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白虎汤详解

2017-11-28 10页 doc 25KB 35阅读

用户头像

is_531654

暂无简介

举报
白虎汤详解白虎汤详解 白虎汤第一章 概 述 第一节 白虎汤的来源 白虎汤来源于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 ,原方载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 ,功效清热泻火, 除烦生津,被后世称为清热祖方。主治伤寒阳明热盛证,或温病气分热盛证。症见高热面赤, 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或滑数。关于方剂的命名后世有不同观点,一种观点是,仲景以四方之神名青龙、朱雀、白虎、玄武来命名方剂,如王孟英认为:“白虎者,西方之金神,司秋之阴兽。虎啸谷风冷,凉风酷暑消,神于解热,莫如白虎。 ”《温热经纬》;一种观点认为,仲景是以主药石膏色白量大、清热之力迅猛如...
白虎汤详解
白虎汤详解 白虎汤第一章 概 述 第一节 白虎汤的来源 白虎汤来源于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 ,原方载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 ,功效清热泻火, 除烦生津,被后世称为清热祖方。主治伤寒阳明热盛证,或温病气分热盛证。症见高热面赤, 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或滑数。关于方剂的命名后世有不同观点,一种观点是,仲景以四方之神名青龙、朱雀、白虎、玄武来命名方剂,如王孟英认为:“白虎者,西方之金神,司秋之阴兽。虎啸谷风冷,凉风酷暑消,神于解热,莫如白虎。 ”《温热经纬》;一种观点认为,仲景是以主药石膏色白量大、清热之力迅猛如虎命名。第二节 白虎汤的组成及用法 白虎汤是一首清热泻火、除烦生津的方剂,其药物组成为:石膏碎一斤50g,知母六两18g,炙甘草二两6g,粳米六合9g。 用法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至米熟汤成,去滓温服。 第三节 白虎汤的功效与主治 一、方中药物的功效与主治 1(石膏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本品为硫酸盐类矿物石膏的矿石。主要成分为含水硫酸钙,此外尚含有少量硅酸、氢氧化铝、硫化物、有机物及微量的铁、镁等。味辛廿,大寒。归肺、胃经。 功能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主治 用于外感温热病,清热泻火作用颇为显著,尤长于清泄气分实热,主治邪在气分,壮热、烦渴、脉洪大等实热亢盛之证,常与知母相须为用,如白虎汤。若邪渐深入,气血两燔,高热、发斑者,宜与水牛角、牡丹皮、玄参等清热凉血药同用,共奏舛净 摺? 角逯 В 缜逦涟芏疽 ?用于肺热气喘,能清泄肺热,常与麻黄、杏仁等配伍,共奏清宣肺热和平喘之效,如麻杏石甘汤。 用于胃火亢盛所致的头痛、牙龈肿痛,能泻胃火,常与生地黄、牛膝等配伍。 煅石膏,外用于疮疡溃而不敛、湿疹、水火烫伤等,有清热、收敛之效。可单用或配伍青黛、黄柏等。 历代医家论述: : 《名医别录》“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暴气喘息、咽热。 ” : 李时珍《本草纲目》“止阳明经头痛、发热恶寒、日晡潮热、大渴引饮、中暑潮热、牙痛。” :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其性凉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力,为清阳明胃腑实热之圣药。无论内伤、外感用之皆效,即他脏腑有实热者,用之亦效。《神农本草经》原谓其微寒,其寒凉之力远逊于黄连、龙胆草、知母、黄柏等药,而其退热之功效,则远过于诸药。盖石膏生用以治外感实热,断无伤人之理,且放胆用之,亦断无不退热之理。石膏之性又善清瘟疹之热,又善清头面之热,又善清咽喉之热。 ” : 朱丹溪《本草衍义补遗》“石膏,本阳明经药,阳明主肌肉,其甘也,能缓脾益气,止渴去火;其辛也,能解肌出汗,上行至头;又人手太阴、少阳,而可为三经之主者。 ” : 缪希雍《本草经疏》“石膏本解实热,祛暑气,散邪热,止渴除烦之要药。温热二病,多兼阳明,若头痛、遍身骨痛而不渴不引饮者,邪在太阳也,未传阳明不当用;七、八日来,邪已结里,有燥粪,往来寒热,宜下者勿用;产后寒热由于血虚或恶露未尽,骨蒸劳热由于阴精不足而不由于外感,金疮、下乳,更非其职,宜详察之,并勿误用。” : 余师愚《疫疹一得》“石膏性寒,大清胃热;味淡气薄,能解肌热;体沉性降,能泄实热。……非石膏不足以治热疫,遇有其证辄投之,无不得心应手,三十年来,颇堪自信。” : 李梃《医学入门本草》“以味甘,能缓脾生津止渴;以味辛,能解肌热出汗,上行至头;以气寒,能清肺润肺制火,除三焦大热。凡伤风、伤寒、时行,头目昏眩,寒热,气逆喘急,腹痛,及中喝壮热烦躁,日哺潮盛,小便卒数如淋。惟胃虚寒人禁服。” 2(知母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本品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知母的根茎,味苦、甘,寒。归肺、胃、 肾经。 功能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主治 用于温病,邪在气分,高热、烦渴的气分实热证,有泻火除烦的作用,与石膏、竹叶配伍有协同之效。 用于治疗肺热咳嗽或阴虚燥咳,有清泄肺火,滋阴润肺之效。常与贝母同用以增强清肺润燥之功,如《医方集解》二母散。 用于阴虚火旺,骨蒸潮热,盗汗者,有滋阴降火的作用,常与黄柏相须为用。 既能清泄肺胃之火,又能滋养肺肾之阴,故宜用于阴虚消渴,症见口渴、饮多、尿多者,同山药、五味子等配合使用可增强疗效,如玉液汤。 历代医家论述: : 《神农本草经》“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 ” : 《日华子本草》“治热劳传尸疰病,通小肠,消痰,止嗽,润心肺,补虚乏,安心止惊悸。” : 李杲《用药法象》“知母,其用有四:泻无根之肾水,疗有汗之骨蒸,止虚劳之热,滋化源之阴。 ” : 李时珍《本草纲目》“安胎,止子烦,辟射工溪毒。 “知母之辛苦寒凉,下则润 ”又谓:肾燥而滋阴,上则清肺金而泻火,乃二经气分药也。 ” : 李中梓《本草通玄》“知母苦寒,气味俱厚,沉而下降,为肾经本药。兼能清肺者,为其肃清龙雷,勿使僭上,则手太阴无消烁之虞也。泻有余之相火,理消渴之烦蒸,凡止渴安胎,莫非清火之用。多服令人泄泻,亦令人减食,此惟实火烁灼者,方可暂用。若施之于虚损之人,如水益身矣。盖苦寒之味,行 d 地肃杀之令,非长养万物者也。 ” 张景岳《本草正》 “古书言知母佐黄柏滋阴降火, : 有金水相生之意。盖谓黄柏能制膀胱、命门阴中之火,知母能消肺金、制肾水化源之火,去火可以保阴,即是所谓滋阴也,故洁古、东垣皆以为滋阴降火之要药。继自月(溪而后,则皆用以为补阴,诚大谬矣。夫知母以沉寒之性,本无生气,用以清火则可,用以补阴,则何补之有” : 贾所学《药品化义》“知母与黄柏并用,非谓降火,实能助水;与贝母同行,非谓清痰,专为滋阴。 ” : 陈士铎《本草新编》“黄柏未尝不入气分,而知母未尝不入血分也。黄柏清肾中之火,亦能清肺中之火;知母泻肾中之热,而亦泻胃中之热。胃为多气多血之腑,岂止人于气分,而不入于血分耶是二药不必兼用。 ” :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知母原不甚寒,亦不甚苦,尝以之与黄芪等分并用,则分毫不觉凉热,其性非大寒可知。又以知母一两加甘草二钱煮饮之,即甘胜于苦,其味非大苦可知。寒、苦皆非甚大,而又多液,是以能滋阴也。有谓知母但能退热,不能滋阴者,犹浅之乎视知母也。足以愚治热实脉数之证,必用知母;若用黄芪补气之方,恐其有热不受者,亦恒辅以知母。 ” 3(甘草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本品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甘草的根及根茎,味甘,平。归心、肺、脾、胃经。 功能 益气补中,清热解滚,祛痰止咳,缓急止痛,缓和药性。 主治 用于多种气虚证, 如心气虚之心悸怔忡、脉结代以及脾胃虚弱、倦怠乏力等证。本品能补心气,心气虚、心阳不振、心悸、脉结代等让,常用为要药。每与桂枝配伍,如桂枝甘草汤、炙甘草汤,因其味甘益脾,凡治脾胃虚弱或中阳不振的方剂常用为辅助药,如四君子汤、理中汤。 有较广泛的清热解毒作用,适用于痈疽疮疡、咽喉肿痛,以及药物、食物中毒等。治疗疮肿诸毒,占方多大量单用,内服或外敷。后世多配伍应用,如治疮疡常与金银花、连翘等清热解毒药同用;治咽喉肿痛,常与桔梗同用。 有祛痰止咳之功,其性子和,可用于多种气喘咳嗽。但须作相应的配伍,如风热咳嗽,配桔梗、牛蒡子;风寒咳嗽,配麻黄、紫苏;热痰咳嗽,配瓜蒌、黄芩;寒痰咳嗽,配干姜、细辛等。 用于腹中挛急疼痛,与芍药配伍,能显著增强疗效,如芍药甘草汤。 能缓和某些药物峻烈之性,如调胃承气汤,于大黄、芒硝等泻药中配入甘草,既可使泻下力趋于温和,并避免大黄等药对大肠刺激 而产生腹痛。可调和诸药,故在许多处方中均配伍甘草,并能起到矫味作用。 历代医家论述: : 《本经》“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 : 《别录》“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 4(粳米 始载于《别录》,本品为禾本科植物稻粳稻的种仁。味甘,平。归脾、胃经。 功能 益气生津,健脾和胃,除烦渴,止泻痢。 主治 用于气津两伤之证,如白虎汤、附子粳米汤、麦门冬汤均用粳米益气生津,并缓和药性。 用于治霍乱狂闷,烦渴,:止泻无度,气欲绝者,常与淡竹沥配伍,如《圣济总录》竹沥饮。 用于治赤痢热躁,具有止泻痢之功,如《普济方》用粳米服之。 《圣济总录》外用于治受胎未足,初生无皮,色赤,但有红筋。 历代医家论述: : 《别录》“主益气,止烦,止泄。” :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食治》“平胃气,长肌肉。 ” : 孟洗《食疗本草》“温中,益气,补下元。” : 《日华子本草》“壮筋骨,补肠胃。 ” : 兰茂《滇南本草》“治诸虚百损,强阴壮骨,生津,明目,长智。” : 宁原《食鉴本草》“粳米,即今之白晚米,惟味香甘,与早熟米及各土所产亦白大小异族四、五种,犹同一类也,皆能补脾,益五脏,壮气力,止泄痢,惟粳米之功为第一耳。” : 陈嘉谟《本草蒙筌》“粳米,伤寒方中,亦多加入,各有取义,未尝一拘。少阴证,桃花汤每加,取甘以补正气也;竹叶石膏汤频用,取甘以益不足焉;白虎汤人手太阴,亦同甘草用者,取甘以缓之,使不速于下尔。 ” : 李时珍《本草纲目》“粳米粥:利小便,止烦渴,养肠胃。炒米汤:益胃除湿。” : 缪希雍《本草经疏》“粳米即人所常食米,为五谷之长,人相赖以为命者也。其味甘而淡,其性平而无毒,虽专主脾胃,而五脏生气,血脉精髓,因之以充溢,周身筋骨肌肉皮肤,因之而强健。” : 王士雄《随息居饮食谱》“粳米甘平,宜煮粥食,功与籼同,籼亦可粥而粳较稠,粳亦可饭而籼耐饥。粥饭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强食亦能致病戕生,患停饮者不宜吸粥。痧胀霍乱虽米汤不可人口,以其性补,能闭塞隧络也。” 二、白虎汤的功效与主治 功效清热泻火,除烦生津。 主治 阳明气分热盛。症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或滑数。现代常用于流行性乙型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糖尿病、大叶性肺炎等病。 本方主治阳明气分热盛之证。凡伤寒化热传阳明之经,温病邪传气分,皆能出现本证。邪从内传,里热正盛,故见壮热不恶寒;热灼津伤,乃见烦渴引饮;热蒸外越,故热汗自出;脉洪大有力或滑数,皆为热盛于经所致。 本方用石膏为君,取其辛甘大寒,以制阳明气分内盛之热。以知母苦寒质润为臣,既助石膏清肺胃之热;又借苦寒润燥以滋阴。用甘草、粳米,既能益胃护津,又可防止大寒伤中之偏,共为佐使。四药共用,具有清热生津之功,使其热清烦除,津生渴止,由邪热内盛所致诸证皆可相应顿挫。 第四节 白虎汤的临床应用 本方在《伤寒论》是用治阳明热证的主方;在温病学范围是用治气分热证的代表方。两类疾病,均属里热证,对石膏用量皆主张重用方能生效。 使用本方应该注意:一是表证未解的无汗发热,口不渴;二是脉见浮细或沉者;三是血虚发热,脉洪不胜重按;四是真寒假热的阴盛格阳证等均不可误投。 本方适应证一般以“四大”即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典型症状为依据,但在实际使用中遇有脉数有力、高热、大汗、烦渴者即可使用。其病机要点有:?阳明经热邪炽盛,或气分热盛。?热邪伤耗胃津。前者属邪气实,后者为津液伤,总以邪热实为主。若本证兼有牙龈肿痛,便秘者,可加大黄,以泻热通便;若热盛于经,气津两伤,症见身热而渴,脉大无力者,加人参以补气生津。 现代临床,以大量的临床实效验证了白虎汤对外 感热病的卓越功效, 如内科病症中即对各种急性热病如流行性感冒、大叶性肺炎、流行性乙型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出血热、小儿麻疹、钩端螺旋体病、莱姆病、恙虫病等出现气分热盛者,都有很好的效果。在具体运用中结合病期、证候,加减化裁,“同病异治”。如白虎汤在治疗乙脑的初期,即卫气阶段,若有兼证,则可随证加减,灵活运用。卫分证状明显者加金银花、连翘;挟湿者可用白虎加苍术汤;暑邪引动内风,用本方合羚羊钩藤汤或加蜈蚣、全蝎、僵蚕为散内服;邪已人血,内陷心包,神识昏迷者,宜加安宫牛黄丸、局方至宝丹等芳香开窍药物;兼阳明腑实证,则白虎汤加承气汤治之;兼见气虚,脉洪大或芤者,宜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可见高热烦渴,泛恶呕吐,肌肤发斑、发疹等症,治以清热解毒,凉血救阴,用白虎汤加减效果极佳,可酌加金银花、连翘、板蓝根等清热解毒药,牡丹皮、生地黄、白茅根、芦根等凉血清热滋阴药。若用于麻疹的初期,以高热,口渴,烦躁为投药指征,酌加紫草、红花、板蓝根、蝉蜕、浮萍等,町在退热的同时,使疹毒迅速外达;若麻疹合并肺炎,宜加黄芩、鱼腥草等苦寒清肺热之品。用于大叶性肺炎时,以高热,口渴,烦躁,胸痛,咳嗽,脉洪大作为投药指征。对急性风湿热,病在气分,见高热,关节肿痛,挟风者,取桂枝白虎汤;挟湿者,取苍术白虎汤,收效亦佳。 现代临床,根据中医“异病同治”的原则,不断扩大白虎汤证应用范围,白虎汤被广泛应用于各科各系统疾病中。如内科病症除急性传染病、呼吸系统疾病外,还应用于反流性食管炎、肝硬化腹水、急性胰腺炎、急性白血病合并霉菌感染、癌性发热、糖尿病、痛风、风湿热、成人斯蒂尔病、脑出血、老年性痴呆、三叉神经痛、剧烈胸痛、神经官能症、失眠、精神病食欲亢进、精神性烦渴症、抗精神炳药物所致副反应性病证的治疗中。外科用于急性阑尾炎、烧烫伤、肾移植术后感染发热等病症的治疗;皮肤科用于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婴儿湿疹、重症药物性皮炎、银屑病、痤疮、皮肤垢着病等病症的治疗;妇产科用于经期延长、卵巢癌晚期纳差、产后乳汁自出、产后发热等病症的治疗;儿科用于麻疹、小儿外感高热、小儿咳喘证、小儿夏季热等病症的治疗;眼科用于急性虹膜睫状体炎、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等病症的治疗;耳鼻喉科用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鼻窦炎等病症的治疗;口腔科用于口腔溃疡、唇炎、牙槽脓肿、口腔不良反应、老年口干症等病症的治疗,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第五节 白虎汤的衍生方 白虎加人参汤《伤寒论》 组成 知母六两9g,石膏碎、绵裹一斤30g,甘草炙二两3g,粳米六合9g,人参三两10g。 用法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效清热,益气,生津。 主治 白虎汤证,但汗多而脉大无力,具有津气皆伤之证;以及暑病见有津气两伤,症见汗出背微恶寒,身热而渴等症。 竹叶石膏汤《伤寒论》 组成 竹叶二把15g,石膏一斤30g,半夏洗半升9g,麦门冬去心一升15g,人参二两5g,甘草二两3g,粳米半升15g。 用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主治 伤寒、温热、暑病之后,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身热多汗,心胸烦闷,气逆脚区,口干喜饮,或虚烦不寐,脉虚数,舌红少苔。 白虎加桂枝汤《金匮要略》 组成 知母六两9g,甘草炙二两3g,石膏一斤30g,粳米二合6g,桂枝去皮三两59g。 用法 为粗末,每用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汗出愈。 功效 清热,通络,和营卫。 主治 温疟,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风湿热痹,症见壮热,气粗烦躁,关节肿痛,口渴苔白,脉弦数。 白虎承气汤《重 订通俗伤寒论》 组成 生石膏细研八钱24g,生大黄三钱9g,生甘草八分2(4g,知母四钱12g,元明粉二钱6g,陈仓米荷叶包三钱9g。 用法 水煎,元明粉冲服。 功效清热泻火,通便。 主治 伤寒阳明病,邪火壅闭,昏不识人,谵语发狂,大热大烦,大渴大汗,大便燥结,小便赤涩。 白虎加苍术汤《类证活人书》 组成 知母六两9g,甘草炙二两3g,石膏一斤30g,苍术三两9g,粳米三两9g。 用法 判如麻豆大,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九分,去滓,取六分清汁,温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热祛湿。 主治 湿温病。身热胸痞,汗多,舌红苔白腻等。近来用治风湿热等病。 柴胡白虎插《重订通俗伤寒论》 组成 川柴胡一钱3g,生石膏研八钱24g,天花粉三钱9g,生粳米三钱9g,青子芩钱半4(5g,知母四钱12g,生甘草八分2(4g,鲜荷叶 1 片。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气分热。 主治暑疟,暑热化燥者。 化斑汤《温病条辨》 组成 石膏一两30g,知母四钱12g,生甘草三钱9g,玄参三钱9g,犀角水牛角代二钱6g,白粳米—合9g。 用法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渣再煮一盅,夜一服。 功效气血两清。 主治发斑,气血两燔热毒重而血络瘀滞证。 羚犀白虎汤《温 白虎汤加羚羊角、犀角水牛角代。 用法水煎服。 功效 消气凉血,热经纬》 组成 熄风止痉。 主治 气血两燔,高热神昏,抽搐,即热极生风证。 葱豉白虎汤重订通俗伤寒论 组成 鲜葱白三枚, 豆豉三钱9g,生石膏四钱12g,知母三钱9g,细辛三分0(9g,生甘草五分1(5g,粳米荷叶包三钱9g。 I 用法水煎分三次温服。 功效消气分热。 主治 伤寒愈后,伏热未尽,复感新邪,邪郁于内,头痛发热,恶风或恶寒,舌燥口渴,或兼咳嗽烦躁者。 清疹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 生石膏捣细一两30g,知母六钱18g,羚羊角二钱6g,金钱重楼切片钱半4(5g,薄荷叶二钱6g,青连翘二钱6g,蝉蜕去足土钱半4(5g,僵蚕二钱6g。大便滑泄者,去石膏、知母,加滑石、甘草。 用法 水煎取清汤一盅半,分二次温饮下,以服后得微汗为佳。若一次得微汗者,余药仍可再服。若服一次即得大汗者,余药当停服。此药分量,系治七八岁以上者,若七八岁以下者,可随其年之大小,斟酌少用。或将药减半或用三分之一皆可。 功效发表清解。 主治 小儿出疹,见表里俱热,或烦躁引饮,或喉痛声哑,或喘逆咳嗽者。 寒解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 生石膏捣细一两30g,知母八钱24g,连翘一钱五分4(5g,蝉蜕去足土一钱五分4(5g。 用法水煎,日三服。 功效清热透表。 主治 周身壮热,心中热而且渴,舌上苔白欲黄,其脉洪滑。或头犹觉疼,周身犹有拘束之意者。为邪人阳明,但尚有太阳表证者。 仙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 生石膏捣细三两90g,玄参一两30g,连翘三钱9g,粳米五钱15g。 用法 上四味,用水五盅,煎至米熟,其汤即成。约可得清汁三盅,先温服一盅。若服完一剂,病犹在者,町仍煎一剂,服之如前。 功效 l 清阳明经热。 主治寒温阳明证,表里俱热,心中热,嗜凉水,而不至燥渴,脉象洪滑,而不至甚实,舌苔白浓,或白而微黄,或有时背微恶寒者。 镇逆白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生石膏捣细三两90g,知母两半45g,清半夏八钱24g,竹茹粉六钱18g。 用法用水五盅,煎汁三盅,先温服一盅。病已愈者,停后服。若未全愈者,过两点钟,再温服一盅。 功效清热降逆。 主治 伤寒、温病邪传胃腑,白虎汤证又兼胃气亡逆心下满闷者。 白虎加人参以山药代粳米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 生石膏捣细三两90g,知母一两30g,人参六钱18g,生山药六钱18g,粉甘草三钱9g。 用法 上五味,用水五盅,煎取清汁三盅,先温服一盅。病愈者,停后服。若未全愈者,过两点钟,再服一盅。 功效祛实火,清虚热。 主治 寒温实热已人阳明之府,燥渴嗜饮凉水,脉象细数者。 石 膏粳米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 生石膏轧细二两60g,生粳米二两半75g。 用法 上二味,用水三大碗,煎至米烂熟,约可得清汁两大碗。乘热尽量饮之,使周身皆汗出,病无不愈者。若阳明腑热已实,不必乘热顿饮之,徐徐温饮下,以消其热可也。 功效清解热邪。 主治 温病初得,其脉浮而有力,身体壮热。并治一切感冒初得,身不恶寒而心中发热者。 第二章 古今医家的论述 张仲景:“伤寒,脉浮滑,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伤寒沦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伤寒论辨阳明脉证并治》“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吴鞠通:“太阴温病,脉浮洪,舌黄,渴甚,大汗,面赤,恶热者,辛凉重剂白虎汤主之。”《温病条辨卷 1.
/
本文档为【白虎汤详解】,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