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两汉时期中亚西亚南亚国家简介

2017-09-30 46页 doc 97KB 27阅读

用户头像

is_574951

暂无简介

举报
两汉时期中亚西亚南亚国家简介两汉时期中亚西亚南亚国家简介 两汉时期中亚西亚南亚国家简介 1 犁轩: 即中国古代对罗马帝国的称呼。《史记》、《汉书》中的犁轩或犁靬当作罗马帝国,说明那时对罗马帝国的了解还不全面,尚未有正式的来往。东汉时期把罗马帝国称为“大秦”。西汉时期汉朝的使者最远只到达安息国和乌弋山离国,而罗马帝国在地中海东部地区。东汉时期,已得知可从安息陆路绕道海北行出海西而至大秦,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与大秦已经有了更多地了解和沟通。汉朝知道了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称为“犁鞬”,将其视为大秦国的国都。《后汉书。西域传》中对其作了详细的记述 。 东汉王...
两汉时期中亚西亚南亚国家简介
两汉时期中亚西亚南亚国家简介 两汉时期中亚西亚南亚国家简介 1 犁轩: 即中国古代对罗马帝国的称呼。《史记》、《汉书》中的犁轩或犁靬当作罗马帝国,说明那时对罗马帝国的了解还不全面,尚未有正式的来往。东汉时期把罗马帝国称为“大秦”。西汉时期汉朝的使者最远只到达安息国和乌弋山离国,而罗马帝国在地中海东部地区。东汉时期,已得知可从安息陆路绕道海北行出海西而至大秦,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与大秦已经有了更多地了解和沟通。汉朝知道了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称为“犁鞬”,将其视为大秦国的国都。《后汉书。西域传》中对其作了详细的记述 。 东汉王朝不仅知道了“大秦”是个极为富饶的国家,而且了解到罗马皇帝常常想和汉朝友好交往,而安息王却想独霸丝绸贸易利益,千方百计的阻扰汉朝和罗马往来,甚至封锁罗马帝国的有关信息。直到汉桓帝延熹九年[166],大秦国的使者才绕道日南到达中国,向汉朝献上象牙、犀角、杜瑁等物产。在这之前,为了弄清大秦帝国的虚实,东汉和帝永元九年[97],西域都护府班超派遣甘英出使罗马,由于安息船商的危言吓唬,最远也只到条支,临海而归。 随着罗马帝国向东方的扩张,加之丝绸贸易利益的冲突,罗马帝国与安息国的矛盾日益突出。公元前65年,罗马帝国征服了亚美尼亚,第二年兼并了塞琉西王国,并与安息人发生了第一次冲突。公元前56年,罗马帝国前三巨头凯撒、庞培和克拉苏缔结了分治罗马帝国的新协定,从此就开始了迅速征服安息,乃至征服整个东方的扩 张计划。 公元前53年克拉苏率领的罗马军团与安息军队交战,结果罗马军团全局覆没,克拉苏被杀,罗马军团被全歼二万人,被俘一万人 。 公元前42年,罗马后三巨头屋大维、雷必达和安东尼重新划分了势力范围,对东方希腊化地区形势统治权的安东尼再次挑起和安息人的战争。这次战争的结果安息人惨败。 公元前36年,安东尼在叙利亚集结了十万大军,深入两河流域,直到安息腹部。结果罗马损失了四万多人狼狈撤走 。 公元前34年,安东尼再次出兵远征安息,但中途因意大利情况危急而率兵折回。安息军队攻入亚美尼亚。双方的战争便以安息的胜利而告终。 从公元前30年起,罗马和安息出现了和平共处的格局,一直维持很多年。到公元116年,罗马大军又攻入安息,一度攻陷了安息冬都泰西封和塞琉西,直抵波斯湾。罗马和中国的商业往来,并没有因罗马帝国和安息国的战争而中断。安息人仍然控制着丝绸之路的西段,从丝绸贸易中获取巨额 利润。 2 条支: 今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下游地带,临波斯湾。塞琉西王国。含今叙利亚、伊拉克、伊朗、阿富汗、土耳其部分领土。疆域与波斯帝国时期大致相等。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后疆域缩小。汉代属安息 。3 安息: 本为古波斯帝国一个省,后隶属于亚历山大帝国及塞琉西王国,公元前三世纪独立,建立阿尔萨息斯王朝。二世纪末转衰,后于226年 被萨珊波斯王朝取代。今伊朗、伊拉克东部及土库曼南部。王都曾三迁:1。尼萨城,2。百牢门,3。泰西封 。 4 乌弋山离: 阿富汗南部坎大哈省赫尔曼德河沿岸一带。西邻安息,东邻罽宾。国名可能是亚历山大城的译名。 5 身毒: 今印度北部及巴基斯坦中部、北部一带。东汉后称“天竺”“印度”一名始于玄奘《大唐西域记》。 6 罽宾: 汉代在今阿富汗喀布尔河下游及今克什米尔一带。隋唐两代位于阿富汗东北一带。居民主要从事农业,金银铜锡器物,制作精巧。罽宾也是大乘佛教的发源地。汉代以后有许多僧人来中国传教译经。唐代称“迦湿弥罗 ”,即克什米尔的古译。 7 欢潜: 地处阿姆河下游和咸海三角洲一带。即后来的花 剌子模 所在地。 8 大益: 地处里海东南,与花剌子模相邻的小国。该部首领阿 尔 萨希斯为安息王朝的创建人。 9 奄蔡: 10余万人,西域古族名。康居西北、里海北岸至咸海中间地带。别名:“阖苏”。东汉时称“阿兰聊”,三国时称“阿兰”。东汉时属康居,部分西迁至今伏尔加河和顿河下游之间,四世纪后半叶,因遭匈奴西迁攻击,又有一部分西迁到欧洲 。 西域三十六国 西域三十六国指西汉西域都护府所辖之下的,乌孙以南、葱岭以东的“城郭诸国”和“行国”的约等数。 三十六国中,大部分是城郭诸国,一部分是游牧部落的行国。包括天山北麓“山北六国”、“车师六国”共计12个国家;天山南麓北道11个国家;昆仑山北麓、塔里木盆地南缘一线的丝路南道13个国家。合计三十六个国家。葱岭内外的八个国家不在其内。 在汉代,塔里木盆地周围以及天山山谷地带,分布着许多小国,人口多者八万余人,少者近一两千人。由于当时这些小国有30余个,所以班固所著的《汉书》中称其为“三十六国”。又由于他们多以城郭为中心,故又称“城郭诸国”。“行国”是指那些游牧为生、流动性大,活动范围广,没有城郭、居无定所的国家。 乌孙国简介, 据史家考证,乌孙的族源是商周时期的昆夷、绲戎。西汉初年,游牧于河西走廊之西,与走廊之东的月氏为邻。汉文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77年),月氏 攻灭乌孙,昆莫(王)难兜靡被杀,地为所占,部众纷纷逃往今哈密、巴里坤、吉木萨尔、乌鲁木齐、玛纳斯一带游牧,王子猎骄靡由傅父布就翎抱着逃奔匈奴,受 到冒顿单于祖孙三代的养育。军臣单于继位后,见他已近成年,长得伟岸英俊,便多次令猎骄靡率兵征战,且屡立战功,于是又将当年一起逃到匈奴的乌孙民众 给他,令其镇守匈奴西部边境。 交还 冒顿单于在位时,月氏遭匈奴右贤王重创,部首率族众大部西迁至伊犁河流域,攻灭 塞王国,是为大月氏(避入祁连山及其以南与羌人杂居的人数较少,称小月氏)。汉武帝建元初年(公元前140年),军臣单于发兵攻打大月氏,怒杀其王,王后和王子率众逃往其西南的阿姆河流域。受命随同征战的乌孙首领猎骄靡见伊犁河流域空虚,于是擅自率众西逐大月氏,尽占其地,在此重建了乌孙国,立都于赤谷城 (今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东南别迭里山隘西北的伊什提克),开始重写该国五百多年的历史。 猎骄靡立国于伊犁河流域及西天山广大地区后,融合了原住民塞种和大月氏余众,不断发展壮大,成为西域“最为强国,不田作种树,随畜逐水草,与匈奴同俗”(见《汉书?西域传》),人口63万,其疆域东以今玛纳斯河为界,南接焉耆以西的天山草原至伊塞克湖,西至巴尔喀什湖以南,北达塔尔巴哈台山一带与巴尔喀什湖相连,包括伊犁河南北今新疆西部、哈萨克斯坦东部和吉尔吉斯大部辽阔区域。今巴尔喀什湖以南的伊犁河、楚河、塔拉斯河、诸河流域,费尔干纳盆地[汉代属大宛国]以东的伊塞克湖盆地周围地带都属于乌孙国的领地。 沙俄依据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关于中俄西段边界的规定,强迫清钦差勘办西北界事宜大臣明谊等与沙俄钦差分界全权大臣扎哈罗夫等在塔尔巴哈台(今塔城)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具体划定自沙宾达巴哈山口(今-苏联境内)至洁罕边界的中俄西段边界,连北京条约规定为界湖的伊塞克湖也划为沙俄内湖。1864年,沙俄通过《中俄北京条约》和《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中国西部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四十四万多平方公里领土。包括巴尔喀什湖、斋 桑湖和伊塞克湖,连同周围广大地区,共达44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占为己有,相当于一个黑龙江省。 西汉时期乌孙国土四至范围: 西北至巴尔喀什湖,阿拉湖、额敏河一线;东北至玛纳斯湖,与准葛尔盆地相接; 北部大致以今塔城、克拉玛依市东北玛纳斯湖一线与匈奴右部、匈奴属国呼揭国相邻; 西南至塔拉斯河、费尔干纳山脉,分别与康居国、大宛国相邻; 东部至玛纳斯县,开都河上游至巴音布鲁克草原一线,大致与西且弥国、乌贪訾离国、车师后国、焉耆国等国近邻; 南部以南天山为界,分别与捐毒[今乌恰县]、疏勒[喀什]、尉头[阿合奇县]、温宿[乌什县]、龟兹、等国相邻。 一。天山北麓为主的行国:{自西往东排列 } 丝绸之路中段新北道走向:“新北道”指南北朝以后形成的丝路中段陆路通道,也是“草原丝路的一个分支”。即由敦煌出玉门关,沿天山北麓,经伊吾[今哈密]、庭州[今吉木萨尔]、轮台[今米泉]、张堡守捉[今昌吉]、石漆河[今精河]、沿伊犁河谷到达弓月城[今霍城]、涉过伊犁河,南下到达碎叶[楚河南岸的托克马克],再由此西行径康居国 ,直到地中海沿岸的罗马帝国。这条丝的撒马尔罕,前往安息[今伊朗] 路的开辟是在北匈奴西迁欧洲之后逐渐形成的。 汉代天山北麓的大多是游牧国家,以下国家大多处在丝路中段新北道沿线上。 1。乌贪訾离: 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玛纳斯县境内,王治在南山一带;一说在呼图壁县境内。初本单桓国地,后属车师,汉朝又将其与车师分开,同归西域都护管辖。三国时并入车师后部。 2。西且弥: 今新疆玛纳斯县与呼图壁县之间的呼图壁河流域一带;一说在今新疆和静县之北。东汉以后并入车师后部 。 3。东且弥:今阜康市一带。东汉后并入车师后部。 4。单桓:今乌鲁木齐市西北及乌鲁木齐市一带。东汉后并入车师后部。 5。卑陆: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与吉木萨尔县之间。三国时并入车师后部。 6。卑陆后国: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东北一带。三国时并入车师后部。 7。劫国;今新疆米泉市至阜康市之间的甘泉堡一带。 8。郁立师:在今吉木萨尔县境内。今吉木萨尔县以南大龙沟河谷一带后并入车师后部。 以上称为:“山北六国”。均经营畜牧业。东西且弥二国~卑陆二国算为两个国家。 9。车师后城长国: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周围 。 10。蒲类后国: 今新疆木垒哈萨克自治县之巴里坤湖一带。经营畜牧业。原属匈奴右地,后属车师。 11。蒲类前国: 今新疆哈密地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巴里坤湖一带。经营畜牧业。原属匈奴右地,后属车师。 12。狐胡国:今新疆乌鲁木齐市南达坂城及其邻近地区。农业、畜牧业兼营 。13。车师后国:现新疆吉木萨尔县南山中。 14。车师前国:现新疆吐鲁番地区吐鲁番市西10千米的亚尔孜沟中交河故城(因河流分流城下,故称为“交河”。);该国位于天山南麓。 历史沿革: 汉代为车师前国,车师前王庭。前凉置高昌郡,隶属于沙州(敦煌)。北魏立高昌国。唐置西昌州,后改称为西州,安西督护府最初设在此地。。元朝属火州宣慰司。清属鄯善办事大臣。光绪设吐鲁番直隶厅,改隶迪化府。民国改吐鲁番县。吐鲁番地区位于新疆中部,天山南部的一个山间盆地上(丝绸之路北线和中线的必经之地,因与楼兰相距较近所以在古书中两者常并称)。 15。车师尉都国今新疆吐鲁:番市东南高昌古城一带。该国位于天山南麓。 16。小金附国: 在今吐鲁番东20余公里的胜金口一带。《汉书。西域传》未详细记载,也未单独列出。《汉书。车师后城长国传》载:“地节二年[前68],汉遣侍郎郑吉、校尉司马熹将免刑罪人田车师,积谷,欲攻车师,直秋收谷,吉、熹发城郭诸国兵万余人,自于所将田士千五百人攻击车师,攻交河城,破之。。。。。。。车师旁小金附国随汉军后盗车师,车师王复请击破小金附 。 ”。 《汉书。匈奴转上》也有反映:“西域城郭共击匈奴,取车师国,得其王及人众而去。单于复以车师王昆弟兜莫为车师王,收其余民众东徙,不敢居故地。”由此可见,小金附国在汉宣帝时期已经规模不 小。 地节二年[前68]到元康四年[前62],汉朝和匈奴激烈争夺车师长达六年之久,汉朝军队把车师国的民众和国王迁到渠犁一带加以保护,匈奴把车师国的民众裹挟到车师国东部,车师国都所在的地方空无民众,只剩下汉朝的屯田部队和匈奴军队对抗。 上述事实印证了小金附国的规模,汉朝在神爵二年[前60]再次攻破车师后,只是将车师民众分为车师前、后国和山北六国,因为当时汉朝没有全部兼并北道的缘故。事实上这个小金附国是存在的,只不过没有单列而已。 以上八国原属匈奴右地或匈奴附属国~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汉军破车师后~以其地分置车师前、后国、蒲类前、后国等八国。除蒲 车师前国、车师后国、车师后城长国、车师类前、后国外~其余六国[ 都尉国、狐胡国、小金附国]合称为“车师六国。”车师六国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业、手工业。东汉时惟蒲类前国尚存~人口2000余。同时有移支人入居蒲类。东汉后~蒲类先后为突厥、鲜卑属地。西汉时期的车师六国与东汉时期的车师六国有所不同。 “车师六国”: 西汉时期的车师六国为:车师前国、车师后国、车师后城长国、车师都尉国、狐胡国、小金附国,合称为“车师六国。 东汉时期的车师六国为:车师前部、车师后部、东且弥、卑陆、蒲类、移支六国~主要分布在今新疆东部地区。 车师国综述:[两汉至北凉 ] 车师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原名“姑师”,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司马迁的《史记?大宛列传》中。姑师人在战国时期就进入了阶级社会,其活动遍布新疆东部地区。 在西域三十六国中,在罗布泊一带建国的楼兰东距玉门关最近,是汉王朝进入西域的重要关口;而建城于吐鲁番盆地,掌控罗布泊以东、以北直到现天山北面的乌鲁木齐、奇台、吉木萨尔一带广阔地区的姑师国,则是匈奴控制西域的门户。因为楼兰与姑师邻近,在史籍中,两者经常并称。《史记?大宛列传》载:“楼兰、姑师(后称车师)邑有城郭,临盐泽(今天的罗布泊)。” 汉武帝继位后,国力较汉初有了明显的增长。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欲联合西域各国,以断匈奴的“右臂”,即削弱匈奴在河西走廊至西域一带的势力。 在通往西域的要道上,车师处在北道的开端。每当汉使经过时,它就要承担服务的义务,派人挑着清水和食物迎来送往。汉使前后相连,接踵而至,一年之内有十多支汉朝使团经过,因此车师国不胜其烦。国内粮食也是勉强维持,又要解决这么多的汉朝使团的粮食,车师国感到实在难以坚持下去了。 细君和解忧两位公主先后嫁到乌孙去之后,汉朝的使者更加频繁,麻烦也随之增多,压得车师国喘不上气来。 当时,匈奴人距西域较近,所以在西域的影响并没有完全消失。有时匈奴的使者拿着单于的一封信,就可以到西域各国中吃住不愁。 匈奴人也看出西域各国对汉使的不满,就派出使者前去挑唆,说要替他们撑腰。车师人也实在是忍无可忍,觉得反正汉朝离西域这么远,就是把这些无赖的使者教训一顿,也不见得会吃亏。因此,车师人开始对汉使不客气起来,不供应汉使饮食,而且多次派兵阻拦汉使前进的道路,杀害敢于反抗的汉使,抢劫汉朝使者的财物。 匈奴人也趁火打劫。车师得到了匈奴的贿赂,当了匈奴人的眼线,汉朝使者的行踪在匈奴人的掌握之中,常被匈奴人的骑兵劫杀。 由于车师的抵制和匈奴人的侵扰,汉朝使者的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汉武帝心中甚是恼怒。 后来,受到攻击和抢劫之苦的汉使王恢狼狈地返回长安求见汉武帝,王恢向汉武帝反映了情况,并说:“西域各国虽然设有军事防卫用的城镇,但各国家兵力弱小,很容易被击破。”其他的汉使们也争相议论西域各国对汉使的危害。 汉武帝权衡利害,认为通西域的道路对于汉朝来说很重要,如果通往西域的道路被断绝,那么,与乌孙的和亲关系就会失去作用。因此,汉武帝下定决心,维护通往西域的道路,以武力解决西域道路上的障碍。 汉武帝第一个拟定好的打击对象就是在西域道路上兴风作浪的匈奴人。匈奴人仗着他们行动迅速,而且比汉朝更靠近西域的优势,有恃无恐地在西域胡作非为,鼓励那些小国共同对付汉朝的使团,杀掠商人队伍。 为了保证通往西域道路的畅通无阻和远扬军威元封三年, (公元前108年)汉武帝派赵,破奴将军和中郎将王恢率骑数万出‎‎征。 他们还没赵破奴率领骑兵和各郡征调的军队一共几万人进击。匈奴人听说之后,心中无不惊恐――能从前几次大失败中恢复过来――早早就把兵撤走了。 赵破奴领着手下沿着商路长途跋涉,好不容易到了西域附近,匈奴人却早早就撤走了,心中很是不甘心。他知道,只要自己一撤兵,匈奴人又会卷土重来。因此,赵破奴就在西域附近活动了一年多时间,想借机会解决车师这个小国。 王恢原先是汉朝的使者,被车师国劫掠过,心中怨恨这个小国不识时务。这一次汉武帝令他随赵破奴出征,他自告奋勇地做了西征军的向导和先锋。由于匈奴人避免和汉军交战,赵破奴也担心这一次会劳而无功。王恢就给他献了一计,赵破奴听了连连点头。 第二天,赵破奴假装下令要班师回朝,汉军做出了要东归的迹象。正在为此事紧张得发抖的车师国国王这才放下心,放松了对汉军的戒备。 汉军磨磨蹭蹭向东走了一段,天色暗下来,就地安营扎寨。赵破奴和装束整齐的700名精壮轻骑兵却悄悄地又向西急驰,消失在黑夜之中,随之,汉军营地也偃旗息鼓,向西方进发。 在王恢的带领下,赵破奴和七百壮士驱马疾驰,走了一条捷径,清晨时分先赶到了也劫杀过汉朝使者的楼兰国王城,冲进城内,活捉了楼兰王。汉军主力也连夜赶来接应,两军合在一处控制了楼兰国的局势。汉军在楼兰国休整补充粮食和马匹,下一个目标就是北道上的车师国。 车师国王听说汉军中途返回攻破楼兰国,生擒了楼兰王,心中惊恐万状,马上派人去匈奴求救兵。但匈奴人也害怕与汉军直接冲突,没有答应车师国的请求。 赵破奴和王恢商议,认为对车师国再采取奇兵突袭的是行不通的了,因为车师国一定有了准备。但车师国一贯与汉使作对,不给予它一个教训,不足以警诫其他的西域小国。他们决定这个仗一定要打。 汉军经过休整,军容整齐,粮草充足,而且上次楼兰国一战,只有700人参与了战斗,并没有动用汉军的大部人马。这些大部人马一直在养精蓄锐,具有较强的攻击力,王恢和赵破奴决定采用大军合围攻击的办法对付车师国,以求速战速决,免得陷入被匈奴人和车师人内外夹击的境地,况且长途远征,粮草问题也不容易解决,只有速战速决,才能避免无谓的损失。 车师是个小国,汉朝几万大军将车师城围了个水泄不通,一次次发动攻击,车师城的守兵顽强抵抗,但他们看到汉军发动连续不断的攻击,精神都快要崩溃了。 汉军的士兵终于攻破了车师国的城防,车师王一看大势不好,不甘与楼兰国王一样为汉军囚虏,马上召集心腹卫士杀开一条血路,向北落荒而逃。汉朝大军又攻破了车师国,取得了西征的第二次胜利。被击破的车师人迁至今吐鲁番盆地,投靠了匈奴,分布于博格多山南北。 车师北徙之后,占据了天山沟通南北的要道,对匈奴控制西域十分重要。汉昭帝时,楼兰又彻底臣服汉朝后,车师对匈奴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另一方面,车师的位置决定了它是西汉联络乌孙、打击匈奴的必经之路,因此,汉匈在车师展开了一系列的争夺,从汉武帝时期到汉宣帝时期,匈奴和汉朝在这里进行了一场持续近30年的争夺战,史称“五争车师”。 武帝分别在公元前99年(天汉二年)和公元前90年(征和三年)两次在进攻匈奴的同时进攻车师,终于在征和四年占领车师。但是,汉军并未派军驻守。汉军退走后,车师之地重新被匈奴占领。宣帝时,汉军又大举进攻匈奴,驻扎在车师的匈奴军队闻风撤走。于是,公元前72年(本始二年),车师被汉朝占领。此举惹怒了匈奴,要车师王派太子军宿到匈奴作人质。军宿逃到了焉耆,在匈奴的控制下,车师王立乌贵为太子。后来,乌贵继位为王,采取亲匈奴的立场,汉朝再次失去对车师的控制。 公元前68年(地节二年),汉军再次发起对车师的进攻,车师王乌贵降汉,不久又逃往乌孙。于是,西汉派兵驻守车师王城交河城,在那里屯田。不久,驻军与屯田士卒被匈奴逼退,西汉将车师国民迁至离都护住地很近的渠犁(今天新疆的轮台县一带),并立前太子军宿为王,而匈奴也立乌贵之弟兜莫为王,将车师的遗民东迁。 从此,姑师在汉朝的打击下改称车师,汉宣帝将车师国分为车师前部、后部,亦称“车师前、后王国”。 车师后国后来又分裂为车师都尉国和车师后城长国。 前王国都城在今吐鲁番交河故城,后王国都城名“务涂谷”,在今吉木萨尔县南泉子街一带。车师国于公元前60年后属西域都护府管辖。 车师前国所处的吐鲁番盆地为匈奴出入西域的重要通道。吐鲁番盆地位于东天山腹地,四周环山,盆地内气候温暖,土地肥沃,是理想的立国之地。但因盆地幅员有限,致使立国于此的独立政权难以壮大,很容易被周边较大的国家或部族所控制。在汉朝经营西域之前,姑师便长期为匈奴所控。 神爵二年(前60年),经营西域的匈奴日逐王先贤掸因与‎‎篡位的右贤王争夺权位失利而处境危机,便派人与时任护鄯善以西使者的屯田校尉郑吉相谋,率众来降。郑吉派出渠‎‎犁、龟兹诸国五万兵马前去接应成功,从此匈奴对‎‎西域的统治宣告结束。汉与匈奴的车师之争也终于尘埃落定。武帝以来切断匈奴右臂的大业,终于完成。 汉元帝初元二年[前48年]在车师前部始设“戊己校尉”。 东汉永平十七年[74年],戊己校尉耿恭和关宠分别屯驻车师后部金满城[今吉木萨尔]和柳中[今鄯善鲁克沁]。汉安帝延光中[122--125],班勇为西域长史时,也以柳中为治所。汉魏之际,“山北六国”都并入车师后部,今乌鲁木齐一带成为车师后部的中心地带。 三国时曹魏所设的西域戊己校尉驻扎在车师前部高昌[今吐鲁番高昌故城],并赐后部王“壹多杂、守魏侍中,号大都尉。” 西晋时车师两部皆属西域戊己校尉。此后只见车师前部,车师后部不知去向,有可能并入厌哒人自立的呼得国。 前凉政权曾以其地为高昌郡实行郡、县、乡、里的政权管理制度,历前凉、前秦、后凉、西凉、北凉数代。前秦符坚曾封车师前部王为“使持节、平西将军、西域都护”。北魏也曾授其王位“平西将军、前部王”。 车师国大事记 公元前99年(天汉二年)和公元前90年(征和三年),西汉两次在进攻匈奴的同时进攻车师,终于在征和四年占领车师。 公元前72年(本始二年),在匈奴的控制下,车师王立乌贵为太子。 公元前68年(地节二年),汉军进攻车师,车师王乌贵降汉后逃往乌孙。西汉派兵驻守交河城,不久被匈奴逼退,西汉将车师国民迁至尉犁,立前太子军宿为王,匈奴立乌贵之弟兜莫为王,将车师的遗民东迁。从此,车师国分裂为车师前、后国。车师后国后来又分裂为车师都尉国和车师后城长国。 公元450年,匈奴困车师国达八年之久,车师王弃城而走,从此,交河被并入了高昌,车师的名字从历史上消失了。 “车师古道”: 古代连接天山南北丝绸之路中道与北道的便捷通道。因这条路线沟通了车师前国和车师后国~故称“车师道”。唐代称“他地道”。此道走向为:由今吉木萨尔县泉子街乡镇大龙沟南行之天山山口~翻越海拔4000多米的冰达坂~经石窑子沟、塔尔朗沟~至吐鲁番的鲁克沁。车师古道地处重要交通位置~东接丝路中段至长安~西接碎叶路到中亚~北接回鹘路至蒙古高原~南接西州路到柳中~为丝绸之路交通往来的咽喉要道。 “乌孙车师道”: 《汉书?西域传》所载:汉代有一条从车师国都交河城到达乌孙国的秘密通道。 即由车师国都交河故城,经阿拉沟、巴仑台、巩乃斯沟、过新源、巩留、特克斯,再西行到达伊塞克湖东南的乌孙国都赤谷城。车师王乌贵不堪在匈奴的奴役下当傀儡,曾带领数名精骑连夜逃亡乌孙国,寻求乌孙王和解忧公主的保护。 二。天山南麓的“北道城郭诸国”[由东往西排:列 ]1。山国: 又称墨山国。在今新疆和硕县东北、托克逊县南部之库鲁塔克格山北麓山中破城子一带。其山出铁,兼营畜牧业、冶铁业,寄田{粮食依赖}于焉耆、危须国。该国位于吐鲁番盆地南缘。 在汉朝与匈奴“五争车师”的战争中,汉武帝时期,征和四年[前90] 遣重合侯马通将四万骑击匈奴,道过车师北,复遣开陵侯将楼兰、尉犁、危须、焉耆、渠犁和山国凡六国兵别击车师,降服车师王,迫使车师臣属汉朝。 汉宣帝时期,郑吉经营西域,多次进攻车师前王庭交河故城,行军道路也都是循墨山国之路,越库鲁克塔格山,直捣车师后方。公元前60年后属西域都护府,东汉时班超曾发诸国兵讨伐之,更立其王。 2.焉耆: 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回族自治县。据《汉书》所载人口3021万人,在西域三十六国中位居第二。汉初属于匈奴的附属国,公元前年后属西域都护府,西汉末又归属匈奴。东汉班超在西域赶走匈奴后,又归属汉朝。唐初附属突厥,后被唐军所征服,设置为焉耆都督府,唐玄宗开元七年[719年]后为唐朝所置“安西四镇”之一。唐德宗贞元六年[790年]后,焉耆为吐蕃所据。唐末为西迁回鹘所建的“高昌回鹘国”兼并。 汉代焉耆城南的开都河上有一座芦苇桥,乃是通向龟兹等地的唯一咽喉,成为汉代丝路北道必经的一道天险。 在唐代,焉耆龟兹道也很著名。其路线大致同于今焉耆至库车的公路线。或从焉耆经库尔勒沿孔雀河右岸,经策大雅等地沿塔里木河北岸直达库车老城。 3。危须: 今博斯腾湖北岸之和硕县境内,后并入焉耆国。 4。尉犁: 今新疆焉耆县境内,王城治所在焉耆县南紫泥泉一带;英国人斯坦因认为今新疆尉犁县就是当年的尉犁国。后来并入焉耆国。 5。渠犁: 今库尔勒市与尉犁县之间。汉武帝伐大宛后,在这里屯田驻军,设使者校尉,首开西域屯田基地。东汉并入焉耆国。 6。乌垒: 今新疆轮台县东,库尔勒市库尔楚至策大雅[今改名策云]一带。与汉朝在渠犁的屯田部队相邻。前60年开始为西域都护府治所。两汉时属西域都护府管辖。东汉初属莎车,公元46年,莎车国王贤以龟兹则罗年少,分龟兹国部分为乌垒国,后为龟兹国兼并。东汉在此设立都护后,遂直属都护府。 另:《汉书。西域传》载:桑弘羊给汉武帝的屯田奏言中提到轮台以东的“捷枝”,实际上是 个地名,不是国名,捷枝故地在今轮台东面的库尔楚一带。班固也未将其列为国家叙述。 7。仑头:也称轮台。 是一个仅有1200人口的小国,故址在今轮台县城东南15公里的野云沟,俗称“布古尔”。汉武帝太初三年[前102年],贰师将军李广利西伐大宛时因沿途小国不肯给汉军提供粮草,到轮台后又久攻不下,强攻数日,得手后屠城灭其国。大宛战争取胜后,汉朝在轮台设置使者校尉,驻军轮台、渠犁屯田护道,以便接应汉朝和西域各国友好往来的使者,这是西汉政府在西域地区最早设置的政府机构。 西域史料上所称的南轮台就是此地。另外,唐代贞观年间在北庭都护府辖境内置轮台县,其后又在县置轮台州及都督府,此为被轮台,故址在昌吉市、米泉市至乌鲁木齐市南郊的乌拉泊古城一带。 8。龟兹: 龟兹是西域三十六国中人口最多,实力最强的大国,总人口达8.13万人,胜兵两万多人。故址在今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县、拜城县东部、新和县、沙雅县一带。鼎盛时辖境相当于今新疆轮台、库车、沙雅、拜城、阿克苏、新和6县市。 两汉至明各代正史对龟兹国都有记载,两汉时王治延城,在今库车县东皮朗旧城。西汉初隶属于匈奴,汉昭帝元凤四年(前77),龟兹王迫于汉朝的威慑叛离匈奴、臣服于汉。 值得特别一提的是:汉宣帝时期,解忧公主的长女弟史嫁给龟兹王绛宾,夫妇俩感情极好,多次去长安觐见汉宣帝,回来后,在龟兹建造了汉式宫殿,采用汉朝的礼仪制度,撞钟击鼓,欣赏汉朝的音乐舞蹈,进一步加深了汉朝与龟兹的亲密关系和中西方文化交流,可谓龟兹乐舞的先驱。 西汉末年,匈奴势力重新进入西域,诸国之间自相分割,由36国发展成为五十余国。西域各地逐渐被莎车、车师、于阗、鄯善四国所控制。东汉初,龟兹与汉朝反目为仇,叛属匈奴,直至班超到西域联合西域各国将龟兹征服后,龟兹又归属汉朝。班超人西域都护时,都护府就设在龟兹过的延城。东汉末年,汉朝对西域的统治力量削弱,西域原有的几十个政权经过激烈兼并,形成天山南北有车师、乌孙、焉耆、龟兹、鄯善、于阗、疏勒七国争雄的局面。终汉之世,龟兹叛服不常。 魏晋时,龟兹遣使入贡。其后,先后顺属前凉、前秦、北凉。又向北魏遣使朝献。公元384年,前秦王符坚派吕光率军出关攻取了龟兹,惊叹龟兹王宫十分富丽堂皇,命文士段业写了一篇《龟兹宫赋》,现存《文苑英华》。《粱书》记载:“龟兹城有三重,外城与长安等,宫室壮丽,饰以琅玕金玉。”十分可惜,龟兹王宫早已成了废墟。龟兹和疏勒、于阗、车师并称为西域四大佛教圣地。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佛教高僧鸠摩罗什就出生在龟兹。吕光西征龟兹,把鸠摩罗什带 回关内,鸠摩罗什在武威传译佛经15年,后来又被后秦皇帝姚兴以国师迎入长安,继续传译佛经十余年,对我国佛教的东传有很大贡献。鸠摩罗什成为与南北朝时期的真谛、唐代高僧玄奘齐名的三大佛经翻译家。吕光西征龟兹还带回多‎‎宗龟兹乐器,对龟兹乐舞的东传也有积极意义。北周武帝娶突厥公主阿史那贺为皇后,送亲的队伍中有一位龟兹女音乐家苏祇婆擅长琵琶音律,苏祇婆将龟兹琵琶七调传入中原,后来推演为12韵84调。至隋唐盛极一时,是我国音乐史上的一个光辉亮点。 5世纪中叶,龟兹一度为柔然部控制。5世纪末,曾隶属于西方强国厌哒。此后,龟兹曾先后遣使于北魏、北周和南朝的梁。隋代时,龟兹臣属于西突厥汗国。 魏晋时期龟兹迁都至今沙雅县北羊达克沁废城,仍称作延城。唐代迁归旧址,改名伊罗卢城,为龟兹都督府、安西都护府所在地,与于阗、疏勒、碎叶、同为“安西四镇”,长期成为唐朝统治西域的中心,直至唐德宗贞元六年[790年]被吐蕃攻占后废弃。唐末属西迁回鹘所建的“安西回鹘国”。元代曾为元帅府,明代属于“别失八里”,亦称“亦里八里”,即蒙兀尔斯坦。清代改名库车,设办事大臣。新疆建省后设库车直隶厅,后改为直隶州,隶属于阿克苏道。 9。姑墨: 今新疆阿克苏市西北部至温宿县、阿瓦提县、东至喀拉玉尔滚和今拜城县西部一带。姑墨国总人口2。45万人,在西域三十六国中名列第四。姑墨的分布地区为今东段叶尔羌河以及西段塔里木河以北,天山腾格里峰以南地区,国都在今温宿县东,并非现在的阿克苏市。 北部与乌孙国相接,东部与龟兹国相邻。西部与温宿国[今阿克苏地区乌什县一带]相接。西汉末,姑墨王杀温宿王,并其国。东汉时属西域长史府。南北朝时属魏,北魏时为龟兹吞并。称姑墨,又称亟墨,唐时称跋禄迦,于其地置温 ,阿克苏曾宿、姑墨两州,隶属于安西都护府。元代为别失八里属地;1346年 经是东察合台汗国的立国王都。清朝乾隆年间设领队大臣,后改设办事大臣。新疆建省后至民国期间的建置相继为阿克苏道、第四行政区和阿克苏专署。 10。温宿: 是今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一带的小国,东部与姑墨国相接,西部与尉头国相邻,并非现在的温宿县。温宿的分布地区在今托什干河东南,治所即今阿克苏地区乌什县。王莽时西域动荡,姑墨王杀温宿王,兼并了温宿‎‎。北魏时姑墨国威龟兹所并,西部相邻的尉头国被疏勒国所并,因而那时龟兹国才与疏勒国接壤。 11。尉头: 今新疆柯孜勒苏自治州阿合奇县和喀什地区巴楚县一带。尉头是西域北道十二国中的游牧民族。与乌孙,匈奴有近亲关系。由于是游牧民族,故而王治也无定处。其分布地在今托什干河中游以南地区。据《汉书》所载,尉头国“南与疏勒接,山道不通,西至捐毒千三百一十四里,径道马行二日。”今巴楚县属于汉代尉头国的领地,唐代称尉头州。 早在公元75年,东汉政府派班超率吏士36人赴西域,曾在图木舒克山麓 唐王城驻守17年。该地四面环山,地势险要,是历代兵家常争之地,也是从北向南古“丝绸之路”必经要道。唐王城是东汉政府当时在西域设立的唯一据点,而发展成为城堡较晚,从哪里的佛教遗迹看,大概在南北朝或者盛唐时期,至今尚有大片屯田的遗迹。 12。疏勒 关于疏勒的名称,玄奘的《大唐西域记》说:过去称其为“疏勒”,是以其都城称其国。疏勒国号的正音应该是“室利讫栗多底”,“疏勒”这个名称是以讹传讹。《慧苑音义》则注说:疏勒的正确叫法是“,(qū)路数怛(da)勒”,简称疏勒,又被称为恶性国,因为疏勒人性格粗犷暴戾。 玄奘所说的“室利讫栗多底”这种称呼,尚无定论。佛经汉译本《大孔雀咒王经》卷中及《佛母大孔雀明王经》卷中曾载有“疏勒”之名,而梵本的《圣大孔雀明王经》所载“疏勒”一词则写作“khasa”。所以,我国史书又称疏勒为,沙、伽沙、迦舍、竭叉等,《慧琳音义》称之为“迦师佶黎”,《元史》则称之为“可失哈耳”或“可失哈里”。 今新疆喀什地区疏勒县和喀什市。疏勒是个古老而历史悠久的国家。据《突厥语11世纪大辞典》的作者默罕默德。喀什噶里注释:“克孜”一词突厥语为红色之意,那么赤水就是克孜河。赤水在喀什之难即阳面,因而有人依据《穆天子传》里记载的:西周穆王姬满曾坐着八匹骏马拉的车子西巡西域,“宿于昆仑之阿,赤水之阳。”而推断周穆王西巡曾到过喀什。另有喀什七十年代的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的古城遗址,出土的石镰、陶器、小件红铜制品等与陕西、甘肃一带发现的仰韶文化十分相似,说明在公元前3000---5000年间,喀什一带已有人类活动,并与黄河流域有一定渊源关系。 通往葱岭以西的丝路南道、丝路北道在这里交会。波斯文化、印度文化、中原文化在这里交流融汇。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土,疏勒是首站。然而疏勒国的兴盛并不是在西汉时期,而是在东汉以后。西汉时期的丝路北道并不直接通往喀什,而是从库车[古龟兹国]西行经拜城到温宿后,翻越别迭里山口越过天山山脉进入吉尔吉斯坦,经乌兹别克斯坦的纳曼干到撒马尔罕,与丝绸之路西段的主干道相接。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去大月氏就走的这条路线。西汉时期,汉朝和大宛国的往返使者也大都是走从楼兰、若羌、于阗、莎车、疏勒这条丝路南道前往大宛。据《汉书。疏勒传》记载,西汉时期的疏勒人口才1.8647万人,胜兵2000人,可见那时的疏勒还是一个小国。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疏勒国这是的人口已成为“户二万一千,胜兵三万余人”的绿洲城邦。 疏勒国的兴盛发展与班超在西域的活动以及贵霜帝国与疏勒的关系有直接联系,在《汉书?班超传》中有较祥细的记载。疏勒于公元前60年归属汉朝。东汉初,疏勒役属匈奴、莎车、于阗、贵霜。后来在班超的扶持下推翻匈奴扶立的傀儡王而自立,班超父子死后,汉安帝元初‎‎中[114--120年间],疏勒又在在贵霜王的扶持下即位疏勒王,逐渐强盛,后来莎车国叛离于阗臣服疏勒,由此疏勒国实力大增,因而与龟兹、于阗为敌,雄立西域。北魏时疏勒国兼并了尉头国,姑墨国兼并了温宿国[今乌什县],才与龟兹国相邻。 丝路枢纽,西域佛国 疏勒国因地利之便,与佛教接触很早。按照《后汉书•西域传》记载,东汉安帝元初年间,疏勒国王安国的舅舅臣盘曾被遣送至大月氏国作人质。月氏王很喜爱臣盘,为他在三个住处分别建了一座伽蓝(即僧院),冬夏迁居。玄奘曾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述此事: 昔健驮逻国迦腻色迦王,威被邻国,化洽远方,治兵广地。至,岭东,河西蕃维畏威送质。迦腻色迦王既得质子,特加礼命,寒暑改馆。冬居印度诸国,夏还迦毕试国,春、秋止健驮逻国。故质子三时住处各建伽蓝。今此迦蓝即夏居之所建也。故诸屋壁图画质子,容貌服饰颇同中夏。其后得还本国,心存故居,虽阻山川,不替供养。 由此可知,臣盘留月氏已崇信佛教,回疏勒为王后,“虽阻山川,不替供养”。可能正是臣盘成为在疏勒推行佛法的主力,因此佛教才在疏勒逐渐流行。 公元400年(东晋隆安四年),高僧法显远赴印度时曾途经疏勒,记述了当地五年佛教大会。当时四方僧侣云集,疏勒王及群臣按佛法供养布施。而到玄奘行经疏勒时,疏勒已经有僧院达数百所,“僧徒万余人,习小乘教说一切有部,不究其理,多讽其文,故诵通三藏及毗婆沙者多矣”。到八世纪初期,佛教仍流行,慧超记述其情况说:“有寺有僧,行小乘法……”中唐以后,回教徒入侵,疏勒佛教遭到毁灭性打 击。 佛教的东渐加速了丝路北道的兴旺。出生在东晋时期龟兹高僧鸠摩罗什九岁到北印度的克什米尔深造佛学,十二岁回到龟兹,中途在疏勒逗留一年,在那里博览了各种经典,还研究了天文学。疏勒国王听从当地三藏沙门喜见的建议,为了勖励国内僧众,兼以对龟兹王示友好,特举行大会,恭请鸠摩罗什升座讲经说法,年轻的罗什从此声誉益著。后来鸠摩罗什又在姑墨国以论议挫败当地一有名高僧,名声大振,龟兹王亲自来迎他归国。鸠摩罗什的生平活动进一步印证了丝路北道直线的畅通和佛教东传的轨迹。 两汉史实: 耿恭守疏勒 耿恭,字伯宗,很小的时候就成了孤儿。他这个人慷慨大略,有将帅之才,与班超几乎是同一时代的人。 公元74(年东汉明帝永平十七年),东汉进军车师,其中一支大军由刘张率领。刘张请耿恭做他的司马,在与奉车都尉窦固及从弟耿秉一道收复失地后,耿恭被任命为戊己校尉(今新疆维吾,驻屯金满城尔自治区吉木萨尔县)。 公元75年(永平十八年三月),匈奴北单于派左鹿蠡王率领2万骑兵进攻车师。耿恭立即派他的司马带300人去增援。匈奴兵多,援兵在半道上被全歼。 匈奴攻下车师王庭,杀了车师国王安得后,便掉转马头围攻金满城。匈奴将多兵众,耿恭知道在金满城不能旧守,于是他命手下在箭头上抹上毒药,然后传话给匈奴说:“我们的箭都是神箭,中了箭的人不久就会死的。”说着,射出一箭,中箭的匈奴兵中箭后,伤口四周很快溃烂。其余的士兵见了惊恐万分。 当时正好下暴雨,耿恭率将士就着雨势杀伤了许多匈奴。匈奴更加恐慌,四散奔逃。 耿恭知道匈奴不会善罢甘休,便带着部下移到城池坚固的疏勒城。 七月,匈奴果然来攻疏勒城。乘匈奴尚未在城前形成阵势之际,耿恭带着将士出城痛击,打得匈奴抱头鼠窜。 待到匈奴人好不容易摆好阵势,耿恭却撤回城里,紧闭城门,坚守不出。匈奴猛攻不下,便断绝流向城里的涧水,希望用这个办法迫使汉军投降。耿恭命人在城里挖井,可井挖到15丈深仍不见有水。当时,士兵们渴得没办法,甚至榨马粪汁来解渴。耿恭并不气馁,坚信一定能挖出水来,命人继续挖,不久果真见到泉水涌出。耿恭立即命士兵把水扬洒向城外,告诉匈奴城里有水。匈奴见城里有水,强攻又攻不下来,只好撤退了。 在匈奴围攻疏勒的同时,焉耆和龟兹在匈奴的煽动下也反叛汉朝,杀死了新上任不久的都护陈睦;驻屯在车师前部柳中城(今新疆鄯善县鲁克沁镇)的戊己校尉关宠也受到匈奴的围攻。关宠派人回朝搬救 兵,没想到汉皇刚刚去世,中原正在大丧,哪里有时间讨论出兵事宜,救兵迟迟不来,车师很快就投降匈奴,和匈奴一道进攻耿恭。耿恭激励部下团结一心,全力拼杀。他们一次又一次击溃了来犯之敌,坚守着汉朝在西域最后的营垒。 车师国王的夫人本是汉人。虽然车师王反了,这位夫人还是心向汉朝。她经常把敌情悄悄地传递给耿恭,使耿恭能在开战前了解对手的一举一动。这位夫人还不断偷运一些粮草给耿恭,使得汉军能够继续坚守下去。 靠着将士团结和外部援助,耿恭又在疏勒坚守了好几个月。当粮食吃光、消费品用尽时,汉军的日子变得越发非常艰难,士兵们已经不得不吃自己的战袍铠弩。在最艰难的时候,耿恭始终和部下推心置腹,同生死共患难,全军将士没有一个有二心的,全都服从耿恭的命令。 匈奴单于围困耿恭许久,知道疏勒城里物资匮乏,以为耿恭应该有投降的念头了,就派使者前来劝降。使者对耿恭说:“只要你投降匈奴,打单于就封你为白屋王,还给你漂亮的女人。” 耿恭假装同意,引诱劝降使者进城,亲手将其杀死,挂在城墙上示众。使者的从人见了,哭着回去报告。匈奴单于闻讯大怒,加派兵马围攻疏勒城,要将耿恭碎尸万段。可是,尽管兵马越聚越多,疏勒城仍然没能攻下。 这时,汉朝新君汉章帝已经继位,任命耿秉为征西将军进驻酒泉,救援耿恭。 公元76年(东汉章帝建初元年正月),耿秉派酒泉太守段彭、谒者王蒙、皇甫援领张掖、酒泉、敦煌三郡及鄯善兵,一共是7000余人,在柳中会合,攻打车师的交河城。北匈奴被吓跑了,车师重又归汉。 在王蒙的队伍里有一个叫范羌的军吏,他是耿恭的部下。在这场拉锯战开始前,耿恭派他到敦煌去取士兵的冬装。范羌请求派兵去救耿恭,王蒙却要退兵,部将没有人愿去送死,王蒙勉强挑出2000人马,交给范羌带领。 范羌带大军一路疾驰,抵达疏勒城,见到耿恭。两人抱头痛哭,第二天便撤离了疏勒城。匈奴知道后就派兵追击,耿恭他们边撤边打,终于回到了玉门关。 从疏勒城撤离时,耿恭手下仅剩26人,由于常久的饥饿困苦,他们个个衣衫褴褛,面黄肌瘦,有一半的人死在归途。 回到洛阳后,范羌等人因功受到提拔,而耿恭后来却被部下陷害坐牢,出狱后死在家乡。 生死相依,班超坐镇疏勒守西域 班超是著名史学家班彪的幼子,其长兄班固、妹妹班昭都是著名的史学家。 公元62年(汉明帝永平五年),班超的兄长班固被召入京中任校书郎,班超和母亲随着迁居洛阳。家境贫寒的班超靠替官府抄写维持生计。每日伏案挥毫的他常突然扔掉毛笔长叹说:“大丈夫应该效仿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博取封侯,怎么能做这种抄抄写写的刀笔吏,” 公元73年(永平十六年),汉将窦固出兵攻打匈奴,班超投笔从戎,随军出征,立了些战功,得到窦固的赏识,被委派和从事郭恂一起出使西域。 就这样,班超和郭恂仅率领36名部下就向西域进发了。他们到了鄯善国(今新疆罗布泊西南),凭借班超的机警与胆识,杀死了匈奴使者,震慑了首鼠两端的鄯善王。鄯善王表示愿意归附汉朝,并且同意把王子送到汉朝作质子。 窦固大喜,奏请汉明帝选派使者再度出使西域。汉明帝很欣赏班超的勇敢和韬略,认为他是难得的人才,说:“有班超这样的人才,为什么还要去挑选而不派他出使呢,传旨,封班超为军司马,完成稳定西域的重任。” 窦固接旨后,怕班超手下人少,出什么意外,想给他加派人手。班超说:“有这三十多人就足够了。如果真的有什么不测,人多了反倒麻烦。” 就这样,班超等人再次向西域进发,先到了于阗(今新疆和田)。当时,于阗王广德刚刚攻破莎车(今新疆莎车),有些骄傲自大。而且,匈奴人派了使者驻守在于阗,名为监护其国,实际上掌握着朝政大权。因此,班超到了于阗后,于阗王对他颇为冷淡。班超同样以雷霆手段诛杀了心向匈奴、制造谣言的于阗大巫师,震慑了于阗王。于阗王诚惶诚恐,当即下令杀死匈奴使者,归附汉王朝。 当时,匈奴人扶立的龟兹(今新疆库车县城东郊)国王倚仗匈奴的势力在丝路北道肆行无忌。他派兵攻破疏勒(今新疆喀什市)国,杀死其国王,立龟兹人兜题为疏勒王,疏勒国实际掌握在龟兹人手中。就是在这个时候,班超带手下来到了疏勒国。 班超一行来到距疏勒都城架橐(tuó)城90里的地方,派手下田虑去招降兜题。他指示说:“兜题不是疏勒人,所以,疏勒国的人肯定不会对他忠心耿耿。如果你去了,兜题还不肯投降,你就可以活捉他。” 得到班超的指点,田虑只身来见兜题。兜题见田虑势单力孤,根本不肯投降。田虑乘其不备,抢上去劫持了他,乘马跑回来向班超复命。班超当即率重人来到架橐城,把疏勒文武官员全部集中起来,向他们陈说龟兹种种不合理的行径,宣布之前被杀掉的疏勒国君的侄儿 “忠”做新国王。疏勒人对此非常满意,他们早就不能忍受由龟兹人统治自己了。新疏勒王和疏勒官员一致要杀死兜题,但班超从大局出发,为了展现汉王朝的威德信义,说服疏勒人,释放了兜题。 至此,班超两次出使,凭借智勇,已先后使鄯善、于阗、疏勒三个王国恢复了与汉朝的友好关系。 公元75年(永平十八年),汉明帝去世,焉耆国乘汉朝大丧之际,领兵围攻西域都护,杀死了都护陈睦,龟兹、姑墨(今新疆温宿、阿克苏一带)等国也屡屡发兵进攻疏勒。班超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他跟疏勒王忠互为犄角,首尾呼应,拒守架橐城,虽然势单力孤,但仍维持了一年多。 公元76年(汉章帝建初元年),汉章帝即位。朝廷已得知陈睦已死,担心班超独臂难支,下诏命班超回国。班超领命,开始准备归国。疏勒国得知,举国惊恐。疏勒都尉黎,(yǎn)说:“汉使就要弃我们而去,疏勒必将再度被龟兹所灭。我实在不忍眼见汉使离去。”说罢,他竟拔刀自刎而死。班超启程后,率部先到了于阗。于阗国王侯百姓都放声大哭,说:“我们依赖汉使就好像依赖父母,您要是走了,我们可怎么办呢,你千万不能走啊~”不少人还抱住班超的马腿苦苦挽留。班超见状,自知于阗父老决不会让他回国,而他也想留在这里,完成他立功异域的宏愿,便毅然决,不回汉朝,重返疏勒。当时,在班超走后,疏勒有两座城已经重新归降了龟兹,并且与尉头国(今新疆阿合奇)联合起来做乱。班超一回来就带兵抓捕反叛首领,打败尉头国,杀死叛军600余人,使疏勒重新安定下来。 公元78年,(汉章帝建初三年),班超率一万多疏勒等诸国士兵进攻唯龟兹马首是瞻的的姑墨,将其平定,孤立了龟兹。 公元80年(汉章帝建初五年),班超上书给章帝,分析西域各国形势及自己的处境,提出了要趁机平定西域各国的主张。汉章帝对班超的工作非常满意,准备给班超增加人手。平陵人徐干与班超志同道合,被任命为代理司马,带领一千人去增援班超。 起初,莎车国以为汉朝不会支援班超,仅凭班超的那点人成不了气候,于是依附龟兹,疏勒都尉番辰也突然反叛。危急关头,正好徐干到达疏勒。班超与徐干一起杀掉番辰,平息了叛乱,准备进军龟兹。 当时,乌孙国兵力强盛,汉武帝时又曾以细君、解忧两位公主先后下嫁,因此班超打算借助乌孙的力量。章帝颇以为然,于公元83年(建初八年)拜班超为将军长史,升任徐干为军司马,另派遣卫侯李邑护送乌孙使者出使乌孙,联系“合作”事宜。 李邑走到于阗时,正赶上龟兹进攻疏勒,吓得不敢前行。为掩饰自己的怯懦,他上书给朝廷,说对西域的行动肯定会劳而无功,又造谣说班超“拥爱妻,抱爱子,安乐外国,无内顾心”。班超听说后,毅然让妻子离开自己,表示自己的决心。汉章帝也深知班超的为人,下诏切责李邑,说:“就算班超沉湎于温柔乡,不想回来,他手下士兵千余人都不想回归故土吗,他们怎么都能与班超同心协力,如果班超是那样的人,肯定早有士兵跑回来报告了,还用得着你来说吗,”盛怒之下,章帝命李邑接受班超的管辖调度,让班超根据情况决定是否让李邑留在西域。 班超并不因私怨报复李邑,反而让李邑带着乌孙侍子回京。徐干劝班超说:“李邑之前诬陷您,想坏了平定西域的大事,您为什么不借着皇上旨意的安排留下他,好好教训他,派其他人送侍子回京呢,”班超说:“你这话就错了~正是因为李邑诬陷我,我才派他回去。我问心无愧,为什么害怕人家的坏话呢,如果为了泄愤而留住他,就不是忠臣了。” 公元84年(汉章帝元和元年),朝廷又派遣假司马和恭等四人率领800兵士前去协助班超,班超便发动疏勒、于阗兵攻打莎车王。莎车王暗地里派使者串通疏勒王忠,以重利诱惑他,疏勒王忠便决定反叛, 勾结莎车王西逃,固守乌即城。班超另立疏勒王室的府丞成为疏勒王,将不愿谋反的人全部调动起来攻打叛王忠。双方相持了半年,由于康居王派精兵援救,班超难以攻取乌即城。这时,月氏王与康居王联姻不久,关系很亲密,班超就派人赠送很多金银锦帛给月氏王,让他劝止康居王。康居果然撤了兵,还生俘了叛王忠,把他押回疏勒国,乌即城便只好向班超投降。 又过了三年,叛王忠去游说康居王,向他借兵回国,并暗中与龟兹勾结,派人向班超假投降,班超知道他们的阴谋,但表面上假装答应接受投降。忠一听大喜,马上带领轻骑来见班超。班超暗中埋伏下军队等候着,设下营帐,奏乐接待,酒过一巡之后,就高声喝令部下将忠捆起来斩首,并就势击溃忠的随从。西域南道就此畅通无阻。 此后,班超收服莎车、大月氏、龟兹、姑墨、温宿、焉耆、危须等国。西域大大小小五十多个国家都归附了汉王朝。 公元95年(和帝永元七年),朝廷下诏说:“以前匈奴横行西域,侵扰河西。那时,纵使是白天,城门也紧紧关闭。先帝(汉武帝)怜悯边疆、西域百姓的苦难,命将帅出击匈奴右地,破白山,临蒲类,取车师,西域诸国震慑响应,西域被开通,朝廷在那里设置了都护。可是,焉耆王独谋悖逆,依仗险隘攻击都护府,杀我汉朝官兵。先帝(汉明帝)重视百姓的身家性命,不愿意兴师动众,因此命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历尽艰险,在西域坐镇二十二年,西域各国无不宾服。班超除去了那些依附匈奴的国王,改立心向汉朝的国王,不动中国一丝一毫的钱粮,不须大军远征,就使西域和平安定,互相团结,除掉了叛逆,为死难的将士报了仇。鉴于班超立下大功,封班超为定远侯,食邑一千户。”后人因此尊称班超为“班定远”。 和帝永元十二年,垂垂老矣的班超上疏说:“臣听说姜太公虽然封在齐国,死后都安葬在周国。狐死首丘,代马依风。周国与齐国同在中原,相隔只有千里,太公尚且思恋故土,何况小臣远处绝域,怎么能不想念家乡,蛮夷的风俗,历来敬服青壮,瞧不起老人,我再留在这,可能就会让西域产生轻慢之心。臣年纪大了,常常担心死在他乡。当年苏武滞留匈奴十九年,现在臣得到皇上的厚爱,奉命守西域,如果终老于此,也无怨无悔,就怕后人因此不愿再出使西域了。臣不敢奢望到酒泉郡,但求能活着走进玉门关~臣老病衰困,冒死上奏,让我的儿子班勇带着贡品入塞,让他看一看自己的故乡。” 汉和帝看到奏折,非常感动,下旨允许班超回京。至此,班超在西域镇守了31年。公元102年(和帝永元十四年八月),班超回到洛阳,当年九月就病逝了,享年71岁。 自公元前60年(西汉神爵二年)开始,西域疏勒国正式归属中原王朝,此后与历代中原王朝都保持着政治与经济文化方面的密切联系。 魏晋史实: 自公元前60年(西汉神爵二年)开始,西域疏勒国正式归属中原王朝,此后与历代中原王朝都保持着政治与经济文化方面的密切联系。 汉末三国时期,尽管中原大乱,疏勒国还是遣使而来。曹魏政权在西域设西域长史,封疏勒王为“守魏侍中大都尉”,并颁发印绶。 到了西晋时,疏勒国不断遣使向晋朝贡献名马、特产,还将王子送到晋朝京都作侍子,学习文化和中原典章制度。同时,疏勒王接受了晋朝所赐封的“守侍中大都尉奉晋大侯亲晋”的封号。 东晋之后,内地先后有前凉、前秦、后凉、西凉、北凉等地方割据政权统辖过西域。疏勒国一如既往,并不因中原政权更迭频繁而像其他西域国家那样寻求独立,与中原割据政权仍保持隶属关系和经济文化联系。 公元323年前后(约东晋明帝太宁元年),疏勒国被龟兹兼并,疏勒王降格改称为“贵人”,成了一个傀儡。龟兹王又派遣将领对疏勒国实行“监护”,以控制疏勒。这种局面维持了几乎一个世纪,直至公元420年左右,龟兹受到吐谷浑的侵袭,疏勒“贵人”才乘机起兵杀死龟兹派遣的监军,重新恢复了原有地位。 新疏勒王登基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遣使到内地与北魏政权取得联系,表示臣属。可惜疏勒使者行至途中,被柔然部大兵阻挡,被迫返回。 随着北魏政权日益强大,疏勒国终于冲破阻力前往朝贡。自公元435年至公元512年间,疏勒就曾先后15次向北魏派出使者表示臣属,北魏也曾派出使者前往抚慰。虽然其间自公元480年至公元563年间,疏勒国不幸又被游牧于中亚地区的,哒人所征服役使,但心向中原、维护统一之志始终未变。 公元567年(北周武帝天和二年)前后,西突厥驱逐,哒,疏勒又落入突厥贵族之手,并由其派人监统,催促征赋。突厥曾将公主下嫁疏勒王加以控制。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唐 初。 疏勒与西域各地苦不堪言,无不渴望与内地早日恢复政治上的统一。公元615年(隋炀帝大业十一年),得知隋朝立国后,疏勒国马上遣使朝贡,希望能回归中央政权。但仅过了3年,短命的隋朝就灭亡了。 公元635年(唐太宗贞观九年),疏勒国终于冲破突厥政权的军事高压,遣使来到长安,面见太宗李世民,要求恢复中央对西域的统辖。 疏勒国的举动使突厥贵族政权大为恐慌。为减少突厥派遣官员对疏勒国重利盘剥所带来的怨恨,早在公元615年疏勒王遣使入隋之后,突厥就曾授予疏勒王“颉利发”这样一个突厥官爵,以示政治上的拉拢和恩宠。但疏勒王并不买帐。这一次,突厥贵族们决心下大本钱稳住疏勒王,于是把汗室公主下嫁给疏勒王,企图以联姻手段强化对疏勒国的控制。疏勒王依旧不为所动,一年后再次遣使入唐。 唐太宗对疏勒的请求高度重视,产生了要在西域设置都护府的初步设想。 公元639年(唐朝贞观十三年),疏勒国第3次遣使入唐,再度重申了上两次的请求,终于使唐太宗下定决心。在唐朝设立安西都护府及其所属四大军镇这个重大决策问题上,疏勒国的再三强烈要求是起了巨大作用的。唐太宗曾就疏勒王三次遣使之事对房玄龄说:“我南征北战平定了天下,建立了大唐王朝,远处四方的各少数民族无不欣然前来归附。但像疏勒这些西域小国,至今还在苦难之中无法保存自己,这是很让人难过的。希望你们认真辅佐我,不要老是说些丧气话,让我难下决心,动摇大唐的统治。”唐太宗对疏勒王的愿望非常理解,也希望让疏勒重回中原的怀抱。 公元640年(贞观十四年),唐太宗断然发兵西域,攻占高昌(今吐鲁番),并不顾大臣魏征的劝阻,果断地在西域设置了安西都护府,以乔师望为首任都护。 两年后,安西都护郭孝恪南击焉耆,北破突厥,在天山以东以北站住了脚,西突厥军队被迫退往天山以南固守观望。公元646年(贞观二十年),西突厥可汗在唐军步步紧逼之际,向唐朝遣使求和,提出求婚,答应割让疏勒等5国作为娶唐朝公主的聘礼。唐太宗当然不答应。公元649年(贞观二十三年),唐军一鼓作气从突厥兵手中夺回龟兹,疏勒、于阗等地的突厥军队全都望风而降,天山以南失地尽为唐朝收复。唐太宗命都护郭孝恪将安西都护府从高昌迁往龟兹,恢复两汉以来的旧制;同时宣布正式建立危兹、焉营、疏勒、于围四镇,统归安西都护府辖制。“镇”即军镇,是唐朝派驻西域的军事机构。公元675年(上元二年),才又成立疏勒都督府。 都督府是唐朝派驻西域的行政机构;最高长官为都督,由唐朝委派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都督府下设司马与参将,前者协助都督理政,后者主办汉文文书。各州首脑为刺史,也由本地少数民族贵族兼任;刺史之下,也分设州司马与州参将。都督和刺史都可以享受世袭待遇。都督府的主要是代唐中央政府在当地实施行政治理,处置各种民、刑案件,收取租赋和过往商税,用以维持地方和驻军所需,并协助唐朝军队从事征战、保卫边疆。 疏勒都督府辖境,西达葱岭(在今塔什库尔干),东北至今阿克苏,东南至今皮山一带,是当年安西四镇中辖地最广、领州最多的一方重镇。 疏勒都督府在唐朝西陲的军事战略上,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地位,实属举足轻重。因此,在疏勒除有疏勒镇所辖的常规性地方部队外,还有安西都护府直接控制的疏勒军,常备兵力最盛时达万人以上,兵员大半来自内地,不足部分由西域各地少数民族士兵补充。 除正规军政组织外,疏勒王担任大都督,直接领导一支由本地少数民族士兵组成的地方军队,长官称“藩落大使”,接受安西都护府的调遣,主要责任是维护地方治安。 为维持这样一支庞大部队的军需衣食,除在当地居民中征收租赋并加一部分国家拨款外,驻军本身也实行屯垦自助。当时驻疏勒的军队垦田达7屯。每屯以50顷计,这个数字也很可观。在屯垦的同时,驻军也畜牧牛羊并从事其他一些副业。当地方供应和屯田仍不足以供应的情况下,唐朝又规定疏勒与其他三镇可自行征收丝绸之路上各国客商的货物过境出入税,以资军需补给和地方开支。 设立安西四镇的当年,唐太宗李世民驾崩,西域局势为之骤变。 公元650年(永徽元年),唐高宗继位。吐蕃贵族公然叛唐,攻陷了安西四镇,西突厥瑶池都督阿史贺鲁也发动大规模叛乱,自称“可汗”,与吐蕃争锋,整个西域陷入一片混战之中。 那 阿史那贺鲁的叛乱被平定后,唐军投入了大量兵力,其残部由思结阙俟斤都曼带领,窜往天山以南,胁迫疏勒王联兵攻破于阗,企图勾结吐蕃共同对抗唐军,但都几个月后被唐军击溃擒获。 公元662年(龙朔二年),西突厥又窜至疏勒一带作乱。三年后,疏勒王在西突厥与吐藩大军的压力下被迫联兵进攻于阗,致使吐蕃势力大增。疏勒军民始终不甘受叛唐之名,随时伺机摆脱突厥和吐蕃的控制。唐朝为了夺回安西重镇疏勒,也派鸿胪卿萧嗣业发兵征讨,援救疏勒。西突厥感到害怕,带上疏勒使者入朝请罪,表示愿意归降。 公元675年(上元二年),唐朝恢复了安西四镇,同时正式设立疏勒都督府。不料,疏勒随后又被吐蕃大军攻占。 公元684年(武后文明元年),武则天登基,决心再振唐威,对西域恢复控制。她派唐军击败吐蕃,力排众议,恢复了安西四镇。 公元703年(长安三年)冬天,突骑施部首领娑葛自立为“可汗”,发动大规模叛乱。唐朝发重兵征讨。娑葛立即出兵2万企图先发制人,以5千骑兵部队抢攻疏勒。 安西都护郭元振正驻扎在疏勒,深知疏勒为安西四镇中的咽喉要害之地。他集中所带不多的士兵, 反与疏勒镇的屯兵一同驻扎在赤水河口的要津之地,使敌人一时无法突破。到了第二年夏天,唐军大规模攻,娑葛请降,疏勒转危为安。 此后,疏勒的一切活动走上了正规,开始为唐朝的边陲大业发挥出重大作用。 因不敢再正面强攻安西四镇,吐蕃大军迂回到喀喇昆仑山以南,企图先攻占小勃律,再进犯安西都护府。疏勒军副使张思礼率领疏勒镇与各族士兵共4千余人奉命迎战。在疏勒会集之后,他们日夜兼程,抵达小勃律境,与前来接应的小勃律军队夹攻吐蕃军。吐蕃军大败溃逃,被杀被俘达上万人。 由疏勒军为主力参战的这一重大战役,顿时解除了吐蕃对四镇的军事威胁,至少在此后的15年间,有力地保障了朝廷和中南亚各国的交通。疏勒军旗开得胜,疏勒都督府威名大振,安西上下无不为之欢呼! 后来,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内战不休,无暇西顾。吐蕃加强了对西域的军事攻势。唐朝命令安西、北庭二大都护府全线撤回内地。但驻守西域的唐朝各族军民不甘心投降退让,违旨继续抗战多年。吐蕃铁骑步步紧逼,公元790年攻陷了苦战到最后的北庭都护府,西域至此完全丧失。 公元789年(唐德宗贞元五年),中原僧人悟空(原名车奉朝,为唐朝官员,护送,宾使者时在那里出家),在返国途中经过疏勒镇时,见到疏勒王等仍然在原地率领全体军民,在吐蕃大军的苦逼围困下,不辞艰险奋力镇守。 随后回鹘崛起,原属于突厥部落的葛逻禄人也于九世纪末至十世纪初迅速扩展,一支西迁回鹘和葛逻禄人联合当地的样磨人建立起喀喇汗国,先后以碎叶城[今吉尔吉斯坦国首都比什凯克东部的托克马克]、怛逻斯[今哈萨克斯坦国塔拉兹]为首府,后来东迁至疏勒作为王都,改名为喀什。12世纪中叶疏勒曾被迫依附西辽,到13世纪时归降迅速崛起的蒙古帝国成吉思汗。明代恢复了丝路交通,绿洲丝路仍是中国内地与中亚、西亚往来的交通要路,但是海上丝路易迅速发展起来,因而喀什的商贸地位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疏勒的地名历史上变故较多。西汉时为疏勒,王莽时称“世善”,魏晋南北朝时期又有竭叉、沙勒、去沙、宝利讫粟多底、迦师诋离、乞思合儿、可失哈耳、可失哈里、等等,唐时称繘沙、元时称哈什合儿,明时称哈什哈尔,清初称喀什噶尔。 清初准噶尔汗噶尔丹曾一度占据天山南路,后来被康熙帝出兵平定。改作喀什噶尔,派 驻回疆大臣。乾隆年间,喀什的大小和卓曾发动叛乱,乱平,设置喀什噶尔参赞大臣,统辖南疆八大城。同治年间中中亚的浩罕汗国派遣阿古柏入侵新疆,以喀什为中心盘踞南疆十多年,直到光绪年间被左宗棠率军平定。 光绪九年[1883 ]设疏勒直隶州,辖疏附县,隶属喀什噶尔道。清末至民国年间相继这里喀什噶尔道、第三行政区和喀什专署 。 疏勒国大事记 公元前60年(西汉神爵二年),西域疏勒国正式归属中原王朝。 约公元74年(永平十七年),班超派人劫持龟兹所立的疏勒王,另立之前被杀掉的疏勒国君的侄儿忠做新国王。 公元75年(永平十八年),匈奴围攻金满城。汉将耿恭带部下移师疏勒城。班超则与疏勒王忠互为犄角,拒守架橐城,抵御焉耆、龟兹、姑墨大军。 公元78年,(汉章帝建初三年),班超率一万多疏勒等诸国士兵进攻唯龟兹马首是瞻的的姑墨,将其平定,孤立了龟兹。 公元323年前后(约东晋明帝太宁元年),疏勒国被龟兹兼并,疏勒王降格改称为“贵人”,成为傀儡。 公元420年左右,疏勒“贵人”起兵杀死龟兹派遣的监军,重新恢复了原有地位。 公元675年(上元二年),疏勒都督府成立。 昆仑山北麓的“南道城郭诸国” [由东北往西:排列/以下所列均为三十六国之一 ] 丝路中段南道走向, 南道指汉代形成的丝路中段陆路通道。因沿阿尔金山、昆仑山北麓和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西行,全线在新疆南部,故称南道。其走向为: 由敦煌西出阳关,过罗布泊白龙堆沙漠南缘,到罗布泊南今若羌东北的鄯善国[古楼兰国南迁后的新国名]、经且末国、精绝国、纡弥国、到达于阗国[今和田市]。从于阗向西分两道:一条经皮山、莎车,到蒲犁国[今塔什库尔干],经现在的红旗拉甫口岸,穿越瓦罕走廊直达大月氏国的国都蓝氏城[在今阿富汗之巴里黑]。 此道为玄奘由印度取经回国时的主要路线。11世纪后期,马可波罗自鸭儿看[今莎车,元代地名]以东一段行程亦取此道。 另一条由于阗国经莎车北上可达疏勒国,穿越葱岭的乌兹别克里山口出境,可到达大宛国。 南道与丝绸之路西段相接部分补述 : 再由大宛国西行经塔吉克斯坦国的法扎巴德到土库曼斯坦的马雷。再由马雷经安息国直达地中海沿岸,可渡海到罗马帝国。 也可由疏勒国北上,直达楚河南岸的碎叶[今吉尔吉斯坦国都比什凯克东部 邻近的托克马克]。由碎叶经伊塞克湖西岸向东南而下,可达乌孙国都赤谷城;由碎叶向西北,可通往康居、奄蔡[咸海一带的游牧国家],与最古老的亚欧大陆草原丝路相接。由此沿伏尔加河西行,经黑海,到达伊斯坦布尔。这条路线也称为丝绸之路西段的北支道。丝绸之路的中段都在新疆境内。 1。若羌: 在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东南、罗布泊西北一带。地处偏僻,不在南道交通线上。民游牧为生,不种田,粮食依赖山鄯善、且末,山上产铁,能自制兵器。 2。鄯善:[楼兰]: 楼兰古城原在今罗布泊西北孔雀河畔,公元前77年迁都依循城,改国名为鄯善(与现在的吐鲁番地区的鄯善县有别),在今若羌县的东部。现仅存楼兰遗址。 古楼兰王国形成国家大约在公元前三世纪前后,初受月氏统治。约在公元前177-176年间,匈奴打败月氏,楼兰役属匈奴。楼兰国都城在今罗布泊西北孔雀河北岸上,西南距若羌县城220公里。王国的范围东起古阳关附近,西至尼雅古城,南至阿尔金山,北到哈密。 楼兰古城曾是楼兰王国前期的重要政治中心,当时楼兰是交通咽喉,称“楼兰道”,在丝绸之路上也是盛极一时的古城。 据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记载:“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可见楼兰和姑师这两个国家都是有城市的。综合史料记载,我国内地的丝绸、茶叶、西域的马、葡萄、珠宝等等最早都是通过古楼兰进行交易的。 楼兰的历史是很不幸的,由于楼兰处在尴尬的地理位置,就不免老是扮演骑墙派的尴尬角色。两个太子分别送到汉朝和匈奴为质,国王也是在汉朝和匈奴两个强国之间摇摆不定。后因楼兰贵族曾联合匈奴劫杀汉朝官员,汉元凤四年[前77年],汉朝大司马霍光派遣傅介子以赏赐为名在宴席上刺杀了楼兰王,更立新王。新立的楼兰王尉屠耆清醒地看到自己的处境,以前数代楼兰王都是因为身出汉、匈两强之间无法平衡而身遭横祸,于是向汉昭帝请求派兵到楼兰驻扎,并提出钱都得计划,得到汉朝批准。从此楼兰国南迁到今若羌县的东部,改国名为鄯善。汉朝选派一名司马率领40名士兵,前往伊循[今米兰古城遗迹]屯田,镇抚楼兰,后又设置都尉,成为控制西域的重要的支撑点。东汉时期,班超也在这里用“深入虎穴”的办法斩杀匈奴使节。 从东汉至魏晋时期,作为丝绸之路上重要交通枢纽的楼兰城,继续存在了400年左右。约在前凉时期,楼兰古城废弃,埋没在渺无人烟的沙漠中1000多年无人知晓。直到1900年春天,瑞典人斯文。赫定在罗布‎‎泊探险,才在一个维吾 尔族向导艾尔迪克的帮助下发现了这座觅迷踪难觅的古城。现在一般认为,古楼兰王国自公元前176年建国,到公元330年消亡,共有800多年历史。也有认为湮没在5世纪。古楼兰王国的神秘消失至今仍是世界一大迷案。 3。且末: 在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西南,玄奘取经曾在此停留过。 4。小宛: 在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东、车尔臣河南岸。人口1050人, 畜牧业为主。 5。精绝: 在今新疆且末县和民丰县之间。 6。戎卢: 在今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南山中、尼雅河上游之十万铁里木一带,不再丝路南道上。公元前60年始属西域都护府管辖,东汉归鄯善,三国属于阗。 7。纡弥: 在今策勒县北部和于田县东北沙漠中,北邻龟兹、姑墨。 8。于阗: 今新疆和田地区和田市一带.。[于阗是一个文明古国,另作专题介绍。] 9。 皮山: 今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东南的藏桂乡附近,尚有汉时皮山古城废墟。 据《汉书。西域传》记载:汉代有一条从皮山国向西南通往罽宾和乌弋山离两国的交 通要道,称为“罽宾--乌弋山离道”。 10。渠勒: 在今新疆和田地区策勒县南; ,上述精绝、小宛、纡弥、渠勒四国均已被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淹没, 11。西夜、子合: 西夜在今莎车县南,子合在今叶城县西南山中。本为两国,汉代视为一国。参见《汉书。西语传》。 12。莎车: 今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后被于阗吞并; 13。依耐: 今新疆喀什地区英吉莎县东南与叶城县南之间的山中,东北通于阗国西北通疏勒国。民为羌人,游牧行国,粮食依赖疏勒、莎车。人口670人,兵员350人,在西域三十六国中最小。前60年始属西域都护府。唐代称“乌铩”[英吉沙],并入“朱驹波”[今叶城,汉代为子合国地]。 四。葱岭内外八国:[全不属于三 十六国范围 ] 1。蒲犁: 在今新疆塔什库尔干一带。又名渴盘陀、渴槃陁、朅盘陀、羯盘陀、汉陀、渴饭檀等。粮食依赖莎车,民俗与子合国相同,羌人为主。南北朝时役属厌哒。唐代并入朱驹波[叶城],隶属安西都护府管辖。开元中,唐朝于其地设置葱岭守捉[边防哨卡]。清代统一新疆后隶属叶尔羌办事大臣。近代以来,由于俄英等帝国的侵略,原属我国的帕米尔疆域大部分沦丧,清光绪年间设蒲犁厅,隶属莎车府。民国二年改为蒲犁县。今为塔吉克自治县。 著名的红旗拉甫中巴国门在该县境内,中国通往阿富汗国的一条狭长的山谷地带号称“瓦罕走廊”,这里是扼守来自中亚恐怖分子的要道。911时间后,中国在此驻军八万余众,严加防范。这里还有一个著名的“石头城”,又称“公主堡 ”,当地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讲述一个来自中原的汉族公主在前往夫家波斯帝国途中,因战乱受阻,便在险峻的山上住下。后来公主和一个来历不明的小伙子发生了恋情,并且怀孕,无法继续前往波斯帝国,殷勤的大臣也无法回国复命,就在此建造了城堡。公主的后代成了这片土地的统治者。当地国王称自己的母亲是汉土之人,父亲是日天之种,故自称“汉日天种”。也是塔吉克族族源之说,这个传说在《大唐西域记》里也有记载。 2。乌托: 在今塔什库尔干县南喀喇昆仑山脉之塔什库祖克山南麓。一说在克什米尔之拉达克山地区。民为塞人,山居、在石头缝里种田,以石屋为居室。原本为塞人领地。前60年始属西域都护府,北魏时役属厌哒,唐初依附西突厥。显庆三年[658]隶属唐朝设立的修逊都督府。 3。难兜: 在今新疆西部中苏争议地区的叶什勒一带,一说在今克什米尔巴勒提斯坦。人口3.1万人,胜兵8000人。民为羌人,兼营畜牧业、农业、林果业,出金银、铜铁。汉初役属罽宾国,前60年始属西域都护府,北魏时改称“波知国” ,唐代并于渴盘陀[即汉代蒲犁国]。 4。无雷: 今阿富汗巴达克山区东北至塔什库尔干之间的帕米尔地区。西邻大月氏国,北邻捐毒、东邻蒲犁。人口7000人,胜兵3000人。民为羌人,游牧,服饰与乌孙相同。前60年始属西域都护府,其后无闻。乌孙南迁葱岭后可能融为一体。 5。桃槐: 在今塔吉克斯坦国东南部,喷赤河东岸霍罗格一带。一说在帕米尔高原阿赖岭河谷一带。人口5000,胜兵千人。前60年归属汉朝管辖。 6。捐毒: 在今乌恰县与节日吉斯坦国境内阿赖谷一带,与休循相邻。民俗和乌孙相似,以塞人为主,原本为塞人领地。前60年始属西域都护府,东汉后并于疏勒。 7。休循: 今帕米尔高原北部阿赖谷一带,克孜尔河上游河谷地。民俗和乌孙相似,以塞人为主,原本为塞人领地。前60年始属西域都护府,东汉后并于疏勒。 8。大宛国: 在费尔干纳盆地,今属乌兹别克斯坦。前102年归属汉朝管辖。 大宛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国所属的费尔干纳盆地一带。即古“渠搜国”。在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和希腊巴克特利亚王国时期,大宛屡遭劫难都未被征服,而是西域一个较大而独立的强国。据《汉书。西域传》记载:大宛有人口6万户,30万人,兵员六万,国都贵山城,国民定居,从事农业、各种手工业。城镇发达,大小城镇70余座。该国盛产汗血马。 建元三年[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至该国,受到大宛王的盛情接待。此后与汉朝往来逐渐频繁。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时,右派副使到大宛联系,大宛也派出使者到汉朝进献大鸟蛋和魔术师互通友好。汉朝与匈奴打仗,训练骑兵,急需种马。西汉太初年间,汉武帝派官吏持重金及金马出使大宛购买良种马,只因大宛王收了重礼,自恃天高地远,非但不肯卖马给汉使,发而杀害汉使,夺取财物,激怒了汉武帝,遂派李广利为贰师将军率军讨伐大宛。汉朝两次西伐大宛共花了四年时间,最终取得胜利。大宛国自大宛战争后属于汉朝管辖。东汉时曾附属莎车,两晋时仍遣使献汗血马,受封王号。南北朝时称“破洛那”,与中原各王朝关系密切。唐高宗时在该国渴塞城置休循州都督府,国王阿了参被授为刺史‎‎。唐玄宗时改名为“宁远”,并封宗室女为和义公主,嫁给其王。到清代沦为浩罕汗国属地。 汉伐大宛这一事件无论在当时或后代都有许多非议责难,有的人认为汉武帝捐五万之师,靡亿万之费,经四年之劳,而仅获汗血马三十匹,良马三千匹,劳民伤财,天下扰乱,实在得不偿失。其实这一事件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汉伐大宛的胜利极大的震动了西域,提高了汉朝在西域的威望,客 观上削弱了匈奴在西域的影响。此后,不但大宛按约定向汉朝岁岁进献良马,而且遣子入侍,其他国家也纷纷以大宛为例或派子弟,或遣使者到长安为质,发展与巩固和汉朝的关系。 其次,“大宛既破,外国振恐,上欲遂困匈奴。”汉朝对西域的统治便渐渐巩固起来,随着汉朝大统一的局面的巩固发展,中亚的历史就不再是来自西方的征服者的历史了。由于中西交通的畅通,丝绸之路沿线贸易的频繁发展,中亚同中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更加密切,中亚的历史从此也就更多地同中国的历史联系在一起了。 西汉王朝历史上在西域有三次最重要的战争,其一,汉朝西伐大宛的战争;其二,本始三年[前71年]汉朝和乌孙联兵大败匈奴;其三,建绍三年[前36年],西域都护甘延寿和副校尉陈汤率领西域各国军队远征剿灭盘踞在康居国的郅支单于。毫无疑问,这三场战争同样具有深远而重大的历史意义。 丝绸之路中段北道走向 : 《汉书?西域传》载:“自玉门关、阳关出西域者有两道,从鄯善傍南山北,陂河西行至莎车为南道,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自车师前王庭随北山,陂河西行至疏勒为北道。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宛、康居、奄蔡[咸海一带的游牧国家]。” “北道”指汉代形成的丝路中段陆路通道。因沿天山南麓和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之间西行,故而称之为北道。 新北道形成后又称“中道”。其走向为: 由敦煌出玉门关,经罗布泊西面的古楼兰、车师前国王庭[进吐鲁番交河故城]、焉耆、尉犁,沿天山南麓和孔雀河、塔里木河西行到龟兹国。再经姑墨 国[今阿克苏温宿县]、北上经温宿国[今阿克苏地区乌什县],越过凌山[今称别迭里山口,又称拔达岭],到达乌孙国都赤谷城,沿伊塞克湖西岸西行进入费尔干纳盆地的大宛国,经康居国的撒马尔罕,前往马雷[今土库曼斯坦的马里],与丝路西段相接,经安息国[今伊朗],前往地中海沿岸的罗马帝国。这条路线是西汉时期就形成的路线。据张骞报告说:他第二次出使西域时,曾派遣副使去安息,“安息王令将二万骑迎于东界。”安息东界距其都城数千里,中间经过数十座城才能到达。在汉朝使者返回时,安息也派了使者随同来汉朝观光,并以鸵鸟蛋和魔术师献于汉朝。 北道前段还有一条捷径 : 即到楼兰后沿孔雀河西行,经营盘城直接到尉犁,,再经渠犁[今库尔勒]、轮台到达龟兹国。因孔雀河常年游移摆动,中途没有定居居民,行途艰难,食宿困难,没有生活补给,故而客旅从楼兰岛营盘城后宁可北上越过库鲁克塔格山到达车师前王庭,绕一个大弯到尉犁,再经渠犁、轮台,到龟兹国。 北道后段也有一条捷径 : 即到龟兹国后不走乌孙国,直接经姑墨国、南下经塔里木河与叶尔羌河的汇合处的图木舒克市、巴楚县的唐王城[汉代属尉头国领地],直达疏勒国[今喀什]。这条路线是东汉以后形成的。西汉时期这条路不通。 两汉以后西域历史沿革概说, 自古以来,西域地区既是丝绸之路的中枢,又是传播文明的十字路口,更是东西方大国强国角逐之所。 汉武帝时期已经走向衰败的匈奴到东汉时期不断遭到南匈奴和汉朝的联合夹击,被迫西移,最终退出西域的历史舞台。 三国时期曹魏任命了西域戊己校尉,驻防高昌,屯垦戍边,同时还派出西域长史住鄯善的海头城[罗布泊边上],下设西域校尉和宜禾校尉,分管军民政务。魏文帝曹丕还派使者赴西域“抚劳”,并册封了西域各国国王。从此,龟兹、于阗、疏勒、鄯善、车师、乌孙、月氏、康居等国,岁岁朝贡,大致和汉代相同。西晋时期也向西域派有戊己校尉和西域长史,对西域进行统治管理。西域各国朝贡如故。“十六国”时期,前凉、前秦也都通过任命太守、刺史等官员经营西域,主持新疆军政事务。 魏晋南北朝时期发生了全球性气候变异,引起世界性的民族大迁徙。这一时期新疆的气候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表现为沙化进程的加速。孔雀河改道,罗布泊萎缩,楼兰国、精绝国等国在沙化进程中消失,中亚人种纷纷东迁塔里木绿洲,吐谷浑人西进鄯善、且末;北印度释迦族进入于阗;柔然、铁勒、突厥人相继进入天山北麓,新疆的人种变得更为复杂化了。原来居于费尔干纳盆地的大宛人入主龟兹,引起龟兹重大的人种改变和巨大的文化飞跃,佛教的繁荣和歌舞美术的 骤然发达就是这一变化的指证。与此同时,焉耆的主体居民也变为塞种,吐火罗语A、B在这一地区的流行更是塞人势力抬头的见证。 在南匈奴与汉朝融为一体、北匈奴远遁西域继而扬鞭欧洲之后,先后雄起于蒙古高原的柔然、高车、鲜卑、厌哒、突厥等游牧民族在逐鹿中原的同时,也接踵而来的涌入西域,开始激烈争夺西域这块大蛋糕,由此引起南北朝时期西域的大动乱和大融合。 中国内地,西晋灭亡后,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十六国割据征战不断,政权更迭频繁的大分裂、大动荡时期后,发祥于辽东的鲜卑人崛起并统一了中国北方,仅北魏立国历时近150年。北魏在鄯善、焉耆设立军镇,任命官员为西域校尉,实现并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在北魏派出官员到西域各国联络活动中,南迁到葱岭一带的乌孙国积极配合,为北魏和西域各国以及中亚许多国家依附北魏做出了很大贡献。 北魏统辖西域以后,高昌一带遂成为汉族移民国家,完全汉化,蚕桑技术就由此向城邦诸国辐射。玄奘所著的《大唐西域记。卷十二 <瞿萨旦那国>》中就记载了于阗国与某个东国的和亲公主将养蚕和缫丝技术传入于阗的故事。古藏文《于阗授国记》中也有相同故事,并说于阗国第十代尉迟舍那耶娶了东国的公主。19世纪末的瑞典探险家斯坦因来西域考察,从于阗挖掘走的一些木刻画和壁画中,就有一副《传丝公主》,解读的结果印证了玄奘的记载。据专家推测,丝绸技术是经鄯善辗转传往于阗的。这里的“东国”并非中原王朝,而是指东汉以后或者魏晋之后临近于阗的西域国家。季羡林先生在校注《大唐西域记》中指 这个古老动人的故事说明内地汉族人民发明的养蚕缫丝技术很早就已传入出:“ 塔里木盆地。之后又通过这里传到西亚和欧洲。” 西域经过长期的互相兼并,已经由原来来的五十余国而变为七大国家主宰中国西部世界,形成西域的战国时代。东晋后期在蒙古高原形成的新民族柔然迅速崛起。到五世纪初,强盛的柔然汗国多次出兵西域,将乌孙人逐往帕米尔高原,让被匈奴余众和未西迁的乌孙人游牧于乌孙国境,并扶持其首领为王,建立“悦般国”。悦般王在看透柔然的本性后,反过来联合鲜卑人建立的北魏,共同对付柔然汗国。汉代丁零的后裔高车人不堪柔然的蹂躏,在副伏罗部首领阿伏至罗与族弟穷奇的率领下,率众十万余户西迁到今乌鲁木齐一带,随后南征,将焉耆、龟兹、鄯善、于阗都变为高车的附庸,从而成了西域的霸主。然而,高车却在柔然的接连打击下难以独撑,也与北魏结成同盟,共图柔然汗国。 鲜卑贵族的一个庶子在内讧中率众南迁到青海一带,建立了“吐谷浑”国家。到北魏太武帝太延二年[436年],吐谷浑发生内乱,北魏发兵西讨,吐谷浑人败退途中经过鄯善,攻入于阗,鄯善和且末一度归附于吐谷浑,吐谷浑的势力也深入到西域。 厌哒原为游牧民族,一说其百姓是从蒙古高原迁徒来的,一说他们是高车族的分支,一般认为厌哒人是大月氏和匈奴的混血人。另一说认为厌哒人是汉代居于阿尔泰山的呼揭人和车师后部的车师人组成的联合体。东汉末期至魏晋,厌哒人自立为呼得国,逐渐强盛,一度成为天山北麓的霸主。公元五世纪中,柔然 被北魏打败而西迁,从而推动厌哒南迁,在阿姆河之南建立了厌哒国。厌哒人联合萨珊波斯国攻灭了衰落的贵霜帝国,取而代之,先后征服了康居、安息、疏勒、于阗、罽宾、喀布尔、犍陀罗、旁遮普等中亚、西亚、北印度国家,并与强大的萨珊波斯帝国争霸一时,居于中国和波斯之间,享国一个世纪余,直到565年才在萨珊波斯和突厥人的联合夹击下灭亡。厌哒称霸西域期间与中原北魏王朝来往甚密,与中原的丝路商贸也很频繁。 546年,新兴的突厥乘乱偷袭高车,吞并高车五万多兵马,旋即攻灭高车国。其后,突厥又联合西魏共图柔然。柔然汗国开始土崩瓦解。552年,突厥土门可汗发兵攻打柔然。柔然可汗阿那瑰兵败自杀,柔然国灭,大部分部众并入突厥汗国。阿那瑰可汗的嫡系部落‎‎西迁欧洲,这一部分柔然人在东欧建立了一个阿瓦尔汗国。从此突厥又成了西域的霸主。
/
本文档为【两汉时期中亚西亚南亚国家简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