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感觉语感的感觉——语感还是直觉

2017-12-03 9页 doc 25KB 35阅读

用户头像

is_511210

暂无简介

举报
感觉语感的感觉——语感还是直觉感觉语感的感觉——语感还是直觉 感觉语感的感觉——语感还是直觉 2010年第3期 总第154期 外语学刊 F0REIGNLANGUAGERESEARCH 2010,No.3 SerialNo.154 感觉语感的感觉 —— 语感还是直觉 汤富华 (中山大学,广州510275) 提要:语言习得的机制问题一直是二语习得研究的关键所在.从语言学习到语言能力的形成,这个过程究竟是什 么在起决定性作用?作者认为,语感是这个过程的关键.文章力图从语言发生的机制与二语习得成因出发解读语感的 作用以及母语与二语语感的...
感觉语感的感觉——语感还是直觉
感觉语感的感觉——语感还是直觉 感觉语感的感觉——语感还是直觉 2010年第3期 总第154期 外语学刊 F0REIGNLANGUAGERESEARCH 2010,No.3 SerialNo.154 感觉语感的感觉 —— 语感还是直觉 汤富华 (中山大学,广州510275) 提要:语言习得的机制问题一直是二语习得研究的关键所在.从语言学习到语言能力的形成,这个过程究竟是什 么在起决定性作用?作者认为,语感是这个过程的关键.文章力图从语言发生的机制与二语习得成因出发解读语感的 作用以及母语与二语语感的差异,得出大学英语教学的可操作性目标,探索语言教育的自由路径. 关键词:语感范畴;语感能力;语感层次;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100(2010)03—0148—3 AFeelforLanguageCompetence:SenseorIntuition TangFu—hua (SunYat-SenUniversity,Guangzhou510275,China) Thelanguagemechanismhaslongbeenakeyfactor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research. Bydemonstratingadistinction betweenlanguageintuitionandlanguagesense,thisarticletriestoexplainapossiblemechani sm,whichaccountsforthenatural routeofcollegeEnglishteachingintermsoflanguageacquisition. Keywords:languagesensecategory;languagesensecompetence;leveloflanguagesense;te achingstrategies 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什么?实现这种目标如何可 能?这种追问带出许多不同性质的看法.国内语文界的 语感(sense)概念与国外语言学界的intuition成为外语教 育成功与否的焦点.语感研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 者以为,语感研究应该遵循奥卡姆剃刀(Occam'S Razor).该原则主张,"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其含义 是:只承认确实存在的东西,凡干扰这一具体存在的空洞 的概念,都是无用的累赘和废话.对于科学家而言,这一 原理最常见的形式是:若两个处于竞争地位的理论能得 出同样的结论,那么简单的那个更好.笔者认为,语感研 究也应该遵循从简原则. 1语感还是Intuition 1.I母语语感的特征 韩礼德这样描述母语使用者的语言运用情况:"用不 同的方法说同样的事情……预测另一个人将说什么.他 们在听与说的过程中学习新,包括其新义"(Halliday 2001:200). 就母语的语感而言,杨金鑫在其博士论文中归纳出 语感的典型特点:直觉性,整体性,联想性,敏捷性和准确 性(杨金鑫2002:14).李海林认为,"语感是对语言隐含 意义(指句子字面以外的意义,依赖于句子以外的因素而 又包蕴在该句子内)的一种深刻的直觉"(李海林2000: 232).叶圣陶称,"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昧, 单靠翻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 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 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 通常叫做'语感…(叶圣陶1982:267). 受NicEllis关于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implieit/ex— plicitknowledge)深刻理解(NicEllis1993:289)的启发,笔 者认为语感有母语语感与二语语感之分.母语语感应该 是母语使用者在成长过程中,通过长期使用母语而产生 的一种与文化紧密相连且近乎于本能的规律性感觉.母 本文系广东省社科基金项目"语感范畴与语言策略"(AC06.0105)和中国外语教育 基金项目"基于网络的英语 语感训练教学模式的建立与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148 2010在汤富华感觉语感的感觉第3期 语语感的深层结构是以长期的语言文化环境塑造的内隐 知识结构(隐性知识)为基础的全方位语言文化应对能力 (implicit—knowledge—basedcompetence).浅层结构为语言 环境中的本能应对表现(intuitivelanguageperformance). 这种感觉是语言使用者长年累月在社会语境中浸泡并通 过参与各类社会活动而自动形成的.这时的语言更多是 社会符号而非知识符号.母语能力是人终生在社会大课 堂发展而得到的能力,它甚至已经成为个体无意识中的 一 分子,因此这种语感近乎直觉. 1.2二语语感的特征 这一层次的"语感"特指将一门外语作为第二语言学 习且有别于母语语感的一种语言感觉.不同于母语语感 所具有的本能,直觉等特征,二语习得层面的语感实质上 是知识体系构建的结果,更多是知识的感觉(sense). 笔者认为,二语语感的深层结构应该是以人为编程 的符号知识结构(显性知识)为基础的任务性应对能力 (explicit—knowledge—basedcompetence);浅层结构是简易的 任务性应对表现(task—basedsensuallanguageperform— ance),如英语等级考试,简单的寒暄等. 我们认同韩礼德的观点:语言的意义在于使用.离 开文化环境,语言就不可能如其所是.外语能力难以获 得,难就难在对目标语文化的全面认同或内心的默认,而 这种文化能力的缺失阻隔语言的全面交际能力的获得. 一 个人的外语能力到一定的程度则成了Selinker与Ellis 所描述的中介语状态(Richards2000:232),或成为Krash— en所描述的"石化"状态(Krashen1985:43—46).Selink. er(1972:209—231)的判断不乏真谛:只有5%的学习者 能够完全学会一门外语.这里的学会就是指用一门外语 交际甚至审美的能力.从诗歌翻译的审美缺失可以得知 译者的母语能力与二语能力是无法完全匹配的,这也就 使得诗歌翻译无法达到所谓的"信,达,雅"的水平.母语 语感的形成是终生的,而外语学习条件无法与母语学习 条件相比,所以要想在短时间内,在简单的学习条件下学 会一门外语对普通人来说太难了,大学英语教育"费时低 效"也就成为必然. 外语学习者在非目标语环境学习无法全方位地练习 该门语言,习得场(交流场景与参与者非母语类)受局限, 影响语言能力的过滤网(theaffeetivefilter)就更加明显. 以大学英语教学为例,大多数老师本身就是非母语使用 者,他们的语言能力本身就只能是中介语水平或是"工作 英语"的样态,因而语言异化形式的习得(theacquisitionof deviantforms)就成为宿命.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交际能 力属专业生存需要,习得属另一问题框架,不在此详述. 综上所述,母语语感是一种本能的直觉,而二语语感 是一种知识的认识(语感),两者有相似处,也有差异. 我国语感研究有两个误区:一是泛泛而谈的大语言观下 的语感论;二是没有将母语语感与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 外语语感区别开来,所以语感题目越谈越大,越谈越泛, 始终提不出问题,更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笔者认为, 奥卡姆剃刀原则对语感研究具指导意义.找出问题,解 决问题,才是语感研究的根本.语感的探索必定是在语 言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2大学英语教育及其策略 2.1语言,意识形态与语言霸权 当代哲学中的"语言转向"将语言问题提升到哲学层 面加以思索.索绪尔认为,"思想离开了词的表达,只是 一 团没有定形的模糊不清的浑然之物"(索绪尔1985: 157).维特根斯坦则断言,"我的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的 世界的界限"(维特根斯坦1962:79).所以,"语言作为思 想的实现形态,确乎参与了意识活动对于世界存在的信 息构建,或者说,在以信息姿态呈现的世界构成上,是确 然打下了语词符号系统的深深烙印的"(陈伯海2009: 2).可见,语言时时刻刻都在参与构建我们对于世界存 在的认识,包括意识形态的个体与国家形态的构建.如 中国的佛经翻译与明清科技翻译就参与推动构建中国古 代的意识形态,这也是语言重塑意识形态的明例. 目前,世界主要文献85%是英文写成的.二战后,英 美国家的崛起带来了英语的崛起.当代世界主体行为就 是经济行为.英语因而成为无可替代的霸主地位.而其 他欠发达国家只能把英语当成外语教育的首选,这无疑 给这些国家增加了巨大的教育成本,同时也通过英语灌 ,"语言霸权主 输了许多英美国家的价值观.Phillipson称 义者的策略是通过语言强加其审美价值在弱势群体头 上,通过语言操纵其思维方式,从而达到操纵,剥削资源 的目的"(Phillipson2000:52). 假如对于外语教育没有一个长远的国家语言政策和 策略,那么我们既拱手相让自己的教育阵地,同时也因为 教学效果"费时低效"而浪费大量的教育资源.投入和产 出无法成正比.盲从过后,不能不引发我们对学英语的 意义的思考. 2l世纪的英语或许受中国,印度和欧洲等国的影响 向纯交际性的方向发展,而过往那种因封闭而产生的难 以掌握,晦涩的语言体系和语法结构必将在人类进化的 过程中淡出.一种相当于世界语的工作语言必将出现, 它含有各经济崛起国家的语言文化因素.一种易懂,易 学,易交流,少俚语的语言,从学理上讲是可以期待的. 2.2大学英语教育与改良策略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 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 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面的信息交流(教育部高 等教育司2004:1).当我们认识到母语语感与二语语感 149 2010生汤富华感觉语感的感觉第3期 的差异时,可以断定,几节知识性的课程是无法让人学到 英语交际能力的.从科学角度来讲,这无异自欺欺人. 在此基础上,最根本的解决办法是改良我们的教学 模式.根据对母语语感含义与二语语感含义的辨析,我 们提出"工作英语"的理念.所谓"工作英语",就是指作 为第二语言习得,用于工作用途的英语. "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区分为两部分:课堂上学 语言基础知识和用语言知识索取文化知识."(汤富华 2007:22)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需求把英语教学的核心内 容分为基本语言技能训练及其应用.语言技能固然重 要,但仅仅掌握技能,远远谈不上会用.对此,《大学英语 课程教学要求》修订版更为明确地指出,大学英语教育要 兼顾工具性和人文性,其教学除语言知识,语言技能 外,还应该包括人文情感,人文素养和人文理想的培育. 英语教育的终极目标是通过语言学习来拓展学生的 国际视野.随着中学英语课程的发展及学生素质的全面 提高,大学英语语法知识教学应该逐渐淡出.在英语课 程设置上,应该以简单交际能力为目标,二年级应 该开设与自身专业相关的文献检索及课程专业知识课. 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其外语技能学习同 学生自己的专业学习相结合.这些作法的可行性主要体 现在具有二语语感的"工作英语"概念上. 3结束语 语感研究在目前的语言教学现实中只能回归感性. 不可言说的"语言机制"对于我们人类来说是一个黑箱, 我们直接用自己使用的语言来描述这个语言黑箱在理论 上存在困难. 从认识论来说,认识必定受维度限制.人在三维空 间必难看到四维世界.语感研究的可知与不可知是相对 真理与绝对真理之间的矛盾.探寻奥秘的艰辛并不等于 我们可以停止探索,因此语感的研究虽然存在困难,但依 然须要关照,研究. 目前,国内语感的研究已从语言习得理论上升到教 育心理,诗学阐释与哲学解释层面,它甚至引发我们对意 识形态的思考.从理论回归实践,语感范畴理论的研究 对探索大学英语教育最佳策略的确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陈伯海."言"与"道"——论语言和世界的关系[J].文 艺理论研究,2o09(1). 陈嘉映.语言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郭裕建.语感及心理机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O02. 收稿日期:2009—09—22 150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李海林.言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汤富华.OnLanguageSenceTrainingModelinCETPractice [J].中国英语教学,1999(1). 汤富华.第二语言习得语感训练模式的假设[J].惠州学 院,2002(3). 汤富华.工作英语概念下的英语语言霸权主义解构[J]. 惠州学院,2006(1). 汤富华.语感范畴与语言策略[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 报,2007(2).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杨金鑫.汉语的内隐学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 叶圣陶.叶圣陶论创作[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2.. Chomsky,N.Aspectsofthe0ofSyntax[M].Cam? bridge,MA,MITPress,1965. Chomsky,N.NewHorizonintheStudyofLanguageand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Ellis,N.RulesandInstancesinForeignLanguageLearning: InteractionsofExplicitandImplicitKnowledge[J].E ropean~urnalofCognitivePsychology,1993(5). Gentzler,E.ContemporaryTranslationTheories[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Halliday,M.A.K.LanguageasSocialSemiotic:TheSocial InterpretationofLanguageandMeaning[M].北京:外 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Krashen,F.Principleof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 Oxford:Pe~amonPress,1982. Krashen,F.The~nputHypothesis—IssuesandImplications [M].London:Longman,1985. Newmark,P.ATextbookofTranslation[M].上海:上海外语 教育出版社,2004. Phillipson,R.LinguisticImperialism[M].上海:上海外语 教育出版社,2000. Pinker,S.TheLanguageInstinct[M].NewYork:Harper Perennial,1994. Richards,J.eta1.LongmanDictionaryofLanguageTeaching &AppliedLinguistic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社,2004. Selinker,L.Interlanguage[J].InternationalReviewofAp— pliedLinguistics,1972(10). 【责任编辑李洪儒】
/
本文档为【感觉语感的感觉——语感还是直觉】,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