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_翻译批评_名下的_翻译评论_

2012-12-31 9页 pdf 2MB 118阅读

用户头像

is_703641

暂无简介

举报
_翻译批评_名下的_翻译评论_  译林 2012年 NO.0 “翻译批评”名下的“翻译评论” 李  平  何三宁 摘要:自许钧的《文学翻译批评研究》(1992)出版出来,翻译批评理论日益发展,而翻译评 论却成为目前读书界、出版界、翻译界乃至整个文化界的一个弱项。对一般读者来说,图书评 论类的翻译评论比学术型的翻译批评显然更实用。本文分析这两个术语之间的关系,尤其是 两者的不同之处,并重点探讨翻译评论的内容、标准和方法。翻译批评固然重要,但翻译评论 亦不可忽视,应该创立翻译评论的专门刊物或专栏,尽可能让翻译评论与译著出版同步。 关键词...
_翻译批评_名下的_翻译评论_
 译林 2012年 NO.0 “翻译批评”名下的“翻译评论” 李  平  何三宁 摘要:自许钧的《文学翻译批评研究》(1992)出版出来,翻译批评理论日益发展,而翻译评 论却成为目前读界、出版界、翻译界乃至整个文化界的一个弱项。对一般读者来说,图书评 论类的翻译评论比学术型的翻译批评显然更实用。本文分析这两个术语之间的关系,尤其是 两者的不同之处,并重点探讨翻译评论的内容、标准和方法。翻译批评固然重要,但翻译评论 亦不可忽视,应该创立翻译评论的专门刊物或专栏,尽可能让翻译评论与译著出版同步。 关键词:翻译批评 翻译评论 术语 本质 作者简介:李平,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英语系副教授,香港城市大学博士,主要 从事翻译与跨文化研究,林语堂研究。何三宁,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英语系教授。 研究兴趣:翻译理论与实践、科技翻译史。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金资 助(项目批准号:09YJA74006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改课题“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11JY028)。 Title: The Nature of “Translation Review” in the Name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Abstract: Since the publication of Xu Jun’s A Study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Criticism (1992), the theory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has been developing while translation review has been weakening in the field of readership, press, translation and culture as well. To the general reader, translation review may be more practical than the academic-oriented translation criticism. The paper intends to make a contrastive study of the two terms. The main contents, criteria and methods of translation review are discussed. The paper holds that translation review cannot be neglected although translation criticism is very essential to translation studies. It is suggested that more emphasis should be laid on translation review so that the publications of translated works can go hand in hand with translation reviews by setting up a special issue or column of “Translation Review”. “翻译批评”名下的“翻译评论” 翻/译/研/究 Keywords: translation criticism, translation review, terminology, nature Authors: Li Ping i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 of English,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ST). He earned his PhD degree from the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is research areas ar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Lin Yutang studies. He Sanning is a 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 of English,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ST). His research areas ar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history of science translation. 引言 每一篇文章发,每一部作品出版,作者总期望得到读者的反馈。只要我们稍 加留意,都会遇到不少有关“评论”的概念,譬如图书评论、文学评论、新闻评论、 时事评论、影视评论和体育评论等。事实上,但凡发生一件大事或产生一个成果,人 们都对其有所评论。“评论”是一个极其常见的字眼。出版界有书评,文学界有文学 评论,翻译界却没有翻译评论,只有翻译批评。翻译批评与翻译评论是一回事吗?目 前翻译界热衷于理论型“翻译批评”,却鲜见实用型“翻译评论”。其结果是一本译 著进入图书市场,常常如石沉大海,毫无声息。尽管翻译批评也对一些新的译著做 出评论,但是常常被认为是点评式的、随感式的,缺乏系统理论的指导(薄振杰等, 2008:72)。本文从翻译批评与翻译评论的关系入手,再探翻译评论的性质,分析其 内容、标准和方法,强调翻译评论的重要性,希望能引起翻译批评界的关注。 一、翻译评论与翻译批评之别 什么是翻译批评?什么是翻译评论?司显柱(2009:46)曾对以下几个术 语进行了概念甄别,即翻译批评(translation criticism)、翻译评估(translation assessment)和翻译评价(t ranslat ion evaluat ion),但是没有提及翻译评论 (translation review)。据《现代汉语词典》,“批评”意为:1. 指出优点和缺点;2. 专 指对缺点和错误提出意见(1995:865)。而“评论”指:1. 批评或议论;2. 批评与议 论的文章(1995:883)。按照此定义,评论是上义词,而批评是下义词。就翻译领域 而言,是不是“翻译评论”是上义词,而“翻译批评”是下义词呢?桂乾元(1994:8) 认同上述观点。 就“翻译批评”和“翻译评论”两个概念而言,已经有不少学者展开了探讨和 分析。尽管翻译批评和翻译评论都是针对译著的价值作出评价,但是两者显然是有 0 译林 2012年 NO.0 区别的。《翻译研究百科全书》中曾就两者作过简单区分:翻译评论是向读者介绍 一部最新出版的译著,并就该译著是否值得阅读或者购买而作出评价;翻译批评的 对象却不限于新译著,翻译批评者对该译著做详细的研究,因而通常期待读者熟 悉该译著(Baker,2004:205)。由此可见,翻译评论与翻译批评具有不一样的对象 (是否限于最新译著)和社会功能(推介或研究)。翻译批评并不专门针对某一个 具体最新译本,比翻译评论较宽泛。杨晓荣(2005:1)认为:“翻译批评主要是针对 具体的译作或与译作有关的某种翻译现象所发的评论,‘批评’与‘评论’在此基本 同义。因此,翻译批评可以是鉴赏,也可以是指出错误式的批评,还可以是理论性 的研究,借评论某种现象说明某个问题。”这个定义同样说明翻译批评探讨的问题 很广泛。但是,杨晓荣(2005:1)随后又认为,“translation review较宽泛,指译作书 评,不一定就是翻译批评。”由此看来,翻译评论就是译作书评1。杨教授给我们留 下了一个问题:到底是翻译批评宽泛还是翻译评论宽泛?哪些翻译评论属于翻译批 评?哪些不属于? 司显柱(2009:47)认为:“翻译批评是上义词,它既包括对文本的批评,还涵 盖对翻译思想、活动、翻译背后的意识形态等的评论,如对翻译选题的评论(某些 作品是否值得译?复译?重译?哪些好作品没有被介绍进来,而价值不高的作品又 译得过多、过滥?),对作品的一些技术性处理(如删节、改写)是否做出合理的判 断等。”这一定义似乎把“翻译批评”和“翻译评论”放置在一起了,也就是说,翻译 批评包括了翻译评论。何三宁对翻译批评概念做了完善,认为“翻译批评就是依据 一定的理论与方法,对某一译作进行分析、评论、鉴赏、推介或鞭挞,以达到不断提 高译文质量和促进翻译理论的完善和发展”(2009:129)。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翻 译批评与翻译评论是主从关系,即翻译评论是下义词,其范围仅限于对新的译作或 者译著作出评论、推介。因此,把翻译评论和翻译批评两者无条件等同起来是错误 的。在很大程度上,翻译评论是翻译批评的前奏或者先锋:先有翻译评论,然后才 有系统的翻译批评。翻译批评的范围要宽泛的多,而翻译评论是仅就某一最新译作 做出的具体评论。但是不少学者把翻译评论与翻译批评混在一起,把翻译批评当做 翻译评论。在期刊网(CNKI)上,有许多以“翻译评论”为题的,如《〈士兵之 家〉的翻译评论》(2010),《〈红字〉的翻译评论》(2006),其实都不是真正意义上 的翻译评论,因为《士兵之家》和《红字》的几个译本都不是新作。 “翻译批评”名下的“翻译评论” 翻/译/研/究 二、翻译评论的本质 其实,翻译批评、翻译评论和文学评论这三个概念最初处于混沌状态。早期所 谓的翻译批评,绝大部分都是翻译评论,以文学评论或者书评的形式出现。早期的 翻译批评家也是文学评论家。鲁迅、林语堂都曾以翻译评论形式—类似于文学评 论或书评—进行翻译批评。随着研究的深入,学科分类日趋精细。翻译批评、翻 译评论包括书评开始区别开来,出现了一定的差异,但是他们之间有交合点。翻译 评论兼有三者的性质:既是翻译批评的一部分,对最新译著的评论也属于书评,对 文学译著的评论也属于文学评论。 1. 翻译评论的内容 刘锋(1993:58)提到,“长期以来,国内文学翻译批评形成了这样的固定模式: 要么是对译品纯粹地赏析,要么是指出译品的错误和不足。”刘重德(1994:81)也 提出,“评论有两个任务:一是奖善,一是罚恶,而前者应为其主要任务。所谓奖善, 是向读者介绍推荐善译佳译,使他们有所欣赏和借鉴。所谓罚恶,是分析批判那些 诲淫诲盗或错误百出的译品,使读者知所警惕,免得继续受害。”因此,欣赏佳译 和批评劣译是翻译评论的两个基本内容。事实如刘锋(1993:58)所言,“这种或赏 析性、或指误性的批评对促进文学翻译水平的提高无疑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虽 然翻译评论对这两个内容兼而有之,但是在具体操作上,具有不同的侧重点。评论 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观点,对新译著或侧重于欣赏(如果他认为译得很好)或侧重于 纠错(如果他认为译得不好)。除此之外,翻译评论还应包括译者自己的译后感和 原文作者对译文的评论等等。翻译评论者既可以是普通读者、翻译专家、文学评论 家,还可以是作者,甚至译者本人。 2. 翻译评论的标准 翻译评论的标准当然是多元的。不同体裁的文本,应该有不同的标准。对学 术译著、科技、政法译著等而言,准确性是首要标准,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对文 艺作品而言,首要标准是译文是否经得起读。如何解释“经得起读”?以王理行的话 说,就是“不对照原文,光看译作,看译作本身是否一部好作品,是否经得起读。” (2008:286)也就是从接受美学视角看译文的欣赏性、艺术性和文学性,译文是否 绝对忠实于原文并不是首要的事情。一本读者喜欢的译作不一定是最忠实的译作。 林语堂在“为洋泾浜英语辨”一文中提到:“凡文艺、美术的作品,只能依其表现达 意的能力为批评的标准,不得以呆定的形式(如诗之体律,或是语言上的文法)为 凭。”(1933:836)这既是意大利美学教授克罗齐(Benedetto Croce)的美学批评观  译林 2012年 NO.0 点,也是林语堂所赞成的观点。林语堂非常看重文艺作品的表达(expressiveness)。 以他对熊式一译的《王宝钏》(1935)的评论为例。他写这篇翻译评论—以书评形 式出现—目的是“为了论证该译著在西方的成功,在多大程度上归功于原作,多 大程度上归功于译者的表达才能和对中西方戏剧知识的掌握。”(Lin,1935:106) 据他估计,该译作85%是翻译,另15%是熊式一的创作。他赞同熊的做法,并赞赏熊 的创造力。他认为,为了让英语读者读懂,译者应该有一定的自由。但是,同是戏剧 翻译,因原作的性质不同,他有不同的评价标准。他不允许熊在翻译《西厢记》时 采取与《王宝钏》同样的做法,因为《西厢记》是一部文学经典,译者应象莎士比亚 作品的译者那样严格执行忠实的标准(Lin,1935:108)。因此,对于经典作品的翻 译,林语堂要求译作既要经得起读,又要忠实于原作,即王理行所说的“经得起对” (2008:286)。 3. 翻译评论的方法 许钧曾整理出6种翻译批评方法,即逻辑验证的方法,定量定性分析方法,语 义分析的方法,抽样分析的方法,不同翻译版本的比较和佳译赏析的方法(1993: 41-42)。但是,翻译评论与书评一样,具有时效性。既然评论的译作是新出版的,评 论也必须当年发表,与译作同步进行。因此,翻译评论不能全部照搬这6种批评方 法,但是至少抽样分析和佳译赏析这两种方法适用于翻译评论。至于多版本比较, 仅适用于对重译作品的评论。基本原则是不同的文体、不同的翻译目的应该有不同 的翻译评论方法。但是大致而言,评论方法应当是宏观和微观的结合。这也是刘重 德提出的。具体而言, 如是善译佳译,首先应从宏观的即文学的观点评论一下译者是否重现或者切合 或者接近了原文的风格,其次应从微观即语言学的观点,研究译文是怎样利用语言特 点来体现原文的风格的。为了使读者容易理解,自然免不掉要举些实例、同例、句例 以及段例。如是劣译、坏译,亦应宏微结合,首先评论一本原著本身的文学价值如何, 社会效益如何,其次应毫不留情地指出译者的粗制滥造错误百出的实例。(刘重德, 1994:81-82) 刘先生的观点是针对文学翻译评论的,但是对其他文体的翻译评论同样有借 鉴意义。从宏观上介绍译作的主要内容,探讨译作的文学、艺术或者实用价值,值 不值得向读者推荐;从微观上探讨译作的翻译问题、语言问题,对比原文,或欣赏 “翻译批评”名下的“翻译评论” 翻/译/研/究 精彩翻译,或指出翻译中存在的问题。这应该是翻译评论的共同之处。翻译评论的 目的不是要译作灭亡,而是建设性的:第一引导读者阅读译作;第二帮助译者提高 翻译质量;第三监督翻译,促进翻译市场健康发展。 三、翻译评论的重要性 鲁迅先生早在1933年在其《为翻译辩护》中就说过:“翻译的不行,大半的责任 固然该在翻译家,但读书界和出版界,尤其是批评家,也应该分赴若干的责任。要 救治这颓运,必须有正确的批评,指出坏的,奖励好的,倘没有,则较好的也可以。” (罗新璋,1984:292)鲁迅先生的这段话当然是针对翻译批评而言,可以指一个 译本,也可以指多个译本。当时没有版权问题,对于一个作品,你可以译,我也可以 译,翻译批评家需要从多个译本中鉴别。在多个译本中鉴别,对于今天那些没有版 权作品的复译重译依旧适用。但是就新作品而言,无论是原作还是译作,都是受版 权保护的。译本无论好坏,它都必须存在。翻译界的首要任务是指出该译本有哪些 优点,存在哪些不足,给读者的选择和译者的再版提供参考信息。也即如鲁迅后来 补充的:“倘连较好的也没有,则指出坏的译本之后,并且指明其中的哪些地方还可 以于读者有益处。”(罗新璋,1984:295) 在西方,无论是翻译评论还是翻译批评,都没有如文学评论和文学批评那样 发展成艺术(Baker,2004:205)。在中国同样如此。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将翻译 批评作为一门艺术来研究,历史都很短暂,充分发展成一门艺术恐怕需要长时间 的研究与探讨。但是,翻译评论在中国的历史相对较长。因此,相对而言,翻译评论 比翻译批评更容易发展起来。而且,翻译市场中译著日新月异,迫切需要翻译评论 家来把关。早在1991年8月14日至16日,中国译协和一些重要出版社、杂志社在社科 院召开了“文学翻译评论研讨会”,探讨文学翻译评论的现状以及如何进一步开展 文学翻译的评论工作。会议主要提出三条意见:“1. 当前文学翻译评论的重点应是 批评不良译风、不负责任的翻译态度;2. 评论应重在翻译的总体把握上,不以部分 句、词的翻译论得失;3. 各出版社必须把好编辑关。”(《外语教学与研究》1991年 第3期第72页)《翻译通报》(1949-1953)曾发表了大量翻译评论文章(许钧、穆雷, 2009:281-283)。后来《翻译通讯》2和其他刊物也发表了不少此类论文,1992年之 前,翻译评论与翻译批评两个术语相互并存。自从许钧的《文学翻译批评研究》(译 林出版社1992年12月)出版后,翻译批评成为关键词,翻译评论逐渐被人遗忘。据 笔者调查(2011年4月1日在中国期刊网上分别以“翻译评论”和“翻译批评”为关键  译林 2012年 NO.0 词检索),从1991至2011年,以翻译批评为题的论文多达333篇,而以翻译评论为题 的论文仅28篇,对最新译作的评论则更少,而且,其中大部分是术名的混用,如前 文提到的《〈红字〉的翻译评论》(2006)。因此,翻译评论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 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而且,如杨晓荣(2010:145)所言,“针对现实问题的翻译批评 在主流学术载体上也呈弱势。原来就不多,现在更少。”许钧(2005:12-15)指出,正 是翻译批评的缺席导致翻译出现危机。所谓翻译批评的缺席,我认为首先是翻译 评论的缺席。如果我们翻译界放弃偏重实践的翻译评论,都去探讨偏重理论的翻译 批评,其道路恐怕会越走越窄。正如文军(2005:9)所言,如果我们放弃翻译评论, “翻译实践中的许多现象便无法解释”。在翻译评论、翻译理论没有得到充分发展 之前,翻译批评学的建立(吕俊,2007)恐怕有待时日。在很大程度上,中国翻译批 评研究还处于翻译评论向翻译批评的过渡阶段。 四、结语 目前的翻译批评中,到处是专业性极强的概念术语,用的是极其抽象化的语 言,非业内读者不知所云。看到翻译批评繁荣的现状,许钧教授感到自豪的同时,也 应该有一丝忧虑:理论越高深,离普通读者就越远;忽略翻译评论,甚至把翻译评 论排除在外,翻译批评的路子恐怕会越走越窄,最后走进死胡同。翻译批评者是否 忘了,翻译批评的最初形式,也即翻译评论,目的是向那些无法读懂原文或者无法 得到原作的读者推荐或者评价最新译作。笔者无意贬低理论型的翻译批评,只是 认为:翻译批评理论建设固然重要,但是,考虑到普通读者的接受能力,用感性的语 言、形象的描述、通俗化的解释而作的翻译评论也是必不可少的。若认真观察一下 我国的翻译市场,不难看到繁荣背后潜伏着的重重危机:由于版权的原因,一个原 本只能出现一个译本,在没有比较的情况下,读者对译文的质量无法鉴别。翻译评 论似乎与翻译学科和翻译产业的发展不相适应,没有做到相辅相成,同步前进。放 弃对新的出版物(译著)的评论,也就放弃了翻译市场的半壁江山,其后果无论是 对翻译批评还是翻译研究都是不堪设想的。 文学界有专门的《文学评论》刊物和一支评论队伍。笔者建议有关部门或机构 也创建专门刊物《翻译评论》或者在现有刊物里增加“翻译评论”专栏3,加强与翻 译市场和读者的联系,努力让翻译评论与译著的出版同步前进,扩大自身的影响, 从而对翻译质量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督,促进翻译行业与普通读者的沟通,达到“理 论研究和社会效益的双赢”(杨晓荣,2010:150)。 “翻译批评”名下的“翻译评论” 翻/译/研/究 注释【Notes】 1 笔者曾就此问题向杨晓荣教授请教,她也认为翻译批评和翻译评论这两个概念经常 混用,所以她把翻译批评做了自己的定义,而对翻译评论则引用一般人认为的定义。 由此可见,翻译批评与翻译评论不完全是一回事。 2 《中国翻译》的前身,1980年1月创刊(双月刊)。 3 《中国翻译》和《上海翻译》等虽然有“书评”和“翻译评论”栏目,但刊登的是对翻译 类学术著作的评介,对其他最新译作很少评介。由译林出版社主办的《译林书评》也 并不完全针对最新译著,即使有少数文章针对最新译著,也以推介为主,难以得到客 观的评价。《文汇读书周报》《中华读书报》《出版广场》《中国图书评论》等报刊偶 尔也会刊登“翻译评论”文章。但是,想想我国每年出版图书的百分之三四十都是翻 译图书,翻译评论真是少得可怜。 参考文献【Bibliography】 Baker, Mona.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205. Lin, Yutang. Lady Precious Stream, an Old Chinese Play Done into English According to Its Traditional Style by S. I. Hsiung [J]. T’ien Hsia Monthly, 1935. (1): 106-110. 薄振杰、孙迎春、赵巍. 关于当前中国翻译研究批评的思考[J]. 外语教学,2008(3): 72-76. 桂乾元. 译事繁荣需评论—论翻译评论[J]. 外国语,1994(2):8-13. 何三宁. 并列还是从属:翻译质量评估与翻译批评之关系[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 科学版),2009(4):129-132. 林语堂. 为洋泾浜英语辩[J]. 论语,1933(23):836-838. 刘锋. 构建文学翻译批评理论的追求—评许钧著《文学翻译批评研究》[J]. 语言与翻 译,1993(3):58-62. 刘重德. 略谈外国文学翻译评论[A], 浑金璞玉集[C].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4:76-82. 罗新璋. 翻译论集[C].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295. 吕俊. 翻译批评的危机与翻译批评学的孕育[J]. 外语学刊,2007(1):125-130. 司显柱. 翻译批评:概念甄别与研究评述[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11):46-49. 王理行. 忠实是文学翻译的目标和标准—谈文学翻译和文学翻译批评[A]. 文军. 科学翻译批评导论[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现代汉语词典[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许钧. 翻译的危机与批评的缺席[J]. 中国图书评论,2005(9):12-15. 许钧. 论文学翻译批评的基本方法[J]. 语言与翻译,1993(1):41-42.  译林 2012年 NO.0 许钧. 文学翻译批评研究[M]. 南京:译林出版社,1992. 许钧、穆雷. 中国翻译研究(1949-2009)[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杨晓荣. 翻译批评导论[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杨晓荣. 翻译批评性质再认识[J]. 外国语文研究,2010(1):144-151. 张柏然、许钧. 译学新论[C].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276-287.
/
本文档为【_翻译批评_名下的_翻译评论_】,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