2 787 2 760 新加坡 3 687 3 70l 4 675 4 673 4 660 香港 4 684 4 700 3 695 3 697 3 684 上海 35 538 34 568 31 554 30 527 24 576 北京 51 478 47 509 46 493 39 482 36 513 来源:CityofLondon,TheGlobalFinancialCentreIndex, W’僻.eityoflondon.gov.uk 四、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对策建议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上海金融中心的发展在质量上低于香港,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建设上海国 际金融中心是我国一项具有全局意义的国家战略,达到此目标需要两个支撑点:一是国家的制度供给, 包括宏观经济政策取向、金融制度改革及金融法规出台等;二是上海市自身有针对性的发展规划,包括 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体系完善及市场环境改造等。针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存在的不足,笔者对上海国际 金融中心的建设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建设上海经济区域,继续做大做强经济区域 经济实力是金融中心建设的基础。如果说过去的竞争只是产品和优惠政策的竞争,那么全球化后 新一轮金融中心的竞争明显是综合经济实力和经济环境的竞争。上海只有依托长江三角洲,才有可能 主导国内的经济进而形成真正的金融中心。上海应当采取“城市——区域”、“城市——城市”的合作战 略,抓住当前长三角联动发展的机遇,站在长三角巨人的肩膀上,做大经济总量。 (二)继续推进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进程,取消现行的对外资参与金融业的限制。 尽管上海金融中心的规模大于香港,但是只要人民币资本账户不可兑换,其国际金融贸易方面仍然 远远落后于香港。例如,2007年,上海的外币存款仅是香港的6%,外币贷款也只有香港的20%,其外 汇交易量仅是香港的5%。 中国正在逐步放开资本市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从2004年开始,中国允许香港开展个人 人民币业务,允许香港居民开设人民币账户,每日通过存款账户的兑换不超过等值20000元人民币。 从2007年开始,中国允许境内金融机构赴香港特别行政区发行人民币债券。这看似是债券市场和人民 币业务发展迈出的-/I,步,却是推动人民币利率市场化、内地资本市场国际化的一大步。而且有利于推 动香港地区债券市场的发展,并为促进人民币在周边地区使用和流通,逐步国际化创造了条件。同时, 这也是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的进一步推进,有助于香港成为人民币业务的离岸交易中心。 2009年4月,中国开始允许港资银行的大陆法人分行赴港发行人民币债券。 2009年7月,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形势下,中国决定在上海市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东莞等 5个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这不但方便了香港与大陆之间的贸易,也提高了人民币的地 位,促进香港作为离岸人民币商业中心的发展。 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我国首次将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问题纳入五年规划之中,同时也标志着人 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战略进一步明确,即“逐步实现可兑换”。这一举措无疑将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 心建设的进程,但是国际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国际资本流动在促进资本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的 同时,也潜伏着一定风险。若疏于管理,将会对开放资本项目的国家的国际收支、国民经济产生严重影 响,甚至引发大规模的金融危机。因此,必须加强配套的法制法规建设以及整个经济环境的稳定性。这 对上海金融中心发展来说将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115· 万方数据 (三)寻求创新,避免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带来的弊端 在当今金融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己显露出其弊端。由于我国 金融业发展还不够成熟,整体实行混业经营和混业监管还需一定时日,但是,可以考虑在上海试行构建 金融控股公司,试行金融统一监管模式,并赋予相对独立的金融立法和司法权。综合的或统一的上海金 融监管局,可以下设银行、保险和证券部门,以进行日常的监管工作。在上海设立金融监管局,其职能在 于根据上海建设国内和国际金融中心的特殊要求与环境,制定地方性的金融法规和监管规则,执行或落 实中央金融监管任务,协调国家金融监管一般要求与上海特殊监管要求之间的关系,以适应国际金融中 心发展的内在要求。 (四)加强“软件”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制度建设,在现有征信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制助、融通、咨询等作用的 中介服务机构,完善金融中介服务机构体系。上海应给予中介机构政策支持,以市场为基础发展保险经 纪、保险代理、证券投资咨询、期货经纪、货币经纪、资信评估、会计、法律、保险公估等多项中介业务。 加大培养与引进金融高级管理人才与高级经营人才的力度。要进一步加强金融教育的国际交流, 大力拓宽金融教学、金融研究与金融业务之间的市场联系渠道,提高金融人才培养的层次;要多培养高 级管理人才、综合性金融人才、现代投资银行人才、证券经纪人才以及保险精算与保险投资人才;要创造 条件吸引国内外优秀的、高级的金融管理人才与金融经营人才到上海工作。具体而言:一方面,上海本 地金融机构加强与在沪的国外同行的交流,学习对方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另一方面,则要加紧吸引 在海外工作的中国留学生,希望这些具有国际工作经验、掌握最新金融技术与管理的高级人才能够回沪 工作,共同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此外,地方政府可以在引入、留人方面实行更为灵活的税收 政策。比如针对外资金融机构高管国际业务频繁、需要经常出入境的实际情况,新加坡政府允许他们每 年离开当地期间的可比收入不计入所得税税基。这样算下来,一位外资金融机构高管在新加坡的实际 所得税税率平均为8%~12%,而目前一位在沪高级金融管理人才承担的平均税率高达25%。 (五)吸引各类金融机构落户上海,促进中外资金融机构的平等竞争 金融机构的高度聚集是金融中心的主要标志之一。我们应该想尽各种办法,为大型金融机构在沪 设立总部提供各种便利。如对其购买土地、办公场所提供一定程度的优惠和补贴,提高对符合条件的金 融机构的审批和注册效率等。此外,要注意为各种金融机构在市场准人、业务开展方面创造平等竞争的 环境,特别是要设法改变目前外资金融机构业务开展的审批过细、过严的状况,给他们一定程度自由发 挥的空间,以提高外资金融机构对上海金融市场的参与程度,进而提高上海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程度以及 上海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地位。 (六)抓紧建设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做大金融市场 上海在扩大金融市场化与强化金融监管上的两难根源在于是由地方政府、而非中央政府推进国家 战略,因而缺乏整体的制度环境支持。所以上海的当务之急是继续主动争取中央政策的倾斜,在进一步 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和功能、开放金融新业务、创新金融新产品等方面争取先行权,将做大金融市场、做多 金融产品作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突破口。 (七)加快法制环境建设和金融监管 在我国金融改革和开放日益深化的今天,加强金融监管越发显得重要。金融监管应该由合规性监 管转变为合规性监管和风险性监管并重,加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法制 环境建设将包括下列几个有机组成部分:首先,法规体系的国际化。我们长期的任务是建立一套符合国 际规范的金融法规体系,来规范金融市场竞争机制和金融机构行为。目前上海应抓住“改革前沿”的契 机,积极制定改革试点,注重地方法规配套,使地方性法规或者管理规定的制定与“国际化”轨道相 吻合,从而为我国金融法制的“国际化”提供经验和基础;其次,相关建设的国际化。上海从现在起 要率先实现信用评价体系标准的国际化,管理体制的国际化和金融监管标准的国际化等;最后,产权制 度的国际化。进行产权制度改造,努力建立一批符合国际惯例的、具有国际经营管理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的金融机构。 [编辑:刘 阳] ·116· 万方数据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差距与对策——以香港国际金融中 心为例 作者: 孙琳, 尹为醇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上海,200433 刊名: 学术交流 英文刊名: ACADEMIC EXCHANGE 年,卷(期): 2010(6) 被引用次数: 1次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刘刚.Liu Gang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进程判断——基于与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比较分析[期刊]-经济问 题探索2007(5) 2. 高山.Gao Shan 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比较及对上海的启示[期刊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9(4) 3. 聂峰.Nie Feng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新途径研究[期刊论文]-经济纵横2009(11) 4. 蒋逸民.范炘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路径选择[期刊论文]-经济导刊2009(12) 5. 陆冠虚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目标定位和实现路径[期刊论文]-上海金融2007(9) 6. 王倩.薛波.Wang Qian.Xue Bo 香港、新加坡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比较研究[期刊论文]-亚太经济2007(6) 7. 杨朝峰.秦聪.YANG Chao-feng.QIN Cong 对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思考[期刊论文]-中国软科学2010(4) 8. 陈虎城.Chen Hucheng 上海和香港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比较分析[期刊论文]-开放导报2010(5) 9. 陶冶.TAO Ye 主要国家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比较分析[期刊论文]-中国流通经济2009,23(6) 10. 张幼文 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经验教训--世界若干案例的启示[期刊论文]-社会科学2003(1) 引证文献(1条) 1.胡晓磊 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比较分析[期刊论文]-知识经济 2010(21)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xsjl201006030.aspx
/
本文档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差距与对策——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为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